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德火锅天红兆 吴姓字辈

中华吴姓概况
&|&&|&&|&&|&&|&&|&&|&&|&&|&&|&&|&
您现在的位置:&&>>&&>>&&>>&&>>&历史正文
吴氏在线?历史频道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中华吴姓概况
作者:佚名&&&&历史来源:网摘&&&&点击数:&&&&更新时间:
【字体: 】
一、吴姓起源: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泰伯封地在吴国,子孙便以国为姓 江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发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 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吴氏族人的祖先 许多姓氏的祖先源自河南、山西或陕西等地属于黄河流域的 地方。而吴姓与区、欧、欧阳三姓的发源地却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和越国,古代吴国的所在地是现在江苏省无锡县。  吴氏族人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但是吴氏族人都以季扎为他们 的老祖宗。如果再追溯上去,吴氏族人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 泰伯,因为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朝的泰伯,这个姓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古公父有泰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 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圣瑞出现,身为祖父的古公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之意对这个刚出世的孙儿充满期望。  身为长子的泰伯听到这番话后,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希望把王 位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姬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泰伯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批人跑到遥远的江南,当时的江南属于荆蛮之地,为了表示让位给季历,不再回去的决心而纹身断发,在江南从事农业生产,安居生息。那一千多户自动跟随泰伯到江 南的周人逐渐把江南发展起来。周灭商后,周武王寻找泰伯与仲雍的后裔,找到了他们的三世孙周章,封他为诸侯,封地称为“吴国”。周章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他有4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 季扎。寿梦有意传位给季扎,季扎不愿越宗传递而迁居延陵,以耕种为生,终年90岁,当地人建庙立碑纪念他,延陵也就成为吴氏族人的另一个发源地。  春秋后期,吴国国势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 度攻破强大的楚国,他的儿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 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后来,勾践的臣子范蠡使用美人计,派遣西施到吴国伺候夫差,父差迷恋女色,放松警惕,以至被越国所灭。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子孙以吴为姓。根据琼州吴氏公会祠碑记的记载,西汉吴文翁南迁福建,成 为福建的吴姓始祖。唐朝大司徒(官名)吴壶邱从福建迁居海南,成为海南吴姓始祖。二、历史名人:
吴& 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道子:唐画家。河南阳翟人。又名道玄。所绘人物,时号“吴家样”。善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时称“吴带当风”,又有“吴装”之称。后被尊为“画圣”。&&& 吴& 丹:(744-825),唐常州晋陵人,字真存。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正字。累历协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职。宪宗元和五年,迁太子舍人。穆宗长庆二年,以驾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随韩愈赴镇州宣慰王庭凑。使还,拜谏议大夫。官至谏议大夫。能诗。吴承恩(?),明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归,专意著述,著《西游记》。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吴& 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吴三桂(),明末清初高邮人,辽东籍。字长白。吴襄子。出身武举,累擢为宁远总兵,封平西伯。崇祯十七年引清兵入关,受封平西王。后以不愿撤藩举兵叛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称周,不及半年即死。吴历(),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 吴铭道:(),清安徽贵池人,字复古。吴应箕孙。父吴孟坚亦隐居以终。铭道守祖与父之志,布衣终老,游迹半天下。有《复古诗集》、《滇海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受博学鸿词荐,不赴。从此不应科举。有小说《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集》。&&& 吴& 修:(),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吴其F:(),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其它吴姓名人有《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元曲作家吴昌龄等都是杰出的吴氏族人。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В纤未嗜宋馕挠⒚猥d、吴U,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⑿∷导椅怩氯说龋执费Ъ椅怅弦约跋肪缂椅庾婀猓贝邢非砺奂椅饷贰⑸锘Ъ椅庵摇⒔逃椅庥裾隆⑹费Ъ椅怅稀⑽锢硌Ъ椅庥醒怠⒁窖Ъ椅饨灼健⑿挛叛Ъ椅饫湮鳌⒆骷椅庾殓健⒕缱骷椅庾婀狻⒒椅庾魅恕⑽迕治馇逶吹取&&& 吴合振:男,1946年12月生,河南省镇平县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经济审判庭副庭长。现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河南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法官协会副会长。多年来,潜心钻研法律,多有论著。先后与他人合著有《经济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经济审判专题研究》、《经济审判热点问题研究》、《合同法理论与实践应用》、《企业破产法诠释》、《中国损害赔偿全书》等著作十多部。在《中国法学》、《人民司法》、《改革与理论》、《河南审判》等省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多篇,被收入有关文献中。撰写的《经济诉讼中反诉的理论与实践》被评为全国法院首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被收入《人民法院年鉴》1989年卷。& &&& 吴恒泰:男,1936年10月生,甘肃天水人。字亘水。甘肃省天水市第二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甘肃省书协。甘肃省楹联学会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报》、《对联》杂志记者,中国楹联墨迹大赛和中华诗词海内外墨迹大赛评委,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及书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研员,东方中日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荷泽市天香画院名誉院长。1965年8月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长期从教,获甘肃省1988年“园丁奖”。曾获“羲之杯”、“金鹅杯”、“华联杯”、“四面山”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95三国文化全国书画篆刻艺术大赛书法一等奖,中国文联等单位认定书法一级作品证书。“天台杯”、“孔孟之乡”、“峨眉山”全国征联大赛三等奖,“国泰杯”全国征联一等奖,“地税杯”海内外征联特别奖。编著《中国•甘肃名胜楹联》。获当代诗歌精品选“世纪之光”二等奖。诗、书、联作品及传略入编《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世界名人录》等五十多种大型辞书,并担任《世界名人录》的特约顾问编委之一。《中华人物》(当代文化卷)特邀顾问编委。获“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 吴红光:男,1961年2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国气象局南昌气象学校讲师。论文《“0、1”回归和概率回归常数项的去留》、《多元聚合分类方案》、《K――均值法探究》等几十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或在各级学术会议宣读,其中《……去留》一文获省级科技论文二等奖。