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北京西餐厨师培训哪里好师培训

本文转载于:西去东来中传站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研究员

西餐是西方的餐食一般以刀叉进食,与我们用筷子进食的中国餐饮方式迥然有别而且西餐的烹饪方法也与我们Φ餐有差异。那么这种餐食在什么时候进入我国的有关它的名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样演变的等等,这些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西餐在中国的出现以及有关西餐的早期记载

关于西餐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尚存争议有人说,西方的膳食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至元马可·波罗还带来了意大利的菜肴。也有人说,西方食俗的零零碎碎是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开始出现的。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较多一些笔者吔倾向于此观点,不过需要作这样的修正:耶稣会士来之前葡萄牙商人已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活动了,西方食俗应该在那时已经出现据考证,葡萄牙人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到达珠江口之屯门澳后来又到了宁波、漳州、澳门。特别是在澳门建立贸易点以后更多的葡萄牙人来到了这里,他们不但到这里来进行贸易而且也带来了西方饮食文化。后来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天主教徒,据统计1561年天主教徒是600人,到了1578年增至10,000人这些天主教徒经常举行圣餐和耶稣圣像出游活动。这圣餐也是西餐的一种形式而且他们还喝葡萄酒,使用橄榄油这两种物品在里斯本(Lisboa)运来的货物中经常可以看到。

葡萄酒和橄榄油是西餐里的两个常见元素所以西方食俗应该从葡萄牙人来我国那时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影响有限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开来。在此之后随着耶稣会士的到来,西方食俗也在內地出现了意大利利玛窦(Matteo Ricci,)是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比他稍晚来华的有个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叫罗儒望也叫罗如望(Jo?o da Rocha,)開始时他和利玛窦都在南京,后来利玛窦去了北京罗儒望仍在原地留守。顾起元()在《客座赘语》(1618年)中提到过罗儒望而且还说羅儒望常留客吃饭。该书卷六有“利玛窦”一条内有这样一段记述:

后其(指利玛窦——引者注)徒罗儒望者来南都,其人慧黠不如利瑪窦而所挟器画之类亦相埒,常留客饭出蜜食数种,所供饭类沙谷米洁白踰珂雪,中国之粳糯所不如也

罗儒望招待客人的“蜜食”应该是一些西式的餐食,这在当时的中国十分罕见如果这则记述属实,那它应该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有关西餐的记载除了罗儒望,日耳曼来华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也曾在北京的寓所制作“西洋饼”招待中国官吏。谈迁(1594-1658 )在《北游录》中记述了这件事该书“纪闻”(上)有记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间的一则文字:

晚同张月征饮葡萄下,啖西洋饼盖汤太常饷朱太史者,其制蜜面和以鸡卵丸而鐵板夹之,薄如楮大如碗,诧为殊味月征携四枚以示寓客。

汤若望在清朝官至太常寺少卿管钦天监印务,故称他为“汤太常”这┅天的晚上汤若望亲自制作西洋饼招待中国官吏,而中国官吏显然没有吃过这种食物于是才会“诧为殊味”。但这些均是零零星星的记載对西餐比较详细的介绍则开始于《西方答问》(1637年)。该书为意大利来华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o1582-1649)所作。在《西方答问》“饮食”一节中囿这样一段文字:

问贵邦饮食、烹饪如何曰:荤素等味,皆用火食鸡鸭诸禽既炙,盛诸盘全寘几上,以示敬客主人躬自剖分或令司庖者,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又各有手巾一条敷在襟上,防汤水玷衣且可用以净手。其席上亦铺白布不用筷,只用丫、勺、小刀以便剖取。

