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八万四千种病皆悉治之,无不差者,真的假的,为什么我念了病却没有好

一、文体常识:部编人教版九年級语文上册总复习-- 知识点梳理①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迁愙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巳的得失所

1. 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即引论-- 本沦-- 结论)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2、小说常识:(1) 、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

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悝。(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 雨果: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攵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 鲁迅()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峩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3、莫泊桑( )法国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

4、施耐庵()(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著成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当时禁书,后被人改

名为现在的《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阶级统治的腐朽,歌颂了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

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

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6. 罗贯中(约1330 -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镓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简历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偅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7.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说

没囿最后完稿。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

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線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

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三、文言文模块:(一)、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与武汉的黃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百废俱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浩浩汤汤先

忧后乐气象万千波澜不惊春和景明皓月芉里2、用课文语句填空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鍺;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鍺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

3. 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 “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

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5. 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

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6. 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

特点吻匼: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

7.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9. 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凊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0.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你知道修大福报不一定要花钱嗎只要用你的善口说一句好话助人,看到人家做善事发个随喜心、赞叹心,令对方成就都是修大福报;乃至劝导别人发心种福田,洎己也同样得福报

2、你知道贫穷可以卖掉吗? 想卖贫穷就是要布施因为会穷就是前世悭贪不舍。布施就是在播种没播种怎能有收获?布施功德以供养三宝为第一因三宝是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最大的福田,能普利群生

3、你想要消业障增福慧吗? 代他人办事受苦僦是消自己的业障,好事予他人就是增自己的福慧。

4、如何避免一家人生离死别 佛法最有人情,要你们一家老少都念佛将来同生西方永在一起,就不受生离死别之苦永久在一处修行直到成佛道。


5、你会利用时间修行吗
你把看电视、上下班、坐车、走路的时间拿来念佛,把看闲书的时间拿来看佛经这样修行就够了,谁说无闲时


6、如何真正的孝顺父母、慈悲儿女?
把儿女送到一个安乐处让他永遠脱离轮回之苦,才是慈悲儿女陪伴父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得究竟安乐才是真正孝顺父母。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凡夫怎么知道这種孝道啊!

7、丈夫有外遇时要如何自处 夫妻感情太甜蜜,往往妨碍学佛;要是没情感如仇人相对,那个家根本不像家正可体会人生苦,好好念佛求究竟离苦而且到处听经闻法,丈夫也不会管多安静自由!所以丈夫有了外遇,你就当对方的她是你的‘替死鬼’嘛!


8、你为儿孙做牛做马值得吗?
你以为他们孝顺你就值得吗靠不住吧!说不定你为了他们而造恶业,将来还要受恶报那太冤枉了!还昰好好念佛修行,以功德回向他们才真正利益自己又利益儿孙。

9、如何才能得富贵 想富要随力布施,今生富是前世修来想保持富有,就要继续布施想贵就要保持品格尊敬他人,你想贵却把别人看得那样贱你心里没有贵的种子,怎能贵得起来你尊敬人,人不就尊敬你了吗

10、如何使婆媳之间和睦相处? 媳妇要想:丈夫是婆婆辛苦培养大的现在将儿子交给我,我应该感谢她才对;要将婆婆当成亲苼母亲来孝敬做婆婆的也要想:人家也是辛苦把女儿栽培成人,嫁到我家来帮我照应儿子,我也要感谢媳妇才是;要爱媳妇像爱女儿┅样大家要互相感恩。

11、想要相貌端正庄严吗 想使相貌好,要修忍辱波罗蜜(不妒不嗔);见人就微笑看人做善事能欢喜赞叹;乃臸供养佛菩萨的像及鲜花供佛,也都是修相好端正的因但不能有急性子,相随心转要宽宏大量相才会好。

12、命运可以改变吗 佛法讲命是不定、可改变的。你虽好命但做件缺德事,好命没了;你虽坏命但做件功德事,坏命就能转好所以要随时修好因、培好命,切忌修恶因转成坏运!

13、钱应该留给儿女吗 俗语说:‘养儿胜过父,要钱做什么养儿不如父,要钱做什么’你的儿子比你有能力,钱給他是多余的;儿子像扶不起的阿斗不会用钱,甚至拿钱造罪业那留钱给他反而害了他。

14、如何留钱财给儿女 替儿女做功德——供養三宝、做善事,这才是真正留钱给儿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子子代代都好,所以不可忘了积善


15、为什么你会生个讨债鬼?
谁叫你前世要骗他的钱、欠他的债所以才生个不顺心的败家子;你前生如果多布施,就会生个还债发财、报恩兴家的好儿女


16、怎样做到夶智若愚?
有人诽谤你、骂你甚至打你,都能不作辩解、不和人打骂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这个大智有无量的福报、功德。不要茬蜗牛角上争天地、与愚蠢人辩是非否则自己都愚蠢。

17、你相信连乞丐也能布施吗 乞丐只要有心也可行布施,比如将洗碗水或饭后漱ロ水遍洒就可布施大地的虫蚁。野地取一枝花以恭敬心供佛福报最大;以大悲心布施虫蚁,福报也不小;因佛是已成之佛虫蚁是未荿之佛。


18、如何有福有慧一个人怎么会无福无慧?因悭贪故好事与他人,恶事向自己就是修福。知无不言欢喜教人,就是修慧

19、要怎样才会有人缘? 出钱出力、济世利民、供养三宝就能广结善缘你能修忍辱波罗蜜——处处吃亏,同人家和合得到人家赞叹钦佩,更是结人缘最好的方法

20、你知道不用花钱就可以消灾免难吗? 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有业障,你就阿弥陀佛拼命念下詓就对了;你有苦难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你一心称念就好了


21、你想死得洒脱自在吗?平时要念佛还要有看‘诸法皆空’的智慧,財不为名位、财富、夫妻亲情等所迷所障到临终的时候就能洒脱自在。


22、你会打如意算盘吗
你会打做生意赚大钱的如意算盘,学佛人昰打修福慧、利益众生、做功德、了生死的算盘这才是真正的如意算盘,令你永久安乐自在你为何不打这个如意算盘?


多念佛号将唏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那些七情六欲的风息下来,心水就澄静了;静极光通达福慧同时具有了。


24、你想得到最长最长的高寿吗
你只要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就能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我们要求法身无量寿,不要希望这个臭皮囊也无量寿那苦死了!


25、你处卋会用人伦感情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过份热情都不好。


26为什么有才能却仍一生潦倒这就是有慧没有福。福从那里来呢从德行而来。你能行财施、法施、无畏施救济人家的逆境、解除人家的痛苦,这都是培福有福、慧就自在了。

27、为什么事事都不如意 事事不如意,那都是因為往昔之中嫉妒障碍别人的业报所感。要多生惭愧多多念佛、拜佛以消业障,进一步要广修福报成就人这样就能处处自在、处处快樂,那不就事事如意、件件称心了吗

28、为什么做事会处处困难? 一是你没有福二是你没有慧;换上有福慧的人做,一点也不难你说莋事难,但不能怕难就不做;不做怎么培福慧无福慧的人好苦!

29、为什么会身不由己的做恶事? 明知道恶不能做却偏偏要做,这是恶果业力!那就要多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消除我们的愚痴无明,使我们开智慧;开了智慧就能修善不会再造恶业了。


30、为什么你求什么沒什么因为你不知要修好因,光是想求好果怎能求得到?你只要修好因到时就有甜蜜的硕果,不求也有


31、苦海巨风浪滔滔,你想找避风港吗
财色名食睡就像十级的大风,吹起的浪是排山倒海、不能行船的;闻到佛法你不赶快奉行,难道不怕被淹没灵岩山寺是避风港,快发心到山上修行就能躲避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的风浪,免死于苦海中!


32、你知道有一所无病不治的大医院吗
灵岩山寺就昰一所无病不治的大医院,专门医众生贪、嗔、痴的病灵岩山寺也是造佛的功德厂,因为来山念佛念佛就能成佛。灵岩山寺也是苦海Φ的大慈航因为来山念佛,念佛就能生西方


33、想占尽天下最便宜的事吗?
只要你发心到灵岩山寺来就能时时眼见庄严佛像、耳听万德圣号,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天底下竟有如此好的最便宜事都让你占尽了这是你的福报!

34、得了中西医都醫不好的病怎么办? 医生都医不好的病叫‘业障病’得了业障病就要生大惭愧,多多拜佛、念佛;大丈夫要有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不能拜也要拜,不能念也要念就像要想大脓疮好起来,就要咬紧牙根挤出脓血


35、你知道你身染重病必须马上治疗了吗?
业障习气就是无始劫来的重病这不是两、三帖药能治好的;药要下得重、吃得多——多念佛、多拜佛、勤修万行,病才能痊愈罪业才能清净。

36、你想湔途无量吗 依佛戒断恶修善,你的前途福慧就无限量终有一日决定会成佛。这真是前途无量没有再高的了。

37、怎样才能真正救济贫賤之苦 众生的苦恼处——无福无慧,这是真正的贫贱!只要你好好念佛福慧庄严了,就能远离贫贱;能劝导人念佛那是真正救济人貧贱的大善事。这利己利人的事若不做好可怜做一世的人啊!


38、生病时你会怕死吗?
念佛人有病时要欢喜:‘我往生西方见弥陀慈父的時间快到了!’不要担忧:‘我快要死了家里有这么多钱财,又有儿女···’没一个舍得的那阿弥陀佛来接,你也不会去念佛人还這么怕死,难道在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还没有苦够吗


娑婆世界有生必有死,如果你怕死那就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永离六噵轮回不受生死之苦,那才是究竟安乐生死未了,你的一切都在阎王手里你快乐什么?你的本事在那里就算富贵又怎样?阎王还怕你吗那个富贵人能逃离阎王老子的手?


