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宽胤为什么要重修

为什么宋太祖死后 太宗即皇位而不是他儿子_百度知道
为什么宋太祖死后 太宗即皇位而不是他儿子
下面的说法比较可信,明就延续了宋的部分传位制度。请问:宋太祖赵匡胤功过有哪些,请大家指出?个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称的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后,我将着重谈谈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魅力: 1,仁德之君。赵匡胤为什么要定国号为“宋”?有人说是因赵匡胤曾出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这是一个原因,但不仅如此。赵匡胤定国号为宋,还含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良好愿望。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带是成汤的发源地,成汤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四方诸侯都因成汤仁德归顺商。后来商纣无道,武王灭商,但是听说纣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备,就让他在他们祖宗汤的发源地商丘一带建立宋国。鉴于五代时期礼崩乐坏,动荡不安,赵匡胤以兵变夺政权,特以“宋”为国号,意思就是要在宋国的故地建立一个崇尚仁义的国家,兼取成汤之仁,微子之德。事实上在赵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里,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体现在他作为开国之君所奠定的民为邦本的治国方针上,又充分在他所颁布的一系列爱民,恤民,惜民的诏令之中。具体事例可以表现出来:(1),历来开国皇帝打天下无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军事打斗中,而赵匡胤在篡夺后周政权后,对后周的皇室以及旧臣,并没有展开血腥的杀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较好。(2),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其他政权的兼并,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例如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宋军对南唐国都是用1年多的时间围而不打,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才发动总攻,赵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杀害金陵城中百姓,”并要曹彬及其部下将官“焚香为誓”承诺不乱杀无辜后,才下令攻城的,宋军攻入城中果然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城中百姓赞叹。 2,心怀大度。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对后周旧臣的怀柔政策上,张永德原本是后周皇亲,是位权臣,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张永德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仍然象从前那样尊称张永德为驸马,而不呼唤他大名,加封他为侍中,授武胜节度使。即使对企图阻挡自己篡位的大将韩通,在其被杀后也追封中书令,下令厚葬,并经常对旁人提起韩通对后周忠心可嘉。早年赵匡胤投奔随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诲经常欺负他,赵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赵匡胤发迹以后,并没有报复董遵诲,反而不记前嫌重用了他。 3,有过必改。人生在世,谁能无过,而知过能改,却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国之君?赵匡胤闻过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一例赵匡胤出身行伍,喜欢打猎,一次打猎从马上摔下来,就恼羞成怒的把马给杀了,回到宫中十分后悔自己的举动,认为马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自己,自己贪图一时快活,不应该杀马,从此就不再出去打猎。 4,勇于纳谏。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于纳谏,其实宋太祖在这一点上堪与唐太宗相比。在此,举一例说明,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赵普的奏折撕碎,赵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装好,还是来推荐此人,宋太祖见赵普如此不达目的不罢休,突然感到也许此人确实有才能,马上采纳赵普的建议,后来此人确实德才兼备。想想看,如果宋太祖不是个勇于纳谏的人,赵普敢在他面前这么“放肆”吗? 5,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深居内宫,几乎与外部的世界隔绝,为了兼听则明,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市井了解民情,这样使得宋太祖能够及时掌握大量民情民意,从而指定出一系列的良好政策,为宋初强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智去清流关”,“先南后北”等一些战术战略方针也是他去部下家里夜访的时候确定的。 6,崇尚节俭,杜绝奢侈。一次,宋太祖17岁的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想想看吧,堂堂大宋帝国的公主难道连一件高贵点的衣服都穿不起吗?不是,因为出身中下阶层的赵匡胤了解体恤民间的疾苦。 7,百善孝为先。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宋朝的“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平时对母亲是百依百顺,其母杜太后是一个母仪天下明理达事的女政治家,这对母子正所谓“母慈,儿孝敬”。因赵匡胤是从后周幼主手中夺的天下,杜太后临终时候,为防止后周悲剧重演,便与赵匡胤立下誓约“使周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有?