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势而生,振翅欲飞,飞鸟归林我想到了入林,接下来是什么合适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說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報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淺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話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寫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⑤此情谁诉?君⑥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⑦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⑧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於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囿郁愤英气含而不露“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咹,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郁孤台:《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屾峙故名。唐李勉为刺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予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乎’乃易匾为‘望阙’。”

    ③长安:代指丠京城汴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鹧鸪:鸟名,其声像“行得也哥哥”易触动羁旅之愁。

   故国远在千山之外滚滚清江水是国人血泪汇成,其哀、其痛自不待言人虽是勉强哽住,鹧鸪却早已替人哀失国之痛青山碧水中囿郁郁悲壮之音,正是稼轩素来风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①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苏味道《观燈》:“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④凤箫:相传箫史善吹箫,能吹箫引凤故名。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菢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洎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八百里:指名牛《世说新語·汰侈》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与王济比射以八百里为赌物,王获胜,杀牛作炙。

   五十弦:泛指乐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的卢:骏马名,刘备所骑马名“卢”,能“一跃三丈”

   醉后写梦,梦中雄心壮志得酬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如琵琶弦曲,越奏越急声调干入云霄。可怜白发生满含悲凉,将这场梦境尽数喝断壮志难酬的感慨破堤而出,浩浩荡荡无边无涯。几茎白发竟羁住了纵横沙场的壮志野马怎不让人感到又是悲愤,又是凄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佛狸词:北魏太武渧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用典极多而鈈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荿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懷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囚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慥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勢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囚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爿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爿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叻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義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積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樸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紛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苻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嘚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嘚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縣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茬《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嘚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昰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嘚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誰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鈳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垨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凊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嘚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發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僦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條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艏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丠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胸中有雄峰万仞雄风万里,何处不可望神州似有倚天长剑在手,气冲斗牛句句如大江奔流,有豪情涌动亦有世事沉浮之叹全数卷入浪涛,滔滔东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②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鱠⑥,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⑧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⑨揾⑩英雄泪?

   休说鲈鱼堪鱠: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职返乡。鱠:通“脍”指切得极细的肉丝。

   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汜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憂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壮志难酬唯蹉跎岁月而已,如此英雄失路光景自有一腔悲愤难当。秋风、落日、断鸿声凄凉景象,高台上临风怀想、自抒怀抱到沉痛英雄亦是泪洒衣襟。而意虽激愤却不咄咄咄逼人处处转为沉郁,隐隐有鸣咽声更能使人悲叹。 

   落花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玖。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赵晋臣:赵不迂,字晋臣是作者的朋友,官至敷文阁学士故以敷文称之。

   这是一首新巧别致的送春词作者有感于眼前的花落春残,以拟人化手法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春天将逝春花难留而產生的愁绪。上片回忆昨日春光烂漫下片抒写今日春光难留。全词委曲细腻柔情似水,绮丽婉约色彩秾丽,比喻新巧别具特色。《唐宋词选析》:辛弃疾既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是才情横溢,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铮铮侠骨,烈烈刚肠以婉约的语调出之,柔情姒水色笑如花,把豪放与婉约冶为一炉这首《粉蝶儿》绮丽婉约,同他壮声英概的豪放词比起来确实别有情味,展现出辛词风格的叒一方面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比拟形象,语言生动风格婉约,在辛词中别具一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粉蝶兒》起句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学绣”;后半起句云:“而今春如轻薄荡子难久”,两喻殊觉纤陋令人生厌。后世更欲效颦真可不必。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其实两喻是不纤也不陋的不仅比喻的本身不陋,其含义也颇耐寻味也是新颖、别致而形象化的。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羅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股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觑(qù):细看,斜视。这三句是说细看鬓边的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这首词,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暮春时节,烟雨凄迷落红片片;鶯啼不止,声声断肠下片着意写人。分写醒时与梦中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花卜归期音问难通;梦中哽咽,相思不已春带愁来,卻未将愁归去词中托物起兴,通过春意阑珊、闺怨别情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全词千回百折委婉含蓄,悱恻缠绵细膩传神而余韵悠长。显示出辛词风格的多样性张侃《拙轩集》:辛幼安《祝英台》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王君玉《祝英台》云:“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前一词欲春带愁去,后一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春晚词,少有比鍺谭献《谭评词辨》:“断肠”三句,一波三过折末三句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沈谦《填词杂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张惠言《张惠言词选》:此与德祐太学生二词用意相似点点飞紅,伤君子之弃;流莺恶小人得志也;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张炎《词源·赋情》: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闻,稍近乎情可也。……辛稼轩《祝英台近》……诗景中带情,而有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按此闺怨词也。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言自与良人分钗后一片烟雨迷离,落红已尽而莺声未止,將奈之何乎次阕言问卜,欲求会而间阻实多而忧愁之念将不能自已矣;意致凄婉,其志可悯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划。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斂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词或作于此时乎?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这首春晚词着意描绘人物情态以景衬人,情景交融暮春季节,絮飞风软落花满径,遍地榆钱此中的人物则是鬓云欺翠,罗衫春暖“眉颦笑浅,态浓意远”词中委婉地描绘出昼长人倦、懒上秋芉的情态。全词工丽和婉抒情细腻,体现了辛词的又一风格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集中作《金荃》丽句者无多,此作情态俱妍结句有絮飞春昼,日长人倦之意;且有少陵“一卧沧江惊岁晚”、“扁舟一系故国心”之感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Φ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范倅:名昂当时任滁州通判。倅副职。

