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袋鼠动画片全集随时随地的保持着警惕状态发现敌害就迅速逃跑,这体现了

动物趣谈(二)
动物趣谈(二)
动物的运动
骆驼属慢行动物,它虽然行动缓慢,但很有耐力。这种名副其实的负重动物载重可达半吨,并能每天行走30英里。
  大袋鼠有长而强健的后腿。虽然它重达200英磅,但能把其沉重的身体跃入空中,穿越4英尺高的栅栏。当它腾跃时,则用其粗大的尾巴来保持平衡以及控制方向。
  切勿低估昆虫的力量,小小的蚂蚁能搬动相当于自身重量50倍重的东西。当把一只强健的蜜蜂捡到带有轮子的物体上时,它可以拉动相当于自身重量300倍重的东西。
  大象可谓肌肉的象征,单就其鼻子而言,就含有4万个肌肉组织。它的鼻子什么事都能做,不仅能把大树连根拔起,而且还能把针从地上巧妙地捡起来。
  据记录,肌肉运动最快的动物应属有体力的蠓虫了。这种敏捷的小昆虫每分钟可振翼13.3万次,比人眨一下眼还要快约100倍──而人眨一下眼要用1/25秒。
  无论是通过陆地、飞越空中还是穿过海洋,鸟应算是运动能手了。鸵鸟虽重达300英磅,但其两条腿比任何动物都跑得快,它每小时可跑30英里。印度的雨燕有时每小时飞行超过100英里。仙企鹅每小时可游22英里,按这种速度,它与海洋中游得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海豚相比,毫不逊色。
动物的睡眠
1、跪坐睡觉的长颈鹿:睡觉十分特别,小跪下前脚伸到前脚前面。屁股坐在在上,长长的脖子颈高昂着,直指高空!
  2、边飞边睡觉的海鸥:白鹭,寒鸦,白头翁等鸟类,喜欢用一只脚站着睡觉,另一只脚蜷缩着,这时自身是个约束和警戒,以免睡得过沉过久!
  3、大象:站着睡觉,睡眠时间一天不超过两三个小时,它能连续两天不睡觉!
  4、海狮:吃饱喝足了,一天可以大睡18个小时以上!
  5、兔子:一次只睡2分钟,因为它胆子小,生性怯弱,一天只打三次盹,每次不足一分钟!
  6、马:一天睡眠时间大约2个小时,它能边走边睡觉呢!
  7、牛:由于不停地吃草,反刍。它一天最多睡半个小时!
动物的自卫本领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存约100多万种动物,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为了逃避敌害,保护自已的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奇妙的自卫本领,说来真是妙趣横生。
  扑朔迷离的保护色
  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身,很多动物都有天然的保护色。
  鱼类不仅有着奇妙的保护色,有的还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在河里的鱼儿背部呈橄榄色,与水色非常相近,这样敌人从水面上很难发现它们。生活在海洋里的石斑鱼,身上生有赤褐色的六角形斑点,中间嵌有灰白色,它隐藏在珊瑚礁中,身上赤褐色的斑点与红珊瑚几乎完全一样。比目鱼能随时改变身体上的颜色以躲避敌害,当它躺在水底淤泥上时,背部会出现与淤泥一样的细密黑点;当它游动在海草丛中时,其体色又变得与海草极为相似。
  最有趣的是一种叫避役的动物的变色术,它的皮肤里有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扩张,使皮肤内的色素细胞集中或扩散,就像画家调色那样,变化出不同的色泽:深夜时是黄白色,黎明时又变成了暗绿色,一昼夜可改变六七种颜色,以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长颈鹿的迷彩更是别具一格,在浅黄色的底色上“印有”大大小小各种不同形状的黑斑或褐色斑,这种斑驳陆离的“外衣”,可以起到迷彩作用,当长颈鹿隐身在树阴下时,10米以外,敌害就很难分辨出哪是长颈鹿的花纹,哪是树枝叶的阴影。长颈鹿的迷彩妙用,使人们受到很大的启示,在军事上,许多战车、炮车、卡车和战士的服装,都使用了和长颈鹿花纹很相似的迷彩,起到了很好的隐蔽效果。
  惟妙惟肖的拟态术
  保护形是动物的另一种巧妙伪装术。为了躲避敌害的袭击,一些动物将自已的形态装扮得与外界环境中的物体惟妙惟肖。在巴西的一些小河里生活着一种叶形鱼,它身体扁平而呈黄褐色,头部前端还生长着一个和叶柄相似的吻突,当它在水底不动时,与落在水中的树叶毫无差别。裸蛙鱼浑身长有许多增生物和棘鳞,当大鱼觅食从它身边游过时,还以为它是水草哩,甚至有的大鱼还用嘴吻一下这种奇特的“植物”。澳洲海马全身长满了突起物和丝状体,当它在海水中轻轻漂荡时,犹如一丛活海藻,因而可在敌害面前蒙混过关。被称为“伪装大师”的章鱼,它的拟态术更是技高一筹,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
