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粮油产品申请了专利注册吗?


第三节 省属科研开发机构
1949年前,安徽省只有两个研究试验机构,即省茶叶改良场(祁门)和省稻作改良场(芜湖)。前者的前身是民国4年(1915年)创建于祁门县南乡平里村的国民政府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后者始建于民国22年,民国34年改称安徽第四农区农场。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上述机构,分别改名为祁门实验茶场和皖南区农事试验场。1952年,在蚌埠市成立了省烟草试验站。1953年到1957年间,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抽调科技人员,陆续建立了一批工、农业生产部门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如省农业试验总站(下辖淮北、皖中、皖南和大别山四个试验站)、工业试验所、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淮河水利研究所、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省机械研究所、省农具研究所和安庆棉花研究所;并筹建了省属综合性科研机构省科学研究所,下设应用化学、物理、地质、冶陶、农业生物、历史、土壤、植物病理、生物化学和药理等10个研究室。1958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又先后扩建和新建了一大批科研机构。1958年3月,省农业试验总站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后又扩建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下辖作物、畜牧兽医、蚕桑等所。省科学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1960年10月改称安徽省科学院),下设化学、无线电、计算机、半导体物理等研究所。省农具研究所扩建为农业机械研究所。新建了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省交通科研所、省化工研究所、省冶金研究所、省邮电科学研究所、省建筑科研所、省轻工研究所、省医学研究所等十几个研究所。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科研机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主要是对高尖技术和工业方面的部分科研机构进行了撤销、合并;安徽省科学院与省科委合署办公。后省科学院撤销,所属的研究所大部分与业务相关的厅局研究所合并。到1962年末,省属科研机构由26个调整到15个。1965年开始,一些科研机构又陆续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大多数科研机构被撤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标本等大量散失或被毁坏,场地、设施被挪作它用。直到1970年5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科技局成立后,全省科技工作才逐步有所恢复。1973年,省农林科学院恢复。到1976年,重新组建或新建了省粮油科学研究所、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若干个省属科研机构。1977年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科技工作迅速发展。过去被撤销的科研机构相继恢复或重建,新设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为了使科研机构健康发展,国家科委等部门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发布、重申了“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调整的审批试行办法”。为了加强管理,1984年9月,省人民政府发文规定,省属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行省科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双重领导。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贯彻这一决定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实行所长负责制;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实行经费分类管理,为研究所实现经济自主创造条件;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等等。到1986年末,省属独立科研机构已达65个,共有职工4515人,其中科技人员280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大学毕业和以上文化程度以及其他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1631人,其他科技人员(指大、中专毕业以及其他具有初级职称人员)1169人,具有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36人。这些科研机构分布在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兽医、水利、电子、机械、农机、轻工、化工、冶金、建筑、建材、交通、粮油食品、商业、供销、医学、医药、计量、环保、外贸、体育、广播电视、纺织、劳动保护、仪器仪表和情报信息等近30个行业,初步形成分布较为合理,门类较为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和开发体系。历年省属独立科研机构统计表表6-2-1(1949~1986年)部分省属科研机构的沿革和现状简介: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是安徽省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60年,其前身包括安徽省农业试验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林科学研究院。1969年被撤销,人员全部下放。1972年开始恢复,定名为安徽省农科所,1979年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址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该院恢复后,先后设立12个专业研究所和1个实验技术服务中心,共46个研究室。拥有试验地1600多亩,试验鱼塘50亩,试验畜禽舍3100平方米。1984年建成一座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科研温室,各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室,配备了常用设备仪器。下辖研究所及技术服务单位有:〔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193人,其中科技人员79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0人。设有水稻、小麦、杂粮、油料、组织培养、品种资源、耕作制度、品值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选育粮油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搜集、整理和利用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农业结构、农作物区划、种植制度及高产稳产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等。〔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66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9人。设有土壤、肥料、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微生物等研究室。