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仕尚品的真皮沙发排名前十的品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本文由有调App原创。虽然现在男性越来越看重自我表达,但是相比女性来讲,男士可以称得上配饰的物品还是显得少得可怜。特别是正装场合,如果你幸运的不是一个近视眼,而且年轻有为尚未婚配,那身上能够拿得出来的配饰可能也就是手表、钱包、袖扣和钢笔了。少也有少的好处,因为少,我们就能集中精神深入研究。那么,在回顾了钢笔的历史,研究了钢笔的结构之后,这次按照和经纪人的约定介绍一下钢笔世界的格局和流派。上一篇文章《用了20几年钢笔,才发现有这么多东西不知道》中曾经提到,对钢笔来讲最重要的技术进步都是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到了现在,大多数专利技术也都超过了保护期,所以如今钢笔的构造大致固定,钢笔厂家尤其是中高档厂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推出各种限量版本选用高档材质工艺制造笔杆上(没办法,对钢笔这种极耐用的消费品来讲,厂家总要给你一个再买一支的理由)。虽然制笔工艺基本一致,但是基于品牌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等因素的影响,钢笔世界还是形成了几个阵营,各有所长,特征鲜明。德国:冷静的温暖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德国的印象。去到德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与大多数人打交道的感觉都是不过分的热情。德国式的美就像上面的科隆大教堂,冷峻、内敛、秩序。这样一个连公交车都有精确到分的时刻表的民族,自然也把他们的民族性和审美带进了钢笔行业。德系钢笔给我的感觉就是工艺精湛,细节处理突出,风格硬朗,相对其他国家,在笔尖的制造上独步天下。万宝龙(Montblanc)提到德国钢笔,第一个要提到的自然是万宝龙。万宝龙在钢笔世界中的江湖地位,就像汽车中的奔驰,手表中的劳力士,品牌悠久,质量过硬,牢牢占据主流市场。(但是在国内不知道怎么就跟暴发户的感觉联系在了一起。品牌故事1906年,受到在美国旅行时所看到的创新科技和灵感的启发,来自德国汉堡的商人Alfred Nehemias和工程师August Eberstein联合他们的一位朋友Claus Voss,在他们的家乡发起设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研究并改进书写工具,从而带来革命性的书写体验创新。在成立之初,这家公司生产内置集成重复填充墨水结构的钢笔,在当时德国还在流行桌面蘸水笔的年代,这家公司迅速脱颖而出。在经过了三年的研发改进后,他们的第一款里程碑性质的产品—“Rouge et Noir”向市场推出,这款黑色硬橡胶笔身、两端为红色的安全笔采用将笔尖旋入笔身后用滴管滴入墨水的方式上墨,上墨结束后将笔尖旋出即可实现密封。为了保证安全,他们还在笔帽中设计了专门的装置,防止笔尖在笔帽中旋松发生墨水泄漏。不知道是不是对自己的质量过于有信心,这名字起得也很简单粗暴(就是法语的red&black)。这个时候,这家公司并不叫做Montblanc,而是叫Simplo Filler Pen Co.,以标榜它们产品上墨的简单和方便。而他们早期的安全笔有红白两种颜色的笔头,红的叫红与黑,白的就叫Montblanc。1910年的时候,由于在商标注册上的问题,公司最终确定以Montblanc作为商标名称,以欧洲最高峰来表示公司对顶级书写表现和制造工艺的极致追求。1913年,Montblanc标志性的六角星出现了。这一标志象征着勃朗峰的雪顶和雪舌,出现在从那以后的每一件Montblanc的产品上,体现着公司对自己生产的每一个产品的信心和对高品质的承诺。在推出拳头产品Meisterstück后,Montblanc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年代时产品就已经销往60多个国家。在随后到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Montblanc的生产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性的影响。为了坚持生产,Montblanc在1944-1946年间一度将工厂迁往丹麦。战后,伴随Meisterstück系列的不断成熟,Montblanc继续着在书写领域的传奇。因为当时生产的149优先保证出口以偿还德国对各国的战争赔款,甚至出现了在德国境内不能买到Montblanc钢笔的情况。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书写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Montblanc开始将其业务和产品线扩展至箱包、男士珠宝配饰、腕表等领域。