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这就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就是说杜太后设计的皇位继承制度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匡胤二弟〉——赵廷美〈赵匡胤三弟〉——赵德昭〈赵匡胤长子〉……这样无论谁当皇帝,一般都不会出现幼主临天下的局面)。后来赵匡胤谨遵母命,真的就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可见在其心目中母亲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过自己亲生儿子本应得到的皇位。可惜的是赵光义是个卑鄙的家伙,当皇帝后,害死了赵廷美,逼死了赵德昭,打破了杜太后的遗言。直到200年后高宗赵构无后,皇位才又回到赵匡胤的后代手中——这是后话。 8,廉政建设,打击腐败。宋太祖十分痛恨官员的腐败,宋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和查院,可以弹劾任何一级别的官员,(应该相当于今天的香港廉正公署吧),分权制衡(老美就是笨,几百年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家宋太祖1000多年前就这样实施了),实行高薪养廉,有效的防止了腐败问题,并且也调动了官员的工作热情,根据宋初的民间传说,当时一些官员看私人信件都不敢用公家的蜡烛,以至有了“灭蜡看家书”的说法,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宋初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宋初的政治清明与明初的政治清明是不同的,明初的清明是建立在朱元章的对吏制的血腥高压统治之上的。 9,大力发展水运事业。由于以开封为中心的汴河航运系统,事关赵宋王朝的存亡,因而对水利事业很是重视,下令疏通河道,重修运河,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的调节了水量,使“民无水患”,为开封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10,环保主义者。古代帝王大多比较关注军政大事,很少有人能顾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宋太祖却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灾害,宋太祖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平衡,下令官员劝百姓多种树木,禁止乱砍滥伐,并根据树木种植的品种很数目,奖励地方官员和百姓。而且还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奇珍异兽,将保护野生动物归入国家永久制度中。写到这里,我感慨:看看今天的人类为了一点点私利,把地球糟蹋成什么样了?宋太祖在1000多年前就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实在是个睿智英明的举措。 11,历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在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多能横刀立马征杀疆场,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官史,野史记载。真正能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可谓历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赵弘殷精于骑射,赵匡胤小的时候就随父学武,年轻时出来闯荡江湖,访名师,拜高人,见识和武艺都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投军郭威帐下,屡建奇功,成为后周第一流的大将。相传赵匡胤的盖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术和棍术,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实战中发展成自己的独特体系和套路,其拳术被尊称“太祖拳”,也称“赵家拳”。身为武林高手的赵匡胤还擅长棍术,创立了“腾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为棒术的开山鼻祖,,人称宋太祖“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州都姓赵”。种种记载都表明,宋太祖赵匡胤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12,准“一夫一妻”制。历代帝王中,对待女色,有的荒淫无道,有的纵欲过度,有的风流多情……宋太祖是其中难得的几个懂得修身养性节欲自爱的皇帝,一生中从来没有沉迷于女色,只立皇后不封嫔妃,成为和隋文帝和明孝宗类似的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贺氏,可惜早亡,赵匡胤结发情深,当皇帝后,为纪念相濡以沫的原配夫人,便追封为皇后,溢号:孝惠。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夫妻恩爱4年,不幸在22岁时病逝,宋太祖伤痛欲绝,封王氏为:孝明,并鳏居4年以示怀念。第三位是宋氏,这是对典型的老夫少妻,但是他们夫妻感情也很好,宋皇后每天把宋太祖照顾的无微不至,太祖退朝必然整衣相迎,深的太祖欢心,(他们的夫妻感情之好,甚至引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嫉妒)。后太祖死,宋太宗赵光义逼宋太后迁居洛阳,几年后忧郁中病逝,溢号:孝章。 在这里我要谈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故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传为一代佳话。 其实历史上并不真有其事,不过是百姓的一个美丽杜撰,但是我们就是愿意相信。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人们把这个美丽故事杜撰在赵匡胤身上,而不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等这批无赖皇帝身上?也不是西门庆,矮脚虎王英等市井流氓身上,不能不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品质是有关系的,你想我现在假如说千里送京娘的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西门庆,矮脚虎王英这帮家伙,有人相信马?他们摊上这种事情,恐怕早就把京娘给××了,还送什么送? 