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重点研究中、低产地区的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等。〔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69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8人。设有植物病理、农业昆虫、生物防治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研究稻、麦、豆、油菜、蔬菜、茶、果等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开展抗病虫品种的鉴定及选育等。〔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72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5人。设有畜牧、兽医和饲料等研究室及一个实验养殖牧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采用现代技术研究畜禽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技术,野生饲料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对安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进行筛选、提纯复壮及杂交利用等。〔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设有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鱼类养殖技术的研究,优良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对全省不同类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饵料生物、鱼类组成进行调查研究,为全省渔业区划、发展天然水域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蚕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所址在合肥市霍山路。现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设有栽桑、蚕种、养蚕等研究室和蚕桑实验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围绕省内蚕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家蚕、桑树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利用研究,桑树快速育苗和高产栽培技术,蚕茧丰产、优质、低成本的养蚕技术,桑树、家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药剂筛选,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等。〔园艺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46人,其中科技人员2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设有果树、蔬菜、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以增加果树、蔬菜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为中心,重点研究茄果类蔬菜杂交优势利用、安徽园艺作物品种资源利用、农业工程在蔬菜生产的应用、植物体细胞培养及应用,以及果、蔬主要病虫害防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祁门茶叶研究所〕该所最早创建于民国4年(1915年),位于祁门县城,其前身为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后称为祁门茶叶改良场。1950年2月改为祁门实验茶场,隶属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1952年改属省农业厅领导,1955年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站,1960年改称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由省农业科学院领导。1969年下放到祁门县领导,1973年12月收归省农业科学院建制。现有职工172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人。设有栽培、制茶机械、植物保护、育种等研究室及1个试验车间、1个示范茶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围绕茶叶丰产优质栽培,进行茶园采摘修剪管理、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茶树病虫综合防治、茶机研制和制茶工艺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该所拥有茶园600多亩,各种制茶机具50多台。〔凤阳烟草研究所〕该所的前身为1952年在蚌埠建立的省烟草试验站,1960年迁往凤阳县,改为烟草研究所,现所址在凤阳县洪武路。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技人员29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人。设有育种、栽培、植物保护等研究室。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以提高烟叶品质为中心,侧重开展育种、栽培、烟叶调制、病虫防治等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安庆棉花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由淮北棉花试验站扩建而成,当时隶属于省农业厅,后划归省农科院领导,地址在安庆市郊。现有职工78人,其中科技人员43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9人。其主要研究任务是: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种,棉花主要害虫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棉花主要病害发生规律的调查和防治技术,棉花品种资源的收集和鉴定,棉花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以及本省棉花区划等。已先后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结铃性好、增产幅度较大的棉花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蒙城大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81年,地址在蒙城县城郊。现有职工10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人。设有高产、优质、抗病大豆育种和淮北麦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室(组)。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选育大豆新品种和研究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开展大豆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实验技术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于1983年,地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35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该中心拥有一批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主要任务是为该院各专业研究所提供分析化验、测试、实验等方面的服务,并开展部分检测技术的研究。