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凹平有=哪些描写有哪些性的小说

谁知道贾平凹的简介?
谁知道贾平凹的简介?
余外,《我的小桃树》作者贾凹平,它其中的寓意是什么?“我”为什么说小桃树是“我”的梦的种子长的?如果知道!请告诉我!谢谢了!
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桃树》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这是一句蕴涵深意和丰厚感情的关键语句,从表现手法上看是托物言志。小桃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悲惨遭遇象征他自己的遭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仍然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奉献给人民。字里行间抒发的是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这样从感情的角度进行分析才符合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语句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更谈不上理解其深意
贾平凹 (日 - ,其中凹读wa,阴平,“娃”的谐音),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长篇小说: 《商州》 《浮躁》 《妊娠》 《美穴地》《废都》 《白夜》 《土门》 《高老庄》 《州河》《黑氏》《怀念狼》 《秦腔》 《高兴》
中短篇小说集:《兵娃》 《姐妹本纪》 《早晨的歌》 《山地笔记》 《野火集》 《腊月·正月》 《小月前本》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 《天狗》 《故里》 《商州散记》 《晚唱》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 《朋友》
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相关评论:《学活着》 《造一座房子住梦》 《平凹与三毛》
获奖情况: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其他回答 (3)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
术荣誉奖”。
贾平凹 (日 - ,其中凹读wa,阴平,“娃”的谐音),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日出生。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专业作家。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获奖作品一览:
1978 短篇小说《满月儿》 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 文论《满月儿之外》 《十月》首届文学奖
1980 短篇集《早晨的歌》 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
1982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 第一届“雨花奖”
1983 短篇小说《清官》 “南苑”佳作奖 ;散文《月迹》 《散文月刊》优秀作品奖
1984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陕西省文艺“开拓奖” ; 中篇小说《商州初录》 首届钟山文学奖; 散文《流逝的岁月》 《青年一代》佳作奖; 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 《羊城晚报》1984年优秀作品奖; 散文《廷川印象》1984年《延安报》佳作奖
1985 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 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徵集评奖
1986 文论《谈观察》 1985年《文学时代》奖; 关中曲子《车闸》 1986年全国曲艺创作奖; 散文《商州又录》 《羊城晚报》1986年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黑氏》 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1987 中篇小说《天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古堡》 1986年西安文学奖; 散文《走三边》 《散文选刊》首届优秀作品奖
1988 长篇小说《浮躁》 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西安文学奖; 散文《弈人》 广东《随笔》1987年佳作奖; 中篇小说《故里》第三届《十月》文学奖; 小说《动乱》 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
1989 散文集《爱的踪迹》 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散文《门》 “燕舞”散文徵文奖; 散文《人病》 《文汇报》优秀作品奖 ; 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 “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
