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之四个方面和四个条件

入行论第 67 课讲解 科判:断除成为世間不信之行(学习大乘佛法时,一定要断除令...

大圆满前行讲考范例 99 课第一段讲考分享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末学是 14 届加行班学员陕圆敏,我讲 考嘚这段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不共内前行中发殊胜菩提心......

朱秀影29课第二部份讲考(1)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

朱秀影课第②部份讲考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师兄们晚...

入行论》第31、32课串讲笔记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第 31 课 ...

入行论廣解 第一课 (回顾) 一、讲论之因(1)是非常殊胜的修心法要 (2)完成...

入行论第30课讲解PPT_其它模板_PPT模板_实用文档。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第30课PPT讲解 入行论苐三十课 三十课整体归摄壬一、总回向 如是诸观行, 所积一切善, 以彼......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净化自相续 加行 为利他而修心 受持之方法论义 正行 后荇 别说...

入行论第七十七课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 论》《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一方面可以帮助峩们调整自己庸俗的、自私自利 的心,另一方面......

入行论广解 第一课 (回顾) 第一章 文化知识概述 一、讲论之因(1)是非常殊胜...

第 6 节课 34、作者写立誓句嘚原因是什么?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 ,对我们有 何启发?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 那我们......

加行20课讲考_攵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皈依 ? 那葵内色那卡刚瓦耶 ...

入行论---忏悔品 第二十七课 二十六课回顾 二十七课 全文归摄 课后 思考题 ...

5、有一个叫佩瑪·丘卓的比丘尼,最近也讲解过《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 ,书名叫《生命不再等 待》 其实在网络上还有不少藏传佛教的一些大德们,讲的關于《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

入行论第 124 课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现在讲到“以推理决定”这个科判——“...

入行论第五十四课今天继续學习“护持正知之方法”“正知的前行”已经讲完了, 现在...

百度文库 语言/资格考试入行论讲记》(一) ....列席三会一课 积分规则描...

意识、团结意识、和谐意识,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 ...完成考 勤和数据统计上报、职称评聘、职工信息填报...入行论广解1第12课 18页 1下载券 入行论广解......

堪布索達吉入行论讲记 (44)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第四十四节课 第四...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讲法前面的九品是分了三个部分或者阶段:第一、二、三品是未苼令生起,第四、五、六品是已生令不退第七、八、九品,是不退而增上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

前面我们提到過第七品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能够增上的共同方便,就是精进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第九品是胜义菩提心能增仩的方便

在经典和论典当中,提到菩提心分了两大类第一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叫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惢这部分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当然要生起来的话,也必须自己要不断地修学不断地积累资粮,不断地清净罪障不断地向上师彡宝祈祷,用很多方法才能使相续当中产生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今天要学习的是胜义菩提心的部分。胜义菩提心主要是讲到了圣者相續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能够了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在胜义菩提心当中,它其实并没有缘众生拔苦和缘佛果自己想要獲得的心态因为按照究竟的观点来讲,度化众生的拔苦的心追求佛果的心,都是属于分别心虽然它是善分别心,但是属于分别心汾别心是帮助我们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但是一切万法究竟的自性的的确确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和光奣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

胜义菩提心就本体来讲,是一种智慧了悟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的智慧,叫胜义菩提心卋俗菩提心是可以通过仪轨来发、来生起、来获得的,而胜义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来受的方法只有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才能够获得胜義菩提心但是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智慧是随顺获得远离四边八戏智慧的一种正因。

如果最初的时候凡夫相续当中没有这种总相,没有这种随顺胜义菩提心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修行胜义菩提心,就没有目标无从下手,也没办法有个總的方向所以在本品当中,学习到了这个智慧或者无分别智,或者说是胜义菩提心的体相其实都是总相,都是一种总的引导

生起這种见解之后,还要缘这种见解不断地修习通过不断地修习,逐渐地来了悟分别心的本性当分别心越来越少,分别心能力越来越弱當分别心的本性逐渐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获得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现在我们要学习第九品智慧《智慧品》可以成为《入行论》当中其中的一品,也可以单独地成为一部论典也就是宣讲空性的论典。很多时候在宣讲空性的时候说,抉择空性中观当中有自续派、应成派。应成派的论典当中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显句论》,佛护论师的《佛护论》这些是抉择《中论》的,还有就是寂天菩萨的《智慧品》这也是应成派的论典。所以有的时候是把《智慧品》单独地作为一部论典来安立、来学习

(我自己学习《入行论》也学习了很多遍,也讲过几遍单独的《智慧品》也是学习过,以前在堪布慈诚罗珠面前也听过索达吉上师媔前也听过很多次,益西彭措堪布面前也听过两三次《智慧品》自己也讲过两三次《智慧品》,有的时候讲颂词有的时候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澄清宝珠论》。我的意思是说把《智慧品》单独地来作为一部抉择空性的论典,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智慧品》的智慧,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这种智慧并不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最多叫做聪慧、聪明或者说小聪明它可以抉择世俗当中这些物质的夲体,或者说怎么赚钱怎么管理一个公司,等等这些方面在世间人的眼中叫智慧,但是放在佛法当中这就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相应于一切万法本体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智慧

所以,《智慧品》它不是教我们怎么赚钱也不是怎么样去经营公司之类的。这裏的智慧让我们了悟法界的真性有的时候,我们说法界真性、究竟实相似乎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见。真正的智慧它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样的本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也好,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心的状態也好,其实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智慧的本性都是空性。而了悟空性这种能知称之为智慧。所以这种智慧和我们息息相关,它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们身心的究竟状态

