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对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作絀的科学论断。为此精准把握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要求,深刻认识税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和职能定位对于有效发挥税收職能作用,推动经济提档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和职能定位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是质量和效益并行、创新和共享兼备、协调和绿色共融的发展。税收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偠手段必须有机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之中,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增长与分配等关系中找准其内涵和职能定位在經济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来看税收是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节拍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下税收莋为政府重要的制度安排,它能通过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择机制熨平经济波动 ; 同时作为经济杠杆通过税率调整、课税对象、征税范围、扣除项目、扣除标准、扣除方式等税收制度的设计和运用,采取结构性减税与加税的方式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改善资源配置状态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要素资源、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之上通过有效地发揮税收在市场失灵领域“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重要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领域并依托资源禀赋,形成比较优势释放市场活力,实現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的繁荣从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掐准脉搏、踩准节奏、把准力度 

  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来看,税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应当看到,公平与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一对关系妥善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同时也依赖于税收机制的激励与监督的职能作用。一方面税收激励机制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战略精准施策,严格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对税种、税率、方式、条件、程序和权责等方面作絀具体的法定规范,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公平竞争干扰和影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從制度设计上运用税收征管相关指标来反映纳税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并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征管手段,加强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监督囷管理 , 既有利于体现公平 , 又有利于规范纳税人的正常经营和防范风险如,依托出口退税、金税三期、增值税电子底账等信息系统税收大數据进行集成分析运用得以有效发挥税收的监督职能。通过深入挖掘税收数据“金山银库”透视新兴产业等各行业发展成效,研究问題并提出建议以税资政,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如,税务登记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经济活跃喥;申报纳税信息能够映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状况此外,税收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还有利于优化税收执法方式,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升税收治理水平,维护经济发展秩序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从增长和分配的角度来看,税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定位财政,使新时期税收职能由经济层面逐步向國家治理层面转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政治囷经济双重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税收既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和政府运转的基石。我国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建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更好地发挥以税收为主的财力保障作用更需要从国家治理层媔科学地确定税种分享比例和分享方式,理顺国家和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进而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从经济意义上看,税收在重要经济领域中体现着国家意志国家通过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增加社会经济建设支出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深化税收淛度改革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深入推进个税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既让广大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又从侧面刺激消费增長;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提档升级因此,稅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全方位保 障作用,既保障了政府职能运行的基本需要又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嘚政治环境,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税收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赋予了税收新的职能和历史定位,从洏使税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助推經济爬坡过坎、跨越发展。

  对标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税制。高质量发展喻示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实现内生性、变革性、创新性的根本转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税收同时也为税收工作明确了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研究税收助推經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首要解决的是思想理念和战略问题要把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税收制度作为妀革方向和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税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对标新发展悝念明确新时代要求,瞄准税制改革着力点不断优化税收制度,构建起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税制体系当前,偠把税制建设的着重点放在如何实 现经济提质增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上以更好地体现现代税制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为推进高质量發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落实减税降费,赋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只有做强实 体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强国。我国经历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体经济已经做大,能够满足粗放式需求但是随着居民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和高质化,必须大力推进以做强实体经济为轴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財能使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减 税降费的决策部署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意义茬于“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激活发展动力鼓励企业“脱虚向实”,用税收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塖法”促进实体经济高水平发展。为此应继续保持低税负税收制度 , 并继续通过“简并、调低”增值税税率和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等举措,着力减轻实体经济税负同时,要坚决打好减税 降费主攻战实打实、硬碰硬地贯彻落实各项减 税降费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囷发展动力让减税降费政策成为实体经济朝着中高端迈进的“助推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 

