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昆曲长生殿 昆曲牡丹亭单雯 桃花扇 全部视频

求 西厢记 长生殿 桃花扇 牡丹亭 拜月亭 的简介
求 西厢记 长生殿 桃花扇 牡丹亭 拜月亭 的简介
都有就最好,没有的话一个也好
《牡丹亭》简介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这出汤显祖的最杰出剧作,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明·汤显祖作。写杜丽娘慕色还魂事。共五十五出。剧情是: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拜月亭》 也称《兰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分别高中文,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后来又出别人据此改编的:
  幽闺记(又名拜月亭)·走雨 (元)施惠著
  剧情简介:
  《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相传是元·施惠和范居中、黄天泽、等一起合写的,明朝时期有些人说是施惠一个人的创作。这本戏的故事流传较早,在杂剧里也有过关汉卿的《幽闺佳人拜月亭》和的《 才子佳人拜月亭》等作品。
  全剧的故事是这样的:
  受到北番侵略,战事逼近中都,朝廷南迁,书出使在外,他的夫人和女儿瑞兰也仓皇地离开中都,同百姓们在一起逃难。途中母女失散,瑞兰路遇穷秀才蒋世隆,不得已结伴同行。
  蒋世隆是和妹妹瑞莲一起逃难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失散;瑞莲却路遇,被认为义女,一起同走。
  瑞兰和世隆一路上经过忧患生活,发生了爱情,在招商店结成夫妻。不幸世隆病倒在店里,这时候王尚书平番得胜回朝,路过这店,看见女儿瑞兰,才知道母女逃难途中失散,和蒋世隆结伴经过。瑞兰要求父亲同意她嫁给蒋世隆,王尚书认为门第不当,撇下害病的蒋世隆,带着女儿去了。在驿站上遇见了王夫人和瑞莲,一同进京。
  后来王尚书做了宰相,看中了新科状元,一心要把女儿瑞兰嫁给他,瑞兰不愿意,新科状元也当面拒绝。他正在为难的时候,义女蒋瑞莲却认出新科状元就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于是各人的忧患全消,。
《拜月亭》 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有详细介绍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有详细介绍
全名《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有详细介绍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   由于唐玄宗终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有详细介绍
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朝宗)和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人”逃难到,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余党,已被罢官的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有详细介绍
其他回答 (1)
《西厢记》元代杂剧,王实甫撰。《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但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历史上却很少,可能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
  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进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当他听说崔家要为老相国做斋超渡时,便也要求老和尚带一份斋追荐自己的父母。红娘接洽好做斋之事从方丈室走出,迎面撞见早已守候在门外的张生。张生连忙深深一揖,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又好气又好恼,回去告诉莺莺,莺莺暗暗把此事记在心上。晚上,莺莺在花园中焚香祝祷,诉述一腔悲绪。这时张生隔墙听到莺莺长叹,便高吟一绝,表达情思。莺莺和韵一首,两人的感情得到了交流。
  做斋的日子中,莺莺素服出现,好似玉天仙离了碧霄,“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慌乱中,莺莺与张生偷偷地眉目传情。
  此时忽然发生了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做压寨夫人。出于无奈,老夫人声称:“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此时张生应声而出,修书一封,着人送给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请他派兵解围。杜确接信,立即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俗。
  贼兵一退,张生等待着好事的到来。莺莺满心喜欢,红娘也逗趣逗乐。老夫人安排下酒宴,派红娘去请张生。张生喜不自禁,“‘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想不到刚一见面,老夫人人却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一听说兄妹相称,莺莺芳心欲碎,张生愤然告辞,急坏了一旁的红娘。红娘悄悄与张生说:今晚小姐后花园烧香,先生可用琴音拨动她的心弦。晚上,张生听到红娘一声咳嗽,弹了一曲“风求凰”。莺莺闻之,不觉泪下,遂命红娘传话,不管母亲从中间阻,我们俩一定要好歹相随。
  相思人骨,张生染病卧床。莺莺派红娘前去探望,带回张生情书一封。红娘暗自把信放在妆盒儿上。莺莺梳妆时见信,“颠来倒去不害心烦”。一见红娘在旁察颜观色,马上羞红了脸,并狠狠地斥责她不应拿这简来。红娘深知小姐心里所想,假意说拿这简帖到老夫人面前出首。莺莺赶忙拦住。莺莺说要以简相酬,不过是为了兄妹之礼,叫红娘送给张生。张生拆简一看,顿时喜出望外,原来那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分明是约他夜间跳墙相会。红娘此时方知莺莺简帖的内容,但愿意成全他们。
  晚间,张生跳过粉墙,一把搂住莺莺。却不料莺莺又变脸说:“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并扬言把他送到老夫人那里严办。张生受此刺激,相思病日益沉重。莺莺内疚,又写了一简,假托药方,央求红娘送去。张生接简细看,方知莺莺诗致歉,并认真表示:“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就是说她要效法巫山神女会襄王的故事,真的和他幽会。当天晚上,红娘携了衾枕,果然把小姐送进了张生的房内。
  过了几天,老夫人发觉莺莺语言恍惚,体态异常,情知不妙。唤来红娘,问她是否知罪,并欲施行家法。红娘一狠心说出了真情。老夫人说这都是你这小贱人的不是,红娘抢白道:“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红娘接着数落老夫人悔却前言,失信于人,又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成全,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久后得官,惊动官司,还要落个治家不严之罪。”一番话说得老夫人哑口无言,只得允下这门婚事,但又提出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叫张生明日上朝赶考,得官后再来娶亲,否则休来相见。张生唯唯而退。
  千里长亭,碧云漫天,黄叶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一片萧瑟景象。莺莺和泪相送,叫他无论得官与否,早早回来,千万不要停妻再娶。张生依依不舍,告别亲人,行至草桥歇宿,情思郁结,忽然梦见莺莺渡河前来,一起私奔,途中遭遇一群贼兵,将莺莺抢走,鸳梦惊破,不免又增一番怅惘。
  再说郑恒接到老夫人的信,从京城赶到河中,闻得表姐已嫁与张生,不胜帐恨,遂编造张生已被卫尚书家招赘的谎言,欲使莺莺改嫁给他。这时恰好张生状元及第,回来迎娶,白马将军同时赉旨前来,为崔、张二入主婚。郑恒自知有罪难赦,触树自尽。云开雾散,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颂歌。《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桃花扇;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等待您来回答
戏曲戏剧领域专家  吴门昆曲& 似水十年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龚宇& 图片统筹│杨鎏& 特约摄影│章翔鸥、冯方宇 制图│周昕& 录入│赵娟
  执行│舒草、龚宇、濮冠楠、陶晶晶、房子、杜梅、杨鎏、老克、秋月、张波、于成& 设计│胡蕾
  昆曲自明代起兴盛六百年,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申遗的成功,让全世界发现了昆曲;入遗十年,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让国人向历史深处再次寻觅这朵戏曲的奇葩。
  1921年,苏州五亩园这个私家园林并不气派的大门口,挂上了一块牌匾:昆剧传习所。也许没有人意识到,这五个敛起光泽的黑色大字,会成为六百年昆曲史上最悲伤而浓重的一笔,或许注定那一辈昆曲人要在家国兴亡中亲历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没落。
