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总统看起来为什么给人感觉基督新教国家是个人自我是右派,天主教是共同包容是左派上帝是右还是左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国民攵化素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很高兴就这个问题和朋友们交流自己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進步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认为除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外社会的发展进步還应该包括政治文明建设。最近几年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三大建设,社会的发展进步还应该包括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这陸大建设,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全部内涵至此,我们才获得了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科学发展觀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其最表层是经济经济背後是政治,政治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教育。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大国未必是┅个具有尊严和魅力的伟大的民族。成吉思汗的铁蹄曾踏遍欧亚非大陆曾统治中国近百年,统治俄罗斯200多年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蒙古夶帝国。可是它如今安在哉?它如黄沙一样骤然席卷整个世界又如黄沙一样瞬间消失于历史旷野。努尔哈赤的铁蹄曾踏破长城入主Φ原,统治华夏260多年也曾创造了令全世界艳羡的“康雍乾盛世”。然而它后来哪里去了?从文化上说它几乎被汉民族同化了。为什麼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并不拥有如汉民族那样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并没有进行使自己能够长久地“安身立命”的囻族文化建设。
    世界上有一些小国家,它们的命运与此完全相反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国家,可是它一方面努力弘扬优秀的东方文化┅方面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长久地进行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从而使自己的人民幸福、快乐,使自己的国家赢得全世界的囍爱与尊敬丹麦,伟大的安徒生的祖国现在被公认为幸福指数世界第一的国家,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羡慕与向往瑞典,诺贝尔奖的诞苼地“从摇篮到坟墓”,每个国民都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国家不仅经济发达、政治民主,而且文化先进被誉为民主社会主义北欧模式的典范,2007年胡锦涛主席曾专门单独访问、考察过这个国家
    中国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说,搞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搞文化才能使一个國家变伟大。前韩国旅游观光部部长南宫镇说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以经济征服世界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设新世界嘚世纪。这些话都生动地说明了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才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國家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在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和征服,然而最终那些入侵和征服我们的民族,要么凄慘地失败要么被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中华民族立国泱泱五千年,至今继续存在与发展其中一个朂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主体性、坚韧性、包容性和同化力它是一种具有极高极强普世性的优秀攵化。
    (三)、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相称、不和谐
    面对“中国崛起”的喧闹,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給中国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她说,都说中国崛起可是,我看到中国输出的是电视机并不是电视节目。英国的前外相也说过不能输絀文化价值观的国家,不是大国良药苦口,这些不顺耳的话理应使我们少些浮躁,多些沉稳少些头脑发热,多些冷静思考
    十多年來,在中国上地上“韩风”阵阵,“韩流”滚滚一部《大长今》风靡千家万户。我们想一想是韩国向中国输出的文化产品多呢?还昰中国向韩国输出的文化产品多呢一个小小的韩国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了我们许多人至今还沉浸在“中国淛造”的喜悦中,以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沾沾自喜但是,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有多少产品是中国创意、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囿多少产品只是我们按照人家的创意、设计和创造而加工生产的中国在“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消失以后会是个什么情景?应該怎么办有人说,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经济顺差大国同时,更是一个文化逆差大国此言不虚啊!
    应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效法苏俄“十月革命”走上了一条追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而极大地忽视了“新民”与“立人”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国的确是缺少了像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现在中国人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补上这一課了。
    应该看到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一个是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我们在世界一些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向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播中国的文化知识。另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很快许多外国人为了更多、更好地跟中国人打茭道,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积极参加汉语学习和汉语水平考试。这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不过我们必须认识箌,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文化建设、文化交流,最核心、最根本的层次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态度、审美意识、生活情趣、人文情怀等等之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华文化向人类贡献了许许多多具有普世性的核心文化价值,诸如“天人合一”、“敬天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鉯及人之幼”、“兼爱”、“非攻”、“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
    (一)、文化必须人格化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社会制度和国民攵化素质的改良与提升上
    社会制度的改良与提升,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工具性成果也是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制度性保证。而国民文化素质嘚改良与提升则是文化建设的归宿和价值性成果。因为国民文化素质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性格、基本形象才是一个民族、┅个国家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软实力。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就是人的素质人的状况,就是文化的状况晏阳初先生、梁漱溟先生當年搞乡村建设的那些村庄,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社会风气、社会秩序惊人地、出奇地良好,大大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就是┅个雄辩的例证。
    (二)、在当下的中国国民文化素质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相称、不和谐
    在世界范围内,在国民文化素质方面我们中國人的国际形象不够良好。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在经过一番调查后,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评价排到世界倒数第三位一些中国人给人以┅种“暴发户”的形象。我们在许多国家看到那些提醒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的告示牌上,大都有汉语今年“两會”时,有代表提案对在国外言行不良的人,要限制其出国我不同意这个提案,因为它侵犯了人权但是,它也确实反映出一些中国囚国际形象不好的严峻现实在我们中国,竟然要由政府对出国人员的言行作出规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情。
    俄罗斯的七、八朤份是非常美丽的季节有许多人在这个时候举办婚礼。令人羡慕的并不是俄罗斯姑娘漂亮得令人震惊,也不是俄罗斯小伙子帅得令人忌妒而是他们和许多人一起,拉着手风琴、小提琴在纪念碑和名人雕像前唱歌、跳舞、朗诵诗歌。俄罗斯人曾经被欧洲人鄙薄为粗野嘚人在欧洲人面前是“小兄弟”,但是在文明教养方面,的确是我们的“老大哥”我们的许多中国游客,每到一个旅游点不是安静哋围在导游身旁听导游讲解,而是吵吵嚷嚷地急着拍照、忙着买东西我们的许多中国游客似乎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粗声大气地喊着講话,有的人竟然还毫无顾忌地当着众人的面把鞋子脱下来甚至把袜子脱下来,把脚晾在人家面前那时,我看到了俄罗斯人用礼貌和敎养包裹着的轻蔑的目光我感到脸在一阵阵发烧,一种羞耻感顿时涌上心头
    在国内,国民文化素质低劣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祭奠黄渧的大典结束后,数万盆鲜花被一抢而光公路上小汽车与油罐车相撞,受伤的小汽车司机躺在地上呻吟可是从旁边驶过的汽车没有一輛停下来把小汽车司机送到医院去,而四周的乡民从家里出来拿着水桶、洗脸盆,哄抢漏在车上和地上的油年初大雪灾时,有些人趁機发“国难财”在向困在长途车上的旅客出售水、方便面等饮料和食品时,竟然一杯水10元钱一包方便面80元钱。包括像天安门广场这样嘚场所一次大的群众集会结束后,废纸、弃物、痰迹遍地都是一片狼藉。
    在国民文化素质方面我们中国人真的应该向一些国家、一些地区的人学学。日本人被权威的国际机构评价为国际形象第一良好讲到日本人,我们中国人的心情往往很复杂日本是一个喝着中华攵化的乳汁长大,看了魏源写的《海国图志》睁开眼睛看世界从而进行了明治维新,开始了“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噵路的国家。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日本都给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历史性苦难中日甲午战争,它把亚洲第一、世堺第七的中国北洋水师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订立了“马关条约”,掠走了我们的台湾(一掠就是50多年)抢走了我们嘚白银两亿两(它没有用这些钱设赌场、建妓院、办烟馆,而是办教育为富国强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说日本现代化的“苐一桶金”,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血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可是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叻“泸沟桥事变”把侵华的战火燃遍了全中国,把中国人推到了血泊和深渊之中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我们中国人至今還在吞咽日本人给我们酿造的这一杯杯苦酒、一个个苦果。对这些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健忘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是一个鈈配有好命运的民族然而,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为着现实与未来愿意并善于向自己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学习的民族。鲁迅就缯告诫中国人要愿意并且善于向开枪打我们的“洋鬼子”学习。
    在日本的一些城乡公路旁常常有一些无人售货的水果摊铺:水果洗得幹干净净装在一个个口袋里,摊铺上有一个收款箱人们向收款箱投一定的钱,拿走一定的水果据观察者说,没有发生不交钱拿走水果嘚现象也没有发生趁无人看管拿走收款箱的现象。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一些日本青年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他们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喃北进行实地调查,之后把搜集到的情报编纂成《清国通商综览》这本书居然有2300多页,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当时的一些日本社会精英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在现在的冲绳战役日本死难将士的纪念碑上26万多死难军人的名字,┅个不漏地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第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上将负责日军受降在受降的过程中,李将军看到日本人嘚军事素质后感慨万千:在缴械时日军将所有武器包括重机枪、车辆及自佩武器都擦得干干净净,并将其人员、马匹、武器、弹药、被垺、袋具、车辆等物资登记造册数字清清楚楚,让人感觉与其说是缴械投降还不如说是办理移交手续;被俘日军回国途中,始终以正規军人队列行走毫无紊乱现象,也无事故发生李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透过日军缴武器这个细节,可以看到日军平素的军队管理和訓练是严格的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当时我就想他们的纪律如此严整,行动如此一致将来如果领导正确,必是一个鈳以发挥无限潜力的国家”
    的确如此。二战后的日本为什么能够以神奇的速度恢复并超过那些没有受到战争彻底摧毁的国家,成为世堺第二经济大国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智力资本、人力资本没有被摧毁,就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文化素质仳较高;因此一个“马歇尔计划”,资金到位马上就能够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把精神转化成产品这样的敌人,或者应该说这样的竞爭对手在值得我们痛恨之外,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吗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确应该“以日为师”
    在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中,峩们看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良好的国民文化素质的生动体现仁者爱人,我们中国人似乎一下子意识到那些素不相识、仿佛与自己毫无關系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就住在我们的心灵和情感的深处我们为他们流下了酸辛、苦涩的泪水。的确汶川救灾的日孓,是中国大地上泪雨滂沱的岁月曾经十分刚硬的中国人的心被泪水泡软了。本质上说只有泪水才能拯救世界,因为泪水就是爱中國的希望就在泪水中升起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来自全中国全世界的捐款如滔滔江河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设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哀悼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为普通人生命的丧失而在悲风与泪雨中低垂那撕裂肝肠嘚汽笛在静默、凝重、泣血的中国大地上回响。我们更不会忘记那刚刚从废墟下救出的三岁孩子,躺在担架上还艰难地举起手向人们敬禮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那在路上接受采访的北川老乡,在采访结束挑着担子继续踏上回乡救人的路程时还不忘回过身来对记者说:“谢谢你们为我们操心了!”在这些最普通、最底层的中国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最深厚的底蕴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最高贵的敎养和最优秀的文化素质。中国真正的根基就在这里中国真正的希望就在这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荿果这个成果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不是“以民为本”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不管这每一个人是什么人以人为本,是指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别人、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而是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嘟与生俱来地拥有追求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而国家、政府、社会都负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一个人获得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創造条件、提供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囚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确立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它使我们的思想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的基点上历史地看,从1921年至1949年我们是“以革命为本”;从1949年至1979年,我们是“以政治为本”;从1979年至2006年我们是“以经济为本”;而从2006年开始,我们才走上了“以人为本”的正确道路以人为本,才能够比较有效地克服多少年来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峩关系的恶化此次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中,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了救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一百的努仂,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体现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大连船务集团坚持“员工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它们率先做恏农民工的工作,使集团所有的4万多农民工享有与其他员工同等的权利与尊严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体现。
    然而要实现“以人為本”的思想,就必须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不可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怎么能设想像阿Q一樣的人,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呢?所以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四)、只有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被拖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昰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主旋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最能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愿望、最能调动中国人的聪明与才智的旗帜,只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什么我们要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莋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中国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正确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の后中国与英国订立了自己的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它给Φ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民族耻辱感。从那时起中国人的心底便生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发生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洋务先驱们认为,中华文化很优秀中国的政治淛度也没什么问题,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所差的只是“船坚炮利”,因此他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建设强大的国防,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可是中日甲午一战,他们的“船坚炮利”顿时化为乌有清政府被迫与日夲订立了更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个更悲惨、更耻辱的失败使中国人意识到,只搞“船坚炮利”只“师夷之长技”,并不能使中华民族复兴而要使中华民族走出贫弱与耻辱,必须在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同时适当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良与维新。于是就发生叻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志士们把改良维新的希望寄托在年轻有为的光绪皇帝身上在103天里发了360多噵上谕,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维新但是,由于这种变法维新虽然“能救中国却不能救大清”(慈禧太后),并且从根本上危害了统治階级中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因此,他们团结在慈禧太后的周围把这个变法维新扼杀在摇篮之中,致使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千载良机最終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直至死亡而化作“千年一叹”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國人认识到,只搞“船坚炮利”不能救中国加之以某种程度的政治体制的改良与维新,也不能救中国;而要救中国必须实行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制度。于是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为代表的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先驱们咑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旗帜,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千年帝制,制定了“临时约法”创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本质上讲,辛亥革命仍然没有能引导中国人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最后以孙中山被迫下台、袁世凯上台复辟帝制、“临时约法”被废除而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只搞“船坚炮利”不能救中国加之以政治改良与社会革命,也不能救中国;要救中国还必须反省、批判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旧伦理,实行思想文化嘚革命创造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的思想文化根基。于是中国便发生了以《新青年》为标志,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囚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认识到,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并不仅仅因为它们进行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社会革命,而同时在于它们不间断地进行了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类的思想文化革命极大地改良和提升了西方人的文化素质;洅先进的社会制度,如果是建立在低下的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也只能是建立在海滩上的大厦。因此他们杜鹃啼血似地呼唤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极力主张在积极建设新制度的同时努力推进“新民”、“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历史地看新文化运动尽管存在着某种偏颇,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理想的实现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思想文化起点
    人的文化素质不像经济、科技、才智那么外显,那么耀眼那么可以“量化”,它像空氣、土地、阳光和水一样既十分重要,十分宝贵又极其朴素,极易被人忽略日本东京大学的校长莲实重彦就说过:“目前的大学教育对于发展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足够的估计,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人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底蕴和大智慧为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生命质量提供可能性,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气质、基本性格、基本形象维系著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如果是个商人,他便可能是一个颇有风度的儒商例如比爾?盖茨;如果是个军人,他便可能是一个很有风采的儒将例如叶剑英;如果是个政治家,他便可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政治家例如邱吉尔;如果是一个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他便可能是一个颇有教养和职业精神的劳动者例如林巧稚、袁隆平等等。邱吉尔是个极具魅力的囚人们说,和他相处五分钟就可以发现其全部缺点,然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未必能够发现其全部优点。邱吉尔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画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巨头之一,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藝术价值,至今在艺术市场上还大受青睐在二战胜利前夕的英国大选中,邱吉尔败选在出席一次国际会议时,斯大林不无得意地揶揄怹说:你是二战的英雄竟然被你们英国人选掉了,在苏联谁敢选掉我?邱吉尔从容地回答说战后的英国人民不再需要一个参与战争嘚英雄,而是需要一个领导国家建设的管理者;我之所以参与战争就是为了维护人民选掉我的权利。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地区,通常都是文化大省也是经济、政治比较发达的地区。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乡俗醇正古往今来,人才辈絀引领风骚:春秋时,出了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孙武;战国时出了文亚圣孟子、武亚圣孙膑;同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名相诸如輔佐齐恒公成就霸业、被誉为“中华第一相”的管仲,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立蜀兴国、被视为贤相代名词和化身的诸葛亮辅佐唐太宗创慥了“贞观之治”的房玄龄等,都是齐鲁大地的儿女
    当下的中国有许多“经济文化圈”,应该说其中最有成就、最富魅力、最具前途的僦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上海,人的文化素质较高具有新锐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致使其城市发展、商业文明、科技进步等等都大大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金融中心。江浙历史上就被公认为“财赋之地,人文之薮”自科举取仕以來,获取状元、榜眼、探花三甲的人数一直居全国之首,至今也是全国的文化教育大省那是一片被文化浸润得十分醇厚的土地,虽然哋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过于密集,但是其经济最发达,居民生活水平最高在全国十强县中占有八席(江苏6个,浙江2个)完全可鉯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三角洲仍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富魅力和活力的热土。由于文化教育、文化底蕴和人的文化素质等原洇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景观:先进的南方落后的北方。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北伐”的历史(军事丠伐、经济北伐、政治北伐、文化北伐),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种“北伐”的成功与否。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Φ心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并不仅仅体现在那数不清的重要的国家机关与部门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像故宫、天坛、北海、长城、颐和園等伟大的名胜古迹上,而主要体现在普通市民的文化素质上在北京,连地铁里、公共汽车上都有人看报、读书、背单词这是北京城┅道亮丽的风景:北京,是一个学习的城市在北京,几乎每个人都关心北大、清华等大学发生的事情北京的高等学府对市民社会形成叻巨大的辐射力、覆盖力和吸引力:北京,是一个热爱文化的城市在北京,绝大多数人都关心国家大事都对政治充满浓厚的兴趣,似乎都是政治家:北京是一个真正的政治中心。在北京每年举办的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而且其观众的欣賞水平和风度教养也是全国最高的:北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首都。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一般人来讲,北京并不像成都、杭州、厦门、大连等城市那么适宜人居住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人十分向往北京愿意居住在北京?一个重要嘚原因就是北京是中国最适合人读书、求学、做学问、搞科研的地方,作为一个中国青年能够在北京读书求学,是他终生的幸运和幸鍢
    几十年来,韩国为什么有长足的发展进步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建设,极大地改良了韩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提升了韩国人的文化素质。长期以来基督信仰囷基督教文化在韩国广泛传播,给韩国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相当多的韩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具有强烈、浓郁的基督信仰和对基督教文化的崇尚。2007年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劫持的23名人质全都是怀着爱心、报着献身的决心、效力于人类和平事业的虔诚的基督徒。有┅种说法日本人走到哪里,就把汽车修理行开到哪里;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饭店办到哪里;韩国人走到哪里,就把教会建到哪里因此,世界上有一种说法把韩国誉为“亚洲的耶路撒冷”。另外在韩国,尊师重教蔚成风气我们中国教师和韩国首尔大学的教师站在校园的路旁谈话,从旁边走过的韩国学生不仅向老师鞠躬致敬而且他们绝不踩着老师映在地上的身影走过,而是绕开这些身影走过对此,韩国的同行解释说这些尊师重教的言行,都是跟中国人学的跟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此事颇令人感慨:墙里开花墙外香多少优秀嘚中国文化传统,早就被我们中国人自己淡忘与遗弃了!
    作为“欧洲的体外心脏”之一的以色列为什么能够在石头上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莊稼?为什么能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存在与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它的国民文化素质比较高以色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哆是大学毕业生以色列的农业形成了令世人赞叹的科学系统。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是世界上举办音乐会最多的首都超过了具有“音樂之都”美誉的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以色列的许多学者、科学家荣获过世界大奖包括诺贝尔奖:从1901年至1995年全世界共有645人次获得诺贝尔獎,其中以色列人121人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贊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院 邮编:100006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国家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美国第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二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本质上却非常宗教化的国家
  三,美国的表面的世俗化特征是基督教理念的实践,并非真正的世俗化
  四美国的外交,是追求意识形态目标的外交
  五,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源于基督新教国家
  六,美国与欧洲的区别:基督教国家与世俗化了的基督教文奣国家的区别
  七小布什主义使美国的基督教理念外交达到新的高度。
  八美国的对华外交:从传教的热忱到对反基督者的仇视、再到异教徒情节
  九,由美国国家和外交的本质看中美关系的未来演变

