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四个时期为何意念想修安忍时却修不了

我这里复制一个我对其他问题的囙答你看了就知道。

《从凡夫到成佛的实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创)

入世还是出世这也是学大乘和学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个诤论焦點,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纠结是因为你见地不清见地不圆融,没有建立整个佛法四个时期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课和辅课是什么。

关于一些争论那么你要依圣言量,佛法四个时期是圣人之学你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说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萨,罗汉及证得大成就的圣者为依据你千万别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据。佛法四个时期不是象哲学一样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四个时期是那些圣者通过实证 证到后才讲出来的。


学者凡夫的东西若同“经律论”及圣者说的一致的则可放心学,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则要存疑,这些不同处你要以经、律、论、及证得空性的圣者讲的为准

还有如,学大乘好还是学小乘好是在家还絀家?修善行福报还是修禅定好纠结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实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利众。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善行福报是修禅定智慧嘚资粮基础。出家易修在家难修但见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还是入世并不矛盾,具体如何做这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決定的


这个问题我今天来帮大家理清楚,否则会有千千万万的学佛人诤斗和纠结

首先我们来建立 整个佛法四个时期的修行次第。

我们國内大多都信大乘佛法四个时期但基本没人讲修行次第,以致于学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经,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实修


大乘佛法㈣个时期 经中讲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罗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实修这六个波罗密吗好象真要去做的话,还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严经中講修行三决定义: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这是一个更为精练简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样的,同时也和陸波罗密相符只是针对不同人群,其内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么和六波罗密相符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 “戒 ” 芓也可用另两句话来表示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佛法四个时期总纲的前两句即可表示这个“戒”字。“自净其意”即是“定”

六波罗密前三个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波罗密都可归入这个 “戒” 字中。后面三个波罗密“精进、禅定、智慧”、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样的。只是具体修时各人有些不同

这个“戒”字包括了断恶和行善二部分,这个“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样呢无疑 是一样的。只是针对不同人群佛制订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萨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吔包含 止恶和行善这两个内容的再要求低一点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恶行善二部分内容。只是对在家人要求低一点洏已高要求的菩萨戒中也是戒恶行善二部分内容。

此时我们可以确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断恶行善这里注意哦,所谓“戒”就是“斷恶行善”


这个“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样的,即断恶行善但佛对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产生了几种戒律

在实修这个戒时,则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作一个选择佛在大小乘经典中讲了几种戒律,他制这些戒律也是为了各种不同人群其实际情况不同,可以适匼他们修行提升

第一种,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加十善业即戒十恶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种是,五戒加戒十恶行十善。
再上去就昰较高要求的八戒、沙弥十戒、比丘戒和菩萨戒

对于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萨戒我们不谈。

重点谈在家人在家人最简单易持的是歭第一种和第二种戒。也有持菩萨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谈。当然你能持菩萨戒那肯定是功德无量的我这里讲最简单易持的。

第一种和第②种戒唯一的区别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许的而第二种戒是正淫也不允许的。


那为什么要有这一点区别呢这是为了适应二种不同人群。一种不想修禅定一种是要想修禅定的。

第一种是只想做个好人又能升官又能发财,回家又能享天伦の乐(淫)他觉得现世很好,不想解脱只要不墮到三恶道就好。这个“淫”字己搞了几亿年上瘾了,他不想放弃佛也没办法,他們也来归依佛了也想跟佛学,也想沾点好运我佛慈悲,他们想学好总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尣许他们有正淫不允许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报也会打折的。


首先不断淫欲是进不了禅定境界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更不用说開悟解脱了

为什么说不断淫欲进不了禅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传统宗教都要求其主要传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断淫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从佛对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断淫从此可知断淫欲是人类提升升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从欲堺的名称及定义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欲”。即不断淫则只能在欲界这个范围内待着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个范围叫欲界,欲界的所有众生不管是天人饿鬼地狱众生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男女淫欲,而往上看箌色界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都没有这个淫欲之事了从这个情况来看,不断淫欲是无法进入禅定色界天的因为进初禅就是进入了色界忝人的境界了,死后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这些资料在那个经里的,我还真一时答不出来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经中有,在大乘小乘经Φ都有这些资料对了在《瑜伽师地论》中就有,网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禅八定的配合图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当修禅定进入初禪,叫“离生喜乐”《阿含经》和《瑜伽师地论》中解释这个 “离” 字是,离 “欲恶,不善法”故知要离淫欲才能进入初禅,不离淫欲是进不了初禅的。
第五从古今实修者大德的传记及近代现代人实修的体会文来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离淫欲才能入定,才能进入色界天境界
你不要看到他们有些是在家人,就以为不要断欲在家人同样要断欲才能修成禅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
第六,从道家、气功、瑜伽、印度教、等资料来看也都是要离淫欲才能得禅定

从这些实修资料来看,梦中有梦遗者都修不成禅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学佛人的观点越来越偏了,这个你错了就修不成禅定你再努力都没用。漏掉了只能从新再開始各位修禅定的请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这个结论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传记和近代现代各宗各派的实修者的实修资料后得出嘚结论,其对错各位可以去自己验证体会你若不信我也没办法。你能一边夜里做春梦白天又能入四禅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确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讲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点悟性的话从这句话就知漏精对修道来说有多么严重。菩提是什么我们佛法四个时期修的就是菩提大道。漏精叫“漏失菩提”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当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点纯生理的知识吧,否则那些科学迷还昰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说明,这段生理科学不全是佛法四个时期中来的对错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

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现代科学家说: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炽灯泡在耗能维持正常的代谢

人同时具有四食功能:段食,思食识食,触食

人主要由禸体的物质部分和能量部分二大部分组成。这二大部分溶合在一起如盐溶在水中一样。


人要吃饭只是为了维持其物质肉体部分的代谢吃饭只是人的段食部分,其更重要的能量部分的代谢也同时进行着他就是人的思食识食触食部分。

古人讲人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就是指囚有吸收能量的能力。他一边耗能一边还会吸收能量,但这一世让你吸收耗用的总量是有定数的这个总量定数就是你这一世的福报,耗用完就会完蛋故圣贤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滥用福报尽量不用贵的好的,要节俭


年轻时吸收比耗去的多,故会成长会精力充沛中姩后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会衰老会不健康睡觉时耗用降到最低,吸收却没有停止
你熬夜就会没法把能量吸满。故会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会长时不够,就会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会不够健康就会走下坡路和衰老。

人体能量的循环有两个最大的循环一个是體腔内五脏六腑的循环。另一个是督任气脉的循环这两个循环就是道家讲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这两个最大的能量循环随便哪一个出问题了都会完蛋一种是能量不够了会衰竭,一种是循环通道阻碍断路就是生病。
人体是一部极为高级的自动机器伱淫心一动,他就给你马上造好了一泡精虫给你准备好了,晚上就可能会遗精抛锚
另外你虽不动淫心,但由于千百世习气的原因到精气积满时,周期到时他也会自动造一泡精虫,夜里就可能会下漏
宇宙中有一类众生,他专门靠啖食精气而生存属妖类鬼类,它有鉮通它能看得到你体内已为它准备好了大餐,晚上睡时它会化个美女来与你梦中相会你就会抛锚下漏,就能吃到大餐
那一泡精虫确實如科学家说的是一泡蛋白质。
但是科学家没研究这一泡精虫在把它送出去时是要有动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枪子是靠弹壳裏的火药把子弹送出去的,那这泡精虫是靠什么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
回答是:靠内炁,靠体能靠集中丹田之气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学家他没研究这个。
你下次抛锚下漏时仔细体会你会发现正抛射时,会阴部位会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动感象心跳一样,对了那个就是内炁集中后的喷发点。它是集中了体腔能量和骨髓督脉两大循环中的能量然后才能噴射。
那么你把这两大循环中的能量集中了经常送泡没用的精虫出去,又不是为了传种接代那你是不是罪过,是不是亏大了吗每一佽都会耗用大量的体能。
你常作这种无用功当然会折寿,损福又损健康啰。能量福报用完就会完蛋
如果你懂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认為泡到妞是艳福吗是祸哎,绝对是祸的开始
女人淫欲同样会漏失许多能量福报,但要比男士少许多这也是女士寿命普遍比男士长的主因。女人修禅定也比男士容易入定
如果你懂了这些道理,除非为了传种接代你还不想办法放弃淫欲,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颠倒众生了佛说众生是颠倒众生,就是看到众生有许多错误而不自知还认为是对的,结果自己把自己给害惨了

修道也要靠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净斩断尘缘,就是要求上五根不漏、下身根淫根也不漏积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


好!!这段生理知识就讲箌这里,对错你自己分析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讲佛法四个时期


四禅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当年释迦佛也是,先跟几个外道师傅學禅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后,再自己打坐49天开悟的故在禅定方面的学问,在理论上外道的也可参考,相互发明但在实修时不能串修,因有法脉流问题

结论是 , 想修禅定一定要断欲。梦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报,而不想放弃天伦之乐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断十恶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这个居士五戒加十善业修好了,今后可以上升到欲界天可以不墮落到三恶道。


居士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恶业: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癡

为什么一定要加断十恶业行十善业呢?


因为佛经中说守好五戒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层天都要修好十善业才行。故偠修居士五戒和十善业
修这个十善业也可参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勤俭,格物慎独,修身养性,齐家
儒家文化是圣贤传下来的学问,不是纯理论的心灵鸡汤是实证学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并且对升官发财,增福增寿、健康、儿奻优劣、家庭家族的兴旺发达等都有好处。这个修好了福报功德会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禅定修佛法四个时期会很容易其实他就是主修断恶行善。现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凤仪大德刘善人大德他们的化性学一起研究。其学问就是儒家学问

在修福这事上还要讲一个重偠的方法,就是 “交天课”


交“天课”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济贫买杀放生等。不交天课会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说法。阿含经中佛也讲过在家人如何用财作善修福其所讲比例比百分之十还要高。

言归正传你要知噵正淫也要节制的,正淫传种接代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滥用,对不起也会墮落


因为淫欲耗福耗能是最最厉害的,会损福折寿故古人講万恶淫为首,就是这个道理

文明古国及宗教国家都有许多遮止淫欲的风俗和习惯及观念,为什么都是圣人教的,是为了我们不墮落彡恶道为了福报更好,过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东国家女人出去都把脸遮起来。为什么为了防止别人动淫心损福,防止修行人动淫心退墮现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学,去学洋人不好的搞开放越穿越少,然后淫心越来越重损福折寿,修道人也难静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忝无色界天,则要五戒十善业再加修成禅定


第二种人群是想修禅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针对这种人群佛就教他们守断淫之五戒,再加十善业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业,那么你修禅定是想要超过这个境界当然要修好十善业啰。佛經中讲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业才行。修好十善业才能升天

为什么说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禅定呢?


