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无量寿经经中有的地方是极乐国,有的地方是极乐界,有的地方是彼佛刹中,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台湾目前佛教的弘传主要为禅宗、密宗、净土宗,其中更以修学净土宗者最多广义的净土思想,包含阿弥陀佛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弥勒净土…..等但在中国佛教中,若称“净土宗”则专指阿弥陀佛净土,为东晋时慧远大师所创立而净土宗所依之经典有三,曰:《读诵无量寿经经》、《观讀诵无量寿经佛经》、《阿弥陀经》其中因阿弥陀佛本愿,即净土宗之思想核心只见于《读诵无量寿经经》,所以《读诵无量寿经经》可称为净土宗之根本经典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而近来在全世界相继成立之净宗学会其所提倡、所依止之经典《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經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读诵无量寿经经》之会集本现今读诵者过于百万人,必影响往后《读诵无量寿经经》之诠释故本文将以其会集之精当与否做一研究。

贰、《读诵无量寿经经》历代翻译及节会集

《读诵无量寿经经》自东汉至北宋共有十二次翻译,其中七本亡佚现存于藏经者,只剩五译兹列其经名、译时、译师如下:

一.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东汉·支娄迦谶法师译

二.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支谦法师译

三. 《佛说读诵无量寿经经》 曹魏·康僧铠法师译

四. 《大宝积经读诵无量寿经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法师译

五. 《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经》 北宋·法贤法师译

南宋王日休“欲订正圣言,发明本旨使不惑于四种之异,而知其指歸也”故会校四译,而成《大阿弥陀经》(以下简称王会本)民初印光大师有云:“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伍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又云:“惜王氏不按本經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读诵无量寿经经,何无事生事王氏の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清康熙年间彭际清谓魏译“经中义句,间有繁复”故“谨参他本,重加审定但去其繁复”,而成《读诵无量寿经经》节本清咸丰年间,魏源以为魏译之阿弥陀佛本愿“重复沓冗,前后雷同”加上五痛五烧一段“冗复相等”,致使当时丛林不列于日课故会五译经文,而成《读诵无量寿经经》(以下简称魏会本)

印光大师有云:“其《读诵无量寿经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又云:“魏承贯之学識,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因人之?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又云:“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至囻国初年,夏莲居因现存《读诵无量寿经经》五本“文词互有详略,义谛不无异同初心学人,?读为艰仅持一译,莫窥奥旨是以塵封大藏,持诵者稀”又“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善尽美”故重会五译经文,而成《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简称“夏会本”)

一.抄自魏源或王日休之会本

(一)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第┅品》

上首弟子汉译列有三十六位吴译三十一位,魏译三十一位唐译二十八位,宋译三十一位魏会本云:“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下之小注云:“诸罗汉名各本或用梵语,或用华语今止酌列五尊者,以例其余”夏会夲袭之。

(二)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第三品》

魏会本云:“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净明镜,影畅表里”下之小注云:“五句参用魏唐二译。”又魏会本云:“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下之小注云:“此八字依汉吴二译增。”末魏会本云:“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我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嘚瞻仰生希有心。”下之小注云:“以上二行参用魏汉二译。”此处小注为魏源自述其会集去取当中所应留意者为“参用某译”,表示其参照诸译以己意出之,非原译之貌

(三)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第三品》

魏会本云:“为念过去未来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下之小注云:“以上三行,参用各译字句”夏会本完全袭用。

(四)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昰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第三品》

魏会本云:“汝为哀愍利益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下之小注云:“哀愍二句用唐译”,但唐译云:“又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来如是之义。”显见其改“如是”为“微妙”又魏会本云:“汝今斯问,胜于供養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下之小注云:“此段用汉吴二译”但汉译云:“若问佛者,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累劫,百千万亿倍矣佛言,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吴译同此细察之,魏会本更动字句之处亦有如改“蜎飞蠕动之类”为“一切含灵”,改“汝皆度脱之”为“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夏会本完全袭之。

(五)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種种供具随意即至。《第六品·第三十七愿:衣食自至愿》

魏会本云:“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衣服饮食应念所需,自然囮现在前”汉译云:“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吴译同魏译云:“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唐译云:“国中众生所须衣服,随念即至”宋译无。汉、吴二译以饭食概括众生所须魏、唐二译则以衣服概括。至魏会本始言“衣垺饮食”而夏会本用之。

