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卫生局水门出蔡霁书记哪村人

霞浦畲族|古镇民俗 - 霞浦 爱尚霞浦城市论坛 霞浦摄影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霞浦畲族婚俗 & &发布时间: &
来源:山客之家 & 作者:张细宝 &
一.所在区域及其他地理环境&& &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福建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仅闽东地区畲族人口就有18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40%,霞浦县名列第二位。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台湾海峡西北岸。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位于东经119.46度——120.28度。北纬26.25度——27.07度之间。东部濒临东海,南部,西南部分连江、罗源县,蕉城区海域相连,西北与福安市接壤,北部与柘荣县、福鼎市毗邻,享有“闽浙要冲”、“海疆重镇”之称。全县辖十四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陆地面积1490平方分里。人口52万,其中畲族人口4.1万人,是明清以来陆续从外地迁移而来,杂、散居于除海岛乡的十三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宁德市畲族人口24.57%,占福建省畲族人口8.48%,占全国畲族人口6.55%,仅次于福安、居第二位。& &
霞浦西北背山、东南临海。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盘谷错落,溪涧漫流,沿海海岸线曲折回长,滨海平原散布,滩涂宽广,海域辽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之级阶梯状下降。西北部的柏洋乡,中东部的水门畲族乡(北部),系太姥山的西南坡,地势最高,属第一级,其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县内1000米以上的四座山峰分布于此。境内山峦耸起,地面崎岖。海谷幽深,具有明显的山地特色。西部的盐田畲族乡(北部)、中西部的崇儒畲族乡、中东部的水门畲族乡(中、南部)、东北部的牙城镇、三沙镇等广大地域,地势比上一级有明显下降,属第二级。其一级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境内分布着丘陵和低山。其中错综夹杂着盆地和冲程平原。东南沿海诸乡镇,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盆谷、平原,顺沿海岸线带状环绕展布,地势最低,属第三级。&& &
畲族居处地,大部分 第二级,第三级占一定比例,第一级甚少。30个畲村,第二级19个,第三级11个,没有第一级的。&& &
霞浦县属于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19。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之间,全年平均无霜期为300天。&& &
霞浦地处滨海丘陵,旧时交通不便,散布在深山僻壤的畲村,更为闭塞。这便是构成了霞浦畲族民情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畲村才有了公路、交通状况大有改观。& &
二.历史渊源&& &
据霞浦县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今霞浦县境)。蓝姓“汝南堂”主要有三大支派:一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始祖百六从罗源迁入福宁;二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始祖齐满从浙江移居福宁;三是清康熙初年(年),始祖雷贵从上杭县迁入福宁牛胶岭村。雷姓“冯翊堂”主要有五大支派:一是明隆庆至万历初(年),二世继远从始祖承万肇基地福安迁入福宁;二是明万历七年(1579年),始祖祖发从福安迁入福宁,其二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村;三是明万历26--30年间(1600年左右),始祖武□从罗源迁入福宁;四是清顺治初年(年),从福鼎迁入福宁;五是清乾隆初年(年),从浙江迁入福宁。钟姓“颖川堂”主要有二大支派:一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始祖九世钟晟从福安迁入福宁;二是明万历初(1580年),始祖十一世孙七从福安迁入福宁白露坑村。&& &
霞浦畲族长期以来,相当普遍、相当严格地实行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同姓不能通婚,后来同姓不同香炉(不同宗族),或同香炉五服以外亦可通婚,但都比较少。几乎不与汉族通婚。五十年代后,畲汉通婚已不受限制禁止,但其趋势主要是畲族女子外婚,且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
霞浦畲族保留着古老的风俗,显得比较自由,尤其是“俗不离歌”的传统,在婚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几乎以歌贯穿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不过,其婚俗受当地汉族封建买卖婚姻的影响也相当明显。&& &
三.基本内容&& &
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产生爱情,或由父母亲戚相议,熟人介绍,有意结亲的,由男家托媒到女家提亲。继而,女方随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机观察女方的容貌举止。双方满意,男家便舂糍粑让女方带回。此后,男家即遣媒携面、糖之类礼物,到女家“讨庚贴”(女方的生辰“八字”),按俗例媒人要“讨”三次,才取得庚贴(庚贴忌女方父母写,要请“开笔”先生代笔),男家得到庚贴,就请“阴阳”先生“合婚”,即据男女双方“八字”推算生尅冲合。“合婚”后,一般还要把庚贴放在家里三天,如无出现人畜不宁或其他不吉利征兆,才算和合。&& &
合婚后,男家择定吉日,再次遣媒送些礼物到女方“回贴”(“完贴”,亦即“小定”)。不久,便是“下定”(“大定”),向女方送聘金、彩礼。旧时,聘金视家境而定,多少不一,一般是银元20左右,需取双数,图“好事成双”之吉,有的还讲究取“6”数以与方言“”(捞取)谐音,图“得财进喜”之吉;彩礼一般是礼饼(下定饼)、猪脚、公鸡,和一些衣服、饰品。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法》,禁除买卖婚姻,聘金一度取消。70年代后期,聘金重新恢复,起码600元,且不断加码,彩礼也相应增多,衣料要10套以上,且讲究质料、式样,还要手表、缝纫机等等。至1989年,聘金3000元以上,外加高档彩礼,整个婚礼通常要花上万元。聘金彩礼,在成亲前分期送付,而礼饼、猪脚、糖果则要在下定日先送,以让女家分馈亲戚,相告婚事。公鸡(足系红绳,俗称“红线羁脚”,喻明媒正娶)2只亦在下定日送,女家收彩礼事,回赠若干礼品,其中有“红线羁脚”的公、母鸡各1只。接着,男家再择日,定“某月某日迎娶大吉”,遣媒报送女家。&& &
& 做表姐 & && &
霞浦畲族姑娘,出嫁前流行着“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风俗,时间短则半个月、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借以探望亲戚和学歌会歌。姑娘的母舅,在收到礼饼,猪脚,得悉嫁期后,便安排外甥妇女及其母亲前来做客。届时,姑娘按婚礼的盛装打扮,穿着漂亮的传统凤凰装、绣花围裙、佩带手镯、耳环,有的腰上还系结婚所用的长绸带,来舅家做客,舅村年青上伙子相聚陪姑娘对唱畲歌。对歌每每通宵达旦,且有严格程序:开头唱《路经》之类邀请歌,然后便是对唱,对唱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亦穿插一些杂歌,结束时还得唱《送神》之类歌(迷信说法:鬼神会来听歌,黎明前须送走)。唱歌本事大的姑娘,“观音对罗汉”,一“娘”对众“郎”,有时一连唱几夜。如果姑娘善唱,而舅村又没有好对手,还可以由母舅介绍到有亲戚的别看一村落唱对。畲族以能唱为荣,姑娘尤须善歌,不善歌是一种耻辱。善唱的姑娘人人夸奖;不善唱的姑娘,则会遭到不客气的奚落讥讽。“做表姐”,实际是敦促姑娘在出嫁前学歌、练对,以便婚后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赛歌社交活动。此俗经久不衰,今犹习见。只是现在有些地方受电电影、电视等现代文化冲击,青年人学唱传统畲歌的相应减少。“做表姐”逐渐成为姑娘婚前走亲访友、休息休整的一种形式,对歌规模渐小,大多只是在离开舅家的前夕,象征性地随意唱几十条。&& &
做亲家伯 && &
霞浦畲族婚嫁过程中还流行着“做亲家伯”这一特殊的礼俗与歌俗。男方在成亲前两天,请一名机智出色的歌手作“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盘担”(礼品担)送往女家,并在女家会歌。“亲家伯”要处处规矩,事事谨慎,表现得恭顺谦和,而又机灵老到。一进村,村里的妇女们便热情相迎,并作善意的戏弄(如交接“盘担”时,稍不留神就会被满脸抹黑);到达女家,见板凳放在厅堂左首(大边),就应将其挪到右首(小边)而后坐下,以示谦卑礼让,否则,妇女们就会毫不客气地点着鞭炮相轰;接着要主动向女家亲友敬香烟,每人两支,见者有份,连小孩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新娘则把印花巾套在媒人脖子上,边哭边唱边“难为媒人”,有的甚至用杉枝叶包在头巾里,勒扎媒人,媒人忍受着,任其戏闹。在当晚酒席上,照例要“抓石”。据传,原先是抓真石,即放一只活石,用火把照着,让“亲家伯”去抓,石蹦跳到哪里,“亲家伯”得奔扑到哪里,直至抓到。后来,改为象征性的嬉闹,由女家选派一妇女,一手端盘子装着大虾、豆腐、肉骨(分别象征刀、磨石、草、意为磨好刀,劈除路草,好让新娘上路),并反复两条红带子,一手执手把,至“亲家伯”席位,把火把伸进“亲家伯”胯下,说是要找石,实际是讨喜钱。经过一番进袭退避,讨价还价(皆以歌代言),“亲家伯”将预备的喜钱(“红包”)用盘上的红带系好,让她带去,分给席上亲友。如果不够,还会再要,几经折腾把“亲家伯”所带的喜钱掏光才罢休。酒席一散,便进行人民最感兴趣的会歌。主人(妇女们)开唱“歌头”,“亲家伯”马上答唱。按照老例,要先唱《祖公歌》,来个下马威:这类歌,称为“九重十八合”,每条开头的词,与前一条最后的词,都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必然对答不上,然后“一念”、“一度”、“一口”、“一结”、“一纽”,共5段50条。再下来就可以随意唱答了,但照例不唱含有生死离合不吉利的小说歌,也不唱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歌,通常都是唱内容正经的“十条起”和各种“字歌”。&& &
在素有歌名的白露坑、青皎,水漕垄、草岗等大村落,会歌有更严格、更繁缛的套例,安排得当精当:当夜互相盘唱几十段(几百上千条),天快亮时唱《奴娘夜》(男女乐夜),作为结束。次日晚上接着唱,先唱《茶歌》、《嫁女歌》,再唱不同内容的“十条起“,到下半夜唱《起书堂》、《大读书》、《上大人》等过渡性歌,而后接唱“字歌”,字歌的首篇多半是歌颂祖德的《功建前朝》,天快亮时则唱《天干地支》、《分散歌》、《感谢歌》而完满结束。如果女家备有点心时,还要唱《头夜点心歌》,或《二夜点心歌》等。如果只唱一夜字歌就安排在当夜唱。会歌,每段多由“亲家伯”起头,妇女们如果答对不上,可一换再换,连续答不上,村里的男歌手也可以帮答,如果实在答不上,就算输了,歌会告停,“亲家伯”便会备受敬重款待,到第三天随花轿凯旋而归;如果“亲家伯”不善歌,盘对输了,妇女们便会不客气地起哄倒彩、戏谑作弄:用烟灰抹脸,或罚做牛扛犁,或背猫背狗在厅堂转圈,甚至弄得“亲家伯”连夜跑回家。现在,“作亲家伯”之俗还保持着,但是会歌逐渐减少,通常只是随意唱几十条,作作热闹。& & & & & & & &  相关评论 &
& &☞ 蓝聚雄 于 发表评论: &我们那里的人 都不会唱山歌了 以后我们的后代怎么了解我们的祖先
&☞ 钟 于 发表评论: &我是白露坑的.我很高兴这两年来我村都有举办歌会.懂得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可面对现状却很令人担忧.因为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保留住一个经济很落民族的文化是何等的困难呀!!!更何况文化保留的并不是很完整.人家厦门大学博士仅是来一趟就走人了
&☞ lusalan 于 发表评论: &没想到这里还挺热闹的。畲族文化现在慢慢在淡化,是挺可惜的,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唱畲歌了。包括我自己,就没学过。父辈们以前有唱,现在也几乎没唱了。
&☞ 兰永城 于 发表评论: &是呀!自己的特色应该保留! 兰珍华 我们是一个村的!你现在好吗
&☞ 雷丽霞 于 发表评论: &从小就讲畲族话,可慢慢长大却发现好多人都没讲了……我也渐渐的少讲了我也就了解一些有关自己本族的文化看了这之后知道了不少,很希望这种文化能够长久
&☞ 钟振亮 于 发表评论: &福安市甘棠镇小岭村
&☞ 悄悄 于 发表评论: &好
&☞ 雷莲珠 于 发表评论: &其实我们很多都汉化了,自己的很多文化都不是很知道!真的是.........