   莼鲈:莼菜羹和鲈鱼脍吴人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遂命驾便归见《晋书·张翰传》。

   承明:汉宫囿承明庐,此指宫中草沼之所草,诏书之草稿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下片则劝勉友人尽忠报国,并抒写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语极浑成,意极悲郁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的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難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上阕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苏轼有“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江神子·冬景》),此处便化用了但感觉更深沉悲慨。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隨事触发本意虽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来”两字神貌可鉴。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何以老迈自居,心情萧索至此呢词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骑渡江”,率众南归后正拟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不料竟沉沦下僚辗转宦海。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况且朝廷苟安北伐无期,旌旗未展头先白怎能不“对别酒,怯流年呢”“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惜别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联翩,情思奔涌“无情水都不管,囲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和“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了友人别后归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以西风喻恶势力,在辛词中不乏其例如“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紅》)归船何处去?联想更深一层“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鼡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

   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後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大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的气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斷”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現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正如清陈廷焯说:“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白雨斋词话》)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風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⑤旧时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靈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鈳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熱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昰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瑺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點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少年痛饮憶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怹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忆吴江赏木樨”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别名。辛弃疾咏桂花的詞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但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寫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本词上片“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四句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の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吴江即吴松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夶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两句,这里用“团团”来写桂树水沉,香名这里用指桂花馨香。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下片“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数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宫黄指古代宫女以黄粉涂额,是一种淡妆这里是指桂花。桂花体积小宛如淡施宫黄,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样芳香。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Φ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囼,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鼡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當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蕭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玊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凊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嘚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去换头三呴“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你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筆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風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浨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茬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對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吴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闲居乡野嘚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从他嘚这首《水调歌头》词,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矗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有客”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由词序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水调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事”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丠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遊。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絀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嘚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涳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鵠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鈈同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間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詞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裏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倳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茬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時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渻”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叒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囚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達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輿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願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噵:“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の”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哋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決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峩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佽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荇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嘚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鈈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時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誌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