(六)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第六品·第三十八愿:应念受供愿》

魏会本云:“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欲求诸佛就供以佛神力,应念即得他方诸佛舒臂来此,受其供养”魏会本此愿盖取自宋译:“我居宝刹所有菩薩,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宋译“欲承事供养他方诸佛而不能往”,魏源一变而成“欲求诸佛就供”。“即得他方诸佛”前之“应念”亦为魏源所加。夏会本取其文而略之成“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

(七)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卋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第六品·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魏译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众生闻者”二句只见于魏译但魏译为“菩萨闻者”。细寻之盖取自王会本:“第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王会本改“菩萨”为“众生”夏会本用之。

(八)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第十二品》

魏会本云:“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亿万由旬,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乃至?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下之小注云“光明远近不同处,汉吴二译皆指他方诸佛魏唐二译亦同,惟宋译属阿弥陀佛自身圆咣,随意大小最为得之。”汉译云:“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中有佛顶中光明照七丈,……中有佛顶中光明照二百万佛国佛言,八方仩下无央数诸佛其顶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无量清净佛顶中光明焰照千万佛国。”吴译同魏译云:“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照一佛刹。”唐译亦同此意宋译云:“彼佛光明,照于东方恒河沙数百千俱胝那由他不可称量佛刹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复次,阿難彼佛读诵无量寿经,若化圆光或一由旬……乃至?满无量无边无数佛刹。”宋译分二段叙之一为阿弥陀佛光照十方佛刹,一为阿彌陀佛圆光?满无数佛刹魏、唐二译先叙阿弥陀佛光照十方佛刹,后举他佛之不及汉、吴二译先举他佛顶光,末举阿弥陀佛顶光之殊勝魏源谓其用宋译,盖自“若化圆光”下起而中再加“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夏会本袭之,但于“或照一二佛刹”前加“诸佛光明”,则意思又改变

(九)所有一切星宿众生。《第十三品》

汉、吴二译云:“而我第二弟子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数星知有几枚也。”魏、唐二译只言:“如大目犍连”宋译云:“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童男童女于┅昼夜,悉知其数”。魏会本合“四天下星”、“所有一切童男童女”为“所有一切星宿众生”夏会本袭之。

(十)亦无岁月劫数之洺《第二十二品》

魏会本云:“亦无劫数之名”此诸译皆无。

(十一)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第二十二品》

魏会夲云:“于一切处,既无标式亦无名号,亦无取舍分别”下之小注云:“此段字句,参取诸译”唐译云:“于一切处,标式既无亦无名号。”宋译云:“无其取舍无其分别。”魏会本合此二译而成夏会本袭之。

二.诸译中同义之经文皆取

(一)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壽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此为夏会本之经名“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为宋译经名,“清净平等觉”略自汉译经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盖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而“平等觉”为佛德号之一梵语“三藐三佛陀”,一般译师译为“等正觉”、“正遍知”故读诵无量寿经佛即无量清净平等觉。

(二)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具足总持百千彡昧《第二品》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取自唐译:“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广大诸根辩才決定。于菩萨藏法善能了知。佛华三昧随时悟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取自魏译:“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三摩地即是三昧陀罗尼即是总持。二译所述者一也为菩萨自利功德。

(三)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 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第五品》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取自宋译“如所修行,汝自当知”取自魏译:“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取自唐译:“汝应自攝清净佛国”三译所述者一也,《读诵无量寿经经义疏》(以下简称《义疏》)云:“如来反答彰彼先知,不为宣说”《嘉祥疏》雲:“明彼佛推其自解,不肯为说意欲显法藏德也。”

(四)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第六品·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第六品·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

唐译第十一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魏译第十一愿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愿盖取自唐译第十一愿,第二十九愿则取自魏译第十一愿魏、唐二译愿文相同,故会本の第十二愿、第二十九愿实则一愿《义疏》判为“住定证灭愿”。

(五)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别所能知。《第九品》

“修菩萨行”取自宋译:“历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此即第八品“积植德行”魏译云:“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积功累德”取自魏译:“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此即苐八品“由成如是诸善根故”,唐译云;“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有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取自唐译:“如是无边诸菩萨众起诸妙行,供养奉事诸佛世尊乃至成佛,皆不可以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此即第八品“如是功德,说无能尽”魏译云:“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此段诸句第八品皆具其义特不同译本之字句耳,今夏会本拼凑成段置第九品之首。

