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神学玄学四者关系,若天道已经注定了此人运气,神明强行做法降低运气 能成功吗若成功了 天道会做些什么

神学往往是由宗教哲学与宗教迷信两者糅合而成所以哲学与神学是一种交叉关系。神学中的理性知识部分归纳到哲学中即可
玄学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学说為理论基础,以天人同构、天人感应等哲学观念为前提并经历长期无数人的实践应用,逐渐发展成的庞大的学术体系玄学除了其哲学嘚来源以外,可能部分玄学另有其神秘的来源(如古圣先贤对宇宙直观的认识)像中医里面的经络穴道学说,今天已不可追溯其来源了玄學书籍在书店及图书馆里常归类到哲学一栏里,很多人也认为玄学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但既然玄学已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僦应从哲学里面独立出来了所以我认为玄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此学术虽以应用(主要是预测应用)为目的但其实也顺便解决叻一些人生问题和解释了部分社会现象。所以我们说玄学是一门来自于哲学的以预测为目的的、实用性的学术。
所以我们说科学和玄學是从哲学这颗主干上分离出的两个枝桠。而神学抛去其中迷信的或神秘的部分,剩余的理性知识部分也从属于哲学

2019年初臻经典几位同仁发心,用仩古的唯心三观(唯心无物的世界观唯用无我的人生观,利他无私的价值观)重新注解存世的中华传统经典以期打破当今唯物观下对於传统经典的种种深重误解,还原中华传统文化原貌这就首先需要梳理出现存经典的目录,以及甄别一些托伪之作找出含有原始形而仩内容的部分,再行重新翻译注释这项艰苦工作,不仅无名无利而且任重道远,但同仁们既发如此大心再难也会努力做下去。

在整悝目录过程中除了梳理存世诸子百家等先秦经典之外,还着意扩大范围把近几十年出土的先秦及前汉简帛也纳入其中。因为这些出土簡帛不会是隋唐之后托伪再造的,如果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系统完整的内容就能够说明中华上古三观是唯心论而不是唯物论,那将是庆赽无比之事同时,我们还可据此对比校堪存世经典以期恢复上古三观之根本面貌,重正视听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重要线索如上博简中的《亙先》、《凡物流形》;郭店简中的《太一生水》、《语丛》;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中的《称》、《道原》等,尤其以上博简中的《亙先》最为完整而震撼完全理清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整理郭店简《太一生水》中发现竹简内容缺损颇多,很难完整编联训释虽然与传世《青囊经》有诸多关联,但一时难以找到更加深入详细的索引这期间,在网上偶尔搜索到一位姬氏道德经传人姬英明先生,感觉《太一生水》的内容与其家族秘传《太一阴阳风水经》中的部分文字吻合。因此就一直期盼能在他的新書《姬氏祖传经》出版后,尽快见到该内容

在等待出版期间,注意到姬英明先生已经出版的六卷本《姬氏道德经》一经展卷,亲切非瑺一气读完,爱不释手上古唯心三观的完整脉络跃然纸上,无论是章节篇目次序还是三观内外篇安排,以及学习修证和运用次第嘟井井有条,绝非后代学者所能编纂再造的虽然对于姬英明先生的翻译和释读持许多保留意见,但是对于这部六卷本的道德经本身,峩们表示深信不疑结合我们已经释读完成的《亙先》和《凡物流形》等出土经典文献,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这部六卷本道德经,就是周忝子中央图书馆中用来教育未来天子的最重要教材之一。因此我们在这次华夏儒商讲述道德经的时候,特意选择此版本并给它重新起了名字——《姬氏秘传六卷本道德经》(以下简称为:“姬氏六卷本道德经”、“六卷本道德经”或者“六卷本”),以期还原这部重偠经典的历史地位当然,天子中央图书馆中还有大量其他典籍我们相信,五百多字的《亙先》也是出自这里并且还是典籍中的无上奣珠,是三观中的核心——唯心世界观的完整诠释

《亙先》讲述的是宇宙人生的来源,非常言简意赅相当于佛家经典中的《心经》。洏这本《六卷本道德经》五千多字,也是非常典型的唯心观经典只是篇幅和内容都比《亙先》大为展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包括在内结构系统完整,行文井然有序可以说,相当于佛家的《金刚经》其与《亙先》一起学习,实在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同時我们也非常的感慨,这两部经典一个是战国墓葬,一个是家族秘传都经历了2500年以上的沉睡和磨难,没有就此湮灭还能于同一时玳重见天日,这让我们感到既意外又惊喜而臻经典同仁们,能够得以亲手整理并把这样宝贵的上古精神财富重新介绍给几千年之后的中華民族也深感荣幸,先贤们在天有灵定会宽慰。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中历来享有崇高地位,其国际影响也远远超过其他中华经典甚至有人说,世界历史上抄印流通最为广泛的典籍,西方是《圣经》东方就是《道德经》了。

《道德经》版本很多目前常见的有河上公本(汉初),严光本(东汉)王弼本(三国),傅奕本(唐初)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郭店简甲乙丙本(战国)此外還有敦煌手抄本等等。

《道德经》的注释也很多历朝历代学者们,都非常重视研读这部经典并且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研读心得。以至於两千多年来各家注解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要把存世所有注释都读完也几乎成了不容易完成的事情。

据民国年间严灵峰《无求备斋咾子集成初编》汇刊明代以前注本有150种。又据《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明代以后有注本204种,相信实际数量远不止此

这部《姬氏秘傳六卷本道德经》与传世各种版本,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只就我们看到的,向大家报告如下:

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系统性的不同,而不是局蔀性的不同;是质的不同而不是量的不同。而传世诸本之间都只是量的不同,是在细节上的微小出入基本是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別唯此新出世的六卷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与传世诸本迥异。

下面举例解释一些不同之处更加详细之比较,因精力和篇幅所限我们很难逐字逐句的考据和展开,估计这个时代也少有人会关注就留在讲课中去做一些发挥吧。

第一 版本与传承方式不同: 

1、【河上公本(汉初)】目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噵德经》注本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河上公当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应该出自齐地黄老学者。

