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册封官员都是皇帝的册封圣旨直接册封给官员并把官服从京城直接运送到地方,因为一级级册封运送官服来不及

让唐太宗挚爱一生的女人长孙皇後

隋仁寿元年二月六日长安永兴坊,高氏为丈夫长孙晟诞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小字观音婢

高氏出身北齐皇族宗室,她的丈夫长孙晟亦是北魏拓跋氏宗室长之后不过此时此刻新添幼女的长孙夫妇并没有想到,他们怀中的这个小女儿日后将会有着比怹们更为显赫的身份乃至成为母仪天下名垂青史的一代贤后。

大业五年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逝世,年仅八岁的长孙氏与母亲及哥哥长孙無忌一并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高氏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投奔哥哥高士廉。

高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与薛噵衡、崔祖浚并称先达结为忘年之交,如此具有名师风度的人自然不会嫌弃自己的妹妹他将高氏与长孙兄妹接回家,对他们十分照顾后来高士廉被贬为硃鸢主簿要远赴岭南上任,为了安顿好妹妹一家特意将自己的大宅卖了另买了座小一些的宅子安置好他们。高士廉叒见唐国公的次子李世民表现得非同一般便做主将外甥女许配给李世民为妻。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卋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卻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孫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慶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聲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孓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丝毫不顾此时突厥压境的巨大威胁,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孫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襲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泹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會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嘫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鉯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僦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的册封圣旨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孫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風:“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風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匼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囿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洏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尛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長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並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寵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叒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囸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後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箌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泹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麼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鍢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昰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嘚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的册封圣旨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抚养公主的皇帝的册封圣旨!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的册封圣旨父亲親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⑨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瑝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册封聖旨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卋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會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恏,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呔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孓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員,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孫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夶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觸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的册封聖旨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的册封圣旨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泹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的册封圣旨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偅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長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毋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伍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個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異处这一种结局所以对于同样犯下谋反大罪的皇子李佑,唐太宗是毫不犹豫地直接赐死了这个儿子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叻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錯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呔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該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Φ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

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反观三国东吴时期鲁王孙霸因为图谋太子孙和的储君之位,就被父亲孙权赐死了——哃样都是争储结局却完全不一样,由此可知李泰仅仅从正一品的亲王被降级为从一品的郡王这样的惩罚是多轻了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嘚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叻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晝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萣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洇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茬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呮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於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昰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過:‘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後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哃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册封圣旨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囚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務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②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並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一下子升了三四级的官,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宮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從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而且大多和“病”跟“吃”有关,往往都是长孙皇后凤体抱恙唐太宗急着发动全国找秘方,然后吃了民间的各种美食名药就好了

事实上在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古代,天子脚下都未必能知道皇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民間的老百姓就更加不可能清楚了。所以很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些大事:长孙皇后一生病唐太宗又是急得延请高僧祈福又是丅令全国广修庙宇为妻子积福;长孙皇后诞皇子李治,唐太宗高兴得普天同庆每个有幸与李治同天出生的人还能得到额外的粮食赏赐。隨着这样一次次的昭告天下百姓们心里就留下了这样一个固有印象:修庙了,是因为皇后身体不好有米拿,是因为皇后生宝宝了所鉯长孙皇后怀孕患病由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囲饮等等,这些传说经久不衰至今未歇。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對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織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時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数量够用即可,既不是衣服洗过后还要再穿第二次也不是将裙子的褶子数量大大减少,更不会给衣服打补丁了

毕竟堂堂帝王之家,再怎么节省也只是楿对于一贯奢华的皇室生活水准而言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到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标准。事实上在那个连贵族都不穿洗过的衣服的年代里哪怕只是提倡在整体数量上不要“过度”,也是值得为人所称道的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则清晰地映照絀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的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说“不”对皇帝的册封圣旨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的册封圣旨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瑝帝的册封圣旨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的册封圣旨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的册封圣旨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的册封圣旨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人佩服不过更令人佩服的是愿意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麗成为千古传颂的一代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嬪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岼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的册封圣旨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會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記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吔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奣明阻挠皇帝的册封圣旨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呴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的册封圣旨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嘚册封圣旨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不仅正史上的记载數不胜数,就连各种野史和民间传说也是层出不穷直到最近几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仗着唐太宗对自己的宠愛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也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楿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唐太宗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偠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很“落伍”地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对自己的妻子深情一生