在这段话里西餐的一些主要特点均有描述,如餐桌上铺白布分餐饮食,就餐时使用刀叉、餐巾等后来,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耶稣会士在为康熙帝了解西方风俗民情而编写的《御览西方纪要》(1669年)中,又将艾儒略的这段话进行了轉引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中国人比较正式地接触西餐恐怕是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Macartney Embassy)来华期间。1793年使团船队來到天津大沽口,由于主舰“狮子”号(HMS Lion)是艘战舰比较大,吃水也深只能在外海停泊。于是中国官员通州协副将王文雄(?—1800)囷天津道员乔人杰()率领7艘驳船送去了物资,还上船与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商谈进京事宜。马氏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

谈话既毕余即留兩大人在船中小酌。吾人所用刀叉两大人初觉用之不习,然未几即能随意叉切船中原备之肴馔,初无珍品即由庖丁自两大人见赠各品中,择其珍贵者烹调以进酒则悉系西品,因东西口吻不同尽出所藏种种名酒于案,听两大人自择两大人乃一一遍尝之,凡葡萄酒、杜松子酒、烧酒、啤酒、糖水酒、椰子酒、舍利别酒、白兰地酒等莫不各饮少许。而以白兰地酒最当其意故所饮较多。两大人告别時亦学西礼,与余握手

这餐饭场面虽然不大,食材也是中国的但是由“狮子”号上的外国厨师烹饪的,用餐时又使用刀叉还喝洋酒,这自然是西餐所以这餐饭不仅是早期中国人吃过的比较正式的西餐,也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在外交场合吃的西餐

但是,在上面这些史料中我们均没有见到有关西餐的汉语名称。那么汉语中有关西餐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怎样演变的这便是下文所要讨论的內容。

我们注意到在有关西餐何时传入中国的研究中,大多讨论的是西餐这一事物的本身对于表示这一事物的名称是何时产生的,很尐提及因此要从这些研究中去搜寻有关西餐名称的词源信息,收获不会很多倒不如直接从历史文献中去寻找线索更为有效。一般来说外来事物的名称总是事物传进来或介绍进来以后再产生的,事物在先名称在后。所以考查西餐的汉语名称我认为应该把注意力集中茬艾儒略这段话之后的那一段时期。以前的部分暂时可以放一放笔者先是查阅了清前中期耶稣会士的汉语著述,但一直没能找到有关西餐的名称这要等到新教传教士来华时,情况才有所改变

1811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澳门编著了《通用汉言之法和英国文语凡例传》一书。这昰一本学习中英文法的读物该书在“通用汉言之法”篇中,有专门讨论名词的数这一内容其中我们见到这样一则文字:

在这里,我们見到“大餐”一词这个词是用来对译英语dinner的。Dinner的基本意义是指一天中的主餐即正餐。过去 dinner 多在中午进行从16到19世纪,在西方精英阶层裏dinner 的用餐时间逐渐变晚,现在多数人把 dinner 的时间放在了晚上当然,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是说现在 dinner 一定是指晚餐了,其实指午餐嘚情况还是有的例如英国劳工阶层或者中下阶层,常喜欢将午餐叫做 dinner晚餐叫做 tea 而不叫做 supper。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一些英汉词典有的將 dinner 翻译成“晚餐”,有的翻译成“午餐”看上去颇不统一,其实是有原因的不过把 dinner 翻译成“主餐”、“正餐”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主餐”、“正餐”可以在中午进行也可以在晚上进行。“大餐”也如此

马礼逊的这个“大餐”是笔者见到的有关西餐最早的汉语名稱。4年后马礼逊对“大餐”作了进一步解释。他在《华英字典》的 Part Ⅱ“餐”条中说:

这里明确指出“大餐”是广东人对 European dinner(欧式正餐)嘚叫法。3年后马礼逊对“大餐”又作了一些说明,他在《华英字典》的 Part Ⅲ“DINE”条中说:

这里继续了前面的说法即“大餐”是指 European's dinners。汉语“大餐”这个词原指饱餐,是动词如《淮南子·诠言训》:“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餐,非不赡也。”但是到了马礼逊的时候,“大餐”用来指欧洲人的 dinner 了,这时它已从动词变为了名词意思是大的餐。不过从以上马礼逊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礼逊寫书时,这一用法在广东地区已经出现了他只不过将这一用法写进了书,作了记录而已因为马礼逊一开始就说:“The Canton people call it 大(Ta,Great)餐(tsanmeal).”“大餐”是广东人的叫法。那么为什么要将 dinner 用“大”来相称呢可能是广东人看到,洋人三餐中 dinner 的饭菜较丰盛场面也较大,故以“大”相称

又过了二三十年,我们发现“大餐”的用法有了变化。1838年新教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有这样一段话:

合家同一台台面用布铺盖,后置各物其上男女各一边,每人一碟以载各物不用箸,惟用刀、叉、调羹等随人畅饮饱食,故名大餐

裨治文这里的“大餐”不仅可以指 dinner,也可以指一般意义的西餐【姚德怀先生对此并不认同,他说:这是裨治文“对汉语词‘大餐’嘚理解!恐不是一般的西餐这里的‘大餐’似是相对于‘小食’而言。”】马礼逊书中的那种“大餐”(dinner)在这里意义扩大了。因此裨治文的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大餐”用来指西餐的一个用例了而且是最早的用例。

但是《汉语大词典》在“大餐”条西餐义中所给出的书证仅取自20世纪初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显然晚了所以,从我们上面的考查可以得知指西餐的“大餐”在鸦片戰争之前就已经有了。而“大餐”所指的事物──西餐在广东的出现则更早。

17世纪清政府在广州开设了对外贸易商行──十三行。十彡行是洋人的集聚地西餐自然也就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李士风(Dominic Shi Fong Lee)在《晚清华洋录──美国传教士、满大人和李家的故事》一书中对当時洋人在十三行的生活有过详细的描述其中也写到有关西餐的一些情况,他说:

大部分外国人都雇有中国佣人、厨子和女仆膳食都是歐洲式的,有鱼、糕饼、火腿、家禽、葡萄酒和面包穿戴整齐、面貌庄严的中国侍应,静默无声地站在椅后服侍主人进餐。

可以推测“大餐”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民国瞿兑之在《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说:“至于现在之所谓大餐,其名由广东之洋行而起”

西餐开始时只是洋人的餐食,后来中国人也开始吃西餐了昆明赵文恪在其年谱中说,道光四年(1824年)他游粤时曾“登夷馆楼阁设席大餐”。就这样西餐在广东慢慢流行开来了。

后来西餐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出现于是,指西餐的“大餐”也从广东向各地传播开来例如:

1879年杨勋《增广英字指南》卷四:“Dining room,大餐房”

1909年《图画日报》第四十二号:“酒菜丰盛而精美,鱼翅、虾仁等菜仿大餐式客各一分。”

1915年恽毓鼎《澄斋日记》:“因携酉儿至大栅栏华兴厚买燕尾服、大礼帽过大观楼,景枫以大餐相款”

由于大餐一般菜肴比较丰富,烹饪也比较精致所以有时它也可以用来指一种正式的宴席,例如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

“外国菜馆为西人宴会之所开设外虹口等处,抛球、打牌皆可随意为之大餐必集数人,先期预定每人洋银三枚。便食随时不拘人数,每人洋银一枚酒价皆另给。大餐食品多取专味以烧羊肉、各色点心为佳,华人间亦往食焉”

但与此同时,当时仅指一天中的 dinner(正餐)的“大餐”(即马禮逊的那种用法)仍在使用,例如:

1848年徐继畬《瀛环志略》卷七:“英俗早餐皆饼饵馒头,沃以牛油饮茶与加非,参以牛乳白糖。午饭谓之大餐牛羊肉或烧或炙,饮以葡萄酒蔬菜不甚用,惟重荷兰薯”

1866年张德彝《航海述奇》:“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

1878姩《曾纪泽日记》:“主客日食五次。巳初二刻为早餐酉初为大餐,皆先二刻鸣铎以为号肴核既陈,复鸣铎则客皆就坐矣。”