1998年,Montblanc被瑞士老牌奢侈品集团历峰(Richemont)所收购。进入新千年,在庆祝品牌的百年庆典之后,Montblanc还将继续延续自己的品牌传奇。代表性笔款提到Montblanc,人们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其标志性的Meisterstück,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149这一款笔。自从1953年定型以来,149标志性的黑色雪茄型造型就没经过太大的改变,并持续得到了商务人士和钢笔爱好者的喜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支丝毫不显得过时的钢笔。就像前面说的,这对我来说就是德式美学,简洁精炼,用质感和工艺传达对美的理解。149采用真空活塞式储墨结构,搭配黑色树脂笔身笔帽,通过旋转笔尾带动活塞运动上墨,并在笔握处设置观墨窗观察墨水余量。镀金笔夹笔环,并雕刻品牌、系列名称及产品唯一序列号。当然,笔帽顶端白色六角星也是标配。说到149就不得不专门提一下它的笔尖,可谓是Montblanc独步江湖的利器。前文提到,德国笔厂长于笔尖的生产,而149的笔尖无疑是德笔中做得最好的。普通版本采用14K或18K镀铑双色笔尖,手工进行打磨。笔尖上细致的雕花及“4810”和“M”字刻印都是品牌特色。虽然149的笔尖在众多钢笔中属于大型,但是实际尺寸并不大,德国人很擅长将这样的小东西做出厚实硬朗的感觉。普通版本的笔尖已经几近完美,可是Montblanc还在每推出一款限量笔时都搭配一个专门设计雕刻的笔尖,这让其他品牌怎么活……149的尺寸在钢笔分类中属于Oversize,我觉得其实没有网上说得夸张,身高175以上作为日常书写用笔就没有压力,如果是女生或者手实在小的话,也可以选择同系列的146、145等款式。百利金(Pelikan)能够与Montblanc比肩,共同扛起德笔大旗的就是百利金了。但是比起Montblanc曲高和寡的奢侈品路线,Pelikan的主流产品线价格更加亲民,同时也有平价的钢尖产品线和专门为小朋友学写字而开发的钢笔,在钢笔圈中具备不错的口碑。品牌故事虽然名气不如Montblanc,但Pelikan却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钢笔厂商之一。Pelika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德国化学家Carl Hornemann在汉诺威建立工厂,开始生产颜料和墨水。到了1863年时,Guenther Wagner成为了工厂的首席化学家和厂长,并于1871年接管了整个工厂。1878年,Guenther Wagner用家族的族徽——一只正在哺育幼鸟的鹈鹕作为公司的logo,并以此命名。1929年时,Pelikan基于他们在1925年时收购的活塞储墨系统专利,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支基于内置真空活塞上墨机构的钢笔,而这时距离公司创立已经过去了81年。在1934年,这支笔经过了重新的设计,以“Pelikan 100”的名字向市场推出,重新设计还带来了成本和售价的降低,从而取得成功并奠定了市场地位。而Pelikan 100采用的这种绿色笔杆配以黑色笔帽、笔尾和笔握的造型,也成为了Pelikan钢笔的标志性配色。1950年时,Pelikan搭上了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快车,向市场推出了重新设计过的Pelikan 400系列钢笔,这支钢笔也就是目前他家看家的Souveran系列的雏形。但在此之后,Pelikan在钢笔方面的创新其实乏善可陈,公司历史大事记上所见更多的是颜料、打印机墨盒、儿童蜡笔之类的产品,但这似乎并不妨碍Pelikan的江湖地位。代表性笔款目前,Pelikan的钢笔基本上只有一个系列,就是根据之前提到的400所发展出的Souveran系列。这个系列外观基本趋同:鹈鹕喙形状的笔夹,黑色笔帽笔尾,多色条纹笔杆(也有部分同色款式),低端采用钢尖,高端采用双色金尖。尺寸从小到大分别为M100、M200、M400、M600、M800和M1000。我自己有一支M600,当时也是看网上评测说这是日用最好的尺寸买的,但是现在觉得还是有点小,男生用可能还是M800的尺寸好一些。相比Montblanc,他家的笔尖做得不够利落,刻线边缘有下凹的感觉,缺少Montblanc那种刀劈斧凿的锋利感。另外,我的这只笔握前端的镀金笔环出现了掉金现象,而另一支149上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也许就是这些细节上的累积,带来了售价上的差距。提到Pelikan钢笔还必须介绍的是他的雕刻系列。这是一种流传于西班牙的手工雕刻技艺,名为Toledo。Pelikan将其应用于钢笔制造,以纯银打造笔身并由艺术家手工进行雕刻。Toledo所采用的笔款基于M600和M900,Pelikan为其赋予独立的产品线,分别叫做M700和M900。除了纯银之外,还有上面镀黄金和白金的款式,不过我还是喜欢纯银氧化的感觉。