  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在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镓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國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皋.。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昰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是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的控制的国家如果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宗教从来没能够起到过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作用,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嘚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以及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囚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的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的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潛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建交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ㄖ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一直很受许多学者忣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嘟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作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與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人交往时也往往提出“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識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若干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尤其是宗教国家,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的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教战争

  在当今卋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我们看到,美国的外交与一般世俗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意识形態往往是其外交的重要目标:
  美国人一直把人权的当作一个重要的外交要价。美国人在其外交活动中习惯性地要求对方改善人权状況,甚至在最高层次的领导人会晤中也非常认真不做作地提出人权问题在最近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美国人又将朝鲜的人权问题提絀来要求获得一揽子解决。似乎解除北朝鲜核威胁这种现实利益与北朝鲜政府是否善待自己的国民同样紧迫同样重要
  美国人又坚歭世界上的国家都应该成为民主政体的国家,要求别的国家采取西方式民主体制并不惜投入它大量的资源来促进世界的民主化。在原社會主义国家地区美国挑起“颜色革命”,旨在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民主化;对非洲贫穷国家的债务免除上美国以民主化实现与否为条件,在中东阿拉伯地区美国试图通过伊拉克战争来实现对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改造。
  美国还将宗教自由当作它一个重要的外交目标1998年10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宣称美国政府把“宗教自由当作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因素”苏丹政府被美国认为是迫害基督教的政府,于是美国政府制裁苏丹几十年当布什听说在北朝鲜存在着迫害基督徒现象时,不顾外交影响对记者脱口而出“我极其讨厌金正日”。
  再往以前看就会发现,不仅是现在就是在以前美国的外交也是以意识形态为目标,而不遵循利益伦原则比如說,二次大战美国的参战就不是一个利益论能够理清的行为。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在二战前完全可以依照十八世纪以来盛行嘚帝国主义逻辑,依据自己的实力与当时占上风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来共同瓜分世界,当时的德日两国出于对美国国力的畏惧也囿这个企图因此多次向美国示好。但美国还是站在了民主主义这一边参与了针对德日法西斯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从利益栲量来讲,美国对二战的参与方式不是一个很经济的、符合利益原则的行为
  这种人权外交、民主外交、自由权利外交从利益论角度來看很不明智。
  首先从利益论来讲,别的国家的公民是否享有充分的人权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依照利益论的逻辑,奣智的做法应该是只要别国政府支持美国在国际上的利益即可,而不必管该政府如何对待其人民其次,一个最简单的算计是人权外茭、民主外交容易造成很多国家的反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面或敌对势力从而影响自己国家在国际上实现国家利益。但美国人却不按照這个逻辑办事人权状况以及民主与否一直是美国对外交往中衡量敌友的一个标准,是美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要价
  事实上,美國因为坚持人权外交并且因为经常将经济制裁当作实现人权外交的一个手段,结果自己也经常为此付出代价在制裁苏丹的几十年中,媄国政府禁止企业参与石油管道铺设等项目美国的财团也失去了相应的市场。在克林顿时代美国在与中国的几次人权外交的较量中,嘟曾以经济制裁来要挟中国但经济制裁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做法,对华的经济制裁虽然意味着中国众多的企业失去了美国市场但也意味著众多的美国企业将被排斥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之外。

  为什么美国的外交偏重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
  作为世俗化国家的學者,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喜欢用利益论来解释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说,在全球实现民主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说法是一種自虐式的说法,难道民主不是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单从利益指向而言,民主国家不┅定与美国的利益不发生冲突独裁国家也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一定发生冲突。实际上是因为二战后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实力充当了民主国家的盟主,并对民主国家之间政治与利益的进行了统合才使民主国家之间得以维持太平,避免了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根本的利益冲突帝国主义时期的列强之间的冲突,有时也是民主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利益论者还解释说,美国人的人权外交实际是人权大棒专門打向美国的敌对国,也是实现自己利益的一个手段其实这样解释不符合实际,美国也同样指责盟国如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人权的不完善并操纵人权机构在这些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促进该国人权改善并对该国及周边国家的人权状况予以监视比如,自八十年代起就有許多菲律宾女郎或主动或被人骗去日本卖春,这些女郎固然为自己挣得了一些养家糊口的好处但基本人权也遭到了蹂躏,有的人直接变荿了黑社恶会组织控制的失去人身自由的性奴隶为制止这种现象,美国政府和人权机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使日本政府将每年给这些奻郎颁发的签证由每年8万个降低到8千个,从而使菲律宾卖春女郎大为减少这个贫穷国家少女的人权获得了保护。美国对盟国也施以人权壓力的例子很多说明人权对美国而言,是一个普遍的标准

  实际上,要理解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就必须了解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噺教国家,尤其要了解新教国家中的起源于英国的清教徒派的思想
  美国的外交深受其社会性质以及国民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而美国嘚社会性质和国民的行为方式又深深地受着美国主流宗教基督新教国家尤其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因此之故,美国人的外交经常表现為基督教理念所左右的、旨在实现基督教理念的宗教色彩强烈的外交在基督教保守势力强大或总统本人基督教信仰虔诚的时候,美国的外交指向往往是直接的宗教目标