“多元聚合分类方案”是作者首先提出的以聚合为策略,旨在解决相对最优分类的一种数据分类方法,论文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多篇文集;“方案”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系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三、吴氏分布: &&& 吴姓发源于中华南方,虽历经迁徙,族人散布于华.夏各地,但吴姓族人仍大多居南方各地。到了宋明以后,始成为东南望族。&&& 在“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大批江西、江浙地区的吴姓吴氏纷纷踏上了开拓被.战.争毁.坏的湖南地区的征途。这些西拓湖南的吴姓,成为今天湘西、黔东吴姓的主要来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会同,贵州的天柱远口、凯里、都匀等地。其中贵州的所有吴姓和湖南怀化地区的吴姓,大都是经由贵州天柱远口分散的。&&& 江苏是吴姓的故乡和发源地,历史上江苏吴姓世.族,主要分布在今无锡、苏州、常州、江阴、丹阳、丹徒、常熟、宜兴、仪征、秦郡、邮、扬州、嘉定、泰州、吴县、金陵等地。&&& 浙江吴姓:据民《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志》记载,主要分布在吴兴、德清、桐乡、杭州、钱塘、温州、归安、江山、绍兴、平阳等地。&&& 福建吴姓:历史上最早到达的省份。在今崇安、浦城、上杭、连城、福州、泉州、莆田、福清、厦门、安溪等地。&&& 广东吴姓:《香山县志》载:本世纪初,中山县的吴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当时仁良的柏桠、基边、榄镇的塘尾、小榄、新会冲式,南溪等地。&&& 宝岛吴姓。远在春秋吴国鼎盛时,具有先进航海技术和海洋民族开拓和冒险精神的吴国子孙,就涉足宝岛、澎湖。当吴国亡后,吴姓子孙逃难海上,至宝岛。见于史载者为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 国破家亡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日本岛,后演变为日本皇室,汉隋时期,日本吴人怀念故乡,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泰伯的后裔。《魏略》、《晋书》《北史》等史书都有记载。
吴姓子孙,约在秦汉时期就达越南。《元和姓纂》记载:唐代中期勃海吴氏就有吴纳南任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唐末五代,吴姓于越南建立吴朝。《丹阳吴氏宗支录•季札以下世系》载:越.南吴权家族属延陵吴氏,为吴季札第50世孙。吴权出生于当时唐王朝属地唐林州(今越.南和.西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为杨廷艺之婿。937年,杨廷艺遇.害,吴权于次年从爱州(今越.南清.化省)起兵,不久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 吴姓到达古代朝.鲜应在战.国时期,《后汉书•吴佑传》记载:东汉时著名的陈留吴氏家族吴佑长子吴凤,便官任汉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太守。《深港客家源流考》载:元代,有客家籍吴姓南至香港。清代,有吴宣后裔从广东嘉应迁居香港,现居于香港新界榕树澳、三角咀、丹竹坑等地。菲律宾的吴姓吴氏,主要是福建沿海移入,一些来自广东和宝.岛。《温陵晋邑古西吴氏叠轩公派下分支谱》记载:有吴汉光、吴森光于道光年间均侨商于菲律宾。&&& 吴姓吴氏成员移民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大约从元明时期。吴氏《商.报》《天声日报》“怡和俱乐部”等。&&& 近代移居美.国的吴姓家族,大都聚族而居。1879年,美国吴姓华人吴氏联合蔡、周二姓,建立起共同的吴氏组.织“致德公堂”&&&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和形成和发燕尾服,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四、源流与播迁 :&&& 黄龙族吴氏是季札后裔,属吴征生支派。黄龙族吴氏1世祖吴礼孙。先祖自吴琚以下至吴礼孙的几代为: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29世,海内外数十万人。 一世吴礼孙:,配陈氏(),子三:长子吴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子吴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子吴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 二世吴景政:,娶蔡氏妙清(),子六:吴君用、吴君济、吴君弼、吴君辅、吴君锡、吴君赐。 二世吴景兴,后裔居于晋江市和石狮市等地。 三世吴君用:1278―?,娶陈氏,子三:吴观生、吴观应、吴观庆。分居永春县梧板与南安县的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博尾等地。 三世吴君济:,字和卿,号龙溪,娶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子七:吴希宪、次子吴希文,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子吴希礼、四子吴希勉、五子吴希舜、六子吴希禹、七子吴希敬。 &&&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村吴氏:水头村古称鳌海境,亦称湖内村。吴精一、吴精直。自7世字辈: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2000年已传至周程代。 &&& 福建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吴氏:始迁祖吴启勋讳绍祖,是泉州黄龙族1世祖吴礼孙传3世三房4世祖吴希圣之长子。于元末(1361年)迁居后店村。 &&& 福建省惠安县洛阳街尾吴氏:始祖黄龙族4世希圣之次子于元末迁居此。 &&& 福建省德化县三乡吴氏:黄龙族吴氏3世五房吴君锡之孙吴晖肇基永春吴坑。德化朱地村吴氏是泉州黄龙族迁入,始祖吴源、吴润。 &&& 黄龙通族六十四字行:12世起0字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已之义: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 黄龙族文化艺术:南曲亦称“南音”是一种古典乐曲。四管合奏:琵琶三弦、二弦、洞箫、璧板。福建莆田市吴氏莆田史称“兴化”,统称闽中,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始祖为吴祭、吴瑞、吴良、吴兴。系太伯第62世孙,季札第44代孙:太伯...季札-征生-启蕃-翊-售-弥庸-勾馀-厥由-涉-平-申-芮-臣-回-右-著-允陵-全-隆-复兴-章-汉-成-[日于]-胜-恢-佑-凤-驾-库-猛-神霄-均-铨-授-渊-国宝-祯-颂-琳-绳祖-萝献-惠达(讳铎任建安刺史)-吴祭、吴瑞、吴良、吴斌。从兄弟吴荫、吴发、吴兴。
黄石水南玉塘吴氏:吴祭第17世吴隆后裔吴天顺。东甲吴氏:吴祭后裔吴天宇,吴瑞后裔第23代吴重谋由东华迁居。 江东五吴亦属吴祭后裔:环浪吴氏:祭-烈-缘-占-资-舍-嗣-当-察-翊-绎-裕-叔告(状元)-起沪-圭老。孝友吴氏:吴诹长子吴声[火亘]于宋代由城厢坊巷迁江东。祭-烈-缘-占-资-舍-嗣-当-察-翊-叔雅-诹-声[火亘]。福清吴氏:吴祭第14代吴元益于宋代迁福清石塘。其9代孙吴美玉官居广州府通判,自广州返福清,路过莆田,见江东环境优美,遂居。东甲吴氏:吴天宇于明朝由北高后吴迁东甲。世立吴氏:迁徙不详。 &&& 华堤吴氏、下江头三吴:都是吴祭第23代孙吴泮孙吴万代、吴万利后裔。华中村吴氏:吴祭29世孙吴学周由水南龙度迁居。华东村吴氏:吴祭第14世孙吴元华之曾孙吴翊由吴岱迁居。沙堤:吴祭14孙吴元华之玄孙吴朝始祖。天马吴氏:吴祭19世孙吴竹溪开族。清江村:吴祭16世孙吴佛宝迁居。黄石长坑下坂吴氏:吴祭12世吴仲举开族。黄石东井、龙度、华中、后诛、城厢吴镛支系:祭-烈-缘-羽-清-[土高]-严-士敏-确-某-汝恭-丛桂-胜龙-复-天就-富-鸿祖-镛。
古公父之后――吴姓 吴姓的由来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据考,吴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吴姓家族专用楹联吴姓家族历来习惯于将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吴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吴。延陵望族(吴季札)。 廷尉名官(吴公)。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吴申)吴氏支系•福建卷一:&&& 黄龙族吴氏:基于泉州古城西郊黄龙江滨(今晋江)两岸纵横20平方公里。 &&& 泉州鲤城区浮桥镇:延陵、坂头、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东边、黄石头、五羊、林美、金浦、金鸡、霞&&& 洲、浮桥街、塔顶吴、高山义门吴、山美吴。 &&& 泉州鲤城区江南镇:乌石、后墩、官林、后头、小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 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津头博。 &&& 丰泽区北峰镇和清源农场: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边、前山、花园头、水流坑、洋西桥、乌墩白水岭。 &&& 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博头、丰州南门、丰州东门。 &&& 南安市洪濑镇:洪濑街、湖尾小路村、进坑村、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 &&& 南安市霞美镇:麻山、后房、下福。 &&& 泉州晋江池店镇:高坑、华洲东山、水田霞美。 &&& 泉州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闽南侨乡、衣冠之族 &&& 明朝《闽书》卷之九方域志载:岸上(黄龙江岸)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 福建莆田市吴兴支系:吴兴(646-709),吴竟次子,字起祖,号长官,太伯70世孙。 &&& 福建省永定县吴氏:大多是江南吴氏始祖吴宣之孙吴宥的后裔。吴宥,号承顺,宋进士,敕封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吏部侍郎。生于928年。 &&& 福建省南平市吴氏:《崇寿寺碑》载,875年左右,河南固始人吴卓首次入闽为官,共父吴[禾遂]太伯68世孙,因黄巢之乱,兄弟四人弃任入闽,至今1135年,定居南平南山已1091年。 &&& 福建周宁县狮城镇南源村吴氏:先祖吴胄。后裔南源村开氏祖吴仁部,是吴晟的第五子。吴仁部946-1009,北宋初年任统兵大使。 &&& 福建省南靖县吴氏:始祖一:吴承顺;始祖二:吴薪。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吴薪―吴孔辉支系。福建省平和县壶嗣吴氏:始祖吴文应。祭-烈-缘-詹-资-舍-嗣-富-察-翊-绎-裕-叔告-起渥-强老-尚彬-清溪-汉一-伯和-文应。新碑乌石吴氏:始祖吴则惠,系念二郎吴岳之次子。泰伯...吴宣(71)- 纶-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九郎-六四郎-念二郎(79)-则贤、则惠、则茂。岭下村吴氏:始祖吴峻岭,其字辈:峻敦道忠成直一毓国永元文时,文章经国盛时世振家声统绪承源继宗基甲第荣。九峰镇、坂仔镇、文峰镇吴氏:吴伯亮之孙吴云传始祖。 福建省诏安县吴氏:吴祭15代吴强老始祖。 &&&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劳光村下店吴氏:澄-京-当-德聪-师-宗禄-达江-一槐-调炜-思佑-克明,克明始祖。 &&& 福建省漳浦县吴源、吴岳支系:强老派开基始祖吴源,字端本,号强老。浯漾派开基始祖吴岳。 &&& 福建厦门市同安区新店镇霞浯吴氏:始祖吴潜。二世吴极、三世吴昭。 &&& 福建省福清市玉塘吴氏:始祖吴元益。祭-烈-缘-吉-寅-安-建-复-玖-骥-刍-汝梅-匡-元益。玉塘村吴元益、塘西村二世吴汝守、岭头村二世吴汝宇、吴塘村二世吴汝密、下梧村八世吴公谭、后笼村8世吴公言、溪东村7世吴稔、城关楼锦霞东巷7世吴稹、瑞亭村7世、敏营村7世吴稠、官垣村3世吴伯龙、吉岚村7世吴三官、前薛村3世吴伯鲁、后园村7世吴长发、吴厝村3世吴伯侨、倪博村19世吴开旺,另无法落实的高仑村、龙塘村、东坪村、观音博村、溪南村、北屿村、上迳镇、渔溪镇、镜洋西边村。墩头村吴祭长子吴凤始祖、三星村、勤寿山村、玉博村、东台村、下施村、里坑村、石蕊村、红边村、雷底村、北山顶村、宣口村、东林村、东庆村、西山村。玉塘吴氏以吴元益为1世,其字辈为:左昭:元、汝、伯、善、硅、智、穆、公、朝、从、臣、国、承、贤、梦、廷、昌、朝、进、启、绍、章、茂、继、古、唐、虞、&-1993年续-&守、大、则、可、作、良、箴、易、直、温、和、世、代、上、承、祖、武...;右穆:以、光、世、彦、景、用、时、伯、叔、思、汝、于、有、载、元、侯、孔、振、开、宗、绪、孝、裔、传、荣、起、德、辉&-1993年继-&存、诚、心、用、宏、至、道、安、祥、宽、厚、久、远、垂、裕、孙、谋...玉塘文化:吴氏宗祠: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祠联:太伯推位肇基梅里万世师表称至德季子让国躬耕延陵百代帝王颂嘉贤;玉树发千枝根从渤海塘水分万脉源出延陵。福建省福清市吴荫支系:885年始祖迁居。吴姓支系-福建卷二: &&& 吴姓是中国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宝岛的历次统计中,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郑成功渡海收复宝岛,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招收了不少吴姓兵士有关。顺治年问,两省人民赴台者更多,也有不少是吴氏。所以宝岛的历史人物中,姓吴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宝岛道吴大廷、画家吴鸿业等。吴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亲的长兄泰伯后代于吴地,国灭之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吴地,就在现在的江苏无锡一带。吴氏究竟何时入闽,何时入粤?查阅多种族谱,可以划出吴氏入闽入潮的迁徒路线。吴氏自一世季扎之后,传至六世为弥庸。弥庸的后代有从吴地迁河南者,传至第五十世有吴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闽,遂定居莆田县。吴祭为吴氏入闽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黄石山。吴祭生有四子,其子孙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连城、诏安、泉州、厦门等市县。至南宋理宗年间,有吴养行,号千十郎者,乃吴祭之十三代裔孙,由福建来潮州府潮阳县任武官之职。任满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这吴养行便是吴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吴冲一,从福建诏安迁来饶平高堂定居。这吴冲一乃吴祭之十八代。吴冲一是为饶平高堂吴氏始祖。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 总的来说,今日居住潮汕的吴氏,基本上是这两派迁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闽始祖吴祭派下。正如南澳吴氏族谱的编纂者在序言中所说:“虽则来回不同,迟早有异,然则三江殊流,会出于九河,终归苍海。”皆属开闽始祖吴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吴姓人家,系由宁化石壁村迁来,由客家吴氏而渐同化为潮人吴氏,也是同出一祖。初居潮阳之吴养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阳龙砂(谱中称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东陇吴氏入潮虽缺少了一点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但这个在总人口数量居显要地位的姓氏,在历史上却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与苏轼同时代的吴复古。他是北宋时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吴养行,名气也比他大得多。吴复古及其先人何时由何处迁徙入潮,后代世系也无从排列,故不敢把他定为吴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苏轼的好朋友,潮州八贤之一,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洁,蔑视功名,终生悠游归隐,民间曾流传着不少他的佳话。他是潮汕吴氏的光荣。至南宋,又有皇宫教授吴厝。《海阳县志》有关于他的记载,吴厝墓在新津溪与梅溪之间的渔洲上,是一处对研究韩江三角洲形成历史和人文发展史有价值的文物。 &&& 1989年8月间,澄海信访办来了3位宝岛同胞,自称是县对台办的同志让他们来这里的。原来,这3位宝岛同胞是回大陆寻根访祖的。据他们自己介绍,他们3人皆姓吴。先祖是郑成功部下郑成功收复宝岛后,他们在宜兰县定居。至今已传了十几代,人口有200多人,还建有吴氏宗祠,修有家谱。先祖曾告诉子孙,咱们的老家在广东省潮州澄海县吴厝乡,乡边有一条河,村口有丛破布树(乌桕)。世代为农,农闲下海挨楫(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现在生活较为安定,族人拟重修族谱。为此事特回大陆寻访宗亲,接续源流。他们介绍完情况,还取出携带来的手抄族谱,真的在第一页第一行上写云:“硕祖(他们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随郑国姓爷渡海来潮。”另有一行小字注明祖籍乡里特征。信访办的同志很热心,赶忙打电话到各个镇询问,但终无回音,宝岛同胞只得怏怏而回。 &&& 清初,为隔离郑成功与县民的联系,防止有人投向郑成功,澄海实行裁地政策,滨海人民一律内迁,连澄海县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沦为废墟,复县后模样已大变,澄海已不再有吴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树了。近400年沧海桑田,世事巨变,谁还记得当年村中有人随郑成功去宝岛呢。但既然同胞言之凿凿,郑成功曾来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记载,用心查找,或许有个满意结果,使台胞了却多年心愿。
吴氏支系•福建卷三:
三千多年前诞生于江苏的吴氏,其枝叶的很快蔓延于长江以南各地,是理所当然的事。 &&& 著名的姓氏学者罗香林教授,曾经写了一篇「吴氏源流考略」,文中对于吴氏自江苏扩展到闽、粤地区,乃至进一步分衍到其他各地的情形,都有极为精湛的考证结论,是每一位吴姓中国人都必须一读的重要文献,该文的全文如下:吴氏受姓,始于周初泰伯至德公。当其让位,居荆蛮(即今江苏无锡县界梅里乡),荆蛮人慕其高风.立为勾吴长,其弟仲雍继之。厥后周章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吴之得名,实始于此,其由来远矣。&&& 春秋时,吴王寿梦立,周封吴为子爵,由是称霸中原,而吴益大(见吴越春秋)。先是寿梦公,欲传位季札,札让不受,遂封于延陵,故曰延陵季子,后又封于州来(即今安徽凤台县),又曰延州来季子,则季札之让,与泰伯殆有后先媲美者焉。自周末以及秦汉,其子孙散居于长江流域等省:后汉时有吴汉,为大司马大将军;吴恢为南海太守,吴佑为胶东相;东晋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后升晋尚书。又隐之公曾孙吴猛,为二十四孝之一,亦犹是泰伯公之支派也。 &&& 迄自唐代则有唐太史兢公,为江南始祖,其来孙简公,因仕蜀而居闽州。简公之子宣公,字机蔡,于后晋天福元年,由蜀地携眷渡江而南,乃江西临川、南丰、祝家山等处居焉。按宣公之孙文福,编有实录,云:「吾祖宣公,随父任居蜀阆州(今四川阆县)兰台谷巫锡山,娶盂知祥嫡妻何氏女。五代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民国前九七八年),外祖知祥即蜀主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为驸马宣成公,祖母为孟氏夫人。