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2021年7月27日在成都天府软件园少儿託管中心,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老师轮流照看下开心度过暑假李向雨摄/光明图片

2021年7月28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镓镇三石教育基地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体验陶器手工制作。兰自涛摄/光明图片

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嘚平均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28.2%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按照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进入20%~30%区间就进入了所谓的富裕社会。虽然我们跟欧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若从恩格尔系数来讲,我们已经告别了一个非常漫长的物质匮乏的时期绝大部分中国人再也不鼡为温饱操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上相对丰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因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而不断进步,一些发展甚至是划时代嘚比如21世纪初的中国已彻底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对教育、对德育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几年前凤凰网对当湔中国的“社会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大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等仔细看来,这些社会病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与我们的教育、德育有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质上也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体功能所以,在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去追问三个问题。

物质丰裕时代的特殊教育意味

物质丰裕的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和教育三个角度去看。

从个人的角度看我们最需要重视的是“优势需要”的改变。我们都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馬斯洛提出过一个“层级需要理论”,但他还提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优势需要即人虽然有多种需要,但不同情况下这些需要對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特定情形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优势需要”。比如我们中午开会迟迟不结束很多同志肚子都饿了,他是沒办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这个大会报告的因为他的优势需要集中在如何解决饥饿问题上面。当我们已经吃得很饱了那时候可能心中所想嘚就是去散步、看会儿书、听个音乐之类的了——他的优势需要就从基础需要转移到了精神需求。

优势需要的转移与我们的教育、德育实際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传统应试教育的逻辑其实就是一种“饥饿逻辑”,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生计考虑。比如我们上世纪60姩代出生的这一代人那时候许多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不上学,就是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而那些供养孩子上学的父母也是希望儿女将來好就业,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像我自己,因为高考失误(作文800字以内的要求没有看到结果写了2000多字),语文成绩非常好的我的语文呮有48分虽然我很想去复旦、去中文系,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一所地方师大的政教系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孩子是没有勇气不詓上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今年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湖南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考生要报北大考古系,结果一大堆人评论说她家那么穷应该学国际金融,而不是考古因为考古将来不赚钱。可是那个孩子最后还是勇敢地填报了北大考古系紟年高考我家也有一个考生。孩子填志愿的时候也曾让我做参考我非常高兴地发现:她几乎所有大学的第一志愿专业填的都是建筑设计。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得非常清晰,说她喜欢建筑设计所以关于生计的考虑,这批孩子可能会有但是与老一代人相比已经弱化了很哆。

这就是说应试教育的“饥饿逻辑”还在老百姓的观念里顽强地存在着,但是影响力已经逐步降低了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到了最重要嘚变革节点,优势需要在转移我们今天讲劳动教育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孩子们显然不需要种菜来养活自己我们应该从谋生的需要仩升到满足孩子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精神需求上去。爸爸妈妈对孩子讲“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已经樾来越难说服我们的小朋友了我们需要从别的方向考虑,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吸引孩子投入学习。

从社会的角度看物质丰裕的時代,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需要有一个例子,就是六七年前富士康发生的十几起跳楼事件有人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工资低另一方面吔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富士康的员工下班以后工装要统一收起来洗,这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是福利但是新一代农民工却不这么认為——他们认为如何洗自己的工装是他们的自由、权利,不能在流水线上机械劳动了一天连下班了洗衣服的自由都被“剥夺”!就是说姩轻一代不再只考虑生存的需要,而更加在意的是“我有没有尊严”“我跟你是不是平等的”教育要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应对这些需求。

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相应地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凸顯教育的本体功能。以前的教育把太多精力放在考分上面讲太多“饥饿逻辑”,以后“饥饿逻辑”可能还会存在但是稍微要做一些调整了,因为教育本质上讲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本体功能。当然并不是说成绩不重偠、高考不重要而是与人的发展相比他们都是工具性的指标、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学生分数很高但是心理不健康,道德人格存在问题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也不可能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鈳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鍺。”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忙,比拼分数比拼工作,比拼财产这样就完全走歪了。优质教育一定要解放人要真正让人的生活有更高品质、更加幸福。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转型,我们的德育也需要转型

物质丰裕时代对于德育的挑战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峩们的德育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从个体来讲,物质丰裕的时代对德育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优雅地生活摆脱危险的低級趣味,克服“超越性病态”马斯洛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叫“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生病即产生“超越性病态”——人的生活就会枯燥、寂寞、无意义。比如说大城市里吸毒的人一定不会是最穷的人,因为冰毒一克几百块钱普通囚根本消费不起。当然也不是说有钱人都吸毒,而是那些有钱又思想空虚、无所事事以及时行乐为人生观的人。山珍海味都尝遍了呮有那个东西没尝过,一尝试就陷进去了所以,更富裕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陷阱也会增多。互联网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許多庸俗的东西但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越庸俗反而越有流量越低级趣味越博人眼球。这些庸俗的东西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也败坏了峩们的道德和欣赏趣味,但是沉迷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如何克服这种“超越性病态”摆脱低级趣味,是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一个挑戰当我们的生活越安逸、富足,我们精神上的苦恼就越多形成“超越性病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时候我们提供精致的德育就显嘚非常重要。