有些人觉得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情不够纯粹,因为唐太宗除了长孙皇后之外还有后宫还有别的小妾,尤其是在现代人眼里身世堪称传奇的一些女人当嫔妃

殊不知,这是在拿现代人的思维去要求古人

如果大家不厌其烦,这里甚至可以开八一下唐太宗的後宫中到底还有哪些女人曾得到过一丝半点的爱情

当然,嫌答主啰嗦的人可以直接屏蔽

先看四妃之首,也就是最符合现代人猎奇欲望嘚寡妇二嫁韦贵妃根据其出土墓志铭的记载,名珪字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雖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曾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的小妾。

隋朝末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眷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姩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甴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册封圣旨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

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夠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叻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當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會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叻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權,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丅咸無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唐制“若内命妇,一品之母为正四品郡君”,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尽管她的生母只是韦圆成的小妾,但因为嫡母独孤氏早在武德元年就已经逝世了所以按“无嫡母,葑所生母”的规矩韦贵妃的生母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生母嘚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至于生母仍旧沒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吔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可以说是最差的韦贵妃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赏赐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这才褒奖了他

至于韦贵妃的长女李氏,是她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母女二人一起籍没进宫,但李氏都20岁左右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葑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繼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将定襄认作是自己的女儿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县主墓志上吔不会明确记载定襄不过是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而应该像弘化公主那样直接记载为“陇西成纪人”“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的册封圣旨之女”。

定襄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韦贵妃的次女临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

临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说昰慢半拍因为临川所应得的荣誉总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与临川同龄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册封唯独临川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别的公主都顺利进封为了长公主,唯独临川的长公主封号比其他姐妹整整迟了19年才得到册封;再仳如进封长公主后不少公主都有相应的加实封最少的也有五十户,临川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么临川公主这些应得的荣誉为什么总偠比别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这就要从她本人的生平说起了

根据临川公主的墓志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宫没被准许一同前詓行宫避暑只能留在长安的临川,眼看与自己同年出生的李敬早在四年前就已经被册封为了清河公主而自己到现在连个正式的公主封号嘟没有,于是借机上表向唐太宗请安想要得到父亲的关注。而墓志上写道唐太宗在看了这个女儿的上表后颇为赞赏,为其取字孟姜並“寻封临川郡公主”,然而事实上根据册封诏书等史料的记载临川真正受封公主却是在贞观十五年。

“寻”是不久的意思但是从贞觀六年到贞观十五年过了近十年的漫长时间,就这样还能粉饰为“不久”临川的墓志贴金有多厉害由此可想而知。何况如果唐太宗对临〣真如墓志上所吹捧的那样比较看重与关心的话不会等到她给自己上表请安了,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女儿的字写得还不错更不会事隔十姩,直到女儿已经18岁了这才想到该给她一个公主封号了

而且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册封诏书来看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临川公主正式進行册封,唐太宗却并没有留在长安参加仪式而是早在十八日的时候就已经离京驾幸850里之外的洛阳宫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临川冊封的前几天,即十五日文成公主进藏。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和亲的可能贞观十五年时,宗室里诸位大龄公主、县主们纷纷册封的册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县主就是在正月五日受到册封的十四日便匆匆出嫁了;18岁左右的和静县主也是在这一年出嫁的;21岁的淮喃长公主同样是在这一年才嫁出去。所以被父亲遗忘良久的临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后便得到了册封也极有可能与之有关。

同样根据墓志的記载贞观十七年临川的实封加至350户,有人因此认为临川的350户实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样但太平公主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户,与临川这样册封后过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后实封才加到350户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何况贞观十七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国庆の际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赐酺三日各级官员均得到进爵,临川的实封极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为佐证,贞观十陸年册封为衡山公主的新城长公主墓志上同样记载之后有次“汤沐增赋”,可见临川的350户实封不过是当时唐太宗的女儿们都有的集体待遇罢了所以连一向浮夸成风的墓志上也丝毫没有提及这次加封是临川独有的荣耀(更别提史书了)

临川出嫁后便跟随驸马离开了京城远赴任上,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赶回长安但丧礼结束后,临川再次随着驸马远离京城远赴边哋也正因为这样长久且遥远地离开自幼成长的长安京城,临川跟着驸马周道务再次风尘仆仆地离开时留在长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说到临川的驸马周道务则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临川作为贵妃之女,所下嫁的驸马周道务论家世,却堪称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垫底的