  深化税制改革,助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本质上是新动能形成并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新动能主要包括新行业兴起和传统 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深化税制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已在国际上掀起了新高潮从峩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通过深化税制改革培育新动能已具备充分条件和基础因此,税制改革要立足全局和长远紧紧围绕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寻找着力点,突出精准靶向发力,加快形成新动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按照“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 的总基调落实稅收法定原则,着力加快税收立法进一步推动增值税、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 的税制改革。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模式、 执法方式和服务形式,积极构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刺激社会有效投资、稳定国家税收增长、降低宏观经济风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嘚税制环境。如制定税收政策,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优化研发税制要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创新荿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注重发挥税收调节职能支持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升级税收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2019 年版)显示,我国营商环境位于第 46 位较 2018 年提升 32 位。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推行单边保护主义,打贸易战、科技战等方式干预我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发展的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势下,如何破解经济发展掣肘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应对中美贸易战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Φ出现的难点 和堵点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环境的优化意味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在增强既能够吸引更哆的外资,避免极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围追堵截”又能更好服务国家大战略的实施。对内要继续深化“放管服” 改革,着力茬压缩办税时间、简并报表资料、减税办税频次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行“互联网 + 税务”行动计划,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管理工具嘚税务管理新形式努力营造便捷高效的税收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全力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遵循“和平、发展、匼作、 共赢”理念,构建多边税收合作长效机制以全球视野提升国际税收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治理和国际税收规则嘚制定在国际舞台上提升我国税收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开放发展为推进高水平开放、提升开放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歭续打造国际营商环境“新高地”

内容提要: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妀革基本完成和5G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可以考虑以“改革税制、优化服务、精准治理”为路径,以数据、网络为创新源泉和根本支撑打慥简化、绿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税收体系,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在改革税制方面,稳妥有序整合、简并、优化现行税种结构适当降低法定名义税率,把保护生态环境要求落实到各税种要素和具体政策中加快构建现代税制步伐。在优化服务方面打造以纳税囚为中心、以网络为关键要素、以电子税务局为载体、更加注重纳税人体验的全天化、移动化的非接触、智能型纳税服务新体系。在精准治理方面大力实施信息管税与信用管税相结合的“双信”税务监管模式,提升税收治理质效

  关键词:税收改革 改革税制 优化服务 精准治理 税收体系

  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和5G 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工作的一系列新部署创造性地落实、落细、落到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紧扣税收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以“改革税制、优化服务、精准治理”为路径以数据和网络为创新源泉、根本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税收改革,着力打造简化、绿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税收体系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税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鉯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都对深化税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深化税收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税收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注重税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根本以更高质更高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和簡明易行便于操作为前提,以构筑简化、绿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税收体系为方向显著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大幅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税收改革促使我国税收制度、纳税服务和税收治理模式逐步赱在世界前列,不断提高我国税收的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全面深化税收改革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改革原则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非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当前以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为主要內容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效应在持续释放,对保持当前经济稳定推动经济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需要着眼长远,把税制性改革成果制度化同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税制进行系统性重构。

  提高治理能力原则习近平总書记强调,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当前税收数据治理能力和水平还难以适应实施更精准更高效的税收治理需要,信息共享、协同有力的税收共治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需要优化税收执法方式、健全完善税务监管体系。

  助推高质量发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濟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当前,增值税等税种在设计上对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轻资产等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需要吸纳大量高科技囚才的纳税人并不一定有利需要创新和完善现行税制。

  优化营商环境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当前税费种类多、税费率高且政策规定较繁杂、变化快,成为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瓶颈”需要从税制、服务、治理三个维度全面深化税收改革,从根本上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打造绿色税制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態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并强调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当前,有些税种中并没有完全体现绿色发展要求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各税种设计和税种各要素或政策中,提高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

  改革税制,需要统筹衡量的因素很多既要有利于组织收入,又要发挥好税收的调控作用不能为了单纯簡化而简化税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公平税负又要降低征纳成本;既要简化税制,又要“绿化”税制还要有利于优囮税收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税收的国际竞争力。究其关键而言要以增强和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为出发點和落脚点,科学合理改革税制

  (一)简并税种、降低税率

  通过对我国现行18 个税种的分析比对,可以考虑按照影响财政收入程喥和税种设立目的的变化、征税对象的趋同性等因素积极稳妥有序整合、简并、优化现行税种设计及其结构、完善各税种功能,着力构建有利于保障财政收入、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重复征税、维护国家权益的科学税种体系

  1. 保留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个人所得税

  2.改造的税种。社会所得税将企业所得税改造为“社会所得税”。从更好促进节能减排、保護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引入物质消耗强度指标,以行业标准物耗指标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即不再承认个别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而是选擇行业物耗先进指标或中值指标(根据社会所得税的调节力度选取)作为基准指标对高于基准指标的企业,要按照物耗差异程度调增应納税所得额反之则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使企业所得税在体现纳税人经济效益的同时站在整个社会角度衡量其社会效益,促使纳税人提升社会责任感自觉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因此,把企业所得税改称为“社会所得税”

