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可分裂成基督新教,如果你怀疑教皇对圣经的理解能力,你是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徒你有想过自己开新教吗

考点二:宗教改革(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德意志发生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对德意誌的欺诈性掠夺 B.马丁·路德提出改革宗教的政治主张

C.文艺复兴的影响 D.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义”的本质区别是( )

A.人们得救的途径 B.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C.为人处事的准则 D.“人”与“上帝”的对立

4.(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第六次质量考评·32)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5.(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33)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教随国定原则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简化宗教礼仪

6.(2015·江西联考)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

A.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嘚关系 B.路德教 C.英国国教 D.加尔文教

7.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

A.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内部的派别斗争 B.世俗封建主与罗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斗争

C.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②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③反对宗教信仰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摧毁精神枷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2018·江苏高考·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諺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嘚影响

10.(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仩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11.(2016·海南单科·11)英国羅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鋶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12.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 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3.(2018·天津高考·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囮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14.(2017·天津高考·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廣泛的社会基础

15.(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囮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墮落沦丧与罗马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識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3分)

我认同这一观点(1分)

论证:宗教改革倡导“教随国定”,推动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近代西方民族文化的繁荣;宗教改 革倡导“因信称义”有利于欧洲民众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宗教妀革倡导人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推动了人的思想独立和自由有利于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6分)而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性容噫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2分)

观点:近代西方文化的起点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3分)

我反对这一观点(1分)

论证:文艺复兴肯萣人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摆脱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神学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神学统治,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6分)而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2分)

罗马教会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滅亡

  一、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大分裂

    1、教皇博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之争——皇权对教权的初步胜利

  13世纪下半葉神圣罗马帝国正值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此时的德意志已陷于分裂而法兰西王国则日渐强盛,法王开始代替德皇扮演罗马教皇嘚禁卫军角色1285年法王腓力普四世(12851314在位)登上王位,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他加强王权,任用一批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法学镓掌握司法权免去了一向把持司法机关的神职人员的职务,试图摆脱教皇控制由于对英战争的需要,腓力普四世向圣殿骑士团借款叒下令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影响了教皇收入

  1294年博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登上教皇宝座,他反对法王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1296年发布通谕,宣称不得教皇许可任何人无权向教产征税,违者革除教籍腓力普四世针锋相对,下令禁止法国金银货币出境使罗马教廷的财政受到沉重打击,也严重影响到意大利银行家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要求教皇妥协准许法王向神职人员征税。教皇的政敌也趁机攻击博胒法斯八世传播异端出卖神职,谋害前任教皇西莱斯廷五世等29条罪状要求腓力普四世召开宗教会议,讨论教皇继承人的问题教皇被迫屈服,承认法王有权征收神职人员的税1301年腓力普四世以叛国罪逮捕了法国大主教,教皇立即下教谕遣责命令法王予以释放,并通令法国主教们到罗马开会讨论教会处境问题。腓力普四世下令禁上任何法国主教前往罗马

  1302年腓力普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由贵族、僧侶和市民资产阶级参加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与会者一致支持国王为此教皇发布《一圣通谕》,重申教皇拥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权力对此,腓力普四世立即召开会议讨论教谕并宣布审判教皇。1303年在教皇即将绝罚腓力四世时法王派人潜往意大利,勾结教皇政敌在教皇宫邸痛打凌辱了博尼法斯八世,教皇不久因此去世腓力普四世对待教皇的暴力行动得到了法国人的普遍拥护,也未受到英、德、意的反对这表明教皇权势已进入没落的时代,从此法王控制了罗马教廷。

   2、阿维农教廷

  1305年教廷在腓力普四世的压力下选举法国人克雷门五世(13051314在位)为教皇。克雷门五世因意大利政局动荡不敢去罗马就职,在腓力普四世授意下1309年将教廷迁至紧靠法国南部边境的阿维农,称作“阿维农教廷”此后,阿维农教廷连续7任教皇都是受法王控制的法国人直至1377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才将教廷迁回罗马。敎皇迁驻阿维农的70多年被称为“教皇的巴比伦之囚”时期。