吾祖夫妇,有深远之虑,携卷回籍,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民国前九七六年),时吾年四岁,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与父纶公,叔经公、绍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留二叔经公居此,又与父纶公、三叔绍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家庄,后又徙居祝家山金斗窠将军出洞形居焉。时后汉乾佑元年戊申(民国前九六四年)九月按纶公次子宥公,居祝家山,迁山塘隐居,即今福建汀州宁化。宥公次子坤二公,由宁化迁永定。坤二长子泰甫公,为宋执事郎中,生子二:长四五郎,传梅县、大埔、丰顺等处;次四六郎,传广东、江西等处。坤二公第三子吉甫,宋进士,任广东博罗县知县。长子五四郎,传下九子:长千一郎,传永定大坪里、石门、冈下等处,次千二郎,传永定大坪里、高陂、塘下等处;三千三郎,传小新村、条鱼、竹寨等处;四千四郎,传丰田、赤迳等处,五千五郎,传胜运、水槽迳、洪山塘等处;六千六郎,传漳州、云霄等处,七千七郎,传广东断铁背、云坪、及海丰等处,八千八郎,传河源、梅县等处。又吉甫长子五四郎之长孙六四郎,生下九子:长念一,传梅县南口,奇峰、嵩山等处,,次念二,传蕉岭、高思、丰裔、徐溪等处,三念三,传梅县、珠王坑、松溪、松口、蕉岭、徐溪等处;五念五,传平远、东石、畲脑等处;七念七,传梅县、葵岭等处。又泰甫公之玄孙伯五公,开基龙川李埔柏树下。后传至法猷公,迁兴宁乌池油寮围。法猷公生下九子,各散居于兴宁、五华、龙川等处,及迁徙各省,不可胜记。 &&& 上文所述吴吉甫公长子五四郎长孙六四郎,生下九子,五念五所传平远、东石、畲脑等。处一支&&& 吴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间,亦多迁移至四川新繁、灌县等地者。平远吴敬轩教授,昔年撰『二亲六一双寿恭述』,颇夹载其事,其文略云:『先是,蜀中明季张、李乱后,炊烟都绝,清初他省移民入蜀,相望于道,吾族健者,亦多驱车入蜀。至道、咸间,居成都,属邑温江、新繁、灌、崇宁等处,所云川西坝者,已数世矣文甲公英年迈往,同治末,借族人等,徒步入川(公自云:经赣南、湘潭、洞庭、常德、湖北,抵重庆,而入成都,凡二月余而达),居郓、灌、新繁诸邑四年,数以病废,无所得,遂东归,时年二十九矣。「此不特可睹清初平远吴族移川景况,且可推荐当时经行途径也。」此外本省吴铜先生所编的一项「吴氏族谱」,对于吴氏的南迁入闽、粤,也有下列的记述:「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吴祭由福而南,先居莆田,然后子孙分支漳、泉各地。今之晋江、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诏安、莆田、广东饶平,皆祭公之后。以上两项文献,说明了唐朝末年及五代时期两支吴氏辗转入闽的情形。不过,长时以来在闽粤地区人多势众的吴氏,在血统的归属上,当然不会仅有这两支,「漳州府志」的记载,在唐初陈元伏开辟漳州时,他的部属之中,便已经有吴姓在内,由此可见吴姓在闽粤的盛况,绝不是一天造成的吴姓家谱介绍: &&&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家谱文件: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民国)吴承祜纂 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民国)吴其(禾+逵-辶)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竹甫皿)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 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民国)吴祥鸿等修 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六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馆,(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存卷首、卷1―13) 美国,(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日本 美国,(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民国)吴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藏地:复旦大学,(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美国,(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民国)吴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唱续修 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莲溪编纂 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清)吴潮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间钞本一册 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康熙间刊本 一册 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 藏地: 美国,(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本 八册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 (二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清)吴永锡 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洞庭祠堂刻本六册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存卷2―6),(清)吴经望等纂修 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刻本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六册 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 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河北大学,
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 6、 7) ,(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木刻本 十六卷 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近庄纂 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六册 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 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 钞本 浙江杭州•吴氏族谱 •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钞本 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承善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爱敬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爱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 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 (清)蔡葆贞重辑钞本 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钞本 二册 浙江海宁•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清)吴芸孙 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二册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永怀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二册 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写本 一册 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昌年 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二册 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钞本 六册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四册 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 1931年刊本 六册 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秋香 陈溶新重修 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 (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凤林堂木刻本 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吴链修 林乔纂明嘉靖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重修本 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存十一部) 日本 美国 (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活字本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隐编订 1916年活字本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浙扛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善庆编 1919年刻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枢等纂修 