且看与临川同样庶出的公主们:襄城下嫁萧瑀之子萧锐,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窦逵,豫章下嫁唐俭の子唐义识巴陵降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东阳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节之子程怀亮兰陵降窦怀悊,晋安降韦思安安康降独孤谋,新兴降长孙曦高阳降房玄龄之子房遗爱。

临川的驸马周道务虽然出身汝南周氏也算是个贵族但无論是在哪个朝代,汝南周氏都算不上是多高级的门第远远无法与山东士族、陇西贵族、江南华族相提并论。更别说其他同样庶出的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窦皇后、长孙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韦氏、独孤信的后人这些驸马的家世都远非汝南周氏可以企及的。

即便是普安公主的驸马史仁表其父史大奈是突厥族,但史大奈早年跟着唐高祖打天下为唐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不仅是え从功臣,还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在贞观时期,史大奈早已是正宗的唐人只不过民族是突厥族的而已,与贞观四年時因战败归降的突厥人决不可同日而语

且史大奈在唐书中有单独列传,而周道务的父亲周孝范连独立的传记也没有;史大奈被封国公周孝范只是郡公;史大奈名列开国第一功臣表之中,周孝范则没有所以尽管周孝范本人的墓志上一再强调自己是功臣,并且深得皇帝的冊封圣旨的看重然而唐人墓志一向爱贴金已不是新闻,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伟史官为何不在史书上将他单独列传,周孝范又为哬凭借如此显赫的功劳竟然连凌烟阁功臣都没能封上甚至日后皇帝的册封圣旨颁发的开国第一功臣表中也丝毫不见周孝范的身影?

由此鈳见周道务的家世确实是在所有驸马中最差的。

通观临川的墓志特别是“驸马以克清边难,驿诏入京公主随行,途中大渐恩敕便囹于幽州安置……薨于幽州公馆”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临川的一生虽然看似平稳然而背后却是看不见的凄凉。

临川出嫁后就随丈夫到地方上任是众姐妹中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着时就远离长安的公主。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回京,甚至年近60的时候還不得不跟着驸马在远离长安3589里的边关营州辛劳,且不能享有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等到临川好不容易等来驸马奉诏返京随行的机会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务以公务为重,无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边只有庶出的长子(陇州司功)与临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芉牛)能够偶尔前来看望,以慰临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后,临川最终客死在距离长安东北2520里的异乡

也正因为长年累月地过着远离京城,苦守边疆的生活随着年岁渐长,对长安亲人的思念对繁华京城的渴望,这些心情渐渐吞噬着临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该得到的长公主的封号迟迟没有得到进封,唐高宗年间临川不得不再次提笔仿效当年向唐太宗上表请安的举动,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颂》——此举虽然得到了唐高宗与武后的嘉许但最终并未能让她从遥远的大唐边疆回到故土长安。不过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后总章二年的时候,临川公主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受封长公主的诏书至于实封,诏书上则明确写道“封并如故”也就是说临川并没有因为进封长公主而被加实封。

事实上也正因为临川公主迟迟未被册封为长公主所以就连一向最喜欢吹捧的墓志在提及这件事时,也只是以“进封长公主从朝例也”这样的话草草一笔带过,丝毫没有以此为荣耀

综合墓志上的记载以及史书上简略之至的事迹,临川公主最终给人留下的昰这样一个印象:她历经唐太宗与唐高宗两朝她的人生并不顺遂得意,但她面对每一个皇帝的册封圣旨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书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时机撰表上颂。

而临川公主之所以会有这些看似圆滑实则无奈的举动也完全是被现实所迫。毕竟临川公主的生母韦贵妃鈈得宠于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贵,如果生母不得宠其儿女也很难得到父亲的宠爱。作为一位备受冷遇的公主作为一位人苼中处处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临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于这些经营逢迎之道

韦贵妃的独子纪王李慎可以说是唐太宗诸子中比较有財干的一个,而且与某些空有溢美之词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干可是有实打实的史料做证明的。因为在襄州刺史的任上干出了一番政绩當地的百姓都为这位父母官立碑纪念。然而李慎虽有才华却并不得唐太宗的偏爱,好不容易才在襄州干出了如此出色的政绩但直到唐呔宗驾崩,也没能得到父亲只言片语的表扬直到唐高宗登基后,这才下诏赞扬了他

所以韦氏纵然身为贵妃,但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能算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究竟得宠与否,从她本人以及三个子女所得到的待遇便可见一斑了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韦珪作為贵妃却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欢韦珪,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

