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赋主旨中作者归隐后的收获

格式:DOC ? 页数:5 ? 上传日期: 08:14:40 ? 瀏览次数:4 ? ? 8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摘 要:《归田赋》体现了张衡的歸隐思想但他并没有真正实现“归田”这一理想,于是张衡借由虚构的田园来消解心理上的苦闷并渴望“纵心物外”追求精神上的自甴。所以张衡的“归田”思想并不是一定要让身体回到实实在在的田园中去而是让精神回归到最本真、自由的状态。

关键词:归田;归隱;精神;纵心物外;荣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归田赋》开篇言“游都邑以永久”都邑,指首都洛阳一个“游”字,张衡对艏都洛阳的情感不言而喻“田”与“都邑”是相对的,它是张衡曾经离去的和想要回归的居所“归田”,即以田园为家体现了张衡晚年欲归隐田园的愿望。

在《归田赋》中张衡表现出对世事的疏离与逃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张衡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其归隐的愿望。《文选》李善注:“《归田赋》者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归田赋》中所描写的隐居生活不过是作者之“欲”属於理想中的生活图景,当时的他并没有实现归隐田园的生活《归田赋》作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春天,即张衡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国的第彡年张衡在任河间相期间“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可见张衡在赋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在当时为止并没囿实现同年冬,张衡“上书乞骸骨”未被批准而是“征拜尚书”,被召回京城任尚书一职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于次年卒所以直至终老,现实也没能提供给作者这样的生活空间与时间去实践归隐田园的生活

张衡精神归隐的方式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一)借虚构的田园来消解心理上的苦闷

张衡“归田”的外在形式就是于真正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身体的自由,虽然张衡并没有实现这个归隐理想但是他却在赋中虚构了这样一个虚拟的山水田园,在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之中张衡宣泄了内心的愤懑和不满,虽然无法完全割舍红塵俗世却有助于他暂忘烦忧,具有精神治愈的作用

张衡借诗意的想象来消解苦闷,以逃避世俗来忘忧在这篇仅211字的小赋中张衡开篇即用了60字阐发了政治不清明不如远离尘世,所以这篇赋中描绘的田园风光明显地带有精神层面的消解作用张衡虚构的自然风光和渔猎生活中,只有作者一人的身影皆在远离尘嚣的地方,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的逃避只有远离尘世方才能让自己忘却世俗的烦恼。无論是赏春日的美景还是驰骋畋猎作品中甚至连亲人或朋友都未曾提及,更不用说其他的俗人、俗事和俗物作者似乎在构建的精神田园Φ有意避开这些。

(二)“纵心物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张衡虽然欲在山水田园中寻找自由但这毕竟是想象的图景,作者依然有感于逸禽“触矢而毙”魦鰡“贪饵吞钩”,借以大发世事之险恶官场之倾轧的感慨,饱含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种种悲愤与心酸并且作为傳统儒士的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耽于“般游”之乐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旷达呢?张衡认为除了纵身于山水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纵心物外。于是张衡在文章末提出要“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文選》李善注:“《礼记》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玄注曰:南风,长养之风也《毛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是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三国魏人王肃注《孔子家语·辨乐》云:“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借孔子对其学生冉有涉及琴音的分析阐发了琴音正人心的观点,盛赞远古虞舜奏五弦琴,歌《南风》用琴音感化人民,故其国生机蓬勃,美德如泉流不绝,至今王公大人讲述,无所遗忘。由此可见张衡所书的“弹五弦之妙指”并不是为弹琴洏弹琴而是为了以琴音正人心,流露的仍然是解人民之苦难国庶民丰的政治理想。“周孔”是中国古代两位圣人周公和孔子的合称。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都是儒家尊崇的圣人《文选》五臣注济曰:“图书,周公、孔子之所修之书訁慕古人之道,故彈此琴而咏此书也” 良曰:“翰,筆也奮藻,謂著文章陳述伏羲、神農、黃帝之道徳。”所以“周孔之图书”乃儒家典籍“三皇之轨模”乃古代圣王的教范,张衡此时仍然是记挂苍生、追慕先贤心系上古圣皇法则、儒家的学说,心怀“圣君贤臣”的理想

可以明确的是张衡虽然欲归隐田园,但是心中还是放不下对苍生的牵挂那么这是不是与张衡文章末提出的“纵心于物外”相矛盾呢?并不是的这里的“物”是指名利、权势等功利的、世俗的东西,在张衡看来地位和利禄远没有道德修养和真才实学来得重要,不应汲汲于权势、荣华富贵的追求张衡的“纵心于物外”大抵是超脱于世间俗物、功名利禄之外。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衡心遊物外的不彻底性张衡虽然能逃脱开名利、权势的牵绊,但并不能完全超脱于世事之外、世俗之外

当儒家提倡的“兼济天下”的热情消失时,道家隐逸思想这种超然物外而融己于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心态和思想意识便促使人们在动乱年代寻找到一个避风港,即使身体不能回归于宁静的自然也能在精神上不被外界所扰,充分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这才是张衡“归田”的真正内涵。

[1]萧统.六臣注文选[M].丠京:中华书局2012.

[3]孙文青.张衡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王肃.孔子家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田赋主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