  1955年春天,袁牧之和丁玲在杭州疗养期间,发现了浙江国风苏昆剧团这一全国硕果仅存的职业昆曲演出团体。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一封邀约信让剧团踏上了进京的路途,也让昆曲又踏上重寻希望的征途。毛主席将剧团请入中南海,人民日报发表《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社论,几乎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极点。然而,在现代戏横扫大江南北的日子,好戏的高潮尚未到来,却听到锣鼓渐息……
  日,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世界共有十九个项目获此称号,而昆曲在评选中获全票通过。流丽的笛箫和百转千回的水磨腔随即在世界舞台唱响,十年中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记忆中就更清晰了: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1699》《玉簪记》《怜香伴》……昆曲复兴,似乎初露端倪。
  昆曲,非梦遗花拾年间
  文│骆正
  1935年生于山东烟台,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现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讲生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情绪控制学、文艺心理学,兼讲“戏曲欣赏”。作者童年时便在父亲的影响下,与中国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6岁登台唱戏,此后兴趣不减,还参与了电视剧《梅兰芳》的演出。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与戏曲界专业人士的交流与沟通。著有《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京剧二十讲》《中国昆曲二十讲》等。
  我国的水乡――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对祖国的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明朝,江苏省昆山出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既有郑和巨大船队从这里出发远涉重洋,又产生了现在被联合国推荐全球关注的昆曲。
  大雅之美
  昆曲产于太平之世的第一大港江苏昆山,它的兴起和当时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密切相关。到了明末清初,江南受战火摧残,昆剧的根据地遭到破坏,支持昆剧的江南地主阶层已经无心欣赏艺术,社会的大动荡对昆剧的打击不小。清朝初年政权基本稳定,昆剧作家、艺术家们的心灵创伤太深,他们借昆剧抒发心中隐痛,于是出现了李玉的《千忠戮》、洪N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历史以寄托哀思或直写南明小朝廷灭亡的遗恨,表达了明朝遗民的心情。清朝的统治者很不愉快,没有公开禁绝,却很巧妙地对几位剧作者进行了打击。从此昆剧创作沉寂,不敢涉及政治,只能是吟风弄月,聊以点缀。昆剧形成于文人之手,对农民不了解,存在偏见,对新兴的地方戏在艺术上也看不起,固步自封。昆剧的艺术风格多是轻歌曼舞,后来已不大受欢迎,而后起的梆子、皮黄等新地方戏大多是急管繁弦、慷慨悲歌,表现了铁马金戈的内容和叱咤风云的豪迈,能唱得人们耳热心酸,故而大受欢迎。
  昆山的声腔叫“昆山腔”或“昆腔”。经过明嘉靖年间文人魏良辅的改良,他吸收了一些江南其他地方的声腔营养,十年不下楼,苦吟新声,拍穿了案桌,既美化了昆腔,大概也练成了“铁砂掌” 。“昆山腔”被美化的更好听了,产生了质的蜕变,“彩蝶”随着笛声的伴奏,散入春风满人间了。后人为了和原来的“昆山腔”相区别,另起名字叫“新昆腔”,“昆腔新声”,“水磨调”或“昆曲”,现在最常见的名称是“昆曲”。明清两代昆曲的大本营移到了“人间天堂”――苏州,达到过百年痴迷的程度,每年中秋之夜的“虎丘曲会”,千人月下歌唱,百姓和嫦娥同在。
  梁辰鱼向魏良辅学会了唱“昆曲”之后创作了一个剧《浣纱记》。里而用的唱腔就是“昆曲”。这个用昆曲唱的“剧”被搬上了舞台表演,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昆剧。
  在戏曲界“昆曲”和“昆剧”常等同混用。严格地说,“昆剧”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综合艺术统一体,而“昆曲”只是“歌”。昆曲是昆剧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昆曲的影响巨大,特别是昆曲在台下“清唱”的艺术水平远高于在舞台上演昆剧时的“剧唱”水平,“全民痴迷”的更是清唱的昆曲,因此二者至今仍常混同使用。北京的昆剧院全名叫“北方昆曲剧院”。一来表明其涵盖和代表的不仅是北京而且是北方广大地区。二来是对昆曲的突出强调。
  昆剧形成以后,有一整套演出的规定和机构,远比清唱昆曲的演出复杂。昆剧的演出从“软件”上说首先是要具备传统戏曲表演的三个基本原则和特征:综合化、虚拟化和城程式化。为了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要符合审美心理学的三个原理:形象的直觉美、一定的心理距离美和情感的投射移置美。从“硬件”上看,一个完善的戏班要有“行当”齐全的演员们,演员自幼要接受严格地全面训练――“四功”,要有齐全精美的“行头”和“砌末”。当然还要以笛子为主的伴奏乐队。
  明朝后半期到清朝前半期,成熟的昆曲和昆剧风靡神州、独领风骚、现在甚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其历史也被延长了几百年。后起之秀的京剧除了主要的唱腔几乎全面继承了昆剧的软件和硬件。
  昆剧繁荣时传播到全国各地,受到当地的地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北昆”和“南昆”两大流派:南昆又可分成“苏昆”、“浙昆”、“湘昆”、“川昆”等各有地方特色的昆曲。昆曲没有以个人的表演风格划分的流派。不仅要“歌舞合一”,而且伴奏中没有“过门”,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
  昆剧在戏曲史上被称为“雅部”,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种被称为“花部”或“乱弹”,相对高雅的昆曲与昆剧不仅是“文人雅士”钟爱的“阳春白雪”,后来也成了市民百姓的“下里巴人”。
  空谷幽兰
  解放前后,昆剧日衰,1957年昆剧《十五贯》在北京一炮而红。“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从此昆剧获得“新生”,被誉为“空谷幽兰”。以此为界,之前被称为“旧昆剧时代”,之后叫“新昆剧时代”。
  “文化大革命”中,百花凋零,昆剧被禁演,专业昆剧演员转业、改行,演员洪雪飞开了“春来茶馆”,在阳澄湖畔“智斗”汉奸。八亿人看八个戏的那个年代,她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改唱样板京戏的昆剧演员。“四人帮”垮台后,她率先在北大演出昆剧《活捉》等。台上是阎惜娇“活捉”张文远,台下(现实中)是“人民”活捉“四人帮”。
  改革开放后,春风吹又生的昆曲和昆剧获得了第二次新生。文化部成立的“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举行了一系列的全国性的汇演和评奖活动,首先强调对传统昆剧的抢救、保护和继承,同时鼓励创新的精神和实践,争取昆剧的全面繁荣。在昆剧界“七大院团”(南方6个北方1个院团),“八百壮士”(指专业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江南流变地图
  迤逦之声起江南
  整理│鱼儿 制图│周昕
  昆山& 南曲清音
  早期的昆山腔与弋阳腔、余姚腔、海益腔、杭州腔等并存,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吸收他腔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唱法,成为昆腔。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把传奇文学与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太仓& 昆曲之祖
  “昆曲之祖”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魏良辅原是个北曲清唱家,到吴中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结成创作集体,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以罪发配太仓卫,被魏良辅以善歌之女招为婿,他协助魏制“南弦”。它与曲笛、怀鼓、提琴(民族拉弦乐器),并为昆曲的特色伴奏乐器。昆腔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
  郴州& 湘昆
  湖南地处昆曲南传广东和西南去广西、云南的要冲,万历中期昆腔即传播到此。咸丰、同治年后,有不少苏州昆曲艺人入湘,使湖南的昆曲不断得到充实。花雅之争导致了昆曲在国内衰退的局面,从晚清至民国初期,昆曲艺术在国内更趋衰败,昆班绝迹。而在湖南郴州区内却奇迹发生,昆曲活动呈上升之势,昆班林立,昆曲新的人才辈出。湖南昆曲大本营南移郴州。1927年,郴州境内所有昆班被迫解散。这些昆班解散后,昆班艺人改搭祁剧、湘剧班社,继而进行昆曲艺术活动。昆曲进入湖南后,长期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及其它戏曲、民俗风情的影响,在湘的昆曲逐渐改良成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独特、完整、规范的昆曲派系。
