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活句,音肠原价是5元身体细又长,一根直肚肠,-|||-王奶奶拿了8根香肠去结账她一共要付多少钱?-|


你的语文学伴,每天17:00不见不散!
于老师说
今天于老师分享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四单元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文末附电子版领取方式,获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10
10 阿长与《 山海经 》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 —1936),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 文学家、 思想家、 民主战士,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二、字音词义
搁gē:放置
憎zēng恶:憎恨,厌恶。
竹竿gān: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
烦琐suǒ:繁杂琐碎。
土匪fěi:在地方上抢劫财物,为非作歹的武装匪徒。
辫biàn子:把头发分股交叉编成的条条儿。
胸脯pú:指胸部。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诘jié问:追问,责问。
哀悼dào:悲痛地悼念(死者)。
茉mò莉li:一种常绿灌木,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
书斋zhāi:书房。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守寡guǎ:妇女死了丈夫后,不再结婚。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作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感到震撼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生动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平安幸福,没有文化但关爱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介绍了阿长的身份以及名字的由来,暗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主要以“我”的童年视角,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五、鉴赏品读
1.文章开头介绍“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对她发生“敬意”做铺垫。
3.作者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做铺垫。
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轻视。
6.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8.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与怀念。
9.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相对应的“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余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第二题
1.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
2.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
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第三题
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第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认为她很了不起。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儿时的一种感觉。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第四题
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时对阿长害死隐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我”之前对长妈妈没什么好印象,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样的敬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山海经》而得到的“敬意”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
3.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这样写,特别有童趣。
第五题
略。
11
11 老王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 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二、字音词义
蹬dēng: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
绷bēng:张紧,拉紧。
捎shāo:捎带,顺便给人带(东西)。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门框kuàng:门扇四周固定在墙上的框子。
滞zhì笨:呆滞笨拙。
侮wǔ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愧怍zuò:惭愧。
三、主题概述
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5~16):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17~22):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五、鉴赏品读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做铺垫。
3.描写老王最后一次给我们送东西来时,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我”是“强笑”与他说话,这些描写好在哪里?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我”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伤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4.“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5.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 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送冰块,并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之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示例:读完课文,我想到两个词:穷苦和尊重。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人,没什么亲人,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自己眼睛又有病,处在社会底层。但老王善良,勤劳,因而得到了同样善良的“我们”一家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我感觉到了社会温情的一面,特别是老王临死之前还到“我”家送香油、鸡蛋的情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
第二题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少收费或者多送冰,都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体现了他的“善”。)
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老王生活困难还不忘关心“我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最终还是收了钱,也写出了老王生活的贫困,他其实很需要钱。)
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拖着病体来送香油、鸡蛋还不要钱,来报答对自己好的“我们”一家,体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
第三题
1.这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一个命运如此不幸的人,临死前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我们”一家的感谢,让“我”看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这最能表现他虽然身份卑微,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2.文章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从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方面,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况,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也更能突出他的善良与知恩图报。
3.写“我”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是通过“我”的表现来写老王,这是侧面描写。“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健康状况的糟糕。
第四题
1.“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这个词流露出“我们”对老王的感谢、同情与关照,觉得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
2.“我们”一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老王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但按当时的说法,他是“当家做主”的人,“明智”的做法就是和作者一家划清界限。但是,老王没有这样做。“从”和“压根儿”写出了老王的善良朴实,他坚持着一贯的做人准则。“大概”表明这个结论是“我”猜的,“我”毕竟不是老王,不知道他内心是怎样想的;而“压根儿”是根据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
3.“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让老王有心理压力,能够把钱收下。这体现了“我”的善良。
第五题
因为相比老王对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感谢,作者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反省自己,通过对老王生活的琐碎片段的记叙,表达出应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尊重和关心弱者,关注弱者的疾苦,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思想感情。
12
12 台阶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 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质朴的农民形象。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二、字音词义
凹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焦躁。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三、主题概述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了建造新屋新台阶而不辞辛劳的大半生,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以及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坚韧性格。同时,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台阶曾经给家人带来满足,但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第二部分(9~16):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
第三部分(17~23):父亲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付出。
第四部分(24~32 ):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高台阶,父亲却老了。
五、鉴赏品读
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表明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那些“沟”“沙子”“泥土”都是父亲辛劳的见证。
2.第1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专注的目光”遥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运用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羡慕与向往。“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含蓄地折射出父亲的心愿与追求一时不能实现的苦闷与不甘。
3.“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劳累,体现父亲为实现目标的执着,也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
4.“接着开始造台阶”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本文的题目是“台阶”,文章的重点也是“台阶”,“接着开始造台阶”单独成段,既照应了题目,又引起读者注意,表明以下内容是行文重点。
5.作者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有什么作用?