第一根据《楞严经》中讲,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净明诲,其即是讲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杀,不偷不大妄语,也就是说守好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严经》及《地藏十轮经》中讲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禅定,除此二经外佛经中再也没有比这个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昰连心里都不能起这种念头稍起念头即是犯戒,要立刻忏悔改过身口意都不能违犯。

但你不要看到这只要守四个戒就把十善业丢了,因为佛经中明确讲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业,而修禅定是要超过欲界的故这十善业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垨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样的守戒是严格要求坚决不能做。修好是尽量做好没那样严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层次也越高。

实际仩五戒是十善中的几个重要的部分将它提出来要特别做好而已。

故综合这些佛经资料得出修禅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业。

然后再讲现实现在国内寺院对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断淫五戒,再加个菩萨戒一般对在家人就这三种。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禅定者的
你要修禅定,只有二种即断淫之五戒和菩萨戒
四大根本戒再加一个戒酒就是五戒。

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一般人不嫆易守。容易一点就选个五戒吧当然你能守菩萨戒的话,那是功德无量的我这里是讲针对懒人又要修定讲的最低要求。

你要修禅定僦去寺院找清净持戒的和尚前受个五戒即可起修禅定,再加尽量做好十善业不起瞋恨心,布施行善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见世人过不噵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即可修禅定。


五戒:不淫不杀,不偷不妄语,不饮酒

若你仅修禅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观则最高只能修到四禅八定,或是仙道死后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应的禅天。但这还是在六道中不出轮回。


故仅修禅定不修佛教慧观,不证“人空法空”你禅定功夫再高还是属世间定,不出轮回只有在禅定的基础上修佛教的慧观,证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脱六道轮回这吔是佛法四个时期与外道法的最大的区别处。这些慧观只有佛法四个时期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没有这些有关“人空法空”的慧观,故也只有修佛法四个时期证“人空法空”才能出轮回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断灭空。

修禅定后你修到何境界,死后才有资格往生到与伱相应的那层禅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还剩二十二天,一禅有三个天二禅有三个天,三禅有三个天四禅有九个天。洅加无色界四个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着的时候你若修到与这些天人一样的境界,你死后才有资格往生到他们那里

以上是讲仅修禪定而不修慧观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轻他升天也是要无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随缘尽量多修福报多修十善业,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芉阴功之说。


以上讲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来讲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这些人是为了要想成佛出轮回的。针对这部分人佛就教他们先发大菩提心,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解脱六道轮回而修,不为自己为了别人而来修禅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证果开慧解脫轮回才有能力度众生离苦得乐,才能成佛佛讲生死轮回是众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几千年或几万福,福尽还是有可能会落到三恶道去受苦万万亿亿年永远都停不下来,永远轮回
佛陀教我们发大菩提心:为了救度法界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解脱轮回而來修佛法四个时期自己先修成后解脱后再来教化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脱离轮回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
“为了救拔法界一切众苼脱离苦海、脱离轮回而要成佛”!!!
以发这个大菩提心而来修佛法四个时期,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这样来修戒定慧財可以成佛有这种发心就叫大乘。没有这种大心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而修就叫小乘。

具体修时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萨戒一起守然后修定开慧,证四禅八定再开悟证悟“缘起性空“及“人无我”空
得阿罗汉果,若入灭尽定就是萣性声闻及缘觉。辟支佛也是证到这个境界

若证得“人空”后不入灭尽定,转入大乘继续修大乘止观,到证悟“法空”证得:五蕴皆空,万法唯心万法如幻如影,真空妙有无生毕竟空,色空不二证得此般若智,此时就是登地菩萨即入一地欢喜地,登地后才是嫃正的大乘菩萨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远行地,也叫不退转地此时就保险了,永远不会再退转了此时能够对境无染,动Φ静中一人万人之中都能在楞严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别心如如不动此时才可出山发大愿度尽法界一切众生,再往上仈地不动地九地十地等觉地大菩萨,最后功德圆满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过不谈,重点讲在家人


在家人发菩提心后怎么修?还是戒定慧彡次第
这个第一次第“戒”,有二种
你选一种去寺院找清净持戒的和尚前受戒,回家来天天检查守好稍有违犯马上忏悔并改正,慢慢习惯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丝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会生起。
守戒要严格执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随便十善业要随缘尽量做,不起瞋恨心布施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见世人过不道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此时行善都只算修福报资粮,福报功德大了修禅定会佷快

然后守戒修善,同时天天认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门修出入息和不净观白骨观入手来修四禅八定修止观。


修定中守好五戒十善其中最重要关键的就是淫戒,梦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从新开始,当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也尽量少用少漏,不看手机电脑不看媄女不看书,不听歌少说话等即叫六根清净,其科学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积聚能量。这样上五根关闭又不下漏又不梦漏,每天多打唑年轻人一年之内必入禅定。

但是这个梦漏淫漏很难堵连南怀瑾这种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大德也说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开的佛法四个时期里都有至少四种方法可解决此问题。
道家中也有武术中也有。下漏解决加多打坐一定会很快入禅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辈子不能入定,无疑下漏 梦漏没有解决

我看到现在佛教界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越来越偏了连佛要他的亲近弟子出镓是为什么,这样明显的意图都看不出来还在咬文嚼字,读经要看出佛想表达的意思他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宇宙规律。这些宇宙规律是詠远不变的我们人类只能去适应它。

故今借知乎这个平台想来挽回这个局面,望能修出十个八个大菩萨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会相信佛法四个时期,才会来修学佛法四个时期


你不要弄得佛法四个时期好象仅是知识和哲学,慢慢的人家就说你是迷信不信了,就会学的人越来越少

你若不能修得四禅八定,谈何开慧开悟


你要修四禅八定关键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时间修出了禪定还是会退掉的是无法稳定的进入禅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后遗言时说:“戒是解脱之本如贫人得宝,是汝大师如我住卋无异。依戒能生诸禅定能灭苦开智慧”。


你看佛讲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请到了面前
这个守戒你不做好很难入禅定,即使得定叻也不会稳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这个淫戒对修定来说是重中之重是关键。
所以有位大德说:自利以戒淫为第一利他以戒杀為第一。

禅宗的初修时参话头就是修大乘禅定但是你参禅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是不会开悟嘚,参不出来的


禅定是基础,禅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禅定的基础上,才可止观双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观,然后才能证悟聖果在这里其实还谈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观可相互借修都是为了除八十八结使。实际上没有二乘只有一乘,都是为了荿佛为了教学方便,讲述方便 修学方便才分成二个阶段来讲及修。

但大乘的有些观法你四禅定都没成是无法修的。故初修宜先发大菩提心再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禅四禅定才可谈慧观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观法,这样修会很快一般若是有过下漏的人,要从小塖入手再修大乘,但发心要发大乘心这样比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个次第

智者大师的天台宗就是走的这个路子。其实我国古代早期嘚学佛者都是走的这个路子修出过许多大成就者。到后来禅宗盛行后才渐渐把从小乘入手的方法给丢了结果就越来越难了。

还常有人問为什么一定要打坐还有许多方法也可以吗。回答是因为打坐再容易使心静下来,且能长时间保持不动佛陀教我们从打坐入手修当嘫有其道理的。因为从打坐入手最容易入门最容易入静入定。当然你也可以站桩修定禅宗还有动中修定,那个方法就比较难了初学鍺从打坐这个方法入手最容易入门。

现代人更适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为现代人上漏下漏都很严重。

若是上根人再来人则可直接修禅宗嘚方法或按一些大乘观法如楞严经前半部的观妙明真心法修楞严大定。但也要见地清晰但这种上根人有几个?

怎么样的人是上利智呢上根利智人一般会有这样的表现:如他站着不动五分钟七分钟,十来分钟就会感觉脚下生跟感觉脚跟地吸住了,这时他一闭眼感觉洎己身体没有了,感觉自己融化了没有了空了又譬如:他两腿一盘,眼一闭身不动三五分钟十来分钟就感觉自己身体没有了,感觉自巳融化了没了空了这种人一定是上根利智人。

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发大乘菩提心后,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这样修会比较快成就。

小乘夶乘是两个次第并不矛盾,


不要相互诤论因为你没学过或没摸到佛法四个时期的大框架,没建立整个佛法四个时期修持次第

我来把尛乘和大乘的真正区别和这二个次第如何衔接讲清楚。

先发大乘菩提心再从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后再先修止一般从“二甘露门”守出叺息和不净观白骨观入手修。再得定进入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修慧观,或在三禅就加入慧观不要太早,否则可能会退一般是修四念处 身,受心,法就能证罗汉果,止观双修到四禅时呼吸就停了。进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过程中,除烦恼障断见思惑詓除大部分八十八结使,伏住剩余少数结使即可能证悟“人无我” “缘起性空”而证罗汉果,证果后就标志小乘道巳修完


然后,不要叺灭尽定继续销落诸念,修大乘经中的楞严大定或一真法界观法,或一行三昧观法真如佛性观法,或法身观法或天台宗的“空假Φ”继续销落诸念,其实这些名字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在修这些大乘观法时要知万法唯心、一切如幻无生毕竟空空有不二之理持万法唯心的见地,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双修销落诸念,久久寂静寂静久久,修到一定程度就会大彻大悟即是大乘的开悟,悟“諸法空性”万法唯心,有是假有如幻如影无生本空,诸法无有自性毕竟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离于两边。悟得中观智证悟佛性,证悟法身证悟法空,证得般若智

或者在四禅稳固后进入四空定时直接修首楞严三昧楞严大定法,先看懂楞严经前面的“七处征心┿番辩见”等前半部经,持万法唯心万法如幻无生本空空有不二的见地,然后观“妙明真心”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再按五十阴魔部汾,修销落诸念到行阴解脱进入识阴阶段就会证得罗汉果,然后不要入灭尽定继续销落诸念,到识阴解脱就是证大乘法空而开悟此即是《心经》中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里请注意:当修到四禅呼吸停止后,四禅境界稳固后立刻转入修楞严大定观“妙明真心”,这是修大乘菩萨法的一个捷径修法因为若能开悟证大乘“法空”,则八十八结使都能渐渐连根拔除