  在非洲的丛林里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小鸟,它的拟态本领更为绝妙,当它落在树枝上时,张开双翼,酷似五个美丽的花瓣,它的头部如同鲜艳的花蕊,这种巧妙的伪装,不仅可骗过巨鹰的袭击,而且还能轻易地捕捉到受骗上当前来“采蜜”的愚蠢小昆虫。
  针锋相对的自卫术
  尖刺也是动物自卫的一种锐利武器。在地中海生活着一种刺鲶,这种鱼全身长满了针刺,平时针刺平贴在身上,当有危险时它便立即冲到水面,大口吞咽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圆球,而全身的针刺也向四面八方竖起,此时,它腹部朝天仰卧在水中,并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这样上下都能防御敌人的袭击,危险过去后,它便放出肚里的空气,身体又恢复原状。
  刺猬在背部和身体两侧都长满了钢针似的刺毛,它不仅会将身体缩成一个刺团,使敌人无法伤害自己,而且还常常捕捉毒蟾蜍,将其毒液涂在背刺上,以增加背刺的威力。与刺猬相比,豪猪的棘毛更加威武。御敌时,先将棘毛相互摩擦而发出响声向对方示威;如果敌害继续逼近时,它就迅速转过身来,突然向后刺去,就连凶猛的虎、豹也常常为其所伤。
  出其不意的“闪电战”
  电鱼可以通过所发出的强大高压电流将来犯者击毙。全世界约有500种能够放电的鱼,这些鱼的发电器官的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小电池,能够产生0.1伏特的电位差,当成千上万个这类细胞聚在一起时,可获得高达几百伏的电压。电鳐产生的电流能把电压为50伏特和60伏特的50安培的电阻丝烧掉,一个电脉冲能使6个100瓦的灯泡像霓虹灯似地闪光。电鲶能发出400伏特的电压。电鳗可称为“冠军”了,一般可放出500伏特的高压电流,有的甚至可以超过800伏特,这么高的电压,足以击毙水中的任何动物,就连凶猛的鳄鱼,也常常因捕食电鳗而遭殃。
  有趣的是,印地安人为了捕捉电鳗,他们将马赶入河中,当电鳗将马击倒后,由于它蓄存的电量消耗殆尽,就需要安静下来重新蓄电,这时他们即可将电鳗轻而易举地捕获。
  貌似强大的威慑术
  有些动物在遇到敌害时,便会假装成巨大而凶猛的样子,以吓退敌人的进攻。在印度洋里有一种狮子鱼,它的身长不过20厘米左右,可是却有一副凶狠的怪相,背上长着根尖而锐利的鳍。当敌害来临时,狮子鱼就会将背鳍竖得高高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显得威武不可侵犯的样子,这副凶相往往可将敌害吓退。
  澳洲皱皮蜥蜴,在它受到敌害袭击时,便把颈部周围的皱皮展开,很像一把张开的伞,这使它的样子看起来似乎很庞大,令敌害受惊而逃走。非洲有一种变色避役,当它遇敌时,不仅会发出咝咝响声,而且把肺扩张开来,身躯变大,外表显得强大而凶狠,使得敌害不敢再轻举妄动。
  孔雀蝶,当它栖息在嫩枝上时,翅膀是合拢的;一旦遇到惊扰便立刻张开翅膀,露出两块色彩鲜明的大斑点,看上去好似两只大眼睛,这种图案的突然出现,则可令敌害惊恐而离去。南美洲有一种“卡里果蝶”,它后翅上的图案形状和色彩均像猫头鹰的头部,如果遇到鸟儿追捕它时,就立刻头部向下,后翅朝上,鸟儿见了以为是碰到了凶恶的猫头鹰,吓得马上飞逃而去,不敢再来侵犯它了。
  偃旗息鼓的装死术
  装死,也是有些动物的护身法宝。狡猾而诡计多端的狐狸,当它被猎人捉到时,就会伪装停止呼吸,任人摆布;当猎人稍一疏忽,它便乘机逃遁。负鼠在遇到敌害或受到惊吓时,也会躺下装死,一旦敌人受骗上当,它便逃之夭夭。在昆虫中,为避开只吃活食的天敌而装死的例子就更多了。
动物的学习行为
蝴蝶破蛹,翩翩起舞;“新婚之夜”,螳螂吃“夫”;虽有“舐犊情深”,也有“杀婴杀亲”……动物的世界神秘莫测,动物的行为复杂难解。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一般可分为先天遗传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蝴蝶破蛹起舞;鸭子下水嬉戏;羔羊“下跪”吸乳……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是天赋的,称之为“本能行为”。而另外一些,是后天获得的经验性行为,称之为“学习行为”,那么“学习行为”究竟包括哪些呢?
