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栽的3000有棵树公司怎么样现在怎么样了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附图】三“棵”树 绿遍金城
  唐槐、桑树、左公柳解读兰州“绿文化”
<IMG height=328 src=".cn/0/10/04/75/899.jpg" width=400 border=0 width&
  左公柳
  兰州有三棵树很值得一提,一棵是工人文化宫里的“唐槐”,还有一棵是市委大院里的桑树,另外还有“左公柳”
  现存的“三古树”
  说到咱们甘肃,在远古时期可是个水草肥美的恐龙居住之地,并不像现在所说的“大西北是草木不生的地方”。我们兰州城里就有不少著名的古树,从这些树的生长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兰州的气候曾经有多好,兰州的绿化也曾得到了不少历史名人的重视。
  就咱们兰州来说,有三棵树就很值得一提,一棵是工人文化宫里的“唐槐”,一棵是市委大院里的桑树,另外还有“左公柳”,这不能说是一棵,但我们姑且就算在其中吧。“唐槐”当然就是唐代的槐树了,那棵树年代久远,是国家保护的古树;市政府大院里的桑树就更能说明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有桑树就说明了咱们曾经还是养蚕的,蚕吐丝、丝织绸,兰州在丝绸古道上的贸易还是很繁华的;而“左公柳”就在黄河风情线上,它为黄河风情线增添了不少的美景,但现在遭破坏的也不少,真是可惜!
  左宗棠的“左公柳”
  说到这些树,就不能不提左宗棠。当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从兰州一路植树到新疆,对生态的保护贡献很大,因此各地就有了“左公柳”。左宗棠是个十分有田园情结的人,当年西行的时候对西北的农民也是非常关心。他为了增加甘肃农民的收入,积极大力倡导种桑养蚕,兰州原来就种有桑树,但是叶子小,经济效益差。光绪初年,左宗棠被派到今酒泉一带驻守,他就派人从浙江采购了将近百万株桑苗,分发给全省农民栽种,从此之后兰州有了大叶桑树。这从杨昌浚所写的《小西湖记》中可以得到证实。后来,左宗棠离开甘肃,杨昌浚对“左公柳”还实施了不少保护措施,再往后,越来越少的人来管这些树,封疆大吏们只顾着自己,无暇顾及植树保护生态,“左公柳”被一些人几将砍伐殆尽,许多文人豪士对此感慨不已。
  至于市委大院里的那棵桑树我并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时候栽种的,但它确实能够说明曾经的兰州与丝绸的关系。
  建成“如兰之城”
  “兰州”这一名称的得来,有人说是得名于兰花,因此就有“如兰之城”一说,兰州这边的地名里就有皋兰。现在兰州有美丽的什川生态旅游区、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要建成真正的“如兰之城”,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真正的宜人风景是要更多的绿色来保护的。
  说过兰州的“森”,再说兰州的水。请看下回分解——兰州之淼。
  本报实习记者 魏存芳李夏为您摄影报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乡下的秋天汪红琼当太阳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叶子一样薄了。踩着阳光的经脉,一群打枣的小手在空中飞舞。成熟的枣儿不熟的童心,挺着几竿竹棍,把秋色摇落。那枣子,胖嘟嘟的,喜气洋洋地滚满一地,那欢声笑语,轻快明亮,像鸟叫一样直啄我心。我扔下手中的赶鸡篙说,妈,我不给你赶鸡了,我想去玩。妈说不行,这几天的日头一溜就没得了,谷不晒干怎能卖钱给你买花衣服穿。我说我管你呢,你把谷晒这里让鸡随便吃得了,反正我今天不帮你赶鸡了。妈不多和我理论,拿耙子围着禾场把谷划拉一圈后说,给你两角钱买东西吃,你再帮我赶一天鸡,好不?望着她手中的钱,我站在那里磨蹭许久,又默默地接过来。但心中,恨透了那些鸡们,扬起竹竿就是一阵猛追紧打,直到满天鸡飞叫,落下一地毛才住手。麻雀已经啾儿啾儿地向禾场洒下了一片激越的叫声。空气里流淌着秋天咝咝的声音。我孤单地坐在半块砖头上,看树上的秋虫怎样发出最后的喘息,看远处人们起伏不断的身影。秋空明净而辽远,我小小的心灵已经衰草离离。那个肩头飘扬着彩色气球的货郎怎还不来?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心里咚咚不停地拨着妈教给我的小算盘:五分钱一根的管子糖,两角钱可以买四根,等货郎来了一定要他卖五根,万一他不肯,就不买他的了。妈每次给我钱的时候,都这样叮嘱我、教导我。直到如今,每当我去买东西和人家砍不下价来时,总忘不了迸一句“我不买你的了”。我很小气,像我妈。奶奶在世的时候,这样说过,为了篱边桔树上那挂满枝头的桔子。奶奶刚伸手去摘的时候,我喝住了:“不给你吃,你去吃鸡屎。”秋风顺着篱笆根溜过,把零落的柴屑吹得像小动物一样走动。妈在屋里一边把反复翻晒过的谷物归仓,一边传出尖叫来唤我:“叫老婆子来背她的口粮!”老婆子就是奶奶,是妈对奶奶的称呼。妈每年秋天给奶奶口粮时,总要数落,说我和哥哥小的时候,老婆子不肯抱我们,经常睁着一双大眼看我们坐在地上摸鸡屎吃。老婆子现在老了,动不得了,每年却还要吃她几百斤粮食。妈对老婆子感到无可奈何,我也跟着不喜欢,虽然我早已忘记了鸡屎的味道。我去喊奶奶,弓着小脚背,在屋门前凸凹不平的路上,在铺着柴草的禾场上,上下乱蹦,像一只误入歧途的蚂蚱。透过淡淡的暮霭,我看到了那一面熟悉的土坯墙,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我喊奶奶,奶奶颤动着小脚颠出她的小屋,孑立的身影像一根衰草在摇晃。我说奶奶我妈让你去背你的口粮,奶奶的老脸便笑开了,深褐色的老人斑仿佛枯叶牵着枯叶在地上走,那一棵棵在秋风中无力摇动的白发,使我牢牢地记住了秋天的暮霭,那幽蓝的林梢是怎样地降下了奶奶一生的大幕。天空高了又高,日子凉了又凉。凉凉的月光,一下子泻下来,小小的村庄,就淹没在月色里了。草丛里的蟋蟀合唱团,唱的还是往年的那首老歌,和我的童年一起,被田野上刮过的一阵风吹着,轻盈、悠忽而散漫。【小题1】简析第二段中的“儿童打枣”场景描写的作用。(3分)【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①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②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小题3】赏析文章划线的段落。(4分)【小题4】“妈妈”和“奶奶”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的关系又很耐人寻味,试作分析。