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研发高级工程师待遇遇如何,前景如何,如果以后自己开公司,这个工作对此帮助大不大?

为什么在中国电子工程师的发展明显不如软件工程师方向?
我是在校大学生 专业是电子工程 初中也参加过NOIP 虽说走软件方向更容易入手 但还是觉得电子更好玩所以选了这个专业。为什么感觉硬件类的学生很不吃香?比如有很多软件工程师的个人博客 类似MATRIX67 酷壳 阮一峰等等 但是偏硬件的就很少。再举个例子 我在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弹出的相关问题都是"算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大量IT类的提问也都是偏软的 而在各大科技网站(CSDN等) 偏算法的新闻也多于硬件优化。我想问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说明硬件工程师的发展前景不如软件类?给偏硬件的同学可以推荐什么好的网站?
按票数排序
我以我自己及周围人的情况来回答一下。我从事汽车电子,在美国密歇根州,可以说是全美汽车业中心,周围同事也有从别的行业跳过来的,比如游戏机,医疗器械等。我从事这行业两年,还是入门级工程师,但这两年让我看到学到了很多,我也在对比中美两国的差异,有些感想发在这里给有志于该行业的同胞一个参考。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积累。前面的回答说的很对,软件这个行业起步比较晚,所以西方国家积累的底蕴还没有像其他行业那么深厚。但是电子硬件这个就要早一些,看看GE这个巨头,就觉得现在的微软帝国,google帝国不算什么了。我身边大量的同事,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白发苍苍的给你讲起电子学,物理学,像活教科书一般。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产业起步晚而且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做一辈子,不像软件行业,没落下多少,所以造成了软件好于硬件的现象。其次,我认为是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造成的软件工程师好于硬件工程师的现象。这点不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这样。身边一些学习CS的同学,如果拿到FLAG,也就是Facebook, LinkedIn , Amazon and Google这几家,起薪都在8W以上一年。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毕业生起薪,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看得到,用得到,继而产生效益。搞得现在很多学EE的留学生,因为各方面原因,转投CS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而做硬件开发的,就像是在幕后默默无闻的为人服务。就像人们谈起apple的产品,最先说的是外形多美观,系统多流畅,软件种类多这些,而很少有人关注在盒子里的那些硬件是如何工作的,就像乔布斯那个的柜子的背面的例子,内行人打开apple的外壳看到电路板时,会由衷的赞叹,但是又有多少普通的消费者会注意到这些呢?不得不说国内少有电子硬件方面精彩的blog和网站,这不仅仅是电子工程这个领域,其他的各行各业也都如此,除了新兴的互联网和软件行业,它们是和互联网紧密相连的,不像电子工程,有些东西很难用文字和程序表现出来,不适合互联网传播。对于在校大学生,甚至从业者,其实学习的过程也不复杂,最重要的就是把要用到的各种元器件芯片的说明书看懂看好了,就能解决掉大多数问题了,中文的看不懂就看原版的,说明书就相当于软件行业的各种blog了,因为这些给开发者看的说明书,不是那么轻易就写出来的,我认识几个写manual的人,也大概了解这其中的过程,这些牛人们把写manual就当写blog了吧,所以说这些说明书是最好的教材了。最后说一下职业前景,本人还是刚进门的新人,言辞不当请大家海涵了。国内不甚了解,讲一下美国,刚才说的电子硬件就像幕后工作者,很难大出风头,如果想做风风光光的领导者,这一行不适合。但是不出风头不代表什么,你的地位和回报,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这一点不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都一样,家中有人在电子相关军工厂从业的,老工程师的地位不比车间主任差,在美国也是,受人尊敬就不说了,收入上,做到principle这个级别的高工,是和公司VP收入差不多的,无怪乎很多人做一辈子工程师,也不爱去搞人事和管理这些烦心事。就职业发展来看,电子工程师很像传统的工程师,像建筑啊,机械啊,或者说像医生,律师这样的,越老越有经验,越吃香。其实说了这么多,如果你有一颗工程师的心,这一行走下去,没有错,国内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最后有的更新)有过和题主一样的困惑,现在也没太想明白。但是看到好多讨论里“老师说的搞硬件的平均薪酬要高balabala”,忍不住答题。。。分享一些东西(可能偏IC方向)1、专业无贵贱,价格有高低2、不只在中国3、隔壁CS现在是处在浪潮之巅,大势4、硬件可能会复兴(?)大展讯,几位技术大牛海归创业,做了十三四年,经历过股票零点几刀的低潮,赶上智能机的浪潮,堪称大陆IC设计的龙头。91无线2010年成立。看看最近阿里、腾讯的收购新闻,再看看近半年内
锐迪科的收购、澜起上市的市值,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这图全是码农的薪资,但大部分硬件公司里的fresh毕业生,码农的薪资不会比硬件低,看看几家我大硬件的骄傲排在什么位置。。。微博上的评论是“需要一个iphone555才能不用滚动看到最底端的苦逼硅工公司”TT虽然这图全是码农的薪资,但大部分硬件公司里的fresh毕业生,码农的薪资不会比硬件低,看看几家我大硬件的骄傲排在什么位置。。。微博上的评论是“需要一个iphone555才能不用滚动看到最底端的苦逼硅工公司”TTps: 是个好网站。国内的薪资比较之前在校内上有看到过几个帖子,一时找不太到。关于第1点:没办法,这是现实。
个人觉得本提问中的先生的回答很有价值,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就是现实。对还在象牙塔里的同学们最实在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了解了解快毕业或已经毕业的直系学长、本校学长找工作的情况(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时间上、教育背景、就业形势上都是离你最近的),然后想想自己的定位,自己现有的资源,以及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关于第2点:可以看看留学论坛,好多帖子都是《EE转CS求指教balabala》,早的那批转CS的同学已经毕业收货果实了。
早期的EE学生“选几门CS的课,毕业面试狂刷题,然后拿到google、FB的offer”的不是传说,美帝两年硕士花费四五十万,工作一两年就回本了。现在很多学校对选课,转系有限制了,不少EE申请的时候就直接申CS去了。 提到的”MITBBS上三四十岁的电子大叔都在往CS转。”
有链接有真相:关于第3点:答主大四毕业的时候《浪潮之巅》这书刚出,受益匪浅。现在第二版了,推荐看看。第二版的更新部分在作者吴军博士的专栏里有一些
ps:。。。咱也不是没辉煌过
pps: 大四快毕业,一位在美帝TI(还是ADI,记不太清了)做了数十年的资深analog工程师回来
给实验室做培训,他一再表示IC已经是夕阳展业的时候,答主感受到了世界深深的恶意。。。
ppps:上星期刚开学,计结的老师大胆预测:“再发展下去以后processor都当做
transistor用,你
们就等着失业吧XD”,你说这是亲生的自己系老师吗!?
