秋风扫不尽的叶,雨水才有了归家心切的船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中初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落&叶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垭,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蜜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军。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小题1】“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3分)【小题2】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3分)【小题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那么,北国落叶和南国落叶有什么不同?3分)【小题4】文章最后说“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3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3学年安徽省淮南市九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霜落,朔风乍起。伫立树下,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消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mì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2分)
静mì(&&&&&&&)&&&&&&&&伫(&&&&)立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2分)
3.“朔风乍起”中“乍”的意思是&&&&&&&&&&&&&&&。(1分)“点缀”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4.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垭,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更加高远的时候峭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2自然段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请你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请比较说明北国落叶和南国落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最后说“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垭,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一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答:&&&&&&&&&&&&&&&&&&&&&&&&&&&&&&&&&&&&&&&&&&&&&&&&&&&&&&&&&&&&&&&&&&&&&&&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说:“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北国的落叶图和南国的落叶图有什么不同?
答:&&&&&&&&&&&&&&&&&&&&&&&&&&&&&&&&&&&&&&&&&&&&&&&&&&&&&&&&&&&&&&&&&&&&&&&
4.你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启示?
答:&&&&&&&&&&&&&&&&&&& &&&&&&&&&&&&&&&&&&&&&&&&&&&&&&&&&&&&&&&&&&&&&&&&&&&&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杨崇演 日志 - 杨崇演 - 龙城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我喜欢相映成趣的风景,山是水的风景,水是山的风景,山和水相映成趣,依山傍水的风景山明水秀。
同事A:你跟小白朋友关系怎么样?
同事B:还行。
同事A:具体什么程度?
同事B:点赞之交。
在办公室听得同事间的对话,使我确信:在人人用微信的年代,“点赞之交”已盛行——我知之甚少,于心痒痒,上百度查“节操词典”,这一流行语乃指两个人没什么关系,但是会相互点赞也!
这令我极想篡改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朋友,点赞多了就成了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我一下子加入了几十个的“朋友圈”。
一同学奔丧归来,在微信上伤心地说:九十六岁的爷爷“牛眠”了。我第一时间点赞,好多朋友也跟着纷纷“点赞”。同学立马发上欲哭无泪的表情。不少朋友也许是出于习惯性的随手点赞,又表示:对不起,节哀!我则坚定不移地评论:德高者寿自长,入土为安,托体同山阿,何哀之有?!同学赶紧笑脸回复:谢谢!
点赞可以有,不可随大流。只要真诚在,温情总相随,精彩总相伴。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散文《亲密的锄头》发表在《内蒙古日报》,得意之情溢于“微信”。两分钟之内,收到不下五十个的点赞。文学圈的一位文友在点赞的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倘在文字的磨砺上再下些功夫,会更上一层楼!看到一排点赞的朋友,一股温暖涌上心头——我感谢朋友的关注和鼓励,谁说“点赞之交易找,吐槽之友难寻”呢?朋友的点赞(点赞+吐槽)是激励我奋力前行的动力!
对别人的“得瑟”,及时予以关注、拥戴、批评,该是点赞的最高境界了。
哲学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吃爽了,你玩美了,他炫彩了,或者她出糗了——萌萌哒也好,帅帅哒也罢,酷酷哒也行,抑或贱贱哒也有,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身处圈子中,你点或不点、赞或不赞,喜怒哀乐就在那里。
一好友抱怨:今晚停电,韩剧看不成了。我点了赞。立马有哭脸出现。我赶紧加上评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啊。没有电视机的纷乱嘈杂,屋里冰箱的噪音也没有了,早睡早起,与家人谈谈情,与孩子说说爱,多好。听我这么一说,好友感怀:幸福生活从停电开始!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你我海角天涯,却能第一时间点赞。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读到了很多经典文章,为何要吝啬自己的点赞呢?跷起兰花指,就那么轻轻一点一赞,抢个沙发、坐个板凳,举手之劳便可成人之美——分享了、抒情了、慰问了、关怀了、帮忙了……
一微友“心灵避风港”收集八位名人美到极致的话语——村上春树说: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他安好。梁实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如此纯粹美文,字字珠玑,落“圈”生香,如何不心动加手动,许多朋友为之点赞!