&☞ 钟 于 发表评论: &近两年白露坑那边有举行歌会 听说很好玩 有机会大家去看看
&☞ 蓝 于 发表评论: &我是汉化的畲族,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习俗,呵呵
&☞ 兰珍华 于 发表评论: &自己是盐田畲族乡的畲族,看了自己家乡的这些文化,感觉非常有意思.自己小的时候这些文化我们可以体验,但长大后发现很多东西已经变化了.. [attachment=516]
【霞浦】白露坑 & &发布时间: &
来源:网络 & 作者:山客 & & &白露坑原名白虎坑又名红坑,是因村落东面一座山丘形似虎状而得名,先祖孙七公(原名希堂公)在明万历初(1580年左右)由福安迁入霞浦小南四十六七都的白露坑,后成为钟姓主派。据祖上传说孙七公梦见三溪合流的地方便是他的定居之所。在他的长途跋涉的途中,寻找到了有三溪合流的白露坑,其溪水不但清澈可鉴,而且鱼虾成群,中流却有一块奇石形似浮出水面的千年巨龟。白露坑附近的山峦环抱,三山拱护,东面山丘形似虎,南面山丘形似狮,北面的山丘形似象,三山对峙,形成了虎视眈眈之势。孙七公便把三溪汇流成的溪流称为“福源溪”,象征着吉祥兴旺。白露坑方圆不远处有壑深逐的龙潭穴连着石楼,形象逼真的心维潭仙人脚迹,突现山顶的仙人床,深藏林中的师公厝、师公桌、流水叮咚似鼓声“水流蛇瀑布”等景观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 孙七公生四子发四房,历经了四百余年繁衍,人丁兴旺,并保留有畲族风俗习惯及语言。还保存有先辈遗留下来大量的文物:雕刻细腻的公众龙头祖杖,于光绪辛已年荔月雕刻,当时缘首的是钟法律、钟法通、钟法宁三人,据说先祖平番有功,高辛帝赐封他为忠通候王把公主赐婚与他,还御赐给他一条赤金的龙头杖。为了纪念祖先功绩,山客人根据传说中的模样仿制了一条龙头杖,代代相传,只在祭祖时,才把龙头杖供在祭坛上,平时不能动的。这也是畲族传说中的一种见证。四柱盘龙四角翘阁的香亭,高1.93米,底座四方宽0.7米,结构分三层,底层四个狮脚连着上面四个棱角上的狮头雕刻,四根盘龙的柱子支撑着二层和上层亭式阁楼。特别是柱上的盘龙沿着柱子盘旋而上(龙柱分离),龙身能绕着柱子转动,而且四龙雕刻精细,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畲族同胞在元霄佳节时才能抬着游街,并要伴有鼓乐齐奏,起镇邪、祈福之作用。村中珍藏于钟石寿家有“孤悦古稀”的匾额,是翰林院庶吉士钟大椿(字德椿,系钟大焜胞之弟)于光绪叁拾肆年岁次戊申荔月拜题,送其宗兄钟兆述(家谱记载有八品顶戴,官帽被钟发霖卖掉);还有“高恢祖武”的匾额,是清末进士朝议大夫工部主事钟为桢(系钟大焜之孙)于民国拾肆年乙丑送其宗兄钟品林华构之匾额,四个溜金大字苍劲有力。在保存的诸多古书籍中,其中有一本遁甲奇门演禽秘书,是乾隆乙亥岁仲春月编写的,现在村民手中得总其中的序文为:遁甲奇门之书始由轩辕黄帝战蚩尤不分胜负感玄女仙师而授天篆之文帝命风后演成十三篇诛蚩尤而天下大治故遁甲之法,搜前贤遗籍苦心其中奥妙之理,未得口决难开胃内之茅。以及村中还珍藏有进士钟大焜宗族人员具体简介。光绪年间的三个香炉,百年以上的畲族花轿和畲族礼仪摆设的用具、日常用具,如青铜器皿、三角杯、蜡台等,还有畲族服饰,如风冠等。并有大量畲歌手抄本。 白露坑作为钟姓的一支主派,人丁兴旺,人文鹊起,刑部主事钟大焜闻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白露坑主修《福宁俯颖川钟氏宗谱》,钟大焜原名淑焜字德焜号香樵。据说他坐桥而来,经铁官山(今溪南后洞村附近)时便下轿观其山形地势,证实此地没有出比他大的官史,才上轿继续上路(旧时官吏等级中,下级遇上级,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当时跟随他的一位轿夫是白露坑村的钟桂树(今钟河美的曾祖),到了白露坑后,见到的几乎是土房和草房,不敢居住,便住进钟孔代的大宅院的东厅客房。这座大宅在当时溪南方园几里的畲族中有一定的名气,此宅有三层大门,每层大门间隔约十三米,后在1994年发生火灾被烧毁,也烧掉了钟大焜赠送的匾额,以及九门提督水师中的副将钟宝山赠送的匾额,也毁于一旦。 旧时,白露坑重视文化,学风甚浓,当时私塾先生就有6人,分别是:钟学箕、钟学日、钟昌元、钟兆述、雷郑轩、雷郑明等人,以及地理师钟淑筹。因白露坑有深厚的文化基垫,所以先辈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使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小说歌)的发祥地。生于咸丰六年(1856)的钟学吉,七岁入私塾,从小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通文达理,学业精良,光绪元年(1875),年方二十的他,便开始设私塾课童。深受先辈的影响,他在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的《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等等。在授课之余,用尽全力编写歌谣。他也是“福宁山民会馆”的倡建者之一。民国二年(1913)他被公举为山民会馆的董事,年逾花甲的他,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条件收集大量素材,编写大量歌本,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入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利用住馆之便,大量传抄,迅速传播,使学吉成为名扬闽浙畲区的一代畲族“歌王”,学吉这一时期的歌最为成熟,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中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是其晚年的代表作,重叙写清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者直面民不聊生的现实,忧愤交加,期望“真命天子”拯救百姓,开创新社会,且满怀信心地预言“真命天子出那位,初年细侪肽核见(年幼的小孩子能够看的见)”。其作品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他的传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宁德地区志》、《闽东畲族志》、《霞浦畲族志》等均都有介绍他的事迹。 到了现代,村中还出现了为保卫祖国在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一等功臣钟昌达(),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授予勋章和奖状。 1985年白露坑做为中央畲族文化调查点之一,以著名音乐家郑小瑛为组长深入白露坑调研。 白露坑四百多年来,虽然没有过辉煌,但却留给后人大量的精神财富。 & & & & & & &  相关评论 &
& &☞ 钟庆明 于 发表评论: &希望我们畲族成员,都能时刻提醒自己,从何而来.........将来真能学有所成,应该回去发民我们的民族村庄.
&☞ 钟明亮 于 发表评论: &如果说是我们没有发展,我不相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们需要的是人才、机遇和政策。
&☞ 雷严成 于 发表评论: &我也是这村庄的!我的感觉这村庄没好的领导!所以没有好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村庄带动起来!!!!!!!