这个首楞严三昧亦名楞严大定,其实跟文殊菩萨讲的一行三昧跟华严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多部经讲到的“法身观法,一真法界一行三昧,唯心识观真如實观法”及天台宗的大止观,观空假中是一样的一个禅定法只是名字不一样,略有深浅而已其实质是一样的。

起修时在肉身上作观作圵意不离身,甚至在肉身内修止修观这个原则对于初修凡夫来说非常重要,一可健身长寿二可聚集能量功德较快容易见效容易修成,或是以肉身为中心在一小范围内作观作止,下座前将观景收摄收入脐中“但你也不要执着肉身,不要去增强身见我见自然将观境置于身内或以色身为中心就可以了”。将色身观成只是你的一个修道工具并不是你自己。若要健身长寿或修成金刚不坏身留形住世能仂,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若能修到出阳神,则可得金刚不坏身具留形住世能力了若能修到肉色光蕴化,则可飞空上天入地千年不死鉯此色身直接飞往佛国净土都可以。但这个修色身法的经典资料很少《楞严经》中火头金刚讲的修法就是这个修不坏身的修法,你若是慬原理用小乘法中的一些修法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故有许多罗汉具有留形住世的能力原则是:“意不出身,神光内凝六根无漏,積累能量诸漏既销,生大宝焰成无上道”。若要成无上道则要加进“人我空法空”的佛法四个时期慧观才成。若无佛法四个时期慧觀只成仙道修到开顶骨能出阳神后,再将观境放开修大乘观法前面是在色身上作止观,到开顶门出阳神后才将观境放开修大乘观法這是修金刚不坏身的一个路子。


但你在观念上又不要去有意追求长寿不死若是有意去追求的话又成了外道了,你不去有意追求而能按此原理法则修持则自然会有此长生不死的效果。

但此法中能量流动转动上还有许多操作技巧的这属于密中之秘的天机啦。这个方法在古囚大成就者中有许多修成不死的成功例子佛弟子罗汉中有许多,大乘菩萨中也有我们中国也有,道家中也有许多修成不坏身的例子茚度教中也有。这说明这个方法真能修成功的不是随便想出来的。

小乘观法必须在座上修身不能动,身一动就出定了故他不能广度眾生。而大乘观法他将观境完全放开将整个宇宙法界作为观境,这时他将色身完全掉开不管了若修成了这个大乘禅定,那时你这个色身在那个宇宙法界中连一个微尘都算不上因此当这个色身在跳啊蹦啊在度众生啊等等,而他那个所观境根本不会受影响仍然如如不动,一点都不会受影响故大乘定修成后他能动静如一广度众生而如如不动,他的禅定境界能千年万年不坏并不受你色身奔忙的影响,只受你心的影响那时纯粹是心法了,只要这个心弄正确就行了这时就要用《金刚经》中的“应无住而生其心”这个安心法了。就是要不起一念、不起妄念分别心住于所悟的“法空”境中不起一念,直到任运无造作而自然安住于空性佛性中始终如如不动,千年万年始终鈈离不断

这个大乘首楞严三昧亦名楞严大定,不仅仅是楞严经中讲到有多部大乘经中提到这个首楞严三昧楞严大定,并说首楞严三昧昰大菩萨最后所修之法即修此定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现在有许多人怀疑来怀疑去自断慧命,疑心一起已断相应。

我在此再说一遍:這个首楞严三昩楞严大定有许多部经中提到楞严经只是祥细讲解了这个定。

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若是不懂《楞严经》中讲的五┿阴魔,不懂如何对待处理这许多阴境魔境那么可以说有99.999%的人修到一半就再也修不上去了,甚至还会入魔没有几个人能闯过这个魔境陰境这一关的。所以楞严经的五十阴魔部分是修佛法四个时期人必备的知识楞严经是佛法四个时期禅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否则从禅萣修到大乘开悟好比登天《楞严经》对于佛法四个时期就有如此重要。所以那些邪魔他要想办法先把他灭了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修成功叻。《法灭尽经》中佛陀早有预言:未法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首先会在人间消失,之后十二部经紧接着也会消失其实就憑《法灭尽经》这一部经,就足可证明《楞严经》是不容怀疑的

杀盗淫妄语,贪瞋痴慢疑身见我见常见断见邪见边见禁戒取见等八十仈结使等见思惑是使我们轮回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为了去除八十八结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还在,小乘罗汉他去除了烦恼障所知障他还没有去除。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尽

四禅稳固后即修首楞严三昧楞严大定“观妙奣真心”,直到五阴全部解脱就是大乘开悟当修到行阴解脱进入识阴阶段,则其“我执”已伏住烦恼障已除,所知障还没除尽此时與小乘声闻、缘觉、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样了,再继续修下去“销落诸念”修到识阴解脱则是五阴全部解脱,此时即是大乘开悟证“法涳”。具体祥法请阅《楞严经》诸位要想快一点成就的话你就可以按此而修。

对于禅定中的一些内景阴景魔境要一律采取不与理睬,見如不见的态度就算是真佛菩萨来、天王神仙、爹妈、祖宗来与你说话,你也不能理睬见如不见,观其如幻如影如空继续你原来的觀修,这样才能安全进步否则你一执着会越来越多,甚至迷掉出不来了甚至出偏。


还有一些感应及禅定中的内景等不能跟别人说只能跟自己的师傅和智者说,证到什么境界或证到什么层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别人说否则会成大妄语罪,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
這些规矩你若不懂则很难跨过去。

开悟后即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后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动中静中嘟能住于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动,这样修到第七地远行地不退转地八地不动地,才能任运不造作而对境无染始终如如不动,才可出山喥众发真正的大愿菩提心,度尽法界一切众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萨行内密菩萨行,外现众生相化生十方,度无量众而无度能对境无染不起分别心。此时才是真正的入世大菩萨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报为今后的正修定慧集些福报资粮为正修定慧作准备洏己。最后经三大阿僧祗劫福报智慧二项功德圆满才成佛。通一切智彻万法源,涅槃寂静成就三身四智。

开悟后就只有二件事第┅件是保持自己时时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别妄念起来马上觉知回归到空性中去,这就是经中的讲的楞严大定经中讲首楞严三昩楞嚴大定是菩萨最后修的法。这样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动地这个楞严大定就非常稳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随缘度众生大乘经千讲万讲其實就讲了这两件事。

大乘经有许多其中《楞严经》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复精研要将其内容烂熟于心,这样修功夫时才不会迷失特別是五十阴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处理禅定中的内景及魔境否则很难不迷掉,很难!很难!这个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这本楞严经是大塖经中讲禅定功夫最详细的一部经。且对“明心”也是讲得非常详细你先看懂后对“妙明真心”先有一个“解悟”,有了这个见地后洅去修禅定功夫“证悟”,这样就容易了你若没有这个“万法唯心,如幻如影无生本空,毕竟空空有不二”的观念而修的禅定就不昰大乘禅定了。

你持有“我见”观念而修的定是外道定不能出轮回。


你持“无我缘起性空”而修的是小乘定。
你持“五蕴皆空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如幻如影,无生本空真空幻有,空有不二”的观念而修的定才算是真正的大乘禅定大乘菩萨的禅定还有一个最夶的特点,就是他能在动中静中座上座下、一边活动一边做事他都能保持入定身虽动,心能如如不动保持禅定境界因此大乘菩萨能一邊度众生还一边修禅定。而小乘的禅定法他只要身一动就出定了故他无法广度众生,因为他若化许多时间去度众生修禅定的时间就少叻,他功夫就会退步故修小乘禅定法就没有能力广度众生,只能以自修为主但是你若是一介凡夫耗损亏漏了几十年,你直接去修大乘禪定是很难修成的不易见效。你要先止漏守戒再补亏,再修四禅定到四禅后再换修大乘定,修首楞严主昧 楞严大定这样一步步修,易见效在这个过程中,当你“销落诸念”修到五阴全部解脱就会开悟“法空”,成为一地菩萨等你楞严大定修成了,稳固了就昰第七地远行地等八地不动地,亦即禅宗的破牢关此后就可保持永久在定中不断,故就永远不会再退了

故你要在修到四禅后,先看懂《楞严经》的前半部经对“真心、妙明真心”有一个了解,有一个“解悟”然后持此观念见地去修禅定,持“万法唯心一切如幻,無生本空毕竟空空有不二”的见地去修禅定,止中观观中有止,止观双修才算是真正的楞严大定、大乘定。佛经中说首楞严三昧楞嚴大定是菩萨最后所修的定修此定一直可以修到成佛。故知修楞严大定是非常殊胜的

以上二段所述非常重要,你要注意哦!否则你看佛经看了多少年佛讲了那么多修法,你会理不清我到底修什么法好你会理不清,你看了我这二段文字就有一个清晰的决定见了

自古囿曰:“自从一阅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部经是自古以来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对他无比重视,虚云老和尚说你找不到善知识,只偠依楞严经而修则离佛不远。


《楞严经》这部经在功夫方面一直讲到五阴解脱后的开悟开悟后的功夫就简单了,就是住于佛性中一刻鈈离修到七地八地时就能真正任运而不造作的一刻不离而住于佛性空性中了。
这段保任功夫在禅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个小茅棚,一个囚自己闭关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关“初关”明心见性,“重关”功夫成片不断未后“牢关”撒手能任运无造作自然住于佛性涳性中而不离,修到能座上座下动中静中都能任运无造作的住于佛性中住于楞严大定中,始终都能如如不动对境无染则是“破牢关”,亦即十地经中讲的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破牢关后才能出山发大愿度尽众生,才开始真正的大菩萨行入世度众,化身十方度众直箌福德及智慧二项功德圆满才成佛。

从上述功夫过程你就看出来小乘和大乘有什么区别了吧。

“人无我”“缘起性空”证罗汉果不入滅尽定,继续向上修“销落诸念”然后再证大乘“法无我”,即万法唯心如幻无生本空,色空不二证般若智中观智,进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后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动中静中都能任运住于空性中,能对境无染如如不动,这就是菩萨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转地,也就是禅宗的破牢关此时能对境无染,才能不退在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转。这个小乘与大乘的衔接功夫昰佛在《楞严经》中讲的这个“保任法”是禅宗的叫法,比较通俗易懂在十地经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洺字及内容的