同事的女儿结婚了,远嫁了个英俊的小伙,笑得脸都开了花,把全家福美美地晒在朋友圈。特别是同事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甜甜,你是爸爸手心里的宝。爸爸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委屈了别忘了爸爸的怀抱,受累了别忘了爸爸的肩膀。疼女如何不丈夫?同事的图文得到了大家的衷心点赞。
朋友的朋友爱美食,大前天低价买了一烤箱,大前天烤翅,前天面包,昨天蛋糕;今天一高兴又买了榨汁机,上午为儿子榨苹果,中午为老公榨梨子,晚上为自己榨西瓜……如此爱生活,爱家,怎么不感动她的贤惠勤劳,从而点了赞?
一位四十多岁的残疾父亲,不仅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还要为女儿的学习担忧,可想而知,他的付出要比常人多许多。那天,他在微信里分享了十几岁的女儿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为他过生日的一组照片,名曰“女儿为我过生日”,图配文:“付出总有回报,今天是让我最难忘的日子。”一方有难,八方点赞。此刻不点赞,更待何时?
有时,你我点的不是赞,是爱,是温暖,是善解人意,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的幸福,是需要饥饿感来感受的;人的快乐,何尝不是通过认同感来获取的?!
“亲,拜托帮我点个赞吧,集满20个,我就免费领取一双运动鞋……”好嘞!
“亲,能帮忙点个赞吗?”没问题!不就是点个赞嘛,顺手人情一个。
“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好友经常将外出游玩的风景、美食照片,以及详细的旅游攻略发到微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随手点赞,感受着“身未动,心已远”的快乐。
外表的躯壳也许很冷漠,人们的内心却很温暖。君子之交淡如水,点赞之交如君子。点赞中,你我把欢乐与荣光一起分享,失意与忧伤一起分担,寂寞与孤单一起品尝,甚好!
常在圈中混,点赞不可无。做点赞一族,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深秋,同学到炎亭沙滩游玩,微信圈里图文并茂地“直播”:中午,螃蟹炒年糕,鱼饼鲜炸,真是两道名菜啊!我点赞。同学回复:要不给你顺路捎去?我未置可否。下午,同学敲门,真给我送来!女儿笑称我是索礼。我不以为然:礼尚往来,这样的互动和“笑纳”,不好吗?!
大人们释惑
龙城遐想………………………………………………李存葆
彭丽媛的故事…………………………………………李木生
圆满……………………………………………………廖静仁
代嫁……………………………………………………王开贵
汉子和女人……………………………………………姜玉胜
乡音……………………………………………………秋 烨
太阳从西边出来………………………………………刘凌霄
一个人的乡史…………………………………………吴佳骏
远去了那刀光剑影……………………………………李 群
太行山意象……………………………………………唐兴顺
感谢……………………………………………………廖华歌
卧铺……………………………………………………阿 城
碑上的指痕……………………………………………王 钢
植物人…………………………………………………李 琼
高原的遐想……………………………………………曾庆鹏
秋天是用来咬的………………………………………杨崇演
天上宫阙………………………………………………马中东
人性的闪电与遮蔽……………………………………王德林
不断线的风筝…………………………………………吴晓明
盛满月光的老院子……………………………………赵庆胜
桂花香…………………………………………………张树民
父亲的木桶……………………………………………张俊昌
岁月里的爱……………………………………………宋孝敬
声音……………………………………………………张耀尹
淡绿色的风儿吹过草原………………………………蒋建伟
诗四首…………………………………………………杨 涛
中秋……………………………………………………刘聪博
诗二首…………………………………………………黄定槐
咳唾集…………………………………………………李逸野
史星文印象……………………………………………常智奇
李逸野印象……………………………………………郭亚东
油、盐和酱,是老家灶上常备的三件;火钳、风箱和稻草,是老家灶下常备的三件。每到煮饭时分,风箱拉动的呱哒声,柴禾欢快燃烧的哔啪声,食物煮沸的咕噜声,菜蔬倒入热锅的滋沙声,锅铲翻炒的哧嚓声……此起彼伏地传开来,又温暖地团聚——在我听来,像牛哞狗吠,如鸟鸣鸡啼,是村庄最和谐动听的音乐。
