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现在怎么还没发移民款?

汝南周氏爱莲堂!蕨淡山(南湖办》东分始祖周受六与新店《中驿桃园》西分始祖周受七兄弟如元末明初迁麻。祖籍江西鄱阳县游城乡板埠桥村。周氏一始祖少子烈公后裔。理学鼻祖元公周敦颐后裔師學宗支
东分字辈:受景觉友《文》伯、大延朝时思、之世承重〈瑞〉、志士仍先绪、祈希汝代兴、本宗延序定、振起朴天行、敦厚垂芳久、庭献自家徽、从新绵庆瑞、裕后永昌恒。
铁门周道士湾乃东分周受六公四世孙友才公次子洪兴公后裔。字辈:
受景觉友洪、兆玉文本益、全之绍单朝、学仁玉启文、单承士堂锦……
新店周氏原以五行相生为派,取生生不巳之义。如四世为金,五世为水, 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仍遵五行相生之例。自十六世起: 
楚耀均铨汝 森然坦锡清
林熙培钜法 材炽在镐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宗合派,从21世起,另取辈派。但新店周氏规定,辈派下一字仍以五行相生字旁取名。 
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 
东邦传盛世 德大自功崇
源远由江右 天生忠孝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
显山公系自十一世起:士论如珍重、懋学是全人(仁)、自二十五世起用总支字辈:清、林熙培钜法、材炽在镐深
六绪宗谱后又绪字辈:世代光先绪、传承基业雄、忠良杨国瑞、厚道继宗风。

宋埠五周正一公系。汝南周氏爱莲堂。祖籍江西瑞昌辂北。侁公十三世孙师元公裔,直系世系:(60)师元--世功--国佑--渌公--毂公--正—公(五周迁始祖)
字辈:老字辈不详,望贤能补充。自二十一世起:家德永基盛,英才定骏邦,明良绳祖武,和乐获贞祥,福吉恩波远,仁昭世泽长,森荣临玉树,华国汉文章

红安、麻城岐亭隆公系兴公系。汝南周氏爱莲堂。祖籍江西瑞昌辂北。侁公十三世孙师教公裔。直系世系:《60世)师教公--念二--兴祖--昌元--友贤--汝弼--二七--添钱--贵祖--显宗--应善--隆公、兴公。
隆公系字辈:自十一世起:可正逢永远如。世运承纯,家泽常新,文章炳范,德业维兴,礼教为本,福自天申,宗传必大,功自各成。
继承必启宗,正大希名世,忠厚昭先荫,诗书信克昌,高风传理学,华典焕文章。
红安太平桥乡镰山村周家岔
宗之敦景永,发大时宏仁,尚德延家祚,光明子必贤,以恒崇道理,孝友保安全,克昌增厚福,富贵祝遐年。
贵祖:行万十三、字子仁、妣郑氏、生子三:显宗、显甫、显明,女三。于元大德年间迁麻城雨流山。

金谷周氏麻城乘马岗一支
江西瑞昌辂北迁浠水迁始祖永全公。
汝南周氏侁公十三世孙师达公裔。
(60世)师达公--宣义公--宏远公--应茂--宗舜--大顺--源勋--润堂--金明--兆春--永全
永礼瓒仕超,孟鸣延之崇,有庭洪必继,守成大正,本益端培葆,源思引更长。

明初;江西周氏什亻已公生五子先传,先侍,先松,先柏,先包同迁湖北黄冈。
先传居梅栈,〈新洲辛冲镇河东周家墩
先侍居徐家塝〈新洲徐古镇周铁河)
先松居烽火山〈新洲辛冲镇周家河)
先柏居仙居乡狮子垴(麻城中驿镇迎河集)
先包居仙居乡青丘村(麻城铁门乡周铁岗)
先包公排行老五,行武,开武馆.因此称《兴武公》
锦文光宗、显良佑善、朝登俊义、永世克昌、立志耀光、崇学尚能、忠信弘治、国盛家明。
其上系在考。估计与江西念七公系有关.如果是临汝周氏乌兔周,那与三国周瑜同支。

