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信纸模板送红色信纸有没有什么忌讳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办公室管理期末复习小抄红色字体标注完整版.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点不是办公室事务管理的特征?( B.决策性)。A.服务性 C.专业性 D.主动性
2.办公室布置要注意( D )。
A.上司单独用的办公桌椅靠墙放B.一般办公室桌椅最好面对面放置 C.打字、复印间离上司办公室近些 D.各种沟通、保密
3.文员在进行办公室布置时,以下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 C )。 A.准备一些敞开的文件夹,贴上相应的标识条 B.办公桌抽屉物品要摆放整齐,不要放得太满且要经常清理 C.较大的物品放在稍高于眼光平行的层面上,用标签贴在各种物品的下方 D.下班前要整理好自己的办公桌,把文件、资料收藏好以免丢失和泄密
4.以下关于文员对办公室布置的情况,哪一个是错误的?( B )。A.伸直双臂再合拢,在高于桌面15cm左右画弧形,手臂所能覆盖的桌子面积,比较适合摆放与工作有关的物品B.办公桌抽屉里的物品摆放要注意放置整齐,东西可放得满一些C.各种类型的文件柜要分门别类安放文件、资料和物品,并贴上标识D.纸张和较重的东西放在架子下面几层,较小的物品先放人盒中,再放在稍高于眼光平行的层面上,用标签贴在各种物品的下方
5.在办公室里,( D )的位置是上座。 A.离入口最远 B.离入口最近 C.靠近门口 D.靠近窗户
6.传真机的使用哪一项是不对的?( B )。
A.发送前检查原稿质量 B.随时随地可向对方发送 C.不宜发送礼仪性文本 D.不宜发送私人、保密文本
7.在使用复印机的过程中,以下哪项内容是不恰当的?( A )。
A.接通电源可立即复印操作 B.选定复印纸后要抖松消除静电 C.选择复印倍率来决定复印纸尺寸 D.复印完毕应取下复印品和原稿
8.以下关于录音机的使用哪一项是不适宜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交换博客友情链接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电脑小技巧
模块内容加载中...
Photoshop教程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Good fun公告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 奉献精彩,享受快乐! &
近期心愿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博客等级
最后登录加载中...
this.p={b:2,ua:32, ub:'http://img.bimg.126.net/photo/woAG7F2PGWs0UVlaFuX4Ig==/165967.jpg',us:'他', friendstatus:'none',followstatus:'unFollow',hmcon:'1',aShowT:'0',guideId:6};
积分 ${data.totalScore} 分,距离下一等级还有 ${data.nextGradeNeedScore}分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关注Good fun微博 
模块内容加载中...
日志边框分享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实用网址查询
模块内容加载中...
提高你的博客流量
模块内容加载中...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在信纸里微笑的老师》文章情节发展上讲究伏笔与照应,试举一列并分析其作用_百度知道
《在信纸里微笑的老师》文章情节发展上讲究伏笔与照应,试举一列并分析其作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1.买鸟遭拒绝而病倒,却意外获得赠送;得到了鸟却又将其放走;操办后事却有意外发现。特点及作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r\n2.:①线索作用,鸟多次出现,起到了贯穿情节、连接人物的作用;②暗示作用,这只鸟名叫\“阿捷\”,暗示错判的年轻人可能是盲眼老人的儿子;③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r\n3.特征,退休法官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存良知;具有真诚、善良的人性。现实意义,他是一面镜子,让人反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宝贵的社会良知,给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以警醒;他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对现实中假恶丑的有力鞭挞。\r\n4.:①伏笔:示例,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照应:示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只爱纳兰12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病中,黄昏,城头角响,心情恶劣。
    一开篇,便是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情况差到了极点。正在熬药,药汤刚刚沸腾起来,短柄的灯烛闪着青青的火焰,同样是不好的感觉。“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燃着香,香也残,烟气也只半缕,仿佛世间一切的糟糕都集中在一起了。
    这等惨样要怪谁呢?还不是要怪自己的多情?
    其实上片状物种种都是容若的主观视角所见,物本无关悲喜,只是在容若多愁多病而敏感的心里,一切都是灰色的。
    下片愈发顾影自怜,“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或是化自柳永的“多情到了多病”和张元干的“有多情多病文园”,多情和多病连在一起,真是一位男装的林妹妹了。在镜子里照见自己清瘦的姿容,也只有自伤自怜而已。
    末句“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这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句子。单看字面,仿佛是说弹一下手指便泪水如丝而下,但心里还是念及远方的玉人,央告东风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况告诉她知道。
    如果这样解,这首词的主题便是男女情事。
    而首先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一声弹指”就会惹得容若“泪如丝”呢?如果是睹物思人而“泪如丝”,或者是唱一首歌、喝一壶酒而“泪如丝”,都好理解,可为什么弹一下手指就“泪如丝”呢?大家试试弹一下手指,会生出什么感触呢?
