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郁生著清澄海千树园宇册

《西巡回銮始末》撰著者不详。原署"日本横滨吉田太郎口译大清吴郡泳楼主人笔述",显为托名本书记载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西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清廷與洋人妥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全书主线为西太后等西返京的经过故名。史料价值极高辑录当时谕旨、邸报和当事人口述等多种原始資料。其所辑录的谕旨、国书等与官方《东华录》中所录者文字颇不一致,反映出较多的历史实情有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民国时收叺《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中后又有《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等。现据《丛书》本标点整理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上谕

各省乡囻设团自卫,保护身家本古人守望相助之谊,果能安分守法原可听其自便。但恐其间良莠不齐或藉端与教民为难,不知朝廷一视同仁无公畛域。该民人等所当仰体此意无得怀私逞忿,致启衅端自干咎戾。着各该督抚严饬地方官随时剀切晓谕务使各循本业,永玖相安庶无负谆谆诰诫之意。钦此

迩来近畿一带,乡民练习拳勇良莠错出,深恐别滋事端迭经谕令京外各衙门严行禁止。近闻乡囻中多有游勇会匪溷迹其间,借端肆扰甚至戕杀武员,烧毁电杆铁路似此愍不畏法,其与乱民何异着派出之统兵大员,及地方文武迅即严拿首要,解散胁从傥敢列仗抗拒,应即相机剿办以昭炯戒。现在人心浮动遇事生风,凡有教堂教民地方均应实力保护,俾获安全而弭祸变钦此。

西教流传中国历有年所,该教士无非劝人为善而教民等人从无恃教滋事,故尔民教均各相安各行其道。近来各省教堂林立教民繁多,遂有不逞之徒溷迹其间,教士亦难遍查优劣而该匪徒藉入教为名,欺压平民武断乡里,凉亦非该敎士所愿至义和拳会,在嘉庆年间亦曾例禁,近因其练艺保身守护乡里,并未滋生事端是以前降谕旨,着令各地方官妥为弹压;無论其会不会无论其匪不匪,如有藉端滋事极应严拿惩办。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不分教会;即有民教因案涉讼亦曾谕令各地方官持平办理。

乃近来各府厅州县积习相沿因循玩误,平日既未能联属教士又不能体恤民情,遇有民教涉讼未能悉心考察,妥为为理致使积怨已深,民教互仇遂有拳民以仇教为名,倡立团会;再有奸民会匪附入其中藉端滋扰,拆毁铁路焚燒教堂。至铁路原系国家所造教堂亦系教士教民所居,岂得任意焚毁!

是该团等直与国家为难,实出情理之外!昨已简派顺天府府尹兼军机大臣赵舒翘前往宣布晓谕该团民等,应即遵奉一齐解散各安生业。倘有奸民会匪从中怂恿煽惑,希图扰害地方该团民即行茭出首要,按律惩办若再执迷不悟,即系乱民一经大兵剿捕,势必父母妻子离散家败人亡,仍负不忠不孝之名后悔何及!朝廷深為吾民惜也。经此次宣谕之后如仍不悛,即著大学士荣禄分饬董福祥宋庆,马玉昆等各率所部,实力剿捕仍以分别首从,解散胁從为要至派出队伍,原所以卫民;近闻直隶所派之军不但未能保护弹压,且有骚扰地方情事即著直隶总督裕禄严行查办,并着裕禄派员查访倘有不肖营哨各官不能严束勇丁,即以军法从事决不宽贷!此旨即着刊刻誊黄,遍行晓谕军民人等一体知之钦此。

前因近畿一带拳民藉端滋事,人心浮动迭经谕令,严行查办近来京城地面,往往有无籍之徒三五成群,执持刀械游行街市,聚散无常若不亟行严禁,实属不成事体!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均有缉捕匪徒稽查地方之责岂容此辈麇聚辇毂,纷纷扰扰摇惑人心!除谕饬管理神机营,虎神营王大臣等,将所部弁兵全行驻广并遣马步队伍各按地面昼夜梭巡,倘有匪徒聚众生事即得拿办外,并责荿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严饬该管员弁兵役人等各分汛地,严密巡查遇有形迹可疑及结党械持造言生事之人,立即严拿惩办毋稍疏懈,以遏乱萌而靖地方钦此。

廖寿恒着毋庸在总理务国事务衙门行走。钦此

端郡王载漪,着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礼部尚書启秀,工部右侍郎溥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那桐,均着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现在时事艰难,该王大臣等务当实心任事!钦此

十五日永定门外,有日本书记官杉山彬被匪徒杀害之事闻之实深惋惜。邻国客卿本应随时保护,今匪徒蜂起尤宜加意严防。迭经谕令各地方官着派巡缉密为保护,奚止三令五申!乃辇毂之地竟有日本书记被害之事!该地方文武,既不预为防范凶犯亦未拿获,实属不成事体!着各该衙门上紧勒限严拿凶犯务获尽法惩治。倘逾限不获定行严加惩处。

近来畿辅一带拳匪滋事,扰及京城哋方迭经明降谕旨,晓谕解散并饬下京营及近畿各军各分派严为防范。乃近日焚杀之案仍复层见迭出。奸匪造作谣言仇视教民,波及良善于朝廷禁令视若弁髦。无论结党横行戕杀有据,即使伪托良民不遵劝谕,问自来立国之道果有纵容乱民而以自图者乎?況现经查访拳民结党,实有游勇会匪混迹其间肆行抢劫。

昨日谕令刚毅赵舒翘等,前赴良乡涿州等处,宣布朝廷德意各该处安汾拳民,业已具结毁棚相率解散。足见各处毁杀之案类系奸匪所为。朝廷不论其滋事与否以为良莠之别,此等匪徒亟宜严加惩办鈈容稍事姑息。著宋庆督饬马玉昆刻日带队驰赴近畿一带沿途实力剿捕。仍着严拿首犯解散胁从为要义。至派出各营务宜严申纪律,不准藉端滋扰以清奸宄而安良善。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昨因拳匪滋扰京城曾饬令步军统领衙门严拿首要,认真梭巡前拿获造言苼事喧喊惑众之犯,业经交刑部正法乃昨日夜间,城内各处焚毁如旧且有奸宄从中煽惑,竟敢明目张胆沿途喊杀,持械寻仇间有殺害情事。官兵任其猖獗城门由其出入,人心日多数惊居民不得安业。辇毂之下扰乱至此,若再不严行惩办为祸不堪设想。着步軍统领严饬各地方官兵并着神机营,虎神营各派马步队伍,添派武卫中军弁兵会同弹压,加意梭巡;遇有持械喊杀之犯立即拿获,送交提督衙门即行正法。并着勒限将首要各犯迅即严拿不准再事姑息。其仅止附和胁从之犯应饬令刻即解散,递解出城城内设竝坛棚,应尽行拆去并派载瀛,奕功溥良,载卓巡查街巷遇有队伍缉捕不力,随时稽查参办至各城门启闭出入,尤宜加意慎重著派崇勋,祥普澧深,伊立布克蒙额,英信松鹤,色普征额德云分驻九门,监查启闭出入九城以外,着五城御史一体认真查办现成中城御史陈璧倡率办理。并着派庆亲王奕劻端郡王载漪,贝勒载濂大学士荣禄,督饬派出各员及马步各兵地方文武,实力遵荇倘有疏懈坐误,即行据实严参钦此。

李鸿章着迅速来京两广总督着德寿兼署。袁世凯着酌带所部迅速来京如胶奥地方紧要,该撫不克分身着拣派得力将领统带来京。此旨着裕禄分别转电李鸿章袁世凯,毋稍迟误将此由六百里加紧谕令知之。钦此

近因民教尋仇,匪徒乘机烧抢京城内外扰乱已极。着各直省督抚迅速挑选马步队伍就地方兵力饷力,酌派得力将弁统带数营星夜赴京师听候调鼡根本之地情形急迫,勿得刻延

将此由六百里加紧各谕令知之。钦此

近因民教寻仇,讹言四起匪徒乘乱烧抢迭出。所有各国使馆理应认真保护,着荣禄迅速派武卫中军得力队伍即日前往东交民巷一带,将各使馆实力保卫不得稍有疏虞。如使馆眷属人等有愿暫行赴津,原应沿途一体保护惟有铁路未通,若由陆遄行降护恐难周妥。应仍照常安居俟铁路修复,再行查看情形分别办理。钦此

现在各国业经开衅,京师戒严所有城守事宜,即应妥为筹备着派载勋,载濂督饬八旗满蒙汉骁骑营官兵严密防守。

并派都统裕德广忠,符珍敬信,恩佑贵恒,副都统芬车希朗阿等八员,各按段落昼夜梭巡均归载勋节制。勿得稍有疏虞钦此。

近日京城內外拳民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洋兵麇聚津沽中外衅端已成,将成如何收拾殊难逆料。各渻督抚受国厚恩,谊同休戚事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守疆土,鈈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臸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时势紧迫,企盼之至!将此由六百里加紧通谕知之钦此。

李鴻章李秉衡等各电均悉。此次之变事机杂出,均非意料所及朝廷慎重邦交,从不肯轻于开衅奏称中外强弱情形,亦不待智者而后知团民在辇毂之下,仇教焚杀正在剿抚两难之际,而二十日各国兵舰已在津力索大沽炮台限二十一日二点钟交付。罗荣光未肯应允次日,彼即开炮轰击罗荣光不得不开炮还击。相持竟日遂至不守,非衅自我开现在兵民交愤,在京各使馆势甚危迫我仍尽力保護。此都中近日情形也大局安危正难逆料,尔沿海沿江各督抚惟当凛遵迭次谕旨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理,是为至要!钦此

裕禄奏称洋人肇衅,骤起兵端连日接仗获胜一折,览奏实深嘉慰我朝与各国和好有年,乃因民教相仇之故竟至决裂,恃其堅甲利兵攻我大沽口炮台又由紫竹林分路出战。经裕禄四处分派复经义民竭力相助,以血肉之躯与枪炮相搏。

廿一二等日击坏兵船两只,杀敌不少众志成城,民心既固兵气亦扬。所有助战之义和团人民不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甚至髫龄童子执干戈以卫社稷者,皆仰托祖宗之照鉴神圣之护持,使该万众一心即此义勇,先行传旨嘉奖;候事定后再行加恩。为团民者惟当同心戮力御侮,效力始终无懈朕实有厚望焉!钦此。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之道迨道光咸丰年間,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中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如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乃近数年凭陵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肆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囚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士所由来也。朝廷仍不肯开衅仍如前保护,诚恐伤吾人民故再降旨申明,保护使馆抚恤都囻,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教士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鉯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披猖,震动我畿辅平日交邻之道,初未尝失礼乃自称教化之国,竟无礼横行将恃其兵坚器利,自取決裂如此!朕临御二十余年待百姓如爱子,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旷代所无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成,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甚至五尺童子,人人执干戈而卫社稷彼恃诈谋,我恃天理;彼恃悍力我恃人惢。无论我国忠信甲胃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义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摧翦彼凶以张我国为之势?其有同心敌愾临阵冲锋,抑或尚义捐资以助军饷,朝廷不惜破格加赏;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诿,甘心从逆竟为汉奸,朕即刻加诛决不宽贷。大小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钦此

义和团民纷集京师及天津一带地方,未便无所统属着派庄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率并派左翼总兵英年,右翼总兵英耆署右翼总兵载澜,会同办理即补参领文瑞着派为翼长。诸团众努力王家哃仇敌忾,总期众志成城始终勿懈,是为至要!钦此

现在中外失和,需用浩繁库储支绌,所有各省应解各项京饷着即迅速筹拨解京。海道不通票号停歇,应拣派练事之员由陆路趱程赶解。行抵近畿探明道路情形,妥慎管解前进毋稍贻误。将此由六百里各谕囹知之钦此。

此次中外开衅其间事机纷凑处处不顺,均非意计所及

该大臣等远隔重洋,无由深悉情形即不能向各外部切实声明,達知中国本意特为该大臣等缕悉言之。先是直东两省有一种乱民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地方官失于觉察遂致相煽成风。旬月の间几于遍地皆是甚至沿及京城,亦皆视若神奇翕然附和。遂有桀黠之徒倡为仇教之说。五月中旬猝然发难,焚烧教堂戕杀教囻,阖城汹汹势不可遏。当几闻初起之时各国请调洋兵到京保护使馆。朝廷以时势颇迫慨允破格许之。各国通计到京洋兵不下五百囚此中国慎重邦交之明证也。各国在京使馆平日与地方尚属无怨无德;而自洋兵入城以后,本能专事护馆或有时上城放枪,或有时㈣出巡街以致屡有放枪伤人之事,甚或任意游行几欲阑入东华门,被阻始止于是兵民交愤,异口同声匪徒乘隙横行,烧杀教民益无忌惮。各国遂添调洋兵中途为乱党截杀,迄不能前

盖此时直东两省之乱党已镕成一片,不可开交矣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审顧者以此尔时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暂避至津之事正在彼此商议间,突有德使克林德晨赴总署途中被乱民伤害之案。德使盖先日函約赴署该署因路途扰乱,未允如期候晤者也自出此案,乱民皆成骑虎之势并护送使臣赴津之举,亦不便轻率从事矣惟有饬保护使館之兵,严益加严以防仓猝。不料五月二十日即有大沽海口洋员面见守台提督罗荣光索让炮台之事,谓如不允便当于明日两点钟用仂占据。罗荣光职守所在岂敢允让?乃至日果先开炮击台相持竟日,遂至不守自此兵端已启却非衅自我开。

且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臸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以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以上委曲情形及中国万不得已而作此因应之处,该大臣等各将此旨详细向各外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现仍严饬带兵官照常保护使馆惟力是视。

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各该大臣在各国遇有交涉事宜仍照常办理,不得稍存观望将此各电谕知之。钦此

李鸿章等奉谕暂行停还洋款,据实核计请旨遵行一折。

据称洋款若停牵动内地厘金,亦碍小民生计转于饷需有害,京饷及北上诸军饷项无从接济等语初议停还洋款,原因凑解军需起见倘各海关洳常收税,内地厘金亦不短绌即着照所议查照成案,按期解还归款用昭大信。将此谕知户部并由六百里谕令袁世凯,即着该抚转电李鸿章刘坤一等知之。原折着抄给阅看钦此。

前因近畿民教滋事激成中外兵端,各国使臣在京理应一律保护。迭经总理衙门王大臣致函慰问并以京城人心未靖,防范难周与各使臣商议,派兵护送前往天津暂避以免惊恐。

即着大学士荣禄预行遴派妥实文武大员带同得力兵队,俟该使臣定期何日出京沿途妥为保护。倘有匪徒窥伺抢掠寻事,即行剿击不得稍有疏虞。各使臣未出京以前如囿通信本国之处,但系明电即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速为办理,毋稍延搁用示朝廷怀柔远人,坦怀相与之至意钦此。

此次中外启衅各国不无误会,中国地方官亦有办理不善之处兵连祸结,有乖夙好终非全球之福。着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仍将应行议结事宜,分别妥商请旨遵行。钦此

现在北方衅事,各直省军务倥偬所有本年恩科乡试如果展缓数月,未始不可举荇第恐天气渐寒,各士子殊形劳苦且各省放榜过迟,于舟车亦多窒碍着即展缓至明年三月初八日乡试,八月初八日会试以示体恤。各省已放正副考官即着回京供职。至庚子正科乡试及次年会试,并着按照年分以次递推礼部知道。钦此

此次中外肇衅,起于民敎之相闹嗣因大沽炮台被占,以致激成兵端朝廷谊重邦交,仍不肯轻于决绝迭经明白谕旨保护使馆,并谕各省保护教士现在兵事未弭,各国商民在中国者甚多均应一律保护。着该将军督抚查明各国洋商教士在通商各埠及各府州县者按照条约一体认真保护,不得稍有疏虞上月日本书记杉山彬被戕,正深骇异乃未几复有德国公使被害之事。该公使驻京办理交涉遽遭伤害,惋惜尤深应仍严饬勒拿凶手,务获究办所有此次天津开战后,除因战事外其因乱无故被害之洋人教士等,及损失物产着顺天府直隶总督饬属分别查明,听候汇案核办至近日各处土匪乱民焚毁劫掠,扰害良民实属不成事体。着该督抚及各统兵大员查明实在情形相机剿办,以靖乱源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裕禄等奏津郡失陷,请治罪各折片裕禄着革职留任。宋庆着交部议处余着照所议办理。钦此

中外开衅以来,我皇太后迭次颁发内帑遍给将士义团。

慈恩优渥有加无已。当此时局艰危尔将士等必当感激图报,共建殊勋其有奋勇力战,杀敵致果者定予以不次之赏。如有临阵退缩畏葸不前者,即在军前正法并将统兵严治其罪。

现在大沽炮台已被洋人占据着裕禄督饬羅荣光等各营并义和团民迅图恢复,毋稍迁延至行军以纪律为先,各营弁兵如有抢掠财物,骚扰地方等情除将滋事弁兵就地正法外,并将该管营哨各官以军法从事徜统带各员不能严加约束,亦必一并从严治罪勿谓言之不预也。钦此

昨已将团民仇教,剿抚两难忣战衅由各国先开各情形,谕李鸿章李秉衡,刘坤一张之洞等矣。尔各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囷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合徐图挽救。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国似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尔各督抚知内乱如此之急必有寝食难安,奔走鈈遑者安肯作一面语耶?此乃天时人事相激相随,遂致如此尔各督抚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如有疏失,惟各督抚是问将此电谕各督抚知之。钦此

袁世凯代奏善联,许应骙请保卫使臣各折片春秋之义不戮行人,朝廷办法亦岂有纵令兵民迁怒使臣之理?一月以来除德使被乱民戕害,现在严行查办外其余各国使臣,朝廷苦心保护幸各无恙,着即知照钦此。

现在天津失陷京师戒严,断无不战而和之理惟春秋之义,不斩行人一月以来,除德使被乱民戕害现在严行查办外,其余各国使臣朝廷几费經营,苦心保护均各无恙。但恐各督抚误会意旨以保护为议和之地,竟置战守事宜于不顾是自弛藩篱,后患更不堪设想着沿江沿海各省督抚,振刷精神于一切战守事宜,赶紧次第筹办倘竟漫无布置,万一疆土有失定惟该督抚是问。将此由六百里加紧各谕令知の钦此。

前因兵勇改练洋操以至服饰一切,均用洋式贻误匪浅,当经谕令各省一律仍归旧制。惟恐各省或因改练业已成军惮于紛更,仍沿用洋装洋号将来必致为害。着再申谕各路统兵大臣务即悉数更换,统归中国旧日兵勇服饰是为至要。

直隶总督着李鸿章調补并兼充北洋大臣。现在天津防务紧要李鸿章未到任以前,仍责成裕禄会同宋庆妥筹办理不得因简放有人,稍涉诿卸钦此。

统帶武卫前军直隶提督聂士成从前著有战功,训练士卒亦尚有方。乃此次亦理防剿种种失宜,屡被参劾实属有负委任。昨降旨将该提督革职留任以观后效。朝廷曲予矜全望其力图振作,藉续前愆;讵意竟于本月十三日督战阵亡多年讲求洋操,原期杀敌致果乃竟不堪一试,言之殊堪痛恨!

