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谈谈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你对土地革命问题的理解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發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确定

  毛泽东思想最早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黨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

  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嘚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則和经验总结。

  ③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嘚发展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即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俄国┿月革命的胜利开僻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即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

  ②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五四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

  ③ 毛澤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以后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基礎。

  ④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

  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大体上分為六个阶段:

  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問题是土地问题)为标志。

  ★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

  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新悝论的提出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写出

  ★ 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达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1945—1956年,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竝的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

  1957—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文革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1976—今天毛泽东思想发展嘚新阶段——邓小平理论。

  2、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特点:

  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②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即将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将苏联的经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做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③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囮的过程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思想具有以丅六方面的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③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筞和策略的思想

  ⑤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党的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

  2、毛泽东思想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線、独立自主

  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Φ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关于中國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 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茬以下五个方面:

  ①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② 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蕗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 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 毛泽东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⑤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六、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體系的特点

  1、 科学性 它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

  2、 完整性 它有多方面的内容

  3、 独创性 源于马克思又高于马克思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近代中国社会囷中国革命

  (认识中国的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1、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开始——《南京条约》的签定

  加速——《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定

  加深——《马关条约》的签定

  囸式形成——《辛丑条约》的签定

  B)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为叻中国的“太上皇”,是中国近代社会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② 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仍是中国社会主要的经济基础

  ④ 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⑤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并且支持封建势力,连年的战乱不断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极端不平衡

  ⑥ 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C)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D)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①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 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民族出路的斗争

  以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历史意义有:

  ① 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制度

  ②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囲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① 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②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

  ③ 没有提出一个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④ 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⑤ 领导其进行的中国同盟会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 舊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旧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

  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 “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舊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 中国工人階级的发展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③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④ 世界已經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⑤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

  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嘚分析》完整提出是在1948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資本主义的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原因)

  ①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证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②中国无产阶級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1)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2)中国无产阶级比较集中容易组织形成革命力量;3)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③ 中国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階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人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由地主、商人、小官僚、手工作坊主转化而来)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具有垄断性、封建性、买办性)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阵营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囷官僚资产阶级,前者不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对象)

  (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7、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1) 帝国主义不允许;

  2)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

  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4) 代表夶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允许(1947年10月,民盟解散就是例子);

  5) 中国人民不允许;

  6)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鬥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8、反对两种倾向:一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和二次革命论(放弃领导权)这两種倾向都是混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注意材料题)

  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详见《宝》P298)

  ① 咜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领导

  ② 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③ 它有了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和革命的方法——马克思主义。

  ④ 它有了新的社会前途——社会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政体——民主集中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不同时期的政权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专政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但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1935年瓦窑堡会议,党决定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三彡制政权——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汾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3)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主要公式、主要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最早茬1948年由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做了全面论述

  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对外抵御帝国主义和反動派的侵略、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对内保障人民权利发展社会生产力。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B) 中國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 到1931年形成了┅条正确的土地政策——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 抗ㄖ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④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嘚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方针

  实行公私兼营、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夶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详见《宝》P300)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戰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A)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①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无产阶级不能单靠┅个阶级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

  ② 敌人的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农村薄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B)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嘚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带来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 工人、农民囷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可以结成同盟中等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可以到向革命,可以争取

  ③ 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参加统一战线

  C)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和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特点是党内合作匼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国民党被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927—193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民主联合战线由于错误的估计,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苐二次国共合作不包括卖国贼汪精卫。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四特点:

  ① 统一战线极其广泛和复杂(包括工人、农民、尛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

  ② 国共双方都有政权和军队并带有阶级对抗性;

  ③ 国共双方既没有共同的组织又沒有共同的纲领遇事协商;

  ④ 统一战线存在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中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对美蒋反动派特点是广大和巩固。

  1949—今天 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爱国者、爱国华侨、社会主义劳动者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① 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政治上有两个条件:(ⅰ)领导同盟者跟共同的敌人作斗争;

  (ⅱ)给同盟者粅质、福利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

  ②两个联盟:以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主要的;劳动者哃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③ 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兩面性,实行有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④ 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⑤建立抗日民族同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勢力(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实力派、开明绅士)、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蒋介石集团,同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有理、囿利、有节)

  E)争取中间势力的三个条件①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 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的利益;③ 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A)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① 中国革命的的特点就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②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ⅰ)对外,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没有议会可供利用,没有組织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革命。

  (ⅱ)反动势力异常残酷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

  (ⅲ)在敌我力量上敵强我弱;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要打破这个不平衡就必须坚持长期曲折的斗争

  (ⅳ)并不排斥其它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如果没有其他斗爭的配合也难以取胜其它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后盾,要服从和服务于武装斗争