ppps:IC行业,制程越来越小,流片越来越贵,以后都只是那几个巨头玩得起的游戏。
有颠覆性的创新,不然大部分人都是进家大公司,做个稳定的工作。曾经的那种公司上市造就多少多少个千万富翁的新闻或是更实际的普通员工的股票、期权、分红什么的只会越来越少。关于第4点:要点正能量的话:
最近有不少硬件复兴的报道(个人感觉实际一点的硬件复兴有很多可能会和sensor有关),直接google“硬件复兴”。
好多人在炒和做 生医电子。或是其他什么概念能起来都很好,管他什么新瓶装旧酒,能赚(hu)到(you)钱的都是好瓶子。
前几天2014新政国发4号文出台,称要扶持半导体行业。政策什么的答主不懂。
不过如果因为:“同样是加班搬砖为毛隔壁搬的是金砖”“我也会写代码啊”什么的而感到难过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更难找工作的其他某某专业。。。
ps:门槛高什么的都是“呵呵“,那些前沿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门槛还要高呢,但人家有自我追求的东西,CS再赚钱再好就业也和他们没关系,他们不讨论”吃不吃香“什么的。2ps:有一点需要明确一下:基础产业、产业重要、产业规模大并不代表产业里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得到的利益就多,发展前景就好,当然也不代表就不好。粮食、服装、汽车、零售等等都是例子。而本题是在和当前的软件行业比较。至于还有提电子工程师的成就感,学习的乐趣什么的,这个完全是每个人的喜好了。鸡汤可以补身子,但是不能当饭吃啊。现实就是现实,尽量看清楚事实,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才比较好吧。
3ps:题主说的个人博客什么的和专业的发展历程有关,EE的大部分方向都发展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经典教材都是5、6版,基础科目都被几代人学过了。CS很多还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甚至更新)新兴的,今天PHP,明天Python,后天Perl...哥连名字都搞不清楚。没有权威和bible,大家都是初学者,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分享,结合当代互联网这么发达,个人博客这种形式很正常。要说EE的话,推荐一个论坛EETOP,个人觉得挺好,资料也不少:
4ps:关于怎么看待现状或要不要转CS什么的,看每个人的兴趣、追求的东西以及价值观等三观,真的是见仁见智。最后的最后:做好当下的事,很多事情想多了没用。祝好————————————————更新————————————————————感谢知友的讨论,前段时间就有一些新的东西想写可惜一直拖着,就乘着讨论的机会加一些看法,请大家指正。
小弟我的”夕阳“这词用的的确也有问题,小弟是指针对本题”电子“(EE)相对”软件“(CS)来说“夕阳”了。
对于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目前看得到的情况是制程越来越先进后流片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只有那么几家屈指可数的大公司可以做得起大规模研发,自然技术密集程度也越来越高,新创公司想要冒头难上加难,这和当下的互联网产业百花齐放的情况,不论是在新创公司的数量还是收购价格上相比都是相形见绌。
而对于在业内耕耘的工程师来说,大部分人都会进那几家垄断着的大公司,会有相当于铁饭碗的稳定工作,但是同时上升的空间也只会越来越少,不仅前面有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经验丰富的前辈在那卡着位子(EE发展了这么多年,你不会的他都会,你会的他比你懂得深经验丰富),而且周围一推优秀的同辈源源不断的全挤到屈指可数的这么几家公司。混口饭不难,但相对于在CS公司里同龄人来说想冒头就难了(CS各种新概念、一堆新的方向)。
个人感觉如果没有新的浪潮来的话,电子产业会像之前汽车工业(特斯拉出来之前)那样的方向发展,虽不能说现下的汽车产业是夕阳产业,但在大的颠覆性浪潮来临前绝对不会称其为潮气蓬勃的朝阳产业。
针对TI还有一点就是TI这家公司是涵盖了模拟、数字各种基础类型芯片产品的公司,不论产业形势怎么变化这些基础产品都是需要有人来做的(就像衣服鞋子总得有人来生产),TI又是IC中最优秀伟大的公司之一,但是能不能保持当下的高利润,或者复制先前的辉煌时代就是另说了。
比如Intel没有引领动移装置这波浪潮,现在急忙追赶,但是结果也并不理想。再比如在EE自己的领域里面,PC相对于移动通信、智能机,也许它就可以算是”夕阳“了吧。
作为在学习模拟IC的小弟是真心希望半导体是潮气蓬勃充满机会的朝阳产业,但是之后能托起IC的浪潮是什么,在哪里,还会来吗?
