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根朝鲜油画的收藏价值价值水彩画

您好,欢迎回来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供应商!
产品类别:
是否多功能:
更多属性:
是否多功能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200 - 9999支
10000 - 499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婺城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浙江 婺城区
10 - 287盒
288 - 287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20 - 199个
200 - 1999个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00 - 499卡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2 - 143支
144 - 172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云和县
主营产品:
浙江 云和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0 - 143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苍南县
主营产品:
浙江 苍南县
48 - 287支
288 - 172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苍南县
主营产品:
浙江 苍南县
50 - 1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20 - 199套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2 - 479支
480 - 172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00 - 1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湖南 邵东县
主营产品:
湖南 邵东县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2 - 599支
600 - 23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2 - 599支
600 - 119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0 - 143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240 - 2399盒
2400 - 4盒
240 - 23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20 - 199件
200 - 1999件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72 - 143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00 - 9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2 - 143支
144 - 172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2 - 143支
144 - 172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000 - 4999盒
5000 - 99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开化县
主营产品:
浙江 开化县
40 - 119盒
120 - 23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2 - 143支
144 - 159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 - 4999盒
5000 - 199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96 - 299个
300 - 699个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24 - 143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2 - 119个
120 - 287个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10 - 143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5 - 1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奉化市
主营产品:
浙江 奉化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12 - 119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30 - 287支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山东 兰山区
主营产品:
店铺标识:
山东 兰山区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乐清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乐清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40 - 2999盒
3000 - 5999盒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20 - 287件
288 - 2879件
经营模式:
供应产品:
注册时间:
浙江 义乌市
主营产品:
浙江 义乌市
共 2200 条水彩12记录共30页 第1页1没有找到想要的产品?发布一条求购信息,让产品主动找到你!
免责声明:
当前页为水彩12价格信息展示,该页所展示的水彩12批发价格、水彩12报价等相关信息均有企业自行提供,水彩12价格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由店铺所有企业完全负责。中国供应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
建议您通过拨打水彩12厂家联系方式确认最终价格,并索要水彩12样品确认产品质量,如水彩12报价偏低,可能为虚假信息,请确认水彩12报价真实性,谨防上当受骗。
| | | | | | | |
按拼音检索:
主办单位: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供应商()图画书【转】
题材(组图).cn 日 14:01 《图画书》&
  可以这样说,图画书的题材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广泛的题材
图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一个画面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72)
南茜&艾克红&柏柯(Nancy Ekholm Burkert)/图 马景贤/译
远流出版/日初版5刷
被认为是对格林童话的一次完美无缺的再现,画面精细,
充满了自由奔放的幻想。1973年凯迪克奖银奖。
  图画书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我们熟悉的民间故事,比如杰拉尔德&麦克德默德的《射向太阳的箭》;童话故事,比如南茜&艾克红&柏柯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幻想故事,比如戴维&劳伦斯文、德尔芬&杜兰德图的《卡夫卡变虫记》;成长故事,比如保罗&弗莱舒曼文、凯文&霍克斯图的《威斯利王国》;幽默故事,比如英国画家巴贝&柯尔的《我的妈妈真麻烦》——巴贝&柯尔被人称作图画书界的幽默女王,不但故事幽默,她本人也非常幽默。有记者问她:“你的家人当中,是否也有作
图为:《射向太阳的箭》(Arrow to the Sun,1974)一个画面
杰拉尔德&麦克德默德(Gerald McDermott)/文&图 神宫辉夫/译
ほるぷ出版/日初版36刷
太阳之子流落人间,长大后,他踏上了寻父之路……作者用
瑰丽无比的色彩及抽象的几何图形,生动地再现了这个辉煌的
印弟安神话,呈现出一种原始图腾般的美感。
家或画家呢?”她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没有,我爸爸是个油漆匠,我妈妈是个大说谎家,我想我得到了他们两个人的遗传,成为了画家和作家。我的曾祖父是海盗,其他的祖先有的出身于马戏团,有的是偷马贼。”……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诸如战争、单亲家庭以及死亡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孩子看的主题。
图为:《卡夫卡变虫记》(Beetle Boy,1999)的一个画面
戴维&劳伦斯(David Lawrence)/文
德尔芬&杜兰德(Delphine Durand)/图 郭雪贞/译
格林文化/2004年1月初版11刷
一天,小男孩卡夫卡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可他的爸爸妈妈居然没有发现。
图为:《威斯利王国》(Weslandia,1999)的一个画面
保罗&弗莱舒曼(Paul R. Fleischman)/文
凯文&霍克斯(Kevin Hawkes)/图 柯倩华/译
和英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3刷
威斯利很孤单,他是这个文明社会里的一个异类。但是他从
一粒种子开始,在他家的后院创造了一个奇妙的威斯利王国。
  单亲家庭里的故事
  薇拉&B&威廉斯的《妈妈的红沙发》,说的就是发生在一个单亲家庭里的故事。女孩有一个大玻璃瓶子,是她用来存零钱的储蓄罐。等存够了钱,她要去买一张世界上最漂亮的红沙发,好让一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上面。原来,不久前的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她们家所有的一切。最后,她一边自己打零工,一边在相依为命的妈妈和外婆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故事温情脉脉,作者虽然没有刻意点明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但是我们透过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个缺少了父亲的家庭的艰辛与酸楚。
图为:《妈妈的红沙发》封面
(A Chair for My Mother,1982)
薇拉&B&威廉斯(Vera B.Williams)/文&图
佐野洋子/译
あかね书房/2002年11月初版19刷
图为:《妈妈的红沙发》的一个画面
红沙发买来了,女孩却坐在妈妈的怀抱里睡着了。
  如今,父母离异早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了,如何去面对,如何在一种残缺的逆境中成长,恐怕是作者最想告诉小读者的了。
  死亡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图为:《猪外婆》(Old Pig,1995)的一个画面
玛格丽特&威尔德/文
罗恩&布鲁克斯/图 今村苇子/译
あすなろ书房/日初版10刷
画面处处流淌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温馨的水彩加
线描,冲淡了离别的悲伤。
  玛格丽特&威尔德文、罗恩&布鲁克斯图的《猪外婆》,就用淡淡的口吻、淡淡的水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如何迎送死亡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天,猪外婆突然卧床不起了,她知道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于是,她又爬起来,和深爱的外孙女一起又看了一遍村子。看树,看天上的云,看亭子映在水里的美丽倒影。这天晚上,孙女坐在外婆的床头问道:“还记得吗?当我还很小的时候,一做噩梦,外婆就会紧紧地抱住我。”外婆说:“当然记得。”孙女说:“那今天晚上,我就紧紧地抱住外婆吧!”这是外婆和孙女的最后一次拥抱了,她们从夜里一直紧紧地抱到早上。故事的最后一个画面上,只剩下孙女一个人站在外婆曾经眺望过的亭子面前……
  父母真是孩子的领路人吗?
图为:《墙壁里的狼》封面
(The Wolves in the Walls,2003)
尼尔&盖曼(Neil Gaiman)/文
大卫&麦金(Dave McKean)/图
缪思出版/2004年11月初版1刷
  尼尔&盖曼文、大卫&麦金图、获得2003年英国凯特&格里纳威奖提名的《墙壁里的狼》,是一本非常诡异、颠覆了图画书既定模式的图画书,不但触及了童年的黑暗恐惧,还打破常识,提出了一个我们至今都不曾怀疑过的问题:父母真的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吗?尼尔&盖曼是一位当代奇才,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称赞他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故事是从少女露西家的墙壁里开始的,这天,她听到墙壁里传出来一阵鬼鬼祟祟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声音,她跑去告诉妈妈和爸爸:“墙壁里有狼!”但没人相信。夜里,狼群真的破墙而出。露西一家人逃到了外面的花园里,可爸爸和妈妈却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一个说我们应该住到北极圈去,另一个说我们应该搬到撒哈拉沙漠去。到后来,爸爸竟带领无家可归的一家人钻到了墙壁里。最后,要不是他们实在忍无可忍,破墙而出赶跑了那群狼,可能就要在墙壁里住一辈子了。
图为:《墙壁里的狼》的一个画面
拼贴、照片、绘画……不但故事怪异,画面也够怪异吓人和吵吵闹闹了
空间与时间(组图)
.cn 日 10:40 《图画书》&
  图画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空间;但大概只有一种办法表现时间,那就是要通过图画让时间看得见。
  同一画面表现不同空间
  加拿大女画家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描绘了地上和地下两个不同的空间里发生的故事。地面上小男孩约瑟和爷爷快乐地生活,地下的小老鼠一家生活得也很快乐。地下空间的故事没有文字说明,却和地上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看,约瑟的纽扣不见了,透过石缝,竟然地下老鼠的世界里,看,有一粒还溅起了一片水花呢!