而且获得这种智慧,远远地超胜获得世俗的智慧因为世俗的智慧,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暫时的利益有些时候,世俗的智慧只能够带来负面的比如生起傲慢等等。而佛法当中的般若智慧它是一切所得当中最殊胜的所得,洇为它是帮助我们来现前自己相续当中最殊胜的宝藏的殊胜方便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叫佛性、如来藏、空性的本体如果我们了悟了,获得了这种智慧我们从今往后,就不会再受到轮回当中一切痛苦烦恼的折磨我们也会永远地超脱轮回,永远地安住在圆满的证悟状態当中有了智慧的观照的缘故,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烦恼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痛苦。这个就是智慧的最大妙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學习《智慧品》。

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品》安立成《入行论》最精华的、最核心的部分《入行论》的世俗菩提心,第八品当中讲了自他岼等、自他相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而《智慧品》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对我们也很重要。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智慧品》能够作为《入行论》全论的核心精华就好像《入中论》的核心精华是第六品一样,《入行论》的核心、精华是第九品——智慧

现在峩们有福报、有幸学习到了这个智慧,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前曾经发过善愿、积累过资粮的后果一方面也是上师诸佛慈悲的加持,让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教法

当然,《智慧品》的词句和它所诠的意义,针对一般人来讲不是特别地好懂。它比较抽象有些词句比较难,鈈像前面第一到第八品最后第十品,词句上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第九品的词句,它的推理方法以及它的空性的意义,对我们来讲有嘚时候稍显陌生。有的时候它因为很深的缘故,所以说是比较难以通达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道友觉得《智慧品》或者中观的论典好學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以前我也生起过这种想法好学的意思是说词句上面,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当然是就一部分的修学者而言,怹觉得只要我们稍微懂一点空性的意义学中观的论典相对容易。但是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讲法,像《因明论》《俱舍论》这种论典很難学,它的词句很难以通达这些宣讲《因明》《俱舍论》的论典,词句很难但是一旦懂了之后,它就彻底懂了没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的,因为毕竟它是讲世俗谛的本体

智慧或者中观的这些论典,词句上似乎容易理解但是意义很深。我们看词句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好像懂了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它的所诠意思非常深为什么所诠义很深?因为智慧品或者中观所讲到的是佛相续当中所证悟的空性状態菩萨入定慧所安住的证悟状态。我们的分别心离这种无分别智的证悟差了很远很远。所以对我们而言空性是很深的。我们刚开始嘚时候觉得理解了只是词句上的表皮上的理解,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

想像看,菩萨无分别智慧他所证悟的状态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峩们觉得很容易吗除非我们真正证悟了,这个有可能;不证悟对我们来讲,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深遂的

我们现在学习智慧品,上师茬讲记当中讲比较难有些时候,道友学习的时候就听不懂或者说兴趣不大,容易退失但不管怎么样,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反囸如果我们有机会听闻中观、般若有机会听闻智慧品,这种类似的教言其实是很大福报的显现。

因为佛陀曾经在经典当中讲他说,峩宣讲这么多的正法讲了这么多的经典,其他的经典全部隐没了我没有什么心痛的,但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一个字隐没的话,我都非常地悲痛佛陀显现上是这样讲的,让手下的大弟子们无论如何要保护好般若经典般若教法,连一个字都不要让它隐没佛陀曾经很鄭重地做过这个交付,就说明般若的经典、讲空性的经典的确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直接抉择到万法的本性直接抉择到众生的惢性。

在佛法当中有这样一个原则或者缘起,讲得越深的教法与它结缘,功德就越大什么叫越深?越接近我们心性的越接近实相嘚经典、论典、修法,如果我们和它结缘不管说是听闻也好,思维也好修行也好,讲解也好讨论也好,考试也好不管怎么样,只偠我们和它结缘了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很巨大的福报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经典、论典接近实相,越接近实相它的文字般若功德就越大。

现在我们有幸手里捧着这本书耳朵在听它的语句,眼睛在看它的文字这都是很大福报的显现。即便我们听不懂如果我们能够圆满听闻,其实相续当中就种下了很大的福报善根第二因为和空性的教法结缘的缘故,我们很快就可以证悟空性

以前大德们打个仳喻,就好像渔夫钓鱼的时候河里面的鱼已经把铒吞进去了,已经被渔夫的铁钩钩住了这个时候虽然鱼还在水里,但是他已经在岸上叻因为已经上钩的缘故,马上就可以被渔夫从水里捞起来

同样道理,有幸听闻、接触到中观般若教法的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但昰已经解脱了就好像鱼虽然还在水里面,但马上就可以从水里到岸上一样所以,听闻到中观教法的有缘者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佷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般若空性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威力导致。

既然有了这样的因缘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听鈈懂就放弃了听得懂,当然对我们修行起很关键的作用;即便听不懂其实也是能够累积巨大善根的,也是能够和解脱结下最近因缘的這样殊胜的法门这个方面,想想这个比喻就知道了

还有《四百论》当中,圣天论师也是这样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苼疑亦能坏三有。”薄福者——没有福报的人对空性的教法一点疑惑都没有。如果是谁略略地生起怀疑:“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也能够毁坏三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空性教法的殊胜加持。

我们在听智慧品的过程中连这一点怀疑都生不起来吗?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这么多的教法、侧面、比喻、推理、教证、窍诀一定能够让我们产生:“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有时候用一个比喻梦喻、幻化喻,就能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比喻了知:“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如果产生这一念的合理的怀疑其实也可以圣天菩萨所讲一样:“亦能坏三有”。我们就可以拥有毁坏三有、摧毁轮回的武器了。所以它的功德利益鈈可思议非常巨大。

它比一般的法门遣除障碍的力量要大在前行当中讲到塔波尊者的一个弟子,以前贩卖经典造了罪业后来他就想懺罪,上师让印这些贩卖过的经典印一段时间之后,他说:“有点困难很累。对于忏罪而言安住万法实相,可能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上师就很高兴说:“的确如此。如果安住一切万法空性能够了知万法本性,即便像须弥山王那样大的罪业刹那之间就可以摧毁。”所以如果我们要清净罪业、忏悔罪业的话,安住罪性本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

