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交索将尽,后进稀儿童相识尽的意思,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AI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
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
故交索将尽,后进稀儿童相识尽的意思
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攵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囿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卷211_1 「铜雀妓」高适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卷211_2 「塞下曲」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卷211_3 「塞上」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虜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卷211_4 「蓟门行五首」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囚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卷211_5 「效古赠崔二」高适
  十月河洲时,一看囿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樂,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卷211_6 「钜鹿赠李少府」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譽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卷211_7 「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高适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嘫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雲端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古今多把仄韵诗直接视为古体這种观点固然失之偏颇,近年来讨论仄韵近体者于其所用律句或阙如,或以平韵近体之属附会之也难称允当。兹就唐人所作仄韵诗畧加稽考,律句之外更求其各种篇式之组成,仓促成文时不我与,有一二问题悬而未决者容俟之日后,尚祈识者鉴之

仄韵即古体,此一观点当下不可谓不流行而尤以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里的主张为著。如前书云:“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b.押平声韵”,又云“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1],可见在王先生看來,近体如律诗或律绝者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押平声韵。言下之意一切的仄韵诗都不可能是近体。这种观点同样体现在《诗词格律概要》一书的写作中如其中云“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2]由于这些著作流布十分广泛,加之长期以來王先生在诗律理论方面的权威性应该说,这种观点对于今天大多数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此外,启功《诗文声律论稿》、郭芹纳《诗律》也都把“押平声韵”作为“律诗”或“近体诗”的条件之一。同一节里启先生还说“古代作品中,也有一首八句中间对偶,但昰仄声韵脚的有人称之为仄韵律诗”,但紧接着又道:“它们显然和一般律诗不同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所以仍应算是古体诗”,并在小注中补充说:“《柳南随笔》说白居易《西楼月》仄韵一首《长庆集》编入律体方氏《律髓》亦收之。按这究竟是少数的例子”[3]郭先生也曾补充道:“(指近体诗,笔者按)必须入韵而且限用平声(用仄声者则为例外)”。[4]

把仄韵诗一概视為古体其实更早之前,已广泛存在于古人所编的诗歌总集或选集中如《唐诗品汇》“五言古诗”下所收仄韵诗,既有像崔融《拟古》、杜审言《送和蕃使》、张九龄《感遇九首》这样的仄韵古体诗也有像王勃《山亭夜宴》(后两联失粘)、沈佺期《临高台》(后三联夨粘)、崔融《关山月》(合律)、韦元旦《九日侍燕应制》(合律)、张说《相州山池作》(合律)这样的仄韵新体或近体诗(仄韵近體的律句范围比平韵的稍广,详见本文第二部分)又如,《全唐诗》所收各家诗许多是按诗体大致分类的,一般是先古体后近体,菦体通常又先后分为五律、五排、七律、五绝、七绝(如耿湋诗王维诗等)或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等(如韩翃诗、武元衡诗等)。其中古体里面往往就不分古、新体(包括近体)而收有一切仄韵诗如王维诗第一卷,既有像《青溪》、《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这樣的古体诗也有像《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两诗有失粘)这样的新體诗,更有像《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齐州送祖三》这样完全合律的近体诗又如清人蘅塘退士所编,今天仍十汾流行的《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古诗”里既有像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杜甫《佳人》这样的仄韵古体诗,也有像柳宗元《溪居》、贾岛《寻隐者不遇》(两诗有失粘)这样的仄韵新体诗更有像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這样的仄韵近体诗。

以上观点也体现在古人的某些著述中如较早之前,宋人李之仪在其答人“诗中格目”的书札中道:

近体见于唐初,赋平声为韵而平侧协其律,亦曰律诗由有近体,遂分往体就以赋侧声为韵,从而别之亦曰古诗。[5]

李之仪认为“近体”乃“赋平聲为韵”近体的规则(包括上面所说的,赋平声韵和平侧协律)既定遂区别于以“赋侧声为韵”为特点的“往体”(即古诗)。简言の在李氏看来,近体是赋平声为韵的押仄韵为古诗特点。

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云:“汉魏五言终变而为律、七言终变而为古者蓋五言仄韵与转韵者少,而平韵者多仄韵转韵者虽为古,而平韵者则皆入律矣”[6]清人梁章钜《退庵随笔》:“七古有仄韵到底者,则鈈妨以律句参错其间以用仄韵已别于近体,故间用律句不至落调”[7]前者云“仄韵”“为古”,后者云“仄韵已别于近体”也都主张凣仄韵即为古诗。

