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低保有几个等级?

  行走在乌蒙大地,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三产融合方兴未艾、城镇布局更加优化、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放眼七星关区,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

  五年来,七星关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画上了圆满句号,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要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高质量推进经济质效和产业结构双提升;坚持以城乡统筹为路径,高质量推进协同互融和乡村振兴双提质;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方向,高质量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提速;坚持以开放共赢为引领,高质量推进交流合作和改革创新双提效;坚持以共建共享为宗旨,高质量推进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双提高……”跟随新时代的步伐,七星关区委、区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带领全区人民奋进新征程、干出新业绩、建功新时代。

  推动工业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走进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各个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有序运转,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在一排排整齐的生产线上熟练操作,紧张有序赶制订单,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工厂建在家门口,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家庭两不误!”在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来自碧海街道王张社区的吴运梅认真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说起生活的变化,她感慨良多,“以前一家人的生计全指望那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没想到现在成了一名‘上班族’,每个月还可以领5000元左右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农民变身上班族,挣钱顾家两不误”。时下,这句顺口溜成为七星关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越来越多像吴运梅一样的普通群众一改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穿上了工作服、干起了技术活、准点上下班、按时领工资,成了“上班族”,“外来企业”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七星关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全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铭丰包装、明月工艺、超盈纺织等项目415个;碧桂园集团、中梁集团、颐高集团等优强企业入驻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建成招商花园城、南山碧桂园等城市综合体。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七星关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10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185亿元,年均增长10.76%,规模工业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5%。七星关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144.6亿元,入驻企业149家,解决就业1.5万人。

  “十三五”期间,毕节高新区入驻企业1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科技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小巨人”企业2家,初步形成储能产业、绿色建筑、新医药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1+3+X”产业发展格局。

  2021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七,持续领跑全市。

  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着七星关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引凤筑巢”能力进一步巩固,全区经济增速加快、总量稳步提升、集聚优势巩固、发展活力增强,区域开放范围和领域逐渐拓宽,一座现代开放的活力之城魅力不断凸显。

  加快城市建设 提升生活品质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栋栋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公园相继建成……仲春时节,行走在乌蒙大地,一步一景,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近年来,七星关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五年来,七星关区从“不宜人居”到“宜居宜业宜游”,处处彰显着活力、散发着魅力、蕴藏着动力。这座城市正不断积聚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加速追赶明天的脚步。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七星关—大方同城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建城市道路84.4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4%;完成棚户区改造5.9万户,建成安置房项目27个,获全省住房保障示范县称号。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建成同心城市公园、德溪公园、南山公园、青年公园和天河广场等大型公共休闲场所,新增城区公园绿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5000多个,建成农贸市场11个、人行天桥2座、公厕135个;新增燃气管道44公里;垃圾分类有序开展,投放1.2万个垃圾分类箱,餐厨垃圾日收集量达7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738个小城镇“8+X”项目完成建设,新增小城镇面积10.5平方公里;夹岩水库、龙官桥水库、双河口水库、野角水库、普宜水库全面建成;13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建设完成,农村通电率达100%;建成4G、5G基站共5900个,行政村4G网络、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长春堡镇干堰村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生机镇镰刀湾村、何官屯镇新华村等18个村获全省村规民约示范村。

  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134个城市;成贵高铁建成通车,迈入“高铁时代”;厦蓉、杭瑞、毕镇等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0公里,发展的视野更加开阔。

  如今,七星关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的华丽蝶变,绘就了焕然一新、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夯实保障基石 增进民生福祉

  “黑屋子,土台子,摞起砖来当凳子,上面坐着脏孩子。”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七星关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

  如今,从黑屋子到高标准的教学楼,从黑板粉笔到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从土操场到现代化的运动场,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新变化,勾勒出七星关区教育发展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七星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事业更加均衡。深入实施教育攻坚三年行动,新改扩建公办学校142所、新增学位7万余个;新改扩建幼儿园322所、增加学位2万余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中学。