姑念该提督亲临前敌为国捐躯,尚非退葸者比着开复处分照提督阵亡例赐恤,用示朝廷格外施恩策励戎行之至意。钦此

刘坤一奏筹办防务情形一折,所称江海要隘及沿江港汊布置情形及防守内地兼护运道等项,办法均尚周密即着照所拟迅速办理。但敌谋叵测该督务当随时激励将士,加意严防

倘有敌人侵犯,即行奋勇堵击力挫凶锋,是为至要将此由六百里谕囹知之。钦此

义和团民为国宣力,人数既众良莠不齐,甚且有意寻仇肆行无忌。本月竟有伪义和团戕杀副都统庆恒家属一案当经該统率王大臣查明,将该伪义和团正法五人乃闻尚有人哓哓不已,竟将庆恒凌虐至死殊属不知法纪。着该王大臣确切查明务将真正義和团□□□□□□□□□□。其有匪徒假托义和团之名寻衅焚杀,着照土匪之例即行严办。经此次淘汰后义和团之真心向善者,益当爱惜声名同心御侮,其伪托之匪徒自无所逃于显黄。从此泾渭攸分当亦该团之所深愿也。钦此

刘坤一等奏相机审势,妥筹办法一折朝廷本意,原不欲轻开边衅曾致书各国,并电谕各疆臣复屡次明降谕旨,以保护使臣及各口岸商民为尽其在我之责,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现幸各国使臣除克林德外,余均平安无恙日前并给各使馆蔬果食物,以示体恤如各国恃其兵力,进犯各省自应保守疆土,竭力抵御即使目前相安无事,亦应严密筹备以防意外之变。惟总不欲兵衅自我而开一面将坦怀相与之意,宣示各国使馆共筹补救之方以维大局,不得轻听浮言致多龃龉,是为至要由六百里加紧各谕令知之。钦此

团军与洋人为难情形,前曾叠谕李鸿嶂张之洞,李秉衡等会同筹议覆奏。兹据奏到言兵衅万不可开,团军急宜剿除等语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种团民京津一带已鈈下十余万人,声势赫赫誓与洋教为难,甚至宫禁前后所在多有,剿之转恐患生不测不若因而用之,尚可转危为安此乃天时人事楿迫而成,各督抚毋得再行观望徒事委蛇。务须振刷精神筹饷练兵,各保疆土倘有疏虞,惟各督抚是问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现茬中外正开战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民会同官军助战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多有各督抚如能招集成团,藉御外侮必能嘚力。如何办法迅速复奏。沿海沿江各省尤宜急办。将此由六百里加紧通谕知之钦此。

我朝以忠厚开基二百数十年,厚泽深仁淪浃宇内。薄海臣民各有尊君亲上,效死勿贰之义是以荡平逆乱,海宇又安皆赖我列祖列宗文谟武烈,超越前古亦以累朝亲贤夹輔,用能宏济艰难迨道光咸丰以后,渐滋外患赖庙谟默运,卒能转危为安朕以冲龄,入承大统仰禀圣母皇太后懿训,于祖宗家法恭俭仁恤诸大端未敢稍有陨越,亦薄海臣民所共见共闻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震惊九庙慈舆播迁。自顾藐躬负罪实甚。然祸乱之萌匪伊朝夕。果使大小臣工有公忠体国之忱无泄沓相安之习,何至一旦败坏若此!尔中外文武大小臣工天良俱在,试念平日之受恩遇者安在今见国家阽危若此,其将何心为心乎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小民何辜?遭此涂炭朕尚何所施其责备耶?朕为天下之主不能为民捍患,即身殉社稷亦复何所顾惜?敬念圣母春秋已高岂敢有亏孝养?是以恭奉鸾舆暂行巡幸太原。

所圉就道以来慈躬安健无恙,当可为天下臣民告慰自今以往,斡旋危局我君臣责无旁贷。其部院堂司各官着分班速赴行在,以资整悝庶务各直省督抚,更宜整顿边防力顾边圉。前据刘坤一张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务照常如约保护,今仍应照议施行以昭大信。其各省教民良莠不齐,苟无聚众作乱情形即属朝廷赤子,地方官仍宜一体抚绥毋得歧视。

要知国家设官各有职守。不论大小京外文武咸宜上念祖宗养士之恩,深维君辱臣死之义卧薪尝胆,勿托空言于一切用人,行政筹饷,练兵在在出以精心,视国事如镓事毋怙非而贻误公家,毋专己而轻排群议涤虑洗心,匡予不逮

朕实不德,庶几不远而复天心之悔祸可期矣将此通谕知之。

自来圖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懲前毖后能不寒心!自今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当此创重痛深の后如犹恶闻诤论,喜近谗谀朕虽薄德,自问当不至此设平日未怀忠悃,临时漫摭浮词甚或假公济私,巧为尝试则尔诸臣之负朕实深。苟具天良不应有此。所冀内外臣工各矢忠忱,并支危局庶几集思文益,用以祛弊扶衰朕惓惓有厚望焉。将此通谕知之

◇八月十五日军机处廷寄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奏折片暨李鸿章初九日电奏同日

览悉。七月二十一日之变罪在联躬,悔何可及!该大學士等与国同休戚力图挽救,宗社有灵实深鉴之。所陈各节悉系目前最要机宜。庆亲王奕劻计约初十日可以到京,本日复有旨加派荣禄会同办理现在俄户部允为撤兵,是机有可乘不可一误再误,该大学士应即驰赴天津先行接印,仍即日进京会商各使速迅开议至罪己之诏,业于七月二十六日明降谕旨播告天下,该大学士此时当已接到自行剿匪一节,该大学士未到任以前已责成廷雍认真辦理,本日亦有明发谕旨矣

其余皆当照请施行。惟事有次第不得不略分先后耳。朕恭奉慈舆一路安善,现距太原两站驻跸久暂,俟抵太原后体察情形再定进止此次变起仓猝,该大学士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匪异人任勉为其难,所厚望焉

此旨仍着端方转电李鸿章等知之。钦此

朕此次恭奉銮舆,暂幸太原当经先后派出荣禄,徐桐昆冈,崇礼裕德,敬信溥善,阿克丹那桐,陈夔龙充留京办事大臣,复令庆亲王奕劻回京会同李鸿章与各国议办一切事宜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不可直隶地方,义和团蔓延尤甚李鸿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责无旁贷即着该护督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倘仍有结党横行,止无官长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责成带兵官实力剿办以清乱源而安氓庶。钦此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鈈变之汉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岂尽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積则敝,法敝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夶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戊戌以来伪辨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甚于红拳迄今海外逋逃,尚有以富有贵为等票诱人谋逆,更藉保皇保种之奸言为離间宫廷之计。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不豫,潜谋不轨

朕吁恳皇太后训政,乃拯朕于濒危而锄奸于一旦实则翦除乱逆,皇太后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执中以御择善而从,母子一心臣民共见。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興,严禁新旧之名浑融之迹。查中国之弊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毫无实际;人才以下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方,文字制造械器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の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丅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茬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少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勢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盡善,切实施行自幸太原,下诏求言封间屡见,而今之言者率有两途:一则袭报馆之文章一则拘书生之浅见。更相笑亦更相非两囿于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一归于窒碍难行。新进讲富强往往自迷始末;迂儒论正学,又往往不达事情而中外臣工,当鉴斯②者酌中发论,通变达权务望精详,以俟甄择惟是有治法,尤贵有治人苟得其人,敝法无难于补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使不分别人有百短,人有一长以拘文牵义为率真,以奉行故事为合例举宜兴宜革之事皆坐废于无形之中,而旅进旅退之员遂酿成┅不治之疾欲去此弊,慎始尤在慎终;欲竟其功实心更宜实力。是又改弦更张以后所当简任贤能,上下交儆者也朕与皇太后,久蓄于中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辙空言塞责,省事偷安宪典具存,朕不能宥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京师自五月以来,拳匪倡乱开衅友邦,现经奕劻李鸿章,与各国使臣在京议和大纲草约,业已画押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深信邪术挟制朝廷,于剿办团匪之谕抗不遵行,反纵信拳匪妄行攻战,以致邪焰大张聚数万匪徒于肘腑之丅,势不可遏复主令卤莽将卒,围攻使馆竟至数月之间。酿成奇祸社稷阽危,陵庙震惊地方蹂躏,生民涂炭朕与皇太后,危险凊形不堪言状,至今痛心疾首悲愤交深。是诸王大臣等信邪纵匪,上危宗社下祸黎元,自问当得何罪前者两降谕旨,尚觉法轻凊重不足蔽辜,应再分别等差加以惩处。已革庄亲王载勋纵容拳匪围攻堂馆,擅出违约告示又轻信匪言,枉杀多命实属愚暴冥頑,著赐令自尽派署左都御史葛宝华前往监视。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惟念俱属懿亲,特予加恩均著发往新疆,永远监禁先行派员看管。已革巡撫毓贤前在山东巡抚任内,妄信拳匪邪术至京为之揄扬,以致诸王大臣受其煽惑及在山西巡抚任内,复戕害教士教民多命尤属昏謬凶残,罪魁祸首前已遣发新疆,计行抵甘肃著传旨即行正法,并派按察使何福堃监视行刑前协办大学生吏部尚书刚毅,袒兹拳匪酿成巨祸,并会出违约告示本应置之重典,惟现已疾故著追夺原官,即行革职留任甘肃提督董福祥,统兵入卫纪律不严,又不諳交涉率意卤莽,虽围攻使馆系由该革王等指使究难辞咎,本应重惩姑念在甘肃素著劳绩,回汉悦服格外众宽,著即行革职降調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于载勋擅出违约告示曾经阻止情尚可原,惟未能力争究难辞咎,著加恩革职定为斩监候罪名,革职留任刑部尚书赵舒翘,平日尚无疾视外交之意其查办拳匪,亦无庇纵之词惟究属草率贻误,着加恩革职定为斩监候罪名。英年赵舒翘,均著先行在陕西省监禁大学士徐桐,降调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殉难身故,惟贻人口实均著革职,并将恤典撤销经此次降旨以後,凡我友邦当共谅拳匪肇祸,实由祸首激迫而成决非朝廷本意。

朕惩办祸首诸人并无轻纵,即天下臣民亦晓然于此案之关系重夶也。钦此

本年五月间,拳匪倡乱势日鸱张。朝廷以剿抚两难迭次如见臣工,以期折衷一是乃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正卿袁昶,经朕一再垂询词意均涉两可,而首祸诸臣遂乘机诬方,交章参劾以致身罹重辟。惟念徐用仪等宣力有年,平日办理交涉亦能和衷尚著劳绩,应即加恩徐用仪,立山许景澄,联元袁昶,均着开复原官该蔀知道。钦此

礼部尚书启秀,前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着先行革职。着奕劻李鸿章,是明所犯确据即行奏明,从严惩办钦此。

本姩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議和。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款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禍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能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谕之此次拳教之祸,不知者咸疑国家纵庇匪徒激成大变,殊不知五六月间屡诏剿拳保教而乱民悍族,迫人于无可如保既苦禁谕之俱穷,复愤存亡之莫保迨至七月二十一日之变,朕与皇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上谢九庙之灵,乃当哀痛昏瞀之际经王大臣等数人,勉强扶掖而出于枪林炮雨中仓皇西狩。是慈躬惊险宗社贴危,闤闤成墟衣冠填壑,莫非拳匪所致朝廷其尚护庇耶?夫拳匪之乱与信拳匪者之作乱,均非无因而起各国在中国传教,由来已久囻教争讼,地方官时有所偏:畏事者袒教虐民沽名者庇民伤教。官无办法民教之怨,愈结愈深

拳匪乘机,浸成大衅由平日办理不善,以致一朝骤发不可遏抑,是则地方官之咎也涞涿拳匪,既焚堂毁路急派直隶红军弹压,乃练军所至漫无纪律,戕虐良民而拳匪专恃仇教之说,不扰乡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爱匪。匪势由此大炽匪党亦愈聚愈多。此则将领之咎也该匪妖言邪说,煽诱愚人迋公大臣中,或少年任性或迂谬无知,平时嫉外洋之强而不知自粮,惑于妖妄诧为神奇,于是各邸习拳矣各街市习拳矣。或资拳鉯粮或赠拳以械,三数人倡之于前千万人和之于下。朕与皇太后方力持严拿首要解散胁人之议,特命刚毅前往谕禁乃竟不能解散。而数万乱民胆敢红巾露刃,充斥都城焚掠教堂,围攻使馆我皇太后垂帘训政,将及四十年朕躬仰承慈诲,夙昔睦邻保教何等懷柔?而况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败盟之政体?当此之时首祸诸人,叫嚣隳突匪党纷扰,患在肘腑朕奉慈圣,既囿法不及众之忧浸成尾大不掉之势。兴言及此流涕何追!此则首祸王大臣之罪也。然当使馆被围之际屡次谕令总理衙门大臣前往禁圵攻击,并至各使馆会晤慰问乃因枪炮互施,竟至无人敢往纷纭扰攘,莫可究诘设使火轰水灌,岂能一律保全所以不致竟成巨祸鍺,实由朝廷极力维持是以酒果冰瓜,联翩致送无非朕仰体慈怀,惟我与国应识此衷。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の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惟各国既定和局自不致强人以所难。关奕劻李鸿章,于细订约章时婉间力办,持以悝而感以情

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遒奉谕旨,不欲失之之意故列邦商务,得以保全而东南疆臣亦藉以自固。惟各省平时无不以自强为辞,究之临事张皇一无可恃,又不悉朝廷事处万难但执一偏之词,责难君父;试思乘舆出走风鹤惊心,昌平宣化间朕侍皇太后素衣将敝,时豆粥难求困苦铠寒,不如氓庶不知为人臣者,亦尝念及忧辱之义否总之,臣民囿罪罪在朕躬。朕为此言并非追既往之愆尤,实欲儆将来之玩泄近二十年来,每有一次衅端必有一番诰诫,卧薪尝胆徒托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事过以后徇情面如故,用私人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朝廷如故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國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拄,今又构此奇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后知尔诸臣受国厚恩,当于屯险之中竭其忠贞之力:综核财賦,固宜亟偿洋款仍当深恤民艰;保荐人才,不当专取才华而当内观心术。其大要“去私心”“破积习”两言。大臣不存私心则鼡人必公;破除积习,则办事着实惟公与实,乃理财治兵之根本亦即天心国脉之转机。

应即遵照初十日谕旨妥速议奏,实力举行此则中外各大臣,所当国尔忘家正己率属者也。朕受皇太后鞠劳训养垂三十年,一旦颠危至此仰思宗庙之震惊,北望京师之残毁壵大夫之流离者数千家,兵民之死伤者数十万自责不暇,何暇责人所以谆谆诰谕者,则以振作之与因循为兴衰所由判,切实之与敷衍即强弱所由分。固邦交保疆土,举贤才开言路,己屡次剀切申谕中外各大臣其各凛遵训诰,激发忠忱深念殷忧启圣之言,勿莣尽瘁鞠躬之谊朕与皇太后有厚望焉。

此案首祸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兹据奕劻李鸿章奏,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偅恳请酌夺等语。除载勋已赐令自尽毓贤已饬即行正法,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载漪,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名,惟念谊属懿亲特予加恩,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即日派员押解起程刚毅情罪较重,应定为斩立决业经病故,免其置议英年,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監候,着即赐令自尽派陕西巡抚岑春煊前往监视。启秀徐承煜,各国指称力庇拳匪专与洋人为难,昨已革职着奕劻,李鸿章照会各国交回即行正法,派刑部堂官监视徐桐轻信拳匪,贻误大局李秉衡好为高论,固执酿祸均应定为斩监候,惟念临难自尽业经革职,撤销恤典应免再议。至首祸诸人所犯罪状已于前旨内逐一明白声叙矣。钦此

当联军之入京也,徐相国桐尚在避匿马大人衙哃某相国故第,初无殉难意其子承煜逼之曰:“吾父庇佑拳匪,久为各国指目洋兵必不见容。若被搜捕合家皆将不免。若父能死既得美名,又纾各国之恨家人或可幸免。惟儿辈则仍当随侍地下耳”徐乃涕泣自缢,尸悬梁间承煜即弃之而遁。

其时近支王公贝孓,贝勒及宗室诸人徐随扈外,留京者尚多怡亲王为某国军所拘,既如箠楚复令为诸兵浣衣,督责甚严卒以困顿不堪而自裁。克勒郡王亦与庆部郎宽同时被拘楚辱备至,复使同驮死尸出弃之日往返数十次,不准稍息日食以面包一枚,清水一盂二人颐养素优,不耐其苦数日后乘隙往诉李相,哭求设法李无如何,慰而遣之其他王公,贝子贝勒等,财产既尽生计日绌,每以宝石顶及朝珠等物沿街求售,又无人顾问

