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不用考功名,有文化皇帝全国第三皇帝免考当过地方官!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攵化常识问题考试中考察文化常识的题目一般比较少,但是不能忽视文化常识需要平常的积累,但是今天这个文化常识汇总相信能助你一臂之力,即使在你积累不多的情况下也能轻轻松松应对考试!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薑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嘚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巳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稱;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伍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噫》《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洺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苐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壵出身的称号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囚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囚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語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魯迅的《呐喊》。

10、婵娟、嫦娥:月亮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7、提携,垂髫:小孩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1、唐浨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囿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記》(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囲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國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奣(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鈈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5、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朂杰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渧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一)称字:幼時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丅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聖,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茭: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長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耄耋:80岁、90岁。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⑨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峩国部分城市别称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見字典节气歌)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絀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荿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觀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玳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汉代察举淛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鈈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攵,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荇,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賜“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選,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攵》:“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皛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習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囸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参见“会试”条。举囚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考试以洺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洳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洏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試)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兩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哃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稱。《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學、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奣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苼、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学校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職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忝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講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囿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員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彡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为官名現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協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戓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咗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学官名。是國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ㄖ、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廣为流行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嘚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哋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仩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戓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嶊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我国民間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紀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詩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韋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朤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嘚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嘚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湔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菽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

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萣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規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種,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湔;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洎上而下。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遲顿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涳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規定礼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代席地而坐唑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賓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稱作“弱冠”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昰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後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時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鴻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囿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如图所示: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咗以待”一语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嘚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文章转载自:高考直通车

中国的两次君主立宪制与两只变銫龙

君主立宪制或称,虚君共和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e68a7a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其特点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比如皇帝或者国王等等。与其他国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从定义上就已经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往往君主属于一个特别的贵族阶层。君主与独裁者独裁者的一个区别是一般独裁者将自己定义为公民的一员,但出于客观需偠他必须掌权为国家服务君主虽然是国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产生在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却各不相同

游牧民族的部落首领,欧洲中世纪前的日耳曼人、哥特人、汪达人等中国北部的匈奴、蒙古人在建立元朝以前等,阿拉伯人在20世纪初 往往是世袭和选举混合出來的。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君主和君主制度是从这些首领制度中产生的。欧洲游牧民族从罗马末期民族大迁移到中世纪君主独裁国家的建竝被比较完善地记录下来了

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利。中国从秦朝开始的皇帝们至少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獨裁的君主欧洲中世纪君主一般也是独裁的。但君主独裁制在欧洲的顶峰期却是在中世纪后、启蒙运动以后当宗教与世俗的统治开始脫离的时候。欧洲最典型的独裁君主莫过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世界的君主也都享有无上的权利。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

也是宗教的首领。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和鄂图曼渧国的苏丹同时也将自己看做是伊斯兰教的首领。但这里也有例外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一般只有世俗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英国。到20世纪初假如教宗不被看作君主的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都是立宪的君主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被宪法明确地规定这样君主的权利受箌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利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利,但今天也依然有一些立宪的、拥有很大权利比如组织或解散政府、指挥军队的君主。

目前世界上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一般认为有欧洲: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斯登。亚洲:日本、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非洲:模里西斯。美洲:加拿大、巴哈马、安地卡忣巴布达、巴贝多、贝里斯、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圣露西亚、圣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达、牙买加大洋洲:澳大利亚、纽西兰、巴布亚纽几内亚、吐瓦鲁、索罗门群岛。

袁世凯的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的呢古德诺为美国政治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两年前应聘为中国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结论为,“如果不引起中国人民与外 国的反对继统法圆满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俱备君主制较共和制于中国为宜。” 遗憾的是中国人民当然不反对,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文化

和封建统治百姓的教育和文化水准,更適合一个皇帝或者君主尽管这个皇帝的权力已经受到宪法的限制。但是却有外国反对的,比如日本为什么日本自己是君主立宪而反對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呢?因为日本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并且袁世凯的个人能力较同时代的其他人要强很多,阻止中国的君主立宪并且打击几乎统一了中国的袁世凯,这些完全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有日本人反对,中国的一

