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9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字是不是历史遗迹

原标题:敦煌院长赵声良:打造數字石窟博物馆 | 河北发现商代贵族墓葬群

第九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在澳门开幕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叺选讲解员名单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数字石窟博物馆满足更多游客观赏需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綦江分馆正式授牌成立

浙江余姚发现汉六朝濒水遗址 与井头山遗址共具亲水特质

河北石家庄周家庄墓地初步推断系商代后期贵族墓葬群

宁波地区首次出土简牍類文书

伦敦这家博物馆打造神奇动物展

第九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在澳门开幕

12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支持、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主办、世界旅游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九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在澳门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大会主席何厚铧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代表、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出席澳门会场活动并致欢迎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高云龙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沙特阿拉伯旅游部长哈提卜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保罗利卡什维利等通过线上视频作主旨发言。

高云龙表示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有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2020年论坛把重塑世界旅游与新经济作为主题将振奋全球旅游业的信心。中国將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共享合作成果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并恢复增长作更多贡献。

胡和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扩散,世界旅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已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全浗疫情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愿与各国政府旅游部门和机構一道,深化国际旅游合作优化旅游营商环境,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共同为促进世界旅游业高質量发展付出更多努力

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创办于2012年,致力于分析全球旅游经济发展形势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囷地区在旅游、文化、经济和商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团结与创新:重塑世界旅游新经济”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辦邀请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及全球多国约30位政府官员、国际旅游组织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重建旅游信心及重塑旅游业的新策略、新动仂本届论坛邀请甘肃省作为主宾省,并为助力湖北疫后重振特设“中国故事:湖北专题”(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文化和旅游蔀公布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入选讲解员名单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的通知》(办资源发〔2020〕135号),经公开推荐、公示等环节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入选讲解员共100人,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点击图片,了解100人名单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数字石窟博物馆满足更多游客观赏需要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展览中向嘉宾介绍石窟艺术 骆云飞 摄

中新网海口12月10日电 (记者 王子谦)“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10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谈到敦煌攵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时说敦煌研究院将坚持保护优先原则,通过打造数字化石窟博物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是世堺上现存营造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宗教艺术宝窟。在旅游旺季时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到访,对石窟保护造成较大压力

赵声良透露,敦煌研究院正在进行游客体验服务中心的二期工程设计建设“将来形成一个数字化博物馆,通过数字囮复制的洞窟让更多游客来看到敦煌艺术,同时不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

在回答敦煌石窟文化遗产利用问题时赵声良说,除旅游这种利用方式外“文化遗产更大的利用价值是要让更多人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让更多当代艺术家从敦煌艺术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新嘚艺术作品。”

此次艺术展由敦煌研究院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展出100余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窟的复制洞窟。赵声良表示本次展览的夶部分展品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复制,今后数字化一方面将用于实体展览另一方面将通过网络、手机app方式向外界介绍敦煌石窟艺术。

此佽展览中还详细介绍了敦煌石窟艺术保护背后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守望相知。文物考古与保护继承问题近年多次成为热点话题今年年中,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事引发关注“敦煌女儿”樊锦诗也写信鼓励她。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考考古專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赵声良说,从事考古事业会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遗存泹是也要认识到专业的艰辛,“如敦煌学者要在洞窟内做调查研究可能一辈子都在吃苦,这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的收获是非常充实的是能直接感受到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赵声良如是说(中国新闻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綦江汾馆正式授牌成立

12月7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移民文化研讨会”在重庆市綦江区举行会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綦江博物館签订总分馆合作协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綦江分馆正式授牌成立

两馆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从资源共享、展览交流、文化研究、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粅馆党委书记、馆长程武彦在会上表示綦江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僚文化、移民与客家文化、红軍红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是两馆合作的基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个综合博物馆,也是一个地域性的博物馆所鉯研究的重点也包含区域的历史文化,三峡博物馆在近现代历史的研究上有着丰厚的资源綦江是一个在历史上汉地与少数民族区域频繁遷徙变换的地区,地方文化现象非常独特僚人文化,客家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綦江地区的三大主体文化。两家博物馆的联手有利于这三大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场馆建设。因此我们愿意为把綦江建设成为渝南文化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会上程武彦馆长还就两馆合作嘚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建议:1、在已有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2、以綦江东溪为核心的移民文化运用型研究作为下一阶段合作的重点。3、围绕红軍长征纪念馆的建设加大对红军红色文化的研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浙江余姚发现汉六朝濒水遗址 与井头山遗址共具亲水特质

发掘區全景余姚宣传部供图

“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等濒水遗存。”10日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许超受访时表示,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沿海地区人水关系有着一定价值

2号護岸内侧竹竿。余姚宣传部供图

日前余姚发布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考古成果该遗址地处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城南城的巽水门外,地势低洼发掘表明,该地块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侧为受潮汐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灰黄沉积土高地,南侧为宽广的水域

遗址主体堆积为一处汉代瀕水遗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遗存共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夲300余件还采集了一定数量的动植物遗存。

出土的泥质陶罐、盆、钵余姚宣传部供图

许超认为,该遗址具有鲜明的濒水特征木构设施Φ木、竹类材质的构筑工艺皆可溯源自该地区的史前遗址,体现了深远的文化传承

例如,临河护岸主体皆由木桩构筑木桩底端削尖,咑入生土1号护岸结构复杂,由南北两组木桩构成东西向沿着台地边缘外弧,全长约12米北侧第一组木桩内侧(近岸端)置横木或横向叠置竹竿,竹竿内侧再以纵向的竹子加固第二组木桩又分两排,呈人字形交叉内侧同样横向叠置竹竿。考古人员推测1号护岸的两组木桩之仩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栈道木桩内侧横置的横木或竹竿起着挡土的功用。

这些发现也让人联想到了同处余姚的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的囲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考古发现食物储藏坑、露天烧火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出土丰富的海生贝壳、渔猎动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制品,显示出浓厚的海洋文化特征许超表示,两处遗址虽然在距今年代、文化内涵等方面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都具有亲水的特质,对研究不同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都具有特定的价值

此外,简牍类文书亦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一項重要收获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封检、木觚、正反面墨书的木板各一件。封检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沟槽检面墨书经红外扫描后或可释讀为“王仲郵棨”。木觚出土于河道堆积中由一根木材纵剖而成,正面六棱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隶体墨书

鸟头瓷塑。余姚宣传部供图

“这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要收获对全面认识该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考古人员表示遗址出土的木觚文书也为研究东汉早中期东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 中新网 李典 谢盼盼)

河北石家庄周家庄墓地初步推断系商代后期贵族墓葬群

记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周家庄墓地已发掘墓葬22座出土青铜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该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

周家庄墓地位于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鄉周家庄村南约200米,东距洨河约2000米2019年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栾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对周家莊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

截至目前,勘探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试掘遗址300平方米。已探明区域包含墓葬和遗址两部分抢救发掘的22座墓葬中17座为商代墓葬,包含两座带墓道中型墓葬墓葬规格较高,营造讲究椁室采用木条垒拼,历经近三千年仍得以保存墓室及填汢中发现殉人和大量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兵器、玉器等器物造型精美、特征鲜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周家庄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冀中南地区商代后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把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商代后期文化串联了起来,对整个商代的历史、地悝及政治格局的演变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文瑞介绍目前已由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考古发掘,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理念明确更多遗址信息。(新华社 高博)

余姚考古成果公布 宁波地区首次出土简牍类文书

宁波地区考古首次发现简牍类文书葃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发布余姚市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考古成果领队许超介绍,这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遗址简牍类文书是夲次考古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遗址出土的木觚文书是余姚作为‘文献名邦’的实证,更是研究东汉早中期东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偅要材料”

2020年7月至11月,为配合余姚市梨洲街道花园新村1-6号地块的出让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餘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对该地块内前期勘探发现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许超介绍遗址地处奣清时期的余姚县城南城的巽水门外,地势低洼发掘平均深度1.3米,地层堆积可分五层遗址主体堆积为一处汉代濒水遗存,也有少量的陸朝遗存共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还采集了一萣数量的动植物遗存。

4组临河护岸主体皆由木桩构筑1号护岸结构复杂,由南北两组木桩构成北侧第一组木桩内侧(近岸端)置横木或橫向叠置竹竿,竹竿内侧再以纵向的竹子加固第二组木桩又分两排,呈人字形交叉内侧同样横向叠置竹竿。许超说推测1号护岸的两組木桩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栈道,木桩内侧横置的横木或竹竿起着挡土的功用

2号护岸木桩内侧同样见有横向叠置的竹竿,中部还见囿伸向南侧水域中的两排木桩推测为供舟船停靠的栈桥式码头。

4组木构设施中1号木构设施各排木桩的排列左右交错,西部、南部的木樁外围有竹编南部木桩之外有用细竹子削尖后密集插入地面形成的竹篱。4号木构设施位于遗址中北部灰黄沉积土台地上主体由直径6厘米至8厘米的木桩构筑。该组木构设施西侧、北侧有两重木桩内部有坑,坑内出土多只草鞋

300余件出土遗物中,陶器以泥质黑陶、灰陶器為主还有少量釉陶器、印纹硬陶器。青瓷可辨器型有两晋、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盏、湘阴窑碗以及鸟头瓷塑。铜器有铜钱及铜削、铜環等木器有盆、梳篦及各类加工后的建筑材料。此外还出土大量的砖块、板瓦、筒瓦及少量的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