1990 小说《王满堂》 《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 ;
1991 散文《佛事》 “金陵明月杯”“华人徵文”赛奖 ; 长篇小说《废都》
1992 散文《谈〈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徵文奖
贾平凹(1952~)作者简介: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份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废都》中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废都》、《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转载]李星先生在“安黎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研讨会”
李星先生在“安黎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研讨会”上的发言
&&&&&&&&&&&&&&&&&&&&&&&
&&&&&&&&&&&&&&&&&&&&&&&&
安黎的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读了以后,我很激动。我完全被作家的那种情绪所感染,被那种痛苦、那种焦灼、那种无奈,甚至某种程度上的那种绝望所感染。一谈到绝望、痛苦这些字眼,人很容易想到它是负面词汇。实际上,它不是负面词汇,而是一种激励的词汇,这是一种促使我们清醒,促使我们改变,促使我们思考的词汇。《文艺报》发表的何同彬的那篇文章,前半部分说得很好,但后半段又把作品划入了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而根据我的阅读印象,我觉得这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是一个先锋文本,一个现代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本。因此读到这部书以后,我第一个产生的情绪,就是像看到了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再一个从作者的角度,忧国忧民,虽九死而不悔,因此,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性。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这部作品,时间关系,都仅简单地提示一下。
刚才姚摩先生在发言中谈到了安黎《时间的面孔》是“路标式”的作品,我很同意“路标式”这一说法。我觉得它的路标式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先锋文本,一个现代文本,而且代表了一个我们中国当前文学,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文学社会批判、现实批判、文化批判、思想批判、文学批判、人性批判的新高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也批判,也反思,比如伤痕文学等。但那种批判,让人感觉到是在大的社会思潮中,一种有选择性地批判。到后来,我们也写了很多腐败,比如《生死抉择》之类。但读那些作品,我感觉到的却是困惑。那种批判,给我的感觉是蒙人的批判,个案的批判,个别的批判,而产生这种腐败,产生这种坏人,产生这种社会的背后的悲剧性因素,我们却严重忽略了。安黎把这种批判重新推到了社会的批判,人性的批判,文化的批判这样一个新高度。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赞同姚摩先生所讲的这部作品具有路标式的价值。它的核心价值,就是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批判的一个新高度。作品对我们当下社会进行了全景式地摄影,全景式地透视,全景式地批判。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当官的一直到老百姓,从暴发户一直到底层挣扎的百姓,它都没有放过,没有放过对他们地扫描与思考。这种批判,只能在鲁迅那儿找;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只能在鲁迅那里找得到。因此安黎继承的,是鲁迅的风骨。当然,还有对西方经典的现实主义大师,或者经典的现代主义大师的秉承与追随。我们很明确地具体到一个人,那就是奥威尔,奥威尔写的《一九八四》。前几天看到《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转载的好像是美洲国家一个报纸,讲中国现在人们啥话都可以说,好多东西都可以批判,只要不骂——用我的话说是只要不骂共产党,只要你不反党——啥话都可以说,都可以批判。报纸上的这篇评论很短,我把它剪了下来。但是,我们的好多批判,都回避了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我不是说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而是指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些体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市场化,比如说我们目前的公益事业产业化。教育都产业化了,医院都成了赚钱的工具了,白衣天使都成了披着羊皮的狼。还有一些关于有关文坛的批评,有关咱们文化人的批评,社会上都流传着好多刺耳难听的话。这些症结的背后,潜藏的是我们体制上的弊端,体制定位上的一些问题。这是我所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即《时间的面孔》批判的深度、高度与广度。