〔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座落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39人,其中科技人员2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设有科技情报研究室、编辑室、图书资料馆等。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科技调查研究,编辑出版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农业科普刊物及农业科技简报,翻译编辑国外有关农业生产和科研动态的技术性刊物,从事国内外主要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并和有关部门合作,出版发行专业性农业科技图书,开展农业科技摄影和声像服务等。二、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当时称安徽省林业厅研究室,只有16名科技人员,主要研究用材林和经济林树种的育苗、造林技术,指导全省的林业生产。1957年扩建为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省林业厅,所址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脚下,编制增加到150人,设有用材林,经济林、土壤、森林保护、果树、经营、水土保持等研究室及大蜀山、胡岗试验苗圃和合肥园艺场等试验基地。主要研究林木丰产栽培、水土保持和林木主要病虫害防治等。1961年该所迁往蚌埠,人员削减为120人,所部设有多个研究室,另成立黄山分所,增设了辅村林业试验场,果树试验场和石门山林业试验场。1963年该所迁回合肥,人员减到80余人,内部机构作了调整,设有用材林、经济林和土壤等研究室,建立了黄山树木园基地。1964年所部迁往黄山,内部机构重新组建,设淮北、江淮、皖南3个研究组和病理、土壤、情报3个研究室及1个试验基地。1973年恢复设立安徽省农林科学院,该所随之划归省农林科学院管辖。1975年该所又迁至滁县沙河集。直到1984年,重又迁回合肥市,新址在合肥西郊蜀山路。归属省林业厅。该所现有职工114人,其中科技人员75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3人。内设第一、二、三研究室及森林植保、综合分析和情报等研究室,并附设黄山、沙河、合肥3个试验基地。因该所多次搬迁,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试验基地的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三、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地址在蚌埠市治淮路。其前身是国家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工程部所属的土工试验室,初建于1951年7月,1955年扩建为安徽省淮河水利科学研究所。1958年治淮委员会撤销,该所随之改为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隶属于安徽水电学院;1962年改属省水利电力厅领导;1986年,又改为由省水利厅和国务院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双重领导,以省水利厅领导为主。该所现有职工251人,其中科技人员156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9人。设有农田水利、土工、水工、材料、结构等研究室,还有一个占地40亩的农田水利试验站,一个平原径流试验站及一个高速水流试验站(在金寨县梅山水库)。建所以来,承担了治淮工程和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重大技术攻关,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陈村、龙河口、花凉亭等水库枢纽,蚌埠、上桥等节制闸枢纽,淠史杭灌区工程,新汴河、茨淮新河等灌溉排涝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长江堤防及护岸工程,淮河干流整治工程及淮南市大型火电厂的冷却水工程等。四、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与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隶属于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位于合肥市霍山路五里岗。现有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18人。设有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测试仪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承担全省农业机械的试验鉴定和农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有侧重的进行农牧渔各业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五、安徽省粮油科学研究所该所于1975年10月建立,隶属于省粮油食品局,位于合肥市潜山北路。现有职工45人,其中科技人员3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2人。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粮油检测分析、储藏、加工机械及饲料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拥有日本产163型气相色谱仪、F-4型荧光分光光度计、1808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英国产罗维朋比色计、瑞士产台式半自动定氨仪等精密仪器。六、安徽省农业区划研究所1980年成立,原名为“安徽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82年更名为“安徽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原隶属于省农业委员会领导,省农委撤销后,划归省计划委员会管辖。所址在合肥市红星路。现有职工13人,其中科技人员7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5人。所内设有资源研究室和结构研究室。主要任务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区域规划,农业资源利用研究,农业区域经济开发前期论证,农业区划研究成果推广等。七、安徽省农村能源科研所成立于1980年8月,隶属于省农业经济委员会。位于合肥市九狮桥街。原名“安徽省沼气科学研究所”,与安徽省沼气推广站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84年改名为安徽省农村能源科研所。所内设第一、第二研究室和管理科等,现有职工15人,其中科技人员1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人。其主要任务是:重点研究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农村能源的开发,农村生活、生产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制。在广大农村推广省柴灶和沼气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八、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原称扬子鳄养殖场,1982年由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部在养殖场的基础上,合建为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属省林业厅领导,位于宣州市郊夏家渡。扬子鳄属恐龙类,仅存于安徽长江南岸少数县,濒于灭绝。1973年,联合国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会议,将扬子鳄定为临危种和禁运动物,收进了“红皮书”。省林业厅根据国家要求,多次组织专家对扬子鳄分布区域进行考察。经省政府批准,从1982年起将扬子鳄数量较多的南陵、泾县、宣城、郎溪、广德五县定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在宣城夏家渡建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该中心已投入基本建设经费180万元,占地1500亩,建成围墙4000米,形成封闭状态。