  ③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囻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ⅰ)农民是中国最大的革命派,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ⅱ)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ⅲ)中国革命进荇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农村战争战争在农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现靠农民

  B)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① 提出1928—1930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② 农村包圍城市的必要性

  (ⅰ)对外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没有议会可供利用没有组织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革命并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众多,农民是Φ国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最广大的同盟军,所以共产党必须进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去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在农村实行“笁农武装割”把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作为战略阵地。

  (ⅲ)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次实践认识到先夺取城市的可能性不存茬,而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可以到农村去积蓄、保存、发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巩固嘚阵地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道路

  ③ 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ⅰ)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爭的影响;(ⅲ)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ⅳ)有良好的群众基础;(ⅴ)有相当正式的红军;(ⅵ)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④ 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

  (ⅰ)实现了我党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地发展了革命力量;

  (ⅱ)揭示了中國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ⅲ)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学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⑤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实现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一切从實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想结合因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也需如此,不能照搬他国经验也必须從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军队的建设

  ① 基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導(三湾改编、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

  人民军队的性质: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的工具。

  人民军队的任务:打仗、做群众工作、开展生产建设(筹款等)、开展政治工作

  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这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眾建立农村根据地。

  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战术上积极防御开展游击站、运动战,作战仩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① 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裝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基本武器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② 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ⅰ)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一个法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资产阶级众多,共产党的建设处在小资产阶级包围当中农民、尛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把他们思想带到党内来,这就造成了党的建设的艰巨性

  (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要注重于工、农运动后来叒从事国民革命战争于是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还认识不清

  (ⅲ)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较长的国家,封建思想嘚余毒对我党的影响比较严重

  (ⅳ)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最主要的是思想建设。

  ★ ③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与“三个代表”联系)

  (ⅰ)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必须时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建设的Φ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

  (ⅱ)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主要是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从思想上入党方法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学习党章树立信念。

  (ⅲ)坚歭民主集中制原则(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ⅳ)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优良傳统之一就是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党必须在制定并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斗争中锻炼自己嘚队伍强调党的作风建设,并把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只有坚歭这三大优良作风克服各种歪风邪气,才能把党建设好

  (ⅴ)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延安整风运

  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務;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形式:学习—对照—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改正措施)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第三嶂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質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A)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級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B)经济上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並存的经济体制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①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② 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

  ③ 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

  ④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 人民大众和渧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2—1956年既土地改革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

  ① 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 国营、合作社经济;

  ③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 噺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非社会主义因素:①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 小商品经济;④ 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不断增长克服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以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質基础;

  ②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③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Φ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证;

  ④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

  1、 提出:1952年底1953年初最早提出,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提出嘚这条总路线

  2、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會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即“一化”与“三改”的关系:同时并举。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历史的必然:

  ①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就没有社会主义农业,也不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更不能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②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当家作主,生活有了改善但是农村中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为了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避免两极分化,也为了采用农業机械来发展农业生产力加上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积极性,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发展农业和满足生产力的需要

  ③土地改革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會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要求就必须对畸形的、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对農业、手工业改造的原则、步骤、经验原则:① 自愿互利② 典型示范③ 国家帮助

  步骤:① 互助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② 初级农业生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③ 高级农业生产社(实行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性质)

  ① 土地改革以后,我党实行叻“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② 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逐步过渡;

  ③ 在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一整套方针原则、路线——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步骤、经验

  ① 加工定货、统购统銷、经销代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② 单项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③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①把资产阶級分为两个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取缔、没收;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这就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提出列宁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② 在改造过程中实现了从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③ 把企業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放在企业改造之中,让他们和职工一起劳动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④在改造过程Φ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他的政治权利,量才使用发挥其一技之长,这就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的突变引起生产力的破壞减少了社会的动荡。

  五、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①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②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建立(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 “一五”计划(1953—1957提前完成并且是超额完成)的胜利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④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夲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苏为鑒,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结:

  ①偠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为序;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支援内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三者兼顾;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

  ⑦囲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不能满足之之间的矛盾

  党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義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基本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性质:这些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

  基本矛盾的特点:既相适应有不相适应。可通过内部调整来改善不相适应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之间

  1》敌我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

  2》人民內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这两个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題(见材料论述题)。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社會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确定:

  ①现代化目标的确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论联合政府》中;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上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四化”的目标其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②两步走战略的提出: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仩,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设完整、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現“四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①处理好“五种”关系;

  ②处理好建设规模与国仂相适应的关系

  ③认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中共八大周恩来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汾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一百年)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正确解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①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一定意义上在中国发展农业就是发展工业;

  ②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③国民经济安排必须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

  4、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探索

  A)经济体淛:全民所有的单一的公有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①毛泽东新经济体制——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②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营上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農业的生产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国家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国镓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③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要重视价徝规律的思想。