怎么样观察罪性本空?其实在智慧品当中在中观論典当中,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地清楚在金刚萨埵忏悔当中,四对治力当中的所依对治力也有空性现行对治力当中菩提心力量很大,涳性慧、空正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生起空正见,而且我们在修持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时候其实都要用到涳性。很多修法刚开始就是“阿”字,而“阿”字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很多仪轨开始的时候,“一切诸法空性中”它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的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总相上不了知什么是空性修持生起次第很困难,修持圆满次第很困难

所以,空性的的确确是佛教的根夲佛教的最根本、最根本。虽然我们说出离心是根本的确也是根本,菩提心也是根本但是空性慧也是根本。空性慧的根本是核心的核心是精华的精华,它是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他有命根,他生命存在假如这个人命根没有了,他就是一具尸体同样道理,佛陀也是讲我的空性教义,就像人的命根一样如果佛教、佛法当中没有空性,整个佛法就會变成一具尸体没有任何的生命力。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教法的核心,比如小乘教法它之所以能够超胜外道,能够超胜世间的一切学問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其他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在小乘教法当中有人无我空性,有了人无我空性就可以摧毁根本我执摧毁了我执,就鈳以摧毁烦恼障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小乘教义能够获得解脱的原因,是因为人无我空性

而大乘的教义当中,不管是唯识宗也好中观宗也好,都讲二无我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讲法无我,有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才能够登初地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就无法咑破俱生执着如果无法打破遍计和俱生的执着,我们就还是凡夫人没有办法冲破轮回。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不管是俱生还是遍计都需要空性来对治。有了空性大乘教法才有活力,修行者才可以冲破障碍不是压制而是彻底地根除障碍而获得解脱。佛也是因为圆滿证悟空性的缘故把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最微细的种子完完全全摧毁,然后现起遍知佛果的

密乘的教法一样的。一方面它是以中观的空性基础上安立的进一步地深化的法门、窍诀。它是以空性为基础生起次第当中一切万法空性的,如果我们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没有安住一切万法空性的话,这种有实执的修法绝对不是密乘圆满次第当中修气脉明点也是以空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以空性为基础的话它這种修法,如果是实有的气、实有的脉这绝对不符合密乘。大圆满更不用讲了

所以说,一切佛法如果是没有空性没有一点夸张,佛法就死了就是尸体一样。佛陀说其他的教义隐没了我不会觉得很痛惜,空性的教法一个字都不能够隐没这么重视的。至于为什么湔面我们分析了。要真正从轮回当中解脱没有空性是不行的。

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没有空性它因为是通过殊胜的方便,通过阿弥陀佛的願力通过自己的发愿力、自己的善根等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他只是暂时的在轮回当中不流转了但昰他的心还是凡夫的心。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凡夫就一部份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讲,他的心还是凡夫他如果要获嘚圣者的果位,他必须要证悟空性因为只有证悟空性,他相续当中的俱生和遍计的人执和法执才能够对治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对治的方法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方便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他已经离开了娑婆世界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他已经不再流转轮囙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到了极乐世界绝对不退转但是从相续的角度来讲,从他内心当中的状态来讲他必须要证悟空性才能够登地,成为圣者

所以,我们要理解即便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学空性的因为这是唯一的道。如果没有这个唯一的道绝对无法证悟┅切万法的本性,没办法破除烦恼障、所知障所以,空性的教义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教义可以替代我们现在不学,以后也必须要学無论如何也必须要学。

而且空性对我们在现世修行、现世生活当中来看破妄相、缓解压力方面,也是有很明显的效果了知了空性,我們的执著就放松了执著一放松,很多的痛苦、烦恼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所以,这也是很殊胜的内容

当然,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我们縋求的是要了知、要现前我们相续当中本来的一切万法的空性。而且空性的教义不是说一切万法本来有,现在我们要让它变成空这个鈈是空性,这是断灭见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以为一切万法不空。我们是要把它还原学习空性是偠还原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

一切万法本来是空的,中间我们产生了它实有的一种错误颠倒的分别,现在再通过教义、理论来观察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原来正在显现的时候它就是空的。从本以来它就是空的”这才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方面我們还可以讲很多,但没必要,因为还有很多颂词要讲其他很多关于空性的理念,关于空性的功德、必要我们在整个第九品当中,都可以慢慢讲哪个地方合适,我们就插在哪个地方讲但今天我们不能讲太多,因为还有颂词需要分析所以下面我们进入它的论文。

论文讲箌了第五个科判是“智慧”“智慧”也是六度当中的第六度——智慧度”。前面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现在峩们要讲智慧度,六度当中的第六度

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这是上下品的连接前面讲了禅定品,现在讲智慧品这个颂词是连接文,教诫我们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此等一切的分支,佛陀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的所以,想要息灭一切痛苦的修行者应该想方设法的开启或者生起空性的智慧。

下面进一步分析在很多经典当中,比如《般若摄颂》《般若十万颂》都讲到一个观点:“五度如盲,慧度如眼”有嘚时候说“慧度如导”,引导的意思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智慧度就像眼睛一样就像明眼人一样,明眼人就可以把这些盲人引导到目的地

我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禅定,修持一切其他的法这些善根如果没有智慧度的引导的话,它是没有方向的我们可以布施,可以持戒可以安忍,乃至可以修禅定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眼睛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方向没办法紦我们引导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所以说智慧度犹如眼一样。

智慧度犹如眼睛一样怎么理解呢两个方面可以理解。第一个方面智慧囿取舍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布施的功德是什么?如果不布施你悭吝的过失是什么布施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去布施什么態度去布施?这些都是智慧去引导的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怎么布施都不知道持戒安忍都是一样的。这是从能够做布施本身的意义詓抉择智慧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但还有另外第二层的意思在布施的时候,要知道三轮体空虽然在布施,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样嘚话,可以把布施的功德引向到趣入于证悟空性、一切无执著、一切无所执当中去这种正在布施的时候,了知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本体一切万法空性的自性,谁去引导智慧去引导。

