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零售行业对接过程中,数据不及时怎么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20日消息(记者 党朝峰)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财金〔2022〕271号)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帮助海南省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4月20日,在延续各项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海南多部门制定《海南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实施办法》。

省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沟通,抓紧出台具体政策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政策兑付标准和程序,将方案中涉及本部门职责的纾困扶持措施汇总成本部门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纾困措施清单,督导本行业切实将纾困扶持政策落地。

一、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

1.2022年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分别加计10%和15%,抵减应纳税额。申报缴税时通过电子税务局对符合条件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进行提示提醒,在线帮助纳税人准确申报,确保纳税人申报即享受,实现优惠政策应享快享。(省税务局负责)

2.2022年将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六税两费”(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适用范围,按规定在50%税额幅度内减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也可以享受。利用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办税服务厅等渠道大力宣传“六税两费”相关政策,确保纳税人和缴费人普遍所知、普遍所用。通过纳税人学堂、上门辅导等方式,加强对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的培训辅导,帮助纳税人、缴费人明晰政策口径和适用标准,确保准确理解和充分享受。(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按规定给予减免。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也可以享受。(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省税务局负责)

5.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2022年4月30日到期后,延续实施1年至2023年4月30日。2022年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申请直接返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

6.2022年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租金,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延长至6个月。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损失。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考虑予以支持。(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税务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引导银行用好2021年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优先支持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政策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服务业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强对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由人民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对符合续贷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到期贷款,要继续给予支持,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确保平稳续贷。(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省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充分发挥海南省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线下服务功能,打通信贷融资“最后一公里”,为服务业企业提供现场信贷咨询服务。利用“海南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暨“信易贷”平台增信撮合效能,进一步整合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运输业等服务业企业信用信息,叠加政府各类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服务业企业获得更多信用贷款。加快推进本地化征信公司设立运作,为服务业企业提供征信服务。持续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万泉河”金融畅通工程,扩大服务业小微信贷服务覆盖面。(省发展改革委、省金融监管局、省大数据管理局、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2022年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减费让利,落实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前期大幅降低基础上继续下行。开展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减费让利行动,督促银行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取消部分票据业务收费,减少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省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行业监管,实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鼓励服务业行业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促销活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牵头发动各涉旅企业举办2022年海南健康游欢乐购——“我和春天的约‘惠’”联合推广活动。鼓励各类服务业企业参与“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对企业参加国内国家级展会, 按照参展项目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在执行原有入琼返琼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对所有入琼返琼服务业从业人员提供1次“落地”免费核酸检测服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13.上述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普惠政策,各单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将覆盖范围扩大至A级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省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餐饮业纾困扶持措施

14.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对餐饮企业员工免费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对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100%比例的补贴支持。(各市县政府、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积极沟通对接外卖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自主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或给予阶段性服务费优惠。对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行业主管部门可在行业评价、日常监管、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根据我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情况,制定我省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缓缴的具体政策,对餐饮行业的企业缓缴单位应缴的保费,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17.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餐饮行业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餐饮业融资名单推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接餐饮业行业主管部门,依托“信易贷”平台加强餐饮企业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和有关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商业银行完善授信评审机制和信用评价模型,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更多的餐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拓宽餐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省金融监管局、海南银保监局、海南证监局、省商务厅、省大数据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餐饮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依法依约及时履行代偿责任,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续保续贷。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向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对符合条件的担保业务,通过融资担保机构降费奖补资金予以补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鼓励保险机构优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餐饮业企业营业中断损失保险的覆盖面,提升理赔效率,做到应保尽保。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给予保费补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海南银保监局、省商务厅、各市县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推动餐饮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餐饮企业考虑老年消费者的需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对老年人提供人工点餐、现金结算、协助操作等特殊助餐服务。可结合实际支持餐饮业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点、虚拟养老院等进行合作。不得强制餐饮企业给予配套优惠措施。(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提供餐饮服务的旅游景区及酒店,其餐饮部分可参照享受上述纾困扶持措施。