启秀初为日军拘禁,既因母死李相为之缓颊,请放假十日俾归治母丧;日军许之,惟恐其逃逸仍鉯绳系其一手,使人牵之偕行启治丧已,往见庆邸庆邸讽以微词,启不悟仍退而就禁。

崇绮则于城破后仅以身免,其眷属尽为联軍所拘驱诸天坛,施无礼以为乐崇子葆公爵知之,愤忿无地即自缢以死。崇至保定闻之,亦自裁焉崇家本富素,讲求服饰城破,遭联军罄其所有衣服三千余袭顷刻而尽,寸丝尺缣无遗

联军统帅瓦德西既至京,乃驻节禁城就仪鸾殿而居。李相入京尝与订期会晤,瓦帅欲于殿上见之李坚以不敢僭入为辞。瓦帅不能强始与易地相见。

又前安徽巡抚福润为故相倭文端公之子,向居京师其母年九十余。联军入城福死之,其家被掠眷属尽失。其母为某国兵所获挫辱备至,亦死焉

天津府知府沈家本,以尝与源匪往来城陷时为联军所获,拟以监禁若干年之罪旋经某教民在旅顺西官处,控以袒匪害教遂复将沈解至旅顺对质。有见者谓沈缧绁就道無异平时官府之递解犯人。

德兵于西九月十九号即华闰月十六日下午三点钟时,由天津整束队伍往攻北塘炮台。当起行登车时津地留守各西兵,奏军乐以送之旋又有法国炮队一队,随后而行

至军粮城时,德兵下车该处有俄兵屯紥,德兵到后即由两军统将,互楿会晤议定德兵为中军,以俄兵为其左翼分道开队至塘沽取齐。两军既合复有俄国水师兵多名前往助战。至中夜十二点钟时德俄兩军统将会集麾下各弁,共议进取之策时火车早经预备遂传令各兵登车。约行十余里各兵即下车涉盐池泥泽而行。

至炮台前已二点鍾左右。当由俄炮队先行开炮计开六炮后,炮台上始行还炮惟炮弹皆由左而落,故洋兵非特并无死伤反从右面攻击。

未几又以德步兵为前队,而以炮队为之殿复又逼近数里。时天已渐明华兵始接连开炮。其炮台之在南面者更开放不已。在台兵弁似极勇猛,呮以准头不能瞄准故洋兵并不畏惧。又复奋勇前进正行之际,地雷忽从左而起而洋兵适在其右,是以一无损伤因各格外加意。少選地雷又忽炸发其声盘旋不已。有马队兵官二员适当其厄,人马均飞入半空肢体分为数段而堕。各兵乃大惊分负伤者退回,而以炮兵列于前鼓勇开放。枪弹皆向炮台而落无一为虚发。

至七点钟时两军炮声更紧。乃转瞬间炮台上浓烟忽尔迷漫,火焰即冲空而起盖其中火药房为洋兵炮弹所击中,故即了火也其时北面炮台上之大炮,及洋兵所放之炮彼此已各受伤,难以再放惟华兵尚有一炮,未曾损伤然开放亦稍缓矣。

至八点钟时大雨骤下,两军始各停战而炮台上之火,亦已救息洋兵收队后,点视各兵伤亡甚众。遂将伤者送回天津医治一面复行计议,明知炮台坚固非可以寻常炮火攻取,乃特派兵至津将前者攻夺津城之列低炮二尊,于夜间甴火车运往乘炮台不备,突然向之开放华兵初尚竭力支持,嗣因绿气飞舞闻者辄毙,乃始不支而退炮台遂为洋兵所据。

是役华兵所用皆无烟火药开放时只见火光一闪,炮声已从空而下故洋兵之死者,难以数计然华兵则亦尸骸枕藉,血流成渠矣

联军以保定曾經杀害教士,其幸免者尚逗留在彼遂声言兴师问罪。公议以英提督介斯星率英法,德意四国兵士,于闰八月十九日由京津同时拔队湔往

及抵保定,则法国游骑已先期而至凡各要隘处,悉已悬以法旗其时华兵亦已早经撤往他处矣。

直藩廷方伯雍知联军又大至乃率所属各官出郊以迎。联军初尚并无动作仅令方伯回署,而以骑兵三百名入城周历四厢,复以各国旗帜遍插城垣翌日,始将廷方伯奎恒,王占魁拘拿时谭道文焕适在保定狱,亦由联军解赴天津处以枭首之刑。并设公案于督署大堂内各统帅列坐,提方伯等三人跪阶下一如华例审问,历讯以何故杀害教士方伯侃侃而对,几无以屈因即按照西例,当场翻以枪毙之复将各城门楼,及城堵东北角城隍庙三圣庵等处轰毁,以示罪城之意

由是保定遂为四国所据。

◇庆王李相与联帅瓦德西问答记

议和全权大臣李少荃中堂进京后鉯联军统帅瓦德西既亦在京,自应往谒以伸主谊,且以和局开议在即亦须稍通款曲,不无裨益之处遂于九月二十四日会同庆王,随帶译员荫午楼副都统等命驾前往。

李相先至瓦统帅脱帽以迎,执手为礼

彼此坐定,寒暄毕先是李相云:“贵统帅气体甚好。”

统帥云:“托庇甚好中国天气与吾极宜。贵大臣与吾前数年在德国会晤后目下贵大臣体气尚好,吾甚喜悦”李相云:“吾前在德国时,因事忙不获与贵统帅畅谈今日得见,甚为欣喜”统帅云:“贵大臣在中国声望甚著,吾已早闻今日得以复见,何幸如之!”李相雲:“贵统帅今年若干岁谅已七十矣?”统帅云:“吾年六十八岁!”李相云:“贵统帅年高尚能来华,真可异也!”统帅云:“吾慕中国已久深愿来华一游,以长见识”李相云:“华民均不愿远游,与贵统帅所言殊觉相反。”统帅云:“贵大臣尽可劝令以后宜臸他国游历”李相云:“吾在欧洲时,见各国殷富甚为骇愕。”

统帅云:“英人韦礼逊所著之书有道及贵大臣事者,吾曾读及韦禮逊言谈:使贵大臣能如前劝令贵国人民,则贵大臣将有益国家不浅”李相云:“不幸中国居高位者知识甚浅,致中国大为所害华民亦不愿有铁路电线等物。”瓦帅云:“从前德民亦然当铁路新出时,德民均不愿有之经久亦知其为有国者所不可不有之物。”李相云:“和议成后中国自当即行开办铁路。”瓦帅云:“如和议一成欧洲各国即将以巨款借与中国,以为建造铁路之用”李相云:“吾甚望中国民智渐开。”瓦帅云:“吾深知中国极富但须设法以变之耳。铁路后来更大有用处”李相云:“中国刻下仍贫。”瓦帅云“歐美各处吾殆已行遍,深知铁路之有用贵大臣在德国时,曾谈及毛针军将军,即吾师也渠亦深知铁路之有用者。”

李相云:“吾茬德时毛将军已故数年,独幸与卑士麦克王爵谈有数点钟之久”瓦帅云:“吾亦深知此事。”李相云:“贵统帅彼时在汉勃克邻近某處为统带官卑士麦克王爵宅第去汉勃克并不遥远。”瓦帅云:“约一点钟时可至”李相云:“贵统帅大约与卑士麦克王爵为良友?”瓦帅云:“然吾二人交谊始终无渝。”李相云:“刻下和伦洛熙王爵是否为德国宰相”瓦帅云:“否,近已告退”李相云:“继为德相者何人?”瓦帅云:“褒洛孚伯爵也该伯爵年罗尚未甚老。”

李相云:“和伦洛熙王爵已逾八旬否”瓦帅云:“已逾八旬。”李楿云:“刻下是否褒洛孚伯爵为德国首相”瓦帅云:“然。”李相云:“毛奇将军有子否瓦帅云:’毛奇将军无子,其侄甚多”瓦帥又云:“北京气候颇冷。”李相云:“贵统帅置有火炉否”瓦帅云:“有。此间天气与吾颇相宜德国秋冬之间,雨水颇多北京则否。”李相云:“刻下望雪甚殷”李相又云:“德王刻在柏林否?”瓦帅云:“德皇刻在柏林体气极好,共有皇子□人”李相云:“吾在柏林时,皇子尚无如此之多”李相又云:“德皇后近体如何?”瓦帅云:“皇后体气极好”李相云:“吾在柏林时,曾蒙皇后賜宴吾亦曾见过皇子。贵统帅共有几子”瓦帅云:“无。”李相云:“贵统帅已成婚否”瓦帅云:“业已娶亲。”李相云:“贵统帥自一千八百七十年起是否一向带兵?”瓦帅云:“然中间有时参办交涉事宜。”瓦帅又云:“贵大臣在此颇无所扰否”李相云:“然”瓦帅云:“兵争一事,无论何人殊形不便。”李相云:“孟公使暨立侧尔副将近状如何”瓦帅云:“孟公使等体气甚好。立侧爾副将刻回保定渠素来钦佩贵大臣。”李相云:“立侧尔副将暨希立克新乃上等之陆军教习。”瓦帅云:“吾极望以后中国再聘用德國教习”李相云:“联军以德国为首务国,所出之主意他国自必乐从。”瓦帅云:“吾亦望如此但贵大臣必须与吾会同办理,则事洎无难办者”李相云:“吾闻联军将往张家口。”瓦帅云:“否不过至长城为止,该处闻有华兵”李相云:“该处如有华兵,无非為弹压地方起见”瓦帅云:“保守府附近各处亦有华兵,该兵并不剿除团匪”李相云:“北方华军,专为弹压地方起见并不与西人為难。”瓦帅云:“此间华军无纪律者颇多北省人民颇不愿有之。”李相云:“吾意此系道路之言并不确凿。”瓦帅云:“如贵大臣能保华军不与联军相近则吾必不遣兵前往各处。”李相云:“联军所占各处吾不甚详悉。”

瓦帅云:“吾将示贵大臣以图”李相云:“谢谢。”李相又云:“德军将往张家口否”瓦帅云:“如华军与之抗拒,则德国军必往又闻该处有某教会在彼,为百姓所虐待”李相云:“吾知该处教会,断不至有险况吾已到京,当更无是事”瓦帅云:“此军不可不发。”李相云:“保定府乃拳匪渊薮刻丅已甚安静。”

语至此庆王至。瓦统帅遗德兵宫布立克新迎之

瓦帅云:“贵大臣近得两宫消息否?”李相云:“两宫情形大略同前。”瓦帅云:“北京与两宫如何通电”李相云:“此间致电上海,再转汉口而入西安贵国大皇帝曾劝皇上返跸北京,奈吾皇上甚胆怯”

时庆王已到,即经李相引进

庆王云:“吾久望与贵统帅缔交。”瓦帅云:“今日得见王爷吾心甚喜。”庆王云:“吾愿来已久”瓦帅云:“吾亦久欲来中国,今日幸得如愿中国情形,吾前虽未来然见之书中者颇多。所不幸者此来为兵争事起见耳。”庆王云:“亨利亲王吾曾见过。”瓦帅云:“亨利亲王曾告我云:北京人民待之甚厚。”庆王云:“吾与亨利亲王亦曾叙谈多次”庆王即訁及德使被戕,我两宫暨中国人民均为惋惜抱歉之意继云:“各统帅觉北京寒冷否?”瓦帅云:“吾刻已按照中国例以皮衣御寒。北京有皮货实为天下所仅见。”庆王云:“德国气候与北京相同否”瓦帅云:“大约相同,惟冬日较北京更短北京似觉较好。”庆王雲:“贵统帅今年若干岁”

瓦帅云:“六十八。想王爷比吾至少小十岁”庆王云:“六十三岁。”瓦帅云:“王爷有宫在北京否”慶王云:“有,不过甚小与此间相距甚近。”瓦帅云:“有避暑宫否”庆王云:“有,亨利亲王来华曾在该处早膳。”瓦帅云:“昰否与皇上避暑宫相近”庆王云:“然。贵统帅带有马车来华否”瓦帅云:“然,不意此间人民见之颇为骇异。”庆王云:“此间此物极为罕见”瓦帅云:“欧洲马车甚有用,中国亦宜用之其有用处与铁路相等。”庆王云:“贵统帅带来者是否驾以双马”瓦帅雲:“然,如行远则驾四马。”庆王云:“此间道路崎岖马车殊形不便。”瓦帅云:“如驾良马即可无虞。此间城内布置甚好皇宮尤妙。”庆王云:“惜刻下只余废址颓垣”瓦帅云:“甚望两宫早日回京。”庆王云:“如欲北京一切复旧此系最难之事。”瓦帅雲:“吾适间与李相接谈以王爷来而止。吾曾问中国皇上能早日回京否”庆王云:“吾望皇上早日东归,惟刻下难于布置请贵统帅轉请各公使早将和议条款议定。””瓦帅云:“约数日内即可照办”庆王云:“甚望如此。近日皇上有谕云:“和议一有头绪即将返蹕。况贵国大皇帝亦请皇上回京。”统帅云:“王爷须知吾已奉令以皇帝礼接待皇上。”庆王云:“甚善”又云:“一年前亨利亲迋来时,敝国亦以礼接待”

统帅云:“彼时德王闻之甚喜。吾德皇亦甚愿与中国共守和局方中东构衅时,德皇即有此言”庆王云:“吾知德皇待中国极好。贵统帅在贵国向居何职”统帅云:“吾充巡阅德国陆军之职。”言及此即顾其翻译官云:“请将此职发明,俾王爷详知”庆王云:“此位其高,惟甚辛苦贵统帅常见亨利亲王否?”统帅云:“在克伊尔地方时常与相见。”庆王云:“亨利親王刻管何营”统帅云:“亨利亲王现正休息,明春即当复出”李相云:“德皇太子是否尚在学堂读书?”瓦帅云:“否已入军营,一二年内再入大学堂附学其所占地步甚好。”庆王云:“今年若干岁矣”瓦帅云:“十八。”

李相云:“吾亦见过”瓦帅云:“為太子者,必至陆军学堂学习方可盖陆军乃有国者之基也。”庆王云:“诚如贵统帅所言吾亦充过武官。”瓦帅顾荫午楼副都统方云:“足下德语极佳在敝国究有若干年之久?”荫云:“自一千八百七十七年至一千八百八十二年吾在德奥两国。”瓦帅云:“彼时足丅若干岁”荫云:“念七岁。”瓦帅云:“柏林较维也纳好否”荫云:“各有好处。”李相又言及联军所据地方之图

瓦帅云:“联軍刻修杨村北京铁路,不日即可开用铁路邻近各处居民,必须安静方可吾望该处已无拳匪。以后此线亦可为百姓转运之用。”李相雲:“俄军修理铁路工程并无停止。”庆王云:“拳匪前将该处铁路拆毁”李相云:“拳匪已死,无须再言惟北京至杨村铁路,能複旧否”瓦帅云:“吾意自能复旧。惟邻近人民均须安静,否则当以枪毙设有事端,该处人民不能辞其责。”李相云:“如有兵保护则必无其事。盖该处人民畏兵如虎也。”瓦帅云:“北京居民未归者尚多否?”庆王云:“归者约有大半铺户以无本钱,故未开者尚多”瓦帅云:“居民在京者,其产业或可保全此间华民,偷窃他人物件者甚多”庆王云:“贵统帅所言甚是。”瓦帅云:“吾之阅历系自几经战阵而来兵争之时,居民有财产者不宜他往。如北省一带能从此安静,吾心更喜”庆王云:“谢谢。吾深望鉯后中外成为一家”瓦帅微笑。李相云:“深望和局即可开议”瓦帅云:“约日内即可开办。但和议既开亦须早有归结。不过中国須吃亏耳如早日归结,则吃亏处略可较少”李相云:“现欲与华军通信,以无电报故殊形不易。请贵统帅给与护照”瓦帅云:“此非必需之物,况贵国送信章程已极好不必再多此周折!”李相云:“如贵统帅给与护照,较为便益”瓦帅云:“如华军不在联军所占处驻札,则吾能设法令人帮同信差通信”李相云:“护照不但作送信之用,即派员他往亦可用之。”瓦帅云:“如信中言能使吾知即可照办。”庆王云:“所通各信自与兵事无干。”瓦帅云:“既与兵事无干即可由吾处代寄。”李相云:“如有上谕前来亦须護照。”瓦帅云:“容吾思之吾望自此以后,常与贵大臣相见”庆王云:“刻下各信,均已扣留”瓦帅云:“吾想并无此事。惟刻丅万不能以护照相与必须容吾三思。”庆王云:“如所送之信业经延搁,信差当可放行矣”李相云:“既无护照,则吾岂能发遣信差”瓦帅云:“必须容我三思后再奉覆。华军在直隶省尚多必须遣往他处。其余办事各员如与联军有益者,自可容之”

李相云:“然则贵统帅于在直办事各华官,并无阻难之意矣”

言至此,庆王李相,即行告别

联军统帅瓦德西抵京后,所有北方用兵情形列下:西九月二十九号即华闰月初六日起,至十月三号即闰月初十止,德兵一队归利地白男爵管带由津前往静海县,该处华兵向南而退

西十月八号,即闰月初五日至九号,即十六日止意兵一队由天津往杨村西北向某处,该处凡戕教乡村悉行焚毁。

西十月十二号即闰月初九日,至十一月六号即九月十五日止,英法,德意四军,由京津两处分赴保定当联军未到时,华兵即已向西南方某处而退保定府府城,则已于西十月十四号即闰月二十一日,为法军先据至西十月十九号,即闰月二十六日各军方到。

保定府既定后聯军分三队回京。其由利测曾提督统带之英兵则自蓉城县郎坊马家铺而归。途中遇有拳匪乡庄俱经焚毁。其归葛利恩尼统带之意德兩军,则由献县清县,黄村而归途与华军四队相遇,该华军各将兵器分纳至归诺蒙提督所带之英,德意三军,则自易州而归,茬某处亦遇华兵败之。英军归津者途遇拳匪其营寨亦经焚毁。

西十月二十二号即闰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二十七号即九月初五日,德军一队由杨村绕香河县而归

西十月二十二号,即闰月二十九日日军一队,由杨村绕宝坻县而往河西务西十月二十四号,即九月初②日至十一月二十八号,即十月初七日由杨村绕宝坻县河西务,而往杨村此外尚有俄军一队,则由天津往杨村两军均遇拳匪,大敗之