  北京& 昆弋合流
  昆曲自明万历年间进京成为玉熙宫大戏,并成为“官腔”以后,江苏昆班不断上京,至明代后期也曾盛极一时。至清康熙年间,因皇帝提倡,昆曲又一度复兴,不仅在“南府”供奉,而且士大夫蓄家乐,民间也有昆班。清中叶之前,京中昆班大多系江南子弟,其在表演艺术上乃宗苏州昆曲一脉。清中叶乾隆、嘉庆而后,情况就发生变化,“花部”诸腔相继进京,作为“雅部”的昆曲就此衰落下去,而后出现“昆、弋合流”和“昆、黄合流”两种趋势;至道光年间,昆、弋同班演出方式向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发展,并与当地艺人结合,逐渐形成了北方昆曲“昆弋”一派,于是“昆”有南北之分。戏曲理论家吴梅,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昆曲和戏剧,第一次把昆曲带入大学教育。他的弟子既有名教授大作家又有梨园界的大师,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东京大学校长也是吴梅的弟子。目前台湾的昆曲名家,都是吴梅的第二代弟子。
  苏州& 虎丘
  明代袁宏道曾著有《虎丘》一文,描绘了四百年前在苏州虎丘的唱昆曲、听昆曲、赛昆曲的千人聚会,这样的民间赛会选拔的形式对当初昆曲从苏州走向全国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与推动作用。
  苏州 昆曲传习所
  苏州是昆曲的故乡,一向与北京处在南北并峙的局面。同光年间,梨园子弟已是昆乱并学,到了光绪庚子以后,大家就专学皮黄了。为了使昆曲后继有人,苏州城爱好昆曲的名流士绅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等人筹措资金,在著名实业家穆藕初的鼎力相助下,建立了昆剧传习所。第一届学员学期三年,学成后帮演两年,五年后满师出科(后延期一年,变为六年)。抗战发生后,“传字班”被迫解体,仙霓社最后十二位艺人各奔东西,或做“拍先”度日,或转向其它剧种班社,或贫困潦倒。传字辈艺人在昆剧没落时期为昆曲艺术的传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吴江& 吴江派
  吴江人沈Z,万历十七年辞官还乡,在家“日选优伶,令演戏曲”,钻研词曲声律。作剧十七种,总名《属玉堂传奇》。受他影响的作家很多,无形中形成了曲学流派“吴江派”,主要成员有吕天成、王骥德、卜世臣、叶宪祖、冯梦龙等人。
  临川& 临川四梦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在愤而辞官之后,他潜心创作,写出“临川四梦”,其中的《牡丹亭》是最伟大的作品,流行歌场,家传户诵,几令元王实甫《西厢记》减价。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百戏之祖
  整理│无翼
  ● 昆曲发源于元末江苏的昆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国所有剧种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昆剧的滋养,因此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昆曲折子戏保留下的一大批经典曲目,后来成为京剧等后起剧种的艺术宝库。
  ● 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而是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 昆曲是一门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艺术。上世纪初,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最早用八个字概括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那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而在歌和舞的结合上,昆曲无疑是最佳的典范,也对其他各戏种产生过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幕后推手
  关锦鹏:镜里花容并蒂芳
  采写│亦木
  大众认识关锦鹏,多半是从那部鬼魅之气蔓延至今的《胭脂扣》开始的。在关锦鹏的银幕语境中,你很难想象一个男性如何看待女性的成长、如何用不撒谎的镜头,去表述某种讳莫如深的特殊情感模式。事后,当他向公众大方地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后,人们才恍然领悟――那些声色飞溅的影像碎片何以会如此细腻、撩人,且致命的准确。关锦鹏不止一次承认,对于女性题材、对于表达一切与美相关的东西,在男性导演中他具备着天然优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电影创作跨至昆曲经典《怜香伴》的编导,关锦鹏的身份转换并不令人吃惊――“我看了这个题材,我先不考虑是不是昆曲,我就直接问监制王翔先生,这个戏找我的原因肯定跟这个题材有关,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同志身份的导演,这个牵扯到一个女的同志题材,他开始的时候还说不是,但是最近他承认了。”有趣的是,关锦鹏毫不介意外界或同行对他这种身份的“印象认定”,他更在意的,实为昆曲艺术形式的本身。关锦鹏很小的时候,就曾在广东看过昆曲,舞台上光影和浓艳的色彩,都曾让他深度迷恋。多年后,当香港地区上演昆曲时,作为少数看客的关锦鹏,已然认定“昆曲是百戏之母”。
  话说《怜香伴》,一出来自李渔传奇经典《笠翁十种曲》中的好戏蓝本,却在很长一段岁月里被雪藏。年长的京剧迷都知道,早在1954年,北京京剧三团就已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演出,但它真正绽放光芒,却等到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为去年李渔诞辰400周年,《怜香伴》终以昆曲形式与观众邂逅。无疑,仅“怜香伴”三个字所流露出的唯美气韵,就足够让人对这出昆曲作品产生最美好的联想。与今年刚被拍成好莱坞电影的《雪花秘扇》异曲同工,《怜香伴》体现的亦是“女女”之间的复杂感情――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并想方设法争取长相厮守。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情感结构在男权社会中实际上并不被排斥,这也是整出《怜香伴》火候最精当之处,尤其是原著中那句“宵同梦,晓同妆,镜里花容并蒂芳,深闺步步相随唱”,直让人想起《游园惊梦》宫泽与祖贤那浓得化不开的“酷儿情愫”。当然,关锦鹏与杨凡虽为“同道中人”,但创作理念却有着显著差别。
  当杨凡执意在极致情感的特征上加以强调时,关锦鹏却更愿意用相对通俗的手段,来构筑他所认同的同性情感世界,为观众融入戏剧扫清障碍――他的每部电影如是,《怜香伴》亦如是:“《怜香伴》是一个轻喜剧,放之于那个年代,李渔可能是今天比较通俗、市场需要的那种创作者,大家甚至会说今天冯小刚的电影很受欢迎,那李渔在那个时候的剧本也应该非常受欢迎,最起码大家都看得懂。大家觉得很轻松,但不代表它完全没有内容。”可贵的是,关锦鹏甚至深谙造成李渔这种“大俗大雅”气质的原因:“其实,不光是李渔,明末清初,包括汤显祖的作品里面,有很多‘以情说理’这个事情,明末的朝鲜跟日本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很多做官的文人在朝廷不得意,辞官回乡,写剧本、写东西,以情说理,那注定有很多埋在心里,不在当下说,留着在戏剧作品中以古讽今。”当年,李渔的原著剧本长达36出,但编剧最终把它浓缩变成了10出,关锦鹏觉得这样处理会使剧情进展得很快,但好处是:女人跟女人之间的亲密、精神上的那种东西,可以比肉体更迅速达到契合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人类文化艺术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精致高雅的表演艺术:英国人看莎翁,意大利人唱歌剧,希腊人演悲剧,俄国人跳芭蕾……不管形式内容如何,皆深刻地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心声与情怀,大家都为自己民族的“雅乐”引以为傲。那么,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雅乐”是什么?答案同样很确定,那就是――昆曲。
  ――《昆曲六百年》
  蒋文博:六百年来惊鸿影
  采写:房子& 录音整理:于成
  在做“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的专题时,很多人和我说,“你看过《昆曲六百年》那部纪录片吗?看过那部片子,对昆曲的认知和感觉就真的不一样了,真是大美至美。”在昆曲申遗成功五周年时筹拍的专题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8集,耗时两年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深具昆曲推广的重大意义,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昆曲古今全貌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电视手法来全面而又细致地表现中国的昆曲艺术,使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最高雅也最独特的一部分传诸广远,让很多人从知道昆曲到了解昆曲到能静下心来欣赏昆曲。这部记录片的总制片人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专题部主任、“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获得者蒋文博先生,他说“电视作为工具,不仅在宣传一时,也应为文化的薪火作历史的传递。”而工作异常忙碌的他,在拍摄《昆曲六百年》之后也对昆曲有了别样的情怀,他的手机里存着《昆曲六百年》的视频,闲时他会安心看上一段,听上一曲,他说:真美!