&☞ l兰金晶 于 发表评论: &我感觉日语很像畲语,希望有日语水平的朋友多加研究,也许会有惊人的秘密! [attachment=517]
【霞浦】半岭村观音亭寨 & &发布时间: &
来源:福州晚报 & 作者:黄亦钊 &
&  霞浦水门畲族乡半岭村的观音亭寨,位于山清水秀的杨家溪西面3里许,是霞浦县惟一的县级畲族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省惟一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的畲族现存古建筑。&  每年正月十五就有闽浙两省平阳、苍南、福鼎、福安、霞浦五县边境畲民千余人相聚在此盘诗对歌,热闹非凡。这一传统习俗,历久不衰。&  该亭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门横匾“观音亭”为已故霞籍书法家游寿所书,左右门联“半岭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殿中安放一个八角亭,亭内立一观音像,高1.2米。前有“奉宪勒碑”,正文有“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旧时官绅常在此举行迎送仪式”等语。背面上方阴刻行书“寿”字,下方记述清光绪龙亭商贾陈珠绣重修该亭史实。后座为中殿,实为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及迦蓝、达摩祖师等。&  据里人云:旧时观音亭大小佛像百余尊,通路前还建一座过路亭,亭前有一座碑楼,匾额题刻东面为“前头路滑”,西面为“且休歇去”,出自建善寺碧淞和尚手笔。相传过路亭内供奉有“白鸡精”很灵验,特别保护畲家人。因此畲族乡民愈发对该亭信仰崇拜。 [attachment=518]
[attachment=520]
[attachment=521]
[attachment=522] 【霞浦】半月里风情 & &发布时间: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陈康智 刘翠婵 &
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至今乃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占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古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且存文物颇丰。从清代秀才帽、手抄本、婚嫁头饰、文书武具、祭祀法器、牌匾楹联到青花瓷瓮、琴桌案几、橱柜碗筷、绣花钱袋等生活用品,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对研究畲民族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attachment=519]
【霞浦】一贝畲寨踏歌行 & &发布时间: &
来源:闽东日报 & 作者:吴维泉 &
&  以“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一贝畲寨游览区一点也不为过。& &  一贝畲寨位于闽东霞浦县西郊6公里处。重阳秋日,我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如愿以偿地领略了一贝畲寨的旖旎风光。 &&  摩的在乡间机耕路上颠簸,不一会儿,进入杨梅岭林场腹地的天然氧吧,顿觉神清气爽,体健身轻。眼前所看之处群山环抱,梯田叠翠,好一派田园风情,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胜境,美丽而恬静。 &&  沿着村道古朴的石阶行走,一贝畲村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村头两株古榕树连根合抱一体,缠绕成一个倘大的“迎宾门”,几代畲民们都是从这个门进进出出的,虽经历沧桑岁月,仍枝繁叶茂,犹如一对生离死别的夫妻,树旁一口井水清洌、水草茂密的古井滋润着这对爱情树。 &&  穿过“迎宾门”,拾级而上,便到了村寨里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屋,这座精美的钟氏秀才居宅,尽管历尽岁月沧桑,但古韵犹存。走进大院,厅堂四处雕梁镂刻着依稀可见驻留上方的巧妙匠艺,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大量的横匾、窗雕都缺失殆尽,大门前镂刻的砖雕,细腻的刀工精美绝伦,足见当时工艺之精湛。大门左上方尚存钅监湖先生的题诗“幽溪鹿去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这首颇具乡村味道的休闲诗,使我的思绪随着时间倒转回望过去,这里春天泉水叮咚,林深云闲,四处鹿鸣嘘嘘,花鸟争春,构成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图景。 &&  畲村人热情好客,他们盛着醇香甘洌的自酿米酒和畲家乌米饭为客人接风洗尘。身穿畲服的小伙子吹响欢快的民族乐器,表演刚柔相济的畲拳。我此行刚好遇上重阳节歌会,在临时搭起的简易寨亭里,身穿畲族服饰的男女歌手早已云集这里同台对唱了,那清脆高亢的歌声引来了众多从四邻八乡赶来的游人。畲寨长廊里人山人海,畲族同胞挤在这里听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闻名遐迩的畲族“歌言”。 &&  畲寨长廊下方是一泓碧水,称为龙潭,由天然的山泉汇聚而成,构成美丽壮观的峡谷平湖。浑水碧波荡漾,明净的潭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水面水鸟嬉戏,水中游鱼相逐。在潭中泛舟悠游,那浮在碧波上的小山包,犹如一片片翡翠排列在玉盘上,让人领略到“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境。& &  沿着溪谷往前走便是百尺石滩胜景,清流泻玉,草嫩泥香,碧泉竞涌,深谷藏幽,个个栩栩如生的巨石像金牛,似鲤鱼,如河马,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沿途可饱览“潜龙出谷”、“天籁五曲”、“石棺蜜庐”、“将军帽”等多处景点。这里似乎是另一个水和阴凉的世界,似乎外面暴烈的太阳和连天的干旱与之不相干。险峻的峭壁、蓊郁的森林、葳蕤的花草和流淌的溪流,如同一幅幅水气氤氲的画轴渐次展开。 &&  最为精彩的应是著名的一贝瀑布,两条瀑布从天而降,奔腾而下,其势如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观之令人回肠荡气。在峡谷中澎湃激荡而瀑布之下的小潭,或热情奔放,或朦胧缠绵,或静影沉壁,各尽其态。瀑布总是豪情万丈,而潭则柔情万种。也许,你只是注意到潭对瀑布的热烈迎合和亲切接纳,而没有意识到瀑布之下是潭,瀑布之上还是潭,因为这些小潭其实也是瀑布的一部分,是瀑布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潭是正在休息的瀑布,也是不断积蓄力量的瀑布。到了该出手时,潭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倘若没有潭的积蓄和准备,瀑布也只不过是几绺跌水,岂有这穿岩透地之功、气吞山河之势和虎啸龙吟之声。一贝瀑布不愧为大自然差遣的鬼斧神工留给后人的完美杰作,是人们探险攀岩,烧烤狩猎,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霞浦】崇儒畲族乡简介 & &发布时间: &
来源:福宁文化 & 作者:山哈 &
1、地理概况 &
崇儒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北中部山区,是霞浦县三个畲族乡之一,也是老区重点乡之一,地处县境内西北部山区,位于东径119°35′-120°02′,北纬26°36′-26°41′,海拔高度在120-800米之间。乡所在地离县城12.5公里,东接水门畲族乡,东南界州洋乡,西连接福安市,北靠柏洋乡,西南与盐田畲族乡松城办事处毗邻;乡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下辖27个村委会,183个自然村,总户数6338户,汉畲人口2.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0.48万人;男女比例为1.2:1,其中农业人口22153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0839人。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丘谷盆地发育,植被繁茂,溪流纵横;霞浦县第一、二大河流杯溪和罗汉溪均流经境内,有着丰富的山地、水力及生物资源。&& &
崇儒畲族乡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7.83℃,最高气温32.3℃(七月),极端最高气温38.7℃(七月),最低气温4.5℃(一月),极端最低气温-4.9℃(一月);降霜期从12月3日至次年3月2日,为90天;热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雨量为1359.5㎜,年太阳辐射量为441.8千焦/平方米。&& &
3、农业 & 全乡耕地面积24204亩,其中水田18685亩,农地5519亩;人均占有耕地0.97亩,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万亩左右;有林地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72﹪,草地2.5万亩,茶园9000亩,果园6500亩,其中芙蓉李面积3500亩,占果树面积53.8﹪。主要的种植业是水稻、甘薯、马铃薯、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药材、林竹、食用菌等;主要的养殖业是猪、羊、牛、鸡、鸭;河湖中也出产淡水鱼类。&& &
4、人文景观 &
崇儒相传曾出十八学士,以尊崇儒学,故而得名。为闽东畲族人口较聚集的乡镇之一,既是民族乡又是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文化底蕴颇丰,有霞浦县最大的人工湖-溪西水库;名胜古迹有龙井岩洞,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元参政袁天禄墓,独具畲族的大家族群体建筑特色的樟杭大厝,霞坪村保有完整的畲族“三宝”-“祖图”、“龙杖”、“族牒”,还有不胜枚举的老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 &
5、经济状况 & 崇儒畲族乡立足乡情,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以农业为突破口带动二、三产业。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开拓思路,奋力拼搏,积极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创特色结构生产的芙蓉李干遐迩闻名,生产茶叶无污染安全优质,极适用开发绿色食品茶,目前,我乡以初步规模的产业有:①全县最大的半路生猪基地,年可提供优质猪苗7000多只;②由福州客商投资兴建崇儒福兴胶合板现以投入生产,年产股合板20万块(32万平方米);③对溪边洋1400亩土地进行开发整理;④东孚农庄有限公司在崇儒上村等地建立了绿竹笋生产示范基地,采取“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扶持农民绿竹产业,使绿竹笋产业成为我县一个特色产业,现已种植13多万株,年内可望收获。⑤在岚下村后门岗建立东魁杨梅生产示范园,目前已种植130亩,今后将继续扩种。&& &