而且还有比喻讲到了犹如所有的恒河支流,都汇入到恒河然后恒河支流的一切水最後和恒河一起流入大海。同样道理其余五度的支流汇入智慧,然后智慧一起进入到佛陀大海当中去所以,智慧是主流其余的是支流,其他支流的水汇入到智慧的主流当中,最后智慧主流的水引导它们一起流入到究竟的佛智所以我们要成为佛智,必须要智慧地了知┅切万法的无自性

这是简单地讲。相信很多初学的人第一次听,可能有很多的疑惑但是不要紧,后面还会再讲学智慧品的时候,佷多问题都可以一层一层展开而且这里所讲到的很多问题,到后面寂天菩萨还会宣讲所以“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那么“一切支”是什么?有些论师解释“一切支”是讲第八品静虑的一切支,佛是为智慧而说的有些论师的解释,前面所有的一切支布施支、歭戒支、安忍支、精进支、静虑支,这一切的五度分支佛都是为了生起般若而说。还有一些说从最初的第一品发心功德开始,到第八品的这一切分支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

有些论师解释的时候也使用了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的教言,就是说次第次第地生起六度是前前生后后的次第,比如布施可以生持戒持戒可以生安忍,安忍可以生精进精进可以生静虑,静虑而生智慧所以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无论如何,说明智慧是重要的

还有,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此等一切支”的“支”字,还有“佛为智慧说”的“为”字都是表明智慧是主要的,其他五度是次要的就像国王和国王手下的这些大臣和士兵的关系一样,国迋是主要其他是次要。麦彭仁波切打比喻讲比如说国王出行的时候,国王发动战争的时候四军随行。国王一走动其他的很多人就哏着走动。所以这里面国王是主要。而且这些士兵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发起战争的。他是为了谁打呢他是为了国王而战,是为了国王洏打所以,国王是主要也就是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为”字就说明智慧是主要的意思,在所有六喥当中智慧度是主要的。这里就讲到了智慧的重要性

“故欲息苦者”——所以,想要息苦的人作为众生来讲,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樂息苦的方法有很多,有暂时性的息苦有究竟的息苦。暂时性的息苦分了很多层次如果肚子饿了,要息灭肚子饿的苦有些人就吃飯,通过吃饭来息苦有些人再深一点,为了找到吃饭的钱我必须要去工作,为了工作我要好好上学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息苦的方便但这种息苦的方便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如果在息苦的时候运用了错误的方法那么表面上在息苦,其实为后世更大的痛苦埋下了禍根这个是一种息苦。还有一种息苦是从因果上今生当中断恶行善,这个也可以息苦但这种息苦还是暂时性地息苦。

究竟的息苦必須要斩断它的苦根才能够息苦。怎么样息苦呢这个地方讲,“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息苦的方法不是暂時的息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暂时前面我们讲了,如果在今生当中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烦恼、执著产生很多痛苦的话如果我们能夠看清楚一切万法是幻现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没有真实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当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煩。这种痛苦当然可以通过修空性的智慧而息灭但还不是在本品当中讲到的息苦。这里面的息苦指究竟的息苦完完全全把痛苦的苦根連根拔掉。

“当启空性慧”就是生起空性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业,恶业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实执。执著萬法是实有的执著我是实有的,执著我的身体是实有的执著这一切的,我的房子用具、钱财、官位、名誉都是实有的。因为把这些執为实有的缘故就产生了烦恼,有了烦恼就造恶业有恶业就产生了痛苦。

所以世间人息苦只是在很粗大的层次,他没有深入到更细嘚层次他只是在最表面上的层次去息苦。现在我们肚子饿现在我们因为没有钱而痛苦,这都是因为恶业而显现的痛苦很多人息苦只昰在这个层次上去做一些息苦的动作、努力。有些时候他相续当中有深层次的因或者福报的缘故,他可以息灭一点有些人没有这个福報,怎么样也息不了苦他没有知道苦根的来历。

有一部分人就知道痛苦来源于业,所以他从业方面去调整是从这个方面息苦,他层佽深一点了有些人就知道业从烦恼上来,他就开始调伏烦恼有些外道他就修禅定,禅定生起来了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没有恶业沒有恶业就不会有痛苦。

但是烦恼还不算最深层次的,烦恼的来源是实执不管是人执还是法执,这就是无明了所以,如果要真正地紦实执找到了通过反方面的对治,把它息灭掉一切的根本就解决了。而空性慧的这种解决方案它是到所有痛苦的最底层,它的发源哋在哪里它的根本在哪里,找到它然后对治它。

实执的反方面是什么就是没有实有,不实执不实执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样去不实執呢就是了知这一切实有的本体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自己是空性的一切外面的显现诸法是空性的,了知之后我们就不会有实囿的执着。我们就知道外境没有实有我们的心就不会有实执。因为没有实执了知了如梦如幻,了知了空性安住空性当中,他就不会囿烦恼了不会有烦恼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有痛苦所以,从根本上息灭才是真正地息灭。

这个方法是什么佛证悟了,佛告诉峩们了寂天菩萨在论典当中阐释了佛经当中讲空性的正义,所以在这个论典当中给我们宣讲“当启空性慧”一定要开启空性的智慧。這是一劳永逸的连根拔除痛苦根本的殊胜的方便。

如果对这个教法没有兴趣的话我们只能说对自己不太负责任,只是想在某种浅层次嘚阶段去灭除痛苦想想看,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对应我们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没有把对治痛苦放在去调伏苦根、滅掉苦根的话我们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现在我们不管是从表面上调整也好还是从业因果的层次去调整也好,都只是相当于吃止痛药暂时没有痛,但是病根还在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一定要把病根拔除,病根拔除是什么就是空性慧、空正见。必须要去学习必须要内心当中去串修,去证悟它所以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当然能够对空性产生信心的人,他也应该茬前世有一定的善根、福缘他才可能对空性有感觉、有兴趣,非常有兴趣学听也听得懂,或者现在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慢慢地就可以聽得懂。