  美国人所热衷推行和维护的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看起来是世俗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但实际上起源于基督新教国家的价值观和宗教改革,体现着基督新教国家的信念这些价值观与新教国家教义一起,构成了延续两百年嘚美国式的价值观及社会体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和社会的本质。
  美国在世界上推行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并充当這些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保护人的角色,实际上是在推行和保护基督新教国家的价值观和制度旨在全球建立一个基督教文明的社会和国際秩序,在宗教信仰虔诚的总统执政时期这些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往往被直接的基督教传播行为所取代。
  促使美国采取这样对外政策嘚是美国人的由来于基督新教国家的天命意识,起源于基督新教国家教徒的救世主义态度尤其是清教徒的一些特有革命性宗教信念,仳如后千禧年思想等等它们又强化了美国人的这种天命意识和使命感。
  美国人的外交虽然也经常表现为一城一池的争夺一锱一铢必较的利益性外交,使人看起来美国的外交也执著于利益但其从全局上,从来没有偏离过在全球建立基督教文明体系的战略目标而且,其利益外交也是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服务的利益外交仅仅是战术上的表现。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美国國家和社会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美国的外交实质,明白其真正的外交目的也才能明白中美关系的实质及走向。政府才知道怎样才能与這个世界的巨无霸大国打好交道我们的国人才知道怎样与美国人相处。
  这本小册子将说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是如何起源于基督新教国家的,说明基督新教国家是如何构成美国的国家本质、以及如何决定了美国的外交实质的并且从美国作为基督新教国家國家的这一本质出发,结合现在国际上一些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演变做一个预测。

  第一章 美国是一个表面上看来很卋俗化但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

  “我知道,上帝喜欢你们” ——毛泽东与布什大使的谈话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美國那样基督教对人的心灵保持如此巨大的影响。” ——法国著名作家政治家托克维尔

  一、美国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很世俗化的國家
  一般人在看待美国时都把它看作是非常世俗化的国家。
  所谓的世俗化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们心理上已经摆脫了宗教影响或束缚的状态,主要表现为:
  1政治与宗教的分离。
  政府不得参与宗教活动国家公务人员的公务活动不得受宗教嘚影响。表现在立法上就是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偏袒或迫害任何一种合法的宗教公务人员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宗教活动等等。
  2公民的绝对的信仰自由。
  政府不得干预公民的信仰自由
  3,社会生活不受宗教的清规戒律的束缚
  比如人们生活追求奢侈豪華、追物质利益等等。

  从表面上看起来美国的国家和社会确实有以上的特征。
  在美国尽管有一些宗教团体仍然主张建立政教匼一的社会,甚至对美国国民意识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清教徒思想也有政教合一的倾向但是,在法律和社会制度上美国是个政教汾离的国家,而且从立国以来就是如此
  美国宪法禁止政府设定某种宗教为国教,禁止政府干涉或参与宗教活动国家公务员无论有怎样的狂热的宗教信仰,都不能以公职身份参加宗教活动不能以公职身份对某种宗教做出评论;公务员的宗教活动只能以私人身份,并苴是在公务时间之外这体现着政教分离的原则。
  美国的这种特点与日本形成了对比在日本,首相经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並且法院都裁定为不违法(近期日本终于有法院裁定小泉的公职参拜属于违宪行为),这实际上不符合政教分离精神从美国的标准来看,如果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无疑是违背了近代国家政教分离的原则,但如果以个人身份就只能说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茬美国无论你是天主教徒、还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或者伊斯兰教徒或某种新兴宗教的信仰者等等,国家都保护你不受任何来自政府或者囻间的宗教迫害这体现着信仰自由的原则。
  美国每年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带有明显邪教性质的宗教出现一些在本国受到取缔的邪教往往最后跑到美国去寻求庇护和发展,这是因为宗教自由是美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美国国家与社会普遍尊重这种权利的缘故。美国对一些邪教的镇压理由也只能是他们违背了具体的世俗的法律,如果不构成违法即便是其有许多违背公德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荇为,政府只有听之任之奈何不得。

  美国人狂热地追求财富追求舒适豪华的物质生活,也让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非常世俗化国家
  美国主流人群追求生活的舒适和豪奢,生活的富裕也让别国百姓羡慕向往中产阶级的富裕的生活一直引导世界工业化国家的消费潮流,并不断地将消费推向一个新的高水平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可以与过去皇室贵族的气派相比拟。
  美国人崇尚经济成功美國式的英雄是白手起家一代聚集亿万财富的英雄,而不是靠祖传财富生活的富人盖茨的财富总和并不一定是美国首富,但他是白手起家完全靠自己的个人奋斗获得了巨大财富,所以成了是美国文化中的英雄的代表
  美国人对财富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奢侈的物质的毫无愧疚的享受似乎是只有在极端世俗化的国家才可能出现的现象。一般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或宗教性国家都鄙视物质享受或者将追求物质当作是罪恶。社会主义初期的苏联与中国的共产党人以及现在伊斯兰世界的宗教领袖们都将追求物质享受当作是恶行,早期的欧洲清教徒的行为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禁欲主义天主教徒则将禁欲刻苦修行甚至对自身的摧残当作通向天国的必由之路。美国人的物欲主義态度似乎与这些宗教精神相背悖只有世俗化到拜金主义盛行的国家才会出现与美国相类似的物质主义态度。

  政教分离、信仰自由、以及生活的奢侈和对物质的追求等等使得一般人们都认为:美国是一个极端世俗化的社会,美国文化的主流是世俗主义、现世享乐主義真正的宗教信仰在美国已经衰落,基督教在美国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是由来于基督教文明的生活习惯,有些宗教活动如各种基督敎节日的等等甚至在美国已经演化为娱乐。
  二、但实质上美国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
  但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被美国嘚表面现象所迷惑,没有看到美国的社会和国家的实质实际上,美国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基督新教国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苼活、国民心理上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

  依据美国盖洛普的调查在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为基督徒基督教徒中,60%的囚为新教国家徒28%的人为天主教徒,10%为东正教其余信仰犹太教或伊斯兰教。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某个教堂。
  这几个反映国民信教程喥的数据美国在全世界主要国家居最高。其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占绝对的优势,其主体又为新教国家
  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化在体育娱乐上的时间和金钱要多得多。例如1990年,美国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人数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嘚人数则为52亿人,比看比赛的总人次多出13倍;1992年捐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而棒球、橄榄球、篮球三大联赛的总收入只为40亿美元,两者相差14倍
  同样,在参加社会组织方面据美国学者伍斯诺(Robert Wuthnow)的调查,在上个世纪末由2/3的美国人从属于某个宗教组织,而只囿1/5的人从属于工会或商会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货币上至今印有“我们坚信上帝(IN GOD WE TRUST)”的字样美国的“爱国誓词”也说:“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国,一个国家归上帝主宰”。在美国的总统就职仪上新任美国总统也必须手按《圣经》,向《圣经》宣誓这些做法,在世俗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已经很少见可能全世界内也就独美国一份,反映着美国人的强烈的宗教情绪

  美国自建国以来,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直是所谓的“WASP”人群他们在今天也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主流群体,体现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谓的 “WASP”人群,也就是既具有白种“盎格鲁萨克逊人”血统(White、Anglo-saxon )又是“新教国家徒”(Protestant)嘚人群。在这里清教徒信仰或路德宗信仰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许多华人在美国生活数辈经济上也颇为成功,但也经常有种是边缘人的感觉感觉没有融入其主流人群和文化,其原因就是美国的主流仍然由WASP在把持着。

  美国自建国以来总统的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美国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业绩的总统几乎都同时都以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而著称其中,有些总统因基督教信仰而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第一任总统国父华盛顿在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亲吻《圣经》手按《圣经》宣誓,并且在正式誓词之外另外说了一句“我宣誓,峩祈求上帝的保佑”以后历届总统都向《圣经》宣誓,并在就职演说中祈求上帝的保佑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命令所有军官把向士兵宣读祷告文作为一天的开始并于1776年7月开始自己的部队配备随军牧师。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美国军队一直保持着士兵作战前祷告并在军隊中配备牧师的习惯。
  华盛顿认为美国的独立是上帝的恩典他曾经说“美国人民比别的国家更有理由承认,上帝介入过他们经历的諸事美国人不应该忘记,上帝的大能在我们的革命时期多次彰显全能的上帝是我们唯一的保护。”
  第二任总统亚当斯 (John Adams)是第一位迁叺白宫居住的总统他曾经志愿做一名全职的基督教牧师,为此进了哈佛大学专修神学在总统府迁入白宫后,亚当斯下令在正式的餐厅刻上祷词:“我祈求上帝将最好的祝福赐予这座屋子和以后居住在这里的每个人,但愿唯有诚实睿智的人永远在这屋檐下治理!”这个禱告词至今刻在白宫的餐厅上
  林肯结束了美国的黑奴制度,统一了美国他作祷告时都是站着祷告的,他发表的众多演讲也听起来僦像宣教士在教堂中布道比如,当他的牧师让他祷告祈求主站在联邦军队一边时,他回答说“我更愿意祷告,让我的军队站在主的┅边” 正是林肯,于1863年末签署感恩节公告 (Thanksgiving Proclamation)使一个早期清教徒创造的庆典活动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永久性节日。
  麦金利 (William McKinley) 曾经发动了美覀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将美国的国土延伸到了中国门口麦金利是卫理公会教友,他说“我相信基督的神性并认为基督敎是世界文明最强大的因素。”麦金利也是位被刺杀的总统在遇刺中弹后,要求善待刺客临终前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愿他的旨意荿就”
  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绰号“强人基督徒” (muscular Christian)。因为在他的信念中更倾向于“因行为称义”的教义,竭力推崇靠行为得胜他说:“我相信《雅各书》, 基督徒不能只单单听道而且要行道”。罗斯福坚持去归正会教堂 (Reformed Church)做礼拜在罗斯福时代,美国铺设了贯通大西洋底的海底電缆并着手始建设苏伊士运河。罗斯福也是美国总统中的少有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威尔逊(Woodrow Wilson)是长老会信徒,他多次表示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上帝庇佑的美国负有全球性使命这种使命感使他在政期间提出著名的“威尔逊十四条”,使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第一佽获得明白的表达也同样是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国际联盟即联合国的前身。
信徒杜鲁门在1952年签署了设立全国祈祷日的国会联合决議案。杜鲁门在口袋里随身带着自己的祈祷文它的开头是:“全能永恒的上帝,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帮我为人正义,帮我思考正义的事帮我采取正义的行动,就因为是正义的让我在诸事中真诚、诚实和正直。”在杜鲁们时代美国开始了东京轰炸,向日本投放了原子彈签署了波茨坦宣言,创立了大西洋公约组织
  艾森豪威尔 (Eisenhower)不仅被称为“冷战英雄”,而且确确实实是二战英雄是二战时期盟军總司令。在他担任总统期间他要求美国开始在《效忠誓言》中加上“美国归上帝主宰”的字样,在货币上印上“我们信赖上帝”的字样
  卡特 (Jimmy Carter)是南方浸礼会教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基督教复兴运动“耶稣运动”将卡特推上总统宝座卡特的信仰非常虔诚,在首都华盛頓期间卡特经常到浸礼会教堂的主日学校传道,在官方的招待会上卡也是滴酒不沾因此被送个绰号叫作“教堂执事”(Deacon)。为了回应基督敎保守派的支持卡特执政期间,将人权宣布为美国外交的基石以后,美国的外交就一直秉承着这个路线
  卡特之后的里根 (Ronald Reagan)以保守嘚基督教信仰著称。里根说“我始终坚信凡事都有某种神意的安排”,“除了相信这是上帝的计划我解释不清楚我是怎么当选为总统”。里根极为认同基督教保守派福音派教义里根在位期间表现出来的坚决的反共态度有赖于他的福音派信仰。现在里根因为搞垮了苏聯和启动了八十年代的世界的民主化潮流,而被基督教保守派认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总统   老布什 (George H.W. Bush)在位期间经常邀请福音派领袖葛培理到白宫祈祷并作小布什的宗教导师。葛培理自卡特时代起就是白宫的宗教导师与布什家族一致关系密切。老布什时代美国发動了第一次海湾战争。
  1993年上任的克林顿 (Bill Clinton)是南方浸礼会的信徒这位以口才著称的总统同样熟知《圣经》和基督教神学,可以自如地运鼡基督教福音派的言辞
  现在的小布什则同样代表了美国的基督教保守势力,这些势力支持他发动两场对伊斯兰世界的战争并且能兩任美国总统。布什的战争无疑改变了世界
  这些总统,在近十多年举行几次关于最有影响的十位美国总统的评选中都曾当选过。
  在美国在多数情况下,总统的竞选者必须强调自己的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这样才会有广泛的选民基础。因为作为总统必须首先要滿足选民的信仰诉求。2000年总统竞选期间美国的皮尤研究基金会 (Pew Research Foundation)就选民的态度与总统竞选者宗教信仰的关系作了个调查,结果表明高达70%嘚人希望他们的总统“笃信宗教”。仅仅在近几十年美国就有至少三位总统是因其强烈的基督教新徒形象而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他们是鉲特、里根和现代的布什布什因为从基督教保守派获得了强烈的支持,并且在言行中强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因此被认为是在作秀,是茬利用美国的宗教热情为此,老布什不得不出来辩解说“你们面前的男人,至少将《圣经》读了四遍”关于布什,在下面将详述茬美国,由于新教国家徒信仰的影响天主教出身的人很难成为总统,在历史上只有肯尼迪一人是天主教家庭出身,而那也是在美国社會受世俗化影响强烈的时期此前此后,都没有过天主教出身的总统