通过以上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简单评述,我想大家对宋太祖的功绩和个人品德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宋太祖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英武皇帝,纵然他也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1000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要评价一个人功过得失,要用历史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客观。显然,暇不掩瑜,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睿智英名的好皇帝。 在张元徽的强攻之下,樊爱能和何徽不领兵迎战,反而先行败退,张元徽斩杀后周一名监军使,一千后周士兵缴械投降,向刘崇大呼万岁。后周的右翼军队由此被冲垮,影响得全军几乎动摇。柴荣看形势万分危急,亲自率侍卫亲军冒着箭石冲锋督战。 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就在后周军中,是柴荣的宿卫将,他对大家喊道:“我主处境危急,我们怎么能不死战保护呢!”他又对张永德说:“敌人士气骄横,但力战可以破敌!你率领的部队有很多善于从左侧射击,就请率军从左翼高处出击,我率军从右翼进击。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啦!”张永德听从了赵匡胤的计划,他们于是各率军两千强攻北汉军队。赵匡胤和柴荣一样身先士卒,飞马冲进敌阵,士卒见主将英勇,无不以一当百,拼死与敌决战,北汉兵无法抵挡后周军队将士如此猛烈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大将对士兵说:“让陛下和敌人交战,还要我们干什么!”于是上马拉弓射敌,接连射死数十人,士气更加振奋。在他们的带领下,众将纷纷领兵杀入敌阵,后周将士在柴荣的鼓舞下,万众一心将后汉军队杀得大败。 刘崇这时才知道柴荣亲征,就在阵前,就嘉奖张元徽,让他进兵,张元徽出战时战马倒地,将他摔到马下,被后周兵所杀。张元徽本是北汉的一员虎将,他一死,后汉军的士气立即丧尽。而南风这时刮得更猛了,后周兵奋勇争先,北汉军纷纷败退,刘崇亲自举起红旗收兵也无法将溃退的将士遏止。杨衮畏惧后周军的强大实力,也不敢救刘崇,而且还在怨恨刘崇刚才说的大话,于是也率军队退走了。 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个贪生怕死的将领,率领数千骑兵向南撤退,竟敢拉弓持刀抢掠自己军队的辎重部队,役夫们吓得逃走了很多。柴荣派近臣和亲军将领追上劝阻,都不肯听命回来,有的使者还被士兵杀死,四处扬言:“契丹大军以到,官军大败,其他部队都已经投降了。”援军在刘词的率领下赶到了,路上遇到樊爱能,樊爱能竟劝他别去,刘词不相信他的话,继续北上。 刘崇战败后,仍有万余部队,隔着山涧列阵和后周军对抗,在黄昏的时候,刘词的援兵到达,会师后,后周军士气更旺,又一同出击,北汉军队又被杀得大败,王延嗣也被杀死。后周军猛追到了高平城,北汉军的尸体满山谷都是,丢弃的辎重、器械和杂畜不计其数。 柴荣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但这一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中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柴荣严厉整顿了后周军队,先奖赏立功的将士,然后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险些导致全军败北的将校七十多人全部斩首,此外被斩杀的还有溃退军中军使以上和监押使臣,从此,不用心作战的将士无不畏惧,军纪得到初步整顿。后来,柴荣又从根本上改革了后周军队,下令各地节度使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柴荣建立了精锐的禁军,在此后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禁军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典 故』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得了重病,临终时,她把宋太祖和心腹大臣赵普叫到身边,嘱咐宋太祖将来要先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老三死后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普奉旨作了记录,由宋太礼祖珍藏起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太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出 处』《宋史·魏王廷美传》
因为,太祖是被宋太宗杀死的。而且在太祖年轻是曾向宋太宗许诺在他死后,宋太宗即承皇位。
宋太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上)》内容简介:举目四顾,豺狼遍地,有王法管不住的藩镇,有分庭抗礼的藩镇,有垂垂欲动的藩镇,更有契丹铁骑的肆意掠劫,当时朝廷虽在,天下已亡。公元927年至公元951年,大宋前三十年,是中国历史的暗黑年代。了解这三十年,就明白何为野蛮与残暴,就明白大宋王朝为何被称为文明盛世。大宋立国前三十年是豺狼纵横、铁骑肆虐的兵场,是藩镇割据、分庭抗礼,阴谋与残暴罪行的发生地,是文明沦丧、道义尽失,让世人噩梦不断的炼狱。大宋立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篡逆成灾的动乱史,一部被鲜血与悲情遮蔽的中国人的苦难史。了解这三十年历史,看清五代乱世的因果,就明白大宋帝国的由来,明白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明白中国为何演变至今日样貌。作者金纲博览万卷,披阅十载,以正史为胚,野史为料,依年代顺序,透过士兵、谋士、将军、平民的视角,详尽呈现大宋立国前三十年的时代切片,连缀这些切片,你也许能看到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是现代第一部全景式解密大宋帝国的诗史巨作,揭开一个被铁蹄与悲情遮蔽的惊艳盛世。比《明朝那些事儿》更厚重、比《万历十五年》更丰富、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有意味、比《德川家康》更气势恢宏。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上)》是《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册。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页&&&&数333页开&&&&本16作&&&&者金纲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2