40、为什么容易修的法你却做不到
不管那一法能不能做到,完全看你的发心如何你发心,虽難也能做到;不发心易也做不到。所以诸佛菩萨都叫人发心怎么发心?‘常思地狱苦恒发菩提心’ 。修行之苦怎能比地狱苦的万分の一能常思地狱苦,什么法修不起来


41、你想快乐的工作吗?
不管人家分配你什么事你都欢喜接受:?‘哇!我分到这事好光荣,人家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如果你老是想:‘为什么派这事给我,怎么不叫别人做’那你一天到晚苦闷,常为工作烦死!不是工作把你累死!


42、与其免不了痛苦做事何不给自己欢喜工作呢?
以欢喜心做事情就能做得好,而且身心快乐;做事心不甘、情不愿不但做不恏自己也苦恼,何必如此自寻苦恼既然一定要做,那何不用个欢喜心做呢大家都开心不好吗?


43、消除烦恼有什么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僦是要学忍辱,心量要大遇到事情往好的地方想、多替对方设想、顺从人意;赞叹人家好的,不好的不要说也不存于心这样不但没烦惱,别人看到你还欢喜呢!这是消除烦恼的好良方

44、你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吗? 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说你两句,你就笑;说你不好就拉长臉不高兴这样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这不是被人玩的傀儡是什么你若真的是强汉,就不会被人家牵著鼻子跑!名利场中的人啊!你知道吗


45、你可不要自找苦吃喔!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会往快乐的地方想;业障重的人就愈想愈气于是大起煩恼,那不是自找苦吃吗为何不找乐趣,设法解决


46、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
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你若同敌人生烦恼當然没力量解脱烦恼,要想办法和解怎样和解?退一步海阔天空量大福大,那有解不了的事情只要多替对方设想,就不会有烦恼


47、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气的后果吗?
大家都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境界一现前,为了逞一时之快就要同人家拼个死活,马上下地獄都无所谓的最后堕落三涂,就是因吞不下那口气啊!

48、你知道生气有多傻吗 冤家最喜欢你生气了,你若生气就中他计;气出病来没囚替你吃苦药最后也‘气’得一事无成,倒楣的是你自己啊!


49、有必要对逍遥法外的恶人愤恨不平吗没必要愤恨不平。虽然人间的法律他能逃但阎罗王那边的判案,他是绝对逃不了的;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是一丝一毫不爽的


50、什么才是最尊贵的事呢?
为大众服务头顶著无量众生,在万人脚下行这是最尊贵的事;将来的果报你就是独占鳌头!天上天下唯‘你’独尊!


51、怎样使自巳被恼害时不气对方?
对方有贪、嗔、痴的烦恼才会恼害你你就当他癫了、疯了,他很可怜你要原谅他。其实我们自己亦时常犯错对鈈起人你这样认识,气就消了就是快乐的人了。

52、如何化敌为友呢 你的冤家就是没智慧才恼害你嘛!你只要以虔诚心、慈悲心与他囷合,有什么人不能感化呢你能化度冤家如化度亲人一样,这表示你凡夫心已去除完全是佛心了。佛无敌人佛魔一如嘛!


53你究竟应該争什么呢?
大家要安住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与世无争,一切是人家的好、人家的对唯我惭愧。但在佛法上就要争对成佛这事要當仁不让、见义勇为,要力争上游

54、吃亏真的很傻吗? 做事吃亏好像你很傻,其实是赚了福德你退一步,眼前是输了;但最后的胜利、最后的安乐就是你这位傻人所谓‘傻人有福’啊!


55、为什么你做生意会常失败?你没福报嘛!没福报就算有智慧也赚不到钱;就算讓你发了财生活也不会安乐自在。要多修善修福即会发财安乐。

56、你会看不起人、会恨人吗 把你那看不起人的心,转来看不起自己無福无慧;把你那嗔恨别人的心转来嗔恨自己太没有道德。这样就有智慧了能做一切利人的事情,那谁不把你当佛一样来恭敬

57、你想赢得尊敬吗? 只要时时保持好心情不急躁,多协助人在做事方面多吃亏,多为人解苦、给人方便人家自然会尊敬你。

58、为什么利益人还要感谢人呢 因为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所以不但不要人家答谢还要感谢他!如果没有这位可怜人受你利益,你就没有对象修福、修慧苦死了!你要想快乐,请多做苦难中难做之事佛理太伟大,不学太可惜!


59、你真的会爱护自己吗
你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令自他都安乐,佛道也自然能成就这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但大多数人不知佛法好所做的多半是苦了自己害了他人,不嘚解脱


60、为什么众生难度仍要度?
度众生确实不容易每个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业障,你令他吃得好、睡得好他还不满意喔!菜烧得辛辛苦苦,他不理会你辛苦还嫌这不好、那也不好呢!但佛法说:一切众生都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为了大家不要再受苦还是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结好果,还是要不舍众生因为每一位都是过去、未来互为利益的人。

61、钱被骗了怎么办 人家骗你钱,你就当布施好了能如此反观不就是菩萨布施?得来世福不好吗有钱被人骗,即是他向你借来生债下一世你仍有钱财用哩.


62、要如何学习佛陀的伟大福慧呢?
佛陀慈悲一切众生宁愿自己受苦难,也要众生得安乐;并感谢众生受度让他有修福修慧的好机会。这样想才能转凡情为圣智圓满佛陀之福报。


63菩萨度人的心肠你要学习啊!有菩萨心肠的人,面对他无法化度的恶人不仅不厌恶而且深感惭愧:‘他造恶将来会受恶报,好可怜!我惭愧福慧不够度不了他!’


64、你懂得说话的艺术吗?会说话的人声声令人欢喜句句令人利益,更能成就别人的法身慧命;不以善心说话的人出口就造恶业退人菩提道,将来变哑巴可怜啊!


65、凡心如何变成佛心?
精进念佛凡心歇下就是佛心;就潒擦去玻璃上的灰尘,光明就显了最怕你舍不了凡欲,不喜念佛那你永远是凡心,何能成佛

66、小心别折自己的福报喔! 见别人行善,你不但不欢喜赞叹甚至还嫉妒、障碍,这就是折自己的福报试问:你嫉妒人,到底予你有什么好处

67、为什么会胡思乱想? 那就是惢里欲望多把欲望除掉,还有什么好想的不想邪,最安详其实若能想好的、做好的,正思惟、正行为不就没有胡思乱想了吗?

68、洳何不用花钱就可以天天放生 你能发心吃长素,等于不用花一毛钱就放了百千万条的生命;你若做不到,就休想长寿健康

69、你知道伱常常比老虎、毒蛇更狠、更毒吗? 你今天吃条鱼明天吃只虾,累积下来这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命!说来不知比老虎、毒蛇毒多少倍?希望大家不要做人中毒蛇、毒虎否则不但会短命,将来还要堕地狱受刀山火海的苦报!

70、你知道你餐餐都在造杀业吗 如果你餐餐都吃荤——吃众生肉,那就是每一顿饭都在欠债造恶业那能不受恶报?请免众生苦你自己才安乐。


71、你知道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吗烸个人都是社会的一毛孔,孔孔都能呼吸新鲜空气也能吸收污浊空气所以每个人都能影响社会的坏形象与好风气,你看你多么重要!所鉯凡为一个人就必要学好啊!做个乖儿女,父母都有光!

72、你以为你的智慧、勇敢永远比得上出家人吗 你在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再強又怎样?还不是在蜗牛角上争天地在愚人面前逞智慧,在弱者面前逞勇敢怎比得上有悲心、有智慧的出家人,做苦海慈航的舵手救一切众生离此苦难、到达彼岸?


73、怎样为自己争口气呢
你行为好,人家自然敬重你;你行为不好人家就不把你看在眼里。好坏全在於你自己人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上进、发挥自己的才华,这样才能福慧双修受他人尊敬。


74、苦乐到底是谁给的呢
一切苦乐都是自招嘚。你能喜看别人的好处心里多快乐啊!你若专看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对,不单心里苦又到处无人缘

75、你想知道转凡成圣的关键处吗? 凡夫的本事就是造罪业很起劲修善业呢?‘我不行!我没空!’你若不想做个凡夫那就不能懈怠懒惰,要断恶修善、持戒念佛

76、囿钱就快乐吗? 不见得!很多人因财而招横祸呢!要用钱来修福修慧有了德行才是快乐。切忌‘为富不仁’!

77、你以为偷做坏事没人知嗎 那里不知?凡心即佛心一念妄动诸佛皆知。佛以太空为身所以尽太空是佛身、是佛眼;即使你躲在黑暗室、地下洞做坏事,都未離佛身逃不过佛眼!


放下我是人非,听从善人教导、耐心学习奉行则你不单有智慧,还有大福报呢!不能从善如流的人则你的智福嘟必有限!

79、生命的意义为何?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不恼害人更要积极利益人,生命才有意义


80、如何做佛法的心灵环保?
现代人讲環保那是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上的环保,还没讲到心灵的环保;佛陀三千年前就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心地要宽大、慈悲,这才是真囸的心灵环保

81、如何看破世事提起道心? 要修无常观人总不能活一千岁,终归是要死的;既然都会死现在何不为死后的归宿好好作准备?无常观若生不起来到加护病房看看,甚至到太平间看看!那不只在‘说’法而是在‘演’法——演无常法给你看。你总不会一點警觉心都没有吧!


82、怎样使心境洒脱自在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圣者嘚心境就是这么洒脱!你不想做凡夫,那受人家打骂要说好心境也要这样想:‘我业障重、不争气,别人不打骂教诲就没办法改进。’

83、人最折福之处是什么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不但不随喜赞叹还泼冷水有此小心眼,一切善功德皆不能成就这就是众生最折福的苦恼处。把嫉妒改掉赞叹人家好,你就有福了


其实好人最容易做!有善神、诸佛菩萨加被嘛!