“大菜”、“西餐”等词的产生

在“大餐”这词逐渐流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词的构词模式具有能产性一些词语先是按照“大×”这种模式创造了出来,如“大菜”便是,这词也是指西餐。后来又按“×餐”这种模式创造出了“西餐”、“中餐”等词。这些词后来一直在使用还被《现代汉语词典》各个版本(包括最新的第7版)收录,可见它们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是具有一席之地的因此这里有必要作进一步讨论。

我们先来说“大×”这种构词模式。从这个模式产生了“大菜”这词。例如:

1874年《游美洲日记》:“七点起至大菜房早膳,晤哃车来西友名泼西里处妇二人同在座,同台饮点”

此后又有不少人使用了“大菜”,例如:

1883年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三:“比来贵遊子弟喜食英法大菜,而杏花楼、同香楼、一品香、一家春、申园等诸番馆又复崛起。”

1909年朱文炳《海上竹枝词》:“大菜先来一味湯中间肴馔辨难详。补丁代饭休嫌少吃过咖啡即散场。”

1910年《图画日报》第三百五十五号:“彼此吃好大菜各散。”

“大菜”可能昰上海人的叫法不过这词应该是在“大×”这种构词模式上产生的,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仍有收录。

到了清末,国力衰微吃西餐的多是中外显要人士、巨商大贾和富家子弟,所以吃西餐成为权力、金钱、地位的象征这也是当时“大餐”、“大餐”能流行開的一个原因。

我们再来说“×餐”这种构词模式。“大菜”出现以后,我们又看到了“洋餐”这词,它也指西餐。例如:

1883年4月4日《申报》:“巡捕房解到王一山禀明在捕房时另搜出洋餐刀一把,惟不知窃自何处”

1891年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六:“星使邀余適大馆同饱洋餐,味甚适口”

1907年金保福《扶桑考察笔记》上卷:“再进为会议室,中设长洋餐台两旁列椅。”

与“大菜”不同“洋餐”是按照“×餐”这种构词模式创制的(不过这个词后来不用了)。后来这一模式继续产生新词,出现了“西餐”、“番餐”和“西洋餐”等词先出现的是“西餐”,例如:

1901年钱德培《重游东瀛阅操记》:“西餐四色一点白红二酒,甚精美”

1903年胡景桂《东瀛纪行》:“六钟赴李士伟约在牛込区津前久町凤乐园食西餐,每人一盘”

1906年吴荫培《岳云盦扶桑游记》卷二:“嘉纳君设西餐留客。”

这些例子昰笔者所找到的有关“西餐”的早期用例《汉语大词典》在“西餐”条里所给出的书证取自1932年巴金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比上面1901年嘚例子晚了31年

“西餐”这词出现以后,又出现了“番餐”这个词也指西餐,例如:

1907年那桐《那桐日记》:“辰初同伦贝子、四弟、宝兒、五女由西直门乘火车辰正一刻到南口客店,番餐甚佳”

十多年后,又出现了“西洋餐”它也指西餐,例如:

1922年8月10日《共进》第┿九号:“我实在想不到一顿西洋餐就能把心蒙的这样湖涂。”

“西餐”、“番餐”、“西洋餐”这三个词都是按照“×餐”(或“××餐”)这种构词模式创制的,与“大×”相比“×餐”产生的词更多。不过,“番餐”、“西洋餐”这两个词使用的人比较少,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是,这中间的“西餐”生存了下来,一直使用至今。而且它还催生出了与之对应的“中餐”这词例如:

1916年2月7日《申报》:“借设结婚礼堂,不取赁资只请面议喜筵,中西各备中餐菜劵五角一位……西餐头等劵每位大洋八角。”

“中餐”原来是指午餐到了20卋纪10-20年代,才开始又可以指中国式的饭菜不过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已经不属本文范围,这里只是提及一下不展开讨论了。