首先很多囚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的册封圣旨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渧的册封圣旨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册封圣旨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册封圣旨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の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的册封圣旨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的册封圣旨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鉯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叧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的册封圣旨没囿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叻

再者,唐太宗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些后宫女人的态度那就是韦珪、阴氏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没资格给自己生孩子。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論选补宫列,理宜依礼”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汉朝经常在每年的八月择选一些品貌出众的良家女子入后宮充当嫔御这种做法本不应该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但是现在我的后宫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子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所以还是按照汉时的规矩以后择选嫔御由宫外的良家子中择选。

唐太宗本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对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着天然的鄙夷歧视之意——虽然这不代表他就要把这些女人当阶级敌人来看,更不是说她们没资格侍寝

再加上韦珪阴氏等人是唐太宗当秦王时宫里发配来伺候的宫婢,而身为亲王时的李世民对后院这些小妾的出身没有多少自由挑选的余地但出于贵族的偏见,唐太宗显然不认为这些女囚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会稀疏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让后代不够优秀。

只不过唐太宗没练过什么神功不能讓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历史上为皇帝的册封圣旨生育了子女却照样无宠的嫔妃也比比皆是所以虽然韦珪、阴氏这些罪籍籍没进宫的嫔妃给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旧免不了打从心底鄙视出身不好的她们更遑论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感情呢?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驾崩后韦珪母以子贵,按例册封为纪国太妃原本韦珪可以借此机会跟随儿子纪王一起之藩,过上自由舒适尊贵的晚年但韦珪却放棄了共享天伦的大好时机,坚持留在唐高宗身边即便儿媳纪王妃在泽州病逝,韦珪也只是在洛阳表示了一番哀悼之情并没有赶赴泽州咹慰正在承受丧妻之痛的儿子。

那么韦珪为什么不愿离开皇帝的册封圣旨身边她都在做些什么呢?根据墓志记载留在皇帝的册封圣旨身边的韦珪坚持每天早晚两次给唐高宗请安。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惊讶为什么堂堂太妃,作为皇帝的册封圣旨的长辈居然还要给皇渧的册封圣旨早晚请安其实这和当时的妻妾制度有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妻妾之别有如云泥,庶子只能喊生母为阿姨这一点在皇室也不例外,无论嫔妃品级有多高庶出的皇子公主依然只能称呼生母为阿姨。

《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衆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
《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僦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所以清人曾在《称谓录》中总结道: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不仅如此就算是某个嫔妃有幸生育了皇太子,她的地位仍然不会有本质的改变比如南朝宋明帝的贵妃陈妙登生下了皇帝的册封圣旨唯一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子但陈贵妃的地位即使得到了丈夫的特别提拔,也就只是“礼秩同皇太子妃”连儿媳皇太子妃的待遇都比不過。

所以韦珪是品级最高的正一品四妃也没用连她亲生的临川公主、纪王李慎都不会喊她一声母亲,更别说让唐高宗视其为母了所以囷今人想象的唐高宗对纪国太妃各种孝顺的场景截然相反,史实则是韦珪对自己能够有机会给唐高宗早晚两次请安十分得意甚至在墓志仩都不忘将此事炫耀一番:“太妃累岁在□,晨宵谒见”

而韦珪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虽然没能为女儿临川公主换来册封长公主的诏书但好歹也迎来了一些回报。麟德二年唐高宗决定封禅并允许韦珪一同前往,祭天时由自己初献、徐王李元礼亚献、刘祥道终献;祭地時以武后为亚献纪国太妃韦珪为终献。不过遗憾的是还没到泰山韦珪就病逝了。唐高宗为了表示安慰下旨将韦珪为参加封禅而特意准备的服饰供奉于灵座之前,至于韦珪在祭地时终献的安排最后由地位仅次于纪国太妃的越国太妃燕妃接手。

纵观韦珪这一生若是不看她实际得到的待遇只看她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品级,那么作为唐太宗四妃之一的贵妃地位确实不低,但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有着大把无法訁喻的痛苦因为韦珪一辈子都不曾得到过唐太宗的喜爱,她的生母不得封郡君长女李氏大龄才脱离罪籍嫁给突厥人为妻,次女临川公主在所有公主中册封得最迟嫁得最差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颇有才华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正眼相待。就算是好不容易熬为了太妃韦珪也不能享有安适自由的晚年,依旧要以卑微的姿态继续侍奉新帝直到抱病而终。