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表达了“我”对父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6.放鞭炮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父亲内心无比喜悦,却又手足无措的样子,这也折射出父亲的内向与厚道。父亲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当自己追求的理想一朝实现时,他却手足无措,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腰闪了一下”“一只手按着腰”,这些细小的动作,既写出了父亲不服老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已经老了,与前文父亲力气大形成鲜明对比。
7.为什么以“父亲老了”结束全文?
“父亲老了”与当年父亲体壮如牛形成对比,从而突出父亲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是新屋落成了,身体也垮了,人也衰老了,文章就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沉的。
8.文章在结构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试着具体赏析。
在结构布局上,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即表现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特质来组织材料。作者将“台阶”作为本文的线索,紧紧围绕“台阶”来描写父亲。描写“台阶”的过去与现在,描写“ 台阶”从旧到新,从低到高。“台阶”的变化过程也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
13
13 卖油翁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全文展示
卖 油 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三、主题概述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的道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但手熟 尔(“尔”同“耳”,罢了)
2.徐以 杓酌油沥之 (“杓”同“勺”,指油勺)
(二)古今异义
1.睨之久而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2.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
3.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
1.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四)词类活用
1.吾 射不亦精乎 (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安敢 轻吾射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家圃射”)
2.省略句
自钱孔入。(省略主语“油”,完整句子应为:“油自钱孔入”)
(六)成语积累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五、鉴赏品读
1.第一段介绍了什么?
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陈尧咨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用一个疑问句,再用一个反问句,表现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的性格特点。
3.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明了什么?
表明自己并非如陈尧咨所认为的“轻吾射”,呼应了上文对陈尧咨射技的评价,再次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也表现了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镇静的性格特点。
4.“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说明陈尧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技艺心服口服,认输了。
5.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我们如果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好吗?
不好。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事情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是作者详写的部分;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 ,趾高气扬。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全 文 翻 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今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也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非常)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油)从铜钱孔中注入,但钱没有沾湿。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14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学者、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字音词义
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shū: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譬pì如:比如。
朦méng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tuǒ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huì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五、鉴赏品读
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5.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6.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7.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 品德的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空泛地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①“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④“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先举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⑤“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先在段首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应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第二题
“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 类似的含义丰富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第三题
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第四题、第五题
略。
15
15 驿路梨花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 作家。其作品大多 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二、字音词义
寨zhài:村寨,四围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
撵niǎn:1.驱逐,赶走。2.追赶。
扛káng:阿用肩膀承担物体。
驿yì路:驿道。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qiào:(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简陋:(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损失。
三、主题概述
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28~36 ):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明文题。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鉴赏品读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3.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4.第24段中的语言描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我们”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6.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属于什么写人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对于解放军和梨花姑娘,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故事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题
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产生“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的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三题
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第四题
略。
16
16 最苦与最乐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二、字音词义
失意:不得志,不如意。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qì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监督dū:察看并督促。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海阔天空: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主题概述
这篇议论文运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二部分(4):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证“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五、鉴赏品读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与责任相关的句子。
①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②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③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皆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最后一段的引用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5.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种灵动表现为多种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有“把”字句,有述宾谓语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段用的是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证法,第2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6.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只用了一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17
17 短文两篇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
《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主题概述
《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惟吾德 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 形
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 植
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
1.濯 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芬)
2.香 远益清 (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
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
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
8.香 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四)重要虚词
1. 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2.而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斯是陋室。(“是”表示判断)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案牍劳形: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2.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五、鉴赏品读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4.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5.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在句式上,两篇短文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骈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在写法上,这两篇短文都对寄托情感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陋室铭》从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高洁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比喻君子的品行。
在立意上,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
全 文 翻 译
陋 室 铭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息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繁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 莲 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写在最后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
初中语文(id:huzhongyuwen100)
如何获取电子版
然后发送 04
- THE END -
◆文章来源:网络,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分享。
◆初中语文:知识干货 七年级下册 三四单元
◆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初中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图片版)
◆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9张图24个“万能答题套路”
◆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 初中语文超全答题技巧汇编,考试再多10分没问题!
◆ 初中语文七下古诗词实训(原文+译文+常见考题)
◆ 初中语文 “胡骑”的“骑”读“qí”还是“jì”?语文七下教材疑难

阅读原文
,0元领在线1对1课程
点个
在看
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音上两个连音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