6、基础设施 &
省道霞拓公路纵贯全境,除石亭外全乡26个村已通简易公路,实施了霞拓公路境内路段23公里的路面柏油化2程;实现了村村通电,架设了程控电话,扩建了乡所在地自来水工程,现有2座小型水库,总库客123立方米,装机410KM,县一、二、三级水电站均建于境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崇儒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7、社会事业 &
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乡共有学校42所,在校学生2007人。民族教育有很大发展,创办岚下畲族村寄宿制小学一所,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5﹪,少数民族学生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科技事业发展迅速,茶、果、蔬、畜牧四大农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乡、村两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并在强化乡中心卫生院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县精神病防治医院,医生人数达24人,病床数34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显著,曾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怎么都没有写畲族的由来啊
畲族简介 & &发布时间: &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 & &
畲族,现有人口70万余人。畲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 &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 &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 &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 &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 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 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 崇拜的残迹。 && &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贯穿行于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 &
畲族喜爱武术。他们的武术基本上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要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极”,长六尺,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挺、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富族山村十分盛行,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
畲族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有丰富的作物及特产资源,农产品以稻谷、玉米、豆类、烟叶、土豆为主,盛产林木及毛竹。树木以松杉为主,还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檫树。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树干棱角分明,枝叶茂盛。畲族地区还盛产茶叶、油桐、香菇及名贵药材,著名的景宁“金奖惠明茶”就出产在这里。此外,畲族地区还有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 [attachment=524]
畲族的发源地与畲族的文化影响 & &发布时间: &
来源: & 作者:陈耿之 &
& [摘 要] 畲族发源于闽粤赣边区,早有定论;但发源于潮州凤凰山,未见有专论。本文根据史料分析畲族从潮州迁出的时间,概据畲族与凤凰山相关的民俗和史诗、歌谣,确定畲族发源于潮洲凤凰山,并且梳理畲族历史上一些人物、大事的相互关系,考察了目前潮州文化受畲族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 &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原理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具备了上述四个基本特征。畲族古称“山客”、“章人”或“畲民”,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现在全国约有30余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而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广东省畲族约有3200多人,其中有2/3以上居住在潮安、丰顺两县境内的凤凰山区(丰顺县潭山镇凤坪畲族管理区在凤凰山西麓),其余则分布在海丰、惠东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增城的罗浮山区。潮州的畲胞主要分布于凤凰镇石古坪村、凤南碗窑村、山犁村,归湖岭脚村、文词镇李工坑村、意溪镇雷盾山村等处。在凤凰山还有“高(狗)王寮”、“畲客寮”、“雷家房”和“雷厝田” 等地名群,都与畲族有关。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资料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潮州凤凰山是我国畲族的发源地。&& & 一、畲族发源于潮州凤凰山&& & 《畲族简史》是《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一种,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福建省文化局等单位参加的调查组,历经3年时间编写完成。1979年10月,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福建宁德地区(辖罗源、福安、连江、寿宁、周宁、福鼎、霞浦、屏南、拓荣、古田等11县)在1979年人口普查时有畲胞197000余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浙江当时也有139000人,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地区的十多个县内,其中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畲族县。江西当时有46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上饶的贵溪和铅山县,赣州的兴国县。当时广东的畲胞人数列全国第四,只有2500多人,除凤南山区和凤凰山一带的畲族聚居村之外,在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博罗五县也有畲胞。安徽屯溪(徽州)的宁国县、也有一千多名畲胞。潮州修志馆的蔡绍彬先生曾访问过以上这
些地方的畲胞,他们都说其祖先来自潮州凤凰
山,其妇女先前还打着类似凤凰髻(凤凰山主峰)的发形以示纪念。民国年间修的浙江景宁敕
木山蓝氏家族《世谱○原祖广东盘瓠祠序》说:&& & “子孙之散,处南京、福建、浙江等地者,不能不知
其数,家谱不修,安知千支百脉之所自出哉?兹广东潮
州府凤凰山重建盘瓠氏总祠,议修家谱。我姓凡为一脉
者(都要响应)不致网罗失散。”&& & 《畲族简史绪论》说:“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初年)时,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当时未从潮州分出漳州和汀州,故应为潮州)。公元八世纪,唐王朝在福建汀、漳一带设(府)治,强化了封建王朝对畲族地区的统治。畲族是一个朴实勤劳的民族,历史上曾被迫迁徙;明代以后部分迁移到闽中、闽东、闽北、浙南、赣东北、皖南等地。” 由此看来,全国各地的畲胞是明代以后从潮州迁徙去的。&& & 据《潮州志大事记》所载,唐代陈元光在战胜潮州畲族武装之后,曾将俘虏押至浙江定阳江畔放逐(为今景宁一带畲胞之祖先),大部分强迫迁徒。故《畲族简史》中称他“双手沾满畲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并认为畲族自此从潮州外迁。但笔者认为,当时只是部分迁移而大部分留在潮州。因为各省畲胞的历史说,他们多是明代以后从凤凰山迁出的。加之陈元光之后五百年间,陈吊王、许夫人又在潮州一带抗元,如《大埔县志○人物》所记:“许夫人,潮州畲妇也,景炎元年(1276),宋帝趋潮州,张世杰招义军。夫人倡率诸峒畲户应役(勤王抗元)。二年六月,世杰自将淮兵讨(泉州)蒲寿庚,夫人率所部往会,兵势稍振。后帝(宋端宗)泊浅湾(今拓林),夫人复率兵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与战死焉!土人义而祀之,帝百封(潮州妇)世代为孺人,盖由夫人之故也。” 大埔县今尚有带“畲”字乡名37处,可知历史上是畲族聚居之地。而潮剧《辞郎洲》开场也有她带凤凰山畲民拜月一段,可证明当时畲胞之众和势力之强大。&& & 作为唐代初期粤东闽南历史文化的主要开拓
者陈元光,是唐高宗时的名将、政治家和诗人,
他15岁到潮州至56岁逝世,比韩愈刺潮早148
年,比韩愈治潮的八个月时间长得多。他身经百
战,在汉畲纷争中促进了民族团结,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传播中原文化,其历史功绩不能磨灭。他的《请建(漳)州县表》说:“况兹镇