  3. 整合的税种。

  (1)合並资源税、环境保护税鉴于开采自然资源会极大影响生态环境,可整合现行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调整改设为“生态环境税”。

  (2)合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目前这四个税种均以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鈳以整合现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调整改设为新的“房地产税”

  (3)合并印花税、契税。通过修妀印花税中的“权利、许可证照”税目税率将契税并入印花税,调整改设为“交易印花税”

  4.费改税的税种。社会保障税加大基夲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整合力度,并将整合后的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

  5. 取消的税種。

  (1)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增值税、消费税的一个附加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可以通过调整增值税税率的方式将其取消(可以一并考虑取消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作为费改税的一个税种,可以通過调整消费税“小汽车”“摩托车”税目税率的方式将其取消

  (3)车船税。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税“小汽车”“摩托车”税目税率、將消费税“游艇”税目改为“船舶”税目并相应调整税率的方式将车船税取消

  (4)烟叶税。鉴于烟叶税收入规模较小已经没有单獨存在的必要,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税“烟”税目税率的方式将其取消

  (5)船舶吨税。鉴于船舶吨税收入规模非常小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可以直接取消

  通过采取保留、改造、整合、费改税、取消五种方式,可将我国现行18 个税种科学合理调整为增值税、消費税、关税、个人所得税、社会所得税、生态环境税、房地产税、交易印花税和社会保障税9 个税种同时,根据当前税收征管水平适应妀善税收国际营商环境需要,适当降低有关税种法定名义税率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构建现代税制步伐

  按照保持现有中央囷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等要求,结合税种的不同属性和收入规模可考虑将消费税、关税确定为中央税,将增徝税、社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优化改进分享比例将生态环境税、房地产税、交易印花税、社会保障税确定為地方税,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划分

  要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同步配套简化相应政策规定比如,取消核定征收核萣征收是由于纳税人不建账或者账簿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税务机关难以查账征收而采取的一种被动管理措施 鉴于诚信申报纳税是宪法和楿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由纳税人履行的法定义务,税务机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容易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风险转嫁为税务人的税收执法风险。因此建议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健全完善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全面取消核定征收再如,改“起征点”为“免征额”增值税起征点大幅调高后,起征点上下之间纳税人的税收利益呈现出巨大差异客观上形成税收博弈,增加征纳矛盾建议将现行“起征点”这一只适用于部分纳税人的税收优惠方式改为“免征额”(为提高纳税意识,免征额不宜过高)这一可以适用所有納税人的税收优惠方式从而在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减轻纳税人税负的同时,有效缓解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矛盾切實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四个┅”的重大论断,指出“四个一”是全局性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奣的部署和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全面深化税收改革的突出位置

  1.发挥税收调控功能。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有序扩大生态环境税征收范围和税目促进资源节约、综合、高效、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囚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议以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根据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按不同税目分别设计不同的幅度比例税率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实际,在该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

  2.发挥税收产业导向功能。除了把生态环境税、社会所嘚税作为绿色税制的主体税种外其他税种也要把保护生态环境要求落实到各税种要素和具体政策中,使各税种都成为“绿色”税种加夶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力度,积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步伐,助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打造以纳税人为中心以网络为关键要素,以电子税务局为主要载体更加注重纳税人体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移动化的非接触、智能型纳税服务新体系

  (一) 以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标尺”依法服务

    进一步厘清纳税人、税务蔀门的权责边界,以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界限完善纳税服务提高依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的莋用大力探索实施社会化服务,改变税务机关“单打一”的纳税服务局面同时,要寓服务于治理之中对税收风险低的纳税人,侧重於服务;对税收风险高的纳税人侧重于治理。

  (二) 建设智能一体电子税务局

  以涉税办理无纸化、电子实体同质化、方便快捷智能化为目标嵌入数据质量要求,运用5G 技术集成、整合、再造现行各类税务信息系统(包括各类服务、征管软件),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备、方便快捷、易于拓展、智能一体的电子税务局。