前段时间张忠谋在台湾半导体协会上的演讲很有意思()。他认为半导体下一个发展亮点是物联网,有很多机会。但同时他也说“不过最赚钱的不会是半导体公司,而是物联网公司。这些物联网公司需要很多合作、很多供货商,也需要制程与储存的供应,因为半导体处在这生态系的基层,不会赚大钱,也不会成为新事件的“红人”,但不管是谁成功,他们都会需要半导体支持。他认为,能供应物联网的半导体厂应可以维持快速成长,甚至成长幅度将超过整个半导体业,无法供应的半导体商则将缓步成长、甚至倒退。”
半导体公司会不会再次像当年硅谷命名的那个时代一样,依然是科技业弄潮儿,还是会变成虽必不可少但利润一般新机会较少的基础产业,也许要留待到历史上看了吧。今天看到一篇
的专栏文章:,分享给大家参考。感谢阅读,恳请请大家指点。
难道不是因为互联网浪潮么?实际上,无论是硬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相比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都已经属于不错了。前些天和一个曾在硬件公司做到很高职位的朋友聊天,他特别感慨。那个时候(想当年…),他们做硬件做的热火朝天,而且并不看好软件,软件怎么着,不也得在硬件上面跑不是么?大规模的硬件研发与制造可不是谁都能玩的事,投入太大。这个感觉,有点像当初硅谷的 HP Intel 等意气风发的时候,那个时代 IT 业的主流就是硬件。但是逐渐的,形势开始变化,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嗖嗖的崛起。这一两年,Nokia 被软件公司收购,Moto 被互联网公司收购并倒卖…世易时移,攻守之势异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何止影响了硬件与软件工程师,各个行业都在发生变化,而且仍将持续。看最近一些金融专家如何不淡定...顺流而下,自然要更快。但是未来如何呢?浪潮都是一波一波的,滚滚向前。智能硬件这一两年在快速发展,新的时间窗口正在打开,下一波的浪潮中,硬件又会有新的机会。很多人上大学前都经历过,家长听说读这个专业好找工作,那个专业热门,等等,但是真的上了几年大学后形势已经改变了。别着急,看趋势,而不仅仅是眼前。
最近若干年互联网的发展给软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而电子行业走的却比较缓慢,新的材料、新的元件都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行业内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新方法和新方案。但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App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应用干什么的都有,为什么?软件的优势在于创新相对比较容易(没有贬低软件开发的意思),实现起来也比较简单,总的来说就是入门门槛比较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今社会对各种软件的需求比较大,硬件是好比是基础设施,未来的社会是建立在各种数字逻辑基础上的,供需关系、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行业薪资水平,软件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比如在智能算法上、在算法效率上,亦或者在人机交互的研究上多下点功夫,多积累开发经验,提高开发效率,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才能拿到更好的待遇。楼主偏向硬件方面的,其实应该说硬件这个行业水也很深,不知你做模拟多一点还是数字多一点,模拟电路方面确实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老一点的电子工程师基本都是做模拟电路出身,除了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之外主要是要动手实践,我认识的做模拟电路的基本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仿真,二是自己动手搭建实验电路,模拟电路这东西元件都比较贵,有些管子动辄几十块钱一个,烧一个浪费一个,所以具备一些仿真能力对于项目初级阶段还是很有帮助的。数字部分,有的人说比较简单,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以前也见过不少人做电路板布局、布线也都是一团糟,功能也能实现,因为数字电路逻辑比较清晰,好多人认为数字电路比较简单而不去认真研究,如果你的志向不仅仅是混口饭吃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对数字电路也下点功夫,毕竟现在软件越来越负责要求硬件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高频、高密度、多层的电路现在很多项目都要用,学学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都可以对自己进行提升。再说说跟硬件比较相关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好多小公司,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不紧担任编码工作偶尔还画画PCB,这样算是发展比较全面吧,但是还是需要自己有个规划有个主攻方向,当然单片机、DSP、FPGA都属于嵌入式范畴,看个人发展选择其中某些方面作为主攻。其实软件和硬件没有哪个更好的说法,看自己喜欢什么,本身硬件开发的范畴也挺大的,还得钻进去找找自己的方向。总之就是树立目标、逐渐积累。楼主发帖时间比较长了,刚才有个朋友发这个连接给我看,他也遇到点小迷茫,我就顺手回了帖子,如果说的不对还请见谅~
刚刚在专栏文章: 里回答了这个问题,顺便转载如下:这是关于信息产业五大趋势的第一篇:软件化 / Software defined软件化有多重要?我们在评估风投或者收购对象的时候,采用ASIC之类专用硬件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我在 的 里,认为主导信息行业的五大关键趋势是:移动通讯 / Mobility社交网络 / Social network云 / Cloud大数据 / Big data软件化 / Software defined正好,又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想在在这里一起回答。原因正是:软件化 / Software defined。首先还是看数据:这是根据生成的工资趋势图。蓝色是美国电子工程师平均工资,橙色是软件工程师,绿色是系统工程师。显然电子工程师的工资增长不仅没有跟上软件工程师的增长速度,甚至还有相当下降。二月份最新的数据:三种职业的平均工资,还是软件工程师最高。三种职业的平均工资,还是软件工程师最高。