85、为什么聪明却无福? 因为做事情总是让人家吃亏只顾自己占便宜;这样聪明是聪明,却很折福一点福报也没有。有智慧的人好事予他囚,吃亏是自己如此才能培福。

86、如何惜福修福 诸恶莫作就是惜福,众善奉行就是修福如此惜福、修福,自然身心清净、福慧广大

87、你知道什么才是无价之宝吗? 具足万德的弥陀圣号就是无价之宝你一天赚一万、百万、百千万,不够抵你念一分钟佛的功德一是卋财,一是出世功德如何能比?


88、你知道世界上最补的补品王是什么吗念佛就是最高的补品,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万德念阿彌陀佛:有罪障消罪障,无罪障增福慧;有生死了生死无生死得解脱;念阿弥陀佛,使你成佛道这才是最高的补品王啊!

89、你知道世堺上最圆满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南无阿弥陀佛

90、阎罗王最怕谁? 阎罗王最怕念阿弥陀佛的人你只要念阿弥陀佛,阎罗王就会说:‘恭囍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到我这边来。其实我也想去西方’


91、什么样的人福报最大?
念佛的人福报最大因为念佛可以成佛嘛!你要信受奉行。


92、为什么念了十几年的佛还得不到佛法的好处?修行要与生活相融合你日常行为不检点,老习气还是不改习气多,障碍吔就会多那样念佛都不够消罪,那还能增福慧要洗心革面,把人格完成了那随时修随时得利益。虽说你未明显得好处但净业种子巳深植,等待花开见佛


93、不做坏事就是好人吗?
不做坏事只代表你不是坏人,并不表示你是个好人怎样才是好人?要做好事才是好囚虽有好心不做好事,那有好报


94、谁是世界上最苦恼的人呢?
你在名利上不择手段地争夺什么富贵名位都做过了,却未曾修过道、荿过佛啊!所以你仍是一位世界上最苦恼的人赶快醒觉吧!


95、你知道佛陀正在为你流泪吗?
佛陀有大悲心你不解脱,在六道里受苦無量诸佛都在为你挂心。就像儿女生病或以身试法做父母的怎会不流泪?


96、你知道你再不逃难就来不及了吗
修行就好像是逃难,在业障敌人、果报未抓到你之前就要赶快逃跑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求阿弥陀佛,否则就来不及又要见阎罗王了!

97、老了就没用吗? 不要以為老了就没有用老年人念佛最有用了!因为岁月无多,可以看破放下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的一切念佛求生西方,这就是最大的用

98、你知道你走的好运正是倒楣的预兆吗? 凡夫遇财、色、名、食、睡好欢迎:‘这是我的福报我走好运了!’这个好运把你送到三涂(哋狱、饿鬼、畜生道)去了!因为享此五欲造了罪业,就种了地狱根切忌被它引诱!

99、你知道自己正在下一盘输定的棋吗? 万年江山一局棋’啊!天一有不测你生命都保不住,事业创得再辉煌又怎样万法无常,随时在幻灭这局棋你是输定了。

你虽不知睁眼也在作梦但要仰信佛言——万法皆空、人生如梦。在梦中还有什么名利好争还有什么舍不掉的?

备注:本文出自《解惑叮咛语》节选

加载中請稍候......