老家灶台,通常有三只大小不一的“眼”:最大的一只是是煮饭的,把米加工成大锅饭,使肚子温饱无忧;次一点大的是炒菜的,把蔬菜和肉加工成宴席,让美味装在胃里;最小的一只是温水的,分享着灶膛里过剩的火力资源(勤劳聪明的农家人总能想出节俭的妙招),把冰冷的日子加工成火热的生活——它们的排布,颇似三国里的桃园三结义,眼中是忠义当头、各有担当。
俗话说:饭菜香不香,在于火旺不旺;火旺不旺,在于灶好不好;灶好不好,在于打灶师傅手艺精不精。所以,村里专门打灶的泥瓦匠成了抢手——垒砖,敷缝,四平八稳后,石灰抹面,美观实用。当然,垒砖砌灶也讲究个风水——灶门不宜对房门,以免走失财气;灶门不能朝东,东方属木,火烧木怎成?灶门也不能朝北,因为北方属水,水浇火怎旺?所以灶门只宜朝南或朝西了。
我家灶台,几尺见方,村里最好的师傅打造,是母亲的地盘,包裹着母亲一生的设计和愿景。
大清早,母亲把锅鼎取出来,搬到屋后,倒扣着,然后用锄头把锅底的灰垢刨掉,“叽—呲—叽—呲”,一层一层,直到把锅底刨成铅银色。地上留下的是一圈黑色的鼎灰,和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圆。
接着,母亲就坐在了灶膛前。火是农家日子的叙事。火一旦点燃,母亲便开始写作锅碗瓢盆交响曲,自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必要的七个乐章,主题是甜蜜。农家的孩子,都是在灶台边上长大的。我喜欢学着母亲的样子,坐在灶前边递柴禾边用力地拉着风箱——风箱咕哒咕哒地清唱着,吹得灶下的火呼呼地燃着,火光就映红母亲慈祥的脸。母亲育儿有方,适时出一谜:“说它五脏不全,心中热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与它见面”,谜底是什么呢?灶台。也许受了最初的启迪,后来我曾写下了咏灶台的赞叹:三餐果腹凭君侍,一腔灶火一生痴。
母亲腾出手,来到灶头,揭开锅盖。香味,像从窗外抓来的一把阳光,很快就弥漫了整个灶屋。而在锅盖没开之前,我总是像猜谜语一样猜不透灶台上会给我怎样的惊喜——母亲有时会在白花花的米饭里变戏法似的捞出几个红薯,绽皮咧嘴,香喷喷,交到我手里;有时会将每月难得吃上几回的猪肉,拌上酒糟,油滋滋,夹到我嘴里……母亲和灶台配合默契,总能给我制造惊喜。
灶前烧火,最怕是烟熏火撩。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灶间漏雨,烧半湿半干的柴禾,烟雾浓烈,刺眼呛鼻,脸上泪水涟涟加烟灰星星点点就在所难免。
最喜是年关,灶台“满汉席”。父亲就土取材——鸡,是自家养的本土鸡;猪,是自家杀的年猪;鱼,是池塘里捞的年鱼;菜,自家菜园里摘的新鲜蔬菜……母亲在灶台前忙得不亦乐乎,荤素搭配,该炖的炖,该炸的炸,该煎的煎……我搭不上手,干巴巴瞪眼看,闻香,吞口水,坐下抽拉风箱,狠添几把柴火,“呼呼,呼呼”鼓动火焰起舞——以图尽快解馋,满足舌尖上的幸福。母亲却眉开眼笑、手脚麻利、不慌不忙、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地做她要做的一切,该祭的祭,该祀的祀……母亲贴春联时,总不忘虔诚地在灶膛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年安”之类的对联,并供上好吃的东西,祈求平安、丰收。
每每看到几缕淡蓝的炊烟从瓦屋上升起,我就肯定那是母亲在灶台发出的平安信号。我深知,过往的日子:灶台一天不生火,母亲一天不近灶台,炊烟就不会出现,肚子就要挨饿,日子就是冰冷的。只要有袅袅炊烟升起,不论从哪个角度张望,我都能辨认出自家炊烟的模样——因为,我稔熟它的温暖,我仿佛听见了母亲在召唤:回家吃饭喽!
灶台被岁月打磨得明亮可鉴,映下了母亲大半生的影像。火火的灶台,煮沸了母亲的大好年华。炊烟熏黑母亲皱褶的脸颊,漂白母亲满头的黑发,炊烟里的母亲认定灶台就是诠释自己爱的定义……
后来,吃喝不是问题了;后来,我在城里安家了。可我常常想念村庄、瓦屋和炊烟,想念守着灶台的那些日子。难得回家一趟,一踏进家门,母亲就急急地走进灶间(其实,已有煤气灶,可母亲偏爱土灶),为我生火做饭,说柴火烧得饭香。旺旺的灶火映红了母亲沟壑纵横的脸,也映红了我的额头,暖暖的,就像母亲的手掌在抚慰。靠近灶台,就像贴近母亲的脸,温暖踏实,一种久违的幸福让我沉醉……
有人说,一柱炊烟是一个乡村特有的地标;我说,一爿灶台就是一个游子心中的图腾。
什么样的炊烟需要什么样的火候,乡村最清楚;什么样的灶台需要什么样的母亲,远离的游子最清楚。乡村灶台因为有了火而有了生命,老去的母亲却因为生命而擦出了爱的火花。
磨得锃亮的铁板,连之以曲线玲珑的颈部,配上一根细圆纤长的木把——这是什么?锄!
