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写字楼架空地板的优势是否适合用于商业空间?

项目名称丨北京平谷王家现代民宿初稿项目位置丨北京平谷建筑尺寸丨13.00*9.74m占地面积丨117.69㎡建筑面积丨238.30㎡建筑风格丨现代结构形式丨砖混结构——建筑效果图场地现状该项目位于北京平谷,主体为二层+屋顶露台现代民宿。场地的南侧是一个缓冲地带,在南侧是邻居和一处胡同,东侧和北侧是邻居,西侧是胡同。南侧人视图建筑整体为现代风格,采用平屋顶设计,通过东北侧的楼梯间可以直达屋顶露台。南侧借用悬挑和装饰柱丰富立面层次,形成凹凸有致的形体搭配。东南侧人视图西南侧人视图整个建筑体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节奏均匀极具个性化和辨识度,已成为那条街上独特的风景。庭院围墙部分做格栅处理,增加通透性,削弱围墙对于不宽裕庭院的压迫感,同时与实体围墙形成虚实对比,增加空间趣味。庭院局部人视图整体庭院空间并不算富裕,东侧做户外休闲凉亭,搭配操作台,方便后期庭院活动,西侧用作菜地,可以种植四季果蔬,同时还可作为客厅的对景区,优化视觉体验。东南侧鸟瞰图西南侧鸟瞰图北侧内退了一个寸院,顶部封上玻璃,作为空间的补充,同时顶部增加天窗设计,实现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部分立面采用木饰板,和主体的白色墙面形成材质对比,同时木饰板营造的氛围增加建筑的温暖质感。平面详图一层平面图客餐厨南北向一体化设计,空间自由且开阔,同时还可满足多人聚会的需求,将空间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展现。一二层的公卫做干湿分离、洁污分离式设计, 一方面解决东南侧卧室的入口问题,同时这样的卫生间可以同时多人使用,更加卫生和便捷。二层平面图二层的西北侧用作榻榻米活动区,可实现观影、娱乐等活动。考虑北侧不能开窗,借用实墙可做投影区,西侧开设大窗户为空间采光和通风。二层中间的区域并未做太多功能属性的规划,后期是计划给孩子作为娱乐区,创造一个多元化的生活场所。总共设计了3间卧室,周末和朋友家人租下小院,自在生活。

我们经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无所不知。那些年出过的奇奇怪怪的地理题更充分的证明了地理知识检验学问的标准。地理学的魅力还在于可以帮大家解决非常规题,下面就跟大家一起看看吧!
纵横题海多年,多多少少遇到过一些令人诧异的题目。也许它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就是让人摸不清头脑,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题目。
上海某中学曾出过一道模拟试题:“有一头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可认为熊做自由落体运动)。
求:熊最可能是什么颜色? ”
备选答案为:
A:白色,北极熊
B:棕色,棕熊
C:黑色,黑熊
D:黑棕色,马来熊
这个题目一出来,立即引起网友的围观和吐槽: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啊?”
“掉进陷阱里,跟颜色有关吗?”
“掉进陷阱里的是我吧。”
“这只熊让我不明觉厉。”
“摔得稀碎,红色!”
乍一看,题目条件和需要求证的结果风马牛不相及,解答这道题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跟着地理老师下面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啦。
01纬度约为40~50度

首先,根据自由落体
可知重力加速度为
查一下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对照表,可知陷阱大约在纬度为40~50度之间。
此处插播一个地理问题:
Q:为什么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重力加速度不同?
重力实际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
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向心力也为0,此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同一地区的同一高度,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还会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当物体距地面高度远远小于地球半径时,g变化不大。而离地面高度较大时,重力加速度g数值显著减小,此时不能认为g为常数。
02排除北极熊、马来熊

南纬40~50度左右无野生熊分布。南半球唯一的熊种——眼镜熊,又叫南美熊、安第斯熊,产于南美北部,是南半球唯一的熊种,其活动范围主要是沿安第斯山脉的热带地区,并不到达南纬40度以南。
眼镜熊▲
因而可以确定该题熊的位置是在北纬40~50度。至此,可排除北极熊、马来熊。原因如下:
①北极熊生活栖息地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
在这里,还有一个地理冷知识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北极熊的毛并不是白色的,而是透明的。
它的毛是一根根中空结构的透明小管子,因为比较细而且密集地聚在一起,可以反射周围的光线,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
当温度较高的时候,皮毛表面还会因氧化呈现浅黄色;寒冷的时候,这个管子状的毛还可以吸收紫外线,将热量输送到体表,为北极熊保持体温。
②马来熊为典型林栖动物,主要栖息在南亚茂密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里,酷爱居住在低洼地带。因此,北纬40度以北地区少见马来熊。
马来熊▲
03棕熊VS黑熊