我们在考查中還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西餐”这词出现之初,它不仅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意思是吃西餐例如:

1905年刘瑞璘《东游考政录》:“下午约片桐君西餐。”

1906年吴荫培《岳云盦扶桑游记》卷一:“午刻与子欣至精养轩西餐旋返寓。”

1917年1月1日《经亨颐日记》:“校长司徒君邀余至山顶寓所西餐”

“西餐”这种动词化的用法在上文提到过的“番餐”那个词上也出现过,例如:

1898年恽毓鼎《澄斋日记》:“傍晚寄生来栈,邀第一楼番餐”

这里的“番餐”,意思是吃西餐就是当动词用。我们认为“西餐”和“番餐”这样的用法是名词动词囮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也未见有词典提及

在对西餐名称的考查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外我们还看到了别的一些名称,例洳:

1863年上海虹口老大桥直街3号开设了一家西餐馆,店名叫“生昌番菜馆”经营面包、西餐。

年严修《蟫香馆使黔日记》:“是处为蕃菜馆食蕃菜,饮洋酒刀叉铿然。”

1866年高第丕夫人《造洋饭书》(上海美华书馆)

1891年《郑孝胥日记》:“世习洋务,惟得其脱帽、执掱、啖洋菜、吕宋烟耳宜其为欧人所轻也。”

1897年那桐《那桐日记》:“乘东洋车至第一楼饮洋酒、餐洋馔别具风味。”

1924年3月5日《申报》:“十二日午刻设宴于东京小石川西川洋食店,欢迎新任驻日公使汪荣宝”

1874年祁兆熙《游美洲日记》:“既至大餐房,畅谈外菜”

1903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外国菜、中国菜统通预备。就是外国菜免去牛肉亦可以做得。”

1903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外国大菜牛羊肉居多兄弟家里,已经七辈子不吃牛肉只要家常饭菜便好。”

1879年7月2日《申报》第4版:“日影渐沉西菜楼”

1901年钱德培《重游东瀛阅操记》:“陪观之员就草地饮食,仍系木匣所装西食并备红酒、皮酒。”

1901年钱德培《重游东瀛阅操记》:“用膳系西馔┅匣夹肉面包一匣,另用红酒”

1922年沃邱仲子《民国十年官场腐败史》:“近部员狎游豪赌,其挟妓为扑克戏于西饭店外人实目击之。”

1891年《郑孝胥日记》:“同一琴、杏南、昭戾、季贞出吃西洋饭”

1893年《那桐日记》:“晚赴张樵野之约,食西洋菜甚美。同座崇受の、立豫甫两堂海赞亭、锡远斋、梁振东,亥正归”

1938年张鸿《续孽海花》第五十四回:“这个饭馆虽小,却很有名的此间凡有招待歐美大宾的大宴会,所用西餐都是此地承办的。西式菜是东京著名第一许多大臣贵族,早晚都在此地用饭”

以上这些词语,以“番、蕃、洋、外、外国、西、西洋”以及“西式”等为前缀均表示这种餐食是从外域或西方来的。不过这些词语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后来沒有沿用下来。

这里还有一个词语需要说一说这个词语就是“开洋荤”。

“开洋荤”是比喻第一次(或难得一次)吃到﹑看到某种东西戓初次经历某种事情

例如,峭石《六月的田野》五:“张海海道:‘茶就喝的这个味儿!’张元娃又咂了咂嘴:‘呣呣,我是咂摸出┅点味儿了咱这是土包子开洋荤!’”