    这要先从弹指说起。
    弹指,这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话,而是一个佛家术语,是从梵语意译而来的,具体动作有二:一是拇指和食指作一个快速的摩擦;二是拇指和中指夹住食指,快速地把食指弹出去。佛家的弹指包含四种涵义:一是表示虔敬欢喜;二是表示警告;三是表示许诺;四是表示一种非常短的时间单位。
    人们一般说起弹指,取的主要是第四种意思。苏轼有个名句:“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是说他拜访一位老和尚,开始的时候,老和尚身体健康,只是老了,后来再去,老和尚正在生病,后来再去,老和尚却已死了,仿佛只是一弹指的工夫呀。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人生苍凉之叹,又有佛法超然世外的意涵,是为宋诗当中的顶尖名句。
    弹指虽然是个时间单位,但一弹指便会发出声音,所以容若说的“一声弹指”自然也是可以的。宋词里便有“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有“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但无论如何,弹指的“时间单位”这个意思是确定不移的。所以,容若的“一声弹指”应当是慨叹时间如电才是。
    但是,若取这个意思(基本上是惟一的意思),“一声弹指泪如丝”这句在上下文中依然很难解释,于是,惟一合理的解法就是:这里的弹指并不是佛家术语里的弹指,而是指容若至交顾贞观的词集《弹指词》,而所谓“一声弹指”便是吟唱《弹指词》中句子。如此,“一声弹指泪如丝”便语意贯通,豁然开朗了。
    但是,如此一解,和上文联系起来意思倒是通畅,可下文明明是说“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是心里念及远方的玉人,央告东风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况告诉她知道。明明有个“玉人”在,又关顾贞观什么事呢?
    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们先来看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唐诗——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们可以想见扬州那月明如水的夜晚,小桥幽雅,美女吹箫,场面自是醉人。但是,事实上,这里的“玉人”并不是指美女,而是指诗题中的那位判官韩绰。——这句诗真是因误读而成名呀,要是大家知道那桥上站着一位“判官”,不知会是什么心情呢?
    韩绰是杜牧的同事兼好友,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韩绰而写来寄给他的。“玉人”这个词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指美女,事实上它是可以男女通称的,尤其在唐代很常见。况且,杜牧这首诗题目就叫《寄扬州韩绰判官》,从寄诗之体例看,玉人也当是韩绰才对。两个证据一汇总,玉人必是韩绰无疑。
    再看看其他唐诗:
    卢纶的《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
    玉人垂玉鞭,百骑带櫜鞬。从赏野邮静,献新秋果鲜。
    塞屯丰雨雪,虏帐失山川。遥想称觞后,唯当共被眠。
    还是卢纶的《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
    寄书常切到常迟,今日凭君君莫辞。
    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
    权德舆的《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知向东阳去,晨装见彩衣。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漠漠水烟晚,萧萧枫叶飞。双溪泊船处,候吏拜胡威。
  这都是以玉人指男性的例子,像美男子卫玠这样的人物便已经有玉人之称了。所以,容若以玉人指称顾贞观,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说法。容若自己多愁多病,又感动于好友的词章,更不愿好友得知自己的这般境况而忧愁惦念,这也正符合容若的挚情挚性。如此,“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正合那多情之人的诚挚深情。
    三十六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是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紫玉、寒灰、心字,这三个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完全是各不相关的,真不知道怎么可以搭在一起。“紫玉拨寒灰”,用玉去拨灰,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合理的解释是:“拨”字是个通假字,通“扒”,所以“拨灰”就是“扒灰”,“紫玉”自然就是贵公子的代称。——这个解释当然是错的。其实这句话很简单:紫玉就是紫玉钗,寒灰就是心字香烧完之后的冷灰,心字就是心字香烧完之后灰烬落在地上构成心字的形状。这在古人眼里都是很平常的事物,只是时代隔阂,现代人看起来不那么清楚了。
    词中的主人公既然手执紫玉钗,定然是位女子了,只见她拿着紫玉钗拨弄心香的灰烬,把原本那好端端的一个心字模样全都拨弄乱了。
    “疏帘犹是隔年垂”,再看那竹帘,自从去年垂下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这句里的“隔年”一般用作“下一年”、“明年”的意思,但也有当“去年”说的,比如宋词里有“露萼鲜浓妆脸靓。相映。隔年情事此门中。粉面不知何处在。无奈。武陵流水卷春空”,联系一下上下文,就知道这个隔年当是去年之意,容若的“隔年”也该是这个意思。