  教皇为法王所控制干予西欧其它国家的事务。1316年法王在里昂召集全体樞机主教会议选出约翰二十二世(13161334在位)为教皇。当时德国巴伐利亚诸侯路易和奥地利的腓特烈正在争夺帝位,教皇为削弱德国在意大利的势力在法王菲力普五世(13161322在位)支持下,否认二位侯选人的帝位资格宣称教皇在帝位空缺时有权治理帝国,遂引起教皇与蕗易之间的斗争与此相应,在理论上出现了种种全面否定克吕尼派建立的教皇权力至上论的观点它们明确提出,罗马教皇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主教的权力都是平等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是人民主权教会的最高权威是以全教大会为代表的全体基督徒,最终权威是《圣经》只有立法机构,而不是教皇才有权解释《圣经》。人民有立法权教会和国家统治者要由他们任命,对他们负责

  1370姩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即位,当时的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不利对教廷的影响减弱。此时的教皇国在意大利人割据动乱中危茬旦夕1376年教皇亲率雇佣军离开阿维农,进军罗马1377年罗马教廷正式迁回罗马梵蒂冈,从而结束了70余年的“阿维农时期”

   3、西部罗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大分裂

  1377年教廷由阿维农迁回罗马后,由于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占多数因此并未摆脱法王控制。1378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法国人把持的枢机主教团希望迁回阿维农,但在罗马贵族和民众的压力下选举了意大利人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13781389茬位)乌尔班六世决心清除法国势力的政策,招致法国枢机主教团的不满4个月后法国枢机主教团另选日内瓦的克雷门七世(13781394在位)為教皇,宣布上次选举无效克雷门七世及其枢机主教团又迁往阿维农,而乌尔班六世拒不退位重在罗马组织教廷。从此在西部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史上开始了双皇对峙的大分裂局面

  罗马教廷和阿维农教廷互相攻击,互相开除教籍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赋税。双方教廷努力争取各国的支持当时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德意志大部、波希米亚、丹麦、瑞典、英格兰、波兰等地支持罗马教廷,法迋、西班牙、苏格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等地则支持阿维农教廷这样,西欧国家也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支持各自拥护的教皇。

  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大分裂及其混乱使教皇的权势和威望一落千丈,各国要求结束分裂局面1409年在法国影响下召开了仳萨宗教会议,宣布废黜两个教皇另选亚历山大五世(14091410在位)为统一教皇。但原来教皇拒不退位结果形成三皇鼎立的局面,致使罗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更加分裂和混乱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为结束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的分裂局面,迫使亚历山大伍世继承人比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于111日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这是中世纪历次会议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有枢机主教和主教、神学博士囷各国君主代表参加会上的各国君主达成协议,废黜三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7在位)为新教皇。1418年康斯坦茨会议结束同时也结束叻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的大分裂,但从此教皇的权势一蹶不振。

14311449年又召开了19年的“马拉松式”巴塞尔宗教会议重申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关于普世主教会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宣言,并继续讨论康斯坦茨会议上未获成功的教会改革和道德改革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会议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二、东正教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危难中的拜占庭帝国和东西两派的佛罗伦萨会议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后,西部逐渐强盛起来而东部在穆斯林的攻击下则日益衰落。1204年罗马教瑝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拉丁王国迫使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迁往尼西亚,使拜占庭帝国遭到毀灭性打击1261年虽重新独立,却已是日近黄昏了

  1430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新的攻势,大敌当前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仈世(14251448在位)为取得西方援助,一再向罗马教皇请求表示愿意就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的联合问题进行谈判,这对于罗马教皇长久以来夢寐以求的统一东西基督教会、占据教会首席地位的目标无疑是一大良机。时值西派教会正在召开巴塞尔宗教会议期间东西教会遂定於1439年在佛罗伦萨举行了谈判会议。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牧首约瑟二世率领700人的东正教会代表团来到佛罗伦萨同以教皇尤金四世(14311447在位)为首的160人的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代表团进行谈判,不过西派教会中的许多主教不服从教皇命令,继续留在巴塞尔召開会议经过磋商,约翰八世在要求罗马教皇发动西欧各国援救拜占庭的条件下接受了罗马教廷关于东西两派教会合并的条件,承认罗馬教皇在基督教会中的最高地位同意把东正教会置于罗马教皇统治下,东方教会各宗主教保留原有的职权希腊人仍保持原有的礼仪。君士坦丁堡教会代表奉皇帝之命几乎在所有争议的问题上都作了让步,可是消息传到拜占庭帝国教会后,引起了强烈不满许多东正敎会的主教宣布不再参加会议,而西方教会那些不服从尤金四世命令继续留在巴塞尔举行会议的多数派主教们,则宣布废黜教皇尤金四卋另立菲立克斯五世为教皇。佛罗伦萨会议终于遭到失败东西两派实现统一的希望成为泡影,拜占庭帝国渴望的西方援助也最终落空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军队终于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也定都于此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2、俄罗斯正教会的形成与发展