Pelikan钢笔的另一个特点是笔尖很方便进行更换,用手捏住笔尖稍微用力即可旋下,与Montblanc需要专门工具进行拆卸相比更加方便,但是实际操作时我总是有怕笔尖金属变形的担心。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优点也见仁见智。意大利:随性的浪漫意大利这个国家,总是让我觉得又爱又恨哭笑不得。我第一次去意大利就是从德国过去的,在德国习惯了看时间表精确到分钟出门后,到了意大利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机场大巴在购物中心揽客四十五分钟华丽丽误了飞机。但是到了机场又遇到了一位巨任真负责的大妈,想方设法为我买到了最便宜的机票。意大利,就是这样的让人感情复杂。意大利人的这种随性也体现在了他们的钢笔行业中,意大利有一系列的钢笔制造牌子,Delta、Aurora、Stipula、Visconti、Montgrappa、OMAS等等,与德国、美国厂商相比,意大利厂家普遍产量不高,似乎也没有什么扩大生产的野望。意大利人很会利用他们的优势:他们致力于研究稀奇古怪的上墨方式和各种美丽花纹和雕刻的笔杆,笔尖?我们的笔上不都给你装了笔尖了嘛,那你还哔哔什么?!奥罗拉(Aurora)Aurora是意大利最古老的钢笔厂商之一,创立于1919年。那一年是凡尔赛条约签订的年份,意大利处于战后萧条期,各行各业亟需复兴。在都灵,一位名叫Aurora的成衣面料商人投资设立了一家钢笔厂,而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这也为意大利战后复兴带来了一缕曙光。时至今日,Aurora是为数不多能够自己生产全部钢笔零部件的厂商,其他厂商大多不能生产笔尖。我把这个笔拿出来说,也是因为它是生产笔款最“正经”的意大利笔厂代表(到后面你们就知道什么是不正经了)。不过基于要正经为什么不买德国笔的观念,我还是放了一只稍微不一样的。意大利笔产品线比较乱,很难说哪个就是旗舰,Aurora顶级级别的就有Optima、88和Alpha三个系列,上面这支是Optima,活塞上水,黄金镀铑笔尖,虽然也是树脂笔杆,但是意大利人就是有办法让它看起来不太一样。维斯康提(Visconti)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大利出现了一批钢笔厂家,Visconti就是他们之中的代表。Visconti1988年成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坚持以手工小批量进行生产。工厂没有历史的好处就是什么都敢干,Visconti的特点就是隔两年就弄出一个新玩意儿给你:弄点火山岩作笔杆,找到一批库存的赛璐珞也拿来作笔杆;这次是抽拉活塞上墨,下次就用笔尾按钮的,再下次可能就是在笔身上弄个拱形的bar玩按压了。写到这儿得说说我那支限量的大都会。当时我觉得怎么也得收一支赛璐珞的笔,正赶上这一支的编号不错就入了。起初只是觉得确实笔尖质量有差距,而且因为手上在用的笔有几支,所以这支笔用了一下就放下了。后来又想起来的时候发现笔帽弹簧挂钩不怎么弹,笔尾按钮也拔不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密封性不够墨水干涸卡住导致的,哪天泡泡再说。但是赛璐珞的笔杆确实好看,再好的树脂在赛璐珞面前都是山料和籽料一眼的区别。但是对一支钢笔来讲,你再好看又有什么卵用……万德派(Montgrappa)Montgrappa由一名来自德国的工程师于1912年在意大利成立,名称来自于Bassano del Grappa地区最高的一座山峰。(听完这些关键词就觉得这货应该是来意大利做钢笔界的sohu的)这公司成立之初也没啥追求,虽然当时抓住了赛璐珞这一创新材料,但是一直在给其他的公司做代工。后来就是两次大战,厂房被炸成了渣渣,好不容易打完仗46年赛璐珞仓库又发了一场大火,这下连资料都没有了。从那以后,Montgrappa放弃了赛璐珞而专攻贵金属材质。但是好景不长,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国内制笔行业又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新产品圆珠笔的冲击,品牌难以为继最终创始人家族无奈将其转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儿,牛逼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活得够久。感觉这牌子转了个手之后就开了窍,从那以后,提起这个牌子,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样子:他们开始玩雕刻,采用纯银材质进行这种精细但是风格粗犷的雕刻设计,再用各种宝石进行修饰。要说玩雕刻,确实没什么人能玩过老祖宗意大利人。而且把笔做成这样,也没人再去管这货的笔尖是好是坏。但是把笔做成这个造型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实用性必然下降,于是他们又十分机智地找来了史泰龙代言……敢死队每拍一部,他们就出一款限量,而且还邀请史泰龙参与设计,在电影中看史泰龙用这款笔是完全没有违和感的,这广告不可谓不成功。