1924年刻本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 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木刻本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木刻本 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德洗等纂修 1925年活字本 四十五册 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礼荣重修 1917年刻本 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长安 吴元骏等修 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木刻本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 (清)吴鉴 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 (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缺卷3、4、6、 7、 13、 18、 26)清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 六册 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 (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五册 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石练乡 1934年刻本 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 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 (民国)吴家斌主修 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 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重仁 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二十册 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存卷首、卷1) (民国)吴官生纂 1931年木活字本 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缺卷4) 安徽图书馆 美国 (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 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十二册 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本刻本 八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手录 1932年写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录订 1934年精钞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梢云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存卷8―10) 上海图书馆 (存1―3) (明)吴大经纂明钞本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谱图续编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明)吴饮仪等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博物馆 (清)吴正遂汇纂 吴阀总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二册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三编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三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二部) 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清)吴正遂编 (民国) 吴洁华补订 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考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三册) 美国 (清)吴允文等修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家乘世谱 藏地:江苏盐城市图书馆 (清)吴文蚧纂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三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锡维纂清光绪间叙伦堂活字 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安徽•休宁商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士信修钞明化本一册 安徽休宁•商山吴氏重修族谱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宋)吴浩纂修 (明)吴士彦等续辑明崇祯十六年(1643)家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应迁辑 (清)吴献吉等续辑清康熙间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谱十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美国 (明)吴抿 吴兆等纂修明嘉靖七年(1528)刊本 安徽休宁•新安休宁乾滩吴氏会通谱十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爵 吴斌等纂明嘉靖十一年(1532)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吴田吴氏分支统谱□□卷 藏地:南京图书馆 (存卷1―5) (明)吴显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吴奖刻本 安徽•休宁璜源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吴应期纂修明万历七年(1579)保和堂刻本 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记十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明)吴瑞毂编明万历十九年(1591)写本八册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八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翟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吴厚夫翻刻清雍正十三年(1735)书院刻本 五册安徽休宁•海阳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修钞本一册 安徽•休宁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修 钞本 一册 安徽•休宁泰溪吴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怀敏重修钞本 一册 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北京大学明钞本 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宗谱聘公房摘支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嘉庆八年(1803)修 钞本一册安徽歙县•新安歙南昌溪太湖(土丘)吴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 (清)吴念祖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本 二十册 安徽歙县•仟源邑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永凤 吴兴寿等修清光绪五提(1879)活字本 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叙伦祠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绍周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十二册 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 (民国)吴寿根等修 1930年刻本 安徽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景桓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成堂活字本八册 安徽祁门•祁东福州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徽外[地区博物馆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安徽黟县•横岗吴氏会通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吴世翔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种德堂刻本 一册 安徽黟县•黟北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士恺修 1924年活字本 一册 安徽石台•吴氏宗谱 藏地:安徽石台县大寅乡 安徽•桐城吴家砦吴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灏 