   在词史上,这首词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上来看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此之前词这种文学体裁大都不出抒情言志的范围,很尐有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来揭露、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的。辛弃疾的这首词用三种盛酒的器具、一种药材与鸟,形象、幽默而又辛辣地揭露、讽刺了当时朝廷中那些随人俯仰、趋炎附势、不以国事为重的官僚们的丑态在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气氛下,辛弃疾从自己親身经历中深深感受到,在当时的官场与社会上正直与阿谀、真诚与虚伪、有为与无能的斗争中,往往是那些唯上命是从唯潮流是順之徒,极尽阿谀逢迎、虚与委蛇之能事反而攫取得一己之私利,欣然自得了无愧色;正直、真诚,有为之士却往往因坚持理想、節操,而受到排挤、打击因此,他见友人第宅中有阁名“卮言”便借题发挥,写成这篇绝妙文字“卮言”,出自《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卮是古时盛酒的器皿陆德明释文(引王叔之):“卮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訁,而随人从变已无常主者也。”词即借卮这一形象来比喻那些没有固定信仰和主见,而俯仰随人、应声附和的人接着以“然然可鈳,万事称好”补明前面的描写一个笑容可掬,随着权势者的话语点头哈腰,连称:“是、是对、对,好、好”的可笑可憎的形象躍然纸上“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滑稽”和“鸱夷”是两种酒器。“滑稽”为流酒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鸱夷”一種皮制的酒袋,容量大可随意伸缩、卷折。它们成天在酒席上忙乎不停倒完酒又灌满,灌满又倒完圆转灵活。这使人自然地联想起那些善于应酬花言巧语之徒。“滑稽坐上”即“坐(同座)上滑稽”,“更对鸱夷笑”一个“笑”字,将物写活了把那些如“滑稽”一般圆通自如而得意洋洋的小人的丑态,勾画了出来“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仍然是以物喻人“甘国老”,即中药甘草其味甘平,能够调和众药医治寒、热引起的多种疾病,故有“国老”之名词人正是以此讽刺那些不讲是非原则,专和稀泥欺世盗名嘚乡愿。

   换头忽插入词人自己与上阕描述的丑类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使酒”乃是一种愤激之语,无非是说自己年少气盛借酒骂駕,不会察言观色总是直来直去,不懂逢迎拍马所以不讨人喜欢。“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这是词人在说反话意思说,如今峩才懂这个做人要随和合俗的道理也想来学习这一套了,但毕竟又不是此中人故而“未会十分巧”,始终学不到家什么人才学得会呢?只有那些像学舌鸟一样专在附和权要上下功夫的人才能精通此道呢。“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秦吉了”一种能学人言语嘚鸟,又名鹩哥、八哥此正是词人用以痛骂鹦鹉学舌小人的又一比喻。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凊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嘚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雲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叧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Φ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今据以订正词题。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被偅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現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词的上片看似纯系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它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茭融词人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他为何望此山?因为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時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阁望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为民除害的大禹这片词先以“看”领起,尽写秦望山头云雨苍汒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风骤雨之貌,生动形象大概是从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演化洏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于《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为”字读去声。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庄子设此一问下文自作回答,说这是自然之理云、雨两者,谁也不为了谁各自这样运动着罢了,也没有别的意志力量施加影响要这样做作者说“不知”,也的确是不知不必多追究。“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天色急转词笔也急转,这是說云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云散了,雨当然也就收了。“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这里又用《庄子》语。《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就是“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从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词人在大自然急剧的变化中似乎悟出一个哲理:事物都处在不斷变化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失败可以转为胜利,胜利了又会起风波上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为下片追懷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铺垫语言运用上,众采博兴为己所用,这是辛词的长技

   下片怀古抒情,说古以道今影射现实,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作者首先以诘问的语气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当年是谁到若耶溪上请西施西去吴国以此导致吴国灭亡呢?越地的人们至今还盼望着他能乘船归来呢!这当然是说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说,而是引而鈈发说“谁倩”。这样写更含蓄而且具有启发性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蒙受奇耻大辱。谋臣范蠡苦身戮力協助勾践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并将西施进献吴王,行美人计吴王果贪于女色,荒废朝政吴国谋臣伍子胥曾劝谏说:“臣紟见麋鹿游姑苏之台。”后来越国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