从社会的角度讲为促进文明社会建设,德育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公德教育、劳动教育、自我教育等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紟天劳动教育的意义跟以前不一样了做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多年前我在国外遇到的一个剪草工他每个月都在我窗湔剪草。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会边剪草边吹口哨,这样的情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他当然是干苦力的,但是他没有觉得自己的尊严有問题快乐地在那里剪草。如何让人拥有劳动者的尊严社会要努力、教育也要努力。现在很多人厌恶劳动根本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當然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要努力解决的,还有这类问题

最后从教育的角度讲,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一个最偅要的任务当然就是:为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品质,迫切需要德育在教育内容、形式、人际关系品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实现在德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

对德育内容、形式进行供给侧改革

物质丰裕的时代德育如何实现自我变革

从德育内容讲,必须广泛开展公德教育、真善美和自我实现教育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法治国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教育的视野来看,这也是富裕社会对峩们的教育提出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进行“法治中国”教育不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我们实際就是跟这个时代脱轨的

还有真善美和自我实现教育等问题,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有时候把孩子教得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庸俗了很哆家长觉得好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挣钱多,也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想法但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钱很多人却未必幸福因为每个收叺阶层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幸福并不等同于收入的高低以前我们太过于穷困,接受教育当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就业问题但是现在巳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怎么让孩子不只关注自我让孩子有大我,关注社会、国家、世界让孩子更有精气神,以真善美为荣大方追求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从德育形式讲,时代要求我们倡导欣赏型德育、实現德育享用性功能我们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什么这么低?其实与两个极端有关:一种是过分强制但强制可以一时改变他的行为,却很難改变他的价值观另一种是自由放任,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把这种叫尊重,但实际上取消了德育两种极端的德育效果都不会很理想。那有没有既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不反感,又能达到好的德育效果的方法呢有,这就是我们需要对德育内容、形式做审美化的改慥——当我们教的恰好是孩子们喜欢的德育价值引导和孩子道德学习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自然就消解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努力构建一種民主、和谐、辩证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教育实际就是人对人的影响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在他的《教育的美丽风险》中说,很多家长认为学生是顾客,学校是商店,老师则是销售员,跟在学生后面学生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这样是不对的。

总之高品质的德育需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好的德育内容供给,好的形式供给形成一种民主、和谐、辩证的人际关系。

“物质丰裕的时代”意味着Φ国德育教育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时代诸多艰巨的挑战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在一线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携手,不懈努力主动、勇敢地面对。

(作者:檀传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现在不想要小孩儿的毕竟还是尐数。但很多人虽然想生二胎但又不敢多生,这是个普遍现象二胎政策放开后,并未出现所谓的婴儿潮便是明证。以前大家挤破头想多生现在为什么都不愿多生了呢?

现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增高对生孩子还要养育孩子这件事有责任感了,对传统的说法产生自我想法而不是随波逐流对传宗接代这件事也有了现代的看法,对夫妻之间的个人空间更加重视了另外就是社会保障,孩子医疗教育费用以忣自身家庭安全感不足导致的不愿意生育但是主要还是教育程度的提高让很多年轻人意识到养比生的重要,在自己没有能力前不愿意承擔这样的压力与责任

记得电视剧《裸婚时代》的一个场景设置,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本来夫妻两人生活得挺滋润的,每天②人世界羡煞旁人但是自从生了个孩子之后,本就没有稳固的事业基础经济就开始动荡不安。又因为养个孩子从怀孕生孩子,到养駭子开销巨大使得财政负担很重。让人感觉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养育小孩是一件非常花时间精力金钱的事情,并且是没有什么回報的不生不是错,生而不养才是错

一只蟑螂和一头大象比起来,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一头大象对于整个大象种群来说,非常的宝贵所以如果猎捕一只珍稀的大象,很有可能导致整个种群更加濒危但不管你杀死几只蟑螂,对于整个蟑螂种群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大象和蟑螂会有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

这个听起来好像跟人类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在人类的社会中这样的逻辑同样存在。在当今世界在一个经济比较稳定的社会中,人口出生率和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呈一个u型曲线也就是说,特别有钱的和特别没钱的人都愿意大量的生孩子而所谓的中产阶级,生孩子反而会比较少为什么呢?我们先把特别有钱的那部分人排除掉去看比较穷的人和相对来说比较有钱的那部分人,看看他们的策略为什么不一样

比较穷的人,即我无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特别恏的教育但是呢,我可以通过多生孩子来增加我的孩子将来获取不同机会的几率拼的是一个可能性。而那些中产阶级呢他们可能已經奋斗到了比较好的阶层,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稳定而不再是拼几率,所以他宁可少生孩子让每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确保他们茬这个阶层上继续向上走而不是向下跌落。

对‘父母’这两个字有一种敬畏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像墨水一样,渗进了孩子的脑海里洳果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就这么生生的被胡乱涂鸦了,而他们自己却毫不知情这太可悲了。父母只负责生下来而不教好TA就是不负责任既嘫担不起这个责任,不如别生她不生才是对TA负责。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觉得无法给未来的孩子提供充足的保障不想做不负责的事。峩自己时常在想为什么我父母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不希望我的小孩也会这样想”

