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鹅毛管削尖中的削尖顿怎么读读?

  张慧  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很多第一次走入校门的小朋友来说,铅笔是他们学习写字时拿起的第一支笔。
  每年有上百亿支铅笔被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制造出来,既稀松平常,又价格低廉。简单的木质笔杆包围着笔芯,最多在笔端加上一道金属压条,连接着一小块橡皮——铅笔的制作工艺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写工具,制作一支铅笔又曾经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  我们对铅笔的误解不少,甚至连铅笔的名字也充满误会。  名叫铅笔,其实不含铅
  写写画画、顺手涂鸦,远古时代的人类也和今天一样,有把语言和思想书写下来的冲动,各种各样的书写工具也就随之诞生。从石板刻字、甲骨占卜,到中国古代的毛笔以及欧洲的芦苇笔或是鹅毛笔,这些书写工具谱下了灿烂的文明篇章,但共同的缺陷是不方便携带、难以随时书写记录。毛笔的泼墨需要工整的台面与随时研磨;鹅毛笔也得不时蘸墨,还要随身带着一把小刀以便削尖被磨损的笔头。直到最易于携带也最稳定的笔——铅笔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铅笔其实不含铅。据说古罗马时代的人习惯用金属夹着铅来书写,但那种笔和今天的铅笔大不一样。事实上,铅的毒性很强,也不适合作为日常书写工具。那铅笔为什么又由此得名呢?
  铅笔的故事要从16世纪初英国坎伯兰一个名叫凯西克的村子说起。按照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在一个暴风雨肆虐的夜晚,狂风连根拔起了凯西克村博罗代尔地带的几棵大树。村里人在做清整时,发现树底下露出了一块含有黑色矿物质的矿床。这种黑色矿物质就是后来铅笔笔芯的核心成分——石墨。
  石墨是一种软性矿物质,不溶于水、耐高温(熔点在3600℃),导电性、润滑性和化学稳定性都十分良好,今天被广泛用于民用和国防工业,当然也包括铅笔制造。回到16世纪的英格兰小镇,这种矿物质在当时还是神秘事物。它最开始的名称五花八门,有人叫它“wadd”,有人叫它“willow”,词义都跟黑色有关,最常用的称呼还是“black
lead”,意思是“黑色的铅”。因为新发现的矿物质与铅的外表相似,被人们随口叫做“黑铅”,于是之后用这种矿物质做成的笔,即使不含铅,也被叫成了“铅笔”。
  最开始的“铅笔”出现得很随意,随意到不能用发明这个词来形容。村里的农民随手拾起一小块石墨,发现手指被染色,于是就用它来给自家的羊做区分标记。盖房子需要打桩的标记位置、木匠手工的测算标记、木头货箱上的标注……随时书写的便利让其很快流行开来,使用形式上也向一支笔靠近:把石墨削成细条,在外面缠上布,书写时就不会弄脏手指;或者用细线密密缠上一个线圈,前端露出的石墨被磨平以后,就再解开一段缠线。16世纪末,凯西克村的工匠开始把石墨块切割成细条,放置于挖出凹槽的方木杆中,削平冒出木杆的石墨条部分,再在木杆两端粘上薄木片——铅笔的雏形就这么诞生了。也有观点认为最早开始这么做的是意大利人,但不管怎么说,提到铅笔的诞生总是绕不过英格兰的凯西克村。凯西克村也确实是早期世界铅笔的制造中心,直到今天,该村还有一座用铅笔工厂改建成的凯西克铅笔博物馆。
  再回到当年石墨的故事上。用石墨标注的醒目痕迹很快引起了其他地区人们的注意。石墨制成的铅笔墨迹清晰又容易修改擦拭,非常适合绘制诸如炮弹模具之类精确的军事绘图。于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立即宣布,把凯西克村博罗代尔的矿区收归皇室所有。英国人把石墨矿视作天赐的礼物,禁止出口。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处已知的纯石墨产地,凯西克名声大噪,派出武装部队对矿床进行严密看守;开采出的石墨运去伦敦进行巨额拍卖时,往来也都有武装护送。除了军事用途,铅笔还十分适合艺术和设计家的草图绘制,整个欧洲对铅笔的需求量都十分巨大,石墨的走私活动也开始出现。借由这种方式,铅笔悄悄流传,到了16世纪60年代末,已经传遍整个欧洲。  英国坎伯兰铅笔博物馆内景。  看似古老,其实很年轻
  从16世纪到18世纪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英国王室一直垄断着石墨的供给,今天平淡无奇的小小铅笔,在当时的欧洲各国都算是奢侈品。为了突破困境,找到自己国产铅笔的制造方法,欧洲国家成百上千的人孜孜以求地实验。