中心内已建成小型库圹7座,分年饲养池10个,孵化饲养越冬系统一座,繁殖区一处,一座小型森林公园式的野生物种保护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中心建立以来,饲养成鳄170条。1982年起人工饲养繁殖成功,已人工繁殖幼鳄1500余条,经林业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扬子鳄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已达国际水平。该中心现有职工39人,其中科技人员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人,主要从事扬子鳄的繁殖、生态、生理、生化、疾病防治等研究工作。九、安徽省光电技术研究所建于1978年11月,其前身为合肥光电技术研究所,1979年10月划归省科委领导,随后更名为安徽省光电技术研究所,并同时由合肥市青年路迁至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172人,其中科技人员8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1人。内设检测仪器、核电子仪器、测试、新工艺和光电信息技术服务部等研究服务机构以及一个以光、机、电配套的中间试验工厂。主要任务是:以光、机、电三结合的应用仪器为对象,侧重研制开发检测仪器。十、安徽省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6月,隶属于省科委,地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94人,其中科技人员5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6人。设有动植物、微生物、牧草等研究室,并附设一个工业发酵中试车间。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工程、酶工程、食用及药用真菌等),工业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和醣类等),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十一、安徽省计算中心该中心成立于1978年12月,属省科委领导,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主要从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研究,为生产、设计和科学研究服务。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技人员7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5人。拥有各类微型计算机10多台,引进美国IBM 4381-1型中型计算机一台,建有4000平方米的计算机房。十二、安徽省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84年3月,1985年4月更为现名。隶属于省科委,地址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40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8人。该中心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分析测试机构,为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对外贸易做了大量的分析测试工作。十三、安徽省蚌埠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其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蚌埠市仪器仪表研究所和农业机械研究所。1979年划归省科委领导,并实行由省科委和蚌埠市科委共管。地址在蚌埠市长乐路西。现有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人。设有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子检测、控制仪表、工业电气自动化、光学精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研究服务机构,附设一个实验车间。十四、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省科委,并实行由省科委和芜湖市科委双重领导,地址在芜湖市工农路431号。现有职工55人,其中科技人员3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主要科研方向是为工业电气自动化服务,研制各种类型的成套电气自动控制设备,各种检测设备和系统,研究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各种应用技术。十五、安徽省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为淮南市中心实验室。受省科委和淮南市科委双重领导,以省科委领导为主,地址在淮南市洞山朝阳路。现有职工41人,全为科技人员,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0人。设有煤炭化工、应用化工、节能技术和分析检验等研究机构,以煤炭化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主,可开展煤质及各种有机、无机物的理化分析和质量检测。十六、安徽省滁县地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滁县地区农科所辐射育种研究室,由农科所划出扩建成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后,成为省科委的直属研究机构,委托滁县行署科委代管。位于滁州市南门外琅琊山下。现有职工8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人。设有辐照育种、植物组织培养、食品保鲜和辐照加工应用开发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研究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辐射遗传育种,辐射与植物组织培养、育种,食品辐射保鲜,药品的辐射灭菌等。该所培育成功的“滁辐一号”水稻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达150万亩。十七、安徽省化工研究所该所隶属于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始建于1958年11月。1962年底由当时的安徽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合并,定名为安徽省化学研究所,1963年5月经省重工业厅批准,定名为安徽省化工研究所。地址在合肥市阜阳北路。现有职工477人,其中科技人员27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4人。设有农药合成、农药剂型加工、有机化工、化肥、环保、化学分析、情报资料等研究室及中间试验、机修动力、印刷等车间,各工艺性研究室都有试验车间。农药研究是该所的重点方向,农药剂型加工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是国家化学工业部重点试验基地之一。该所还是全省化肥、农药和化学试剂的检测中心。十八、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该所的前身为安徽省冶金试验所,始建于1958年,1964年撤销,1975年恢复扩建定名为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隶属于省冶金工业厅,地址在合肥市合裕路1号。现有职工142人,其中科技人员9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0人。设有有色冶金,选矿、分析、合金材料、稀有金属冶金、稀土金属应用推广和冶炼加工等研究室和一个中间试验车间。该所在钼冶金研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研制开发了多种新产品。十九、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该所的前身是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院,于1956年由省机械工业厅的科研处与工业设计院合并组建而成,1965年改为现名。