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吃了18个包子6个小朋友分6个馒头最后还剩一个下几个包子?


2023-12-09 11:14
来源:
张大树文史发布于:天津市
引言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菩提寺私成口号》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吃饭用的钵盂打碎了。小和尚伤心不已,没想到老和尚连看都没看一眼,只顾走自己的路。小和尚不解地追上去问:“师傅,我们的钵盂打碎了,为什么你看都不看一眼啊?”老和尚看着小和尚说:“因为我再怎么回头看,它都是碎的啊!”
博学多才而英年早逝,向往佛门而又沉溺声色。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却是苏曼殊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一次能喝6斤冰水吃50个包子,却不听医生的劝告,35年如浮萍飘过,这位民国才子的一生,是传奇而又离奇的一曲哀歌。
1884年9月,一个广府茶商之家里诞下了一个男婴,这就是近代著名诗人苏曼殊。照理说,苏曼殊应当顺风顺水、安枕无忧地度过一生,像所有的富家子弟一样成为一个阔绰的少爷。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苏曼殊的母亲是一个名为河何鲜的日本女人,而他则是父亲在日本横滨做生意时和母亲“露水情缘”的结果。这便是苏曼殊不平凡的一生的肇始。六岁之后,由于苏家缺乏子嗣,苏曼殊便被父亲带回国生活。不难想到的是,苏曼殊度过了曲折艰辛的童年。他不仅早早地失去了母爱,还因父亲长期在外经商而在群狼环伺的苏家失去庇护,经常食不果腹。经年累月的饥饿造成了苏曼殊一生的心结,也是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暴饮暴食。
大概是上天可怜他的苦痛艰辛,苏曼殊遇到了一生的贵人——表兄林紫垣。在苏曼殊被送到上海的姑姑家后,林紫垣破除万难带着他一起上课,还竭尽全力送他到日本留学。好在,苏曼殊的才情没有辜负表兄的扶持。1903年,苏曼殊结束了六年的留学生活回国,并以为报社写稿而谋生。一切看似走向了正轨,可童年的梦魇却再次侵袭了苏曼殊的生活,他开始走上了暴饮暴食的道路,并一发不可收拾。曾有一次,苏曼殊和友人打赌,声称自己一顿可以吃下50个包子。这并不是大放厥词,他真的当场吃下了五十个包子,并且还意犹未尽。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又吃了60个包子后的苏曼殊被送进了医院。不光是这,异于常人的苏曼殊甚至曾一次喝下六斤冰水。
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对口腹之欲毫不顾忌的苏曼殊却一心向往皈依佛门。天不遂人愿,佛家并没有为这位才子敞开大门。出家不得的他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苏曼殊耽溺于美色,在声色场所流转,和歌姬美人厮混。常人难以想象的两个极端就在传奇般的诗人身上和谐共存了。许多有才情的诗人都是滥情的,苏曼殊也不例外。他在花丛中流连采撷,却从不在一处安身。他最大程度地陷入每一段露水情缘,全心全意地享受幸福的爱情,对婚姻这一爱情的刽子手避之不及。美人只是生命的过客,从来不会成为苏曼殊一生的终点。不求长长久久,只为曾经拥有,他始终坚持着这一点。
绯闻逸事并不会遮掩苏曼殊的才气,他是一个终生浪漫的人。文学成就斐然的苏曼殊并非只有情,而是才情兼备。苏曼殊在留学的日子里不仅掌握了多门外语,还在作诗、绘画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被印顺大师称为“中国两大诗僧之一”。不仅如此,在与人交往方面,苏曼殊也为人所称道。
苏曼殊曾有过一段生活困顿的时光。彼时,他收到了宋教仁受孙中山委托接济的两百大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曼殊并没有拿这笔钱改善生活,细水长流,而是大设宴请,还请了孙中山和宋教仁。苏曼殊洋洋洒洒、不拘一格的才情可见一斑了。苏曼殊在南京时与革命家赵声结识,志同道合的两人成为了朋友。赵声曾开玩笑向苏曼殊求画,苏曼殊因琐事缠身而耽误了。然而,天不遂人愿,当苏曼殊画好了《饮马荒城图》后,赵声却因黄花岗起义失败而死。至此,天人两隔。苏曼殊将画作烧了以告慰好友在天之灵,而他也一生再未作画。
苏曼殊毫不顾忌医生的劝阻,在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此番纵情在其好友陈独秀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赴死情怀。这乱世留不下他,他看似放荡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早日解脱。痛快而肆意的一生要好过蝇营狗苟,这或许就是苏曼殊的人生哲学。1918年,苏曼殊在上海病逝,被葬于西泠桥旁,结束了35年的人生之旅。
结语: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苏曼殊的一生或许恰恰相反。他志不在这人间,最终走向的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灵魂的解脱。情满才盛,无极有尽,苏曼殊是复杂的矛盾体,也是时代的悲剧。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的苦痛挫折,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人生的结局,却能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影响它的走向。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走过这一生,或多或少都有些所思所感。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守住了自己的内心就守住了自己的灵魂。坚守内心,坚守热爱。
参考文献:
《曼殊全集》
《菩提寺私成口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个小朋友分6个馒头最后还剩一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