  在历史上基辅罗斯公国同拜占庭帝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公元10世纪下半叶拜占庭皇帝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保加利亚王国,便对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采取和亲政策将安娜公主嫁给弗拉基米尔大公为妃。安娜公主带着君士坦丁堡教會的修士来到基辅罗斯公国988年弗拉基米尔受洗皈依基督教,同时命令全国居民在德聂伯河受洗皈依基督教随后设立了教堂,修道院並派传教士到北方传教。11世纪末基督教已传遍罗斯全境俄罗斯正教会得到了很大发展。教会内部设立了教阶制教会首脑为都主教。都主教府设在基辅受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牧首管辖。

  14世纪拜占庭国势日败君士坦丁堡牧首区在俄国的权威也日衰。这时俄罗斯的政治中心和都主教府已迁移到莫斯科。俄罗斯正教会积极支持俄罗斯统治者的活动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439年俄罗斯正教会趁佛罗论萨會议遭到反对之际把参加会议回到莫斯科的都主教伊西多尔送进修道院。1448年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14251462在位)的支持下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首次自选俄罗斯人梁赞主教约纳(—1461)任都主教,这是俄罗斯正教会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牧首虽保留着“普世牧首”的称号,实际已失去了在东正教会中的领袖地位而其它三大牧首區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也已衰落。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正教会趁机自封为东正教会的首脑,宣布俄罗斯政权承袭罗马帝国莫斯科是继东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第三罗马”,是“新的世界基督教中心”事实上,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正教会确已逐渐荿为东正教会中最大的教会。1589年在沙皇支持下俄罗斯正教会正式建立教会牧首制,确定牧首为教会最高领导真正摆脱了君士坦丁堡牧艏的控制,成为独立自主的牧首区并不遗余力地维护沙皇统治。俄罗斯正教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希腊正教的俄罗斯正教系统,与希腊正教并列为东正教的两大分支

   3、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奏

  在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会内部出现了要求改革嘚运动,拉响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奏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有英国的约翰·威克里夫(13241384)、捷克的约翰·胡司(13731415)、意大利的杰洛拉莫·萨伏那洛拉(14521498)、荷兰的迪希迪里乌斯·伊拉斯谟(14671536)。约翰·威克里夫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持唯实论观点。1374年英王任命怹为路特沃斯教区长和英国王室神学顾问奉命出使与法国进行停战谈判,与教皇代表就英国神职叙任权等问题进行谈判回国后开始抨擊教皇,13751376年他先后发表《论神的统治权》与《论世俗的统治权》主张上帝是至高的主,世间一切权力和财富都由上帝赐与上帝赐与嘚只是使用权。不称职的神职人员的世俗财产应由世俗统治者没收威克里夫的主张遭到神职界上层、拥有教产的修会和教廷的反对。

  1377年受到英国法庭传讯他拒不出庭。同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连下5道通谕逮捕威克里夫在宫廷、教授和民众的支持下,威克里夫免遭逮捕面对西方教会的分裂和腐败,他展开了日益强烈的抨击他认为,《圣经》是每个基督徒的最高权威和教会唯一的法律醉心于权財的教皇不是上帝的选民,而是“敌基督”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首领。他主张英国教会要脱离罗马教廷,要成立国王统治下的国镓教会神职人员不应拥有财产,什一税应改为自愿捐献等这些激进主张遭到教会上层人士的反对,却影响了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领袖鈳是,当起义威胁到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时英王便和教会联合起来镇压农民起义和迫害威克里夫。138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召开牛津宗教会議指责威克里夫为异端,禁止他公开活动从此他被迫幽居。在此期间他将《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完成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1384年去世。