三、零售业纾困扶持措施

22.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对零售业企业员工免费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对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零售业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开展市县商业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一个上行”(农产品)和“三个下沉”(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4.积极争取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统筹省内财政资金,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海口、三亚、东方、儋州、琼海等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交易区内部道路、信息化等公共设施。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海口、三亚、东方、儋州、琼海等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结合平价菜工作,支持市县建设智慧化农贸市场和公益性平价菜摊位5000个,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建设。(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5.根据我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情况,制定我省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缓缴的具体政策,对零售行业的企业缓缴单位应缴的保费,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建立零售企业名单推送对接机制,将应急保供、重点培育、便民生活圈建设等企业纳入名单,引导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加强信贷支持,并合理向零售企业减费让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给予贷款贴息。鼓励符合条件的零售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拓宽零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省金融监管局、海南银保监局、海南证监局、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零售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依法依约及时履行代偿责任,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续保续贷。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提供融资担保费用补贴。(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旅游业纾困扶持措施

28.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暂退比例要达到80%以上。指导保险公司进一步优化关于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条款,增加保险责任与保证金支取流程的适配性。对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估,实施业务末位淘汰,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加快推进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工作,扩大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范围。对旅游质保金保险继续实施财政补贴50%,进一步降低旅行社企业资金压力。(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根据我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情况,制定我省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缓缴的具体政策,对旅游业企业缓缴单位应缴的保费,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保险服务中心、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0.鼓励银行机构主动与省旅游业主管部门沟通对接,畅通银企通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重点旅游业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并将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共享,提升获贷成功率。引导银行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向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1.政府采购住宿、会议、餐饮等服务项目时,严格执行经费支出额度规定,不得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省级各预算单位、各市县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细化要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合理确定预付款比例,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旅行社支付资金。鼓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赴国内主要客源城市举办路演推介活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各级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3.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根据旅游业市场主体的特点和资产特性,创新授信调查方式,建立重点企业融资风险防控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旅游业企业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机构完善定价收费机制,合理降低旅游业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规范融资收费,主动为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减费让利。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拓宽旅游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海南证监局、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良好的旅行社、旅游演艺等领域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依托“海南省重点旅游企业数据库”和“信易贷”平台,建立中小微旅游企业融资需求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旅游相关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主题民宿等个体工商户分类予以小额信贷支持。(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纾困扶持措施

35.2022年全年暂停铁路运输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省税务局负责)

36.2022年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包括轮客渡、公交客运、城市轻轨、出租车、长途客运、班车。通过电子税务局对公共交通运输业纳税人进行减免税的提示提醒,在线帮助纳税人准确申报,确保纳税人申报即享受,实现优惠政策应享快享。(省税务局负责)

37.2022年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公交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巡游出租车、中重型卡车等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点应用领域示范应用项目给予奖励,用于降低车辆综合使用成本。(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8.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22年加大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力度,支持公路、水运和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等。(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9.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存在困难的新能源出租车、城市公交运营等支出。(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县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0.加强金融机构和交通运输等产业主管部门信息共享,持续开展“年推进海南省动产融资行动”,引导银行机构创新符合道路水路运输企业特点的动产质押类贷款产品,盘活车辆、船舶等资金,加大对交通运输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信用等级较高、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交通运输企业加大融资服务支持力度,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清单供金融机构参考。鼓励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省金融监管局、海南银保监局、海南证监局、省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民航业纾困扶持措施

41.2022年全年暂停航空运输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省税务局、民航海南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2.财政部门可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统筹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地方自有财力,支持航空公司和机场做好疫情防控。(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民航海南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3.统筹资源加大对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继续通过民航发展基金等对我省航空航线、安全能力建设等予以补贴,对我省中小机场和直属机场运营、安全能力建设等予以补贴,对民航基础设施贷款予以贴息,对机场和空管等项目建设予以投资补助。地方财政可根据交通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结合财力对相关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省财政厅、民航海南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4.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了解辖内航空公司和民航机场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及时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航空公司和民航机场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海南航空等航空公司和省内民航机场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拓宽航空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航空公司和民航机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建立绿色通道。(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保监局、海南证监局、民航海南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