扛一把锄头,飘进晨雾里;又扛一把锄头,戴月归来兮——穿梭于院落与田野之间,这是乡民。
如果说土是锄的天、草是锄的地,那么乡民长满老茧的双手无疑便是锄的至亲了。
请定格:简洁朴素的锄在乡民的手里跳跃,或左或右,或快或慢,一垄垄碎土被“噌噌”滑过,一株株杂草服服帖帖躺在土中,锄之功效大矣——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只要庄稼有了宁静的天空,乡民就能把饥饿锄净,胃就有了完美的饱满,日子自然在季节里欣欣向荣。
父亲一辈子与土地结缘,深谙此道,常说:播种之前得松地、锄草,施肥之前也得锄草、松地,这样,庄稼才会一心一意地生长。所以,父亲和天下许许多多的乡民一样,总是握着锄头,像亲戚舍不得松手;总是荷着锄头,像孩子舍不得离肩。
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父母怎会让孩子们的力量闲置?家家户户的大锄小锄齐上阵,父母们在前头,孩子们在后头,尾随着——没有锄柄高的乡下娃子,早知劳动是自己的本分,哪用得着父母教诲?二话没说,乖乖地开始用锄头同坚硬的泥土和不灭的杂草作斗争了。从此,子承父业,挥锄为生,从春秋到冬夏。烈日的暴晒,汗水的浸渍,他们肤色黧黑,几近铁的颜色。
庄稼年年种,地里的草锄不尽——草从未向乡民屈服,乡民更未向草妥协。春天,锄头开始“噌噌”了——刚锄过这垄,一转身,春风吹又生,野草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又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来,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似与锄较劲、抬扛;入伏日当午时分,汗滴禾下土——乡民累则累矣,唯愿烈日毒辣的炙烤将草晒死,可前脚刚刚把草锄下,紧跟着一块云彩飘过来,哗啦啦一阵,半死的草复生了,根又伸出来了……好在乡民目光坚定,一锄,一锄,又一锄,日出打响,日落暂息,日日不辍,不知不觉便锄到了人想的远方;好在乡民身壮皮实,劲用完了,或抽一袋烟或喝一口水或打一个盹,又恢复体力了;好在锄隧人愿,发出“噌噌”的“惩恶扬善”之声,去除杂草,呵护庄稼……
娃子们手握锄柄,软的手心磕磨坚硬的锄柄,水泡很正常,血泡也平常。父母却见惯不惊,轻描淡写地一句:“这手还嫩了些。”农民的孩子早当家、自坚强,看着还有那么多的杂草、泥土挑衅般地铺在面前,疼痛和创伤不是放弃的理由。于是呲呲牙咧咧嘴,仿佛将疼痛都咀嚼吞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犹如锄地一般,我在重复、机械的背诵中,渐渐读懂了它的涵义。所以,每次望着太阳下挥锄的父亲,热汗涔涔的,我都能从芳香可口的饭菜中品尝到了汗水的咸涩与重量,我感受到了身为农民父亲的平凡与伟大……
及至立秋过后,《挂锄》的民谣唱起:雨云朵朵薄,挂锄家家乐;采山逛逛景,打鱼玩玩河;没事串串门,闲来听听歌……孩子们伸出空闲的双手,数一数有几个黑茧,点一点有几个黄茧,摸一摸,坚硬无比。父亲见了,笑着说:“不这样,怎能握起锄头?除非,握笔头去!”父亲的话倒真提醒了我们——如果没有用淋漓的汗和黑红的血让贪婪的锄柄一次次喝足,使锄柄跟人一样有了血性和生机;如果没有坚硬成铁一般的茧子,乡民特别是小孩稚嫩的手又怎能自如挥锄?!如果想摆脱锄的折磨,不拼命读书,又怎能跳出农门?!