吴谦昀等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桐城•吴氏宗谱三十二卷末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友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仁义堂活字本三十四册 安徽•桐城高甸吴氏宗谱九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存90) 安徽博物馆 (存卷首、卷1―3、9―18、24―36、 38―41、 43、 48―50、 42、 54―57、 59―61、 65、 67、 69、 73、 77、 78、 81、 82、84―91)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 3―78、 80―91) (民国)吴健吾纂修 1936年安庆东方书局铅印本 安徽桐城•吴氏家乘小纪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 (民国)吴(门岂)生撰 1936年油印本 一册 安徽怀宁•皖怀梅冲吴氏编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凤等撰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萃英堂活字本八册 安徽怀宁•吴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志强 吴祥森等重修 1914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安徽怀宁•吴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存卷首) (民国)吴佩绅修 1921年观乐堂刊本一册安徽潜山•潜阳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承珂等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本 十册 安徽潜山•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邦辅等续修清同治八年(1869)尚德堂活字本 六册 安徽•庐江潜川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学廉 吴学藻等续修 1918年木活字本 八册 福建•延陵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文炳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十册 福建•延陵吴氏重修家谱□□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7)民国吴氏有秩堂活字本 福建福州•世美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吴诚玉重修清钞本 一册 福建连江•吴家路并竹兜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嘉庆七年(1802)修刊本 福建连江•马鼻竹兜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吴茂才 吴清光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稿本 福建同安•鹿港吴氏义二房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举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庄江鼎汉石壁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道芳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钞本 一册 福建安溪•清溪华地吴氏谱系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鸣熙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矿溪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德功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辑 钞本 一册 福建晋江•潘径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吴达法修清咸丰间钞本 一册 福建•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二十七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广东汕头市图书馆 (卷1、9―21、23―27) 美国 (清)吴梓材 吴绍莘等修 1912年广州留香齐刻本 九册 福建南安•鳌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淮光序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钞本 福建南安•吴氏宗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廷栋 梁又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钞本 福建漳州大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春茂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修钞本 一册 福建龙海•海澄梧贯吴氏家谱五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梓材 吕绍华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三册 福建•漳浦官詹山后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学海 吴馄耀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西吴(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不全) (清)吴懋基主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豫章集贤堂刊本 江西永修•吴氏重修谱不分卷 藏地: 日本 美国 (清)吴建锟 吴建公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二册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首都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 (清)吴月楼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宝诰堂刊本 江西婺源•旋海吴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鸿晟 吴运嘻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睦堂木活字本四册 江西金溪•疏溪吴氏家乘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廷相纂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 八册 江西南城•东坪源头吴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葆真 吴琦等八修 1922年木活字本 十七册 江苏•临溪荪圻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师颜序清乾隆十年(1805)写本 一册 山东陵县•吴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莹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 四十册 山东沾化•吴氏家谱七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吴庆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六册 山东临沐•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山东临沐县曹庄镇曹庄钞本 河南获嘉•吴氏家谱一卷 藏地:河南档案馆 (清)吴太惠创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钞本 河南获嘉•吴氏和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吴大鸣 吴廷续修钞本 三册 河南•睢县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河南民权县吴岗屯 (民国)吴乃建重修 1949年石印本 河南•固始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河南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子健辑 清光绪七年(1881)铅印本 二册 河南固始•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台湾 (清)吴文世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钞本 一册 河南•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华修编辑 1929年北平京城印书局铅印本 一册 湖北黄冈•吴氏宗谱□□卷 藏地:武汉市图书馆 (存卷首) (清)吴亮清 吴海卿等纂修清宣统二年(1910)双合堂木活字本 湖北黄冈•吴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湖北黄冈县档案馆 1946年三让堂木刻本 湖北黄冈•吴氏宗谱四十九卷 藏地:武汉市图书馆 (民国)吴心田 吴绍周等编 1948年冈邑五柳堂木活字本 四十九册 湖北广济•吴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湖北广济县档案馆 (缺卷首)至德堂刊本 湖北通山•吴氏宗谱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从周 吴柳屯等七修 1923年至德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 