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臭鳜鱼是属于哪几种烹饪方法?

吃的东西,多是以味香为美,但是也有特例,发酵的食物大多乍一闻起来就不香,北京的豆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的还就专吃“臭”味,比如臭豆腐,臭鳜鱼。我只在北京吃过臭鳜鱼,从第一次就喜欢上了,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能吃到的地方似乎越来越多了。




能吃到臭鳜鱼的饭店基本上属于两个菜系,有安徽菜,还有湖南菜,很多人都知道臭鳜鱼发源自安徽的传说,却不明白为什么好多湘菜饭店也做,往往一边吃一边问:“臭鳜鱼到底是徽菜,还是湘菜?”我对此也有迷惑,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有几家饭店做的都很好吃,至于属于哪个菜系,那就是行业的事情了,食客也不需太过在意。不过,我还是就鳜鱼这个食材,查了一下手里的菜谱,希望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传统上的区别。

相同的是,两个菜系都有不少以鳜鱼做的菜,菜名都很好听,下面罗列几种。1983年5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湘菜集锦》著有“白汁鳜鱼、白水鳜鱼、五柳鳜鱼、松鼠鳜鱼、叉烧湘江鳜鱼、锅贴鳜鱼片、糖醋熘鳜鱼……”,1979年6月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菜谱(湘菜)》著有“糖醋脆皮桂鱼、网油叉烧桂鱼、白水桂鱼、火把鱼卷、面包火夹鱼片、焦炸酿鱼”(此书写作“桂鱼”),1991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马凯餐厅菜谱》著有“五柳鳜鱼、松鼠鳜鱼、鸳鸯鳜鱼、白水鳜鱼、干炸脆皮鳜鱼、三鲜鳜鱼饺、菊花鳜鱼、如意鳜鱼卷、绣球鳜鱼、火夹鳜鱼片、柴把鳜鱼、酸辣鳜鱼卷、锅贴鳜鱼片、网油叉烧桂鱼、熘玉带鳜鱼卷、炸西法鳜鱼排”,马凯餐厅是北京一家解放后开办的湖南风味餐馆,曾在地安门外大街,现在长椿街,我没吃过。纵观这些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湖南鳜鱼菜,基本上大同小异,但丝毫不见臭鳜鱼的踪影。


1988年6月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是在前面的《中国菜谱》基础上增订出版的,其中的《安徽风味》卷著有“方腊鱼、腌鲜鳜鱼、白汁鳜鱼、桃花鱼、火烤鳜鱼、网油鳜鱼、八宝鳜鱼、鱼咬羊、馄饨鱼、五丝驼龙鱼、菊花鱼、麦穗鱼、柳叶鱼丝、鱼扇、梅花鱼茸汤”,徽菜只列这一种书,但很关键,因为这里面的腌鲜鳜鱼就是臭鳜鱼。增订版对这道菜有更加详细的说明,“腌鲜鳜鱼原名臭鳜鱼,是徽州传统名菜。此菜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约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商贩每年入冬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山区出售(至今祁门一带仍称桶鱼)。商贩在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摆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并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才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没有异味,反而鲜香无比……”

通过两个菜系菜谱的比较,至少可以肯定,臭鳜鱼在徽菜一直是源远流长,占有代表性的地位。

在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中国的各个菜系都是各据一方,比较保守,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口味有了变化,菜系之间有了交流,做法互相借鉴,更有了变化。比如湖南菜,其辣虽与四川不同,但也是今日食风的一个名片了,可是美食家赵珩在《老饕续笔》里就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不屑,他认为过去不是这样的,可见时代对餐饮的影响,或许湘菜的臭鳜鱼也是这样潜移默化产生的吧。饮食之风可能五年、十年就有一变,活下来的就是成功的,前面《安徽风味》提到的第一个“方腊鱼”曾是徽州名菜,传说竟与方腊起义有关,但是,如果今天看到它当年的配图,可能想吃的未必有几人。


吃过多家湖南和安徽不同风味的臭鳜鱼之后,我发现,不同菜系的店做法有所不同。湖南饭店多以锅仔的方式上桌,以少许洋葱丝垫底,做成小干锅,鳜鱼多是小条的,煎的两面极是焦黄,汤汁多油,滋滋作响,配以鲜辣椒,吃得定是满头大汗!