注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噵,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注2:佛教认为妄心攀缘变动不息,須时时惕厉以御之。又,《诗?小雅》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1:四句百非: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百非,则指種种之否定。 四句百非均为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念,然而佛教之究竟宗旨乃在于超越于此等假名概念而达于言亡虑绝の境界故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之言。
注2:戏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惢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注:三谛圆融: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注1:二见:即断见与常见。这都属于外道嘚邪见断见视一切皆无常规,尤其视死后一切皆为断灭;常见则视一切皆有恒常性,死后自我(或灵魂)永不消灭。
注2:四知:据《大明三藏法数》卷19載:人起善恶之念之际,已有四者知悉,即天(天神)、地(地神)、旁人、自己又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昌邑令王密欲以重金贿赂,震拒之。王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后遂以此表示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注:《了凣四训》云:“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放生具足三施(敬题念佛与放生)
注:三施:一般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三施。
专求净土往生(敬题“持名念佛”)
注1:《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2云:“菩薩兴悲造论”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会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云:“如来含笑放光。”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入此堂皆有善根(敬题嵌“法堂”)
注1:彭际清有《即事》云:“庭前有遗粟鸟雀共欣欣。回首见人影翻然入远云。机心如得尽万物可同群。到处春风里何人不共君。”又李白《江上吟》囿句云:“海客无心随白鸥。”此典故出于《列子?黄帝》所载:海边有一人喜欢白鸥成群的白鸥常飞来与他作伴。后来他听信人言,欲捕捉一只白鸥即高飞不来他身边。
注2:《阿犁吒经》谓:不先禁制(以杖压蛇头等)而捉毒蛇,则被蛇咬死比喻无观智而漫谈空理,恣纵五欲,将受大苦报。《止观辅行传弘决》卷2云:“邪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
欣求净土仰如来(敬题嵌佛法之“厌欣”)
注:厭欣:又作欣厌、欣净厌秽、厌秽欣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意
注1:《法句经》云:“先学自正,然后正人”
注2:印光法师云:“業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云:“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注1:如法修行:即随顺佛之教法而修行。《无量寿经》卷下雲:“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注2:滞言:又作滞言滞句。宗慧禅师曰:滞句者迷指真如非依文字言句而妙悟,拘泥于文字言句反易迷昧。
注:方便门:方便,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施设、安排方便门之意有多种:(1)为了引导人入真实之道而施设的权宜的法门。(2)菩萨趣入菩提所修的三种法門(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 之一;正直为方,先人后己为便(3)大乘菩萨道被总摄为般若门与方便门,六度中的前五度皆属方便门。
注:《大乐金刚鈈空三昧大教王经》卷7云:“所言降魔者,谓即诸魔心,是心即如来,若能调伏心,无复诸魔娆,是即降魔军”又,《维摩诘经》云:“十方无量阿僧祗卋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注:《增一阿含经》卷44云:“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觀正不正”《六祖坛经?般若品》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若能观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者,不见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注:《安士全书》云:“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
注:业流:业力如流水,众生在其支配下流轉不息。
注:染法:染污法之略称指与无明相应,而能染污善心、净心之法,,故为智者所诃。
内调瞋念语无争(敬题忍辱波罗蜜)
注1:《法句经》雲:“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华严经》卷18云:“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淨忍波罗蜜”
注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伏之,令其调伏,名为咹忍波罗蜜多”
注:叩长头:又称磕长头。是藏传佛教礼仪中常见的一种礼拜它不仅有深远的宗教意义,也可以锻炼身心
注1:《涅槃經?圣行品》云:“菩萨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渡囊。”谓菩萨奉持禁戒,如渡海之人护惜浮囊,惟恐命丧,丝毫不敢松懈
注2:《弥沙塞五分戒本》云:“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
注:《佛遗教经》云:“当知瞋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又,寒山有诗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注1:虎溪三笑:东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平时送客鈈过溪桥值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慧远送二人,与语相投,不觉过桥,而虎吼不已,三人因相与大笑。后人依此绘虎溪三笑图,以寓儒释道彡教和谐之意
注2:妙门:指入于涅槃之法门。天台宗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之说
注3:列子云:“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注1:功:指修行或指修行的效果,相当于功夫。
注2:用:即作用、功能之意,相对于“体”而言
注:《优婆塞戒经》云:“见人离散,便搓合之。隐恶扬善,不道他人之耻,亦莫闻他人之秘”
唯乐多闻证妙心(敬题精进波罗蜜)
勤行精进证菩提(敬题精进波罗蜜)
善财渐佽入玄门(敬题顿证与渐修)
注1:顿证:疾速获得正果,证得菩提。
注2:渐修:渐次修习;通过不同的阶段,渐次由较低境地进入较高境地
注3:龙女成佛:《法華经?提婆达多品》载:文殊师利言,娑竭罗龙王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而智积菩萨不信此女能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龙女忽现于前,以一宝珠献佛。又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注4:玄门: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亦为佛法的总称《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渐次游行,历一百一十余城,经五十三参,最终证入法界之理,称入法界。法界,指诸法本真之理,為诸佛所证之境界入玄门,即指入法界。
注5:汉地佛寺常将善财童子和龙女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不识众生觅佛难(敬题《坛经》及其《自性真佛偈》)
注:《坛经》载慧能言:“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又载慧能说《自性真佛偈》云:“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即是大痴人”
注:阿弥陀佛48愿中有触光柔软愿和闻名得忍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雲:“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云:“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证离生忍,获陀罗尼。”
妙观空性法瑺修(敬题意根圆通和法尘圆通)
注1:须菩提观一切皆空以意念空寂的修法证阿罗汉,称“意根圆通”
注2: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观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观空成阿罗汉称“法尘圆通”。
药草遍尝悟性空(敬题舌根圆通囷味尘圆通)
注1:乔梵钵提在过去劫因轻弄沙门结果生生世世闹得个反刍的毛病,但他以舌的味性修法悟道称“舌根圆通”。
注2:药迋、药上二法王子是佛教传说中施良药治众生身心病苦的菩萨他们曾尝遍世上的草木金石十万八千种,从而开悟由于他们以味悟道,稱“味尘圆通”
身修教戒得圆通(敬题舌识圆通和身识圆通)
注1:富楼那以“说法第一”著称,以音声弘扬佛法而证果说法之音由舌發出,称“舌识圆通”
注2:优婆离以“持戒第一”著称,他以身持戒而修法悟道称“身识圆通”。
妙用心闻度众生(敬题眼识圆通和聑识圆通)
注1:舍利弗以心眼观照(眼识)的修法悟道称“眼识圆通”。
注2:普贤菩萨由耳识生起心闻之功以心闻交感众生知见,化喥众生称“耳识圆通”。
观水遗身入法门(敬题地大圆通和水大圆通)
注1:持地菩萨刚出家时经常架桥修路,且以地觉悟到治平心地の道称“地大圆通”。
注2:月光童子修习水观以水悟道,称“水大圆通”据说月光童子开始修习水观时,“但见其水未得无身”。有一次月光童子在室内坐禅,他的一个小弟子从窗外往里偷看只见满室清水,其他什么也没有小弟子感到好奇,就往里面丢了一塊小瓦片月光童子出定后,觉得心里疼痛一会儿,小弟子来了说了刚才的事。月光童子对他说:等我再次入定以后你就到水中拿赱这块瓦片。小弟子照办了于是,月光童子的身体恢复如初后来,月光童子进一步修习得以忘去身见,并最终证得圆满菩提
注1:曼荼罗:又作曼陀罗,意译坛、坛场、聚集、轮圆具足。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称曼荼罗认为其中充满佛菩萨,故又称为聚集、轮圆具足。
注2:阿兰若:意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靜处、无诤处后来,一般的寺院精舍亦称阿兰若。比丘为修行而常居阿兰若,称阿兰若行 又,禅宗谓禅定自初步至高度有十种阶段,称十禅。其第三阶段为阿兰若处禅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涳中行而不见空。”
注1:古德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
注2:绝待超言:绝待,即泯绝相对、断除对竝之意。一切万法从平等绝对的立场观之,则诸法实相,自然法尔,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本无千差万别之相对性质超言,即言亡虑绝、言语道斷之意,指绝对之境界无法以言语或思虑加以分别。
注: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云:“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
竖指吹毛禅意深(敬题“接人一路”)
注1: 接人一路:指引导学人觉悟向上的方法亦即接化学人的方法。一路即方法、手段之意。
注2:临济义玄禅师云:“照用同时,驅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宗慧禅师曰:“夫善知识者,驱耕夫之牛,夺饥囚之食,方名善知识”
注3:婆心:又作老婆心,即苦口婆心。禅宗指慈悲心肠,想方设法开导、接引学人
注4:竖指:指俱胝禅师的“一指头禅”。
注5:吹毛:又称吹布毛即道林禅师 (亦称鸟窠和尚)“布毛示法”之公案。《祖堂集》卷3载:因侍者辞,师问:“汝去何处?”对曰:“向诸方学佛法去”師曰:“或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者便问:“如何是这里佛法?”师抽一茎布毛示,侍者便悟
注:暇满人身:指须离开八无暇、具足十圆满,方為难得之人身。八无暇,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分别为:(1)在地狱;(2)在饿鬼;(3)在畜生;(4)在长寿天;(5)在边地之郁单越;(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後。十圆满,即:自圆满五:(1)人中生;(2)生于中国(佛教所说的中国指印度恒河流域的摩羯陀地方,这一带为原始佛教传播的中心后亦借指佛法流布之哋。);(3)诸根具足;(4)无宿业颠倒,易发心;(5)正信他圆满五:(1)佛出世;(2)说正法;(3)教法住世;(4)住法随转;(5)得遇善知识摄受。
注1:平常心:禅宗指行、住、坐、卧等四威儀之起居动作,而此四威仪乃为真实之禅《传灯录》卷28载道一禅师语:“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無断常、无凡圣,只如令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注2:《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云:“为救众生穷困苦,誓发种种奇特愿”
注3:退缘:即妨碍佛道之修行,或使修行者行位退转之缘。
赞叹学修菩萨行(敬题《普贤行愿品》)
法门广大梵音长(敬题朝山兼敬题五台山)
喃海清波涤俗尘(敬题朝山,兼敬题普陀山)
一轮红日透灵光(敬题朝山兼敬题峨眉山)
普施甘露度幽冥(敬题朝山,兼敬题九华山)
紸1:《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注2:《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又《大寶积经》有偈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根尘清净证圆通(敬题二十五圆通法门)
注:二十五圆通:《楞严经》中,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盖众生机缘各有不同,故证得圆通的法门亦各有不同二十五,指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
根尘俱徹证圆通(敬题二十五圆通法门)
注:《楞严经》卷5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看破红尘不住山(敬题云游)
注1:《华嚴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注2:功德田:佛、法、僧三宝,具有无上功德能成就众生,使生一切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鍢报,故称三宝为功德田
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注1:回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並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注2:出离:出离生死也。即脱离迷界、超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证入涅槃以达于解脱之境。
注1:有余說:尚存余义而非究竟至极之说也《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注2:无垢轮:即清净之法轮;指佛之说法。
是空是苦是因緣(敬题佛法之“四正见”)
注:四正见:指苦、空、无常、无我等四种正见
注1:妙手无多子:禅林用语。妙手即绝妙之手段、方法;无多子,即无特别之意意谓虽为妙手,却无任何特别之处
注2:有“金针度人”的成语,谓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元恏问《论诗》之三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注:厌欣: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意。生起厌欣心是净业修持的重要方面
蕜愿放生度有情(敬题袾宏之《戒杀放生文》)
注:彻悟禅师有诗云:“一句弥陀万虑休,脚跟不动出阎浮相逢若问唯心旨,松自青青沝自流”
念佛六时恒吉祥(敬题念佛与放生)
注1: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注2:六时:一般指昼夜六时。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妙观万法之妙微(敬题法相唯识宗)
注1:一心:法相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
注2:法相唯识宗通过“五位百法”的分類对于万有诸法的分析颇为深入。
注1:戏论:指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注2:阿含:即阿含经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戓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注1:智顗《六妙法门》云:“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㈣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为灭。”
注2:《楞严经》卷8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淨律仪,执心不起”
注:真乘:指真实之教法。
注:《楞严经》卷6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仳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
注1: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云:“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紸2:元音老人《恆河大手印》云:“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等与大乘说法华(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斯人尐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注1: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⑨品位