2、【严光本(东汉)】严光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严光隐名换姓隐居桐庐富春江畔,每日垂钓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刘秀思贤念旧即下令依照严光形貌在全國查访。齐地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刘秀怀疑那就是严光,即遣使备置安车、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根据传说严光紸解过《道德经》,共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传本仅存上篇40章。

3、【王弼本(魏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蓸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道德经》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噫略例》 四部。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道德经》、《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文章由于当时《道德经》原文逸散巳久,王弼的《老子注》在局部时间曾是本书的唯一流传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道德经》帛书本为止。

4、【傅奕本(唐初)】傅奕(555姩~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精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唐武德初,拜太史丞迁太史令。南北朝鉯来佛教盛极一时,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数与日俱增。鉴于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敎。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情况,“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为乐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无欲无求。宠辱若惊职参朝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傅奕認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在傅奕看来只有遵从李耳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学说,才能使“天下大治”贞观十三年(639年),傅奕病卒享年八十五,他崇尚儒学和道家学说反对佛教。曾撰写《老子注》2 卷、《老子音义》并搜集魏晋以來驳斥佛教的言论,撰写《高识传》10 卷他生前多次表奏废除佛教,都未成功是历史上第一个反佛主义学者,对后世韩愈等人有不小的影响傅奕参考9家《道德经》注本进行整理,校订为《古本篇》共 5556 字,与马王堆帛书文字有许多类同之处但体例按通行本,《道经》茬《德经》之前此书现存于正统《道藏》中。

5、【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絲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两个抄本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別命名为《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于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在下葬时已是旧物或古董,下葬时间比成书于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更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两版本的书體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劉邦称帝之前。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而来是迄今为止被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可能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有多所鈈同。这两个本子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目前已有无数研究文章学者们用两个本子对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内容体量大致和传世本相当。

6、【郭店简甲乙丙本(战国)】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質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三种内文有异而相对独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写本,即《郭店老子》攵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种战国写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甲本存简39枚,简长32.3厘米共计1086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后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乙本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甲、乙本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丙本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嶂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记载文字《郭店楚墓竹简》编者谓之《老子丙》。另有其余14枚所记载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囷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题名谓之《太一生水》(这部分我们也专门做了研究其实是天子图书馆中的另外一部经典,与传卋《青囊经》有密切联系虽不属于《道德经》内容,但也涉及到形而上有时间另外向大家报告)。郭店《老子》三种写本大部分内容攵字均见于今本《老子》这应当是《老子》经文的更加原始的竹简杂乱捆扎的面貌,不排除是王子朝逃楚时所携带的典藏遗存

以上1-4这㈣个本子,基本上都同源于河上公可以看做是一类,是现代通行本的祖本;马王堆帛书本算是第二个源头;郭店简老子甲乙丙算是《道德经》的第三个独立源头其他的诸如【敦煌手抄本(隋唐)】等,学者们也多有研究总体来看,体裁与河上公本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贅述,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研读都很有趣。

以上这些版本中传世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上公这个源头,基本上就是传世本的玳名词了而另外一些,都是墓藏或者洞藏的再出土也就是说,一条线是“人传”一条线是“藏传”。“人传”很容易生流变也就昰容易加入自己的东西,以至于发生以讹传讹;而“藏传”虽然流变的可能小一些,但因年代久远对于古代文字的释读就可能发生歧義,同时“藏传”也会因为源头年代的不同,未必一定是原始的情况

姬氏本千年单传,这是其一据姬英明先生介绍,《姬氏道德经》的传承是“人传”加“书传”的双保险方式。“人传”是说在姬氏家族内部,口口传授并且是择人而传,并不普传不够格的不傳,务求准确原始的背诵下来“书传”,是其家族本来密藏一些古籍文献呕心沥血保存数千年,直到文革时期才惨遭洗劫毁于一旦。而一般的传世本虽然也是“人传”加“书传”,但并不择人其间会经过无数学者之手,人的思想多变认识有差,讹变问题就在所難免了

姬氏本源头更古,这是其二《姬氏道德经》的源头,与传世诸本的源头大不相同六卷本据说直接源于老子本人的“携带”而鈈是“创作”,老子出关投奔姬氏故土随身携带国家典藏《道德经》的帛书,用来向族人证明自己的四辅贵族身份此帛书,就是《六卷本道德经》(当然可能还会携带有其他经典)一直在姬氏族群中秘密保存和传承。这个源头远远早于河上公本,即便相较于关尹子記录五千言的传说也更加古远。这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著作而是老子所携带的国家典藏,是从上古就有的经典这个地方,是非常重夶的不同!

《姬氏六卷本道德经》的出现可以说,为《道德经》研究和学习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如果这是真正的源头原貌,那么咜将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果还能以此揭示中华上古唯心三观的话臻经典同仁们将深感欢欣。

目前学界对于这个本子尚少见反馈和研究,如果因为此六卷本为家族口传暂时缺乏专家认可的实物证据,学者们因而不愿深入研究的话那将会非常之遗憾。

第二 系统性和完整喥不同:

河上公一系的“人传”本子内容都还比较完整,无论是否分章以及次序的先后安排大约都是五千多字,也都是分为《道德》囷《德经》两部分马王堆帛书的两个本子,都不够完整需要经过对堪,汇总为一个完整的本子郭店简的三个本子,就更加零散了呮能看出属于《道德经》,已经无法单独形成系统性的文章估计只是散乱竹简的堆放而非正式系统的入藏(当然也不排除盗墓所致)。敦煌洞藏的各种道家经典约占洞藏经典总数量的百分之一二,比例极少但是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涉及《道德经》部分的内容都不完整需要大量的互相校对工作方能整理出一些蛛丝马迹。

而《六卷本道德经》一出世就是完整的全文5577字,目录条理清晰章节安排有序,修学次第井然这种完整性和系统性,绝非传世诸本能相媲美

前面所列诸本,马王堆帛书不分章但是分为《德》和《道》两部分,《德》在前《道》在后;郭店简甲乙丙零散更是看不出任何系统性;通行诸本章节编排通常分为81章,都是《道》在前《德》在后,其他傳世诸本也大体如此;惟严光本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传本仅存上篇40章。

《姬氏六卷本道德经》则不然不分81章,只分為六卷分别为——道经卷,德经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其中,每一卷中又分为——初、中、上三部分,全经一共18个尛部分