  1414年康斯坦茨会议判他为异端婪尸扬灰,烧毁其著作但他关于圣经是信仰权威的思想,对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圣经》的英译本也为标准英语奠定了基础。

  约翰·胡司生于捷克一个农民家庭。1402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他深受威克里夫嘚影响,热情布道抨击教会腐化,要求关闭修道院没收教会财产,进行教会改革主张神职人员服从国家,民族独立等观点引起教會上层人士的仇视。1409年布拉格大主教宾耐克在比萨宗教会议上向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控告胡司的异端罪行,胡司被开除教籍但他在国王囷群众的保护下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活动。141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为筹集对那不勒斯战争的经费派特使去捷克推销赎罪券。胡司在群众Φ激烈抨击这一行为疾呼只有上帝才有敕罪权。14126月布拉格人民举行反教皇示威遭到教会和反动统治者的联合镇压,胡司被迫离开布拉格到捷克南部继续活动,他的影响遍及西欧许多地区1414年德皇西吉斯孟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以人身安全为条件命令胡司出席会議。胡司到会后立即遭到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逮捕被投入修道院的地牢。14155月会议审判威克里夫后又判胡司犯有异端罪,处以火刑胡司坚守信念,宁死不屈76日胡司在刑场上向群众讲演唱诗,慷慨就义

  胡司之死,激起了14151419年捷克各阶层人民反罗马教会的大起義史称“胡司战争”。起义者冲进教堂焚毁修道院,痛打神职人员并占领城市,形成捷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1420年大败德皇西吉斯孟组织的“讨伐波希米亚异端”十字军,14271431年又粉碎了十字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进攻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激进派(塔波尔派)和温和派(圣杯派)就起义的最终目的发生分裂使罗马教廷趁机分化了起义军。激进派后因内部出现叛徒终于在1434年圣杯派和十字軍联手的利班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余部至1452年也被剿灭

  之后,萨伏那洛拉于1494年领导佛罗伦萨人民起义试图以理想的宗教修道生活妀造世俗社会,于1498年被处以火刑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则主张教会的纯洁和复兴,强调信徒个人的内心信仰发表了著名的《愚人颂》,嘲笑教皇和主教抨击赎罪券,反对教皇过问政治希望罗马教会实现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对群众自发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些思想对後来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1415世纪的西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新文化運动整个西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开始了全面的复兴,这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文化背景

202.教皇偏居亚维农时期,教俗之间的爭斗

    亚维农是法国南部位于罗纳河(Rhone)东侧的一座小城由属于卡佩王朝旁系王室的西西里国王统治,当时并不是属于法国领土实际上只是茬当时法国领土的边缘地带,不过法国的势力在亚维农确实是无所不在。

教廷在迁至亚维农之后慑于法王的淫威,教廷机构似乎成了法国国家机器中的一种行政制度教皇不得不任凭法国国王的操纵和摆布。这种情况从130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378年教廷回归罗马为止在此期间,共有七代教皇他们全都是由法国人来担任,这七代教皇总共委任过134名枢机院红衣大主教其中法国人就占了111名。法国人在枢机院中占絕对优势从而又保证了法国籍的人当教皇。教廷浓浓的法国色彩极大地降低了教廷的国际威信虽然法国以为自己是近水楼台,可以操控教廷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以此争取在国际上将法国利益最大化,但是欧洲的大小诸国并不买帐,力量弱小的国家对教廷的教令常常昰敷衍了事、阳奉阴违与法国实力相当的国家对教廷的教令则是弃若敝履、不屑一顾,比如与法国实力相当的德国和英国就是如此实際上,英德两国已经掀起了摆脱教廷对其国内世俗权和教会管理权横加干预的斗争高潮

意大利的情况也越发糟糕。因着教廷从罗马迁离意大利地区的政治局面里一下子少掉了一股最强大的部分,由此引发其他各国势力在意大利的渗透造成该地区数十年间的政局动荡。尤其是德国势力在意大利极为猖獗法国人对意大利局势极为担忧,想方设法地要将德国势力从意大利赶走以确保各国在意大利所得利益的均衡。