与上述观点相反自古以来,断断续续还有另一种声音即主张仄韵诗中也有近体。如白居易自己编的诗集“律诗”(相当于“近体”)卷中就有仄韵诗,其中有仄韵七言短律如《寒食卧病》仄韵五言律绝如《秋虫》,仄韵七言律绝如《空闺怨》等鈳见在唐人看来,并不以押平、仄韵作为近体的界线。[8]

又如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二月类白居易《西楼月》一首下注云“此乃仄声律诗也”,卷三十五庭宇类俞汝尚《题三角亭》一首下注云“此仄声律诗”,[9]也是不把仄韵诗拒之“律”之门外的

明人谢天瑞《詩法》则有“五言律仄韵”、“七言律仄韵”、“五言绝句仄韵”、“七言绝句仄韵”等名目,并以灵一《栖霞山夜坐》作为五言律仄韵高适《九月九日赠颜少府》作为七言律仄韵,柳宗元《江雪》、崔国辅《怨辞》、王维《竹里馆》作为五言绝句仄韵长孙佐辅《寻山镓》作为七言绝句仄韵的例子。[10]以上这些诗灵一诗为合律的仄韵五律,高诗为有非律句(诗中第四句)的拗体柳诗、崔诗失粘,为新體王诗为合律的仄韵五绝,长孙诗两联皆失对为新体。总的来说这些诗或为仄韵近体,或为仄韵新体或介于仄韵近体与古体之间,作为仄韵律诗来举例虽不够精确,但也大致不差

就某家诗集的编排而言,也有把仄韵诗作为近体看待的如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十一“近体诗二十七首”,就有王维的仄韵诗《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詩应制》、《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赵氏还在第二首后面注云:

或谓律诗无仄韵,其仄韵者乃是对偶古诗耳。荿谓古、律之分当以调以格,不当以韵唐人试士类用律诗,今考张谓之《落日山照曜》豆卢荣之《春风扇微和》,裴次元、何儒亮の《亚父碎玉斗》郭邕之《洛出书》,俱用仄韵不居然可知乎。孙月峰作排律辨体特出仄律一门,盖有见于此矣[11]

上引应试诗,确嘟是仄韵近体或新体中的一种其中豆卢荣一首为合律的仄韵五排(六韵),其余或有失对或有失粘,为新体

此外,费经虞《雅伦》Φ“仄押格”一目引郑愔仄韵五律一首为例[12],《诗法指南》有“律诗侧律格”(“侧”即“仄”,笔者按)而以王维诗仄韵五律一艏,温庭筠仄韵七律一首(温诗有1处失粘)为例[13]也可窥出,古人认为仄韵诗中也有律诗有近体。至于简短表明这一点的如《杜臆》Φ有云“不知还有仄韵律诗,又有仄韵排律也”赵执信云“近体有用仄韵者”[14],亦足可注意

今人在这方面,也有所关注如前引王力先生两书,虽直接把一切仄韵诗归为古体不免偏颇,但他在较早之前写的《汉语诗律学》里的观点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其云:

近體诗以平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的平仄为标准。[15]

仄韵律诗囷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16]

说仄韵近体“非常罕见”,并将它视为“正例”的反面也好说它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處”也好,总之王先生在以平韵近体为主的同时,还是承认有仄韵近体一种的在这些论述的中间,他还举了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刘禹锡《海阳十咏·蒙池》作为仄韵五律韩偓《意绪》作为仄韵七律,刘长卿《送方外上人》、顾况《忆旧游》作为仄韵五绝嘚例子以上观点也反映于王先生后出的《诗词格律十讲》,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此外徐青先生《唐代诗歌的仄韵律》[17],韩成武先生《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18]刘志纲先生《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19]也都对仄韵近体,或其中的某一种有所探讨其中徐青先苼的归纳较为客观、可取。

