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人们将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智能交通系统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日本,如日本的VICS系统相当完毕和成熟,其次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也已广泛使用。

* 1994年我国部分学者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ITS世界大会,为中国ITS的开展揭开了序幕。

* 1996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交通部重点项目《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99年《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l 1999年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牵头,全国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研究》工作全面展开,2001年课题完成,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2002年出版《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一书。

* 2000年由科技部主办,全国ITS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协办的第四届亚太地区智能交通(ITS)年会在北京举行。

* 2002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中山、济南、青岛、杭州十个城市作为首批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的试点城市。

* 2002年9月,由中国科技部和交通部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讨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 2003年11月,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第一次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十届ITS世界大会,科技部联合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申办“2007年第十四届ITS世界大会”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更加开放、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中加速发展。

* 2004年10月,科技部第一次大规模组团参加第十一届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十一届ITS世界大会,中国政府展览团在ITS大会的首次展览,获得成功。

工业化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大都经历了经济的发展促进汽车的发展,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又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这些国家尽早实现了汽车化的时代。汽车化社会带来的诸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趋恶化,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使道路设施十分发达的美国、日本等也不得不从以往只靠供给来满足需求的思维模式转向采取供、需两方面共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善日益尖锐的交通问题,这些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工业国家在探索既维护汽车化社会,又要缓解交通拥挤问题的办法中,旨在借助现代化科技改善交通状况达到"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的ITS概念便逐步形成。

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城市化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按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将出现经济的飞速发展阶段,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在199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5%、77%、89%,这些国家针对交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逐步调整交通运输体系与结构。这些国家都经历了为满足车辆发展的需求,而大力开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如美国1944年规划的7万km高速公路规划,经过50年一基本完成,但仍产生拥挤和阻塞),在大量土地、燃油等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同时,不但交通需求没有完全满足,而且还造成汽车尾气由于道路拥挤排放量剧增,不仅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

60、7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危机及环境恶化,工业化国家开始采取以提高效益和节约能源为目的的交通系统管理(TSM)和交通需求管理TDM)同时大力发展大运量轨道及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在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下调整运输结构,建立对能源均衡利用和环境保护最优化的交通运输体系。ITS作为综合解决交通问题,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与环境相协调的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孕育发展,90年代以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展趋势。

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一直是人们综合治理、解决交通问题而追寻的目标,早期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装置采用了电子、传感、传输等技术实现科学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科学以及GPS、信息通讯的普及和应用,交通监视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等在交通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些技术单纯是对车辆或道路实施科学化管理,范围单一,局限性、系统性不强。

80年代后期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冷战结束,工业化国家用于军事和国防领域的卫星导航系统,信息采集与提供系统,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电子与电子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转向民用化,军事上的投入也大部分转移到民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与此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借助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工业领域由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集中而失去明显竞争优势,开始酝酿开辟高新技术含量的产业市场,在这种国际环境背景下,代表一场信息革命到来的信号,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信息网络"internet"建立,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1994年开始,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信息革命阶段。

信息产业应运而生,ITS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融其它相关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智能管理上有其广大市场,工业化国家和民营企业纷纷投入到这一新兴的产业。美国政府于1991年开始投资对ITS的开发研究,仅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局1993年的投资预算就达2010万美元;欧洲19个国家投资50亿美元到EUREKA项目。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地解决拥堵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并节约能源

2015年9月24日,李书福带着吉利的管理团队大约40人来访百度。那时候,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才开始两年,但外界已经有不少报道了。李书福听了我们的介绍之后说,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好,但不是车厂最需要的。如果我们的技术能让汽车的安全性有明显的提升,吉利一定愿意买单。这件事在我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从此开始关注交通安全问题。

不注意不知道,一注意吓一跳。每天都有各地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消息,根据国际公路安全协会发布的数据,每年约有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24秒就有1个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另外,每年还有2000万—5000万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其中印度死亡人数最多,2019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

在中国,酒驾、醉驾是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2010年8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定为犯罪。根据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工作报告,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醉驾等危险驾驶犯罪案件28.9万件,高居刑事案件第一位,远超排名第二的盗窃罪。

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大家出门少了,危险驾驶行为也相应地变少了。同口径的2019年,中国危险驾驶罪案件31.9万件,在刑事案件中占比为24.6%。这表明,大约4件一审刑事案件中就有1件是危险驾驶罪。而且危险驾驶罪及涉及酒后危险驾驶罪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数字触目惊心。

“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交通事故给每一个受伤害者、死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同时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这些损失包括误工费用、医疗费用、法律诉讼费用、应急救助费用、保险费用、财产损失等。国际公路安全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事故可能使各国损失其GDP的2%—8%。

交通对气候的影响,是另一个全球关切的重大议题。交通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510亿吨的16%,在全球实现零碳排放目标过程中,交通运输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中国全国总排放量的近9%。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中,道路交通排放占绝大多数,占比超过80%。是减排的重要发力点。