工资是雇主为员工出的价格。在市场环境下,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所以电子工程师的工资(价格)下降,说明电子工程师供过于求。事实上,大量传统上由电子工程完成的工作,正在变成软件工程的工作。硬件变成了软件。为什么呢?首先是硬件处理能力过剩。在远古时代(其实不是很远,15年前),IT行业的硬件初创企业相当普遍。比如,1997年,硅谷的创业传奇华人谢青 (Ken Xie)在车库里创办了NetScreen,一个专注于防火墙的网络安全公司。NetScreen后来被Juniper以40亿美元收购。那个时代,包括NetScreen,大部分硬件产品都是以ASIC和FPGA这类高度定制的芯片为核心的。2000年,谢青离开NetScreen以后,又创立了Fortinet,目前市值约38亿美元,在创立初期时的产品也是以ASIC为核心。对了,谢青从1987年毕业于清华电子工程系。之所以使用ASIC,当然是因为ASIC这类专用芯片的可定制性,能够专门为某类应用进行优化,实现更高的性能。在性能稀缺的时代,这样的定制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谢青的第一家公司,SIS,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采用了软件解决方案,而当时的通用处理器能力不足以应对防火墙所需的处理能力。谢青认识到这个问题,自己设计了NetScreen需要的ASIC,仅仅三年就被Juniper收购。ASIC性能优秀,但缺陷是生产规模很小,并且需要单独设计,设计费用动辄上千万美元,因此每片芯片的平均价格非常高。和ASIC相对的是相对廉价、大规模生产的通用芯片 (General purpose chip or merchant chip),比如英特尔的x86,Broadcom的交换芯片,还有各种基于ARM的SoC芯片。在2007年前,这些通用芯片的性能都在按照每18个月一倍的摩尔定律高速提升。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很多时候芯片的运算能力似乎够了,市场对更高性能处理器的胃口突然变差。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在性能方面的不思进取:过去几年英特尔的主流芯片运算性能提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是英特尔最近的三款主流处理器,其中i7-2600K 发布于2011年1月,i7-3770K 发布于2012年4月,i7-4770K 发布于2013年6月。在这个档次上,过去36个月的处理器性能只不过增加了16%。这是英特尔最近的三款主流处理器,其中i7-2600K 发布于2011年1月,i7-3770K 发布于2012年4月,i7-4770K 发布于2013年6月。在这个档次上,过去36个月的处理器性能只不过增加了16%。即使是三年前的i7-2600K拿到今天来用,一点也不过时:这是2013年中国大陆销量最高的10个台式机配置。里面主流的Celeron G1610之类,性能大概不到i7-2600K的三分之一吧…结论呢,是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强的硬件能力。硬件能力过剩的结果之一就是通用硬件取代专用硬件,使用软件实现功能。时间到了2000这个十年的中后期,慢慢地人们发现,便宜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芯片的性能已经开始够用了,那么为什么要冒险投资上千万美元,设计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的芯片呢?实际上,过去几年,桌面系统和服务器系统的运算能力已经进入平台期。廉价处理能力过剩的结果之一,就是许多原来需要用专门硬件来实现的功能现在只需要软件加通用芯片就能办到了。现在最热门的软件定义存储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 SDN),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Software Defined Datacenter, SDDC),都反映了这一趋势,以后再专门撰文分析。相对于专用硬件,软件 + 通用硬件有许多优势:1. 费用:相对于专用ASIC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开发费用,一个软件 + 通用硬件平台的前期开发费用也许只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后期通用硬件的成本也相对专用硬件低得多。2. 风险:低廉的前期开发费用让软件方案能够迅速产品化然后得到用户反馈,用户的反馈能很快帮助决策者确定项目是否继续下去,大大降低了资本的风险。3. 灵活:获得用户反馈后,通常软件方案较专用硬件更容易修改。和灵活相关的,还有更容易定制,更容易提供App。4. 扩展性:市场对通用硬件的供应几乎是无限制的,而且软件代码可以无成本复制。如果软件 + 通用硬件产品大受欢迎,他们只需要从开放的市场上采购大量通用硬件就行了;但若是采用专门芯片,通常只能从少数厂商定制,从产品订单到交货之间的时间很长,常常超过一年。5. 可移植性:相对于专用硬件,软件代码更容易得到重(chong)用,嵌入另一个软件解决方案里,代码中的算法也更容易跨平台使用。有了这么多好处,大多数初创企业,甚至大型企业,都优先采用软件 + 通用硬件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在评估风险投资目标或者收购对象的时候,采用专用硬件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同意部分的。软件有个电脑就可以弄了,硬件最便宜的你都要买个单片机/ARM开发板和仿真器什么的。各位经常接触到的多数是如手机、MP4、LED灯、玩具之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种产品的一个特点就是起电子电路结构相对简单(如LED灯、玩具、厨卫电器等),或者是模块化完善很少需要从根上更新(比如手机,其大部分的架构是方案公司先设计好再卖给手机上的,像小米甚至摩托罗拉的手机的硬件是方案公司设计好的,小米要做的就是外形的工艺设计和软件设计)。所以在和人们接触比较密切的行业,做硬件研发的电子工程师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而实际上,电子工程师(尤其是专注于电路硬件设计的硬件工程师)最大的用武之地在于工业控制领域、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领域。这些首先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远(汽车坏了,拉倒维修的地方换个模块就行了,不会有人想到自己拆了看看ECU里面的电路怎么修,不是专业抄板的人没有电路图也没法修)。而说的不过是中国部分现状。而从实际上32位微控制器的出货量上看,工业级、汽车级的微控制器芯片出货量还是占到大头。