  缘起 昆曲熠熠六百年
  跟其他省份的文化特点相比,昆曲在江苏省的历史渊源和影响力都是举足轻重的,在拍摄《梅兰芳》的过程中,蒋文博对京剧和“百戏之母”的昆曲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江苏的地缘特征,拍摄一部昆曲纪录片的念头油然而生。恰逢昆曲申遗成功五周年,他正式把昆曲这一宝贵题材的筹拍、摄制工作列上了日程。在给全片命名这一重要问题上,《昆曲》《昆曲归来》《昆曲之美》等片名纷纷涌出,蒋文博思量再三定下了《昆曲六百年》这一片名,“昆曲存在了大约600年时间,所以我想用600这一概数表达出一种久远的历史纵深感,同样也阐释了昆曲这个题材本身积淀的深刻内涵。受众从命名的角度即可得知,在这600年左右的时间里,昆曲的发展一定是经历了诸多的风雨、荣辱与兴衰,选择这样一个名字,对创作团队开展后续的创作也不失为一种帮助吧。《昆曲六百年》不仅要讲昆曲的600年,更重要的是要讲昆曲与人的关系,昆曲与今天的关系,最核心的是要讲昆曲与国人审美之间的关系……外沿丰富了,内涵才能深刻。”蒋文博先生如此说道。也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该纪录片的外延得到了极强的丰富和扩充。
  大美& 赢得雅俗共赏之
  许多人对记录片有刻板印象,觉得记录的过程更多,观赏性会很弱,那么在这部片子上,他们就错了。“我觉得电视纪录片不能重纪录而不重表现,必须更多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观赏需求。”事实证明,作为以大众传播为目标的电视媒体,电视纪录片的专业性和观赏性实则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紧密无间地得到优质的统一。自打产生了拍摄昆曲纪录片的最初动议开始,蒋文博就希望《昆曲六百年》是有着深入浅出的表现风格,能有适当的方式全面展现昆曲的美。在节目形式上力求丰富并有所突破,手法多样,具体形态体现为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等等。“‘情景真实再现’这一手段也被我们在片中大量使用,声画的同步美感会相互配合,直达受众感官,同时也服务于整部影片的各个环节,昆曲六百年的历史变迁和重大事件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表达,那么情景再现这样的手法也能让观众对昆曲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对当时影像的还原,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一种很完美的表现方式。”这个片子中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马洪波老师创作的配乐,委婉动人,出色精致,还成为纪录片制作者们和看过纪录片的观众收藏和追捧的铃音。俊美的扮相、精致的服装、华润的唱腔这些都会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双重震撼。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电视就是要发挥它自身的最大优势。”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夏达:仿佛庄周梦蝴蝶
  文│程小桥
  2008年《游园惊梦》出版时,夏达还只是圈内比较红,而2011年当夏达在春晚上惊艳一瞥后,很多经过深圳地铁科苑站的人都会驻足在那幅高3米、宽14米的《游园惊梦》前,议论着,原来这就出自那位女孩之手。不少夏达的粉丝已把去围观摄影列入深圳游览的必须项目之一。
  地铁站里这幅美轮美奂的《游园惊梦》,主题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就出自夏达的《游园惊梦》中,图片以艺术玻璃展示。以《游园惊梦》《安多莉娅》《初夏》和《子不语》等众多绘本被广泛知晓的夏达,在网络上流传着许多甜美的生活照。众所周知,刚过30周岁的夏达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得多。夏达从十几岁就开始画漫画,虽然获奖很多,但她一直比较低调,出名后还是这样,拒绝很多采访和约谈,默默赶稿作画。虽到适婚年龄,还是一心只有漫画的夏达,长发披肩,瘦得令人怜惜。她说自己一度不怎么出门,在床上不停的画画。没有什么保持身材的好窍门,只是专注漫画,忙到没有时间吃而已。而那头令多少人称赞的飘逸秀发,也是因为没有时间去剪。就因为长相讨喜,她一直被媒体封为“美女漫画家”。可这是夏达最恨的称呼,她说,自己是有努力和付出的。喜欢她的很多漫友也抗议,如果有些人只是因为长相而不是漫画本身关注夏达,那么她不需要那么多的粉丝,大家还是算了吧。
  可是这些年来,“可爱”、“萌”、“萝莉”之类的词就从没离开过夏达。从高中就开始创作漫画的夏达,毕业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漫画创作,在《北京卡通》《电漫》《故事》《漫友》等多家杂志发表漫画作品,深深相信“漫画人是靠燃烧生命创作的”的姑娘,称自己“超暴躁的,最近打算练太极修生养性”。但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她其实极其随性。夏达曾为某杂志绘制一张封面,一个少女躺在盛夏的浅水莲叶中,浅水中的仰卧少女和莲花,被分割在不同的画面中,还有桃花、静止的蝶月和沉睡的夏荫中的少年。意境极美,可是美编想来想去都觉得画面实在太柔,不合杂志本身要求,故尔退稿。夏达一点不气,什么也没说。她说,我只是想喜欢画,他们用不用并没什么关系。在她心中,没有最满意的作品,只有认真对待每一幅画作。她说,“漫画的‘眼’就在于‘作者自己的信仰’。”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幕后推手
  白先勇
  白先勇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近年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作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青春版《牡丹亭》巡回公演已超过200场,涵盖英国、美国等全球多国;《新版玉簪记》日世界首演。编著有《白先勇说昆曲》(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2004年)《牡丹还魂》(2004年)《姹紫嫣红开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纪实》(2005年)《曲高和众: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2005年)《色胆包天玉簪记:琴曲书画昆曲新美学》(2009年)等。
  坂东玉三郎
  原名@原伸一,6岁患小儿麻痹症,为弱化后遗症,跟随第四代坂东玉三郎学习日本传统舞蹈。7岁初次登台,后被十四世守田勘弥收养,改名为守田伸一。在日本,歌舞伎演员是世袭制,25岁时,他正式袭名,成为第五代坂东玉三郎。因坂东玉三郎的演艺成就,在日本被称作为“国宝级的大师”,也被称为“日本的梅兰芳”。
  坂东玉三郎最早是被《牡丹亭》的故事吸引,想把它带回日本,如同《贵妃醉酒》一样移植到歌舞伎表演中,但在苏州观看了中国昆曲名家张继青演出的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后“一见钟情”。2006年,他开始与苏州昆剧院合作,学习演出昆曲经典《牡丹亭》,先后在京都、北京、苏州、上海、东京、香港公演,获得巨大成功。
  录制《文化访谈录》,写作《于丹?游园惊梦》,于丹坦率地表示,并非出于要复兴昆曲这样的伟大理想,只是因为自己痴迷昆曲,加上汪世瑜老师的嘱托:“你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讲庄子,为什么不讲讲昆曲?”于丹当时就上了心,做客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连侃七天昆曲。在《于丹?游园惊梦》里,她并没去深挖那些昆曲内部的符码,只是让大家感受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无边魅力。于丹坦言:“昆曲就是我们先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物质生活上来讲,我们比过去要丰富很多,但是好像昆曲这种需要慢下来欣赏的艺术却渐渐失去了观众,这是因为如今的人们缺少了一种从容的心境。”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后台直击