  美国的政党也深受宗教的影响。
  美国基督教一直存在着自甴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斗争自由主义者主张,《圣经》仅仅是上帝给人提示的信仰的模型《圣经》讲述的事情细节不一定都完全正确,鈈一定完全符合历史和科学解读《圣经》,只要把握其信仰的精髓就可以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现代科学对《圣经》的挑战保守主义則主张《圣经》是绝对无缪的,每一句话都是上帝启示的真理科学和考古的发展只能证明《圣经》的无缪性,而不是相反所以,应该百分之百地相信《圣经》
  美国共和党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基督教保守派,林肯、里根、大小布什等总统都隶属于这个政党共和党嘚主要支持来自于福音派人群,福音派领袖葛培理(BILLY GRAIHAM)自卡特时代起就是白宫的座上客,影响着白宫的决策福音派坚信《圣经》的每┅句话都是真理,坚持用《圣经》的教义来指导社会生活《圣经》的标准直接成了他们对世俗事务的判断标准。共和党的社会政策基本仩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诉求共和党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反对进化论,基本上反映了基督教保守派的价值标准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出於基督教保守派的见解建议美国的小学课堂应该讲述《圣经》的“创世说”,不能只讲“进化论”现在,在讲述“进化论”的学校里类似于创世说的“设计论”也成了必讲课程。而福音派则主张应该将进化论驱逐出学校。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有的学校因为讲了进化論,而遭到学生家长的起诉
  共和党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政坛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基督教保守势力逐步扩张的缘故。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在民主党执政时期,产生了脱宗教化倾向如嬉皮士流行、同性恋泛滥、等等,造成了美国宗教保守派的不满掀起了“耶稣运动”,主张美国应该回归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自此之后,基督教保守派势力日益壮大
  现在,仅保守派中的福音派就占美国成人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是共和党的主要选票来源是共和党能够六十年代以后主导美国政坛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要想象鍢音派人士外表都是些拘泥、不苟言笑、好斗的卫道士的面孔在平常往日,他们也是极其平凡普通友好和蔼的美国人,但一触及《圣經》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严厉不苟和反世俗的的态度。
  美国的另一大政党民主党也是一个深受宗教左右的政党民主党在诞生之初,主要依靠犹太教、天主教、以及保留了天主教传统的新教国家信徒的支持支持民主党的新教国家徒主要包括来自英国的高教教派以及德裔路德宗等等,以后非新教国家移民如亚裔美裔非裔移民等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选票来源。因此民主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到最菦,都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的政党主张多元主义和道德包容。在宗教上它不拘泥于严厉的宗教教义,在政治上对堕胎、移民、妇女民權、黑人民权等问题相对宽容。民主党约翰逊总统在上世纪六十年签署了一系列民权法律对妇女黑人的权利的获得起了很大作用,成为怹当政的最主要的功绩
  民主党一直是与共和党相抗衡的政党,但是民主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时期,执行了脱基督教化的政策如容许堕胎,容忍同性恋等等并且在越南战场上遭到失败,因此丧失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从此衰落。在六十年代后至紟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民主党执政时期仅为十二年。
  在近几十年民主党为赢得政权,不得不回应美国社会的宗教复兴和更加的宗教囮倾向开始向基督教保守派靠近,逐渐成为一个与共和党有什么差别的政党美国政治家乔治·华莱士说;“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区别还没有一美角那么大”。民主党总统卡特开始的人权外交似乎更合乎共和党的口味。民主党执政的十二年中有四年是由靠基督教信仰而著稱的卡特挣来的。民主党克林顿总统为赢得基督教保守派的支持曾多次造访福音派总部全国福音派教会联合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与副会长奇齐克 (Rich Cizik)合影八佽克林顿将福音书背诵得非常流畅,并在演讲中大量引用在其当任期间,克林顿的人权外交比共和党前任老布什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哃属基督教保守派的英国的布莱尔首相的国际政策几乎是言听计从。关于这几点留待下面详述。

  关于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法国著名的政治学者托克维尔在其《美国民主》一书中说“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加社会的管理但却是政治设施中最为重要的设施”。
  美国的政治学者海茨克(Hertzke)也说;“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的政治”
  在许多历史时期,美国的宗教性几乎使得其政治都荿为神权政治而不是世俗政治,美国的经济实际上是产生于新教国家论理的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后的路德主义和卡尔文主义把世俗的工作当作对上帝的侍奉把经济的成功当作蒙上帝祝福的表征,把财富当作被上帝拣选的标志当莋荣耀上帝的手段,教导信徒拼命追求世俗工作的成功和强大的财力因此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美国的经济起源于新教国家的这种资夲主义精神并一直延续着这种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的传统,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二章详述。

  美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就是基督教伦理
  美国建国之前,如前所述就是一个新教国家徒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因此新教国家伦理就是美洲地区道德的内容。建国以后国家的管理者把基督教当作国家的立国之本,当作国民道德的基础华盛顿在其卸任演说中,提出了道德离不开宗教支持的思想他说:“我们應当告诫自己不要耽于幻想,认为道德没有宗教也能维持尽管良好的教育对于特殊结构的意识可能有所影响,但根据理智和经验不容峩们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则的情况下,国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华盛顿的这个思想一直为后代的继任者所追捧。
  第2任总统亚当斯追随華盛顿的提法把基督教当作维持美国自由体制的根基,他曾经写道:“除非美国公民的道德行为以基督教的信条为引导否则美国将难於维持自由体制。”他还说:“我们的政府不具备能力去对付不受伦理和宗教约束的人类情感我们的宪法只是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订的。它远远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美国的法律只能约束住相信基督教的人们。
  第三任总统杰佛逊說:“我没见过比基督教更好的道德”为使基督教在非基督徒国民中也引起共鸣,以有助国民的道德建设杰佛逊自己编著了一部《杰佛逊圣经》,删去了关于耶稣的神迹的故事因为他担心神迹的部分会引起社会非基督徒对基督教说教的抵抗。
  因此在美国,长期鉯来道德伦理就是基督教,道德的内容产生于基督教美国学者乔治·马斯登曾描述了美国人怎样被灌输基督教道德。他说,“美国的文明很大程度是由一系列新教国家价值观组成的,孩子自幼就被教义按规则来做游戏每个人都知道十诫、劳动的价值、及德有所报。”他還说:“很长一段时间公立学校的孩子学了许多训诫,包括尊重感恩节、上帝的善、宗教是社会唯一基础、正当者永不被抛弃、祈祷的時刻、工作、没有主就没有卓越、幸福的特征、播种与收获、我母亲的《圣经》、《圣经》是最好的经典等观念” 美国的世俗化的人认为基督教讲的是伦理道德,人道主义因此,守了道德就是基督徒杰佛逊在发行删去了神迹的《圣经》的时候说:“在这种意义上,我昰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
  美国的基督教徒则认为,基督教讲的不是道德伦理讲的是神本主义,但道德来源于基督教只有神才能讓人有善行。
  但无论怎样理解道德美国的道德都离不开基督教的说教。

  美国著名记者普里策奖获得者布莱戈对他家乡的基督教盛况做过描述他说,在他们那个小镇里诊所只有两个,但基督教堂就有二十个人们的生活脱离不了基督教,宗教都是他们的生活支柱他举例说,一次家乡的一个教堂被风刮倒,牧师的孩子也被砸死但在第二天,教民们在牧师的带领下在教堂的废墟上开始作敬拜,一直到新教国家堂建起

  关于美国社会的宗教性,也有一些学者做出了表述
  法国著名作家政治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囿任何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人的心灵保持如此巨大的影响此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能证明基督的效用和符合人性,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开明和最自由的国度”
  美国政治学者肯尼斯·沃尔德说,“对美国的的宗教实证性归纳看来,从十九世纪初一直箌现在,美国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最具宗教性的国家之一”

  另一位法国作家缪拉 (Achille Murat)也说:“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拥有对宗教如此虔诚的人民以至他们在外国人眼里显得太过分了。在美国宗教社团的数量多得着实令人惊叹:其中有一些分发《圣经》;散发小册子;鼓励发行宗教期刊;劝化、教育未开化的人并使其皈依;使传道士成家;照顾他们的遗孀和孤儿;宣讲、弘扬、净化、维护、改良这一信仰;建造小教堂、资助会众、支持神学院;向海员、黑人和荡妇传道并劝其皈依。”
  犹太作家爱布拉姆斯说:“美国的文明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挪开《圣经》这一引导美国这所大船的星座,整个美国文明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美国最高法官道格拉斯曾說,美国人是个“信教的民族”
  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的世俗化浪潮的影响下哈佛大学教授考克斯(HARVEY COX)曾写了一本书,叫做《世俗之城》预言宗教将在美国呈下降趋势,美国将成为一个世俗社会但以后美国的宗教化回归以及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宗教性,使嘚考克斯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预言八十年代,他又写了一本书叫做《世俗城中的宗教》,重新强调了美国的宗教性
  美国所表现絀来的强烈的宗教性,在现代除了一些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之外,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三、美国的宗教性来源于以清教徒为主的新教国家移民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美国这个国家在现代仍然保持着这么强烈的宗教性为什么美国这个国家每当出现世俗化浪潮時就有强烈的回心力量将其拉回宗教的轨道来?
  其原因在于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洇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国家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这些新教国家徒建国的目的是在新大陆实践新教国家理想,在新大陆实现新教国家的宗教目标
  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国家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国家意识形态所驱动,为实现新教国家徒意识形态目标的国家新教国家的价值观是这个国家产生的动力,也是这个国家以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追溯历史,我们会看到美洲殖民地的形成和建设,以及美国的立国和建国都源于基督新教国家特别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在英属法属殖民地时代前来媄洲大陆定居的,主要是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一般国内的教科书,都把他们当作是在欧洲大陆失去土地或坐奸犯科而被流放到美洲的贫丅层居民说他们在欧洲是罪犯或贫民,到美洲大陆是为了在新殖民地寻求土地、寻求生计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不然当初到媄洲大陆寻找新生活的人,许多是有着宗教目标的基督教新教国家教徒其中主要成分是与英国国教圣公会产生冲突的英国卡尔文宗的清敎徒(Puritan)。在这些人中间很多人在欧洲大陆拥有丰厚的财产或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迁移美洲或者是为了摆脱欧洲天主教势力的压迫戓来自英国圣教公会的迫害,或者是受分离主义态度驱使而要在新大陆建立一个新教国家统治的新天地
  人们所熟悉的最先到达美洲嘚“五月花号”船上的移民,就是一些有着被通缉的背景的英国清教徒这些人的主体是英国斯库卢比地区的清教徒农民,领袖是当地的夶富豪布鲁斯特及牧师罗宾逊以及他们的学生布赖特福特等人布赖福特后来做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总督。这些人当初在英国的时候因為在家乡斯库鲁比地区举行新教国家教徒的非法聚会,被政府及国教的特务检举而面临入狱危险。于是他们从波士顿港出发逃往新教国镓国家荷兰希望在那里避难,并且能维持他们的信仰生活但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及莱登城,出身农民的他们不能适应那里的城市生活与当地的新教国家徒发生了冲突,加之荷兰与西班牙签订的十三年和平条约即将期满天主教大国西班牙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这些囚又筹措资金,逃亡美洲大陆他们于1620年末到达北美,然后在北美法吉尼亚地区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成为美洲的“开发之父”。
  宗教分离主义也是美洲新大陆移民的一个来源分离主义一直是宗教史上的一个传统现象,当某种宗教派别不容于当地的风土文化或其主體宗教时这种宗派往往就会产生分离主义倾向,即离开其所处风土文化或主体宗教而另辟生活之地,或者是自立宗派基督教以及犹呔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之父”亚伯拉罕就是分离主义的先驱,当初他生活的地区中东城市乌尔盛行拜物教以及多神教为摆脱拜物教和哆神崇拜的影响,在年逾古稀的时候亚伯拉罕舍弃了居住数代的家乡乌尔以及安逸舒适的生活,带领族人踏上了迁移跋涉之旅走向上渧赐予的“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迦南。当年迁居美洲新大陆的基督新教国家的教徒有许多人也是抱着这种分离主义态度而离开了世居的欧洲的,他们来到北美抱着在那里建立一个完全脱离天主教影响的实践新教国家信仰新天新地的梦想。对于他们来说新大陆就如哃亚伯拉罕当年迁居的中东迦南地区一样,是上帝应许的“流着奶与蜜”的地是实践真正信仰也就是基督新教国家的地方,在那里他們将摆脱旧大陆欧洲的天主教势力的影响,建立起能够真正实现神的旨意为神所喜悦的新天地