史泰龙本人也很喜欢这款,但是动辄两三万人民币的售价……反正我是不准备买来摆着看。美国:实用的自信对于钢笔重镇美国来讲,如果按照历史贡献排名其实本来不应该排在这个位置上。在钢笔发展进程中,美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867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个有关钢笔储墨结构的专利;成立于1883年的Waterman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钢笔公司之一;Parker那传奇的51笔款,全球销量过亿;甚至连Montblanc都是创始人去美国参观学习考察之后回国创立的。但是近现代美国的强大带给了美国人过多的自信,或者也可以说美国人的自信造就了美国的强大。美国人从来都是把钢笔当成一个工具来制造的,所以在美观和细节方面,比之德笔有所不如。对于自己的钢笔企业来讲,美国人很好地贯彻了那句话“Business is business”,赚钱就赚,赚不到钱就卖掉;至于传统嘛……那东西能卖钱吗?所以很多重要的美国品牌都已经几易其手甚至已经不再由美国资本持有。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把这个章节的关注点放在那些创立于美国,曾经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且目前还活着的品牌上。派克(Parker)派克的名气不用过多强调,不知道万宝龙的有,不知道派克的估计不多。1889年,当时的钢笔经销商George Safford Parker申请了一项有关笔舌储墨和回流的专利,并以此先进技术设立公司开始生产一款名为Lucky Curve的大红杆钢笔。这支笔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Duofold的雏形,坊间戏称“豆腐”。我收过一支这个笔,保存的品相基本完好,但是笔尖的铱金粒已经基本磨光,所以不怎么能使用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支笔质量过硬。1941年,Parker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Parker 51横空出世。这个为了解决新推出的Quink凝固过快的变通包尖设计却取得了钢笔史上最猛烈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30年的生产期间,51生产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四亿支!关于51的故事,哪天看看有没有机会单写一篇吧。七十年代之后,受到圆珠笔的冲击,派克也无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个时候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起到了反作用,派克并没有像Montblanc那样蛰伏之后再伺机东山再起,而是经历了多次转手,先后被管理层收购、转卖给吉列集团,目前这个品牌被Newell Rubbermaid所拥有,关闭了美国和英国的生产基地转由法国工厂进行制造。这是目前派克在产的最高级别款式,看得出来新东家也开始想吃祖宗饭了。这支笔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点是它采用了上墨器和墨囊转换的设计。具体市场反响如何,还需时间检验。威迪文(Waterman)前文提到,Waterman是第一代的钢笔厂商,甚至可以说在钢笔的发明例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883年,纽约保险经纪人Lewis Edson Waterman因为蘸水笔污染合同损失大单之后,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安全笔技术,并获得了专利建立工厂开始生产。到了1900年时,Waterman已经成为了领先的钢笔生产厂商,并在那一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虽然在曼哈顿拥有了大工厂,但是Waterman还是在老Waterman1901年去世后开始走下坡路。在更年轻也更具备创新精神的Parker、Sheaffer和Wahl-Eversharp们的轮番冲击下,加之两次大战造成的间接影响,Waterman在1954年无奈关闭。为Waterman延续香火的是他们的法国子公司,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Waterman被认为是一家法国公司。他们成功挺过了圆珠笔带来的寒冬,在1987年时同样被吉列收归旗下,也和Parker一同被销售给了Newell Rubbermaid。