感谢父亲,给我上了朴实无华却影响深远的人生一课。于是,白天拿锄头,晚上握笔头,生活的诗意无限,感怀的诗句泉涌:听/锄头落地的噌噌声/锄刀斩草的咝咝声/锄者深沉的呐息声/多像诗的平平仄仄//看/行行玉立亭亭的玉米/垄垄绿意油油的芥菜/株株肥胖嘟嘟的红薯/分明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华彩……
锄头在父亲手里是有生命的,很轻灵,很听话,锄出来的地,平整如砥,一草不长——哪像我,笨手笨脚的,要么对夹在庄稼缝隙中的杂草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要么是手脚不听使唤,误将庄稼锄掉。以至久居闹市的我,偶有回老家,蠢蠢欲动锄头,却变得无名的陌生和疏远,总会引来父亲的哈哈大笑:“你个秀才,只会握笔,握锄头的活还能干吗?”我听了不由脸红——有多少时日没有亲近锄柄的体温了?又有多少时日没有亲吻这片生养土地的体香了?
父亲一直没有叛离锄头,我却已经很多年没有与锄头亲密接触了。摊开双手,厚厚的手茧不知何时消失殆尽了。可我依然握笔如锄,在纸上以另一种方式锄草,用笔头蘸着泥土书写爱的篇章。
在乡下,有田便有埂。只要出了村子,一回望,到处都是,一丘丘一块块,一条条一线线,或长或短,或宽或窄,交错着,纵横在你眼前。田野因为有了埂,庄稼地就被切割出或大或小或横或竖的一幅幅画框,煞是好看——框住了一畦畦的翠绿或者一抹抹的金黄。
有人喻:田埂,像一根柔软的绒线,温暖地编织着广袤的田畴。此言一点不假。意念里,它是挑着箩筐扛着犁耙的乡亲们留下的一段歌谣,它是春耕的父亲扬起的一声牛鞭,它是秋收的母亲搓起的一截草绳,它也是童年的我难抹的一段记忆。
做田埂是种庄稼的第一步,连做田埂都粗来糙作的庄稼人,怎能种好田?这是乡亲们执拗的看法。田埂做得是否平整挺拔,往往成了庄稼人勤劳或懒惰的据判,所以我的父母和乡亲们每年做田埂都是修了又修、抹了又抹,整得像件工艺展品——庄稼人对田埂熔铸的执著和希冀,由此可见一斑。
投胎农家,田埂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它的质朴——无论天寒地冻,无论风吹雨打,它总是忠心耿耿地呵护着一方水土;更喜欢它开花的样子——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小花,知名的不知名的,露出自己的笑靥,舒展的,妖娆的,走一步就是一簇。捋一捧,或轻轻地放到书包里,让花香四溢;或调皮地戴在姐姐的发间,让花气袭人;或往玻璃瓶中一插,再注些清水,美滋滋、香艳艳地开上好几天。花谢了,再到田埂边采一把换上,挽住春的步子。
弯弯的田埂,缠绕着我童年的欢乐。蜻蜒在头顶上空盘旋,蜜蜂在身旁飞跃,蚂蚁排队而行,蚯蚓缓慢蠕动……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动的静的,忙的闲的,各得其所,美丽一隅,成了我们的最爱。如遇父母一声吩咐:挖野菜去!约上几个伙伴,挎了竹篮,来到田埂上。挖累了,就往田埂上一躺——有风,暖暖地从身上抚过;有草,软软地在身下压着。偶有鸟儿掠过头顶,在天空划着美妙的痕迹,心随鸟儿、白云、蓝天一起飞翔。等家中炊烟升起,篮子里的野菜装得差不多满了,“吭哧吭哧”地拎回家,看着大人满脸欢喜,劳累荡然无存。
在我的眼里,庄稼人珍惜田埂如寸土寸金。每年清明后,田埂的两旁便点上蚕豆、黄豆或绿豆,“鸡肋”之埂也能作出锦绣文章。庄稼人和田埂朝夕相处,好似一个个踏踏实实的日子,都被留在埂上的重叠繁复的脚窝记录着、收藏着。扛着锄头的,背着喷雾器的,挑着粪桶的,拖着犁铧的。遇到农忙,大人一般要吃点心补上体力,这差事都轮到孩子。点心送来了,远远地喊声:“爸,妈,点心来了!”大人应:“放田埂上,快回吧,日头晒得厉害呢!”稍顷,庄稼人陆续来到田埂上,忽扒几下,点心入肚,草帽轻扇,点上旱烟,说着闲话与笑话,或互相讨论盘算着下季该种点什么。
我喜欢牵着老黄牛走在田埂上,慢悠悠地从这头踱到那头。密而多汁的嫩草,啃不尽,很合老牛的胃口。牛儿低着头,自顾自吃,如理发师般挨着趟一一修剪。牛吃草的样子很悠闲,有时咀嚼着,有时抬起头来看看远处,“哞——”如同在唤醒冬的沉寂。一条田埂走过,牛儿略略沉思间就吃了个饱实,随我迈着蹒跚的步子尽兴而归。
乡间有多少条田埂,就有多少段关于田埂的记忆。
“生活在别处”,诗人的这句话仿佛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鸦片”:在别处,有清新的空气、有高薪的待遇、有闲暇的时光,有簇新的梦想……
上个月,大学同学聚会。二十多年未见面了,大家都彼此亲切地询问着对方的景况,彼此羡慕着别人的职业幸福。
一位做生意的同学叹息道:“做生意这个职业真不是人干的,今天是百万富翁,或许一夜之间,明天就穷困潦倒。还是你们有单位的好,工作固定,收入稳定。”
一位在窗口工作的同学抱怨:“有什么好,每天都像坐牢似地蹲在铁笼子里,烦呐!”