图为:《爷爷一定有办法》封面
(Something From Nothing,1992)
菲比&吉尔曼(Phoebe Gilman)/文&图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1刷
图为:《爷爷一定有办法》第23页
约瑟的纽扣掉到了地下老鼠的世界里。
  阿琳&莫赛文、布莱尔&蓝特图的《有趣的小妇人》里,也有地上地下两个空间,地上是人间的世界,地下是恶鬼的世界。这是一则日本民间故事,一天,小妇人的饭团突然滚动起来,她紧追不舍,不想竟一直追到了地下恶鬼的家里……这本获得1973年凯迪克奖金奖的图画书表现方法非常独特,有主副两条情节线:文字加彩色画面叙述的是故事的主线,即小妇人在地下世界遭遇恶鬼以及如何逃出恶鬼魔爪的故事;副线没有文字,完全是靠黑白线条的画面来叙述的。不过到了尾声,主线与副线又合二为一了。
图为:《有趣的小妇人》封面
(The Funny Little Woman,1972)
阿琳&莫赛(Arlene Mosel)/文
布莱尔&蓝特(Blair Lent)/图
远流出版/日初版5刷
图为:《有趣的小妇人》第30页和第31页
恶鬼们太喜欢吃小妇人做的饭团了,
它们要把河水喝干,
阻止小妇人划船逃走。
  不同画面表现不同空间
  约翰&伯宁罕的《莎莉,洗好澡了没?》开头的一幅单页画面是一个引子,莎莉正在洗澡,妈妈走了进来,一边放掉浴缸的水,一边递给她一条浴巾。翻过这一页之后,一左一右两个页面讲的完全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你看,左图妈妈在那里擦洗脸台,右图的莎莉已经吊在一棵大树上,进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头了……给人的感觉,就仿佛在一个时空里插进了另外一个时空。是的,左图是现实空间,右图是莎莉的幻想空间。妈妈还在那里唠唠叨叨,其实莎莉的思绪早就已经飞走了。
图为:《莎莉,洗好澡了没?》(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Shirley,1978)约翰&伯宁罕/文&图 林真美/译 远流出版/日初版1刷
第8页和第9页 线描淡彩与浓墨重彩,画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看得见的时间
  画家们常常会在图画书里不声不响地穿插进一些细节,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前后一对比,就会发现时间的变化。松居直常举一个例子,就是《睡美人》里的那顶白帽子。在女巫的咒语灵验的一刹那,不仅公主沉睡了,连小徒弟也跟着睡过去了。你看,这已经是许多年以后了,整个城堡都被蔓延攀升的玫瑰给紧紧地裹住了,注意右下角的那个小窗口,胖厨师就那么扯着小徒弟的耳朵睡着了——这时小徒弟的头上还戴着那顶白帽子。可到了一个王子拨开玫瑰丛俯身亲吻公主的那一页时,这顶白帽子却离开了小徒弟的脑袋,挂到了一边的玫瑰枝上。奇怪,城堡里所有的东西都在沉睡,是谁把它从小徒弟的脑袋上拿走了呢?是玫瑰。故事里说只有玫瑰在不停地生长,是玫瑰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白帽子移到了它现在挂着的地方。
图为:《睡美人》第20页和第21页
透过左上角的窗口,可以看到沉睡的公主的睡脸;
透过右下角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顶白帽子还戴在小徒弟的头上。
图为:《睡美人》第28页和第29页
白帽子已经不在小徒弟的脑袋上了!如果不是有人
提醒,这个细节还真的就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了。
  莫里斯&桑达克的《亲爱的小莉》说的也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故事。1816年,格林兄弟中的弟弟威廉&格林在给一个8岁的小女孩的信中写了这个童话,它没有被收入格林童话,直到1983年,它才戏剧性地被发现。童话说的是一个母亲为了不让女儿受到战争的伤害,让女儿到森林里去躲避三天。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了一位名叫圣约瑟夫的老人,她在老人的小屋里度过了快乐的三天。可她不知道,森林中的三天却是人世间的三十年。莫里斯&桑达克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时间的过去。比如狗,在第一个画面里,狗还很小;而当女孩在圣约瑟夫老人家里住了三天之后,这条狗已经明显地老了许多。
图为:《亲爱的小莉》(Dear Mili,1988)第1个画面与第13个画面
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文 莫里斯&桑达克/图 郝广才/译 格林文化/版1刷
请对比这两只狗,时光流逝,后面一只明显地大了许多。森林里的三天,等于人间的三十年啊。   
  异时同图
  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在同一个画面上呈现出来,松本猛的《图画书论——追求新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絵本論———新しい芸術表現の可能性を求めて,1982),把这种手法称为“异时同图”。吉田新一在《图画书的魅力》(絵本の魅力,1984)里说,这是一种“在同一个平面上描绘时间的推移的手法”。赤羽末吉的《追追追》第5和第6两个画面就是典型的例子:旅人从富士山的这一边追到了那一边,又从山这头钻进去而从山那头钻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地看清了旅人追鸟的过程,夸张又好笑。
图为:《追追追》第5个画面和第6个画面
第5个画面中一左一右,两个旅人衣服的色彩也不一样。一个发红一些,一个发黑一些,我们至少可以推测,这是一早一晚,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时间的推移吧!   
  再看婉达&盖格《一百万只猫》里的这个画面,老先生正领着好几百只、好几千只、好几百万只、好几亿只、好几兆只猫排成长长的一列队伍,往家里走去。画面上有两个老先生,近大远小,尽管表示的是时间不同的两个画面,但看上去却非常连贯和自然。
图为:《一百万只猫》第14页和第15页
这可能是图画书里最早表现时间推移的一个好例子。   
留白与空白页(组图)
.cn 日 10:30 《图画书》&
  留白是说画面,空白是说页面。留白是绘画技巧,空白是设计手段。留白和空白,都是图画书常用的表现方式,它们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
  留白表现悠远意境
  美国画家约翰&勋伯赫,把一个父女俩雪夜看猫头鹰的故事画出了一种中国水墨画的“墨韵”。你看,他用超出二分之一画面的留白,把森林里厚厚的积雪表现得多么形象啊!仿佛竖起耳朵,就能听到那个系着红围巾的少女踩踏雪地的“沙沙”声。这个故事译成中文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月下看猫头鹰》。
图为:《月下看猫头鹰》(Owl Moon,1987. John
Schoenherr)第14页和第15页
我走得跌跌撞撞,但是没有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
  日本画家赤羽末吉的代表作《苏赫的白马》(スーホの白い馬,1967),故事改编自一个蒙古族民间传说,牧羊少年苏赫有一天捡到了一匹小白马……赤羽末吉一次次地运用留白,就像这个跨页,画面的下方留出一道狭长的空白,将本来就已经够长的画面拉得更长,充分展示出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悠远意境。
图为:《苏赫的白马》第20页和第21页
下面的留白与地平线遥相呼应,让画面显得更加辽阔无边。壮阔的背景,壮阔的传说。
  留白改变视觉印象
图为:《睡美人》(Dornroeschen,1959)封面
费里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图
福音馆书店/日初版58刷
  瑞士画家费里克斯&霍夫曼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睡美人》里有这样两个跨页:前一个跨页是整版的画面,说的是公主15岁那年有一天,一个人走上螺旋形的楼梯。后面一个跨页,画面突然发生了变化——左面一页没有图,只是不多的文字,右面一页是一幅上下都留出了空白的窄图。原来,公主走进了一个门上插着一把生锈钥匙的小房间,她被老太婆的纺锤戳了一下,咒语灵验了,她开始了长达一百年的沉睡。这显然是城堡塔顶的一个小屋,画面上下这样一压缩,从视觉上就给人造成了一种狭窄的印象。松居直在《什么叫图画书》以及《图画书的快乐》里都多次举到了这个例子。
图为:《睡美人》第14页和第15页
文字在“终于来到了古塔前面”打住,但读者会追随着公主的身影走上螺旋形的楼梯。
图为:《睡美人》第16页和第17页
上下一留白,这个小屋子不但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还好像低矮得直不起腰来。
  留白表现空间距离
  在《三只猪》里,当三只小猪坐着那架纸飞机飞起来的时候,大卫&威斯纳不但使用了大面积的留白,甚至还使用了整张的空白页。如果把这四页连成一个画面,你就可以看出三只小猪在天上飞过了怎样长长的一段开心而又刺激的距离了!