    “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红雨并不是红色的雨,也不是夕阳下被照耀成红色的雨,而是纷飞的落花,如果用动词来表达,就是“落红如雨”。
    “半卷夕阳”,这话看上去有些古怪,夕阳怎么可能被“半卷”呢?其实,这个“半卷”是承接上一句“疏帘犹是隔年垂”而来的,是说这位女子把那垂了很久很久的帘子半卷了起来,马上便透进了夕阳,也飘进了纷纷的落花。这种句式可以说是诗词的特殊语法。
    “燕子来时”作为上片的结语非常巧妙,似乎平淡无奇,细想一想,却别有一番滋味,似是在说燕子来了人却没来,似是在思念着谁。但这个意思只能让人隐隐感觉得到,却无法凿实。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下片起头,开始转折。心期即心愿,从上片看到燕子飞来,转而“回首碧云西”,以“碧云西”来感叹“心期”,自见几分渺茫和惆怅。心期或许在盼着那人能与燕子一同归来,却望断碧云,渺茫无极。
    “短长亭外短长堤”,诗词语言,一出现长亭短亭,通常只有两个意象:一是送别,二是思归;一出现河堤,一般就是送别。这都是诗人们自己的母语,随便说出来不用解释的,但现代人看起来就好像在看外语了。容若这句是化自宋词里的“短长亭外短长桥”,只把“桥”字换成了“堤”,大约是为了韵脚的缘故吧。
    末句“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这个“游丝”看上去是个漂亮词,其实指的可不是什么漂亮的意象,而是飘荡的蛛丝。飘荡的蛛丝能有多长呢?最多也就三五尺吧,但容若说的是“百尺游丝”,这岂不是到了盘丝洞了?——这有是一个诗人语言,“游丝”和“百尺”在诗词里基本上就是一个固定的搭配,比如“百尺游丝争绕树”什么的,这是诗人们的主观量度,游丝,就是有百尺那么长的。
    游丝即是蛛丝,又有什么涵义呢?当然有,游丝的比喻意象就是心思,比如李商隐“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游丝长,就是心绪无聊;游丝乱,就是心绪乱。那么,在这里,心绪的无聊和乱又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就在“千里梦”里——思念远人。
    思而不得,无限凄迷。
    词句都解释完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容若这首词写的到底是什么事呀?是他在外出的时候想像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而写的吗?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女人?
    这就真说不清了。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很高的可能性:这首词其实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是的,这首词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这也正是花间传统之一,所有的人物、场景、情绪,都是虚构的。
    当初黄庭坚写这类小令,被法云秀和尚批评,黄庭坚自我辩解说:“你可别把我当成这样的人呀,我写的这些内容都是瞎编的,绝对不是我的亲身经历!”
    当然,词的瞎编不一定纯是向壁虚构,也可以拟境来摹写心情。就像一个人心中有苦闷,写了一个故事来把这苦闷抒发出来。你说这是虚构,也对;说不是虚构,也对。
    三十七
    浪淘沙(眉谱待全删)
    眉谱待全删,别画秋山。朝云渐入有无间。莫笑生涯浑似梦,好梦原难。
    红◎【造字:口+朱】啄花残,独自凭阑。月斜风起袷衣单。消受春风都一例,若个偏寒?
    “眉谱待全删”,眉谱,是古代女子描眉的技术指导书。女子描眉,不是随便描的,而是像写诗填词一样,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和式样。唐明皇曾令画工画过所谓“十眉图”,描眉有十种式样:一为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为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为五岳眉;四为三峰眉;五为垂珠眉,六为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为分梢眉;八为逐烟眉;九为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为倒晕眉。
    其中远山眉在诗歌该算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他却月眉有杜牧诗“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小山眉有罗隐诗“漠漠小山眉黛浅”,不知道晏小山的《小山词》和这个小山有没有关系?大概一个人要填词、尤其是要继承花间体,势必要多找些女性时尚杂志来看的,女子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一大堆专业术语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女人描眉还有个眉谱,但这个眉谱刚刚出现就要遭殃——容若开篇便说的是“眉谱待全删”,也就是眉谱里的那些式样全都不要了。全不要了,那该怎么描眉呢?容若的答案是:“别画秋山。”
    秋山一词,既可以实际指秋天的山,也可以借指女人的眉毛,出处是宋词里的“髻鬟春雾翠微重,眉黛秋山烟雨抹”——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比喻,说女子的头发是“春雾翠微重”,眉毛是“秋山烟雨抹”,如果你想知道这女子的头发和眉毛具体是什么样子,那么诗人这些话说了也等于没说,你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诗人给你的想像空间是无限的,这般的以景喻人,更显得超凡脱俗。也就是说,诗人描绘出来的不是相貌,而是气质。