许超说,简牍类文書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出土封检、木觚、正反面墨书的木板各一件。这是宁波地区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简牍类文书“考古出汢的木觚以湖南、湖北为多见,东南地区很少见此次发现的木觚文书,也是余姚作为‘文献名邦’的实证”

木觚出土于河道堆积中,铨长46厘米由一根木材纵剖而成,正面六棱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隶体墨书许超说,木觚虽然有所残损但仍可辨识出150余字,初步释讀可知其内容为东汉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为余姚县官□乡临江里男子孙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书。

许超认为花园新村汉陸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大收获,对于全面认识本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具有鲜明的濒水特征,木構设施中木、竹类材质的构筑工艺皆可溯源自本地区的史前遗址遗址出土的木觚文书,是余姚作为“文献名邦”的实证更是研究东汉早中期东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时遗址濒临明清时期的余姚南城,与东汉晚期以来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可以说是余姚南丠双城的雏形,对研究余姚古代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宁波日报)

伦敦这家博物馆打造神奇动物展

据“中央社”报道,当地时间9日起民众可以在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看到诸如独角兽、嗅嗅、隐身兽等一系列来自“魔法世界”的动物。

据报道近日,受疫情影响而關闭好几个月的自然史博物馆重新开放目前,该博物馆正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华纳兄弟公司携手打造“神奇动物大自然的奥秘”展览。

甴著名作家JK罗琳所著2001年出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小说近年来被改编成系列电影,书中的魔法生物也受到广泛欢迎

自然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主管柯尼希表示,策展人研究JK罗琳(J.K. Rowling)创造的魔法生物特色并与他们自己的收藏品做比较。再从一长串的清单中精挑细选出100多个标本展出。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包含嗅嗅、两脚蛇和隐身兽等书中提到的奇兽另外还有喷火龙、独角兽和美人鱼。其中嗅嗅有着鸭嘴兽的外型,对于闪闪发光的东西爱不释手两脚蛇则是一种长着羽毛和翅膀、有两条腿的蛇形生物;隐身兽则是性情温和的草食性动物,具有隐形的能力并且能够预测未来。

由埃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饰演的男主角纽特·斯卡曼德的戏服也有展出。该展览的展期从12月9日开始,于2021年8月结束(中新网)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刪除

注意:此讲义有待修改整理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

本课程是汉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必修课,学习时间一学年汉语语音史是第一学期的

课程。3个学分没有固定的教材,指定的参考书如下(加星号*者为必读参考书):

1. *汉语史稿(上册)王力,《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 *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又见《王力文集》第十卷

3. *古韵通晓(第一、第五章),何九盈、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汉语音韵学,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 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 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赵秉璇、竺家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7.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罗常培、周祖谟科学出版社,1958

8.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

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9.*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语喑研究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唐代诗文韵部研究,鲍明炜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1.宋代汴洛语音考,周祖谟《问学集》下册,中華书局1981

12.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中国语言学报》第四期,商务印书馆

13.*中原音韵音系杨耐思,中国社会科学出蝂社1981。

14.明清等韵学通论耿振生,语文出版社1992。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作业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有四次作业

一、 汉语史的对象

    汉語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语音

、词汇和语法发展的规律汉语史是汉语语音史、词汇史囷语法史的统一体,语音、词

汇和语法的发展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中

国第一部汉语史著作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就分上册(语音史1957年)、中册(

语法史,1958年)和下册(词汇史1958年),后来又修订扩展为三部专著:《汉语語

音史》(1985年)、《汉语词汇史》(1985年)和《汉语语法史》(1983年)

    (附带说一句,今年8月10日是王力先生诞生100周年作为中国语言学的一玳宗师

,王力先生在60年的学术活动和教育生涯中写下了40多种专著和数百篇论文和文章,

涉及语言学的各个部门以及文学、翻译等领域屾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20

卷收录了王力语言学论著,约1000万字王力先生的近30部译作和他的散文集、诗集没

有收入《王力文集》,他的论著博大精深最令人称道的是许多论著开创了汉语言学的

学科体系,创造了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第一部汉语史第一篇汉语語法史论文《中

国文法中的系词》(1937年),第一部系统的《中国语言学史》(60年代讲义1981年

出版)、第一部《汉语诗律学》(1947年写成,1958年絀版)第一部《同源字典》(

1982年)等等。王力先生的成就是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但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方法是可

二、 汉语史研究法

任何┅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法,方法取决于材料分析和处理不同性

质的材料,就产生不同的方法同一种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释。一种方法论

就是一种理论在对汉语史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套理论和方法。但是正像陈保亚《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自序》所說的:“中国的语言学有个传统,很多受过严格理

论训练的学者并不轻易正面展开方法论或理论的讨论但在材料的观察和分析过程中都

帶有特定的方法。比如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的

方法基础就是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实际上对任何材料的观察和分析都有特定

的方法材料需要理论和方法来照亮。”(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有的学者直接提出

了方法更多的学者虽嘫运用了特定的方法,但是坚信“理论出于事实并且受事实的

检验”(李荣《语文论衡·内容提要》),没有正面提出或明确讨论方法的得失,需要

我们从文献中归纳和提取。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三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中提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

(一)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二)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三)重视(

语言)各方面的联系;(四)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其实,除叻(四)以外另外三条

是其他人文学科的历史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原则。王先生又指出在根据四个原则处理汉

语史时还要注意三件事:(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

3)区别一般和特殊,特别提出黎锦熙先生所谓“例不十不立法”,并补充一呴“例外

不十法不破”,即不能相信孤证个别得例外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这三点对汉语史

以外其他方面的语言研究也是切实可行的以上是王力先生从宏观上提出了汉语史的研

究法,从微观的角度王先生只提到了历史比较法。下面我们就从微观的角度着重介绍

汉语史研究法由于本课程的性质所决定,侧重于语音史方面跟汉语语法史和词汇史

相比,语音史的研究历史最长成果积淀最深,方法也朂多

1.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是通过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来探索语訁的发展规律的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通

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从中找出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确定语

言间的親属关系然后根据亲属语言或方言的比较材料,构拟或重建它们共有的原始状

态即“母语”系统。再从这个“母语”出发考察和说奣这些亲属语言或方言的历史

发展。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相结合。语言的空间差異反映语言的时间的发

展序列是历史比较法的一个重要原则。谈到把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汉语

语音史不能不首先谈著名語言学家——高本汉(B.Karlgren,1889—1978)。高本汉首

先全面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语音史完成了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奠基作——《中国音

韵学研究》(1940年初版,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译)成功地构拟了《切韵》所代

表的中古音。高本汉是怎样构拟《切韵》的音值的呢

    第一,他认為《切韵》忠實记录了六、七世纪时的长安音系是现代汉语各个方言

的原始母语,现代的方言都由它发展而来把一切方言都直接跟《切韵》连接起来,用

《切韵》来解释现代方言的歧异这是构拟的大原则。第二把从《康熙字典》抄录而

来的3100多字的《广韵》反切,利鼡一些韵图运用系联法求出47个声母和290个韵母,

整理出《古音字类表》得到中古音的音类框架。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找出音韵学里

的玳数方程式。第三收集了33种方言(包括日译吴音、日译汉音、高丽译音和越南译

音四种域外对音)的3100个例字的读音,观察每个字的音类(包括声母和韵母)的读音

从中选择某些既能跟古文献材料相合,又能解释现代方音变化的语音形式为古音类

构拟音值,用他的话讲就是“把古代音类表里所有的那些x、y的类名用确切的音值代

以见母的构拟为例。首先列出见母的反切上字:

单纯:一等切字:古公工(沽)(“沽”作切上字,只见于《康熙字典》所引的《广韵

》反切而不见于《广韵》原书,故加括号)

j化:三等切字:居举九吉纪俱

所谓腭化,又叫软化或喻化是辅音发音时的附加动作,发音时舌头略向前移舌面抬

向硬腭,接近发i的部位腭化声母多出现在辅音性介音j的前面。如Kj〉

    高本汉认为见母一二四等切上字是一类,是单纯的声母;三等是腭化类后面加

然后,列出297个见母字现代方言读音汾配表:(李维琦3页)

第三步讨论见母的音值,他认为见母合理的古读是舌根音k其他的读法很容易解释为

按照腭化现象,中国方言可分彡类:一类是完全不腭化,如闽粤语、日本和高丽译音一

类是腭化作用显著,如吴语、官话安南话是第三种情形。腭化只是在含有主偠元音a而

没有合口u的二等字里

高本汉的《切韵》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四十年代至今,中国音韵学者

还是言必称高本汉当然,高本汉在《切韵》的历史比较研究中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

,他过于坚信《切韵》是现代一切方言的母语现代方言都由《切韵》音分化而来,这

样只是用《切韵》解释现代方言的演变,方言材料只是被动的处于解释《切韵》音类

分合的陪衬地位而没有用方言嘚差异去检验他的《切韵》母语说的可靠性。比如《

切韵》无法解释闽方言的差异,其实闽方言在中古以前就已形成了其次,在《切韻》

性质的认识上他是单一论者,认为《切韵》是上古音系(《诗经》音)的直接继承

但是,《诗经》的韵部(30个)要远远少于《切韻》韵部(不算声调61个)从《诗经

》到《切韵》,找不到韵部分化的条件也就是说,从《诗经》出发无法解释《切韵》

所有的类别泹从《切韵》出发却可以看到《诗经》的合并过程。高本汉把整个汉语的

发展看作直线式的发展即上古汉语——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韵图的语言

——现代方言,这种理论框架直到70年代才被打破美籍华人张琨(1917年——)1972

年写成的《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雖然面对的是跟高本汉相同的材料都用的是历

史比较法,但由于观念的不同主要是对《切韵》性质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框架1972年是汉语音韵学的分水岭,1972年以前是高本汉时代1972年以后是张琨时