  赏心乐事谁家院
  摄影:杨鎏
  昆曲之才子佳人
  罗晨雪:闺门青春正芳华
  采写│无翼& 图片提供│罗晨雪
  罗晨雪,江苏省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98级昆剧班,师承于胡锦芳、龚隐雷、孔爱萍、徐云秀等老师,主攻闺门旦、刺杀旦、武旦。代表作品有《1699桃花扇》(饰演李香君)等。
  便装的罗晨雪,在人群中不过一个普通的女孩;可一旦换上戏装,她身体里立刻有一些东西灵动起来,可以静若处子,也可以动如脱兔。时而,她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端庄娇丽,万千风情;时而,她又化身《雷峰塔》中的白素贞、《铁冠图》中的费贞娥,身姿轻俏、果敢决然。古老的人物在罗晨雪身上重新鲜活起来,而她似乎也在现代和古典之间自在游走。
  结缘昆曲,其实出于爱美之心
  罗晨雪说,她与戏曲结缘,其实是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小心思。“我有一个姐姐是学京剧的,三岁的时候我看着她练功,特别是她彩排的时候我看着她身上的装扮就觉得很漂亮。我就想,如果那身行头穿在我身上,一定也是很漂亮的。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关注姐姐学的这一行,觉得很好玩。”1998年,江苏省戏曲学校招生之际,罗晨雪抓住了这个机会。
  “其实学昆曲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当时我家里有一位长辈,他是做音乐研究的,他听到昆曲以后觉得很优美,就建议我去学。我当时就想家里已经出了个唱京剧的姐姐,那我唱昆曲也不错!因为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京昆不分家’,京剧中有很多戏码都是从昆曲中移植过来的。我呢,反正只要能像姐姐那样穿上那么漂亮的衣服配饰就满足了。所以我就选择了昆曲。”
  罗晨雪告诉我们,进入戏曲学校以后,一二年级主要是打基础练基本功,比如毯子功、形体功、身段课等等,后来才是学唱段,学昆曲的就学昆曲唱段,学京剧的就学京剧唱段,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一些昆曲的折子戏。“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和胡锦芳老师学戏,一直到现在。当中我还和孔爱萍老师、徐云秀老师、龚隐雷老师、包括上海昆剧团的张静娴老师学戏。有一年上海专门举办了一个“闺门旦”的课程班,召集了全国六大剧团的年轻演员们,那时候我跟张静娴老师学了一出《西楼记?楼会》,还有幸被选中参加了最后的汇报演出。”
  青春芳华的闺门旦
  作为旦角,罗晨雪主攻的是“闺门旦”。“闺门旦主要就是扮演那些没有出闺阁的千金小姐,比如杜丽娘、陈妙常,但是也有一些嫁过人的角色,比如白娘子,都是娇娇弱弱、很端庄、很文静的女性。”在昆曲传统的折子戏里,这些闺门旦角色一般都是二八芳龄,娇艳美貌,正像是罗晨雪这般的青春年纪。“但是也不是说年纪稍大的演员不能演闺门旦角色,主要还是和演员的文化修养与性格有关。像我们团里的一些老师,她们可以把十三四岁年纪的小花旦演得很精彩。昆曲这一行,其实是年纪越大演绎得会更有味道,她们的经验会更丰富。”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施夏明:歌尽桃花扇底风
  采写│老克 图片提供│施夏明
  施夏明
  1985年生,江苏苏州人,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200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专攻巾生。师从石小梅、岳美缇、钱振荣、王斌、程敏等老师。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昆剧院工作。扮相俊美,气质高雅出众,嗓音亮丽,唱腔圆润。代表作品有《1699?桃花扇》(候方域),《红楼梦》(贾宝玉)。
  当身穿绿色T恤的施夏明出现在1912“茶客老站”时,一脸谦和的微笑,没有一丝的大腕作派,就是一文艺男青年。施夏明给人的感觉谦和、俊朗,尤其是脸上的宁静气息,让人很舒服。
  1985年出生在苏州的施夏明,童年记忆就是长长的古巷和小桥流水。“那时候河浜里是有鱼的。”施夏明至今还记得去奶奶家采菱的情景,那是坐在菱桶上用双手来划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许多年后他才知道,这正是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场景啊。施夏明一直对水很有感情,与童年的记忆是有关的。
  施夏明13岁那年,这个就读于苏州市苏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特别优越,一眼就被省昆招生老师、国家一级演员胡锦芳看中,胡老师是演旦角的,也许更能看准这个孩子身上的小生气质。后来由于来自家庭的阻力,施夏明放弃了这个录取机会。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已考到了苏州市一中的施夏明,却又被胡锦芳老师追到这里,正是由于胡老师“苦口婆心”的坚持,14岁的施夏明终于踏上开往南京的火车,成为省戏校1999年昆曲班的学员。
  昆曲演员的招生是20年招一次,从他进省戏校起,就有幸师从石小梅、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钱振荣、王斌、程敏等名家老师。“刚开始学戏,一招一式,包括眼神、手势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施夏明很感谢初一那段文化学习,使他在学戏上似乎比其他学员领悟得更快。
  2004年,施夏明从省戏校毕业,由于他的扮相俊美,气质出众,嗓音亮丽,唱腔圆润,顺利进入省昆剧院工作,当然他的思想也不是没有波动,当时每月300多元的工资让他差一点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施夏明很幸运,那两年正赶上省昆全面推行的体制改革,让他们这些昆曲第四代青年演员,赶上了百年不遇的机遇。2006年,省昆排演大戏《桃花扇》,施夏明被挑选演候方域,单雯被挑选演李香君。那年单雯16岁,施夏明20岁。
  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这出戏在紫金大戏院整整排了四个月,而导演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人艺导演田沁鑫,当时省昆老师们也在文学、艺术、舞蹈等方面对年轻演员进行辛勤辅导。如今施夏明提到那年《桃花扇》排练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桃花扇》,就没有我现在。
  “那年《桃花扇》在北京保利剧院的首演,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热心的观众拿着节目单让我们签名,挺晕乎的!”说这话时,施夏明做了个调皮的神情。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李鸿良:无丑难成一台戏
  采写│罗拉拉
  李鸿良
  出生于农历丙午年。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师从周传沧、范继信、姚继荪、刘异龙、王世瑶、张寄蝶先生。他表演细腻传神、诙谐幽默,行当基本功扎实,唱念过硬,可塑性强。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代表作有《风筝误》《十五贯》《小孙屠》《孽海记?下山》等。
  去年10月赴昆山采访《我的浣纱记》首演,第二天和前一天晚上刚唱完戏的李鸿良一起坐车回南京。他告诉记者,其实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很简单:“上午起早练功排戏,下午美美睡一觉,晚上唱戏,谢幕后和三五知己小聚……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这个理想听上去也不难实现啊。可是一路上,作为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的李鸿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指路、接电话、打点着各色杂务……每根神经都是提溜着的。记者恍然道:“我知道您什么时候最轻松了,应当是在舞台上吧?”他抚掌道:“极是!演戏的时候就是我最放松快乐的时候!”李洪量攻丑角,丑角虽然在戏曲表演处于辅助地位,起着烘托主角的作用,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却早于其它行当产生,“无丑不成戏”的谚语更是流传已久。