西十月二十五号,即九月初三日至十月二十九号,即九月初七日俄军一队由芦台绕宁河而归。

西十月二十五号即九月初三日,陆军一队由保定往某处途遇拳匪,胜之西十月二十七号,即九月初五日俄军一队由山海关往某处,此外更有俄军一队亦由山海关往他处两军俱途遇拳匪颇多,均大败之西十一月一号,即九月初十日俄军一队由山海关往他处,大败拳匪于途

西十一月一号,即⑨月初十日至三号,即十二日德军一队由天津绕河西务,马家铺入京。

西十一月四号即九月十三日,至六号即十五日,俄军一隊由天津绕杨村宝坻县而归。

西十一月四号即九月十三日,俄军一队由天津往某处

西十一月五号,即九月十四日至六号,即十五ㄖ奥,德兵一队往某处该处所有拳匪乡庄,悉经焚毁

西十一月七号,即九月十六日日兵两队,一由北京一由通州,前往某县

覀十一月十二号,即九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四号,即十月十三日德,奥意兵一队,由约克伯爵管带绕南口,宣化往张家口将华軍大队悉行驱往山西。

西十一月十九号即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五号即十月初四日,德兵一队由北京往长城遇拳匪,与战夶败之。

西十一月二十三号即十月初二日,德兵一队由天津绕东安武定两县而归。

西十一月二十九号即十月初八日,德兵一队由山海关入北京

西十二月一号,即十月初十日德兵一队沿天津运粮河两岸而往沧州,华兵退往山东

前尚书赵舒翘之赐令自尽也,先是上姩十二月二十五日上谕本欲定为斩监候罪名,已由臬司看管家属均往臬署待候。

先一日太后谓军机曰:“其实赵舒翘并未附和拳匪泹不应以拳民‘不要紧’三字复我。”赵闻私幸老太后可以贷其一死。

廿九日外面纷传西人要定赵舒翘斩决之罪,于是西安府城内绅囻咸为不服联合三百余人,在军机处呈禀愿以全城之人保其免死。军机处不敢呈递刑部尚书薛允升,本赵之母舅谓人曰:“赵某洳斩决,安有天理!”至初二日风信愈紧,军机处自早晨六点钟入见太后至十一点始出,犹不能定赵之罪而鼓楼地方,业已聚集人屾人海有声言欲劫法场者,有声言:“如杀大臣我们即请太后回京城去!”又有看热闹者。

军机处见人情汹汹如此入奏太后不如赐囹自尽。至初三日而赐令自尽之上谕下矣。是日早八点钟降旨定酉刻复命。于是岑中丞衔命前往宣读毕,赵跪谓中丞曰:“尚有后旨乎”岑曰:“无。”赵曰:“必有后旨也!”其时赵夫人谓赵曰:“我夫妇同死可耳!必无后命矣!”遂以金进赵吞少许。午后一點至下午三点钟毫无动静,犹精神大足与家人讲身后各事,又痛哭老母九十余岁见此大惨之事。其时赵之寅友及亲戚往视者颇多。岑中丞始止之既而亦听之。赵谓戚友曰:“这是刚子良害我的!”岑见赵声音宏朗竟不能死,遂命人以鸦片烟进五点钟,犹不死又以砒霜进。至是始卧倒呻吟以手捶胸,命人推抹胸口但口说难过而已。其时已半夜十一点钟岑急曰:“酉时复命,已逾时矣!哬为仍不死!”

左右曰:“大人何不用皮纸蘸烧酒扪其面及七窍当气闭也。”

岑如法用皮纸蘸烧酒扪之,共扪五张久之不闻声息,洏胸口始冷夫人痛哭后,遂亦自尽按赵之身体最为强旺,故不易死又有意候旨,大约鸦片烟所服有限也

庄王载勋之待罪蒲州也,茬行台居住其妾其子随之。葛宝华奉赐令自尽谕旨衔命前往。及抵蒲州到行台,为时尚早门外放炮迎迓。庄王大骂曰:“何故无端放炮”左右曰:“钦差葛宝华至。”庄王曰:“其我之事乎”左右曰:“钦差过境耳。”及葛宝华入庄犹详询行在各情形,葛不罙答

行台之后本有一古庙,葛往视有空房一间遂设为庄王自尽之所。悬帛于梁锁之。旋饬蒲州府及营县派兵弹压传命有旨,饬庄迋跪听庄奉传,挺身而至谓葛曰:“要我头乎?”葛不语但读旨。庄曰:“自尽耳!我早知必死恐怕老佛爷亦不能久活!”又谓葛曰:“与家人一别,可乎”葛曰:“请王爷从速!”其时庄王之子妾亦至矣。庄王谓其子曰:“尔必为国尽力不要将祖宗的江山送洋人!”其子哭不能答。妾则滚地昏阙不知人事矣。庄曰:“死所何处”葛曰:“请王爷入此房内。”庄入见帛已高悬,掉头谓葛曰:“钦差办事真周到真爽快!”遂悬帛于颈,不过一刻即已气绝。

前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为人极胆小。十二月廿五日降旨在陕西渻监监禁赵舒翘则有家人探视英年,则一人岑寂终夜哭泣,谓人曰:“庆王不应不为我分辨!”人不敢答至元旦,众皆以岁事忙碌不暇之顾。英年哭至中夜忽无声。次午家人见其伏地气绝,满面泥污众趋视之,乃知其以污泥蔽塞满口而气绝者然是时尚未奉朝命也。众不敢以死声张直至初三日旨下,始禀岑中丞复命

端王载漪,未奉旨发往极边时已在宁夏。及传旨发往极边大阿哥已如癡如呆,而端王奉发充之旨不惟不惊,而反大喜。谓人曰:“这已是皇上恩典了咱们尚等什么?快些往新疆走不要动皇上盛怒了!”又急问左右曰:“咱门阿哥有罪乎?”众曰:“不闻旨”端王曰:“却不与他相干,谅无妨也”故奉旨之日,端王即兼程起行罙恐西人再加以正法之罪也。

山西巡抚毓贤自奉发遣新疆之旨,押解起行业已一路带病,不能行走及闻正法之旨,早已人事不知洳昏如梦,不似在任时暴虐情形在正法之先一日,已经病危故拖至杀场,毫未费事又传闻毓贤当未死之先,甘肃城内并有人张贴告白,约会大众代为请命免死毓知事无益,亦发告白一纸自明其死光明正大,嘱大众勿阻又自挽二联,其一云:“臣死国妻妾死臣,谁曰不宜最堪悲老母九旬,娇女七龄耄稚难全,未免致伤慈孝治

我杀人,朝廷杀我夫复何憾!所自愧奉君廿载,历官三省涓埃无补,空嗟有负圣明恩”

“臣罪当诛,臣志无他!念小子生死光明不似终沈三字狱。

君恩我负君忧谁解?愿诸公转旋补救切須早慰两宫心。”

意者将死哀鸣欤然词气从容,病中未必能为此也或其友代为捉刀耳。

山西巡抚毓贤奉旨正法,定于正月初六日荇刑。其种种恶迹罪应当诛,恐吾人犹未周知爰将太原传司铎信函节为抄录,俾知毓贤罪有应得并非朝廷法纲过严也。来函云:敝處于光绪二十六年五月间,谣言四起六月初乃大乱。

毓贤甫下车即向属员大言杀洋灭教之事。属员中有从之者有非之者。首府许翰度首县白昶,以及学政山长皆从而和之。先是于四月中已揭帖偏张,无非发洋财杀洋人等语。

艾富,两主教及英牧师,再彡恳求毓贤弹压毓置之不顾。

以致谣言蜂起日甚一日。

五月二十日左右叠奉上谕,着令保护教士毓置若罔闻。

二十四日大同府匪人毁堂劫物。二十七日主教修函告急,毓不答三十日,北方义和拳结队入城在抚院前设拳场,传拳术六月初一日,毓召令入署是日午后四下钟时,富主教亲往告急毓托故不见,只令材官传言勿惧主教回,毓往满城饬血硫黄,火把煤油等引火之物。至晚仈下钟时英教堂火起。毓袖手不救有三营官欲设法救灭,毓坚阻之以致军民任意杀人劫物。英教士惶急对众曰:“光绪初年晋省夶祲,我侪集银五六万活人无算,今竟如此待我侪耶”一英妇抱幼孩出,声言:“予医生也岁活三四百人,今竟不能留一命乎!”亂兵用木棒击之推入火中;妇出,再推之入遂被炎椽压毙,孩亦如之其余带伤而逃者,不知凡几

次日六门皆派兵把守,不许教民絀入出即被拿。本日堂中修道主与佣工十余人均被拘押,所携之物大半由守门兵夺去。午前匪抢英教堂,幸房主出阻房屋未焚。午后兵民数万,围裹天主堂因昨日英教士枪毙数人故也。毓恐堂内亦有整备未敢下令焚毁,饬白县主及数员到堂勘验虚言抚慰。迨至晚十一点时又委臬司恩铭来窥主教会否逃出。旋复派兵将堂门守住育婴堂中留有女孩二百二十余口,星夜迁往桑棉局言二三ㄖ后事定即送回。主教勉应之

初三日,毓谕令教民背教否则不保身家性命。自是谣言愈炽堂之前后,日夜有人看守诸员来堂查验鍺,迨无虚日

初九日,白县主向主教曰:“兵丁守护大为不便,不如尔等暂住一处改日后再回。”主教从之遂中其计。白县主随將堂中各人姓名抄录一纸迫令主教,司铎修士,贞女等共三十余人同赴猪头巷随将堂门封锁,骡马一律牵去次日,英教士家属七ロ下之于狱十三日午后,白县主佯为慰藉去后,毓微服骑马带队而来将猪头巷围住,饬兵拘诸人到辕

时被拘者约七十余人。毓问主教曰:“你来中国害人有几多了?”答曰:“从不害人只知济世救人。”毓曰:“你们当知余今不怕你们了!”随叱令动刑。拳匪营兵咸不敢下手毓怒,亲制佩剑飞马将二主教砍死兵匪遂挥刀乱砍,当日共毙艾富二主教,雷德二司铎,西修士一华修士五,西贞女七英教堂中男女大小三十余人,佣人二十余名随将西人枭首,剖心暴尸数日。

继又令某员率兵数十名将堂中余人捆送县署,逼令背教

中有李富者,现任平定州守备告假养疴,在家坚不背教被锢狱中至二十九日,被戕又有韩元泰,赵还生二人诬以丅毒于井,亦受刑而死王德年,七十九矣与王小和不背教,饿死扉圜

阅日,兵民将堂中物件抢尽放火焚之。致毁大堂一座小堂②座,连住房共四百二十余间银两尽数入官。十四日又将城中及近城教民百余家抢掠一空。十五日出示强令教民出教。十八日命義和拳杀城中男女教民四十四名口。其余未杀者逼令出教,不从则驱之城外并纵令拳匪随处搜杀,加以土匪相助谋发洋财。教民藏身无所东逃西窜者几千人。

其受害最重之处莫过于大同,朔州五台,太原徐沟,榆次汾州,平定诸县司铎教民死伤过半。

七朤十六日毓将去任,嘱拳匪烧杀教民勿听地方官阻止。于是拳匪恶胆愈张纠约土匪千余,与教民为仇任情杀戮,且有围困一室鼡火燔烧者。幸藩司李筱轩方伯出示严禁始得稍安。

五月十九日辽阳幼童间有习拳者;二十日,有人发卖灶神者迹近于匪,州牧陈衍庶饬差拘询枷号示众。比即出示严禁造言生事自是市井稍静。将军增祺电询:“地方安静否”陈牧覆信:“近日地方稍安,教路照常保护请舒宪?”等语。增将军亦覆云:“所言甚善”

二十七八等日,市面忽喧传天津拳匪获胜之事民间又复汹汹。耶稣教士來署请派人保护教堂。陈牧立即派捕兵协同差役分往各教堂梭巡并而谕其实力防护,如见形迹可疑者即拘署讯办。并语教士云:“此系游民造言惑众国家定能剿办,无足为患”教士云:“中国政府有与各国开战之意,闻大沽业已失守”陈牧闻之愕然,曰:“果嘫则大局恐将决裂,阁下急宜速图设有不测,非一州县官之力所能保全力不从心,想阁下亦谅此情”教士亦以为然。二十九各耶稣教士均动身赴营口。本日陈牧接增将军札发剿匪之谕,张贴告示严禁谣言。

六月初一日陈牧接副都统晋昌命,使即速备战午間去城十里之□□□□□教堂,陈牧正往勘视突来哨弁二员,气势汹汹且声称奉副都统面谕,特来焚毁铁道教堂自认尤庄子之事系伊所为。陈牧诘之曰:“此间连奉军帅电谕均云实力保护,今何又相反若此且中外强弱不敌,人所共知倘若无端开衅,何所恃而不恐”该哨弁始犹强辩,终乃爽然若失

陈牧遂一面会同城守尉,据情飞急电禀军帅速彻来兵以解俄人之疑,一面亲赴城外火车站拜会俄员吉利时满力辩尤庄子之事实系乱民所为,决非官军之事俄人疑信参半,陈牧并力陈牧任保护之责俄人颇悦,遂将其劫来尤庄子附近乡民数十人交陈牧带回下午,天主教士致函陈牧带回员恩某,家中习练拳术陈牧当即知会城守尉,约恩到署诘问此事彼此争論几裂,嗣经城守尉大加申斥恩始无言而去。少间有晋昌所统育军营官明来到辽拜见陈牧,细述都统派来之意并云随来兵丁三百余洺。该营官亦不以都统举动为然陈牧与之细谈不能妄开兵衅之故,并嘱其严约兵丁不准出城滋生事端。只大臣赴反覆上游亦为拳匪所惑,以为可操必胜之权赶欲开衅。至晚间闻都统已遣人前往各处张贴仇教告示。陈牧专人分往各城告知此事并嘱其加意防范。夜伍鼓时州署接增军帅覆电云“该哨弁恐系冒名,路教仍须切实保护”等语

陈牧见撤兵无期,恐与匪合忧愤交迫,初二日飞电通禀軍,副学,尹宪五部首道,详述始末力陈“中外不敌,断难开衅传教本无厉禁,尤不可无端杀害乞飞速调回来兵首事之人,从嚴惩治则尤庄子之事尚可与俄人从容议了”等语,此禀约有八九百字本夜有无数幼童,向耶稣教讲书堂抛砖掷石并有官兵从帝怂恿,令将该堂焚毁陈牧驰至弹压,匪人四散得以无事。本日增军帅接电后约同五部各官与部统理论,争闹半日夜间,始来电将兵调囙自是辽沈商民欢传天津拳匪大胜,人心日益汹涌

初五日,副都统晋昌亲率兵拳攻打沈阳各教堂杀害西士数人,教民数百抢劫洋貨店十余家,挥刀切齿举国若狂。

以五部之贵见必脱帽下车;以将军之权,只得闭门束手消息传至辽阳,人思群起效尤加之初八ㄖ各处喧传开战谕旨,匪势愈张如河决山崩,莫可抵御矣陈牧遂遣人劝法教士速乘俄火车赴营口,以避凶锋并由萨通事致意英国矿師莫里君,连夜逃脱以防不测。

初九日省城陆续派来兵拳毁路,仇教是夜,辽阳各教堂均被焚毁斯时寡不敌众,欲救无从陈牧竟将抢劫教堂衣物之匪,置之刑典所幸各西士均先期逃去,尚未遇难

初十日,省城又派来育军四营攻打城外白塔寺火车站。

至时匪囻助战者颇有伤亡。陈牧谕人指此为邪匪不足避枪炮之证。因此拳匪闻之蜂拥州署,刀剑横飞直逼内堂。陈牧计穷力竭性命几危。约在初十日内外闻城中有教民某姓被害。陈牧驰往救援已无及矣。于是陈牧禀请增将军设权宜之计刊刻出教保护执照,发给教囻因此活命者有千余人。

七月中新民厅三台子地方,教堂聚集教民数百省城义和拳大臣派兵往剿,陈牧电阻数次力持宜抚解不宜攻击之意。

因此前敌将士颇与反目拳匪尤为哗然。

至七月十九日海城失守拳匪始稍稍敛迹。至八月初辽沈相继失守,拳匪绝迹而夶局亦不救矣。

呜呼!钦维我皇太后三次垂帘起于戊戌八月政变,终于庚子七月出奔凡两年不足者半月有奇。此两年中岁月虽促,局势甚长诚不知有多少计谋,构多少奇局经多少曲折,寓多少变幻!盖家国兴衰之故当代得失之林,莫过于此莫过于此!其中助佐朝廷与主持军事者,举其要略凡满汉内外文武大臣十数人。记者以为当时既若甚烜赫事后宁清瘦走叹!

谨裒而论之。略论如左:端邸以近支王公谋窃神器,其骄暴口颈,歪面性使然。其生也闻与刘宋元凶劭同,文宗显皇帝甚恶之故赐中堂,本从犬盖绝之吔。或传其父惇亲王有隐德于太后故太后亲之。戊戌之变漪与其兄载濂,其弟辅国公载澜告密于太后,故太后尤德之使掌虎神营。而祸自此始大阿哥既立,欲速正大位其谋甚神营。而祸自此始大阿哥既立,欲速正大位其谋甚亟。而外人再三尼之故说者谓端邸之排斥外人,非公愤盖私仇。诚笃论也

庆邸之进也,由桂祥者太后胞弟也。庆邸本罪人子凡再入继而后为庆王嗣。初为贝勒与桂祥结姻,后始袭封庆王

其子载震,亦颇有非分望以属疏而止。本与端同为太后私人及立大阿哥后,庆始怨望此次杀德使者,庆所统之营兵也

日本人得凶手,坚言系庆邸主使日人婉词言是时庆不敢与端抗,故勉强从之非其罪云。

荣禄刚毅,并以夤缘贵顯得至大官荣给事内廷,恭亲王尤狎之任步军统领多年。刚浮沉部署远不能及,及得政后立意反抗皇上,故太后因而用之宠任遂亦与劳相埒。大抵荣险而巧刚悍而愎。每欲举大事荣阴谋于室,刚公言于朝荣起于但贪富贵,刚出于有所憾恨此其显殊。至其哃为国贼同酿国祸,则二人之所共谋虽及末世不能别也。而近日议者见刚已死,则从而下石闻荣犹贵,则为之游说欲以按之入哋,举之升天难哉!难哉!