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国产的电子电器设备没有外国的好事,其根源也在于国内的硬件设计研发远远落后与德国日本等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比如我做过个的铁路列车设备、煤矿电控设备,大部分都是德日美等国的硬件最强。国产的类似东西大部分都是先代理这些外国的牌子,然后自己抄板摸清仿造他们的,远远称不上自主设计。即使是自主设计,很多国内企业比较浮躁,心想一心赚快钱。希望一个设备一两年内能出来并赚钱。所以,中国的电子技术行业及电子技术硬件领域的发展不如德日美等国。也正因为企业想赚快钱,电子工程师天天加班的很多(比如华为),那有什么时间自己弄个围脖来发。比如现在微博甚至博客中,很少有人讨论信号完整性、源端端接、传输线特性阻抗、IO口是否为开漏输出、MOS芯片和TTL芯片之间的链接方式。多数涉及硬件嵌入式的微博博客都是想着某某ARM芯片主频多少、或者用 Arduino直接开发程序、求区分ARM、51、DSP等这些入门级问题;又如我做的功能安全设备系统,需要用到二乘二取二的硬件架构,请问知乎上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功能安全、什么叫SIL等级并能跟我讨论这些的?(因为很少人下班之后还想关注工业级航天级硬件设备);在微博或知乎上有多少人能就IEC61000(或GB/T17626)中EMI或者EMS的问题或者整改展开讨论的?(不是硬件工程是不想分享EMC整改的方法,是一两个星期以来都几乎忙到凌晨才处理完EMC问题后,没几个人有心情上微博博客记录一下自己的整改过程了)最后,个人推荐一个我认为电工较多的网站:。那里大牛很多、共享的资料也很多,自己可以去看看。照例说一下,有问题先自己分析,不懂再发帖问。不要上来就伸手要程序要电路图,这样不会有人理你的。
第一次上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很高兴,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在硅谷从业多年,现在在苹果作软件,从我以往的大小公司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企业能做成的东西跟企业文化很有关系,比如谷歌在后台工作上非常出色,而苹果在精工上出类拔萃,但同样的工程师在谷歌做不出苹果的东西,而在苹果也做不出谷歌的东西。我认为归根结底,这是企业文化造成的,而不是能力造成的。反观东亚,象日本、韩国和台湾,做硬件非常出色,但是写软件却有些一塌糊涂、无所适从的感觉。象我有个朋友在富士呆了四年,居然搞不出一个软件发布,气得他吐血,现在在谷歌如鱼得水,几年过去,已经发布N次了,他总是说:等富士那个东西发布了,别人已经三代产品过去了。而相形之下,大陆的软件业日新月异,不久前我们在硅谷的从业人员对大陆的软件平台相当看不上,但这两年大家都认同国内的不少平台已经开始渐入佳境了。我认为深层次上,这其实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长处是有战略眼光,我们崇拜的历史人物也是那种有战略性眼光的人物,象诸葛亮那种观其大略,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千百年来每次被中国知识分子提及总是神往,但我们的短处是不喜欢精于细工,在细节上总是略逊一筹,我曾经带过一个国内的团队,我的体会就是如果你让国内的团队做产品,他们的理念就是做到就行,至于你分配下去的步聚,他们往往会忽略,他们总是认为只的目标理念相同,做法不符合步骤问题是不大的,殊不知有些东西工作是工作了,但后期的扩展和维护变得相当昂贵;反观日本工程师,我也带过实习生,一样写软件,只要我设计好的东西,可以做得面面具道,绝不马虎细节,我说一二三,他肯定会多做几个半步,写出来的东西看着舒服,也极其好用,可是我让他从头去设计一个产品,就会搞得一塌糊涂,而且受日本文化影响深刻的台湾和韩国同样有这个问题,精于细工,却疏于战略。我总是对国内的团队说:让你们炒个蕃茄炒蛋,我给你们十步,你给我只做了三步,日本人却给我做十二步。他们总是嘿嘿一乐,下次如故。而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却正好是两个不同文化的职业,虽然表面上他们很接近,有很多大学甚至把这两个专业放在一起教授,但事实上硬件文化就是要精于细工,而软件文化却是要有战略性眼光的。其实同样的现象在其它领域也体现得出来,比如高晓松说引擎的制造其实不重在技术,而是工艺。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做引擎最好的就是日本和德国,而这两个民族恰恰就是在细节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民族。但同样制造火箭,需要大规模产业链配合的时候,日本就明显不象中国有优势,毕竟大规模集成是要有战略眼光的。最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不光体现在工业上,即便是战争环境也是如此,象著名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从执行角度来说,估计也不会有其他国家执行得比日本军队更出色了,但从战略角度来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屎的计划。纵观日本在二战中与中国的战斗,其实往往都是赢在战术上,输在战略上,李宗仁将军说得很清楚,如果日本人有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的全盘出击的草原民族般的豪情,那时的中国是扛不住的,但日本人偏偏是象酱油一样一点点滴进中国这个大缸里,一边滴一边还在研究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最后战败其实是无可避免的。有点说远了,不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文化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人对技术的态度问题。------------------------------------------------------------------看了同学和其他同学的话,我想再补充一些。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对软件行业,包括刚刚从CS毕业的同学们,已经不了解了。在90年代中期,学校的知识和行业是连着的,行业知道的东西并不比学校多多少,基础的CS知识就那些,但是经过这近20年的发展,软件行业已经长足地进步了,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机制和利益关系,并不适合企业中最优秀的人才回流去学校教研,所以学校和行业已经脱节了。有不少同学认为搞一台电脑就可以写软件了,那其实最多也就是写写客户端,写写scripts。技术是积累的,难度就在于大规模的有效发展和管理。