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叫货币化化意义?


最近几周,关于是否应该搞“财政赤字货币化”,成为国内外都特别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财政赤字货币化”听上去是一个挺学术的词,也有一些支持者,但其本质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这里说的“印钱”,即政府指定央行“印钱”,具体形式可以是让央行永久性地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券。更直白一些的“赤字货币化”推崇者认为,这些发给央行的债是不需要还的,政府也事实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从央行借钱来付。
通过“借钱”还是“印钱”来弥补赤字,听上去只差一个字,但其对宏观经济、财政可持续性、金融稳定的长期影响却有天壤之别。如果政府是通过向市场发债借钱,借来的钱是要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这个还本付息的压力就是对政府负债(赤字)的天然的约束机制。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即印钱弥补赤字)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约束机制)。
在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的现行法律框架下,是不允许政府(财政)直接向央行借款或直接向央行发债的。这是因为,历史上许多曾经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和发债度日的国家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时期的中国、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
道理很简单,一旦政府认为它可以无限量、无成本地从央行获得融资,其财政支出行为就会严重丧失纪律,其兴趣点会从努力增收节支转向如何花钱来获得当前“民意支持”或解决各种无穷多的“燃眉之急”。
政府一旦丧失“纪律”,从中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如下恶果:
一、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二、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三、如果赤字货币化引起货币超发,且超发程度比他国更甚,就会导致该国的货币贬值。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其发生货币危机的根源之一。
四、“赤字货币化”机制一旦建立,会反过来鼓励财政过度负债,就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国家主权债的信用评级可能因此下降,融资成本上升。
五、“赤字货币化”意味着政府部门、且只有政府部门的债务不需要偿还。这种机制下的财政过度负债会使得政府占用大量资源,挤出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导致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和增长潜力下降。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和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即使今年我国要比去年多发一些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其规模并不会太离谱,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政与金融之协同框架下有序进行,比如通过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某些向银行定向提供流动性以支持
其购买新发国债的机制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法律底线和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些提议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观点引用了近年来在西方开始受到关注的“现代货币理论(MMT)”。暂且不论MMT本身是否经得起检验,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政策利率已经降到零,qe也不起什么作用了,即传统的货币政策没有空间了。而我国即使在严重的疫情冲击之下,仍然保持了正的利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并非适合MMT的应用场景。即使在西方,MMT如果被民粹绑架了的政府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债务的无限扩张乃至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以下观点整理自杨瑞龙在CMF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第2期)上的发言本文字数:2601字阅读时间:7分钟一、MMT理论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在上世纪20年代大危机前,大家都相信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出清市场,只要让市场发挥作用,那个世界是很美好的。上世纪20年代大危机打破了这样一个教条,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自动出清,所以,这时候凯恩斯的《通论》就出现了,随着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影响了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我们看到大危机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由此让我们熟知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滞胀问题,我们开始怀疑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后来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一浪高过一浪,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合理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等等这样的一些理论开始影响各个国家的政策制定。新自由主义成为最近二十年非常流行的一种经济思潮。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出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甚至出现了一些危机。如何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如何刺激经济增长,理论界又开始相信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MMT理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新自由主义思想本身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市场本身未必能解决长期增长问题,政府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时所具有的作用。所以,国家干预主义的学术思想又开始出现。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种思潮的出现和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MMT理论所体现的正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我们重新来阅读以Wray教授为主的MMT思想,对当下无论是中国也好,美国也好,世界也好,在经济政策选择上都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二、MMT理论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有借鉴意义MMT理论告诉我们,当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萧条时,特别是存在着资源的闲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时,财政开支不必量入为出,赤字货币化对于恢复经济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赤字货币化更大程度上促进就业,促进民生,从而推动经济的恢复,推动经济恢复进一步就具有税收基础,通过政府征税回笼货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MMT理论指出,财政开支不必量入为出,这一观点和传统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也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其实,该观点是以他对货币的一些特别看法为前提的。MMT理论告诉我们,主权货币由政府发行,政府赤字创造了货币供给,税收相当于收缩货币供给。第二,MMT理论认为储备货币和国债同为主权债务,相当于一种提供不同的流动性、期限和利率的货币工具。第三,该理论认为随着政府消费,国债会转化为储备货币,最后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协助国债和货币转化,来实现所谓的目标利率。