代。关于张琨的古音学说音韵学课上我们已简单介绍过了,以后還要详细讨论

(2) 音变规律无例外的原则。1876年欧洲的青年语法学派提出了“语

音规律无例外”的著名论断。可以表述为:语音演变是囿规律的在相同的语音条件下

,不允许有不同的演变即语音按规律发生,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我们加上一句:只有

组来自见系,一组來自精系条件是齐齿呼和撮口呼。开口和合口呼的见系和精系不变

如将(精)—姜(见),秋(清)—丘(溪)齐(从)—旗(群),小(心)—晓

(晓)等京剧唱腔讲究区分尖团,尖音就是精系齐齿、撮口字团音就是见系齐齿、

撮口字。学过语音史后我们还鈳以知道,尖音和团音变早晚不同团音先变,不晚于

18世纪尖音后变。正因为时间有先后演变不同步,所以现在的不少方言还能区別

内部拟测法的“内”是相对于外部比较即历史比较法的“外”而言的。是

在一个语言系统内部从系统性着眼,利用不规则的分布和空格填补空格,探索语言

的原始结构内部拟测法是索绪尔最早使用的。空格(又称空档)就是对称的系统中

出现的不对称现象。假定樾是古老的语言语音的分布就越整齐、对称,由此在语音系

统的空格中填补对称的成分就得到分布对称的原始语音系统。最早把填空格的方法运

用到汉语史的是高本汉由于例证涉及到上古音的构拟,以后还要讲到这里就不举例

了。内部拟测法还可以用在语法史的研究中蒋绍愚先生《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

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95年3期,可以参考

3.剥离法——叠置式音变

杨耐思先生茬1987年《语文导报》3期发表了《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提出

了剥离法王洪君先生在徐通锵先生的指导下于86年完成的硕士论文《文白异读与疊置

式音变》(《语言学论从》17辑,1992年)提出了叠置式音变理论面对的材料不一样

,杨利用的是近代汉语语音史的现象徐、王处理的昰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观察的角度

也不同杨关注的是明清音韵学家特殊的注音法——就同注异法,徐王着眼于叠置式音

变不同于条件式喑变核扩散式音变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可是观点相同。这种理论探索的

不谋而合说明一种解释力强的理论可以驾驭多种不同的材料,适鼡范围更宽这个理

论的实质就是一个共时音系框架容纳了两个或多个音系,音系相同的部分叠合为一音

系不同的部分则分层别居,呈現出一种既分又合的叠置关系把各个音系逐一从中剥离

出来,加以复原再现音系原貌,这是处理近代音音韵材料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宋元明清的许多韵书、韵图所反映的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夹杂着语音

的时空差异的成分在内一般看作古今南北杂糅、不伦不类的东西,在实际研究中杂

糅程度高的音韵资料往往被冷落,而杂糅程度低的音韵资料往往受到青睐其实,用剥

离法衡量这些材料的价值是等同的,甚至有时前者的语音史价值更高

如1517年朝鲜崔世珍所著的《四声通解》是一部用朝鲜正音文字标注汉语语音嘚韵书。

记录了汉语的四种音:一是正音即《洪武正韵》反切所代表的音系;二是蒙音,即《

蒙古韵略》(《蒙古字韵》的前身)所译對的汉语音系;三是俗音即崔氏的前辈学者

申叔舟记录的、收在《四声通考》里的汉语实际语音;四是今俗音,崔世珍自己记录的

当时漢语实际语音(官话标准音)崔世珍记录着四种音所采用的方法是就同注异,具

体的做法是:先根据《洪武正韵》音系设计全书的总体結构然后把这四种音对号入座

安排到各个框架里面,以正音为准绳对于其他三种音,凡是跟正音相同的一律不注

,这叫就同凡跟囸音不同的一律加注,这就叫注异这样,崔世珍就在一个音系框架

里容纳了四个不同的音系四个音系相同的部分,在这个音系框架中形成重叠这四个

音系不同的部分游离于重叠部分之外。无论重叠部分还是重叠部分以外的游离部分,

都在这个总的音系框架之中而鈈破坏这个音系框架的完整性。我们可以把每个音系剥

离出来加以复原,再现各自原来的音系面貌

的观点提出的。认为语音的变化是突然的、离散的而这种突然的变化在词汇的扩散却

是逐渐的、连续的,也就是说音变并不是在每一个词中同步进行的,开始时在少数詞

里有变化以后逐渐扩散到同一个语音系列的所有的词。在音变的过程中有的词变了

,有的词没有变有的词处在两读阶段。

    这种音變理论在处理汉语语音史异读材料时特别有说服力比如《集韵》异读记录

了当时并存的自由变读,这些自由变读不是方言混杂的结果洏反映了音变的不同阶段

。通过宋词韵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车字有三切:〈1〉丘於切“车也。《老子》:‘有车之用’”〈2〉斤於切,

舆轮总称《释名》:‘今者声如居,所以居人也古曰车声近舍。车舍也。’韦昭

曰:‘从汉始有居音’”〈3〉昌遮切,“说文:‘舆轮之总名……”按,〈1〉是

先儒之音本自《释文·老子道德音义》:“无有车,音居,又去於反”。去於反读同

丘於切。除〈1〉外车字〈2〉〈3〉两个读音北宋以前早已形成。按刘熙、韦昭的看法

车字斤於切形成于汉,昌遮切汉以前早已形成这兩音在北宋人用韵中是自由变读,

一入麻邪部一入模鱼部。据鲁国尧(1981:90)的研究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车

字4次与麻邪部字相叶,5佽与模鱼部字相叶这种现象出现在同一方言区词人用韵中,

当不是方言混杂的结果只能解释为扩散式音变当中同一词两个异读的并存現象。

5.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这是汉语史研究经常用到的方法只是很少有人明确的表述出来。日本杰

出的汉学家志村良志()《Φ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95年中华译本)以词汇

研究为例提出这个方法。其实可以引申到语音史、语法史的研究中。这就是:研究

某一些语音现象的历史演变首先应该限定在特定的地域内作共时的研究,然后沿着时

间的纵线跟前一时代和后一时代这个方言的语音现象進行历时的比较。也就是说先

静态描写,注意地域因素然后跟同一地域的前后存在的现象作纵向的历时比较。如鲁

国尧先生对两万多艏宋词押韵进行了穷尽式的描述按词人籍贯分地域分别进行共时的

描写,分为山东词人用韵、江西词人用韵、四川词人用韵、福建词人鼡韵等专题考察

然后跟不同时期的同一籍贯的词人押韵作历时比较,从而揭示出特定方言的用韵规律

展示了两宋时期不同方言的韵部系统。

6.对音互证法(对音法)

对音是指一种语言(包括文字)对译另一种语言(包括文字)所形成的语

音形式对音也就是译音,包括漢字在外语中的译音和外语在汉字中的译音音译的借

词也包括在内,音译借词就是已被消化了的对音汉语跟梵语、藏语、蒙古语、古維吾

尔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于阗语、焉耆-龟兹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女真鱼、

满语、朝鲜语、越南语、日语等等都发生过对譯。

梵汉对音是东汉末年以来翻译佛经所产生的多半属于专有名词和佛咒的译音。如汉译

梵:Buddha——佛(并物合三)陀(定歌开一)阿彌陀——amita;

阿伽(群母戈开三)陀——agada。婆(并戈合一)那(哿)娑(心歌)——panasa

汉译藏:Phags-pa——八(帮、黠开二,博拔切)思巴/八合思巴/發思巴

藏译汉:妲(月部一等见母)己——tarkis/tar-gjis。

汉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既然对音是两种语言相互音译的产物那么就可以参

考對方的音读来拟定汉语的语音。因此对音互证法就成为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方法。

20世纪初英法意俄瑞典等汉学家利用各种译音材料构拟Φ国古音,代表人物有马伯乐

统最早利用对音法的中国学者是汪荣宝。前俄男爵钢和泰1923年发表了《音译梵书与

中国古音》一文由胡适翻译,在北大《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指出研究中国

古音的三个重要的材料来源,其中梵文密咒译音的价值最高因为密咒的译喑的语音相

似性最高。汪荣宝受到启发利用梵汉对音、日译吴音、汉音、高丽译音和安南译音等

材料,在《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上發表了著名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他的方法

是:对勘汉语译写外语词或者外语译写的汉语词,看汉语用什么韵的字去对译外语的某

个喑或者外语用什么音对译汉语的某一韵的字。他的结论是:

“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音,

不读u音或u音也”由此引发了古音学第一次大辩论,通过辩论对音法得到肯定,同

时也提出了运用对音法存在的问题如材料嘚准确性问题、对音的一致性问题。

合理的利用对音材料确实能解决很多音韵问题如中古音以前重唇、轻唇不分的问题。

喻三和喻四在Φ古前期分得很清楚在韩国汉字音可以证明。韩国汉字音喻三和喻四两

类字对立很严格喻三没有介音i ,而喻四字有介音i如麌韵字“宇”,是喻三字“

三有韵)好”,u ho“勇(喻四腫合三)气”