另一位在机关上班的同学满腹牢骚:“吃不饱,饿不死,什么工作都得请示!累死人了!”
还是那位搞艺术的同学,总结得好:“你们都羡慕别人的生活,若真换过来,你们会不会又去憧憬各自原来的生活呢?”
这时,一位作家同学拿起手机,高声朗诵起不知是否原创的微信:你羡慕别人月薪几万,却不知他夜夜加班;你羡慕别人说走就走到处游玩,却不知他面临下岗;你羡慕别人风光,却不知他底子里很悲惨。生活不会无缘无故的好,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不好,一切都有代价。所以不必羡慕,生活不在别处,在此处。
生活不在别处,在此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一组朱德庸的幽默漫画《我从十一楼跳下去》——一个绝望的女孩从十一楼往下跳,看到从十楼到二楼的邻居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平时恩爱的夫妻在吵架,平时坚强的男孩在哭泣,有人抑郁,有人失业,有人分手,有人孤寂……这时,她才明白:原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其实过得还不错!她狠狠地摔到了地下,刚才被她看过的人,都把头伸出窗外,在看着她。此刻她想:他们看到我之后,也许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漫画的最后,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古有明训: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创作来源于生活。现实中,人们总喜欢寻寻觅觅,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眼下的生活是完美的。好生活,似乎总是在别处——不满足是人的天性,羡慕成了人们的通病。有的人不管生活在哪里,似乎别处皆“柳暗花明”,自己所处之地永远是“山穷水尽”。哪怕处境不错的,也依旧抱怨不断。甚至连老公都是别人的好,为寻花问柳借口;老婆是别人的好,为红杏出墙找理;孩子是别人的好,为盲目攀比借力……
总以为理想的生活在别处,以为自己不幸福,殊不知,我们都在“不幸”的幸福着。记得谁说过:生活能选择吗?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有钱。说这话人的名字不重要,话很有哲理——我们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时,何曾又不是生活在别人的羡慕中,成了“别处的风景”?!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对别人的不幸、忧愁和烦恼一无所知——以偏概全;同时呢,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用显微镜看自身拥有——本末倒置。就像人们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别人碗里的饭菜更香,其实生活的真谛就是把握当下,又何须在别处寻寻觅觅?试想:如果连当下的生活都“活”不好,更何论生活在别处?如果连当下的风景都熟视无睹,更何论欣赏别处的风光?如果连自家田园里的庄稼都颗粒无收,更何论采摘别处果园里的瓜果蔬菜?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我说:理想的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曾国藩佐证:“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诗言以概: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散发芬香。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别人永远是别人,别处永远在别处,等你走过去,别处的此处又会成为此处的别处。故无它,唯有倍加珍惜此时此处此身——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处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别处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他人来替代。仅以自勉。
流火的日子,盛夏汗倾城——持续一周36度的高温,热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人们皮肤沾满黏乎乎的盐,街两旁的树木蔫得无精打采,小狗热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着气……怎一个烤字了得?!
细而一想,哪里的夏天不热?夏天不热,还能叫夏天?没有夏天,好端端的365天,岂不是被偷走了一季?
如此说来,小城的夏天有着许多诱人的因子?是……的……。
小城不大,南临江,中穿河,西靠山。小城东西长,南北窄——太阳在东边刚一露脸,西边便毫无遮拦了。小城街坊林立,马路拥挤。然而绿树稠密,樟树芳香,走在行道树下,虽艳阳高挂,绿荫却清凉。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出门,推窗,不时有美女撞眼,或吊带短裤,或低胸露脐,或碎花薄裙,一双拖鞋,一把遮阳伞,一幅墨镜,婀娜的身姿,轻盈的脚步,如兰舟行于水上,养眼着呐!