图为:《三只猪》(The Three Pigs,2001. David
Wiesner)的两个画面
  留白表现心理距离
图为:《我最讨厌你了》封面
(Let's Be Enemies,1961)
贾尼丝&梅&尤瑞(Janice May Udry)/文
莫里斯&桑达克/图
富山房/日初版41刷
  莫里斯&桑达克还用留白来表现孩子们心理上的距离。《我最讨厌你了》是他与作家贾尼丝&梅&尤得瑞合作的一本小开本图画书,尺寸只有15cm
&14cm。詹姆士和约翰是两个如胶似漆的好朋友,可有一天,两个人闹别扭了——你看,两个背对背互不理睬的男孩被一大片留白隔开了,分别站在画面的一边。你能说这是空间上的距离吗?这是心理上的距离,两个男孩心中的怒火有多大,这距离就有多远。
图为:《我最讨厌你了》第6页和第7页
我和詹姆士是好朋友,可今天不一样了,我讨厌詹姆士!
  撼人心魄的空白页
图为:《当风吹来时》封面
(When The Wind Blows,1982)
雷蒙&布力格斯(Raymond Briggs)/文&图
佐久间由美子/译
あすなろ书房/日初版6刷
  雷蒙&布力格斯的《当风吹来时》是一本话题之作,描述了原子弹给普通人所带来的灭顶之灾。一个平凡的日子,一颗原子弹落到了一对平凡的老夫妇的头上。在前面一页的最后一幅图上,我们看到老夫妇钻到了桌子底下,但翻过来一看,却是整整两页的空白页——也不是全白,四边还隐隐约约地透出了一点红色,这或许是象征着原子弹爆炸时发出的火光吧——什么都没有了,炫目的强光、蘑菇云,甚至是死亡……一切都留给了人们的想象。这两页空白页太震撼人心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什么比得上空白页更能表现原子弹爆炸那一瞬间的可怕呢?
第18-19页和第20-21页:
画面的连贯与叙述(组图)
.cn 日 12:22 《图画书》&
  一本图画书通常有几十页画面,这些画面一幅幅连贯起来,一个故事就被叙述出来了。
  问题是,这一幅幅画面是怎样被连贯起来的呢?其实,每一本图画书的画面与画面之间都是被一根线串联起来的,只不过这根线有时你看得见,有时却是看不见的。
  象征地面的黑线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是“一则有关‘完美’与‘缺陷’的寓言”,画面上始终有一根象征着地面的线。“失落的一角”在这根线上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失望之后,遇上一个名叫“大圆满”的圆,于是,他走出往日的孤单,开始上路,向着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远方一路滚去,去寻找他那失落的一角……就是这根举足轻重的黑线,贯穿全书,把一幅幅画面串联了起来。
图为:封面
图为:《失落的一角》的一个画面看似简单的几笔线条和文字,却画出了一个够人回味一生的哲理。
《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1976)
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文&图 钟文音/译 星月书房/2002年3月初版7刷
  不断延伸的小路
  日本图画书大师长新太的画看上去好似小孩的涂鸦,让人联想起“能像孩子一样地去画画,竟要一直到八十岁”的毕加索。(日本《儿童文学事典》)他的《卷心菜小弟》曾获第四届绘本日本大奖,极受孩子们喜爱——卷心菜小弟在路上碰到了饥肠辘辘想吃掉它的猪大哥:“你要是把我吃了,你就会变成卷心菜!”猪大哥朝天上一看,天空中飘浮着一头鼻子变成了卷心菜的猪:“那要是蛇吃了你、猩猩吃了你、狮子吃了你、大象吃了你、鲸鱼吃了你呢……”这是一本往左翻的书,地平线下面有一条小路向左延伸,卷心菜小弟和猪大哥就顺着这条小路一问一答向左走去,将读者的视线一直引导到最后一页。
图为:《卷心菜小弟》封面
(キャベツくん,1980)
长新太/文&图
文研出版/日初版42刷
图为:《卷心菜小弟》第3个画面地上的猪大哥看到天上的猪大哥的鼻子变成了卷心菜,发出了一声惨叫……
  彩笔下变幻无穷的线
  克罗克特&约翰逊的《阿罗有支彩色笔》里也有一根看得见的线,那就是阿罗手里的画笔画出来的一条变幻无穷的线。它有时是一条路,有时是一条意味大海的波浪线,有时又是一座高山……就是这条表现想象具有无中生有的力量的线,不断延伸。最后一页,阿罗画笔一扔上床睡觉去了,这标志着他从想象的世界回到了现实里。
图为:《阿罗有枝彩色笔》封面
图为:《阿罗有枝彩色笔》的一个对页画面
作者以最原始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开创了一种新的图画类型
与风格,至今无人可取代或模仿。
《阿罗有枝彩色笔》(Ha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1955)  
克罗克特&约翰逊(Crockett
Johnson)/文&图 孙晓娜/译 接力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1刷
  衔接画面的动作线
  有相当多的图画书,是靠人物动作衔接画面的。
  1976年凯迪克奖金奖作品、弗娜&阿丹玛文、李奥与黛安&狄伦夫妇图的《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以类似非洲风格的蜡染方式,讲述了一个极富民间色彩的西非故事:蜥蜴不想听蚊子吹牛,在耳朵里插了两根树枝;蟒蛇以为是蜥蜴生气了不理它,就躲进兔子洞里;乌鸦看见兔子逃了出来,就散布谣言说森林里有危险了……最后查明祸出蚊子之口,蚊子只好东躲西藏,只要它出来问大家还生它的气吗,就会得到“啪”的一声的作为回答。这是一个从蚊子到蜥蜴、从蜥蜴到蟒蛇、从蟒蛇到兔子……最后又回到蚊子的环环相扣的故事,图画以动作穿针引线:一只动物进入画面,一只动物出画面;一只动物再进画面,一只动物再出画面……这条出出进进的“动作线”一直延续到最后一页。你看,蟒蛇从左面进来了,兔子向右面逃去;翻过这一页,兔子从左面进来了,猴子又向右面逃去了。
图为:《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
瓦那&阿丹玛(Verna Aardema)/文 李奥与黛安&狄伦(Leo and Diane
Dillon)/图
八木田宜子/译 ほるぷ出版/日初版16刷
  渐进式的情节推进线
  有些图画书是靠一个接一个强烈的悬念来连接画面的,比如史提芬&凯洛克的《神秘的蝌蚪》。路易过生日那天,住在苏格兰的叔叔送给了他一只蝌蚪。蝌蚪一天天长大,却没有变成青蛙,而是长成了一头巨大无比的蝌蚪巨兽!怎么会?它到底是谁?路易把它养在了什么地方?这一连串的疑问紧紧地抓住了读者,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一幅幅的画面也已经被连贯起来了。
图为:《神秘的蝌蚪》的一个画面不要说洗碗池里了,连浴缸里都快装不下这个巨大的蝌蚪了。但孩子们却热烈地爱上了这个看上去像恐龙似的怪物。
  旋复式的情节推进线
  有些图画书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的,比如1972年凯迪克奖金奖作品、农尼&霍格杰恩的《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一只口渴的狐狸喝光了老奶奶罐子里的牛奶,被剪掉了尾巴。“你把牛奶还给我,我就把尾巴还给你。”
老奶奶说。狐狸只好找母牛要牛奶,母牛说要是给它草,它就给牛奶;狐狸找草地要草,草地说要是给它水它就给草……一个个可预测的结果,构成了一种旋复式的结构,画面就在这种读者参与的推演过程中完成了衔接。
图为: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One Fine Day,1971)的一个画面
农尼&霍格杰恩(Nonny
Hogrogian)/文&图 芦野秋/译 ほるぷ出版/日初版28刷
不那么鲜亮的压克力颜料,极好地还原了这个质朴的民俗故事。
  放射状的情节推进线
  约翰&伯宁罕的《你喜欢》没有什么情节,只是一个金发小男孩站在那里胡思乱想——你喜欢大象喝光你的洗澡水吗?你喜欢吃蜘蛛羮吗?你喜欢被鳄鱼吞掉吗?你喜欢妈妈在餐馆里和人吵架吗?你喜欢骑着一头野牛冲进超市吗?你喜欢和鸡住在鸡舍里吗?……画面不是被一根线,而是依赖狂野发散的想象力,被许许多多根放射状的线连了起来。
隐藏着的细节(组图)
.cn 日 16:08 《图画书》&
  在一本图画书里,常常隐藏着许多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它们有的与作品的主题无关,只不过是增加一点小噱头或是出自于作者个人的癖好。但也有的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
  好玩的细节
图为:《玛德琳》第9页
看,他就在旺多姆广场上!警察正在
追捕一个偷窃宝石的强盗,没有
一个人去多看他一眼。