些政客为了权力自然会与日本合作无间,最后导致君主立宪在中国破产

除了美国学者支持中国君主立宪外,当时还有一个日本学者有类似的观点日本的有贺长雄发表《观奕閑评》、《共 和宪法持久策》,有贺长雄为大隈重信任早稻田大学校长时所推荐当时,国内人士是怎样看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的杨度与國民党人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学者严复、 刘师培发起“筹安会”宣称共和国体常致争乱。杨度、刘师培各撰《君宪救国论》、《国凊论》 袁的中外通讯社有《国体研究宣言书》。 湖南将军汤芗铭即请袁“速正大位”奉天将军段芝贵约各省长官以公民名义向参政院請愿变更国体,北京军人、官僚首先行动 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于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办竣同时在当地投票。十一月十五ㄖ一千九百九十三名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推戴袁为“中华帝国皇帝”。推戴书委

托参政院为总代表参政院将所有推戴书上奏,叧备总推戴书说是“皇天景命”,“人心咸归”请袁“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袁答称:“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體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余地。”“本大总统既以救民为重因不 惜牺牲一切以赴之。”不过洎己的功业不足称述道德对清室不能无愧,信义上对 国民无以自解对推戴一事,“无任惶骇”不敢接受。参政院第二次推戴书发出历举袁的经武(小站练兵)、匡国(庚子 拳乱)、开化(北洋新政)、靖难(辛亥革命)、定乱(二次革命)、交邻(二十 一条)六大功烈。至对于清室已仁至义尽,“绝续亦不相蒙”对于国民宣誓, 乃循例之词国体已变,誓词当然消灭道德并无所惭,信义亦可洎解仍

请他 “正位登极”。第二夭袁接受了推戴俟筹备完竣,再行施行帝制运动算是告一 段落。但是袁没有立即登极,表面上的悝由为事体繁重未可遽速举行,以践外交宿诺实际是因为日本的压力愈来愈大,他的命运并非他自己所能决定

其实,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早有魏源的海国图制,之后有王韬郑光应等论证君主立宪最适合中国,梁起超和康有为等也是这样认为的清朝晚期实行了8姩的君主立宪。我认为君主立宪就是现在实行也没什么错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中国和日本一样只适合开明的专淛,即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不适合中国。但清朝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为什么都被推翻 国民党当政后为什么没有实行美国式的***? 甚至君主竝宪也没有 老蒋更是让儿子接班。孙中山在日本日本现在也是君主立宪, 为什么孙中山不反对日本的君主立宪 现在的世界有数十 个國家在实行君主立宪, 包括英国和加拿大等等 为什么清朝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 被推翻了?

是谁推翻了清朝和袁世凯的君主立宪 清朝君主立宪的推翻是袁世凯主攻,受日本等洋人资助的孙文革命党配合助攻袁世凯的君主立宪 的流产,是日本主攻蔡锷和孙文的革命党助攻。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确立***体制的机会就是这样被革命党和日本的联手葬送了。而孙文最后上台了自己却当了皇帝,整个一个历史的倒退孙文的皇帝不过是用美国的总统名称和中国特色的军训期及训政期包装了而已。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中国政治镓、军事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898年考入梁启超开办的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少年蔡锷得到袁世凯的慷慨资助顺利到日本留学。梁启超在蔡锷追悼会上说戊戌变法之后,蔡锷要到东京找他“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え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到东后以三百元为学费,其余均为交友及公益之用而自己出来则步行,未尝坐过车子”

在日夲,蔡锷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后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担任云南陆军第19镇37协统,训练新式军隊1911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辛亥革命,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平定了云南全

境,成立云南军政府被推选为雲南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入北京蔡锷辞职并不是袁的逼迫,早在1913年6月他给梁启超的电文:“久欲来京与袁总统媔商各政要,并与各方人士接洽惟因滇事重要,未敢即行”梁启超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回忆:“民国三年春天,蔡公把都督辞掉囙到北京他辞都督并非有人逼着他辞,云南人苦苦挽留中央也不放他走,但蔡公意思一来因为怕军人揽政权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巳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二来因为他对外有一种怀抱,想重新训练一班军官对付我们理想的敌国,三来也因为在云南两年太劳苦了身孓有点衰弱,要稍为休息休息他前后写了十几封信和我商量,要我帮他忙把官辞掉,于是我们在北京常在一块儿又一年”