铁门周辛七公系《敦睦堂》祖籍江西豫章《南昌》甪里.上系不详,估计与师贤公裔有关。
正本清源、立名建德、诗书传家、文章华国、创业兴邦、知廉解哲、安富争荣、修身作则。

铁门周贯塆《光裕堂》迁麻始祖周元贞
家声克正,德泽延长、敦伦务本、嗣绪益昌。
宋埠安国公系字辈:安贵(本)道均(思)大(振),存封周应(良),文尚学秉奇,之世成庭先,厚继美振。
疑为新店受七公系沂祖支!
夫子河和甫公系自十四世起:世方范如义,安常德以仁,复先敦本立,履泰振家其!
红安杏花乡,新洲三店寿一公宗支!师学公支后裔
本支源流,依据同支,皖宿松二郎茯苓,鄂黄梅仃前,红安周伏一等支谱。首先,后祖讳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反复将各支谱与大成总源查考,遵重记载考核互相逻辑,对照年代纪元增减误差,世次达到事实相符,即接敦颐公幼子兴公,生子师学公,字钦;钦生次子兴嗣公,名泰。泰生城海(景成)名坦(行华九)。坦生安仁公,安仁生尹高公,尹高生延得公,延得生华一公,华一生棣一公,棣一生成一公,名儒,继配生长子名伏一、次子名寿,一字原升,由江西鄱阳(居红安县杏花乡)迁黄冈(新洲县)三店为始祖。

世祚承熙运,宗功振呸基;西岐鸿业永,

南国骏声垂;赞绪惟忠孝,传家在礼诗;

谷贻期后宫,蕃衍卜英奇,恩典舒琼玉;

德才绍典彝,誉高宜自立;任重贵尊师。

麻城市盐田河镇周家塘周姓,始迁江西吉安,复迁于冈邑阳逻,四修宗谱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前的族谱失传。今五修宗谱。先前的世派字辈为:
邦国士玉金 ,学礼守其成 维开必大启, 久远绍宗兴 , 拟续世派字辈:恭宽信敏惠 ,志勇仁义恒,时泰荣华继,家和传世永!

受七公三子:长富 次贵三德茂。富公在新店入赘欧阳,至其孙鑑公时始复姓,这即现在中驿桃园村那一支。贵公于元末躲避战乱,自新店迁居东界岭,即现在以盐田河为中心的那一支。德茂公这一支世居红安城关镇梅潮村丰山周家塆,早年己与当地伏一公(即受一公)联谱,今年清明节时他们带来老谱,从受七公墓图
所标为“卧牛石”来看,应该是受七公之后无疑。
贵公五子:仲玺,仲璧,仲珮,仲瑞,仲琥。过去也是各自修谱,各立字派,各修祠堂。这五大房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与迁居龟山水竹林的富公次子仲馗公一一鑑公三子濂公一脉,共六大房才完成系统联谱。1990年由风梧主编续修了一次,2016年由本人主编又重修了一次。
1942年联谱时举族合议的公立字派(从26世开始)是(金木水火土):汝楠焯封锡,洪材燕堂铭,汉柳煇基铋,泉林焕玉钧。
原来各宗支的字派(共25世)是:
仲馗房:受富仲单永宗道成学单 时期朝应嘉 之单诚敩龙 光绍福祥敦
仲玺房:受贵仲金永绍大启梦道文单世代荣 华锦泽礼乐 肇邠一邰诗书
仲璧房:受贵仲金永绍大启梦道 文单世泌荣华锦泽礼乐 肇邠邰诗书
仲珮房:受贵仲金永绍允世单国多尚秉汶荣华锦泽礼乐 肇邠邰诗书
仲瑞房:受贵仲金福本正单学光奇世永必之大锦泽礼乐肇邠邰文章
仲琥房:受贵仲单伯 道志士金芳应守单世仕国文正启家 时大泽积德

新洲县李集镇周家河头南村北村爱莲堂宗支,属师仁公宗支:

胜思可 水本绍之九 玉士世永文 尚德家声振 尊贤福泽长 忠贞恒衍庆 "

礼仪自扬芳 运会逢亨泰 纵裔发吉祥 承源辉耀广 毓秀子孙良

红安县杏花乡周伏一宗支八修统宗世系,属师学公支后:

儒伏德道 周伯宗廷 汝自楚显 锡永本文 元公盛治 茂叔高风

威平望镇 根固深弘 东昭西煦 南向北通 相传万代 经纬豪雄

红安县二程乡新寨爱莲堂宗支, 属师元公之后:

威平望镇 根固深弘 东昭西煦 南向北通 相传万代 经纬豪雄


霍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虽不属于大姓,但在汝南县霍姓并不少。据了解,汝南县约有霍姓6000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三桥镇霍埠口村,有前霍屯、后霍屯、霍庄、霍集等村庄,这里生活着1800多个霍姓族人。二是王岗镇下湾村,有郑庄、朱庄、小庄、王庙等村庄,这里生活着2000多个霍姓族人。另外,在汝南县其他乡镇,也生活有不少霍姓族人。如:金铺镇王霍寨,三桥镇秫秆铺村小霍庄,常兴镇台子寺村大霍庄、小霍庄,常兴镇大王庄村小霍庄,东官庄镇赖楼村小霍庄,三里店乡刘柏庄村霍庄,三门闸乡霍庄、板店乡冯屯村霍庄,罗店镇别桥村小霍庄等。在这里,记者主要介绍霍埠口霍氏的历史。

汝南霍埠口霍氏族长霍殿忠展示续修的霍氏家谱。

在汝南县城南7.5公里蜿蜒曲折的溱头河南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因村庄以霍姓人居多,而村北临溱头河处有一渡口,故称霍埠口。古时,这里是南北两岸人们渡河的必经之地。相传,明代村庄群众居住集中,店铺较多,逐渐形成集市,1949年后集市消失。据霍埠口村霍氏族人讲述,其始祖自明末落居此地,已传承18400多年。

近年来,汝南霍埠口村霍氏族人不忘先祖,追根溯源,敦亲睦族,续修家谱,修建祠堂,举行祭祖庆典等,对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为让更多人了解霍氏历史,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近日,记者对汝南霍埠口霍氏族人进行了采访。

根据《姓纂》和《霍氏家谱》等书记载,霍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就是距现在3100多年,那个时候正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就是现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称为霍国。

霍姓的得姓始祖霍叔处,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的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霍氏族人,经澎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

明洪武三年至明永乐十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时至今日,霍氏后代遍布全国,迁于海外的也不少。

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160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60位,人口约99.6万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全省第71位。

明朝末年,汝南霍埠口霍氏始祖霍体军、霍体座自山西落居此地,已传承18代约400年。

据霍埠口村党支部书记霍金山说,霍埠口村是汝南霍氏始祖发源地,其他霍姓村庄是霍埠口的分支。另外,霍埠口还有一个分支在清代时迁居信阳市平桥区游河乡,过去他们每年都要来一些人到霍埠口寻根祭祖。

关于霍埠口霍氏始祖,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霍埠口村霍姓老人讲,霍氏始祖名叫霍体军、霍体座。话说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天灾,中原人口锐减,地旷人稀。当时山西境内灾荒较多,大批山西人纷纷南迁。有两个名叫霍体军、霍体座的霍氏兄弟从北方一路讨饭,来到汝南溱头河岸边。由于体力不支,兄弟俩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河水清澈,便决定在此安身定居。

站在溱头河岸边,霍氏兄弟俩望着碧波荡漾的河水若有所思,要是在此行船摆渡,既能方便行人,自己又能有碗饭吃,应该是一条较好的生路。

这对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霍氏兄弟说干就干,二人用讨要积攒的一点废银子,购买毛竹做了一个小竹筏,从此在河边以摆渡为生。溱头河上的这个小渡口,人们便称为霍埠口。

冬去春来,篙起篙落,小竹筏穿梭于溱头河两岸,朴实、勤劳的霍氏兄弟也受到当地村民的尊重。后来,竹筏变成了渡船,岸边也有了姓霍的土地和房舍。年轻帅气的霍体座很快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就连已过结婚年龄的霍体军也有人上门提亲了,说的便是溱头河北岸有一独生女儿的丁家,霍体军从此入赘丁家,另立门户。

于是,溱头河两岸就有了霍姓和丁姓。自此,丁、霍两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后来,两个家族约定:丁霍两家本是一家,长幼有序,辈分不乱,互不通婚,和睦永年。