  埋藏石墨的变质矿床,由富含有机物和碳物质的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成。全球石墨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今天全球石墨总储量有上亿吨,其中90%以上的石墨储量集中在巴西、中国、印度和墨西哥四国(我国石墨储藏量约占世界的30%以上)。换句话说,欧洲从来就不是石墨资源丰富的地区,英格兰凯西克村的优质石墨矿床在当时更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虽然商人在欧洲各处寻觅石墨的矿藏,但并不十分成功。即使在以采矿业著称的纽伦堡,虽然当地开采出石墨矿的消息曾轰动一时,但最终人们略带失望地发现:纽伦堡的石墨纯度远远低于英国的优质石墨,杂质较多,所以只能把石墨磨成粉末,加入硫磺、锑制成铅笔笔芯。这样的德国笔芯着色淡,制造工艺和书写效果远远比不上凯西克纯石墨制成的铅笔。不过作为中世纪以来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纽伦堡的铅笔也不愁销量,重要的是,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继英国之后又一能生产铅笔的国家。
  英法一对冤家向来争端不断,面对英国的铅笔垄断,法国自然转头去买德国的铅笔。直到拿破仑战争之前,法国铅笔还是依赖德国进口。然而随着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节节败退,法国海岸线被英国海军牢牢封锁,德国的进口铅笔之路也被堵死。没有铅笔,会影响到法国建筑、产业设计图制作,特别是当时最迫在眉睫的军事绘图,时任法国军政部长的拉扎尔·卡诺委托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杰克琼斯·孔德的科学家,要求他务必研发出能够满足本国需求的铅笔。
  由军政部长委托科学家把铅笔研发作为国家项目,听起来夸张,但在当时缺少英国石墨的情况下,制造铅笔实属不易。用美国人亨利·波卓斯基所著《铅笔:设计与环境》一书里关于铅笔制造的说法就是:
  “首先,制作者得博学多闻,对全球的几百种染料、虫漆、各类树脂、各式各样的黏土、石墨、酒精、溶剂、数百种天然与人造颜料,以及五花八门的木材,全都了如指掌。此外,他对橡胶业、黏胶业、印刷油墨、各种蜡、漆,或可溶棉业、各式各样的干燥设备、填充过程、高温熔炉、研磨剂,还有许多挤压与混合的过程,全要广泛了解。”
  孔德就是一个对各方面知识有广泛了解的科学家。最早他是一名肖像画家,对铅笔和颜料的标准再熟悉不过。法国大革命以后,孔德的兴趣又转向了科学,主攻热气球研究,还曾被拿破仑任命为法国埃及远征军的气球军团参谋长。临危受命,孔德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依赖石墨进口的情况下,生产出法国自己的铅笔。基于对石墨性质的了解,很快他就找到了解决之道。
  不同于英国直接将石墨切成条当作笔芯,孔德在德国制造笔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把石墨粉与黏土混合,再在高温下烧制成笔芯。新的制造工艺不仅大大节约了石墨的使用,打破了英国对石墨的垄断地位,还顺便解决了纯石墨过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石墨和黏土的比例可以灵活调整,黏土比例越高,笔芯越坚硬不容易折断,而石墨比例越高,笔芯黑度越高——由此可以组合出适合不同场景需求的铅笔类型。1795年,孔德为这一制芯方法申请了专利。直到今天,铅笔笔芯的制造仍然在沿用孔德的基本方法。
  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铅笔出现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距今也不过二百多年。比起毛笔、羽毛笔等书写工具,看似原始的铅笔其实很年轻。  看似简单,其实发展不易
  欧洲虽然创造出当今铅笔的雏形,却没有实现量产。曾经作为世界铅笔标杆的英国博罗代尔的铅笔,直到1869年仍沿用着以石墨直接切片,或以黏土与石墨混合烧制的笔芯制作方式;笔杆则以手工或者简单的手控机器在杉木条中间凿出凹槽,填入笔芯后再手封木条,一次只能处理一支铅笔。德国则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研发出一些制造铅笔的机器。他们在孔德的技术上进行改良,直接将石墨粉与黏土的混合物填入方形凹槽中,以高温烘焙后再将其切割成片。德国迈出了机器化生产铅笔的第一步,但要论大规模量产,美国却是后来者居上。