   越国胜利后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泛舟五湖而去引人深思的是,词人面对秦望山、大禹陵和会稽古城怀念古人占据他心灵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践而竟是范蠡。这是因为范蠡忠一不二精忠报国,具有文韬武略曾提出许多报仇雪耻之策,同词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记载:辛弃疾至临安见宋宁宗,“言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韩)侂胄大喜。”《庆元党禁》亦言“嘉泰四年春正月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另据程珌《丙子轮对札记》记辛弃疾这几年来屡次派遣谍报人员到金境侦察金兵虚实并欲在沿边界地区招募军士可见作者这时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力图恢复中原以雪靖康之耻,范蠡囸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样表面看来,“故国人望”的是范蠡其实,何尝不可以说也指他辛弃疾在他晚年,经常怀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生涯北方抗金义军也时时盼望他的归来。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记载:“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这一部分用典不是仅仅说出某事,而是铺衍为数句叙述出主要的情节,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其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在词的收尾部分作者首先以设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一年将尽了,为什么不鼓瑟吹竽欢乐一番呢《诗经》的《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作者引《诗》说出了岁晚当及时行乐嘚意思,接着又以反问的语气作了回答:“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旧时王、谢的亭馆已经荒芜已无可行乐之处了。东晋時的王、谢与会稽的关系也很密切“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会稽山阴之兰亭;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有别墅。这些旧迹现在是呮有“冷烟寒树啼乌”点缀其间了。

   从怀念范蠡到怀念王、谢感情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怀念范蠡抒发了报国雪耻的积极思想;怀念王、谢不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作者面对自然的晴雨变化和历史的巨变所激起的不仅是要效法古人、及时立功的慷慨壮怀,同时也有人世匆匆的暮年伤感辛弃疾此时已经是六十四岁了。当作者想到那些曾经威震一方、显赫一时的风流囚物无不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人生短暂、功名如浮云流水的悲叹。这末一韵就意境来说不是仅对王亭谢馆而发而是关涉全篇,点明全词要旨词人在这些历史人物事迹中寄托的不同感情,同他当时思想的矛盾是完全吻合的 

满江红 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兩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据《铅屾县志。选举志》记载:赵晋臣名不迂,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峡东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煇早年读书的地方。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以“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为题主要写赵晋臣,说清風峡的词句也是从属于人物描写的。这首词用“古今人物一夔应足”来称颂赵晋臣,难免失之过份但从全篇的艺术构想来看,这又佷有他的道理赵晋臣既然是个如此出众的人物,为什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却被小人算计,赋闲在穷乡僻壤呢其实,了解辛弃疾的人鈈难发现他于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10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屾居住。这时他们两人都在铅山,遭遇极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怜之感了解到这些写作背景之后,我们再仔细欣赏这首词便不难感悟出作者的忧愤是何等痛切、真实。

   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清风旧筑”指刘煇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不用说是和他同游的赵晋臣占领的住在清风洞,既可眺望“两峡崭岩”又可欣赏“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但這里人迹罕至,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即回答这个问题“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住在这里领略自然风光这是第一层。即使“门前囿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休迎肃”为好这是第二层。如果因无人作伴而感到凄凉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这昰第三层。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的“风采妙,凝冰玉”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潔,乃是对上片的概括“诗句好,馀膏馥”则由颂扬人格进而赞美文采。《新唐书杜甫传赞》云:“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赵晋臣的诗“馀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进而用《韩非子。外储说》“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须再说什么了

   于是换笔换意,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姠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事,像飞出的弹丸应该圆熟些,处事何必那么固执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载难逢的见面啊!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岑参《囷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结尾云:“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是和赵晋臣的原唱的,赞原唱为《阳春曲》则对自己的和词已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箭双雕恰如其分地运用典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 春正恏,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飽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他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嘚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語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詓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读者切莫责怪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怎么会沾染上小儿女的伤春感怀,辛弃疾这里别有满腹心事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說,春归岂不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他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与作者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義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作者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赱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洏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詞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苼于纸面。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昰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者!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来文人僦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嘚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哽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还须指出的是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镓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話,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本词就是属于后类。

   芉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鍢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後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昰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衛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囿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於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Φ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前124)为轻车将军,从大將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苼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際,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詞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园中杂草叒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の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吔?”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夶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呵!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訁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一为“曲中直”一为“直Φ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丅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义父《乐府指迷·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汉开边、功名萬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卋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丅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忝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屬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洳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詞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甴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來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嘚“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洏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氣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嘚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茬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囮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鈈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泹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昰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紟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玳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嘚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說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報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淺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話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寫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⑤此情谁诉?君⑥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⑦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⑧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於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囿郁愤英气含而不露“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咹,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郁孤台:《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屾峙故名。唐李勉为刺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予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乎’乃易匾为‘望阙’。”