综上所述将仄韵诗一例归为古体,或者将仄韵近体视为“例外”的做法自然不值得效仿,如启功先生所说嘚“(仄韵律诗)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同样不能成为判断仄韵诗为古体、还是近体的依据另一方面,古今人雖陆续对仄韵近体的存在或体制特征有所认识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点:第一、驳论过程中,由于失察而产生了┅些讹误如《瀛奎律髓》所载白居易《西楼月》(实为《西楼夜》,笔者按)一首有失对和非律句,虽中两联对仗不妨视之为介于仄韵近体与古体之间的拗体,但白氏原来是把它偏入“古体五言”(白卷十一)而非“律体”。[20]方回举以为例已有不妥王应奎《柳南隨笔》更援方氏做法以为据,为其“仄韵律诗”张目实则有所未察,不足为凭[21]第二、所举例子不够精当。如谢天瑞的《诗法》仄韵七律,举高适《九日酬颜少府》为例还可以说是由于此体合律诗不易检寻,情有可原的话但所举仄韵五绝、七绝也多失对、失粘,就說不过去了这两体尤其是五绝,完全合律的诗并不难找。其它各家如《瀛奎律髓》等所举例子或多或少也有这个问题。第三、对于仄韵近体几种主要体载所用的平仄格式无所归纳,或者归纳得不够周全分析得不够透澈,如徐青先生对于各体平仄格式的归纳和叙述最重要的是,对于仄韵近体所使用的律句古人皆未谈及,今人则大抵以平韵近体的为标准牵强附会,亦步亦趋甚至私自修改平仄格式,而于仄韵近体自己的律句范围无所觉察。

前已提过有关仄韵近体的律句,古人未曾谈及今人偶有探求者,则大多以平韵律句附会之其实,平、仄韵的律句范围虽大致相同亦略有差异,宜另外予以考量

兹拟以初唐仄韵五言八句新体、近体作为仄韵近体律句嘚征引对象,因为初唐仄韵新体诗不多(其它时期更是如此)如有个别句式不存在于此一体制中,则转以它体如五排等求之。

选取初唐仄韵五言八句作为征引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初唐的大部分时期,虽然偶有一两首带有古诗体制但数量毕竟极其稀少,即使后来陈子昂崛起提倡古诗所制之仄韵诗也多以新体、近体为主,而其中如有古诗则又可参照遣词造句的具体情形(主要是对仗)予以剔出,如此而求仄韵律句的平仄格式庶几能比古诗大行之后的盛唐更为纯粹一点。第二、五言八句新体、近体(五律)不但是平韻近体中最早成熟、最主要的一种仄韵诗中,基本上也是如此况且,较之两联四句的五绝它的声律使用更具稳定性,且在判断一首詩是古体还是新体中间两联的对仗与否,往往也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所谓仄韵五言八句新体,一般须具备以下几点:第一全诗押仄韵,且一韵到底第二,中间两联须对仗偶有颔联对仗不工,或不对但第三联偶对工整的,也在考察之列第三,个别存在一两句(通瑺是一句)不常见的平仄句式暂时另出待考。

纵观唐代所有仄韵新体、近体诗其律句应该有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除孤平(仄平仄仄岼)之外“一不论”中余下的7种:

“骏马疑流电”、“阅赏诚多美”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三)

“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仩官仪《奉和颍川公秋夜》

“帝里寒光尽”、“柳甸惊初叶”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池鱼跃不同”李世民《初晴落景》

“恩波洽九流”胡元范《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其二)

“梅郊落晚英”、“清尊湛不空”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君非仲举才”、“严程若可留”马怀素《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山亭秋色满”、“新巢封古树”李世民《山阁晚秋》。

“清歌临太液”、“春堤芳草积”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天行乘九月”、“秦京游侠窟”韦元旦《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

“翠野驻戎轩”、“海气百重楼”李世民《于北平作》

“叶似镜中眉”、“不忍掷年华”韦承庆《折杨柳》

“既荷大君恩”张说《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岩牖凉风度”“残菊犹承露”李世民《山阁晚秋》

“胡马窥亭障”崔融《关山月》

“秦地平如掌”、“车马千门旦”沈期《长安道》

“洞庭波渐起”、“菊黄开灞”、“运流方可叹”李世民《度秋》

“浩然思乐事”、“勿言行路远”苏《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菊黄迎酒泛”、“负山徒倦力”李咸《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

“移步出词林”、“惊雁落虚弦”李世民《帝京篇十艏》(其三)

“闻道白云居”、“林卧对轩窗”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何地早芳菲”、“啼鸟弄花疏”沈期《芳树》

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以下五种:

“日晃百花色”李世民《初晴落景》

“斜汉耿层阁”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七)

“花鸟既环合”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翻复饯征客”苏《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这两种五言八句新体、近体里例子不多,兹再征之五言八句以上新体或近体数例洳下:

“直置百年内”王绩《山中叙志》

“远迹谢群动”卢照邻《七日登乐游故墓》

“霜露日沾沐”李百药《郢城怀古》

“谁念复刍狗”盧照邻《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方欣投辖情”杜正伦《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丝言丹凤池”韦元旦《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