    容若这里说“眉谱待全删,别画秋山”,一个女子的面貌跃然纸上。她放弃了眉谱里所有的样式,另外独出机杼,把眉毛画出自己的样子。——这是摹写动作,也是摹写心情。有人说现在的女孩子有一个普遍作风:开始恋爱了,就把头发留起来,取意为长发为君留,等失恋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剪成短发。留发和剪发都是简单的动作,简单动作的背后却是复杂的心事。
    “别画秋山”到底画成了什么样呢?就是接下来这一句“朝云渐入有无间”,眉色如朝云渐入,若有若无。
    这句和“髻鬟春雾翠微重,眉黛秋山烟雨抹”一样,如果想知道具体样式,完全没有头绪,但气质和情绪却一下子表现出来了。
    朝云是被诗人们用得极多的一个典故,出处是宋玉的《高唐赋》,说楚襄王在云梦台上梦见巫山神女,神女说自己“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这里引出了好几个相关的典故,比如前边讲过道潜和尚被苏东坡捉弄的时候写诗说“好将魂梦闹襄王”就是,还有“云雨”,成为性行为的婉语,还有巫山神女等等。考究起来,神女和仙女并不像字面看上去那样圣洁。朝云也是与此相关的一个意象,但容若这里用朝云一语是否含有男女情事的意味,却也难说。
    至于“有无间”,也是一个诗人常用的说法,这很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家讲修行,要“非空非色,即空即色”:如果你太超脱了,什么都看空了,那就是“着空”,并不是修行正途;如果你还牵挂着世间事,那就是“着色”或“着相”,也不对。妙就妙在“空相之间”,但这个说法分明是违反形式逻辑的,也正因为它违反形式逻辑,便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似乎这就是“道”。
    常人难于悟到,只知道要么有、要么没有,怎么存在一个有无之间呢?高僧修道的事我们不论,这个有无之间却成为了一个很高妙的审美境界,就像爱情的甜蜜和丰富正在那个既得到又没得到的一刻,而这一刻便成为许多艺术家的追求。唐诗里最著名的有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禅。再有“环佩玲珑有无间”,有“生涯应在有无间”,尤其贾岛在一首题为《送僧》的诗里把这个“有无之间”表达得简直就像一种明确的文艺理论:“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
    审美总要在有无之间,对于容若的词其实也是这样,似懂非懂的时候看着是最美的,像我这样剥皮拆骨式地讲得明明白白,估计会让许多人失望的。
    “朝云”这个意象已经牵涉了楚襄王“阳台之梦”的意象,容若接下来顺势就是写梦:“莫笑生涯浑似梦,好梦原难”,是说不要笑这一生好似幻梦,就算是梦,也没有几场像样的好梦呀。这就写得凄凉到了极至。
    因为这一句梦的意象的承接关系,上一句“朝云渐入有无间”便成了一个语涉双关的句子,既可以承接上文“眉谱待全删,别画秋山”,以“朝云渐入有无间”来形容画眉,也可以开启下文“莫笑生涯浑似梦,好梦原难”,以“朝云渐入有无间”来形容梦境的似真似幻。容若写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这么多,但这在客观上确实营造出了一种非常高妙的修辞手法。
    如果“好梦”上承“朝云”,那么显然还有一义可解,就是把读者带入李商隐的名句“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有注本说这首词是悼亡之作,说上片前三句是写梦中看到妻子画眉,后两句是写梦醒后的慨叹。这个说法恐怕很难成立,因为朝云和梦这个意象绝非僻典,简直就是耳熟能详的典故,其中的神女意象是非常突出的,而男人和“神女”发生关系,一般都是不大正当的男女关系,至少也很难用来形容正妻。像神女、遇仙、会真,多是指女子投怀送抱的艳遇,有时也会和妓女有关,所以,以这个意象写入悼亡诗,恐怕是不大合适的。
    “红◎【造字:口+朱】啄花残”,◎【造字:口+朱】(zhu&),就是鸟嘴,红色的鸟嘴把花儿啄得残了,化自温庭筠“红嘴啄花归”,虽然只一字之差,意思却大不一样。下片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意象,“红色的鸟嘴把花儿啄得残了”,这不是容若的视角,而是词中那位女子的视角,因为接下来镜头就转到这位女子身上,她正在“独自凭阑”。
    独自凭阑,这几乎是诗人母语中最常见的一个短语了,所传达的意象是:孤独、惆怅、没有人理解自己。其实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容若词中大量化用前人成句,还有大量的用典,只是这些化用和用典大多都很巧妙,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化用就像己出,用典就像没用。这倒不是说容若在刻意求工,而是,前人的积累已经太多了,你只要熟读几千首诗词,你就等于掌握了诗人特有的那种语言,你就会把前人的语言融入到了自己的语言当中,最后完全变成自己的语言了。这样一来,每一个化用与用典都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因为那已经成为了你的母语。诗词从一开始时候的诗人之诗词变到后来的文人之诗词、学人之诗词,作者的修养越来越高、学养越来越厚、积淀越来越多,表达起来越发的丰富和深沉,这便是诗歌流变的一个必然过程。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讲,诗词的时代越靠后,读起来也就感觉越难,要是读“古诗十九首”,那还是五言诗的初创时代,非常大白话的。
    大白话有大白话的美,复杂精细的诗歌语言也自有其复杂精细之美。只是现代人一般下不了那么大的功夫,也就对宋代以后的作品很难接受了。
    话说回来,这位“独自凭阑”的女子“月斜风起袷衣单”,在月色之下、风起之时,只是一身单衣,更显得楚楚可怜。袷(ji&)衣,即夹衣。这句也正是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的那般景况。
    结句“消受春风都一例,若个偏寒”,一例,意思是一同,一起,全是,唐诗有“怕共平芜一例荒”,“六宫一例鸡冠子”,都是这种用法。
    前一句说到月斜风起,这风却不是西风、北风,而是春风。这里却说:春风本无偏私,吹到谁的身上都是一样的感觉,都是和煦的、凉爽的,为什么单单是我觉出了寒意呢?