  丑角塑造的人物多于生、旦、净,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瘸聋瞎哑、男女老少、善恶忠奸都可以演,表演手段丰富活泼,言语诙谐,其滑稽调笑在戏中有点睛之妙,很讨观众的喜欢。
  眼下,李鸿良马上就要赴太原去追寻戏曲最高奖――梅花奖了,他抽中的演出日期正好是昆曲“申遗”成功的纪念日,5月18日,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就让我们祝愿他和昆曲一样好运吧。
  那个讨打的孩子――
  寻找赶走“堕虫”的教鞭
  昆曲理论专家顾聆森介绍说,李鸿良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时才11岁,老师发现他有点儿幽默天赋,把他分在丑行。当时武生组的主教老师张金龙是个麻辣教官,哪个偷懒 “呼”的就给他一鞭。 “可就有这么一个不是武生组的‘傻蛋’,凡武生组练功,他就偷偷地加入进来,没几天他就鞭痕累累了。”原来这个“讨打”的孩子正是小丑组的李鸿良。
  据知,少年李鸿良认定自己身上“堕虫”,而该病只有张老师的教鞭能治愈,这个“一个愿打,一相愿挨”的故事,在校史上成了一段佳话。
  那个回归的演员――
  终于明白自己的快乐归属地
  有段时间,昆曲舞台寥落,无人欣赏。漫长的寂寥让真心热爱昆曲的李鸿良也灰了心,他摆过摊子,学过篆刻,后来索性回老家巴城创业,开了一家礼仪公司。
  聪明伶俐的李鸿良很快将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不久他已在老家和南京都买了房子。正当生意越来越有起色的时候,李鸿良却忽然决定,要回省昆。家人不能理解,他说他觉得这里不属于自己,昆曲舞台才是自己能找到真正快乐之所在。
  贤惠的妻子和聪明的女儿留在老家,而他一个人在南京时更把全部身心投入了工作:“我们院负责关门的师傅应该对我最有意见,我每天不忙到深夜11点不回家的。”
  那个能干的领导――
  年收入与昆曲的辩证关系
  柯军与李鸿良是同乡、同学,台上是好搭档,台下是好兄弟,他们同经历风雨才一起见到彩虹。“柯院长动脑我执行,我们配合默契。”李鸿良笑言。大到与商界的合作、在世博会的演出,小到日常的演出安排、演员的思想工作,李鸿良都是在“执行力”上有两把刷子的领导。
  “平时我很好说话,但如果有一天有人跟我说不想演出了,我要跟他(她)急的!”李鸿良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上头拨款多少,如果要保证大家平均年收入要达到多少,必须保证多少次的演出。有经济保障,稳得住人心,也才能继续传承与创新!
  在世博会日本馆的表演的《朱q》,中国馆江苏厅是表演的“幽兰雅韵”也都是江苏省昆剧院负责表演的项目,李鸿良为昆曲的魅力非常自豪:“‘幽兰雅韵’平均每天表演5场共计165场。而日本馆的演出是从5月1日开幕式到10月31日闭幕式,每天36场,每场600名观众,半年下来世界各地的观众人数达388万人次,一直都很火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昆虫记
  徐立梅:让昆歌飞入百姓家
  采写│张婧
  初见徐立梅老师时,神采奕奕,声音清亮,一点也看不出退休多年。
  她对昆曲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缘于十二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首毛泽东诗词的昆歌曲谱,顿时给了徐立梅很大的启发,觉得这是宣传昆曲一种很好的方式。为此,与昆曲社另两位初创者北上南下,请教了很多专家,证实了用昆曲的办法唱诗词在历史上就有,这种方法命名为“词昆”,现代人就叫做“昆歌”。
  于是,他们开始向全国的昆曲专家收集昆歌的曲谱,也向全国的曲友征集用昆曲的腔调唱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等。在推广昆歌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有大几千的曲友跟着徐立梅学会了唱昆歌。如今徐立梅的学生,遍布各地,除了南京、上海、扬州,甚至还有台湾、美国等地。大家都开始认同用昆曲唱唐诗宋词的方式:这个方法容易学,容易接近,不仅自己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还能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去年11月底,徐立梅带领39名曲友应台北松山奉天宫南乐团邀请,作为大陆首个业余昆曲团队赴台湾进行昆歌、诗词吟唱的文化交流演出。当时虽然有对方的邀请函、入台证,但是己方的报批手续很繁难,而台湾的演出剧场、演出广告都已经敲定、发布,所以徐立梅一边在等候报批手续,一边破釜沉舟,把飞机票都买好了,心想如果真的批不下来,就算只能通过旅游签证出去,也不能误了台湾朋友的场子。当他们踏出大陆门,到达香港飞机场的前一公里时,收到了通知短信:审批通过!横亘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徐立梅一直觉得冥冥之中有老天爷在相助,自己才能在宣传昆曲的事业上越走越长。
  一路走来,徐立梅也遇到过种种困难,可她总想的是:这个事业对民族文化传统,对昆曲的传承,如此的有意义和有帮助,使她始终割舍不下。所以再大的困难,她也坚持咬牙挺住。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王翔:给皇家粮仓寻新生
  采写│老克
  从北京四十条地铁站出来,就可看见马路对面一栋栋高大而古朴的房子,它在夜色中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反差,不过那一串串的古朴的灯笼仿佛点明了它的身份,这就是如今在京城红极一时的皇家粮仓。
  五年来,自从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在这里上演之后。北京的一群群当今最优秀的学者、文化人,一批批外国使节,企业界人士怀着对古老文化的崇敬,来到这里走进昆剧,走进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里……在那个茶几上点满红色烛灯的包厢里,策划人王翔作出了回答:“厅堂版的意义在于,我们还给昆曲以贵胄的身份,而不是群众娱乐。现在七十多场演下来,票房的情况不是小好而是大好,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
  “在这样一个六百年的古老的粮仓里上演一个六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文化卖点。再加上我们有这样非常精致的呈现,使人们近距离地、面对面地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它真正回到了明中叶的鼎盛时期。这就是我们提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这个儒雅的中年人如是说。
  王翔,1994年开始经营普罗艺术公司,主营西方古典音乐唱片,现在是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厅堂版《牡丹亭》出品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余波:把昆曲推成奢侈品
  采写│李姗、小宝
  因为热爱昆曲而放弃了原有的铁饭碗,转而一心一意投身昆曲事业?因为这个江湖上的传说,我们采访了现在担任江苏省昆剧院的营运总监――余波老师。
  听了这段江湖传言后,余波老师笑着说自己还没有那么高尚,“只不过以前公职在身,后来放弃公职,下海做了文化投资”。现在的余波老师身兼两职,主业是文化投资,辅营江苏省昆剧院的营运,将他的爱好变成了事业的一部分。
  在五年前,余波老师才开始接触到昆曲,也开始接触到一些昆曲人。这些昆曲人主要是江苏省昆剧院的一些著名演员,比如像饰演老生、武生的柯军,饰演旦角的龚隐雷、还有“无丑不成戏”的李鸿良以及专攻小生,后改导演的王斌等。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演员。
  “当时只是对昆曲好奇而已”,余波老师形容自己初次接触昆曲时的感受,“但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种为艺术而奋斗,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于是两年前,因为被昆曲演员的艺术精神所感动,余波老师加入了江苏省昆剧院这个团队,和他们一起做昆曲市场化运作这件事儿。这就是他与昆曲的渊源。