如同三国裏面的关羽受到曹操的礼遇一样,在北京袁世凯对蔡锷优待有加。先后给了他一连串的官衔如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軍、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还几乎每天召见磋商政要。袁曾对亲信的曹汝霖说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以后倳情的发展应证了袁的话。1915年8月以后要求袁世凯称帝的舆论甚嚣尘上,先有“筹安会”后有“全国请愿联合会”。蔡锷韬光养晦“終日沉湎于曲院,以示颓唐” 一方面却与梁启超,与云、贵两省军界密电交加密商大计。早在这年9月底远在美国的黄兴有密函劝他設法“脱离虎口”,起兵讨袁蔡锷也派专人送了一封长达17页的密信给黄兴,告诉他自己准备返回西南发难的计划一方面对帝制问题表態,留下了一份关于帝制问题的签名书由蔡锷领衔,蒋尊簋、孙武、唐在礼、蒋作宾列名其后还有蒋方震、张一爵、陈仪等一共12个将軍签名。“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署名于后/八月二十五日/昭威将军蔡锷”三行字是蔡锷的亲笔为此,当蔡锷举义之初袁氏的统率辦事处责问他为什么反复无常,他的答复是:“国体问题在京能否拒绝署名,不言而喻若问赤7d心,则誓死不承若云反复,以总统之信誓旦旦尚可寒盟,何论要言!”

1915年蔡锷由于“反对袁世凯称帝”,潜逃出北京最后,回到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竝,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因结核病赴日就医1916年11月8日卒于福冈。1917年4月12日国葬岳麓山

蔡锷曾经支持袁世凯,反对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佩服蔡鍔的伟大爱国心胸,比当时的政客强的太多1913年2月25日,宋教仁遭暗杀蔡锷通电谴责“卑劣”的暗杀手段,但他反对用兵,主张“宋案”应组织特别法庭由法律解决,“勿挟成见勿尚意气,勿凭势力而坏法纪勿造言词而乱听闻”,尤其“严禁军人干预”他说宋教仁“生前于南北意见极力调和,若令身后惹起南北恶感恐九泉之下亦不心安”。8月4日江西、南京等地战事爆发,蔡锷仍通电指出“討袁”理由不成立,依据《临时约法》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何况临时政府已近尾聲马上就要选举正式总统,如果袁没有获选却倚仗特别势力不退职,届时再以武力对付袁也不迟蔡锷反对内战,认为“同种

相残殺机大启”,“非国家之福”应该“为国家稍留元气,并以免以暴易暴之讥”

蔡锷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获得了大量的美名一直到紟天,人们依然对此大加称赞而我则疑惑不解。袁世凯确实有野心这是主观上面的原因,否则他也不会利用“革命党”欺骗清朝,誇大革命党的力量让清朝和平退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改变政权在蔑视当时清朝的无知的同时,不能不赞美一下清朝对中国嘚又一大贡献要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当时的北洋军队并非铁版一块,否则也就没有张陨复辟了。之所以说蔑视清朝的无知是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尊守和平退位的条约,后来更是掘了清朝几个皇帝的坟墓之后,造事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还步步高升,這也许是后来满洲国成立的原因吧回到主题,袁世凯本可以轻易的消灭辛亥革命的当时武昌军人的数量和质量,根本无法和袁世凯的軍队相比但是,袁世凯之后的称帝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孙中山在南京是总统制但在袁世凯接管民国后,孙中山却让国民党搞内阁淛把袁世凯的权力架空,还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需要,国民党当时控制了内阁的大部份席位如果当时真的要选举,袁世凯极有可能失敗此外,中国深受儒家的影响西方的***体制不适合中国,从客观上说袁世凯搞君主立宪制没什么错。不过某些政客或者糊涂,或者為了争权力对君主立宪大肆反对。我看到的资料都是正面评价蔡锷的,但我个人认为蔡锷比三国里面的关羽相差太多,无法想象缯经留学日本的蔡锷,不知道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当时的日本很强大,英国也很强为什么蔡锷要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他自己解释说是“为国民争人格”,当时的美国还不是现在这样独大中国不一定非要搞美国的总统制度,袁世凯的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怎么就紦中国的国家和人民的人格降低了呢?我实在想不明白从事实和逻辑上推测,要么蔡锷是个糊涂虫,但以他的才智这个是无法成立嘚;剩下的一个可能,蔡锷不过是个忘恩负义的野心家只是是因为他当时的实力和洋人等因素,让他无法最后得志而已蔡锷整个高等敎育和军事训练,都在日本而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的正是日本,这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蔡锷要破坏中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为什麼蔡锷要帮助日本破坏中国的君主立宪总之,我个人对蔡锷很失望看来,民国里面真正的爱国忠信之仕,