我来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造一堵小墙,就算没学过建筑,只要有板砖和水泥,肯定也可以造得一板一眼的,那我们可以问:造长城有什么稀奇?那不就是一堵大墙么?不是这样的,学过工程的人都知道,要调动上百万人,在几千公里的山脊上,把材料人员和各种设施送到位去做一样的事情,是很难的,尤其是在物资和人员都缺乏的古代,这种社会调动力是叹为观止的。长城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不管你用任何语言去察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工程,长城肯定是在里面的。再说个简单的事,很多同学面试的时候,喜欢问答算法问题,排序倒背如流,但如果你真的问:怎么排序1Tb的数据,90%的人会完全茫然失措。软件工程和任何其它工程都是一样的,难的不是造一堵小墙、一个小坝、一辆玩具车,那玩意儿让我说就是沃尔玛的收银员都能干。软件工程最难的事是什么呢?就是你有几亿的用户或者无数的数据的时候,任何事都变得很困难了。现在大家再看看“不算什么”的谷歌在干什么呢?他们最基本的产品是索引了全球网站的数据和照片,全球大概有6-7亿个网站,每个网站一般都有几Gb到几Tb的数据(不包括那些视频网站),你们在谷歌搜索的速度是多少呢?半秒以内。谷歌的工程师分1-9级,1级的工资加股票就会有12万刀左右,2级的大概15万左右,到5级大概是25-30万左右,6级以上有不少是50万以上的年收入。象Facebook去谷歌和其他大公司挖人,经常就直接给100万的干股,而谷歌为了留高级工程师(Sr Staff)也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几百万干股的counter offer。如果软件真是那么容易,那我只好说谷歌脑子短路了,这硅谷的资本家都脑子短路了。这么多钱,能招到多少沃尔玛的收银员啊,这不打水漂么。我不想贬低电子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做的东西也是很难的,但是只要有有效设备和资源,多数工作确实只要一两个人就做上去了,这就是一个精益求精的领域,不需要太多宏观策略。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的区别是其受到挑战的领域不同,千万不要以为软件就是学了一些操作系统、编译器和数据结构的知识就一马平川了,路还远着呢。
1.国家工业科技基础决定,全球产业分工本来也没打算让中国人来做电子学的底层和高端,高端分析和电子测试仪器领域和高校科研领域体会最深。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半导体这波行情咱国家可能很难赶上了。可以绝对点说,凡是和电子沾边的,不要说原创引领,追赶都很难很难。几个特殊国家大力持续投入的超大型项目稍微有了点眉目,因为大国要战略资源嘛,但是全面领域看,还在稀里糊涂中。不要说华为,它算是民用通讯器材应用开发商,不在我说的范围里。2.最简单说,运放够简单了吧,国内几个能做的,圣邦这两年也没那么多新闻了吧。你看美国的模电课程和国内的视频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教你的老师他就不懂,怎么教的你懂,对不?人家在讲半导体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制约,你老师在讲怎么套公式。3.昨天美国回来的一个千人在给大家吹牛,说虽然行业落后美国20年,但是只要国家和大企业支持,也一定有成绩。下来之后不还是不停感叹,在中国找不到美国水平的普通电子工程师。为什么找不到,因为你国家里几乎就没有搞有研究性质工作的电子类工作。画个pcb?用个单片机?设计 个低价开关电源?这就是电子工程师么?我不太相信。任何没有高端的分工的行业,很难讲有什么知识和技术的积累。4.说话难听点,全世界的鞋子几乎都在中国造了吧,你问为什么制鞋师多,设计师少?问为什么制衣师多,设计师少?很尴尬的,电子工程师往往把设计师和制造者融为一身了,如果外国芯片都做成理想传感器的一天,就是只要有输入输出就可以了,想来,那时候咱国家的电子工程师就该多了。都是手工活嘛。5最后举个身边的例子,顶级国家项目,国内最好的企业和最好的几家高校团队,目的仿制10年前水平的国外高端仪器。计划是把人家仪器的内部成品分系统全部外购,关键器件全部外购,美曰,不就剩下点电路了嘛,咱国家这么大,这点电路还仿不出来了。结果,大家自然猜到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整个这个名头的几乎全部项目都不太满意,为何?咱下个结论,高端电子行业,妄想着投点钱就出成果,过于乐观了。6.印度软件牛吧,比中国软件还牛一点点吧,但是你说印度能引领什么软件的发展么?IBM最近快出光芯片了哦。google想搞视网膜传感器哦。不想贬低国家和大家,因为我混的可能还不如大家,但是,看起来事实是,啥是民工般大量人数的活,咱国家啥就挺成功。从制鞋制衣电子厂工人,到路桥工程师到软件工程师。而电子工程师,真的不需要那么多。6.当我们不懂原理的时候,就先回家学习。懂了前沿的东西后,再说自己是专家。呵呵。我辈共勉吧。
因为硬件是制造业,软件是服务业,软件可以解决人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聊天把妹订外卖玩游戏等等等等什么的),硬件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运行软件而已,所以硬件是下游产业软件才是上游产业,通常上游产业需要更多的人同时也能赚更多的钱,所以会有你所想的这种现象。再补充一些,由于人的需求是有多样性的,所以软件的市场充满差异化,各种各样的软件公司都能活得很好。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软件还可以卖平台服务,潜力非常大。硬件就不同啦,差异化非常小,所以结果就是整个市场只能存在几家公司独大,而且这几家公司在独大之前为了占领市场消灭其他实力较弱的公司已经把利润率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结果就是就算占据了市场活得也不是非常滋润而且还要时刻盯着其他厂商的动向时刻担心被赶超。做硬件,尤其是电路的厂商就是这样在同行竞争中自己把自己杀死。著名大陆手机芯片新锐RDA的毛利率只有30%,扣去开发成本真是所剩无几。高通一些规模巨大的chipset,花了巨大人力物力开发,你永远也无法想象“这么复杂的芯片怎么可能会动?”的产品,售价$10,而且还搭着送其他芯片唯恐你去用它竞争对手的产品。当然做电路靠的是量,但是利润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厂商活得很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部分)市场不行了。。。当然整体行业和个人待遇也不能完全画等号,做软件行业也有人活得很辛苦,硬件行业也有不少人活得很开心,看各人了。