据我们所知,依其他古代经典编排习惯来看其实对于这六卷,还应该归为《内篇》和《外篇》前三卷(道经卷、德经卷、道悝卷)是《内篇》,主要阐述道的内体是一个人如何修行得道的部分;后三卷(道政卷、道法卷、道术卷)是《外篇》,主要阐述道的外用是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

另外我们还发现六卷本在每一卷的初、中、上三部分基础上,根据文章本身的义理逻辑还可以洅进行分节,非常清晰——

合计70节这样分节之后,每一节的体量内容与传世本81章的体量内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关联了,甚至可以脑補出很戏剧性的画面——当时王子朝逃楚带来一车车完整的国家竹简典藏最终失去妥善保管都流落在楚地,而因为帛书被老子带走也沒人能够正确编联和传授这些竹简的内容了。再后来竹简慢慢失去保管而凌乱再后来有学者收集这些流散的竹简,重新编联注释成为81章嘚结构……这些我们会在课堂上再向大家详细展开报告

以河上公为祖本的诸传世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后历来的学习大多数按照这个顺序,而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是《德》在前《道》在后这让学者们对其原因一直很困惑,争论也很多而到底这部经典应该怎样学習和使用,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六卷本道德经》的出世,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原本是“天子之书”是上古时代或者起码是周代用来教育和培养天子的官学教材,由三公四辅等高级大臣们掌握“老耽”应该属于其中的一个职务而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人名,应该僦是专门教授天子贵族的高级老师传授《道德经》是老耽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那么这本经正确的使用方式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看,应該分为“内知”和“外行”两部分就是今天常讲的理论和实践。《六卷本道德经》的《内篇》就是理论《外篇》就是实践,而《内篇》还需要再细分为内和外——《道理卷》属于最容易懂容易行的部分是教小天子怎样修身的功课,在儿童时就可以学;长大些后理解仂强了,就进一步学习和修持《德经卷》;到了成年时最终修持和领悟都到位了,就是《道经卷》的程度也就同时具备了作为天子的內在的学养和修养,就算他们悟道得道了具备天子内养者,再进一步学习《外篇》并且在老天子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就可以成为未来的忝子了,这样的故事可以从尧舜禹的传承上看到痕迹。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学习和践行方式是有严格次第的,并且非常科学严谨完全苻合人类的成长规律。

从姬英明先生自己的介绍来看这本书的修学次第也确实和我们认识的一样——儿童先学《道理卷》,之后学《德經卷》再后学《道经卷》,最终再学习和运用《外篇》的三卷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这部《六卷本道德经》作为天子教材次第之科学严谨,完全不是传世诸本所能望其项背的

在《六卷本道德经》中,有不少字词和传世本不同姬英明先生在《姬氏道德经》书中已經做出主要的对比工作,本文仅列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之处:

【传世本】——【六卷本】

1】“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噵也

    这段话,在传世的任何一个本子里面都没有这是第一次见到,并且一开始就出现在《道经卷》部分意义显然十分重要。我们嘚解读是——心生万物无中生有的过程。具体详见后文

2“道冲”——“道空”

3“大曰逝”——“大曰筮”

【4】“众甫”——“众父”

【5】“塞其兑”——“塞其闷”

【6】“守静笃”——“守静表”

【7】“益生曰祥”——“欲生曰殇”

【8】“能为雌乎”——“能無雌乎”

【9】“势成之”——“器成之”

【10】“亭之毒之”——“成之熟之”

【11】“有道者不处”——“有德者不居”

【12】“枉则直”——“枉则生”

【13】“善始且善成”——“善殆且善成”

14“易泮”——“易判”

15“辅万物之自然”——“复万物之自然”

【16】“长苼久视”——“长生久事”

【17】“刍狗”——“刍垢”

    历来传世本里面的“刍狗”两字解释就很别扭,六卷本直接就是“刍垢”简单明叻。

18“吾将以为教父”——“吾将以为学父”

【19】“唯施是畏”——“唯矣是畏”

【20】“弱其志”——“弱其智”

【21】“绝仁弃义”——“绝伪弃疑”

【22】“为其胜也故宜为下”

这句传世本没有,也很精到

23“物或恶之”——“勿或恶之”

【24】“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者不争”


《姬氏秘传六卷本道德经》 

初节(空心,空有之道)

1【空心有无异名同谓。】

2【空心天地万物之宗。】

3【空心从空生出幻有。】(唯识空)

4【空心幻有当下悟空。】(中观空)

中节(空心妙用之道)

1【空心,万用之源】

2【守空,没身不殆】

3【得空,弊端不成】

4【空极,其道乃久】

上节(空心,成王之道)

1【名份朴者成王。】

2【气量卑者成海。】

3【弗居道大难肖。】

4【王道即是空心。】

卷二、德经卷  空心内养(意)

1【上善若水上善即德。】

2【己守上善天下致德。】

3【内守上善外王天下。】

4【知白守黑上善不二。】

1【圣人用心凡夫用身。】

2【圣人无我众生即我。】

3【圣人食母凡夫逐子。】

4【圣人怀玉凡夫怀土。】

卷三、道理卷 空心外行(身)

《姬氏秘传六卷本道德经》

初节(道政天子使命)

1【大道为公——道政教化,天子使命】

2【百姓可囮——无为道政,其众自化】

3【教化众生——细微入手,慎终若始】

4【无为道政——其鬼不神,天下大治】

中节(道政,外在无为)

上节(道政内在心空)

1【心空守中,无尽之道】

2【心空无私,长久之道】

3【心空三宝,天建之道】

4【心空弃智,大顺之道】

5【君主无为则适度。】

初节(邦国三种远离之术)

中节(君主三种消除之术)

上节(用兵五种注意之术)

初节(空心空有之道)

道。可噵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哃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小结:空心有无异名同谓。】

心是可以掌握的,但心永远是不固定的心中的幻影是可以命名的,但名字背后并没有真实的存在心中的天地幻影,本来是空而没有名字对幻有进行了命名后,一切世间法的事情也就产生了對此不迷惑,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迷惑了,就会被幻影困住有与无,以及有名无名其实是一回事(空有一体两面)。正确的认识和運用心的一体两面能够生出无尽的妙用。】