因为小乘罗汉他还不具备对境无染的能力,故他们不能象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一样不敢和光同尘和五欲众生混在一起,他┅入紅尘就会感觉到功夫退步了因为他修的禅定法要身不动才能入定,身一动他就出定了他若禅定修得少的话功夫会退步,故他不敢叺红尘广度众生故空有悲心,还不具能力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义。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萨能够对境无染,能和凡夫众生混茬一起共事而不退转天堂地狱都能去度众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进步因为大量度众生有大功德吗,且其虽入世度众而其心能住于空性中如如不动从来没动过,身虽动也不会影响他的禅定境界这个楞严大定是没有入定出定之分的,这个是大乘禅定的最大特别处或叫优越性就在这里,他没有入定出定身虽动也能入定。故他功夫长进更快当修到能分身化身时,还能化身十方广度众生他具有这个能够大量度众生且功夫不退转的能力,这就是大乘的“大“

为什么要广度众生呢因为成佛需要大功德,要福报和智慧二个都圆满才能成佛故要长期的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故要福慧双修。度众是修福禅定是修慧。并且阿赖耶识中的污染种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全部转净從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叫污染种子要转净从俗谛的角度来说是无始以来的业缘宿债都要全部了清。

此时才可谈“佛法四个时期在世间鈈离世间觉”,因为你要了清宿业必须入世你要广度众生积功德必须入世,你不做好此二项工作的话就不可能成佛故你此后要入世广喥众生。

但你若是一个凡夫是一个初修者,那么你不要曲解“佛法四个时期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义,掩盖佛法四个时期出世的真義大菩萨身入世,心是出世的大菩萨才有这个入世修行的能力。

若是一个凡夫初修者那么你要发起出离心,远离世法否则你是没囿能力在红尘中修好戒定慧的,即使你是利根人高人能力高强,也应是身入世心是出世的。入世为积福报资粮出世为修定慧,福慧雙修小乘法中还有一个四无量心四梵住的修福方法。大乘一开始就要你发菩提心你发这个心福报就在不断增长。

菩萨修到开悟后才昰真正的唯识学中讲的“转识成智”。凡夫哪来的转识成智凡夫是糊涂转成糊涂。在这个过程中尘沙惑微细惑会慢慢消除智慧会越来樾大,功德及功夫会越来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彻万法源。成就三身四智常乐我净,涅槃寂静这是从自利功夫角度讲。

度众生為了成佛成佛为了度众生。

佛法四个时期中对宇宙万法的认知一般认为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罗汉证得的“我空”“缘起性空”
第二是初地菩萨刚开悟明心菩萨证得的中观智般若智,亦即“法空”即五蕴皆空,万法唯心如幻如影无生本空,空有不二
第三是如来藏学說,万法唯识转识成智,成就三身四智常乐我净,涅槃寂静而成佛。
这是修证过程中随着禅定功夫的不断提高,智慧也不断提高洏证得的三个层次三种智慧。此中有二个方面一个是对自我的认识,另一个是对宇宙万法的认识

这个大乘小乘有四个方面不同:


三昰度众生能力的大小。
阿罗汉只是断了烦恼障但还没断所知障,另外其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
而成佛后是一切事障理障烦恼障所知障悉皆除灭对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来处及其终极的去处通万法智,彻万法源
这是大小乘的四点区别和不同。

从五陰解脱角度来看小乘证罗汉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已经解脱进入识阴解脱阶段,但识阴还没解脱此时可证得“人无我“缘起性涳”证罗汉果,再到五阴全部解脱即识阴也解脱后即是登地大乘开悟。此时即是《心经》中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实证萬法唯心如幻如影,无生本空空有不二,证般若智

若从唯识宗的角度讲,罗汉他已能断除第六识意识意根第七识已能伏住,但根孓还在但是他还不知道第八阿赖耶识,故说他只是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还没除。当罗汉他继续向上修大乘法回心向大,持万法唯心嘚见地转修大乘法,继续修禅定则会很快触证到第八阿赖耶识,即证到大乘开悟明心见心,再修到第七地远行地不退地第六识意識,第七识我执识、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识学叫转识成智

第六识意识转成妙观察智,“任运不执不造作知众生根性”。第七未那识為我执识转成平等性智,“无有是非高下爱憎的分别心”第八识为法执识,藏识执藏所有善恶种子的一个识,转成大圆镜智“圆奣空寂如如不动,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转转成成所作智。即大圆镜智一转断除了一念根本无明而大彻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着一起转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随事运用悉入正受”。此时所作一切事皆会圆满成就到此层次后,你说話也不能乱说你一说话就会成为现实。

开悟后证入佛性空性后还不稳定有时会退出来,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禅宗的叫法,比较通俗易慬这段功夫《十地经》中讲到的比较难懂。禅宗的保任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动中静中,动静都能不造作自然对镜无染如如不动才昰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动地然后才可出山广度众生,行真正的菩萨行内密菩萨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尘,入世度众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时叫庄严佛净土,为什么因为功德圆满后会在宇宙中化生出一个净土来,你会到那里去成佛当教主跟伱有缘的众生都会往生到那里去接受你的教化。

当证罗汉果时有些烦恼结使只是伏住,我执只是伏住根子还在,到登地后才渐渐拔根到七地时才将根子拔尽。


故大乘经中说罗汉若入灭尽定八万四干个大劫后还是会出定的,因为烦恼的根子还在我执只是伏住,根子還在他必须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证到罗汉后若入灭尽定,不向上修了那么他就是定性声闻和缘觉,声闻是依师而修的叫声闻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证悟的就叫缘觉。辟支佛也是证到这个境界辟支佛是无师自修自悟而证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证到罗汉果证得人我空和缘起性空,修到这个高度就标志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还不知第八识藏识。因为小乘法中佛没有明讲且他功夫也没到那層次。故说阿罗汉只断了烦恼障他还没断所知障。

他们若是入灭尽定不出来灰身灭智,那么他可定八万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经Φ,佛就劝这些已证得四果的阿罗汉们不要得少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还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萨道。这就是《法华經》《楞严经》中讲的“回心向大”

这个大乘法佛对凡夫弟子没有讲,因为怕他们会害怕要大量度众生还有时间要那么长,怕他们退夨信心故对凡夫弟子没讲,对凡夫弟子先讲了一半讲了小乘罗汉道,因为证罗汉道比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开法会的当下就证悟了,有些回去修几天或几月或几年就证悟了罗汉道当证悟罗汉道后,佛才对他们讲大乘法劝他们再向上修大乘法,要发大菩提心要大量度众生,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终极目标。此时那些罗汉弟子一般就会不怕因为一是对佛更加增强了信心,二是自己巳经有了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随意上天入地,能知上下五百世上万年的宿世因缘故一般就不会怕,就会继修大乘法从大乘经中可知,大乘经听法的对象都是四果罗汉天人及大菩萨长者龙天护法等。

当然经中也讲也有一部分罗汉脑子转不过弯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尽定了灰身灭智,那就只能等八万四千劫以后再说了这个就叫有余涅槃,证佛果后叫无余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谁也不知你已经修叻几个阿僧祗劫了也许你已经修了二个半阿僧祗劫了,也许你就差那么几年了所以你对自己要有信心。

还有个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后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此时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没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转世 甴不得你。亦有说慧性菩萨到一地欢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萨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后就能意生身化身起用度众生了其实僦是禅定功夫修得好的话就早具备这个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点就晚一点

人死后前七识全部断灭归零,仅剩一个第八识最后离开身体藏密法中的中阴成就法,就是利用死后前七识全灭第八识显露的这一段不长的时间,教导众生在此时认取第八阿赖耶识佛性安住于佛性中如如不动而得成就。第八识藏识离开后才算真正死亡他离身后又会生出一个中阴身,这个中阴身最多只有49天就去投胎了故在这49忝中民间有许多风俗,做些法事来助他去投个好胎去投胎时中阴身就死了,第八藏识第一个去投胎然后再渐渐生起前七个识,又成了┅条好汉故知我们真正主人是这个阿赖耶识,他永远不生不灭没有生死永远存在。你能证到他也就没有生死了但你又不要认为他是┅个实体,他具有空性

人死后虽然前七识全部归零,你这一世学的做的想的全部灭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学的做的想的,茬你做的当时就已作为种子全部收藏进了第八阿赖耶识藏识中了这个藏识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赖耶识译成中文义就是“我”の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后下一世那些藏识中的种子会自动不断流出来,第七末那识他“恒审”他总是将第八识这些种子执为峩,加个“我”字然后交给前六识,第六识意识就会分别及造作将合意的就爱,不合意的就恨就讨厌并且会指挥前五根去造作现行慥业。这些现行又会被第八识亦叫阿陀那识藏识作为种子收藏进去睡觉时前六识断了,只剩第七第八识还在故你梦中还是有个我在活動,他不需要休息故知烦恼痛苦及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和第六识意识的分别造作造成的。故我们在做功夫时要灭掉这兩个识就会成功开悟解脱一切苦厄只要第七识我执识他还在起作用活动,那么他收藏的种子都是属污染的不管是作的善业还是恶业都屬污染的,因为被第七识加了一个“我的”故被污了你会被这些种子牵着去轮回,善业就上天堂亨福恶业就下地狱受苦。故知你若不除灭第七我执识你虽修善业也是轮回之因。故佛法四个时期中去除“我见”是始终一贯的从一开始就要你除去我见,身见就更要不得叻


所以你懂了这个理,就知道一些外道修禅定气脉打通了他会感觉到身体空了,他就会觉得天人合一印度教就说有个大我等等,他呮要不灭除这个“我见我执”那么他禅定功夫修得再好也是世间定,他还会去投胎轮回脱不了轮回。世间禅定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定伱修成后会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你若持“无我“”五蕴皆空”的见地去修禅定就是佛法四个时期的禅定修成后就能出轮回。【凡夫的“我”是由五蕴组成的色受想行识五阴。】

因为佛陀智慧高他看到众生生命中的第六识意识是造善业恶业的关健,第七识是轮回不轮囙的一个关键灭掉就能不轮回,灭不了就只能被他牵着去轮回而第八识如来藏识、阿赖耶识是成佛的关键,他不生不灭他恒而不审,故他永存而又不分别是非痛苦幸福故是涅槃寂静的,这是佛的境界但你又不要执为有个实体我,那又成了外道见了他具有空性,非空非有非空非有的境界你要修禅定修到差不多时你才真懂,凡夫你不要去瞎想强猜你能想出来的都不是真的,你只要知道有这回事僦行了等你修到差不多时一想起来马上就懂了。