如今,在霍埠口村流传有“霍埠口上踏一脚,不是姓丁就姓霍”。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霍姓和丁姓村民,历来丁霍不分,互不通婚。

1998年农历正月二十九,霍埠口霍氏族人为祭祀先祖,增强族人团结,教育启迪后人,发动族人捐资,在溱头河南岸修建了霍氏祠堂,树立了霍氏字辈碑,碑文对联是:霍氏家族根深叶茂,同姓同宗源远流长。碑文记述了霍氏家训,新续32个字辈。

2013年清明节,霍埠口霍氏族人举行了隆重的拜祖庆典,县、镇有关领导到会祝贺,来自巩义市芝田镇霍氏代表、信阳市平桥区游河乡霍氏代表以及霍埠口霍氏族人等1000多人参加了庆典。

霍埠口霍氏在民国以前,曾经修过家谱,霍姓族人都按照字辈起名。

据霍埠口村民霍殿忠老人讲,他们霍氏曾在清代修过《霍氏家谱》,因历代变迁、几经战乱和水灾等原因家谱遗失,仅追溯先人字辈排序为:“鹏、鸣、应、久、其、殿、振、冠”。“冠”后无续字辈,经霍其珍、霍伯光、霍端源、霍殿忠等发起人召集族人代表商议通过,又续32字排序为:“端、绍、道、元、兴、孔、孟、家、法、志、远、方、乾、尧、秉、齐、文、增、福、照、洪、光、腾、辉、永、连、庆、德、洁、传、世、昌”。

另据王岗镇下湾村支书霍胜利讲,下湾一带的霍姓目前排序字辈为:恒、纪、进、道、永、守、学。

汝南霍氏历代人才辈出,他们为国赤胆忠心,为官刚正不阿,为文博学多才,为汝南乃至中华民族增辉添彩。

霍恒德:曾用名何伟,汝南县三桥镇霍埠口人。19104月生,1934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区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师政治部主任,中共皖中区委、哈尔滨市委、牡丹江省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兼桂北区委书记,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州市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委员,外交部部长助理,驻越南大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教育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3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霍瑞云:1936年生,三桥镇霍埠口人。郑州大学毕业,后任郑州大学教授。曾任民进河南省委常委,民进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教育学院物理系主任。

霍六丁:1902年生,板店乡小霍庄人。13岁考入省立汝南中学,18岁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结业后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河南第一中学校长,1927年任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兼河南大学外语教授,后任定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党江西宁都和四川大邑地方行政督察专员,国民党四川宜宾行政督察专员。1948年辞职任重庆大学外语系教授。建国后,任河南大学外语系教授。1982年病逝。

霍丁:1910年生,板店乡小霍庄人。曾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研究室主任。副军级待遇,1984年逝世。

霍进文:1934年生,王岗镇霍湾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毕业。曾任武汉曙光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电子财会报》副社长、主编。

霍震:1931年出生,河南汝南人。1945年抗大毕业后,进入新四军第5师,先后担任宣传员、绘图员等工作。建国后,从湖北军区调到北京,曾任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4研究院政治部主任,空军工程学院外语系政委、党委书记等职。1985年离休。

李幺傻:畅销书作家,暗访记者,博览群书,尤喜古典著作,著有《暗访十年》(1-5)、《边缘罪恶》、《十万男儿血》等书籍。

  前言:我是民间说书人

  前言:我是民间说书人

  20年前,我还在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阅览室里找到一本杂志,在杂志上读到了莫言的一篇文章,那本杂志和那篇文章的题目都忘记了,但是那篇文章讲述的故事一直没有忘记。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我赶夜路回家,在一条小河边,看到外公抽着旱烟锅子,坐在石头上。我问外公:“你在这里干什么?”外公说:“我在等你。”我问:“你怎么知道我要回来?”外公说:“我昨晚梦见了你,你说你要回来,你爸妈就让我在这里等你。”于是,我跟着外公走上回家的路。我一路上都在兴奋地向外公讲部队上的见闻,奇怪的是,外公很少说话,走路的脚步也是轻飘飘的。将要到村口,外公说:“你先回去吧,外公把这袋烟抽完就回家。”我走进院门,家人都睡了。他们拉亮电灯看着我,惊讶地问:“你怎么现在回来?”我说:“你们不是让外公在河边等我吗?”
  他们说:“外公在几天前去世了。”
  这个充满了谵妄现实主义的故事,是莫言作品的一贯特色。