  习惯化学习
  “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入兰芷之室而不知其香”,这就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当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在此过程中,除非再给予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会再次发生。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他们都会做出蹲下或者其他惊恐状。可是当它们经过几次像掉落叶的情况后,他们的蹲伏现象便会慢慢减弱,对日常飞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消失。当然,如果出现陌生的飞过物体,如老鹰,他们仍会表现出惊恐的举动。
  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也是模仿学习。正因为此,生活在金丝雀中的普通灰雀也能发出美妙的歌声。
  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是后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据实验,很多一出生就能四处活动的动物都能够产生印痕学习。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父母的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推理学习
  把食物放在玻璃板的后面,较高等动物,如狒狒、猕猴、猩猩等就可以很快明白阻隔的存在和解决的办法。但是较低等的动物只会兴奋的乱爬或乱扑乱撞玻璃板。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其原因就在于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能力。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
  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是一类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条件反射。
  动物的许多行为都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加上后天的学习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能是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也与遗传有关。如犬就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先天性神经表型,前者适合训练成追踪型警犬,后者适合训练成守卫型保安犬。
  动物原本就有许多神经通路或有改变联系的途径,学习更易使之进行选择或发生变化,从而能对不同生物学意义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进化过程中,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动物被保留下来的机会就多,从而有利于本种族的进化与生存。
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昆虫类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
  哺乳动物
  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动物的“行窃”绝招
黄鼠狼偷鸡
  &&&&&&&
黄鼠狼偷鸡使其名声扫地但它的偷鸡技术却令人耳目一新。鸡的体重一般是黄鼠狼的2~3倍,甚至5倍,黄鼠狼怎样将鸡偷走呢?原来鸡黑夜看不见东西,黄鼠狼便利用这天赐良机轻松地伏在鸡背上,用嘴咬住鸡脖子,一防止鸡叫,二指挥鸡的方向,用尾巴抽打鸡屁股,这样像骑马一样地勒紧“缰绳”挥动“马鞭”,将受惊直蹿的鸡驱赶到无人之处后,就毫不留情地咬死鸡喝完血,吃尽肉才美美地离去。
 澳大利亚袋鼠“作案”
  &&&&&&&
澳大利亚袋鼠“作案”的工具时时都随手携带,在它的胸口上有一个天生的皮带,当偷窃得手后,将“赃物”装在口袋内,即使有人追赶,它逃跑中只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跃着前进,身体像人一样直立,口袋口向上,无论怎样奔驰也不必担心东西会滑出来,因此袋鼠偷东西一旦得手除非你把它捉住,否则休想把东西找回来。
  &&&&&&&&
老鼠偷鸡蛋
  &&&&&&&&
老鼠偷鸡蛋的场面可谓妙趣横生,鸡蛋又大又光,老鼠用嘴叼绝对不可能,但这难不倒机灵的老鼠,老鼠偷鸡蛋往往是“集团犯罪”。首先一只老鼠四爪抱住鸡蛋缩成一团,另几只老鼠咬住这只老鼠的尾巴将它拖进洞内。
动物的叫声
bark:   狗及狐狸的叫声
  bleat:  (羊或小牛)叫声;   咩咩声
  bray:  (驴等的)叫声
  buzz:  (蜜蜂、蚊子等)叫声
  cackle: (母鸡下蛋后)     咯咯声
  chirp:  (小鸟、昆虫等)    唧唧声、嘤嘤声
  chuck:  (母鸡)        咯咯声
  coo:   (*鸽子、斑鸠等)    咕咕声
  crow:  (公鸡)啼鸣;     喔喔声
  grunt:  (猪等)        咕噜声
  hum:   (蜜蜂等)       嗡嗡声
  mew/miaow/miaou:猫叫声
  moo:   牛叫声
  neigh:  (马等)        嘶叫声
  quack:  (鸭等)        嘎嘎声
  roar:  (狮虎等)       咆哮声
  squeak: (鼠等)        吱吱声
  twitter: (鸟)         吱吱叫、鸣声
  whistle: (画眉等)鸟鸣声
  YELP:  (兽类痛苦、愤怒、兴奋的)嗷叫
动物相生相克趣谈
有很多动物,它们虽然是天生的死党,但又互相补充,互惠互利,非常有趣。鳄鱼、乌龟等两栖类动物和千鸟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例,千鸟不但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还能进入它们的口腔中啄食鱼、蚌、虾、蛙等的肉屑和寄生在口腔内的水蛭。而犀牛、牛羚、长颈鹿等动物们虽然身体硕壮勇猛、力大无比,但眼睛小,而且近视,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幸好大自然给它安排了一个好助手———一种叫牛鹭的小鸟,专门“伺候”它们。牛羚粗皱的皮肤褶缝里,隐藏着不少寄生虫,牛鹭专啄它身上的寄生虫,解除它的痛苦,这样既吃饱了牛鹭的肚子又清洁了它们的身体,一举两得,互相受益。
  &&&&&&&
大象是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但它也有害怕的对手。因为大象的鼻子最为娇嫩,也最怕蚊蝇钻进去。为了预防这些天敌,它站着睡觉时,总是把鼻子高高举起,有时干脆把鼻子含在嘴里,才能够确保酣然入睡。