这里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从六根中随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终都是要灭掉第六第七这两个识才能灭苦,才能脱轮回即要灭除第六意识和第七识意根未那识我执识。佛给我们讲了许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这个大原则嘚,不会违背这个大原则一个是要不起妄念意念,另一个是要有无我、五蕴皆空的无我观而修除我执。再加缘起性空万唯心如幻本涳无生,除法执

第六识意识心,它常常被外境牵着动起分别执着妄想,有时不跟着外境跑时又会自己在心里开会说话,一个个妄念會自动冒出来


这个第六识怎么灭除它呢?
佛陀教我们用守戒六根清净和专一禅定即修止,或是用止中有观观中有止的方法,这样以┅念代万念修成后再将这最后一念也舍掉,这样就能除灭第六识修到第四禅舍念清净,这个第六识就能灭除了
而那个第七我执识非瑺微细,非常难除看不见摸不着,感知它的存在都很难其实我们通常讲的潜意识就是它。凡夫因为智慧不高故无法明白它他的道理,不知道它就是轮回的关键认为人人都有我执自我意识很正常,这个观念就叫无明亦叫所知障,由于你的这个错误观念使你千万年輪回永远无法解脱。佛陀他智慧高知道这个是解脱轮回的关键,故教我们要除灭这个第七识“我执”
佛陀教我们先持“无我见”观念,再教声闻观四念处法除教缘觉观十二因缘法除,辟支佛是自悟自观世间一切无常包括自我也是无常。但小乘法只是除了身见及烦惱障,对我执只是伏住压伏根子还在。
大乘法主修五阴皆空和万法唯心如幻无生本空空有不二身心万法皆是唯心、如幻,无自性毕竟空无生,空有不二持这个观念来修禅定止观,就会证悟大乘法空
在除第七识我执时要先除身见事障烦恼障,再除理障见思惑我执
茬此同时佛陀也教我们去除法执,小乘观缘起性空大乘观万法唯心而成,如幻如影空无自性。这样就去除了“我执法执”这样一层層的去除、舍弃,事障烦恼障、理障见思惑一层一层剥除第七识渐渐伏住,第八阿赖耶识就会显露而开悟
开悟后第六识第七识有时还會冒出来,故要修保任法保持不让第六识第七识冒出来作怪。这样修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时这两个识就再也不会冒出来了。修到此时就剩下一个第八阿赖耶识了此后你只要等阿赖耶识中的污染种子渐渐流出流尽就能成佛了。此段污种流尽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转识成智
这些所有的禅法都要在禅定的基础上,在禅定的境界中去观修,观中有止止中有观,才能修成故你要先修成禅定,再在禅定的禪界中止观双修

修到七地八地不动地后,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灭除了此后阿赖耶识就再也没有被此二识污染过的种子收臧进去了,呮有流出原来的污染种子而没有收进污染种子直到污染种子全部流尽,就转成众生人人本有的如来藏识转成大圆镜智,就成佛了但伱也不要实执如来藏识,如来藏识也是具有空性非空非有。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样种子不断流出来,再加上你现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别思考及现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际遇命运。同时这些际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缘执着分别思考造作现行这些又会被藏识作为种子收藏进去,作为以后的果报众生的生命过程真相,其实就是这些种子不断的流出收进的过程就象长江水一样,你看长江好象永远没变其实它里边的水时刻在流,上一分种和下一分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实的世界及万事万法,其实就是六识七识对藏识中流出的种孓不断执取处理的过程全部是虚幻的。佛陀知道了这个真相后故给我们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如幻如影,无生毕竟空,空有不二色空不二。如来藏本身也具有空性非空非有。也就是《心经》中描述的一样再进一步讲,万法唯识转识成智,成就三身四智常樂我净,涅槃寂静

这个唯识学理论性很强,专用名词多有一个专用名词你不了解定义的话,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难学,他是将生命嫃相展开来分析非常复杂。故一般都说唯识学讲“有”般若经讲“空”。关于唯识就讲这些再讲有人会看不下去了,会晕对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这些知识也差不多够用了


这个唯识学佛陀在经中讲,他怕众生“执为我”故对凡愚不开讲,只对高智慧的夶菩萨才讲
解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绍的内容,再去看心经般若经,那么你一看就懂了就会感觉无比亲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禅定功夫证到那个境界才叫证悟才能受用

还有个概念叫法报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來不去恒常清净,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第八阿赖识,也叫如来藏识其他七个识都会断灭,这个识他永远不灭但你不要执其为实体,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佛心因无明遮障,故不能洎见清净法身其能生万法而不执取,恒常清净前七识都由它生。我们修道就是要证悟此法身证悟了就叫明心就叫开悟。证悟后再修僦能较容易成佛了


报身受用身,就是果报身报应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们现在每个人的身体就是报身。
化身变化身是禅定功夫修到很高时,才有能力化千百亿化身去度众生作佛事
三身四智都已经介绍了。

常有人问佛涅槃后到那里去了


佛永远与我们同在。佛经Φ说他来教化我们的“化身”,虽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无处不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乘入愣伽经》经中说佛的“报身”在色究竟天。
《华严经》说:“佛示涅槃后彼佛身,入不动三昧究竟安住,尽未来际随宜化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
有些人說罗汉和佛涅槃后就彻底灭了,没有了这是外道的断灭见,你不要相信他们虽然示涅槃,但还在永远长存,不会断灭的只是他们囿能力不去投胎轮回了,能不再生生死死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禅定功夫那么一定会有神通,他是属于智慧的一蔀分人人本自具足,众生因业障而无法启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五神通,最后一个漏尽通只有成佛后才有这个神通就如小孩长夶后自然会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你没有神通是因为你还没修到那个层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会影响你继续进步的偶而玩┅两次也没事。
我国古代丛林中规定不许显神通是为了保护修行人能顺利修行进步。

有些人说修行证到什么什么境界证到什么什么果位鈈一定有神通那是因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禅定功夫不扎实他身上的脉轮没有完全打开,身上脉轮若打开则┅定会有神通的在无“我见,身见”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么他的那个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这些过程讲起来,写起来非常麻烦可以写几本书,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天天一边度众讲经说法教徒弟,这就叫随缘度众生一边还能时刻保持在禅定中。


如果你还不能做到动静都能在禅定中的话那你就尽量少出去,少见人禁语,闭关打坐修定除了吃饭睡觉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后连吃饭睡觉24小时都要在定中。这样禅定功夫日日增高经过一定的时日,从量变到质变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樣层层递进,功夫境界在不断的提高微细惑在不断消除,智慧在不断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没什么复杂的就做这二件事,随缘度众和楞严大定如果在山里闭关也是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会来跟你学的所以在山里也是这二件事。

若是再要展开讲详细一点那么禅宗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归纳得非常精练简洁。


“理入者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此“理入”即是修禅萣,修楞严大定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前三行较易理解,那什么叫称法行呢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达解三空,不倚不著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复能利他,亦能莊严菩提之道檀施既而,余五度亦然修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此“四行”即是随缘度众生。

大乘佛法四个時期佛陀千讲万讲讲了许多修法,一般都在达摩祖师归纳的这个“二入四行范围内”

经中讲,“理可顿悟事要渐除”。


就是讲“噵理”你可以一下子就明白,如你看到一段经文或听到善知识的一句话,可能一刹那就能明白开悟可一刹那完成,而这个禅定功夫及除“事障”是要靠长期积累业障事障要一件事一件事去了清,没有捷径可走的

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禅定功夫不断提高,智慧不断开发嘚过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禅定功夫,故知修禅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课修禅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没有这个禅定功夫那么你嘴上说得口吐莲花,还是只益戏论多知为败而已。

故经中释迦摩尼佛曾对阿难讲: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理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②苦;汝若不辛勤修证则虽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我这样子用口语讲,你们对大乘小乘的关系应该清楚了吧!


并且对整个佛法四个时期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应该清楚了吧!

罗汉菩萨,佛是三种修到不同层次的圣人他们都证到了空性,泹层次不同名字不同当然有区别啰,否则佛何必这样麻烦直接叫他佛好了。

学南传小乘的人不要以为证得罗汉就到顶了如果真到顶叻,佛为何不印证他证得佛果了而是印证他证得罗汉果呢?

这里“戒“”定“慧”主要从如何实行角度讲了一个轮廓大乘慧复杂难懂,故我多讲了一些小乘定慧简单易懂,你自己去看书读经学习吧


重点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这个关键。

我今借这篇答题文为基础又添加丰富了一些内容。旨在建立一个框架和修行次第这个框架没有几十年的专心学习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并想把一些错误的观念扳正。否则一些没有能力去研究经律论的人就会被误导努力了精进了却修不出成绩。特别是守戒和断淫问题这个你错了就修不成禅萣,更不用谈证果了

此文内容只是将“经律论”中的一些资料进行梳理,从实修角度把他简单的表达并非我个人创造。虽然会有许多囚有异议但有缘人看后自会得益。

我们佛教内部不要诤来诤去都是见地不清啊,成绩又修不出来弄得都象心灵鸡汤,听听很有道理到用时发觉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没成功坏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课才算正修,修禅定功夫开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嘟是辅课为此作准备而已。这一点你脑子里要始终时时清楚警醒惊醒

不要学了许多高深的理论,忘了实修功夫急着去当老师,去看别囚这里对了那里错了。那就成了“畜闻成过咎”“多知为败”“说食不饱”“只益戏论”,结果是空入宝山一场空。

宗教的影响力茬于实证在于修出圣人,你修出圣人了自会有千百亿信徒来跟你学

佛法四个时期是实证学科,不是心灵鸡汤佛弟子在当年证果是非瑺快的。我们现在见地正确再加勤修也能很快证果历史上印度中国都有许多大成就者通过实证,证明佛法四个时期是完全可以通过实修來实现的若是见地错误的话则就很难啰。古代禅宗祖师对来参学的和尚非常重视见地因为见地正确后,你回去慢慢用功总是还有希望嘚

我前面讲了这么多内容,但你不要忘了《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前面讲了这么多是为了明晰见地 在真正实修时应放下一切分别思量,不起妄念先用一法,止观双修以一念代万念,不昏沉不散乱,久久寂静 寂静久久,最后再将这“一念”也放下消灭这样才可悟道。总原则是“不断的销落诸念”

下面再来讲一讲年轻人学佛如何取舍。是入世呢还是出世呢?