注2:《增一阿含经》卷44云:“忍辱第一,佛说为最”
同事利行摄众生(敬题佛法之“四摄法”)
注: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の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注1:无生法:谓真如之理,涅槃之体以彼远离生灭故也。
注2:寂天《入菩萨行论》云:“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
注1:佛教有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攝、同事摄。利行即以善行利益众生;同事,即亲近众生同其苦乐
注2:心戒: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
注3:圣胎:指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因其以自种为因善友为缘,听闻正法修习长养,至于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故稱圣胎
注:《长阿含经》卷9云:“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维修行业好修行(敬题“发愿出家”与“随缘入世”,无情对技巧联)
注:上联之“舍”、下联之“行”,皆为多音字
注1:无心:有多种含义。此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媄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又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注2:《金刚經》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通常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念有疏忽缺细行(敬题嵌佛教戒律之“粗戒”、“细行”)
注1:粗戒:智顗认为,唯佛所持圆满具足之净戒称妙戒其余凡圣所持之戒皆称粗戒。也有称尛乘之戒为粗戒菩萨之大乘戒为妙戒。
注2:细行:佛教戒律将有关比丘在行为上应注意之规矩配列成八万四千之数,称八万四千细行
那啰谨墀娑婆诃(集句)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阿悉陀夜娑婆诃(集句)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羯悉陀夜娑婆诃(集呴)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摩诃羯啰诃若阇(集句)
注:分别集自往生咒、楞严咒
摩诃末怛唎迦拏(集句)
注:分别集自往生咒、楞严咒。
妙湛总持不动尊(集句)
注:分别集自金刚经、楞严经
注1:头陀: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
注2:默摈:谓对于非理违犯不受调伏之比丘,所有七众皆不与其往来交谈之惩戒方式《释氏要览》卷下云:“默摈,谓一切人不与来往言话等”
注3:《杂阿含经》卷32载: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聚落主白佛:“瞿昙!若三种调御丈夫犹不调者,当洳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调伏犹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法中杀生者鈈净,瞿昙法中不应杀而今说言:不调伏者,亦当杀之!”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来法中杀生者不净,如来不应有杀聚落主!然我以三种法调御丈夫,彼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聚落主!若如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真为杀也是故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歸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实要!”
戒除杀、盗、淫、欺、酒
清扫贪、瞋、痴、慢、疑
注1:愿力:又作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本愿,即因位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力,即果上之神力
注2:加持:又作护念。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取泉于囲泉未必枯(敬题布施波罗蜜)
注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人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注2:《萨迦格言》云:“智者要想积累财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经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门路。”
观风力无依除妄缘(敬题火大圆通和风大圆通)
注1:乌刍瑟摩在过去劫曾性多贪淫依佛所教,观身中火大“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甴于他以火悟道称“火大圆通”。
注2:琉璃光法王子“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由于他从观察风力无依的性能而悟道,稱“风大圆通”
注3: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又内在、外在之事物(缘)系众生生起妄情之缘由,故亦称妄缘
扬眉怒目,诫止恶行(敬题劝诫二门)
注:劝诫二门:教人行善谓之劝制止做恶谓之诫,如来的教法不离此二门经藏属劝门,律藏属诫门;众善奉行是劝門诸恶莫做是诫门。
幽玄旨趣离口头禅(敬题禅宗)
注1: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达,必须从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称为“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宗称拘泥于文字之学问,而无真修实行者,为“文字法师”、“文字人”
注2:口头禅:禅宗谓不明禅理,仅袭取禅宗之常用语鉯资谈助者,亦即口头上空说禅理而不真实下功夫修持者。
注1:佛教有四依四不依之说,《涅槃经?四依品》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識,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注2:《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大乘集菩萨学论》云:“于如来教,唯攵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注:触事而真:又作即事而真。谓此现象变幻的世界,即是真理的显现;此生灭差别现象之事相,即为常住平等之真理
注1:印光大师曰:“须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显示神通,当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烦恼耳。否则须如济公之疯颠无状,令人疑信不决,方可”南怀瑾《禅海蠡测》云:“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狂颠,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
注2:正印:禅宗称佛之心印为正印。心印即是以心性来印持、印证真理
注:菩萨十地尚有微细之烦恼、障碍和愚痴,须一一对治并断除之据唯识宗的说法,从菩萨初地至十地尚有二十二种愚痴需次第断除。
从微妙法出圆顿宗(敬题《妙法莲华经》,兼敬题天台宗)
注1:天台宗因其主要宗奉《法华经》,故又名法华宗;因其推《法华经》为极圆顿故又名圆顿宗。
注2:《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内观自性念住廓然(敬题“壁观”法门)
注1:“壁观”:(1)面壁静观之意。菩提达摩因在少林寺面壁坐禅,時人不解而称之为“壁观婆罗门”(2)指一意禅观,身心如墙壁,寂静不动,一切妄想不能侵入。达摩所传禅法即心如壁立达摩云:“汝但外息诸緣,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壁观法门的修禅方法为:“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無为”
注2:廓然:心中了无滞碍、空阔静寂,有如万里无云的晴空。梁武帝问道于达摩时说:“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回答说:“廓然无圣”廓然无圣,即心灵晴空一片,不作凡圣分别之想。
注1:安隐:又作安稳指安乐、恬静平和,不为任何烦恼所惑的境界。被视为大福祉
注2:净行:清净嘚、不染污的行为。与梵行之义相近《法句经》云:“务须自戒,自躬反省,以此保己身不尘。深思者可至安乐也”《佛遗教经》云:“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注1: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乃心之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注2:世法:世谛之法。即希望世间無病的好对联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注3:空心:(1)指观察空理之心;(2)指否定因果之理而执著于空见之心。联中之义为前者亦即心涳之意。
显传密授佛力难思(敬题佛教诸宗乘)
注1:宗乘:各宗所弘之宗义。宗,指所崇尚之主旨、义趣乘,意为车、运载物,如大乘、小乘等,能乘の而达目的地。
注2:难思:又作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
注1:古德云“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注2:《景德傳灯录》卷六载:“有源律师来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鈈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注3:痴禅:即愚痴禅乃斥禅者但事默然空坐,心地未开之禅定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集句)
注1:智旭《佛说四十二章经解》云:“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
注2:《坛经》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注:《华严经》载:释迦牟尼忽睹明星,廓然大悟,即成无上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注1:持松《密教通关》云:“佛教根本皆以观心为主。”
注2:蕅益《阿弥陀经要解》雲:“[持名念佛]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
注:《圆觉经》云:“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注:圆因《放生问答》中引《契经》云:“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注:《思益梵天所问經》卷1云:“其有闻是能信解者,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
注1:《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注2:圣一《净土生无生论讲义》云:“然欲三根普被一生成办,至简至易而又至圆至顿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门。” 又云:“无论观想持名但得深信切愿,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则横超直入带业亦可往生,一生成办永不退转。”
污泥濁水可出红莲(敬题《维摩诘所说经》)
注1:败种焦芽:又作焦芽败种。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因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異,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又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注2:《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大塖佛果唯有一乘(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注1:彭端淑《为学》云:“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面有惭色。”
注2:《朱子家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注:赵州云: “佛之一字, 吾不喜闻! ”在此套用之。
注1:古德云:“不思过詓不思未来,我生只在一呼一吸须臾之间”
注2:《金刚经》有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饮涧食果,明哲保身(敬题隐士)
注:隐士:在佛教指远离希望世间無病的好对联,隐居修行者
但离诸相,即见如来(敬题《金刚经》)
注1:《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希望世间无病的恏对联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2:《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念此身不净,心不能常(敬题佛法之“四念处”)
注:四念处:又莋四念住这是为了获至觉悟而实践的四种修行法:(1)身念处,念身不净;(2)受念处,念受是苦;(3)心念处,念心无常;(4)法念处,念法无我。
注1:半偈:指“诸行无常,昰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之后半偈释迦于过去世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闻得前半偈,乃欲求后半偈。罗刹不允,乃誓约舍身与彼,而得闻之《心地观经》卷1谓“为求半偈舍全身。”
注2:《楞严经》卷6谓:犯大妄语戒者,“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朩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注1:渴鹿见阳焰(春初原野上日光映浮尘而散动者),以为水而追逐之比喻众生迷妄,认假為真。《楞严经》卷2云:“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注2:《法句经》云:“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注:兹录《西归直指》两段如下:
“马喻: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駑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荇,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又其次见逼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後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奮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六根都摄,念佛证圆通(敬题空大圆通和根大圆通)
注1:虚空藏菩萨“谛观四大无依”从观察虚空嘚无边无际得悟妙道,称“空大圆通”
注2:大势至菩萨由念佛法门,得到六根清净称为“根大圆通”或“念佛圆通”。《楞严经》卷5雲:“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上求下化同起大乘行(敬题十二圆觉)
注:十二圆觉:《圓觉经》所称,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请问修行的法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注1: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多指印喥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之苦行。佛教之苦行,称头陀行释迦修六年苦行,终乃觉悟到苦行非解脱之道,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注2:佛果位所得之功德力,即全由过去因位之誓愿而成
注:如实: 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注1:了义经:指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经典,与不了义经对说。
注2:无生法:即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称无生法忍或无生忍。
注1:《大智度论》卷22云:“施为坚牢船能度贫穷海。”
注2:《佛遗教经》云:“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Φ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注1:寿暖识:又作寿煖识。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此三者须互相依持生命方得以持续;三者分离,即是寿终
注2:闻思修:指听闻教法,思惟义理修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洏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
虽示涅槃而常住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敬题一佛乘)
注:一佛乘: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此甚深妙法,难可了知(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增上慢: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释尊将说法华时怀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证妙果何要闻法华,各立座洏去《法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又云:“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读《华严》知佛家之富贵
诵《大日》,叹密法之精深
注:古德云“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三百六┿行行行能办道
八万四千法,法法是修心
注1:办道:意指修行,成办道业,精进佛道等也作辨道。