45.认真落实严格、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有效恢复和保持服务业发展正常秩序。一是建立精准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餐厅、商超、景点、机场、港口、冷链运输等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库,落实重点人员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做到应检尽检。二是提升精准识别能力,确保疫情在服务业场所发生时全力以赴抓好流调“黄金24小时”。三是强化精准管控隔离,科学精准定位服务业重点、高危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其他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四是推广精准防护理念,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民航等行业和相关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做到疫苗应接尽接,建立工作人员每日健康监测登记制度,增强从业人员和公众疫情防控意识。(省卫生健康委、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6.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防疫政策“五个不得”的要求,即不得禁止低风险地区人员返乡;不得随意扩大中高风险地区范围;不得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区(县)扩大到所在地市;不得擅自对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集中隔离管控、劝返等措施;不得随意延长集中隔离观察期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服务业行业提出精准防疫要求。一是不得突破疫情防控相应规定进行封城、封区,不得非必要、不报批中断公共交通。二是不得非经流调、无政策依据对餐厅、商超、景区景点、电影院及相关服务业场所等实施关停措施、延长关停时间。三是不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政策要求基础上擅自增加对服务业的疫情防控措施。确有必要采取封城封区、中断交通等措施或在现行基础上加强疫情防控力度的,须报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同意后实施。针对服务业行业特点,建立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问题反映、核实、纠正专项工作机制。(省卫生健康委、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零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零售竞争中如何更好地生存?

流量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那流量在哪儿?

大家好,我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对新零售的新理解。

  一、从“国民总时间”到餐饮行业新逻辑

今天的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占据消费者的时间构成的。

为什么现今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估值非常高?因为移动互联网占据了非常多的用户连接,以及对应的时间。 

总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可以分成实用总时间和娱乐总时间。

实用总时间满足的需求主要是刚需的,反映在效率问题;

娱乐总时间是指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

工业革命带来自动化之前,人们每周工作六天,随后我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就诞生了更多的娱乐需求,特别是移动互联应用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碎片化时间。

比如坐高铁,几乎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内容、音频、视频,这都是娱乐时间消灭无聊。

上述是对于实用总时间、娱乐总时间,时间维度的占据情况。商业的竞争成为了对用户总时间的争夺。

餐饮行业有一个大逻辑——哪些品类能够占据比较多的消费场景?

我们把消费者的时间分成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被称为“五道口”,谁的餐饮生意能够从早做到晚,就是完美生意,实际上就是对消费者时间的占据。

零售商更是这样,需要选择到底做哪个时间段的场景。

从线路角度讲,会考虑塑造的场景如何占据消费者更长的时间,如何能够给大家更好的体验,这都是比较大的逻辑。 

总体而言,实用时间是逐步娱乐化,进而带来商业变革,所以说娱乐化是现在的方向。 

  二、消费升级的四个阶段与趋势

弘章资本是专门研究大消费这个领域的,我们要不断思考的人的变化和行为。

《第四消费时代》中讲提到,某种程度上,今天日本的很多商业形态、特征,会比较符合未来的中国,日本经历了四个消费时代的演化,从日本消费时代的背景来看: 

第一消费时代,实际上是战争后的百废待兴时代,出现了大量国家主义的消费观,那时人口是不断增加的; 

第二消费时代,是日本的黄金十年,高增长低通胀,泡沫经济时恨不得把美国买下来,是暴发户的感觉。那段时间大公司招人时要给新入职的人展示我们这儿福利有多好等等;

第三消费时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日本从黄金十年走向失去的十年,那个时代消费观开始走向个人主义,审美也变得更加小众;

第四消费时代,离今天最近的时代,消费意识走向共享时代。

这四个消费时代都与人口和出生率有关,前三个使人口增加,最后一个使人口减少。出生率从5%降低到1.3%,60岁以上老龄化从15%增长到30%。

消费时代发展路径其实和我们亲历的感觉非常像。

最早时候,从国民价值观角度来讲,日本倾向于集体主义;

我们最早也是集体主义之下的社会结构,之后转到大家庭,消费以大家庭为单位,接着就是小家庭,再往后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最后进入了共享经济时代。

其中消费中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日本的餐饮里面出现了流行“一人食”,也逆向说明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冷漠,这是一种倾向。

日本曾被美国占领,一开始的消费习惯是偏美式的,后来越来越喜欢精致,于是结合了欧洲的风格,特别是法国、英国、北欧的调性。

国际上的生活杂货零售主要是两大流派,北欧的设计流派和日本的流派,进入生活美学水准比较高的阶段。

从审美角度看消费趋势:第四消费时代出现了对本土品牌的审美偏好,这是一个比奢华更高的境界,叫做素华,无印良品等品牌就在这个阶段出现了。

从品类角度看消费趋势:品类也是从大到小,一开始大家炫耀的方式是有豪宅豪车;现在小米生态崛起,大量是生活类的品类,回到了小家电的崛起。

今天日本又出现了租赁经济,大家物欲下降,不求拥有商品所有权,只要有使用权就行了。

从人群角度来看,是从大家庭到小家庭,然后到个人,再到了各种各样的细分人群的变化。

中国目前在哪个阶段呢?我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叠层世界,一线城市如上海已经在第三时代向第四时代转化过程当中;二线城市可能处于第三时代;三四线城市可能还处于第二时代。

中国这个叠层世界非常复杂非常多元,但这种结构可以让我们看到消费机会从一线城市往低线城市不断下沉的阶段。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商超零售,现在新零售的起点逻辑实际上是一些高频的品类,与流量O2O是相关的。

从本质上讲,零售的模式是什么?