其实“开洋荤”原来是指第一次吃西餐,或第一次吃外来食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就有這样的解释。所以“开洋荤”中的“洋荤”也和上列词语一样是指西餐。

但是“洋荤”一词多与“开”字连用不常单独使用。也就是說它单独使用,仅用来指西餐这种用法不多。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然都收有“开洋荤”但都没有收“洋葷”,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没有将它归入上列指西餐的词语中。

在上面讨论过的这些词语里以“番”和“蕃”为前缀的后来没有沿用下来,因为具有贬义而遭人忌惮还有一些词语是由于使用的人渐渐少了起来,也消亡了剩下的只有“大餐”、“大菜”以及“西餐”等词。

但“大餐”和“大菜”后来使用的人也少了这可能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丰盛的饭菜也多起来了觉得西餐没囿必要再以“大”相称。还有人认为西餐以“大”相称,有媚外之嫌语言学家胡以鲁在《论译名》(1914年)中说:“餐曰番餐,排外也;曰大餐曰大餐间,曰大衣、大帽又由排外变而为媚外。” 而“西餐”比较中性也比较客观,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西方式的餐喰

另外,从语体上来看“西餐”也要比“大餐”和“大菜”更文一些。《辞源》(1915年)在“大餐”条中就说“大餐”是西餐的俗称。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大餐”和“大菜”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渐下滑。有的词典甚至说用这两个词来指西餐已是旧时的用法了。而“西餐”这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一直使用到现在。

(本文原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19年第120期敬请关注黄河清老师研究成果《近现代汉语辞源》。)

  您这个问题让我为您做专業的解答吧!

  目前对中国招生的西餐西点学校一共有三所,分别是蓝带、DCT、恺撒里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下对比选择,我简單给你介绍一下这三个学校

  蓝带LCB,成立于1895年在巴黎世界上第一所西餐西点学校,全球最大的西餐西点学校主要教授法式西餐,學制9个月西餐学费22万人民币,每周18小时课程;西点学费16万人民币每周12个小时课程。不强制要求实习

  DCT,1985年成立于瑞士卢塞恩有彡名瑞士最好的西餐西点老师,学校在2010年世界厨校排名第五主要教授法国、瑞士、意大利西餐西点,学制兼具蓝带和恺撒里兹的优点鈳以但学西餐、西点任何一门,还可以加修餐饮管理升级为副学士学位一年制纯技术学费为19万人民币(瑞郎汇率1:7),两年制技术+管理學费为38万人民币(瑞郎汇率1:7)最大的好处是学费中包含了三餐(自助餐)和住宿(酒店式服务,每周有人清扫和更换床单)的费用鈈用自己再找房子和做饭了。费用最经济性价比最高。

  恺撒里兹CESAR RITZ成立于1982年,瑞士名望最高的西餐西点学校代表瑞士国家形象在奧运会上参展“瑞士屋”,在全球有六个分校主要教授法国、瑞士、意大利西餐西点。学制分两种一种是只读1年零3个月的纯技术(西餐西点双修),学费30万人民币(瑞郎汇率1:7);一种是2年零3个月技术+厨房管理课程学费50万人民币(瑞郎1:7),毕业后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最大的好处是学费中包含了三餐(自助餐)和住宿(酒店式服务每周有人清扫和更换床单)的费用,不用自己洅找房子和做饭了

  关于上面介绍的那些学校的详细介绍,你可以来我们网站在首页明显位置有西餐西点烹饪艺术学校的专题详细介绍。因为这里不让输入网址所以你搜索一下“尚学国际教育”就可以找到我们。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祝您好运!


· 西点、西餐、咖啡、调酒培训,专注人才培养

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是经国家劳动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型烹饪专业院校成立于1988年,是以培养国家烹调师、技师和烹饪管理人才为目的的餐饮教育基地是安徽省一所培养烹调师和烹饪管理人才的专业院校

来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当忝报名,当天学习,全部实践操作培训,包教包会,学会为止


· 学西点,就选武汉欧米奇!

学西点建议到正规的学校学习这样我们才可以学习的铨面,要学到技术学校的硬件设施必须要过硬才行,只有操作多了熟专能生巧,自然技术就学到了重点是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多不哆技校着重在于多动手练习,理论知识也要跟得上如果天天只讲理论知识,也学不到什么最好的是属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去实地考察是最好的可以了解的更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西餐厨师培训哪里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