  &&&&&&&&&野山羊生性胆小怕惊,不易入睡,为了更好地居住和睡眠,常常选择与土拨鼠为邻,一旦有情况,土拨鼠就会惊叫,野山羊闻声便可逃之夭夭。
  &&&&&&&&&
蛇虽然是比较凶猛的动物,但在睡觉时也决不敢掉以轻心。它们总是盘成一团,将头昂立在中心,遇到敌害侵入时,可以随机应变,能攻能守。
  &&&&&&&
章鱼睡觉时别有一番景象,两条长脚不停地在水中划动,就像巡逻的“哨兵”,高度警惕着可能的来犯之敌。如果有异物触动了“值勤”的脚,它就会立刻惊醒,把身体隐藏起来。
  &&&&&&
海豚睡眠更是别具一格,它的两个大脑半球总是相互交替着,一半睡觉,一半“值勤”,每隔十几分钟交换一次,如此半睡半醒,随时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
自然界中的动物,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链。动物的睡眠不仅特别,而且辛苦,但却培养了它们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增强了适应环境和反应能力。在残酷的竞争中,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以特有的生存方式维护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动物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
两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动物是如何利用自身固有的"指南针"来识别方向的。研究人员发现迁徙的海龟是依靠地域性磁场引导它们在北大西洋中游动的。论文作者说,海龟通过沿着一个被称为北大西洋环流的循环流动系统确定自身的方位,避免了进入危险的寒冷水域中。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东部的海龟幼仔在一进入大海后,就开始漫长的迁徙。它们游向环绕着马尾藻海域的北大西洋环流,并用几年的时间沿着该环流游动。
  &&&&&&&
科学家把海龟放置在一个大水缸中,水缸由计算机控制的线圈环绕着,以此来研究海龟幼仔对不同磁场的反应。每个海龟身上装有一个电子跟踪仪,可以记录下海龟的位置。海龟可以通过改变它们游动的方向,对磁场中的某些变化做出反应。在另一项对赞比亚地下鼹鼠的研究中,捷克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名为上丘脑的大脑结构中有些神经细胞是这种动物生物"指南针"的一部分。这些细胞组对不同磁场方向会做出有选择性的反应。鼹鼠利用这些磁感觉信息合成了一幅它们周围环境的心理地形图,而其它的动物用不同感官信息来达到同样的地形图。
动物生存需要竞争&
秘鲁的国家动物园里生活着一只美洲虎,它简直称得上是镇园之宝。园内的人对它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先是跑马圈地,圈出6万多平方米的绿地,让它自由自在地占地为王。为了使这里更像一个真正的自然保护区,在这片绿地上还放养了一大批食草动物。令人称奇的是,这只美洲虎一直和食草动物和平共处,牛、羊、虎、兔们毫无后顾之忧,因为这只虎根本懒得理它们,它整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不是睡就是吃饲养员送来的按营养比例调配好的肉,吃饱喝足了仍是一副无精打彩的样子。而野生的美洲虎本以身手矫健闻名,它们长于爬树和游泳,在河边它们甚至会用一只脚爪伸到水里去抓鱼,很少空脚而归。
  &&&&&&&
看到园里的虎如此懒散,人们很替它着急,于是就以人类自己的心理去揣测它,想来想去觉得它精神状态不佳是因为孤独。于是秘鲁人民开展了一场募捐活动,大家爱虎心切,纷纷慷慨解囊,动物园募到大笔款项,之后又通过外交部与哥伦比亚和巴拉圭达成协议,定期从他们那里租借雌虎来给这只雄虎做伴。
  &&&&&&&&&然而,领地上来了一只异性,也没有引起它多大兴趣。生活轨道一如既往。还是一位来自山野乡间的农人偶然到动物园参观,见到此情此景,不由大发感慨,说这么大的区域让它独自为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它还能有什么活力可言。生活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里,别说动物了,就是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见他说得有理,动物园从善如流,经过论证,决定在这一片地区投放进3只豹子和两只狼。这真是一剂灵丹妙药,自打来了敌手,美洲虎的精神跟着来了。它总是东走西看,明察暗访,再不肯回虎房去睡大觉了,连饲养员送来的肉块也不屑一顾了。管理人员说,它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更令人惊喜的是,没过多久,它就让它的女友--那只巴拉圭来的雌虎有了身孕并产下了健康的虎崽。
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各类动物中数狗的鼻子最灵,所以,有人说狗是一种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
狗鼻子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它所要寻找的那种气味。狗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鼻子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粘液膜,粘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当粘膜上分泌出来的粘液经常润湿着这些嗅觉细胞时,就会使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粘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马上向大脑嗅觉中枢发出信号,于是就有“味”的感觉了。狗鼻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嗅觉细胞特别多,连鼻子那个光秃无毛的部分,上边也有许多突起,并有粘膜组织,能经常分泌粘液滋润着嗅觉细胞,使其保持高度灵敏。狗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动物胜过一筹,所以对各种气味辨别的本领也就比其他动物高强多了。
  &&&&&&&&&&近年来,科学家从狗鼻子受到启发,仿造出“电子警犬”,其分辨力和分析力丝毫不亚于狗鼻子。随着人类对狗鼻子更深入的了解,狗鼻子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棕熊
熊在我国古代叫做罴,体长一般为150-200厘米,尾长13-16厘米,体重150-250千克,较大的能达到400一600千克,其中最高记录为生活于美国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上的,体长约为400厘米左右,体重达757千克,不仅是熊类中的庞然大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