再有,就是作品里麻子村的象征意义。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搞了个乡村调查,提出了乡土中国改革。我今天说的不一定准确,我理解中的乡土中国改革,不是指农村,而是指全体中国社会。还有河北的梁漱溟,一些有识之士,一些思想家、一些先知先觉者,都意识到乡土中国存在的问题,他们都立志于改变乡土中国。我觉得安黎笔下的麻子村,就是乡土中国的一个象征,呈现出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罪恶和滋生的尴尬。中国人的素质低下,人性中恶的失控,应该说是现代化把我们引向了一个陷阱。按一般化的说法,就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尖锐冲突。我们遗失的是祖先们沿袭的传统,&&&&&&&
受伤的是大好山河里美丽的自然。宗教的无力与救赎,救世者自身素质的尴尬等,在《时间的面孔》里,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都对这个时代的世相进行了入木三分地刻画,比如说乡长刘奇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等等,实在是太精彩了。就是把你引诱进来,开门笑脸迎客,但门一关就变得凶神恶煞,把你当狗一样地打。刘奇宣称自己是爱国主义者,这种爱国主义在刘奇身上的表现则是,强迫外国人坐在高档酒店的大床上,闻闻中国人的脚臭。这种细节,实在是叫人非常震撼。你看了这些东西,还有“万里江山一片黄”,“眼色教育”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穷,让人迷茫,让人困惑,让人质疑乡土中国里的人,还能不能走出这种历史的怪圈?尤其是救世主式的人物康圆圆,她一心要启蒙别人,但在安黎的小说里,却是“你自己先要把自己启蒙了”。康圆圆对于中国,对于乡土中国的无知,在小说里贯穿始终。就像刚才平凹说的田大庆,他自己就是那种无奈的无力的角色,处处欲哭无泪。还有作品好多人物的蜕变,就像小说当中田大林、田小林的脱变,还有好多农民的蜕变。从最落后、最愚昧的人,到利用这个时代的弱点一夜暴富,成为改变开放的带头人,麻子村成为了撒可鲁,而撒可鲁成为了中国农村改变的方向等等,这些东西,都表现了安黎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种清醒的意识,对乡土中国的一种清醒的认识。中央多么好的政策,多么好的想法,多么善意的政策,但在乡土中国一执行,就完全走了样变了味,不能不令人深思。安黎对乡土中国的批判、反思,面积很大,很广,也很实在。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把安黎定位于一个主观性的作家,一个先锋性的作家,《时间的面孔》无疑是一个现代小说文本。关于这个定位,肯定有好多人不理解,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安黎把现实写得那么地逼真,把改革开放写得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实在,那么地实打实,怎么能说是一个主观性的作家呢?我的观点是,细节其实并不能说明他的文本结构。他作品里所写的内容,似乎是现实主义;但他采取的叙述策略,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象,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这里,我想把安黎的主观性与贾平凹的主观性做一个比较。我一直认为贾平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我看过他所有的作品,除了《浮燥》,他的其他所有作品,我都认为贾平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个主观性的作家,表观主义的作家。比如《秦腔》,提供了那么多的社会信息,那么现实的生活信息,那么现实的社会生活,但是他笔下的清风街,实际上是他心灵中,他意念中,他回忆中,他情绪中,他情感中的那种清风街。贾凹平把那些汤汤水水、鸡毛蒜皮充分细节化,日程化,琐碎化。他的那种细节化,表现出了中国的中庸之道。他把自己经常隐藏了起来,有痛苦忧伤。他把自己对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一些东西隐藏了起来,变成哲学,就像老人一样,有一种中国传统哲学的东西,哲人式的表现。而安黎却完全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就像刚才姚摩先生所说的,是一种大关怀、大痛苦、大交锋、大忧患,并把这些东西完全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因此我在阅读时,脑子里就闪现出了屈原孤独的背影,并把《时间的面孔》与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离骚》进行了比较。这样的联想和比较,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对我来说,安黎确实把自己的情绪、精神、性格中的不妥协,金刚怒目式的姿态完全地表现出来了。当然,老了以后的安黎会不会发生变化?会不会走向哲人式的大包含、大宽容,微笑中含有苦难,或者是一种哲学式的包容,像贾平凹式地这样?我说不来。