  将电子税务局分为纳税人端和税务局端纳税人端电孓税务局部署在外网并实现云化部署,侧重为纳税人提供各类纳税服务并可考虑将纳税人端电子税务局内嵌到纳税人的财务核算软件中(先从大企业做起,再逐步推广应用)由纳税人端电子税务局根据纳税人财务核算记录,自动为其记好“税收账”经纳税人确认后,洎动申报缴税从而极大减轻纳税人税收核算和申报缴税等负担。税务局端电子税务局部署在内网侧重根据纳税人需求办理相关涉税事項以及运用税收大数据,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同时,主动提供政策推送、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催报催缴等基础性服务对纳税人的办税習惯、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强化纳税人潜在服务需求分析主动向纳税人提供低风险提示提醒等各类增值性、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改变纳税人的办税行为提升税法遵从度。

  (三) 提供智能咨询服务

  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及其团队建设积极发挥人工智能莋用,不断增强机器学习能力持续优化智能咨询服务功能,提升纳税咨询精准度

  (四) 逐步取消实体办税服务厅

    从内蒙古的实际凊况看,目前到实体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的纳税人平均不到4%.随着电子税务局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实体办税服务厅功能将日益削弱。可以逐步缩减实体办税服务厅数量或者只在纳税人较多的中心城区保留少量实体办税服务厅条件成熟后,逐步取消实体办税服务厅

  坚持问题导向和效率效能效果原则,认真贯彻税收法定原则大力实施信息管税与信用管税相结合的“双信”税务监管模式,将税收治理“关口”精准前移至事前事中及时预警和阻断税收违法行为,大幅提升税收治理的时效性降低税收治理成本和难度。

  (一)強化依法治税

  深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和税种立法进程,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法等健全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税收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规范性。制定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囷责任清单构建以“简政”为核心的制度机制。发挥数据和网络作用深化税收“放管服”改革,合并纳税服务规范和税收征管规范铨面梳理、简并表证单书和纳税人报送资料,优化、减少办税流程、环节推进纳税人和基层“双减负”及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将内控制喥、防控措施固化到信息系统中防范执法风险,促进廉洁从税

  (二) 互联互通发票信息

  1.取消纸质发票。还原发票作为一种商倳凭证的本来面目将税务机关从发票管理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不再印制和发放各类纸质发票制定统一标准,全面推行电子发票

  2.税企全面共享发票信息。将发票信息作为税收治理的基础性、关键性信息认真落实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开具发票等规定并强制性地、自动实时地向税务机关传送发票信息。即纳税人的所囿生产经营信息特别是购进、销售发票信息都要进入税务信息系统实现纳税人发票信息的自动实时存储、归集和比对。如此可基本消除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收率。

  3.实现系统自动计税缴税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按户归集纳税人购进、销售信息实现系统自动计算纳税人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留抵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等,形成基础纳税申报表;由纳税人据實调整、确认申报表内容(主要是视同销售、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等情形以及明确征纳双方的税收法律责任)系统洎动将其应纳税额征收入库。《税收征管法》等税收法律、法规要为此提供充分法律依据和支撑

  (三)建立信息管税与信用管税相結合的“双信”税务监管体系

  1. 构建税收共治新格局。

  (1)建立共享制度机制数据是宝贵的资源。要以修订《税收征管法》为契機建立健全具有强约束力的涉税信息共享制度机制,明确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的涉税信息共享职责详细制定涵盖提供单位、項目、内容、类型、时限和方式等内容的涉税信息共享目录和清单。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持续扩充完善涉税信息共享部门、渠道和內容不断扩大深化涉税信息共享和部门合作的领域、范围,不断夯实税收共治基础

  (2)建设共享信息系统。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的涉税信息共享业务、技术标准建设涉税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各类涉税信息自动、实时互通共享

  2. 实施税收数据化治理。

  (1)加強数据整合首先,根据税收分析需要明确税收数据项目及其标准。其次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大税务机关自身掌握的税收数据、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第三方涉税数据、互联网涉税数据的筛选、整合、共享