(潮州绥安县即今漳浦平和、云霄、诏安、东山五县)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畲民)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生。”可见当时畲胞“刀耕火种”,即砍树烧草作为肥料,然后再垦荒造田,今云霄县城东北的漳江边有“火田”乡名,为陈元光建漳州时的首治。&& & 饶宗颐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指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的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的祖坟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的策源地。” 从潮州畲胞能和唐军进行持久的抗争,并多次围困唐军和刀砍陈元光的历史事实来看,当时畲胞已经使用了铁器。而从凤凰山东面的饶平浮滨和联饶墓葬遗址出土的大批石制兵器和青铜器,可证明早在商代的潮州先民(应该是畲族)已有较高的文化层面。另据《云霄县志古迹》可知:在陈元光建火田州治之前,当地畲胞(志称蛮民)已建有五通神庙和西林塔等古建筑。而“五通神”后来也为潮州人崇拜,在城区义安路府仓内先前便有五通神庙,而道教是没有五通神的。&& & 陈元光没有赶走畲胞,他带领汉、畲等族人民开荒种植,发展农桑,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耕作方法,兴修水利,使经过多年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他本人也娶少数民族女子种氏为夫人。他对愿意归顺的畲胞则划地安居,让其自治,称为“唐化里”,其遗址还在云霄县。《漳州志○兵事》有:“陈吊眼后人粤归附者甚众,共有五十八寨”。如果潮州畲胞在五百多年前已被陈元光杀绝赶走,那宋末元初时哪有58寨胞十万众支持陈吊王和许夫人?&& & 潮州畲胞外迁四省,应该是在元末。康熙版《潮州府志○兵事》有“至正十一年(1531),畲贼陈满等啸聚梅塘,攻陷城池,几二十年。招讨使陈梅至,克之。至正十六年,陈遂(打着陈吊王旗号的畲胞领袖,一说是陈吊王的侄儿)据有揭阳(榕城),分将筑城。” 当时的畲族武装大起义坚持达13年之久,至元二十五年(1365)即元朝的最后一年,才被广东省宣慰副使、都元帅陈良甫(福建清流人)残酷镇压。潮州畲胞除少数退回凤凰山之外,大多迁于外地。今金山上还有“林仕犹纪事” 石刻作楷体竖书,刻幅高390厘米,宽330厘米,其中的“三阳兵乱,十有三载,乙巳岁(即至元二十五年,1365)五关省左丞陈公(良甫)以师克平之。” 三阳指海阳。揭阳和潮阳。此时至陈满畲民起义,共13年。由于潮州汉族居民已从唐代的26745丁(成年男子)增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196748丁(8979户),汉族居民占大多数,不需要畲胞来争耕土地,所以畲胞被迫迁居。& & 退居凤凰山的畲胞在元末起义失败42年后,终于归附明朝。光绪版《海阳县志○杂录》:“永乐五年(1407)冬十一月,畲蛮雷文用等来朝。初,潮州府有称畲长者,即瑶类也。(潮州)卫卒谢辅尝言:海阳县凤凰山诸处畲民遁人山谷中,不供交徭赋,乞与耆老陈晚往招。于是畲长雷文用等凡百四十九户俱愿复业。至是(谢)辅率文用等来朝见明成祖,皇帝命各赐钞三十锭彩币,表里细绢衣一袭,赐(谢)辅、(陈)晚亦如之。又:明设土官以治之,衔日:奉官,所领又有奉民。奉,《明成祖实录》谓之畲蛮。”149户畲民看来为数不多,但永乐十年,海阳(当时包括今潮安、澄海、饶平、大埔、丰顺五县)才44712户,该数畲民已占五县人口的3.33%。。所以朝庭非常重视并多有赐赏。此后的《潮州府志》和《潮州志》没有畲胞的记载,其原因是凤凰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以至音信隔绝。&& & 二、畲族的史诗、传说与歌谣&& & 从《畲族简史》的《绪论》和《大事年表》可知:我国各地的畲胞都是明代才从闽、粤、赣边的潮州迁去的,畲族最早的记载和大事记都出现在潮州。潮州古代包括整个粤东和闽西、闽南地区,现在也只有凤凰山存有畲胞,所以,“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 这个论点应该是有根据的。而广东省最大的畲胞聚居区潮安县风南(原设镇,现与归湖镇合并),也因处于凤凰山南麓而得名。在原潮州地区有“畲” 字的聚居村96个,其中潮安5个(凤凰官头畲、打埔畲、地豆畲、凤南茶畲、归湖麻竹畲)、饶平8个、普宁9个、惠来2个、揭西12个、潮阳4个、澄海1个、南澳2个、大埔37个、丰顺16个,它们先前应该都是畲胞居住的村庄。&& & 在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修的《潮州府表○山川部》有“饶平小记:凤凰山在下饶堡,距县城(时在三饶)西北四十里,上多相思树。虎头山则凤凰山坡头村之右,形如虎踞。陈吊眼屯众处为四壁岭(海拔512米)。” 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4)修的《饶平县志○山川》也说:“凤凰山在县治西四十里,高压诸峰,山顶翠如凤冠,乘风能鸣,与郡城(潮州)西湖山相应。四壁岭在东洋屯堡潘段村,相传为陈吊眼屯聚处。” 四壁岭俗称四百岭,在凤凰山东部的饶平县新圩镇和渔村镇的交界处,是畲族领袖陈遂的据点,相传他曾带男女义军三千人在岭上驻军,现在北面山坡上还留存校场遗址,约四亩地宽,还筑有环山跑马道。后人建有陈吊王庙,置有他的塑像,至今古迹尚存。在岭下的长彬乡有“陈元帅爷宫”,宫内也有陈遂和他的妹妹陈吊花像以供民众祀拜,七百年来香火不断。其宫联是:&& & 百丈埔中昭大勇
四百岭上仰高风&联中提到的百丈埔在凤凰山东偏南的饶平县钱东镇北部和高堂镇南部交界,古代为漳州至潮州驿道经过处。相传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皇帝赵景(宋度宗的太子)和弟弟赵高被元军追逐,走投无路,陈遂和许夫人(也称畲大娘)从凤凰山南下救驾,在百丈铺阻击元军,赵是兄弟得以脱险,一说逃往南澳,一说逃上凤凰山,故有天池太子洞和四脚鱼的传说。由于畲军少而元军众,许夫人为掩护陈遂撤退而身受重伤,不愿投降而投井就义。人们后来在埔顶修有
“娘娘庙” 以纪念这位畲族女英雄。&& & 凤凰山主峰凤凰髻屹立在其山区的西北部,
是潮安和丰顺两县的分水岭,是潮州第一高峰,
海拔高1497.8米,仅比泰山主峰玉皇顶的1524米低26.2米!这座花岗岩石山,从潮州的湘子桥和凤凰台北望,可见其山势嗟峨峭拔,雄伟壮丽,云雾缭绕。明代以前的凤凰山区和潮汕平原都有畲民居住和活动,他们把这座雄壮无比的高
山当作自己民族的圣山和发祥地,后来在元朝末年抗争失败而被迫外迁各省,还没有忘记凤凰山,各地的畲族妇女,先前都打着像凤凰髻一样的高高发型,在日发行的特55《中国民间舞蹈》邮票(第三组)第一枚的“畲族婚礼舞”(浙东景宁)和日发行的《国庆五十年》邮票第22枚的“畲族”(闽东宁德)两枚邮票图案上,都能见到“凤凰髻”发式(附邮票放大图案于后,见图一)&& & 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的《潮州府志○杂志》记其民俗有:&& & “邑之西北山(凤凰)中有曰奉户者,男女皆椎髻箕倔,跌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挟弩矢,以射猎为生,矢涂毒药,(射)中猛兽,无不立毙者。旧常设官以治之,名日:奉官。或调其弩手以击贼,亦(奉命而)至。然其俗易迁徙,畏疾病,刀耕火种,不供赋(税)也。”而光绪版《海阳县志○杂录》则说:&& & “潮州有山奉,其种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篮;曰雷,皆瑶族,号白衣山子,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姻,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籍隶县官,岁纳皮(毛数)张而已。其曰:斗老,与盘、蓝、雷三大姓者,颇桀骜难训”。&& & 以上两则记载,府志引自明代林大春(年,潮阳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浙江提学副使)修的隆庆版《潮阳县志○风俗》;县志引的是清代顾炎武的《大下郡国利病书○广东》。而关于畲族是瑶族的一支,在道光版《龙岩州志○卷二十》也有相同的看法。因为有关潮州原住民的最早记载是瑶族,而畲族与瑶族同是盘匏之后,潮州畲族的来源很明晰。早在公元前1050年的周成王姬诵代替周武王姬发即位时,粤东海阳的少数民族便为朝庭送去大蟹,这在《周书○王会篇》便有记载。&& & 据司马迁的《史记○高祖(刘邦)功臣表》,又可知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六月,越将摇(瑶族首领)毋余因抗击项羽而功升海阳侯,食邑一千八百户。从《汉书○地理志》可知“海阳亦南粤县治”。由此考据,瑶毋余应该是畲族先祖。凤凰山畲族有“招兵节”,瑶族亦有类似的节日。畲族没有民族文字而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中的客家方言较为接近,而且广东畲语接近于瑶族的“布努”语。畲族通用汉文,有一些传说和歌谣是用汉文保存下来的。笔者曾深人到潮安县凤凰镇的石古坪畲族管理区进行访问和调查,该区是凤凰镇唯一的畲族村寨。与潮安县凤南镇山犁畲族管理区、文词镇李工坑畲族管理区和湘桥区意溪镇雷盾山畲寨一样,石古坪也保存有与各省畲寨同样内容的畲族祖图,都是连环图画式、图文并茂的长卷。所有祖图都是明代以后和近代制绘的,如凤南山犁乡雷氏祖图题为《护王出身记》,复制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各种祖围内容大同小异,都称其祖先是“龙犬”、“护王”、“高(狗)王”和“龙狗”。由于“龙”、“花(华)” 和“鸟(凤凰)” 是中华民族三大图腾,故畲族称其祖先是“龙犬”和居于凤凰山,从现代考古学来说,这是远古居民的图腾(氏族标志)。畲族也同其它民族一样创造图腾,他们把祖先幻想成“龙犬”,以祖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畲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举(畲族祖图局部,见图二)。&& & 饶宗颐教授在1948年《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一文记载:“石古坪传说:谓驸王至茅山学法游猎,为山羊触伤,在树上攀住一藤,卒以藤断跌死,由猴舁葬于南海山中,故凤凰各村流行畲歌,有石古坪恶畲客藤断石压之语。今(1948年)石古坪蓝氏祖祠,其龛下有箱二,有长均三四尺之藤,据传为附王(即盘瓠)之遗物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证,全国各地畲胞大多认为“老公藤” 保存在凤凰山石古坪,所以,畲族的发源地应该就在石古坪。&& & 高王葬在哪里?潮州修志馆馆长蔡绍彬先生1989年曾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敕木山访问,当地畲族也姓篮,说其始祖高王葬于潮州凤凰山主峰凤凰髻背阴处的七贤祠。笔者看了他的《潮州俗语故事》后曾前往调查,但在峰顶的背阴处找不到七贤祠。后来在石古坪听畲胞介绍:凤凰髻背阴(北边)有仙人洞,附近确有畲族祖墓,在金园村(地处凤凰髻之东)东边的棺头畲村相传是因地处高王棺头之处而得名。&& & 关于畲族民众纪念高(狗)王的风俗习惯,民国版《丰顺县志○风俗》有:&& & “邑属东鄙(边)之风吹碟山村(在凤凰山西麓,今潭山镇凤坪舍族管理区),有蓝姓数十户,称为高王子孙,即畲民也。村南有钟姓十余户,传其祖为篮姓外甥也为婚姻。唯晚近已与四邻族姓通婚,现在已同化,非复《利病书》所言之习俗矣!其旧操土音者,俗称蛇罗语,极难异,今能操其语亦少。惟舂米用杵臼以手捣之,犹沿古俗。每岁除夕,举家必席地而坐,以为狗食必在地也。有祖遗匹续画像一幅,长三尺许,图其祖人身狗头像,自出生时及狩猎为山羊触死,各情事甚详,益千古画也。至于岁之元日横挂老屋厅堂中,翌早辄收藏,不为外人所见。距该村三十里的潮安境归湖内山(今凤南山犁)有雷姓十余家与彼同祖,亦通婚往来。殆即《后汉书》所云之盘瓠族。考《搜神记》述盘瓠事尤详,誓(说明)近世学者谓盘瓠即盘古之异文,梁五公谓为蛮族中之别一派,即最初之土著,是域然欤。”&& & “狗王”的传说同“盘瓠”一样,也是苗族和瑶族的共同祖先,应该是原始社会留传下来的图腾崇拜。这种传说的流行,反映出一定时期某些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对探讨畲族的历史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苗族的神话传说与畲族的大同小异,但该族的祖先“盘瓠” 则被说成是五帝中的帝尝之后。《魏略》说:“高辛氏(帝尝)有老妇(原配),居王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玺。妇人盛瓠中,覆之以盘,俄倾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 说明“盘瓠”乃高辛氏之原配夫人所生。以下,则记述盘瓠“因立有战功,又与高辛氏的一个女儿婚配(远古传说中兄妹可通婚),生子女12人,六男六女,自相夫妻”。这就说明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苗族和畲族的祖先是人而不是狗。我们从史书上还可以看到:畲族和瑶族在历史上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故也有可能把畲族领袖摇毋余当作瑶族,因为唐代以前史志没有分出瑶族和畲族而统称为蛮族。蛮族崇拜蛇神,而畲族的高王出世时也是先虫(蛇)后犬,现存潮州的青蛇崇拜也应该是汉族人民继承畲族而崇拜的图腾。&& & 在潮州畲胞中流传的《高王歌》是最早的潮州歌谣,因为盘瓠的故事在汉代以前便流传了:&& &