  春风确实无偏私,但但是“我”觉出寒意,原因何在呢?诗人不言明,读者却可以体会得出:那不是风寒,而是“我”的心寒。
    三十八
    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世界之大,能远远地找个人来思念,谈一场貌似会有结果的恋爱,在月光下、雨声中伤春悲秋,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求而不得”也能够增进幸福指数,经济学家又该伤一番脑筋了。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而且是“依旧无聊”,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无聊,容若“拨灯书尽红笺也”,未书尽时似乎略略驱散了无聊,转眼间又是无聊。
    无聊成就艺术。还有哪位小说家比普鲁斯特更无聊吗?他擅长去讲那些“没有要点的故事”,他说:“亲爱的读者,当昨天我把一块小饼干浸泡在茶里时,我想起了孩提时在乡间度过的一段时光”,然后,他随随便便地就为此支付了八十页的篇幅。
    有人仿佛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他们可以把日常琐事变为白日梦,再把白日梦变为舞台演出,再把自己变为台下的观众,然后和其他观众一起伤心落泪。是的,无聊成就艺术,至少有些艺术是由无聊成就的。保尔·柯察金也许会说:“送他们去西伯利亚修铁路吧。”列宁同志想来也会点头的。但是,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呀,生命的多样性总是使我们得益。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灯下写信,写完之后又恢复了无聊。什么信写完后会这么无聊?公文还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在词句里已经有了暗示了,虽然没提写的是什么内容,没提是写给谁的,但是提到了写信的信纸。红笺,就是信纸,是一种特殊的红色信纸。
    很早以前,蜀地出产的纸张就富有盛名,后来,成都浣花溪的才女薛涛独出心裁,创造了一种深红色的窄小信纸,这就是“红笺”的来历。当初,薛涛以绝世之姿、惊世之才,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诗歌唱和,其中白居易、元稹、杜牧,多少名字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还和丧妻不久的元稹有过一场短暂的恋爱。诗歌唱和,多是一张纸上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但当时的纸张尺寸较大,以大纸写小诗,浪费倒不要紧,要紧的是不和谐、不好看。薛涛便让造纸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成小笺,自己又发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这就是所谓的“十样变笺”,不是普通的信笺,而是专门的诗笺。
    在这十样变笺之中,薛涛独爱深红色,而且除染色之外,还以花瓣点缀,更添情趣。这种红色小笺甫一出世,整个中国文化圈几乎都要被惊呆了,那场面就好像现在的城市年轻人第一次进了宜家。
    韦庄专门写过一首《乞彩笺歌》,大见当时的盛况: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闇红藏人不识。
    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
    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
    蜀客才多染不供,卓文醉后开无力。
    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
    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
    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
    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
    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
    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
    韦庄对红笺之推崇,把它比作出自神仙之手的天上烟霞,“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但这种纸也贵重得很,贵重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这种红笺名目较多,也有直接就叫薛涛笺的。红笺凝聚了几乎一切足以让文人雅士们着迷的因素:浣花溪、如花客,美女作家亲手制作,而且是专门来作诗歌唱和用的。俊雅的文士手里捧着这样一张红笺,红笺上是娟秀的小楷写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谁人到此能不心动呢?鲁迅曾说有些人看见女人的白胳膊就会想到性交,红笺大约就相当于文化圈里的白胳膊吧?
    所以,诗人语言,不必说写的是什么信,不必说写给谁,只要“红笺”两个字放出来,一切就尽在不言中了。