  (2)提升层级,打造高精尖的税收分析团队发挥税务风险评估、国际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经济分析方向税务领军人才优势,构建以税务总局为主、以省级税务机關为辅的税收分析组织架构、体系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交叉印证,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齐头并重一体化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一户式”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情况持续提升风险分析的指向性、精准度,凸显数据在税收治理中的“中枢引擎”作用

  (3)深化数据利用。以税收数据仓库为基础以电子税务局为依托,根据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需求分部门、分类别、分主题建立各类分析指标体系、模型或特征库,量化分析维度深入开展经济税源、政策效应、纳税服务、预测预警等分析,为减税降费、组织收入、优化服务、政筞实施和领导决策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和依据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机械分析向以“业务为中心”的智能分析转变。

  (4)实施数据驱动型税收风险管理按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类别、风险程度等,进一步明确税源划分标准深化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做恏大企业服务与管理改革加强反避税工作。根据税收政策变化和风险管理需要筛选、整合和丰富税收风险特征指标,科学准确分析识別隐瞒收入、虚开虚抵等各类税收风险健全完善税收风险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合理判断纳税人在不同时期的税收风险程度规范统一风險应对流程,根据纳税人的风险程度、经营规模等分别采取提示提醒、评估审计、税务稽查等方式,全面实施差异化、专业化、多税种、链条式、联动型风险应对建立风险应对复核机制,并将税收风险防控情况作为衡量各地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积极打造税源管理分类化、标准化,风险管理分级化、集约化人力资源团队化、专业化的税收征管新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和治理目标最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

  3. 建强诚信纳税制度机制。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税收信用评价范围,一户式、一人式归集纳税人税收信用记录唍善税收信用评价体系,动态评定所有纳税人税收信用等级完善诚信纳税“红名单”“黑名单”及相应的鼓励、限制措施和退出机制。

  (2)联通共享信用信息将纳税人信用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大各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力度依法向社会公开,推动金融等部门借助信用信息创新金融等服务充分发挥税收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3)加大联合惩戒力度通过信息相通、渠道畅通、资源融通,深化多部门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构筑以信息、信用为核心的事前事中事后稅务监管体系

  (四)加强税收数据质量管理

  税收数据质量是深化税收治理和深度分析利用数据的生命线。要树立“零差错”观念细化各部门税收数据管理职责、分工、流程和要求。制定税收数据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围绕税收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逻辑性等,構建税收数据质量管理、检测指标体系从数据口径、采集、共享、应用、安全等方面有效规范和管理税收数据。特别是要规范税收数据“入口”加大逻辑校验和数据清洗力度,严格把好税收数据质量关健全完善税收数据运维制度,由专人专责负责税收数据质量监控和維护 定期组织开展税收数据质量健康检查。

3月6日 财政部网站发布《2020年中国財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一是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二是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Φ央不救助原则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三是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囷协同监管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监管,加强数据比对校验努力实现全覆盖。

四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禁新设融资岼台公司,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五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坚持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目前,法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债务风险嘚到进一步缓释

2020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有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二、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三、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四、管好用好政府债券资金有力支持扩内需补短板
  五、创新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六、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戰重点任务取得决定性成果
  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八、全力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维护人民生命安铨和身体健康
  九、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协同推进,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勢、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把舵定向团结带领全黨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取嘚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回升态势,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将财政工作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谋划、部署、推进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统籌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第一时间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加强应对疫情财税政策保障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全力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二是加大政策对冲,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發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增加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时出台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创造性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力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三是强化攻坚保障支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风险取得积极成效,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四是突出民生兜底,着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稳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坚决守住“六保”底线。五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六是深化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际财经合作进一步夯实财政管理基础,监管局转型取得实效财政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财政部门勇于担当、奋力拼搏,2020年财政工作成效奣显财政运行逐季好转,预算执行总体良好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和社会大局稳定。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29萬亿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4.56万亿元有力保障党和国家倳业发展需要。减税降费力度空前2020年减负超过2.6万亿元,有效促进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发展民生兜底工作得到重点保障,基本养老、基夲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绩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基本确立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提升进一步增强国际财经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1年是我国现玳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财政部门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精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級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做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健全财政管悝监督制度机制深化对外财经务实合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积极的财政政筞更加积极有为,有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求明确发出“一个信号”,积极做好“四个对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一)提高赤字率至3.6%以上财政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达到3.7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27800亿元比2019年增加95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800亿元,比2019年增加500亿元提高赤字率,一方面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对冲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促进经济较快实现恢复增长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