  &&&&&&&&
棕熊分布于包括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栖息在山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林中有枯立木、风倒本,火烧迹地、沼泽地、河谷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动,春、秋季多在较低的树林中生活。主要在白天活动。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
  &&&&&&&
棕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鱼,也能爬树和直立行走,但动作不够灵活,平时慢条斯理,走路的时候总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腿一起并进的缘故,但奔跑时的速度也相当快,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追赶上猎物。它并非是一种真正的食肉兽,不但食性很杂,而且以野菜、嫩草、水果、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也偷食农作物,动物性食物有各种昆虫和蜂蜜,鲑鱼等鱼类,小型鸟类和野兔、土拨鼠等小型兽类,也吃腐肉,有的还对驼鹿、驯鹿、野牛、野猪等大型动物发动攻击。它的体型较大,力量也很大,在山林中很少有动物能抵得过它,但是与老虎相比,只有嗅觉较为灵敏,视觉和听觉都很迟钝,动作较为笨拙,爪牙也不够锐利,所以如果发生争斗,则会被老虎吃掉。
  &&&&&&&&
棕熊有冬眠的习性,从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一直到翌年3-4月。为了积累用于冬眠期间所需的大约50千克脂肪,秋天必须吃掉400-600千克的浆果和其他食物。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有时也在沼泽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树叶或苔藓作铺垫物。一般每个个体独居一个洞穴,只有雌兽与3岁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进洞前先围着洞口转一阵,然后跳钻进去,或者后退着进窝,或者把自己的足迹弄乱,以免被天敌发现洞穴,更好地隐蔽自己。在冬眠期间主要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如果有危险,随时都会醒来。在较温暖的日子里,有时会到洞外活动一段时间。
  &&&&&&&&
棕熊每年5-7月发情交配,雌兽的怀孕期约为7-8个月,初春时生育,每胎产2-4仔。初生的幼仔体重约有500克,全身无毛,眼睛紧闭,30-40天后才能睁开,半岁以后开始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仔的颈部有一道白色的圆环围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幼仔特别喜欢直立行走,就像小孩学习走路一样,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棕熊的雄兽并不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有时甚至攻击幼仔,如果被雌兽发现了,就会冲上去与雄兽拼命,保护幼仔。幼仔4-5岁时性成熟,寿命约为30多年,最长的达47岁。
只有6枚颈椎的二趾树懒
一般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颈椎都是7枚,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生命的支撑——骨骼展》中展出的一只二趾树懒,它的颈椎只有6枚。博物馆的一位骨骼专家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一位中国海员从国外把这只二趾树懒带回来,送到动物园饲养,时间不长就死了。我把它拿回博物馆,做了一件皮毛制成的姿态标本,这里展出的就是当年的那副骨架标本。”
  为什么二趾树懒只有6枚颈椎?由于树懒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常年四肢抓握树干,仰面朝天,腹朝上,背向下,头不需要大范围的活动,脊椎分化程度小,故保持了较原始的脊椎特点。
  二趾树懒属哺乳动物门、贫齿目。贫齿目的动物是一类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共有三个科,食蚁兽科、树懒科和犰狳科。
  树懒科有两种,二趾树懒和三趾树懒。二趾树懒体长60—70厘米,头小而圆,耳极小,隐藏于毛的下面。上肢比下肢长。它主要分布于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北部,生活在南美热带雨林中,常年倒挂在树上,性情温和,单独活动,行动缓慢。平时用四肢钩住树枝,将身体倒挂在树枝上,仰面朝天。以树的嫩叶、幼芽和果实等为食。树懒行动缓慢从不下到地面上行“走”,但有时会入水游泳,最快的运动速度是每分钟4.3米。它的“懒”字最名副其实,贪睡,一天最长可睡22小时。
牙买加水蟒:缠绕式捕食猎物
水蟒属蟒科。蟒科下面共分大约8个属,39种蟒蛇。水蟒属于水蟒属。人们普遍认为,像所有的蟒蛇一样,水蟒捕捉猎物的时候,不是把它们一下子就猎杀,而是用身体把它们紧紧缠绕,让它们窒息而死,再把它们的尸体整个吞下。蟒蛇的嘴可以张得很大,吞下比它们的头还大的猎物也不在话下。一个大的猎物,足够蟒蛇花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消化。
  &&&&&&&&&
世界上许多体型特别大的蛇都属于蟒科。但并非所有的蟒蛇体型都很大,有些种类的成年蟒蛇身长不过50厘米。
  &&&&&&&&
不同种的蟒蛇色彩和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特点在于退化了的髋骨和后腿,看上去像是一对活动的骨距。水蟒和其他大蟒蛇有几个显著的区别,首先是它们的骨骼结构不同。其次是小水蟒直接从母腹中产下来,其他大蟒蛇则是产卵。大蟒蛇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水蟒分布的区域较广,世界各地区都有。
蟒蛇中最为出名的大概要算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丛林中的巨蟒。它们的身体一般呈黄色或灰色,背脊上有黑褐色的图案,尾巴呈红橙色。成年的巨蟒体长大约为2~3米,特别长的可达4米。不过,人们常常把好几种大蟒蛇混淆在一起。要严格区分它们也真不容易。
  &&&&&&&
有3种树栖的蟒蛇也叫树蚺,如色彩鲜艳的祖母绿树蚺。它们都有强健的能抓住树枝的尾巴,头是三角形的,眼睛的瞳孔成椭圆形,前面的牙齿短而弯曲。它们都属有毒的蛇类。
一些体型较小的水蟒,如广泛地分布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钝尾两头蟒,光滑柔韧的褐色皮肤像橡胶一样。它们的洞穴挖在地下。
牙买加水蟒等几种蟒蛇属濒危动物。