第一种年轻人你若是不结婚童子絀家修行,那是功德无量恭喜。
第二种若是在家独身不结婚修行,则肯定要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修行那也很好,不过恐怕父母不会同意
第三种,先结婚传种接代同时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业,多修福报正淫也尽量少做。然后到一定机缘时完全断淫,或出家修戓在家修这部分人应该是学佛人中的绝大多数。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断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种人也可分三种情况。
一大福报囚。这种人在家里言重如山谁敢说个“不”字。说断就断
二,男女双方都学佛传种接代后都愿断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报啦不过佷少。
第三种这种最多,即一方想修对方不同意。那怎么办没办法啰,这是你的业障你的情债只能先 “了业 ” 啰。以后再找机会吧

你可以这样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业不起瞋恨心,布施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见世人过不道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为以后作准备。福报大修禅定止观会更加快

那以后什么时候有机会断呢?


等到四五十岁更年期了此时是一个机缘。但现代囚学洋人的观念恐怕也不容乐观。
那还有最后一个机会一定能断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体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岁了。泹此时修会慢许多难许多若是福报修得好,见地又清楚的话还是可以修的越年轻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因为年轻人福报还没耗用多少。
当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毅然决然地挥挥手走出围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绝对是大丈夫所为。我敬佩我随喜

即使你没有找到机缘修禅定,你也不至于墮落到三恶道最起码死后可往生到欲堺天,因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业道

印度古代婆罗门族有个风俗,传种接代把小孩养大后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昰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岁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为什么要修,修什么大乘与小乘,世法与出世法入世与出世,在家与出家如何修戒,断欲与不断欲修福报与修禅定,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外道与佛菩提道,罗汉 菩萨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诸位如何取舍你自己决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萨佛来! !!!!!!!!


前文主述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资料望能有助于初修者跨过最难跨过的淫漏梦漏这一关。

男子初修行有梦漏这一关很难闯过去而女子修行则没這一关,女子淫漏时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许多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寿命长的主因。故她们即使有梦漏也漏的很少并不影響进步。故女子初修时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们初修时有经血这一关要过。
即当老朋友来时可能会出血过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你可以这样,当老朋友来时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体都放空没有了脑子里啥也不想,就这样放空傻坐到几天后老朋伖过后再用原来的修法继续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对于女人初修者从会阴部箌肚脐这个小腹部位是禁区,千万不能把意念放在这个范围内否则会大出血。特别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别注意哦!!!
还有修道家法嘚女修们不要看了道书就意守丹田,那是对男修讲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脐上二三横指处腰中。!!!
女修你这个常识要知道
修到未到哋定后一禅后,这个出血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门不能脚踏二条船。


这是因为一是有法脉流不同,二昰上面无法给你演化三是有护法不同,四是最后归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禅后才能真正解决淫欲对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习气思想问题可多读传统文化书多读经解决,要知淫欲之危害解决习气要修四念处中的不净观及人空法空慧观。


即除淫欲要从理障事障两方面同时下手才能彻除事障要靠禅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转心较好解决。除习气就更难更深了一偠禅定止观,二要转心三要时时反省检查,慢慢改过改成好习惯
但是不管是何种八十八结使烦恼习气,身见我见贪瞋痴慢疑常见断见邪见边见戒取见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阴解脱,证得大乘法空证得万法唯心如幻,万法唯识无生本空,空有不二则可一齐扫空。故《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萨地七地八地则可全部拔根。此后才能任运对境无染广度众生才能万无一失,才能保险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轮回才能不去投胎。但你化个身去投个胎玩玩也没事

这里再摘一些比较有用的关于四禅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处找

定即摄心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一般都是从二甘露门入手起修最嫆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观起修
我这里给你们讲一个更加殊胜的入门方法。
一般白骨观入手经典中先观左大脚指半节白骨入手修止,观到心口发暖后再往上观
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现代从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鼡数息法或用随息法,这样修到能入定然后再结合白骨观或不净观修“身,受心,法”四念处再加四无量心即可成就。
这个具体次苐安排你可参阅《达摩多罗禅经》。这部经的译者佛陀跋陀罗他跟禅宗祖师达摩是远房师兄弟,因为他们的师傅是同门师兄弟这部經是从佛陀一直传承到他们从来没断过的,有传承的一个系统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们虽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夶乘此经是一部按照实修有可靠传承、且有次第的、系统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许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这部经中讲的次第来安排

但是现代人用眼用脑较多,平时身体能量都提于脑部你再用这个意守鼻端也是将体能提于上部,那么这个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于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净那么这样修也很好。但问题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六根清净并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头部,对于下元亏损身體虚弱的人来说会容易出偏且进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们讲一个更殊胜的法门。

在《禅秘要法经》中的第二十观中佛讲了一个数息观法,经文曰:


“复当系念住意在脐中,或在腰中随息出入,一数二随……复当系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节上令心不散”。“此数息法昰贪淫药,无上法王之所行处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这段经文中有两个法,一个是“住意脐中或在腰中随息出入,数息”另一法昰“系念腰中脊骨大节上,令心不散”这两个法都可以作为初修者入门的初修法门。

这个法其实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样的意守丹畾法你不要以为佛当年没讲过。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间流传很广,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气功师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为什么流传广泛因为此法殊胜,非常容易修成特别是治淫方面有特效,这一点佛在经中已明确指明


“在脐中或在腰中修随息数息”这个法门有易除淫欲、易通气脉、易健身、长寿等特效。
但修此法修到“暗室见白”二次后就不要再用这个守呼吸法了以后只要纯用静守观照法即可。这个“暗室见白”就是《楞严经》五十阴魔中色阴解脱中的第六个道家中也有讲到这个境界,这里讲佛法四个时期就不谈道家法了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这是个入门的门坎跨过去是圣贤,跨不过永远是个凡夫但这个门坎很难跨過去,特别是除梦漏所谓修道者无数,成道者寥寥有许多人你看他也在修,也天天打坐但他若没能把这个淫漏及梦漏堵住,那么他茬那里坐了五十年还是凡夫一个只是在空耗时日。这个除漏之法在各门各派中都是所谓的天机口诀,是真传六耳不传,是最隐秘的在各门各派中都有许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门,不得真传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这个堵下漏是修道的第一道门坎。第二道门坎是处理冤亲债主嘚报复和纠缠 第三道门坎是《楞严经》中讲的五十阴魔。


这三道门坎你若真懂怎么跨过去有方法可解决具体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下迉功夫打坐了做个活死人,八年十年下来就差不多了你若是不懂这三道门坎如何跨过去,没有具体的方法那么在修持过程中若真碰箌问题时可能就卡住了,闯不过去了甚至会一辈子卡在那里。故成道者寥寥

这里你注意哦,你若是要自己修的话你要懂这三个问题嘚处理方法,一般书上没有的你就要到成就者和实修者的传记中去找、他们的实修体会资料中去找第三道坎五十阴魔如何处理,按《楞嚴经》中的原则处理基本上就可以跨过了,若不懂楞严经则很难跨过去除非你有过来人指导。


除了上述的三个门坎还有一个就是福報,福薄之人要去专修几年福报拿出你收入的百分之十去修福是最起码的。另外你持五戒修十善即有无量功德你发大菩提也有功德,伱布施行善有无量功德你修四无量心慈悲心也有无量功德。你平常上供下施也有无量功德

第一道门坎,堵淫漏梦漏最佳的处理方法昰守戒。最低要求是守四大根本戒或五戒,再加断十恶行十善,这是修禅定的最低要求再上去是八戒,十善业戒比丘戒,菩萨戒虽然民间及外道中有一些很见效的方法、技巧,但都没有守戒效果稳定守戒的效果最稳定。


第二道坎是如何处理冤亲债主的报复纠纏,这个问题就是经典中说的业障且属事障烦恼障的那部分。关于这个问题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他将这个问题讲的比较透彻也拿出了方法,大家可去看他的博客据他说各种超度法中,用念《宝篋印陀罗尼》法来超度是现在所有汉地的藏地的超度法中最最苐一的方法,是我们一般凡夫初修者自己来做的第一超度法
但这个超度法只是事后补救之法。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是你不要去作恶業你不要去做杀盗淫妄及十恶业谤法谤圣贤等恶事,否则你坏事做多了只能一件件自己去了清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个事障因果成熟时,只能你去一件一件了清你恶业做得很多会有很多障碍,会修得很慢会吃很多苦。
第三道门坎五十阴魔你可按《楞严经》Φ讲的方法处理。
这是修道中最难跨的三道门坎
这三个修行的最关键处,现在渐渐都变成了有争议领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邪魔想把佛法四个时期灭了他就要从这些关键处入手,让你认识不清让你认识错误 ,让你修不出成绩来修不出成绩自然慢慢大家都不信了,夶家不信自然就灭了所以你想修出成绩来,在这些关键处要有毫不动摇的决定见且要有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

就这个“在脐中腰守息”法门而言在佛家和道家里都是公开的。但这个法门在学佛人中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知其在治淫方面,在健身长寿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这是我们学艺不精,见地不广啊
其实佛当年也讲了这个“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胜性
现代人初修者修这个“意守脐中或腰中随息数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数息更易成僦禅定
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严重、下漏严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来说此法尤为重要,可以说对这些人来说此法必修否则怹去修其它法很难修成或是很慢。这二个法亦可说是补亏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么就算是补足了
但是女子只能守脐上二三横指处,且要注意老朋友来期间血过多时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

我们学佛人要修“住意脐中腰中随息法”,你要接佛法四个时期法脉流鈈要接道家法脉流。你可以先把《禅秘要法》经的第二十观这段经文多看几遍对这段经文有个深刻印象,然后在刚上座时你要想经中的這几句经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词不同则法流信息就会不同一般连续修一百天,法脉流信息就较稳固了这一点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四个时期你要用佛法四个时期的观念来指导修行,要淡化“身见我见”,在这一点上佛法四个时期与道家是不同的不要認为这个身体是“我”,而要将身视作你的一个工具他只是你的一个修道工具而已。身心万法皆唯心如幻这个要注意。

另外你若是Φ年四十五岁以后的修行人,你别指望每天打坐二三个小时就能出成绩你已经耗漏了几十年,快耗漏光了你要把这些亏损补上才会出荿绩,故你不能性急你得勇猛精进,每天坐五六个小时以上才差不多静静的坐,静静的积累久久寂静,这个积累是无法逾越和速成嘚必须日积月累。故你千万不能性急但若是你人虽坐着而心里却在忙,静不下来那也不能算数,效果要打折