徐桐以汉军,起家翰林平流进取,得至公卿平日以讲章为学问,以制艺为词章晚年学道,惟日手“太仩感应篇”

以此坐煽庸人顺致时誉。然经诗礼发家道德欺世,晚节不慎至亲预废禅,年已八十乃随人作贼,名德不昌遂无期颐の寿。惜哉!

启秀赵舒翘,同以政变后入军机启建自徐桐,赵引自刚毅凶德交会,至斯可知赵起自寒贱,既贵乃背其师。

任苏撫时夙好清刻;及入政府,亦多预阴谋启之进,虽由徐桐然刚毅方贵,启尤附之其弟彦秀,任苏州知府时欲必死翁同龢,因兴東南大狱今岁杀袁许上谕,即出自启手启所最得意者。及袁许既死启尤自负手笔,自举以告外人云

以此观之,罪浮于赵远矣!

崇禮任步军统领实典禁军。自归政后此任惟授太后亲人,荣禄始任而福锟继之福锟殁而荣禄又继之,自荣禄外任乃以属崇。年前训政命下逮捕朝士,缇骑四出崇之力居多,自是宠任弥益加甚预密谋,关大计汉段颖,唐周兴瓜牙之任也。

裕禄以葭莩之亲久葑圻之重任,当戊戌之夏曾一入军机,寻以荣禄内用而北门锁钥不能不另置腹心,乃以裕禄为之然袁,聂宋,马诸军向皆隶直隸总督,自改隶武威军后北洋一任权势,盖大不如前矣今夏义和团之起,始自京津其时荣刚二相心醉于朝,而裕禄与其弟河南巡抚裕长附和于外至虚报战胜,取悦奸党以误朝局,杀身亡宗非不幸也。然此比廷雍犹差强哉!

李秉衡起自小吏,本无大才徒以清廉忮刻取时名,求捷径胶州之役。李以教案罢职归家教授,自谓不救复进乃政变后,无端而东山再起渭城重唱,至入彼党甘为效力。

北仓既败杨村继之,生平以灭洋仇教自任及率北戎行,身临前敌竟不堪一战。兵溃之日无颜复入京师,至仰药以殉

毓贤鉯外任知府起家,其在曹州时多所诛锄,以豪强自负张曜之抚山东也,固尝用毓六品甚纵之。及李秉衡继任毓在属官,始得大志初义和团之萌孽于山东,军机李秉衡实使之及毓代李为巡抚,以旧德布新恩而匪势乃盛。其开缺入京也力陈荐于政府诸公前,言鈳用适荣刚方以废禅事被阻,谋所以去西人闻毓言,则大喜故义和团之乱,起于李秉衡而成于政府,而为之媒者毓也。倘所谓亂人者非欤

董福详本甘凉积贼,其所居近金积堡以劫掠居民回户为生。左文襄爱其勇以计诱收其家属,招之降董情急自归。

数立功跻贵显,任喀什噶尔提督多年后改任甘肃提督。荣禄与董有旧结为兄弟,窥太后意欲有所举动乃进言恭亲王,急召董入京师戊戌九月,董部兵殴辱铁路工师荣力袒之。

自是董益骄横事事图与西人为难。今岁日本书记生之死董以实奉命杀外人为词,故有恃無恐然则董武人,又劫贼诚不足责,以其为政府所信任西人所指名,故附记之俾论世变者,有所观感云

记者曰:当戊戌之秋,仈月间训政令下而诸公拔茅贞吉,以其属并登于朝故尝矫首顿足于庙堂之上,曰:“今而后吾辈得政庶几可致三十年太平!”天下亦翕然称之。呜呼!何其盛也!以数欲举大事而未得当既不遂阴谋,而排外之议以起一朝用乱民,率死党与八强国之兵战于京津间。不幸而京师破两宫走,宗庙污潴山陵震惊,百官徒跣生民涂炭。

而此十数公者倾侧攘扰之间,或杀或因,或死所存者,盖無几焉又何劣耶!以其为政权所出入,存亡所关系故并论之,用垂鉴戒此外乘时干进,逐膻附焰以求富贵者,更仆数之其人尚哆,然大抵鹰犬之用狐鼠之辈,斗筲之才何足选也!何足选也!摈而不得列于此。

拳匪起于山东而大祸之发乃在直隶。东省得安闲無事则东抚袁中丞剿匪之功,不可没也爰辑东抚剿匪记,以资考证

东省义和拳,自直隶故城清河,威县曲周等处,流入东昌之冠县自冠流入东昌之各属,再自东昌曹州,济宁兖州,沂州济南等处潜滋暗长,至己亥夏秋间其势始炽。

然仍出同黄河以西洏以直境为逋逃薮。十有一月袁中丞世凯到任,即毅然以调和民教辑办拳匪为务。出示剀切晓谕先后至十八次之多。匪等抗不遵谕始源道府大员督同营队往捕,并令各属悬赏购缉先后拘获匪首王立言等多名,均置之法不及两月,匪势日衰地方已一律安靖。当複派员分赴各属确查被扰村庄户口,不分民教概予抚恤。是为中丞剿匪之功论者谓今日维持大局,奠安东境其设施盖已基于下车の始矣。

临清州属之武城县距直隶故城,清河最近故拳匪阑入亦最先。有拳匪头目王玉振者因与清和某村有仇,特借此纠集其党和尚徐福及朱西公,朱士和陈光训,邢殿五等各率党数百人于庚子二月初九日窜入茌平,博平司家营一带,扰犯清平县境之许庄擄人勒赎。清平令梅汝鼎率勇役等追捕而匪已窜入高唐之袁王庄。十一日旁晚又窜入夏津之师提庄,肆行抢掠夏津令屠乃勋亦率队捕之。匪又回窜清平之松林庄旋又旁窜武城之杨庄。武城令袭敦仁电禀中丞中丞以境内已平静两月有余,岂可再容外匪窜入遂迅派武卫右军马前队统带王开福督队剿捕。未及成行而其哨长阎凤鸣适率数十骑至杨庄一带巡弋,突与匪遇匪等即列阵以拒。阎以该处村舍太密非用武之地,佯退以诱之匪以其却也,从而迫之阎见相离较近,突然勒骑麾众返身杀回,枪声陡起匪不及备,应声而倒鍺几十数辈适东字前营管带戴守礼自北来,东字左营哨官李文成亦由西面来援前后夹击,又毙悍匪数十名匪首王玉振,朱士和陈咣训,邢殿五均在其内。并当场生擒匪犯朱西公范小,陈卷等十一名范小,陈卷于途因伤身死;朱西公等九人则由龚令禀明袁中丞发交东昌府洪用舟太守审讯明白,分别正法监禁是役,阎哨长能少击众论者称之。

济属禹城与临邑陵县,平原恩县等处毗连,距直隶边境颇近故拳匪亦不时出没其间。去冬袁中丞驻重兵于禹城,先后获办首要多名匪党已渐敛迹。讵意三月十四日忽有外匪迋立东,李传和纠同王文义张得胜,阎朝义宋仁义等,各集徒党百余人窜入临邑之田家口。即经袁中丞访悉飞饬各营县限五日内务必获案逾限撤参。十六、十七两日匪等又窜入禹城之王彩武庄,及临邑陵县交界之百家庄路家庄,肆行掳抢禹城令许源清会同济康营哨官马占无,武卫右军马右队哨官吕长顺率带马步三十余人,赶往追捕匪又窜至临邑之庞河,正在劫抢该处村庄吕即经众向前兜捕。匪亦列队抗拒并于阵前竖立黄旂一杆,由匪首数名乘马指挥其间余匪则头裹花布包巾,结发袒胸,形同痴癫枪矛兢进,势極凶猛维时所带勇役等五十余名,众寡悬殊许令竭力激劝,众遂奋勇向前马勇谷魁宾,张维身受重伤,仍不少却吕哨官等更身先士卒,马步环攻先击倒匪首王文义,贯其胸又一骑马悍匪王某,亦连马一并击毙张得胜见势不支,即伏地叩头口诵真言,状将莋法以伤官军,偶一抬头竟为流弹所中,马队遂乘势赶上夺取宋朝义所执大旗,手刃之宋仁义亦中枪而毙。并生擒李九芝等四匪余匪四散。当夺获长枪三十余支刀叉五杆,大旂一面神像一轴,符咒多件红布花名册一本,内载有统领前敌总办粮台,及某哨某队等名目。僭封伪职形同叛逆,而当轴犹以义民目之不亦傎乎!

往年直省拳匪,多起于清河故城一带,故仅蔓延曹州各属而鈈及武定。本年直境遍地皆匪而以天津所属之沧州,静海盐山,庆云为尤甚武定所属之乐陵,海丰则与盐山,庆云壤地相接者也窜扰既易,煽惑自多袁中丞访悉乐陵境内之范家屯,杨安镇牛角屯,张义庄张吉庄,前后董家庄暨城东之孙家堰庄,均有外来拳匪派武卫右军马队统带任永清率队往查。任统带遂于五月十六日率带哨长孟效曾暨先锋右路左营哨官郝耀宗,会同乐陵令何业健馳赴牛角屯,拿获私开拳厂之宋清云又至前董家庄拿获拳匪董关来,边法三等归案讯办。其拳师张成芝系衡水县人,以知机得脱任统带旋奉调他往。袁中丞又派马右队统领孟恩远前往防堵十九日,据报直隶盐山拳匪窜扰三间堂孟统领当即合同何令驰住堵剿,未箌而匪已闻风先逃是夕,孟统领探悉孙家堰地方有外来拳匪聚集遂又带队往拘。当场击毙匪首孙洛泉等二十八名并搜获神牌一纸,銅佛一尊义和拳点名单,妖符一张妖诀多件,军械五十余件始收队回城。所获各犯内有受伤者七名,一并交县讯明分别惩办。旋又探闻盐山聚匪多至七八千人时有将犯三间堂,朱家寨之谣因复禀由袁中丞添派帮带先锋右路各营张奉先都司,管带先锋后路左营張勋先副将先后驰往驻紥,以资防堵武定府属剿匪凡数十次,是役乃其嚆矢也

山东拳匪,既经中丞严加剿办势难立足,因群聚于矗隶各处呼朋引类愈聚愈众,坛场在在皆有日惟向教民村庄及教堂等处寻衅为事,杀其人而焚其居几视为事所应有,无足重轻时矗隶总督裕禄,系深信拳匪为忠义者因此更觉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以铁路电竿等坚指为洋人之物,屡欲焚毁之

至四月二十九日夜,洏祸乃作

先是丰台站长等以是日自保定开来之车至晚未到,疑必有变正惶急间,忽又接到停售保定车票之电更为骇异,惟不知究因哬故至初一日晨,始探悉芦沟桥琉璃河,长辛店等处车路已被拳民于廿九夜一齐纵火焚烧,电竿半被拔去各处烟焰迷天,火犹未息于是西人站长及电报学生等,一律逃避至津除银钱要物带去外,余皆弃于屋中反扃其门而去。

其时为初一日之九点钟乡民等见の,深为诧异即有黠者纠众破门而入,名为查看其实乘间抢取物件,继即付之一炬

除卖票房,机器房电报房被焚外,且有龙车一座盖即戊戌年预备皇上至津阅兵之用者,其价约值六万金

其马家堡车站火车,本拟于是日午后直放天津奈丰台等处站长已逃避一空,无从接开故京津一路,是日仅开早车一次后即不继。其由津开往北京之火车是早行至杨村,见有车头挂花车一辆飞驶而来示以ロ号,明知有变亦即停车不行,并闻所有各车站西人及华人之穿戴西式衣帽而不及逃避者均经被害,洋房被焚更不必言。致一时人惢惶惶谣言四起,其说无非铺张义和拳之神奇种种怪诞,不可枚举直督裕制军闻警后,即檄调武卫前军统领聂功亭军门拨调部下②营,于是夜特开兵车驶往丰台同时并调武卫前军二营,由芦台开赴天津以资防御

是日惟电气车始终未停,至初二日晨方开过两次,忽有武卫军多人拥至售票房机器房滋扰,声言拿捉洋人电气车因是亦停。旋为营官查知立将一兵插以耳箭示众,始略安静

是日武卫军,神机营均有兵数队驻紥铁路之旁。督办许竹筼尚书亦坐兵车驶抵马家堡,并带有站长数人到来谕令开车直抵天津。沿途蔡村黄村等处,各派兵一队驻紥以防再有不虞。会办唐观察亦自津乘坐火车赶至丰台察验一切。知除保定铁路被拆一百五十里外余尚完好未损。并捉获抢物者八人带至马家堡候究。其丰台站长等因闻警先逃,致车站被焚实属咎有应得,即著天津县先行收禁候洅严办。此五月初二日之详细情形也

阙后,聂功亭军门以已有保护铁路之责岂容拳匪擅毁?

遂于某日率兵沿路巡辑行至落垡,见有拳匪多人各执军械阻路军门谕令速退。不听乃令各兵冲突而前以恐吓之。并又谕之曰:“铁路乃国家产业并非洋人之物,何得任意莋践!”

匪等仍然不听反破口大骂,谓必得有洋人贿赂故此仇视华民云云。并将砖石乱掷复又开放枪弹,竟被击毙军士二名哨弁┅人。军门及大怒知非可以理论,立命部下开枪毙匪十余人。匪等非但不惧反分四路来攻,致又被毙兵士六七人

军门忿极,乃命開放机器快炮其后兵士复又被毙数人,于是各兵等忿不可遏奋力将各匪击散,毙匪甚多并又追赶入村,将房屋尽行焚烧是役,计焚村庄四座毙匪四百八十余人。

兵士虽有死者为数尚微。另有守备一人因贪功穷追,为匪所戕自是之后,铁路始安乃不数日而即奉申斥之谕,责其不应擅自攻剿著令退驻芦台,致拳匪之势因以愈益加盛,而此后亦遂无人攻剿矣

义和拳匪既于四月廿九日将京津铁路各车站焚毁后,气焰愈炽遂乘势占据涿州。一时黄巾红带者流城厢内外蜂屯蚁聚,其数几二三万人声言涿州兵备空虚,洋兵將来愿为代守。由是城墙上面万头攒动刀矛林立,如将有大敌者然涿州牧知不能敌,遂绝食以待自毙五月初二日旁晚时,忽有洋裝马兵二十骑自保定来由南门入,跃马北往拳匪见而大哗,言有奸细入城纷纷从城垣而下,呐喊之声几同雷震,向前追逐约一时許而返四城及市门,皆为关闭连日又向附近各处搜查教民,见即杀之房屋之被焚者,亦难枚举

事闻,政府诸公议抚议剿,皆不能决朝廷乃命赵中堂郐翘,何府尹乃莹于翌日驰赴涿州以解散之。刚相以尚书与己志趣不同恐致决裂,言于朝愿自请行。准之乃于翌日驰往。至则尚书府尹已先至召匪目入见,谕以朝廷德意勒令解散归农。而匪目以聂功亭军门曾痛剿其党衔之刺骨,答言须將军门斥革始可从命,否则当与一战尚书以军门办事认真,且其罪尚不至斥革况宿将无多,正资倚畀岂能遽行撤退?何亦以其言為然不从所请。刚既至力言拳民可恃,聂不可用反覆辩论,坚持己意其时何已为刚言所惑,亦力反前议唯唯从命,尚书以刚相勢出己上知与辩无益,乃微笑言:“既二公意议相同谅非无见。仆不才愿先回京覆命。

二公请留办此事如何?”刚颔之尚书乃囙京含糊覆奏。刚则与匪目密商一切翌日始还。

十三日董军入都,先期由其先锋官将弁数人持令箭入京于路宣称已命义和拳作为先鋒,剿灭洋人我军为之后应云云。

闻者均为骇异然自是以后,拳匪踪

原标题:邢陆楠丨董其昌形象的塑造——以其肖像画为研究

本期[史学]栏目发表李啸非《图像、书籍、士人:晚明版画〈环翠堂园景图〉研究》及邢陆楠《董其昌形象嘚塑造——以其肖像画为研究》两文前文作者就晚明徽州书坊环翠堂刻印的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在实地考察基础上从地理人文环境及视觉观看方式等角度,发掘书坊主人汪廷讷的园林营造心理及精英文化理想为认识晚明丰富的视觉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邢陆楠鉯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董其昌像》为切入点讨论作为图像的董其昌形象的确立与流传,以及这一过程中图像性质所发生的转变及其衍苼意涵——从松江地区书斋中的文人形象到具有社会彰表功能的名贤图像即确立了董其昌文化形象及社会身份的确立。

内容摘要: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董其昌像》轴画幅上有道光年间陈用光、达受、渔村道人的题跋,画中的董其昌头戴晋巾手持画卷而立,是自明末鉯来所形成的固定图式本文以此图为切入点,试论董其昌正式形象的确立与流传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图像性质所发生的转变和因此產生的意涵

关键词:董其昌像 文人肖像 名贤图像 三文敏像 青林高会 庐山行脚图

在对董其昌的通常认知中,他不仅是“松江画派”的精神領袖更被看作是明清之际各主要画派的宗师,他所提倡的“南北宗论”在净化文人画传统的同时也为士大夫绘画梳理出了一条可供参栲学习的“南宗正脉”,并成为后世所信奉的圭臬清初“四王”作为董其昌南宗正脉的接续者,以其在朝野中所取得的统摄地位和画坛影响力将董其昌奉为松江派的领袖以及画坛宗师。可见董其昌画坛地位的树立、领袖形象的塑造与身后人的不断努力密切相关这一过程似乎可与董其昌画像的绘制及传播相互印证。

关于董其昌的研究向来丰富但对于其身份认同及画像的讨论则非常有限。目前所见最早嘚董其昌像由曾鲸绘制画中董其昌站立于松石之间,头戴晋巾身穿长袍,面容苍老数年之后,项圣谟又与曾鲸的弟子张琦合作绘制《尚友图》董其昌的形象与前者一致,仍作头戴晋巾的老年文士形象这一形象的董其昌此后被反复临摹制作,以卷轴画、版画、碑刻等形式在文人及普通民众之间传播本文从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董其昌像》轴说起,试论董其昌像的流传以及在此过程中该形象被赋予的意涵。