  在画面上某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留下一个或几个类似插科打诨的人物,制造一点笑料,早就是画家们的传统了。在路德威格&比梅尔曼斯的《玛德琳》里,就有这样一个形迹可疑的人物。这个头戴一顶长缨红帽、永远是一个背影、永远保持着那个鬼鬼祟祟的造型的男人,如果算上前后环衬,前后一共出现了五次。如果说他是一个坏人吧,近在咫尺的警察却又对他视而不见。
尽管人很小,我们还是能从对面
的站台上把爱丽丝和卓别林认出来
  林明子《小根和小秋》里的小根是一个会说话的狐狸布偶,小秋还没降生,它就已经等在摇篮边上了。这回,它陪小秋一起坐火车去外婆家……如果你留意,就会在小根和小秋的这趟旅行中邂逅许多我们熟悉的人物。看,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向爱丽丝告别,《比得兔的故事》里的麦克格莱高先生坐在车厢里。
图为:《小根和小秋》(こんとあき,1989)第12页和第13页
车窗里的那张脸就是《比得兔的故事》第26页与偷吃萝卜的比得兔撞了一个正着与麦克格莱高先生的这张惊诧的脸。   
  看清狼的真面目了吗?
图为:《狼婆婆》(Lon Po Po,1989)封面
杨志成(Ed Young)/文&图
远流出版/日初版6刷   
  美籍华人杨志成的《狼婆婆》是1990年凯迪克奖的金奖之作,它改编自那则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用的是粉彩,但却画出了一种悠远的水墨意境,更让人觉出了这个东方故事的神秘与诡谲。从开头妈妈告别三个女儿出门去外婆家起,一直到狼现出原形为止,有十四页之多,画家始终没有让我们看清狼的真面目,然而它又无处不在。比如第一个画面妈妈出门去时,她其实就踩在了狼的鼻子上——她们房子下的那个山丘,影影绰绰,就是一个狼头的形状,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危险的逼近了。
图为:《狼婆婆》第4页和第5页
早上的光线下,一个黑乎乎的狼头形状的山丘清晰地浮现上来,这让人不寒而栗——狼早有预谋了
  那只白猫在哪儿?
  说到这种隐藏在图画书里的细节,最触目惊心的,可能要算是《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里的那只白猫了——它用自己的生命,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发出了最后一声惨烈的呼喊。
图为:《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第7页
看到那只白猫了吗?我们仿佛听到了刺耳的刹车声……
  在这本以七个画面表现乡村逐渐消失的图画书里,每一幅画面里都有一只白猫。开始的一页上,田园牧歌,它轻盈地走在一条两边开满灿烂黄花的小路上。慢慢地,它不那么优雅了,不是匆匆走过就是蹲在锯断的大树上不知所措。到了最后一页,乡村彻底消失了,一座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白猫呢?它正在穿过高速公路,一辆重型卡车急驶而来……它即便逃过了这一劫,也逃不过对面的车道,看看路面那些刹车的痕迹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了。
  让一本书值得再三阅读
图为:《当乃平遇上乃萍》封面
(Voices in the Park,1998)
安东尼&布朗/文&图
格林文化/版1刷   
  安东尼&布朗对细节的热衷,谁也比不上他那样走火入魔。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爱看画谜(puzzle
pictures)——就是那些隐藏在图画里的图像。”他还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当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当乃平遇上乃萍》是安东尼&布朗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小男孩和母亲去公园,小女孩和父亲去公园。但就这么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被作者分成了四个段落,叙述人分别是小男孩的母亲、小女孩的父亲、小男孩以及小女孩。最后,我们才发现他们是在叙述同一个故事。在这本标新立异之作里,隐藏着的图像太多了——比如吞吃人手的绿色的鳄鱼树影、一棵突然落叶翻飞的树、一棵着火的树、打着伞飞起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站在摩天大楼楼顶上大声吼叫的金刚、帽子形状的云、剪成鲸尾的树冠和鲸喷起的水柱……这些小细节,绝大多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比如那棵着火的树,熊熊烈焰就是母亲心情的写照。
  这本书有的细节并没有隐藏起来,但却很容易被人忽略——例如第18页,当坐在公园长椅上的小男孩乃平与小女孩乃萍的目光相遇时,为什么属于小男孩的一半变成了彤云密布、秃树连片,而属于小女孩的一半则是阳光灿烂、秋意正浓呢?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两个孩子的心象风景呢?一个孤独无聊,一个开朗欢乐。
图为:《当乃平遇上乃萍》第5页
树下一个行人的手被鳄鱼给咬住了!   
图为:《当乃平遇上乃萍》第18页
一根黑色的路灯灯柱隔开了两片
不同的风景。   
图为:《当乃平遇上乃萍》第9页
公园里的一棵树失火了!
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组图)
.cn 日 13:59 《图画书》&
 说到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时,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诸如“图画与文字相互依存”、“图画与文字交织表达”、“图画和文字共同承担叙事的责任”……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正如戴维&刘易斯(David
Lewis)在《阅读当代图画书:图绘文本》(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2001)一书的导论中所归纳的那样:长久以来,对于图画书这种形式的基本特征取得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它结合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图画(pictures)与文字(words)——成为一个复合的文本(composite
  “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
  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图画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
  在绝大部分的图画书里,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但一本图画书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即图文合奏。所以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才会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图画与文字分别讲述
图为:《莎莉,离水远一点》封面
(Come Away from the Water,Shirley,1977)
约翰&伯宁罕/文&图
远流出版/日初版4刷
  约翰&伯宁罕的《莎莉,离水远一点》,文字与图画说的就完全不是一回事。该书的第1个画面是一张单页:一个晴朗的日子,少女莎莉和父母一起来到了海边。文字是“莎莉,水太冷,不适合游泳!”这是妈妈在劝说莎莉。但从第2个对页开始,文字与图画就分道扬镳了,不再叙述同一个故事了。你看,第4个对页,左面一页是妈妈和爸爸坐在椅子上,文字仍然是妈妈的唠叨:“你可不可以小心一点,不要把新鞋子弄脏。”右面一页的画面,却是莎莉划着一只小船驶向了海盗船。第5个对页,左面一页妈妈和爸爸仍然坐在椅子上,文字也仍然是妈妈的唠叨:“莎莉,不要打那只狗,它可能是一只野狗。”而右面的画面上,海盗正用一
图为:《莎莉,离水远一点》第1个画面
把剑逼着莎莉……文字与图画各说各的,一个故事也就发展成了两个故事——现实当中的故事和莎莉脑海中幻想的故事。在这两个故事之间,还存在一个潜在的、我们看不见的故事,就是现实当中莎莉的故事。比如说,当妈妈在那边唠叨个没完、而莎莉自己也沉浸在幻想里时,她在海边干什么呢?