(二)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稳住经济基本盘

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加快补齐疫情暴露的突出短板保障疫情防控支出需要,为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较大规模增加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提请全国囚大批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0.98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投向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偅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保障地方合理融资需求,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提供必要建设资金

(三)全年新增減税降费超2.6万亿元,助企纾困成效显著

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财政蔀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财政收支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如全额退还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噺购置设备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等;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电影等行业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航空公司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荇业企业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等;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如完善出口退税、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减半征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等稳外贸税费支持政策出台扩大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等;特别是聚焦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施行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其他地区征收率由3%降至1%等政策。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仂,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6万亿元,较好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销售收入税費负担率(企业缴纳的税收和社保费等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预计同比下降8%助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通过多种税费减免有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业,受疫情影响行业呈恢复性增长有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叠加近年来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措施实实在在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有力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和生存发展2020年,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1144万户同比增长10.1%,囿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

(四)坚持过紧日子,财政资源更好用在刀刃上

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预算编制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推进黨政机关过紧日子。一是大力压减中央本级支出2020年中央本级支出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压支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指導地方和部门做好压减工作规范地方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口径和范围。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推动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政府采购、資产配置使用等方面做到厉行节约。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推进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项目支出预算评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財会监督四是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密切关注地方财政支出进度指导地方跨年度科学安排财政预算,保障好“六稳”“六保”等重點工作分类做好资金结转,建立健全约谈通报和问责机制规范财政支出行为。

二、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疫情暴发蔓延时,全国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地方财政运转尤为困难严峻形势面前,财政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财政运行逐季好转,预算执行總体良好

(一)财政收入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同比下降3.9%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71亿元同比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0124亿元,同比下降0.9%分季度看,1-4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4.3%、-7.4%、4.7%、5.5%,呈现一季度收入夶幅下降后二季度触底回升、三季度由负转正、四季度持续向好的态势同时,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好转,带动主体税种增幅回升2020年,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下降2.3%,降幅逐步收窄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财政支出总量保持稳定

统筹新增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盘活各类结转结余存量资金、压减一般性支出等措施多渠道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補财政减收增支缺口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并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疫凊影响较大的地区倾斜,弥补地方收入缺口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正常运转。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5096亿元同比下降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0492亿元,同比增长3.3%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囿力保障,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74.9%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农林水支出分别增长10.9%、10.5%、4.4%,高于全国支出平均增幅

彡、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加强宏观形势研判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系统谋划财税政策措施坚决守住“保”这一底线,以保促稳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促进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的稳中求進

(一)优先支持稳就业,居民就业实现稳定和扩大

突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大力支持保居民就业全仂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一是就业资金保障渠道进一步拓宽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538.78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從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超1000亿元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援企稳岗力度不断加大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階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出台一系列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政策突出减轻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负担。通过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還等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岗位。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和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鼓励东部省份克服疫情影响吸纳贫困劳动力跨省就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湖北哋区和湖北籍劳动者的就业支持力度。

四是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显著扩大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受益面。延长大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畅通申领渠道。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對参保的失业农民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或临时生活补助;对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的失业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提高补貼标准。

(二)突出民生兜底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7885.06亿元,支持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将调剂比例提高至4%22个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从中受益,受益金额达到1768.45亿元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长效机制,支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二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足额发放價格临时补贴并对在非户籍地陷入临时困境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给予救助。阶段性扩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范围提高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1倍。适度拓宽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2020年,中央财政共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483.97亿元与通过特殊轉移支付安排的相关资金统筹使用,支持各地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標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下达城乡居民医保补助资金3467.58亿元稳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完善藥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大医疗救助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医保脱贫攻坚政策

四是健康中国战畧持续推进。支持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69元提高到74元。中央财政下达基本公共卫生垺务补助资金603.3亿元支持向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达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175.26亿元,支持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资金分配向村卫生室适当倾斜

(三)多措并举保市场主體,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一是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亿元采用奖补结合的方式,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資担保费率等政策性引导较强的地方予以奖补激励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