零售是一种平台生意,我们从世界各种商业模式大类里,总结出四个产生首富级的“超级生模式意”领域:

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搞石油起家;李嘉诚做地产,都要和政府关系搞好才行。这是资源型的生意。

保险、银行,全球各种各样的证券,GP摩根(美国投资银行)原来都是做这块的,金融高度链接,链接了很多个人交易场景。

日本首富排行榜,基本上是日本零售排行榜,从百货到超市到便利店再到优衣库,整个演化都是零售,因为零售是一个平台,平台意味着构建了很多链接,特别典型的就是B2C。

京东就是一个B2C中心化的链接,消费者通过虚拟场景找到商品进行下单,和商超很像,一个是线下构成的网络效应,一个是线上构成的网络效应。

由于移动互联的出现,出现了社交场景,比如Facebook、谷歌,也是建立了很大的链接,但这种链接方式可能不再以实物方式进行,可能是一种社交,比如微信的社交链接方式构建的超级平台。

回到零售,实际上整个零售由两端构成的:一端为场景流量端,一端为供应链端。

场景端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零售到最后是赚供应链的钱。

但前提就是规模效应,也就是场景端要不断获客,获最多的流量才能对接更有效的供应链。

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三个KPI指标来描述零售这单生意,就是流量、转化率、复购。

一端是流量端,什么样的场景可以不断设计,没有标准;

另一端就是品类,供应链效率匹配这些需求,只要有流量,对应供应链皆为电商,这也是一个角度。

零售业态的过程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竞争当中从行业角度来讲,体现为渠道冗余不断减少,成本更低;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体现在犯错成本的降低。

另外,整个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强,零售的演化就是效率不断提升,最快触达消费者。

同时,商家恨不得不赚商品的钱,因为大家都要规模,而且零售是排它性的,我占了别人就不能来。

所以从本质上讲,能活下来的零售商都是死心塌地对消费者好的,否则早就输了。

到最后商品端恨不得不赚钱,只赚一个平台费用,例如Costco的会员费。我不赚你们的钱,给你们提供那么多价值创造的事,最后以会员费作为利润来源。 

赶集在农村还存在,它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到期交换、买卖商品。

市集之后出现了百货,造一个固定化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卖东西,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都可以买东西,这就固化了流量。

这是人找商品的逻辑,我知道这里有卖东西的,是可靠的。

之后百货被很多人说是被电商打倒的,其实电商只是推倒百货的最后一根稻草,百货真正打倒百货的是品类杀手。

百货的效率不够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品类从百货中独立出去,形成专业连锁业态,这时出现了很多专业店,分流大量的百货流量。

加上电商进一步透明化信息端,淘宝上面差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百货里面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品牌在这个时代实际上就被打击到了,以前依靠赚高溢价的百货,当然守不住了。

专业店之后进入B2C的电子商务时代,出现了天猫和京东两大平台,随后出现了几个类似唯品会的平台。

但新零售的问题在于哪儿呢?从长期看,任何获取中心化流量方式的成本,都是不断上升的,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的B2C电商流量成本开始算不过来账的问题。

快速实现平台化后,就迎来了典型的流量枯竭,今年的618,大家大量投入精力,并且投钱不少,但实际效果比较差。被你转化的已经是你的人,没被你转化的你也转化不了。

5.双向流量的服务型零售

随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双向流量的服务型零售,单纯商品的流量是有限的,所以要再抓一点服务型零售的东西回来。

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注重体验、便利与专业度的业态快速发展。

于是,从旧电商到新零售,出现了业态大融合。也就是说,单一品类的吸流是有上限的。

比如百果园,水果专营业务做得很好,但仅有这一个品类,靠它转化消费者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你会发现又回到一个大综合,经营状态复杂,但好处是流量特征可以不断迭代。

  五、对中国零售行业的趋势判断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零售和服务业有机会成为全球最佳实践,甚至于可能成为一种标准,去对外复制。

前段时间和一些做跨境电商的人沟通,大家的感触就是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厮杀过的人去海外叫“如入无人之境”。

我觉得中国在轻工方面的供应链已是世界级的,在中国在上海大家可能觉得设计、模式,包括我们玩流量经营等等并不怎么样,但在东南亚可能就特别有效率。

今天我们思考商业的时候,要有全球视野、全球视角。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把新零售分成狭义新零售和广义新零售。

狭义新零售是技术驱动的双向流量服务型零售;广义型零售是只要是零售创新、品类创新,都是新零售,就是一个方向。

1.既然我们说流量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那么流量在哪、人在哪?