    接下来是“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玉漏迢迢”是借用秦观的“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玉漏,就是漏壶,是古代的一种时钟,用壶贮水,滴水以计时,我们在历史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有铜壶滴漏,就是这种东西,现在我们说的“一刻钟”也是从漏壶的时间刻度来的。在诗歌语言中,同一种漏壶,可以叫做玉漏、银漏、更漏、铜漏、春漏、寒漏,就像前边讲过的同一种笛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写作玉笛、铁笛、竹笛。诗家言,不可深究那漏壶究竟是不是玉制品。
    诗家言里,一提到漏,一般都是“长夜漫漫、斯人寂寥”的意象,这里也不例外。正是在这“长夜漫漫、斯人寂寥”的无聊时刻,“梦里寒花隔玉箫”。
    寒花,顾名思义,就是寒冷季节里开放的花,宋词里有“看老来秋圃,寒花犹在”,这是菊花,有“重阳重处,寒花怨蝶,新月东篱”,也是菊花,有“是谁招此断肠魂,作寒花寄愁绝”,是水仙花,有“又何须、向明还灭,寒花点缀孤影”,是灯花。容若这里的寒花到底是指什么呢?还得通观全句来找线索。
    “梦里寒花隔玉箫”,寒花和梦有关,还隔住了玉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玉箫,很简单,和玉笛一样,反正就是箫的美称,诗词当中说“吹玉箫”、“按玉箫”的很多。但是,玉箫还是一个人名,是一个典故。宋词里有“算玉箫、犹逢韦郎”,玉箫和韦郎并称,这说的是唐代韦皋的一段情事。
    韦皋年轻时游历江夏,住在姜使君那里教书,姜家有个小婢女,名叫玉箫,刚刚十岁,经常也来服侍韦皋。就这样过了两年,姜使君离家去跑官,韦皋便离开姜家,住在了一座寺庙里,玉箫还是经常去寺庙照顾韦皋。就这样,一来二去,日久生情。后来韦皋因事离开,和玉箫约定:少则五年,多则七年,一定回来接走玉箫,还留下了一枚玉指环和一首诗作为信物。
    五年过去了,韦皋没有回来,玉箫总是在鹦鹉洲上默默祈祷,就这样又过了两年,到了第八年的春天,玉箫绝望了,叹息道:“韦家郎君一别七年,一定不会回来了。”悲伤之下,绝食而死。姜家人怜悯玉箫,就把韦皋留下的玉指环戴在了玉箫的中指上,把她下葬。
    韦皋终于回来了,不但回来了,还作了大官,还正巧坐镇蜀州,听说玉箫之死,凄怆叹惋。于是,韦皋日复一日地抄写佛经、修建佛像,终于感动了一位方士,施法术使韦皋见到了玉箫的魂魄。玉箫说:“多亏你的礼佛之力,我马上就会托生人家,十二年后定当再到你的身边,作你的侍妾。”
    后来,韦皋一直坐镇蜀地,多年之后,又人送来一名歌姬,年纪小小,也叫玉箫,相貌也和当年的玉箫一样,再看她的中指,隐隐有一个环形的凸起,正是当年那个玉指环的形状。
    这个中国版的《指环王》的故事后来成为诗人语言中情人盟誓的典故,宋词里便有“阆苑玉箫人去后,惟有莺知得”,有“人何在,玉箫旧约,忍对素娥说”,有“记芙蓉院宇,玉箫同宿”。诗词里遇到“玉箫”二字,我们就得辨别这到底是在说乐器里的玉箫,还是韦皋的那个玉箫姑娘。
    在容若这首词里,“玉箫”一词显然是指后者。“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分明是说梦里与玉箫相会,却隔着“寒花”,不能接近。
    至此,“寒花”到底是指菊花、水仙花、灯花,还是别的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总之是在梦里阻隔情人相会的东西。也许,容若只是取其中一个“寒”字,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吧?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下片转而抒写窗外的景象:三更夜半,雨打修竹。结局“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呼应首句的“拨灯书尽红笺也”,无奈之中也有几分期待。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分付,是交给、付与的意思。秋潮、双鱼、谢桥,三个词全有来历。
    谢桥在前边已经讲过。秋潮,潮水在诗歌语言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有信。潮水升,潮水落,都是有一定之期的,人们便由潮水之期联想到人约之期,诸如唐诗名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双鱼,古乐府有这样一首很淳朴的情诗: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所谓尺素,后人用来代指书信,而原本,在纸张流行之前,人们是用木板或帛做成尺把大小的版面来写字。用木板的一般被叫做尺牍,后来书信也常被成为尺牍;用帛的一般被叫做尺素,晏殊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就是前边刚刚说过的薛涛笺,尺素就是现在讲的这个东西。
    所以,这首古乐府是说:尺素颜色如残雪,在上边写好了内容,扎成一对鲤鱼的形状。你想知道我的心事吗?那就看看鱼肚子里的内容吧。
    所以,容若笔下的这个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而是尺素结成的双鱼形象。这尺素是什么呢,就是首句“拨灯书尽红笺也”的那个“红笺”——刚才是在挑灯给情人写信,写完了,现在封好,要寄出去了。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这是一句非常巧妙的修辞,字面上看,是把双鱼交付给了秋潮,让秋潮千万要准时把双鱼送到谢桥,千万不要耽搁了。潮、鱼、桥,全是水中的意象,潮水把鱼儿送到某一座桥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字面之外的实际意义上,秋潮、双鱼、谢桥,却没一个真正和水有关,全都是诗人的典故和比喻而已。