图为:《莎莉,离水远一点》第4个对页画面
图为:《莎莉,离水远一点》第5个对页画面
  图画与文字的相互补充
图为:《下雪天》(The Snowy Day,1962)封面
埃兹拉&杰克&济慈(Ezra Jack Keats)/文&图
偕成社/2004年3月初版60刷
图为:《下雪天》第9页
  《下雪天》是埃兹拉&杰克&济慈的作品,曾经获得过1963年的凯迪克奖金奖。一个单纯的故事,一本用拼贴方法制作的图画书,余音袅袅地描绘了黑人小男孩彼得在雪地里度过的美好时光。白雪、红色外衣,抽象而色彩鲜艳的背景,让人真想融入到的那个漫天飞雪的世界里。故事描绘了一个下雪天给彼得带来的喜悦,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文字上写道:“他用内八字走路,就像那样:”怎样呢?作者没有继续往下说,但他用画面告诉我们了。
图为:《小鱼散步》封面
陈致元/文&图
信谊基金出版社/版1刷
  陈致元的《小鱼散步》说的是少女小鱼被爸爸派去买鸡蛋的故事,第2个画面上最后的一行文字是:“然后,跟着影子猫,走在屋顶上。”如果不看图画,也许会让人吓一跳:小鱼怎么上房了?看了画面才知道,原来小鱼是踩在屋顶的影子上。《小鱼散步》获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奖,《纽约时报》佳评推荐,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书TOP
图为:《小鱼散步》第2个画面跟着小鱼散步,享受纯真的发现之旅……
  图画与文字的滑稽比照
图为:《母鸡萝丝去散步》的一个画面后面的狐狸垂涎三尺,前面傻乎乎的母鸡却浑然不觉,这就更让人觉得好笑了。
  《母鸡萝丝去散步》被人们奉为处理图文关系的经典,它的文字与图画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比照。整本书14个画面,一共只有32个单词。单看文字,这本书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Rosie
the hen went for a walk(母鸡萝丝去散步)/ across the yard(穿过院子)/ around the
pond(绕过池塘)/ over the haystack(翻过干草垛)/ past the mill(经过磨面房)/ though
the fence(钻过栅栏)/ under the beehives(从蜂箱下面走过去)/ and got back in time
dinner(回到鸡舍,正好赶上吃晚饭)——只不过是一只母鸡在农场里兜了一个圈子,但画面里出现了一只狐狸。于是,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狐狸追母鸡的故事,正如约翰&洛威&汤森(John
Rowe Townsend)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Written for children: An outline of
English-language children's
literature,2003)里所说的那样:《母鸡萝丝去散步》叙述的重点在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
画面大小与色调的变化(组图)
.cn 日 15:06 《图画书》&
  画面的大小可以用来暗示人物的情绪,画面的色调可以表现环境的意境。
  画面大小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心境
  梅田俊作、佳子、海绪的《忍住,忍住》表现的题材一般人很少触及,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美央是一个一年级小男生,这天放学他去上厕所,可高年级同学在打扫,没让他上。无奈,美央只好往家里跑,一路上他去敲过好朋友的家门,去过商店,可是都没有借成,最后,他实在是忍不住了,冲进了停车场的一片草丛里……
图为:《忍住,忍住》(がまんだがまんだうんちっち,1981)
梅田俊作、佳子、海绪/文&图 岩崎书店/日初版45刷
三个画面:从捂屁股到撅屁股,画家把小男孩那种“忍无可忍”的样子表现得太生动了。画面外围那渐渐逼近的大面积的墨色,告诉我们小男孩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
作者一边用极度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小男生的窘态,一边压缩画面的空间来表现那种紧迫感,到最后,当画面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再也忍不住了。而当这一切都结束时,画面不但豁然亮堂起来,而且还换了一个方向,变成了一个长长的竖构图,这显然是此时此刻小男生心境的象征。
  画面大小的变化表现等级
  当然,有时画面大小变化的意义要相对隐喻一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需要细心揣摸,比如约克&史坦纳(J&rg
Steiner)文、约克&米勒图的《森林大熊》里的这三个画面——冬眠醒来的大熊发现自己的栖息地已经变成了工厂,它先后被带到了人事主任、副厂长、厂长以及董事长那里,可就是没人认为它是一头熊!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从这三个连续的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那种等级森严的阶级差异。
图为:《森林大熊》(Der B&r, der ein B&r bleiben
wollte,1976)的三个画面
不但画面大小发生了变化,细节也在跟着变化,比如副厂长的女秘书是一个老太婆,而厂长的秘书则换成了金发碧眼的年轻女郎。董事长的办公室就更奢华了。
  色调变化表现意境
图为:《黎明》(Dawn,1974)封面
尤里&舒尔维兹/文&图 林真美/译
远流出版/日初版5刷
  至于画面色调的变化,最早的一个例子是尤里&舒尔维兹的《黎明》。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图画书,据说作者的灵感来自于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它几乎没人什么情节,只是依靠天光水色的微妙变化,表现了一个黎明的全过程。可以这样说,《黎明》是一本极其宁静、完全靠意境取胜的图画书。
  开始的一页,椭圆形画面里的景物还很黑,模糊不清。到了下面几页,光线似乎发生了微弱的变化,渐渐可以看清湖岸边的一棵树和睡在树下的祖孙两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湖面上吹起了微风,还有慢慢升腾的水蒸气,天色亮多了。当老人和孙子划船下到湖里时天色已经微明了,画面的也变成了一个跨页。最激动人心的是最后面的两幅画面——在这之前的画面几乎都是单一的、灰蒙蒙的色调,是在渐变,但到了这里,色彩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绿色、黄色和蓝色一下子就布满了整个画面,这骤然迸发出来的颜色告诉我们,太阳就要出来了。果然,下面一页,太阳从山上露出脸来,画面上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加绚丽迷人了。
图为:《黎明》的三个画面
画面大小与色调的变化,是这本图画书成功的绝定因素。作者对于椭圆形的画面、色调的变化以及情绪、进展的速度和节奏,甚至静与动,都有深思熟虑的安排。
  作者尤里&舒尔维兹曾经写过一本有关图画书的初级入门书《用图画写作:如何写和画儿童图书》(Writing With
Pictures: How to Write and Illustrate Children's
Books,1997),在这本书里,他从确立视觉代码(visual code)出发,逐页逐页地解析了《黎明》的艺术构想。
  幼儿也能看懂的色彩变化
图为:《14只老鼠赏月》封面
  岩村和朗的《14只老鼠赏月》,是他大受欢迎的“14只老鼠”
系列当中的一本,说的是14只老鼠在树上搭起一个台子看月亮的故事。岩村和朗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用幼儿也能看得懂的色彩变化,表现了月亮升起前和月亮升起后的光线的变化,很美,但也很夸张。
图为:《14只老鼠赏月》的三个画面
最后的一个画面定格在了14只小老鼠的背影上,一切不需要的颜色都被滤掉了,只剩下了一种湛蓝色和黄色,纯净而又充满了幻想。
艺术风格(组图)
.cn 日 13:48 《图画书》&
  什么是图画书的艺术风格呢?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给出的答案是:“风格与色调或媒材不同,是一种无法分开来看的特质。风格是整体来看的效果总和,是插图或文字之所以看来有别或甚至独特的原因。风格是从艺术家对主题和呈现方式所做的不同选择中发展出来的……”
  图画书艺术风格的的分类
  关于图画书的艺术风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 S
Huck)等人合著的《儿童文学在小学》(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2004)一书里,就被分成了八类:写实或具象派艺术(Realism,or Representational
Art)、印象派艺术(Impressionistic Art)、表现主义艺术(Expressionistic
Art)、超现实主义艺术(Surrealistic Art)、稚拙和民间艺术(Na&ve or Folk
Art)、卡通艺术(Cartoon Art)、文化习俗(Cultural Conventions)及个人风格(Personal
  抽象派
  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抽象派作品。在这本图画书里,作者完全摈弃了我们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
图为::《小蓝和小黄》(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1959.