(5分)【小题5】有人说将本文的标题改为“乡村的秋天”味道就变了,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标题和主题的理解。(5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①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反映出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葛洪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③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于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东方书画家协会、世界书法家协会、国际书画家联谊会这样庞大的团体。按此论,这几个团体主席的书法水平更是高妙无比。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取得独到的审美效果。  ④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着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同滚滚江河的上游总有细散的小支,在一泻而下的同时又分成枝杈,这是艺术欣赏的常态,差异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却总喜欢操起斧子,东砍西斫,如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还有什么欣赏的精神自由可言?  ⑤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赏才能真正变得自由,同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审美意识之中,与每一个头脑产生交融,从而催化出新的形象。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南朝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 “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如果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认为“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既简单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赏真谛。⑥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级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小题1】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所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请从全文归纳。(6分)&&&&&&&&&&&&&&&&&&&&&&&&&&&&&&&&&&&&&&&&&&&&&&&&&&&&&&&&&&&&&&&&&&&&&&&&&&&&&&&&&&&&&&&&&&&&&&&&&&&&&&&&&&&&&&&&&&&&&&&&&&&&&&&&&&&&&&&&&&&&&&&&&&&&&&&&&&&&&【小题2】结合文章,说说在艺术欣赏中怎样才能做到“精神自由”。(6分)&&&&&&&&&&&&&&&&&&&&&&&&&&&&&&&&&&&&&&&&&&&&&&&&&&&&&&&&&&&&&&&&&&&&&&&&&&&&&&&&&&&&&&&&&&&&&&&&&&&&&&&&&&&&&&&&&&&&&&&&&&&&&&&&&&&&&&&&&&&&&&&&&&&&&&&&&&&&&【小题3】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这一修辞手法,请任举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4-7题。大地的语言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己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注: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7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一、(12分,每小题3分)1.C(A.洗涮(shuàn)&
B.扉页(fēi)&
D.癸丑(guǐ))2.B(A.“谐奏曲”为“协奏曲”& C.“赔嫁”为“陪嫁”& D.“老俩口”为“老两口”)&&&& 3.A(B.“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与语境不合。C.“空前绝后”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D.“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时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4.B(A.删去“一起”;C.删去“将大火”;D.“打着……名义”改为“打着……幌子”。)二、(9分,每小题3分)5.D(原文第三段说:“当磁场反向时,南北磁极将交换位置”。)6.C(促使科学家研究地球磁场的原因是他们的种种担心,即第三段中所说明的内容,而不是磁场的作用)7.B(“地核外层的液态金属不断对流”产生的是磁场,而不是“稳定的磁场”。原文第四段说“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稳定的磁场的,现在还不清楚”。)三、(9分,每小题3分)8.D(两句中的“存”都是“看望、慰问”的意思。A副词,①表示婉商语气;②表示祈使语气。B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经由。C①清楚,明白;②意动用法,以……为鉴。)9.A(⑤表示道根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⑥表示道根带兵纪律严明。)