隶属于省机械工业厅。地址在合肥市金寨路。现有职工136人,其中科技人员8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9人。设有机电、热加工、组合夹具、微机应用、中心试验等研究室和试验、印刷2个工厂。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工厂技术改造、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工艺及设备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担负全省机械系统的电子显微分析、化学分析、金相检验和机械性能、长度计量和热工仪表等测试工作。二十、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3月,其隶属关系曾多次变更。1986年经省科委批准,成立安徽省食品机械研究所,与省农机所合署办公,一班人马,两块牌子。现隶属于省机械工业厅,地址在合肥市西郊七里塘。现有职工165人,其中科技人员95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1人。设有农机具、排灌机械、动力机械、茶叶机械等研究室和一个试验车间。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的研制。197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该所为全国茶叶机械科研、测试和情报基地;1981年以来,先后被省机械工业厅和省标准计量局批准为全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单位。二十一、安徽省电子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4年,现隶属于省电子工业局,地址在合肥市黑池坝。现有职工162人,其中科技人员11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7人。主要从事微型计算机、传感器和二次仪表的研制、应用和开发。该所研制的半导体元件及敏感器件,曾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二十二、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地址在合肥市环城南路。该所在1967年被合并到省建筑设计院,科研人员被下放,1974年又从设计院重新分出,恢复为建筑科学研究所。现有职工74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6人,设有建材、结构、机具与施工、化学、物理等研究试验室。主要从事建筑新材料、新结构、施工机具的研究,开展建材及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原材料的化学分析等。二十三、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2月,隶属于省建筑材料工业局,地址在合肥市三孝口井梧巷。现有职工86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人。设有研究一室、二室、新型建筑材料工艺设计等研究室和一个中间试验厂。省硅酸盐学会、省地方水泥质量监督检验站均设在该所。二十四、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60年,1961年末撤销。1965年恢复建所与交通厅工业技术处合署办公。1978年12月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单独建制成所,隶属于省交通厅,位于合肥市蚌埠路1号。内设汽车、船舶、电子技术研究室和情报室(对外称交通科技情报站)。现有职工48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2人。该所立足于交通建设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其主要任务是:面向交通经济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技术进步,积极开发新产品。自建所以来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内河侧壁式气垫船”,于1982年、1983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交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十五、安徽省纺织工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2月,隶属省纺织工业厅,位于合肥市桐城路。现有职工70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9人。设有棉纺织和印染、电子自动化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围绕棉纺、织造、印染和电子自动化等方面,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以花式纱线系列产品和智能化纺织仪器的开发为主攻方向。“安徽省纺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徽省纺织微机应用技术推广站”设在该所。可承担纱、布、染等纺织产品的检验、测试,在全省纺织系统中具有权威性。二十六、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建于1976年,隶属于省建委环境保护局,座落在合肥市大西门外霍山路口。现有职工66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5人。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标准及分析测试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开展环境规划、预测,制订环境标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七、安徽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省劳动局,地址在合肥市长江路。现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设有尘毒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从事有关工业尘毒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机电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担有关劳动保护方面的技术评价、工程设计、标准制定,劳动条件监测和劳动防护用品质量检验等业务。二十八、安徽省轻工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0月,后被撤销;1970年9月重新组建,与省第一轻工业局科技处合署办公;1979年与科技处分开,单独建所,1984年,安徽省食品发酵研究所与该所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块牌子,隶属省轻工业厅,地址在合肥市蜀山路。现有职工82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3人。设有轻化工、食品、发酵、包装装潢、分析测试等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日用化学、食品、健身饮料及制酒技术的研究,开展包装装潢设计。安徽省造纸测试和饮料监督两个中心站设在该所。二十九、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5月,隶属于省卫生厅,座落在合肥市永红路。该所初建时名称为安徽省医药卫生科研所,1973年更名为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现有职工75人,其中科技人员6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9人。设有病毒、药物化学、药理、免疫生化、病理临床等研究室和实验药厂。主要从事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及疫苗、病毒性腹泻病因学以及其它地方病和中草药的研究。在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从病人血清中直接分离出出血热病毒在全国属首次。