猛犸的故事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长鼻目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当时就猛犸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巴用于征战的战斗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的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而只有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千万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
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找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保留比较完整的猛码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码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食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珍奇动物——羚牛
&&&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高山地区,生长着一种大型偶蹄动物,它是中国的珍奇特产动物羚牛。
  &&&&&&&&
羚牛一般栖住在2000多米以上的高山,夏季可到4000多米以上的高山生活,主要吃草本植物,对盐有特殊的嗜好。它们过着群栖生活,善于爬山越岭,很爱护自己的幼兽,每年产仔一头,幼犊刚出生时有10千克左右。长到成年后体重可达500千克。羚牛有角,幼年时角是直的,成年后角开始弯曲,因此,又叫它“扭角羚”。
  &&&&&&&&
羚牛现在保存下来的数量已经很少了,是中国一类保护动物。为挽救这一珍贵动物,中国开始了人工饲养,并已成功实现了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幼羚牛。
世界上最毒的10种动物
经英国、澳大利亚、苏联、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19个国家的科学家评选出10种动物属“世界毒王”:
  1) 澳洲方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亚沿海,人若触及其触手,30秒钟后便会死亡。
  2)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它长着一张大嘴,和澳洲方水母栖身于同一水域。
  3) 澳洲蓝环章鱼:这种软体动物的身长仅15厘米,蜿足上有蓝色环节,常在澳大利亚沿海水域出没。
  4) 毒鱼由:栖身于澳大利亚沿海水域。
  5) 巴勒斯坦毒蝎: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
  6) 澳大利亚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近郊。
  7) 澳洲泰斑蛇。
  8) 澳洲褐色网状蛇。
  9) 眼镜王蛇。
  10) 非洲黑色莽巴蛇。
变色动物的启示
自然界中有一种叫做变色龙的动物,它就是能改变身上颜色的蜥蜴。这种变色动物依靠自身皮下的多种色素块,能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改变身体颜色,以便捕食和躲避外敌的袭击。变色龙的变色实际上是一种伪装武器,用来弥补自身行动迟缓的缺陷,使其得以逃脱捕食者的追捕。
  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和自身情绪等。因此,变色龙的皮肤颜色是其自身情绪的晴雨表。例如,有些种类的变色龙生病时肤色会变白,而另一些种类的变色龙会变成醒目的颜色来赶走入侵者,或者在发情期变成猩红色。而最妙之处在于,为了便于伪装,变色龙选择的是自己所处位置最主要的颜色。
比如,当它在沙地捕食时,它的皮肤是黄褐色的;当它进入森林,又将自己变成草丛树杆的绿色。它的变色受到神经激素的控制,是由色素的扩散或者集中引起的。色素存在于星形的色素细胞内,而色素细胞包括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等多种。在色素细胞外环绕着肌肉纤维,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色素细胞能扩大到整个“自由”空间,同时发生许多分枝。这样,原本集中在细胞中央的色素便分散开来。最后,色素细胞收缩或放大形成不同种类色素细胞的颜色组合,从而决定了变色龙的肤色。这也就是变色龙能变色的秘密。
  除变色龙外,还有不少动物能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身上的颜色,使自己身上的颜色始终与环境协调一致。就以古巴热带森林中成群栖息的彩色蜗牛来说,当它们从一棵树爬向另一棵树时,身上的颜色也会跟着变化:有时,蜗牛变得像颗晶莹的翡翠;有时,又变得像颗美丽的红宝石。
  变色动物以变色作为“保护伞”来自卫,而不会变色的人类从中受到启发,想利用变色服装来适应气候的变化,使衣服除了穿着舒适、美观、大方,同时对自己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于是,英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成一种液晶变色服装,它能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当女士穿上这种变色服走在烈日炎炎的阳光下时,衣服便自动呈现出白色,从而能很好地反射阳光,使人感到凉爽;当她走到温度较低的房间时,衣服变为浅蓝色,给人以素静典雅之感;到傍晚与家人共进晚餐时,室温下降,衣服又变为柔和的玫瑰紫色。男士穿上变色服清晨去上班时,衣服呈明快的棕色,使人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下班路上衣服又变成灰色,使人忘却疲劳;晚上出现在交际场所时,衣服变为黑色,显得庄重大方,气度不凡。一天24小时,除了黑夜因液晶无光照不能变色外,身上的变色服会随温度不同而变幻着各种色彩。
动物们对人类的牢骚
马:伯乐树我为千里马,也许是为他自己请功邀赏。
  鱿鱼:辞职也好,辞退也好,为何要用我之名找一个虚伪的借口?
  牛: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人类喝牛奶,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去吃草?真是多此一举!
  啄木鸟:我们靠一张嘴去消灭害虫,但有人却靠一张嘴去充当害人虫!
  羊:搞什么克隆,那我们还要不要祖宗了?
  公鸡:埋怨我们不会下蛋,没有我们,别说没有母鸡下蛋,什么鸡都没有!
  老虎:现在不如从前喽,关在公园的铁笼里,屁股任人摸。
  猪:人减肥,却要我跟着减肥,说什么肥肉不值钱了,这算什么世道?!
  狗:我承认我嘴里吐不出象牙,但人嘴里吐出的象牙,是人嘴里长出来的吗?