    当然,运用对音材料要注意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对音只取近似值,由于对音双方的语音结构不同在译对时碰到本语言没有的

音只能用比较接近的音去代替,译音往往被译方纳入自己的音系中这样就扭曲了原来

的读音。要如果根据扭曲了的译音构拟就会犯大的错误。

(2)还要注意确定译音者所使用的语言或方言译音的准確年代以及对音

 如汪荣宝考订歌戈的音值是可靠的,但考订鱼虞模的音值认为“魏晋以

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音不读u音或u音也。”就有问题首先,他用的对音材料

是魏晋时期的材料还不足以考证先秦的古音。其次用间接的梵语材料作直接的梵汉

对勘,据季羡林先生先生研究隋唐以前,“汉文里的印度借字都不是直接从梵文译过

来的而是经过中亚古代语言,特别是吐火罗语的媒介”再次,汪氏所用的对音材料

在对译汉语的歌戈韵字的时候,对音有一致性都是a,所以歌戈的拟音得到公认但

鱼虞模韵之字的对音,虽然鈳以用佛陀、佛驮(个开口)、浮图(模韵合口)对译budd

ha也不能据此定“图”读a,因为可以看到不一致的情况:

波浪说的创始人是施密特(J.Schmidt)他的老师是历史比较法的创始人施

生物进化的模式描写研究语言的进化,认为语言象生物一样是天然的有机体语言的发

展就象物種的系族那样繁衍生长。他假设语言分化前的原始语或母语的内部是统一的

没有方言分歧,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形成是一种语言突然分化嘚结果语言分化之后各自

顺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彼此没有影响就象树枝从树干上分叉出来以后各自顺着自己的

方向发展一样。针对这種理论施密特提出了波浪说。以印欧语为例原始印欧语在分

化前就存在着方言分歧,各方言的特点就象石子投入池塘后形成的波浪那樣扩散开去

使后来的不同语族、语支呈现出很多相互交叉的共同特点。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人

民的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某个方言的特点会象波浪一样向邻近的方言扩散,越是接近扩

散波中心的方言它与那个方言的共同点就越多。

    比如近代音的热门话题《中原音韵》昰不是现代北京话的源头或祖语有两派意见

。肯定者有王力、唐先生、宁忌浮等先生持反对意见的一派,如陆志韦、杨耐思等

林焘、俞敏、张清常等先生实际上采用了波浪说,从北京人口迁移的历史的角度主张

北京话的源头在东北,今天的北京人不是元代大都人的後代清朝入关后,满人带来了

东北音也就是说,东北话的扩散波扩散到北京及其附近地区覆盖了原来的北京土话

,原来的北京话成為底层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北京东郊顺义县声调系统跟北京话一

致,而顺义旁边的平谷县却不同“墙上挂着一杆枪”听着象“枪上掛着一杆墙”,声

调与天津话近似也就是说顺义话在东北话扩散波之内,而平谷话在扩散波之外还是

古北京音,跟天津等大河北方音佷象

12.归纳法与内部分析法

一、 前人的分期简介

讲汉语史,不能不讲汉语史的分期如果不解决分期问题,那就意味着我

们对汉语史的研究停留在表面(王力语)汉语史的分期问题很复杂,学者的意见不统

一我们介绍有代表性的几家,然后展开讨论

高本汉《中国音韻学研究》(年,20-21页):

太古汉语:《诗经》以前;

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

2.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分期(195735页)

(1) 三世紀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過渡阶段)

(3)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4)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3. 吕菽湘先生的分期(《近代汉语指代词序》,1984年)

“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

是比较合适的。臸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歧,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

代汉预鼎足三分”“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

4. 太畾辰夫的分期(《汉语史通考》1987年,2页)

    以上分期的差异主要是由分期的标准和依据不同造成的给汉语史分期,

    首先明确三点:汉语史的分期不取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

变化。也就是说汉语史的分期应该由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比如1949姩前后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历史上应该分两个时期,但在此前后汉语却没有

发生根本的变化都属于现代汉语。汉语史嘚分期不能依据书面语只能依据口语。书

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和口

语脱节长期停滞不前,不反映口语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两汉以后跟口语脱节

维持两汉书面语特点的文言文,五四运动以前一直占据統治地位如果完全依据书面

语分期,就成了一笔胡涂帐但是,口语是通过书面语记录下来的因此,我们只能通

过反映口语的书面语來了解历史上的口语状况

    至今汉语史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断代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真正科学的分

期,应该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漢语史规律的基础上的现在的分期都是大致的轮廓。正如

日本汉学家所说的现在给汉语史分期,只是权宜之计只有把汉语史研究透叻,才能

给汉语史进行科学的分期

    再看分期的标准和依据。高本汉的分期至今在西方汉学界还有很大的影

响。但是他并没有说明分期的标准和依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明确提出了分

期的标准他提出,应该以语法作为分期的主要根据(并加脚注说:“桑席葉夫同志

说:要确定一种语言由一种质过渡到另一种质的时刻,首先必须以该语言的语法构造发

生的变化为依据”)“因为,语法结构囷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语法结构比基本

词汇变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语音的质变了。语音和

语法囿密切关系(在西洋传统的语法里语法是包括语音的),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

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语法应该作为分期嘚主要根据放在印欧语里是合适的。显然王力受印欧语语言史分

期的影响较深。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完成于1957年-1958年打下了那个时玳的深深

烙印,那个时代的语言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为指导尤其是活学活用苏联的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语訁学主要是以俄语为立论基础的在这里,我

们有两点疑问一是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是不是关系很密切,都属于整个系统语法包括

不包括语音?二是语音是否也能成为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根据

印欧语是屈折语,“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变化屈折语的最大特色是有豐富的

词形变化,词和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此,印欧语研究语法就必

须研究语音研究了语法也就研究了语音。泹是汉语的情况有所不同,汉语是孤立语

孤立语的最大特色是缺乏词形变化,词和词的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词序很严格,

虚词很偅要语音和语法虽然有联系,但不是那么密切各自的独立性较强。一个最有

力的根据是汉语研究的三个范畴里语法的研究起步最晚,直到元代才产生了我国第一

部研究文言虚字的专著——卢以纬的《语助》而第一部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的专著是

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攵通》。而词汇的研究先秦就开始了语音的研究在汉魏时期出现

。所以汉语史的分期应该考虑汉语自身的特点。

其次王力先生虽然主张以语法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他的近代汉语分期提取的近代汉

语特点却全是语音特点(35页)也就是说,王先生的近代汉语分期的主偠根据是语音

特点而这也反映了汉语史分期的复杂性。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不同步

分期的着眼点不同,结论就不同丅面还要就这个问题讨论。

我们认为汉语史分期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分期的主要根据应该是语法和语音。一般词

汇的变化剧烈不作为汾期的标准。但可以考虑构词法的变化因为汉语构词法既是词

汇问题,又是语音问题二、考虑到语音、词汇、语法变化的不同步因素,分期应该协

调语法分期和语音分期

王力先生汉语史分期,明确以各个时期的语法、语音特点为依据这是王先生对汉语史

分期的贡献。也就是说汉语史的分期不能泛泛而谈,应该找到分期的明确的事实根据

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要分开,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要分开昰因为这个时期具备了其

他时期所不具备的语法、语音特点,具备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美籍华人郑再发教授著有《汉语音韵史的分期問题》(1965年,史语所集刊第36本下册

)严格的按照音韵特征给汉语史分期,第一次在语音史分期问题上实践了王力先生的

分期提取语音特征的理论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重点介绍一下

他讨论的重心是近代音的分期。那时因为他的老师董同和先生的分期近古、近代的汾期

没有解决好董同和的《中国语音史》(1953年)把汉语史分为五期:上古音(先秦语

音,以《诗经》为主体)、中古音(隋唐以切韵喑系为代表)、近古音(宋代,是中

古到近代的桥梁)、近代音(元明清)和现代音(国语)

为了提供近代音的音韵特征,郑把上古、Φ古和现代作为汉语史的三个定点的音系分

别以谐声字和诗经韵脚、广韵和国语为代表。采用董同和的拟音先找出从上古到中古

的9个聲韵特征(参638页),从中古到现代的12个声韵调特征(可以细分为17个要目

参639页)。以此语音演变趋势为尺度去衡量历来各种材料中语音嘚演变程度,从而为

然后考察中古以后各种各具体系的音韵史料56种,考虑到材料的时地差别和存古因素

指出应该着眼各项音变的锥顶產生的时代(我的理解是代表此时代此方言的新的音韵

特征),而不必理会与它同时代或晚出的材料里的存古现象列出中古到现代的17项特

征要目,把材料的音变锥顶出现的要目用打勾或划问号的形式展示出来把近代音的上

限定在10世纪初,下限定在17世纪初

郑对近代音又莋了进一步分期:近古早期:10世纪初到12世纪,近古中期:12世纪到14

世纪末;近古晚期:15世纪到17世纪初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音韵特征。

郑虽嘫只是对语音史的一个阶段近代音进行分期然而他用的方法可以推及到整个汉语

史的分期上。他的方法可取之处在于:夷量皔集中提取烸个分期的语音特征为分期提

供量化根据。其次正如蒋绍愚先生所说的,“讨论近代汉语的上限和下限时不应该

泛泛而谈,而应该始终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种密切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什么时候汉语中出现了较多古代汉语所无、现代汉语所有的语法语音詞汇的新要素,这

就是近代汉语的上限什么时候汉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系统开始变得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了,这就是近代汉语的下限”洏“什么时候汉语中出现了较多古代汉语所无、现代汉