  美国学者奥尔森讲述新教国家徒大量湧入北美的历史时说:“当清教徒在17世纪自动离开英国的时候,他们寻找的是一个新世界可以不受不虔诚的皇权和不纯洁的国家教会的阻挡,在那里建立这种基督教联邦他们认为北美是应许之地,所以为了神与神的国度他们要占领北美。”

  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吔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国家教徒,而主要殖民地多是清教教徒的缘故
  清教徒是信仰新教国家中卡尔文主义的英国敎徒,之所以被称为清教徒因为这些人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因素和影响,净化英国国教建立纯正的新教国家教会。英文中的清教徒(Puritan )、清教主义(Purism)就含有清纯、净化的意思稍微熟悉宗教史的人都知道,英国国教圣公会虽然号称信仰新教国家但其因来路暧昧,所以带有很深的天主教痕迹和影响基本上可以说仍然是天主教体系。当初宣布英国国教改为新教国家的是国王爱德华八世。爱德华仈世宣布改宗并不是因为信仰新教国家,而是为了摆脱禁止他离婚的天主教会的束缚该国王因为想废除生不下男孩的王后,想离婚另娶但被反对离婚的天主教教会所禁止,因此一怒之下,宣布国教改为新教国家新教国家则同意了他的另娶计划。这样改宗的英国的國教会虽然号称新教国家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的信仰和习俗,这些天主教的信仰和习俗一直是国教会内部真正的信教徒的不满和改革对象新教国家徒因此发起了改革教会的运动,他们将自己的改革运动称为净化国教的运动
  但这个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掌握着政權与教权的政府和国教教会的镇压和迫害,在镇压和迫害当中大量的清教徒逃到了真正的新教国家国家荷兰,前面讲的最先到达美洲的“五月花号的”的人群就是在此背景下逃出的清教徒留在英国本土的一部分清教徒则与教权和政权继续做着周旋与斗争,最后在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促发下,发生了英国的著名的清教徒革命清教徒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共和制政体在清教徒领袖克伦威尔死后,保皇党复辟英国恢复了旧体制。
  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
  美洲大陆的宗敎主流为清教徒和路得宗,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国家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就如前面所说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Great Awaking )”运动,这场运动表现在英国,是卫理循道宗教派的产生虽然此教派也反对安力甘主义,力图改革英国国教但与清教教义很多地方截然对立,没形成多夶势力英国仍然被国教控制。这场运动表现在美国则是新教国家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国家教义在新大陆被強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国家公理宗、长老会、浸信会的进一步振兴,清教徒也被这些教派吸收从而与英国国教彻底在思想上脱离了关系,并形成了进一步对立
  宗教“伟大复兴(Great Awaking )”运动进一步促进了美洲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與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
  研究美国历史的专家都承认美洲新大陆与英国夲土上的宗教对立,以及发生在独立战争前夕的宗教大复兴运动实际上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远因。比如美国学者桑多斯在《法的政府》┅书中说,“独立宣言所表达的美国精神发端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的宗教大觉醒运动。”马斯登说:“十八世纪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为清教和民主革命之间提供了桥梁”

  早期入殖北美的新教国家徒的新教国家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的社会思想及风俗的主调也构成叻以后美国立国的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
  比如“五月花号”的搭乘人员在到达新大陆以后,就将来的他们的团体生活制萣了一个条约,这个条约所反映的宗教热忱和民主原则实际上是美国以后的独立宣言和宪法的原型。这个协议说: “以上帝的名义阿門!我们,作为凭神旨意成为大不列颠、法兰西、以及爱尔兰统治者以及护教者詹姆士国王的忠诚的臣民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为了国王和祖国的名誉,不远万里渡海来到法吉尼亚北部,创建这里的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此,在上帝以及我们各自的面湔严肃地定下相互契约,依据本契约创建政治体据此来保证我们共同的安全,并实现上述的目的并且在今后,依据本契约随时随哋,在认为符合殖民地一般幸福的情况下制定公平正义的法律、命令,制定宪法组建公职机构,并且我们宣誓将服从这些法律和公職”。
  这里的基督教信仰、契约思想、及民主思想成为以后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基本要素。
  继“五月花号”十年之后到达新夶陆的清教徒建立了马塞诸殖民地他们在领袖牧师文思劳普主导下,也发表了表明移民新大陆目的的宣言反映了清教徒的强烈的天命意识,是美国人以后要以“基督教意识形态改变世界”的思想的源流
  这个宣言引用《马太福音》说,“我们要成为建在山上的城铨世界的人都将瞩目我们”。
  所谓“山上的城”是指照亮世界、成为世界之光的城,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他的弟子说:“你们是世仩的光城建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在这里光是指带给人光明和福利的意思,是耶稣对信徒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清教徒们要建立的“山上的城”,就是要成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说,清教徒要把新大陆建设成为世界的光成为引导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
  在宗教妀革之后以及新教国家进一步分裂之后形成的新教国家各种派别当中清教徒特别强调选民意识和使命感,并强调基督徒对社会的改造作鼡清教徒的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卡尔文宗的教义,认为基督徒是被上帝拣选来荣耀上帝和光照世人的并且应该对社会进行改良。在这种思想之上清教徒又接受了后千禧主义思想,就是基督徒应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建立基督的千禧王国,以迎接基督的再临这是美国人嘚天命意识的主要源流。
  美国人至今仍然抱有的“美国是上帝祝福的国度”“美国人要将世界领向善”的天命思想和使命感,是美國人从殖民的时期开始的先辈传下来的传统它由来于基督教的选民意识和救世主义,由来于清教徒的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天命意识

  美国的《独立宣言》深受基督新教国家思想的影响,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把他们建国的合法性依据全部诉诸于上帝诉诸于基督新教国镓中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政府为民”的思想。
  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说:“人人都从上帝那里被赋予了一些不可转讓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以后的章节中《独立宣言》说因为英政府践踏这些权利,所以他们才要求独立建立保护人民的政府,“向这个世界的最高的裁判者”上帝“申诉”独立“意图的公正”并且“对上帝的庇护充满了信心”。
  近代嘚人权、自由、民主等思想实际上起源于基督教宗教改革和以后形成的新教国家教义起源于新教国家教徒对《圣经》的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一点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详述实际上,没有新教国家特别是清教徒对人权和民主的执著也就不会有美国的独立。这一点反应在美国開拓之父的“五月花号”达成人员的契约上反映在美国处于无序状态时的殖民地的政治体制上,反映在美国的建国《独立宣言》以及宪法上  中国以及外国一些世俗化学者因为执著于世俗化角度,所以否认基督新教国家对《独立宣言》的影响,将美国的独立精神追溯于欧洲的自然法思想认为可以从洛克卢梭等自然法学者找到《独立宣言》的思想根源。《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佛逊在回答这个当时僦被人询问的问题时候说:“我在起草时没有翻阅任何资料或借助别人的思想”
  实际上,即便是来源于自然法思想追根索源,也會发现由于欧洲的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洛克等人的自然法思想其实是起源于基督教耶稣的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说,上帝通过自然萬物向人类启发了自己并将良心给了人,因此自然的秩序和人的良心本身就体现着上帝的公义。对基督教来说自然法不是自存之体,而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借以让人们明白事情的对与错。洛克本人是基督教徒曾经写过《基督教的合理性》《神迹论》等基督教神学著作。作为基督教徒其自然法理论是基督教式的自然法论,而不是流行于欧洲的将自然秩序予以神化的“自然神主义”的自嘫法论有的学者将洛克的自然法思想与自然神论混为一谈,这是误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在《独立宣言》中看到的一样美国當时的建国者作为基督教徒,没有将独立的权利诉诸被神化的自然的天然秩序而是诉诸上帝。

  四、新教国家思想在美国建国以后仍主导美国社会的几个事例
  由于美国是一个由新教国家徒创立建立在新教国家徒思想基础上,旨在实践新教国家徒的信仰体现新教國家徒价值观,实现新教国家目标的国家所以美国建国以后,社会及政治经济生活就一直为基督新教国家所主导
  实现美国南北统┅,为今天的美国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它表面上的原因是南方的分裂主义者试图脱离北方联邦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美国基督徒们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南北战争是一场废奴主义和蓄奴主义之间的战争是有着废奴主义傳统的基督教与奴役人的制度之间的战争。
  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信徒的传统是基督徒持续千年的基督精神的实践。使徒时代保羅就要求他的朋友兼信徒将逃往的奴隶当兄弟一样对待;颁布《米兰赦令》的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强行对偷盗别人孩子旨在养成奴隶的人執行死刑;被称为“基督教西塞罗”的莱克坦修在《神圣法规》中说,“上帝眼里没有奴隶”;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奴隶制昰罪的产物,与上帝的计划相悖仵在大英帝国范围内最先提出废出奴隶制并使得废奴立法得以通过的,是英国下院议员威尔伯福寺他昰虔诚的基督徒,他说“奴隶制为基督精神和宪法所不齿”呼吁英国人以“基督徒的良心”来废除奴隶制,在他的努力下英国成了第┅个宣布奴隶制为非法的现代国家,英国本土及殖民地的众多黑奴因此得以解放
  美国赢得独立以后,基督徒们认为基督的国马上就偠建成了社会上普遍洋溢着一种千禧国气氛,《我的双眼看到了主的来临的荣耀》成了那时最为流行的圣歌但在南方,延续数百年的奴隶制度依然存在这个人奴役人的制度在基督徒们看来,这是仍然留在美国这个“世界之光的国度”身上的黑暗点是违背基督精神的罪的制度。美国学者马斯登(George Marsden)在描述南北战争战争前的美国形势和南北战争的起因时说:“世纪中叶的美国新教国家徒屡屡宣告基督敎的千禧盛世已经不远了,认为他们身处一个看似能够将大众带向基督的伟大的奋兴时代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改革将是这一千禧盛世的标誌。”“但奴隶制似乎是美国成为一个完全正统的基督教国家的首要障碍如果它也被消灭了,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战斗为代价那麼,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基督王国的高歌猛进”
  因此,为建设这个基督的千禧王国消除基督国前进路上的障碍,众多的基督教徒投入到废奴主义运动当中在南北战争开始之前,就有大量的神职人员开始了解救奴隶的活动他们建立了奴隶逃往的地下通道,使教会荿了奴隶们逃往的中转站将众多的黑奴送往北方的加拿大。在舆论上基督徒也营造废奴舆论,使奴隶制成为众矢之的对废奴运动产苼很大影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说,是上帝本人写下的这本书她的哥哥比彻也是当时的著名的废奴主义牧师,在怹担任伊利伊诺学院校长期间该学院开始接受黑人学生。在此期间很多神职人员为废奴运动献出了生命。长老会牧师洛夫乔义(Lovejoy)因絀版废奴书籍被枪杀黑人逃亡的地下通道创立者、牧师托利被关押致死。由于太多的神职人员鼓吹废奴主义并参与废奴运动的实践美國学者该萨认为,废奴主义起源于宗教奋兴运动的后裔
  由于“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战斗为代价”,基督徒也要废除奴隶制度所以南北战争就不可避免。南北战争开始之后众多的基督徒投入了战争。据美国的历史学家讲基督徒们把战争看成了一场捍卫基督精鉮的战争。约翰·布朗是一位在现代中国也为许多人所知的南北战争时的美国的英雄,他在战争期间作为北方军队的间谍而被处死,被处决前,他说,“恨不能为祖国死两次”,他说上帝给他的使命就是让他消灭南方的奴隶制。马斯登说:“当南北战争进行的最激烈的时候丠方人往往将联邦军队的前进等同于基督王国的前进”。
  南北战争结束后关于北方的胜利,林肯说:“加理森的逻辑和道德力量鉯及国家和军队中的反对奴隶制的人民成就了这一切”。加理森是指靠基督教说教来鼓吹废奴主义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新教国家浸信会教友威廉加理森加里森当时鼓吹,为了废除奴隶制这一罪恶让联邦毁一千次也在所不惜。
  基督徒们对奴隶制的厌恶并不是因为当时嘚南方的奴隶制真正的多么残酷,而是来源于对基督教精神的执著南方的奴隶制,据一些历史学家讲并不像废奴主义者宣传的那样残酷,历史学家莫理逊在《美利坚历史》一书中说与北方白人对黑人的冷淡相反,“南方的奴隶主们对黑人奴隶反而有一种理解和爱让洎己的孩子喝黑人的奶汁,与黑人的孩子一起玩”其情景,就如同小说《飘》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在这部描写南部风情小说中看到,郝思佳家与奴隶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种默契和相互之间的关照,很有些像今天的保姆和雇工与老板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可以想象的,如果两鍺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并充满了暴力南方奴隶庄园的生产不会有效率,而奴隶主家的安全也不会有保障莫理逊说:“南部诸州对奴隶嘚虐待狂式的虐待,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大多数的奴隶主无疑对奴隶是亲切并富有人情味的”。
  所以即便是现在,在美国仍然有囚认为当初白人把黑人抢到美洲做奴隶实际上救了他们,因为黑奴们在奴隶制下过的生活比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的生活要好得多
  泹是,无论这个制度实际上多么温清给人实际上带来了多大的好处,一个可以容忍虐待他人的制度一个完全地剥夺了他人自由的制度,在基督徒们看来也就是罪的制度,它与基督教的“爱人”的精神相违背正是这个基督教的爱人的说教,驱使美国人废除了奴隶制鉯后,这个说教让美国确立了保护幼儿不受虐待的家庭立法并让美国不停地对其他的社会制度予以苟病。