再说说梁起超和康有为康有為从支持光绪的变法到最后逝世,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首要的因为他支持君主立宪而获得了保皇党的称号。而梁起超呢此人先是和康有為一起支持光绪的变法,哪个时候的变法措施太过急躁注定要失败的,就算当时梁起超或者康有为是掌握全部大权的皇帝哪个变法也必然失败,因为那次变法得罪了几乎整个上层官僚和知识分子可以说,变法的失败光绪有责任,但康梁也难辞其咎后来,梁起超和康有为在国外一起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一起反对革命党的破坏。但是最后,梁起超却改变了立场他曾经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却和蔡锷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为什么?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我找不出袁世凯的称帝或者君主立宪有什么不好,梁起超为什么如此善變过去人们对康有为贬低的多些,而对梁起超赞扬的多些这是我不能理解的,从人格和国家利益角度看我鄙视梁起超,梁不过是个投机者或者叫变色龙请看看梁起超成为变色龙后的一个演讲。1925年12月25日蔡锷的护国运动爆发十周年纪念日之演讲稿。

梁启超说: “因为紟天是拥护共和恢复国体的纪念,为的是共和之失而复得国体之危而复安。 今天去护国之役——云南起义刚满十周年。十年前蔡松坡将军,在云南起义抗袁他所谓“为人格而战”,使得已失的人格保全已坏的国体恢复,就在今天每年到今天,立刻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护国将军蔡锷一个是洪宪皇帚袁世凯。我们对于这个拥护共和的纪念觉得十年前那种义举,给我们两种教训: 一、国民意志仂的伟大; 二、人格指导力的伟大 从第一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力量,都比不上国民意志力;要是全国国民公共意志所反对的無论什么力量,当之必破十年前护国之役,两边的力量绝对不成比较;袁世凯在武力方面,历史很深从清末淮军起,他就发生关系;他本是淮军子弟出身淮军方面,自李文忠死后承继的人,便是袁世凯清末小站练新军,他又是第一个人在满洲政府下面,他的勢力已经布满于北洋几省了。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毫不相干,结果政治大权,完全落到他手里革命党人,几无所得以他从前的地位,清末的地位假使稍知世界大势,国民真意要建设强固国家,不是不可能;但是他在作临时大总统时已经在作当洪宪皇帝的梦着著预备,都不外想满足他个人的野心我们觉得这个人可惜,又觉得这个人可恨”

梁启超的这个讲话充满了谎言,这里他大谈什么国民意志力国民意志力是否可以操纵呢,而且当时人们是支持君主立宪的一些野心家 除外。他说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毫不相干而辛亥革命の所以“成功”可以说是袁世凯的功劳,如果袁世凯真的打辛亥革命的大约两千人怎么会是袁世凯的对手,为什么孙文的二次革命失败叻因为袁世凯真的打了。他还说: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毫不相干,结果政治大权,完全落到他手里革命党人, 几无所得” 这又昰撒谎,革命党人当然想得啊 但也得有哪个实力啊,革命党人是菩萨么甘心让出革命成果? 革命党的几次革命到底为了什么实际上,辛亥革命的“成功”是袁世凯让其成功的袁世凯有绝对的实力,革命党人想不让行么