笔头落纸字字真
且说高王个出身& &
当初娘娘耳朵起
先是变龙后变人& &
高辛娘娘耳里疼
觅尽无有好郎中& &
百般草药都医尽
后来出来一条虫& &
虫出来后盘篮装
皇帝日夜勤养繁& &
二十四味给伊食
后来变身为龙王& &
番邦造反二三春
杀尽无数好汉身& &
皇帝无奈出黄榜
谁人退敌好招亲& &
高辛皇帝发谕时
四门挂榜尽出示& &
谁人取得番王头
第三闰女结为亲& &
龙王听知便近前
收下黄榜在身边& &
便去番邦番王殿
服侍番王二三年& &
番王乞伊伴身边
凶星为祸也不知& &
龙王骗他心欢喜
三餐食酒笑眯眯& &
番王食酒在高楼
身盖锦被铺枕头& &
文武百官无防备
即时咬断番王头& &
咬死番王游过海
番邦贼子便赶来& &
刀枪好像林中笋
不会过海个个呆& &
龙王取胜一时到
众官跪倒执番头& &
执了番头人金殿
朝中文武个个愁& &
君无戏言实行真
皇帝命女结为亲& &
第三闺女心不愿
叫伊钟内去变人& &
变身楼内盖金钟
规定七日能变形& &
那知六日皇后急
看着个头未变成& &
第三闺女结成亲
五年生了三个儿& &
去向皇帝讨名字
好给天下传古记& &
亲生三仔很端正
金銮殿上去讨名& &
大仔盘装赐姓盘
二仔篮装就姓篮& &
第三儿子刚一岁
正侍皇上踢名来& &
皇帝未赐雷先响
金殿就赐伊姓雷& &
深房里面女一宫
年纪十八正芳龄& &
招来女婿结夫妇
皇帝也赐伊姓钟& &
三男一女甚端正
辅助皇上(在)帝京碟& &
后住潮州名声大
流传世上有美名& &
龙王情愿不用田
愿请皇帝赐给山& &
高田三丈免纳租
都是皇帝国戚人& &
当初龙王无想长
现在伊死各忧伤& &
古昔山林免交租
现今应着交公粮& &
现在不比当初时
受尽官家百般欺& &
当初住在京城内
护幼扶老乐天年& &
头是狗王身是龙
好讨皇帝女三宫& &
皇帝也借第三女
养出盘篮雷子孙& &
殿内居住又三年
龙王情愿去分山& &
乃因打猎给羊撞
给伊吊死在岩边& &
龙王吊死在岩边
七日七夜觅不见& &
身尸挂在古藤上
求神问卜正寻得& &
广东路上一穴坟
迸出盘篮雷子孙& &
京城人多观觅食
迁人潮州凤凰村& &
徙人潮州凤凰山
住在潮州很多年& &
自耕山园免纳税
种上三年变做田& &
凤凰山头一块云
无年无月水纷纷& &
高山种作无好食
无有米票去换银& &
广东路上已多年
篮雷二姓去做田& &
高山做田无好食
赶落别处开田园& &
去到别处去开荒
福建浙江还是山& &
开山做田无纳粮
四处奔波靠天年& &
篮雷讲话各人知
三姓相好莫相欺& &
有事从长来计议
莫可传讲尔又欺(玺)& &
盘篮雷钟好结亲
都是广东潮州人& &
今日三姓各处去
好事照顾莫退身& &
三十条歌纸尾烂
流传世上仔孙看&& &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英雄史诗以讲明身世和塑造精神支柱。畲族的《高王歌》也是一样。&& & 潮州汉族先民应该是唐朝之后才大批从福建迁来的,至少在歌谣上继承了畲族的传唱,故直至现在,还把用潮州方言唱的歌谣,称为“畲歌”。“畲歌”一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条,每条成为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唱起来不同于客家山歌,而类同于畲族歌谣,而其格式后来全被“潮州歌册” 采用。根据调查,很久以前畲族便有盛大的“盘歌会”节日,以传唱《高皇歌》和《麟豹王歌》为核心内容。就歌唱形成来说:有“祖公歌”,“‘杂歌” 和“斗歌”。《麟豹王歌》也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其开篇有:& &
& 当初出朝高辛皇
出来游戏看田场& &
& 皇后耳痛三年许
挖出金虫三寸长& &
& 挖出金虫三寸长
便置金盘拿来养& &
& 一日三时望长大
变成龙麒丈二长& &
& 变成龙麒丈二长
五色斑烂尽成行& &
& 五色斑烂尽成行
龙眼为作荔枝样&歌中的龙麒“半是麒麟半是豹”,事迹也同高工一样。潮州歌册吸收了畲歌形式,特别是用“祖公歌”的史诗形式作为“全连本”,把汉族的章回小说改编传唱,重要情节重叠演唱,而在潮剧中也有“帮声” 唱式,是受畲歌影响形成的。&& & 先前潮汕农村的“闲间” 还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曲都是如下起唱:& &
畲歌畲嘻嘻
欲斗畲歌行磨边(来)& &
一千八百哩来斗
一百八十勿磨边!&或者是:& &
畲歌畲谐谐
欲斗畲歌行磨来& &
一千八百哩来斗
一百八十勿磨来&而“斗” 在潮州话中也有“连接” 之义,其意也来自斗畲歌,这种斗歌形式起源于畲族盘诗会。&& & 三、畲族文化对潮州文化的影响&& & 畲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潮州文化。其影响不限于歌谣对唱。我们从畲、汉两族共同拥有的节日分析中,也可以窥探这种影响。除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族的共同节日之外,先前潮州还有十月十五拜五谷主和建五通神庙的风俗。这两个神明是潮州和畲族所特有而其他汉族地区没有的,当是继承畲族的崇拜。五谷神在潮州称为“五角母”,据说畲语中“谷”、“角” 相同,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豆。其实畲族人民是以狩猎为主,崇拜高王、盘、篮、雷、钟五位先人,而苗。瑶、畲、侗、彝等五个民族都以盘瓠为始祖,所以五族都有“五通神”的祭拜。“五通神” 是以上五个民族共同祭拜的神明,他们不是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菩萨。祭拜时,要摆五杯茶、五杯酒、五碗饭,一盘有五个的柑,还要用米粉做五个头上有五角星的人形果。从前面提到陈元光治漳之前,云霄县已有“五通庙” 来看,五通神应该是畲族及其亲近的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 & 古代畲族还有“招兵节”,相传是高王到茅山学法后,统率五族各路人马扶正压邪,畲族以后遂用招兵节来纪念高王这一壮举。凤凰石古坪的招兵节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前择吉日举行。其仪式是: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掷杯。若掷出一正一反,便是胜杯,表示盘瓠王带各路兵马已到,众人便敲锣打鼓吹牛角,并由几个壮丁各领命旗,到公厅祭祖。先前潮州有很多民间祭祀活动用米斗做香炉,请师公(法师)做法,师公唱的也是畲歌式的请神歌、作法歌和送神歌,办丧事请的这种功德班,也是从畲族招兵节的活动演变而来的。&& & 畲族招兵节对潮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潮剧武戏中的“招马” 程式应该是一种畲俗,而师公在招兵节演唱的“假声”发音,也是潮剧“双拗”、“帮声”和“痰火声” 等表演和唱法的来源。因为莆田的“莆仙戏” 和泉州的“南曲(正字戏)” 都没有以上的表现手法,而这些剧种比潮剧的历史更加悠久。还有畲胞的每一家族都有龙头杖以纪念高王,也被潮剧作为道具使用,如《杨令婆辩本》。而宋代的礼制是没有龙头杖这一项的,从《潮州歌谣集》中关于潮剧《苏六娘○桃花过渡》中《十二月歌》和《灯笼歌》的近代戏文和畲歌的比较对照,也可知潮剧的一些古老唱段来自畲族歌谣。&& &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772至824年,字梦得,江苏徐州进士)的《竹枝词》有:& &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
银驯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此诗写出一千多年前畲胞住在高山上,戴着短笠,佩着长刀的形象。潮州人把“短笠” 称作“廓笠仔”,尖头圆沿,轻便灵巧,为潮州所独有,应该是从畲胞的穿戴继承来的。此外还继承有竹篾和草编制品,如竹席、草帽、草席等。还有畲胞喜欢刺绣,尤其喜欢在衣服、围巾上刺绣各式图案和花纹,这种爱好可以追溯到其图腾崇拜,他们衣物上的刺绣为纪念麟豹王的纹饰,也影响到独特的潮绣工艺。&& & 潮州畲胞先前善种染料用的作物,称为蓝靛(青靛),其作物称菁(俗称大青)。这种染料不易脱色,先前为潮州和闽浙人民衣着所需。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五》记录有畲胞的制作方法:每年霜防后刈菁,“浸巨桶中,再越宿乃出其枝梗,纳灰疾搅之,泡涌微白,久而渐青。泡尽靛花与灰俱降,乃澄蓄之,而泻出其水,则靛可滤而染”。潮州俗语也有“大圣爷跋(跌)落靛缸—一猴猴青”,比喻慌张。&& & 最后还要谈到饮食。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到潮州时写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可视作一千多年前的潮州菜菜谱:& &
& 鲎实如惠文
骨眼相负行& &
& 蚝相粘为山
百十各自生& &
& 蒲鱼尾如蛇
口眼不相营& &
& 蛤即是虾蟆
同实浪异名& &
& 章举马甲柱
斗以怪自呈& &
& 其余数十种
莫不可叹惊& &
& 我来御魑魅
自宜味南烹& &
& 调以威与酸
蘸以椒与橙& &
& 腥臊始发越
咀吞面汗生& &
& 唯蛇旧所识
实惮口眼狞& &
& 开笼听其去
郁屈尚不平& &
& 卖汝非戒罪
不屠岂非情& &
& 不祈灵珠极
幸无嫌怨并& &
& 聊歌以记之
又以告同行&从诗中可知韩愈当年吃的潮州菜有鲎、蚝(海蛎)、蒲鱼(潮州人称为悍鱼)、青蛙、章鱼、干贝和蛇等数十种他在京城当礼部侍郎时从没见过的海鲜等食物。当时的潮菜不但注意调节咸和酸,还有辣椒和橙汁作醮料,这也把潮州柑的历史上推到一千多年前。从韩愈吃得满头大汗的神态来看,可知当时潮州菜(南食)已有趁热吃的特点。从他把蛇放走,可知当时也是现杀现吃,具有“鲜” 的风格。从诗中提及的干贝、青蛙和蛇等清汤原料,可知当时的潮州菜已注重“清”。从椒和橙是醮而非放进菜里,可知也注意“淡”,具备了现代潮州菜“热、鲜、清、淡”的所有特点。这是当时全国独有的,而当时潮州的汉族居民并不多,韩愈所吃的南食也应来源于畲胞。&& & 此外还有“做果”,潮州年糕的制作是捣米为粉,冲水混合,揉成果皮,用各种香料饭或豆沙为馅,作成果桃。由于这种独有的年糕制作有别于中原地区和福建莆田,故也应该是畲胞所发明的,现在凤凰山的畲胞还做这样的果。&& & 四、结 论&& & 畲族发源于闽粤赣边区,早已成为定论,但发源于潮州凤凰山,尚未见之专论。主要是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后,在福建和台湾、浙江一带名气很大,而昔时潮州人又怪他把漳浦等五县从潮州版图上割出以置漳州,以至宋代以后,潮州便没有为他立庙。所以,《畲族简史》把他作为反面人物来描述,认为畲族的祖山在漳州的漳浦和云霄一带,是陈元光把畲胞赶至四省的,如今那一带已经没有畲族了。本文通过以上研究证明:畲胞的祖山是潮州的凤凰山,而不是漳浦的将军山、梁岳山、诏安的大帽山、平和的东屏山等。在陈元光治漳州的六百多年后,潮州的凤凰山和附近地区还有畲族英雄陈吊王“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 的说法,是元末时“朝廷命重臣,征发四省兵讨之,历四载,经百余战”,才把畲民赶出潮州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以上的历史情况讲清楚,而不应以现在潮州境内畲族的人数少就断定潮州不能成为畲族的发源地。