Leo Lionni)的一个对开画面
左面一页的解说词是:“在教室里排列得好好的,”右面一页的解说词是:“放学的路上又蹦又跳。”
黑色长方形,是教室。在黑色长方形里排列有序的一个个不同颜色的色块,显然是一个个孩子了。
  谷川俊太郎与抽象派画家元永定正合作的《もこもこもこ》,不但画面抽象,连文字也没有一句像样的句子,全是拟声拟态词。地面上隆起了一个鼓起,它边上,又冒出了一个小突起,鼓起越长越大,最后张开大嘴一口吞掉了蓝绿色的小突起……这样一本抽象的图画书,在日本却意外地受到了一岁左右孩子的热烈欢迎。
图为:《もこ もこもこ》封面
谷川俊太郎/文 元永定正/图
文研出版/日初版53刷
图为:《もこ もこもこ》的一个画面
  印象派
  《让路给小鸭子》的作者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还曾经画过一本彩色的图画书,就是获得1958年的凯迪克奖金奖的《夏日海湾》。“澎浪湾外,那些有岩滩露出水面的海岛上,你可以看见时光怎样走过,一分钟接一分钟,一小时接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作者用充满韵律感的散文和美丽的水彩画,为我们描绘了一段悠闲而又充满了大自然神秘感的小岛生活。这本书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不那么在乎物体的实质,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光影与色彩的变化上。
图为:《夏日海湾》(Time of Wonder,1957)
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文&图 林良/译 国语日报/2001年8月初版3刷
右图: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不像你自己的心跳,却有点儿像细言细语——那是蕨菜成长的声音。
  超现实主义
图为:《谁来我家》封面
(The Visitors Who Came to Stay,1984)
安纳利纳&麦卡菲/文 安东尼&布朗/图
格林文化/版1刷
  安东尼&布朗的作品,总是让人联想起超现实主义。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能够窥见超现实主义的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和勒内&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的那些富于寓意、谜一样内敛隐晦的画作的影子。比如《谁来我家》的这一个画面,挂在走廊墙壁上的画里的火车头,冒出了真正的白烟,甚至飞出了画框之外。对比一下勒内&马格里特的《凝固的时间》我们就知道了,那幅画作里也有一台冒着白烟的火车头正在开出壁炉。显然,安东尼&布朗是从大师那里吸取了灵感。在这个画面上,我们还能看到橱上的白鸟展翅飞了起来、看到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
图为:《谁来我家》第11页
冒烟的火车、飞翔的白鸟以及
带水龙头的啤酒瓶,都充满了
超现实主义的视觉元素。
图为:叻内&马格里特作品:《凝固的时间》
再比如《梦想家威利》,威利,这个安东尼&布朗精心塑造的小猩猩,竟然在梦中走进了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延续》里,只不过那些柔软弯曲的钟表都被换成了香蕉。
图为:《梦想家的威利》封面
(Willy the Dreamer,1997)
安东尼&布朗/文&图 Walker Books/2000年
图为:《梦想家威利》第14页
这一页的文字是:他在一片奇异的风景里。
图为:萨尔瓦多&达利作品:《记忆的延续》
媒材与技法(组图)
.cn 日 15:13 《图画书》&
  凭借不同的媒材,图画书有太多的表现技法,除了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还有照片、拼贴以及电脑制作等等。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
  铅笔画
  比利时女画家嘉贝丽&文生的《流浪狗之歌》整本书没有一个字,作者用她的悲悯情怀,用铅笔的线条为我们描绘了一条狗的悲惨命运。一天,它被人从车窗里抛了出来,当它再也追不上从前的主人了,便开始了流浪;没人收留它,直到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肯停下来看它一眼的男孩。再没有什么媒材比铅笔更符合这个故事的意境了:孤寂、悲苦,还有冷漠与无情……一系列的画面宛如一幅幅速写,寥寥数笔,却画出了狗的动态、表情与心境,充满了一种临场感,就像我们在现场目击了这一切。最唤起人共鸣的,可能还是那大面积的留白了,那般空旷,我们仿佛听到流浪狗的声音在天地之间回响:为什么要抛弃我呢?
图为:《流浪狗之歌》封面
嘉贝丽&文生(Gabrille Vincent)/图
和英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1刷
图为:《流浪狗之歌》(A Day, a Dog,1982)的一个画面
狗望着远去的车子,开始徒劳地狂追……可那零乱的线条,
空寥的大地,都已经明白无误地暗示我们这是一个让人
唏嘘的的悲剧了。
  水彩画
图为:《嘟嘟和巴豆》(Toot &
Puddle,1997)的一个画面
霍莉&霍比(Holly Hobbie)/文&图 二宫由纪子/译
BL出版/日初版4刷
从两扇窗户里透出的暖融融的光线里,我们知道两只小猪
会有一个温暖而又充满了友谊的冬天了。
  水彩透明、轻盈、亮丽而又湿润流畅,常常可以画出梦幻般瑰丽的画面。女画家霍莉&霍比的《嘟嘟和巴豆》是一本美丽得让人爱不释手的图画书。它的故事并不怎么精彩,说的是嘟嘟和巴豆两只小猪,嘟嘟喜欢旅行,巴豆恋家,这天,嘟嘟背着山一样的行李出门去了,每到一个地方,它都会给巴豆寄来一张明信片……精彩的是它美丽得让人心颤的水彩画,幻想、优雅,抒情如歌,你无法不爱上它。作者是一位有三十年画龄的职业画家,这是她的图画书处女作。
图为:《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一个画面
(Hat Opa einen Anzug an?,1977)
下雨了,人们抬着爷爷去墓地。布鲁诺看见
爸爸哭了,心想:如果他哭,大人们会安慰他。
但是如果大人们哭的话,谁去安慰他们呢?
  它的覆盖性、重量感以及厚涂之后形成的厚重等特点,都让它非常适合表现那些凝重、严肃而又深刻的题材。有一天,大人们告诉年幼的布鲁诺:爷爷死了。可布鲁诺不相信:爷爷根本没有死,他不是在睡觉吗……《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就是这样一个让孩子直面死亡的故事。德国画家杰基&格莱希(Jacky
Germany)选择了油画这种形式来叙说这个故事,浓烈的油彩、刮擦、单一的色调,既画出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释放出人们压抑的情绪。
  也许这种技法更贴近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天性,许多大师级的画家都对拼贴偏爱有加。我们前面说到过的艾瑞克&卡尔,他的作品如《好饿的毛毛虫》《爸爸,请为我摘月亮》《好寂寞的萤火虫》《好忙的蜘蛛》(The
Very Busy Spider,1984)就都是用拼贴的手法制作出来的。
图为:《好寂寞的萤火虫》(The Very Lonely Firefly,1968)的一个画面
艾瑞克&卡尔/文&图 幸蔓/译 上谊文化/2004年1月初版2刷
视角(组图)
.cn 日 11:37 《图画书》&
  这里指观察的俯仰角度。视角是构图的一个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因素,它积极配合主题,让故事的视觉语言变得跌宕起伏。布鲁斯&F&卡温在《解读电影》(How
Work,1992)中把摄影机的拍摄角度归纳为鸟瞰(垂直往下看)、俯角、平角、仰角和“虫视”(垂直往上看),可以借用来分析图画书的不同视角。
  鸟瞰(bird’s eye view)
图为:《让路给小鸭子》第8页和第9页
野鸭夫妇一看到下面波士顿公园的池塘,就再也飞不动了。
  从极高处往下看叫鸟瞰。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的《让路给小鸭子》,一上来就是野鸭夫妇展翅翱翔的两个跨页大画面。从天上看下去,波士顿公园的情形一览无遗,一下子就把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给交待出来了。大卫&香农的《下雨了》,说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引起了一片混乱。下雨了,一只鸡咯咯乱叫,当警察抱着这只鸡去敲主人的门时,警车把路给堵住了,于是后面的车子顿时挤成了一团。这时一幅鸟瞰画面恰到好处地出现了,我们看到,街道被堵塞了,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排成了长长的一列……不过要说最触目惊心的鸟瞰画面,还是出现在获得2004年凯迪克奖金奖、莫德凯&葛斯坦的《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一书里。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鸟瞰意象的故事——街头艺人菲力浦决心要在纽约的双子塔楼之间走钢索,日那天早上,他终于手握一根平衡杆走了过去。为了表现那种高度,也为了让读者跟随菲力浦一起走过那根悬吊在半空中的钢索,画家用了一连串的鸟瞰视野,全景、近景加上特写,看得让人头晕目眩。是的,当你从一个比主人公还要陡峭的角度向下眺望时,你无法不心悸,无法不为主人公的命运捏上一把汗,太危险了,因为只要一失足,他就会坠下几百米的深渊啊!