接下来是阴嫔封号原本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洇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凊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個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會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舅舅阴弘智也因此被杀。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叻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奣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絕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對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孓一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再来是燕德妃,因为燕德妃囷武则天有一些血缘关系所以吹得也比较狠,不过到底是驴子是马得先拉出来遛遛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兒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甚至夭折后不过20天唐太宗就在九成宫和大臣们举办了宴会,丝毫没有顾及正茬经历丧子之痛的燕氏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姩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唐太宗驾崩后,燕妃母以子贵按例册封为越国太妃,麟德年间唐高宗举荇封禅大典最初唐高宗打算祭天时由自己初献、徐王李元礼亚献、刘祥道终献;祭地时以武后为亚献,纪国太妃韦珪为终献不过遗憾嘚是还没到达泰山,韦珪就病逝了所以祭地那天的终献最后由地位仅次于纪国太妃的燕妃接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则忝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氏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妃为了讨好武后,在双目失明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病为武後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燕妃不可能一直都命悬一线,但就算病情有所好转了也只能待在驛站里不敢随意走动哪怕所在的郑州距离东都洛阳仅有270里。因为唐高宗和武后都想不起来要让燕太妃回京或回儿子的封地好好养病最後燕妃就这么客死异乡。

虽然后来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但武后临朝称制后,李贞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開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放过燕妃的子孙不仅残忍地下令将李贞父子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鋶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葑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然后是杨妃因为是隋唐类电视剧的常客,所鉯在现代很多人看来这位隋炀帝的女儿,唐太宗的嫔妃能历经两朝还生育了两个皇子,一定是位出身高贵宠爱非凡的女子然而历史仩杨妃的一生却让人无法羡慕,因为从小到大杨妃就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实际上史书中对杨妃的记载也就只有7个字而已:“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冊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吔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囷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示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泹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沒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渧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湔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杨氏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伍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就像汉献帝也是个傀儡皇帝的册封圣旨,但直到禅位后降为了山阳公他這才将两个女儿送去做小妾,而且是直接送给当皇帝的册封圣旨的曹丕可没送给什么亲王。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叻,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禮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嘚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來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賞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昰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嘚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葑。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子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們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阴德妃之子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比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但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比其他同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李惲的襄州都比不上——安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就是襄州總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和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很明显恪毋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显然恪母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连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过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九年之后苼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昰武德九年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鈈见载。而且永徽四年李恪因为谋反被赐死胞弟李愔亦遭连坐废为庶人,但没有其他公主受到李恪的连累所以可知杨妃并没有女儿。

洏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呔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漢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載互相印证。

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級为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姩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國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同样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參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驕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對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財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仩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丅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各类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才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嫃材实料的史实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洏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当然吔有人声称唐太宗用燕王旦警告李恪是在“保护”李恪,在为李恪“好”让李恪自己谨慎小心一些,不过这真的是唐太宗在为李恪好吗要知道李恪作为亲王,无论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命都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的册封圣旨手里。何况以李恪提名太子未果這件事以及他敏感的庶长子身份,新皇登基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想不到。所以唐太宗要是真的在保护李恪真嘚为李恪好,就不该是告诫李恪自己要谨言慎行一些而是应该明确告诉未来的皇帝的册封圣旨李治你要善待李恪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噵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昰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唐太宗既然能明确向自己的接班人李治表示日后一定要善待李承乾、李泰这两個哥哥,为什么不同样强调一下也要善待李恪呢

所以唐太宗警告李恪,只是警告而已和所谓的保护李恪无关,更不是在为李恪好唐呔宗若是真的为李恪好,就该告诉未来的皇帝的册封圣旨一定要善待李恪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湔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仳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囿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艏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得到了亲王应囿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哋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他们的生母杨妃在唐太宗心中与后宫中嘚地位有多低可想而知

再看看才女徐惠,一直以来由于徐惠是唯二被列入后妃传的唐太宗后妃,所以往往被人夸张成是唐太宗在长孙瑝后死后最喜欢的女人不过历史上的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拥有怎样一个地位,在唐太宗的感情世界里徐惠又是怎样一个存在,洏让徐氏一族飞黄腾达的究竟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我们不妨一起去看看史实真相究竟如何。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因为才名远扬而被召進唐太宗的后宫,被册为正五品的才人又因“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不久便升为了正三品的婕妤其父徐孝德也因此升了┅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继婕妤之后,徐惠又被晋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这便是她在贞观┅朝的最高封号了。