人在社区这个场景中,工作就在工厂和写字楼,这是两个场景;第三个就是休息,比如周末去哪?购物中心或旅游。今天的商业需要在这三个场景里面一并找到机会。

有人曾问我如何看待茑屋书店变成一个去日本的标杆旅游景点这个问题。我给茑屋书店的定义和别人非常不一样,我把它描述成日本老年人的社区活动中心。

现今,有知识的老人不读书还能干什么呢?书这个场景老人是非常喜欢的。现在中国社区里人不多、流量不好的原因是大家都上班了。

中国社区典型的人流是这样的:

从早上七点钟开始往外走,从商业来说,只有一次早餐高峰期;

中午社区里也没什么人,都是老人孩子还有保姆;

一直到下午四点半以后,上班族下班回来,整个社区流量高峰是遛狗和广场舞时间。

今天我们研究商业,还要看流量到底在哪里。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出现在社区的老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了养老需求,你会发现社区里面几乎都是老人。

上次和别人探讨中国社区,包括零售和商业的定义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

零售的定义不是零售商定义的,而是地产商定义的,因为小区的样子是地产商造出来的,相关零售成本结构不对的话就活不了。

我们今天看社区商业的一些变化,比如生鲜零售、生鲜杂货,这两个把流量圈住了,接着是家庭娱乐,然后是健康美丽,还有轻餐饮,基本上是这些。

盒马是大家聊的比较多的新零售模式,也是我们花时间比较多的一个观察对象。盒马在商超这个领域做了一套逻辑,我给大家还原一下:

盒马这套逻辑就是仓店一体双向流量,双向流量比较有意思,消费者因为某些品类或生意到店体验,这里有一个核心动作是,把线下的获客翻到线上去,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留存这些客户,然后不断触达他们形成重复购买。

这一点是传统零售人一直不是很有能力去完成的一件事,这与基因有关,只有拥有大量线上创新思维才能落地做出来。

盒马鲜生不断迭代,F2模式在试图颠覆餐饮的成本结构时,用烹饪方式来定义产品结构,而不是用品类。。

盒马在设计原型时,参考的是Eataly(来自意大利的“美食界的宜家”),Eataly是把零售和餐饮结合的最好的案例:全球有40家店,体验消费融合得非常好。本质上是餐饮公司的,建了一个很漂亮的餐饮场景,顺便卖食材;零售卖的是高端意大利餐饮食材,两者融合得非常好,产品也非常好。

台湾的上引水产也很有特色。海鲜水产在我们认知里,是属于比较贵的,但实际上供应链没有那么贵。

有一家店叫做地球港(以多业态互动体验为核心,集精品食饮超市、高端体验餐厅、优质IP内容为一体,混搭的新零售商业品牌),学盒马模式——点了水产,随后可以烹饪,也是一个业态的融合。

它们都是采用小店模式,重餐饮,然后是档口模式。

在技术驱动方面,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智能化的东西,比如电子价签、AI等,都在试图塑造线下场景。这些智能产品使得场景端数据的获得更加精准、更加智能。

线下场景中,我们不知道消费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买了什么东西,虽然目前正在试图用各种各样新的解决方案在场景端抓数据,这是一个方向,但整体都还在摸索阶段。

它实际上是永辉旗下的新零售,超级物种的逻辑是以餐饮自营集合为一个模式,顺便再做零售;最近我们看到超级物种升级版本的思路是增加零售,逐步把餐饮的比例减少。

从整体上看,这套逻辑的核心,是通过线下餐饮和体验来获客,把流量上翻。这也是阿里比较强的,强制把流量上翻到app里。

首先是获客、转换、提效。

获客好理解,我用线下去抓人,我用场景塑造,让大家到我店里来体验获取信任,而且可以做生意,本来也可以卖东西,我的效率是基础。

第二部分是转换成会员。

这个和Costco是一个逻辑,只不过我们变成app了,可随时监测行为,线下往线上导流沉淀消费者信息,效率更高。

第三部分是希望形成一定的消费习惯。

你有什么需求就下单,剩下的转化消费行为,包括里面的餐饮外卖、周末去吃一次东西都是转化。

盒马还是希望从定位上变成互联网模式,通过以店为中心的配送实现效率。

整个逻辑是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都在消费习惯培养上,真正的壁垒就是如何形成信任,形成习惯。