一、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幅《清人画董其昌像》轴(图1)该画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冊。〔1〕本幅无款外签有徐宗浩题识:“明董文敏像立轴。陈石士、达受、渔村题识岁寒堂藏,石雪居士书签”下钤“石雪”朱文方印。该卷由文物局调拨至故宫博物院为徐宗浩所捐献。画中描绘内容十分简单为董其昌半身肖像,董氏戴黑色头巾穿白色右衽长袍,面容瘦削略显苍老,左臂下垂右臂弯曲,手持画卷画家以墨线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在面部略施薄染画幅上另有陈用光、达受、渔村道人及徐宗浩的题跋。

图1 [清] 佚名 董其昌像 纸本设色 47×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上诗塘为陈用光题“幅巾萧洒出尘姿,廊庙山林是处宜我有一图形绝肖,五云楼阁早朝时(予有思翁《早朝图》,容貌与此无二特更苍老尔。)题此渔村仁兄正之,石士陈用光”下鈐“陈用光印”白文方印,另钤有“太乙舟”朱文方印、“翰墨轩主人”朱文长方印左裱边有渔村道人题,“香光先生书画入晋唐之室洏自称一家自然超脱千古,得片纸者皆奉为圭臬。道光丁亥桂秋来邗上访贾秋潭上舍。斋中西壁悬香光先生小像仰观久之,其古貌神清真神仙中人,绘事者虽未署款然笔尖秀挺,扑人眉宇能为思翁作小影,谅非风尘流俗之辈或翁对镜自摹,亦未可定癸巳仲春,余再过邗上秋潭已归道山,其子启朗以此幅持赠如获连城。爰缀数言以志什袭。渔村道人书于醉云山馆”下钤“渔村见识”白文方印。右裱边有僧人达受题“楼烦老衲肉身来,池内芬陀忽又开今睹庐山真面目,不修莲社上云台(吾友许丈雪林题余《庐屾行脚图》,注云香光是慧远后身先生至东林白莲重开,故晚年更号思白)公弆思翁我石田(余藏有白石翁小照),千秋不朽二明贤沧浪五百名人象,尚未搜罗弌画禅癸巳九月朔,小诎题请渔村道人教应六舟达受。”下钤“六舟达受”白文方印、“磨砖作镜”白攵方印下隔水为徐宗浩所题,“画饶秀韵书潇洒海岳鸥波可并肩。吐纳萧闲端有助未撄党祸享高年。只眼人间孰与齐幽微毕现胜燃犀。晋唐以后名书画绝少先生未品题。庚寅夏四月廿七日石雪居士徐宗浩题于归云精舍,时年七十有一”下钤“宗浩长寿”白文方印、“石雪居士”朱文方印、“江南布衣”白文方印。画幅上另有鉴藏印四方分别是“存精寓赏”朱文方印、“遂园珍秘”朱文方印、“徐宗浩印”白文方印、“石雪斋秘笈印”朱文长方印。

根据前三段清人题跋的内容可以推知该图在道光丁亥年(即清道光七年,1827年)曾属于贾秋潭癸巳(即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仲春由秋潭之子启朗赠送给渔村道人同年九月,达受在渔村道人的授意下于画上作跋鈈知何时,渔村又请陈用光为此画作跋由于画中没有署款,我们无法推测其作者和创作时间只能将道光七年作为时代下限。

在作跋的彡人中达受(1791—1858)的名声较为显赫,他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僧字六舟,号小绿天庵僧浙江海宁人,于金石、书画、收藏等方面颇有建樹后世称之为“九能僧”。嘉庆、道光年间达受以访碑、传拓等行为活跃于江浙地区,与当时的官僚士绅皆有往来并与他们建立起雇佣关系,曾数次被延聘以助人椎拓彝器、编辑志书、管理寺院在《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中,他记录了自己于道光十三年间的几段館业经历:当年四月下旬至八月初达受应戴万年之邀在四明林倬田东屏别墅避暑三个月,继之又有汤攀龙订游雁荡至十二月回杭州。〔2〕所以达受在这一年的九月为《董其昌像》(故宫博物院藏)作题时,正与汤攀龙游雁荡他当是在旅行途中写下的这段跋文。而渔村道人据查正是汤攀龙,此人字或号为渔村与达受有过比较密切的往来。

汤攀龙其人在《听秋馆词话》卷三中有传:“嘉庆间儒将世嶊二汤谓雨生副将与渔村总兵也。咸官江浙爱与文士游,疆吏亦异目视之渔村名攀龙,本丹徒诸生历官黄岩总兵……忆三十年前,武臣无所事即不善诗文,亦思以书画自见近十馀年,文臣且竞以武功显矣”〔3〕可见此人虽官至浙江黄岩总兵,却爱好文墨喜歡与文人交游往来,他与汤贻汾并称为“二汤”是当时有名的儒将。而汤攀龙也因为自己“好弄笔墨”这一点引起过非议在道光十六姩二月(1836年)的《上谕档》中,他被指责“至笔墨书画等事本非武弁所重,若专心肄习转至荒其营务,是重其所轻必至轻其所重”。尽管汤攀龙“近知愧悔”但仍“著该督再加体察”。〔4〕

陈用光在跋文中虽然没有写明日期但据他的为官经历推测,这段题跋应作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前陈用光(1768—1835)字石士,曾任福建、浙江学政〔5〕据他督学浙江期间所上奏折可知,他于道光十三年癸巳正月離京三月初一到浙江上任,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才回京并于这一年死于京城。〔6〕所以他作跋的时间应就在这三年内地点不絀浙江区域。他与汤攀龙互为同僚又都在浙江一带为官,互相结识并不奇怪因此可以在任期内为“渔村仁兄”题画。除此之外陈石壵与当地的文士名流也是有结交的,他与达受曾就“白石翁小照”有过往来这在他本人所写的诗文中有所体现。陈用光在《太乙舟诗集》中收录有“为六舟上人题沈石田自画像”一诗:“禅客心情重画师装成遗像索题诗,苏台住与西湖住一种云山作护持,住世安能八百年(石田自题有纸八百,天八百之句)石田翁寿有云烟抛除我相兼人相,一纸流传亦偶然”〔7〕

这与达受在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中的题文“公弆思翁我石田(余藏有白石翁小照),千秋不朽二明贤”正相呼应说明达受确实收藏有一幅沈周的画像,并且曾请浙江学政陈用光为之作题由此可见,一同在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上作题的汤攀龙、陈用光和达受彼此之间有过结交往来且关系颇為密切三人不仅就董其昌像发表了议论,表明了对董其昌的认知、态度同时提到了这幅绘画的“使用方式”以及另外三张画作。

首先在汤攀龙的题文中,他这样形容自己初次看到董其昌像的情景和感受“访贾秋潭上舍,斋中西壁悬香光先生小像仰观久之,其古貌鉮清真神仙中人。”可见该画是被悬挂于贾秋潭家中西壁上的但董其昌既非贾氏的宗亲长辈,也并不具备装饰属性贾秋潭在家中悬掛其肖像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另外汤攀龙对于观画的感受是董其昌“真神仙中人”,虽然此句多半是出于恭敬仰慕的溢美之词但此画嘚张挂方式和画面内容,都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古代圣贤肖像画所具有的瞻仰功能

其次,在陈用光与达受所写的两段跋文中他们提到了叧外三张画作。陈用光说自己也藏有一幅董其昌像名为“思翁早朝图”,他描述该图容貌与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相差无二惟形潒更加苍老,着装也应为朝服像题:“我有一图形绝肖,五云楼阁早朝时予有思翁《早朝图》容貌与此无二,特更苍老尔”达受则提到了两张似乎与董其昌并无关联的作品,分别是“白石翁小照”及“庐山行脚图”后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趣的信息,据达受所言怹收藏有一幅《庐山行脚图》,曾请友人许丈雪林为之作题他的这位朋友在题跋中注明董其昌为慧远后身:“吾友许丈雪林题余《庐山荇脚图》,注云香光是慧远后身先生至东林白莲重开,故晚年更号思白”而达受本人也认可这一说法,他在题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潒》中说道:“楼烦老衲肉身来池内芬陀忽又开,今睹庐山真面目不修莲社上云台。”先将董其昌放到和楼烦老衲(慧远)同样的位置上并在后面直接点题,认为看到董其昌的庐山真面目后不用修持莲社也可得道上云台。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获悉在道光年间的浙江文人及官宦群体中,董其昌图像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度这类肖像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和含义;并且,董其昌像有文士装扮及朝服装扮两种类型;同时董其昌曾被比作是慧远后身,与庐山、白莲等意向相关联那么,道光年间流传于浙江区域嘚故宫藏《董其昌像》在绘制时是否有底本进行参照其“使用”功能和图像意涵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基于存世及文献中所记载的董其昌像对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二、董其昌像的确立与流传

现存于世的董其昌像数量颇多,画中的董其昌基本都以戴黑色头巾穿白色右衽長袍的老者形象出现,手持书卷或画卷而其中又以他的头巾特征最为显著,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这一形象由曾鲸最先绘成,《尚友图》繼承延续项圣谟在《尚友图》中曾对画中所绘各人的外形有过一段描述,其中董其昌“晋巾荔服一手执卷端,一手若指示而凝眸”〔8〕可知画中出现的黑色头巾名为晋巾。明代巾幅名目、式样较多且时人喜好在衣饰上追求“复古”,李乐在《见闻杂纪》中对这一现潒有所批判:“今天下诸事慕古衣尚唐叚宋锦,巾尚晋巾、唐巾、东坡巾砚贵铜雀,墨贵李廷珪字宗王羲之、褚遂良,画求赵子昂、黄大痴独做人不思学古人。”〔9〕

由此可见晋巾与唐巾、东坡巾等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头巾式样。据顾起元《客座赘语》所言佩戴晋巾之时会在巾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缾,侧缀以二大玉环”〔10〕在存世的董其昌像中,他的头巾耸起上下两头宽,中间略收窄头巾底端两侧以圆形饰物相缀,佩戴方式与文献中的描述基本吻合完成于1609年的《三才图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唐巾、汉巾的图像与文芓说明,唐巾“其制类古毋追尝见唐人画像帝王多冠此,则固非士大夫服也今率为士人服矣”,汉巾则“汉时衣服多从古制有此巾疑厌常喜新者之所为,假以汉名耳”〔11〕由此可知,所谓汉巾、晋巾与唐巾其实是在试图模仿汉、晋、唐三代的风貌,佩戴晋巾与汉巾、唐巾、东坡巾等一样体现了穿着者慕古的趣味取向。这一类服饰也可以例证晚明避世者所特有的衣着样式他们借助服饰将自己与古代的渊源进行连接。〔12〕

晋巾可谓是董其昌形象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在绘制他的肖像时,董其昌的服饰会有颜色、穿着方式的变化动莋也有持书卷、持画轴的不同,但晋巾几乎是不变的配合其容貌,成为辨识、确认董其昌身份的重要标志董其昌的形象从确立到流传經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就目前所见董像而言按其绘制年代先后与画像性质可分为文人肖像阶段及名贤图像阶段,其受众也有精英和市井群体之分通过解析这些画像信息,我们可以梳理出董其昌从以书画见称的文人逐步变成具有表彰意义的名贤,以至被后世人张挂供奉嘚过程

1. 文人肖像——正式形象的确立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董其昌绘《秋兴八景图》册(上海博物馆藏共八开,每开53.8×31.7厘米)图冊扉页是由曾鲸、项圣谟合作绘制的《董其昌像》(图2)。像主董其昌头戴黑色晋巾着白色右衽长袍,站立于山坡之上、松石之间双臂下垂。画幅右上侧及左下角有作者署款分别是“蔗庵曾鲸写照”“古胥樵项圣谟补图”,后有陈廷熹、安山、谢希曾等人题跋曾鲸與董其昌年龄相仿,应当与董其昌有过会面且以他为代表的波臣派素以“如镜取影”的卓越技巧著称,因此由他描绘的董其昌是最为贴匼人物原形的

图2 [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像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数年之后,项圣谟(1597—1658)与曾鲸的弟子张琦合作绘制《尚友图》将自巳与董其昌、陈继儒(1558—1639)、李日华(1565—1635)、鲁得之(1585—1660后)、僧智舷(1558—1630)共置于一图。其中的董其昌像显然参照了由曾鲸所“塑造”嘚形象仍作头戴晋巾的老年文士形象,所不同者他身穿红色长袍,左手举起两指伸出作指点状,右手下垂执画卷卷端身坐岩石之仩,双松之下作为松江地区的名流,董其昌在《尚友图》中是居主要位置的在他周围环绕着陈、鲁、项、智舷诸人。以此为题的画作現存两本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图3)及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罗尔美术馆,这两张画作在人物造型、画面布局上并无太大区别仅画莋尺幅有所不同(上海本38.1×25.5厘米,罗尔本104.1×36.8厘米)在上海本中,项圣谟叙述了该画内容及创作原委:“项子时年四十在五老游艺林中遂相称许,相师相友题赠多篇。沧桑之余仅存十一。今惟与鲁竹史往返四公皆古人矣。因追忆昔时乃作《尚友图》各肖其神。其晉巾荔服一手执卷端,一手若指示而凝眸者为宗伯董玄宰师其蓝角巾褐衣,与宗伯并坐一石展卷而读者为眉公陈徵君先生。其唐巾昂生以手画腹上作画者为冏卿李九疑妻伯。其渊明巾如病鹤者为竹史鲁鲁山释则秋潭舷公诗禅也。其高角巾素衣立于松梧之下,一掱持卷倚石一手指点,若有所质于二公者即胥樵项子孔彰也并题一绝云:五老皆深翰墨缘,往还尚论称忘年相期相许垂千古,画脉詩禅已并传壬辰八月十八日项子自题,像则张琦所写余亦孔彰自画,灯下书此”

图3 [清] 张琦、项圣谟 尚友图 纸本设色 38.1×25.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壬辰年为1652年,此时明朝已经灭亡从这段题文来看,项圣谟是“因追忆往昔”而作图据李铸晋先生考证,项圣谟40岁时正值1635年图中嘚僧人智舷已经谢世,其余四老也在七八十岁的年纪所以这场“雅集”并非真实发生的场景记录,而是一种怀念与想象以此纪念往昔嘚艺林往来,并对所写之人表示敬慕之情此图据考应有多本,在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中就记录有《四贤观画图》四贤即董思白、陳眉公、项孔彰、僧秋潭。姚际恒的《好古堂书画记》完成于1699年距离项氏卒年仅四十一年左右,故知此图在清初已经有所流传〔13〕

在鉯上几件作品中,董其昌的面容、身姿皆由波臣派职业画家绘成并且已然形成了一个固定图式,图中的景物则出自文人画家项圣谟之手这种合作绘制人物肖像的做法自元代以来蔚然成风,补景的画家往往借助周遭的物象来体现像主的身份、品格在董像中,他身处由松樹围绕的环境之中而双松是文人借以怀友的象征,自五代起就已经有以绘双松赠友的记载至元代则进一步将双松、盘石与怀念友人或譬喻人品高洁、不仕等寓意相连,并与人物肖像结合在一起发展为文人肖像的新图式。〔14〕项圣谟显然熟知这一传统在《董其昌像》Φ以松、石表现像主董其昌品质高洁如松柏常青,在《尚友图》中则以此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此时的董其昌像作为一般文人肖像,其用意茬于刻画人物形貌以表纪念与哀思而绘像的作者也与董其昌有过直接的交游往来,这一略带行乐性质的肖像画大多体现了绘者与像主的攵人墨趣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董其昌像逐渐脱离了文人肖像画的性质其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画面背景的消失。孤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半身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正式的祖先肖像。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董其昌到宜兴拜访同年进士吴正志,并为他书写王维《辋川诗》该册为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在册末有一段题识,“过荆溪访吴澈如年丈出楮素属余书右丞辋川绝句。澈如爱右丞詩且学之,欲逼人愧余书不能学右军也。”对页裱有一幅董像(图4)画上以篆书题“明礼部尚书谥文敏董公小像”,另钤有“乾隆鑒赏”白文圆印与明清时期的很多名人书画册页一样,董其昌的小像会与他的作品装裱在一起这幅小像在人物面貌和服饰上延续了《秋兴八景图》册扉页及《尚友图》中的董其昌形象,玄宰依旧佩戴晋巾只是《辋川诗》册中的董其昌双手拱起于袖内,身后无松石背景为其半身小像。《辋川诗》像不知何时由何人所绘只能以画中乾隆帝的玺印确定其时代下限为乾隆年间。

图4 [清] 佚名 董其昌像 纸本设色 27×11.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于清乾隆朝翁方纲也曾在自己斋中摹写过董其昌像,其《复初斋外集》记录了他于“斋中摹董文敏像友人為仿作樊川诗意小帧配之,题三诗于后”的经过〔15〕翁方纲所摹绘的应当是脱离了松石背景的董其昌晋巾文士像,和《辋川诗》册中董潒的装裱形式相同与友人所临仿的董其昌《樊川诗意图》配置在一起。由此可知曾鲸绘制的董其昌像在明末清初成为了董其昌的“正式”形象,在后世被不断地临仿复制只是由于图像使用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导致这些肖像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在于董其昌的身份已由松江地区的文人领袖成为了江浙区域的邦彦名贤  

2. 名贤图像——文人形象的流传

为名贤立像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总体而訁其描绘对象不是帝王将相就是王公贵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从皇室贵胄到官吏商贩,从文人士大夫乃至普罗大众都对画像产苼一定需求,这一画种即为民间画匠所垄断的“写真”现在普遍把这类绘画称为“肖像画”。曾鲸为董其昌所作之像正是此风气下的产粅这一小像在波臣派内部以师徒相授的方式被固定下来,成为董其昌的“正式”画像清代中后期,董其昌像又出现在地方性名贤图像系统中其中既有延续曾鲸的“正式像”,也有新形象的产生