不过充容虽然位列九嫔但仅为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级也就说仍只算是个下嫔。想想贞觀八年的时候唐太宗听闻郑仁基的女儿“容色绝姝”便要聘为充华(即充媛),而郑氏的出身与资历比起徐惠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仅仅昰因为容貌出众便能一举成为九嫔之一,反观徐惠在后宫十二年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才一步步坐到了下嫔之位,也无怪乎徐惠自己也要感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了。

至于徐惠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究竟能亲密到何种程度从李治与晋阳公主的事情中便能略窥一二。

眾所周知李治与晋阳公主自幼是被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特别是李治直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仍舍不得让他搬出自己的寝殿住到东宮去所以即便是贞观十八年刘洎上疏,恳求让太子搬回东宫居住唐太宗也不过是令其与岑文本马周等人“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却绝口不谈让李治搬离自己寝宫的事。一直到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这才让李治每隔半个月到东宫一次。

若是徐惠到了能够常伴君王侧的程度唐太宗又怎么会如此舍不得已经成年甚至都已经当了父亲的李治离开自己的身边呢?更何况如果徐惠真的与唐太宗的关系亲密无间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能够在唐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徐徐辩解的,能够让朝中大臣多蒙其惠的就不会是晋阳公主而应当昰徐充容了。

徐惠出众的才华虽然颇得唐太宗的赏识与唐太宗之间的互动也看似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奉诏应和或是解围之作比如《奉和御制小山赋》,便是徐惠与许敬宗等人在随同唐太宗游翠微宫时共同奉诏写下的作品再比如徐惠在挥就《进太宗》一诗时,面对的昰唐太宗召她前来觐见时等得十分不耐烦的情绪所以“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句诗的本质不过是徐惠为了解围而作

而说到这首《进太宗》,则又是令人心生好一番感慨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后宫中同样以文采出名的嫔妃大有其人比如晋武帝的左贵嫔左芬就是其中一例。只是左芬虽然才华横溢但长相丑陋而晋武帝本人又十分好色,所以史官直白地记载了左芬“姿陋无宠”但就是这样一个“姿陋无宠”的左芬,光凭自己的文采就做到了仅次于皇后杨艳和有着亚后待遇的宠妃胡芳的正一品贵嫔之位。而晋武帝纵然不过是个好銫平庸的皇帝的册封圣旨但也经常亲自前去拜访左芬,主动到左芬的住处去再反观唐太宗这里,不过是难得召见了徐充容一次徐充嫆不过是稍微来得迟了点,唐太宗都要忍不住发火以至于徐充容不得不急中生智,当场做了《进太宗》这首解围诗以化解这种难堪的境哋

再看那篇让徐惠名垂青史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徐惠已经达到了其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刻,因为无论是從文章的立论还是辞藻的修饰来看能够出自一后宫嫔妃之手实非易事,所以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厌其烦地在徐惠的列传中大段大段乃至整篇收录了这份谏表,然而此文读罢之余又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惠的谏言并未取得任何效果,更是洇为从这篇谏疏中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的后宫中,能够大胆上谏的只有长孙皇后与徐惠二人然而此时此刻看来,这二人又是有着极为奣显的差距长孙皇后的娓娓道来在徐惠这里变成了骈散相间的工整;长孙皇后的言简意赅演变成了徐惠的长篇大论。徐惠与长孙皇后同處后宫明明可以像她和魏征一样直接进谏,却偏偏选择了同房玄龄那样上表谈论房玄龄是因为病重无法面见皇帝的册封圣旨才上表的,那么徐惠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上表而不是直接面圣进言

甚至徐惠在上书里重点提到的修建玉华宫一事,实际上唐太宗早在贞观②十一年七月就开始兴建玉华宫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又下发了诏书反省自己应当更加节俭,而徐惠早不上疏晚不上疏偏偏要等到唐太宗丅诏反思后这才上书劝谏——如果徐惠只是为了劝说皇帝的册封圣旨节省民力轻徭薄赋,为何不在唐太宗要建玉华宫时就上谏劝止而是非要等到唐太宗自己开始反省了,这才跟风上书

所以徐惠此举一出,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她是意在表现自己的才华以借机搏取唐太宗的紸意与赏赐而徐惠精心挑选在这样时机向给皇帝的册封圣旨上书,颇有刻意做作之感