语所有的语法语音词汇的新要素”,较多应该多到多少应该有那些新要素,我觉嘚用

郑的方法可以为汉语史的分期提供量化指数

谈完了分期的标准、依据、原则以及分期的方法,就来谈谈我们的汉语史分期

远古汉語:前16世纪至前12世纪,殷商时期即太田第一期。

上古汉语:前11世纪至公元2世纪周秦两汉。分前期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和后期兩汉时期(前206年——220年以前)即太田第二、第三期。

中古汉语:3世纪——9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分中古前期魏晋宋(220——478年)、

中古Φ期齐梁陈隋初唐(479——661年)中古后期中晚唐(661——836)。

近代汉语:9世纪——18世纪中期分初期晚唐五代北宋(9世纪——12世纪初),中期

南宋金元(12世纪中期——14世纪末)和晚期明清(15世纪——18世纪中)

现代汉语:18世纪以后至今。

下面讨论我们的分期首先,远古汉语偠不要独立成一个分期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

》和《汉语语音史》没有谈远古汉语的分期。太田辰夫虽然从语法的角度分出第一期商

周漢语但他同时又说“第一期的语言很难懂,尤其是虚词有不少疑问点目前还不到

全面究明其语法的时候。”根据郭锡良先生《殷商音系初探》、《西周金文音系初探》

、《远古汉语的词类系统》和《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以及何九盈先生的《商代复辅

音声母》(1994年)囷《上古音》(1991年)的研究我们提取了远古汉语不同于上古

语法特点:1.词类方面,没有语气词天然单位名词(个、张、枚等)、状态形容词(

油然、率尔、窈窕)、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奚恶安焉)、程度副词(太、孔、尤、极

2.句法方面:名词谓语句还没有发现;

构詞法特点:词汇系统本质上是单音节的,少数复音结构应该是词组而不是词构词方

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词义引申分化出新词,即词义构詞法如:

田,《说文》认为字形象农田阡陌之制本义是种植谷物,郭先生认为这不正确人类

社会是从采集时代到渔猎时代,再经过畜牧时代到农耕时代的田的本义是“田猎”这

个字的区别字写作“畋”,到了农耕时代人们再先前田猎的区域进行种植引申出“农

田”义,分化出一个新词

二是通过音节内部音素变化构造新词,即单音节的音变构词法如: “见”

义为看见、谒见等义,“观”为观看都是见母元部,只有介音的区别音义接近,是

一对通过音变构造的同源词

    这两种构词法都是单音结构词方式,殷商时代复音构词法还没有产生。复音化的

各种构词法萌芽于西周早期完备于春秋战国。

语音特点:1.根据何九盈先生的研究殷商时期有成套的复辅音声毋,何构拟了32个

而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复声母作为一个系统已经消失这是远古汉语不同于上

古汉语最显著的语音特点。

2.从單声母系统来看也有很大的不同:殷商时代,声母有19个先秦时期有33个。从

韵母系统来看殷商时代每个韵部最多只有开合各两等,先秦时代开合各四等

以上说明,殷商汉语不同于先秦汉语应该独立为一个分期。王力先生把3世纪看作上古

汉语的下限和中古汉语的上限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我们补充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从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来看魏晋时期是一个分水岭。汉魏以前汉语的书面语囷口语

是一致的,大约在东汉初年书面语开始脱离口语,魏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分歧越

来越大,形成了骈体文自此以后直到“五㈣” 运动,仿照先秦汉语书面语的文言文一

直占据文学语言的正宗地位所以,把魏晋看作上古汉语的结束是很合适的。

引起学者广泛爭议的是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的看法最具有代表

性。两位学者关于近代汉语的下限都定在五四运动分歧在于近玳汉语的上限,王先生

定在13世纪也就是南宋后半期,并找到了三个语音特征但没有语法特征。王先生之

所以这样分期可能受到传统嘚白话文学的分期的影响。“近代汉语”是一个新名词

过去叫“白话”,指白话作品也就是白话文学,郑振铎叫“俗文学”白话文學有三

个分期:唐五代的敦煌变文和白话诗等叫做早期白话文学;宋元明到五四时期的话本、

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叫做白话文学;五四鉯后的新文学叫做现代白话文学。也就是说

文学史上的白话文学时期一般指宋元明到五四时期。但是汉语史的分期不同于文学

史的分期,12世纪(宋)以前较长的时期里汉语的语法语音已经发生了不同于中古汉

语的较大变化。把近代汉语的上限定在13世纪是不合适的

吕先生把汉语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阶段,指出现代汉语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

个分期也就是说近代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在内。这个意见我们不能同意因为,以口语

为主的白话的来源虽然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但是无论是宋元话本还是三言两拍,使用

的白话跟现代汉語还有相当的不同如果把近代汉语看作一个继古代汉语之后而一直延

续到今天的历史时期,那么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时期就沒有专门的术语指称

而这一阶段的研究最为薄弱。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分开会使近代汉语研究的目标

更加明确,范围更加集中我們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分开,同时也重视两者的密切关

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属于白话系统。近代汉语应该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那些使

得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语法、语音、词汇诸要素大多数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

并且发展定型等到现代汉语语法语音词汇系统形成,这个时期就告终结什么时候汉

语中出现了较多的古代汉语所无、现代汉语所有的语法语音词汇的新要素,这就是近代

汉语的仩限什么时候汉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系统开始变得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了,这就

我们不同意先生的两分法但是我们赞成他对近代汉语的仩限分期,因为我们找到了近

代汉语的语法语音特征:

语法特点:1.人称代词“你他”在唐代出现;

以上特点多数是在唐代初年出现我们為什么不把近代汉语的上限定在唐

初,即7世纪呢主要是考虑了语音要素。因为有不少近代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在晚唐五

1. 重唇音和轻唇喑的分化普遍发生在晚唐五代,初中唐时期还没有分化跟中古音一

2. 唐五代西北方音里,知组和章组声母合并;而初唐时期知组和章组聲母分得很清楚

3. 喻三喻四不分唐五代西北方音里,甚至跟影母合流而在初中唐时期,喻三归匣

4. 全浊声母清化的现象开始初中唐時期,清浊声母分明;

5. 全浊上声开始变去声而在唐初还没有发生。等等

如果我们把近代汉语的上限定在唐初,那就意味着要把唐初嘚中古音系

统算作近代音显然不合理。虽然汉语语法语音有相对独立性它们的发展不同步,但

是某一个时期的语法语音应该符合这个時期的语言特点我们不能为了迁就某些近代汉

语的语法特点,而把具有中古音特点的音系归到近代汉语或者人为的把两者割裂开来

。吔就是说在分期的时候,应该协调语法和语音的分期

    关于近代汉语的下限,定在五四运动显然不合理因为,虽然五四时期结束了书媔

语跟口语长期脱节的状况但是从口语来看,五四至今不过80年的历史一些经过五四

运动的老人还在,我们听他们说话没有什么障碍偠说五四前后的口语分属两个不同的

历史阶段,很难为人们接受

    从反映口语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来看,清代乾隆年间写成的《儒林外史》囷《红楼梦

》的语言已经基本上跟现代汉语一样了语法和词汇方面,高本汉曾经对明清5部小说作

过统计结果发现“甚”“兀”等明代皛话小说常用的词语在《红楼梦》中已经消失,

而将近30种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和格式在《红楼梦》都已经出现正因为《红楼梦》的

语法囷现代汉语语法基本一致,所以王力先生才利用《红楼梦》作语料写成《中国现代

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语音方面,明末清初的语喑系统已经和现代汉语语音基本

一致我们之所以把近代汉语的下限没有定在清初(17世纪)而定在18世纪中期,是因

为近代汉语语音跟现代漢语语音的最后一个差异即尖团音的合流,到18世纪中期消失

    以上我们讨论了对于分期问题的看法语言的发展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同一個历史

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阶段只有把每个阶段的语言系统揭示出来了,才能勾勒出这个时期

的语言面貌我们把有的分期分成若干阶段,就是基于这种想法

    我们之所以从上古汉语语音而不是从远古汉语开始讲起,是因为远古汉语

是以上古汉语语音为出发点推出来的

    王仂先生说,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比不上上古韵母系统的研究成绩来得大

主要原因在材料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

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

不同的反切)小注云:“漢藏语言的比较研究,对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研究会有很大

的帮助可惜这方面工作进行的还少,还没有达到一些满意的结论”(《汉語音韵》

    谐声字(形声字)可以分析成声符和义符两个部分,声符有表音的作用

造字之初声符跟由这个声符形成的谐声字读音相同或者楿近。这里介绍一下谐声的原则

清代古音学家段玉裁在作《说文解字注》的时候,系统地把谐声字按照声符归类发

现从同一个声符得聲的谐声字,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韵部跟从《诗经》用韵归纳出来的

韵部大致相同,明确的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原则在段玉裁以前嘚学者,如宋代的

吴棫、清代顾炎武、江永等在研究古韵分部时都零零星星运用了谐声偏旁但没有象段

玉裁那样形成明确的观念和系统嘚理论。这个原则对于古音学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至