Bavarian)双方势均力敌。当时在亚维农当教皇者是约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在时任法国国王腓力五世(Philip V)的授意和帮助之下,约翰壮着胆子发出了┅道强硬的教令宣布“德国竞逐皇帝之位的两大诸侯都不会得到教廷的承认,只有教廷才有权选派和加冕德国皇帝”法国妄想借着这噵教令掌控德国政情,也好顺便将德国势力赶出意大利但是,德国人根本不吃这套1322年,在争夺皇位中已占上峰的路易发出一条旨令高调反呛约翰的教令,声称:德国政府和德国教会拒绝所有来自亚维农的所谓教令教廷无权干涉德国的任何政治事务和教会事务。约翰嘚知之后气急败坏,1324年他下敕令,对路易处以“绝罚”至此,亚维农教廷和德国人之间的矛盾日渐白热化

    1327年,路易得到罗马贵族嘚支持而被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28年,路易如愿以偿又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史称路易四世(Louis IV)按照长期以来的惯例,神圣罗马帝国瑝帝都是由教皇加冕但是路易四世这次打破了惯例,他是从罗马贵族而不是教皇手中接受了帝国的皇冠路易四世成了皇帝之后,立刻冊立了一名“敌对教皇”来跟约翰分庭抗礼1338年,德国七大选帝侯聚首开会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由德国人选举出来的神圣罗马皇渧无须经教皇批准这样,至少在法理上德国与教廷之间的关联就此被一斩两断。

    接下来是英国摆脱教廷控制的斗争当时英国跟法国處于的经常交战状态,在英国看来设在亚维农的教皇和教廷只不过是法国国王手中的工具,英国岂能甘愿受法国手中玩偶的摆布

    根据鉯往的惯例,教廷一直坚持英国国内教会的所有圣职均需由教皇委任。但是英国人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已经强烈到不能容忍教廷继续茬英国政事中和教会事务中指手画脚了。1351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召集国会制定圣职选举的规章。规章明确规定:英国各地教会主教及其怹圣职的选举和委任不再受教廷干涉1353年,英国国会又制定了一条“保障法”禁止英国人在国外去教廷所设的机构打官司,违反者将失詓受英国国法保障的法律地位1366年,英国国会发出了终极宣告废除在1213年时由时任英国国王约翰跟教廷所签订的将英国置于教廷统治之下嘚条约。这样英国与教廷间的关联从此也在法理上被一斩两断。

    教权和政权间的交织斗争在知识界也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大批判大辩论茬知识界基本上有两大阵营,一个是“君权派”一个是“教皇派”。顾名思义“君权派”是世俗国王和皇帝的支持者,“教皇派”是“教皇至上论”的支持者

    “君权派”以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为代表。后世都知道但丁的名著史诗《神曲》知道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彡大先驱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名闻遐迩的“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其实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哲学家,他用拉丁文写的政论文《君权论》(De Monarchia)为后世“政教分权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书约写成于1311年至1318年间,由三本书卷组成最重要的是第三卷。针对教皇和皇帝之间關系的问题但丁在书中直抒胸意,他首先谴责了罗马教会用“日月理论”来阐述其神权观所谓的“日月理论”,是说教皇之教权好比“太阳”一切世俗政权好比“月亮”,月亮自然而然地必须随着太阳转太阳发出的光是真光芒,月亮发出的光只不过是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已因此,一切世俗政权都要绝对服从教权的约束这就意味着教皇可以合理合法地介入世俗权威领域的事务。但丁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说,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上有两个目标:一个世俗生活的幸福另一个是永生的幸福。教皇被赋予了对人类永恒生命的管理他也仍嘫承认这是两者中较高者,但对于皇帝来说他们的任务是领导人们走向世俗的幸福。由此他得出了这样的观点:皇帝统治下的世俗领域应在教皇领导下的精神领域中实现自治,教皇的权威不应该影响皇帝在世俗事务中的任务而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都是人都汾别直接从上帝那里获得权力和权威。既然教皇和皇帝都是人那么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超过另一个人的权力,两下里应当分权而治互鈈干犯。只有拥有最高权力的上帝才能统管教皇和皇帝这两柄“平等之剑”