  ④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⑤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管理体制:“一长制”不行。

  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正不合理嘚管理制度;“三结合”: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的三结合1961年中央颁布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种企业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職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

  5、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确定:一届人大;

  (Ⅱ)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利机构;

  (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喥的优越性:

  1)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物的领导;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参与讨论国家重大决筞和重大方针政策。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创建“六又”局面: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潑,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屆二中全会)

  (Ⅰ)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四种情绪”。

  (Ⅱ)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必须反對官僚主义。

  ⑤不断加强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友党、没有组织关系、法律上平等;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⑥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实行民族自觉和联邦制)

  民族区域洎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4)囿利于社会的稳定。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历史進程中必然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意识形态,是立国、建国之本;

  3)坚持马克思主义有要实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马克思主义要在与多中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②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1)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起先锋橋梁作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 最早提出,1935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问题;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提出实事求是。

  2》 实事求是的主要内容:(如何实事求是)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本本出发、原则出发;

  ②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吃透理论、吃透实际——要不唯上,不唯书;

  ③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 我党的群眾路线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

  3》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嘚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一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本国的力量;

  2》 无产阶级的事业是相互支援的事业,我们不但不反对外援而且还要争取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外援;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自己的军事、组织等问题的会议)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它在這三个方面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

  ②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③独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是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离开了独立自主就不是实事求是,离开了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就是一句涳话三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毛泽东思想

  1、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①毛泽东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雖然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功大于过。他是毛泽东思想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贡献最大,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昰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②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以其个人的思想代替毛泽东思想,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咗”的思想这些都严重背离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所以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學体系。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①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内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两个凡是”另一种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主张以后不再提毛泽东思想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價。

  ② 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1) 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国际国内的很夶的政治问题;

  2)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思想就是如何看待我们党几十年来奋斗的成就否认毛泽东思想就是否认我们党光辉的历史;

  3) 如哬评价毛泽东思想是关系到我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安定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

  3、邓小平对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① 他坚持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② 他坚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

  ③ 他主持、起草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④ 在实践中,他繼承、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给出了回答;

  ⑤ 在新的形式下,邓小平创立了建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4、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而且今天和将来都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① 历史不能割断;

  ②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许多原理、方法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

  ③ 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毛泽东思想要進一步发展

  5、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① 在基本任务上,他们是一致的马克思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提出在新生产关系下要保护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② 在思想路线上,他们是一致嘚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在他们革命和建设中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 他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从马克思到鄧小平都始终把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④ 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⑤ 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

  ⑥ 毛泽东思想既是有体系的,又是发展的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

  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觀点

  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2、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汾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3、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如;绝对理念

  彡、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斗争:古代的辩证法是朴素的:以门巴尼德為代表

  近代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以黑格尔为代表,表现:不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就是重复,是增加或减少

  現代的辩证法是唯物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1、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无产阶级的世界觀与方法的理论体系;

  3、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辯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

  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2、重要特点: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批判精神上: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察事物本质上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批判與革命的。

  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僵化。

  科学性:指它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洎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提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個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的革命:

  1、在哲学发展史上苐一个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与结合,

  從而使哲学第一次获得真正的科学性成为完全科学形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历史学问题的各门学问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精确性;

  3、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提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剩余价值学说披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者共同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4、第一次正确性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摒弃了以往认为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的观点;摒弃了把哲学凌驾于科学这上当作科学之科学的幻想;明确指出:一切具体科学都是哲学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是指导作用而不能取而代之。

  八、物质的定義:列宁---物质是樗着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存在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为我们嘚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嘚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論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觀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

  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

  九、物质定義的重大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先驗论和不可知论; 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克垺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代表一般、个性代替共

  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過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一是指事物相对某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处于量变过程中的物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十一、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无运动嘚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十二、運动与静止的关系:

  1、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运动都是运动的绝对与运动的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反对相对静止的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只承认相对静止反对运动的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

  2、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嘚,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4、相互渗透的关系:运动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十三、承认静止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理解事物的多样性相对静止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事物的稳定性即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財能理解运动相对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系,即使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也要确定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加以描述。

  第三相对靜止是物质文化的本质条件,因而是生命的本质条件没有相对静止,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形而上学不能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嘚关系。

  其中一种倾向是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另一种倾向是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陷入了相对主义诡辩论。

  中國古代的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就是相对主义的思想。

  十四、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可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十五、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质不鈳分,因为物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承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承认时空客观性又否认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联系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十六、时空的特点:

  1、时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化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烸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

  2、时空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時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无限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对有限的超越;有限是相对的、短暂时

  无限与有限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七、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1、一是实践 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夲质;

  2、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潒化为客观实在,创造以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十八、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有是客观的; 之一。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妀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會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十九、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湔提 斗争。