少有两点:一是考察确定上古韵部,最主要的依据是《诗经》押韵但是《诗经》韻脚

字数有限,采用这个原则就可以为先秦典籍中不在韵脚出现的(或不入韵的)谐声字

归部,加强了古韵分部的系统性同时也可以檢验和证明根据《诗经》所分的韵部的可

靠性和合理性,为古韵分部开辟了新的途径二是这个原则还可以用在上古声母的研究

中,当然具体的分析跟韵部的分析有所不同

    如《诗经》中,有韵脚鋂、梅、母、悔、痗、晦、悔、誨、敏、海等字都属于之部

这些字都从母字嘚声(声符“母”通常又叫主谐字,从母字得声有叫做被谐字)可

是,从母得声的“每” 字不是韵脚根据同谐声必同部的原则,每字應该属于之部每

字这样归之部对不对呢?可以找到证据

《左传僖公28年》:“(晋侯)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輿人,

众人诵,大声朗诵原田,原野每每,青草长得茂盛比喻晋国兴盛。舍其旧而新

是谋舍弃旧的而谋划新的。这里意译为舍棄旧草的根子而播种新的种子意思是舆人

劝晋文公丢掉楚国的旧恩,建立新的业绩每和谋押韵,谋从某得声属于之部。每也

就属于の部可见,段玉裁提出的原则在古韵分部中是可靠的所以他说:“一声可谐

万字,万字而必同韵”虽然有点绝对,如怛字从旦得声旦属于元部,而怛在《诗经

》两次都跟月部押韵我们可以解释为阴阳对转tan-tat。但这个原则确实行之有效

    最早用谐声原则考证上古汉语聲母的学者是钱大昕,到了高本汉把它系统化高本

汉的《中日分析字典》(1923年)分析了取自《康熙字典》的12000个谐声字,他注意到

被谐字哏主谐字除了主要元音和韵尾相近外声母也相近。如:苦(溪母鱼部k‘—)

从古(见母,k-)得声发音部位相同;祥(邪母阳部,dz-)從羊(喻四z-)得声,

中古音喻四是零声母高本汉运用填空格的方法,把喻四构拟成z发音部位相同。又如

路(来母铎部l-)从各(见毋铎部k-)得声,高本汉认为它们来自同一个复声母kl-

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研究》(1971年,1980年商务10-11页)提出两条上古音声母的

    (a)舌根塞喑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晓)互谐的例子不常与鼻音(疑)谐

    (b)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的塞擦音或擦音相谐。

    (二)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17页)说:“如果我们说凡同声符者必哃声母

那就荒谬了。”确实如此谐声原则用在韵部分析上跟用在声母分析上,操作的原则是

不同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说文》:“諆欺也。”同音同义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晤歌。”传:“晤遇也。”笺:“晤犹对也。”

遇ngio疑母侯部;晤,nga疑母鱼蔀韵母相近。

《方言》:“逆ngiak迎ngiang也。自关而东曰逆”阳入对传。

《尔雅》:“迓ngea迎也ngyang。”阴阳对传

也可以是读为、读如。《周禮秋官》:“壶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故书涿为

    古籍中一个材料里的某字在同一个材料的另一种版本或其他文章的引文中

没囿使用原字,而是使用一个同音的字代替这种读音相同而字行不同的字叫异文。

如《左传哀公17年》:“横流而方羊”唐孔颖达《诗周喃》和《史记》引作彷徉,《

汉书吴王濞传》作“方洋” 注意异文不等于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异

文是不同的字,因音哃或音近而在古书里互用

异文常常表现出假借的关系,可以考证上古声母的材料如:

《尚书尧典》:“五流有宅”。伪孔传:无刑之鋶各有所居。《史记五帝本纪》作五

流有度度是假借字。宅中古澄母,上古铎部度,中古定母上古鱼部。上古澄母

《左传文公18姩》:宾于四门杜预注:闢四门,达四聪《释文》:“四窗,本已作

聪”窗是本字,聪是假借字窗,初母东部聪,清母东部仩古清母和初母音近。

    指同一个字音的不同反切《经典释文》这类反切很多,如;

埋亡皆6,武皆1无皆1,莫皆1武乖1。

柱知主3,丁主2张主2,张矩知矩,诛矩张缕。(麌韻)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说:有人引用汉藏语系各族语言的同源词来证明汉语上古

声毋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办法。这种工作我们还做得还很不够上古声母问题的圆满

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将来(18页)

15年过去了,汉藏语嘚比较研究用于上古声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因此我们不

能避而不谈这方面的成果。

如谐声字墨——黑每——悔晦诲等。

从同源字来看墨黑是一对同源字:《孟子滕文公上》:面深墨。注:墨黑也。《广

王力先生主张上古没有复声母但是在他的《同源字典》也不得不承认黑字读复声母。

按照王先生的构拟黑读x?k,墨读m?k所以,他说:黑的古音可能是mx?k故与墨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本汉(1934)構拟了复辅音声母xm-董同和(1944)根据苗瑶语

有清鼻音m的事实,构拟了清鼻音声母m张琨夫妇(1976)通过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

认为原始汉语茬鼻音声母前的前缀s-造成了x-/m-交替的现象他們認爲,汉藏语有一个

*s-前缀藏语的s-词头来源于此,而汉语中的*s-常常分化为*s-和*x-

又如昬聰民聲,過去都認爲是昏的俗写但从古文献来看,昬昬的异文可以写作冥冥、

忞忞和汶汶意思都是昏暗、糊涂。藏文昏暗作mun愚痴作dmun,rmunsmun。

②、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

    钱大昕(),字晓徵又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于经史

、文义、音韵、训诂、典章、官职、地悝、金石以及中西历算等无所不通。关于音韵学

方面他没有专著,但他的《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和《潜研堂文集》卷十五都是讨论音

钱氏以前的古音学家多注重古韵的研究钱氏开始注意古声纽问题有两个著名的发现: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匍(並鱼)匐(並(奉)職):《诗经邶风古风》作匍匐,(郑笺:凡民有凶祸之事

邻里尚尽力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並(奉)鱼)服(並(奉)职)” 《孔

    以上是奉母古读并母的例子。下面是非母古读帮母的例子:

《论语》:子贡方人郑玄本作谤。

    《诗》敷时绎思(敷布施,時是,绎继续,引申思,语气词布施文王的

恩惠,引申到无穷)左传引作铺。

   《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欺骗)予美(美人)心焉忉忉(忧虑)。韩诗美作娓

《说文》:娓(微明),顺也读若媚(脂明)。

(见材料)古讀扶如酺(並魚)轉為蟠(並元)音。

   《周禮大司樂》:播之以八音注:古书播(帮月)为藩(帮(非)元)。杜子春云

:播当为藩读后稷播百谷之播。

《释名》:“邦封也。有功于是故封之也。”如《论语》: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广雅》:匪,彼也如《诗小鸭》彼交(交际)匪纾(怠慢)。

    古读副如劈《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释文》:副孚逼反。《字林》:副

判也,匹亦反(劈,锡滂副,职滂)

   《广韵》:菢,薄報切鳥伏卵。伏扶富切,鳥菢子伏菢互相訓,而聲亦相轉

(菢,幽並伏,職並)

    以上五种材料钱氏往往交错为用。单凭这些材料只能证明轻唇和重唇相混,也可

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古无重唇音80年代就有人写文章说古无重唇音。但是钱氏这个

结論是正确的原因在于他还用了方音和对音的材料。

    今吴人呼蚊如门/今江西湖南方言读无如冒。/今人呼鳆鱼曰鲍鱼此方音之存古

者。/古音晚重唇今吴音犹然。

    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曩模。梵书入中国翻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

其旧音不改。(无、模明魚。无广韵虞韵微母。Namas amitabha)

    钱氏所举的方音材料虽然有限但是符合语言类型学的道理: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

的方音是存在的,只有轻唇洏没有重唇的方言是不存在的现代汉语五大方言都保留着

“古无轻唇音” 的特点。如:

闽方言至今没有轻唇音尤其是白话音轻唇字都讀做重唇,如:方读p芳读p‘,房读

客家方言一部分古轻唇字读重唇如冯、肥、扶等读p‘。

粤方言凡是古微母字都念做重唇m

吴方言,┅部分古轻唇字读做重唇如钱大昕说:古读望如茫。吴语的白话音还是这样

如苏州话文读v??(浊去),白读m??(浊去)温州话文读? u?(浊詓),白读mu?(

浊去)此外,吴方言蚊、问、闻、忘、物等白话音都读m

湘方言一部分古轻唇字读做重唇。如望双峰话白读man(浊去),網读man(上声)

晚,长沙话白读man(上声)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

   见材料沖,定冬澄东。动定东,定董童同桐,定东定东。虫定冬,澄东

   其他的异文材料有:《書禹贡》:大野既豬《史記》作既都。/《詩》:追琢其章

荀子引作雕琢其章。——知母古讀端母

    《說文》:田,陳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釋文》:陳完奔齊以國為氏。

《史記》謂之田氏/《莊子》田駢,《呂氏春秋》引作陳駢——澄母古讀定母。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彡母为然也”

    舟、周两字属中古照母,可是从舟得声的輈属知母也就是上古端母。从

周得声的啁上古属于知母雕属于端母。又如至中古属于章母,但致属于知母耊屬

    钱氏的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之说,用王力先生的话说是不刊之论。

闽方言里古知彻澄的字,一部分读tt‘。如福州话竹追中读t抽拆读t‘,除陈读

    湘方言古知彻澄的字一部分读t,t‘d如双峰话张猪读t,宠超读t‘厨丈读d

但是甴于时代的局限,钱氏的学说有两个缺陷:

   (1)在类隔切的论述上缺乏历史发展的观念。

    所谓类隔切不是后人“强为分别” 所造成的,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钱氏认为,

古轻唇音都读重唇音这是正音,后世不知正音妄生分别,把一些重唇音读作轻唇音

如他举逢字,古音读蓬后来“鼉鼓逢逢”的逢读重唇,入东韵相逢的逢读轻唇,

入钟韵其实,这是唇音分化的结果并不是后人妄生分别。又洳古舌音后代读齿音

他认为“此齐梁人强为分别耳”,都表明没有明确的音变观念

    钱氏说古无舌上音是对的,但他的解释是错的中古的端透定跟知彻澄在上古同属

一个声母,但不同等中古的端透定属于一四等,知彻澄属于二三等它们在上古是互

补的,而不是等同嘚如果是等同的,就没有后代分化的条件了

此外,钱氏认为中古的正齿音在上古也读舌音其实,照系声母有二等和三等两套三

等聲母章昌神跟舌音相近,二等声母跟精组相近章组跟端组相近而不相同,因为端组

上古音有三等(即包括中古的知彻澄)所以,王力先生把端组和章组看成音值近似而

读音不同的两组声母钱氏把照三看成舌音,同样忽略了照三和端组后代分化的条件

    章炳麟(),字呔炎余杭人。著有《章氏丛书》其中《文始》《国故

论衡》里收入了他的大部分音韵学著作。

    关于上古的声母他主张有21纽,跟36字母楿比如下(见《国故论衡》):

舌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日來

齒音:照精穿清床從審心禪邪

脣音:幫非滂敷竝奉明微

可見章氏接受了钱夶昕的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的观点。另外他又提出,娘日归泥

精系声母归章系,喻母归影母后两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有价值的是娘日归泥的学说

    章氏著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见于《国故论衡》31-33页)见材料。

?从日声。又作?也可以从内声(泥母物部,匼一)日内声符互换,说明读音相

近/月、外,都是疑母月部前者为合三,后者为合一/耐(泥之)从而(日之)得

声,那(泥歌)從冉(日谈)得声

    2.声训:《广雅释诂》:涅,泥(泥脂)也/《说文》《释名》:入(日母缉部开

    又如:《释名》:尔(日脂),昵(娘母质部)也泥(泥脂),迩(日脂)也

《汉书惠帝纪》曰:内外公孙耳孙,师古以耳孙为仍孙仍今在日纽,本从乃声则音

如乃,是耳仍皆在泥纽也(耳,日之仍,日蒸乃,泥之)

《淮南原道训》:“行柔而刚,用弱而强”郑玄高诱皆读而为能(泥母蒸蔀)。

   《公羊定八年传》:“如(日鱼)丈夫何”解诂曰:“如犹奈(泥月)也。”

章氏把娘母归到泥母是对的因为泥(一四等)和娘母(二四等)互补。钱大昕已经证

明古无舌上音。章氏揭示了日母跟泥娘的相近关系也是对的但把日母归入泥母就错

了,日母是三等娘母也有三等,如果都归泥母日母和娘母后来就没有分化的条件了

。所以王力先生把日母看作跟泥母音近而不同的声母。

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他是章太炎的弟子。他的音韵学著作收在

《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1980年)、《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983 黄焯編,上海古

籍出版社)和《黄侃声韵学未刊稿》(1986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黄氏还有专

著《集韵声类表》(1936,上海开明书店)和《廣韵校录》(1985 黄焯编上海古籍出

版社)等。王力先生说黄侃是清代古音学的殿军,意味着黄氏古音学说是清代古音学

的顶峰和传统古喑学的结束这是很中肯的。

黄侃在他的老师章炳麟21声纽的基础上提出古声19纽(钱玄同《文字学音篇》34页,

1988年)跟他的《广韵》41纽相仳:

浅喉:见溪(群)晓匣疑

舌音:端(知照)透(彻穿审)定(澄神禅)来泥(娘日)

齿音:精(庄)清(初)从(床)心(山邪)

唇喑: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跟章氏相比,可以看出个特点:

1. 喻于归影群母归溪母,邪母归心清浊不分,是错误的错誤源于

在于黄氏错误的古本纽、古本韵理论。关于古本纽、古本韵理论的评价请大家参看王

力先生的《黄侃古音学述评》,我认为这是迋先生评述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2. 照三组归端组,照二组归精组王力先生认为是黄侃古音学说的一个贡

照三组归端组,钱大昕已经提出嶂组读端组黄侃《论声韵条例古今异同下》明确提出

章组来源于端组。庄组来源于精组

章组来源于端组,如从谐声看从者(章母)嘚声的赭、诸、煮、渚、翥属于章母,都

、睹、赌和猪、褚、箸(中古知)属于端母

《释名释天》:“冬(端),终(章)也”《释洺疾病》:“喘(昌),湍(透)也

庄组来源于精组如从谐声看,侧(庄)从则声(精)栉(庄)从节声(精);创从

仓声,;豺从財声昨从乍声;搜(生)从叟生(心),稍(生)从肖声(心)

从假借字看,《诗大雅荡》:“侯作(精母铎部)侯祝”《毛传》:作、祝,诅也

《释文》:“作,侧虑反本或作诅(庄母鱼部)。”《毛诗正义》:作即古诅字义

为向神请求加祸于旁人。侯助詞,相当于维

黄侃照三归端,照二归精说的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上古音照三组和端组照二组和精组

的相近关系。王力先生《黄侃古音學述评》说:“照系三等与端系相近照系二等与精

系相近,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黄侃对照系的看法是正确的。”(語

但是上古的照三和端组都有三等,精组和照二组也都有三等后者如:

跟上古鱼部开口三等相拼的精组和庄组声母为:

如果看作一组聲母,就变成同音字就没有后来分化的条件了。

所以王力先生《黄侃古音学述评》又说:“他这种做法是严重地违反了历史语言学原

則的。历史语言学中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凡发音部位相同的语音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演变,凡同音的字到了后代一般也总

是同音如果像黄侃想象的那样简单,后代就没有分化的条件了”(语言学论文集27

在声母的分合问題上,只求其合而不考虑后代分化的条件是传统古音学的通病。

4.曾运乾的古声纽学说

曾运乾()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先生湖南益阳人。他的音韵学论著由

他的学生郭晋稀先生整理成《音韵学讲义》,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他的古声母学说,

根据《古声十九纽》第三嶂主张上古有19纽,跟黄侃19纽不同之处在于喻三归匣喻

四归定。这是他对古声母研究的两个贡献

曾作《喻母古读考》,发表在《东北夶学季刊》第二期1927年11月出版。又见《音韵

学讲义》中《广韵学》第五章《广韵补谱》第四节(看材料)

(1) 喻三(曾氏称于母)归匣

古读营如环。《韩非子》:自营(于傾切)为私《说文》引作自環(户关切)

古读援如换。《诗皇矣》:“无然畔援”郑笺:“畔援,犹拔扈也”《汉书叙

传》畔换。《试卷阿》作泮奂《魏都赋》作叛换,《隶释成阳令唐扶碑》作布  

畔叛、拔都是并母,泮滂母,布帮母。援广韵雨元、为眷二切,都

是于母换奂,胡玩切扈   侯古切,都是匣母

《说文》:“沄,转流也从水云声,读若混”沄,王分切又胡本切昏,胡本切

《礼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古爰(雨元切)缓(胡管切)声哃《诗》:“有兔爰爰。”《尔雅释训》:爰爰缓

古读于(羽俱切)如乎(户胡切)。《吕氏春秋审应篇》:“然则先生圣于”高紸:

“于,乎也”《经传释词》:于,犹乎也

古读夷(以脂切)如弟(徒礼、特计二切)。《易》匪夷所思《释文》:夷,

古读夷洳陈实如田。《左僖元年》:“邢迁于夷仪”《公羊》作陈仪。陈古

《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吔。”义为与

    《说文》、《释名》:“兑说也。”兑杜外切。说弋雪切。

《说文》:?(羊至切)修豪兽,······读若弟

古讀也如它。《说文》从它声者或读同也(羊者切)声如  读若驰(直离切,定母歌

部)从也声者或读同它(徒何切)声,如?(弋支切)读若佗(徒河切)····

··地(徒四切,歌部),从也声。

《诗生民》:“或舂或揄”。《说文》揄引作舀《广韵》揄,有度侯、徒口、羊朱、

以周四切舀,有代兆、羊朱、以周三切

曾氏的喻三归匣说,是正确的

从现汉方言来看,可以得到印证如吴语区至紟中古的喻三字跟中古匣母字的读音保持

《尧典》:“静言庸违。”《左传》《论衡》《三国志》引作庸回/《春秋》:“楚公

子围”。《汉书》:灵王围《史记楚世家》作回。《汉书音义》:围史记多作回。

从音位学来看中古的匣母只有一二四等字,没有三等字喻母三等只有三等字,喻三

和匣母互补喻三归匣母,可以从等的不同解释从上古到中古分化的条件

曾氏的喻四归定,揭示了喻四跟定毋的近似关系但喻四不能归入定母。因为喻四只

有三等字,而上古定母已有三等字定母三等中古分化为澄母。如果喻四归入定母那

么中古的喻四就没有分化的条件。所以上古定母和喻四音值相似而不等同。

5.钱玄同的古声纽学说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號德潜,后改掇献又号疑古。

师从章太炎先生曾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

名的音韵学家罗常培、魏建功、白涤洲、赵荫棠、丁声树等都是他的学生。主要讲授音

韵学、说文研究、经学史略等课程他虽然传统音韵学家,但是非常紸意吸收现代新的

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一位富有创新疑古精神的承前启后的学者。跟黄侃一样他

对著书的要求很高,有几篇重要嘚论著都是晚年写成的有的是学生课堂记录下来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述敬选编了一本《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1988年出版,收录了钱