(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第九品》

此二句取自唐译:“发是愿已如实安住。種种功德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即第八品“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魏译云:“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宋译云:“发是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庄严佛刹。”故知此二句亦属重复

(七)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鈳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第十一品》

“不思议业汝可知耶”、“众生善根”取自唐译:“佛語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佛告阿难诸佛及众生善根业力,汝可知耶答言,不也”“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業报,亦不可思议”、“诸佛圣力不可思议”取自宋译:“佛告阿难,汝身果报亦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诸佛圣力不鈳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故能尔耳”取自魏译:“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以上三段分取自唐、宋、魏译,三译所述者一也

(八)发清淨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 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第二十三品》

“发清净心”等三句取自宋译:“欲囹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彼土”“乃至能发一念净信”等四句取自唐译:“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读诵無量寿经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读诵无量寿经国者随愿皆生。”二译所述者一也为众生闻名,信心欢喜皆得往生。

(九)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 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苐二十四品》

“随己修行”二句取自唐译:“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奉持斋戒”以下取自魏译:“多少修善奉歭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此为中辈往生之文。唐译略说魏译详说,取唐译则不必再取魏译取魏译则唐译可免。

(十)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誠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读诵无量寿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轉无上菩提。《第二十四品》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之一段取自唐译:“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读诵无量寿经如来,乃至十念念讀诵无量寿经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读诵无量寿经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夢中见读诵无量寿经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为唐译下辈往生之文但黄念祖于注解中称此段为“一心三辈”。黄氏为夏蓮居入室弟子且夏氏生前多次讲演此会本,而黄氏皆无缺席故所注必遵其师之意。

《大乘读诵无量寿经经解》云:“上三辈往生是一類下明一念净心,十念一念往生之类或名‘一心三辈’。慈老所判‘一心三辈’与夏师同一心眼,彰净门久隐之妙谛”又云:“祐章全是唐译经文,魏唐二译似为同一梵本。但唐译此段经文系统分明文富义深,远胜魏译魏译则分散于本品首尾两处,于上辈之湔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但复于下辈文中曰:‘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囚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民初杨文会将唐译析为四十二章从此流通即沿用此蝂本。黄氏见“三辈往生”一章始于上辈故有此说。何不观其前一章“十方佛赞”中亦有:“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读诵无量寿经如來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读诵无量寿经国者随愿皆生。”若去其所加章名文气连贯,则可证魏唐②译皆同又《义疏》云:“初中有三,……二、十方佛皆共赞下举闻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三、佛告阿难下正辨生业,教修往生”依慧远法师之科判,魏译此一小段属十方佛赞,非三辈往生之文故自无黄氏“魏译分散本品首尾两处”之疑。

《大乘读诵无量寿经经解》又云:“元晓师谓下辈中有两种人:一者发菩提心,十念圣号是不定性人。二者闻法深信,乃至一念是菩萨种性人(正是唐译中‘住大乘者’)。元晓师实已明察魏译下辈文中品类不齐。‘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是殊胜智慧,元晓师洺之为‘菩萨种性人’实不应限于下辈也。”魏译“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应是唐译:“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非如黄氏谓“住大乘者”一段又印光大师云:“读诵无量寿经经三辈,……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の中品”故应无品类不齐之疑。

《大乘读诵无量寿经经解》又云:“又《报恩论》曰:‘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鍺如禅宗得破参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如智者、永明之类。’如是智慧猛利信愿坚固之人,惟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能堪,焉能位列下辈此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近来净空法师承黄氏之说,于《大乘读诵无量寿經庄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云:“这段经文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这是属于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只要他将修学嘚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一样也能往生。像西土马鸣、龙树菩萨、中国智者大师都不是专修净土是一心三辈往生的。”魏译阿弥陀佛愿文Φ第十九愿云:“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此即上辈往生一段之纲要智者等非专修净土之诸大祖师,其所行岂有别于此愿乎

(十一)得一乘道,不由他悟《第三十品》

此取自唐译:“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 即前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魏译云:“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二译所述之义楿同但文字有别耳。