  在做昆曲这两年多来,余波老师发现了昆曲与其他中国古典戏曲不一样的一面,“我发现昆曲有点像奢侈品一样,这是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比较少见的,它能够当做奢侈品一样被推广、被营销”。于是,江苏省昆剧院做了三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昆曲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去年昆曲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演出。第二个项目是在上海青浦进行了昆曲实景版的演出。第三个是正在筹备的项目,在南京的甘熙故居,也将举办昆曲的实景版演出。提到这些项目,余波老师如数家珍,因为这些都是他融入参与进去的,这是他为所喜爱的昆曲所做的点点滴滴。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罗拉拉:为昆曲谱上ABC
  采写│阿三
  说到昆曲大多数人会想到小桥流水旁的古亭里站着一位身穿旗袍,古色古香的中国女子,优雅表演着这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在咖啡店里见到罗拉拉时,顿觉一愣,一时间还无法将这个金发碧眼来自于英国的美丽女孩与中国昆曲翻译工作者联系到一起。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她,所学的专业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学和历史文化等,对中国的一些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2010年在台湾留学时,认识了原在江苏省南京昆剧院做昆曲翻译的凯芹。昆剧院有个历来的规定,在自己离开昆剧院前要找个人来接班。这时打算离开的凯芹通过教授找到了罗拉拉,希望罗拉拉可以接替自己的昆曲翻译工作,那时的罗拉拉对昆曲、中国戏曲并不特别感兴趣。对方觉得罗拉拉可以从中选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文化,昆曲肯定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在一清色的黑发中,罗拉拉这个金发妙龄女孩成了昆剧院六位翻译之一,开始坐在电脑前做起了昆曲翻译。
  刚开始对昆曲的认知为零,一个个剧本在她的眼里成了火星文,翻译的乱七八糟。经过了半年的磨炼,罗拉拉发觉自身对于昆曲逐渐有了清晰地了解,昆曲相关知识也越发的丰富。翻译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有不少典故出现在剧本里,有的意思一看便知,也会有很多陌生的典故,在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会去想演员们讨教。每个星期罗拉拉都会去剧场看昆曲的现场表演,当自己花费心血翻译的剧本化为舞台上的字幕成品,会很有成就感。曾有人用英文教罗拉拉演唱昆曲,学着唱完后,她笑说自己唱的挺差的。罗拉拉很庆幸自己大学专业学中文时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这为自己从事昆曲翻译打下了些许的文化基础。而且在中国一年比在英国四年多的的中文学习还要快捷有效,可见语言环境很是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进念?二十面体:实验昆曲双城记
  采写│鲁小毒
  昆曲入选“非遗”代表作后的十年,也可以视为香港实验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变身“昆虫”的十年。
  从2001年,进念“大帅”荣念曾首次与江苏省昆剧院接触,到随后挑大梁的胡恩威联手石小梅、龚隐雷等推出引起轰动的《万历十五年》《临川四梦汤显祖》,到如今荣念曾回归,再次与柯军合作《夜奔》,进念也从起初的在多元化剧场创作中融入昆曲元素,发展到如今特意打造整出试验昆曲,这10年来,进念可谓已由“昆虫”化蝶,成了传统昆曲与试验戏剧结合改良的最佳推手。
  荣念曾被称为“香港文化教父”,如今很多名气响当当的文化界人士当年曾是他的“小跟班”,譬如林奕华。1982年,初出茅庐的林奕华等人创办“进念?二十面体”,不时游说荣念曾帮他们排戏,1985年荣应了他的邀请,加入进念,担任艺术总监至今,带领“进念”成了香港前卫戏剧的代表。
  1989年,林奕华出走。荣念曾坚守,继续与黄耀明、刘以达、迈克、欧阳应霁、周耀辉等香港文化名流合作,荣念曾1943 年出生在上海,5 岁移居香港,自小接触中国传统戏曲。虽说他求学从艺的轨迹,有着极强的西洋烙印,但这位全能顽童对中国戏曲一直饶有兴趣。只是当时,学建筑出身的他对昆曲的了解还停留在“一桌两椅”的阶段,认为是舞台装置的简约主义代表。
  千禧年之后,荣念曾开始带领“进念?二十面体”着重进行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计划。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音乐家瞿小松告诉他有个叫石小梅的人,在昆曲方面非常厉害,强烈的好奇心让荣念曾想马上去拜访此人。于是他们去了江苏省昆剧院,刚踏进兰苑剧场时,却看到柯军和孔爱萍正在排练,顿时被他们的精湛表演吸引,于是就有了进念后来与省昆的合作。当年,荣念曾力荐柯军参与在印度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柯军表演了《夜奔》。2004年,柯军受吴兴国之邀赴台湾演出,要求一出传统剧目,一出符合“当代传奇剧场”创作理念的新创剧目。柯军因而创作表演了《余韵》,引起轰动。很快的,《余韵》像一阵清风从台北直吹到香港,《余韵》首演不久,“进念?二十面体”即发出邀请函,诚请柯军于同年6月赴港演出“新概念昆剧”。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之名家访谈
  柯军:回到乾嘉去!
  采写│鱼儿& 图片提供│柯军
  柯军个人简介(暂缺,做成插条,给龚宇要)
  还是去年的时候,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柯军对我们说,昆曲入遗十年了,我有许多思索,十年来我们做了很多事,也走了很多弯路,是时候做一个总结。我们记住这句话,想用这个机会让柯军一吐为快。采访柯军是在今年初夏突热的两天,推开江宁府学那厚重的大门,草木的清香和悠远的唱腔扑面而来。而走进柯军的办公室,发现满地铺着他的书法习作,点着一盏昏黄光晕的台灯,有水磨腔做背景,燥热一下远退,心也跟着宁静下来。这就是柯军,游历过世界的柯军,熟稔现代艺术的柯军,懂管理会经营的柯军,同时也是能吹箫笛、擅长书法、精通篆刻的柯军――这就是21世纪的昆曲传人。
  柯军:京剧我们知道有梅兰芳大师,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但是昆曲你知道有什么名家大师吗?
  东方:还是有很多啊,现在大家都知道石小梅啦,你啦,沈丰英啦……
  柯军:再古老一点的呢?有吗?这就是昆曲和其他戏曲的不同。其他戏曲流传下来的是大师,但是昆曲流传下来的只有文本,只有戏名。大家都知道《牡丹亭》《西厢记》,知道汤显祖王实甫,但是谁是唱杜丽娘最厉害的人,谁是唱张生最好的,不会有人知道。
  东方:想一想,果然是这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柯军:昆曲的唱词念白用的是书面语,这是昆曲的灵魂,昆曲最大的特点。其他所有的戏曲,用的都是口头语。比如京剧里面“我正在城楼观风景”,这是很直白的告诉观众正在做什么、演什么。而昆曲文学性很强。当年文人士子们用书写体来写传奇,这个底本不是用来唱而是用来读。现在昆曲把它唱出来了,就让观众有了距离感。如果你不了解剧本,要如何欣赏呢?
  东方:看个热闹,看个静心也行啊。现在很多年轻人就觉得昆曲美,其实真正好在哪里都不知道。
  柯军:昆曲美就美在,它不是明明白白告诉你哪里美,它是通过观众的想象达到的,要品,要互动。京剧说什么做什么会明白告诉你,昆曲留白很多,像中国山水画,要通过观众参与想象才能完成。
  东方:刚刚谈到唱昆曲不能赢得身后名,现在状况会不会和以前不同,因为现在很多名伶都有自己的粉丝,像明星一样。
  柯军:现在可能会有,但是将来还是一定没有。京剧是文本为演员服务,留下表演艺术家,留不下作家;昆曲是表达剧本,留得下作家,留不下表演艺术家。对于大多数昆曲演员来说,唱昆曲不能改文本,而且把能演绎《牡丹亭》这样的作品视为自己的造化。他们都是为昆曲在默默奉献。
  东方:昆曲入遗十年了,现在省昆的兰苑剧场场场爆满,谈论昆曲的人也越来越多,达到你的理想状态了吗?