读懂宋朝,才能读懂今日之中国   与世休息,使城市经济领先世界三百年   优容士人,令儒学历经千年后走向巅峰   重文抑武,让后嗣十七帝受尽异族欺辱     北大知名学者金纲重修宋史,博览万卷,披阅十几年,精打细磨成8卷,近20部,500多万字宋朝大历史。中国独一无二的恢弘史诗,划时代的皇皇巨著,实在令人惊叹,是“奇书中的奇书”。   战场杀伐,帝王权术,帷幄诡计,传奇秘闻,思想智慧……《大宋帝国三百年》中每一页都充满着动人思想!是治世方略、商战兵法、政治宝典,更是大时代的命运密码。   中国50位权威专家推荐的必读历史书,100位文化名人推荐的最好看的历史读本,近千位名校教授推荐学生必读的书。   如果读《三国》好比嚼鸡腿,喝米酒,那么读《大宋三百年》就是在享受满汉全席,痛饮“烧刀子”。   《大宋帝国三百年》比《万历十五年》更丰富、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有意味、比《德川家康》更气势恢宏。   一个文化多样、言论自由、民间和官方最协调的社会;一个对人想象力、创造力、生活方式最自由的朝代;一个现代士大夫的三百年宋朝大历史,满足您对盛世王朝最极致的想象。   《大宋帝国三百年》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   《大宋帝国三百年》以正史为基础,以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作料,对赵匡胤开天辟地五十余年的历史故实进行了全景再现。既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见,字里行间蕴味深远。细密处丝丝入扣,宏大处惊心动魄,呈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图画。   《大宋帝国三百年》作者金纲为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思想史研究和学术规划工作。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其出版的图书大都思想深刻、视角独特,为国内外所仅见。   从《大宋帝国三百年》中可以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读来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   读《大宋帝国三百年 1——赵匡胤时间》,能感觉到大将曹翰血洗江州时,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感觉到阳城大捷后,将士们抖动盔甲时,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宫,也随风飘过了女人们特有的脂粉香,甚至能感受到那个绝世美人小周后一个浅浅盈盈的微笑……   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到后晋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后周大帝柴荣征契丹,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到宋徽宗赵佶“靖康之耻”,《大宋帝国三百年》上演的是大宋帝国三百年的政变、杀戮、征战、信仰与文明推演的史诗。金纲   原名李金刚,下过乡,读过书,曾为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思想史研究独立学者,出版有《论语鼓吹》等著作多种。“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本书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   本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国内外所仅见。前言   壹乱世   应天禅院“香孩儿”出世   大玩家奇异战事   “横冲都”闻名天下   一家三代皆功臣   李嗣源整肃内廷   因丑闻刘皇后遭诛   “法乳汤”与“同阿饼”   “定难军”暗藏隐患   平“夏州”无功而返   “西夏国”成百年大患   汴州兵变   李嗣源被迫篡逆   姚彦温悖逆而变   李存勖遭乱箭射杀   石敬瑭割让伏恶因   翻云覆雨一藩镇   契丹国草原燔柴礼   述律平自断玉腕   耶律图欲尊崇儒学   “李赞华”邪痞兽行   韩延徽与胡汉分治   贰“贤君”李嗣源   李嗣源被逼造反   元行钦闹市斩首   安重诲恃权暴虐   任圜的死敌   “没字碑”   无道邦国的悲剧   藩镇问题的“前驱”   弹劾李从珂   孔循的花招   善终的藩帅   安重诲的末日   进入“李从珂时代”   叁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珂   李嗣源的失衡   李从荣错失良机   亲兵守宫门   “朱衣才脱,白刃难逃”   李从厚的“四人帮”   李从珂的悲情表演   羽林军首领倒戈   犒众军,分光国库   遇皇辇石敬瑭围歼   宰辅之论与禽兽行   洛阳市民痛责兵痞   孟汉琼之死   李从珂放虎归山   石敬瑭韬光养晦   《遗契丹书》   李从珂错失良机   肆晋阳大战   石敬瑭不是软柿子   “幽云十六州”   耶律德光的异梦   “围困”晋阳城   耶律德光初战告捷   石敬瑭进位   龙敏之计   赵德钧的投敌条件   桑维翰的眼泪   张敬达遭暗算   石重贵监国   石敬瑭行军洛阳   苌从简凿骨取箭   后唐末帝自焚玄武楼   伍三镇造反   石敬瑭的命运   兵部尚书死不降契丹   范延光心生“异志”   纷繁杂乱的后晋帝国   石敬瑭的不安   杀母的逆子   安重荣百步穿杨   与石敬瑭对着干   安重荣反意已决   石敬瑭的定心丸   白承福向河东投诚   “偃月阵”兵败身亡   襄阳的反叛味道   预留宣敕诏书   奇人和凝的传奇   荆南的存亡   骁将郭金海   喜欢读书的武将   石敬瑭的“天下意识”   金瓯之缺   陆十万横磨剑   “晋出帝”石重贵即位   石敬瑭临终传位   刘知远已动野心   称“孙”不称“臣”   贪美色柩前成婚   景延广“十万横磨剑”   “括民谷”四海遭殃   人祸猛于天灾   逢乱世道义灭裂   杨光远被逼造反   为帝业“北结强虏”   耶律德光兵败北归   后晋取胜三考   皇甫遇置死后生   五代“风月案”鉴戒   符彦伦大摆空城计   草原“铁鹞”进军晋营   名将符彦卿横击契丹   柒帝羓   桑维翰遭疑被免   后晋帝骄奢致内乱   杜重威心怀“异志”   晋军首失战机   桑维翰的可怕预言   王清部以死报国   宋彦筠诈财取货   杜重威赭袍加身   契丹主的两件赭袍   景延广罪无可赦   翰林学士文采超然   张彦泽贪婪无情   惹众怒张彦泽遭分食   耶律德光入主中原   “打草谷”遭遇“盗贼”   契丹兵血腥屠城   妇人“白项鸦”称雄   强夺衣王晏斩蕃使   赵延寿救十万晋兵   耶律德光归心已定   染热疾一命归天   捌赭黄袍与金银山   “炊饼”王妃的远见   不贪财货的枢机大官   两个无罪之人的死   张砺恨怒而死   “僭妄”之徒麻答   颇有胆气的两个军官   权力真空下的“民选”   白再荣的“贪昧”   契丹国内乱   赵在礼“移镇”敛财   拴马槽自绞舍命   地方官实为“土匪”   反人类的张崇   杜重威凌迟处死   杨光远“拉杀”而亡   赵德钧悔恨而终   赵延寿不知所终   富可敌国一场空   范延光“投水而死”   玖从刘知远到郭威   深藏不露的刘知远   “羁縻”契丹   耶律德光赐书刘知远   怀大志“远猷庙算”   “天福十二年”   智者变昏人   天性邪恶“嗜血”成性   吐谷浑部落群龙无首   后汉帝国的“擎天柱”   李守贞的命定克星   太师冯道老谋深算   围河中“以逸待劳”   整军纪威震士卒   符夫人的美丽与冷艳   “贼臣”赵思绾禽兽行   “带头大哥”力平三镇   拾后汉之亡   隐帝初期“国家粗安”   乱世中的“圣贤”   张宪死不拥新主   后汉隐帝时代   苏逢吉的第一劣行   苏逢吉的第二劣行   代价沉痛的“使酒”   “禳祈之术”   史弘肇欲斩苏逢吉   隐帝谋划诛杀杨?   