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哪些中国十大特医食品品品牌,哪个牌子的比较好?

一、定义和分类特医食品,全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也叫普通医用营养品(General Medical Nutrition),是不同于普通食品、保健品和普通药品,需要特殊食物管理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的一类具有特殊食物用途的食品。其在国内市场监管分类上指:早期纳入药品监督管理的肠内营养制剂(Enteral Nutrition,EN)和近年来纳入食品监督管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GB 29922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将特医食品定义为: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图1 我国食品、药品及特医食品分类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二、发展历程1957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特医食品”。该产品是由美国FDA批准的针对具有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苯丙酮尿症的婴儿研发的“膳食治疗药物”。可以说,特医食品是从婴幼儿开始的。1973年,第一个成人全营养配方食品问世。1988年第一个成人疾病配方食品问世。也是同一年,美国的《孤儿药品法》首次对医用食品进行了定义。1991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最早对“特医食品”有了明确的定义。随着特医食品临床治疗的成功,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该类产品的相关标准和配套的管理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特医食品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国家/地区得到普遍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特医食品在医学界的被关注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产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特医食品以肠内营养制剂的形式进入我国,经药品注册后进行上市销售。自2013年以来,特医食品有了相对独立的注册及标准体系。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特医食品的法律地位。2016 年出台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与管理办法》,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性文件。产品以注册审批制进行管理,在上市之前需要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并且有专门的技术审评机构对产品配方进行评价。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医食品经历了由“药品”向“食品”的过渡。各国均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法规。虽然全球特医食品名称(表1)及其监管有所区别,但是在产品特征上具有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该类产品在制度和配方上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科学的依据来证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特定的疾病患者为适用人群,且在使用时需要遵守医生或者营养师的建议和指导。表1 全球特医食品名称国家/地区/组织英文名称中文名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欧盟Dietary 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特殊医学用途膳食食品美国Medical Foods医用食品日本/病人用特殊用途食品中国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三、全球特医食品市场概况3.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经调研,2015~2019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为563~687亿人民币,5年复合增长率为5%,2018年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19年同比增长3%。全球特医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按照2015年全球医疗健康支出8万亿美元计算,目前全球特医食品市场仅占医疗健康支出的0.1%左右。而据数据统计,英国每年营养不良花费高达73亿英镑,约占全国总医疗费用10%。图2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3.2国别分布经调研,全球特医食品销售额靠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中国等,排名前10的国家的总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7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特医食品占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7.8%骤降至2019年的7.2%,且市场规模仍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近年来,FDA对特医食品的监管侧重于产品是否符合医用食品的定义。在FDA近年给业界发出的警告信中,引用最多的一条是所谓的特殊营养需求。推测今年来美国特医食品市场的低迷表现应该与FDA监管有很大关系。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巴西和沙特阿拉伯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一市场表现证明了特医食品在新兴市场具有强劲活力,这取决于各国的监管体系和头部企业的市场布局。图3 全球各国特医食品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3.3产品&品牌&企业分布从产品类型上看,全球上市的特医食品中,有近半数为医用婴儿营养配方,即医用婴幼儿奶粉等。2019年销售额前三的医用婴幼儿奶粉品牌,达能的APTAMIL、雀巢的NAN和雅培的SIMILAC各占一席。这三个奶粉品牌2019年销售总额占到整个医用婴儿营养配方市场的将近50%。此外,蛋白补充剂和减肥用营养配方所占比例较小,仅占到整个市场的3%和2%左右。其他营养素配方相关产品中,雅培的安素(ENSURE)肠内营养粉剂(TP)的市场占有率最高,2019年销售额占整个特医食品市场的18%左右。