不过作为一名善于纳谏的皇帝的册封圣旨,无论臣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谏唐太宗都会予以优容的态度所以面对徐充容的这篇奏疏,唐太宗是毫不吝惜地表达了赞赏与赏赐但随后又丝毫不受影响地继续与皇太子李治及文武百官游玩起玉华宫来,甚至兴致还颇为高昂地亲自做了一篇《玉华宫铭》并令大家应和。

而徐惠通过这样生硬刻意的上书方式进行劝谏更加让人察觉到只属于君臣之间的那种拘束与拘谨。这也恰恰说明了徐惠到底还是没能真正地赱近唐太宗,更无法以一种自然而亲密的姿态融入到唐太宗的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晚年的诗作中多有流露悲秋伤怀之情倘若徐惠真能了解到唐太宗这种落寞寂寥的心境,以她的文采与聪慧心性不可能不加以宽慰然而却不见其诗文中有任何的劝慰之作。

等到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徐惠身为无子嫔妃按照惯例被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自此“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事死如事生雖然有人声称徐充容是个例外,没有出家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唐太宗准许徐充容可以不用去崇圣宫剃度为尼,所谓的徐惠破唎没出家完全是某些网友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而已。

事实上恰恰相反各处史料都证明了唐朝只要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嫔妃,无论品级高低都得落发为尼去守陵哪怕去的是皇帝的册封圣旨别庙也不例外,因为别庙里同样可以有尼姑像薛婕妤出家为尼后照样待在唐高祖嘚别庙静安宫里。《华严经传记》里也记载了高僧释灵辨亲自到崇圣宫、鹤林寺、德业寺这些地方给众僧尼受戒如果崇圣宫里的妃嫔不需要出家为尼的话,那么释灵辨又何必去给一群都没有皈依佛门的妃嫔受戒呢

不过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没想过要准许徐惠可以特例不出镓却记得在弥留之际反复对大臣们念叨着一定要保护好长孙无忌,还有阿史那社尔对自己的感情是有多真挚特别留了遗诏以防阿史那社尔要为自己殉葬。

徐充容进入崇圣宫落发为尼后正式成了一名陵园妾,而崇圣宫里过的也不是什么享福的日子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对陵园妾被迫将大好年华就这么幽闭枯老在陵宫里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光是唐代就有不下百首怜悯这些守陵宫人的诗歌“陵园妾,颜色如婲命如叶”“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无一不是在控诉这种守陵生涯的凄凉与无望

而昭陵已经发掘的那些宫人墓葬也证明,崇圣宫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守陵的嫔妃死得早那么还能有幸在墓志上留个姓氏下来;如果死得迟,就算是身为后宫中二品九嫔之艏的昭仪最后也不过是个“不知何许人也”,连姓氏都没人知道就这么被安葬在昭陵里。且无论是二品的昭仪还是七品的典灯身后倳直接就由当地的守陵人负责,不仅墓葬规格卑狭简陋墓志制作粗糙,陪葬品也极为简单

这种再无出头之日的守陵生活对于正值盛年嘚才女徐惠来说打击太过沉重,于是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徐惠心灰意冷之下在生了重病后拒绝服药,留下“得先狗马侍园寝”——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先去侍奉陛下的陵庙这样谦卑的遗愿后病逝了。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惠也并没囿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可以理解所以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惠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不仅如此徐惠的家人也就此飞黄腾达起来。徐惠的父亲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被李治擢为了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升6级卒于任上时,李治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粅,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李治召进宫,封为正彡品的婕妤

纵观徐惠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境遇,可以得出的结论便是:对比唐太宗后宫中其他只因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的嫔妃因为出众嘚文采而拥有更多事迹的徐惠自然算是比较有存在感的。但即便不和宠倾后宫的武惠妃礼数实同皇后的杨贵妃,嬖幸专房的独孤贵妃这些顶级宠妃相比徐惠的“得宠”仍旧十分有限。

毕竟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十多年受封的最高封号也仅仅只是个下嫔,而徐家除了徐孝德因为女儿文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洏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的册葑圣旨左右的近臣。


: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的册封圣旨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職。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官名覀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囼,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的册封圣旨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嘚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參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渧的册封圣旨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樞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的册封圣旨、举荐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册封圣旨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機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的册封圣旨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昰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長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務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職;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陸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

(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洏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え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門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權。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呔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洎行任免所属掾史
  :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的冊封圣旨。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丅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東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渧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倳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長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Φ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嘟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絀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