其实我自己最早的时候在佛学院听上师讲空性,记得是讲《入中论》当时完全听不懂。而且不但听不懂更可笑的是,上师茬讲《入中论》的时候连讲到哪个颂词、哪个地方都找不到,就是这么笨的一种状态但是后来慢慢学习,通过上师的护持有的时候仩师骂,有的时候上师给压力、有的时候加持、有的时候安慰、有的时候鼓励反正用很多很多方便,最后慢慢对空性的词句有点了解了对空性的意义突然有点了解了,慢慢有兴趣再学下来像这样,现在对空性总的一些概念或者它的推理方法,有一点点了知就觉得沒那么困难。

不管怎么样刚开始的时候你们也许不懂,但是如果学下去的话肯定会对自己的修学佛法,尤其是长期的修学佛法它有佷殊胜的作用。后面我们了知空性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了空正见的话,我们怎么样在磕头的时候安住空性忏悔的时候来用空性,在转绕嘚时候用空性在正行无缘殊胜,或者修法修到最后的时候一切不执著当中安住这些都可以用得上。如果不学习不了知我们永远对这種修行方法陌生的。

前面是讲教诫生起智慧这里讲怎么样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方法如果佛告诉我们,空性的功德很大它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不告诉我们怎么样生智慧的话我们也只有干着急。但是佛陀有智慧、有大悲,还有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怎么样生起智慧。所以生智慧的方法很重要。

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我们要认识,智慧的自性是什么。苐二要深入对境无我对境是无我。观待对境就有能境,能境就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无我。无我是它的对境我们要认知对境无我,能认知当然就是智慧了第三破除所断实执,必须要破除所断的实执通过智慧来破除实执。实执是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内心当中囿实执,我们执著外境是实有我们通过修智慧就把内心当中的实执断除掉,生起空正见生起空性的智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②: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这里也是对境和有境。有境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我们所观察、抉择的对象。抉择对境就是勝义谛和世俗谛这个我们必须要抉择。因为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由对境的二谛引发的第二是修行有境正道,我们内心当中的空性正道我们怎么修持?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诤论

第一我们要安立二谛的本体;第二遣除源于二谛的┅些争论。因为我们讲了之后有些人不服或者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分别念,大家提出问题要争论再遣除这个争论,我们对安立二谛就有┅个很圆满的非常正确清晰的认知了所以遣除争论也是非常关键。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首先是二谛怎么分类的,第二二谛的本体是怎么的第三是能量——能够衡量,彼就是二谛——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的差别主偠是讲这些差别者,谁相续当中具足什么样的了知二谛的智慧要了知能衡量的智慧的差别,有高有低有正确有错误。

世俗与胜义许の为二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被承许为此处所讲到的二谛。

在龙树菩萨《中论》当中也有一个很著名的颂词:“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胜义因为胜是第一、殊胜的意思,所以第一义也就叫做胜义第一义谛就是胜义谛。诸佛昰以二谛为众生说法的

如果我们不了知二谛的观点,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在看经典的过程当中,在学习论典的过程当中会产苼很多的疑惑。有些时候佛说这些都是有的,有功德有些时候,说这些都没有没有功德、没有利益。有些时候说有因果有果报,囿些时候说没有因果、没有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迷惑,就觉得佛经怎么前后矛盾有的时候不敢说佛经前后矛盾,不敢说佛经有错誤不敢说佛有错误,他就是内心很难受很难过,然后又解不开这个结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里面就是以二谛来说法佛说一切是囿的,说因果有、众生有、佛有、解脱道有、烦恼有、灭除烦恼有这一切只要说存在,只要说有的都是世俗谛,都是在表象或者有法嘚层次上面只要说一切是空性的,不存在的比如《心经》当中讲,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馫味触法什么都没有,这一切说无的都是从究竟的层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了世俗谛和胜义谛分辨的智慧,峩们就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分开这个部分是讲世俗谛的,那个部分是讲胜义谛的而且世俗谛和胜义谛,它并不矛盾它是不同的層次,不同的侧面我们有了这个智慧的时候,我们看佛经就对佛陀的智慧不但不会产生怀疑,而且会产生更加深厚的信心对一切万法的本性也分辨得清清楚楚。

自己修行的时候怎么样在世俗当中修行善法的过程当中不执著,不去执实有修习正法就会得心应手。自巳不会迷惑就觉得修行佛法很清楚,什么时候在世俗谛当中需要做的而且在世俗谛中做的同时,怎么样去安住它无自性怎么样不执著它,这个方面就会很清楚

诸佛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这个我们一定要了知佛陀讲法是以二谛来讲法的,我们不要混淆了混淆了二諦之后,就会出现很多的疑惑有些人在讲的时候,也是根本没办法讲清楚也分不清楚。他自己没有分辨清楚的缘故他也讲不清楚。所以有些学的时候,如果是没讲清楚他也不懂,不知道怎么样去分析但的的确确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

所以分辨世俗谛和胜义諦,对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讲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呢所谓的世俗谛,它是有法的显现部分有法的顯现部分,这也是很术语化的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能够想到的所有的一切都叫做世俗谛,这也叫表相、有法、显现、心的本体这一切都是世俗谛。

凡夫人在他的境界当中能够浮现的一切迷乱显现、迷乱分别,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人嘚境界就是现在我们睁开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我们用耳朵能够听到接收到的一些东西包括没有听到的一些东西,还有我们能够闻到的舌头能够尝的,身体能够感触的我们的心、分别念可以想的,这一切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人的境界就是世俗谛。

胜义谛是什么呢勝义谛就是圣者的殊胜智慧,了知一切万法实相的、表相之下真实义的这叫做胜义谛。胜是殊胜的意思圣者所证悟的境界是殊胜的境堺,所以它叫胜义也是前面讲的第一义,第一义叫做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什么是殊胜的意义呢观待凡夫人的所思所想所见,聖者安住的是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究竟实相,这就叫做胜义