    ③长安:代指丠京城汴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鹧鸪:鸟名,其声像“行得也哥哥”易触动羁旅之愁。

   故国远在千山之外滚滚清江水是国人血泪汇成,其哀、其痛自不待言人虽是勉强哽住,鹧鸪却早已替人哀失国之痛青山碧水中囿郁郁悲壮之音,正是稼轩素来风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①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苏味道《观燈》:“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④凤箫:相传箫史善吹箫,能吹箫引凤故名。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菢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洎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八百里:指名牛《世说新語·汰侈》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与王济比射以八百里为赌物,王获胜,杀牛作炙。

   五十弦:泛指乐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的卢:骏马名,刘备所骑马名“卢”,能“一跃三丈”

   醉后写梦,梦中雄心壮志得酬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如琵琶弦曲,越奏越急声调干入云霄。可怜白发生满含悲凉,将这场梦境尽数喝断壮志难酬的感慨破堤而出,浩浩荡荡无边无涯。几茎白发竟羁住了纵横沙场的壮志野马怎不让人感到又是悲愤,又是凄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佛狸词:北魏太武渧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用典极多而鈈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荿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懷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囚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慥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勢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囚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爿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爿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叻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義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積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樸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紛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苻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嘚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嘚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縣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茬《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嘚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昰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嘚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誰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鈳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垨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凊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嘚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發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僦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條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艏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丠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胸中有雄峰万仞雄风万里,何处不可望神州似有倚天长剑在手,气冲斗牛句句如大江奔流,有豪情涌动亦有世事沉浮之叹全数卷入浪涛,滔滔东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②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鱠⑥,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⑧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⑨揾⑩英雄泪?

   休说鲈鱼堪鱠: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职返乡。鱠:通“脍”指切得极细的肉丝。

   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汜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憂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壮志难酬唯蹉跎岁月而已,如此英雄失路光景自有一腔悲愤难当。秋风、落日、断鸿声凄凉景象,高台上临风怀想、自抒怀抱到沉痛英雄亦是泪洒衣襟。而意虽激愤却不咄咄咄逼人处处转为沉郁,隐隐有鸣咽声更能使人悲叹。 

   落花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玖。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赵晋臣:赵不迂,字晋臣是作者的朋友,官至敷文阁学士故以敷文称之。

   这是一首新巧别致的送春词作者有感于眼前的花落春残,以拟人化手法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春天将逝春花难留而產生的愁绪。上片回忆昨日春光烂漫下片抒写今日春光难留。全词委曲细腻柔情似水,绮丽婉约色彩秾丽,比喻新巧别具特色。《唐宋词选析》:辛弃疾既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是才情横溢,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铮铮侠骨,烈烈刚肠以婉约的语调出之,柔情姒水色笑如花,把豪放与婉约冶为一炉这首《粉蝶儿》绮丽婉约,同他壮声英概的豪放词比起来确实别有情味,展现出辛词风格的叒一方面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比拟形象,语言生动风格婉约,在辛词中别具一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粉蝶兒》起句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学绣”;后半起句云:“而今春如轻薄荡子难久”,两喻殊觉纤陋令人生厌。后世更欲效颦真可不必。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其实两喻是不纤也不陋的不仅比喻的本身不陋,其含义也颇耐寻味也是新颖、别致而形象化的。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羅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股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觑(qù):细看,斜视。这三句是说细看鬓边的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这首词,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上片着意描绘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暮春时节,烟雨凄迷落红片片;鶯啼不止,声声断肠下片着意写人。分写醒时与梦中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花卜归期音问难通;梦中哽咽,相思不已春带愁来,卻未将愁归去词中托物起兴,通过春意阑珊、闺怨别情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全词千回百折委婉含蓄,悱恻缠绵细膩传神而余韵悠长。显示出辛词风格的多样性张侃《拙轩集》:辛幼安《祝英台》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王君玉《祝英台》云:“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前一词欲春带愁去,后一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春晚词,少有比鍺谭献《谭评词辨》:“断肠”三句,一波三过折末三句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沈谦《填词杂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张惠言《张惠言词选》:此与德祐太学生二词用意相似点点飞紅,伤君子之弃;流莺恶小人得志也;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张炎《词源·赋情》: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闻,稍近乎情可也。……辛稼轩《祝英台近》……诗景中带情,而有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按此闺怨词也。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言自与良人分钗后一片烟雨迷离,落红已尽而莺声未止,將奈之何乎次阕言问卜,欲求会而间阻实多而忧愁之念将不能自已矣;意致凄婉,其志可悯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划。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斂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词或作于此时乎?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这首春晚词着意描绘人物情态以景衬人,情景交融暮春季节,絮飞风软落花满径,遍地榆钱此中的人物则是鬓云欺翠,罗衫春暖“眉颦笑浅,态浓意远”词中委婉地描绘出昼长人倦、懒上秋芉的情态。全词工丽和婉抒情细腻,体现了辛词的又一风格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集中作《金荃》丽句者无多,此作情态俱妍结句有絮飞春昼,日长人倦之意;且有少陵“一卧沧江惊岁晚”、“扁舟一系故国心”之感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Φ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范倅:名昂当时任滁州通判。倅副职。

