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的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所属题型:材料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难
答案(找答案上)
(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2)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广州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3)侵略与抗争;入侵与反抗;近代中国的屈辱;中国人民的抗争。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二年级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中英《南京条约》、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历史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于山东、直隶等地的义和拳等民间的秘密结社。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成分是农民、游民、散兵游勇。鲁西北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遭到了袁世凯的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和政策曾由坚决镇压转变为默许以至支持利用。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联合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义和拳本来与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宗教有关。
在义和团运动中,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廊坊大捷:
廊坊大捷是发生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年6月11日至18日河北廊坊附近的清军及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一场局部胜利。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1.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开始,到1900年6月负担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度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2)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
(3)组织发展情况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
(4)主张不同: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
(5)斗争时间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持续了14年,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
2、相同点:
(1)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相同: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2)起义的组织形式相同: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3)结果相同: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具有爱国性质的,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矛盾,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得到了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发展遍及京津地区。但是,这个口号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义和团的组织形式: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般是以八卦名目来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固定的信仰,只有&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大都是《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的中的人物,在&上法附体&时,想起谁就说谁&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羽、黄天霸、窦尔敦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
考点名称:
虎门销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加强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严厉查禁鸦片。他一面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加紧整顿海防,逮捕烟贩;一面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期将鸦片造具清册,尽数缴官,并保证&永不夹带鸦片&。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抗拒禁烟,唆使英商拒交鸦片。林则徐下令封仓,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洋馆,撤退中国官员。义律无可奈何,只得命令英商缴烟。4~5月,林则徐率领文武官员,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趸船上的英、美烟贩缴烟,收缴了两万多箱鸦片。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主持销毁收缴来的鸦片。为销毁鸦片,搭建了两个销烟池,每个15丈见方,池底用石条铺平,四边栏桩钉板,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两旁的绿营兵丁先是从后面水沟里把水引入销烟池内,撒入食盐,使池水成为盐卤,然后把一箱箱的鸦片运到池边,打开箱盖,将鸦片切开捣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时候,再撒下石灰。顷刻间,盐卤沸腾起来,浓烟滚滚。兵丁们站在跳板上,手拿铁锄、木耙来回翻搅,使鸦片完全销溶,等到海水退潮时,打开销烟池前面的涵洞,使销溶后的鸦片随着浪花冲入大海。在涵洞上还装着网筛,防止未销溶的大块鸦片流出。看到这一扬眉吐气的情景,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为了让外国人&共见共闻&,6月13日,林则徐发出告示,准许外国人到销烟现场参观。一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参观后,惊叹销烟工作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乎他们的&臆想&。从6月3日到25日,除留下八箱作为样品送往京城外,一百多万千克鸦片全部销毁。
虎门硝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也甚为后人传颂。但是,&虎门销烟&并没有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原因在于,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虎门硝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
此外,这次事件还成为世界的禁烟运动的一个范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滥。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禁烟运动:
(1)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影响了财政收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加深了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危及清朝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生存。
(2)&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激烈讨论。
(3)禁烟运动呼声高涨。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在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1)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反对外国侵略的愿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英国借口禁烟运动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护鸦片走私,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5、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雕塑):
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
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具有必然性,并不是偶然的,它迟早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林则徐的禁烟仅仅只是侵略者掩人耳目的借口,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的既定政策,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他们也会寻找其他理由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
考点名称:
中英《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8 月29 日,由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是关于结束鸦片战争的条约。条约共分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843 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也称《虎门条约》,在该条约中,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领事裁判权:
又称&治外法权&,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旧中国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一般包括通商、航运、税收、投资、居住等方面),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
中英《南京条约》的特点: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除了中央《南京条约》外,其他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美《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8月14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广州黄埔签订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南京条约》签订情况图:
上海租界:
近代外国人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租界。1843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商埠。1845年,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签订《上海租地章程》,率先强辟洋泾浜北侧为&英租界&。1854年,英、法、美在上海租界区内工部局,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殖民统治,租界俨然成为了中国&国中之国&。1863年,英、美两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租界次正式被收回。
考点名称: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个主要战役。这个战役是在平壤激战的第三天,即日打响的。
黄海海战,与陆地上的平壤之战是相联系的。在日本陆军进攻朝鲜的时候,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主要任务:一是由日本本土向朝鲜战场运送陆军;二是从海上牵制北洋海军,使其不能全力支援平壤之战。因此,在平壤陷落之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始终采取的是回避方针,不肯与北洋海军正面交锋。
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所坚持的方针,是保守的、消极的方针。他的方针主要有两条:一是保船,二是避战。极力反对丁汝昌和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将领&主动出击、寻敌决战&的战略方针,并把北洋舰队游弋海上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在大同江口至威海卫一线。丁汝昌主动出击的主张,在李鸿章的压制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由于李鸿章战略上的错误,使日本海军&以海上应援陆军&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为日本陆军攻占平壤、控制朝鲜制造了有利条件。日本陆军攻占平壤后,日本海军立即变&回避作战&的方针为&主动攻击&的方针了。因此,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即9月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便在鸭绿江大东沟附近的海面上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黄海海战。
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17日上午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丁汝昌立即下令迎战,列成人字队阵的北洋舰队,以定远、镇远居中直扑敌舰。战斗开始时,定远发炮震塌飞桥(一说被敌炮击塌,不确),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被摔伤,随之信旗被毁,各舰失去指挥。日舰利用航速快、速射炮位多的优势,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向北洋舰队侧后,以左右舷炮轰击两翼小舰,而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后,致使北洋舰队队形混乱,陷入被动局面。致远号和经远号重创后在管带邓世昌和林永升指挥下,奋力冲向敌舰,直至中鱼雷相继沉没。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艘北洋主力舰,在被敌舰分隔包围的逆境中,反而越战越勇、拼死搏斗。定远号管带兼总兵刘步赡,负起全部督战的重任,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给予敌旗舰以致命的重创。战斗持续了约五小时 (12时50分海战开始),日本舰队首先撤离,北洋舰队亦返回旅顺。是役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被击沉,扬威、广甲自毁,另有六艘受创,死伤管带以下官兵一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经此一战,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
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考点名称:
马关条约:
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器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的本质:
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记忆口诀:
澎辽台及附属等,军费二亿真不少。
开放沙重与苏杭,日本轮船可任遨。
允许日本办工厂,产品内税可不交。
&澎辽台及附属等&是指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军费二亿真不少&是指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重与苏杭,日本轮船可任遨&是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办工厂,产品内税可不交&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程度。
《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意拱手而让台&,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
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主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过。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马关条约》签订的始末:
1895年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熟悉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不得不听在日本晚辈伊藤博文的摆布。
北洋海军在威海卫的全军覆没,使得议和不得不提上了议事日程。清政府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达日本人指定的谈判地点广岛。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字样,遂认定二人授权不足,与国际谈判的惯例不符,于是拒绝与他们谈判。并提出派朝廷有威望的人来谈判的要求,甚至暗示提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
日,光绪帝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13日,李鸿章等人乘坐德轮&礼裕&、&公义&号,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启程直奔日本马关。
3月21日,在与李鸿章的首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这个苛刻的条件清政府自然无法答应,日本也借着机会再战的目的。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时隐藏起了觊觎我台湾的企图,向李鸿章隐瞒了日军正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日军占领台湾成为既成事实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3月24日下午4时,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突然李鸿章遇刺。幸好子弹没有击中要害,过后不久,李鸿章就苏醒过来。李鸿章毕竟见过大风大浪,面对此景表现得异常镇静,还不忘嘱咐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面对斑斑血迹,73岁的李鸿章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李鸿章在日本遇刺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此时的伊藤博文最担心的就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列强手中,让一直虎视眈眈的西洋各国从中干涉,坐收渔翁之利。而遇刺事件正好可以大做文章,伊藤博文闻讯后气急败坏地发怒道: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
日本政府经过这件事怕日久生变,欲迅速与李鸿章签约,28日,当伊藤博文再次来到李鸿章的驿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时,李鸿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没有想到,几天来在谈判桌上口干舌燥没能取得的战果,竟然会因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转。30日,中日停战条约签字。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