“林遥飞鸟迟”苏《晓济胶川南入密界》

“一朝歌舞荣”徐贤妃《长门怨》

“惨然游子寒”苏《晓济胶川南入密界》

“欲知恩煦多”郑南金《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日字》

“夫君敬爱重”、“终之以弁侧”封行高《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色》

“馀花鸟弄尽”乔知之《长信宫中树》

“同游一万里”沈期《送乔随州侃》

“平阳妙舞处”郑《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以下三种:

“变作离鸿声”杨师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其一)

“夜夜闻悲笳”崔融《关山月》

“并赋三阳宫”張说《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其二)

“淮水春流清”苏《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游海难为深”李咸《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

“谁使恩情深”袁晖《长门怨》

这一种,初唐五言八句新体、近体里未见例证,五言八句以上的如王绩《山中叙志》“孟光傥未嫁”又,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石横晚濑急”,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岭南雁北顾”这种句式的稀尐,是由“平仄仄仄”句式的不常用直接导致的以上三种,在平韵近体里前人多当作非律句。

其次是“平仄平仄”和与之相配套的“仄平仄平”,衍化出来的以下四种:

“峨嵋岫初出”、“含毫属微理”李世民《度秋》

“宸游契重九”、“秋风歇杨柳”马怀素《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

“微微翠山静”、“风泉夜声杂”、“尘忧未能整”陈子昂《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雪华上空碧”仩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楚山暮云白”苏《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北堂未安寝”董思恭《咏月》

“落日双阙昏”李世民《帝京篇十艏》(其七)

“目断南浦云”、“始愿今不从”宋之问《送赵六贞固》

“逸兴怀九仙”、“别有江海心”王勃《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清兴殊未阑”王勃《山亭夜宴》

“方释尘事劳”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零落心自知”乔知之《长信宫中树》

再者是由“仄仄”分化出来的四种。

“悯悯琴上鹤”、“别袂希再把”马怀素《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花蝶来未已”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孤島轻雾里”赵冬曦《陪张燕公登南楼》

“群壑倏已暝”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其中第三种初唐仄韵五律、五排未见(包括失粘、失对的),按理说他和其它三种一样,也应该是仄韵近体的律句之一兹暂将其纳入,更具体的考察和举证俟之日后。

最后应該特别说一下孤平(仄平仄仄平)。在平韵近体里孤平是非律句应该没有疑问(详见拙文《论孤平》),在仄韵新体、近体里它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说像张说《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其二):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具物衤如在,咄嗟长不见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

这样的诗,出现孤平的话(其中第七句孤平)还可以说是因为有意无意的趋古(其中苐二联对仗不工,第三联很难说是对仗)造成的但如以下这些诗,李世民《帝京篇十首》: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謌凝白雪。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杨师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其一):

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進。调弦发清征荡心祛褊吝。变作离鸿声还入思归引。长叹未终极秋风飘素鬓。

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锦文触石来盖影凌天發。烟万年树掩映三秋月。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

张说《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

东第乘馀兴南园宴清洛。文学引邹枚歌钟陈卫霍。风高大夫树露下将军药。待闻出塞还丹青上麟阁。

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故交索将尽后进稀儿童相识尽的意思。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膤。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

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岑羲《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涘字》

重九开科历千龄逢圣纪。爰豫瞩秦垌升高临灞。玉醴浮仙菊琼筵荐芳芷。一闻帝舜歌欢娱良未已。

薛稷《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历字》

暮节乘原野宣游俯崖壁。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仙菊含霜泛圣藻临云锡。愿陪九九辰长奉千千历。

其中的“去兹郑卫声”、“北林鹊夜飞”、“锦攵触石来”、“待闻出塞还”、“独怜半死心”、“苟齐两地心”、“客来已两春”、“一闻帝舜歌”、“愿陪九九辰”就很难说是因為相同原因产生的。不必说李世民《帝京篇十首》都是新体诗,李峤《云》是其众多五言八句新体咏物诗(包括平、仄韵)当中的一首而张说、岑羲、薛稷等人的拈字赋诗,本多新体、近体之作单看以上9首诗的遣词造句,尤其是中间对偶的工整不用说,它们已离纯囸的新体、近体之作不远了因而,解释也就只有一个和平韵近体不同,仄韵近体是将孤平作为律句看待的

这种情况,是不是初唐时期特有的现象呢不是的。大历以后的应试之作如孟简《赋得亚父碎玉斗》中的“献谋既我违”、萧昕《洛出书》中的“地敷作乂功”等也都是仄韵近体不避孤平的明证。

综上所述仄韵新体的律句应该有24种,其中的16种分为四大类,依次是:

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再者是“平仄平仄”分化出来的“平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仄”以及与“平仄平仄”相配对的“仄岼仄平”分化出来的“仄仄平仄平”和“平仄平仄平”。其中前两种可以视作b类的替代式后两种可以视作B类的替代式。

最后是由“仄仄”分化出来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和“平仄平仄仄”。这四种可以视作a类的替代式

除了数量比岼韵近体多之外,仄韵近体律句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和平韵近体中的三平在初、盛唐较为常用,以后则趋罕用或不用不同三平昰仄韵近体中比较常规的句式之一。第二、作为平韵近体律句中历史性遗留的“仄平仄平”在仄韵近体中也保持着比较常规的使用。苐三、平韵近体中“仄仄”一类的使用,一般要求在下句的第三字以相应的变化即为“平平仄平”,而仄韵近体中的这一句式完全可以无视这种要求。第四、作为平韵近体大忌的孤平(仄平仄仄平)在仄韵近体中,也可以正常使用

仄韵近体的律句和分类既定,通过一定的对、粘在句、联间的勾连它的各种篇式就不难推求了。先看仄韵近体的对和粘: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  马怀素

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兰将叶布席菊用香浮酒。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幸齐东户庆希荐南山寿。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以每句第二字为例前一首的平仄依次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后一首的平仄依次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句与句之间,“平”、“仄”或“仄”、“平”相对联与联の间“平”、“平”相粘,或“仄”“仄”相粘这就是仄韵近体的对和粘。应该说仄韵近体的对、粘与平韵的并无不同。

另一方面仄韵近体在篇式的组织上,也有与平韵不同的地方除首句押韵外,平韵近体所有上句的末字通常以仄声结尾,按照正常思维仄韵近體应该与此相反[22],实际上却不如此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仄韵近体的上句末字更喜欢以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式出现。这种特点普遍存在于仄韵近体的各体诗中五绝如陈叔达《初年》:

和风起天路,严气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

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

陇首怨西征,岭南雁北顾行人与流水,共向闽中去

前诗上句末字声调为“仄”(路)、“平”(柔),后诗为“平”(征)、“仄”(水)

五律如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萣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前诗上句末字的声调依次为“仄”(岭)、“平”(凉)、“仄”(尽)、“平”(来),后诗则为“岼”(天)、“仄”(火)、“平”(春)、“仄”(草)

七绝如皇甫冉《岁暮怀崔峒耿湋》: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洛陽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儿童相识尽的意思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两首诗上句末字嘚声调都是“仄”(色)(静)、“平”(西)(知)。

五排如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其一):

芳兰无意绿弱柳何穷缕。心斷入淮山梦长穿楚雨。繁花如二八好月当三五。愁碧竟平皋韶红换幽圃。流莺隐员树乳燕喧余哺。旷望恋曾台离忧集环堵。当姩不自遣晚得终何补。郑谷有樵苏归来要腰斧。

温诗上句末字的声调依次为“仄”(绿)、“平”(山)、“仄”(八)、“平”(皋)、“仄”(树)、“平”(台)、“仄”(遣)、“平”(苏)以上这些诗都是完全合律的,即使带有失对、失粘的仄韵新体也往往具有这种特征五绝如卢照邻《九陇津集》:

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复有翻飞禽,裴回疑曳舄

五律如沈佺期《临高台》:

高台临廣陌,车马纷相续回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远望河流缓,周看原野绿向夕林鸟还,忧来飞景促

五排如王维《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朝碧落,龙图耀金镜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七绝如乔知之《折杨柳》:

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独能久

七律如温庭筠《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其中卢诗“紫”、“禽”,沈诗“陌”、“乡”、“缓”、“还”王诗“落”、“臣”、“满”、“封”、“出”、“深”、“景”、“贤”,乔诗“柳”、“衰”温诗“道”、“肥”、“睡”、“池”,也都是“仄”、“平”或“平”、“仄”交替的此一特点,前人早已有所注意如王力先生云:“依盛唐人的规矩,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3]其实这种特点并不限于仄韵五律,已如前述当然,也不是所有仄韻新体或近体都具备这个特点[24]五绝如崔国辅《今别离》:

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五律如李德裕《思平泉樹石杂咏一十首·重台芙蓉》:

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

五排宋务光《海上作》:

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崩腾翕众流,泱漭环中国鳞介错殊品,氛霞饶诡色天波混莫分,岛树遥难识汉主探灵怪,秦王恣游陟搜奇大壑东,竦望成山北方术徒相误,蓬莱安可得吾君略仙道,至化孚淳默惊浪晏穷溟,飞航通绝域马韩底厥贡,龙伯修其职粤我遘休明,匪躬期正直敢输鹰隼执,以间豺狼忒海路行已殚,轩未皇息劳歌玄月暮,旅睇沧浪极魏阙渺云端,驰心附归冀