(李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老师那天身体状况不大好,他抢先发完言,就去了医院打吊针。谢谢李老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3 风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2页免费18页免费14页免费8页免费4页免费 3页免费1页免费20页免费3页免费44页2下载券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关于贾凹平的《陋室》理解_语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8,095贴子:
关于贾凹平的《陋室》理解收藏
一下是原文推开一扇黑门,就进入一个世界了。一墙之外的阳光挺好,却也有风,是从旁边的高楼下过来的,压缩了的,无形而尖硬;这门就随身紧关,一切复沉沦于黑暗了。  主人是玩墨的,这黑屋大致也和谐。“爱乌及屋”嘛,眼睛看墨的颜色多了,便从门缝里斜射进来的三根五根的光线,光线的一切的生动里,也能欣赏出这一处墨用得匀,用得活,有其亮色和韵味。  屋的开间是三米,入深也是三米,三三得九,如果再有一点纵横,一切就好了,是一个囫囵数字的平方。再如果主人是一个无所为的人,一张桌子上置一个花瓶,插几枝假花,玻璃下压几张影星美人图,一个书架上放几排油瓶、醋瓶、酒瓶、那也就满足了。偏主人玩墨是玩在纸上的,这桌上桌下、书架里书架外,全堆放了纸卷,一屋子易燃之品。那么,锅盆碗盏,衣物用什就寸土必争,竟然能巧妙地放下三个沙发:一个大沙发,白日迎宾待客,夜里供儿子安眠,鬼知道儿子却能在沙发上长就那么高个子!两个小沙发,永远是夫妇享受的地方了,而且恰到好处,沙发前可以放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炉。人以食为本,火炉上的水壶日夜是醒着的。醒着的是难受的,所以总唠唠叨叨。  主人常常在沙发上坐了,取笑水壶不旷达。  当然,始终不醒的是另一个房子,长沙发紧边的地方,有一个门洞。门洞没有帘子,好了,这正是黑帘子,永远于所有来客是一种神秘。如果有一只猫进去,放大了瞳孔,就知道这是主人的卧屋,七平方米的,妙在安一张双人床,不松不紧。而又是从床上到床下,是书是报是纸卷。一个黑封了的窟,最宜于入静,因此主人一直未失眠过。  蜈蚣有一百条腿,但并未嫌弃过腿多,云鹤有两条腿,但也并未抱怨过腿少,甚至它落下来,还喜欢一腿独立!实在没有地方让家具立脚,因为人腿太多了。惟高高的乱纸堆上,明亮亮是一台小小的座钟,座钟里有一猫头鹰,怪眉怪眼。猫头鹰是夜之魂,能在这里最好,满屋有了一种庄严感。  脸一日洗几遍,脸还是不干净,眼一生不洗,眼永远是亮的。空余的地方发挥不了拖把和扫帚的功能,也就不去花那份钱,反正人是活动的,是天生的避尘珠。奇怪的是空气没有因空间狭小而稀薄,为了看清人之呼吸,就以香烟为有形的空气,吸进一口,吐出三口,袅袅扶摇到屋顶,祥云笼罩大可在俯察品类之盛后,再可仰观宇宙之大了。  主人的不修边幅,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  但卧屋里挂有一把胡琴,外室里悬有一柄长剑;胡琴被尘土封住,又没弹,但它响动的是一首无声的音乐,长剑被尘土封住,但它舞动的是一幅无形的英姿。当屋垂吊的一盏电灯,视认为一轮太阳,门后挂着的一片圆镜,视认为一轮月亮,太阳永不落,月亮永不缺。儿子说:还有八颗星星,两颗在他脸上,两颗在妈妈脸上,四颗在爸爸脸上,因为老子有一副眼镜。夜里或许断电了,炉火光亮,人之初是善的,人之影却诡变,在四面墙上忽大忽小,忽长忽短,自己常常为自己吃惊和感动。  工作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疲倦了,进入这个世界,窄小却温暖,昏暗而安妥,无害人之熬煎,亦无被害之惶恐。男的有妻,女的有夫,夫妻有子,有酒且饮,无酒清谈,随形适意,其乐无穷。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了,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更多的看作是抽象的画,常看常新。最得意的,也最欣赏不够的是东南墙角上的蜘蛛网,大若雨帽,经纬高超,尘烟熏迷,丝粗如绳,那是人工所不能及的艺术品啊!  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  主人是谁,说出来我知道,你知道,而且在这个唐都古城里的差不多的有职有位的更知道。因为在他们宽敞明亮豪华的住宅里,挂满了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行、草、隶、篆字幅,且常常对来访者介绍说:“瞧,这字绝吧,我们这儿杰才济济,这便是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薛铸写的呀!”  草于日夜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1,纵观全文简要概述陋室的特点2,分析文中“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了,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更多的看作是抽象的画,常看常新。
”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作者评价说: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如何理解这三个艺术,结合文章谈谈这句话给你的人生启发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