三十、安徽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84年,隶属于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座落在合肥市淠河路。现有职工25人,其中科技人员2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设有基础、遗传优生、临床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进行计划生育方面的遗传、优生优育和生殖免疫等研究。三十一、安徽省医药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省医药管理局,座落在合肥市屯溪路。现有职工33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1人。设有中药、药理、分析、药物制剂等研究室及一个试验药厂。主要任务是:开展中西药新品种、新剂型以及中西药药理、药物分析、合成、制剂等方面的研究。三十二、安徽省商业科学研究所该所原名为商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2月,隶属于省商业厅,地址在合肥市芜湖路。现有职工29人,其中科技人员2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人。设有理化分析、微生物、机电仪器、微波技术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用微波技术为商品流通领域开展技术服务,包括微波检测、微波热效应、微波生物效应、微波化学、微波微生物工程等。三十三、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2月,隶属于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位于合肥市庐江路47号。现有职工26人,其中科技人员1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人。主要任务是研究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制仓储作业机械,从事部分理化分析。三十四、安徽省体育科学研究所1978年成立,所址在合肥市芜湖路。现有职工22人,其中科技人员2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3人。内设运动技术、运动医学、运动员选材等研究室。三十五、安徽省广播电视科研所成立1978年,当时名称为安徽省广播科研所,后广播与电视两系统合并,更为现名,隶属于省广播电视厅,位于合肥市青年路、屯溪路口。现有职工24人,其中科技人员1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人。设计算机应用中心、计量测试中心、设计室和情报站等研究开发机构。三十六、安徽省人防工程设计科研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位于合肥市青年路78号。现有职工37人,其中科技人员2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人。三十七、安徽省纤维检验所成立于1982年,隶属于省标准计量管理局,位于合肥市蜀山路西园路口。该所前身是省纺织厅纤维检验站,1982年4月划归省标准计量局,改建为所。技术力量和检验设备逐步充实。现所内设棉花检验科、毛麻检验科、棉花实物标准仿制科和业务科等。有职工16人,均为科技人员,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人。主要任务是:承担棉花、毛、麻、蚕茧等纺织纤维的质量检验,监督检验和复验仲裁及各种纤维实物标准的制定、更新和仿制等。三十八、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成立于1981年,隶属于省标准计量管理局,位于合肥市太湖路。现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40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6人。所内设五金机械、电器、化验、皮塑和纺织品5个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对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进行质量监督认证、仲裁和委托检验,研究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可承担200余种产品的质量检验,并协助生产企业制定各类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三十九、安徽省计量测试研究所成立1979年6月,隶属于省标准计量管理局,位于合肥市青年路。该所的前身是1960年在省计量局内设立的计量检定办公室和长度、力学、温度、电学4个专业计量检定组。现有职工121人,其中科技人员61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8人。所内设有长度、光学、力学、容积、电磁、温度、无线电、化学、声学等9个计量测试实验室以及技术开发部和计量实验工厂等。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建立各类计量基准、标准,对制造、修理、销售、进口等各部门使用的计量器具实行性能试验、监督检验和仲裁检定;开展计量科学理论、计量技术方法的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测试等。该所是安徽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建立、保存和使用省级最高计量标准。拥有常年控温在摄氏20度的恒温室2800平方米,部分实验室的控温可达到摄氏20±0.1度。四十、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成立1985年9月,其前身是1975年10月成立的安徽省电子产品例行试验所,隶属于省电子工业局,所址在合肥市大西门赵岗。现有职工62人,其中科技人员3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主要任务是:从事电子产品的创优试验、质量监督、生产许可证的确认试验、产品定型、质量评比、等级产品确认、电子产品质量仲裁、产品质量认证及电子产品的委托试验等,并开展试验产品的标准和试验方法的研究。四十一、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5月,隶属于省科委,座落在合肥市巢湖路。所内设文献资料馆、情报研究室、声像服务中心、科技信息服务公司、《安徽科技信息》报编辑部、出版发行室、国际联机检索服务部等。该所现有职工91人,其中科技人员8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9人。主要任务是:根据省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侧重地搜集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和全省科技成果,报导国内外科技成就和动向,开发生产技术情报和发展战略情报研究,组织全省科技情报交流,面向社会开展情报检索和情报咨询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所文献资料馆有各类情报资料馆藏8万多册,各种期刊1万多种(含英、日、俄文版本),专利335.5万件(含英、日、俄文版本),各种手册、工具书5000多种;各类缩微平片3.6万多篇。1987年8月,省内第一台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在该所正式开通对外服务,可与美国、欧洲的DIALOG、ESA、STN和ECHO等四大情报检索系统的400多个数据库联机。该所还拥有缩微文献阅读和放大复制设备、成套声相摄录和编辑加工设备。可向用户提供有关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商业等方面的情报信息;提供有关农副产品加工、畜禽养殖、食品加工、日用轻化工、五金、建材和节能等方面的专题技术资料汇编;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查询服务;拍摄编制科技录相片、国内外展览展出片;为科技交流、技术引进提供英、法、日等文种的笔译或口译服务。
上一篇:第二节 国务院部门属驻皖科研机构
下一篇:第四节 行署、市属独立科研开发机构平台声明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注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