图为:《下雨了》封面
图为:《下雨了》(The Rain Came Down,2000)
大卫&香农/文&图 小川仁央/译 评论社/日初版3刷
第20页和21页:前面所有的画面都是平视镜头:鸡飞狗叫,汽车的喇叭声响成一片……积蓄,积蓄,当这一切积蓄到一个临界点时,镜头突然拉了起来,升到空中,让我们看到了矛盾总爆发的结果。这个画面是一个转折点,翻过这一页,雨就停了。
图为:封面
其一个画面:这个跨页加上一个折页的长画面,实在是气贯长虹。看,对面的的塔楼已经发生了畸变,头重脚轻,这让本来就充满了不稳定因素的画面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2003)
莫德凯&葛斯坦(Mordicai Gerstein)/文&图
陈怡芬/译格林文化/2004年10月初版1刷
  俯角(high-angle shot)
  俯角比鸟瞰的视角略低一些。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写过一个小狐狸买手套的童话:冬天到了,狐狸妈妈带着小狐狸去镇上的人家买手套,妈妈先是用魔法把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了可爱的小孩手,然后叮嘱它道,你千万不要把另外一只手从门缝里伸进去……黑井健把这个《买手套》的故事画得十分唯美抒情,宛如一首雪夜小诗,画面的色彩之柔和细腻,让人怎么也想不出这竟是用彩色铅笔轻揉淡抹擦出来的!为了表现狐狸对人类的那种不信任和恐惧之感,黑井健运用了不少俯视的镜头,小狐狸站在雪丘上,向下眺望着灯火通明的小镇时就是一例。它突然止步不前了,是迟疑,还是害怕了呢?越过它,我们看到了它凝望的小镇,于是,我们的视点与它的视点合二为一了。
图为:《买手套》封面
图为:《买手套》第16页和第17页
《买手套》(手ぶくろを買いに,1988)
新美南吉/文 黑井健/图 偕成社/2002年10月初版126刷
喜欢黑井健图画书的人不少,特别是女性,你看他把这个发生在雪夜里的人狐交流的故事画得多么柔美感人啊
  平角(eye-level shot)
  平角的观察点与画面的主体大致处于水平位置。尤里&舒尔维兹的获得1998年凯迪克奖银奖的《下雪》,以明亮、淡雅的水彩,描绘了一条街道银装素裹的过程,整本书的大部分画面都是以水平视角完成的。
图为:《下雪》封面
图为:《下雪》的一个画面
《下雪》(Snow,1998)
尤里&舒尔维兹(Uri Shulevitz)/文&图
佐间久由美子/译あすなろ书房/日初版12刷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街道披上了一层银装。水平视点,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地上的积雪与天上的雪花。
图为:《夜里来的鸟》第20页和第21页
岩濑成子/文 味户惠子/图 PHP研究所/日初版1刷
一个名叫“桃”的少女,在蓝色的月光下,被一只大鸟
带进了森林深处。今晚,动物们正在为死去的黄鼠狼开“送别会”……
  当然,水平视角也有高有低,比如岩濑成子文、味户惠子图的《夜里来的鸟》(夜くる鳥,1997)里的这幅画面,视线显然与坐在树枝上的少女和鸟是平齐的。而柏尼&包斯文、汉斯&比尔图的《我的名字叫国王》里的这幅画面,视角极低,已经紧紧地贴到了地面上,不用说,这一定是小老鼠的视角了。
图为:《我的名字叫国王》(Ich Bin
M&useKatzenB&renStark,2000)
柏尼&包斯(Burny Bos)/文 汉斯&比尔(Hans de
Beer)/图格林文化/2003年2月初版5刷
小老鼠渴望自己像熊一样强壮,他缝了一件熊外套,钻了进去。这天,当鼠妈妈在一群猫里发现了儿子时,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仰视(low-angle shot)
  仰角指从低处往上看。因为表现的内容不同,仰视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你看,林特&沃德的《最大的熊》里这幅画面里的熊,是不是显得又高大又威猛?这是因为从下往上看时,主体的底部会变宽,类似一个最稳定的几何形状三角形。
图为:《最大的熊》(The Biggest Bear,1952)第45页
林特&沃德(Lynd Ward)/文&图
渡边茂男/译ほるぷ出版/日初版30刷
少年强尼捡到了一只小熊,可当它一天天长大,事情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你再看罗伯托&英诺桑提为《木偶奇遇记》画的这幅插图,同样也是一个仰角,但却让人不寒而栗,两个高高耸立的警官押着匹诺曹正朝着画面之外的我们走来,因为透视关系,他们身后上方的那两幢楼房都倾斜了,仿佛就要压下来似的,这就更让人为匹诺曹的命运担忧了。
图为:《木偶奇遇记》封面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1988)
科罗狄/原作
罗伯托&英诺桑提/图
西村书店/日初版2刷
图为:《木偶奇遇记》第95页
匹诺曹被两个警官当成了罪犯……
&&&&关键字:
颜色(组图)
.cn 日 15:24 《图画书》&
  迪克&布鲁纳在《迪克&布鲁纳——我与米菲兔的故事》(ディック?ブルーナ——ぼくのこと、ミッフィーのこと,2005)中说:颜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一种颜色都会产生唯有那种颜色才会有的特别的力量。
  是的,颜色除了是最基本的绘画元素之外,在图画书里还有许多特殊的作用。
  与孩子沟通的特殊语言
图为:《迪克&布鲁纳的一切》
(ディック?ブルーナのすべて,2004)
这本介绍米菲兔和它的作者的书,
吐露了米菲兔世界所有的秘密。
图为:《米菲在动物园》第2个画面
爸爸说要带米菲去动物园,米菲别提
有多高兴了。这种幸福感,也透过背
景传递给了读者。
  在“米菲兔”系列当中,红、黄、蓝、绿、棕、灰被作者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意思,成为了与孩子们沟通的“共同语言”。日本出版的《迪克&布鲁纳的一切》中解秘说:红色,用来表示幸福的场面;黄色,一般多用来表示孩子们在室内的背景;蓝色,作为背景使用时表示寒冷或是不安的心境;绿色,常常被用来当作原野、公园以及室外场面的背景……
  颜色的联想和象征
  颜色会引发人们的联想。莫莉&班在她的《图画&话图》(Picture
This,1991)一书里说:“我们对各种颜色的反应是来自这些颜色与某些自然物的联想——也就是说,我们将红色与血,白色与光、雪与骨头联想在一起;黑色与暗、黄色与太阳、蓝色与海及天空联想在一起。”莫莉&班自己那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就是色彩运用的范例。从封面到内页,火焰般鲜红的背景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愤怒的情绪。
莫莉&班/文&图 李坤珊/译
三之三文化/2003年12月初版4刷
图为:《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第6页和第7页
菲菲气极了,红色的背景让人联想到了即将爆发的火山。
图为:《铁丝网上的小花》封面
(Rose Blanch,1985)
罗伯托&英诺桑提/文&图
格林文化/2004年2月初版12刷
  这种联想被意大利画家罗伯托&英诺桑提用到了他的《铁丝网上的小花》里,其寓意也上升到了一个叩问人性的象征的高度。这是一本让人看过之后会战栗、连心都会哭泣的图画书。故事说的是战争中一个叫露丝&白兰琪的德国女孩,她在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画面暗淡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扎着的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是这个善良、冒着生命危险为铁丝网里面的人送面包的女孩的写照。尾声的一幅画面太凄美感人了,女孩死了,她死前曾经站过的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图为:《铁丝网上的小花》的两个画面
这两片红色,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生命,深深地刺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图为:《铁丝网上的小花》尾声的一个画面
春天在唱歌,但我们的心却在流泪,一个女孩永远地长眠于地下了。
  黑白画面中的亮色
  如果黑白画面当中突然出现了一点亮色,比如说黄色、比如说橘红色,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
图为:《快乐的一天》
的最后一个画面
  《快乐的一天》整本书都是黑白素描,唯有最后一个画面的中央出现了一朵鲜黄耀眼的小黄花。太出人意料了,黄色是纯色,是亮色,它一下就从黑白画面中跳了出来,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视线。《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是一本充满了黑暗意像的图画书:黑夜、黑夜出没的猫头鹰、蝙蝠、怕黑的席奶奶……蘸水钢笔画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个黑夜里发生的黑暗的故事。本以为就这么一黑到底了,不想到倒数第3页,也就是席奶奶折腾了一夜、故事就快要结束的时候,画面的左下角突然出现了一抹橘红色,是初升的朝阳。当天空愈来愈亮,整个画面都被橘红色照亮的一刹那,文字只剩下了两个字:“晚安!”这最后的橘红色,让这个故事拥有了一个快乐、带有那么一点揶揄意味的尾巴。