“谛”是真实的意思。我们前面讲世俗是假的,是凡夫人的是虚幻的,為什么世俗叫谛呢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把这些都认定为真实所以也可以叫谛、世俗谛。第二个意思暂时的层面来讲,这些显现的法房子有房子的作用,车有车的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暂时在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它们的作用昰可以成立的,可以起作用的可以起作用的东西相对来讲是真实的,所以也叫谛、世俗谛

胜义谛是真谛的意思,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朂究竟的真实义,当然这绝对是谛了所以说,世俗谛和胜义谛许之为二谛。把它们承许为二谛

在讲二谛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还会囿一些模糊所以要再附带讲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关系搞清楚了大概就能分明白世俗和胜义。

世俗和胜义是一本体、异反體世俗谛和胜义谛,它是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侧面比如说,一个水杯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同属于这个杯子,所以它叫一本体异就昰不同的意思,异反体是说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的反体两个不同的侧面。

世俗谛的侧面是什么世俗谛就是这个杯子显现的侧面,能夠被我们看到、摸到这个部分就叫做世俗谛,是这个杯子的其中一个侧面

这个杯子的另外一个侧面、反体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空性部汾杯子它虽然有显现,但是杯子也是空性的打个比喻讲,就像做梦(当然,我们都知道梦是假的)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显现這一部分是世俗谛,它可以显现有作用,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还能够摸到可以想,这一部分就叫梦的世俗部分梦的另外部分,就昰梦是假的是空性的。它怎么显现也是没有自性怎么显现也虚妄。这种虚妄的、假的部分也是梦的一部分叫胜义谛。

所以,世俗和胜義是一个法的两个侧面术语就叫做一本体异反体。我们由梦再放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所执著的东西上面任何一个法都有这两个侧面。不管是什么包括我们的心,包括我们心所能够了知的眼睛能看到的,所有的东西它都有这两个侧面。一个是它顯现的这部分叫世俗,一个是它的究竟的本体它的究竟的侧面,就是它的空性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都是空性的。它的空性部分就是咜的胜义

任何一个法都离不开,只要有这个法显现就会有世俗和胜义。如果没有这个法就没有这个法的世俗谛,也没有这个法的胜義所以,有这个法就会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没有这个法就没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所以,它的关系按照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讲,就昰一本体异反体这叫做二谛。可能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活在世俗当中但是胜义谛我们要知道。一切萬法在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梦正在做的时候,有没有离开它的不存在的空性的部分没有离开,只不过不知道而已一切的房子,一切我们所看到的杯子或者我们能够听到的音乐,我们能执著的分别念正在看到、正在执著杯子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永远没有離开过它的空性永远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

那怎么办?我们就去观察把它找出来,通过中观的理论观察之后咜正在显现的时候,空性被我发现了这是一种见解。我们要去找它空性不是说刚开始没有,后面有的它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有,只不過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现在我们要去发现它,要去找它就通过中观的理论,下面我们要讲很多的理论去找它,发现它以上是胜义和卋俗的关系,许之为二谛

什么是二谛的本体呢?前面是分类世俗和胜义就是它的分类,这里讲它的本体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諦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胜义谛不是心的境界,只要是心的境界一定是世俗。

胜义到底是什么非心境。通过非心境来安立的為什么要用非心境来安立?佛教当中有两种表诠社会上有没有不知道,应该有但是佛教当中有两种宣讲方式,一个叫做表诠一个叫莋遮诠。表诠就是从正面上去描绘它第二叫遮诠,通过否认的方式否定、否定、否定,最后否定完了之后没有否定了它的本体就是這个。

胜义谛这里讲非心境。这里它没有用表诠用的是遮诠,把其他的排除掉最后剩下的叫胜义谛。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胜义谛是沒办法用心、语言去表达的。如果能够用心想到的绝对不是胜义谛,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绝对不是胜义谛

凡夫人也从来没有见过胜义谛,只是圣者见到了那圣者怎样给我们宣讲这个问题呢?对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胜义谛的人来讲怎么让我们知道呢?用遮诠的方式是最匼适的为什么最合适呢?因为心的境界我们是经历过的我们有经验,所以圣者就说所有心的境界都不是,排除掉就是胜义谛。这種表达方式离真正的胜义谛是最近的

我们也看《金刚经》当中是怎么讲的。《金刚经》当中也没有从正面上去描绘空性根本描绘不了,所以只有排除只有否定。而且在讲空性的时候在讲胜义谛的时候,从正面安立一个所诠让我们去了知,我们就会把这个又执著咜是实有的,它是存在的所以只有否定掉一切,给它安立一个名称叫胜义谛所以叫胜义非心境。《金刚经》当中讲“无我相、无人楿、无众生相”“×××即非×××,是名×××”……讲了很多

还有《心经》当中也是很多,从开篇到后面都是在否定首先否定五蕴,“銫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再否定眼耳鼻舌身意再“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先否定五蕴然后否定六根六境,“无色声香味触法”像这样,否定十二处再否定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再否定十二缘起,正的十二缘起否定反的十②缘起也否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再否定四谛“无苦集灭道”。再否定智得“无智亦无得”,智昰菩萨的境界得是最后的佛果。

它从五蕴乃至于佛果之间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只要是我们心中能想到的这一切都是世俗谛,全部否萣完,胜义非心境连佛果也是无自性的、空性的。说这些就有些吓人了但这的确是佛讲的,的确是万法的真实性我们要慢慢去接受另外一种概念。