10. D(文中“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的意思是“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也就是指不用朝廷牵挂那一州的治理之事。)四、(23分)11.(10分)(1)等到陈显达战败,冯道根每到险要的地方,就停下马来指路给他们看,众人靠他而保全下来。(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第二个“及”、“指示”、“全”各1分。)(2)这个人嘴上不谈论自己的功劳。(本题2分,意思对得1分,“论”1分。)(3)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冯道根饯行,令画工看着冯道根,让画工画出冯道根的形像。(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引”、“于武德殿”、“图”各1分。)12.(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分)(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2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13.(1)①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③潦水尽而寒潭清(2)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天阴雨湿声啾啾五、(22分)14.(每点2分。每点中2个要点,各1分。)伟大:①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高贵:①贡献全部,从未索取。②姿态优美,出神入化。智慧:①有灵有智,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②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15.(6分,每点2分)①清楚它在天地间的位置& ②清楚它与大自然的关系& ③清楚它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16.(4分,各2分。)梧桐树王:战胜条件的艰苦,以顽强的生命力尽显王者风范。无花果王:尽己所能做出最大贡献。17.(6分。第一问2分,每一点1分;第二问4分。)(1)理解:①“大树”的形象在文中具有特殊含义,大树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表面上说的是“树”,实质却时时刻刻在说“人”。②大树给人很多启示和教益,是人的亲人和老师。(2)启示:人应该像大树那样,站稳脚跟,拥抱世界,“尽得天地风云之气”;人应该少说话多思考;人应该学会多奉献,少索取;人要活得高贵,有骨气;人要善于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若能经历考验,那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六、(15分)18.(4分,各2分)。示例:(1)刚出生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真是神婴啊!示例:(2)屈原这一刎,神了!竟然砍到了项羽的脖子上。19.(5分)示例: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人人动手,(1分)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2分)象征聚少成多。(2分)20.(6分)示例:①多背一公斤,就多一片关爱的绿阴;②多背一公斤,就多一盏希望的明灯。(本题意在考察情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简明连贯,切合情境,切合对象得体,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有文采有创意,每句3分)七、(60分)21.参考2008年四川省高考评分标准。附:文言文译文冯道根字巨基,广平?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帮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而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派自己的私交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这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附了高祖。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大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攻下合肥。冯道根和各路兵马一道行进,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州,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城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增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地管理,清静太平,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而性格不奢华,他居住的房屋墙壁不加营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十六年,冯道根都督豫州诸军事。准备起身,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令画工看着道根,将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冯道根担任豫州刺史时间不长,得病,上表请求回京。返回京都后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视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终年58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宗棠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