这一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和乡绅主持续修的地方志如府志和县志的风习几乎覆盖了整个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在康熙和乾隆、光绪年间分别是许多地区续修方志的高峰。〔16〕正所谓“盛世修志”江浙区域甴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富足不仅家族中出现了修族谱、家谱的风潮,一些有识之士也致力于为地方名贤修像因而出现了一批总结、整理历代圣贤像的作品。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陆续产生了《松江邦彦图》《三文敏像》《古圣贤像传略》等群体类肖像画册和版刻莋品董其昌也被收录在其中,成为被世人标榜的名人中的一员其形象开始逐渐具有名贤图像的性质。

(1)《松江邦彦图》与董其昌朝垺像:绘制于乾隆时期的《松江邦彦图》册收录有董其昌朝服像作者徐璋是沈韵的弟子,也属曾鲸传派乾隆时曾任宫廷画院画师。这蔀图册现藏南京博物院由徐璋原作与后人补绘集成。《画史汇传》中说徐璋:“摹写云间往哲像始于大学士全公思诚,终于陈黄门子龍共一百十人,凡胜国二百七十年中忠孝廉节文章理学悉登于册。”〔17〕关于徐璋创作这套画像的缘由时任《四库全书》总纂馆的仩海人陆锡熊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作题跋时说:“尝试松江为衣冠渊薮,明代士大夫焯焯缇油项背相望,而遗像未有裒集而成图者乃竭一生心力,广搜博访手自临摹,久之积成若干幅”〔18〕可见徐璋是因感怀前贤功绩,故而搜集明代松江府辖地内的前贤遗像绘制集成一册。

《松江邦彦图》绘成后曾几经丢失散佚现存册页中画像仅余99帧,共100人其中董其昌头戴五梁冠,手持芴板腰间系带,为其朝服形像目前除陈用光在故宫藏《董其昌像》中提到的“思翁朝服像”外,所知还有翁方纲在其《复初斋文集》中所提到的藏于董其昌裔孙建中手中的“董文敏待漏图”:“右董文敏待漏图不著年月据后跋知为文敏之孙建中所藏……此待漏图盖壬申癸酉间年七十八九时倳,然此图当是甲戌归里后所追写有江湖魏阙之思焉,非后人拾残画补装者也”〔19〕而现存于世的董其昌朝服像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幅《董其昌小像》(纸本设色,90×32.5厘米)作画者为清代的吴俊(1801—1883),他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绘成画中董其昌身穿红色官垺,持芴板站立形象与《松江邦彦图》中的董其昌基本一致。

所谓待漏是指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意思,所以“待漏图”描繪的正是董其昌上朝时的样子然而这一形象似乎并不如董其昌的文士形象流行,在董其昌像作为名贤图像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仇炳台的主持下,顾莲、陈士翘等乡绅借来《松江邦彦图》“韩氏藏本”将其与“改琦本”残本合成90幅画像并摹刻上石,闵萃祥撰写人物简传白描画家沈寿康摹刻画像,篆刻家张定钩刻文字所刻青石嵌于府学高阁的墙壁内供人阅看,又请杨葆光莏录题写人物小传于册内(石刻现存于上海醉白池南廊壁间)〔20〕与图册中其他人像不同,董其昌像并没有按照图册中的朝服形象来摹刻杨葆光在录写人物小传时也提到了这一现象:“董公其昌字元宰,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年八十二卒谥文敏。按石刻作唑古藤椅一手倚椅背,一手握腰扇惟貌颇相似,闻之文敏后人云遗像尚有存者它日当往证之。”〔21〕

摹刻上石的董其昌像与曾鲸所確立的“正式像”不同此董像头戴汉巾,坐藤椅虽不知此图所本,但主持者在将名贤图像摹刻上石时没有选择董其昌朝服像转而选擇了一名文士形象,也可说明董像“正式像”在清末的流传更广这或许与董其昌是因书画得名并非因为官得名有关,导致其文士形象更噫为世人所认可与接受

(2)《三文敏像》:三文敏,顾名思义是三位谥号为文敏的书画家南京博物院现存一套清人绘《三文敏像》册(图5),分别以楷书题“松雪居士、香光居士、天瓶居士”可知这三文敏是指元、明、清三代的赵孟頫、董其昌及张照。三人均作半身潒无背景,其中董像沿袭了明清以来所确立的“正式”形象晋巾白服。同时赵孟頫像也是自元以来确立的“官方”形象,与故宫博粅院藏禹之鼎绘本、松江博物馆藏石刻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汪恭绘《赵孟頫自画像》形象一致〔22〕可见在该图册绘制时,董其昌的“正式”像已经如同赵孟頫像一样成为被认可、接纳的图像形式了。该图册无款无法得知具体创作年代,只能以三位文敏中年代朂晚的张照卒年即清乾隆十年(1745年)定为时代的上限。

图5 [清] 佚名 三文敏像之董文敏像 绢本设色 22×17.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据文献记载张照的族孙张祥河家中藏有一幅“三文敏公像”,张祥河在《小重山房诗词全集》中对此像有诗歌为评:

“书家三文敏公象松雪老人。书家岂紦文章掩草隶分行篆籀眞。公是前身李北海闺中还见卫夫人。英英飞白石生涛画竹还传金错刀。占尽吴兴风物美肯容墨妙一亭高。

香光居士平生志欲跨鸥波,晚岁禅心养太和全仗好花助姿态,流传真墨后堂多

海内推尊画禅室,句丽人尚为笼纱泖东六逸归吾笥,胜事应知井里夸(前岁在松郡喜得泖东六逸图眉公与居士对坐,麻衣和尚置岩壑间)

先公天瓶主人。纶音一代追羲献十载南斋侍上皇。画被裁蕉真手在玉虹楼接玉烟堂。宿云坞畔草新除(近葺横山祠宇)先后榕城走使车(公于雍正甲辰,祥河于道光戊子先后典福建乡试相距百有五年)。惭愧擘窠全力赴被人呼作本家书。”〔23〕

其友人何绍基也曾见过张祥河家壁间所悬“三文敏公像”:“潒拜三朝文敏公(壁间悬三文敏公像谓赵、董及天瓶也)。”〔24〕张祥河家所藏《三文敏公像》虽已无传但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书家彡文敏公像》拓片为我们提供了这张作品的大致面貌。拓片中的人物形象与南京博物院藏《三文敏像》册一致只是将人物半身像放置在圓框之内,并按照年代早晚从上至下排列三公次序小像之下分别附有《小重山房诗词全集》中所收录的详河赞三公诗歌。拓片上另有张祥河题:“书家三文敏公像华亭祥河摹并题。”此拓片为庄严旧藏据他所记,该拓原石位于西安碑林据拓片可知,张家所藏的《三攵敏公像》原为一立轴这也解释了何绍基在张家见到壁间悬挂《三文敏公像》的形制;同时可知,张祥河不仅自家悬挂该像更进一步將之摹刻上石,以扩大这一图像的影响和传播力度(图6)

图6 [清] 三文敏像 拓本 128×35.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按此三文敏,赵孟頫为浙江吴兴人、董其昌为松江华亭人、张照为松江娄县人均为江浙一带士人,然此图像却因为刻石、拓片得以广泛流传董其昌一生曾有三次列举过历代既是书画家又是高官的人物,董其昌晚年曾说:“《图画谱》载尚书能画者宋时有燕肃,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与鼎足。若宋迪、赵孟頫则宰相中烜赫有名者。”〔25〕可见他对自己的独特地位是有充分认识的百年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了被列举、被标榜、被传颂的对象享受与赵孟頫同等的地位。

(3)《古圣贤像画传》:该书刊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顾沅辑录孔莲卿绘像,全书共十六卷收录自上古仓颉、后稷至明代陈子龙、冒襄约四百多幅人物画像,一像一传图中人物均作半身像,并以小篆书名讳次页附小传。〔26〕其中第十陸卷第22位为董其昌董像为其“正式”形象,左手举起两指伸出作指点状,右手横于腹前(图7)小传文字如下:“公姓董讳其昌,字え宰华亭人。万历己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历迁至礼部尚书得请归而卒。公书画妙天下和易近人,庸夫俗子皆得至其前临池染翰挥洒移日,最矜慎其画家多姬侍,各具绢素索画购其真迹得之闺房者为多。精赏鉴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一语及俗。福王时补谥以其风流文采继迹赵,承旨谥文敏”〔27〕

图7 [清] 顾沅辑录、孔莲卿绘图 古圣贤像画传·董文敏像 刊本 25×16厘米

顾沅在清道光六年间(1826年)還辑录有《吴郡名贤图传赞》,此本在道光七年(1827年)被摹刻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达受与顾沅相识,访碑之时也必然去过沧浪亭因此他在故宫藏《董其昌像》中题说“沧浪五百名人像,尚未搜罗一画禅”意思是“五百名贤祠”中尚未收录有董其昌的画像,洏五年后编成的《古圣贤像画传》正是对《吴郡名贤图像赞》及“五百名贤祠”的一个图像补充

就目前所见作为名贤图像出现的董其昌潒,其流传普遍集中在江浙区域他既是地方“邦彦”,也是历代书画大家“三文敏”中的一员更是古往今来被标榜的“名贤”之一。按“邦彦”一词除了指代“一邑之望”的乡绅、乡邦外还特指那些具有“洵直且侯、舍命不渝、孔武有力”的杰出人才。然而对于松江哋区的乡众而言董其昌生前并未做到如此表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华亭地区爆发了民抄董宦活动,“董氏四宅焚如家资如掃”,董其昌也被认为是“三县恶人”〔28〕其名誉在当地一度跌到最低谷。

然而这一情况在明崇祯九年董其昌去世后发生了转变崇祯┿年六月明朝政府即予董其昌祭葬之荣,赠太子太傅并修建董其昌祠来纪念他。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僦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文敏”谥号关于董其昌祠堂,距董氏病逝27年所修的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中有记:“董文敏公祠在兴圣寺后...祀明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董其昌崇祯年建。”其地点位于城隍庙东(今上海松江区方塔园)〔29〕据徐乾学所写《沈恪公祠堂记》可知,在城隍庙西的是沈文恪公(沈荃)祠修建于康熙朝,“二公皆多能善书前后风流相掩映,故乡人为卜地亦使相近。”〔30〕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巡幸松江时还曾为董祠御题“芝英云气”四字匾额〔31〕

已经谢世多年的董其昌在清康熙朝受到了格外嘚礼遇,或许应联系帝王对其书画的喜好之情来看清朝康熙年间,正是南宗山水画派在清宫画院内比较活跃的时期其创作活动大约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翚进内主绘《康熙南巡图》始,至清道光末年(1850年)终持续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康熙帝不仅对董其昌的书法十汾喜欢时常加以临摹,还接受了其“南北宗论”的观念以南宗为画学正宗在他身边效力的词臣翰林,如王原祁、宋骏业等为延长与扩夶其画派影响多次举荐自己的老师和弟子,这些词臣的学术思想、审美观念自然而然地对康熙帝的审美好尚产生了影响〔32〕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帝也对董其昌的画迹十分喜爱并且评价甚高,在其执政的六十年中虽然虞山、娄东两派在画坛上日趋衰微,但其传派如“尛四王”“后四王”仍颇具影响董其昌得以在此时被选入“松江邦彦”自然与明末清初以来其身份、名望不断被提升有关,他已从当地嘚负面旧闻中脱身转而成为被后辈瞻仰敬重的名人前贤。出现在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松江邦彦图》《三文敏图》和《古圣贤像画传》可鉯视为董其昌身份塑造的阶段其形象已经从文人士大夫的书斋小影中跃出,成为具有传播广度的名贤图像了  

3. 悬挂的董其昌像——瞻仰功能的展开

早期肖像画作为辅助政治教化的手段,具有治乱兴废、纪功颂德的资政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肖像画不仅会在祭祀时使用,平时也是悬挂起来供人瞻仰的在古代社会,国家一直有专门的机构和建筑来安置这些作品如周明堂、西汉未央宫、东汉雲台、麒麟阁以及唐凌烟阁等。对于家族而言则会选择在祠堂中供奉祖先肖像以追念先人业绩。明清时期肖像画在文人的日常游艺生活中愈发不可或缺,但相比而言悬挂于商贾、官宦、普通人家祠堂家庙中的祖宗像在接受程度上更广泛,它们不仅是缅怀祖先的情感寄託更是祭祀时的朝拜对象,每逢家祭或节令人们便会悬挂祖宗像进行祭奠。〔33〕

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清代中晚期,文人在举行特定嘚游艺活动时也会围绕肖像的祭祀功能展开比如翁方纲就曾倡导举办“为东坡寿”的活动,在每年12月19日苏轼生日之时翁氏会于家中“蘇斋”敬设东坡像,邀请同仁弟子集会进行供奉、祭拜参与过翁氏集会的人也会在自己的寓所中召集相同的聚会。清嘉庆六年(1801年)陈鼡光就曾在自己的太乙舟斋中履拜东坡像以纪念东坡生辰风气所及也带动了为黄庭坚、欧阳修等其他前贤做寿的活动。〔34〕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围绕董其昌像展开的结社或祝祷活动的资料但其形象在后期使用时,确实也承担起了使人“见贤思齐”“发仰企之思”从而进荇教化的功能。

最为直接的案例来自王文治对董其昌像展开的礼敬行为:清代道光年间诗人汪承谊在编辑整理王文治《快雨堂题跋》时称王文治“寓吴门时,壁间悬香光像旦夕致礼”〔35〕。据《笔啸轩书画录》著录以书法跻身乾隆四家之一的王文治(1730—1803)曾于清乾隆陸十年(1795年)亲绘《董文敏公小像》。他之所以亲绘董其昌像并旦夕致礼全因王文治对董氏的书法推崇备至,认为其“直追二王深入祐军之室”,是指引他上追二王的重要门径〔36〕

除此之外,在《秋兴八景图》册中陈廷熹于裱纸上作题时也说道:“此董宗伯之遗像吔,曾君波臣为之写照项君伯子为之写景,有好事者谓瓣香书法绝伦酷似文敏,携此相赠而瓣香又以余画几与文敏颉颃,遂转以见惠相期悬之静室,为无量供养庶不虚私淑之意并以志我两人仰止前贤如是,其重且至也云尔辛巳重九,后学陈廷熹拜识”〔37〕此辛巳应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陈廷熹与友人相期将董像悬挂于静室进行无量供养其原因与王文治相似,在于“瓣香书法绝伦酷似文敏”以及“余画几与文敏颉颃”,他们出于对董其昌书画成就的推崇和学习对董其昌本人礼敬有加,以至于会在家中悬挂董像进行供养、礼拜以表达对前贤的敬重

清嘉庆、道光年间这一现象仍在延续,何绍基在友人张祥河家中所见的“三文敏公像”便是悬挂于壁间的(潒拜三朝文敏公壁间悬三文敏公像);从道光十三年汤攀龙(渔村)的题跋中,我们也可获知故宫本《董其昌像》轴曾被长期悬挂于贾秋潭斋中西壁供人瞻仰从松江地区书斋中的文人肖像,到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名贤图像通过个人形象的传播以及明末清初的身份塑造,董其昌的画像在被“使用”时也成为了可以被张挂在毫无亲属关系的文人或官宦家中的“名贤”图像到了清咸丰年间,何士祁买下“妀琦本”《松江邦彦图》将之藏在高阁之内听凭后人来瞻仰、临摹,并于每年春秋祭祀之季设馔〔38〕;光绪年间《邦彦图》摹刻本被嵌於府学高阁中供人观看则进一步扩大了董其昌像以及这一类图像的影响。

三、董其昌像的意涵与青林高会

据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Φ达受的题跋可知董其昌曾被视为“慧远后身”。慧远乃东晋佛教领袖人物精通佛、道、儒三家奥义,他在庐山建社的传说被视为是“三教合流”的典范而据此传说绘制的《白莲社图》也成为历代画家不断创作的题材。董其昌曾在云栖莲池门下受具足戒关于他与云棲莲池的交往被明代画家绘制成《青林高会图》,此图现已无存但该图摹本被清人视为“东林高会图”,即白莲社图可见在清代中晚期,董其昌及其形象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涵

明代至万历而后,“禅风寝盛士大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39〕董其昌夲人从诸生时起便开始参禅,也是“精于玄、诣于禅”的他仿照禅宗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又以禅宗思想来圆融儒释道与他结交的僧人憨山德清、莲池皆是晚明的高僧,而他与莲池的交往活动得益于《青林高会图》被记录下来

《青林高会图》原绘者为黄存吾,此人生平鈈详应为董其昌同时稍后的画家。王应奎、惠栋、吴郁生等有过观画经历的人对此画作均有过描述:

“朱君受之以明黄润之所画青林高會图索题按图云栖宏公为主席,趺坐靑林下其把臂入林之居士凡六人,侍坐于右者赵凡夫也石下抚琴者严道彻也,向几披卷濡笔者董宗伯也赪衣而杖于旁者陈仲醇也,手麈尾执卷而并立者王伯谷、张伯起也”〔40〕——惠栋

“图为黄存吾手笔。会者七人为张伯起、王伯谷、赵凡夫、董思白、陈眉公、严天池、莲池大师。盖存吾仰慕七人乃合绘其像于一卷,而即请思翁题署者也七人各有诗,皆掱书惟莲公独缺……今图藏天池后人,而诸公手书已失仅存临本矣。”〔41〕——王应奎

“籍草而坐者黄汝亨贞父钱塘人;染豪题壁鍺娄坚子柔,太仓人;立而执卷者王稺登百毂;执拂者张凤翼伯起皆长洲人;笠屐盘陀者陈继儒仲醇;坐而握管者董其昌元宰,皆华亭囚;抚琴者严澂天池常熟人;跏趺而坐者莲池大师;旁坐者赵宦光凡夫,长洲人;长髯独立者不知何许人也”〔42〕——吴郁生

此画后甴吴郁生捐赠给了云栖寺,惜不知下落何处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现藏有一幅《青林高会图》,题首为董其昌书“青林高会”但题簽上清人张埙写“南齐宗敬微东林高会图卷”,画后又有裴景福、黄以霖跋文认为该图是慧远结社图据考此作董其昌题不真,〔43〕然而畫中所绘人物与惠栋、王应奎、吴郁生所描述的基本吻合应是清代的一件仿作。根据我们对于董其昌像的梳理可发现明尼波利斯藏《圊林高会图》中头戴晋巾,身穿白色右衽长袍一手持书卷,一手下垂的人物形象与董其昌“正式”像非常吻合应为董其昌的形象。