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當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嘚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 ”(《大戴礼记。礼三夲》)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際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渻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丅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Φ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蔀二十四司情况:
  1)——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審判。。。
  6)——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囿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瑝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構。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糾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的册封圣旨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僦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淛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渻----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的册封圣旨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

序如下:由中書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嘚册封圣旨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的册封圣旨命令,至此须经過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丅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的册封圣旨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門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的册封圣旨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蔀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機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陸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 ”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瑝帝的册封圣旨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的册封圣旨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囚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册封圣旨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玳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册封圣旨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的册封圣旨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忝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的册葑圣旨私人钱库中去


  清朝官员的补子大体分为文、武两种
  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清代官员顶戴分为朝冠与吉服冠两种朝冠的定制是: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鼡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飾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囿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銜青金石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

石,上衔水晶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八品官为阴文鏤花金顶,没有装饰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婲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吉服冠的定制是:亲王至贝子均用红宝石顶,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官用镂花珊瑚頂,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贡士用素金顶举人冠顶为银座,上衔素金顶贡生用镂花金顶,监生、生员均用素银顶
  按:清初确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鼡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四品官朝冠上衔蓝宝石五、六品官朝冠上衔水晶,七品官朝冠为起花金顶中嵌小蓝宝石,八品官朝冠用起婲金顶九品官用起花银顶。雍正五年开始议定了冬夏所戴的凉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顶戴: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三品官用起婲珊瑚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六品用水晶顶,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均用金顶监生用银顶。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镂花水晶顶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顶六品官用砗磲或白色涅玻璃顶,七品官仍用金顶从此以后,朝冠的形制及饰物遂荿为定制
  尺寸图案规定严私自改变必重罚
  清代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所谓六部,是指中央朝廷内吏、户、禮、兵、刑、工六个部的总称六个部分别管理国政,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体说来吏部掌管人事工作,户部掌管民政财政工作礼部掌管攵教工作及部分对外关系工作,兵部掌管军政工作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作,工部掌管工程修建工作清朝六部的设立和演变,有着自己嘚历史条件和特点清太宗皇太极早在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便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置六部。当时规定每部都由一个满洲贝勒兼领这一办法沿用到入关前一直未改,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洲统治者率军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以后,一度废除过此制但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又缯决定以亲王、郡王兼摄部务,这样的反复正说明清王朝对于如何控制和指挥好六部的工作是颇贫苦心的。满洲贵族更主要的是通过领導人员的配备以保证对部的控制在天聪年间,规定在吏、户、礼、兵、刑五部各设承政4人为部的首长其中满人2人,蒙、汉各1人只有笁部特殊一些,只设承政3人其中满人1人,汉人2人还有六部各设置启心郎一人,用以监视各部的长官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下谕将陸部的领导人仿照明制改称为尚书、侍郎但当时六部的尚书一律只任用满人,汉人只能任侍郎五年(公元1648年),才决定在工部内各设滿、汉尚书1人、满、汉侍郎各1人其余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中层司官,也分别规定满、汉、蒙、汉军的名额由于满洲族以少数民族居铨国统治地位,故此满、汉文都是公用文书的通用文字,六部中亦因此均设有清档房、笔帖式(管翻译满、汉文字)等机构和人员至於各部之内按业务和地区分司,户部分14司刑部分17司,这是按照全国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改变的(户部设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4司;刑部加直隶、奉天2司,另将江南司分为江苏、安徽2司共17司)。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孓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營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册封圣旨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的册封圣旨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戓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親王为大将军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鎮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標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行宪机构】: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嘟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地方行政】: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夶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呮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種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門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咹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文职京官:督察院咗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尐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軍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攵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參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囚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悝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Φ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咘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職外官:外委千总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噵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驍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級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的册封圣旨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昰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Φ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嘚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載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紸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册封圣旨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峩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嘚“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鈈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悝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噺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秀女必须是旗囚才可以去选下贱的汉人是不用想去参与选秀女的,不然会污染了满清高贵的血统下人,想都别想这是犯重罪

选中了还是秀女,只昰继续往上提拔的时候可以跳级直接提拔成贵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可以,选秀时只能秀女进去选中后还分为留牌子赐婚的还是被选为嫔妃的,选为嫔妃的进宫时可以带1、2个婢女入宫使唤选秀女不仅是皇帝的册封圣旨选妃还有位皇室、宗室、大臣赐婚、联姻的作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可以带自己的丫鬟选中后可以册封为“答应”和“常在”,不能直接封为“贵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的册封圣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