  在我的故乡关中平原,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那里号召兴修水利,引黄灌溉,各个村庄抽调几个精干劳力,组成人民公社青年突击队。突击队里俊男美女扎堆,都是人梢子。
  前村有一个女子,名叫小玉,后村有一个小伙,名叫大强。前村和后村相距七八里地。小玉在突击队里当保管,大强没有在突击队里。
  每天干完活,小玉都要把劳动工具整理好,锁上仓库门后,才能离开,所以,她总是最后一个回家。她一个人走在路上很害怕,总担心会遇到鬼。那时候社会治安很好,极少有刑事案件发生,但是,农村里关于鬼的传说非常多。
  有一天晚上,小玉看到树林边有一个男子在等她,要送她回家。小玉问他家在哪里,他说在后村,叫大强。小玉就放心地让他送。
  此后,每天晚上,那个男子都会在树林边等她,然后两人一起踏着月光走上回家的路。
  夏天过后,小玉开始喜欢上了他。
  但是,喜欢他却又不能直接表白,需要央求媒人上门提亲。那时候的农村不兴自由恋爱,每对男女在走向洞房前,都需要媒人牵线搭桥。
  秋天来临了,水渠也修好了,青年突击队解散了。小玉回到前村,请媒人去后村提亲。媒人来到后村,却听到了一个令人万分惊讶的消息:大强早在半年前就去世了。
  原来,小玉每天晚上在路上遇到的,是大强的鬼魂。大强暗恋小玉,他生不能和小玉在一起,死后也要陪伴小玉。
  在莫言的故事中,外公喜欢他,所以夜晚在河边等候他回家;在我们家乡的这个故事中,大强暗恋小玉,所以天天夜晚送小玉回家。
  尽管他们从人变成了鬼,但是他们的爱依旧未变。

  莫言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所有的著作我都读过,尤其喜欢他的中短篇小说。比莫言出名更早的汪曾祺,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著作我也全部阅读过。汪曾祺在他的小说《羊舍一夕》中也写到了一个鬼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几个河南人去塞外割麦子,走到荒郊野外,四望没有人烟,看到一个旧马棚,马棚边有一座坟墓,他们夜晚就住进马棚里,插上插销,马棚里有床毡子,他们就睡在毡子上。夜半时分,一个人起身,点灯抽烟,听到门外说:“你晚上撒尿,多走两步,别把我的毡子尿湿了,我只有那一张毡子。”这个人说:“知道了。”“你晚上撒尿,多走两步,别把我的毡子尿湿了。”“知道了。”“你晚上撒尿,多走两步,别把我的毡子尿湿了。”“知道了,你真啰嗦。”“你啰嗦。”“你啰嗦。”……两人隔着门吵起来。抽烟的人发火了,准备开门出去吵,走到门边,似觉异样,回头一看,看到同伴都爬起身来,个个大惊失色,眼睛瞪成了鸡蛋。这荒郊野外,天寒地冻,哪里会有人啊,分明是鬼。
  而这个鬼,就是当年住在马棚里的赶马人,现在埋在马棚边的荒坟里。

  废话说了一箩筐,下面进入正题,说一说中国古代民间流传深远的鬼故事。下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散见于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和中国民间。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有多少种?估计无法统计,我能够找到并进行参考的,有30种之多。中国民间有多少鬼故事,更是无法得知,我搜罗到的有近千个。
  鬼怪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绝。每一个鬼故事,看似写鬼,实则写人。人有长幼尊卑,鬼有高低贵贱;人有七情六欲,鬼有喜怒哀乐;无论是古典著作,还是民间传说,你都无法分辨所写的是鬼,抑或是人,或者写的既是鬼又是人,人鬼莫辨。
  搬张小凳子,坐在月光下,就像我们小时候坐在夏夜的打麦场上一样,静静地听我来讲鬼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民款发放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