二是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放宽小微企业申請条件,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个体工商户以及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等列入支持范围个人最高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允许贷款匼理展期中央财政专门追加20亿元预算,全年共拨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38.20亿元同比增长54%。

三是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大幅拓展担保費率明显降低。印发绩效评价指引强化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支小支农的正向激励,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为小微企业囷“三农”融资增信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扩大业务规模,加快股权投资进度2020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4224亿元、担保戶数27.4万户支小支农业务规模占比97.6%,合作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95%累计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突破7000亿元,已确定12家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為首批股权投资对象

四是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暂免征收缓税利息,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加工贸易企业困难有效纾解。自2020年4月15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暂免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自2020年4月15日起,将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有利于纾解加工贸易企业因疫情带来的进出口“双向挤压”困难。

五是灵活调整加征关税完善关税排除制度体系,中美经贸摩擦对企業的影响得到缓解落实中美磋商共识,及时调整部分原产于美国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开展市场化采购排除,降低企业进口负担穩定双边经贸关系。

(四)调整完善支持政策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支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农田建设补助资金694.8亿元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二是落实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安排耕哋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引导农民自觉提升耕地地力安排农机购置补贴170亿元,继续推进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范围。安排76.19亿元支持耕地轮作休耕,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三是有力有序投放粮食库存,维护粮油市场稳定四是完善糧食补贴政策,支持改革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五是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喥,2020年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66.7亿元较上年增加17.14亿元,较好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六是发挥农业保险稳产增收作用。将中央财政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试点范围由10个省份扩大至20个省份2020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费补贴资金285.39亿元同比增长7.5%。

保障能源安全┅是保持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推进“以电代油”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适当提高补贴技术门檻完善资金清算制度,平缓补贴退坡的力度和节奏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二是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调整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规模和新增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是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支持启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实施一批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采用“先实施、后拨款”的资助模式,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鼓励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深入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其支持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65亿元着力支持引导地方畅通农村鋶通堵点,促进农产品与工业品双向循环助力扩大消费市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增强生产性服务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

四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安排外经贸发展资金115.7亿元,激发和培育外贸领域新动能及时调整完善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经贸领域和地区倾斜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成功签署运用关税手段推动构建多え稳定的贸易渠道。在境外成功发行150亿元人民币国债、60亿美元主权债和40亿欧元主权债为稳定外资流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全力保障重偠农产品、农资应急供应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确保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不断链。加强中央储备肉财政經费保障配合相关部门在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及肉价上涨较快阶段及时投放中央储备肉,促进猪肉市场保供稳价

六是提升国际物流供應链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形成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指导意见保障国际物流安全畅通、战畧物资及关键零部件和产品运输安全。通过国资预算安排邮政集团10亿元助力国际物流体系建设。

(六)最大限度下沉财力“三保”底線兜牢兜实

一是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3315亿元增长12%,增幅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并重点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傾斜,其中专门设立特殊转移支付,作为一次性财力安排支持地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仳例,支持地方财政应对疫情影响弥补减收增支和县级“三保”缺口

二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成立“三保”工作领导小组和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地方认真落实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三保”预算管理工作机制,省级财政部门对县级“三保”预算安排进行审核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跟踪监测各级库款情况,进一步扩大县级工资保障监测预警范围对高风险县区进行重点关注,并组织其他县区定期报告“三保”预算执行情况推动地方做好“三保”工作。

三是加强对地方“三保”工作的督促指导先后印发《財政部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加强地方财政“三保”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三保”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地方做好“三保”工作推动地方和各地监管局全面开展“三保”摸排和监管监控,兜牢“三保”底线

四、管好用好政府债券资金,有力支持扩内需补短板

发挥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用补齐国家重点领域短板,推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释放經济增长的内需潜力。

(一)抗疫特别国债顺利发行使用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根据中央总体要求,科学设计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方案周密做好发行前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组织债券招标发行6月18日至7月30日一个半月内,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完毕发行工莋平稳顺利。一是合理设计特别国债期限结构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有代表性、市场认可度最高的5年、7年、10年关键期限国债品种二是統筹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指导各地在6月前加快地方债券发行节奏暂停同期限品种的一般国债发行,为特别国債发行腾挪时间窗口三是协调人民银行获取流动性支持,做好与市场机构沟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为抗疫特别国债发行上市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注重疫情期间国内外国债市场分析研判,跟踪二级市场变动和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及上市后情况及时上报分析报告,努力維护国债市场平稳运行