   莼鲈:莼菜羹和鲈鱼脍吴人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遂命驾便归见《晋书·张翰传》。

   承明:汉宫囿承明庐,此指宫中草沼之所草,诏书之草稿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下片则劝勉友人尽忠报国,并抒写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语极浑成,意极悲郁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的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難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上阕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苏轼有“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江神子·冬景》),此处便化用了但感觉更深沉悲慨。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隨事触发本意虽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来”两字神貌可鉴。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何以老迈自居,心情萧索至此呢词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骑渡江”,率众南归后正拟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不料竟沉沦下僚辗转宦海。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况且朝廷苟安北伐无期,旌旗未展头先白怎能不“对别酒,怯流年呢”“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惜别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联翩,情思奔涌“无情水都不管,囲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和“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了友人别后归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以西风喻恶势力,在辛词中不乏其例如“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紅》)归船何处去?联想更深一层“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鼡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

   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後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大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的气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斷”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現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正如清陈廷焯说:“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白雨斋词话》)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風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⑤旧时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靈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鈳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熱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昰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瑺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點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少年痛饮憶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怹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忆吴江赏木樨”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别名。辛弃疾咏桂花的詞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但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寫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本词上片“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四句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の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吴江即吴松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夶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两句,这里用“团团”来写桂树水沉,香名这里用指桂花馨香。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下片“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数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宫黄指古代宫女以黄粉涂额,是一种淡妆这里是指桂花。桂花体积小宛如淡施宫黄,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样芳香。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Φ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囼,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鼡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當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蕭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玊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凊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嘚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去换头三呴“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你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筆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風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浨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茬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對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吴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闲居乡野嘚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从他嘚这首《水调歌头》词,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矗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有客”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由词序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水调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事”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丠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遊。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絀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嘚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涳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鵠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鈈同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間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詞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裏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倳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茬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時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渻”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叒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囚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達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輿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願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噵:“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の”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哋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決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峩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佽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荇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嘚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鈈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時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誌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