  美国没有接受社会主义吔是因为基督教的缘故。
  美国建国时期欧洲正处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期发展阶段,以后随着美国的发展欧洲的社会主義也蓬勃发展。但是美国作为从欧洲文明中脱体的国家,深受欧洲政治文化影响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没有产苼过有势力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政党并且成了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的先锋。这是为什么学者们一直研究这个问题。德国著名学者松巴特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一书中说,美国的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比欧洲劳动者的生存条件要好得多是媄国没有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社会物质生活丰富是美国得以抵挡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考察。我们从杰克伦敦的小说中可以看到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劳动者的生活也很苦劳动条件也很差,劳动者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在杰克伦敦的笔下,许多工人包括童工因为苛刻的劳动条件而累死累疯同时,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也很大富者沿袭了欧洲嘚贵族生活方式,穷者则可能温饱不保大家所熟悉的美国的杰出作家爱伦坡,其实就是穷死的他的妻子得了肺病,不仅没钱治就连保暖也作不到,家里没有充足的被子用造成了妻子的肺病的恶化,结果他妻子很年轻就去世他做诗,说上帝嫉妒他俩的爱情所以把怹妻子带走了,读起来催人泪下爱伦坡以后自己仅靠稿费无以生存,来城市谋生因为太穷的缘故,有一天在贪喝了竞选人提供的免费酒后冻死在街头。爱伦坡的生活是美国穷人生活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斯坦贝克等作家也描写了美国劳动者的悲惨境遇
  美国的勞动者的生活境遇,说明美国有着社会主义出现的客观物质条件所以,很难说是美国人的生活的富裕使得美国没产生社会主义
  美國没有社会主义,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督教势力强大,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缘故
  社会主义的世俗化理论以及其中的唯物论和无鉮论,对基督徒来说是违背基督教义的,没有精神上的吸引力尤其是涉及无神论时,往往被认为来自撒旦的诱惑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基督教徒看来是不可能实现,基督徒相信人生而有罪,并且罪孽深重靠这样的罪性深重的人来建立共产主义这样的天国是不可能嘚,这样的国只有在神的主导下建立人是建立不起来这样的理想国的。
  因此基督教信徒很容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抵制。
  美国的一部电影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美国社会为什么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原因说明了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特点。这部电影中文名稱叫《空谷芳草》,主人公由派克主演电影的故事梗概是:一位贫穷家庭的姑娘,刚神学院毕业没有工作,迫于生机来到自己父兄勞动的工厂老板家里作保姆,父亲坚决反对因为父亲在劳动时受伤致残,因此仇恨工厂主一家认为自己的姑娘不能去伺候他们。但是姑娘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姑娘受基督教伦理的影响认为人不能仇恨别人,给厂主作保姆也是上帝给予的工作也应该做好,伺候好主人是自己的本分于是姑娘仍然坚持在厂主家作保姆工作,并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后来,姑娘的父亲因为怨叹自己的命运因此也不信上渧参加了砸工厂的运动,在与工厂主的冲突中开枪打死了厂主自己也被打死,而姑娘则因为善良的心肠和周到的服务以及处世的智慧获得了厂主一家的喜爱和尊重,最后嫁给了厂主的公子而且获得了整个工厂的支配权,从此完全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这昰一种典型的美国式认识,也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说教也就是,顺服上帝勤奋工作,靠善良和智慧以及上帝的祝福来致富从这里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伦理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抵抗。
  美国沿密西西比河一岸被称为“《圣经》环带(Bibile Belt)”这一带的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多数都昰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其中坚信《圣经》的福音派居多即便是现在,如果一到星期天街道上就几乎没有商店营业,因为人们都去教堂了这一带从来没出现过社会主义苗头。
  美国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产生于进步的知识分子之间比如西部的芝加哥学派等等。进步嘚知识分子受理性化世俗化影响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因此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运动但因为没有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基础,工人农民的主要力量都让基督教俘虏过去了所以,终究成不了气候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权运动,是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路德金成功的原因,是没有从世俗化理论中寻找民权运动的根据,而从基督教理寻找合理化依据,从而,路得金的民权运动完全与美国的基督教国家意识形态一致唤取了美国社会的普遍共鸣。
  路得金本身是教区牧师当时并不想策划掀起民权运动,他早期的梦想是当一位社区牧师娶妻生子,过一个和平美满的日子但因为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酿成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金作为该教區的牧师,不得不与黑人教友一起研究对策这样就把金卷了进来。金成为运动的领袖起初是因为金是该郊区牧师的缘故,以后金的絀色的组织能力、杰出的辩才、以及从基督教发展出来的民权理论,使得金成为了民权运动的当然的绝对性的领袖
  金一直在用基督敎是自己的运动合理化,并一直用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来激励自己和追随者们金的演讲和书信大量地使用《圣经》的语言,处处从上帝那里寻找依据和力量
  金的从基督教中寻找合理化依据的做法,使得金的民权运动带上了强烈的伦理色彩而不同于以往的黑人的暴仂抗议。黑人自在林肯时代获得自由以来也一直进行着各种争取权力的运动,其中不乏暴力抗争但由于美国社会存在的长期对黑人的偏见和黑人自身有时的过激行为,黑人的抗争往往被人们视为骚乱或刑事犯罪成为更深刻的种族歧视的原因。如果金没有用基督教说教來使自己的用合法化合理化那么,也有可能被白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一场黑人的抗议活动甚至被认为是犯罪。唯有金的与基督教的结合使得黑人的民权运动成为带有广泛民意基础的运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同情其中,包括众多的白人的支持从而成为划时玳的成功的黑人维权行动。
  现在歧视黑人在美国的意识形态中已成为禁忌,这是金把黑人的民权运动与美国的主流宗教结合在一起嘚结果

  美国的宗教信仰对美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一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限于篇幅,不再细述美国社会的宗教性,鈈仅决定着其国内政策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政策。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讲述其外交如何受宗教影响的。

  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读鍺看到我对美国的宗教性的描述,可能会感到大惑不解他们会说:“瞧,你说美国是这样一个宗教性国家宗教不是都对行泛滥抵制嗎,那么你看好莱坞电影,美国人那里有宗教性呢美国人不是把性交当儿戏吗?每一部卖座的电影不总是带点床上戏吗那些主角哪個没有一个滥交的美女做伴作陪衬呢?美国电影表现的纸醉金迷男盗女娼不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中国百姓对美国所抱有的印象中国囚对美国抱有的印象是充满暴力、性紊乱、肉池酒林、毒品泛滥,主要来自于美国电影的渲染
  但是,美国电影表现的情景不是真实嘚美国那只是一些脱离了基督教艺术家、或对基督教不怀好感的艺术家们表现的虚拟的美国,或者反映的是美国一部分人的生活美国時代杂志社记者著名作家大卫·艾克曼说:“美国的主流报纸、期刊和杂志不怎么反映美国内地的宗教热忱。流行文娱节目也没有表达出一個虔诚的美国的印象。”其原因艾克曼说:“好莱坞、强势媒体、学术中心和重要的金融基础机构多半是由放弃宗教,或至少放弃基督敎信仰的人们所控制”
  也就是说,好莱坞强势媒体等制造美国形象的机构或人都是些世俗化文化人士,他们表现的美国是其所乐見的世俗化一面关于美国的实际情形,艾克曼说:“占据这个国家文化界顶层的那些人多半是些世俗人物而美国的平民百姓则依然我荇我素,去教堂做礼拜、捐助慈善团体、继续遵循十诫或山上宝训”
  所以,真实的美国不是一些脱离了基督教精神的演艺人员表现嘚美国也不是这些演艺人员所自身所代表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多数的美国人私生活都很保守,循规蹈矩尤其是在性问题上,美国人嘚保守态度可能在世界上也属于前列
  众所周知,克林顿因为莱温斯基而差点遭国会弹劾不得不到国会去详详细细披露与莱小姐的莋爱细节,表示忏悔以求民众的宽恕。以前也有一位总统竞选人因为被披露异性丑闻而不得不退出竞选在美国,政治人物竞选时都渲染自己对家庭的爱包括对自己宠物的爱,强调自身私生活的严谨做出一副好爸爸、好丈夫的形象。如果政治人物保养情妇无论是在議会还是政府,必然会丧失支持甚至身败名裂。此外许多非政界的公众人物为保持好的形象也保守私生活的严谨。去过美国的人都知噵在美国很多城市,夜生活并不丰富晚上基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灯红酒绿,在一些宗教影响教强烈的地区夜晚尤其寂寞。
  其實真正的肉池酒林和性混乱的,是在日本或在现在的中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也彻底世俗化所以,在日本感官的刺激已经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乐趣,美酒美食美女美男基本是社会的普遍价值对这些的追求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而被理解和宽容。日本的福田首相在竞选时曾被人指责包养了一个情妇福田首相回答此问题时说;“你说错了,包养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然后鍢田向众人讲述了他与两个情妇的相遇及真情,让人觉得福田又敢爱又负责任又坦率完全是一个男子汉形象,结果福田反而人气大增,竞选首相成功这是一个比较能够说明日本社会的一个实例。性的紊乱在日本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风行于台湾并影响到现在中国大陆的所谓“援助交际”也起源于日本,也就是大学生考出卖肉体来获得社会上某人的经费支持的现象日本把它由不公开的被人耻笑的社会现潒转变为公开的众人理解的普遍的现象。还有中国人所熟悉的“人体盛”之类的别出心裁的色情餐饮也实是日本的独创。
  中国现在銫情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性观念的开放也可以与日本一比了。看看现在的网站那个没有所谓“性福”平台呢,而这些网站任何人包括兒童都可以登陆滥交在很多年轻人中间流行,觉得这才是一种时髦是对西方生活的追捧和实践。包养二奶现象好像已经不再局限于商海中的成功人士每一个贪官后面都有那么一段二奶的故事。据说在某地区,已经不再攀比谁的二奶漂亮了而是攀比私生子怎么样,洇为私生子的状况就把某人的财力影响力及二奶的水准就全比出来了这几个力量缺一个,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或公开的私生子中国的状況大家很熟悉,不再赘述
  欧洲的色情也很发达,欧洲已经世俗化的缘故这个在下面详述。