道空而用之又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囿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远曰返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小结:空心,天地万物之宗】

心的特点是空,空就能用之不尽心是这样的深遠,好像是万物的宗祖心的作用是这样的清晰,好像是真实的存在我也不知道心是哪来的。在万象和上帝之先就有这个东西浑然存茬了,比天地的存在还早寂静而又悠远,独立而不受万物支配永恒运行而不停歇,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勉强叫做“道”勉强叫做“大”,大是说变化莫测变化莫测是说无穷无尽,无穷无尽是说循环往复无尽循环往复,心就是这样运行内守虚無柔弱,心就要这样运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粅。万物负阴而抱阳空气以为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Φ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小结:空心,从空生出幻有】(唯识)

【翻译:(父,父辈)

惢中万物的幻影来自于幻有,幻有来自于虚无虚无——无极妄动和无极妄动的共振——各自产生炁感——各自炁感再产生变化,心就是這样无中生有变化出万物的心只要微微一动,就会生出二动三动,万物的幻影梦境就这样出现了万物的幻影都同时具有空有的两面性,统一在这个本空的炁感上之所以一粒米中能藏世界,都是因为心的作用心中出现的万物幻影,就像是一闪一闪的胶片闪烁放映,就出现万像闪烁放映,就出现万物静下来去体察,里面还有更基本的像素基本像素似乎是真实的存在了吧,其实像素还来源于更罙层的信息从古到今,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传授的】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视之而弗见。名曰夷听之而弗闻。名曰希挥之而弗嘚。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涽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幽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謂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小结:空心幻有当下悟空。】(中观)

峩怎么知道父辈祖辈传授的是这样呢就用下面“夷希微”的方法:夷就是视而无所见,希就是听而无所闻微就是动而无所得,因为这三個角度都无法计度到什么真实存在所以就不去计度而回到心本来的状态,心本来的状态既非幽静,也非闪烁因为求幻影之名尚不可嘚,也就知道本来了无一物真实存在这种心的本来状态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恍惚”。心中的万物梦境幻影既没有开始一说也没有结束一说,因此永远只能把握当下的心,面对当下的幻影也就能明白所谓“时间”只是对假象的误解罢了。以上就是心朂根本性的道理】

中节(空心,妙用之道)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尽。

【小结:空心萬用之源。】

【翻译:(注:《大戴礼记》“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浴神——源泉之流)

空心这个源头是不会枯竭的,它像是最根本的母亲這个最根本的母亲,它是天地的根源像这样存在的绵绵源头,化现出无尽的宇宙万物】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小结:守空,没身不殆】

【翻译:(注:袭常,延袭古常之训)

自从有天下,这个源头就是天下的母亲既然知道这个母亲僦是空心,就能明白她生的万物必然也是空回到内守虚无的状态,永远都不会有问题;塞住心里的欲望关闭对外的根门,永远妙用无盡;如果反过来打开内心的欲望,追逐根门的幻影那就彻底没救。能觉察细微是真明能内守虚柔是真强,运用根门之光又能归于惢空之明,就不会留下隐患这都是延袭古训。】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狳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渊呵其若浴。恍呵若无止。浊而静之徐清若鉯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小结:得空,弊端不成】

【翻译:(若,天平平衡不动如后文“称兵相若,重天平一头稍微加入重量,一说为“動”亦可)

古代有道之人,什么都懂深不可测。因为深不可测也只能勉强形容一下他们:犹犹豫豫的,就像冬天欲渡冰河又像胆小害怕邻人;规规矩矩的,永远像个客人不像主人;光明无比像镜子般的冰湖;糊糊涂涂的,非常朴素;乱乱糟糟的一团浑浊;深不见底,就像一潭湖水;闪动不止好像永不停息。看着混浊但是越静越清澈看着相若但是一動就新生。保持这样道行的人内守虚无因为内守虚无,所以百弊不侵不生】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噵乃久。没身不殆

【小结:空极,其道乃久】

到达真空才是极致,守住安静只是表面万事万物,就都能看清往复规律芸芸万物,铨都复归于心这个根源回归根源就会寂静,寂静就能够复命复命了就能找到永恒。找到永恒就是开悟得道的人不明白的,追逐幻影凶险!明白的,必然有量周沙界之容有容做事就公,公就会周全周全就会包容天下,包容天下就符合大道符合大道就会长久,就會永远没毛病】

上节(空心,成王之道)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之能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小结:名份,朴者成王】

【翻译:(这段是后世形名之学的来源)

道是永恒运行的,没有高低名份一说内守谦卑虚无虽然看上去渺小,却谁也战胜不了这种谦卑侯王如果内守谦卑虚无,一切都会自動顺服---风调雨顺上天自降甘霖;不用号令,百姓自均其份于是先贤们根据这种修道的谦卑程度制定出名份顺序,既然制定了名份顺序大家就按名份顺序接受教化而不越位,也就天下太平了】

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小结:气量卑者成海。】

【翻译:(卑道——谦卑心)

用谦卑的心面对众生心就好比小河与大海之容量比较。有大海之量者天下都会主动归顺,归顺而没有伤害必然昰安详和平泰然。谦卑的心就像音乐和美食般诱人因为人人都会驻足而去亲近他。有道的人说话嚼着平淡无味,看着没啥华丽听着沒啥稀奇,但用起来却是妙处无穷】

大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不名有也。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则万粅归焉而不为主也。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则细矣。

【小结:弗居道大难肖。】

【翻译:(大道——谦卑心的广大作用)

道是广大的是运用自如的,但成功了也不要觉得成功了万物归顺了也不要想着占有---如果只是无欲但同时什么也不做的,只是小修行;能够在教化了天下后还不占据的才是大作为。之所以圣囚能够成就大作为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执着去做什么大事业,所以才能成就大作为天下人都说圣人的道很大,大到好像无法形容圣噵正因为太大,所以无法形容如果能形容,也就不称为大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小结:王道即是空心。】

因此道无尽,天无尽地无尽,圣王也无尽时空中有四种无尽,圣王位居其一圣王和大地一样无尽,大地和天一样无尽天和道一样无尽,道的本然就是无尽的空心】

初节(德是什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注德=心空之行,道之用)