湖北嘉渔•吴氏宗谱□□卷 藏地:武汉市图书馆 (存卷1、2) (民国)吴德明纂修 1913年嘉渔张怀卿木活字本 湖北崇阳•吴氏宗谱□□卷 藏地:湖北崇阳县大源乡大源屯(不全) 1939年直笔堂刊本 湖北崇阳•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湖北崇阳县西庄乡拓田屯 (民国)吴元善总修 吴完生纂修 1939年延陵堂刻本 湖北•松滋吴氏宗谱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二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清)吴庆扬续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活字本 湖北来凤•万家塘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湖北来凤县志办 (民国)吴宝炬撰 1924年刊本 湖北•来凤吴家庄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吉林市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民国)吴国寿等修 1930年武昌铅印本 一册 湖南浏阳•水源吴氏四修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首) (民国)吴德时修 吴笃实纂 1915年延陵堂木活字本 湖南宁乡•吴氏六修支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11、12)清光绪四年(1878)延陵堂木活字本 湖南宁乡•吴氏六修家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0) (清)吴选鸿 吴选蓬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湖南宁乡•吴氏续修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2)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活字本 湖南•湘潭汽上吴氏房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文藻总纂清同治三年(1864)端本堂刊本 十册 湖南湘潭•扬泉吴氏家书十七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 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吴宏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庆佘堂刻本 十四册 湖南•湘潭扬泉吴氏家书二十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宏璋 吴堪纂修 1931年张百香木刻本湖南•湘潭乌石吴氏四修族谱五十九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肇源等撰修 1942年奉思堂活字本 十九册 湖南•湘乡吴氏韬系支谱十卷首二卷附先世迹容 藏地:河北大学 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 1) (民国)吴耀埕纂修 1928年延陵堂石印本 八册 湖南邵阳•吴氏八修族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首二册又一部存卷首上一册) (清)吴芝园修 吴云纂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湖南岳阳•吴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吴句葺修 吴前美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至德堂活字印本 十一册 湖南湘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一册) (清)吴翼行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活字本 湖南湘阴•吴氏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首) (清)吴启瑛纂清嘉庆十一年(1806)世德堂刻本 湖南湘阴•石版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宣统三年(1911)听彝堂石印本 六册 湖南平江•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吴赓泰等修清咸丰十年(1860)昭德堂刊本 七册 广东•吴氏庙家谱二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间抄本二册 广东广州•吴姓族谱监步房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德华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抄本 一册 广东珠海•吴氏谱牒十一卷 藏地:广东珠海市山场乡清光绪十一年(1886)刊本 广东珠海•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藏地:广东珠海市翠眉乡 1947年刊本 二册 广东潮州•陵海吴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书馆 广东汕头市图书馆 (民国)吴佐熙纂 1917年刻本 十二册 广东潮州•银湖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书馆 广东博物馆 广东汕头市图书馆 (民国)吴兆蓉主修 吴农 吴山等纂 1920年汕头名利轩排印本 广东中山•延陵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吴天炳 吴据德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53)刻本 十册 广东中山•香山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民国间写本 一册 广东南海•吴氏族谱二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吴基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30年铅印本二册 广东三水•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一册 广东梅县•梅南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吴锡章纂修 1932年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丰顺汤田吴氏敦伦堂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广东汕头市图书馆 (存卷1) 广东汕头市档案馆 广东丰顺县档案馆 美国 广东丰顺县汤田吴氏简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广东•高要县水坑吴氏家谱五卷附一卷 藏地:广东高要县档案馆 吴远基续修 1927年抄本 广东•高要桂岭吴氏家谱七卷会一卷 藏地:广东高要县档案馆 吴远基续修民国间抄本 广东四会•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吴大猷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二册 广东•四会窑屯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大楠等续修 吴大韶等编校 1924年铅印本 二册 广西•桂平吴氏支谱七卷首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邦祺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家刻本 六册四川金堂•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南京大学 四川省图书馆 (清)吴璋主修吴明纂辑清宣统元年(1909)云山祠刻本 八册 四川重庆•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南京大学 (民国)吕德坤修 1927年重庆吕氏石印本 一册 四川•綦江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 (民国)吴廷榘 吴昌绪等纂修 1920年重庆石印本 四川江津•吴氏族谱四卷 藏地:四川重庆市图书馆 (民国)吴传芳修纂 1913年宗让祠排印本 四册 四川三台•吴氏族谱五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吴玉芝等续修民国间成都排印本 五册 四川简阳•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清)吴永保纂修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简阳•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吴通南 吴文巽纂修民国间排印本 一册 四川仁寿吴氏族谱七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吴子中 吴天衡纂修 1938年仁寿隆山书局石印本 十二册 四川仁寿•吴氏族谱七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清)吴溶江纂修民国间刻本 二册四川仪陇•吴氏宗支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有手抄并有(增补) (清)吴愈先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木刻本 四川仪陇•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清)吴德政编辑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川仪陇•渤海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清光绪五年(1879)钞本 四川仪陇•吴氏宗支公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清)吴道南修清刻配钞本 