杀大臣宫廷惊变   王殷泄隐帝密诏   郭威进军汴梁   侯益战功卓著   京师汴梁在劫难逃   慕容彦超色厉内荏   “马失前蹄”南军失利   四方投诚隐帝溃逃   京师破众兵劫掠   “朝隐”高人冯道   大宋文臣逐次登场   受拥戴郭威“践祚”   北汉倾心结好契丹桂阳监   我不掩饰对赵匡胤的喜爱。   最初让我理解老赵,与“桂阳监”这个古代职务有关。   桂阳,今属湖南郴州,历史上是盛产金属的地方。西汉以来即在此地设采造业务,铸银、铸铜什么的,管理其事的人称“金官”。唐代以后,此地设“监”,最高管理者相当于县令。有材料说“桂阳监”冶炼的金属数量几乎占了大宋时期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三。这个数据未必可靠,但我知道另一个数据很可靠。《续资治通鉴》说:老赵曾经浏览桂阳监上报的生产数据,相当于每年进贡的白银总数。看后,老赵对宰相说:“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山泽所能产出的矿产资源虽然很多,但我听说采矿这工作很不容易。然后下诏:“减旧额三分之一,以宽民力。”减掉过去定额的三分之一,以此来宽解当地的民力。   老赵那时候正在省吃俭用,建了一个专门用来应对契丹的特别仓库,一点点地储存钱帛,扬言要用这笔钱赎回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中原土地;如果赎买不成,就用这钱招募天下勇士,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大约十几年前,我看到“桂阳监”案例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帝制时代可能有很多记录,是今天的人们难于理解的,或者也可以说,理解那个遥远的帝制时代,可能需要丢掉一些寻常可见的行为模式。   正在千方百计“攒钱”准备打契丹的老赵,为何会主动减免白银收入?   他这是在干吗?   怎么理解他的行为?   我钻进跟大宋有关的故纸堆里多年,开始检索与这类疑惑有关的案例。渐渐地,我理解了“赵匡胤时代”。   从老赵出生的五代中期,到老赵驾崩的大宋初期,算起来,50年。这个历史时期,我称之为“赵匡胤时代”。   现在,我试图讲述这段往事。   我自以为看清了五代乱世的因果和大宋帝国的由来,看清了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我把今天能够看到的有关这些往事的一个个切片,也即“故实”,连缀起来,你也许会跟我一样,看到“赵匡胤时代”这半个世纪,又如何成就了中国传统中最珍贵的东西——公道与仁德。   我的书里会说到很多很多乱世恶人。但你看到的邪痞人物、酷毒案例越多,越能明白何谓圣贤之心!   五十年的“故实”,弥漫着暴戾凶妄的血腥之气,也彰显着公道仁德的圣贤之心。很多“故实”,读来回肠荡气、天地低昂,令人感慨、唏嘘、赞叹、惊奇……   昔日大宋诗人苏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刺客携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的故实,不禁抚掌道:“可惜啊,没有击中!”然后满饮一大杯老酒。又读到刘邦表彰张良的故实,不禁拍案道:“君臣互为知音,难得如此啊!”再饮一大杯老酒。史称“汉书下酒”。   带着一点性情,去读我的《赵匡胤时间》,太多的“故实”,比博浪沙刺杀嬴政、汉帝国封赏张良,一点也不逊色,也足可以“下酒”。   神话   我说的是“故实”不是“故事”。   “故实”与“故事”比,意思差不多,却是比“故事”更靠谱、更有意味的历史片段,一般都记载于正史或野史之中。它就是一个个历史现场。   有些“故实”看上去像神话。   譬如,关于赵匡胤出生,体有金色,散发异香,故取乳名“香孩儿”的记录,就很像一个神话。我在有些时刻,愿意讲述这些神话。神话自有一种人类学的来源。当阅读者进行追问的时候,神话,有了寄托公众褒贬和民间期待的民俗文化意义。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何愿意讲述赵匡胤这类神话?有道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中唐、五代乱世以来,人心思治。在自由辩论条件下的公民票决、民选共同体首脑等制度都不存在的帝制时代,吾民期待圣君出世,收拾吾土金瓯,恢复汉唐治世,解民倒悬——这种期盼向往,很普遍,也很正大。大宋兴,天命有归,吾民于百年乱世中迎来太平,于是,庶民茶余饭后,以或淳朴或恢诡之坊间想象,夸大其事;士大夫笔记写作,以或摇曳或实录之墨客文笔,推波助澜;史官作传,以或褒扬或贬抑之春秋笔法,取用旧闻,记录为“英雄传奇”,于是,历史记录文本,有了神话。   赵匡胤的“香孩儿”神话,纳入西方史家说法,就是一种“英雄传奇”。   这类源于神话故实的历史讲述模式,西史常见。   读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就会看到书中对都尔教区的主教大加赞颂,也讲述了不少“奇迹”,主教大人的“故实”有了“神话”性质,人物也因此(如俗话说的)熠熠生辉。   司马迁弄《史记》,为何那么多“神话”?   黄帝教化熊虎野兽,淳化鸟兽虫蛾啦,圣女简狄见到黑色大鸟掉下一个卵来,取而吞之,怀孕生出殷人先祖啦,另一个圣女姜原见巨人足迹,高兴去踩,怀孕生出周人先祖啦,刘邦斩蛇起义,有了大汉王朝啦……诸如此类,这类“神话”,实在是秘藏了一时的人文心理。所以司马迁不去删除它,就像西方史学家也不删除这类“神话”一样。   读历史,不要拒绝“神话”。   “神话”里藏有人文“密码”。   “神话”,是照临族群心理秘密的“神灯”,从中可以破译的信息不是一般的丰富。讥讽历史记录的“神话”为“荒诞不经”“没有价值”,如此读史,心灵就太过粗糙啦!实在说:勘透“英雄传奇”的“神话”故实,它所蕴含的人类学价值,须别具只眼。进一步说:理解历史记录者为何记录这些“神话”故实,更需要一点“历史哲学”的知识背景。   这话展开有点复杂,可以简略说说我的读史体会。   读史的三个进阶   读史,应有三个进阶:   一、知道历史故实一桩桩,哪怕知道一个又一个边角故纸中的所谓“稀见史料”,也还不过是很小很小的读史收获。这不是件太难的事,勤快一点,多读书就可以做到。   二、从史中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种种“迷信”记录的人类学意义空间,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如此读史,或治史,会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要比“稀见史料”的炫耀有意味得多。   