图4 2019年全球特医食品产品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注:其他营养素配方,包括: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复方;②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复方;③碳水化合物;④氨基酸,含与多肽的复方;⑤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的复方;⑥代乳品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雅培、雀巢和达能仍是全球特医食品市场前三的竞争者,三者2019年销售之和占到整个市场的70%。其中雅培凭借其在全球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布局,占有了绝对的优势,2015~2019年间占整个特医食品市场的比重维持在30%左右。图5全球特医食品主要企业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四、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情况4.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经调研,2015年中国特医食品(肠内制剂)市场规模为27.2亿人民币,2015~2019年5年复合增长率为11%;2019年同比增长13%,达41.5亿人民币。可见我国特医食品(肠内制剂)市场规模较小。我国特医食品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有65%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中国大陆只有1.6%。且目前我国临床营养治疗以肠外营养为主,据协和医院调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1,而我国的比例仅为1∶(5~15)。此外,随着国内特医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市场宣传的介入,其必将带动特医食品市场持续升温。由此可见,我国医用肠内营养品市场潜力巨大,将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图6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注:此统计结果主要为肠内制剂考虑到目前我国特医食品实行“特医食品”+“肠内营养药”两种监管模式,所以纳入食品监督管理的“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会更小。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2016年中国特医食品宣贯大会上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特医食品”消费规模约6亿元人民币。4.2产品&品牌&企业分布从产品类型来看,中国上市的特医食品(肠内制剂)中,绝大部分为其他营养素配方,且没有婴儿营养配方产品,这与全球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按肠内制剂分类来看,中国上市的特医食品近7成为整蛋白型,且其中供肿瘤和糖尿病人专用的占到14%和21%。图72019年中国特医食品产品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中国特医食品产品&品牌中,达能的NUTRISON FIBRE、PEPTISON和费森尤斯的FRESUBIN DIABETES、SUPPORTAN市场份额靠前。这4个产品&品牌2019年销售总额占到中国整个特医食品市场的58.5%。达能、费森尤斯和雅培是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前三的竞争者,三者2019年销售之和占整个市场比值超80%。其中达能依托能力全(NUTRISON FIBRE)和百普力(PEPTISON)这两款产品的优异表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2015~2019年间占整个特医食品市场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图8中国特医食品主要企业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药智咨询整理
粉哥导读:由于遗传、环境、饮食等多方面影响,特殊体质人群占比越来越高。但中国营养不良人群当中使用特医食品的人数占比非常低,只有1.6%[1],与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和英国有27%相比有很大差距[2]。相较于发达国家特医食品的普及,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国内特医食品消费瓶颈亟待突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主要包括两大类:适用于0-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作为特殊食品,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过敏、乳糖不耐受、早产等婴儿和具有肿瘤、老龄化、代谢疾病等人群来说,是极其刚需的产品。关于过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发布的“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参与调查的婴幼儿家长中有40.9%自报宝宝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症状。关于乳糖不耐受,我国婴幼儿乳糖发病率可达46.9%-70.0%[3]。关于早产及低体重,在我国,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4]。另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64 亿人,占 18.70%,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与功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患病概率与营养不良概率提高,进而增加了老年人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需求。我国特医食品的需求量巨大,但特医食品的使用率非常低。据数据显示,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在英国有27%[2],而中国仅有1.6%[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医食品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曾指出,“我国特医食品产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监管模式、社会认知能力、产业发展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仍面临一些问题。”