基于以上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财政开支不必量入为出,赤字货币化未必会导致通货膨胀,未必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所以,这个理论对当下中国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经济从2011年以来进入了持续的下行过程,经济下行具有结构性因素,即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要素发生了衰减,其中包括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人口红利等等发生了衰减所导致的结构性经济下行,同时又有很强的由投资、消费等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下行,这样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市场主体预期转弱。最近一段时期,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外生冲击,一是俄乌战争导致国际经济格局演变,传统全球化发生逆转;二是中国目前受到比较强的疫情冲击,所以最近几个月经济下行的速度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33条政策来避免经济过度下滑。对照MMT的理论,不能说接受了MMT理论,但在国务院出台的一些财政和货币政策中,我们看到了MMT理论的影子。在经济出现严重下行的时候,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由此可以放大赤字来恢复经济。这个理论特别强调了以财政政策为主刺激经济,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来刺激需求,保就业,保民生。三、当借鉴MMT理论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还是要看到: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MMT理论强调财政开支不必量入为出,它认为赤字财政化未必会导致通货膨胀,未必会导致资产泡沫化。但这一推论创立有很多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其自我约束体现在税收原则中。该原则强调政府应该通过税收来回收一定的货币,来维持主权货币的购买力从而维持物价稳定;税收可以作为再分配的手段,对富人征税来救助穷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与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来消除负外部性,鼓励正外部性;用预算作为一种监督政府效率的工具,在政府在制定预算时能自我约束,提高政府开支的效率,以实现既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如果政府通过税收原则可以实现自我约束,存在闲置资源和失业率比较高的情况下,财政开支不必量入为出,赤字货币化可以有效刺激经济,解决失业与民生问题,未必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化。但我们看到以上四条原则在实践中做到是很困难的,比如征税原则是否能够刺激效率,是否能够真的向富人征税救助穷人呢?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地解决负外部性呢?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会不会存在一系列的寻租行为呢?政府通过赤字货币化进行开支时,财政开支能否直达基层、直达穷人、直达民生呢?比如政府的预算环节,政府能否做到自我约束呢?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疑问。假定政府不能够自我约束,赤字货币化是有可能导致通胀,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的。我们看到,在市场发育不太健全,特别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一旦政府自我约束存在问题,政府财政开支不是量入为出时,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负效果。转型中的国家的市场发育是不够健全的,政府相对来说有更强的干预经济的能力,政府不仅自我约束能力不太强,可能有自我强化的倾向。因此,MMT理论可能比较美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与理论的推导未必一致。因此,还是要考虑其适用性问题,特别是关注具体的国情,否则一旦政府不能够自我约束,政府开支无节制,不是量入为出的政策主张还是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我的看法是,在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衰退时,特别是在存在闲置资源、失业率比较高的背景下(这比较符合中国现在的状况),这个理论是可以借鉴的。但如果是持续性使用,政府如果缺乏自我约束,还是要谨慎,否则可能会导致大规模货币投放引起的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化问题,特别是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出现,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热点背景】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第五种入篮货币。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后,SDR货币篮子权重构成变为美元权重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
  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19伦敦年会上,该机构发布的名为《以伦敦视角洞察人民币》的“人民币追踪特刊”显示,从2017年7月2019年7月,全球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11.31%,数量从1989家增长到2214家。
  其中,非洲和中东地区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幅最大,从2017年7月的143家增至2019年7月的173家,增幅高达20.98%。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22%。同时,伦敦在人民币离岸外汇交易中扮演领头羊角色。
  【专题解读】
  一、国际化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一个国际化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就是在国际市场中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在此基础上,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具体的职能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①提高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并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因为它们将更容易获取大量的人民币资产。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扩张。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将大大有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
  ②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是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直接的收益。所谓铸币税,就是货币发行人依靠其拥有的发行货币特权,从而获得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则其他国家就必须接受中国的货币收支逆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非常低的发行成本获得一定规模的资金,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占有和使用别国的资源,就像是获得了一笔金额巨大的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为我国提供一种新的国际资金来源渠道。
  ③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巨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同时也增大了我们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一部份的国际贸易将通过人民币来完成支付,这样就可减少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数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并降低因汇率风险带来的外汇储备损失。
  ④降低汇率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因此,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降低;在计算国际清算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时,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权重的增加将降低风险。