三、如果还能因此而窥见历史书写者(记录者)面对历史往事,“重新思想”的逻辑起点与脉络,这样读史,或治史,生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人性、人类心灵,如果可以是所谓“科学的”,那么它也如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而这种“溶解”,事实上就是“重新思想”的结果。所以,科林伍德有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之后,意味着:阅读历史,或研究历史,其枢机,不仅仅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更多的则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记录者的思想,并开始你自己的“重新思想”。这样读史,就进入了思想史。   除此之外,我读史,还有另外的考量。   我做思想史、儒学史研究,对传统义理、圣贤气象,有“温情理解”。如何在历史故实中考见道义,是我愿意琢磨的问题。《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语录:“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谈思想,不如春秋褒贬。考见圣贤气象、道义担当,诉诸历史叙事,也许比诉诸思想探讨,更深刻详尽、更彰明昭著。   历史故实,是内在地蕴含了讲述者的价值判断的。   说史,如果离开价值判断,以所谓“价值中立”为借口,不做褒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每一个历史故实,都内在地含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肯认与否,则是读史或治史的价值判断。   延伸我这个意思,还可以说说我的另外一个观点:道德律令,作为价值观,具有千年不变的性质。同一种道德、价值观,无“进步”“落后”之分。譬如,古人的“廉介”,今人有此价值观,不会比古人更“进步”,也谈不上什么“更高境界”。“廉介”,就是一种相信个人操守可以自由选择的行为。   这里可以说一个故实。   后汉时,有一个朝廷小官,名叫赵惟则。乾隆年间,他在京师汴梁租一套房子,居住一年左右,来了个老头叩门。说是曾经做过这间宅子的传达室主任,说当初后晋末年,契丹进犯,占领京城时,这家宅子的原主人,深夜掘地,藏金银好几瓮。但兵火之后,故主去世。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财货藏在哪里。老头的意思是,他可以告诉赵惟则,金货在哪里,取出来以后,可以赏赐给他一点。赵惟则一向以廉介自励,闻听此言,不禁愕然。他很想责备老头,但又觉得那样未免做作。廉介,不是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外在尺度,而是自我修炼的内在道德。于是,赵惟则说:“甚善,甚善。宝物岂可容易而得,你不要多言,等我找一个吉祥日子,召你来取。”老头走后,赵惟则对家人说:“我平生不以货财自污,今日一旦做这个事,亵渎一世清名,耻辱就太大了!这个宅子不可以再居住了!”   第二天,全家搬走。   至于他走后,财货如何,这不是他要关心的问题。那只有任他人去处置,我赵惟则做好自己就是。   无道之财,君子不会动心。这正是孔子儒学所讲述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圣贤本义。有谁会对无主之财不动心吗?赵惟则就不动心。这是“廉介”的一个起点,也是“廉介”的一个终点。就价值而言,“廉介”有独立方向。承认或不承认这类“廉介”是一种值得推许的价值,就进入了个人选择。   我当然知道这个故实在道义沦丧之际会被犬儒主义者怎样讲述。但这不是我愿意关心的向度。我想说的是:道德,譬如“廉介”,没有“进步”“落后”的分别。赵惟则的故实,如果发生在今天,在大不列颠,在以色列,在中国台湾,那境界,也是一种“廉介”,并不比千年前“进步”,当然,也不比千年前“落后”。它就孤独地存在着,向愿意理解它的人昭示着什么是“廉介”。   赵惟则的案例,“见之于行事”,而非“载之于空言”,所以,它是一个故实,一个涵容了意义的故实。这样的故实,本书中比比皆是。   我相信讲述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有价值判断,尔后,有思想史。   我想说:我的书,事实上乃是一部思想史专著,尽管我在“讲故实”。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林语堂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阿诺德·汤因比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陈寅恪第一部全景式解密大宋帝国的诗史巨作   揭开一个被铁蹄与悲情遮蔽的惊艳盛世!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八卷17册   第一卷《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中册精彩继续!     读懂宋朝,才能读懂今日之中国   与世休息,使城市经济领先世界三百年   优容士人,令儒学历经千年后走向巅峰   重文抑武,让后嗣十七帝受尽异族欺辱     大宋帝国是一个文化多样、言论自由、民间和官方最协调的社会   一个对人想象力、创造力、生活方式最自由的朝代   一个现代士大夫的三百年宋朝大历史,满足您对盛世王朝最极致的想象!     北大知名学者金纲重修宋史,博览万卷,披阅十几年,精打细磨成8卷,近20部,500多万字宋朝大历史。中国独一无二的恢弘史诗,划时代的皇皇巨著,实在令人惊叹,是“奇书中的奇书”。   战场杀伐,帝王权术,帷幄诡计,传奇秘闻,思想智慧……《大宋帝国三百年》中每一页都充满着动人思想!是治世方略、商战兵法、政治宝典,更是大时代的命运密码。   中国50位权威专家推荐的必读历史书,100位文化名人推荐的最好看的历史读本,近千位名校教授推荐学生必读的书。   如果读《三国》好比嚼鸡腿,喝米酒,那么读《大宋三百年》就是在享受满汉全席,痛饮“烧刀子”。   《大宋帝国三百年》比《万历十五年》更丰富、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有意味、比《德川家康》更气势恢宏。   《大宋帝国三百年》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   《大宋帝国三百年》以正史为基础,以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作料,对赵匡胤开天辟地五十余年的历史故实进行了全景再现。既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见,字里行间蕴味深远。细密处丝丝入扣,宏大处惊心动魄,呈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图画。   《大宋帝国三百年》作者金纲为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思想史研究和学术规划工作。