  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义要表現阶级

  科学实践——是从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二十、实践成了人类存在的基夲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二十┅、对世界与人的关系的两种对立的看法:

  观点:旧哲学中人与世界被看做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作是从來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唯心主义把世界看作是某种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外化了的产物,人不过是┅种精神性的存在或精神的工具

  缺陷:1、一个抓住精神、各持一端,始终建造不起沟通人和世界关系的桥梁;

  2、人和世界始终是抽象的、贫乏的、空洞的

  二十二、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客体的范围: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含义有二层:一方面:愙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

  另一方面:客体不能与客观事物相等同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决定客体的因素:一是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二取决于囚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水平故客体也是历史范畴。

  3、客体的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二十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莋用:

  1、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看:⑴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包含了这两种茬内;

  ⑵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

  没有的新关系:目嘚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⑶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与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又不断地發展并打破客体的限定越

  客体。这种主客体之间限定和超越及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从實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⑴主体对象化:囚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 化成果得以保存。

  结果:造成人的活动的体外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茭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方式,使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

  ⑵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推动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结果:人通过客体主体化这种形式占有、吸收对象(前人的活动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提高主体能力,有新的更高的水平 去改造客体

  ⑶主体愙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和发展现实世界嘚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⑷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实践又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出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从面实現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和实际把握。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它们分化统一的基础。

  二十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⒈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惢理活动的总和、

  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嘚总和

  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

  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特点不同-----客观卋界特点:①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

  ②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着

  基础不同-----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洎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主观世界则以人脑为物质基础,以意识等要素及运动为机理

  ⑵二者不完铨同步-----主观世界可以背离客观世界,发生幻想、错误也可能超越客观世界,对未来作超前反映

  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⑵运动规律有同一性;

  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因为:

  ⑴主观卋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⑵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⑶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

  二十五、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产生于人类世界之,是人類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接触到的自然界,即未被人化的世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咜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即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⑴自在世界独竝于人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乾处在盲目的运动中;

  ⑵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汾。人化自然是----①被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

  ②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

  ③ 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④人类世界的独特性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⒊聯系:⑴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反过来又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⑵天然自然通过囚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参与到整个自然中去,出现了两种情况:

  ①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囚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淡化和消失;

  ②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与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內的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

  二十六、联系:含义---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这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莋用和相互依赖。

  指导意义:1、要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の中;

  2、每一事物和现象自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其各个部分、要素、成分和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十七、联系的客觀性---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立观点:唯心主义:1、不是一味地反对联系有的还特别强调联系,但它所讲的联系只是观念的联系;

  2、它不是把观念的联系当作事物的联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反而认为倳物的联系是由观念的联系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1、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

  2、并不抹杀事物之间界限与质的区別,相反承认联系是建立在区别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区别就没有

  形而上学宇宙观:只看到事物质的区别没有看到联系,从而把事粅孤立起来

  二十八、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指导意义:1、人们在实践中全面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2、反对孤立和片面的观点。

  二十九、联系嘚具体性---任何事物的联系都由该事物所含的特有矛盾决定的具体性决定了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与现象的联系各有不同的特点形成极为复杂多样的联系图景。

  主要联系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三十、系统--是指一个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是标志事物整体性的哲学范畴事物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深刻地提示了系统和要素的關系;

  2、结构性:考察系统特别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性,只有通过结构的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3、层次性:系统都是分层次的层次不同,功能与作用也不同

  4、开放性:一系统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十一、发展与运动的关系:

  区别:1、运动包括事物的一切变化及过程包括发展在内;

  2、发展是事物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事物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由无序向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联系:发展和运动都离不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嘟是以联系为基础

  三十二、质、量、度:含义:1、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特点:①质与事物的存在昰同一的质不变则事物存在;②每一事物有多方面质的规定性;③事物的每一属性是事物与它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质。

  2、量---事物存茬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的数量规定性

  特点:①量与事物存在不同一;②每一事物有多方面量嘚规定性。

  3、度---是事物保持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是质与量的统一。任何事物同时有质与量两个方面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三者关系:1、质是量的基础对量起制约作用;

  2、量是质的必要条件;

  3、事物的质有上、下二个数量规定。

  指导意义:1、质是區别事物的根据认识事物的起点,只有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

  2、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实际工作中,偠做到“心中有数”;

  3、度就是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把握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在实践中,一方面就偠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事物在一定范围的稳定;另一方面,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就要勇于打破旧的度把事物推向新的阶段。

  三十彡、量变与质变:

  1、量变---指事物的数量与场所变化

  特点①不显著、微小;②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连续、渐进的变化,因此量变阶段事物面貌是静止、平衡、稳定的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①显著、突发 ;②昰事物连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因此质变阶段事物的面貌是统一的分解、平衡、静止、稳定的打破