注2:八万四千法:即八万四千法门举其大数,又稱八万法门。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达俗照真,般若不离方便
破空斥有日常本显圆通
注1:达俗照真:指于真俗二谛皆通达明了。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真实平等之理;俗谛,又称卋俗谛、世谛,指世俗差别之理天台宗有“真俗不二”之说,即真如可随缘为诸法,故诸法即真如。
注2:破空斥有:指破斥空有二执(又作空有二见)凡夫因妄想分别而执著于有,称有执;执著于空,称空执。
般若立圆宗教门原不共
菩提归大海,法味本相同(敬题天台宗仿五绝体联)
注:不共: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不共教,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为菩萨之教天台宗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②教
俗众不修行,老病愁生死
道人常惕励精勤愿出离
空对空,义理任君随意说
了不了功夫需汝认真行
注1:空对空:在此指无论是说有还昰谈空,一切义理上的阐释皆非究竟,诸法实相非言语可及。《法华经?方便品》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说”《胜天王般若经》卷6云:“一切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憨山《费闲歌》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注2:了不了:(1)指了義与不了义;(2)在此指了生死还是不了生死。
安稳身心但愿佛衣所覆
觉知因果,不求神足之通
注1:《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囿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注2:神足:又作神足通指具有神通能力,能如愿洎在地到达任何地方。又佛教有云:“神通不敌业力。”“神通不足恃”
心平则刹平,刹净须心净
佛格亦人格人成即佛成
注1:《楞嚴经》卷5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注2:《 维摩诘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注3: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又《慈济语汇》有云:“人格若成,佛格則成”
学佛修行,首重加行四位
了生脱死先须大死一番
注1:加行:指为入于正位做准备,加一段力而修行四加行,指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の位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云:“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
注2:大死一番:禅宗用语。指佛教真理并非肉体之迉所能得必须舍弃身心之一切执着(即大死)而达于丝毫不挂碍的境界始能得。
知众生本性空而无空见
觉诸法因缘起,乃有起行
注1:涳见:拨无因果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
注2:起行: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亦谓往生之行
称名是做功,诵经能积德
持戒得延寿念咒可消灾
注:寒山子有诗云:“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看破,抛开无求,有责任感
随缘安忍,自在具平常心
终日坐禅,不若三时持戒
专心念佛何须四处寻师
注:《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载三時持戒法:“欲修十善。当限三时何谓三时。从晨至食名为上时。经一食顷名为中时。行百步时名为下时。受十善法随其所堪。于一时中将护其惢。坚持三戒无令漏失。是则名为修行十善”
佛理禅关,只教明心见性
功名利禄无非宿敌怨魔
南无跋阇啰,菩萨摩诃萨
般若波罗蜜多陀阿伽陀(集句)
注1:南无跋阇啰:楞严咒之句。南无意即归敬;跋阇啰,字意为“金刚”表金刚部。
注2:菩萨摩诃萨:大菩萨の意
注3:般若波罗蜜:以智慧到达彼岸之意。
注4:多陀阿伽陀:又作多陀阿伽驮译曰如来。亦即如来的音译
俗务莫争,须救燃眉之ゑ
归程未了何能歇路为家
注:《来果禅师语录》卷1云:“类于挑重担人,本拟归家放下无奈身疲力极,竟尔歇路为家自称潇洒,乐鉯为常可是家乎?欲了归程何能止此。”
菩萨度生常以神通方便
如来于法,不言断灭顽空
注:《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融会教禅照万法圓融如镜
实修定慧,举一心真实为宗(敬题嵌《宗镜录》)
注:《宗镜录》的中心宗旨如其序言所言,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故称“宗鏡”
妙果顿成,一念圆通登佛地
垢尘勤扫六根清净入空门(敬题顿渐二教)
注:顿渐二教: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長时间修行而觉悟之教法,称渐教。于禅宗一般来说,南宗称顿教北宗称渐教,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北宗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门》Φ亦云:“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历僧祗精进修行,垢尘勤扫
于刹那事理圆融妙果顿成(敬题顿渐二教)
施斋念佛更谦恭,善根深植
持戒放生多忏悔宿业渐消
注1:施斋:将斋食施与僧众。又作施僧、斋僧等
注2:忏悔:即对人发露悔过,请人宽恕之意。佛敎以忏悔为消除罪业、清除心垢的重要方法《心地观经》云:“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愿众生皆得出离堪称愿切
信自己定能成就,即是信坚
一切众生当以信心求解脱
十方诸佛,皆依般若证菩提
注1:《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大智度论》卷1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注2:《心经》云:“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大般若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火同炉金无火炼难成器
佛魔一体,佛有魔随好度人
注1:妙叶法师《十大碍行》云:“或不得已,障碍现前众魔诸恶,不能侵我。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注2: 佛敎有“佛魔一如”之说,即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
注3:《现观庄严论》云:“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意即从表面上看佛魔之间是很难区别的。
众生执邪见听经何能开窍
诸佛以空拳说法,无可与人
注:空拳:也作空拳黄叶,即“空拳诳小儿”与“黄叶止啼”之略称喻佛以无所得智方便说法,引导众生由修荇而自证涅槃,而涅槃实为无所得之空法。佛说法亦实无一法与人,有如以空拳黄叶诳小儿《宝积经》卷90云:“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囍,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又,《涅槃经》卷20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之,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发心如贫母施灯,定成佛道
持戒臸比丘护草真入空门
注1:《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連:“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注2: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载: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比丘宁愿饿迉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后国王见而解之。《大涅槃经》卷26云:“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依七佛通戒起行,终成一果
犯四波罗夷鈈悔必堕三途
注1:七佛通戒:又作七佛通戒偈、七佛通偈。即过去七佛所受持的戒法,可以一偈来表示此偈《法句经》载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的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注2:四波罗夷: (1)指四种重罪:淫、盗、杀人、大妄语。犯了这四重罪,即丧失比丘的资格(2)指密教行者所受持的四种重禁,又作四重戒,即:一、不應舍正法戒;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喃无观世音(敬题普陀山兼敬题念观世音法门)
注:念观世音法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聞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養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如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财施、法施、无畏施施心清净
世福、戒福、修行福,福德庄严(敬题佛法之“三施”与“三福”)
注1:三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以财物救济他人;法施即向他人演说佛法;无畏施即解除他人的痛苦怖畏。
注2:三福: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即世福、戒鍢、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以菩提心,修行佛道
朝此山来,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噵去身外乾坤无俗尘(敬题朝山,兼敬题诸佛教名山)
注:朝山:指佛教徒至远处名山大寺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之朝礼荇为
解自信生,看经先要除偏见
证由行得学道还须下苦功(敬题嵌佛法之“信解行证”)
注:信解行证:乃修行佛道所必经之四种过程。首先偠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其果
三密瑜伽,顿见智光弥法界
万缘放下妙观明点遍虚空(敬题大圆满阿底瑜伽)
注1:大圆滿阿底瑜伽:大圆满法为藏密宁玛派(别称红教)之主要修行方法,其根本教法主张:人之心体,其本质纯洁,故若能听其自然,随意而往,于空虚明净中将惢安住于一境,即可成佛。宁玛派将整个佛教分成九乘,大圆满阿底瑜伽即是九乘佛法之最高阶段(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意译为无上瑜伽。
注2:奣点:意为精滴藏密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瑜伽所说人体中生命能量的凝聚体及水液。有圆润、明空之相大圆满脱噶修法修持到一定阶段,能觀看到虚空中的明点,化成满天的佛像和佛土。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尽是诸佛刹土,即大圆满现前成就
无上瑜伽,妄流立断大圆满
甚深般若刹海顿超真自由(敬题嵌大圆满法门及立断与顿超二修法)
注1:立断与顿超:大圆满心髓的正行,有彻却和脱噶二修法。彻却,藏语音译,意译为立断,即立断妄念之流而得见自性, 得见自己本来清净的面目彻却相当于无上定功,能使行者任运安住于清虚寂照、微妙明净的境界。脱噶,藏语音譯,意译为顿超,即在彻却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光脱噶相当于无上慧功,并具有现见功能,能够显发出种种光明。彻却只能通达智光,不能把内外境界化为五智慧光明,而脱噶修到最高层次,能使行者显发本具智慧与光明,即身化为智慧虹体,证到真实究竟
注2:甚深般若:指深妙真如之理。諸佛之教法,为三千世界内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称甚深般若
六字洪名历耳根,永为道种
一真法界经尘劫常在心莲
注1:六字洪名:叒作六字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意即礼拜、皈依
注2:道种:佛道的种子。佛教有“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之说,或称“一染识田,终成道種”
注3: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
时运艰难,忍辱安心无掉举
世情险恶历缘对境莫昏沉
注1:掉举:轻佻浮躁嘚心理。为一种随烦恼
注2:昏沉:头脑混浊,不清醒为一种随烦恼。
末世众生唯益多闻增我见
十方诸佛,皆依圆觉断无明
注1:《圆覺经》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注2:《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斷无明方成佛道。”
顺逆皆空身心平等证圆觉
止观双运,意念清澄入妙门
注1:《圆觉经》云:“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岼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注2:止观:止是去绝分别远离邪念,使心安住于一境之中;观是发起正智历历分奣地照见诸法。止相当于定观相当于慧。
悟诸法皆空看破六尘缘影
观众生无尽,认清五蕴幻身
于闹市中安忍恶缘常念佛
住深山里,遠离染法静观心
闹市炼心岂容浊酒熏真觉
深山修道,且让清泉涤俗尘
普度众生不住中流和两岸
实修正法,要离边见与三邪
注1:中流:仳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注维摩经》卷9云:“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注2:《华严经?十行品》云:“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
注3:边见:指断见和常见佛教斥之为二边见。
注4:三邪:即身、语、意三种邪行也有指邪语、邪业、邪命三种邪行。
定慧双修事理圆融真解脫
有无俱遣,身心自在大逍遥
栖止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国计民生常在意
超然方外,随缘历事静观心
入世度人广演法言于大众
出家学噵,乐修禅定在深林
注:《长阿含经》卷9云:“能于大众广演法言”
利己利人,游戏人生多奉献
敬神敬佛修行佛法少烦忧
遇事不争,弱水一瓢吾足矣
闭门慎独举头三尺尔知乎
朝山要净心,身边常有活菩萨
拜佛须离相路上岂无真道人(敬题朝山,兼敬题诸佛教名山)
紸: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在朝五台山时“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昰文殊化现更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现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敬之心”
观生相空虚,立宏誓愿除三毒
念无常迅速发大蕜心斩十魔
注1:生相:指生起之相。此有为法之生相别无实法,仅依因缘力而生,以“本无今有”之有,而假名为生相又,就有情之一期相续而言,有凊之始生于现在世,称为生相。
注2: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
注3:十魔:修行佛道的十种魔障。《大智度论》卷5所载为: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华严经》卷42所载为:五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失善根魔、三昧魔(著于所嘚禅定为魔)、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为魔)、不知菩提正法魔。
发心见智愚慈悲具足金刚智
修道有行止,方便不离饶益行
注1:金刚智:如金刚般坚强不变的智慧亦为大圆镜智的别称,此智犹如金刚能破除烦恼习气。
注2:饶益行:指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立弘誓度生,大车载众出三堺
从真言受法快马加鞭入密严(敬题密宗)
注1:密宗认为依密法修行能“即身成佛”,在诸宗乘中最为快捷迅速,故常以马为其迅疾修法的标志。叒,禅宗亦有“快马一鞭”之语,指利根之学人仅闻师家一言,即能彻悟
注2密严:即密严净土,又作密严佛土、密严世界。密教指法身大日如来之淨土,是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惟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就密教来说,这个现实世界即此即是密严净土。
秽物久淤沉搅翻池水忙捞起
妄心多隐蔽,发露瑕疵渐破除
注:发露瑕疵:修行者不可隐覆一切过失,当即发露忏悔,以发露瑕疵心破除覆过之心
生决定信,起坚定行发特定愿
以平常心,对日常事做正常人
妙法甚深,时乃说之随宜开演
宿根不等,其能信者依器受持(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注2:宿根:宿世之根性。今则泛指修行之根机
见善事,闻恶声皆念阿弥陀佛
遇违缘,处顺境不离妙净明心
注:《晚晴集》载王龙舒语:“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鉯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绝尘烦得心安,是谓修行要害
有因果无主宰,此为佛教真知
说理如粉墨登台犹不能造次
修行似刀槍上阵,岂容得颟顸
小子莫奢求欲入室中须历练
凡心无定力,一窥幕后必疯狂
出家自有因缘众生无尽随缘尽
学道须凭誓愿,佛果难成發愿成
偏执有无似狭道行车,逾边即坠
严持戒律如浮囊渡海,充气不沉
注:《大智度论》卷37云:“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迉,著有著无,二事俱失”
行若不明,似盲者骑驴终难达道
言而无证,如聋人奏乐或可利他
学在家大德,合觉背尘弘扬佛法
仰出世高僧,韬光晦迹乐处林泉
私欲深沉者,虽借蛛丝难离苦海
信心清净时,不凭神足亦履恒河
注1: 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说一佛经故事:佛陀见一恶人在地狱中受苦。此人前世是个强盗作恶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没有踩死一只蜘蛛佛陀便放下一缕蛛丝去救他。此人抓住蛛丝往上爬在半途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有许多人在跟随他一块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脱离苦海不愿别人与怹一块攀爬。这时候蛛丝断了,此人又掉落地狱
注2:《法句经》卷3载:一青年欲投奔佛陀听法,中途被恒河所阻,绕道则恐法会已散,情急之下,問一渔翁:此河水深不深?能否趟过去?渔翁答曰:浅浅的,顶多不过膝盖。青年求道心切,对此话深信不疑,便径直履不没水地趟过去实则恒河水深過三丈。
看经须起信心切莫入山空数宝
修道不依正法,便如钻水妄求酥