  从1774年一位英国父亲写给在美洲殖民地的女儿的历史信件来看,一打高级的梅得尔敦铅笔是来自欧洲的特别礼物。独立战争以后美国有了独立的地位,但工业尚未独立,就连铅笔这样简单的物件也要依赖欧洲进口。类似梅得尔敦这样的英国铅笔公司的广告常常出现在美国各大城市。美国内战以后,战场士兵需要铅笔书写家信,美国工匠需要铅笔绘制图纸,最重要的军事绘图也需要大量的铅笔供应,于是正如拿破仑战争刺激了法国的铅笔制造,美国的铅笔工业也在南北战争中蓬勃发展起来。
  1861年,埃德哈博·辉柏在曼哈顿建立了第一家铅笔工厂,这就是后来铅笔巨头公司之一——辉柏铅笔厂。1827年在塞姆勒建立了石墨加工厂的约瑟夫·迪克森,也趁着南北战争对铅笔大量需求的机会,改石墨厂为铅笔制造厂。1872年,迪克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墨消费商,铅笔日产量高达8.6万支。到了19世纪末,全球铅笔生产业的格局集中在美国与德国的竞争上,后者专注于生产高品质的昂贵铅笔,拥有一簇忠实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人群,前者则把目光投向量产策略上,以量制价。美国有丰富的杉木资源,能以低价购得原料,更重要的是美国启动了全自动的铅笔机,在欧洲厂商生产一支铅笔的时间里,能一次制造出50支左右的铅笔。按照1904年美国辉柏铅笔公司在圣路易的世界博览会上对外宣布的,仅他们一家铅笔工厂就有“1000名工人”,以及“高达300匹马力的蒸汽力与水力”。
  一战的到来加大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差距。受原料成本采购限制,德国铅笔制造商要付出较战前数十倍以上的原料价格,德国铅笔的价格随之也比战前高出15到20倍,更不用说一战时,英国对德国制造的抵制以及美国抬高的关税。而一战却为美国铅笔商提供了无限商机:参战国需要铅笔配给盟军军队,绘制规划战略图。当时仅英国向一家美国厂商购买的铅笔,每星期就多达1000箩以上。雪片般飞来的国外订单让铅笔自动化生产从此成为主流。
  到了一战停战时,简便又价格低廉的铅笔已经成为一个跨阶级的书写工具。直到今天,铅笔仍然被思想家、企划者、绘图员、建筑师、工程师等青睐,代表着思想与创造力。小小一支铅笔曾经无比珍贵,来自历史必然与偶然的交织,铸成了铅笔的大简至美。  经典传承  中国制造书写太空
  绿杆竹叶印花、刻有银白华表和烫金字体的中华牌铅笔,是无数人童年初学写字时握起的第一支笔,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共同的书写回忆。今天中国的铅笔制造量已经以百亿为计算单位。看似简单的铅笔,曾在过去默默写下了一段民族制造的传奇。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的民族工业尚不足以支撑铅笔自主制造,铅笔消费完全依赖进口。之后陆续建立的铅笔制造厂虽然也开始销售自己品牌的铅笔,但还没有开始完全的自主生产,大多采用进口笔芯和笔杆,在国内进行拼装。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吴羮梅,求学期间曾在一家日本铅笔工厂实习,1935年他结束日本留学回到上海,筹资建立了一家铅笔制造厂——中国铅笔一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能自制铅芯、笔杆及外观加工的铅笔制造工厂,生产出的铅笔就是后来的“中华铅笔”。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铅笔承载了国产绘图铅笔的研发任务,历经多年研发实验,终于在1954年研制出14种规格的高级绘图铅笔。为向国庆献礼,这批产品被命名为“中华牌101绘图铅笔”。1956年,国家轻工业部门制定了《铅笔生产工艺操作要点》,将一支铅笔从制芯、制杆到成品,历经的配料、辊轧、轧芯、烧芯、刨槽、胶芯、刨杆等15道大工序,80多个步骤予以细化和规范。
  除了“人生第一笔”,中华牌铅笔还在2008年研制出“中华神七太空书写笔”。在克服了失重、震动、温差等一系列难题,经过长达三年的研发和环境指标的测试以后,一支在发射过程或者宇宙大环境下不会断裂,笔芯浓度稳定,笔杆方便宇航员戴着手套书写的太空笔诞生了。它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一起“上九天揽月”,帮助三位航天员记录下浩瀚太空。  你知道吗  高考涂答题卡为何选中2B铅笔?