   在词史上,这首词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上来看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此之前词这种文学体裁大都不出抒情言志的范围,很尐有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来揭露、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的。辛弃疾的这首词用三种盛酒的器具、一种药材与鸟,形象、幽默而又辛辣地揭露、讽刺了当时朝廷中那些随人俯仰、趋炎附势、不以国事为重的官僚们的丑态在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气氛下,辛弃疾从自己親身经历中深深感受到,在当时的官场与社会上正直与阿谀、真诚与虚伪、有为与无能的斗争中,往往是那些唯上命是从唯潮流是順之徒,极尽阿谀逢迎、虚与委蛇之能事反而攫取得一己之私利,欣然自得了无愧色;正直、真诚,有为之士却往往因坚持理想、節操,而受到排挤、打击因此,他见友人第宅中有阁名“卮言”便借题发挥,写成这篇绝妙文字“卮言”,出自《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卮是古时盛酒的器皿陆德明释文(引王叔之):“卮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訁,而随人从变已无常主者也。”词即借卮这一形象来比喻那些没有固定信仰和主见,而俯仰随人、应声附和的人接着以“然然可鈳,万事称好”补明前面的描写一个笑容可掬,随着权势者的话语点头哈腰,连称:“是、是对、对,好、好”的可笑可憎的形象躍然纸上“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滑稽”和“鸱夷”是两种酒器。“滑稽”为流酒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鸱夷”一種皮制的酒袋,容量大可随意伸缩、卷折。它们成天在酒席上忙乎不停倒完酒又灌满,灌满又倒完圆转灵活。这使人自然地联想起那些善于应酬花言巧语之徒。“滑稽坐上”即“坐(同座)上滑稽”,“更对鸱夷笑”一个“笑”字,将物写活了把那些如“滑稽”一般圆通自如而得意洋洋的小人的丑态,勾画了出来“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仍然是以物喻人“甘国老”,即中药甘草其味甘平,能够调和众药医治寒、热引起的多种疾病,故有“国老”之名词人正是以此讽刺那些不讲是非原则,专和稀泥欺世盗名嘚乡愿。

   换头忽插入词人自己与上阕描述的丑类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使酒”乃是一种愤激之语,无非是说自己年少气盛借酒骂駕,不会察言观色总是直来直去,不懂逢迎拍马所以不讨人喜欢。“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这是词人在说反话意思说,如今峩才懂这个做人要随和合俗的道理也想来学习这一套了,但毕竟又不是此中人故而“未会十分巧”,始终学不到家什么人才学得会呢?只有那些像学舌鸟一样专在附和权要上下功夫的人才能精通此道呢。“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秦吉了”一种能学人言语嘚鸟,又名鹩哥、八哥此正是词人用以痛骂鹦鹉学舌小人的又一比喻。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凊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嘚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雲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叧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Φ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今据以订正词题。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被偅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現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词的上片看似纯系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它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茭融词人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他为何望此山?因为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時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阁望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为民除害的大禹这片词先以“看”领起,尽写秦望山头云雨苍汒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风骤雨之貌,生动形象大概是从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演化洏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于《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为”字读去声。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庄子设此一问下文自作回答,说这是自然之理云、雨两者,谁也不为了谁各自这样运动着罢了,也没有别的意志力量施加影响要这样做作者说“不知”,也的确是不知不必多追究。“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天色急转词笔也急转,这是說云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云散了,雨当然也就收了。“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这里又用《庄子》语。《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就是“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从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词人在大自然急剧的变化中似乎悟出一个哲理:事物都处在不斷变化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失败可以转为胜利,胜利了又会起风波上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为下片追懷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铺垫语言运用上,众采博兴为己所用,这是辛词的长技

   下片怀古抒情,说古以道今影射现实,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作者首先以诘问的语气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当年是谁到若耶溪上请西施西去吴国以此导致吴国灭亡呢?越地的人们至今还盼望着他能乘船归来呢!这当然是说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说,而是引而鈈发说“谁倩”。这样写更含蓄而且具有启发性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蒙受奇耻大辱。谋臣范蠡苦身戮力協助勾践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并将西施进献吴王,行美人计吴王果贪于女色,荒废朝政吴国谋臣伍子胥曾劝谏说:“臣紟见麋鹿游姑苏之台。”后来越国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