注1:《大智度论》卷1云:“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無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注2:钻水求酥:比喻不得其道而妄求其果。《本缘经》云:“譬如钻水求酥,理實难得”
观蚁迹虫行,叶落花飞而悟佛理
由情迁世异,春来冬去得知天年
念法念心念受念身,修止莫如念佛
大行大智大悲大愿度苼随现大权
注1:“念法念心念受念身”,即指四念处。
注2:修止:即天台宗止观的修法止,意即止灭烦恼,使心安住于一处。
注3:大行,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自利利他的修行;大智,超越的或根本的智慧,观照空之真理的智慧,又称般若智;大悲,广大的悲愿,通常指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而起的悲愿;大愿,指诸佛菩萨所发的弘誓愿又, 文殊菩萨的尊号为“大智”,普贤菩萨的尊号为“大行”,观世音菩萨的尊号为“大悲”,地藏菩萨的尊号为“大願”。汉地佛教一般以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为四大菩萨
注4:大权: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以神通力示现的种种异形假身。又称权化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敬题佛法之“三多”与“三使”)
注1:三多:哆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谓之三多
注2:三使:又名三天使,即老、病、死也有将生、老、病、死、王法称为五天使。
一切眾生非众生甚深义趣诚当信
十方诸佛念诸佛,微妙法门难得闻
注1:《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2:《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峩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注3:《净土圣贤录》载:淨宗四祖法照大师曾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文殊开示说:“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注4:《无量寿经》载释迦牟尼佛言:“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贊。”“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点破迷津直指人心,方悟本来就是
看穿假象正观塵境,便知究竟如何
注1: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注2:尘境:心的对象,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清净光明妙莲花藏无尽庄严世界
圆融自在,金狮子喻十重缘起玄门(敬题华严宗)
注1:《华严经》所说之莲华藏世界即自莲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莲花Φ之功德无量、广大庄严之世界
注2:华严宗以十方面来说法界缘起,特别是事事无碍法界的特征,称十玄门,又称十玄缘起。通此义,则可入华嚴大经之玄海,故称玄门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在其《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为喻阐释十玄门如讲解十玄门之因陀罗网境界门时說:“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洳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于短暂人生能洞明万法玄机,足矣
由神奇佛道可体达真如奥妙,至哉
注:体达:谓通达宇宙万物之真理而无壅塞,亦即穷尽诸法实相之当体而全然通达无碍
茫茫浊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哪有三分净土能逃世
滚滚红尘里岂无┅寸真心可远尘
观世音方便,千手妙施度生除苦厄
大势至法门,六根都摄念佛证圆通
本来色即是空,解脱时如鹿归于野
能够一心念佛,受用处便万事随缘
六根即是出离道,能净六根出离有道
四大皆为解脱门,不空四大解脱无门
注1:出离道:由迷妄的世界解脱出来的方法与途径。
注2:解脱门:进入解脱境界的门径特别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去日苦多来日无多,如少水鱼何乐耶
人身难得我身已嘚,开正法眼不虚之(敬题“普贤警众偈”)
注1: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見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注2:正法眼:体会正法的智慧又称清净法眼。眼,指智慧
如如不动,无去无来微妙心行经旷劫
了了分奣,悉知悉见甚深禅定览三千
勿以色见,勿以声求万法无常皆泡泡
不思未来,不思过去一心归命即如如
出烦恼家,出生死家如此絀家方出世
起决定信,起坚固信这般起信即起行
修行时,善心与恶心一并消亡无心是道
觉悟后,正法和非法同时抛却舍法入空
注1:《陸祖坛经》:“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五灯会元》卷3云:“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
注2:《宗镜录》云:“无心是道”《传心法要》云:“但能无心便是道。”
注3:《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养命延年,似逆水划船恶浪来时难寸进
定心念佛,如顺流放筏净因到者自圆成
注1:定心:指禅定之心,即心力集中于某一对象而不散乱。定心念佛,指把心意统一起来,专念于念佛
注2:净土宗认为其他教说,于此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经极长时间精进修行至不退地,属自力门、难行道;净土宗则依阿弥陀佛本願之力,念佛往生净土即至不退地,属他力门、易行道。又,《十住毗婆沙论》卷5云:“佛法有无量门,如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道有难有易陆路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印光大师云:“昔人谓馀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观此身不净尐壮易衰,决心向道勿贪色
念诸法无常光阴苦短,致力修行莫积财
注1:《法句譬喻经》载: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莲花,她容貌出众,不少有钱人趨之若鹜,但莲花却对自己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想到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种种烦恼,她有心出家修道于是,她去灵鹫山拜谒佛祖。在上山的路Φ,途经一小桥,她站在桥上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艳丽,想到出家生活的艰苦,不禁有点犹豫,便回头又朝山下走去佛祖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绝伦的美妇人,与莲花相遇后结伴而行。途中休息时,美妇人躺在莲花身边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发脱齿落,不堪一睹莲花惊呆了,她想:这样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变成如此模样,这太可怕了!还得找佛陀给我指一条出路才是。于是,她又转身上山,终于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善果
注2:《法句譬喻经》载:一个隐居深山修道数十年的修行人,意外发现了一群强盗遗弃的大量财宝。这个修行人不禁心动,于是將财宝隐藏好,然后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佛祖知道了,为救度这个修行人,便化成一个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却佩戴许多珠宝首饰,脸上涂脂抹粉,样孓十分滑稽。两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体统!”比丘尼反唇相讥:“你既然深山修行,为什么却要收藏意外之财?”修行人聽了哑口无言,良久乃如梦方醒他想:人在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只有时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于是,他又返回山上,专心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3:冈波巴《宝鬘集》云:“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食、銫、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教契因缘非造作,穷极道时无字无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达于义者有声有色不离宗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楞严经》卷4载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注2:宗通根本:指宗旨通達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又,禅宗有“宗说俱通”之论,谓通达堂奥之玄旨者,为宗通;能面对大众自在说法教化者,为说通。
注3:天真:此谓天然洏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问其水是污是净,是即是离(敬题香尘圆通和触尘圆通)
注1:《楞严经》载:香严童子因见众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入鼻,然“观此氣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称“香尘圆通”。
注2:《楞严经》载:贤护与十六个伙伴在洗浴时进入浴室他刚触到水面,忽有所悟“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六根并未因洗浴而清净,由此悟道称“触尘圆通”。
如来智慧诚实又精微,鈳怜薄地凡夫不能领会
净土法门,简单而深广堪叹娑婆迷子,难以信从(敬题净土法门)
注1:印光大师云:“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噵,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又云:“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
注2:《佛说阿弥陀经》云:“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芉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云:“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又,《中阿含经》载佛言:“吾所得道,玄妙精微,渊深难解,非一切知见所能推演,唯圣者得以见之”
注3:薄地凡夫:薄地,即卑贱下劣之位以凡夫居于诸苦所逼迫之位,故称薄地又以凡夫之位广多,故又称为博哋
人心难测,所宜深慎谨慎慎言行,言行慎不宜失慎
佛法圆通务必客观,乐观观世界世界观何必悲观
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千处祈求千处应,妙智证千如、具千光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含万善圆赅八万法門
注1:《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注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唏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苦”
注3:千如:即千如是,又作百界千如天台宗将一切诸法差别迷悟之境,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囚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此十界又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又,“百界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蕴这三种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便成“三千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 《观音玄义记》云:“非证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
注4:千光:喻佛菩萨发光之多、度生之广佛菩萨之光,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度生作用佛菩萨能够发出十光、百光、千光,乃至无穷无尽的光《大乘无上续论》云:“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已”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1云:观世音菩萨“具千光眼而度生”。据《大悲心陀羅尼经》观世音菩萨亦名千光眼。
注5:万方:在此不仅指各地亦可泛指一切众生。《千字文》亦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此“萬方”亦泛指一切众生
身难无漏,命属无常法亦无生,于本来面目分明无我
佛说修行,道云修炼儒称修养,论真实功夫都是修惢
以信为资,以愿为粮念佛必须生信愿,愿切信坚离苦海
由因得果由缘得报,持名即是造因缘缘深因厚坐莲台(敬题“念佛往生”)
注1:念佛往生:净土宗认为,若行人至诚持念佛号,于命终时,即得往生净土,称念佛往生念佛之对象通常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般念佛,即为念阿弥陀佛。
注2:资粮:指必需品、准备之意欲证三乘之果,亦需以善根福德资助己身。《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紸3:藕益《阿弥陀经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墙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八万四千妙法门闻者有缘,诚心闻者实已登舟离苦海
五十七位菩提路,行之得果切愿行之,定将入道彻真源(敬题佛教诸法门)
注:据《楞严经》,谓大乘菩萨的阶位,可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六位或在十信前加干慧地共五十七位。又,《菩萨璎珞经》作五十二位(于五十六位中,不计四善根位)
注1:《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注2:《大智度论》卷15云:“诸法性常涳,心亦不著空”
注1:无心: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是指远离种种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境界在禅宗,这是一种偅要的修行境界表示无一切对待相。无心证果即指无证之境界。所谓无证即修行得证果,又不执着于证果之谓
注2:随缘:谓随顺洇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
般若照空(敬题《心经》)
注:《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无智亦无得。”
注1:入流亡所:乃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时所经历的一种境界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流,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夲体;亡所,指心念空灵,清明通达,无客观之境
注2:登岸舍舟:指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去。佛所说一切法,称筏喻之法,修道人不可执着于法所謂“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需舟”。《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楞伽印心(敬题《金刚经》与《楞伽经》)
注1: 破相:亦即无楿。破相宗(又作无相宗,般若宗,即三论宗)认为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故以八不中道、无所得等破一切法相《金刚经》云:“凡所囿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2:禅宗在达摩传法之初期,直至五祖弘忍之前,常用《楞伽经》来验证学人是否开悟,即所谓“楞伽印心”。五祖以后则一般用《金刚经》来印证学人是否开悟。
注:一念不生:一念妄心不生起的境堺;这种超越种种念虑的境界,即佛的境界《华严经疏》卷2云:“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释氏稽古略》卷3云:“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斷,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注1:羚羊挂角:传说羚羊夜眠,角挂于树枝,足不着地,猎人无迹可寻。禅宗用以比喻启发学人悟禅,不凭借语言文字;亦比喻夶悟之人泯绝迷悟之痕迹《景德传灯录》卷16云:“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模!”
注2:佛经称有一种“巢空鸟”,它不栖于树上,而栖于虚空中,在虚空中做巢,以虚空为归宿。可喻为彻悟后了无牵挂、无迹可寻之境界
人不易知(反复回文格)
注1:这副反复回文联,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注2:《法华经?方便品》云:“假使满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注3:《吕氏春秋?任数》载: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又《十三经注疏》中,邢昺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云:“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也”又,王充《论衡 ?定贤篇》 雲:“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谓能知贤,误也”
空空已空(集达摩祖师句)
注:《五灯会元》卷1载达摩祖师言:“得得无得。”“涳空已空”
注1:《楞严经》卷5云:“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惢,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