《中国菜谱(湖南)》说道:“其特点是重油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鲜香、酸辣、软嫩”,且湘菜历来有嗜辣之风,如今旗下的臭鳜鱼做得短小精悍、直击爽点,也就不足为怪了。北京的湘菜臭鳜鱼,我觉得还是翠清的最好,此外还吃过亦家香、毛氏私房菜、惠仁湘菜,也都不错。




从《中国名菜谱》得知,徽菜向以讲究火功、巧控火候而著称。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种地方风味构成,皖南风味以徽州地方菜肴为代表,善于保持原汁原味,其代表菜就有“腌鲜鳜鱼”。你看徽菜饭店做的臭鳜鱼,端端正正一大条,外皮软嫩,不见火力,汤汁浓稠勾芡,除了少量顺应口味的葱和辣椒,整体不急不躁,吃下去才觉得满口鲜香,风味跟前者大有不同。我只吃过同庆楼、杨记兴,还有西城一家忘记名字的徽州土菜馆,都是这类风格,似乎适合慢悠悠来吃。











【适用话题】味道 乡愁 传统 智慧 尝试 创新

如果仅从“臭”这一个维度考量,臭鳜鱼这道菜就能从绝大多数的黑暗料理中胜出。你很难想象安徽人在发明徽州臭豆腐之余,还有闲散的精力研发这道菜品。和榴莲类似,喜欢或厌恶的人分别代表着味觉进化的两个极端。那种挥之不去的气味,缭绕在市场周围,在空中幻化成一只妩媚的小手,勾着人们的味蕾一点点向前走。

跨过心里的那道槛,在臭鳜鱼面前,往往要比想象中简单。有勇气尝试的人,刚动筷子时就能发现异样。躲进餐盘中的臭鳜鱼,并不像想象般的臭。它只是在未经加工的腌制状态时,才有极其特殊的臭味,而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臭味会减弱很多,还会鲜香无比。

臭鳜鱼自诞生之初,就随着徽州商人的脚步走遍了全国,此后又不断结合当地的菜系进行改良。湖南的臭鳜鱼做法注重辛辣,拔咸的同时增加了口感变化;南京的臭鳜鱼更偏重蒸的技巧,在保持食材原鲜的基础上,也可冷食;浙江绍兴等一些城市,还有把臭鳜鱼加蕨菜进行二次发酵的狠人吃法。

尽管臭鳜鱼的菜系流派存有多种,但核心还是在于鳜鱼。嘴馋的古人在品尝完鳜鱼后赞不绝口,在变臭之前,鱼肉其实就十分鲜美。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曾描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贯穿史今的人间美味,从点墨之间又具化成珍馐,鳜鱼与河豚、刀鱼、鲥鱼一并都是江南鱼鲜的代表。尤其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桃花盛开之时,江南春汛来临,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这个时期的鳜鱼被称作“桃花鳜”。老饕们不会错过这一难得的江鲜,但此时的鳜鱼,离成为名角,还隔着关键一步——鱼贩每年在入冬之时,都会将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为了防止鲜鱼在运输过程中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在途中会经常上下翻动鱼,使其浸盐均匀。如此经过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鳍完整,鱼肉也并未变质,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

现在的加工方式延续了古人的智慧,需要活鱼宰杀,去除内脏后保留血渍,层层码放进樟木桶中,撒上盐,码五六层后,加上木盖,上用重物压住。桶中形成了特殊的环境,奇妙的微生物不断发酵,在鱼体内源酶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鳜鱼体内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被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同时,那种让人难以忘记的味道开始形成。

它给人们带来了惊喜,臭鳜鱼不仅有常规的吃法,还有火锅和烧烤,据说有的地方人气旺到需要排队很久才能还愿,有人还吃过臭鳜鱼馅的饺子。甚至有与月饼的结合,让人始料未及。

不管在古时还是现代,我们都能巧妙拿捏香臭之间的平衡,虽然它们往往仅一线之隔。

(摘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有删节)

【素材点睛】食物像忠实的信使,无形间传递着家和亲情的讯息,不知不觉成了超越困境时心灵的慰藉。臭鳜鱼的由来虽然有很多版本,但百变不离其宗,我们伟大的古代渔民,尽显聪明才智,不但善于保存劳动成果,还无意间创造出了这道绝世美食。一道臭臭的菜,卻有着浓浓的情。论世间鳜鱼,自是桃花盛开时最为肥美;而天下食鳜鱼,却尤以徽州臭鳜鱼独具风味。臭鳜鱼背后蕴含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底蕴,看似简单的菜肴,其取材和烹饪过程中却体现了传统的淳朴生活理念,蕴含家的味道。

1、臭鳜鱼是徽州传统的民间菜,是以鳜鱼、生姜、红辣椒为原料制作的一道菜品,流行于皖南一带,如淮南、屯溪、歙县、休宁、黟县、绩溪一带。

2、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觉其很香很嫩。臭鳜鱼菜品鳜鱼形态完整,呈鲜红色,散发出纯正、特殊的腌鲜香味,肉质细腻,口感滑嫩,醇香入味。

3、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因要走七八天才到屯溪,为防止鲜鱼变质,鱼贩装桶时码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并经常上下翻动:鱼到徽州,鳃仍是红的,鳞不脱,质不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异味。洗净后以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异味全消,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徽州臭鳜鱼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