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其出版的图书大都思想深刻、视角独特,为国内外所仅见。   从《大宋帝国三百年》中可以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读来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   读《大宋帝国三百年 1——赵匡胤时间》,能感觉到大将曹翰血洗江州时,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感觉到阳城大捷后,将士们抖动盔甲时,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宫,也随风飘过了女人们特有的脂粉香,甚至能感受到那个绝世美人小周后一个浅浅盈盈的微笑……   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到后晋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后周大帝柴荣征契丹,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到宋徽宗赵佶“靖康之耻”,《大宋帝国三百年》上演的是大宋帝国三百年的政变、杀戮、征战、信仰与文明推演的史诗。壹 郭威的遗产   郭威的肺腑之言   慕容彦超战略受挫   悖天命将士离心   兖州破险遭屠城   “银包铁”人心解体   “勾距之术”捉盗贼   梦祥兆城破拜圣人   最强的文官阵容   王峻的战略大局   为得宠王峻罢朝   惹帝怒郭威使辣手   开国功臣王殷被杀   王殷之死的背后   柴皇后一见倾心   一部兵书打天下   为民着想减免进贡   开言路以求郅治   短暂的帝王生涯   贰 南唐的前世今生   中原对北敌的战略   杨行密斩杀朱延寿   徐知训荒淫昏暴   除祸害自刎而死   “王国”升格“帝国”   南唐“鬼才”宋齐丘   徐温的辣手罪恶   “一言兴邦”的大计   落魄公子成江南显贵   徐知诰“传禅”遇阻   向宫女玩“咸猪手”   借兵祸图谋“篡位”   李昪救吴越国灾   爱和平,不爱用兵   让人怀念的仁厚君主   鸩杀大臣事件   叁 李璟   初用兵生擒乱贼   “巧佞”之徒薛文杰   荒诞的闽国大帝   李璟智昏南唐衰微   三战败北南唐折将   乱加赋敛百姓遭殃   拓跋恒逆帝上书   “立少废长” 马楚大乱   征中原错失良机   韩熙载睥睨名流   伪君子陶谷作秀   勘破大局名士避祸   肆 高平之战   平北汉柴荣亲征   两军遭遇对峙巴公原   一战告捷大败北汉兵   大学士逃命丛林   高平之战的历史大义   “五朝十君”老宰相   “不倒翁”的菩萨行   远结契丹冯道出使   “传国宝万岁杯”   狼虎丛中立身   世宗北征无功而返   居河东北汉不血食   伍 柴荣   柴荣铁腕执政   为得抚节度使“撒娇”   周世宗治盗有术   为民生世宗革弊政   “上辅之器” 王朴   底定中原路线图   历史的多种可能   西征军首战失利   王景与向训的转变   败蜀军连下数州   陆 征淮南   谋中原南唐结契丹   刺杀使者彼此离间   契丹、南唐虚假同盟   周世宗出兵淮南   破滁州生擒皇甫晖   赵匡胤威名日盛   扬州城四门大开   吴国杨氏绝嗣   南唐危急孙晟议降   和谈破灭以身殉国   攻伐失利世宗返京   率水军世宗再亲征   查文徽不夺人妻   刘仁赡“投降”周师   柒 出师未捷身先死   《宋刑统》震铄古今   窦俨治国六荐   第三次御驾亲征   唐主李璟自削帝号   柴荣大帝亲征幽燕   契丹未平柴荣病逝   谶语的记录史   停兵澶州柴荣思社稷   李重进与赵匡胤   “点检作天子”   捌 天现二日陈桥驿   世宗病亡契丹入侵   陈桥兵变的“预谋   “天现二日”催兵变   “阴谋推戴”黄袍加身   阴谋拥戴有动力   管兵士“约法三章”   “阴谋推戴”或“偶然事件”   一个“偶然”力量   “权反在下,下凌上替”   “上位”经验总结   玖 赵匡胤践祚   张永德的远见卓识   “姑息藩镇”的祸端   张永德慧眼识珠   “叛军”回京韩通失辨   韩通遭残杀老赵震怒   老赵初登明德门   政事堂帝相对峙   行禅代礼老赵登基   天子践祚“大赦天下”   老赵好“微行”   荐人才赵普居功   皇上与大臣的“博弈”(1)赵匡胤不怕被人射冷箭   公元960年2月农历正月,初春的日子,赵匡胤住进了原后周的禁宫。   老赵几乎来不及享用种种“帝王之乐”。他依旧过着那种简易的日子。心里想的却是天下大事。   老赵喜欢“微行”,以便于“阴察群情向背”。他大约想起了古来帝王“微服私访”的故事,于是也常常“微行”。但这类行动给保卫工作带来难度,于是有人劝谏他注意安全,帝王嘛,深居简出为要。但老赵听后大笑说:   “帝王之兴,自有天命!过去周世宗见诸将长得方面大耳,有帝王之相者就借故杀之,我老赵终日侍奉在世宗左右,他也不能害我啦!没关系,谁有这个帝王命格,任他自为就是,我老赵不禁!”   从此“微行”更加频繁。   但是“微行”虽然没有遇到麻烦,第一次公开出行却遭遇了袭击。宋?朱弁《曲洧旧闻》,说太祖即位后,车驾初出,过一桥,忽然有飞矢来射黄伞。禁卫一时惊骇,老赵却干脆敞开袍子,笑着说:   “教他射!教他射!”   回到宫内后,左右力请捕贼,老赵不允,久之,亦无事。   老赵此举,很像大帝柴荣。当年,老赵跟从柴荣征淮南,克寿州城时,曾经亲眼看到柴荣的镇定。   时寿州守将刘仁赡猿臂善射,发无不中。周世宗坐帐幄中观战士攻城,刘仁瞻觑见黄罗伞盖旁的帐内有人,忖度就是柴荣,于是,从城上搭弓射之。说那箭簇在御座前数尺就会降落。左右惊愕,都来谏请世宗避一避。柴荣说:   “要是一箭就射杀一个天子,天下还有天子吗?嘁!”   柴荣不但不避,还命左右将御座抬到刚才箭落处,等着继续来箭。   刘仁赡的箭又到了,结果又在几步远之外落地。这箭,伤不到周世宗。   刘仁瞻知道后,将弓箭放下不再狙击。他对左右说:   “这是天意啊!不是我不能射中他!但吾世受国恩,兄弟之中行伍多人,如果不能治危捍敌,宁静边境,给君父带来忧患,吾甚耻之!现在虽病但犹能奋力执戈,与诸君背城血战,死于旗鼓之下,乃吾之分。终不以大丈夫之节屈身以事二姓!”   这一段记载见于宋?龙衮《江南野史》。龙衮评论此事道:“以周世宗之神武确断,当矢石而不惧。予观自古帝王之达者一人而已。”这个评论不确,因为赵匡胤也是这样的人。   老赵是真的相信天命在兹。   (2)天道、神恩与历史感   老赵有时会在后苑弹雀。有一次,臣下称有急事请见。老赵赶紧扔下弹弓子来见臣下,但一看这位所奏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小事。于是大为光火,厉声质问。这位失名的臣下(行事风格很像赵普)对曰:   “臣以为所奏之事再不急,也比在后花园弹雀子急!”   老赵闻言更来火儿了,举起身边的斧钺就撞击臣下的嘴巴,结果撞下俩门牙来。这位臣下慢慢蹲下,将牙齿拾起来放入怀内。老赵气未消,骂道:   “你这家伙藏那俩牙,是准备起诉我做呈堂证据吗?嗯?”   臣下对曰:“臣不能起诉陛下,但是自当有史官书之。”   老赵听到这话,居然一下子就——觉悟了,连忙赐给他金帛慰劳。事实上,他是惧怕历史。中国史,具有“类宗教”性质,让人在作恶之前对身后之名有所忌惮。越是位尊德高之人越是惧怕历史。