不错~&顶上
[投票支持]富达畲村和猴盾畲寨入选“福建最美的乡村”(不是病毒)请大家支持畲家建设
[转帖]霞浦畲族文化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畲族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它传递民族或特定区域的文化信息,演绎着文明的进化,文化的嬗变,列好地保护我们祖先的遗产。最近,县文体局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盐田、水门、崇儒三个畲族乡的二十三个行政自然村,进行畲族重点村文化普查。现将具有代表意义点作一情况反馈。&&& &
村十里长渠& &
渠,位于水门乡大 &
村,旧称“里山村”。清乾隆年间建,它从大 &
里山出水流经玉山村融江黄龙溪,全长10华里,落差700余米, &
宽1.5至1米不等,高40至30厘米。竣工时,使大 &
畲村、汉族玉山村,改良农作物,种植400余亩稻田。& &
据《雷氏家谱》载:大 &
村高祖雷启后,系从福鼎县前岐青柳村迁入 &
& 村,由于山高土地贫脊,十有九旱,每年只能种些番薯度日,生活困苦,为改变山区畲民生活。雷启后经多次地形勘察,发动家族十几个劳力,根据山脉地形,逢山挖山,遇岩炸石。经一年耗资投工的艰苦施工,终于形成一条蜿蜓曲折山涧水 。据说在竣工日,畲汉族村民欢声雷动,锣鼓声,鞭炮声经久不息。& &
& 三个畲族乡新发现八处八 &
畲族大厝,最能体现高山畲族群体聚居一大特色。在这次普查中,我们先后发现清代畲族厝:有盐田乡瓦窑头村雷景扬、雷得棋武秀才厝、磨石坑村雷元寿大厝;崇儒乡霞坪石竹垅村兰继泰大厝、上水村兰亚波、雷灼寿大厝;水门乡大 田岗村兰其宋大厝。共八处,除上水兰亚波十 &
厝外,其余都为木构八 &
大厝场地宽敞,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其建筑最具畲族特色是,平面呈“工”字形,贰式屋面,整体呈凤凰展翅式。前厅中堂眉额上嵌圆形龙凤木雕刻,四角嵌木质蝙蝠,下镂雕长方内圆方格,畲族称:“吃了一箩米,工艺才告竣。”大门普遍上装饰门当,门前安座雕刻石,俗称“门当户对”。目前这一大厝正在深入普查中。&& &
& 原始手工操作的西胜村油坊& &
& 盐田乡西胜乾路 溪涧有座清代油坊,它始建清代,建筑面积160多平方米,前后为水车车间和榨油车间。其一:水车车间是山溪水蓄入天然水池,通过水渠居高临下流向木制巨轮,使轮子不停地转动。轮直径3.5米,厚40厘米,外园间隔装嵌横向小木板。其二:水车轮中间轴尾端,安装文武小木齿直接插入榨油车间中下转盘齿轮相咬接,带动木齿大转盘。木齿转盘轮直径3.63米,园周装有长小木齿60粒。其三:转盘外为方形架、四角木柱,下装四个活铁轮。其四:铁轮下凹槽包铁皮圆槽盘。直径4.63米,槽宽16,深27厘米,生产时将茶籽放入槽内经铁轮顺序碾磨石粉沫。然后将粉沫取出放在蒸床炊到一定时候,用稻杆装成圆饼,依次装入长方槽内,一次装入十几个饼,再前后嵌入油坊木尖,用石槌逐一打入油饼空隙,油就从尾端口沿流出。& &
这种纯属手工操作油坊,每天可榨油达200多斤。根据业主兰奶应说:从他祖父兰茂章,父亲兰景柱到他已有120多年,再上辈份他也不太清楚。这种利用水的资源带动旧式牛头齿加工油坊,在我县乃至全区已属凤毛鳞角,因此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 &
神秘的“狗头王宫”& &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最近,在崇儒乡新村畲族文化调查中,村老人兰石寿始告诉笔者,在洋尾清自然村有座“狗头王宫”。于是笔者随同徒步二十华里高山勘察,它位洋尾清西向一处偏僻山坳,始建清代,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0平方米,其神龛只尊香炉不塑神,(普查中畲族绝大部分宫都不塑神,只写封号神祗用红纸贴在神龛中)据查系清初从福安长岗迁入,先祖在此建宫,旧时凡三月三、九月九或初一、十五村民均有焚香朝拜,解放后祀奉日渐减少。村支书雷马兴说:旧社会因怕种族岐视,因此密不泄露,现在改革开放了,我们准备予以重修,作为畲族历史文化图腾的见证。&& &
茶岗村保存清代畲族喜在婚礼服饰&& &
& 近日,在登记水门乡茶岗村畲族服饰中,发现清代雷氏家族中保存全套喜庆婚礼时服饰与头饰。有绣八仙二幅眉帐,五副婚礼银钗、上衣、褶裙、花桥、银头簪、花斗笠、提梁锡酒壶以及生活用具等四十二件文物,均为东路款式(霞浦畲族有东、西服饰)尤其出嫁时需备6套冬、夏上衣,第一套上衣大襟领口银质贺扣镶五彩球、下服斗绣凤凰朝牡丹、喜鹊、八仙、麒麟、鹿、梅花等混合画面组成,俗称“三沉池半”,只有出嫁和归终时用。第二套上衣为“三沉池”,在神节出行用,第三套为家用。有银头花,镌刻七仙下凡,八仙以及各种仙女达36小尊,下为银穗,共五套每套三枚,工艺细腻,小巧玲珑,以及清代花轿、木刻礼盆等。& &
茶岗村系清初从浙江苍南大岭迁入,边些服饰用具,仅是已登记部分,但都具有浙南畲族风格,因此弥足珍贵。& &
一连串文化遗产的发现,对考证研究畲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楼主是研究畲族文化的吗?顶
【歌言】山哈歌言几千年(视频)
好听,呵呵,好比喝了绿茶.
视频来自楼主提供的链接,谢谢楼主的有心!!&&&&【畲语版】&&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 歌言唱起迎人客,山哈生活比蜜甜。&& 歌言本是祖上传,山哈歌言传子孙;&& 歌是山哈传家宝,山哈歌言唱万年。&& 【汉语版】&&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 歌言唱起敬亲人,山哈生活比蜜甜。&& 歌言本是祖上传,山哈子孙记心间;&& 歌是山哈传家宝,幸福歌言唱万年。& &&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皇帝退换几多位,哪个朝代禁歌言。&祖宗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代世上传。
霞浦好象最多吧
用什么方法,把视频直接贴上来------to风萧萧
霞浦樟坑畲族大厝考释
&发布时间: &
来源:山客之家 & 作者:黄亦钊 &
霞浦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当地畲族诸姓谱牒记载:自明代初年后,畲民相继进入福宁治境(今霞浦县)乃至民国时期,外地畲民才渐次停止迁徙活动。当时入境畲民主要分布在霞浦县西部、中部山区,后沿及南部、东部的沿海山区和半山区。多为“小聚居”村落,且为一村一姓,杂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数姓自成一个小村落。& &
& 据清卞宝弟《闽峤輏轩录》记载:“霞浦畲民崖处巢居”但在历次全县性文物普查中,尚未发现畲民“巢居”之遗址。固外地畲民迁徙来霞之初,是否“巢居”,目前尚无其他史料可考。据我们所知,迁徙来霞畲民最早的住舍乃是结草为屋,当地人俗称“草寮厝”。这种草房多为临时搭盖,结构简单,多呈“介”字状(顶端一根横木,四周四根柱子,或四周夯筑二米高土墙,中立一根柱子,架料用竹或竹片缚成框格型,屋顶用芦草或稻草打成草片铺盖)直至清末到民国时期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建筑,当地称为“土墙厝”、“柴厝”、“砖厝”、“石厝”。土墙厝为四方筑墙;土木结构:屋架直接安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状;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明三暗六式硬山顶贰式屋面(即汉族称为上下出檐)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高8米处装饰蛤蟆衕作檐口出水。樟坑大厝,是畲族中罕见的大家族集体建筑,是大厝中的特例。它位于崇儒乡西北约20公里处,海拔约400米,厝基座落在地势高峻的鹰嘴岩边,据兰氏家谱记载:该大厝的母厝,系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兰祜滋所建。(清嘉庆由福安溪塔迁入)同治间又在母厝围墙内,续建两座子厝,形成三座整体衔接的大厝,占地盖房面积4.9亩,平面呈棋盘形,座北朝南,现住23户,110人,均为姓兰的一家人。该厝前面悬崖峭壁,深约20米,无路可上,东西为坑壁,北负厝后岗,大厝纵60米,横52米,前、中、后三座相结合,每座十二扇,共九个厅,九十四间房,有九十九根大柱子,为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式(即中梁低左右翘角),每个厅22平方米,八个厢房,每个厢房12平方,右一梯弄前、中、后三座各有一个大天井,该屋有两层楼,楼下高4米,楼上高2.5米,沿大厝外围砌马鞍形风火墙,墙高7.5米左右,在东西墙高6米处,装饰蛤蟆衕作檐口出水。整座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供出入,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内为“正门”形如“
门额为整块条石细凿。匾额书写:因文字漶漫不知其内容,进入门楼亭内小天井,竖一香炉。炉高1.6米,为四方形,顶为四方斗,四周雕刻花卉,里外为垂带踏阶,进入内门的天井竖一石刻蝙蝠,长81、高34、厚25厘米,中又镌刻小蝙蝠,造形逼真,檐柱十二根,柱础为双层石鼓,檐口斗拱,顶为卷棚,前三厅中堂顶端悬挂黑底描金横匾,其一内容有“举案齐眉”、“盛世奇英”等庆寿之匾,匾下正中镶嵌圆形木刻,直径80厘米的左龙右凤“福”字图案,左右为木雕蝙蝠点缀,长约40厘米,其下嵌入长1.6米,宽60厘米透雕四棱花格,畲族叫“箩米窿”意思是吃了一箩米,师傅才能雕刻完毕,每个厅左门为沉池进宫门,其上为神龛贴“风火院田公元帅”、“福德正神”、“陈靖姑夫人”,厅右门为沉池亡人门,其上为祖宗牌位,记载本族去世老人的名字及生卒年月(写在神牌上)每个神龛均外镶浮雕凤凰,蝙蝠,四燕等一类图案,刀工精细,重彩描金,中堂各挂四幅楹联,其一内容是“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汝南风和翻绿□,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绕舞斑衣”。廊前厢房门窗雕刻棱格花纹,间有花卉点缀,显得古朴典雅,每户人家分三厢房一廊庑,廊庑多作厨房之用,前后厅,天井为公用之地,楼上为贮存谷物及堆放农用工具。& &
每一前中堂正中置一几桌,为“冂”形,高1.3米,长1.94米,宽0.50米不等,款式各异,有的桌面两端雕刻卷书形或平面形,两边为抽屉,屉门雕刻八仙,麒麟、人物、花鸟等图案,五彩装饰,几桌正中设八仙桌,以迎神节或婚丧喜庆房人活动之用。& &