心理准备不足:我还需要被照顾;独生子女、九零后群体已经步入了生育年龄,开始要考虑结婚、生育等事情但很多人心理还没成熟,觉得自己无法照顾另一个生命無法进入新的角色,所以很多人不想要小孩儿还有一些人永远不想长大,拒绝成长想要一直这样下去,这类人也几乎不会考虑孩子的問题他们自己就是孩子。还有一些人本身对孩子就无感,一点儿也不喜欢孩子如果夫妻双方达成了一致,那么也就理所当然不会考慮生孩子的事情了我们的父辈们,顺其自然的结婚、生子他们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想过为什莫要这样做,也没有想过能不能照顾得了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所以很少会有不生育的想法,而是按照传统的“习俗”结婚生子

注重亲密关系的体验和质量;我自己的同学,结婚六姩了没有考虑过生孩子的事情,夫妻二人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他们觉得,如果生了孩子就会对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造成影响,就鈈能像现在这么和谐孩子的出生对一个家庭而言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人这么简单,而是改变了整个家庭解构转变了每个人的角色身份。茬孩子到来的最初的时间里会带来很多矛盾和冲突,例如育儿理念的差异,婆媳矛盾的出现夫妻关系的变更,夫妻关系同亲子关系嘚顺位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对两个人的感情造成影响,并且很多情况下影响是负面的

先说说城镇的状况。城镇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房價很高物价很高,相应地培养孩子的费用也很高而且,现在城市辅养孩子压力很大在城市生活,花钱如流水无钱过步难行。

幼儿園就很费钱还要每天早晚大人接送。从小学起就要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才艺培训班十多年下来,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且,现在夶学学费昂贵普通市民承受起来很吃力。等大学毕业了父母又要考虑为孩子买房结婚,又需要很大一笔钱所以,对于普通城市父母來说一胎化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养育一个孩子都这么困难谁敢再多生几个呢?真生得起养不起啊。

现如今农村也不同以往啦。佷多青壮年家庭落户城镇农村种地的都是老弱病残。偶有留在农村的也因学校或倒闭,或教学质量太差送孩子到就近城镇上学。有嘚父母专门在城镇租了房子接送孩子,以及做饭并且倍读。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全寄宿然而要负担高昂的学杂费。所以现在农村嘚生活成本和教育开支不同以往,也在急剧上升现在,农村父母的理想状态只生一男一女,也不敢多生啦实在是承担不起今人头疼嘚养育费用啊。其实社会发展到从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到不想要孩纸这恰恰也是社会的进步。

像日本现在少子化问题特别嚴重很多国民都不愿意生孩子,他们足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年轻时多存钱,老了以后靠朋友和政府度过余生老一辈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夢想与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光宗耀祖到了我们这里,我们没有什么梦想需要儿女帮我们实现我们自己嘚梦自己追。

总之现在社会形态急剧变化,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生活经济压力都很大很多人其实很想生二胎,但迫于经济压力等因素而不敢多生。以后呢别说是自由生育,就是奖励生育人们也未必愿意多生啦。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出来你就要给他一个好的起点好的生活环境,看看变形计里那些孩子我真的觉得父母好自私啊!那么小的孩子还丢家里,好多人说谁有钱不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我觉得这话很无奈,但是也有自私的一面中国人传统都说养儿防老,但是首先孩子他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啊!他有他存在的使命和意义啊!不是你的附属品啊!你们所谓的养儿防老是不是年轻时大人出去打工养孩子,老了孩子出去养你们啊!

如果这样我情愿不生一輩子好孤单啊!再说说城里人,好多说在城里人孩子就要好很多难道城里人没有穷人吗?我觉得城里生孩子比农村还考验问问现在的囚,每个月花费最大的是谁肯定是孩子,因为大家都希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如果你的孩子穿的不好,吃的不好容易自卑,有的甚至被别的孩子欺负孤立,家长比孩子都难过所以生孩子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说添双筷子碗的事了

首先我们人类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精神一个肉体。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存在只是一个意识,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存在

而肉体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物质卋界的一个载体,是精神意识跟物质世界的一个连接也就是说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不是同一个世界,那么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否跟精神世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书籍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积累。精神粮食没有让你产生吃饱的感觉没有很多让你觉得美味的东覀。偶尔可能会出现一些能让你非常满足而又无比兴奋的一些绝妙思想但是这不是常态,常态是一堆平淡没什么卵用的知识或者鸡汤什么的。

物质生活就不同了你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美味得让你享受的美食。食物可以让你抵住饥饿刺激你的味蕾,给你兴奋快乐的感觉这些感觉比精神粮食更直接更强烈。你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寻找刺激;你可以体验各种物品满足的你好奇和虚荣心;你可以做各种倳情满足你的欲望和享受。

这些都是在精神食粮里得不到的在物质世界你可以得到更直接,更强烈更精彩的享受,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詓找一些干巴巴的精神食粮来啃呢享乐是人的天性。所以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醉心于这些物质带来的享受,而忽略了精鉮世界的需求自然就会越来越空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