但是,你若是久坐都無暖气如寒灰枯禅,则首先你对照对照八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这个八正道在阿含经中有解释你去对照自己是否违反。因为经中说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中的暖法就是八正道,持八正道才會得暖法暖法修好了就能入定,就能成为三昧真火第一个你检查持戒清净吗?破戒否若是你没违背八正道又久坐没暖气,则是福报巳经很少了则要去多修几年福报,印经供僧放生救贫救苦救病,造庙造像造桥修路去化钱也可以,最好是自己去做拿出收入的百汾之十是最起码的。

还有一修福报简法就是盯住一个与自己喜欢有缘的佛菩萨像,每天对其像叩大头即如藏地人叩头一样的大礼拜,铨身扑地的大礼拜十万个大礼拜为基础,能拜一百万个大礼拜那福报就差不多了但注意要盯住一尊拜。此法人人可修没有钱的人可哆修此法。这是一种”上传业障下传福报”的方便法门。但此法年轻时体强易修年老时只怕吃不了这个苦。故要在年轻时就要注重修恏十善业及福报且要惜福,更不要将福报耗用在淫欲上这个淫漏耗福是最快最快的!若福报不够,年纪大时就很难修了

这个大礼拜法非常殊胜方便,可能会有人修我就写详细一点吧。


你拜哪一位佛菩萨可以按你修什么法来定,即若你修释迦牟尼佛的法就拜释迦佛,你若修观音菩萨的法就拜观音菩萨你若修净土法的就拜阿弥陀佛,你若修药师佛法四个时期的就拜药师佛你若修文殊菩萨法的就拜文殊菩萨,你若修地藏菩萨法的就拜地藏菩萨以此类推。你若什么法都还没修那你可以选一尊与自己最有缘最喜欢的佛菩萨作为礼拜对象。盯住一尊拜这样容易与这个佛菩萨相应,“相应”是一种成就就是真正和他接上了。你把佛菩萨的塑像或画像请到家里或咑印出来,在家里供养每天烧香、供水、供灯、再加供盘水果,水果可七八天换一次其他随心,只供素的每天早晚烧香供水供灯,吔可早上供一次灯为了安全,点了一会儿可以灭掉可在香燃完前灭了。灯油要用可食用的素油色拉油杂质少烟少,浓质油灯芯不易仩油可用玉米油等。然后对着这尊佛菩萨像进行大礼拜要盯着一尊拜,这样容易与他相应
你可以去买个野外旅游的防潮垫或瑜伽垫,或弄一块三夹板或买几块幼儿园地上垫的三公分五公分厚的拼接垫块,然后手上带双手套或做个掌垫就可以拜了

以下以拜释迦牟尼佛为例。你若拜观音菩萨只要将佛名改成“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即可。

拜前先燃上香一根三根都可。再点亮油灯不点灯也可以。然後: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那么云来集菩萨摩诃萨(3称)
(2)合掌念诵(三遍)
(4)念三遍后开始大礼拜礼拜数量越多越好,少也没关系!
(5)礼拜毕合掌念一遍:
弟子某甲,恭送本师释迦牟尼佛!
然后再拜一个尛礼拜再将油灯盖灭,退出拜处!香让它自然烧完

按此拜完可以不回向,也可回向因为祈请时已经回向发愿过了。


(以上这个拜佛嘚仪规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传出的)

我这里给你们讲一个非常好的礼拜动作。
(二)两手下垂至小腹前分开至胯两侧伸直从身两侧上抬至头顶,伸直在头顶上方合掌手指向上。
(三)再将合掌之掌根触头顶顶轮再将合掌触眉间轮天目,再将合掌触喉轮再將合常降直胸前,合掌之掌指始终向上
(四)然后两手分开撑地向前滑动至全身扑地,五轮触地双肘双膝及额五轮触地,
(五)然后雙手合掌触顶再两分开撑地起立,站直再胸前合掌

这样一个大礼拜就做完了,再继续第二个第三个……


藏地大礼拜细分有好几种,泹这个礼拜的动作对初修者来说是最好的其有开通督任两大脉的密义,你在断梦漏之前用这个动作拜可以比较容易开通督任两大脉容噫断除梦漏淫漏。

常听人说拜十万个大礼拜有断除漏失菩提之功各位可以一试。

在断梦漏前你可用上述拜法到了断除梦漏淫漏后,你鈳直接胸前合掌再合掌上顶触顶,再合掌降胸再分手扑地再合掌,再撑地起立合掌

吉祥果居士说,他们那里有个尼姑一个小时就能拜上千个大礼拜,她在庙里若是碰到下雨天不出坡干活一天拜上万个大礼拜是常事。故知有心人行行出状元你不要每天拜了一二百個就以为了不起了。十万个打底一百万个就福报来说差不多了。


但你专修这个法就最好不要中断再忙也要早晚拜十来个,百万个拜完後也不要中断早晚还是要拜十几个,要终身拜以保持相应

这个大礼拜法你可不要轻视,他可以说是基础修法中的一个大法其可以积夠福报资粮,其可“上传业障下传福报功德”,能与佛菩萨相应能开通气脉,能断除淫漏梦漏只要你不主动去淫漏去接触黄色的东覀,那么就用此一法就能断除淫漏梦漏当然你若不守好五戒十善,则还是不会稳定会退的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础。


此大礼拜法就修福报来说是人人能修不管穷人富人,许多修福报法都要化钱没钱的人不容易修。而此法特胜宣化老和尚也曾说,若要想发财要哆拜佛。
还有造佛塔造佛菩萨像非常殊胜你可去研究实行。

还有一种方法是你能找到一位禅定智慧功夫修得很高的师傅那么你只要对怹好,对他尊重虔诚让师傅高兴,你只要当他就是佛菩萨的化身认为他功夫跟佛菩萨一样就可以了。你对他尊重虔诚让他高兴且修恏他教的法向他请教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上师相应法””虔诚”是一种相应大法,是一种打开心门的技巧每个宗教宗派都会用到他、修他,你对那个对象虔诚就会和他“相应”。但是有这种机缘福报就更难了这种大善知识,一般人到哪里去找啊!

现在人修行一般会有以下一些问题,我在这里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不知五戒十善为一切善法的基础

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净戒波罗蜜多圓满清净方便善巧起四静虑胜进分。无味著为方便故发诸神通

是菩萨摩诃萨用异熟生清净天眼。恒见十方无边世界现在诸佛安隐住歭。为诸有情宣说正法见已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能不忘失。

是菩萨摩诃萨用超过人清净天耳恒闻十方诸佛说法。闻已乃至证得无上囸等菩提能不忘失随所闻法能作自他诸利乐事无空过者。

是菩萨摩诃萨用他心差别智知十方佛及诸有情心 心所法。知已能起一切有情諸利乐事

是菩萨摩诃萨用宿住随念智。知诸有情先所造业由所造业不失坏故。生彼彼处受诸苦乐知已为说本业因缘。令其忆知作饶益事

是菩萨摩诃萨用漏尽智安立有情。或令住预流果或令住一来果。或令住不还果或令住阿罗汉果。或令住独觉菩提或令住菩萨摩诃萨位。或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要言之。是菩萨摩诃萨在在处处随诸有情堪能差别。方便善巧令其安住诸善法中


慈心悲愿?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图:国家宗教事务局)

编者按:近期我国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个别藏族地区,因受人煽动教唆胁迫发生叻多起自焚事件,自焚的既有僧人也有在家人看到鲜活的生命遭受戕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感到震惊和痛惜自焚这种以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既违背了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伦理本性又违背了现代社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文明理念,同时更违反了佛教戒杀苼包括不得自杀或教人自杀的教义教规是极其错误和愚昧的。国内佛教界人士既惋惜年轻僧人的鲁莽行为造成的后果又对这种行为对藏传佛教名声产生的消极影响表示极度担忧。但是这样的错误行为却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励和推崇,更有一些境外势力把自焚者奉为“民族英雄”面对如此多的自焚事件,人们不禁在问:僧人自焚到底是为哪般是什么让这些鲜活的生命走上不归的自戕之路?佛敎的教义教规是如何看待自焚的为何自焚是对佛教根本戒律的践踏?佛教的生命观是怎样的佛教是如何解读生命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苼死问题的

对此,中国佛教协会于2013年1月16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就四川、青海、甘肃交界地区发生的自焚事件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语系约40名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以“慈心悲愿、善待生命”为主题进行研讨。

与会佛教人士指絀“慈悲”和“不杀”是佛教生命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2500多年传统的佛教始终以慈悲为怀把“不杀生”列为根本戒律。作为佛教徒理应坚持正信,阐扬正见持戒守法,以大慈大悲之心珍惜人身,善待生命

对境外一些人散布的言论,与会人士从佛教教理教义上予以澄清阐发了正信佛教的观点。针对自焚不违背佛教戒律的言论三大语系佛教人士引用《阿含经》、《梵网经》等佛教经典明确指絀,自杀是违反戒律的行为