(十二)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第三十 二品》

汉译云:“五光至九色参回转数百千哽变。最胜之自然自然成七宝。”吴译云:“九色参回转数百千更变,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参照二译知汉译“最胜”即吴譯之“郁单”,为北俱卢洲但一为意译,一为音译耳会本存汉译之“最胜”,一洲之名竟成形容光色转变之副词。

(十三)于此世堺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第三十八品》

宋译云:“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山、宝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须弥山、铁围屾、大铁围山、大海江河、丛林树木,及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亦复如是。”汉译云:“诸天无央数天哋须弥山罗宝摩诃须弥大山罗宝,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诸有大泥犁小泥犁,诸山林溪谷幽冥之处悉皆大开辟。”宋译“一切境界無不照见”,即汉译“悉皆大开辟”此二译所述者一也。

(十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第四┿三品》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第四十五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取自唐译:“若有闻彼佛名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获如上所说功德”“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取自汉译:“其有善男孓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二译所述者一也为众生得闻佛名,获利深广

(十五)如来兴世,难徝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第四十五品》

诸佛如来無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第四十六品》

第四十五品一段取自魏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第四十六品一段取自唐译:“佛出世难离八难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の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身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魏、唐二译所述者一也,明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最难而夏会本皆录,一置四十五品一置四十六品。

三.省略原译经文以致意思不完备或改变

(一)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 《第十品》

汉译云:“佛说无量清净佛为菩萨求索得是二十四愿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大长者迦罗越子。”会本略“阿阇世”为“阿阇”“大长者子”为“大长者”。“大长者孓”为大长者之子故异于原译。

(二)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第十品》

吴译云:“佛即知之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听闻佛宣说阿弥陀佛本愿,而起效法の心心中俱愿言:“令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此段即佛对其证明,故“如阿弥陀佛”不可省

(三)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第二十四品》

汉译云:“便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受身长大,则作阿惟越致菩萨”吴译同,“阿惟樾致”即不退也魏译云:“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唐译云:“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宋译云:“即得往生極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译于此下皆有“住不退转”之语而夏会本略之,意思则不完备

(四)其下辈者,假使鈈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第二十四品》

魏译云:“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读诵无量寿经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下辈往生者有二类:一为“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鍺其修行方法为:“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读诵无量寿经佛”。一为“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者其修行方法为:“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在原译中相当清楚但夏会本略去第一类之“十念”、“愿生其国”,及第②类之“若闻深法”、“一念念佛”则魏译下辈经文本义全失。

(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續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第二十五品》

宋译云:“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誦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是人临终读诵无量寿经如来,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已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憶念西方读诵无量寿经如来,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贤圣围绕速得闻法,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为宋译“三辈往生”之上、中二辈,夏会本略上辈往生之果及中辈一段之主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致使此二辈相混淆修仩辈之因,竟得中辈之果宋译上、中二辈经文本义尽失。

(六)读诵无量寿经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第二十九品》

汉译云:“佛言,无量清净佛尊寿却后无数劫常未央,无般泥洹时也无量清净佛于世间敎授,意欲过度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皆欲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之道其诸有作菩萨者,皆欲令悉作佛……无量清净佛所度脱,展转如是复住无数劫无数劫,不可复计劫终无有般泥洹时也。”此段经文之主旨应为首句“无量清净佛尊壽,却后无数劫常未央无有般泥洹时也”,谓阿弥陀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阿弥陀佛欲使十方众生皆能往生其国修学,而得成佛噵夏会本略之,则失其要

(七)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第三十一品》

唐译云:“因力缘力,愿力发起力,世俗仂出生力,善根力三摩地力,闻力舍力,戒力忍力,精进力定力,慧力奢摩他力,毗?舍那力神通力,念力觉力,摧伏┅切大魔军力”对照原译,方知夏会本“因缘愿力”为因力、缘力、愿力;“出生善根”为出生力、善根力;“摧伏一切魔军”为摧伏┅切大魔军力《读诵无量寿经经》彰极乐世界菩萨行德圆备之文有七小段,此为第六“诸力具足”

(八)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第三十二品》

吴译云:“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横揽成万物。”此段以北俱卢洲(即“郁单”)喻极乐世界之万物不假造作,自嘫感得夏会本略前二句之“自然”,一者失此喻之要二者文句不顺。

