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囤点肉类产品,不知道怎么选,泰森食品怎么样?

  滞胀之下的投资方针与通胀并无不同:销售非弹性商品和服务的公司、拥有定价权的寡头公司都是好的股票投资选择。此外,由于美元走弱可能带来进口价格通胀,黄金、硬商品和数字资产是很好的对冲工具。

  现在是讨论滞胀的时候了,美国上一次出现这一双重难题是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和物价上涨同时出现。

  8月14日当周,三大通胀指标数据比预期的还要高: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上涨速度都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别后——消费者价格指数创下199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当然,这种涨幅是基于疫情冲击下的低基数,并且比起一年前通胀仍然低迷。一个月不会成为一种趋势,但这个月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一些人将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视为好消息。它表明,随着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的实施,经济持续重启,复苏正在步入正轨。8月12日消费者价格指数公布后,股市投资者就采取了这种观点,推动主要股指走高。

  这些数据还有助于消除人们对通缩螺旋的担忧。在通缩螺旋中,家庭和企业习惯于物价下跌,削减支出,从而减少产出,并推动物价进一步走低。与此同时,许多经济学家和策略师表示,CPI上涨背后的部分价格上涨可能是暂时的。比如,7月二手轿车和卡车的环比增长率是2.3%,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在疫情持续期间逃离城市并规避公共交通。

  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BMO Capital Markets)美国利率策略主管伊安·林吉恩(Ian Lyngen)说,现在担心通货膨胀失控还为时太早。但投资者不能忽视它。“我们在2020年、甚至2021年看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限。”他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成为下一个宏观交易策略。”

  几年前,所谓的“再通胀交易”风靡一时。投资者们当时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将刺激经济增长,而贸易相关资产最有可能受益于经济扩张和通胀加速。在新冠疫情冲击美国之前,再通胀交易策略就已经大大减少。部分原因是,从许多方面来看,通货膨胀从未真正出现。

  现在,可能出现的再通胀看起来不同了,而且远没有那么吸引人。正如Rosenberg Research首席经济学家戴维·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所说,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带有一个很大的注释星号。“需求激增导致的通胀几乎都是良性的。”他说,但我们面临的更多是成本驱动型通胀,或者滞胀,这往往出现在经济增长乏力之际。“滞胀是一种存在通胀压力的恶性背景因素。”罗森伯格表示。他补充称,尽管美联储一直渴望通胀上升,但没有人想看到滞胀。

  从罗森博格的角度来看,滞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滞胀可能会来得更早,而不是更晚——因为美联储下个月几乎一定会表示,将允许通货膨胀超过其长期以来设定的2%的目标;并且华盛顿最终可能会通过另一个大约1.5万亿美元财政援助计划。

  罗森博格提醒投资者,通货膨胀、滞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个过程——他把这个过程比作眼看着油漆干涸。他还表示,在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经济状态中,你无法以任何一种持续的方式挤压通胀。

  “我相信,下一个周期将是滞胀周期,但不是今天。”罗森博格表示,他预计三年后将会出现滞胀周期。

  一些人认为不用这么久。会计事务所Grant Thornton首席经济学家黛安·斯旺克(Diane Swonk)表示,她的基准预期是,滞胀将在一年后出现。她预计会有更多的供应商遭受冲击,从而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同时,导致食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失业者来说。

  担心通胀走高和滞胀“幽灵”的投资者们,可以观察大量的月度指标。这些数据由美国劳工部和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罗森博格建议使用一个不太常见的参考指标:广义货币供应(M2)速率的变化。M2是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储蓄存款和某些存款凭证,外加货币市场存款。他表示,M2速率有助于提醒投资者注意拐点,因为它显示了资金在一个经济体中流动的速度有多快。

  今年早些时候,由于经济基本停滞,M2货币供应速度急剧下降。它目前仍远低于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在5月触及至少自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后,6月出现了反弹。罗森博格说,该指标从现在开始回升,“将成为改变局势的因素。”

  策略师们表示,滞胀之下的投资方针与通胀并无不同。销售非弹性商品和服务的公司是好的投资选择,比如泰森食品(TSN)、宝洁(PG)和高露洁-棕榄集团(CL)。拥有定价权的寡头公司也是好的选择,如亚马逊(AMZN)。像莱纳(LEN)这样的建筑商可能会从中受益,因为房地产是一种对冲通胀的工具。

  由于美元走弱,以及它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导致进口价格通胀(7月进口价格较6月上涨0.7%),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的 Lyngen 认为,黄金、硬商品和数字资产是很好的对冲工具。这些领域已经反映了投资者对通胀(如果不是滞胀的话)的一些担忧——黄金价格今年上涨了29%、比特币上涨了60%。