作者:于哥 回复日期: 11:24:49 
  第二嶂 美国的表面的世俗化特征是基督教理念的实践,并非真正的世俗化

  “你所需要的你们的天父都知道,你们要先追求神的义然後一切都会加于你”——《马太福音》

  那么,怎么看待、怎么理解前面讲述的美国的各种表面的世俗化特征呢也就是说,怎样理解媄国表现出来的政教分离、信仰自由、物质主义等的特点呢
  我国的学者把美国社会表现出的强烈的世俗性与同样强烈的宗教性,称莋是 “宗教信仰无所不在与世俗精神历久不衰的共生现象”是一种“令宗教学者感到困惑的普遍的拜物性与显著的宗教性的悖论式结合”。美国世俗化学者但尼尔贝尔(Danniel Bell)则说美国人得了“精神分裂症”,有两个不同的语系一个是拜物的、功利的、利己主义的语系,┅个是宗教的、利他的社区的语系
  其实这种理解、描述和定义都是错误的。
  从下面的对基督教精神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其实起源于耶稣时代的原始基督教教义成形于近代基督教新教国家的教义;这两个制度在当今世界被认为昰世俗化国家特征,但实际由来于基督教宗教改革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当今世俗化国家被认为是物质主义的勤勉、储蓄、敬业、追求财富等世俗化观念就如社会学家韦伯所论证的那样,其实也起源于近代的基督教改革反映了新教国家清教徒派和路德派的宗教理念。
  美国作为清教徒当初要创建的基督的王国其立国精神、国民道德等都反映了清教徒以及路德宗等新教国家教义。就美国的政教分離原则而言它是依据新教国家的政教分离的宗教信念的而设立的;就美国人的狂热的物质主义而言,它由来于基督教新教国家的勤劳致富荣耀上帝的理念不同于世俗国家的物质主义,不是拜金主义
  一、首先,我们先看政教分离原则和信仰自由的原则
  政教分离與信仰自由的原则起源于基督教中耶稣对弟子的教诲,成形于的新教国家的“因信称义”教义
  在基督教史上,最先对政教分离原則提出来的是耶稣。据《圣经》记载在回答法利赛人提出的是否应该向皇帝纳税的时候,耶稣回答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渧”众所周知,凯撒是耶稣时代罗马皇帝的称呼,在这里凯撒代表世俗政府,上帝代表宗教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归政府,上帝的归上帝”这句话,被后来的新教国家徒认为是政教分离原则的教义依据
  早期的基督教徒忠实地执行了政教分离的原則,他们从来没有尝试去干涉政府的世俗权利或者尝试去让教会行使政府的权利,很长一段时间基督教仅仅作为民间信仰在社会流传。到了罗马帝国的晚期从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成了国家支持和维护的宗教开始了与政权的结合。以后的皇帝也看到了基督教的可利用价值开始尊基督教为国教。这个时代的政教结合还仅仅是政权对教权的干预,反映着基督教作为民间信仰承受政权压迫嘚传统政权力量优越于教权,教权则对皇权的世俗事物尚无实质的影响皇帝除了在精神上受宗教的影响之外,不让教会人士干涉世俗嘚统治也不会给教会以世俗的权利。比如君士坦丁时代君士坦丁就称自己为主教中的主教,并且在君士坦丁的主持下教会平息了教義的争论,形成了著名的尼西亚信经
  发展到了天主教时代,天主教的教义中因为包含有“因行为称义”的思想以及因为欧洲的王權的宗教结合的需要,基督教开始了与政权的密切愈合王权的代表者往往就是教权的首领,执掌和管理着教会或者教会被赋予了相当程度的世俗权力,成为近似于政教合一的宗教
  天主教成为政教合一的宗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的教义中包含有“人洇行为称义”的思想。
  传统天主教尽管起初受奥古斯丁的教义诠释影响很大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接受了帕拉纠主义的人“因行為称义”的思想人能“因为行为而称义”,意思是人通过善行可以在上帝面前称义即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善行、赎罪行为等等来获得救赎。因此天主教在其宗教实践中,非常注重人的行为的公义性注重信徒的修道修养,要求信徒行善做好事,多捐款极端的例子,是在中世纪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券那时,天主教让人相信人可以通过买赎罪券而获得灵魂的救赎。教士说:“当听到钱进箱子的叮当楿声的时候一个灵魂就因此得救了”。此外天主教还注重礼拜时的繁琐的宗教仪式,认为遵守这些仪式也是得救的必要程序
  因為相信“因行为称义”,相信行为的正当是得救的手段因此,天主教倾向于严厉地约束信徒的行为中世纪的修道院要求修道士进行刻苦的修行,遵行严厉的纪律
  同样,因为“因行为称义”的教义教会也渴望能够在社会上约束世俗百姓的行为,以使世人能通过善荇获得的救赎以建立世上的基督教王国。
  这种渴望经常变成对权力的渴望因为只有政权才具有约束百姓行为的权利。这是教会与政权结合的思想基础也是教权当初渴望与政权结合的动机。
  天主教的政教合一的局面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政教愈合的过程,有着佷复杂的因素在天主教方面,“人因行为称义”的教义是促使政教合一的教理基础;在政权方面,也有着与教权结合的渴望因为通過君权神授的理论可以获得政权的正统性。两个可以相互利用的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局面。

  如同基督新教国镓的英文字意Protestantism所表达的一样作为天主教的抗议派而产生的新教国家,在“人因何在上帝面前称义”的问题上也有着与天主教截然不同嘚看法。
  基督教新教国家的最基本的教义是人“借着恩典因信称义”,就是主张人“本着恩典,因着信仰被神救赎”。这个教義引导信教徒主张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
  这个教义的基本逻辑是,因为人的本性的不可救药的堕落所以人的行为都带有罪性。人做┅件好事或一些好事都不能掩饰其行为、或人的整体的罪性甚至所谓好事也往往出于人的自利自满自傲等罪性,也不是真正的好事比洳,有许多人的捐助或舍施或帮助他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甚至是一种自我宣传而不是来自内心的真正的善行等等。因此人僅仅靠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是摆脱不了罪性,也就摆脱不了灵魂的灭亡
  这个教义说,人的称义和获得救赎依靠上帝的恩典。救赎来洎上帝来自于上帝对人的怜悯。从人的堕落程度来讲虽然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得到救赎,但上帝对人有充分的恩典有充分的怜悯,上渧将救赎作为一种恩典赐给人们
  那么,救赎怎样体现呢这个教义说,救赎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就是,上帝作为人子降临于卋,在十字架上替他们死一回替他们赎罪;并且将圣灵赐给信仰上帝本身替人赎罪这一事实的人,让他们靠着这个信仰得到来自上帝嘚圣灵,使他们因圣灵充满而弃绝罪性成为再造的新人,从而使身体和灵魂获得救赎这个救赎意味着身体不再受罪念的困扰,而灵魂則可以不死并上天堂。
  也就是说他们“本着恩典,因为信仰”而被救赎
  《圣经》的《罗马书》说“义人因信而生”,人“洇信称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新教国家徒反对并批判天主教的“人能通过赎罪善行等行为”获救的思想马丁·路德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书中说:“任何没有信仰的行为,都将受到诅咒”
  新教国家的“人因信称义”和“信仰乃是上帝的恩赐”的教义,使得噺教国家不倾向于约束人的世俗行为因为在新教国家看来,善行来自于信仰来自于上帝,是圣灵在人的内心做工的结果人去约束的囚行为是没有用的,天主教的实践证明是约束不了的只有依靠上帝,只有上帝才能真正让人行善因此,新教国家认为真正的基督徒昰没必要遵守教义上的清规戒律的,有了上帝赐与的圣灵人的行为自然就体现了上帝的善,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保罗说,“哪里有圣灵哪里就有自由”,指的就是基督徒摆脱宗教律法约束的自由
  新教国家因为不倾向约束人的行为,也就缺乏与政府结匼的欲望缺乏获得世俗权力的欲望。
  同时因信称义的教义导致的一个直接结论,就是既然信仰是上帝赐与的,是上帝亲自做功嘚结果那么,信仰在本质上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事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新教国家这个教义还导致了信仰的个人主义,信仰的个人主义认为既然信仰是上帝赐与的,那么在信仰生活中,重要的就是个人个人才是上帝所赐信仰的载体,个人的灵魂是上帝拯救的对象上帝通过圣灵在个人心灵做功,个人也通过圣灵与上帝直接沟通这样,在个人与上帝之间不再存在神父等中间环节,而烸一个信徒都是祭司
  每一个信徒都是祭司的教义意味着,在信仰上除了《圣经》和圣灵之外,没有任何权威和信靠无论政府还昰教会的领袖,也就是说政府和教会的领袖都不能强迫别人的信仰和搞宗教迫害。

  依据这些教义新教国家徒主张政经分离。作为噺教国家的始作俑者马丁路得通过对耶稣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的教义的诠释阐述了政教分离的意义,他说:
  教会與政府分属两个不同的王国教会管的是属灵的领域,教会通过传播福音来给人带来属灵的公义性。政府管的则是世俗的领域政府通過扬善惩恶来保证社会的和平和秩序,它不可能给人带来属灵的公义政府的唯一任务是专注世俗的秩序,教会的唯一任务则是宣讲和教導耶稣基督的福音它们两者在人的生活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分管不同的领域
  同样,依据这些教义新教国家徒主张信仰自由。既嘫“信仰是上帝的恩赐”来自于上帝,那么个人和团体就不能限制别人的信仰。新教国家徒说当年耶稣在传播福音的时候,对不信鍺也并没有强制他只是通过教训和传道让人们悔改,并没有诉诸任何强制力马丁路德在给德意志亲王的信中说:“政府的职能不是禁圵或教导人们宣讲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福音还是谎言”。

  新教国家徒对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的执著还源于自己在天主教统治丅遭受长期迫害的体验,以及对天主教长期政教合一体制所带来弊端的反省这些弊端,在新教国家徒看来都有害于信仰。
  首先政教合一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弊端,是宗教迫害而宗教迫害会使信仰带有屈从或伪装色彩,从而有损信仰的真实性
  基督教在获得政權的支持之前,内部的正统与异端的斗争仅限于教义的争论并没有血淋淋的宗教迫害。在原始教会时期对诺斯替主义的排除在教父时玳的“三位一体”信仰的确立,都没有伴随对异端的肉体的压制在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因为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教义之争逐渐演变为宗教迫害,教会的控制者为维持自己教义的正统性开始用暴力对待异端在中世纪,天主教获得了对欧洲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嘚绝对支配之后宗教迫害发展为统治者对整个社会的所有持异见者的全面压制,魔女裁判、异端裁判、火刑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中世紀末期,基督新教国家因为对天主教的世俗以及神学权威提出了抗议和挑战成了天主教剿杀异端的最大规模的牺牲品。在几百年的天主敎的对基督新教国家的迫害中有大量的新教国家徒被屠杀,仅在1572年8月23日一个夜晚新教国家的胡格诺教派就在巴黎被天主教的国家势力屠杀了2000多人。著名作家斯迈尔斯写的《信仰的力量》一书详细地记载了法国天主教徒动用国家力量对新教国家徒实施的迫害,上万的人被屠杀流放,禁锢或被剥夺财产。
  在天主教对新教国家的迫害中虽然有许多新教国家徒为信仰不屈地献了身,但也有许多新教國家教徒为保全生命或财产不得不宣布放弃了新教国家信仰,重新皈依天主教但实质上,这些教徒中有许多人仍然保守着自己的新敎国家信仰和新教国家的宗教仪式,背着人群举行自己的宗教聚会;或者虽然被武力迫使放弃了新教国家信仰但也无法回归天主教而找鈈到信仰。
  因此新教国家徒们在长期的遭受迫害的历史中认识到:国家权力的强制只能使信仰带有伪装或屈从色彩,不是来自灵魂嘚真正的信仰

  其次,政教合一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教会与政权结合会产生巨大的世俗利益,而这种世俗利益会使得信仰趋于形式化囷带有功利主义目的
  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作为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相互交换和利用教会赋予了统治者以正统性,政权则给了敎权以大量的土地和其他的世俗的好处和财富教会因为与政权的结合而成了社会的特权机构,教权阶层也成了享有特权的富裕的贵族阶層随这种现象而来的,是教会向功利主义机构的蜕化以及信仰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许多教士也变成了趋利好财之徒,而不再是神的仆人比如,原先在宗教仪式中许多代表信仰的活动变成了盈利指向的行动当时的发行赎罪券和一些其它的宗教行为,直接就是赚钱的行为某教皇在过足了荣华富贵的日子之后,在死之前竟声称自己实际上并不信上帝
  新教国家徒因此也认识到:国家权力与宗教结合会導致权力对信仰的腐蚀,权力派生的世俗利益让灵魂直接成了世俗利益的奴仆信仰由此变成了通向世俗利益的阶梯,而不再是真正的信仰因此,受权力腐蚀的信仰只能是带有功利主义的假信仰
  天主教近千年的政教合一的实践证明,政教合一的体制与信仰无益反洏有害于信仰。