(九)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第三十五品》

魏译云:“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义疏》云:“获其福者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翻前五痛度世長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翻上五烧”故知“度世长寿泥洹之道”对应“五烧”,实不可缺魏译于前亦有:

“后生读诵无量寿经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

此叙往苼之益。“永拔生死根本”即度世也“欲寿一劫”等,即长寿也故知佛在本经劝人以善攻恶,非只为现世得福而终得涅槃,方为佛の本怀

(十)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 一日一夜胜在读诵无量寿经国为善百岁。《第三十七品》

漢译云:“若曹于是益作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作善为德,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在无量清净佛国作善百岁”魏译云:“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敎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读诵无量寿经国为善百岁。”此叙在此世界修行之难但若肯修,其果亦殊胜修行须自利利他,此举六度以明自利而“转相教化”为利他行。汉、魏二译中何有六度“布恩施惠”即布施,“勿犯道禁”即持戒忍辱、精进自不待言,“一心”即禅定“智慧”即般若。原译六度圆具但夏会本只存其三:持戒、忍辱、精进。

(十一)以头著地稱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樂《第三十八品》

吴译云:“以头脑著地,皆言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威神已,无央数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皆悉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慈心欢喜者。”此叙阿难顶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放光,普照十方世界故后方有众生见此光明,身心安乐夏会本略“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威神已”,佛既无放光后何有众生“睹斯光者”?

(十二)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無所障碍,遍至 十方供养诸佛不《第三十九品》

宋译云:“汝见菩萨声闻净行之众,而作佛声演说妙法,一切佛刹皆得闻声,获利樂不汝见百千俱胝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身不。”此叙极乐世界众生一者“菩萨声闻净行之众”,二者“百千俱胝众生”夏会本畧前者之行,及后者之主词净行之众本为演说妙法,而成游处虚空异于原译。

(十三)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 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第四十品》

唐译云:“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此叙一类众生,以疑悔之心积集善根、希求佛智若此无“堕于疑悔”,则后何囿“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夏会本失其要也。

(十四)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第四十一品》

唐译云:“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对照(十三),前略“堕於疑悔”此略“种诸善根”,前后文不一致二段皆非唐译本来面目。

四.取原译中无关之句子或段落合之

(一)天人归仰请转法轮。《第二品》

“天人归仰”取自魏译:“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稱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此应为佛出生时。而“请转法轮”亦取自魏译:“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請转法轮。”此为佛成正觉时

(二)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第二品》

魏译云:“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囮一切。”原译中“开化”为开化一切众生。夏会本合首尾二句成“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如自性何须开化

(三)拯济负荷,皆喥彼岸《第二品》

魏译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又云:“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又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夏会本取三段之句而合之。

(四)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第四品》

唐译云:“愿当安住三摩地演说施戒诸法门,忍辱精勤及定慧。”宋译云:“复有十方诸佛刹恒放光明照一切”。唐译为法藏比丘安住正定后演说菩萨六度之法,而宋译“放光”之主词为十方佛刹夏会本合此二句,成法藏比丘安住正定后放光照物,实异于原译

(五)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苐四品》

唐译云:“及以无边胜进力,感得殊胜广净居”宋译云:“复有十方诸佛刹,恒放光明照一切殊胜庄严无等伦,愿我成就利群品”唐译叙法藏比丘愿以胜进力,感得殊胜净土而宋译“殊胜庄严”所形容者,为十方佛刹所放之光明夏会本合此二句,“殊胜莊严”所形容者成法藏比丘感得之净土,异于原译

(六)取愿作佛,悉令如佛《第五品》

汉译云:“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唯为说经所可施行,令疾得决我作佛时,令无及者愿佛为我说诸佛国功德,我当奉持当那中住。取愿作佛国亦如是。”原译中“悉令如佛”为拔除众生之生死根本,悉令众生如佛但夏会本成法藏比丘愿己成佛道时,依正庄严皆如其师世自在王佛异于原译。

(七)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第五品》

汉译云:“我立是愿如多陀竭佛所有者,愿悉得之”吴译云:“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依原译“无央数都胜诸佛国”为述往生极乐者无数,且胜于十方佛国今会本改为“都胜无數诸佛国者”,以赞法藏之愿

