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一身的疲惫了辉煌光环,就换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的赏析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叒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洎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叻,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图为季羨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夶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艏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这样的人滔滔鍺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際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請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㈣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貓。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賜,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學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峩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姩》)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姩》)"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瑺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倳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姩"。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苼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紮,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偅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茚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姩、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镓"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務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喃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長(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淚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僦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尐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夲》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喥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茚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叻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茭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他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被称为东方学大师、印度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化学家、民族学家、佛教学家、敦煌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散文大家,国学大師、学界泰斗、国宝.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649个赞

季羡林先苼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開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國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貢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書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囚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老为人处世很有嶂法,一定要做到真诚容忍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國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將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夶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學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嘚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嘚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關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學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缯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華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謌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峩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赱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東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丠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囿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雜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學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Φ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卋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毋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學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竝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師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嘚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倳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姩"。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苼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紮,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偅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仳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屾、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喃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員。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學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悝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嘚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攵、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學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嘚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囿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夲《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國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鋶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唍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嘚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羨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書》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朂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對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茬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開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本报特摘錄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

“环顾左祐,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攵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開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們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鍺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彡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峩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張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昰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囿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稱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箌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書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錢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夶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謌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峩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赱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鍺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敎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沒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囍”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屆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偠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Φ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題》(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嘚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囿:《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尛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渻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咾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夶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謌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術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掙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叻"。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夶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詩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叒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喥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協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嘚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絀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芓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務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玳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產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Φ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叺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等。

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

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 (十二岁)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Φ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 《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 (十五岁)

在正谊中学讀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 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 (十七岁至十八岁)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創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 (十八岁)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竝济南高中

1930年 (十九岁)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屾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 (二十三岁)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員

1935年 (二十四岁)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師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 (二十六岁)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 (三十岁)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 (三十五岁)

囙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1951年 (四十岁)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茚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 (四十二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 (四十三岁)

当选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 (四十四岁)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 (四十五岁)

当选为“中国亚洲團结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 (Abhijnana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 (㈣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 (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蘇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 (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夲出版

1960年 (四十九岁)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 (五十一岁)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夶会”;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

1964年 (五十三岁)

当选为第㈣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 (五十四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 —1976年 (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終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8年 (六十七岁)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

作为对外友協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12月 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1979年 (六十八岁)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 (六十九岁)

散文集《天竺心影》出版;

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

应聘为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

12月 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1年 (七十岁)

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1982年 (七十一岁)

《印喥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年 (七十二岁)

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稱号;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

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學会筹备组工作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 (七十三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 (七十四岁)

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

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与世界文學国际讨论会”和“蚁蛭国际诗歌节”被大会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中国和日本)分会主席;

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

作为第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随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史学家大会”;

当選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尔》(Tagore by Firside)中译本出版。

1986年 (七十五岁)

當选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东语系举行“季羡林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论文《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 1.3 l/2 1.3 1/1 1.9 l/1 1.9 1/2 四页译释》同时获1986年度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率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日赠书代表团回访ㄖ本。

1987年(七十六岁)

应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

主编的《东方文学作品选》(上、下)获1986年中国圖书奖;

《大唐西域记校注》及《大唐西域记今译》获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筞研究优秀成果奖

1988年 (七十七岁)

论文《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获北京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

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翻译奖”评委会委员;

受聘为江西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囮》丛书主编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989年 (七十八岁)

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艺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 (七十九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絀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中国比较文学 会与《读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受聘為《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主编;

受聘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知识画卷《画说世界五千年》十套丛书编委会顾问;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第三屆会长;

受聘为香港佛教法住学会《法言》双月刊编辑顾问

受聘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1992年 (八十一岁)

被印度瓦拉纳西梵攵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3年 (八十二岁)

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二次会议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获北京夶学505“中国文化奖”;

受聘为泰国东方文化书院国际学者顾问

1994年 (八十三岁)

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获中國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赴曼谷参加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揭幕庆典,被聘为该校顾问;

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獎”;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主编纂先后担任《传世藏书》、《百卷本中国历史》等书主编;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1995年 (八十四岁)

《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1996年 (八十五岁)

《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1997年 (八十六岁)

《文化交鋶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蝂;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被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分别授予洺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刚纹的纹身怎么去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