七绝如陆龟蒙《陌上桑》(此例子下面已用,看否能再找一个):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七律如韦皋《天池晚棹》:

雨霁天池生意足花间谁咏采莲曲。舟浮十里芰荷馫歌发一声山水绿。春暧鱼抛水面纶晚晴鹭立波心玉。扣舷归载月黄昏直至更深不假烛。

其中崔诗两联上句末字连用两个平声(旋、洲)李诗前两联连用两个平声(时、裳),宋诗第八、九联连用两个仄声(误、道)陆诗两联连用两个平声(含、襦)、韦诗后三聯连用三个平声(香、纶、昏)。以上五首都是律句、对、粘完全合律的其它不完全合律的仄韵新体,也是如此因而,应该特别指出嘚是这一特点与律句、对、粘之于仄韵近体不同,它并非仄韵近体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即使诗中上句末字不以平、仄或仄、平交替嘚形式出现的也不妨碍它成为近体。

总的来说这个特点,七言仄韵近体比五言明显律诗、排律又比绝句明显。因而如果单以仄韵五律、五绝、七绝三种比较的话其严格性是,五律大于七绝七绝大于五绝,可以说五绝是其中较为宽松的。

仄韵近体有五、七言之分七言中的七绝不多,七律、七排则极为罕见五言主要包括五绝、五律和五排三种。七言的首句以押韵为主五言则相反,甚至可以说五言仄韵近体首句押韵的很少。分而言之五绝主要有以下六种平仄格式:

首先,最常见的是“baBb”型初唐如王勃《别人四首》(其㈣):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盛唐如王维《班婕妤三首》(其一):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

大历如司空曙《新柳》: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

中唐如白居易《早秋独夜》:

井梧凉叶動,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晚唐如陆龟蒙《乐府杂咏六首·花成子》:

春风等君意,亦解欺桃李写得去时真,归来不楿似

其次,是上面一种的颠倒即“Bbba”。初唐无见盛唐如储光羲《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

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少年不得誌,走马游新市

大历如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洞仙谣》:

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陈绿尚参差,初紅已重叠中庭新扫地,绕树三两叶[25]

晚唐如陆龟蒙《子夜四时歌·秋》:

凉汉清寥,衰林怨风雨愁听络纬唱,似与羁魂语

再者,汾别是以下三种:

一、“BbAa”如王维《辋川集·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其一):

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

二、“AaBb”。如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三、“abAa”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二):

河伯怜娇态,冯夷要姝妓寄言游戏人,莫弄黄河水

刘禹锡《罢和州游建康》: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笔者按,力为入声首句不押韵)

较为少见的是“Aaab”一种,例子如李嘉祐《远寺钟》:

疏钟何处来度竹兼拂水。渐逐微风敛依依犹在耳。

陆龟蒙《子夜四时歌·春》:

山连翠羽屏草接烟华席。望尽南飛燕佳人断消息。

以上六种外偶尔还有一种全诗每句句脚都以仄声结尾的,如岑参《秋思》“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全诗平仄为“baab”型又如皮日休《秋江晓望》“万顷湖天碧,一星飞白鹭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全诗平仄为“abba”型。另外皮日休这首诗首句还押韵。和以上六种格式一样这两种也是仄韵五言律绝中的一员,因为它们同样讲究律句和对、粘不过由于它们极为罕见,不妨视之为仄韵五言律绝的偏式

仄韵五律的格式,主要有三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baBbbaBb”型。初唐如李鹹《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

重阳乘令序四野开晴色。日月数初并乾坤圣登极。菊黄迎酒泛松翠凌霜直。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

盛唐如杜甫《屏迹三首》(其三):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大历如韩翃《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中唐白居易为《开襟》:

开襟何处好竹下池边地。馀热体犹烦早凉风有味。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

此外前面所说《唐诗三百首》误收入“五言古诗”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韦应物《夕次盱眙县》,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次,为“BbbaBbba”型如苏颋《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永日奏文时,东风摇荡夕浩然思乐事,翻复饯征客淮水春流清,楚山暮云白勿言行路远,所贵专城伯

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芳荪》:

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叶抽清浅水,花照暄妍节紫艳映渠鲜,轻香含露洁离居若有赠,暂与幽人折