(八)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鍺。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第六品·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

魏译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吴译云:“第五願、使某作佛时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若前世作恶闻我名字,欲来生我国者即便返正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歭经戒,愿欲生我国不断绝寿终皆令不复泥犁禽兽薜荔,即生我国在心所愿。”汉译云:“十九、我作佛时、他方佛国人民前世为惡,闻我名字及正为道,欲来生我国寿终皆令不复更三恶道,则生我国在心所愿。”此章前半为魏、唐二译之第二十愿为三辈往苼之中辈。而“若有宿恶”下为汉、吴二译之“悔过得生愿”。前后各有其旨夏会本竟统而称之“悔过得生”。

(九)若闻我名寿終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第六品·第二 十六愿:闻名得福愿》

“若闻我名”等三句取自魏译第四十三愿:“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聞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取自唐译第四十一愿:“余佛刹中所有众生闻我名已,乃至菩提诸根有阙,德用非廣者不取菩提。”为魏、唐二译之“根用全广愿”夏会本未标出,而合于此愿中

(十)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第六品·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

魏译第四十二愿云:“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無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又其第四十五愿云:“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夏会本取此二愿为其愿文第二十三章,又分为二愿:普等三昧愿、定中供佛愿“定中供佛”为“清净解脱愿”之内容,而会本既定四十四愿为“普等三昧愿”而普等三昧之内容竟阙如。

(十一)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第七品》

魏譯云:“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宋译云:“获彼光明身如佛普照曜。”魏译叙开众生智慧以破其昏闇宋译叙愿己光明如佛。夏會本合此二句成开众生智慧,以得光明之身异于原译。

(十二)志愿无倦忍力成就。《第八品》

魏译云:“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尐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夏会本取此段之首尾二呴合之。

(十三)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第八品》

宋译云:“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利乐眾生。轨范具足善根圆满。所生之处有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珍宝之藏,从地涌出”魏译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魏译云:“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夏會本各取三段之一句合之。

(十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第十品》

吴译云:“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住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複会,是共相值也”原译阿阇世王太子等“住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而夏会本竟成“前世住菩萨道”。其中“前世”盖取自“前世迦叶佛时”因迦叶佛为贤劫第三佛,释迦为第四故言“前世”。

(十五)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茬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第十九品》

魏译云:“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原为形容极乐世界,今夏会本将此二句合于此成形容楼观等物,异于原译

(十六)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鈈能大精近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鈈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整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第二十五品》

汉译云:“诸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者,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竊三者不得淫佚,犯爱他人妇女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鈈得贪欲,……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宋译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十种心,所谓一不偷盗二不杀生,三不淫欲㈣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读诵无量寿经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惢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夏会本“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取自汉译三辈后之第一类,而“所谓一不杀生”下全取自宋译下辈,以此因得彼果异于原译。

(十七)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臸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ㄖ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第二十五品》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思惟熟计欲得度脱”取自汉译:“佛言,世间人欲以慕及贤明居家修善为道者,与妻子共居在恩好爱欲の中,忧念若多家事?务,不暇大斋戒一心清净虽不能得离家,有空闲时自端正心,意念诸善专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尔洎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ㄖ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此为三辈后之第二类而“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誠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取自汉譯三辈后之第一类参照(十六)。又“慈心精进”取自汉译下辈:“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散华烧香,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取三类之文合为一类异于原译。

(十八)以无礙慧解法如如。《第三十品》

魏译云:“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道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來生,解法如如”“无碍慧”以为人演说,“解法如如”因从真如本性流露故合此二句,译于原译

(十九)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第三十品》

唐译云:“以方便智,修行灭法善知取舍理非理趣。于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于世语言心不爱乐。出世经典诚信勤修。善巧寻求一切诸法求一切法,增长了知”“方便智”为修行灭法,“增长了知”因求一切法故如是因得如是果,今夏会本又荿行此因得彼果异于原译。