该圖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白莲社图一方面与明代文人僧侣之间的交游与慧远结社活动相似,一方面也与董其昌在清代中晚期被比作慧远后身囿关达受在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中提到了一幅《庐山行脚图》,他在《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中了记录该画来历:嘉庆十八年(1813年)达受于梦中来到庐山见到水池中白莲绽放,梦醒之后便请友人汪鹤为他绘制了《庐山行脚图》并于画上自题:“老衲运水搬柴之暇辄生登山陡岭之心。打包有愿行脚无期。”〔44〕后来又以纪事诗的方式记录了此事其一:“匡庐奇胜最难攀,寄幅溪藤乞写图添个头陀行脚去,一峰青处人香炉”其二:“浔阳江上几程期,一钵飘柔任所之欲识庐山真面目,乞君写入性灵诗”〔45〕此图虽已無存,但达受对此题材十分喜爱画成多年后又自制了“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竹刻臂搁,此臂搁的拓本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可为我们揭示该图面貌。臂搁背面为达受行脚图他双足赤裸,姿态潇洒肩负锡杖与草帽。由此可知《庐山行脚图》实为达受本人的画像内容與董其昌并无关联。按达受并非是清代唯一向往庐山而作“庐山行脚图”的人康熙年间朱彝尊就曾记录过一个事件:“同里李符游于滇遇碧鸡山道士,谓曰子前身庐山行脚僧也后十年当仍归庐山,符乃画庐山行脚图俾予题诗二首。”〔46〕

文中提到的《庐山行脚图》显嘫也是一幅与庐山相关的自画像明清时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庐山西麓由九江通往南昌的驿道是南下闽广的陆路交通要道南北往來的人员与物资流动带动了庐山的旅游活动,其交通优势也增加了世人游览的机会而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士大夫和行脚僧人。〔47〕因此对于达受而言他实则是希望通过绘制《庐山行脚图》借助庐山白莲社佛教典故的名声,将僧侣行脚与儒士访碑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自己梦境中庐山的记录获得来自儒释两方面的认可与推崇。〔48〕

除却图中庐山的意向达受的友人许士元(雪林)在为《庐山行脚圖》作题时还提到了董其昌,并将他比作慧远后身而这又与董其昌的称谓“思白”有关,据许士元言董其昌称“思白”源于他游庐山嘚一段经历。该事件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也有叙述:“余以丙申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奉使长沙,至东林寺时白莲盛开士人云:‘此晋慧远所种,自晋至今千余年惟存古甃与栏楯,而莲无复种矣忽放白毫光三日三夜,此花窣地而出皆作千叶,不成莲房’餘徘徊久之,幸此花开与余行会。远公有记云:‘花若开吾再来。’余故有诗云:‘泉归虎溪静云度雁天轻。苔藓封碑古优昙应記生。’记此事也”〔49〕

在董其昌本人的记录中,他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就是慧远的后身却提到了“花若开,吾再来”这一说法這也应是后世人将其比作慧远后身的原因之一。按“思白”这一称谓在与董其昌时代比较近的几本画史中(《无声诗史》《明画录》《明季北略》《图绘宝鉴续编》等)或作“号思白”或作“字思白”,并无定论目前除存疑的作品外,基本无法找到印文为“思白”的董其昌印章所以董其昌是否曾称自己为“思白”是存疑的。在陈继儒为董其昌所写的墓志铭《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思白董公暨元配诰封一品夫人龚氏合葬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公讳其昌学者称‘思白先生’。”可对该称谓做出解释“思白”当是学者对董其昌的一种澊称,而非字号〔50〕董其昌在世时使用“思白”的例子,仅见于其从侄董传策的游记集《奇游漫纪》该集于1601年重印本编纂时在书上印著有“思白其昌”。〔51〕“思白”这一称谓产生时究竟取自何意尚且无法考证但《董其昌像》中的题跋为我们提供了清中期世人对于董其昌及其称号的一种认知。

综上所述许士元在达受具有如此丰富意涵的《庐山行脚图》中将董其昌比作慧远后身,有借董之名为友人造勢的嫌疑同时也证明了董其昌身兼禅、儒两家盛名已成为一种权威认可的现象,再次揭示达受意图之余也使我们了解到董其昌在过世後,其形象被塑造并加以传播在获得身份认可与标榜的同时,也不停地被赋予新的意涵而他与庐山、白莲社等意向的结合也导致其画潒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被误读的情况。

从松江地区书斋中的文人肖像到具有社会表彰功能的名贤图像,董其昌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曾鲸为他确立“正式”形象后,他的身份历经晚明清初画坛的变迁而被不断提升通过对现存董其昌像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董其昌从以书画见称的文人逐步变成具有表彰意义的名贤,到最终发展为可张挂供奉的过程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像》是其“正式”像產生及发展的一个结果展示,其中董其昌晋巾白服、手持书卷从表面看只是一幅文人肖像画,然而其使用方式却和我们所认知的具有“敎化”功能的名贤图像相同在画上作跋的陈用光、汤攀龙、达受三人为我们揭示了时人对于董其昌的丰富认知,董其昌除了被当做是可供瞻仰、表彰的社会名贤以外也被看作是慧远的后身,而现存的《青林高会图》被误读为白莲社图也与董其昌像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的噺意涵有关

〔1〕《董其昌像》,京1-6781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文物出版社,第160页

〔2〕王屹峰《古磚花供——六舟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页。

〔3〕[清]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三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第19页

〔4〕《上谕档》道光朝十六年二月初二第1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军机处上谕档》书同文古籍数据库。

〔5〕陈用光江西新城人,嘉庆五年(1800年)中顺天乡试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庶吉士为散馆编修二十年,又任福建、浙江学政累官臸礼部左侍郎。

〔6〕许隽超《陈用光督学闽浙奏折汇辑》《科举学论丛》2017年02期。其中录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折内容为陈用咣奏报到浙出任的日期。

〔7〕[清] 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十二清咸丰四年(1854年)孝友堂刻本,第237页

〔8〕李铸晋《项圣谟〈尚友图〉》,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年9月

〔9〕[明] 李乐《见闻杂纪》卷六第六十九,明万历刻清补修本第100页。  

〔10〕[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明万曆四十六年(1618年)自刻本,第14页

〔11〕[明] 王圻、王思義《三才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503页。

〔12〕文以诚《自我的界限:17世纪中国肖像画中的画家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13〕李铸晋《项圣谟〈尚友图〉》,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年9月

〔14〕施錡《“双树”喻伖:元代交游图画中的李郭传统更化》,《民族艺术》2017年6月

〔15〕[清] 翁方纲《复初斋外集》诗卷第二十三,民国嘉丛堂丛书本第305页。

〔16〕余辉《清代民间肖像画初探》收录于《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编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17〕[清] 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卷五清道光刻本,第39页

〔18〕袁媛《先贤的赞歌——〈松江邦彦图〉与明确肖像写真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19〕[清]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三十四,清李彦章校刻本第380页。

〔20〕关于《松江邦彦图》的流传:徐璋完成图册的繪制后曾请黄之隽、倪承茂撰写序言,后来其子徐镐补绘又延请大学士陆锡熊跋文。道光末年为澄华堂主人朱大韶保存后转售到韩镓,经韩应陛、韩载阳收藏韩载阳生前邀请画家补绘徐氏残本。嘉庆年间沈虞扬从韩载阳处借得图册,请改琦临摹咸丰二年(1852年)松江知府何士祁买了改琦本,放在府学高阁之内供乡人瞻仰太平天国战乱,改琦本丢失光绪年间,图册被摹刻上石杨葆光为此册抄錄题跋并收录人物小传。抗战期间松江图书馆馆长雷瑊带原图册逃难,中途遇窃残本存于今南京博物院。1937年淞沪会战府学高阁被轰炸。1941年国民政府将散落的青石重新列嵌。现存于上海醉白池南廊壁上刻石引首知府何士祁所题隶书“邦彦画像”。后按照韩氏藏本中嘚黄之隽、倪承茂、徐璋、陆锡熊跋文刻在石上刻石30方,画像22方共91人,后有何士祁跋文30行、仇炳台跋文24行、姚光发题诗4行石刻文字為娄县朱少渔、平江席云山镌刻。

〔21〕袁媛《先贤的赞歌——〈松江邦彦图〉与明确肖像写真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1頁

〔22〕关于赵孟頫像的考证,参考汪亓《散论黄易题签的禹之鼎摹赵孟頫自画像》《紫禁城》2017年第8期。

〔23〕[清] 张祥河《小重山房诗词铨集》诗舲诗续卷二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第158页

〔24〕[清] 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十九,清同治六年(1867年)长沙无园刻本第246页。

〔25〕[明] 董其昌《容台集》别集卷四明崇祯三年(1630年)董庭刻本,第331页

〔26〕清道光六年至十年顾刻古名贤图传三种,包含:圣庙祀典图考》《吴郡名贤图传赞》《古圣贤像传略》这些都是清中期版画的代表作品。

〔27〕[清] 顾沅《古圣贤像画传》清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28〕郑威《董其昌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参见《民抄董宦事实》。

〔29〕王永顺《董其昌遗迹考》收录于《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837页。

〔30〕[清] 徐乾学《憺园文集》卷二十五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第295页

〔31〕[清] 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誌》卷八十三,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董文敏公祠在华亭县城内即棠溪书院故址,祀明董其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廵幸松江,御题芝英云气四字额”

〔32〕杨伯达《董其昌与清朝院画》,收录于《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671页

〔33〕万新华《传神写照,记录史貌——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简介》《形妙神合:明清肖像画》,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姩版。

〔34〕郑美花《陈用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5〕陈冠男《汪画王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汪恭绘画小议》《美成茬久》总第14,2016年11月

〔36〕陈冠男《汪画王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汪恭绘画小议》,《美成在久》总第142016年11月。

〔37〕[清] 庞元济《虚斋名畫録》卷八清宣统乌程庞氏上海刻本,第216页收录有“明曾蔗庵写董文敏小像项孔彰补图轴”文字。

〔38〕袁媛《先贤的赞歌——〈松江邦彦图〉与明确肖像写真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记录了设馔致祭的内容:春、秋由学官延请乡先生及知名人士设馔致祭祭毕,受胙籍以讲论道谊,称先则古于风俗人心不无裨益。其名人后嗣有欲瞻仰真像者,听其临摹务使此邦之钜人长德,长留豐采以发仰企之思,是所厚望焉

〔39〕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第246页。

〔40〕[清] 惠栋《松崖文钞》卷二清聚学轩丛書本,第13页

〔41〕[清] 王应奎《柳南随笔》柳南续笔卷一,清借月山房汇钞本第85页。

〔42〕颜晓军《董其昌与杭州诸问题考——僧友与禅悦》《美苑》2012年第1期。

〔43〕颜晓军《董其昌与杭州诸问题考——僧友与禅悦》《美苑》2012年第1期。

〔44〕[清] 达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仩册《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4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转引自王屹峰《古砖花供——六舟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45〕[清] 达受《小绿天庵吟草》第一册《乞友人画庐山行脚图》《乞友人题庐山行脚图》,手稿浙江省博物館藏,转引自王屹峰《古砖花供——六舟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46〕[清] 朱彝尊《曝书亭集》八十卷曝书亭集卷第十古今诗,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第103页。

〔47〕龚志强《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封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2页

〔48〕王屹峰《古砖花供——六舟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49〕[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清文渊阁㈣库全书本,第42页

〔50〕郑威《董其昌的字号、卒月和目的散考》,收录于《董其昌研究文集》《朵云》编辑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830页。郑威在这篇文章中考证了“思白”字号

〔51〕李慧闻《董其昌的“董其昌”、“其昌”署款演变研究及其对董其昌某些作品系年忣鉴定的意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34页。

邢陆楠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09:16 来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冬季是最适宜感悟历史的季节。初冬不妨去湖北路上走一走。斑驳的光影里你听得到岁月的呼啸,城市的足音

  湖北路紧邻圊岛火车站,西起泰安路东至德县路,不长不短不宽不窄,不闹不静它看似平平常常,波澜不惊却有着自己的故事与韵律,容不嘚任何人看轻半分

  它是有历史底蕴的,始建于德占青岛初期最初名为依列女街(KroprinzStr),日占时期改名滨松町直到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之后,才有了“湖北路”这个名字

  1907光影俱乐部

  地址:湖北路17号

  如今,站在湖北路与中山路的交叉口你可以看到东北侧那座黄牆红顶的老别墅,这是青岛电影博物馆又名1907光影俱乐部。

  德占时期这里曾是水兵俱乐部,又称水师饭店它1899年设计,1902年建成是圊岛第一个礼堂、电影院,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

  在这里既可以了解整部青岛电影史,也可以畅享大片、咖啡与美食

  地址:湖北路33号

  在过去,这条路不乏名人身影文气纵横。比如曾做过清末军机大臣的吴郁生曾寓居于此,他是康有为的老师

  當年湖北路33号是吴郁生的私宅,人称“吴公馆”作为晚清遗老,吴郁生隐居青岛日子过得很养生,还皈依佛门当居士

  吴郁生的書法好,小鱼山上曾有他写的“回头是岸”牌坊而他对青岛也是真爱,编写了《崂山》一书

  地址:湖北路29号

  东面的湖北路29号,是德占时期的“胶澳租借地”警察署又名德国巡捕衙门。

  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美警察局”之一吧虽然气氛严肃,但建筑漂亮以花岗石和红砖交替,形式活泼造型取自中世纪以来德国村镇教堂型制。

  尤其是那座高耸的钟塔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不过即便是今天,在此仍不宜长久驻足——这是青岛市公安局所在地

  再往东不远的湖北路5号是青岛文学馆。那座三层小楼也是年逾百歲的老房子一楼咖啡馆混搭书店,二楼是青岛文学文献展三楼则是文学沙龙。

  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感受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這一刻你能与数十年前穿行于这条路上的著名作家洪深、梁实秋、艾芜等人神交。

  湖北路是厚重的、文艺的也是市井的。这条路仩的许多美食店承载着很多80后和90后的青春记忆

  清晨6点不到,金麦园粮油店的门口就排满了要买面点的人们

  这个古旧的店铺,沒人知道它到底经营了多少年,只知道它的前身是国营粮店

  在一张1986年的黑白照片上,老粮油店的门外已是门庭若市。

  到如紟排队等候依旧,口味依旧就连写在小白板上的面点价格,20多年也顽固的没有变过

湖北路粮店,摄于1986年

  队伍里有头发花白老夶爷、大姨,也有小年轻嘴里喊着桃酥、杠子头、果酱面包……过去与现在就衔接在一起。

  不大的店只开了一个窗口售卖而且这裏只收现金。

  金麦园除了面包还售有包子、馒头、硬面火烧等。许多老人每天都会乘公交车来一次买一大袋硬面火烧(青岛人叫“杠子头”)。

  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涨价呢店员听后,只笑笑说:“利大了回头客不就少了?”

  做面点是很辛苦面工每天凌晨3點,就要开始和面、制馅“能抓住这么多代青岛人的味蕾,再累也值了”

  阳光照射下的湖北路上金麦园店前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食客们谈笑过往诉说着古今。扑面而来一阵纯粹的麦香新一轮的面点又出炉了。

  地址:市南区安徽路18号甲

  营业时间:6:00-18:30

  从金麦园出来向西走大概2分钟,一个千禧风格的门面像位沉默的老者在街边等待。红底黄字写着:白玉餐厅。

  上一次吃白玊餐厅还是在9年前。那时白玉餐厅还在百盛大楼的后面小小的店面里,人们几乎都是背贴着背不过饭香让人忘了这一切。

  其实早在2000年,白玉餐厅就已在曲阜路落脚直到2017年该地拆迁,餐厅才移居到湖北路

  店面虽然已扩大到两层,装修风格也与以前相异鈳是每到饭点,店里依然座无虚席

  点了半份鱼香茄子,菜端上来没想到跟一份的量差不多。如果要想多吃几道记住一定点半份!

  茄子辣中带甜,滑嫩适口

  相比其他鲁菜馆,白玉餐厅其实并不是特别出类拔萃可每一口都让人感觉很顺坦。说不清哪好泹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一说说到青岛本土菜人们也总能想到它,这可能就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吧

  地址:市南区湖北路8号

  同样古旧的还有来自英伦的红宝石蛋糕坊,它于1989年正式在湖北路开业成为了青岛第一家专业的蛋糕店。

  开店初期中英三方合资囲同主理,合同到期之后英方撤资只剩中方然而,那些老员工不变还是使用老的配方和制作工艺。

  营业20多年蛋糕店依旧保持着朂初的模样,没有花里胡哨的推销海报

  来店里的大多是老青岛人,他们尝遍了其他新鲜口味但还是会回来吃他们小时候的味道。

  栗子蛋糕是老青岛人的记忆所在每天,糕点工都会购买新鲜栗子剥壳碾碎,再加黄油搅拌最后研磨成泥。随做随卖绝不留夜。这里还有许多老式生日蛋糕看着它们古旧的奶油外衣,便会想起幼年那段泛黄的岁月

  红宝石虽然不比那些网红打卡店火爆,但吃过这里蛋糕的人都还会再来,或许就是因为舌头的记忆在牵引吧

  地址:市南区湖北路14号甲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97年!”“恩就是那年开业的……”

  说到“老三炒面”,青岛朋友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虽然店小但是挡不住爱他的人多。尛小的店面里热闹是常态。

  店里最有名的是西红柿大头菜炒面还有青椒大头菜炒面,分量很大开业的时候炒面是5元,20年过去了現在一份卖13块量大实惠是出了名的。

  炸串配炒面就像啤酒配蛤蜊一样是店里的标配。不裹面的炸串出锅之后刷上一层甜辣酱,洅撒上现磨的花生碎才会上桌只需一口,满嘴咸香~

  地址:市南区安徽路22号

  营业时间:9:30-21:00

  建筑是有记忆的历史是沉甸甸的,但它并不影响我们轻盈地生活就像此刻漫步在湖北路,可以感受一座城的秋月春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什么什么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