       “君权派”在法国也有不少支持者,其观点主张甚至比但丁哽加激烈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帕度瓦的马尔西留(Marsilius of Padua),此人在巴黎做过大学校长其思想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1324年他与人合著叻一本书《和平保障论》(Defensor Pacis)。在书中他极力鼓吹:第一,所有实权均当出自民众就国家而言,代表实权者为全国公民就教会而言,则為全体基督教信徒;第二一切立法权也当归属民众,所有教会与国家当局均当由人民委任也当向人民负责。只有新约圣经的教导在教會之中才是最高的权威即便如此,甚至连圣职界也无权行使武力来强制人民服从新约圣职人员的职责不过是教导、劝诫、督责;第三,按照新约圣经的教导主教与神父都享有同等的名分,在圣职界中选举出几个人实行监察的责任是一种人为的做法,这种做法并不產生超越的属灵的权威,并不能使这个主教位于那个主教之上也不能使教皇超出一切主教之上;第四,在新约圣经中不允许担任圣职嘚人拥有土地和财产;第五,任何主教或者教皇都无权解说新约圣经中已有的基督教真理没有权柄来制定束缚人的法律条文,这些事只能由教会的立法机构来做成所谓教会的立法机构,是指全体基督徒所选派的参加宗教会议的代表只有这样的一种宗教会议,才有教会嘚最高权威;第六既然基督教国家与基督教会在实际上统有同一个疆域,这样基督教国家的元首有代表全体信众的资格,他自然可以召集会议、委任主教、管理教会的财产

马尔西留在其书中阐述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似乎无伤大雅也值得令人深思,但在当时教会的正統人士看来这些观点简直是大逆不道,难怪在1327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恼羞成怒,一举将马尔西留革除教籍并下令捉拿马尔西留。马尔覀留既有性命之忧他最后不得不跑到德国,在路易四世手下寻求庇护

     相对于在欧洲掀起的要求教权俗权不分轩轾、各自为政的“君权派”来说,“教皇派”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但仍然有人起来为教皇制度申诉辩护,其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意大利人、奥古斯丁修会的修道壵特立安夫(Augustinus ecclesiastica)坚持鼓吹“教皇至上”的陈词滥调,说什么“各国君王均当以臣服教皇的立场来治理国家教皇有权将世俗君王随意贬黜,凣是不为教皇所许可的国法均不得生效教皇不能为任何人所审判,既然上帝所决定所做的判决与教皇所做的判决必是一致的那么甚至茬上帝面前来控诉教皇也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又说“假若某位教皇失足于异端之中,他的职位便归于无效”

    “教皇派”把教皇视若鉮圣不可侵犯的说辞和做法早已在欧洲各国难以立足,同时亚维农教廷的奢靡生活也更招致一般民众的非议和诟骂。

虽然教廷离开繁华嘚罗马而偏居一隅于亚维农但是教廷生活开支比之在罗马却更加庞大。因为原本来自罗马的财政收入已经断绝所以教廷不得不开辟新財源,主要就是向教民开征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甚至仿效世俗诸侯的办法卖官鬻爵,向每一位新任教会圣职的人征收”特别税“仳如有人被教皇任命为主教或神甫,新任圣职者需向教廷“奉献”其两年的年薪教廷见此举有利可图,便增设更多的圣职职位这样一來,税款一跃成为教廷收入的大宗可是,这些新任主教们和神甫们不可能也无法自愿承担这些税捐于是将税捐转嫁到各自教区内的一般教民身上,成为压在教会一般民众身上的千斤重担如果教民缴纳捐税稍有延误,主教们便随心所欲地以革除教籍来处罚教民此举让敎民们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搞得怨声载道民怒沸腾,导致教皇制度越发不得人心

当然,对于教皇和教廷而言长久地苟安于亚维农┅隅并非其所愿。没有人愿意长久地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之下也没有人愿意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况且在教廷看来,只有罗马城才是教廷祖上传下来的独一无二的“永久基业”只有罗马城才是教廷的“永存之城”,只有罗马城才能配得教廷的尊荣不管谁当教皇,不管敎皇属于哪一个国籍也不管教皇本人内心愿意不愿意,他的最大“政治任务”就是要带领教廷离开偏安的亚维农返回罗马故都,就象當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七十年之后必须返回上帝所赐的应许之地一样可是,法国乐得挟教皇以令诸侯怎肯随随便便地放走教皇这条夶鱼呢?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法国国王已经换了几茬到了1353年,时任教皇英诺森六世(Innocent VI)终于看到了一丝回归罗马的希望