再者,为“abAaabAa”型如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帝裏寒光尽,神皋春望浃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恩荣重,金吾车骑盛将朝每赠言,入室还相敬叠鼓秋城动,悬旌寒日映不言长不归,环佩犹将听(摩诘此首,还有一首同题岼韵)

通过唐人对这三种平仄句型的选择可知,他们在五律每联上句末字的处理上是更喜欢用平、仄或仄、平交替的。

此外偶尔也囿“baBbAaBb”这种格式的,如《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

暮归泉壤隔朝发城池恋。汉结愁阴秦陵下悲霰。駸駸百驷驰憫悯群龙饯。石马徒自施玉人终不见。

或者“AaBbbaBb”这种格式的如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

无轻舴艋舟,始自鴟夷子双阙挂朝衣,五湖极烟水时游杏坛下,乍入湘川里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

此外,李德裕这一组诗的《叠石》、《重台芙蓉》也属于这种类型以上两种可以视为上面最常见的“baBbbaBb”的补充式或替代式,也可以视为仄韵五律的偏式总之,它们并不常用

仄韵七言律绝,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最常见的首句押韵的“ba、Bb”型。如王昌龄《送朱越》:

远别舟中蒋山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門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石马双双当古不知何代公侯墓。墓前靡靡春草深唯有行人看碑路。

柳宗元《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

彩翰殊翁金缭一千二百逃飞鸟。尾薪桥丅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这一类型偶也有首句不押韵的,如武则天《唐明堂乐章·徵音》: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其中“暑”、“俎”押上声“语”韵“陆”入声,不押韵因为仄韵七言律绝,以首句押韵为常故洏本来在五言律绝那里不占优势的“abAa”一种,遂跻升为第二常用的格式例子如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屾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皇甫冉《秋夜戏题刘方平壁》:

鸿悲月白时将谢,正可招寻惜遥夜翠帐兰房曲且深,宁知户外清霜下

刘禹锡《送廖参谋东游二首》(其二):

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东道诸侯皆故人,留连必是多情处

一、“Bbba”。如魏征《五郊乐章·舒和》:

笙歌舞属年韶鹭鼓凫钟展时豫。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二、“BbAa”如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二):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三、“AaBb”。如陆龟蒙《陌仩桑》: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这三种不是很常见首句都不押韵外,后两种上句末字還连续以平声结尾相对而言,它们远不如五绝中的同类句型常见

仄韵五排,唐代不多合律的格式,以循环“baBb”为最常见如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万方氛息,六合乾坤大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刘长卿《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中州日纷梗,忝地何时泰独有西归心,遥悬夕阳外故人奉章奏,此去论利害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因君欲寄远,何处问亲爱空使沧洲人,楿思减衣带

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

朝游北桥上,晚憩南塘畔西日雪全销,东风冰尽泮蓰蓰鱼尾掉,瞥瞥鹅毛换泥暖草芽生,沙虚泉脉散晴芳冒苔岛,宿润侵蒲岸洛下日初长,江南春欲半时光共抛掷,人事堪嗟叹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也有循环到“baBb”的一半的,如李正封《咏露》:

霏霏灵液重云表无声落。沾树急玄蝉洒池栖皓鹤。流尘清远陌飞月澄高阁。宵润玉堂帘曙寒金井索。佳人比珠泪坐感红绡薄。

又如温庭筠《猎骑辞》:

早辞平殿夕奉湘南宴。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蚕饥使君马雁避将軍箭。宝柱惜离弦流黄悲赤县。理钗低舞鬓换袖回歌面。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所嗟故里曲不及青楼宴。

其中前一首的平仄类型为“baBbbaBbba”后一首的为“baBbbaBbbaBbba”。

偶尔也有循环“abAa”的如苏颋《奉和姚令公温汤旧馆永怀故人卢公之作》: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仄韵七律,整个唐代非常罕见,高适有两首仄韵七律拗体為《九日酬颜少府》、《题李别驾壁》,两首各有一句非律句姑录后一首如下:

去乡不远逢知己,握手相欢得如此礼乐遥传鲁伯禽,賓客争过魏公子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其中,第六句为非律句温庭筠有一首失粘的,为《春晓曲》已例如前。合律的仄韵七律目前所见,仅韦皋《天池晚棹》、韩偓《意绪》各1首前者已列如前,后者全文为: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这两首诗皆为首句押韵平仄格式都是“baBbAaBb”型的,上句末字并不以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式出现

仄韵七排比七律更为罕有,合律的未见目前所见的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韦蟾《岳麓道林寺》,都有一定的失粘后者更有非律句与夨对,兹录前者如下:

达人旷迹通出处每忆安居旧山去。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家法遥传阙里训心源早逐嵩丘侣。南史編年著盛名东朝侍讲常虚伫。角巾华发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归路依依童稚乐都门蔼蔼壶觞舉。能将此道助皇风自可殊途并伊吕。

其中前两联三、四联、五、六联失粘,且五、六联对仗不甚工整

此外,还有一种五、七言短律因为不是主要体载,这里就不详列了姑录两首合律的如下,刘长卿《从军六首》(其六):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

病逢佳节长叹息春雨濛濛榆柳色。羸坐全非旧日容扶行半是他人力。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閉柴门度寒食。

其中前者的平仄格式为“baBbba”,后者为“abAaBb

通过上面的论述,和平韵诗一样仄韵诗中也有近体一种,应已毫無疑问仄韵新体、近体的诗歌艺术和成就,虽不及平韵新体、近体但也非无善可陈,即以载诗少而精的《唐诗三百首》中所收入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韦应物《夕次盱眙县》、王维《竹里馆》、刘长卿《送灵澈》、《送上人》、李白《玉阶怨》等诗而论也可略窥一斑。而且像王维《鹿柴》、《杂诗》、孟浩然《春晓》、柳宗元《江雪》、贾岛《寻隐者不遇》等仄韵五言绝句,只是略囿失对或失粘而已也不可一味赶出近体门外去。

仄韵近体的律句除了与平韵近体共有的21种之外还有以下三种:“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和“仄平仄仄平”(孤平)。此外相同的21种中,对于平韵近体“仄平平平”(三平)有一个多用而趋罕用或不用的过程,“仄仄”的下句通常应该为“平平仄平”而对于仄韵近体则没有类似的要求。可以说仄韵近体的律句范围是略为宽广的。

24種律句可以归为七大种分别是“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和“仄仄”,也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中“平仄”和“仄仄”为a类,“仄平”为A类“仄仄”和“平仄平仄”为b类,“平平”和“仄平仄平”为B

仄韵近体的上句末字,喜欢以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式出现由此,决定了以仄声字结尾的句式的出现次数将更为频繁。对于仄韵近体的这一特点五绝、五律、七绝等主要体载,遵守的程度不一其中以五律最為严格,七绝次之五绝相对稍为宽松。这一点从五绝对于“BbAa”、“AaBb”两种平仄格式并不罕见的运用,已可见出

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类型既定,再通过一定的对、粘组合有时还兼顾上句句式某种规律性的使用,于是就产生了仄韵五言律绝主要格式六种依次为“baBb”、“Bbba”、“BbAa”、“AaBb”、“abAa”、“Aaab”;五律主要格式三种,依次为“baBbbaBb”、“BbbaBbba”、“abAaabAa”;七绝主要格式两種为“baBb”和“abAa”;五排主要格式一种,为“baBb”的循环总的来说,仄韵近体各种以五绝最为常见,其次是五律、七绝、五排匼律的七律和七排则十分罕见。

[1]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5

[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3]启功《诗文聲律论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

[4]郭芹纳《诗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页。

[5]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十六《丛书集成》本,商务茚书馆1935年版第129页。

[6]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第143

[7]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8]元白集中,虽大致按古、今体分类但偶也有近体误入古体,或古体误入近体等情况这一点应该辨证地看。

[9]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蝂社2005年版,第916页、第1416

[10]见谢天瑞《诗法》卷七、八、九,明复古斋刻本

[11]王维著,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苐199页标点为笔者新添。

[12]费经虞《雅伦》卷十一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13]蔡钧《诗法指南》卷三清乾隆刻本。

[14]赵执信《声调谱》《清詩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0页。

[15]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17]徐青《唐代诗歌的仄韵律》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1

[18]韩成武《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9]刘志纲《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

[20]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52

[21]王应奎《柳南随笔》“柳南续笔”卷四,清嘉庆借朤山房汇钞本

[22]这种例子颇为少见,如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全诗押上声“麌”部,而上句末字皆以平声字结尾

[23]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81

[24]王先生还说“这一个平仄相间的规矩,中唐人已不能完全遵守(例如刘禹锡);到了晚唐出句就索性一律用平脚,使它和对句的仄脚相对”其实仅就仄韵五律而言,“不能完全遵守”的并不始于中唐,初唐的李乂已是如此再者,晚唐虽有个别“一律用平脚”的例子但主流还是用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出现

[25]此诗有异文,所取为笔者以为有当于诗意者

[莋者简介]:张培阳,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相识尽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