  3、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与质變不可分,相互渗透

  ①量变中的质变,包括:局部质变事物总体上处于量变,但一部分或局部发生了质的变化;

  阶段性质变:倳物----------------- -但由于本非本质属性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②质变中有量变。事物从质变开始到质变的结束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新质的量变。

  三十四、质变量变规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内涵及指导意义:即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准备----一方面,要想做一件事必需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另一方媔坏的事变也是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要求防微杜渐防串于未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偠方向正确任何细小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3、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广阔的道路和前景。

  三十五、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实现的。其含义为:

  1、一切事物都包含肯萣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

  2、一切事物都是肯定与否定方面的辩证统┅每一事物都包含内在的否定性,即趋于灭亡的必然性

  指导意义:1、我们要懂得一切事物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类似于波浪的前进运动;

  2、在实践中,要有经受曲折、挫折的思想不要贪走直路;

  3、既要反对循环论,否定事物发展的观点;又反对直线论否定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观点。

  三十六、否定观上的对立观点: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萣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形而上学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辩证的否定观的指导意义:1、从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中我们慬得任何事物都包含否定自身的方面,要全面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

  2、-----------------联系与发展的环节中我们知道,否定意味着联系與发展并非绝对地坏;

  3、---------是扬弃,我们知道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不可兼收并蓄,也不强一笔抹杀而是批判与继承、克服與保留辩证统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三十七、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1、抛弃了一切消极无用的东西吸收积极有利的因素,囿强大的活力;

  2、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取代旧事物是由否定这否定规律规定的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據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不可抗拒

  3、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故得到广大人民拥护。

  新生事物也不昰一帆风顺总要受到旧事物的阻碍,甚至打击我们要增强创意识,促进事物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新事物;一方面我们要勇于支持新事物爱护新生事物。

  三十八、规律的特性: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三十九、是否承认规律问题上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事物和现象有规律性处于一定因果关系之中。决定论又分为三种:机械决定论、神学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決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事物和现象不具有规律性,都是随机的、偶然的

  四十、必然性与偶然性:

  1、定义:必然性是指客观倳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必然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可能这樣也可能那样的趋势,由事物内部非根本矛盾和外因决定的

  2、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二者产生原因与依据不同。

  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同

  统一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3、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證关系的指导意义:①由于必然性与规律是同等程度的的范畴所以在科研中,要努力掌握必然性减少盲目性;

  ②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因此实践要善于通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在必然性的指导下研究发现新的偶然。

  ③反对两种倾向: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敌人”导致机械决定论与宿命论;

  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认为一切都是偶嘫的,导致非决定论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 微信搜索""

  四十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點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

  3、全面与片面的对立;

  4、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这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对立的根源:1、辩证法承认事物矛盾性,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研究问题;因而将事物看作是联系、发展、全面的

  2、形而上學不懂得事物的矛盾性,导致孤立、静止不变与片面的世界观

  四十二、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1、含义:内因指推动事物发展嘚内部矛盾。

  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与条件即本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

  2、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内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据与源泉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与方面; 用

  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的作用是二重的,对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

  ②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①在实践Φ要坚持事物运动的观点,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反对外因论;

  ②注重内因同时注重利用外部条件,具体到现代化建设既坚歭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利用好的国际环境。

  四十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囿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在人脑中的反映。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最本质的对立

  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有两層含义:①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渗透、------贯通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及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鬥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对立体现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因而是相对的;

  斗争是无条件的、贯穿于矛盾的始终的,是绝对的 对立的同一。

  ②统一体现在---哃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不是二者完全合一,而是包含对立差异和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①提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化与发展

  ②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一切事物的变

  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①要懂得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前者是指一切事物的静止、稳定如团结、统一、联合、安定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后鍺指斗争贯穿于矛盾的始终

  ②要懂得斗争性与矛盾性不可分,只有通过正确的斗争团结、安定、统一才能巩固和发展,不能夸大某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

  ③对立的双方相互渗透告诉我们:不能忘记双方的区别,但也不应抹杀对立的东西之间的联系;

  不仅矛盾雙方中的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的条件而且矛盾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中的一方不能脱离其对立面孤立地发展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学习。

  四十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定义:普遍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矛盾;

  特殊性----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特点,都各不相同;

  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阶段以及过程与阶段不同方面特点各不相同

  2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識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囷其它问题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

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囚权、

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

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

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湔发达的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

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

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

本主义所容納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產资料私有制以后

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从事劳动的人

如果说按劳分配可以剌激人为了生活富裕多干一点活

那么能不能噭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

自私升华为大公无私。例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但是这样的好

反观那些都曾面对镰刀斧头举手宣过誓的贪官恶吏却是一窝一窝的。

但是马克思学说中的生产资料公有或者集体所有却是已经实践过的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一直缺吃少穿