  2020年参考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在那几天,有至少一千万支2B铅笔争分夺秒地在答题卡上涂抹,书写出的答案不仅决定了千万人的命运,也部分地影响了未来。  2B铅笔是一种怎样的铅笔?为什么是它在高考中独占鳌头?
  既然铅笔的笔芯由黏土和石墨粉混合而成,那么只要调整黏土和石墨粉的比例,就可以生产出不同硬度的笔芯——通常来说,黏土占比越高,笔芯越硬,石墨粉占比越多,笔芯书写效果越浓黑。为了区分不同特性的铅笔,英国的布鲁克曼铅笔公司发明了一套标记法:用字母H代表铅笔笔芯的硬度,B代表笔芯的着色黑度,再在字母前加上数字,铅笔的特性就一目了然。比如说,4H的铅笔比2H的铅笔笔芯更硬,最常用的铅笔——HB铅笔,处在坚韧和书写着色的平衡地带。
  那2B铅笔呢?为了提高高考阅卷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起,涂卡阅读机代替了人工的客观题阅卷,考生需要用铅笔涂写答题卡。为了找出最适合涂写答题卡的铅笔,经过一系列谨慎测试,2B铅笔的表现脱颖而出——它的浓度不太高,万一涂错答案,橡皮擦拭后不会留下顽固的污迹,不容易造成机器误判;同时2B铅笔的浓度和稳定性也给机读卡反馈的光线提供了最稳定的效果。由此,2B铅笔与考试涂卡机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唯一的考试专用笔。
[
责编:战钊 ]

卓凝寒
2022-12-04 05:32
76
摘要:剡这个字怎么读多音字,读:yǎn shàn同音字:演 yǎn、 汕 shàn 左右结构,形声;从炎、刂声。剡 yǎn〈动〉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剡,锐利也。——《说文》1. 尖,锐利:“曾枝~棘”。2. 削,刮:~木为楫。《正韵》以冉切,音琰。《说文》锐利也。从刀,炎声。《易·系辞》剡木为矢。《前汉·贾
今天常识百科网给各位朋友讲解下 剡怎么读 的百科知识,其中也会对剡这个字怎么读(剡这个字怎么读怎么组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剡这个字怎么读
多音字,读:yǎn shàn
同音字:演 yǎn、 汕 shàn
左右结构,形声;从炎、刂声。
剡 yǎn
〈动〉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
剡,锐利也。——《说文》
1. 尖,锐利:“曾枝~棘”。
2. 削,刮:~木为楫。
《正韵》以冉切,音琰。《说文》锐利也。从刀,炎声。《易·系辞》剡木为矢。《前汉·贾谊传》剡手以冲仇人之胷。《注》剡,利也。
剡 shàn  
◎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韵会》时染切,音冉。县名,在会稽。
相关词组:
剡溪
荐剡
剡锋
剡中
剡藤
平剡
剡牍
剡注
剡利
剡剡
剡溪兴
剡溪藤
剡溪船
刳舟剡楫
词组释义举例:
1.剡剡 yǎn yǎn:发光的样子。
2.剡牍 shàn dú:旧时公牍多用剡溪纸,故称公牍为“剡牍”。
3.剡溪 shàn xī:河川名。位於浙江省嵊县南,为曹娥江的上游。有二源,一出天台县,一出武义县,晋时王徽之尝雪夜访戴逵於此。
剡做姓怎么读
剡做姓读:yǎn
一、剡的读音:yǎn,shàn
二、汉字释义:
[ yǎn ]
1.尖,锐利:“曾枝~棘”。
2.削,刮:~木为楫。
[ shàn ]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刂
五、相关词组:
剡锐、剡剡、剡荐、剡中、平剡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撇、撇、点、点、撇、撇、点、竖、竖钩
二、词语释义:
1、剡锐
锐利。
2、剡剡
起行貌。
闪烁貌。
锐利貌。
风微起貌。
3、剡荐
上书举荐。
4、剡中
指剡县一带。
5、平剡
谓平削而使之锐利。

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啊?