小城的夏天清晨,当属“闻鸡起舞”的学生和老人。勿庸置疑,今晨最后一缕夜的黑纱定是被读书声冲破的,或是被晨练老人的龙泉剑挑断的——看那学生,一字一句,琅琅上口,神情多专注;看那老人,一招一式,一丝不苟,身姿多庄重多优雅——童颜和鹤发,就这样开启了小城富有生命力的一天!
拾步公园山,爬到山上的灵山塔,整个小城就一览无余。此时看小城,绿树绕房,高低错落,绿在城中,城在绿中。小城虽不大,机敏的人、有抱负的人,一眼准看出它的气魄和梦想。
小城夏天的白昼,当属于打工一族——送快餐的、卖水果的、骑三轮的、修车的、搬运的、扫地的,他们的汗水欢快地在古铜色的肌肤上跑动,翻滚,跌落,“吱吱”地冒起白雾,洗桑拿一般——他们用自己的汗渍,诠释着劳动的美丽!生活在小城之夏,流汗又何尝不是一种痛快?!当太阳从左肩滑下,他们又把新一轮的太阳扛在右肩。哪像上班族挤在空调房里还吃着外卖,犹如衣食无忧的“金丝雀”躲进小楼,还美其名曰“猫夏”?
沿江沿河两岸劈有不少埠头,洗衣的、钓鱼的、游泳的随处可见。江边有条船,栓在岸边的石柱上无人看管,颇有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最是小孩,不安不分,喜欢追逐嬉闹,给静静的江河平添了几分韵致,让无人之舟权当“水桶”的角色。
或是得益于江河的恩泽?!小城的人们热而不燥,温和友善。“淅淅沥沥、噼哩啪啦”夏雨总是先一粒粒地击打肌肤,尔后肆意地飞落……大雨倾盆时,人们纷纷躲避——一旦踏进谁家的商铺,无论认不认识、买不买货,店主都会热情地招呼着,攀谈着,泡上茶,让路人歇脚。
入夜,小城显得温馨可人。江堤、河岸上出现行走大军——或全家散步纳凉,或好友慢走谈心,或彳亍独行健身,或情侣牵手徐行,一路充满欢声笑语,忘记白天的烦心事。走累了,找一处石凳斜倚,闭目养神,放松心情,呼吸天然的氧气。
广场歌舞升平,那是“大妈”的专利。伴随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的歌声,或轻歌曼舞,或酣畅有力,或淡定从容,时而集体舞前,时而集体舞后,时而集体舞左,时而集体舞右——看着他们跳舞的表情真的是优哉游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大排档粉墨登场了,海鲜一条街。啤酒的泡沫,挥动的手臂,咀嚼的腮帮,喝三邀五,猜拳、罚酒,尽享美好的夏日时光。
夜深了,天上星星点点,地上点点星星,小城的每一格窗户里都住着一个小小的夏天——在大时代,活在这样婉约的小城过着小日子,不急不躁地度过每一天,看着熟悉的景物,品尝着各取所需的味道,走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不好吗?
“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铜钉。铜钉亮晶晶,朝我眨眼睛。”——还记得幼时的这首儿歌吗?
“你们看,天上的星星多亮啊!”邻家小妹说。隔壁大哥接着说:“瞧,天上的星星真多!”“那我们数一数,看谁数的多!”你嚷嚷着要比一比。于是,席地排躺着,一起响应:“一颗、二颗、三颗……”耳边听取蛙声一片——还记得童年的这个游戏吗?
&“这是闪亮的织女星,那是明亮的牵牛星,中间隔的是银河,牛郎织女每年才能见上一面。”“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翻跟头,十万八千里,可终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对应的是天罡地煞108颗星。”——还记得夏夜乘凉时说书者的诸多民间故事吗?
记得、记得,怎不记得?!小时候的星星,一颗一颗,棱角煞是分明!每颗星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颗星都有着传奇的色彩。远眺,手长莫及,于是架梯爬上屋顶摘一粒,掖在被窝里,辅以照明,连夜偷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爸妈哪里会知,他们的孩子揣着星光开始了思想“穿越”。近观,星星在屋后的水井里藏着呢,不过,忽闪忽闪的,像是给水面镶上了钻石;星星在门前的丝瓜藤上挂着的呢,似欲与人语,几惬意、几写意;星星在院子里的柚树上悬着的呢,惊飞了麻雀,安放了栖息的自己——星人相随,人星相伴,凝望点点繁星璀璨,令人神飞无限。
后来,读到很多诗人“抬头望星星、低头思故乡”的诗文,很羡慕古人仰望星空那份直视无碍的随意和自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夸张的想像,“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宫娥的寂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意境的宏大。也懂得了“晴天的夜晚,我们可以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常识,同时记住了一段话:“人生是短暂的,就像一颗流星。只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他的生命才会像流星一样闪亮。”
再后来呢?很多人不再仰望头顶繁星密布的苍穹,我也是。是光尘的污染屏蔽了望眼?还是喧嚣与浮华锁住了仰望星空、数星星的心境?抑或兼而有之吧!