动物的家庭成员
动物大家庭的成员有多少?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之父亚里斯多德认为动物家庭成员有450种;18世纪初,第一个动植物分类学家林奈认为有4000种;19世纪初又有人作出统计:动物家庭成员一共有48
000种;到19世纪末有关记载表明动物增加到500
000种,到目前为止动物家庭成员大约有100多万种。动物家庭成员的数目,是随着人们动物学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的。其实自然界中实际动物家庭成员的数量远远超出入们目前所作出的统计的数目。早在19世纪30年代,当人类还只知道有30
000种昆虫时,曾经有昆虫学家推测说,自然界中还有约600
000种昆虫没有发现,到20世纪这种推测被证实:昆虫的种类已达7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的4/5。目前科学家又作出推测,自然界中还有200万种左右的昆虫没有被发现,相信这个推测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再次证实。人类在有关动物的研究上还有许多没有弄清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动物家庭成员也将不断增加。
  &&&&&&&&
在动物家庭成员中,最微小、最简单的是原生动物,它们身体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在水沟、水塘边上常常有原生动物草履虫、眼虫。有时因为饮食不卫生而引起的痢疾疾病,那是原生动物中的变形虫在作怪,它寄生在人的肠道内,引起泻肚子。对这种寄生的原生动物,不能让它侵入人的身体。比原生动物高级一些的是海绵动物,它们的身体由多个细胞组成,海绵动物生活在海洋或淡水里,有时在水下的石块上长出一个个“瘤子”状的东西,可能是海绵动物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美丽的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是动物家庭成员中的一大类群,它们又比海绵动物的身体构造更复杂。在腔肠动物中不仅有美丽的珊瑚虫、还有漂亮的水母、水螅。其实,珊瑚虫本身并不美丽,人们所欣赏的五彩缤纷的珊瑚花是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并不是珊瑚虫本身。根据动物身体外形的不同,动物家庭成员中还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
在每一类中我们都能找到熟悉的动物。扁形动物全部是一些寄生虫,如血吸虫、寄生在猪、鸡、羊、鱼肉上的绦虫等。蛔虫、蛲虫是线形动物,它们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蚯蚓、水蛭(即蚂蟥)属于这一类群的动物。蜗牛、牡蛎、蛤蜊、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还背着一个壳。节肢动物可能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蜈蚣、虾、蟹、蜘蛛和所有昆虫都属于这一门类,是动物家庭中种类最多的。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海星、海参等属于这一类。脊索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们的身体的背侧出现了一条脊索。鱼类、飞禽、走兽都是脊索动物。
  &&&&&&&&&
动物家庭成员包括100多万种,10大门类,真是自然界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群体。
动物的寿命
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可能是龟。1737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捕获了一只象龟,据鉴定它的年龄当时是100岁左右。这只龟被送到英国,在一个动物园又活了很长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还生活在那里。假如捕获这只象龟时动物学家的计算是正确的话,这只象龟的寿命大约在300多岁。鱼类的寿命都是很长的,1794年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湖里捉到一条狗鱼,它的鳃盖上穿着一个金环,上面刻着:“沙皇鲍利斯放生”。沙皇鲍利斯生活的年代是年,这条狗鱼在湖里生活了200年左右。可是许多现代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狗鱼只能活70~80年。现在科学家们已研究出一种从骨胳和鱼鳞上的年轮来确定鱼的年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已测出大白鳣能活100多年。人工饲养的鱼就比较好确定它们的寿命了,如人工饲养下鲶鱼能活60岁,鳗鱼能活55岁,金鱼能活30岁。
  &&&&&&&&
两栖纲动物中的鲵的寿命非常长,在人工饲养下它能活130岁,鸟类中渡鸦比较长寿,在人工饲养下能活70岁,雕也是长寿者,在人工饲养下能活到80岁,鹦鹉也许是由于性情开朗的缘故,能活到100岁左右,家禽中的鹅能活到40岁,鸡可活20年,家鸽能活到30岁,无脊推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可能要算是软体动物巨砗磲,能活80~100年。
  &&&&&&&
什么动物的寿命最短呢?无脊椎动物草履虫和变形虫的寿命是以昼夜或小时来计算的,它们的寿命最多是一昼夜。脊椎动物中,寿命最短的是弹涂鱼,这种身长才几厘米的小鱼,寿命不到一年。昆虫类的寿命很特别,普通的苍蝇的成虫寿命是15~25天,如果连它的幼虫期和蛹期都包括在内,它的寿命则是25~70天。5月的金龟子在成年情况下可活1~2个月,但它的幼虫却可以在土里活3~4年。春天和夏天出生的工蜂只能活6周,而秋天出生的却能活6个月,蜂王的寿命要长得多,它能活5年。
  &&&&&&&&
一些大的哺乳纲动物,熊和虎能活40~50年,小形的动物狼和狐狸可活10~15年、梅花鹿的寿命大约是20年,松鼠和野兔能活10年,猫、狗的寿命大约是十几年。
  &&&&&&&&从各类动物的寿命数字中,人们奇怪地发现,蚯蚓和狐狸,蛤蟆和马,乌鸦和大象,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它们的寿命却大致相同。生物界的千变万化在动物的年龄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动物的肠道
动物的肠道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构成。食草类动物的肠道比食肉类动物的要长得多。有人曾作过试验,凡截悼十二指肠的动物3个月之内就会死去,但如果不完全摘除,哪怕仅留下3~4厘米,动物便会生存下来。十二指肠作为一种内分泌腺体,能为血液提供一种非常宝贵的内分泌物质,对于动物生命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软体动物乌贼、枪乌贼的肠道还具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在其靠近肛门的肠道处有一形状似梨的墨囊,由这一腺体分泌出来的墨汁只需几滴就足以把水搅混,而它们正是借助于烟幕的遮掩而逃离天敌的攻击,躲避杀身之祸。不少软体动物所排放的墨汁并不与水相溶,而是在水中扩散成与之自身肌体形似的烟云,这些烟云“替身”正如同摆下了真假莫辨的迷魂阵,使软体动物们逢凶化吉、绝境逢生。