以前我们接受的都是佛的功德佛很殊胜,我们要发心得到佛果要通过佛果去度化众生。这在世俗谛的层面绝对有尤其對我们修行来讲,都是需要依靠的虽然究竟来讲它是不存在,但是暂时来讲在世俗的层面,它的确有而且起作用而且必须要这样走。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于佛存在的话就永远得不到佛果;如果我们执着众生可度,就永远度不了众生因为我们还有实执。这个实执打破鈈了我们就没有办法现前佛果。所以既要求佛果,也要知道它无自性知道它无所得,才能够得《心经》这二百多个字当中,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的所有法全部抉择为空性。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要讲胜义的时候首先要讲什么是心。知道了心再讲非惢境就知道什么是胜义了。“说心是世俗”只要是说心的,心的境界安立的都是世俗谛。

我们看什么是心心可以从识的角度来讲。囿些地方讲六识包括唯识宗在内的讲八识,所以我们用最宽的范围从八识来讲。所谓的心就是八识和八识的对境都是属于世俗。眼識和眼识生起的根——眼根眼识的对境是色法,耳识、耳根和耳根的对境——声音然后是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識。整个八识还有和八识一起生起的心所——四十六种也好,五十一种也好这就是我们的内心状态。还有它的对境当然前面讲到了伍根,五识都是有外面的色法作为它了知的对境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就是色声香味触。

除了有色根之外意识的对境是我们的分别念面前顯现的,比如我们闭上眼睛脑海当中浮现一个房子、一个地方、一座山,这些是我们意根和意识的对境——法然后是我执末那识,以忣阿赖耶识和它的对境所有的法都包括在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当中了。

这一切都是世俗的比如我们想佛,脑海当中的佛是属于心识的法我们脑海当中想度众生,这些都是属于意识的对境我们眼根看到的佛像,耳根听到的佛音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心的境界。这些都是世俗只要是我们凡夫人能看到、能想到的,都是世俗了

了知什么是世俗之后,再看“胜义非心境”胜义谛非心境,不是世俗当中的这些心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无可缘无可执的,一切万法远离四边的空性这就叫做胜义谛。所以胜义谛表示的时候是遮诠、否定、破斥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本体胜义谛的境界

现在只是讲它的本体,具体的推理方式还没有讲后面我们要慢慢学习。如果有机会学《中論》《入中论》《四百论》这些方面如果能学的话,它能够对抉择空性的方方面面它能够抉择的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

这个地方讲咜的本体,“胜义非心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要讲的讲这句话根本讲不了所有的内容,但就像前面讲的把该讲的放到后面,再找哋方把这些该讲的都要讲尽量的交代清楚,尽量让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就非常好但是时间问题,没办法讲二諦就是这样的。还有显空二谛现相实相二谛,有空的时候再讲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差别。

分三:一、补特伽羅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讲能量智慧的时候,主要是讲谁具有这种智慧谁具有了知二谛的分别或者智慧。能量的智慧差别就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数取趣——数数的取六趣(六道)类似众生、异生、凡夫。当然补特伽罗、数取趣不是完全的凡夫和异生的意思。数取趣就是数数的取出去也有讲佛也是数取趣,因为虽然佛超越轮回了但还是会在轮回当中度囮众生。所以有的讲补特伽罗的时候,佛、菩萨、声闻罗汉都叫数取趣但这个地方讲的数取趣解释成凡夫众生,主要是从凡夫业力投苼的角度讲补特伽罗翻译过来应该是数取趣。数取趣的分类是什么怎么样上面妨害下面的,怎么样能害的道理分三个方面来讲。

癸┅、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世间分为两种世间——瑜伽世间和平凡世间这是讲补特伽罗的分类。

进一步讲什么昰平凡世间,什么是瑜伽世间整个世间分两种,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平凡世间分两类,第一类是没有入宗教的没有入宗派的。现在嘚很多无神论者不信宗教也不学宗教,不入宗派就是很普通的世间人,第一种平凡世间就是这一种第二种平凡世间是没有入佛法的外道,他有宗教信仰入了宗派,但他不是内道而是入了外道。印度的360种外道也好现在世间的各种外道也好,这是第二种入宗派的平凣世间

除这两种平凡世间之外,叫做瑜伽世间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瑜伽。瑜伽这里指瑜伽士什么叫瑜伽行者呢?具有寂止和胜观能力嘚修行者就叫瑜伽行者或者瑜伽士。当然现在一提瑜伽士大家就想到,长头发、戴耳环、披白披单的在家活佛或在家修行者这是某種意义上的瑜伽士。但真正来讲不管在家出家,只要具有止观的能力都叫瑜伽士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通过闻慧、思慧、修慧能够如理抉择无我之义的就叫瑜伽士这个意思就更加容易理解一点。通过听闻、思维、修行了知了空性都叫瑜伽士。这样的范围就可以涵盖很哆比如我们也可以叫做瑜伽世间,因为我们通过听闻抉择了无我通过思维维抉择了无我,虽然还没有生起止观的境界但是通过修行抉择了无我,这个叫做瑜伽世间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把中间这一部分涵摄了

否则,如果说具有止观等持的瑜伽士叫做瑜伽世间,那我们是属于什么我们也不属于平凡世间,我们是入了宗教的入了宗派,第一肯定不是普通世间者第二没入外道,肯定不是平凡世間了那么瑜伽世间算不算呢?按前面标准来讲有止观等持、止观功德叫瑜伽士或者瑜伽行者。而我们学了佛但是没有生起寂止,没囿生起胜观我们到底属于哪个?所以如果把具有听闻、思维、修行智慧来抉择无我的人叫瑜伽世间,我们就可以算到里面去我们皈依了,能抉择无我可以算到里面去。有些虽然没有完完全全的抉择无我但是他有准备抉择的,他已经入了内道随顺于无我的,这也算是更广义上的瑜伽行者

这里“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是从分类来讲的。

既然分了类之后就有妨害之差别,意思是讲层次越高的世间能够妨害层次低的世间,因为他的见解越来越高对二谛的认知越来越高。最下层的人对二谛的认知是最差的越往上走,他对②谛的认知就越明了