曾经的高考失利,把心高气傲的我打蔫了。我逢人便说:“我跌进了黑洞,见不到一丝亮光。”父亲也很难受,可懂得鼓励我。一个星光熠熠的夜晚,父亲叫我一起到院子里坐,默默地抽着旱烟,饱经风霜的脸上略带坚毅。看我无语,父亲打破沉默:“看见了吗?天上的星星真亮!”我没抬头,说:“这不是明知故问吗?”父亲接着说:“如果不是黑夜,你能看见吗?”我一时语塞,顿悟父亲的良苦用心——没有黑暗怎会有光明?!望着父亲一闪一闪的双眼,真像仰望天空里最亮的星星,给我注入了无限的希望!
老家,有一句口头禅:一颗星星顶半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确实需要有一颗星星挂在天边,犹如信念和勇气植入心间,照耀我们前行的路途。
复习一年,大学中榜。毕业后,分配在繁华的都市里工作、生活,日夜奔波劳碌——这是很多人的生命轨迹,习以为常。于是,人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常常无暇抬起头来,眺望头顶的星空。
况且,囿于灯火包围、四壁“铁笼”的高楼大厦里,难见星星和月亮,借助墙角一隅偷窥一影已是艳福。即便在公园,也只能偶遇几颗残星,一轮淡月,几多衰惨的景象。比起小时候在乡下见过的璀璨、绚丽的星辉月色,不知暗淡多少倍。
家中打开有“飞越星空”屏保的电脑,黑暗中,无数的奔星移来……但,只能聊以装点现代人的星空残梦。
偶闻关于星星的歌曲,震动耳膜的大多是——“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为什么现在看到的星空和我脑海里的星空不一样?纯真的星星去哪儿了?诗意的星星去哪儿了?童年的的星星去哪儿了?它们都失踪了吗?是不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我的辨别力已经衰退?是雾霾统治了天空?是化学和工业涂抹了天空?还是金钱和商业算计了天空?
问同事:小时候数过星星没,他们都点头。再问,长大后数过没有,他们都默然,最多是可怜的几次——人们大多和我一样,奔走中丢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问孩子:你们观察过星空吗?夏天来了,应该亮星很多,应该还有美丽的银河。他们却回答:“我们看不到星座,更没看到过银河。”一种淡淡的隐痛,顿时涌上心头——现在的孩子,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就算多媒体课件里的星空再绚烂,一旦关机,脑海依旧是虚空的一片。试看,如今好多孩子,整天玩着电脑、守着手机,还有谁、哪有时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我是杞人忧星乃至忧天了!?曾经碧透如洗的瓦蓝晴空去哪儿了?曾经柳梢头梦幻般悬挂的繁星去哪儿了?曾经浓墨重彩的花瓣似的朵朵浮云去哪儿了?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
康德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
张衡,曾经是个仰望星空数着星星的孩子,一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天文学家。
茫茫星空,深远、博大、无限。在视野之外,尚有许多我们无法知道的奥秘。而我们除了一双求知的眼睛,不应向哲人学习思考、感恩、敬畏和做人的准则?
今晚,空气特别清新——盖因风吹走了笼罩在城市上空的浮尘,难得一见的星星格外清澈。打开门窗,望着灿烂的星河,突然有一种感悟: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偌大的星球上,人不就像繁星一样,不过是那么微小的一点而已?!你有你的光芒,他有他的亮色,或明或微,或强或弱,我们没有理由轻视自己这颗“星”——诚如艾青的诗句:“星星那么多,没有看见它们碰撞。”
冰心有一本散文集叫《繁星》,梵高有一幅名画谓《星空》。在梵高和冰心的年代,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应该是时时能看到繁星的;每个人只要心中有星,都能无愧于自己的运行轨迹的。而今,看星星成了一种奢侈,星心相通成了一种教谕。所以,真的不希望,我们的心灵被越来越多的灰霾所笼罩;真的希望,我们仰望的星空,依然能“数星星”,依然能留下美丽的印记——给孩子,更给大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家两万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