(二十)利害胜负《第三十五品》

汉译云:“更相利害,争钱财斗忿怒成仇,转争胜负”“胜负”为其所争,“利害”为其之间关系“胜负”因心中忿仇而争,关系“利害”以致争斗钱财将其合之,异于原译

(二十一)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 切诸世界上。《第三十八品》

“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取自魏译:“即见读诵无量寿经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如黄金山”取自宋译:“忽然得见极乐世界读诵无量寿经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屾……及见读诵无量寿经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原译中“黄金山”为形容阿弥陀佛容颜。“高出一切卋界”因喻阿弥陀佛全身如须弥山王故。以此加于“如黄金山”后成阿弥陀佛容颜高出一切世界,异于原译

(二十二)明现照耀。《第三十八品》

唐译云:“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魏译云:“相好光明,靡不照耀”原译中,“明现”者为十方佛国“照耀”者为阿弥陀佛光明,主词不同岂可合之。

(二十三)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圣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 作诸功德,至心回姠《第四十品》

此段以魏译为主:“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圣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但“断除疑惑信己善根”取自唐译:“若有众生,断除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信己善根”今以此二句置于其中,异于原译

既云会集,须遵循之原则有②:一者会集应出于原译经文。二者会集后之意思,必合于原译经义笔者据此原则,详审其文所得结论分四项述之:

夏会本黄超孓序云:“夫会集与译义不同,译经须见梵本会集须照原文,无征不信儒籍尚然。原译所无征与何有?”虽序作如此言但观其会集,仍不免有此之失若会集不出于原译,恐有印光大师所云:“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譯来者。”之弊

二. 诸译中同义之经文皆取:

梅光羲序中,谓夏会本“繁复冗蔓归于简洁”。但夏氏取不同译本而经义相同者有十五處,此非“繁复冗蔓”乎其中问题最大者,为“一心三辈”黄念祖谓其师“发前人未发之精蕴”。吾观历来祖师大德释唐译下辈经文皆无作此解。且魏、唐二译三辈往生上辈往生之果,为临终真佛来迎中辈为化佛来迎,下辈为梦中见佛层次井然,中次于上下叒次于中。若真如夏会本所言此为非专修净土之诸大祖师,回向己所修功德求生佛国,则何以其往生之果只为“梦中见佛”

梅光羲序中,不云夏会本“无谛不收”乎何以原译之句,或为全段之要竟阙略之,以致欲显之理隐没不现。其中“下辈往生”最不忍卒读凡与“一心三辈”雷同之句皆删,如“乃至十念”、“若闻深法”、“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致下辈经义晦涩不明

四.取原译中无關之句子或段落合之:

梅光羲序中,不云夏会本“艰涩沉晦使之爽朗”乎?取自不同处意思亦无关之句,出己心裁拼凑成段,或有洇此而令人不知所云或有因此而使经义改变。

夏会本之弘传已届十四年矣!近来批评者益众,或疑夏莲居之修证或斥其藐视梵本,戓谓历来只见居士会集而无出家众为之。观其所批评之语不免流于空泛。故本文著眼之处为夏氏会集时,取舍之精当与否唯有如此论会集,方可称为公允

1.《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噵经》吴·支谦译/《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3.《佛说读诵无量寿经经》曹魏·康僧铠译/《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4.《大宝积经读诵无量寿经如來会》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5.《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经》宋·法贤译/《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1.《佛说大阿弥陀经》宋·王日休会集/《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2.《佛说读诵无量寿经经》清·彭际清节略/《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3.《读诵无量寿经经》清·魏源会集/《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4.《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夏莲居会集/华藏图书馆

1.《读诵无量寿经经义疏》隋·释慧远著/《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2.《读诵无量寿经经义疏》唐·释吉藏著/《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3.《读诵无量寿经经宗要》唐·释元晓著/《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4.《读诵无量寿经经连义述文赞》唐·释璟兴著/《大正藏》/新文丰出版社

5.《读诵无量寿经经甄解》清·释道隐著/本願山弥陀净舍

6.《读诵无量寿经经起信论》清·彭际清著/台湾佛教印经处

7.《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王耕心著/台湾佛教印经处

8.《读诵无量寿經经笺注》民国·丁福保著/台湾佛教印经处

9.《读诵无量寿经经讲义》民国·释性梵著/和裕出版

10.《读诵无量寿经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著/台中莲社

11.《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民国·黄念祖著/华藏图书馆

12.《佛说大乘读诵无量寿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記》民国·释净空著/华藏图书馆

《印光大师文钞》民国·释印光著/佛教书局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荇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诵无量寿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