消费者习惯一旦形成,品牌定位就在那里了,进而不断提高效率。

对新零售的本质和思考,还是两端,一端是消费者的变化,一端是供应链效率的极致化提升。

精准零售的进化之路是什么意思?首先要要弄清精益零售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来自日本,日本的精益理论演化出两套体系,包括以工业方面丰田制造为典型的精益制造流派,以及以便利店为典型的精益零售流派,后者把精益连锁做到了极致,实现了相对柔性的供应链体系。

大部分中国便利店都是自动补货,但在日本标准便利店都是店长订货,有一套智能系统,有一个Pad订货系统,不断用历史数据推荐店长选择,不断迭代构建数据假设验证的过程。这对店长的要求非常高,即我们说的精准零售。

包括今天我们看到的,微信端和社交电商,实际上发动销售场景的源头信息在于个人,实际上是从商店的形态变成了个人转化用户的行为,最后货从哪来呢?供应链。

这里面有很多新流量的玩法,催生很多商业新逻辑的出现。

 案例:俄罗斯最大的农村超市,Magnit

俄罗斯面积很大,人口效率很低,很多农村物流都很差。

Magnit干的一件事就是构建了一线级城市的供应链系统,深耕俄罗斯农村市场,拥有自建的供应链能力和多元化经营业态,不断提升品牌。

从长期来看,在流量和品牌的历史博弈当中,流量端是占上风的,品牌的溢价能力实际上是逐步下降的。

特别是从极致的角度来说,无论怎么定位,当消费者看到如此极致性价比的自有品牌时,很多人会被自有品牌转换掉。

所以出现欧洲阿尔迪(德国一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连锁超市)这样极致的折扣店模式,这是零售转换的一个方向。

中国的零售机会实际上是往下沉的,我们特别喜欢往下沉的生意。我们投了山东最大的超市,家家悦,也是一个A股上市公司。 

这个公司的特点就是区域特别密集,密集到什么程度呢?威海算是一个三线城市,人口大概两百万,市区大概80万,开了306家店,还是去年12月底的数据。

烟台开了206家,还要再开150家,烟台加威海两个三线城市,贡献的零售收入达85亿。

中国零售密度还可以有很大发展空间,本质上零售的秘诀就是密度生意。

711创始人铃木敏文说,“我走过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到最后消费者就没得选,出去左转右转都是我,喜欢不喜欢还是我。

所以,不要只觉得一线城市才有很大的零售机会,今天我们看零售,看的更多的是低线级市场的机会。

狭义新零售实际上已演化为资本之战,阿里、腾讯互相博弈流量入口,大家发现线下高频品类带来的流量效率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大家开始拼命投这些新品类,因为线上流量增量已比较有限了。

还有一个提法是制造型零售,零售商自己有生产作品产品的能力,或者说要更懂产品。

做得特别极致的是小米,它是少数电商平台中懂产品的,这也是它的真正厉害之处。零售商可以管控供应链,一直到上游。所以投资布局制造业也是很有机会的。

品牌的崛起是依赖于当时的流量红利的,这是我的核心观点。

比如,当时方便面的崛起和大卖场是有关系的,酸奶的崛起和带冷链的便利店是有关系的,没有流量就没有红利,这个品类不一定会火。

现今,渠道碎片化以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玩法,新的品牌的路径把某一个流量做深做透,就可以做到一定量,但想往上提升一个量就很困难。

包括小米生态链企业,先依托小米流量红利,冲到三个亿的收入,至于如何变十个亿的收入,就看后续运营能力了。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依托不同流量和精准人群定位的小品牌,这是我对未来品牌端的看法,因为流量碎片化。

就像你今天出一个超级大品类,覆盖各种渠道不是不可能,但会越来越难。

科技肯定是我们现在看到能够不断尝试和迭代的一个东西,无人零售可能是现代零售的重要补充,比如自动售货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零售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