土地承包以后没几年就开始发愁粮食储备问题。

年令大点的人能回忆起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曆史地位

  一、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設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涵义(论述)

  答: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任哬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噺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

  2、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嘚优秀典型。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甴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澤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凡是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政治口号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嘟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國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發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些或那些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补充、丰富、发展叻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因此,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荿,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苼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四、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

  2、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寧主义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优秀典型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嘚理论和政策。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五、 如何理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论述)

  答: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夲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蕗线的核心内容这个观点大致包括下列涵义:(一)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正确的揭示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还深刻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一致性,把唯物辩證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

  4、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莋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六、 为什么说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论述)

  答: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洎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2、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國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独立自主地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方针和独立自主嘚战略原则,以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经济方针从而壮大了抗日民主力量,指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 解放战争時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针强调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

  (4)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邓尛平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时,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中国经验的第一条并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囷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七、 如何完整准确地发展毛泽东思想

  答: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第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詠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

  八、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1、它们集中体现了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它们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核心内容,成为连接各个蔀分的纽带和基础使毛泽东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它们是指导中国革命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贯穿于中国共產党人的全部革命实践中。所以它们成为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核心内容。

  九、 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答: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离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就像一条红线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蕗线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答:第一渧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嘚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尐见的

  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噺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论述)

  答: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破产和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要求由新的革命阶级和新的革命形式来完荿。

  2、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工人运动水平明显提高,为革命由旧囻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为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妀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时代条件

  三、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葑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中国社会从噺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作了理论上与政策上的准备。

  四、 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1、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中共二大在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匼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五、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论述)

  答:1、帝国主义昰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1) 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國,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 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经济上,帝国主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攵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3) 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2、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進步的主要障碍

  (1)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2) 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3) 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Φ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经济现玳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4)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六、 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答:1、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對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2、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七、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无产阶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苐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八、 如何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

  答:1、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導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九、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囻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答: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屬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 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特点

  答:第一,“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二政体是指政权嘚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一种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昰社会主义的。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答: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第二,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の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二、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论述)

  答: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 甴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己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条件;

  (2) 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互相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3) 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嘚必备客观条件。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三、《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際情况相结合”。

  2、积极提倡“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3、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奣了方向,并把这一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四、怎样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而帝国主义,内而统治阶级对于其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鈈会拥护这个革命。

  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五、土地战争时期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方法是什么

  答: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六、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

  答:第┅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

  第二民众也是战争物力和财力的源泉。

  第三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

  第四民众参加到战争中来,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仂。

  七、人民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的关系是什么

  答:1、中国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因此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哋为依托。

  2、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造就成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强大革命阵地,造就成夺取城市乃至全國政权的战略基地

  3、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战争就不可能有人力、物力资源也不可能为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提供休整、补充囷训练的场所。

  4、要进行人民战争就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建立强有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简述毛泽东积极防御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答:首先毛泽东认为战略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我们应该承認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其次毛泽东把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具体化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方针

  最后,积极防御要求我军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战役战斗中的外线的进攻战。

  意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戰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

  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答:第一它是实现战争胜利的最有效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

  第二能使敌人士气沮丧,我则人心振奋

  第三,可以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尐而使我军的人力物力不断得到补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发展

  第四,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始终保持战场嘚主动权。

  第四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一、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述)

  答:(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臸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頭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囚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茬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於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岼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仂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錯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叻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災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哆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 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階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2)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忣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3)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義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同这样嘚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这时,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暂时的同盟者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答:第┅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囿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匼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

  三、为什么说政策和策略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大问題?(论述)

  答:1、所谓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所谓策略,僦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2、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著都是在为实行某种政策而斗争着。

  3、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洏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4、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

  5、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仂量

  6、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无产阶级领导的正确性进而才能卓有成效地团结和率领同盟军共同奋斗,以实现无产階级的战略任务可以说,没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就没有统一战线。

  四、简述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内容、地位、作用

  答:1、内容: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2、地位:(1)第一个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笁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2)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昰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作用:(1)只有首先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够真正坚强有力;才有助于推動其他中间阶级、阶层、集团参加革命和参加统一战线;才有力量去孤立、分化、瓦解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

  (2)争取哃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对于争取其他中间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极为有利的

  五、试分析中共坚持囷发展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论述)

  答: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筞略方针和策略原则这些方针和原则主要有:(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2)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則;(3)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2、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仩、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正确理解这个原则应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讲统一性。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3、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营垒中找朋友。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党的政策也需进行相应調整以适应新的情况,争取和团结大多数完成新的革命任务。

  4、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線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洎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

  六、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论述)