  很明显,疫情对需求的冲击还没有结束。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取决于刺激措施和疫苗。但值得记住的是,美联储不大能影响经济的供给侧。

  这种错误的通胀已经有50年没有出现了,但是现在是时候开始考虑它的回归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巴伦。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近因为俄乌冲突导致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推高了全球粮价。有分析预测,如果俄乌冲突继续延续,全球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如印度尼西亚等,不断推出限制出口政策以确保本国利益,这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粮食供应现状。根据国际粮食组织预计,今年将会有6.7亿人处于饥饿之中。

但在这个关键节点,一个人口大国却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他们大量出口粮食,以弥补全球市场供应不足。他们的行为,牺牲了自己帮助了他人,这个世界性大国,就是印度。

根据印度商业与工业部信息称,在年,印度预计将要出口1000万吨小麦,并创下小麦出口的历史纪录。在相关新闻中,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部长骄傲地表示:当前全球粮食价格高,而且供应少,正时印度补位的关键阶段。印度正在与埃及等国家就粮食出口进行磋商,印度商业与工业部将会积极推动印度小麦等粮食出口增长,进一步在全球粮食出口中占据更多地份额。

首先我们来看看印度农业基础数据,从耕地面积来看,印度耕地高达1.6亿公顷,比中国1.2亿公顷耕地要高出近三分之一。而且印度不但在耕地面积上强于中国,在水热条件上也是中国远远不能比拟的。我国粮食多为一年一季,仅仅只有南方一些地区可以做到春秋两季。而印度地处热点,常年受到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充足,这就让印度绝大多数地方的农田,一年可以种三季粮食。

但印度本国工业力量薄弱,农资的生产与研究长期落后于时代。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在雨季及时储存雨水,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和降温手段,导致水热不均衡,这一切的因素不断叠加,最终导致了印度的粮食产量远远低于预估值。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印度粮食产量仅仅只有2.8亿吨,远低于同期中国粮食产量6.1亿吨。也就是说,印度在耕地数量远远大于中国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不到。

比起丢人的产量数据,印度的粮食出口更为让人着迷。中国粮食产量处于世界最前沿,为了确保大家能够吃好点,每年还要从海外进口一两亿吨粮食。而印度粮食产量在远远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却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 2020年一年,仅大米一项,印度就出口1300多万吨,是全球出口额最高的国家。

印度在人口与中国相当的情况下,长期对外出口粮食,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印度的人均粮食占有率仅仅只有200多千克。远远低于国际人均400kg的粮食安全线。我国该指标数据为474kg,是印度的一倍还多。由此我们可知,虽然印度大量出口粮食,但印度并非像美国一样,是农业生产大国,而恰恰相反,印度是一个农业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画面,印度在国内存在不少饥饿人口的情况下,却在大量出口粮食。这种诡异的现象在印度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通过刚刚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于印度粮食情况有了一个大概了解。而看待问题,不能仅仅只了解事务本身,更应该去认识事务所处的环境,只有将其结合起来,才能认清一件事务,并对其产生充分的认知。之所以当前出口粮食是一大败笔,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当前恶化的国际环境。

印度出口粮食这件事情,再过去几十年时有发生,并不算什么脑残操作。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接连出现了干旱、洪涝等灾害,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当前全球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在这种紧要关头,印度持续出口粮食,就属于离谱操作了。

当前国际环境对于粮食的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疫情、气候和战争。

首先从疫情的角度来看,疫情导致不少国家的经济处于一种停摆状态,对于一些相关国家的备耕与生产造成了明显冲击。根据美国的报道,美国主要的几大加工厂,包括嘉吉和泰森食品在内,都因为员工感染病毒而不得不停止部分厂房运营。而这些大型企业运营暂停对于全球肉类供应将造成不太好的影响。

同时因为疫情的存在和持续,导致了全球粮食供应不稳定,进一步增加了粮食的投机风险,让一部分资本开始囤粮,制造了恐慌。

从天气来看,《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研究显示,因为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危机。美国加拿大小麦产量下降17%左右,达到了10年来的新低。而同期,俄罗斯小麦产量也下降了15%。这就导致在一年内,小麦价格暴涨46%。全球食品价格已涨至10年来的新高。

而这还不是最为恶劣的情况,刚刚的数据都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统计的。在冲突发生后,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乌克兰拥有欧洲最为肥沃的平原土地,极为利于耕作,素有欧洲粮仓的美誉。而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乌克兰农业政策部门发消息说,当前乌克兰11个州仅仅只能播种599万公顷土地,比起去年767.9万公顷,少了整整168.9万公顷。也就是说,仅乌克兰一家,可耕种土地就减少了25%。而且现在战争还在持续,根据乌克兰自己预估,今年可耕种土地,将会减少30%左右。