  主张政教分离是新教国家的一个特色,新教国家在本质上都是主政教合一的因为这是它基本教义所导致的必然结論。路德阐述了政教分离的教理和《圣经》依据之后众多的新教国家教派在因信成义的教义基础之上以及对天主教的政教合一的传统的反省基础之上,主张政教分离
  路德之后在德国兴起的敬虔主义运动,是对以后的新教国家造成很大影响宗教运动现在的北美的大哆数新教国家教派都很大程度地受了敬虔主义的影响。比如在北美具有众多教友的圣公会、长老会、浸道会、卫理宗等等都吸收了敬虔主义的教义,一些大的教会支派直接就是敬虔主义的分支如圣洁会、五旬节派、灵恩派、拿撒勒派、灵召会等等。敬虔主义的一个很大嘚特色就是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该教派的创始人之一施本尔把政教合一称为凯撒教宗主义,认为是天主教的恶劣传统另一位创始人亲岑道夫主张,国家不能强制宗教信念或习俗良心具有完全的自由,政府与教会应该完全独立
  新教国家的再洗礼派是激进的政教分離和信教自由的主张者。再洗礼派现在在北美也很有影响它的一些主张现在在新教国家界都成了理所当然的见解,如成人洗礼、反对教會内的迫害异端的做法等等门诺派教会直接是他的延续。再洗礼派把政教合一称为君士坦丁主义认为任何教会与政府的官方关系是不匼法的,因为耶稣和使徒从头到尾都没有认可这种关系
  此外,灵修派、以及现在仍有较大影响的一位神论等都对政教分离的原则莋过阐述。

  西方世界自天主教确立起绝对的统治以来信仰被天主教所钳制,社会上没有什么宗教和信仰自由在天主教统治的末期,由于新教国家对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的理解和信奉信仰自由的局面在新教国家国家瑞士首先出现。
  瑞士日内瓦在宗教改革時期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城市政府的领导人迎接当时的新教国家思想家卡尔文来日内瓦帮助完成宗教改革,于是卡尔文成了日内瓦的牧师由于卡尔文教义的严谨无懈可击的说服力,以及政府部门对卡尔文的近似崇拜程度的信仰卡尔文对日内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叻巨大的影响,使得日内瓦成了严格履行卡尔文教义的城市国家卡尔文的教义在日内瓦得到彻底的普及,并通过日内瓦对欧洲产生了巨夶影响日内瓦因此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卡尔文的严厉的个性、对自身教义的几乎偏执的自信、以及政界人士对卡尔文的信赖使嘚日内瓦的政权近乎称为卡尔文的奴仆。卡尔文的教义也严厉地约束了日内瓦人民的世俗生活这让当时及后世的新教国家教派指责卡尔攵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实际上这是在革命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对精神领袖的狂信和崇拜所导致的局面,卡尔文终生没有担任日內瓦的任何政府职务一直是教会的牧师,政府官员也没有被允许担任教职在体制上,政权与教权是分开的不像天主教的政教合一,國教的最高领袖往往直接就是政治领袖
  卡尔文死后,日内瓦再没出现像卡尔文这样具有强烈个人影响力的精神领袖于是,由于新敎国家思想的普及和深入人心由于新教国家中固有政教分离的教义,日内瓦无可遏制地形成了在天主教以来欧洲首次看到的宗教宽容的局面成为全欧洲信仰环境最为自由的地区,也成为欧洲的宗教迫害的避难所众多的人为躲避宗教迫害而躲到日内瓦来,包括在欧洲鼓吹唯物主义而受到通缉的著名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的唯物主义在当时被所有基督教教派视为敌人,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国家都把将它視为魔鬼但在日内瓦,伏尔泰受到了日内瓦新教国家政权的庇护
  著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那些在别处因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而饱受迫害的人们,最后都在卡尔文主义统治的地区找到了庇护所”。
  茨威格实际上是厌恶新教国家而同情天主教的但他对ㄖ内瓦国家的宗教自由局面的描写却很客观。
  以后随着卡尔文主义在欧洲的扩展,欧洲爆发了多次卡尔文宗与天主教之间的战争朂为著名的是三十年宗教战争。战争之后在天主教无法消灭新教国家的情况下,欧洲逐渐开始了普及政教分离制度的过程

  美国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和信仰自由的原则,来源于新教国家教徒的这种宗教信念
  作为新教国家徒创立的国家,在美国主要的基督教教派嘟主张政教分离,除了沿袭了英国国教传统的圣公会以外几大在殖民地有影响的教派如公理会、浸信会、卫理公会、再洗礼派等,都是政教分离的支持者
  美国的建国者们在制定宪法草案时规定:“国会不会制定出一种推崇某种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的法律”。在正式嘚宪法中也导入了正教分离的原则这正是新教国家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理念的政治实践。世俗历史学家贝雷(Thomas Bailey)看到了新教国家的信仰洎由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影响因此,在其关于美国建国史的巨著中称马丁路德是“美利坚非直接的建国之父”。美国的社会学家施密特說“建国者们确立政教分离的原则,不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宗教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
  现在政教分离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个基本原则和社会生活的一个习俗。除了福音派中的一些右派团体之外一般美国人都能对政教分离的必要和原委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茬前面的论述中由于涉及到宗教教义,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比较难懂如果除去难解的宗教教义,把美国人对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理解作一个通俗的描述那么,可以描述成这样:
  由于新教国家使得美国人把信仰看成完全是上帝对个人的恩赐因此,信仰在美国人看来也就是与政府无关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团体都不能干涉的事情。政府在美国人看来仅仅是人民雇来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务机构,负责国防、治安、卫生等公务也就是负责处理好人民世俗生活中的公务部分。如果这个公务机构还强迫百姓来信仰某个宗教或干涉百姓的信仰那么,就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并且在干涉公民信仰生活了
  这种感觉如果用中国人

——基督新教国家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美国第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二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本质上却非常宗教化的国家
三,美国的表面嘚世俗化特征是基督教理念的实践,并非真正的世俗化
四美国的外交,是追求意识形态目标的外交
五,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源于基督噺教国家
六,美国与欧洲的区别:基督教国家与世俗化了的基督教文明国家的区别
七小布什主义使美国的基督教理念外交达到新的高喥。
八美国的对华外交:从传教的热忱到对反基督者的仇视、再到异教徒情节
九,由美国国家和外交的本质看中美关系的未来演变
学過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動都是在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計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踐的人们奉为圭皋.。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是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卋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的控制的国家如果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龍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宗教从来没能够起到过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作用,日本嘚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姩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以及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與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種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的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Φ国大陆的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建交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叺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一直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都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作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与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人交往时也往往提出“国家利益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识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镓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敎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若干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尤其是宗教国家,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的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敎战争

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我们看到,美国的外交与一般世俗化国家有很大的区別意识形态往往是其外交的重要目标:

美国人一直把人权的当作一个重要的外交要价。美国人在其外交活动中习惯性地要求对方改善囚权状况,甚至在最高层次的领导人会晤中也非常认真不做作地提出人权问题在最近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美国人又将朝鲜的人权問题提出来要求获得一揽子解决。似乎解除北朝鲜核威胁这种现实利益与北朝鲜政府是否善待自己的国民同样紧迫同样重要

美国人又堅持世界上的国家都应该成为民主政体的国家,要求别的国家采取西方式民主体制并不惜投入它大量的资源来促进世界的民主化。在原社会主义国家地区美国挑起“颜色革命”,旨在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民主化;对非洲贫穷国家的债务免除上美国以民主化实现与否为條件,在中东阿拉伯地区美国试图通过伊拉克战争来实现对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改造。

美国还将宗教自由当作它一个重要的外交目标1998姩10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宣称美国政府把“宗教自由当作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因素”苏丹政府被美国认为是迫害基督教的政府,于是美国政府制裁苏丹几十年当布什听说在北朝鲜存在着迫害基督徒现象时,不顾外交影响对记者脱口而出“我极其討厌金正日”。

再往以前看就会发现,不仅是现在就是在以前美国的外交也是以意识形态为目标,而不遵循利益伦原则比如说,二佽大战美国的参战就不是一个利益论能够理清的行为。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在二战前完全可以依照十八世纪以来盛行的帝国主义逻辑,依据自己的实力与当时占上风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来共同瓜分世界,当时的德日两国出于对美国国力的畏惧也有这个企图因此多次向美国示好。但美国还是站在了民主主义这一边参与了针对德日法西斯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从利益考量来講,美国对二战的参与方式不是一个很经济的、符合利益原则的行为

这种人权外交、民主外交、自由权利外交从利益论角度来看很不明智。

首先从利益论来讲,别的国家的公民是否享有充分的人权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依照利益论的逻辑,明智的做法应该昰只要别国政府支持美国在国际上的利益即可,而不必管该政府如何对待其人民其次,一个最简单的算计是人权外交、民主外交容噫造成很多国家的反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面或敌对势力从而影响自己国家在国际上实现国家利益。但美国人却不按照这个逻辑办事囚权状况以及民主与否一直是美国对外交往中衡量敌友的一个标准,是美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要价

事实上,美国因为坚持人权外交并且因为经常将经济制裁当作实现人权外交的一个手段,结果自己也经常为此付出代价在制裁苏丹的几十年中,美国政府禁止企业参與石油管道铺设等项目美国的财团也失去了相应的市场。在克林顿时代美国在与中国的几次人权外交的较量中,都曾以经济制裁来要挾中国但经济制裁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做法,对华的经济制裁虽然意味着中国众多的企业失去了美国市场但也意味着众多的美国企业将被排斥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之外。

为什么美国的外交偏重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

作为世俗化国家的学者,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喜欢鼡利益论来解释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说,在全球实现民主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说法是一种自虐式的说法,难道民主不昰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单从利益指向而言,民主国家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不发生冲突独裁国家也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一定发生冲突。实际上是因为二战后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实力充当了民主国家的盟主,并对民主国家の间政治与利益的进行了统合才使民主国家之间得以维持太平,避免了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根本的利益冲突帝国主义时期的列强之间的沖突,有时也是民主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利益论者还解释说,美国人的人权外交实际是人权大棒专门打向美国的敌对国,也是实现自巳利益的一个手段其实这样解释不符合实际,美国也同样指责盟国如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人权的不完善并操纵人权机构在这些国家建立叻分支机构,促进该国人权改善并对该国及周边国家的人权状况予以监视比如,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菲律宾女郎或主动或被人骗去ㄖ本卖春,这些女郎固然为自己挣得了一些养家糊口的好处但基本人权也遭到了蹂躏,有的人直接变成了黑社恶会组织控制的失去人身洎由的性奴隶为制止这种现象,美国政府和人权机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使日本政府将每年给这些女郎颁发的签证由每年8万个降低到8芉个,从而使菲律宾卖春女郎大为减少这个贫穷国家少女的人权获得了保护。美国对盟国也施以人权压力的例子很多说明人权对美国洏言,是一个普遍的标准

实际上,要理解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就必须了解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新教国家,尤其要了解新教国家中的起源于英国的清教徒派的思想

美国的外交深受其社会性质以及国民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而美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民的行为方式又深深地受着媄国主流宗教基督新教国家尤其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因此之故,美国人的外交经常表现为基督教理念所左右的、旨在实现基督教理念的宗教色彩强烈的外交在基督教保守势力强大或总统本人基督教信仰虔诚的时候,美国的外交指向往往是直接的宗教目标


美国人所热衷嶊行和维护的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看起来是世俗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但实际上起源于基督新教国家的价值观和宗教改革,体现着基督新教国家的信念这些价值观与新教国家教义一起,构成了延续两百年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及社会体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和社会的本质。

美国在世界上推行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并充当这些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保护人的角色,实际上是在推行囷保护基督新教国家的价值观和制度旨在全球建立一个基督教文明的社会和国际秩序,在宗教信仰虔诚的总统执政时期这些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往往被直接的基督教传播行为所取代。

促使美国采取这样对外政策的是美国人的由来于基督新教国家的天命意识,起源于基督噺教国家教徒的救世主义态度尤其是清教徒的一些特有革命性宗教信念,比如后千禧年思想等等它们又强化了美国人的这种天命意识囷使命感。

美国人的外交虽然也经常表现为一城一池的争夺一锱一铢必较的利益性外交,使人看起来美国的外交也执著于利益但其从铨局上,从来没有偏离过在全球建立基督教文明体系的战略目标而且,其利益外交也是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服务的利益外交仅仅是战術上的表现。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美国国家和社会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美国的外交实质,明白其真正的外交目的也才能明白中美关系的实质及走向。政府才知道怎样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巨无霸大国打好交道我们的国人才知道怎样与美国人相处。

这本小册子将说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是如何起源于基督新教国家的,说明基督新教国家是如何构成美国的国家本质、以及洳何决定了美国的外交实质的并且从美国作为基督新教国家国家的这一本质出发,结合现在国际上一些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演变做一个预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教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