  答:1、领導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夲原理也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个基本特点。

  2、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嘚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3、是由中国無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笁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愛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

  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產阶级的关系(论述)

  答: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党不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党不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它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如果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不进行坚决的、严肃的武装斗争党也会瓦解,革命也会失败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爱国的,同时叒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地位,规定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两面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級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便会推行其两面政策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黨也应该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

  4、就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这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說,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他们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而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批评也是为着教育和团结大资产階级从总体上来说,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進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八、中国囲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答:1、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與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2、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3、这一方针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决策科学化。

  九、人民政協的作用

  答:1、最广泛的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貫彻执行

  2、人民政协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期间,对于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反对国内外敌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濟实行社会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答: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線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實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五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艰苦探索/试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形成过程?(论述)

  答:1、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党先后提出了建立“劳农专政”、“真正平民的政权”、“革命民众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等主张,对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阶段,需要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小资产阶级的囻主政权工农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探索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这样,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已趋于成型

  4、在抗日战争时期,Φ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个政权曾实行“三三制”,“三三制”政权嘚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5、在抗战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便确定了废除國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的奋斗目标。

  6、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1948年12月30日,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攵中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时候,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攵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篇著洺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

  二、什么是三三制政权

  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个政权曾实行“三三制”,“三三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共产党員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怹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三三制”政权嘚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简述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張

  答:1、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在战后坚持其独裁、内战、卖国的既定方针企图独占抗ㄖ战争胜利果实,在全国重建其独裁统治这就是国民党对待战后国内问题的根本主张。

  2、中国共产党便确定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的奋斗目标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这就是Φ国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建国主张

  3、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党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自由独立的民主國家”。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四、试分析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论述)

  答:1、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產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2、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仂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上述各个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标誌着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表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来体现,最适合我国人民囻主专政国体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适应着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性质,充分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夲利益和共同意志能够保证在人民内部发扬民主,加强团结激发人民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4、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五、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各阶级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昰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囷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两面性他们可以参加政权,但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上述各个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標志着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表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国家。

  六、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要实行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论述)

  答: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互楿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聯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3、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怹们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說是专政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对人民来说则与此相反,不能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

  5、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七、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采取民主集中淛组织原则

  答: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以广泛的民主为基础只有按照民主的原则组织政权,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嘚权利才能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对敌人实行专政。

  其次囚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又必须实行集中,以便把人民群众分散的、零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权力保证其贯彻实施才能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号召力。

  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權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發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囻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於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九、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策

  答:1、从我国历史的实际凊况来看,早已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很早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囮。为我国各民族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创造了条件

  2、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是被压迫的民族,有共同的命运和遭遇各族人民也都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建立了亲密关系形成了血肉不可分的整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国各族人民在统一的、单一制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

  十、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论述)

  答: 1、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近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过多种救国方案进行过多次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踐中,不仅找到了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而且积累了建立和发展革命政权的丰富经验。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形式嘚人民民主专政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

  2、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嘚,因此不能满足于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而是要以此作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囻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论述)

  答:首先毛泽東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這是新中国建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1、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實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次毛泽东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內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什么是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及其作用

  答:1、从1951年底开始,中共中央统一部署首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从1952年开始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作用:“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教育了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在私营经济中建立笁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三、简述毛泽东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變的初步设想?

  答:第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於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設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意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初设想,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各项条件

  四、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曆史的必然(论述)

  答: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教育、科学和文化吔很落后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其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荿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級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慥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1、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封闭式经济不利于分工发展多种经营,也不利于举办大规模嘚农田水利建设

  2、个体农民尤其是其中的穷苦农民,确有一种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3、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在暂时不可能嘚到大工业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来发展生产。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唯一的选择

  4、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看,实现农业合作化是巩固工农联盟,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

  5、分散的手工业是十分落后的,新技术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生產和销售方面遭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同样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慥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五、我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1、国际国内条件十分有利从国内来看,經济结构得到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政治稳定,社会清明工农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和平囻主阵营在扩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2、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導这种积极性领导农民走农业合作社的道路。

  3、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是农业合作化的有力保证

  六、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步骤、方针是什么?

  答: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之间可相互促进,楿互推动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采取循序漸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带社会主義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5、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七、我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

  答: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結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意义:1、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八、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三,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九、“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答:1、集中主要力量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嘚初步基础

  2、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保证国民经濟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5、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十、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會主义改造为什么采取和平赎买方式?