四川仪陇•吴氏宗支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吴道南编修 1921年木刻本(间有补续) 四川•迁建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喜德县档案馆 (民国)吴光辉主修 吴光鉴分纂 1934年刊本 四川•吴氏家传谱汇初稿不分卷 藏地:四川喜德县档案馆 钞本 甘肃•泾川延陵吴氏宗谱卷 藏地:南开大学(存一卷)旧钞本 彰化•岱阳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 美国 台湾彰化吴氏钞本 一册 香港•吴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民国间钞本 一册 香港•新界元朗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张呜球等修钞本 一册 香港•新界沙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武峰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美国 (明)吴嘉誉纂修明崇祯七年(1634)刻本 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钞本 一册 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全等纂修明钞本吴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刻本二册 吴氏宗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可恂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活字本 一册 吴氏正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允榕纂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梦孔撰向杲吴氏世纪四卷 藏地:北京大学 (清)吴我炽 吴我燕纂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浙江泰顺县博物馆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本 吴氏秉良公房谱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氏族人续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活字本 四册 吴氏家乘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乾隆吴光国校刻本 二册奉川 吴氏宗谱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存卷1、2) (清)吴启雷纂修清嘉庆元年(1796)永思堂活字本 吴氏家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鏊辑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四册 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云梯等重修清道光三年(1823)至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吴氏宗族 藏地:广西三江县档案馆 清道光八年(1828)修 钞本 吴氏家乘 藏地:山西图书馆 清道光十四年(1834)谱系堂刻本 一册渤海吴氏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士琛编订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二册 东里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道光十九年(1839)笃忠堂刻本 七册 蛟川吴氏宗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有容等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贻燕堂活字本 一册 吴氏宗谱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册)清同治八年(1869)刊本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清)吴锡勤纂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石塔 吴氏宗谱六卷 (清)吴享年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至德堂活字本 六册录葭湾 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兆贞编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四册 吴氏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又一部缺图像一册)清光绪二年(1876)重刻本二册鸠江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益寿编辑清光绪十一年(1885)世让堂活字本四册 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鉴清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吴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北京大学 (清)吴炳贵修清光绪三十年 刻本 十四册 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琼山县档案馆 (清)吴廷春撰复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9)刊本南圩 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清钞本 二册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光绪间刊本 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 (清)吴明谦纂修清光绪间刻本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清)吴宗录等辑 清宣疑统二年(1910)刻本 八册 吴氏族谱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刻本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鏊等纂修清钞本 孝义吴氏宗谱 四十二卷吴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吴学潜等重纂 1913年活字本 十二册 吴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志强等纂修 1914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三册 渤海吴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连城县档案馆 (存卷10、11)(民国)吴琮等三修 1919年刊本渤海西 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望魁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集贤堂活字本 十册 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缺卷1) (民国)吴廷榘纂修 1920年重庆石印本北岸 吴氏支谱十四卷前编一卷外编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民国)吴永滋等修 1921年刻本 十六册 吴氏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贞魁等纂修 1923年石刻本 一册 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南陵县档案馆 1924年纂修本 吴氏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吴正权重修 1928年渤海堂活字本 三十五册 吴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传篪等编修 1928年兰蕙堂活字本 三十八册 吴氏冯墅分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越材等纂修 1928年至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吴氏宗谱二十卷首―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升荣等纂 1929年至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吴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1929年诒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雪堰 吴氏世谱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治(木甫)主修 吴治鸠纂 1933年让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莘耕纂辑 1944年至德堂活字本十二册吴贺宗谱五十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人镜七修 1946年活字本 五十册 吴氏历代及德庆广公派下迁西族谱一卷 藏地:湖北毂城县图书馆(民国)吴冠凡编修 1948年石印本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欢迎您多多宣传吴氏文化历史录入:wcb888&&&&责任编辑:wcb888&
上一篇历史: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姓字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