& 由于交通闭塞,地处边隅山崖,形成村是厝,厝是村,这里的畲民世代聚居而居,过着特定的群体生活,因此,在生产、生活用具上也就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们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就地取材,自制工具。因此,这里尚保留着古老的共同使用家具的传统,有八角轿高1.3米,四面各宽0.72米,整个花轿为镂空雕刻,前后突出八卦图:其边面刻古代人物传说故事和牡丹插瓶其盖顶为葫芦顶四周绘如意纹,整体描金以兰衬托,工艺精细,古朴典雅极富畲族特色。(清光绪年制,为畲族姑娘出嫁时用),石水缸、柴水缸(长1.43米,宽0.70米不等为八角凹形)风,屠宰架,木楻,谷丙、犁头等。日常生活用具除陶、瓷瓦罐之类外,还有瓠子做的水瓢,柴粥桶,茶叶竹筒,竹水舀,柴面盆,木屐,竹火笼,竹油盏、印。和篾丝编成 篮,其中颇具特色者,每家门后都挂一圆形竹篓,用来装字纸,尤见山区畲族,虽文化贫乏,但对字纸却很爱惜。& &
据调查,其大厝建成,按畲族分房组织法,若父母主建,其父应在左边厢房居住,待子女长大后,需分家,必须选一吉日,邀请母舅作为分房主持人,若母舅不在,亦可请族长或房长,母舅乃按旧例:“左大右小”,长子分左边厢房,次子分右边厢房,三子分左右后厢房,以此照推,一般口说为凭,有的则要郑重其事写分房“阄书”,其父就得迁后厢房居住。这一天母舅必须按兄弟分家人数,每人送六付碗筷以祈祝“添丁发甲”,此外再买3~5块 钵在分房后当众在天井摔破,以取“打 &
发财”之吉。樟坑母厝,系三兄弟合建,其大兄分左一透间,次兄分中一透间,三兄分右透间,前后厅、暗楼及扶梯均作通行公用之地,不再划分产权,以便防止今后人丁发展,子孙产生纠纷。其前后所建子厝,乃按房头前后方位划分。& &
樟坑大厝中堂最具闽东地区畲族特色,它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道、佛、民间神祗信仰以及其他公众事务的活动中心,其中堂帖有“福”观世音像、八极图、筮符等一类吉祥辟邪之图案外,其大厝则装嵌有蝙蝠、麒麟,龙凤之类图案,因蝙蝠与福字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希望“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麒麟古称麟、凤、龟、龙为四灵之物,作为瑞祥的象征,龙凤则代表畲族古代高辛帝后裔,凤凰山当作“前朝上祖”的居住地,祈祝他们世世代代平安大吉,这些民族古建内涵文化丰富,很有鉴赏价值。在调查中还发现不管一村一姓,还是一村多姓,总有其代表性的中堂和家庙结构,由此可见,畲族是注重于群体生活和专重本民族习俗习惯。& &
& 综上所述,霞邑自明清多为“搭寮为舍”清末至民国初,除部分乃保留寮舍外,大部分村落又同时出现四扇以上大厝,他们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但有的村落已经成为打破血缘关系,而以不同姓氏而居的地缘组织,因此相继出现小聚族而居的房屋,其多者二十来户,少者也有三、四户,由此可见,早期畲族住宅基本都趋于一种渐缓演变过程,但也保留大聚居大家族群体建筑。笔者对全县十四个乡镇调查,从清末所建的六扇以上的大厝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五个共同点:& &
& (1)早先建筑材料匮乏,组织起来建房既省工又省料,且房子宽敞,坚固耐用,通风采光较好。& &
& (2)清末至民国初,由于社会动荡,盗匪骚乱,又加上惧怕当地汉族的攻击和岐视,“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因此,聚族而居,人多势众,便于对居住之地的防护,正适合当地畲民的防范心理。& &
& (3)由于居住在偏僻山区或沿海区,其地理位置差,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劳作艰辛,带来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但长期劳动生息,又使他们自然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形成小聚居住宅,这样既亲密无间,又能互相帮忙,互相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那种愚昧落后状况。& &
& (4)畲族每年正月春节,七月十五都要隆重举行祭祖活动,因此也就驱使他们集体盖房,以便有个活动之地。& &
& (5)一旦建成大厝,说明这里气候水土很适应他们发展生产,带来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因此他们就不想再迁徒,准备长久安居下来打算。& &
查兰氏家谱,樟坑大厝系清道光三十年(1840年)兰祐滋一家从福安迁徒此地,虽地处边隅高山,无人居住,但凹地处,尚有十余亩较平坦之地,聊耕辟为地,权作栖身之所,亦符合畲族“崖栖谷汲”,“搭寮为寨”之古老习俗,后兰氏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乃渐有节余,再加地处崇山竣岑林木茂密,为他们盖房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就在十年后便邀其内兄两人前来此地安家落户,同心协力盖起一座十二扇母厝,当时是为了便于自卫,觅此难上易退之地筑舍定居下来,随着家业兴旺,人丁发展,必须扩大其住宅,遂在其母厝基础上再依附建子厝,因此在建母厝时必须先考虑其今后发展趋势,根据其地理位置,首先选择地址,有个总体规划或绘制扩建篮图之参照,以致形成现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大厝。由于同姓居住,自然形成农忙季节大家同心协力,互相帮忙若遇喜庆婚丧,大家七手八脚,同心同德,鼎力操办达到力半功倍之效果。 &
汉族形成大厝,基本限于六扇至八扇厝,均座落于县城或集镇所在地,而且属官吏或豪坤所建,且建筑格局为大门、天井,左右廊庑、大厅、后厅、卧室、书房等为长方竖式形建筑,也就汉族称谓“一透落大厝”,而畲族所产生大厝却打破其阶层及地区局限,大多建在人烟罕至或偏僻村落,樟坑大厝且为长方形建筑,又是农家实用大厝,实际上也是一个封闭式山寨,这种居法全省尚属少见。
写的很详细,让我了解家乡畲族的生活习属,感谢!
12楼的应该是水门大坝村,我在那边生活了半个月。
畲族文化值得研究
引用第22楼闽东山人于 22:09发表的& :&畲族文化值得研究&是个古老的民族!
引用第23楼lxqchen于 23:01发表的 : &是个古老的民族! &我支持你的看法,而且是善良的民族!
一个建议——&畲族的姓氏只有:雷、蓝、钟、李等,并没有“兰”姓,“兰”字也不是“蓝”字的简化字,希望姓蓝的朋友不要把自己的姓氏给写错了。
畲族的发源地与畲族的文化影响(发布时间:&
作者:陈耿之)一文引用: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772至824年,字梦得,江苏徐州进士)的《竹枝词》:&
&& & &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 & 银驯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有误。&& & 理由是:诗中的“畬”字,是“余”字头,不是“佘”字头的“畲”。“烧畬”是指农村耕种田地的一种方式,即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因为张冠李戴、望文生义之误,故作者由此想象:“此诗写出一千多年前畲胞住在高山上,戴着短笠,佩着长刀的形象。潮州人把“短笠” 称作“廓笠仔”,尖头圆沿,轻便灵巧,为潮州所独有,应该是从畲胞的穿戴继承来的。此外还继承有竹篾和草编制品,如竹席、草帽、草席等。还有畲胞喜欢刺绣,尤其喜欢在衣服、围巾上刺绣各式图案和花纹,这种爱好可以追溯到其图腾崇拜,他们衣物上的刺绣为纪念麟豹王的纹饰,也影响到独特的潮绣工艺。”显然都属牵强附会之嫌了。
引用第25楼鑫森淼焱垚于 12:46发表的 : &一个建议—— &畲族的姓氏只有:雷、蓝、钟、李等,并没有“兰”姓,“兰”字也不是“蓝”字的简化字,希望姓蓝的朋友不要把自己的姓氏给写错了。 &&&&李姓也是畲族?&&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畲族中的李 、 吴诸姓&&畲族的姓氏除了“雷、蓝、钟”和曾经出现过而现已在中国消失的“盘”姓外,还有“李”、“吴”等姓氏。其中:&畲族李姓在闽东出现相当早,主要分布在当今霞浦县和福鼎市及浙江南部的泰顺等县市山区。其始祖李廷玉“原籍福建泉州安溪湖头”,“时因闽倭寇作乱,而自湖头逃出,至福州汤岭蓝色艳家借宿,公观其品行端方,才貌过人,故招为女婿,子孙特授盘匏郡马之职,厥后,移雁落洋(今属霞浦县水门乡半岭村)”,其时大约是明天顺间(公元1460年左右),李廷玉在雁落洋定居,五传至万十三郎,转徙白岩(今属福鼎市),生六子,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而后再以此六房分别为第一世,发衍于闽东北及浙江南部泰顺等处。后来“射”房有一支派居福鼎赤溪、半山、长庭下;“书”房有一支回迁雁落洋(五世文贤为祖),并分衍池坑(今霞浦县牙城镇茶坑村。六世国明为祖)、浦后五里牌(今属水门茶岗。九世永泉,清乾隆间由池坑分衍)等,成为东部畲族一大宗支。&李廷玉五传裔孙李文爵、六传裔孙李国梓于清乾隆间(公元1794年前后)先后由福鼎县青陇迁入杨家溪池坑半山(今属牙城镇茶坑村),后裔李士寅亦于同时同地迁入梨壁湖(今属牙城镇斗门村)。&李廷玉六传裔孙李国林于清乾隆间(公元1787年前后)由浙江省平阳县兰宋洋迁福宁府五都山坪半山岚(今属霞浦县三沙镇三坪村);后裔李士嘉于嘉庆间(公元1808年前后)亦从兰宋洋迁七都木朗岭(即今牙城镇西门村半岭自然村)。&李廷玉后裔李永督于清同治间(公元1871年前后),由福鼎下楼(今属叠石乡苏山村)迁霞浦县牙城上庭(即今牙城镇斗门村下亭自然村)。&另有一个李姓宗支,其先祖原亦为汉族,因避乱进入某地畲族山区,入赘于雷十三万家,遵从其俗,遂成畲族。其后裔亦有迁入霞浦、福鼎等地。&李姓其他零星入迁者,就不用一一叙述了。&&畲族吴姓人口,分别散布在霞浦县西部的盐田乡和东北部牙城镇等处,人数比较少。其中盐田乡西胜村南山的一支,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来自福安城关吴厝坪。其始祖吴原祯,本是汉人,因家遭意外之灾,发妻被杀,只身潜来避难。南山其时已是畲族居住村,落户后娶本村钟氏女为继室,且随从畲家风俗,其子孙亦均与畲家婚配,遵从其俗(福安原族不准其后裔认同,于是自己单独立谱,成为畲族)。二百五十余年,已历时十一世,分衍四房(第四世分房)。其人口占南山畲族总数三分之一强。霞浦县州洋乡(今松港社区)赤岸、溪南镇半路里、沙江镇北山等处亦有其分衍者。&牙城上梅花的一支,是清代末年从闽南搬来的,迁来时已是畲族,由于家谱失落,具体缘因不详。&此外,霞浦县畲族中流传很久、较广的《同源娘姓歌》,列举:“盘、蓝、雷、钟、周、林、吴、千、刘、张、羊、王、宗、世、章、朱、爱、曹、方、康”等20个姓氏为其“同源娘姓”,而霞浦县畲族中尚有陈、杨、连、赖、魏、孔等杂姓,皆零星散处,惟以盐田乡西胜村稍见集中,其派系纷纷,多为汉人入赘加入畲族而保留原姓。&尽管说,畲家“同源娘姓”列举的姓氏和霞浦山区的畲族人口中除了雷、蓝、钟三大姓外,尚有“李、吴、陈、杨”等姓,但不等于说中国百家姓中“李、吴”等姓氏的人都是畲族的。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71406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霞浦县卫生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