  ⑤降低美元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历次美元加息周期,都会有国家遭殃。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进行了QE,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但我们无能为力。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时,全球资金会回流到美国,造成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要降低美元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有一个办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人民币国际化负面影响
  第一,中国金融体系依然十分脆弱;中国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一旦资本账户完全放开,可能会导致我国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第二,中国正经受过度货币化。中国M2占GDP的比率为180%,一旦货币国际化,需要取消资本管制,但是如果取消资本管制,资本外流的规模可能十分巨大。如果没有资本管制,外汇交易需求将十分巨大,而且成本十分昂贵;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仍然有限,跨境资本流动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可能极易导致中国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第四,中国经济结构仍然缺乏弹性,企业应对汇率和利率变化的调整十分缓慢,企业需要资本管制为其提供喘息空间;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本国货币政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时,金融机构可以轻易的从国际市场获得人民币。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同理,当采取扩张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时,部分人民币会流出境外,货币政策效果也会被削弱。
  第六,如果一种货币完全国际化,则意味着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轻易获得这种货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将非常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
  1.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①金融自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需求相匹配。更具体地说,由于货币市场存在缺陷,中国还不存在类似于美国联邦金率、英国官方贴现率和日本隔夜拆借率的基准利率,只放开了几个关键的并由市场决定的短期银行间利率。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一个更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首先到位。
  ②人民币离岸市场
  货币可兑换性和一种货币在国际定价、结算、购买和支付的使用的增加是离岸市场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离岸市场设立在货币发行国领土以外,不受货币发行国司法管辖,并且离岸市场是一种货币国际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发达的离岸市场,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③人民币汇率弹性
  弹性汇率有助于远期市场上人民币的价格发现,有助于减少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水平的偏离,减少货币价格的扭曲,特别是,人民币国际使用要求相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那么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同时,又能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时,弹性汇率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
  2.目前中国采取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总体路线图: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终到储备货币。
  (1)第一阶段,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进一步发展货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持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央行货币互换以及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市场建设等等。
  (2)第二阶段,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投资货币涉及到的工作有: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包括人民币债券市场、存贷款市场、保险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资本账户开放,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流动。包括“沪港通”、“深港通”、QFII、RQFII、QDII、QDII2、QFII2、QDLP及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建设,逐步放开资本项目。
  (3)第三阶段,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储备货币涉及到的工作主要是加入SDR,成为特别提款权的定值货币之一,这有利于外国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篮子,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加入SDR的利益分析
  (1)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加入SDR后,中国可以成为很多国际商品定价国,中国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借贷,人民币可以被更多的国家需求等等。
  (2)获得认可,提高人民币声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迫切希望通过加入SDR提升自己在IMF和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声望。人民币和中国经济实力获得认可,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比重。
  (3)SDR的代表性将得到显著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对建立新的更具有代表性的SDR货币篮子的作用明显。
  (4)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国际货币无序变动,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进入SDR篮子,有利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有助于SDR成为超主权储备货币,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朝着公平、公正、有序的方向发展。
  【点评和例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考点,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近年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热点话题,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够结合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汇率改革等话题一起考查,颇受出题老师青睐。
  例: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为什么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谈谈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
  思路分析:
  首先,要先点出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然后过渡到人民币国际化。
  其次,要着重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优点,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同时也要捎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进行对比。
  最后,谈自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主要讲讲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或者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等等,还可以结合SDR的内容进行描述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货币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