  柯军:昆曲曾经在历史上没落,是因为时代没落了。只有人们饱暖才能思审美。就像一个人在沙漠中,肯定是牛饮的,而不会坐下来慢慢品功夫茶。我一直说,欣赏昆曲,要有钱又有闲。现在还远没有达到我理想的境界。大多数人是附庸风雅。但是附庸风雅总比不附庸风雅好。不认识昆曲,就不会知道昆曲的价值,更不会为昆曲做出贡献。当然,我们昆曲自身也要争气。我希望有一天,昆曲能够成为一种从容的生活方式。也许要再过50年才行。
  东方:你对昆曲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的期许吗?
  柯军:是,我反复琢磨过,我有四个目标。一是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二是使它成为从容的,娓娓道来的生活方式,三是昆曲能够恢复到解放前的折子戏,一共600出;四是昆曲能够像孔子学院一样,在世界上有产学研的机构。但是我们目前全国从事昆曲行业的不过800人,要使800人变8000人,才有可能。
  东方:现在昆曲演出比以前多了很多,可是为什么演来演去都折腾我们都知道的《牡丹亭》呢,什么青春版,厅堂版,园林版……
  柯军:我也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选择《牡丹亭》下手,大家都是追求影响力,这出戏的观众基础好。但是昆曲不只是这几部戏,被认定为昆剧代表作的所有非物质遗产一共有300出折子戏。我们一直在把这些折子戏“抢出来”。我有一个勃勃雄心,要在若干年以后,这些折子戏无一遗漏地在省昆得到全部抢救与传承,而且所有的剧目都继承在国家高级演员身上。昆剧院仅用6年时间整理搬演了21部昆剧的古典名著,已经有220多出传统折子戏与观众见面。
  东方:所谓抢出来,是指?
  柯军:我们省昆整理搬演过《浣纱记》《绿牡丹》《风筝误》。所谓“抢”,有三种形式。一是有老师会,但是老师退休了,我们上门去请,上门去学。二是,现在已经没人会了,但是曾经有人会,留下了录像资料,那我们根据影像资料学。还有就是有剧本,有唱腔,我们根据格律来整理研究尝试恢复。
  东方:花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抢救出来的折子戏,观众买账吗?
  柯军:观众不看不等于不好,不重要不等于不需要。昆曲已经走过了600年,式微上百年,再等30年又有什么?扛过这30年,大家都认识到了折子戏的重要,再来找的时候,没有人会是个大麻烦。我们的责任并不完全是给观众表演,昆曲生存的意义应当上升为传承的意义。它的含金量不是票房所能衡量的,也远超出观众买票的价值。我们的责任在于,守住昆曲的家园,一代代传下去。“个人专场”是昆剧院转企改制后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院部每年要为每个一级演员举办2个专场,每场演出3个不重复的折子戏,6年之中已如期举办了128个个人专场,专场把著名演员的艺术地位、名声和收入紧紧捆绑在一起,没有人敢在艺术质量上掉以轻心,形成了激烈的票房竞争氛围。由于每年8个戏不能重复(同一行当可以重复别人的剧目),就逼着他们翻箱底、炒冷戏,家底薄的又不得不外出访师学戏,这种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大家都愿意承受的。为此,高级演员们带头每天坚持吊嗓、练功、学戏。又由于“个人专场”将一级演员的工资与票房挂勾,上座率对于主演者便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也迫使他们必须持之以恒,保持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对于昆曲的传承前途而言,“个人专场”所内蕴的传承价值绝不能单纯地用“票房”进行估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昆曲鉴赏宝典
  文│于成
  时代的进步,给昆曲同时带来了便利与不利。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流行,娱乐方式的丰富,使现代人越来越远离昆曲;传媒的高度发达,人民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使现代人越来越易于走近昆曲。
  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精华绵密的殿堂级“神曲”,在业内外,昆曲还有另一个可爱谑称――“困曲”,因为坐在舞台下的你面对的可是看不完、望不穿的袅娜美景,周遭围绕的是听不完、放不下的长流细水。要想在不发困的基础上愈看愈来神儿、愈听愈带劲儿,就请跟随江苏省青年昆剧演员罗晨雪老师的指引,事先预习以下条目,想必会让你事半功倍:
  “美”:懂或不懂,不争之美就在那里不减只增
  首先,不一定非要强迫自己听得懂,在现今的昆曲剧场中一般是有显示曲辞的电子屏的。其次,在唱本部分以外,整体的舞台效果会奇妙地配合着昆曲演员自身的气场和魅力,给身临其境(最近观赏距离大约4~5米)的你一场视听双觉的美学洗礼,现场那样一种丰饶到近乎化境的感官体验,不试不知晓,初试忘不了。其次,昆曲的美,是多侧面的美,音韵、曲辞、乐器、身段、服装、发饰、舞台……以各取所需为指导思想,不但欣赏角度不会产生局限,还能够收获颇丰。
  “缘”:执曲之手,与子偕老不在梅边方在柳边
  电视剧《青衣》里,与戏曲结缘并相伴一生的徐帆,对自己事业的爱是一种偏执;《在梅边》的MV里,潇洒饶舌的王力宏,对昆曲的爱是一种痴迷。与他们不同的是,也许你不能练功、也不想学戏,那么,试着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国度,就一定会让你和昆曲有心曲可通,就个人素养和修为而言,亲近古典无疑同样具有补益力量。与之相似,昆曲和你的缘起,也可以在油墨芬芳的书页里: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
  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我的昆曲之旅》;
  骆正《中国昆曲二十讲》;
  余秋雨《笛声何处》……
  “形”:颦笑转身,丽人倩影穿越古今千里万里
  除“汉唐乐府”和“梨园秋梦”之外,徐克电影《青蛇》里张曼玉和王祖贤饰演青白二蛇的妩媚妖娆、陈国富电影《我的美丽与哀愁》中杜莉莉的人间戏梦、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里章子怡的劲舞水袖,包括香港美指叶锦添极富争议地在2010版新《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造型设计部分加入了昆曲唱角儿扮相的“额片妆”元素……以上作品为昆曲入门级别的影视剧观众在印象中,打上了“昆曲化”朦胧感性烙印的匆匆几瞥,在走进剧院之前,亦可作为昆曲形象启蒙的“预习课程”之一二。
  “唱”:诗而歌之,刹那芳华日日吐兰字字珠玑
  昆曲的演唱理论、演唱技巧更是集古典诗歌、戏剧演唱之大成。从具有典型昆曲风格的古典诗歌的演唱切入昆曲曲辞的演唱,进而欣赏昆曲的表演,这是昆曲爱好者走进昆曲殿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古典诗词歌赋的部分名篇,与昆曲无论是文字还是吟唱都有着或密或疏的血缘关系,昆曲的曲谱、曲辞本身也就是相对完整的词曲形象,如《长生殿?小宴》中的“花繁浓艳”、《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单刀会?刀会》中的“大江东去”等等。因此,用昆曲的行腔规律演唱唐诗宋词是推广和学习昆曲的一项法门。若与前卫流行文化为伍的你一开始还有些“水土不服”,不能完全进入角色,那么推荐一些带有戏曲基因的配乐作品或流行音乐给诸位:林海的《长相守》《欢沁》、久石让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原声、谭盾的《越人歌》、以及《喜相逢》《醉一场》等,皆有星点戏韵藏于其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1-20期《东方文化周刊》!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责任编辑:
| | 法律声明| |||
【苏ICP(备)号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广电网()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文化周刊》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曲牡丹亭单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