图为:《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的最后三个画面
  太田大八的《雨伞》则从第1页开始,一把红雨伞就出现在了黑白画面里,非常抢眼,一扫雨天的沉闷与单调,始终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这把在画面中不断变化位置的红雨伞,把一个小女孩去车站接爸爸的过程历历在目地展现给我们。这本无字书的魅力,就在于那从黑白世界里脱颖而出的一点“红”了。
图为:《雨伞》(かさ ,1975)封面
太田大八/文&图
小鲁文化/2005年2月初版1刷
图为:《雨伞》第10页和第11页
追逐着红雨伞,我们先后看到小女孩停下来看池塘里的鸭子、碰到小伙伴、用伞挡狗抖落的雨水……然后走到了高高的天桥上。
  黑白和彩色的切换
图为:《走进森林》封面
(Into the Forest,2004)
安东尼&布朗/文&图
评论社/日初版1刷
  颜色最不可思议的作用,恐怕还是将一个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切换成幻想世界了。这看看安东尼&布朗的《走进森林》就知道了。妈妈让男孩给奶奶送蛋糕,他决定抄近路穿过森林……故事到此为止,都是彩色的,但当男孩走进森林的那一瞬间,颜色骤然一变,彩色变成了黑白。显然,森林脱离了现实,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威胁的噩梦般的世界。形状狰狞的怪树、斧头、时隐时现的骑士、从树后面伸出来的狼头,还有一个个不期而遇的童话里的人物……但这时男孩身上的颜色并没有褪去,还是彩色的,这可能因为他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的缘故。最后,当男孩敲开森林尽头那座小屋的门时,看到奶奶正躺在床上,爸爸就站在他身后。到这里,画面又恢复了原来的彩色。
图为:《走进森林》第13页
这个不那么友好的金发姑娘是谁呢?
一定是英国民间故事《金锁和三只熊》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里的金锁了。你看,树后面不是有
三只熊吗?
图为:《走进森林》第21页
画面一下子变成了彩色,明亮得让人
睁不开眼睛!不要说重返现实世界的
小主人公了,连我们都跟着长舒了一口气
&&&&关键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字书(组图)
.cn 日 16:52 《图画书》&
  整本书没有一个字,完全靠画面来讲述故事,无字书就相当于早期电影的默片。少了一条文字的叙述线,叙述故事的职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图画的身上。而要以纯粹的图画语言演绎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无字书的图画就必须具有更强的解说性,就是说,要能让读者透过图画看懂故事。
  分割小图的叙事作用
  在无字书里,常常会看到类似于电影分镜头或是漫画格的分割小图,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解说性画面。
图为:《诺亚方舟》封面
彼得&施皮尔(Peter Spier)/图
松川真弓/译
评论社/日初版6刷
  1978年凯迪克奖金奖作品、彼得&施皮尔的《诺亚方舟》,就大量地运用分割画面,将一个个动作分解在一个个小图之中。你看诺亚让一对对动物上方舟这场戏,两个跨页,大大小小一共八幅图,连起来一看,整个过程清清楚楚地被还原出来了。
图为:《诺亚方舟》(Noah's Ark,1977)的两个跨页画面
图为:《诺亚方舟》的一个画面
再看表现大洪水来临的四个分割画面,水面一个高过一个。
  形象地讲述过程细节
  澳大利亚画家格雷戈里&罗杰斯的无字书《男孩,熊,男爵,吟游诗人》,说的是一个现代的小男孩无意中走进了一座早已废弃的剧院,当他冲出幕布时,发现自己竟站到了莎士比亚时代世界最著名的一个舞台上,舞台上正在上演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气急败坏的莎士比亚与小男孩在伦敦的街头展开了一场追逐。途中,小男孩把一头和蔼可亲的熊放了出来,还从伦敦塔上救下来一位胆小的男爵……这是一个现代与过去时空交错的冒险故事,就是有字书也不容易叙述清楚。为了叙述一个动作或是一场戏,相当多的画面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小图。比如小男孩放熊这场戏,如果用文字表述,只要“男孩开锁把熊放了出来”10个字就行了;但这本无字书,却用了10个小画面来形象地讲述整个过程——各自思考、捅男孩、对视、舔男孩、指锁、开锁、门开了、解锁链、牵手、逃跑……
图为:《男孩,熊,男爵,吟游诗人》(The Boy, The Bear, The Baron,
The Bard,2004)
格雷戈里&罗杰斯(Gregory Rogers)/图 Roaring Brook
Press/2004年
一个个分割画面,既表现了一个连贯而又完整的动作,又呈现出一种戏剧张力。
  蒙太奇(montage)
  电影常说的蒙太奇是指将一个个镜头排列组合,使之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效果的叙事方法。如果把这个概念借用到无字书里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正是蒙太奇把一幅幅解说性的画面组合成了一个流畅的、流动着的故事。
图为:《红色的书》封面
(The Red Book,2004)
芭芭拉&莱曼(Barbara Lehman)/图
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2004年
  芭芭拉&莱曼的《红色的书》是一本形式新颖的图画书,它红色的封面上,还套着一个红色的护封,上面只画了一个手拿红书的小女孩,连一个书名都没有。这本无字书获得了2005年凯迪克奖银奖。故事不复杂:冬天下雪的日子,女孩在摩天大楼之间的街道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翻开一看,书里有一个男孩,在热带小岛的沙滩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而男孩翻开一看,一个女孩在雪天的街道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后来,女孩抓着气球飞进了书里的世界,降落到了男孩的身边……这是一本小开本的无字书,作者运用娴熟的蒙太奇技巧,将一个个画面组合起来。你看,开头第一个画面是女孩走在两幢大楼之间的街道,这相当于一个远景。接下来,画面推近成了一个中景,女孩快要走近那本红色的书了。然后,一个近景,女孩停了下来,她看见了红色的书。随后,镜头一转,女孩已经把书带进了教室……
图为:《红色的书》的三个画面
  连戏(continuity)
  连戏也是电影术语,是说观众理解蒙太奇,会把前后的镜头联系起来,去发现和创造维持主题及故事逻辑性发展的理由,这需要观众的积极参与。
  这个连戏,用到无字书里来就是读者的想象了。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将这种想象与无字图画书的暗示作用联系到了一起:“图画书包含一连串的图,所以当我们从这张图看到下一张图时,就必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以便来说明我们在图与图之间所看到的改变。当然文本的字常告诉我们图画间所发生的事情细节,但只要我们具备策略来寻找这些关联,即使没有文字,也能找出关联,这就是插画家制作无字图画书时所凭借的技巧——只提供一连串互有关联的图来暗示故事。”
图为:《7号梦工厂》封面
(Sector 7,1999)
大卫&威斯纳/图
格林文化/刷
  看一看大卫&威斯纳获得2000年凯迪克奖银奖的《7号梦工厂》,就知道想象与画面的暗示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了。一个少年在参观帝国大厦时,乘坐白云,来到了一座宛如中央车站的天空之城7号梦工厂。原来这里一个云雾派遣中心,云雾们会按照领到的图纸,变幻成卷层云、高积云或是积云飞走。不想,少年更改了图纸上的形状,云雾们纷纷变成了鱼、水母或是章鱼等奇形怪状的形状……请看一下这两个跨页的画面,前一个画面是云雾改变了形状引来控制室一片惊慌,后一个画面是管理人员冲出控制室,试图平息这场骚乱。故事已经全都在图里了,只要我们前后一联想,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图为:《7号梦工厂》的两个画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油画的收藏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