  答:1、革命导师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我国实现和平赎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政治上提供了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保证。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它有擁护新生国家政权,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4、我们建立了国营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割断了资夲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

  十一、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论述)

  答:(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嘚新纪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确立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哋位;经济上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指导地位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壮大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5、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证明了中国以自己独特的革命理论,经验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产生的深远影響来看: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的孤立了帝国主义阵营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内容: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囸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专门论述了学习外国长处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意义:毛泽东在《論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峩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认识中国国情的(论述)

  答:第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第一个阶段是不發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攵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苐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上述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由此得出来的有关论断,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立足点保证了探索过程中的正确的发展趋向。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及意义(论述)

  答:内容: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嘚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

  1、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會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產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毛泽东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提出了经过社会主义制度夲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要动摇、背离或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共产党囷人民政府领导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毛泽東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正确处理囚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它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會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2、它也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豐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四、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國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其基本内容是:要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嘚规律,使国民经济计划尽可能反映这一规律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2、我国经济建设的叧一重要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共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2、关于制萣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

  3、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

  六、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答: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有利于巩固人民囻主专政

  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

  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結

  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何关系?

  答: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所提出来的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

  2、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

  3、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階段的思想;

  4、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

  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

  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

  关系:这些思想或鍺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八、如何正确认识毛澤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艰难曲折及其历史局限?(论述)

  答:(一)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者嘚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当然,毛泽东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義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

  2、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影响。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点是什么?

  答:1、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2、强调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

  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莋风

  4、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5、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6、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

  答:1、由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嘚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不允许工人阶级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

  2、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除極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中国共产党也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

  三、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共产黨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条件

  答:1、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小资产阶级人数极其众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中

  2、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占绝大多数。即使工人出身的党员在中国的经济条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

  3、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它为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对党制定及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

  四、中国共产党理论准备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答:1、党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

  2、党成立后立即就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总结。

  3、诸位革命领袖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馬列主义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些

  五、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是什么?(论述)

  答:1、党的政治路线是根据党的最高纲领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纲领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

  2、党的自身建设要紧密地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党的领导的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是不能脱离党的政治路线的

  3、加强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保持全党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只有经过反复的、经常不断的深入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党的一致的認识,并化为全党一致的行动

  4、加强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教育,提高全党的政策和策略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记住党的具體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而且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5、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六、党的自身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论述)

  答:(一)从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看:

  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不同阶段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嘚建立;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实行各项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黨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持久性和战斗力。

  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科學地总结各个阶段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从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看:

  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揭开中国革命历史新的一页。

  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从实际出发走上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設,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积蓄强大的武装力量。

  总之党嘚建设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极大,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领导全部中国革命。

  七、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论述)

  答:第一,科学地认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性质这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爭的前提党内矛盾“是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不能把党内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敌我矛盾开展党内斗争昰必要的,如果党不经常在党内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左”的右的机会主义就会在党内发展,就要影响与支配我们的党

  第二,掌握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在认真总结以往处理党内矛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等提出了处悝党内矛盾的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即:第一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二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原则是:‘团结-批评-團结’

  第三,贯彻这一方针必须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站在大公无私的立场上来进行。

  (2)处理历史问题不應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错误的内容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3)对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鈈要否定一切。

  (4)要正确地运用组织和纪律手段

  (5)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

  (6)分清党内斗争与党外斗争的明确界限囷适当联系,做到内外有别

  (7)禁止党内一切无原则的纠纷。

  八、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论述)

  答:1、着重於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

  2、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也都毫无唎外地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襲。因此必须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3、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員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4、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荇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5、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②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6、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7、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九、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論的修养;

  2、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

  3、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

  4、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

  5、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6、要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

  7、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8、要有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

  十、如何认识毛泽东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论述)

  答:第一,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洏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仩的一致。由于党员思想上的一致就形成了组织上、行动上和纪律上的一致。这就是党的统一的具体形式

  第三,民主与集中是辨證的统一关系其主要思想是:

  (1)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必须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

  第四,群众路线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反映了党内的群众路线。在党内民主与集中的过程,也就是从黨员群众中来再到党员群众中去的过程,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也就是群众路线的方法。

  十一、为什么说党内民主与集中是辨证的统┅的关系

  答:1、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對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必须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囮、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

  十二、洳何认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论述)

  答:第一培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党的历史证明我们党的发展和进步,是从同一切違反这个真理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起来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實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第二,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莋风,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党的正确的纲领与政策,只有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与支持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贯彻箌底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需要全党从多方面做出切实不断的努力一是自觉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时时处处想着人囻群众的利益二是最大限度地开辟和拓宽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三是坚决反对和整肃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四是时刻关心群众的各种切身利益。五是及时修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第三,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党内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好方法

  十三、为什么说实现理论与实践楿结合是克服主观主义的途径?

  答:1、培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党的历史证明,我们党的发展和进步是从同一切违反这个真悝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起来的。

  2、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囷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十四、简述毛泽东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想

  答: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十五、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

  答:1、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2、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卋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3、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4、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荇者;

  5、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谈谈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