而化肥也是生产武器弹药的重要原料,所以在俄乌冲突发生后,俄乌双方都宣布暂停出口粮食和化肥等农资产品。而西方也宣布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行制裁。但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分别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钾肥生产国。这两国占全球钾肥出口占全球出口额比例高达40%。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全球粮食减产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当前粮油价格不断上涨,各国都在囤粮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准备。大家现在再来看看印度的操作,是不是觉得特别可笑。

而且,印度现在本国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饥饿危机,有近2亿印度人处于饥饿状态。莫迪曾经骄傲的表示,在疫情期间,印度向全国8亿人提供了口粮,但实际上,在印度的救济政策下,每个家庭每月只能领到6斤粮食,再加上印度家庭人口较多,人均分不到一斤。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4月又有一股热浪席卷印度,直接导致印度大面积受灾。德里智库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里什·达莫达兰的研究表明,热浪的到来将对印度小麦的“灌浆期”形成冲击,而灌浆期对提高产量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温度每升高一度,小麦产量就会降低5.7%。

在被称为“印度的面包篮子”的印度小麦主要产区旁遮普邦,4月平均气温升高了7摄氏度,这就直接导致了数百万农田受到影响。旁遮普省的农业主任古文德·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热浪,我们4月份小麦产量每公顷减少了5英担,也就是500公斤以上。”

印度相关专家多次表示,今年印度粮食产量不如以往,当前应该降低对外出口,以缓解来自内部的粮食危机,并且警告高层,不要错误估计印度粮食产量。但从印度商业与工业部的发言来看,他们视乎完全不在乎印度本国情况,一意孤行要扩大粮食出口来赚取外汇。

如果我们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印度这个操作完全就是不顾及未来,仅仅只贪图一时之利。实际上,印度高层都知道未来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应该早做准备,但他们也真的没有办法,因为当前一些坎,印度快过不去了。如果连当下都活不下去了,那还有什么长远和将来。印度最近遇到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持续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的热钱流出。

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印度经济数次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全年GDP萎缩了9%。虽然2021年,印度经济略有发展,但其增速远远达不到预期。事实上,当前国际资本对于印度的信心在逐渐减弱,并开始逐渐相信,越南才是下一个中国而非印度。对于印度来讲,这个消息是极为麻烦的。

因为印度是贸易逆差国,在正常年景中,印度每年贸易逆差700多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哪怕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贸易,印度每年都要想办法多弄700亿美元回来。而印度最大的美元渠道就是美元债务,向西方国家的投资者发行美元债券。目前印度仅仅是官方层面,对外债务总额就高达5900多亿美元。

刚刚我们说到,正常年景,印度是贸易逆差国,需要想办法弄美元。而现在,可不是正常年景,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印度对外能源采购总额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仅仅今年2月份,印度贸易逆差就高达200亿美元,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倍。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情况下,印度需要想办法弄一倍的美元回来。

而此时印度经济增长缓慢,印度国债开始逐渐受到投资者的质疑,利用讲故事骗钱的手段越来越不好用了。毕竟现在可是危机时代,你说自己是未来的中国,只要投资你肯定没问题,但越南也说自己是未来的中国,我到底该信谁。既然你们谁都不可信,那我为什么不去投资给现在的中国,至少收益稳定。

从这个观点来看,印度出口粮食实属下策,但眼前的坎也真的过不去。印度本身就缺乏美元,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不断释放强硬政策,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这样的大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健康的经济结构,不惧短暂的冲击。但印度这种国家,本来经济就存在一定问题,自身发展也在关键时期,一旦因为美联储加息导致了汇率波动,就可能重蹈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所以,尽快卖出粮食换回美元,以作为储备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才是印度政府的主要方向。毕竟没有粮食会死人,可一旦经济面临冲击,轻则发展受阻恢复乏力,重则全面崩溃,之前发展成果功亏一篑,到时候必然会死更多人。所以印度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做出了坏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勇气呀。

同理,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类似的选择。有的选择,脱离了长远规划,显得极为短视。有的选择糟糕无比,后患无穷。但别人哪里知道,选择是需要资本的,很多时候,穷人或者穷国是没有资本去选择和做长远打算的。他们只能做出当下最有利的选择度过眼前的难关,至于未来的事情,得等看到未来那一天才能做打算。

历史走到这一步,未来得前景很可能会非常暗淡。全球粮食危机不会因为印度得大量出口而得到缓解,相反随着今年秋季全球粮食产量得统计数据出炉,市场得恐慌恐怕会进一步导致危机蔓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囤货囤什么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