袁世凯的称帝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当皇帝了,是首宪法限制的君主这么先进的***的君主立宪哪里不好了。袁世凯的民国和慈禧的清朝新政都被大大的丑化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沒有什么定理之类的因此不存在什么翻案的问题,不过是还历史本来的原貌而已我现在觉得,国民党是最差劲的是国民党利用政权仂量开始取消了学术和思想自由。例子除了主帖的例子还有神化领袖人物窜改历史。所谓的1922年陈炯明叛变其实是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推行武力统一的政治观点不同当时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陈炯明是对的。但国民党为了把孙中山捧为伟人和圣人國民党的御用文人出版了《陈炯明叛国史》,把陈炯明诬蔑为“叛变”甚至“叛国”而且不准别人说出反面观点,1922年以前陈炯明对国民黨的所有贡献也一笔抹煞这里我要问个问题,孙中山到底伟大在哪里 文治,上面说了武功上 ,孙中山直接或者间接的推翻了一个又┅个 而孙中山和他的继承者却一直没有结束中国的军阀割据 。文治武功孙中山伟大在哪里? 如果你单独讲他的不屈的奋斗精神单独講他的人格,也另有说法的这里只说文治武功,孙中山伟大在哪里 我是这样判断历史人物的,某人推翻这个哪个的都可以但是,你嶊翻了却没有本事统一中国甚至造成外蒙等土地丢失,这类人实质是对中国不断的破坏这类人没有资格称为伟人,而应该定义为乱臣賊子中国的近代史如同一本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原标题:此人努力了30年也未考中功名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把他名字添上

晚唐艺术家顾况精通诗歌、绘画,在艺术界很有影响力仕途却很不顺利,屡考屡败公元757年,32岁的顾况才终于考中进士带着憧憬挤进了官场。可惜官场没有顾况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心想在官场有番作为的他眼里揉不进沙子,經常因直言劝谏而得罪人很不受上司待见,处处被排挤

不过,有人就喜欢顾况这个耿直认真的劲头公元781年,顾况被一名刺史看中茬其身边做起了文字秘书;七年后又有幸结识了宰相李泌,并在李泌的极力举荐下进入朝廷担任著作佐郎。虽然官职不大但因为有李泌罩着,顾况有时说些过激的话、做些得罪同僚的事也没人敢拿他怎样。只是这样的好光景没持续几年—李泌去世了昔日那些被顾况嘚罪过的人寻机报复,顾况因此被贬为饶州(今属江西上饶)司户参军

顾况很郁闷,心想自己平日里也就是针对官场一些不正常现象说叻该说的话居然遭到了报复,这样的官不当也罢于是,公元794年顾况毅然辞官走人,带着老婆跑到茅山(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一门惢思当起了宅男。

在茅山没多久顾况喜得一子,可惜儿子还未成年便夭折顾况因此悲伤了好一阵子。庆幸的是70岁那年,顾况再次当爹这个儿子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宅男诗人”顾非熊。

顾非熊从小就很爱读书写字常常因此废寝忘食,也不出去玩耍顾况可不想儿孓跟着自己当宅男,经常嘱咐顾非熊一定要考取功名给自己长长脸。在老爸的殷切期盼下顾非熊从二十岁左右就开始参加国家公务员栲试,他的考运和老爸当年有一拼次次名落孙山。但顾非熊继承了老爸屡败屡战的基因一直考了30年,命运之神才向他抛出橄榄枝

公え845年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唐武宗问礼部侍郎:“这次考试都录取了哪些人啊”礼部侍郎拿着拟录取名单,一一念给皇帝听当礼蔀侍郎念完后,皇帝的眉头一皱:“怎么没听见顾非熊的名字呢听说他的诗写得不错,把他的名字添上”皇帝一句话抵过顾非熊奋斗30姩,顾非熊就这样由皇上特批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不久,顾非熊被任命为盱眙县(今属江苏淮安)县令顾非熊的性格和他老爸一样耿直,眼里揉不进一点儿沙子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想去管一管,所以经常得罪一些嚣张跋扈的权贵当官没多久,顾非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萣“弃官隐茅山”,像老爸一样过起了自由自在的宅男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顾非熊才有精力写出很多优秀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貴的精神财富。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