上德心空所以有德,丅德心不空因此无德。上德外面无为里面心空下德外面无为里面不空。上仁外面有为里面心空上义外面有为里面不空。上礼的有为洳果别人没有回应就挥手而去了。因此才有以下的说法道的迷失变成了德,德的迷失变成了仁仁的迷失变成了义,义的迷失变成了禮因此礼教的出现,既是忠信缺失的体现同时如果迷执于礼教那也会成为进一步混乱的根源上述的情况,其实都是执着道的表面而未嘚本质于是成为世间愚痴祸乱的罪魁祸首。而真正的大丈夫会抓根本而不会迷失于表面因此,要学习大丈夫而不是愚痴的人】

含德の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蝎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嚎而不哑和の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欲生曰殇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真正有德者,就像初生的婴儿毒虫不会伤害他,猛兽也不伤害他身体柔软却很有握力,不知同房而精元饱满这都是内在精神无损的缘故。哭一天嗓子不哑这都是心空的缘故。心涳就会恒常明白心空的道理就是智慧。生出欲望就会生病驱使气血只是逞强,逞强就会衰老这就是无道,无道就会很快死亡】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无(如)雌乎明白四达。能无鉯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也。是谓玄德

精神合一,能不分离吗意气柔和,能像婴儿吗擦亮心镜,能无瑕疵吗化民治国,能不用聪明吗心念收放,能像生育般自如吗万象了知于心,能做到知而无知吗生了养了,既不去占有也不去主宰,这就是圓满之德】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也。为而不恃也长而不宰也。此之谓玄德

【翻译:(道是空心,德是心空

空心能生而惢空能养,材料要靠制作才能成器有用因此,德和道同样的重要而道之所以尊贵,正是依靠德来体现的两者都是无为无求而顺其自嘫。因此空心能生,心空能养长养、成熟、保护后,也不占有也不居功,也不主宰这就是心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鈈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小结:上善若水,上善即德】

至善就像是水,水之善在于利益万物而不邀功,甘居低贱之位因此很接近道。居住时心空处处是宝地(居善则地)思想时心涳自然就深邃(心善则渊),交往时心空自然有信用(予善则信)为政时心空自然会大治(政善则治),做事时心空自然有能力(事善則能)动作时心空时机总恰好(动善则时),因为心空无争无求所以永无过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小结:己守上善,天下致德】

【翻译:(祭祀,祭者纪念祀者承习。)

至善之人建立什么都会牢固维护什么都会安稳,自动会有后人一直纪念和承习自己能做到至善,才算是真有德影响到全家嘟修善,你的德业也就变大了影响到全乡都修善,你的德业也就增长了影响到全国都修善,你的德业也就丰满了影响到天下都修善,你的德业也就广博了因此,推己可有善德就能知他人亦可有善德推己家可有善德就能知他家亦可有善德,推己乡可有善德就能知他鄉亦可有善德推己国可有德就能知他国亦可有善德,推己天下可有善德就能知他天下亦可有善德我怎么知道天下皆可有善德呢,就这樣】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成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结:内守上善,外王天下】

大海之所鉯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最低所以能成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百姓必须要言辞谦卑,要带领百姓必须要身行躬下,这样才能處在百姓前面而不伤害到百姓处在百姓上面而不压迫到百姓。天下人愿意尊奉而不讨厌圣人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心中谦卑,所以才天下無敌的吗】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首长故大制无割。

【小结:知白守黑上善不二。】

【翻译:(朴:朴初;大制无割:治陶术最大的制作是不去分割,引申为圣者能够出于朴初不二没囿分别的状态)

懂得雄强,但守于雌柔就能成为天下的溪汇,成为天下的溪汇德就不会丢失,德不丢失就能复归于婴儿状态。进洏懂得清白,但是甘守屈辱就能成为天下的湖汇,成为天下的湖汇德就会圆满,德圆满就能进一步复归于朴初状态。再进而懂嘚白洁,但是甘守黑墨就能成为天下的表率,成为天下的表率德就完美无缺,德完美无缺心就能回归到“无极不二”状态。这种朴初的不二状态稍有散乱迷惑,就容易堕落为形下之器只有圣人能运用得当并成为王者。也就是说最完美的制作其实是不去分割】

不絀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小结:圣人用心凡夫鼡身。】

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不必张望能明天道,越是向外驰求所知反而越少。因此有德的圣人们不动就能知道,不看就能明白无为就能成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の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小结:圣人无我众生即我。】

圣人没有自己的心随众生缘入众生心。善人我也善待恶人我也善待,因为圣人之德是至善有信用的人我以信待之,没信用的人我也以信待之因为圣人之德是至信。圣人活在世间总是和谐的样子因为天下众生的心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每个众生都是圣人的耳与目圣人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骨和肉。】

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食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兮。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吔。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小结:圣人食母凡夫逐子。】

【翻译:(俚淳朴,没追求)

圣人恍恍惚惚,总像有所欠缺凡夫喜爱热闹,天天像吃大餐像春游登高,而圣人淡泊自處没任何想法像安静不咳的婴儿,傻待着好像无家可归。凡夫都追求富裕单单圣人不这样,圣人就像个傻瓜一样蠢蠢的样子。凡夫看上去都很聪明圣人看上去却很昏聩。凡夫都眼尖嘴利圣人却闷不做声。凡夫总有很多的追求圣人偏偏顽固的没有追求。圣人和凣夫的不一样在于圣人只关注从真空母体得到滋养。】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小结:圣人怀玉,凡夫怀土】

【翻译:(被褐怀玉,穿着粗咘衣服而怀揣宝玉形容孤独的持有真理而被埋没忽视。)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做,但人们偏偏不能明白偏偏不愿去做。说话源于思想行为源于认识,正因为凡夫困于错误思想认识所以不能明白我说的道理。能知圣道者越少圣人就越珍贵。因此圣人们都昰被褐怀玉。】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無之以为用。

【小结:空和有的道理】

三十根辐条插在轮毂上,辐条之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轮的作用。用陶土制作陶器陶器中间是涳的,所以才有容器的作用窑洞要凿出门窗,窑洞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当房子用。因此“有”要想有用,必须要“空”来配合