首先,我不同意题主的问题。软件工程师只是看起来比电子工程师发展更好(薪水更高的另一种说法)。我同意@李一雷 所说,软件是服务业,硬件是制造业,而这一分野必然导致两个结果,首先是软件业能够提供更多职位,应该高硬件一个数量级。因此题主看到的职位软件居多。产业分野的第二个结果,是最顶级的软件公司往往占据了整个产业的最上游,鱼头吃到鱼尾,同时曝光机会更多。看看oracle买了sun, ibm转型软件公司,微软自己造平板吧。大家的眼睛都是朝上的,会看到这些顶尖的软件工程师似乎“发展更好”。可是容易被忽视的是,软件行业门槛远远低于硬件,月薪1500的程序员大有人在,他们才是金字塔的基石。相比而言,硬件行业入门门槛更高,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与经验积累,是相当扎实的职业选择,对于较为浮躁急于短平快赚钱的人,吸引力确实不足。最后提醒纠结的题主,电子工程师转软件的大有人在,软件转硬件凤毛麟角。为啥?门槛不同
一方面,国内电子工程工业从未成型,所以相对软件工业来说更为薄弱。虽然软件工业水平也不高,但是比电子、机电行业还是强很多,所以你若局限在中文世界里(由你提及的若干 blog 推测而来的结论),感觉到软件相关的讨论较多,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现代工程学大略以机械—电子—软件的次序逐渐发展,电子工程学萌芽于十九世纪中期,而计算机编程要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才兴起。转述相关领域友人语:以目前人类发展最为活跃而广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内燃机汽车为例,一辆汽车上面所采用的相关机械技术可能有五十年历史,电子技术十年,软件则只有五年左右。对此我无从验证,但感觉大致不错。所以电子工程与软件相比,技术积累更深厚,相关理论更完善,分科也更细致,成熟稳定的工业,大家讨论的热情自然也就不多。所以如果你若有赴欧美工业强国深造计划的话,电子工程师比软件行业的发展强太多了,而且并不会更辛苦。
我是电子专业的,毕业后做了一年半导体,现在在电子行业做信赖性测试做了两年半了,有时候画画电路图什么的(四层板)。一直薪水寥寥,公司都要倒闭了。最近在学习Java和网页设计建站,准备几个月后领到公司倒闭的赔偿金之后换行。现在电子行业不景气是大势,也许有一天电子会复苏,但是我等不到了。就算是我等得起,我女朋友和未来孩子等不起啊!没钱怎么糊口养家结婚生娃养娃。。。
硬件领域从业4年了,前3年在华为,目前跳出来了在外企。说说我看到。1、硬件从业人员明显少于软件,一般是1:5-1:10的比例。做硬件投入太大,设备都非常贵,所以只有大公司才自己做硬件。所以招聘职位,软件比硬件多很多。2、你所谓的软件技术blog,相对硬件是就是datasheet,另外是芯片厂家给的应用手册。做硬件的普遍比较踏实,难听点就是土闷,开博客的不多,本来看的人就不多,哈哈。3、从发展上来说,个人感觉软件确实发展要快一点。在华为的时候,部门一扩张,软件就招一堆堆的人,工作两年的人都当项目经理了。一个设备,或者一系列设备,的硬件平台不会有大变化的,所以硬件工作量小,也不会招人,就没法当小领导啦,哈哈。4、目前国内硬件工程师还是挺好的,和软件比,收入和产出还是成比例的。硬件也就在画原理图阶段,单板回来基本功能调试阶段比较忙,后面就配合配合软件,一个产品大概忙2个月。软件从头忙到脚,半夜出版本是常有的事。5、现在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了,硬件工程师活越来越少了,sigh。不过只要技术过硬,不愁没饭吃。 1、硬件基本功要扎实。2、你在校,时间应该挺多,可以多读读数据手册,把参数都弄弄清楚。CPU(PowerPC的,X86的)/DDR3/Flash/FPGA等等,各种接口的协议也都看看。具体做项目的时候,除了硬件基本功,工程师的能力差异,就体现在从数据手册中找有用信息,以及对资料的理解的能力上了。6、现在信号速率越来越高,多关注关注SI领域,高速信号测试等等。说了一通,没啥条理。。。。。
我多说两句表明身份,一线电工,玩的项目都是以模拟为核心,低至几百纳伏,高至数千伏;数字控制也玩;原来第一版layout自己上,部分网络EMC相关,基础不打好,后面玩死你自己;板子出来了,第一版驱动也要自己动手写(不然软件的人说XX外设操作不了,你跳楼给他看还是看他跳楼)。给lz感觉如此的不过2个原因1 硬件好像没人干2 网络上没消息这是表象而已,换句话说,你被误导,产生了错觉码农招聘多,是因为码农需求大?我看不如说流动性大,这两年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好日子了,这边风投,那边创业的,熟手都被拉出来了,然后就产生了所谓的结构性缺人,实际上有效的位子,有能力的人就是那么多,流动性一大,招聘就开始频繁了,看着就很火。题主也只看到了那些工资高的,底层1500的位子大把,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的人也大把。此外,码农自己入门的门槛低得多,3000的台式机就够入门级开发用了,你打了几年游戏的电脑更绰绰有余,专业书籍,网上大把,除了时间,简直零成本。电工呢?你要是上学的时候没办法好好泡实验室,或者根本没实验室可泡,根本没办法入门,自行购置设备,3000块买个二手示波器,添个靠谱的万用表就没了,电源还没置办上,土法炼钢,拿充电器当单电源吧!烙铁什么的还没有,自己整个两层板,随便一次就要200块,需要的元器件,taobao上慢慢捣腾去,还未必有真的拆机料,给你个打磨过的,哭死你,折腾半天,除了用面包板搭个分立放大器的料容易搞,其他根本没法干,等干上了,发现没有函数发生器……来吧,我们上天台。你看,入门一难,供选择的对象就少了不少,自然就没那么热闹。校招的时候,硬件也确实少,门槛又高,因为门槛高,成本高,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校招有些时候干脆不放硬件岗,当然就更不会引人注目了。你看硬件跑去CSDN,那就更搞笑了,那里是什么地方?CSDN是什么的缩写?虽然有硬件板块,人家那是添上去凑数的,根本不当事,版主说不清OD门的我都见过。该去哪?21ic,dianyuan,eetop……就算我向来讨厌的amobbs也比CSDN专业。行业,国内电工最多最集中在哪?民用3C。民用3C电子的创新和利润现在很大程度靠的是软件,硬件高度集成化方案化平台化,当年珠海炬力的MP3芯片卖了多少家?联发科的手机芯片更不要说,你能想到的,半导体厂商都有现成的东西拿出来,虽然很多时候有过度设计或是设计缺陷存在,都还是能用能补的,于是电工里面很大一批人就在这些行业干这些补救的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力提升慢,成就感低,然后就是可替代性强,薪资低加薪慢。医疗,工控,通信,测量等等领域国内民企现状就那样,通通把高科技玩成低成本,或者根本入不了门,没法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好点的位子就那么些地方,不是北上广深的外企,就是少有的翘楚级别的民企,要么就是个只有代号的某所,这些地方不是前同学就是前同事,毕业的时候没入门,以后想入门就更难了,换句话说,学校里和刚入行的时候产生的差距,会在几年后快速放大,直到没有挽回的机会,牛人乐呵呵,水货苦兮兮,马太效应的最好体现。圈外的人更觉得好像没前途,因为有前途,或者直接说工资还行的位子,已经很难给你机会面试了。