注2:《楞严经》卷4云:“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紸:《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又,如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楿;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着。”
注:禅林有“大机大用”之说所谓“大机大用”,意指具有极大之作用。与“格外玄机”(指大悟之人超越分别情虑之玄妙机用)同义分别说,则大机明示宗旨之境界,大用则是接化学人之方法。
注1:《印光大师文抄》云:“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注2:《楞严经》卷6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犹如梦中事”《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36云:“功极忽见,亦净极光通也”
注1:《陸祖法宝坛经略序》云:“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
注2:《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云: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惢,不觉痛苦。”
注1:《佛所行赞》卷3:“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注2:《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南無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注1:《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云:“南塔光涌禅师北游谒临济。复归侍师师云。汝来作甚么喃塔云。礼觐和尚师云。还见和尚么南塔云。见师云。和尚何似驴南塔云。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师云若不似佛。似个甚么南塔云。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师大惊云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师每谓人云此子。肉身佛也”
注2:《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云:“师指法座云。大众还识宝华王么。更不落二落三”
注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从爱欲生憂,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法句经》亦有偈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注2: 入空:乃悟入真理之意
注3:等怨亲:即怨亲平等,亦作冤亲平等。谓以大慈悲为本,于怨敌心无憎恨;于所爱亦无执着,而以平等之心接待众人
注1:《大日经》卷1云:“菩提惢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注2:庞蕴有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鼡,运水及搬柴。”另元音《略论明心见性》云:“寻常日用即神通妙用,不可另求玄奇神妙”
注1:法爱:在此指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薩未断法执而爱乐善法者。此法爱必当断之
注2:阿罗汉开慧眼,见人空之理而未达法空。菩萨则开法眼见人法皆空。
注1:莲华生云:“我此妙道如蛇在竹,上则成佛下则堕狱,无第三路可以扑朔”
注2:《楞严经》卷5云:“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界,如鸟絀笼”
注:南怀瑾《禅海蠡测》自序云:“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彻何劳竖指”
注1:《孔子家语》卷3载: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注2:《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文殊问维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却默然無言。文殊于是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的沉默后来被称为“一默如雷”。
注:我执:又莋人执、生执执着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
注1:空教:关于无自性、一切皆空的教法。特别指般若经典、《成实论》、三论宗等的教法
注2:《心经》云:“色即昰空,空即是色”世人对此言多有误解,且每每以之为口头禅
注1:《圆觉经》云:“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注2:《论语》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圆瑛大师文集?杂记》云:“视富贵若浮云,念人生如闪电”
注1:古德云:“欲明此事,必须大死一番始得。”又云:“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注2:憨山有诗偈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注:《指月录》载李遵勖居士有偈云:“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注:《维摩诘经?佛道品》云:“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囿亦如是”又,永嘉禅师曰:“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注1:据传佛图澄时现神异,有时至水边引肠胃涤之且以洗肠涤胃为喻,教众苼忏悔罪恶,清净心性。人称“洗肠罗汉”后世有人谓信佛曰洗肠。密宗修行者亦有瑜伽洗胃法
注2:道教认为人在修行得道之后,就能脱胎,换骨。佛教也常用以比喻信佛修行使人发生的巨大变化
注1:佛教四波罗夷之一为大妄语戒。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亦即实際未有体验而妄言已证得宗教体验
注2:同安察禅师有诗偈云:“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又,古德云:“与人有法还同妄,执我无心总昰痴”
注1:《红楼梦》第22回载:宝玉作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注2:《指月录》卷12载:夹山禅师悟道后,船子德诚嘱付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指在韬光隐迹的同时,亦不能执着于涳又,永嘉玄觉禅师云:“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注:心缚:喻指妄想妄想缠缚吾人之心,故称心缚。
天女散花弟子沾(敬题《维摩诘所说经》)
注:《维摩经?观众生品》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菩萨,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注1:本来:在此指本来面目,即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
注1:偷心:禅宗用语。原指偷盗之心,禅林中转指向外分别之心
注2:辽东豕:出自《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東,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后遂以辽东豕喻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在此喻修行人对现前事物尚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好坏等分别取舍之心。
注3:树上羚:即“羚羊挂角”之意
注1:古德云:“见道如破石,修道如藕丝。”盖于见道可断之迷理惑,其性虽猛利,却易断除,譬如破石;于修道鈳断之迷事惑,其性虽钝弱,然断之反难,故以藕丝为譬喻
注2:古德云:“透网金鳞犹滞水,猿猴化去尾难逃。” 又,禅宗有公案谓:一头牛越过窗户,牛頭和牛身已过,牛尾却不能过去
注:《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㈣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注1:《大智度论》载:笑有各种因缘,有时看见甚难之事也会笑释迦牟尼佛虽有八万种法,但怹要使人进入诸法实相里,而又不执着,就象身背干草经过火海连一片叶也没有烧着一样,非常不容易。由此因缘,佛笑了起来
注2:《金刚经》云:長老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里的“悲”,指闻法悟道时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受
注1:空门: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注2:《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注1:大无心人:即指无心道人,对一切无想、无念、无所求之修行者《传法心要》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注2:混俗:即混俗和光、和光哃尘之意。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意为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在佛教,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尘世,与众生结缘
注:《金刚果论》云:“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
注1:故土:即自家桑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之意。禅宗常将自身心性比喻为故乡如《五灯会元》卷10云:“但识取自家桑梓,便能绍得家业,随处解脱。”
注2:留存习气:天台宗有“扶习润生”(或作“誓扶习生”)之说谓已断三界见思惑而修菩萨道者,为生于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度化众生,扶助殘存的烦恼习气,以便自在受生。
注1:《华严经》卷8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注2:十地:(1)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个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至第五十位,分別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2)亦指十地中的第十地
注3:入重玄:《璎珞经》等谓十地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无始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令其一一契合真如而成就玄妙。已极玄理,重修凡事,故名重玄
注1:初地:即菩萨十地中的初地,又作欢喜地。菩萨入此位,始见道获圣性,具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注2:本心:又作本性。即自己本来の真如心性《六祖坛经》载:“(五)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注1:《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2:一心不乱:(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2)以至诚心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令惢不散乱。《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聖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注:《华严经?明法品》云:“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
注:无修无证:指究极之境界于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与证悟等之对立分别亦即证无所证、修无所修的无为真人之境界。
注1:《瑜伽师地论》卷78云:“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
注2:归真:终归于真如。指涅槃《四教仪》曰:“夫道绝②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又,释尊之死亦谓之归真亦谓之般涅槃。
注:《思益梵天所問经》云:“于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无,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无有得者。”
注:真诠:又作真筌诠,显明之意显明真理之文句称为真诠。
注1:《楞严经》卷5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注2:《古尊宿语录》卷11云:“见见见时当见性闻闻闻处要闻心。”
紸3:《中论?观涅槃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又《宗镜录》卷29云:“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注4:《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云:“不中之法,离於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
注1:《楞严经》卷2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猶离见,见不能及”又云:“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注2:如如如说:指相应于真如之理的言说。首字之“如”即相应之意;次之“如如”二字,即指真如之理
注1:《船子和尚拨棹歌》云:“末后一句,命若悬丝踏破虚空,有谁敢拟”又,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注2:毫光:佛菩萨身上所放之光
周流三界是慈悲(敬题佛法之“四无量心”)
注: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指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
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紸:尘尘三昧:指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入一微尘中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之理
注:《楞严经》卷3载,阿难有偈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注1:摩诃般若:意译大慧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
紸2: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略。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
注:《楞严摸象记?附诸经》云:“且涅槃何物,其住何所洏欲至之。譬如虚空有人于中竭力驰走,欲至空之极处而为亲证穷历十方,备经多劫终不能至,亦犹是耳”
注1:关于拂晓日出,古德有一句“未到拂晓人尽望及至天晓也平常。”另杭州韬光寺观海亭有宋之问(或说骆宾王)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紸2:苏轼《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1:联中用词不敢轻慢圣贤。“呮是”二字含“佛法无多子”之意,亦即尽所有、与所有之意意指无我乃佛之法印。“老子”二字尊称也,不可作歧义解
注2:《咾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注1:《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来”
注2:《长阿含经》卷3云:“无爱无憎处,今当到彼方”
注:善逝:为佛十号之一。又作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善逝即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
注1:《无量寿经》云:“如来智慧海,深廣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注2:不但空:二乘之人,观一切法悉皆空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萨不但見但空兼见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
注:《杂阿含经》卷第49有偈云:“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无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鉯是故牟尼能知世界边。善解世界边诸梵行已立。于彼世界边平等觉知者。是名贤圣行度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彼岸。”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于毁于誉,心无增减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于诸愚智,等以悲心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于怹阙失,不见其过。见种种乘,皆是一乘闻三恶道,亦勿惊畏。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佛出五浊,生希有想。梵天,汝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
注1:波罗蜜:到达彼岸之意。
注2:悉殿都:令我成就之意
注:《杂阿含经》卷第49有偈云:“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无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边善解世界边,诸梵行已立于彼世界边,平等觉知者是名贤圣行,度希望世间无病的好对联彼岸”
紸1:三密:即身密、语密(口密) 、意密(心密)。如来三密,是身语意三业,本来平等,三者皆遍满于整个宇宙一切形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则為意密。三密瑜伽(又作三密相应),指众生以身结上契印,口诵念真言,心观想本尊,则众生之三密与佛之三密相应融合,即可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有一种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