国内特医食品发展痛点国外特医食品发展历程长达几十年,我国特医食品发展起步较晚,同时行业仍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专业壁垒高,行业技术有待提升。市面上流通的产品种类较多,存在部分固体饮料和保健食品冒充特医食品的现象,使消费者对特医食品产生误解。另外,特医食品采用的是特殊医学食品的配方注册制,需要有医学临床实验报告做支撑,但是国内开设营养学专业的院校较少,导致临床营养学专业人才缺失,特医食品临床应用相对滞后。在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特殊食品分会主办的“2023 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国产特医食品企业配方大多模仿国外,研发投入少,缺少功效证据,创新度不够。社会认知尚待提高。艾媒咨询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受访中国网民中,仅14.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特医食品,近一半的人表示对特医食品仅大致了解(48.8%)。同时,由于特医食品专业人才的缺失,许多消费者对于特医食品没有系统性的了解,并且对特医奶粉存在诸多误解,比如认为特医食品没有营养、不能长期吃等。特医行业成为 “新蓝海”特医食品是国民营养计划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特医食品法规标准日趋成熟,释放政策红利,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更多产品进入市场,大家对特医食品逐步了解,特医食品市场也不断增长。据艾媒数据显示,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22年的119.3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医食品需求逐渐增加,其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2027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234.2亿元。特医食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增长速度远超全球特医食品增长速度,堪称蓝海市场。我国国家政策法规支持行业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多项特医食品相关政策,不断推动特医食品高质量发展。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直接刺激了特医食品行业的迅速扩张。2021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申请人申请注册特医食品时适用的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包括罕见病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过的新类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优先审评审批的情形。2022年底和2023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发布了有关特配粉的指导政策,新增了包括特定疾病非全营养配方、非特定疾病全营养配方等非营养类配方,细化明确了特医食品标签和说明书标注的内容,并推出了“小蓝花”标识,为企业和品牌发展特医食品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江苏、山东、湖北、广东、云南等省(市)相继出台特医食品相关政策,包括鼓励特医食品企业创新发展、强化医疗机构科普能力建设、将特医食品纳入医保自费编码等举措,给国产品牌在特医食品赛道上加码布局打了一剂信心针。品牌行业持续专业精耕庞大的市场需求促使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进入布局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获悉,截至目前,有 40家企业布局特医食品,通过特医食品注册的产品共120 款。其中15家企业为乳企,包括雀巢、达能纽迪希亚、飞鹤、伊利、圣桐特医、贝因美、雅培、宜品、明一、澳优、每日乳业等。从乳企布局特医食品款数来看,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圣桐特医旗下已有特爱启瑞、特爱安能、特爱敏佳、特爱瑞安、特爱启能5款特医食品通过注册,爱优诺通过注册6款,贝因美通过注册4款,澳优通过注册3款,宜品、美赞臣分别通过注册2款,飞鹤、伊利、明一、天津澳斯乳业分别通过注册1款。非国产品牌布局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较早,并且品牌力强,其中雀巢通过注册特医食品款数为14款,达能纽迪希亚通过注册7款,惠氏通过注册1款。从乳企研发生产来看,诸多乳企也在持续深耕特医领域。圣桐特医专业精耕18年,在青岛和韩国工厂各拥有一个特医配方专业生产车间生产线,跟普通婴配粉的生产线区分开来,执行“GMP药厂标准”。另外,圣桐特医一方面持续加大和专业医生、医院的合作,建立了强大的专家库。另一方面,依托于专家团队,圣桐特医通过长期系统培训,赋能团队和渠道合作伙伴专业提升,更不断加大消费者特医品类的教育。贝因美凭借“0001”号特医配方奶粉的正式上市,打破了以往非国产品牌垄断特殊医学用途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格局。澳优始终专注创新研发,持续满足全人群多元化营养健康需求。澳优获批湖南省首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推出湖南省首款特医食品。总之,国家对于特医食品行业规范的制定和政策的推行,将会给特医食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乳企的不懈耕耘以及专业人才的苦心钻研也将会给国内特医食品行业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亟需得到满足,未来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医食品行业将大有可为!奶粉智库也将继续为消费者科普特医食品知识,宣讲特医食品购买须知,助推特医食品走入真正需要它的人群中。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若有奶粉相关的疑问,可上奶粉智库进行查询,比奶粉,上奶粉智库!参考文献:[1]刘馨蔚.中外药企纷纷入局特医食品业[J].中国对外贸易,2022,(04).[2]熊湘怡,曾德金.我国特医食品企业勇闯全球千亿级产业蓝海[J].中国食品工业,2023(14):26-27.[3]李东丹,闫洁,杨艳玲.乳糖不耐受及饮食营养管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10):758-763.[4]谢幸等.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4):58-61.[5]朱美乔.特医食品行业将成为下一个蓝海[N].中国食品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十大特医食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