一点拙见。从做一个新产品的角度上面来说,软件的门槛比较低,失败了损失也不大。硬件就大不一样了。譬如说,假如你现在做一个低功耗蓝牙的小玩意,可以在你跑步的时候测量你的心率和卡路里啥的,传到你的手机上去。这个低功耗蓝牙和ZigBee一样都挺火,各大厂家都想吃一杯羹。你的产品要上市,要经历很多过程。设计,画板,制版,无线RF测试,生产,最后还有各种认证(RF,电池,安全),包装,销售渠道。整个过程下来没有几十万应该搞不定。关键,即使你什么都搞下来了,还要看你的销量。假如你做的东西,最后只能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个,不好意思,你肯定亏本了。蓝牙这一块,假如你没有一百万的产量,想赚钱是很难。当然,我只说了硬件上面偏向普通用户的这些。假如你做的是高精尖的医疗仪器啥的另说。总之,门槛高,风险大,回报可能还很低。万一谁开发了个iOS的app,说不用你那玩意,直接带上iPhone去跑,打开app,也一样可以测量。这个app只要去app store上面就有的下载。那你搞硬件的,就立马破产了。
看了开头的几个回答,深深的觉得,你们还是太单纯了。拿我上一家公司来说,团队有两个大组,一个做后台数据抽取,一个做前端网站,云平台。后台的复杂度远远超过前台,因为面对上百种软件数百个版本进行数据抽取和清洗,每一个都需要良好的设计。而前台,我以前就是做(前)台的,无数现成的组件来供你调用。可是,薪水,关注度高的,都是前端的工程师。后台的默默无闻。前端一个月一次RELEASE,搞得兴师动众,而后端组迷惑不解,那玩意儿我们不是每周都发布么?一到评选奖励之类,基本都落在前端,后端的基本看不到。为什么?难道就是因为人们是直观的看到他们所得到的?Sorry, 至少在我看来不是。我们需要明白,一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什么,运营的目的是什么。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运营的目的,都是为赚钱服务。谁为赚钱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谁就最受重视。所以,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是销售和财务。技术?一群书呆子。销售是进钱的,财务是看着出钱的。这两头你抓住了,公司基本上是赚钱的。我工作过的,两家中型的,半成熟的公司,都是通过大量的销售人员,疯狂的销售模式,实现了疯狂的利润。而他们的产品,用技术的观点来说,也就是一般般。很多功能做得很烂,性能就更别提了。而销售部门最重视的,是客户的体验,这直接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那就是销售业绩。所以其次重要的,是市场和TECH I,TECH II.这帮人是次面向客户的。这帮人将能够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反馈信息,并设计业务。而这些业务,被直观的展现给客户的,就是前端组的工作了。这就是同样在技术部,前端和后端的差距所在。说到底,是由于销售部门的需求,决定了技术部门的排序。所以,我们最重视的,有时候并不是客户的抱怨,而是销售的抱怨。如果销售抱怨因为某个功能的设计过于傻逼我们无法卖出产品,那比现有客户通过TECH I抱怨,优先级可高多了。
第一,在集成电路时代,软硬件是一体的,两者互为依赖,螺旋上升。十几年前,服务器,交换机,手机这些电子产品价格比现在昂贵的多,那时候软件没有现在这种规模,就业空间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硬件现在技术成熟了,价格也下降了,创新性不高的工作自然收入不会太好。第二,软件发展到现在,也逐渐进入平台期,大量的开发工作不需要太高的难度,必然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而硬件开发借助软件技术的积累,创新也在逐渐进入新阶段,机器人,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量子计算机都给硬件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可以说硬件大发展的阶段正在展开,硬件创新企业也经常成为明星。所以不论软件硬件,关键是要站在创新的前沿,才能拿到丰厚的利润。
在国内还是软件更吃香硬件投资大,这个投资是双方的,从业人员需要很长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这是时间成本.公司方需要提供的平台费用高,比如高带宽的示波器,频谱仪...而且产品失败风险高,花费数周设计的PCB测试不通过,需要多次翻工修改,当然这跟IC设计失败比起来不算什么...有些产品上市之后容易被抄袭,线路板可以抄板,固件可以解密....只有在某个领域领先的公司才可以笑傲江湖,像安捷伦的仪器,拆开一看,某些芯片直接是定制的,莫非还要去抄IC版图?抄袭成本太高...目前的感觉,想在硬件上多赚钱有2条路,第一是成为大牛,这样就可以独步江湖,比如玩射频啥的.第二是找个黄金行业.大家都会干的事情,换个行业立即就值钱了.同样是单片机,用在遥控车里能买几个钱?用在汽车里呢?用在导弹里呢?软件也不能一概而论,苦逼码农遍地是.软件入门门槛低,做简单的东西很多人都会,钱不多也很辛苦.高级的东西不是人人都会干,比如驱动程序啥的.这两个行档都分三六九等...不过硬件向的人更苦一些,搞硬件的人会写点程序很正常,单片机要写程序,FPGA要写程序,DSP要写程序,甚至还要写PC端上位机的测试程序.搞软件的需要学习硬件的情况不多.国内的风气是,谁赚钱谁是大爷,这种浮躁的气氛下,很不利于小公司的工程师发展,公司不乐意花钱去培养工程师,工程师也不愿意待在没希望的地方.双方相互不信任.
小生认为:ee中国工程师收入低缘于我国ee行业整体处于下游,可以这么说,中国所有的ee研究所、公司都是在给intel、ti、adi等ic巨头打工。中国ee行业如此不堪的根本原因是多年前在某一个地方,我d光荣伟大地用真枪实弹来解决了某个明明可以用催泪瓦斯解决的问题。导致我国直接上了美帝禁运的黑名单。美帝的手段很毒辣,压制一国经济,就从限制其知识来源入手。于是我国再也接触不到ic行业的尖端技术,而台湾却收购了美帝当时第三cpu巨头,成功上位。大陆只能自主研发了汉芯这个奇葩,类似的还有前阵子苏州一家公司,不点名了。而软件追赶起来则容易许多,从服务器到操作系统的技术都可以买。当然仅限于大众服务业。所以软件行业的中外竞争好比是青铜对铁器,而对于ee,中国还在石器时代。
在天朝纯粹从就业来讲,软件工程师要容易点,但要从长久发展来讲,硬件工程师是要牛x很多的。造成目前市场上这种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天朝大学教育制度存在严重问题,明明正式学东西的4年,结果老师们都忙着搞政治,没心思教学生,学生都忙着吃喝玩乐,没空学习。导致硬件工程师没几个能成为工程师的。然而软件比较容易上手,所以你懂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级工程师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