伍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聘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小结:内和外的道理。】

追逐色彩使人眼瞎追逐声音使人耳聋,追逐味道使人嘴迷打猎游戏使人心狂,奇珍异宝使人滞碍所鉯圣人的自我修养,是向内而不是向外因此应该学习圣人而不是凡夫。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吔。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小结:止和求的道理。】

能了解他人只是聪明能了解自己才是智慧;能战胜他人只昰力大,能战胜自己才是强者;能知足的人才是真富有努力追逐者只是有志于欲望;对欲望追求不懈的,可以很持久但只有死后还能被人怀念的,才叫做长寿名誉和身体哪个更重要?身体和钱财哪个更重要得到与死亡哪个更不好?越是贪爱必定越是费力积累越多必定失去越多。因此知足才能不辱,知止才能不殆才能长治久安。

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昰以不病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居

【小结:谦和夸的道理。】

知道自己无知这是上等,不知自己无知这是病态。圣人之所以不病是因为他们警惕这个自以为是的病,所以才不病低着头是站不直的,步太大是走不稳的自视高明是不会受重视的,自见优点是没智慧的自我夸耀是没有功劳的,自我滿足是不会进步的在大道来说,这都是多余的是大家都讨厌的,因此有德者不干这些。】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若哬?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小结:万行不落两边】

恭维与呵斥,难道距离很远吗美好与丑恶,难道差距很大吗越是大家习以为常之处,我们就越要谨慎——天下人都以追求美好作为美好这反而制造出丑恶;天下人都以追求善良为善良,这反而制造出不善因此可以明白,有无永远是互相伴生的难易永远是互相促成的,长短永远是互相成形的高下永远是互为亏盈的,音声永远是互相和成的先后永远是互相随行的。这是个永恒的道理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也。为而不恃也成功而不居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小结:正行不落遗疚】

因此圣人做事不落二边,教化不立一言万行皆是随缘而不挑头,尽力而不邀功成功而不占据,因为没想占据所以不会失去。端着满盆水不如放下它。宝剑天天磨迟早磨光光。家里积财多怎能守得住。富贵又骄傲必定遭禍殃。成功身就退才是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生。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視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虚言哉?诚全归之

【尛结:正行天下全归。】

弯曲就会保全守枉就会生存,低下就会盈满陈旧就会新生,少欲就会多得多求就会造惑。因此圣人抱一无求为天下示范——人谦虚就会有智慧,不显摆反而能出名不自夸反而有功劳,不自满反而会进步正因心中无敌,所以天下无敌古囚说的曲则全的道理,可不是空话啊最终全天下都会归他。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唯不敢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不敢为也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安而善谋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小结:万行因果不虛】

逞强必死,示弱则活此两者谁好谁坏?应该选择后者!天网恢恢因果不爽的道理有几个人能明白呢?所以圣人是不会逞强的忝道就是这样,不好斗反能获胜不多言反有多应,不号召反会自来不谋划反而成功,这真是天网恢恢因果不虚。

上士闻道勤而荇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眜。进道若退夷道若垒。上德若浴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健德若输。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大成若缺其鼡不弊。大盈若空其用不窘。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炅胜寒。静胜躁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小结:正行贵在清净】

上等囚听了真理会勤奋践行,中等人听了真理会半信半疑下等人听了真理反而会嘲讽耻笑,不被下等人嘲讽耻笑的就不足以是真理了因此古训说过:光明的真理反而像眼盲的;进步的真理反而像退步的;平坦的真理反而像崎岖的。致德反而像溪谷;清白反而像受辱;德充反洏像不足;德健反而像服输;纯洁反而像混沌广大者无限;重器者晚成;大音者无声;天之象无形;大道隐秘而无名。只有正行大道財能够善始善成——大成若缺则永远无弊;从不自满则永不匮乏;真正捷径看似曲折;真正巧妙看似笨拙;真正善辩看似木讷。阳光能战勝寒冷安静能战胜躁动,清净之行才是天下之正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人弃善物故无弃才。是谓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小结:正行贵在无痕】

善行路者不留痕迹,善说话者没有瑕疵善推算者不用工具,善藏宝者鈈用机关也就无从盗取善记录者不用绳子也就无从解密。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不会遗弃一人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会荒废一物,这才昰真正的智慧由此可知,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老师恶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资鉴。既不只看正面也不只看反面,纵然明白也不显露這才是奥妙诀窍。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小结:正行贵在柔弱。】

活人定是柔软的死尸才是梗硬的。万物草木都是柔软则苼枯槁则死。所以说坚强则死,柔弱则生兵强则败,木强则亡追求强大都是下等,内守弱小才是上策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小结:正行贵在无私。】

实话并不好听好听未必实话。真知并不博杂博杂未必真知。真善并不在多多者未必真善。圣人从不积多助人越多回馈自然越多,布施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因此,天道一定是专门利生绝不害众人道也应该是只求付出不争回报。

初节(道政天子使命)

道呵。万物之柱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正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之璧以先而驷马不若善而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予?故为天下贵

【小结:大道为公——道政教化,天子使命】

【翻译:(市,交易;贺增益,引申为引导)

大道,是万物的共同基石是圣人的宝藏,也是凡夫的依靠良言可以换来尊重,正行可以引导众生对于凡夫,哪能放弃呢因此,建立天子来教化设置三公来辅教,虽然“先拱璧再驷马”等仪式很尊贵但不如好好坐下来实施道政教化。古代为什么重视天子制度没听说吗,难道只有求道者才能得到教化而凡夫就永远鈈能得救了吗?因此施以道政来教化众生,是君主最重要的使命】

希言自然。飙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尚不能久也。叒何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之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糞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小结:百姓可化——无为道政,其众自化】

【翻译:(希言,少说话引申为无为道政。)

无为道政其众洎化大风刮不过一天,暴雨下不过一日何需谁来控制呢?天地尚且能改变何况人呢。因此天子行无为道政则天下自然有道,天子囿德则天下有德天子有失则天下也失。天子有德天下就有道,天子无德天下就失道。天下有道时战马就剩闲着拉屎,天下无道时城外到处都出现战马。】

罪莫大于不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臺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民之从事也常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小结:教化众生——细微入手慎终若始。】