    回头再通读全词,会发现它首尾贯通呼应,每一句的场景和意思都是流畅地连贯下来的,修辞之巧妙更是令人赞叹。把一首爱情小词写得如此天然浑成,不愧是才子笔法。
    三十九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手写香台金字经)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词题“中元夜有感”,中元夜,就是中元节之夜。提起中元节,年轻人大概没几个人知道了,但要说起盂兰盆会,对佛教有一些了解的人还有爱看武侠小说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如果再说到鬼节,那就无人不知了。其实这三个节日都是同一个日子。
    农历的七月十五。
    和尚做道场常常是在这个日子,追溯缘起,也许要追到梁武帝身上。至于理论上的依据,则应该是源于《佛说盂兰盆经》。
    佛陀的大弟子中有一位目莲尊者,有一天,他想起了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于是运起神通仔细察看,见到母亲投生在饿鬼道里,饱受饥饿之苦。目莲尊者心中悲痛,便再运神通,盛满一钵米饭送到饿鬼道去给母亲充饥。母亲见了米饭,急不可耐地拿来要吃,可突然之间,那满满一钵米饭却变成了焦炭一样,根本无法下口。目莲尊者无计之下去求佛陀,佛陀便让目莲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开设大斋供养十方众僧,以本身的功德加上十方众僧之力一起解救目莲尊者的母亲。目莲尊者按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终于获得了成功。佛陀也因着这个缘故,讲了一部《盂兰盆经》,而盂兰盆会也就这么地流传下来。
    这部《佛说盂兰盆经》应当是一部伪经,印度既无此经,历法也和中国不同,更没有可以代人赎罪的说法,但这种能够干涉别人的业力因缘而代人赎罪的办法无疑是受人喜爱的,有了人性的群众基础,也就非常容易传播了。
    再一方面,后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七月十五本来是个道教的节日,称为“中元节”,但那个时代里佛、道既对抗又融合,再加上民俗等等搀杂在一起,后世之人便很难搞清楚某些事情的真真假假和来龙去脉了。如今的七月十五以“鬼节”知名,据说那一天“鬼门开”,大鬼小鬼蜂拥涌到人间,七月也因此成了被人们忌讳的一个月份。佛陀有知,一定会露出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无论如何,七月十五,要做道场,要祭祀亡故的亲人了。这当时卢氏去世不久,容若此词,正为悼亡而作。
    “手写香台金字经”,香台,就是佛殿里烧香的台子,代指佛殿。金字经,是用金泥来抄写佛经。按说佛祖不会稀罕金银珠宝,但人心如此,金泥写经和金泥漆佛像这类事情便长久以来形成了传统。有史家曾经疑惑过:史料上记载的那么多金子怎么后来都不见了?答案是:大部分都被用来抄写佛经和漆抹佛像了。一次用的金子虽然不多,但架不住蔚然成风、年深日久呀。时至近代,为亡人抄写金字经的传统还在,还不是只抄一遍,要多多抄写的。迷信不迷信的另说,这毕竟是人的心意所在,精诚所至。
    容若“手写香台金字经”,也是精诚所至,佛前要有所求,求的是“惟愿结来生”。今生就这样结束了,再怎么悲伤也无济于事,如果精诚可以感动佛祖,愿转世来生,再续前缘。
    佛门给了人们转世的希望,给了多少容若和卢氏这样的断肠情侣以希望。人心所向总会压倒文本的初义,其实投胎转世之说恐怕是违犯佛教教义的。
    佛陀的思想当中有几个概念是属于核心概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基本概念对后人的意义就如同一把标准的尺子,可以用来衡量和判断某一种“佛家思想”到底是不是符合佛陀思想的基本原则的。
    “四法印”就是这样的一把尺子。
    “印”的本意就是印章、印玺,比喻着这些基本原理是被加盖了最权威的印玺的。这“四法印”分别是: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而这“四法印”之中,又以前两点“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为根本,从这两点再追溯起来,就牵扯出了佛陀思想中一个最最根本的概念——因缘,佛法种种,大都是附着在这个“因缘”概念之上的。
    何谓因缘?一切事物、一切现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纠缠在因果关系的链条里,受着因果规律的制约,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
    于是,宇宙万物,既然“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哪里还有什么事物是恒常存在的呢?刹那之间生灭相续,是谓“无常”。万事万物,成住异灭不出此理,是谓“诸行无常”,此即“四法印”中的第一法印。那么,如果认识不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本质而错认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这类见解,佛家谓之为“常见”,因而主张人们要屏弃“常见”来认识佛法。另一方面,虽然万事无常,它们却无一不是按照因果规律在生生灭灭着,这是绵延无尽的,如果只看到“灭”却看不到“生”,或者只看到“生”却看不到“灭”,这都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因果链条的绵延无尽的性质,所以,这种错误的见解佛家谓之为“断见”,也是要屏弃的。
    那么,既然万事无常,“我”是不是也在“无常”之内呢?