如此一来,只剩下棕熊和黑熊两个答案了。
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一般易挖掘,最可能是冲积土壤,位于低海拔地区。
我们先来看看棕熊的可能性。棕熊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集中于俄罗斯和北美,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带,喜欢在高海拔地区活动。
棕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成年棕熊体重可达500kg。想象一下半吨重的熊掉进陷阱里,拉上来的难度有多大?而且棕熊十分凶悍,捕杀的危险系数高。
棕熊▲
最后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黑熊了。黑熊一般指亚洲黑熊,幼年黑熊仅40kg,成年黑熊体重也不足棕熊的二分之一。
黑熊▲
黑熊的分布区域十分广泛。
世界亚洲黑熊主要分布区▲
黑熊视力很差,有“黑瞎子”之称,所以掉落陷阱的可能性大。此外,一般的熊掌、熊胆均取自黑熊,因此黑熊的经济价值较高,容易遭到猎捕。
答案已经推理出来了,但我们还要知道熊属国家保护动物,严禁猎杀食用。虽然熊看起来憨憨的,十分可爱,实际上是比较凶猛的动物,不要试图挑衅它们哟~
这道题将物理、地理、生物等知识汇聚起来,更像是一道推理题,构架出了一幅广阔的“知识画卷”。
解答这样一道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题目的同时,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追寻知识美、逻辑美和自然美。
非常规题,
博大家一乐~
学习快乐,
爱泥萌~
下面大家不要忘记做题哦
试题链接
(2023·河北张家口)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1为河边猎鱼的熊近照,图2为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地形对堪察加半岛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有( )
A.阻挡盛行风,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
B.山脉呈南北走向,加剧了岛屿南北的温差
C.地势高差小,形成气候的垂直差异
D.中部山间谷地,形成夏季气温低值区
2.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
A.环境空间差别小,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B.火山频发,生存环境恶劣
C.淡水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小
D.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堪察加半岛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A正确。山脉南北走向,阻挡冬季风,加剧了东西的温差,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区域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大,C错;中部山间谷地,形成夏季气温高值区,D错误。故选A。
2.根据图中的纬度可看出,堪察加半岛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D正确;而且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A错;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与火山无关,B错;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发育,淡水资源丰富,C错误。故选D 。
【点睛】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4)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3.(2023·福建龙岩)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图)。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这里有壮观的冰山、深邃的峡湾。2017年7月,某科考协会组织上海中学生赴格陵兰岛研学旅行。为确保旅行体验与安全性,此次研学旅行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
材料二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海冰是北极熊在海上觅食、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给北极熊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
(1)分析此次研学旅行选择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的原因。
(2)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冰山大幅减少导致周围海区气温升高的过程。
(3)推测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对生活在格陵兰北极熊的不利影响。
【答案】(1)西海岸峡湾众多,自然景观丰富;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高;沿岸居民点多,人文景观丰富多样,考察价值高;居民点多,住宿与物资补给条件好。
(2)冰山减少,反射率下降;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海洋通过潜热输送、辐射等环节传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导致气温升高。
(3)结冰期缩短,北极熊捕食海豹的日期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小,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北极熊数量减少;气候变暖北极熊向较高纬浮冰区迁移;不适应变暖的气候,北极熊发生变异、退化乃至灭绝。
【分析】本大题以某次上海中学生赴格陵兰岛研学旅行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格陵兰岛东西岸差异、冰山减少对气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中的研学路线可知,图中有居民点和海上浮冰区两类事物可以进行对比。首先东西岸的海岸线不一样,西岸海岸线弯曲,表面峡湾众多,自然景观丰富;由西岸浮冰距离海岸有一定距离,可知西岸航行安全性高;再由西岸居民点多,可知有可考查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研学路线经过的居民点多,住宿与物资补给条件好,确保安全。
(2)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冰山减少,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附属能,海水升温;海洋通过潜热输送、辐射等环节传给大气的热量也相应增多,导致气温升高。
(3)由材料可知,海冰是北极熊在海上觅食、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所以全球变暖造成海冰减少,会对北极熊的觅食、繁殖、休憩出现不利影响。结冰期缩短,造成觅食困难,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少,栖息地面积减少,造成北极熊数量减少;气候变暖造成北极熊向更高的纬度迁徙;也可能造成北极熊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出现变异、退化乃至灭绝。
1.光照与热量
光照侧重于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是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因为该地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
二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方式,但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进行的,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促进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破坏。
3.区时与地方时
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4.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5.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气温等方面去考虑);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
6.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一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而气温是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7.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储存。
8.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相反的现象。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季风影响到的区域。非季风区指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区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
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某地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
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13.冷锋与暖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4.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15.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及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16.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17.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④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无瀑布、急流,航运价值高;
⑥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①河流长度、流向;
②流域面积的大小;
③支流数量及形态;
④河网、密度;
⑤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18.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9.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一般是指与同纬度海区相比较;不同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就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20.地形、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形特征则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等。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21.断裂与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22.正地形与逆地形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正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主要破坏因素有温度、水、生物等。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洞、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24.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形成三角洲。
25.干旱与旱灾
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会发生旱灾。旱灾主要是针对农作物而言的,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因为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
26.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
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7.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28.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
原始型与传统型:相比原始型,传统型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原始型与现代型:都是人口低增长阶段,但原始型的低增长是由高死亡率造成的,现代型的低增长是由低出生率造成的。
29.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
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
30.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
平原是聚落发育最理想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都分布有密集的聚落,如亚马孙平原,由于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佳,人烟稀少,聚落很少;西西伯利亚平原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很少。
31.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
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32.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
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是郊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现“空心化”现象。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34.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灌溉,水资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35.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该地区热量非常丰富。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3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某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37.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按生产对象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农业(投入少)和集约农业(投入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地中海时鲜业等。
38.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
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
39.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附近的牛奶生产。
40.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41.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则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4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43.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最典型: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44.产业并不仅仅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地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又能占领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4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侧重于监测、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系统,侧重于信息管理、查询与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及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其功能侧重于定位、导航。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甲醛地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