剡 yǎn(1)(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2)削;削尖 [sharpen]剡,锐利也。――《说文》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论》曾枝剡棘。――《楚辞·橘颂》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3)又如:剡章(削牍写成奏章。泛指写奏章);剡麻(缀缉麻缕)(4)举,举起 [lift up]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也。――《荀子》(5)举荐 [recommend]。如:剡荐(上书举荐)yǎn(1)锐利 [sharp]曾枝剡棘,圆果搏兮。――《楚辞》(2)又如:剡利(锐利);剡耜(锋利的耒耜);剡剡(锐利貌);剡锋(锐利的锋刀);剡注(古代五射之一)另见 shàn剡1shàn〈名〉(1)古县名 [Shan county]。西汉置,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如:剡中(剡县一带);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剡楮,剡纸(因用剡地所产藤、竹制造,故名)(2)水名,即剡溪。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Shan River]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台,用作地名中应读第一声(tai平声)如天台山、天台、台州市,为什么台湾读的是第二声呢?
两个不是同一个字啊,天台山、天台、台州都是来源于天台山,读第一声,历史上写法和现在一样,台湾的台原来是繁体字,不写作台,读第二声。简化以后都写台。所以不同字读音不同很正常啊。
台拼音:tái tāi,注音:ㄊㄞˊ ㄊㄞ,部首:口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5画,五笔:CKF
仓颉:IR,郑码:ZSJ,四角:23600,结构:上下,电码:0669,区位:4408,统一码:53F0
笔顺:フ丶丨フ一
释义:
[tái]
1、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2、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3、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4、量词:一台戏。
5、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6、姓。
7、桌子、案子:写字台。
8、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tāi]
〔天台〕山名,在中国浙江省;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上台[shàng tái]
到舞台或讲台上去。
2、窗台[chuāng tái]
托着窗框的平面部分。
3、晾台[liàng tái]
楼顶上晾晒衣物的平台。
4、补台[bǔ tái]
比喻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
5、烛台[zhú tái]
插蜡烛的器具,多用铜锡等金属制成。
剡做姓怎么读
剡做姓读:yǎn
一、剡的读音:yǎn,shàn
二、汉字释义:
[ yǎn ]
1.尖,锐利:“曾枝~棘”。
2.削,刮:~木为楫。
[ shàn ]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刂
五、相关词组:
剡锐、剡剡、剡荐、剡中、平剡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撇、撇、点、点、撇、撇、点、竖、竖钩
二、词语释义:
1、剡锐
锐利。
2、剡剡
起行貌。
闪烁貌。
锐利貌。
风微起貌。
3、剡荐
上书举荐。
4、剡中
指剡县一带。
5、平剡
谓平削而使之锐利。
剡,,这个字拼音怎么读
剡[yǎn][yǎn]尖,锐利:“曾枝~棘”。;削,刮:~木为楫。[shàn]〔~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
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扩展资料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怎么翻译?
翻译:齐桓公问管子:“楚,是山东面的强国,它的人民学习战斗之法。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兵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立功,怎么办呢?”
蔡桓公是田齐桓公,即战国齐桓公,名为田午;
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名为吕小白;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吕氏齐国、田氏齐国;
田氏代齐以后,国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
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尸字里面加两竖,下边是剡字怎么读
不知你说的是不是这个字:罽罽 jì 【名】 鱼网〖fishnet〗 罽,鱼网也。——《说文》 羊毛织物〖carpet〗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宗元《柳州峒氓》 又如:罽衣(毛织物制的衣服);罽车(有毛毡帷幕的坐车);罽茵(毛毯);罽毯(毛毯);罽幕(毛毡制的帐幕) 简体部首:罒,部外笔画:12,总笔画:17 繁体部首:网,部外笔画:12,总笔画:17 细密毛织物之古称。《尔雅》:“氂罽也。”邢昺疏“罽者,织毛为之。”《汉书·高帝纪下》“贾人毋得衣锦秀、绮縠、絺纻、罽”。指彩色染经剪绒,用以作毡。为我国西间少数民族所产。西汉以来锦罽常并称。汉代一张罽价值几万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顿怎么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