2021年6月,百度也正式公布了“碳中和”发展路线图,计划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碳中和”,并确立了“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大具体路径。通过智能交通“构建全链条减碳技术”路径,助力全国道路交通碳排放量减少。这几年,我从关注自动驾驶解决安全问题开始,一点一点深入,也一点一点放大关注的尺度——关注人类司机危险驾驶的问题,以及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问题。同时,我也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提交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相关的提案。

2021年全国两会,我提交的一份提案是《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让老百姓出行更绿色便捷,实现碳达峰目标》。我认为,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让老百姓出行更绿色便捷,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统一。

2021年8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函,正式回复了这个提案——“将加快建设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明确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系统的任务目标;将继续坚持‘单车智能+网联赋能’发展战略,加大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营造良好的网联化发展环境。”

事实上,随着我对交通问题的关注越来越深,看待自动驾驶的维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百度的发展方向也从自动驾驶,逐渐延伸到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数字城市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实践,也踩过很多的坑。但是,我越来越确定以下的事情: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约94%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包括上面讲过的酒驾等危险驾驶行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些。而随着无人驾驶进一步成熟,“聪明的车”、“智能的路”、车路协同、智能的交通管理系统等,都会让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无论是骑自行车的人、骑摩托车的人,还是步行的人,出行都更加安全。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解决拥堵问题。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如果你是北京的“打工人”,每天平均通勤时间将近47分钟,高峰期交通平均时速只有大约27公里。据分析,在北京每一天单程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达到150万人左右。北京、南昌、长春、兰州、贵阳、杭州、成都等城市先后实施尾号限行;北京、贵阳、上海、广州、天津、杭州还通过推行“限购”政策,力图解决拥堵问题。

解决拥堵问题只能靠“限购”“限行”吗?我认为,可以通过智能交通更好地解决。通过测算,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将能够提升15%—30%的通行效率,5年之内,中国的一线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购”“限行”;10年之内,靠交通效率的提升,基本上拥堵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高通行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空气污染的水平,帮助碳达峰和碳中和惠及每一个有出行需求的人。当前,拥堵、停车效率低、不合理的出行结构等交通问题,都在加剧城市的碳排放,让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通过建设高等级智能道路,大力发展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构建安全、便捷、高效、低碳的智能化出行服务体系等,可以让我们的城市更绿色。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并不依赖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相反地,它要长期面对行人、有人车、无人车等各种道路上的目标混杂移动的局面。因此,要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根据全量实时的数据,作出最佳的调度。比如,用全量实时的数据来感知交通实际情况:城市每一辆车所在具体位置、每一个红绿灯路口有多少辆车、这些车移动的方向等。通过对这些情况进行全局调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运营效率。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需要有一个专属的运营商,运营商的职责就是不断优化这个系统,不断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可靠性。这就像电信运营商,通过不断升级网络,优化手机通信效率一样。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智能交通是未来数字城市运营的缩影。智能交通运营商模式,将给交通、城市甚至经济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深远的影响。广州市黄埔区采用了百度Apollo的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城区6条主干道实施了动态绿波的控制策略,每条道路平均行程时间下降了25%,平均遇红灯停车次数由3—4次下降为0—1次,其中核心干道开泰大道东往西方向实现了一路绿灯通过12个路口。广州市黄埔区通过建设“智慧路”,让开车的市民一路绿灯通行,不再依赖“好运气”。

涉足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这些年,我到过全国很多城市,感受到交通的点滴变化。小到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优化,大到搭建城市交通AI引擎;从公交到地铁,从公路到港口,交通各行业、各领域都在开展智能化尝试,局部的效率改善比比皆是。与此同时,经济成长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时畅通的路段很快就变得拥堵不堪,以至于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会用交通拥堵的程度来证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全球来看,波士顿咨询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将有超过7.5亿人口居住在超大城市中(拥有至少1000万居民的大都市)。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全球汽车数量将从2019年的11亿辆攀升到2040年的20亿辆。从中国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共有18个,其中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四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中国私家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城市有33个。

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同比增长67.31%,创同期历史新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87亿辆。越来越大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多的人口,让交通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前所未有的严峻。这也是本书出版的初衷,为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碳排放等问题,寻找最优解,让我们每个人的出行变得安全、高效、经济和绿色。交通,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民生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几十年的发展,加上一个有为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终于可以让交通真正地智能起来,每每想到这个可能性都让我兴奋不已。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当前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大多数地方的数字化还未完成:信号灯还是设计给人看的,而不是给机器看的;摄像头的数据还不能实时处理;交通规则还没有为无人驾驶做过什么改变。我也知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法律法规的制定可能涉及很多部门,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亲历了过去两年智能交通在一些城市特定区域的实践,看到技术给当地普通人的出行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将为我们呈现,一个安全、畅通、低碳的交通网络,一个自由、个性化、不断学习和进化的移动生活空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周的最新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