  ——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协调。区肿瘤微创中心、区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综合试点不断拓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功,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发放城乡低保、各类保障资金17.16亿元,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养老服务改革不断深化,集中供养率上升到70%;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9.06万人次,促进2.57万劳动力就业创业。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法治毕节”创建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未成年保护“七长双线九平台”工作机制成效明显,“公道评说”机制获全市推广。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七星关区在破解教育、医疗、社会救助、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问题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全区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气温回升,正是春耕好时节。连日来,在朱昌镇小屯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当地100余名务工群众正抢抓农时种植黄瓜,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2020年,七星关区引进九丰农业集团,在朱昌镇投资修建了57个第八代冬暖式大棚,目前种植面积300亩,产值1200万元。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了小屯社区的变化,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七星关区坚持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实施“532”农业产业布局和生态畜牧业“211”工程,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原本劣势的山地条件向优势资源转化,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

  ——引进广药集团、越秀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优强企业入驻,建成4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9个现代化规模蛋鸡养殖场,成功打造“优选毕货”毕节名优农特产品交易平台,农业增加值净增54.8亿元,年均增长9.5%。

  ——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推出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毕节刺梨、毕节椪柑、毕节白萝卜、毕节白蒜等一批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让毕节的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闯出了一条销售的新路子。

  ——在经开区布局形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食品加工、光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园区土地产值每亩提升至305万元。

  ——林下经济成效明显,利用林业资源123万亩,产值达8.65亿元。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七星关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转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里,七星关区上下同心、砥砺前行,奏响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乐章,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五年的奋斗波澜壮阔,五年的发展催人奋进。一件件难忘的大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丰硕的成果,在七星关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绘就新蓝图,新征程吹响新号角。未来五年,七星关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周婷婷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4留守儿童6月9日服用农药身亡一事,经澎湃新闻()独家披露后,引起极大关注,4名留守儿童的生前境况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事发后,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多名村民告诉澎湃新闻,4名留守儿童的父亲叫张方其,其家庭前两年都被划为村里的低保户。

       由毕节市七星关区监察局主办的七星关区阳光党务政务网上,保存着2012年以来毕节市七星关区各村低保资金发放花名册。其中,田坎乡茨竹村最新更新的资金发放名单于2015年4月7日发布,内容为田坎乡茨竹村2015年2月份农低保资金发放花名册:张方其在列,其所在的茨竹乡大土组一共有29户家庭被列为低保户。

       这份2月份农低保花名册还显示,茨竹村大土组村民张方其,季度家庭享受基本保障金为530元,本季度家庭发放低保金为530元,每月应发金额约177元,2月份发放资金177元。

       澎湃新闻看到,张方其一家还领取过2015年1月份、2014年第一季度、2013年第四季度、2013年第三季度等低保资金,该网站并没有2014年其他三个季度的低保资金发放花名册。

       此前,4名留守儿童的大爷爷(注:孩子爷爷的哥哥)告诉澎湃新闻,孩子父亲张方其今年正月外出打工,母亲在几年前“被拐跑”,家中比较贫困,孩子们平时以玉米面为食。11日下午,七星关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经过调查,孩子家中有一千多斤玉米,十几斤腊肉,存折上还有3000多元存款。

       11日,4名留守儿童的姨婆潘玲告诉澎湃新闻,她并不清楚4名留守在家的孩子们手里有多少钱,只知道4个孩子平时主要吃玉米面,有钱了就会买点大米掺着吃。

       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张方其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如传言所说那样贫困:一栋新建的二层楼房是他们的居所,楼房背后还有一间棚屋,里面养着两头猪;当地官方称张方其一家居住的楼房建于2011年,估价超过20万元。

       茨竹村村民向澎湃新闻提供的张方其家房屋照片显示,高层的房屋外面贴着瓷砖,黑色钢筋大铁闸把门。村民称,张方其前些年外出打工挣了点钱,建了这房子,后来没赚到钱,家里开始穷困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 贵州毕节,留守儿童,服毒身亡,低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星关区低保户2020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