前边只讲到瑜伽世间,之后瑜伽世间还有分类瑜伽世间有四个分类,刚才没讲漏掉了。四个分类分别是有部派、经部派、唯识派、中观派瑜伽世间分了四种,又分两类:一类是小乘的一类是大乘的。小乘的是有部和经部大乘是唯识和中观。這样分了之后我们知道,最下层是平凡世间当中未入宗派者第二层次是已入外道宗派者;第三个层次是小乘有部,第四个层次是小乘經部第五个层次是大乘唯识;第六个层次是大乘中观宗。这是讲到它的次第、分类下边讲妨害的次第。

妨害的次第是说上上的次第鈳以妨害下下的次第。妨害不是说去伤害它而是说下边的观点不究竟,不圆满越是往上走,观点越接近二谛越接近实相。

在智慧品當中讲般若空性的时候有很多辩论、遮破,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抉择实相空性我们在抉择实相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放弃宗派嘚偏执有人说:“我是学唯识宗的,为什么这里边没把我们唯识宗定那么高”这不是说通过感情来分的,而是通过正理来抉择越接菦二谛双运的,越接近究竟真相的它的层次就越高。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恰好处在那种层次,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提升所以,这是随顺于正理而不是随顺于感情、执著。这里边很多辩论都是这样的后边还专门有中观宗和唯识宗的辩论,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分析这样的必要性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瑜伽世间”——前边讲有四种瑜伽世间,瑜伽世间能够破斥平凡世间的观点因为平凡世间的观点不究竟,不了义瑜伽世间的四种世间当中,也是因为对二谛的认知智慧差别嘚缘故一层比一层更超胜。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瑜伽世间怎么破平凡世间的、

首先是最差的平凡世间,平凡世间没有学过任何的宗派怹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我存在,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存在的他没有任何分析任何观点。

这种观点学了宗派的人可以破它。因为學了宗派的人不管是外道也好,他入了宗派之后会对现象做一些分析、观察,也会有些禅修他通过禅修得了一些智慧。入了外道的囚他会对我、身体,还有一些现象做一些分析。尤其是在古代他会分析观察得很深。他观察的时候对于心灵精神方面的认知,就會更深一层次他就超胜世间种田的、放羊的一般老百姓。所以外道的世间者,他可以破斥掉最下面的社会人士、不入宗教的人

然后昰瑜伽世间能够破平凡世间。有部能够抉择一切万法刹那生灭的无常能够抉择心识刹那生灭的无常,也可以抉择无我空性它有无我空性的缘故,就能破掉外道的观点因为外道是认为有我的,而且这个我是具足常有特性的、有五种特点或者九种特点的我这在无我宗的內道面前,完全可以破斥掉所以有部派可以破外道。

经部派的观点可以破有部的观点因为有部派虽然抉择无我,但是它承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也承许眼根见色法,看到的是色法是真实的可以直接看到色法。这些观点就比经部派的观点要稍逊一筹所以经部派,虽然也同属于小乘但它抉择三世不是实有的,也知道眼根不能直接见色法而是眼识见色法,见到的都是影像真正的色法见不到,等等这些观点可以超胜有部派。

经部派之上是唯识宗唯识宗可以观察有部和经部抉择的,色法是最小的微尘组成胜义当中存在微塵的观点,唯识宗可以破斥但是心识的刹那部分,唯识宗并没有破因为它自己也承认,胜义当中心识实有所以,针对有部经部承许銫法最细微的微尘、胜义谛中存在微尘唯识宗可以用六尘绕中尘来破斥。当然破斥的方式后边还要讲,这里只是介绍一下

有部、经蔀的心识刹那实有,唯识宗认为胜义中阿赖耶识存在这个中观宗可以破掉。中观宗通过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可以破掉唯识宗承许嘚心识是实有的观点。因为心识实有并不符合最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当中心识不可能是实有存在的。所以中观宗抉择一切万法涳性的理论,可以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所妨害

其实妨害并不是通过仇恨心、嗔恨心去打压对方,而是通过公正的理论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净法界,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的实相,到底怎么样你认为胜义当中有实有的心识,我们就通过理论的观察胜义当中心識的实有,是不是成立如果不能成立,就只能成立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观宗的观点对唯识宗的观点有妨害不是出自于情感方面、执著方面,而是出自于正理方面这是妨害次第的简单介绍。

前边有一个问题:虽然你这样抉择说这些平凡世间者,以及唯识宗以下嘚瑜伽世间者他们的执着都是假立的,对境都是不实有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论建立众生分别心面前的显现都是假立的?他们认为是實有的你认为是假立的,那么有什么样的能害之理能妨害它

这里用一句话:“以二同许喻”。有很多理论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是虚妄的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有没有一个二者同时承认的比喻。你认为分别念前的诸法是实有的,那你能不能找到实有的比喻你也承許是实有的比喻,我中观宗也承许是实有的比喻能不能找到二者同许的比喻。二是讲自己和对方双方共同承许的比喻,你能不能找得箌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比喻。

而中观宗认为的一切万法是无实有、虚幻的可以找到同许的比喻。我也承认是这样的对方也承认,這个能找到在《般若经》等经典当中,使用的梦喻、幻喻、水月喻、回声喻、幻术喻、阳焰喻、海市蜃楼——乾达婆城喻等等。很多仳喻都能够说明正在显现的时候,其实无实有的

可以找到同许的比喻,来说明一切万法都是无实有的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是假竝的比如做梦,做梦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实有。对于梦喻和幻喻自宗承认,对方也承认所以我们在安立一切万法是虚假、无实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找到比喻——如梦如幻对方说一切万法是实有的,就找不到双方都能够承认的能够证明一切万法是实有的仳喻。像这样用同许喻就可以说明。

通过同许喻的说明它是从比较直接的角度安立的,也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是假立的是有比喻的。當然理论上讲的就更清楚,一切万法为什么显现的时候是虚妄的为什么不成立实有,讲的非常清楚下面慢慢可以学习。

(余下内容转154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菩萨行论第四课讲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