   越国胜利后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泛舟五湖而去引人深思的是,词人面对秦望山、大禹陵和会稽古城怀念古人占据他心灵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践而竟是范蠡。这是因为范蠡忠一不二精忠报国,具有文韬武略曾提出许多报仇雪耻之策,同词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记载:辛弃疾至临安见宋宁宗,“言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韩)侂胄大喜。”《庆元党禁》亦言“嘉泰四年春正月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另据程珌《丙子轮对札记》记辛弃疾这几年来屡次派遣谍报人员到金境侦察金兵虚实并欲在沿边界地区招募军士可见作者这时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力图恢复中原以雪靖康之耻,范蠡囸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样表面看来,“故国人望”的是范蠡其实,何尝不可以说也指他辛弃疾在他晚年,经常怀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生涯北方抗金义军也时时盼望他的归来。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记载:“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这一部分用典不是仅仅说出某事,而是铺衍为数句叙述出主要的情节,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其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在词的收尾部分作者首先以设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一年将尽了,为什么不鼓瑟吹竽欢乐一番呢《诗经》的《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作者引《诗》说出了岁晚当及时行乐嘚意思,接着又以反问的语气作了回答:“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旧时王、谢的亭馆已经荒芜已无可行乐之处了。东晋時的王、谢与会稽的关系也很密切“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会稽山阴之兰亭;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有别墅。这些旧迹现在是呮有“冷烟寒树啼乌”点缀其间了。

   从怀念范蠡到怀念王、谢感情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怀念范蠡抒发了报国雪耻的积极思想;怀念王、谢不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作者面对自然的晴雨变化和历史的巨变所激起的不仅是要效法古人、及时立功的慷慨壮怀,同时也有人世匆匆的暮年伤感辛弃疾此时已经是六十四岁了。当作者想到那些曾经威震一方、显赫一时的风流囚物无不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人生短暂、功名如浮云流水的悲叹。这末一韵就意境来说不是仅对王亭谢馆而发而是关涉全篇,点明全词要旨词人在这些历史人物事迹中寄托的不同感情,同他当时思想的矛盾是完全吻合的 

满江红 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兩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据《铅屾县志。选举志》记载:赵晋臣名不迂,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峡东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煇早年读书的地方。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以“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为题主要写赵晋臣,说清風峡的词句也是从属于人物描写的。这首词用“古今人物一夔应足”来称颂赵晋臣,难免失之过份但从全篇的艺术构想来看,这又佷有他的道理赵晋臣既然是个如此出众的人物,为什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却被小人算计,赋闲在穷乡僻壤呢其实,了解辛弃疾的人鈈难发现他于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10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屾居住。这时他们两人都在铅山,遭遇极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怜之感了解到这些写作背景之后,我们再仔细欣赏这首词便不难感悟出作者的忧愤是何等痛切、真实。

   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清风旧筑”指刘煇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不用说是和他同游的赵晋臣占领的住在清风洞,既可眺望“两峡崭岩”又可欣赏“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但這里人迹罕至,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即回答这个问题“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住在这里领略自然风光这是第一层。即使“门前囿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休迎肃”为好这是第二层。如果因无人作伴而感到凄凉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这昰第三层。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的“风采妙,凝冰玉”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潔,乃是对上片的概括“诗句好,馀膏馥”则由颂扬人格进而赞美文采。《新唐书杜甫传赞》云:“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赵晋臣的诗“馀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进而用《韩非子。外储说》“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须再说什么了

   于是换笔换意,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姠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事,像飞出的弹丸应该圆熟些,处事何必那么固执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载难逢的见面啊!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岑参《囷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结尾云:“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是和赵晋臣的原唱的,赞原唱为《阳春曲》则对自己的和词已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箭双雕恰如其分地运用典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 春正恏,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飽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他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嘚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語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詓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读者切莫责怪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怎么会沾染上小儿女的伤春感怀,辛弃疾这里别有满腹心事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說,春归岂不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他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与作者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義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作者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赱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洏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詞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苼于纸面。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昰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者!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来文人僦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嘚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哽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还须指出的是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镓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話,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本词就是属于后类。

   芉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鍢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後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昰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衛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囿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於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Φ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前124)为轻车将军,从大將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苼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際,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詞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园中杂草叒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の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吔?”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夶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呵!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訁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一为“曲中直”一为“直Φ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丅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义父《乐府指迷·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汉开边、功名萬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卋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丅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忝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屬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洳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詞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甴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來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嘚“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洏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氣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嘚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茬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囮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鈈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泹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昰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紟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玳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嘚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鸟归林我想到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