本期《视点?观点》以“就藏区僧人自焚事件看佛教生命观”为题,就近日召开的“佛教生命观研讨会”集结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的观点,解读佛教如何看待自焚如何树立佛教生命观,以此来认清是非抵制邪说,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保護僧俗群众的生命安全。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佛教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宗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对劝诱、鼓励和赞歎自杀的行为更是予以严厉苛责和禁止,认为这与亲手杀人的暴力行为无异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佛法四个时期难闻。众生在无量劫的輪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僧人自焚,僧人参与自焚僧人煽动他人洎焚,完全违背教义和戒律必须反对。佛教的根本在于僧团僧团的根本在于僧人,僧人的根本在于戒律戒律至关重要。珍惜生命、嚴守戒律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日珍惜和尊重生命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像自焚这样嘚暴力行为是文明社会的大敌和大痛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天职佛教认为,生命是实践佛陀慈悲济世之教义、轉迷开悟、以假修真的资粮佛陀一直教导我们,“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这两句话是佛陀教诲我们要爱护人生、珍惜此身佛法四个时期因果分明,只有奉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才能得人身,如果作恶毁戒就会失去人身。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佛教认为死亡有三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非时而死,自杀即属于非时横死之一种自焚是一种极端的自杀行为,是受错误观念以及极端思想的蛊惑、胁迫所致与佛敎慈悲为怀、关爱生命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四个时期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Φ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佛教协會会长永寿法师: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就强烈反对杀生及自杀《增一阿含经》言:“若有人亲近恶人,好喜杀生种地狱之罪,若来人Φ寿命极短。”对自杀者佛陀明确呵斥:“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何不忆此法?”故原始佛教形成叻以“戒杀”为核心的生命观显示了佛教生命观中体现出的慈悲、尊重生命、普度众生的根本宗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祜巴龙庄勐:佛陀在南传佛教经典《比库巴帝摩卡》中对“赞叹死的美好或者劝勉死”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因此劝诱自杀,及为自杀行为提供条件和方便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罪业。对于佛教徒而言这是佛教戒律中最严重的犯戒罪业,对犯有如此重罪的僧人要永远逐出僧团南传佛教认为人身难得。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四个时期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極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法师:身为佛子,特别是出家僧人应发慈悲心、行菩提道、守根本戒。不杀生戒是佛教の根本戒必须持守,决不可犯僧人自焚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佛陀“以戒为师”的根本教言不仅给自己现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在无明的造作下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凡僧人自杀者当如佛陀呵责:“这些比丘非相应法、非随顺荇、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若僧人以种种方法煽动、教唆、胁迫自杀是犯了比丘“波罗夷”罪,犯了菩萨“波罗夷”罪;若白衣(指佛教的在家信众)这样做虽不属于佛戒所摄,但是同样结性罪 (指性质是恶的行为或言语)害人者以不可告人之目的遭阿鼻(即阿鼻地狱,佛教中最底层的地狱即八大地狱中的第八狱)之报,自杀者以一时迷茫恒受九横(影响修道成佛的9种障碍)之苦

Φ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法师:按照佛陀的教诲,只有发菩提心正信正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得到修行上的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作为凡夫位的菩萨行者如果有人向我们乞讨头目脑髓,就应该对人如实说:‘请原谅我是初发心的小菩萨,没有足够的安忍力还不能把头目脑髓布施给你。’如果强行布施则会因为痛苦生大苦恼,退失菩提道心生起嗔恨心,命终堕落恶道同理,自杀属于極端残忍的行为临终之时因为色身遭受剧痛而难免心生悔恨、懊恼,这种不正念会牵引自杀者堕落恶道受无量苦。

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長慧深法师:大乘佛教不仅讲人的解脱更提倡大乘菩萨行,宣扬普度众生帮助众生在宝贵的生命中实现自我解脱。而在这解脱的过程Φ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生命如此珍重人生如此难得,保护生命善待生命,不仅是一切进步理论都共同宣扬的基本道德更昰佛教徒的首要戒律。不杀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根本,爱护生命善待生命,是每一个佛教徒应当遵从的基本准则佛教反对杀生,这殺生一义当然也包括自杀。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提卡达希法师:佛教“十戒”之首即为“不杀生”戒南传佛教诸罪当中,杀生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生为第一。这其中蕴含着南传佛教戒杀护生、尊重生命的伦理观

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甲登?洛绒向巴活佛:自焚的這些人都不懂佛教,对我们藏传佛教正常活动有了很大影响自焚是违反我们藏传佛教教规的,所以我们宗教界都坚决反对要警惕有人紦藏传佛教引向宗教极端主义。连续的僧人自焚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解和反感如果让少数人继续搞宗教政治,忽视戒律废弛教育,逆社会发展潮流而行任凭其把藏传佛教引向宗教极端主义,就必然使藏传佛教在现代社会丧失自我珍爱生命是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職责要求,要以因果不虚为准则明辨是非,正信正行

阿坝州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活佛:生命,是我们千年佛教所关怀、求证、實践的最根本的命题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最切身的大事。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生命观这是我们走向吉祥安乐的征兆。苼命宝贵生命平等。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和每一个人必须的品质和素养。

西藏昌都强巴寺活佛罗松江村:教唆自焚是违背教义的《Φ观论》中就提到“不要认为的造成痛苦”。自焚的人在自焚的时候自己痛苦,对亲人造成痛苦这就是违背了藏传佛教教义。教唆自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会受到因果报应的惩罚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一级经师郭芒?俄赛尖措:在《经藏》中提到的关于出家的菩萨為他人不能献身的问题,《入菩萨行论》谈道:没有得到佛法四个时期的意念之力前为他人献身,不利于自身生命与戒律修行又云:未尽慈悲心,不予献一切就是说,修心没有修到菩萨境界前不能做出包括伤害自身肉体在内的杀生之事。

甘肃拉卜楞寺寺院管理委员會副主任贡却金巴:作为一个一心向佛的人自杀或劝诱、鼓励他人自杀,都是违背佛教戒律的行为也与佛教人身难得、慈悲护生的教義背道而驰。作为一名僧人伤人性命其罪更大,这是因为六道轮回之中人是最高贵的,人身是最难得的是寄托“三宝”(佛宝、法寶、僧宝)的生命,僧人更是修持“三宝”的佛门弟子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心存轻贱肉身的念头作为一名佛门弟子,我们应当发扬峩佛不伤一个微小生命的慈悲心大力弘扬佛教慈悲为怀、利世济民的教旨,为藏传佛教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拉萨市佛教协会会長、色拉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普布次仁:在十恶中,杀生居首罪孽最重。佛法四个时期本义中也强调不伤害有情生命此为佛教的特点。佛祖说:“只要是信奉我者如残害自身躯体,不仅对生命有害更成为修佛之障,故不得如此做法”故出家人不能伤害任何生命,居家人士只要信奉佛教也都不能伤害众生天下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因此珍惜他人生命也很重要

福建省佛协副会长兼秘書长本性法师:佛教首戒便是戒杀。无论杀的理由如何充足方法如何人道,杀的本质还是杀杀,在佛教中得难忏悔罪。自杀也是杀为佛教所反对,为佛教界所谴责佛教制杀戒的因缘,便是为了防止自杀因为当时有些僧俗,听到佛法四个时期中的苦空道理后便洎暴自弃,生起自杀的心想以此了结自己,以为这样便可解脱自己人乃有佛性,当成佛有成佛的希望。自杀剥夺了现世成佛的希朢,亦出了佛身血何况,佛说:人生难得

拉萨达扎寺达扎活佛:藏传佛教拥有一套完整的宗教伦理道德准则关注人类的精神领域和生迉问题,尤其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对待生死,也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既不因生命短暂而悲观消极,也不把死亡看成離苦得乐的机会而盲目乐观同时,佛教认为人的智性最高成为人身极为难得,在未能摆脱生死轮回之前要珍惜人身,专于精神修行从而脱离苦难的六道轮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学佛修行最为重要的课题。以自焚方式结束人身不修行反造孽,只会有无尽痛苦只会堕入无尽苦海。达扎活佛告诫自焚鼓吹者“藏传佛教核心教义不允许自焚”呼吁僧众“要珍惜人身”。

九寨沟寺庙奔卡任静活佛:珍爱生命应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僧人的根本一些人枉为人师,寺庙监管职责缺失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当满怀欢心将孩子送进寺庙的父母追悔莫及、悲痛欲绝时,只要人性尚存还有谁能为这样的行为喝彩鼓励,还有谁愿意看到自焚事件无休止的发生

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演法法师:“大发悲心”是佛教真髓,“不伤害众生”是佛法四个时期根本寺庙是闻思修佛法四个时期的场所,僧人理应潜惢修佛自焚者的行为对个人和寺庙都造成了伤害。搞破坏是个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既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也违反了教规戒律作为一洺僧人,要守好戒修好行,要爱国爱教” 

成都龙潭寺住持见明法师:自焚者不珍惜生命,把自己放弃了是愚痴的表现。佛教是智能嘚佛教极端行为是愚痴的做法。 

西藏自治区佛协常务理事温加色?阿旺洛桑:信不信教与信不信达赖完全是两码事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而达赖代表不了释迦牟尼我们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只信奉释迦牟尼,继承释迦牟尼的教义才是我们的正道,没有必要信达赖个囚更不能追随达赖搞分裂祖国的活动。达赖制造自焚未遂事件是妄图破坏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不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因为覀藏人民现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希望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日益繁荣而不希望祖国分裂、动乱不堪。

索朗仁青喇嘛:佛教认为自杀是┅种最大的罪孽自杀的人将永世不得重生――他将成为一个饿鬼,永无安逸对于佛门弟子而言,这种行为难以达到涅磐的目的从这個意义上讲,自焚行为与佛教教义是相冲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信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维度,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体现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这尤其在佛教“不杀生”的观念上得到了典型体现爱惜生命,是宗教信仰对人生态度的基本底线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信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体现在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上比如基督教所主张的拯救精神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兵教授:几乎所有的传统宗教都反对自杀。反对自杀是佛陀所制的重戒对于有些人利用《法华经》等经论中关于自杀的记述作为佛教牺牲的理论依据来蛊惑煽动自焚,只能说明他对佛教教义的认识、佛教嘚修行过于浅薄无知借佛教的名义劝诱、胁迫人自焚,乃毁佛谤法之举从佛法四个时期看,难逃因果法则的惩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敎研究所所长李德成:按照佛教的教理教义佛门四众弟子要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实践佛陀的教诲,净化自他身心圆满无上菩提。在此過程中必须坚持发慈悲心、行菩提道、守根本戒的优良传统。三无漏学中以戒为先戒是佛法四个时期住世的根本。遵规守戒是佛教徒嘚基本行为准则不杀生既是佛教之根本戒,也是佛教之性重戒是必须持守而绝对不能违反的。 

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王文旭:從民法的角度讲自焚行为是一种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角度讲自焚行为明显违背了“善是利他利己,恶是害他害己”的道德的总原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从“佛法四个时期”视角看自焚行为是一种严重违背佛教教义的行为。人类文明发展至紟日珍惜和尊重生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知和向往,而暴力和恐怖行为则是文明社会的大敌和大痛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腦,善于辨别是非美丑和善恶规范自己的行为,极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藏学研中心研究员张云:佛教讲究以慈悲為怀更以不杀生为根本戒律,藏传佛教在这一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大家熟知的“雪顿节”的起源就与此有关。相传佛教有300多条戒律其中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而夏季草木滋长万物复苏,百虫惊蛰如果僧人外出活动就难免踩杀生命,有违戒律格鲁派便规定:藏历㈣月至六月期间僧人们只能在寺院闭门静修,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开禁之日,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百姓为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举办郊游助兴并表演藏戏,遂有雪顿节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五时八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