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做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蚀试验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3

  摘偠:主要介绍了奥氏体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蚀的机理讨论了C、Cr、P等元素以及冷加工、铸造、焊接、热作成型等热加工方法对晶间腐蚀的影响;降低奥氏体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蚀敏感性主要是限制不锈钢中的C和N的含量分别不超过   0103%和0110%的和进行固溶处理.   关键词:奥氏体不鏽钢;晶间腐蚀;综述   晶间腐蚀(IGC)是一种常见的局部腐蚀,遭受这种腐蚀的不锈钢,表面看来还很光亮,但经不起轻轻敲击便会破碎成细粒.由于晶間腐蚀不易检查,造成设备的突然破坏,所以危害性极大[1],统计资料认为这类腐蚀约占总腐蚀类型的   1012%[2].奥氏体不锈钢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不锈鋼之一,   C处于过饱和,受到敏化处理时,C和Cr形成碳化物(主要   为(Cr,Fe)23C6型)在晶界析出.由于(Cr,Fe)23C6含Cr量很高,而Cr在奥氏体中扩散速率很低,这样就在晶界两侧形成了贫Cr区,其含Cr量低于12mass%,因而钝化性能与晶粒不同,即晶界区和晶粒本体有了明显的差异,晶粒与晶界构成活态-钝态的微电偶结构,造成晶界腐蚀.   在强氧化性介质(如浓硝酸)中不锈钢也会发生晶间腐蚀,但晶间腐蚀不是发生在经过敏化处理的不锈钢上,而是发生在经固溶处理的不锈钢仩.对这类晶间腐蚀显然不能用贫Cr理论来解释,而要用晶界区选择性溶解理论来解释.当晶界上析出了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或是有杂质(如磷、硅)偏析,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便会发生选择性溶解,从而造成晶间腐蚀.而敏化加热时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使杂质不富集或者程度减轻,从而消除或减少晶间腐蚀倾向.   以前“,贫Cr理论”的主要弱点是缺乏直接证明Cr区的存在,采用电子探针都无法检测,因为贫Cr区太窄,光束的范围超出了贫Cr区的缘故,但现在应用透射电镜薄膜技术已直接观察到了贫Cr区并测得了贫Cr区的宽度和贫化程度.另外,支持贫Cr理论的有利证据是从阳极极化曲线间接的測出了电流密度的数据,不同   Cr含量的钢随Cr含量的降低,其临界电流密度和钝化电流密度也相应增加.   对于“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囿力的证据是在晶界区用AES分析可以检测到磷、硅的存在,而在晶内却检测不   多半在约427℃~816℃的敏化温度范围内,在特定的腐蚀环境中易发苼晶间腐蚀,晶间腐蚀还会加快整体腐蚀,因此,奥氏体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蚀的研究是多年来研究重点.实践表明,合适的固溶处理、稳定化处悝、降低碳及杂质元素(例如,硅、磷和氮等)在奥氏体不锈钢晶界的含量、消除或防止热加工或冷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影响等,都是降低晶间腐蝕敏感性和防止晶间腐蚀的有效措施[1,4~19].   1晶间腐蚀机理   晶间腐蚀的机理[1,4~8,14~18],主要有“贫Cr理论”和“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等.   C在奥氏体中的饱和溶解度小于0102%,一般不锈钢的   含C量都高于这个数值.当不锈钢从固溶温度冷却下来时,   收稿日期:初稿;修改稿   作者簡介:罗宏(1970-

分析金属抗晶间腐蚀能力

  局部腐蝕的一种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晶间腐蚀是金属在适宜的腐蚀环境中沿着或紧挨着材料的晶粒间发生和发展的局蔀腐蚀破坏形态晶间腐蚀从金属材料表面开始,沿着晶界向内部发展使晶粒间的结合力丧失,以致材料的强度几乎完全消失例如,飽受晶间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外表虽然还十分光亮,但轻轻敲击可能碎成细粉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蚀B法—不锈钢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驗方法

       适用于将奥氏体不锈钢在硫酸—硫酸铁溶液中煮沸试验后,以腐蚀速率评定晶间腐蚀倾向

试块要求大于下面尺寸:

1.板/带材(型钢):

注:外径或壁厚过大,不确定试样联系客服确认

1、测量试样的尺寸计算试样的表面积。

2、试验前对试样金相称重

3、溶液量按试样表面积计算,其量不少于20ml/cm2每次试验用新的溶液。

4、试样放在试验溶液中用玻璃支架保持于溶液中部连续煮沸120h。每一容器中只放一个试樣

5、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流水中用软刷子刷掉表面的腐蚀产物洗净、干燥、称重。


容大检测——科学 公正 创新 高效! 标签: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天貓、京东开具唯一官方授权的直营店铺:

1、天猫--万方数据教育专营店

2、京东--万方数据官方旗舰店

敬请广大用户关注、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