目前Waterman的主打款式之一是上面这个Edson,是1993年时厂家为了纪念其创始人而推出的。树脂笔身,金属镀金笔帽笔夹,18k金尖。但是我对这种使用一次性墨囊和上墨器转换的笔款不是很感冒,所以一直没有碰过他家的笔,不知道用起来手感到底怎么样。犀飞利/西华(Sheaffer)书接前文,1912年Walter A. Sheaffer想出来了一个在笔杆上设置杠杆装置按压内置墨囊上水的主意,然后申请了专利开始造笔。其实这货的实物远没有图片看上去霸气,我买过几个上图Balanced款的老爷笔,感觉比较单薄。有道是拳怕少壮。就是凭借着上面这个比较单薄的压杆上墨笔款,Sheaffer伙同Parker打劫了Waterman,成为了当时美国领先的钢笔生产厂商。但是令Sheaffer真正声名大噪的,还是1949年起推出的Touchdown上墨结构。这种结构是上墨时在笔尖弹出一个细管,利用笔尾的抽拉式上墨系统进行上墨。虽然我觉得挺酷的,但是这货的实际功能难道是节省卫生纸吗?这种上墨结构被应用于当时的旗舰——PFM(Pen For Men),也就是上图的笔款上。这个霸气的名字配合粗壮的笔身,以及在当时看起来很前卫的集成笔尖设计,使得Sheaffer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我一直想收一只修复过的好品相PFM,但是不是碰不到合用的笔尖,就是价格实在是有点高。可见当时这货的风光。从1959年之后,Sheaffer莫名其妙地取消了Touchdown,开始用上墨器和一次性墨囊。从那以后的笔款就基本上是上面这个样子。1997年Sheaffer在几易其手后,被Bic收购(这个收集控也买过Parker和Waterman)。感觉BIC到手后也没干啥,就是在2003年关闭了Sheaffer在美国超过一个世纪的工厂,把生产丢到中国,把其他部分放在了斯洛伐克,然后在2014年把5000万美元买来的牌子1500万卖给了Cross而已。什么?你问代表性笔款?他家都在给法拉利代工纪念品了你问我笔款?!好好的一个牌子,现在只剩下笔夹上那个小白点了……日本:精致的追随在当今的钢笔世界版图中有一块位置属于日本,日本钢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上去似乎有点……熟悉。日本笔是这样的:这样的:以及这样的。在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冲突不断,中国人对日本的仇视除了那些人命,还有番邦小国以下侮上带来的羞耻感。但是日本并没有变,日本的民族性就是对强大的顺从,对弱小的霸凌。他认为你先进强大,就会伏低做小不遗余力地学你。钢笔上也一样,日本人抄袭着欧美优秀的设计,上面那三支笔,一眼就能辨别出他们的抄袭对象。但是与我们“英雄抄派克”之后几十年吃老本不同的是,日本人基于血液中的匠人精神让他们一点点从模仿到创造。根据东方文字相比西方字母结构更为复杂的特点,日本人不断改进笔尖使之更适合东方书写习惯,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同时,日本人也很善于把他们历史上优秀的工艺与审美应用于钢笔的制造中(比如莳绘),造就了日本的奢侈品钢笔,也得到了西方市场的认可。相比他们学习的对象,日本笔还有一个特点,就像日本车一样比较实惠。所以,如果想选一只入门级别的金笔,不妨看看日本三厂:Sailor、Platinum以及Pilot。写在最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感觉。因为我跟有调(当时还叫调调)的缘分,就是从吐槽一支钢笔开始的。记得那似乎是Waterman的一支中档笔,被我吐槽了写软文不走心。于是雪姨女王找我,大意就是“你牛逼你来”,我霸气地用“来就来谁怕谁”进行了回应,然后就有了然后。文章写得多了,心态也有了变化。我现在越来越享受于作为一名作者的简单的快乐:认真对待每一个选题,不带着问题模棱两可地进行写作,可以错,但不似是而非。虽然经常抱怨找到符合有调要求的图片有多困难,某些被要求的选题不利于发挥,但我觉得我的写作过程还是十分开心的。尤其是为了搞清楚某个细节绞尽脑汁想关键字翻资料,最终解决之后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提高时的那种满足,确实让我乐此不疲。除此之外,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读者的每一个问题,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予以解答,我想,这也就够了。最后的最后,向当年被我吐槽的沙哟辣辣说一句迟到的“对不起”。ps: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专栏:知乎专栏,有更多优质内容等你发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皮沙发排名前十的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