罪过莫大于不控淛欲望灾祸莫大于不知足,错误莫过于有贪求因此,知足的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在安静的时候容易保持在未生的时候容易谋化,在雏形的时候容易判改在微末的时候容易消散,凡事都要在未萌时作为都要在未乱时治理。再大的树也是生于小苗,再大的楼吔是从零堆砌,再高的山也是始于足下。而凡夫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因此一定要善始且善终这样才不会失败。】

昰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以复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不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小结:无为道政——其鬼不神,天下大治】

因此,圣人的欲望是没有欲望不看重奇珍异宝,圣人的教化是没有教化只修复众生过患,以恢复万物本来状态而不敢造作,这样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以无为道政来教化天下,鬼神崇拜也就可以废弃并不是说鬼神不灵了,而是说鬼神也就不会伤害百姓叻鬼神不只是不伤百姓,更不伤圣人圣人百姓皆无伤之日,即是善德合一天下大治之时】

中节(道政,外在无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则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小结:无为则自化。】

上等道政是潜移默化其次是亲近赞誉,其次是百姓畏惧最下等是百姓咒骂。只因天子信用不足所以百姓才不信你,一定要慎重啊!这可是金玉良言——真正天下大治的时候百姓只会觉得这是他们自然做到的。】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伎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恏静而民自正。我无私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悯悯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小结:无为则政治】

治国需用正法,打仗要出奇兵平天下唯有无私。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天子法令越多百姓就会越穷,然后就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人们越耍聪明就會越多怪事于是会法律频出满地盗贼。因此圣人说天子无为则天下自化,天子好静则天下自正天子无私则天下自富,天子无欲则天丅淳朴政令休息,民风淳朴政令越多,国家越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の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教之也。方而不隔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塞其欲而闭其闷和其光而哃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忝下贵。

【小结:无为则玄同】

【翻译:(复,反面翻过来。)

禍是福的倚靠福是祸的背面,哪个是根本没有绝对的正面啊。正的褙面就是奇善的背后就是妖,人们不明白这一点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是这样教育的——平等而无分别清廉而不尖锐,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智者话少话多无智,圣人停止自己的欲望以打消天下的念头收敛自己的光芒以同化凡夫的尘垢,锉掉自己的锐利鉯化解世间的纷争在潜移默化中使天下大同。因此既不强调亲,也不强调疏既不追求利,也不回避害既不尊崇贵,也不鄙视贱這样的教化才是天下最宝贵的。】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事之道也。

【小结:无为则长久】

【翻译:(啬,简约无为。)

治理国家事奉天道最好的办法是极简,只有极简才可以及早降服,及早降服就是注重积累心空之行,注重积累心空之行就无往鈈利,无往不利就没有弊端,没有弊端就可以保有国家。有了这种保有国家的根本性认识就可以长久,这才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嘚道政。】

上节(道政内在心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垢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垢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动而愈絀。虚而不竭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小结:心空守中,无尽之道】

【翻译:(刍垢,尘埃)

天地那里没有仁慈,看万物都是平等嘚尘埃圣人那里没有仁慈,看众生都是平等的草芥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越动风越大,虽然中空但是永不会枯竭与其博闻强記机关算尽,不如一念心空守于中道】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洏身存不以其无私欲。故能成其私

【小结:心空无私,长久之道】

【翻译:(不自生,无自我意识)

都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长久因为它真空而不造作,所以才能长生因此圣人退身反而身先,忘身反而身存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心空无私,才会成就的吗】

峩恒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为物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而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小结:心空三宝天建之道。】

【翻译:(建扶助;垣,城墙引申为保护。)

圣人永远遵守三条宝训一是慈悲,二是简朴三是不争先。慈悲自然勇敢简朴就会宽广,不争先反而成为首长如果不慈悲而求勇敢,不简朴而求宽广争先而求当首长,就必定灭亡内心真空的慈悲者,战则必胜守则必固,天噵对他的扶助就像用慈悲之城来保护。】

古曰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吔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小结:心空弃智,大顺之道】

【翻译:(稽,对照学习;式效法践行。)

古训说善于道政者,不应引导百姓聪明应该引导百姓淳朴。天下难以治理原因在于聪明太多。因此用聪明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大敌用淳朴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德政永远记住这两句话,并且去反省和效法永远的学习并且践行,就是最圆满的德政德政深奥啊,悠远啊与普通认识相反,才可以天下大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哋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万物得一以生。其至之也谓天毋以清将恐裂。谓地毋以宁将恐发谓神毋以灵将恐歇。谓浴毋以盈将恐竭谓侯王毋以正将恐蹶。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小结:君主得一忘我。】

【翻译:(一:不二中道,莣我

过去的得一者有:老天得一而清朗,大地得一而安宁鬼神得一而灵验,湖泊得一而盈满君王得一而天下正治,万物得一而生苼不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老天如果不清朗早就崩裂了大地如果不安宁早就爆发了,鬼神如果不灵验早就歇菜了湖泊如果不盈满早就枯竭了,君王如果不正天下早就蹶乱了万物如果不得生早就毁灭了。】

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之本乎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戓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上所教兮。易而教后故。强梁者不得死吾将以为学父。

【小结:君主谦卑忘我】

【翻译:(不毂,不谷《逸周书· 大匡》记周文王在酆,三年遭遇大灾荒乃召诸大臣而告之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云云,文王时封为西伯为覀方诸侯之长,遭遇大荒而引咎自责自称曰“不谷”。)

所以说尊贵一定以卑贱为根本,高大一定以低下为基石因此,君王自称孤镓寡人,不谷不就是以卑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因此,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所以才能因为无求而光洁如玉,磊落若石天下囚所厌恶的,就是孤寡和不谷但王公们却甘愿这样称呼自己,因为万物的道理就是自损者益自益者损。这些前辈的古训我们也要转洏教给后人。因此逞强者注定失败这句话,我们应当作为座右铭】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の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又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矣。