动物的牙齿
牙齿作为最重要的器官,在动物的生命历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食肉动物在猎获食物的各个环节:猎杀、叼拿、弄碎肢解,都无一不运用牙齿作为天然工具。失去一颗犬牙的老虎就再也无法猎杀大型有蹄动物。
  啮齿动物牙齿的工作量相当繁重,其损耗程度也十分惊人,因而它们的牙齿总是不断地生长。老鼠的门牙每个月可长出3厘米,倘若不磨损的话,日积月累长下去,到老年它们的牙齿就会长达70~100厘米。
  大象牙齿的兴衰则与其寿命息息相关。大象以植物为食,对付坚韧的植物纤维需要用臼齿。承担如此重任的仅有两对工牙,而其余五对暂时“休闲”的牙,要依次等待老牙磨损脱落,才能顶替为工牙。随着牙齿的新老更替,大象也逐渐衰老,甚至死亡。
  鲨鱼的牙齿令人恐惧。其牙齿布满上下颌,整齐地排列成行,处于一种“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运动状态。齿尖朝后,呈“倒刺”状防止猎物脱逃。而且牙齿经常进行更新,使鲨鱼在一生中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力”。
  鲤科鱼的牙齿不是长在嘴里,而是长在喉咙里,因为这里是它磨碎食物的第一加工场所。
动物的眼睛
动物的眼睛是适应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的。弹涂鱼生活在水里,但它们时常爬到岸边的树上,在陆地上呆上几个小时,因此它们的眼睛是典型的陆地型眼睛。而它生活的水域大都是水质混浊的池塘,水下的视力好坏也无关紧要。
  鼓虫生活的水域是清澈的;由于它在定居问题上选择了水陆两栖,因此大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了它两对眼睛,一对在水里用;另一对出水面用。美洲中部湖泊里的一种四眼鱼,能敏捷地跃出水面,捕食正在飞行的昆虫。说它是“四眼鱼”,实际上只有两只眼,两只眼睛的特别之处在于,瞳孔上下径伸长并被一层问隔将眼睛横截成两个部分,其透明介质上部的折射介质适应于在空气中看东西,眼睛的下半部则适应于水中观察。
  鸬鹚等一些鸟类既要在飞行中远望,又需在水中捕鱼时看清近距离的景物。它们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调整晶状体的曲率。通常年轻人眼睛的折射率不足15个屈光度,鸬鹚则高达40~50个。因此,它们既能在稠密的水草中搜寻小鱼,又能发现高空中盘旋、随时都有可能发动突袭的猛禽。
  深海中生活或昼伏夜出的动物,眼睛都特别大,也非常灵敏。深海软体动物的眼睛,直径达20厘米,是具有延伸功能的套迭型眼睛,且瞳孔很大,可将尽可能多的光线尽收眼帘,在灵敏度极高的感光成分上聚焦。一种小端足虫的眼睛长度竟占了它身体的1/3。猫头鹰是善于夜战的动物,光线再弱它也能明察秋毫。它看东西所需要的光,强度仅为人眼需求的1/100。
  猫眼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狼眼在夜色中阴森可怖,其实它们的眼睛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进入眼睛的月光、星光和其他微弱的光线,并将这些光线汇集于眼睛的后表面上,才使它们的眼睛光彩照人。
动物的睡功
一进入冬季,动物就开始施展它们的“睡功”了,这就是冬眠现象。提起动物的睡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飞善舞的昆虫钻进泥上、草丛或其他阴暗角落,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就是第二年的春或夏初季节了。有的则是一觉不醒,命归西天,只是留下了它的卵、幼虫或蛹、作为家族的延续。鱼和蛙的睡法不同,鱼游进深水处,蛙则钻入泥土里,如同吃了安眠药,进入不食不动的蛰伏状态。鼠类动物却不是这样,它们既睡又吃,吃了睡、睡了吃,所以田鼠在进入冬眠前要准备25千克以上的“干粮”在“床”边,松鼠搜集上万个干薯作为高枕无忧的食粮后备。蝙蝠睡法最特殊,平日倒挂睡觉,冬眠仍继续倒挂,一挂就是一个冬天。刺猬的睡法令人咋舌,它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半个钟头再捞出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天,这么漫长的一觉,堪称世界一绝。
  &&&&&&&&
动物为什么偏要睡懒觉来度寒冬呢?这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冬天天气寒冷,食物缺乏,动物处于熟睡状态时,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限度,心脏也放慢了跳动,脉搏和呼吸次数减少,这样把对养料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寒冷和食物不足的冬季把命保下来,待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便可重新开始活动,恢复奔忙劳作和捕食育子的生活。
动物表情趣谈
表情是通过面部或姿态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狗的摆尾、猫满意时的鸣叫,一般都是对当时适意情况的积极反应。
  &&&&&&&
许多肉食动物靠把食物推进幼仔的口中来喂养幼仔,还常常用口鼻摩擦幼仔以示亲热。幼仔逐渐熟悉理解了妈妈这种情感交流的方式,也学会用口鼻向妈妈表示亲热。然而,在隔离中长大的猴子,缺乏与母猴的情感交流,表情不自然。情绪的不适当表现还会扩大到性行为上。尽管它们的性欲与未被隔离猴一样强,但交配中包含高明显的分离行为。
  &&&&&&&
维持和发展积极的感情系统,培养特定的仪式表情,是动物生存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家埃伯·埃贝斯费尔特根据表情的功能将表情行为分为:促进群体亲合的信号,例如求偶行为、顺从的姿势;有关怀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例如松鼠和鸟类会发出警告和求救信号,在蜜蜂语言中可以交流食物来源的方向与距离等内容;种系内的威胁信号,例如,某些鸟类的歌声、大猩猩的拍胸、各种仪式化的攻击行为。
  &&&&&&&
动物种系间表情释放有两类:接触准备状态,其中不同的物种的许多成员彼此居住很近以便相互受益;威胁姿势,例如猫的弓背。
  &&&&&&&&&动物表情分类对于深入研究人类表情的起源及人类心理学研究很有意义。也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心理变化及表现形式成为可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袋鼠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