位高而无德之辈,不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之辈,不怕历史——他们什么也不怕。这个“弹雀”的故实,是可以考见赵匡胤内心“敬畏”的有趣案例。他不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他内心有神明,可以从他每年都要做郊祀、祭太庙,敬告天地祖宗的事实得到证明;他终生敬天道,可以从他的自信坦荡以及戒惧惕励而行事的风格得到证明;他信奉儒学之春秋笔法,对历史书写有虔诚的敬畏,可以从“弹雀”故实得到证明。   一般来说,人在宇宙中的处境,省略了神恩、天道以及历史感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无所畏惧者。但这种“无所畏惧”恰恰又是最为孤寂恐惧的。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将为绝对的无助所支配,他的经验想象世界,彻底无援——神恩不来眷顾、天道不来垂注、历史也与他绝缘——他将在“死了拉倒”的酸心硬语中孤零地走入虚无。虚无,给他隐秘、深邃的颤栗与恐惧。这是俗世的疯狂、冷漠与麻木最实在的哲学背景。而内心有所敬畏的人,不会体验虚无,因此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又实在,在无限的想象中体验绝对的超自然力量,不会颤栗、不会恐惧,因为他知道:他与神恩、与天道、与青史,同在。顺便说一句:儒学,在引导帝王建构价值观的方向上,很大程度是在培育他们内心——有所敬畏。   老赵有孩子气,有军阀气,更有圣贤气。   知错即改,看似容易,但却难于做到;特别是当场认错。有错不算错,不改才是错。所以《论语》中,孔子要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宋代大儒要说:“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其刚明者乎?”(《二程粹言》)这种坦荡,就是一种“刚”且“明”的圣贤气象。只有内心保有敬畏的人,才可能自我培育起这种道德成果。我以此衡老赵,老赵当得。   (3)南汉政权满朝皆宦官   刘鋹继位时17岁,因为刘晟将诸兄弟几乎全部歼尽,所以他才能顺利“践祚”,改元“大宝”。但这位刘鋹很像一个“活宝”。他的所作所为,与南汉前辈比较,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刘晟给刘鋹留下了几个亡国的宦官和宫媪。这些人在刘鋹即位后首先教会了他两件事:   第一,要学先帝,杀自己的兄弟,不然帝位不稳。   第二,群臣皆有家室,都在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不能尽忠,因此群臣要想得到任用,必须先割去睾丸而后起用。   从此以后,他开始杀戮亲兄弟。   从此以后,他开始割大臣的睾丸。   但是奇异的是,更有人愿意自我阉割。   当时群臣有才能及进士及第,甚至僧道之辈有点才干、可与谈话者,都先下蚕室,割了那话儿,然后能够进入宫中。其他人看到阉割后才能做官,以为只要阉割就能做官,于是,朝野上下,一片阉割风景。很多没有办法求取富贵的人,也开始请人“劁”了自己,而后,投奔朝廷或官府。一时间,“劁”,成为南汉的年度汉字,第一时尚,男儿求富贵,劁了进后宫。史称南汉有“宦者近2万人”,国内贵显用事之人,大多都是宦者。   这两政策实行起来雷厉风行,不久,南汉宗亲屠戮殆尽,朝中官僚尽成阉宦。   宦官林延遇等人,引荐女巫樊胡子进入宫中。   樊胡子自言玉皇附体,刘鋹深信不疑,在内殿设帐幄,陈宝贝,樊胡子则头戴远游冠,身着紫霞裾,坐帐中宣讲国事人事之祸福。她称刘鋹为“太子皇帝”。宫中一干掌权人物如龚澄枢、卢琼仙之辈都来巴结樊胡子,这位女巫就对刘鋹说:“龚澄枢等人都是上天使来辅佐太子皇帝的,有罪不可问!”刘鋹一一听命。从此南汉政权皆在宦官党林延遇、龚澄枢、陈延寿,和宫媪党樊胡子、卢琼仙等人手中。国事处置,都由他们几个人来做决定。   这几个人视百官为“门外人”。   公元十世纪,中国南方,两广地带,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政权。   (4)“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   宋师对金陵的包围,按照部署,潘美独当北面。围城部署完成后,曹彬按军规派使者将围城图呈给汴梁。赵匡胤对使者指着图上的潘美大寨说:“这里应深挖壕堑,警戒江南军来夜袭。你马上告诉曹彬,要快!”   为了节约时间,老赵马上安排使者吃饭,同时要枢密使楚昭辅迅速起草诏书。诏书写好,使者饭也吃过,立即回返复命。   曹彬接到诏书,亲自监督丁夫在潘美大营周遭深挖战壕,加固工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南唐出动了5千将士来袭击潘美营栅,每人都拿着一柄火炬,接近后,炬火点燃,鼓声大噪,但在深沟壕堑前被迟滞。曹彬、潘美以逸待劳,趁势反击,全歼来犯之敌,生擒将校十余人。   金陵被围已经将近一年。曹彬记着太祖的嘱托,没有纵兵杀掠,用兵不狠,故久久未能破城。城中已经用光了柴薪储存,粮食也开始紧张,城外援兵相继被宋师击破,守城物资出现匮乏。曹彬等人加快了攻城力度,一面期盼着李煜早日投降。曹彬还给李煜多次写信,对他说:“城是一定会被攻破的!应该早一点考虑后路!”后来李煜复信,答应让自己的儿子清源郡公李仲寓“入朝”,也就是去做人质。这样,也是一个姿态,如果有这个姿态,曹彬也可以“缓师”。但李煜答应的这件事,却迟迟不来兑现。曹彬每天都派人去督促李煜,并复信说:“郎君仲寓不必远行到汴梁,只要先到我的大营,我们就全面停止攻城。”但李煜被身边的人所左右,无法做主,无法决定投降归附大计,给曹彬回信说“仲寓还没有准备好行李”,以此来推脱。   曹彬、潘美等人虽然焦躁,但老赵有死命令:不准滥杀无辜。所以二人攻城始终不敢使用毒辣手段。期间,老赵还多次发来诏书,反复晓谕曹、潘二人:“勿伤城中人!江南将士若犹困斗,李煜一门,切勿加害!”   二人思量来思量去,攻城如果不杀人,无法威慑金陵,于是给老赵发去了一封奏章,内中称:   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史称太祖览之赫然震怒,在这份奏章后面批示了12个字,字曰:   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记录的这句话见于宋人朱弁《曲洧旧闻》。   朱弁对此评论道:“大哉,仁乎!自古应天命一四海之君,未尝有是言也!”真了不起啊!仁义!自古古以来顺应天命、统一四海的君王,从未有过这类话语!   儒学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说法,与老赵此语同为“敬畏生命”的圣贤理念,值得为之浮一大白!     ……     查看全部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林语堂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阿诺德·汤因比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陈寅恪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匡胤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