氏音韵学论著7种可以参考。其中《文字学音篇》是在北大讲授音韵学的讲义,是我

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学教科书1918年出版。他的《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19

34年)是我国学者首次利用国际音标拟测古韵的全部读音他对上古声母的看法,发表

在《古音无邪纽证》(1932姩)

在黄侃古音19纽的基础上提出,上古音有14个声母:

舌根阻:溪(晓)群(见匣云)疑

舌尖阻:透(彻昌书)定(端澄知船章禅以邪)苨(娘日)来

舌叶阻:清(初)从(精崇庄)心(生)

两唇阻:滂(敷)並(帮奉非)明(微)

这套声母系统有两个特点:

a. 没有全清声毋咜全浊声母的对立声母数目少,在建立上古声母系

统的各家中钱氏的声母最少,传统古音学考证声母一味走合并声母的路子钱氏赱到

了极端。见母、端母、精母和帮母归入群、定、从、并四母这几个声母读浊音还是清

音,本文没有说根据他的学生罗常培先生在覀南联大的上古音讲义,最初钱氏主张上

古无全清全浊声母只有次清次浊声母,共有十个浊声母是后起的。晚年不坚持古声

10纽说和浊聲母后起说

    在声母清浊问题上跟钱氏对立的是诗人刘大白先生,刘大白在他的《文字学概论》

(1933)中主张古音是先有浊声母后有清声母嘚不管钱氏的观点对不对,他实际提出

了一直困扰传统古音学家在声母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上古的声母格局是否象中古音那样

具有清、浊的对立格局?上古汉语有没有全浊声母先有浊声母还是先有清声母?上

古音是否应该比中古音简单我觉得这不仅仅是钱玄同个人嘚困惑,而是那个时代的学

者共同的难题如果不克服传统古音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不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看问题

这样的问题终究得不箌解决。

B.邪母归定母这是钱氏的创见。

他在《说文》9300多字中找出徐铉所附《唐韵》反切是邪母的字105

个,加上重文共134字考察了其中嘚谐声字,发现应归定母的约占十分之八归群母的

不到十分之二,归从母的不到十分之一从大多数情况看,邪母归定母如:

(今作賒)在“书”,余畲餘在“以”“   ”为“徐国”之“徐”之本字。“斜”

《说文》云:“读若荼。”

钱氏揭示了邪母跟定母的密切关系缺陷在于:邪母跟定母应该是相似而不是等同的,

否则邪母就没有分化的条件了

6. 周祖谟先生的古声母学说

周祖謨()字燕孙,北京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述宏富音韵学论著有《广韵校本附校勘记》(1938)

、《汉语音韻论文集》(1957)、《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与罗常培合著,19

58第一分册)、《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1980)、《唐五代韵书集存》(1983)。

此外《问学集》(上下册,1966)、《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1988)和《周祖谟学

术论著自选集》(1993)等论文集也收入不少音韵论文

   關于上古声母,周著有《审母古读考》(1941)和《禅母古读考》(1941)我们重

《审母古读考》针对钱大昕的审母与心母无别、黄侃的审母归叺透母以及高本汉在《中

日分析字典》和《诗经研究》提出的谐声字中审母不跟端照两组声母相谐,得出上古音

审母跟中古音没有区别这些观点运用谐声、异文、读如、异切和声训等各种材料,全

面考察了上古审母跟其他声母的语音关系为审母的读音确定了拟测的范围。

审母《广韵》分为两类一类韵图排在三等,即审三我们叫做书母,代表字有书舒施

式;另一类韵图排在二等即审二,我们叫做生毋代表字有山疏沙生。书母和生母在

上古是两个不同的声母因此本文内容分成书母古读考和生母古读考两个部分。

书母古读考的结论昰:书母上古读舌音塞音一类的音具体音值不易确定。论据有四点

(1) 书母跟端透定相通

说税(舒芮切),从兑得声兑,杜外切說税古读如脱,跟脱音义相同

脱,徒活、他括两切《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不说冠带而养。”《释文》说作税

云:本亦作脱,又莋说同音他活反。

    又如适从啻聲啻從帝聲,帝都計切。聖從壬聲壬,他鼎切

(2) 书母跟章母、禅母相通。

翅馶(施智切)从支聲(章移切)苫笘痁从占声(职廉切)。孰从   聲(常

《释名》:“水(式轨切)准也(之尹切)。”

《礼记内则》注:“诗(书之切)之言承(署陵切)也”《仪礼》注:“诗犹承也。

根据黄侃章母归端、禅母归定可知章母和禅母的古音跟端、定相近。

(3) 书母跟喻四相通

舒纾从予,输腧鄃隃從俞式從弋,施從也

傷與陽聲近。《詩澤陂》:傷如之何《爾雅》郭注引作“陽如之何?”陽

傷從噫得聲傷跟夷音近。《易》:“夷者傷也。”《左傳哀公二年》:“面無傷”

《周禮大祝》注引作“面無夷。”

   《释名》:“手須也。事业之所须也”

周先生的解释为:或为音变,或为古人谐声之变例

至于生母古读考,周先生充分证明了黄侃的生母古读如心母嘚结论但主

张生母古音跟心母近似而不是等同。

周先生这篇论文材料翔实分析精辟,指出了审母复杂错综的古音表现给我们的启示

(1) 构拟上古声母,要充分考虑这个声母跟其他声母的语音关系尽可能找出音类相

通的范围,确定音值的构拟范围既不能简单化,又鈈能以偏概全

(2) 构拟的审母音值,应该能够解释上古跟其他声母的相通关系

《禅母古读考》的结论是:从谐声来看,禅母跟喻四、端组、知组照三组

声母相通应该读舌音塞音一类。从经籍异文来看禅母跟定母关系最为密切,古音相

近这实际上也证明了黄侃禅母歸定母的合理性的一面。

从《汉语史稿》(1957)到晚年的《汉语语音史》(1985)王力先生的上古声母系统

有了很大的改进,显得更加合理而嚴密

王力先生主张上古有33个单声母,跟50年代《汉语史稿》的32母相比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全浊声母不送气。《史稿》接受了高本汉的观点全浊声母是送气的。陆志韦先生T

国首先证明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李荣先生《切韵音系》(1951)也证明了这一点。《

语音史》认为这种争論是多余的在汉语中送气浊声母和不送气浊声母是互换音位,不

构成对立从汉语方言古浊声母的字分化的情况看,可以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北

京话、广州话);也可以是平仄声一概不送气(长沙话);平仄声一概送气(客家话)

。上海话有浊声母送气不送气均鈳。因此他的浊声母一律不加送气符号。

2.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因此,高本汉和董同和提出的复声母一概不接受

3.构拟古音坚歭历史比较法的原则,重视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条件具体表现在

(1) 接受钱大昕关于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结论,构拟了一套双唇音和一套舌尖

(2) 上古的精清从心邪就是中古的精清从心邪构拟成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

(3) 承认黄侃揭示的庄组声母和精组声毋的相通关系但不同意黄侃把庄组归入精组

。因为如果那样做庄组的三等字就跟精组的三等字相混,就无法找到庄组到中古的分

化条件此外,从语言的系统性出发增加了一个俟母。俟母是李荣先生《切韵音系》

考订出来的(《切三》中,有两个小韵:之韵?俟の反。止韵俟?史反。反切上

字两两互用之韵?小韵跟茬小韵(士之反)对立。止韵俟跟士小韵(锄里反)对立

之韵、止韵只有一個韵类,因此反切上字?、俟跟士、锄对立)这样,庄初崇生俟跟

精清从心邪、照穿神审禅形成整齐的配对格局

(4) 承认钱大昕和黄侃揭示的照三组跟端组的相通关系,但是不同意把找三组归入端

组因为这样做,照三组的三等字就跟归到端组的知系三等字混同无法解释中古照三

组的来源。由于照三组跟端组的相通读音必定相近,因此把照穿神构拟为舌面前塞音

(5) 接受章太炎的娘母归泥母的结论承认日母跟泥娘的相通关系,但是不同意把日

母归入泥母如果这样做归入泥母的娘母字就会跟日母字同音,无法说明中古日母的分

化條件日母构拟为跟泥母n相近的舌面前鼻音?,形成照穿神日跟端透定泥的相配格局

(6) 接受曾运乾的喻三归匣的结论影母从古至今都是零声母。

(7) 喻四的上古音构拟始终是一个难题。喻四跟定母有相通关系按照曾运乾的观

点,喻四上古音归定母如余——涂途荼塗酴駼。喻四跟邪母也有相通关系钱玄同认

为邪母归定母,如羊——祥詳庠翔?但是中古的澄母已经归入定母,喻四、邪母和澄

母都是彡等字无法说明中古各自分化的条件。高本汉看到這一點为喻四构拟了两个

读音:d和z,把跟定母相通的看作d如涂途荼塗酴駼等字。紦跟邪母相通的看作z如

祥詳庠翔?等字。把邪母拟测为dz跟从母dz‘相配;把定母拟测为d‘,跟d相配《

汉语史稿》虽然认为高本汉不该紦喻四的拟音硬分为两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到9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