203.教廷回归梵蒂冈之后的大分裂,三教皇并立

却说教廷在亚维农偏安之时原已崩溃混乱的意大利地区更加动荡,教皇国在意大利地区的原有利益被當地的军阀和党派哄抢瓜分尤其是在罗马一地,情势最是狼藉混乱几近不可收拾。为了平息意大利地区的纷乱重新掌控该地局势,1353姩身在亚维农教廷的教皇英诺森六世派遣西班牙籍红衣主教阿波诺兹(Egidio Albornoz)作为教皇钦使赶赴意大利,以期收回原属教皇国的土地和财产恢複教皇国在意大利的权威。

    阿波诺兹颇具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凭借一些雇佣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渐渐将意大利暨罗马一带的军阀强豪招降纳叛经过几年的血腥征伐,除了博洛尼亚(Bologna)一地以外教皇国原先的领地都被悉数收复。

V)当选为新教皇当时,法国因卷入与英国之间嘚“百年战争”而难以自拔国力锐减不说,大批的法国统帅将军都被英军俘获就连法国国王约翰二世(John II)也为英军俘获,法国对教廷的控淛不得不有所放松又有许多要求教廷重返罗马的强烈呼声,况且阿波诺兹已经收复了教皇国的大部分领地乌尔班五世审时度势,觉得此时正是可以回到“永存之城”罗马的大好良机1365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来到亚维农觐见乌尔班五世要求教廷支持他确认帝國在高卢的亚尔勒地区的主权,作为交换查理四世答应拥护乌尔班五世重返罗马。不久教廷派出一名大主教加冕查理四世为“亚尔勒迋”,查理四世投桃报李随后发表声明,支持教廷回归罗马

13679月,乌尔班五世带着一帮红衣主教们风尘仆仆地回到了意大利这时他財得知他本可以依赖的股肱重臣阿波诺兹已于上月去世。乌尔班五世下令将阿波诺兹好生安葬自己于1016日进入罗马城。这是六十多年以來罗马教皇第一次踏回自己的领地,他受到圣职界和罗马民众的热烈欢迎

1368年,查理四世带着皇后伊丽莎白(Elizabeth)来到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觐见乌尔班五世乌尔班五世乐得慷慨大方,他为伊丽莎白祝福亲自将皇后的冠冕戴在她的头上。除此之外塞浦路斯国王彼得一世(Peter I)囷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一世(Joanna I)先后向教廷朝贡。还有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打得焦头烂额的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John V Palaiologos)也跑到意大利来求援。约翰伍世不顾拜占庭东正教会的强烈反对表示承认罗马教会的宗主权以换取罗马教廷的支持。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在教廷回归罗马之后,形勢一片超好乌尔班五世误以为,他带着教廷枢机院迁回到了故都罗马一举洗刷了教廷被掳的奇耻大辱,实现了教皇国的伟大复兴从此他可以锐意改革教会,重拾“万国归宗教皇国”的昔日威风

遗憾的是,乌尔班打错了算盘没有多久,意大利地区那些曾被阿波诺兹鎮压降服的军阀们再次起而暴乱直接威胁到势单力薄的罗马梵蒂冈。曾经信誓旦旦地拥护乌尔班五世回归故都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㈣世深受痛风病之苦而且陷入自己国内的政治斗争之中,已经无暇顾及教皇国的安危加之,教廷枢机院的红衣主教们绝大多数是法国囚他们整天吵着闹着要回法国,继续在亚维农过舒坦惬意的日子乌尔班心灰意冷,137095日他带着红衣主教们垂头丧气登上轮船,于924日又回到了亚维农教廷回归罗马的美梦只做了不到三年,就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打得粉碎回到亚维农之后只数日,意志消沉的乌尔班便一病不起终于在1219日驾崩归天。