    佛家把一切生灵都叫做“有情”,一个“有情”并非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种种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聚合体,这些元素归纳来说就是“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之中,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意,风为呼吸,空为空隙,识为精神。“有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五蕴”的聚合,“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在中国最具普及性的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话几乎是人人熟知了。那么,既然“有情”(也可以在这里把“有情”代入为“我”)并非一个独立存在,而是“六大”和“五蕴”的聚合体,这种种细小的因素刹那间相生相灭,那个“我”,究竟又在哪里?对此,有一句著名的偈子:“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世人通常把它作了心理励志式的庸俗化的理解了。
    那么,再往下继续推论的话,所谓“六道轮回”,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我”在其中轮回,不是有一个恒常不便的灵魂在其中轮回,而是“有情”的死亡导致了“六大”与“五蕴”分崩离析,而分离后的种种因素又在因果锁链的作用下发生了新的聚合,这并不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理解的那样,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恒常的灵魂,在六道之中反反复复地投胎转世——“因”只会“促成”“果”,而不会“变成”“果”。
    对于这个“诸法无我”,历来还有着种种引申的理解,但绝对不是像《三世因果经》之类的伪经所谓的那样: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今生积德行善,好求得来生的福报——佛陀指给人们的“因果”之说,是在阐明宇宙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佛陀是在给大家讲道理,而不是带领大家做买卖;佛陀所关注的是解脱之道,而不是帮助世人求平安、求富贵。
    那么,再回到这个因果规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名言其实一样是在说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却不是像很多人僵化理解的那样:“我”做善事,所以“我”就得善报;“我”做恶事,所以“我”就得恶报——这是道德,而不是佛法,佛陀关注的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和众生的解脱法门,而不是道德,当然就更不是道德投机。
    所以,从这层因果规律来看,前人栽树,是种了善因;后人乘凉,是得了善果,并不是前人栽了树就一定自己能乘凉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人砍了树,是种了恶因;他自己乘不了凉,后人也跟着乘不了凉,这是恶果。所以,虽然“善恶有报”没错,可种下善因的人却不一定是自己得到善报,种下恶因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己得到恶报。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不过后来被赋予了太多一厢情愿的道德色彩;这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本来面目,只不过这真会伤透了那些怀有美好情操和淳朴愿望的人们的心。
    当然,谁也不会在断肠人面前深究佛理,就像谁也不会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隔着火柴的微光看到天堂的时候给她普及唯物主义常识。所以,这些话只是我们在三百五十年后的现在说说而已,反正容若也不会听见。
    接下来的“莲花漏转,杨枝露滴”,也都是佛教的典故。莲花漏,是一种雅致的时钟,具体的说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说惠远和尚因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铜片做成莲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里,水从底孔里慢慢渗入,渗到一半的时候容器就会沉下去。一昼夜会沉十二次,是为十二个时辰。杨枝,就是杨柳枝,我们最熟悉的佛教当中的杨柳枝应该就是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的那一枝杨柳枝了。观音菩萨有时会把杨柳枝从净瓶里取出来,滴上几滴瓶中的甘露,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这样的事在正史里都有记载,《晋书》里说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请来高僧佛图澄,佛图澄用杨柳枝蘸了些水,洒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语,然后便一拉石斌的手,说:“起来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来了。
    容若用这两则佛门典故,语带双关,既点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想想这个画面,确是感人的一幕。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下片开始,语意转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辞冰雪为卿热”那个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
    荀奉倩的妻子死后,大家前去吊唁,只见荀奉倩“不哭而神伤”。这五个字真是传神的描绘,最适合为之作注的也许要算晚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听说葛雅丽齐之死的那一幕了:葛雅丽齐的死,使所有的朋友们产生了对一向感情奔放的克里斯朵夫的强烈担心,但是,“一天晚上,在高兰德家里,克里斯朵夫在琴上弹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他尽量地发泄,忘了客厅里都是些不相干的人。他们都不想笑他,这些惊人的即兴把大家听得惶惶然不知所措。连那般不懂其中意义的人,心里也难过极了;高兰德甚至含着眼泪……克里斯朵夫弹完了,突然转过身来,看到大家激动的情形,便耸了耸肩膀,大声笑了出来”。
    葬礼上的哭,既是心里的悲伤流露,也是一种礼的仪式。忘记了仪式,超出了悲伤,这种情绪便已经到了极至,是会成为杀手的。笑的人很快就死了,神伤的人很快也死了。他们的哀恸也许难以被人们理解,但他们就是那样地哀恸着。
    “凭诉与秋擎”,擎通檠,是灯柱,代指灯烛。秋擎,即秋灯,宋词有“又怕便、绿减西风,泣秋檠烛外”。“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这也是悲哀以至于无情的言语。
    结语更是无情:“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荷灯,是荷花形的小灯,浮在水面,中元之夜民俗以荷灯祀鬼,这般景象现在已经罕见了。容若以西风、萍水、荷灯作结语,以“不管”二字冷冷带出,见得人之神伤无感于物,花自飘零水自流,无悲无喜,哪管旁人的哀伤呢。以冷语结悲情,愈见悲恸。
    红楼灯熄,东篱菊凋。想侧帽来时,兰成憔悴;玉箫去后,奉倩神伤。情多转薄,得几分杜郎俊赏;酒醒心醉,谁道是竹山歌楼?梁溪高士,弹指相知;楝亭旧友,登高为赋。金马空门,念家中谁教鹦鹉;谢桥流水,待秋潮寄我双鱼。欲挽罗衣,难结连理;空言解佩,何处闻琴?过蓝桥而浆非易乞,写红笺而约总难凭。饮水词工,心期独得于言外;草堂梦好,燕钗莫遗于凡间。泥犁何欢,携得秦七黄九;花间何憾,管他诗正词闲。百读而如初见,但推容若一人;北宋之后独步,信哉观堂斯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秋信纸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