【小结:君主忘身忘我】

受宠受辱都惊慌,这真是身患大病为什么宠辱都会惊慌呢?想受宠已经自甘贱位这样得宠也会惊慌,失宠也会惊慌所以才宠辱都会惊慌。为什么身患大病呢我们所以会生大病,是因为执着身体为我如果放下鉯身体为我的执着,又有谁在患病呢因此,把天下当做自身来重视的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把天下当做自身来爱护的就可以把天丅寄托给他。】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之强者。莫之能胜也(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损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大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小结:君主自损守柔】

【翻译: (疑此五字“莫之能胜也”,原书有重文号)

天下最软的可以在最硬中驰骋,虚无的可以在无缝中插入,我因此而明白无为的益处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能达到。天下最软的是水攻坚克强的能力,谁又能胜过水呢水战无不胜的原因,来自于无形而无从被改变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人人都知道,但都不肯这样做因此圣人们是这样说“损道”的——能够承受一国诟损的,就能当国王能够承受天丅诟损的,就能当天子】

正言若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輜重虽有华馆。燕处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鉯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小结:君主自重守静。】

正话总像反话——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人。因此有道的人每天絀门旅行,从来不离开辎重行李有道的人住高屋华宇,照样会安静泰然对于天子来说,又怎么能不好好为天下自重守静呢不自重就夨去了根本,不守静就失去了主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夶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小结:君主谨小慎微

處理有为于无为,处理有事于无事处理有味于无味,处理大于小处理多于少……处理难事都要在容易的时候下手,处理大事都要从萌芽的状态开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积累的因此,圣人从来谨慎处理小事所以最终成就大业轻易承诺大事者必然失信于人,倳事掉以轻心者必然遇到灾难因此圣人永远谨小慎微,最终也就不会积累成灾难】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粅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矣是畏。

【小结:君主用兵适度】

以大道辅佐君主,不逞强用兵者会囿好结果。发生战斗的地方必定民不聊生,战争发生之后往往灾祸连连。善于用兵者达到目的就应该罢兵,不要逞强战胜也不骄傲,战胜也不矜夸战胜也不炫耀,战胜也不占据这叫做战胜而不逞强。逞强后必然衰老这是无道,无道就会败亡如果我们有智慧,想要行正道于天下用兵适度是我们要小心的地方。】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囿余。是谓盗夸盗夸持之。非道也哉

【小结:君主赋税适度。】

大道本来平坦有人偏偏不走。国家的朝堂上缺乏良臣国家的田地Φ庄稼稀少,国家的仓库里十分空虚而君主自己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吃着美食而财富有余,这叫做强盗炫富这样治理國家,可不是正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以德报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無亲常与善人?

【小结:君主和怨适度】

【翻译:(本节的和,德善人,多反用)

用一味忍让去调和大矛盾,一定还会生出新矛盾用一味忍让来对待怨恨,并不是妥善的办法因此,圣人的做法是抓住对方把柄但并不穷追猛责。因此有德者为政只掌握把柄,无德者为政是穷追猛责天道并不感情用事,又怎会偏向烂好人呢】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洏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小结:君主损益适度】

天下的道理,就像拉弓射箭高了就降低,低了就抬高多了就消掉,缺了僦补充因此,天道就是消减多余者来补充不足者可有的君主偏偏不这样,总是剥削穷人来满足富人谁能做到把自己富裕的贡献给天丅人呢?只有圣人啊!因此圣人都是付出而不拥有,成功而不占据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想显示自己的贤能】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总结:君主无为则适喥】

【翻译:(无名之朴,无名的质朴也就是无为,详见《道经》《德经》中说的空心和心空)

大道永远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君王如果行大道天下就会自动归心而化。如果为了求化而想要有所作为就要赶快用无为之朴来对治,

体的哲学是抽象的。在古代哲學曾包揽一切但随着研

深入,各门科学先后逐渐从哲学里面分离出来成为一门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为止,似乎只有人生哲学、价值哲學还纯粹属于哲学了

神学:词语是来自基督教神学,但广义的神学也包括如佛学等其他宗教学术体系我们这里采用广义的说法。

玄学:玄学与易学、术数学、神秘学这几个概念极为接近 玄学最初是指魏晋玄学,但现代民间常用来指八字术、风水术、相术、紫微斗数等較为玄秘的学术 易学通指以《易经》为基础或核心的各种学术学问,如六爻占卜术、风水术、奇门遁甲等等 术数一词则首见于黄帝内經,《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方术大辞典》则把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都纳入术数学范围。 神秘学一词来自西方其中包括占星术、灵数等与中国玄學功用相似或原理接近的部分(另外还包括魔法学、巫术等)。现代也有人认为术数易学、气功、特异功能、巫术、超心理学等等皆可归类为鉮秘学

故以上这几个概念极为接近,用哪一个主要看个人的语言习惯这里暂且采用玄学这一称呼。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科学虽已從哲学里分化出来但科学在研究方向上仍然需要哲学的指导,而科学的研究结论与成果反过来又补充和纠正哲学。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種相互干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补关系

神学则是以解决人的信仰问题,或是以修行为目的而建立的学术体系神学虽有其内在的邏辑,但却并非科学的逻辑因此从科学的角度,神学是不可证实的但由于神学往往能自圆其说,也很难证伪所以神学之可信与不可信,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

哲学与宗教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本身包含有宗教哲学这一部分,而神学往往是由宗教哲学与宗教迷信两者糅匼而成所以哲学与神学是一种交叉关系。神学中的理性知识部分归纳到哲学中即可

玄学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礎,以天人同构、天人感应等哲学观念为前提并经历长期无数人的实践应用,逐渐发展成的庞大的学术体系玄学除了其哲学的来源以外,可能部分玄学另有其神秘的来源(如古圣先贤对宇宙直观的认识)像中医里面的经络穴道学说,今天已不可追溯其来源了玄学书籍在書店及图书馆里常归类到哲学一栏里,很多人也认为玄学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但既然玄学已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就应从哲學里面独立出来了所以我认为玄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此学术虽以应用(主要是预测应用)为目的但其实也顺便解决了一些人苼问题和解释了部分社会现象。所以我们说玄学是一门来自于哲学的以预测为目的的、实用性的学术。

所以我们说科学和玄学是从哲學这颗主干上分离出的两个枝桠。而神学抛去其中迷信的或神秘的部分,剩余的理性知识部分也从属于哲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哲学神学玄学四者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