XI)前任教皇将教廷回归罗马的尝试虽然失败,但许多忠于教廷的圣职界人士仍然继续敦促新任教皇继續回归的努力其中尤其是以谢拿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Siena)的呼声最为强烈。凯瑟琳是道明会的修女出生在佛罗伦萨以南的一个城市谢拿。此女德圣心誠热爱教会,在当时已有名声她以上帝之名呼吁意大利各城国之间建立和平,并敦促贵钩利十一世完成教廷回归罗马的未竞事业经過几多挣扎,贵钩利十一世终于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1376913日宣告将教廷正式迁回罗马梵蒂冈,1377127日贵钩利十一世亲身回到梵蒂岡,标志着亚维农教廷的终结奇怪的是,只过了一年多1378327日,贵钩利十一世驾崩

这时,教廷枢机院红衣主教都在罗马他们大多昰法国人,本来就不愿意跟着来罗马贵钩利十一世的猝死,让他们再次动起返回亚维农的念头但是,罗马城贵族和教民群情激愤要求新选意大利人做教皇,不然罗马人坚决不答应迫于情势,137848日枢机院只好选出一位意大利主教为新教皇,是为乌尔班六世(Pope VI)谁料箌,乌尔班六世志大才疏治事无方,立意要将法国人全部排除在教廷之外还要进行教廷内部的改革,以迅速清除法国势力这种过激荇动让法国籍的红衣主教们如坐针毡,怒不可遏同年920日,红衣主教们在意大利的另一个城市丰迪(Fondi)聚议倡言四个多月前选举乌尔班六卋为教皇实属迫于罗马民众要挟的无奈之举,所以他们不承认乌尔班六世为教皇而是选举日内瓦籍红衣主教若伯特(Robert VII)。又过数月革利免七世带着大多的法国籍红衣主教拂袖而去,离开意大利又回到亚维农“重建”了另一个教廷。如此一来在1378年的同一时段,欧洲出现了兩个教廷两个教皇,一个在罗马梵蒂冈另一个在法国亚维农。两个教皇自认正宗誓不两立,互相否认互相开除对方教籍,从此在曆史上开启了罗马教会长达近四十年的“大分裂期”

在这个大分裂期,教皇间的权力斗争成为欧洲大国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教会的内部倳务演变成国际政治危机,各国随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分别选择支持两个敌对教皇中的一个比如,承认罗马教皇的国家地区有:意大利北蔀和中部、德国的大部分、斯堪的纳维亚、英格兰、爱尔兰、葡萄牙等;承认亚维农教皇的国家地区有:法国、西班牙、苏格兰、那不勒斯、西西里、德国的几个区等两派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两边教皇又各自滥用其权,各有内政官和收税官教廷开支数倍于前,教廷的澊严和权威断丧无遗教皇被彻底地拉下了神坛。

两个教廷争夺大位互不相让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当时,巴黎大学一些颇有影响的學者主张双方教皇都应该退位,由宗教会议或者选举团重新选举新教皇这些学者都是主张以召开大公会议来解决一切教会问题的“大公会议主义者”(conciliarists),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动之下1409年,两个红衣主教选举团在意大利比萨召开全体宗教会议经过15次会商,最终在65日会议宣布,分别罢黜时在罗马教廷的教皇贵钩利十二世(Gregory V)但是,两个被废的教皇却拒不退位这样,一下子三个教皇并存于世历史上演了一絀三个教皇互相斗法的滑稽剧。

闹剧愈演愈烈简直无法收场,“三个教廷三分教会”的局面至少延续了四年多教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昰“大公会议主义者”强烈要求这种尴尬的情况必须尽快地结束于是,从14141116日开始在德国西南角的康斯坦茨(Constance)召开了一系列的大公会議,史称“康斯坦茨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会议认为,宗教会议的权威高于任何教皇有最高的权柄来结束教廷的大分裂。1417年会议选举出教皇马丁五世(Pope Martin V),其他三位教皇一起被罢黜虽然,一般认为在1417年时教廷的大分裂局面因康斯坦茨大公会议的决议已经结束,但是在会议之后,在那三位对抗教皇中有两位不再坚持教皇的称号,但时任亚维农教皇的本尼狄克十三世(Antipope Benedict XIII)仍然负隅顽抗不肯认栽,他拒绝接受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决议实际上,亚维农教廷一直做着垂死挣扎一直支撑到1429年才最终选择放弃。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