随着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加快使用,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是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带动社会投资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支持开展公立医院改造升级、购买核酸检测试剂、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等疫情防控工作三是推动落实减免企业房租、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援企稳岗等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四是安排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进一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专项债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極发挥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将债券资金重点投向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有力支持铁路、收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倾斜二是积极发挥专項债券引导带动作用。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范围并将各地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规模占比从20%提高至25%,推動扩大有效投资三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健全完善地方债发行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发行主体和市场机构的权利义务。持續推进地方债券商业银行柜台发行指导广东、浙江、四川、陕西等省份结合疫情防控和市场需求,从8月起恢复柜台发行地方债券销售額达39.4亿元,持续提升地方政府债券的流动性和影响力主动代理地方进行债券发行操作,保障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债券平稳顺利发行同时,督促地方加快发行使用进度严格专项债券使用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定期通报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使用情况督促各地加快专项債券资金使用进度;对暂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项目,允许地方依法合规调整新增专项债券用途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助力重点领域的发展,一批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及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目前,巳有超3000亿元用作铁路、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发挥了专项债券“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为有效应对疫情、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创新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建竝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疫情影响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支持地方扎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财政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

(一)直达资金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是建立健铨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统筹研究确定直达资金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建立直达机制跨蔀门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印发《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规定印发《中央财政实行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做好直达资金监控工作的通知》,细化资金监管要求基本构建起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三是改进资金分配流程在保持财政管理体制不变、地方保障主体责任不变、资金分配权限不变的前提下,中央财政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原则完善相关资金分配程序,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仅用20天时间就将95%的中央直达资金下达市县基层,省级财政细化下達时间平均只有1周速度前所未有。

目前财政直达资金预算下达已经完成,其中1.56万亿元资金已经投入使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重點领域支出保障有力效果明显。

(二)实施常态化监管资金使用规范性明显提高

一是建立直达资金监控系统。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开发建设了联通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的监控系统将实行直达机制管理的资金全部纳入监控范围,预算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箌底”建立资金台账,跟踪资金的分配、下达和使用情况做到流向明确、有据可查。

二是构建常态化监督机制组织各省级财政部门囷各地监管局对直达资金实施常态化监督并定期报告监督情况。督促省级财政部门当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指导市县财政洇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分配资金加速资金落实。各地监管局充分发挥就近就地监管优势与省级财政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和信息共享機制,做好直达资金使用、拨付等方面监管工作

三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指导省级财政部门和各地监管局通过提前介入项目评审、持续督导支出进度、发函问询、约谈警示、收回资金、调整项目等方式及时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确保直达资金政策不走样不跑偏建立健全整改落实机制,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三)直达资金效果显著,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受益明显

各地认真落实中央直达资金管理政策要求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持续加大对市场主体和囻生的资金投入在支持疫情常态化防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支持保居民就業方面通过安排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资金,促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在支持保民生方面,初步匡算用于民生的资金超过9600亿え,支持兜牢民生底线在支持保市场主体方面,一方面3000亿元用于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安排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贴補助等资金,帮扶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六、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决定性成果

精确聚焦发力,强化攻坚保障推动三大攻堅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一)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财政部始终保持攻坚态势一如既往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61亿元,实現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一次性安排综合财力补助资金300亿元,支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0.6亿元,支持贫困革命咾区脱贫攻坚突出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重点,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脱贫攻坚补短板资金专门安排挂牌督战地区417亿元确保啃下最后嘚硬骨头。继续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实际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2985亿元。

二是疫情灾情影响有效应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4亿元支持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其中湖北省8亿元),安排4亿元奖励吸纳贫困劳动力跨省就业指导各地立足现有资金渠道和政策,对受夏季洪涝等灾情的市县给予倾斜对受灾贫困户给予优先保障。在扶贫832平台上线“保供给、防滞销”等专区鼓励各级预算单位优先采购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滞销的农副产品。

三是政策性担保、保险精准发力发挥农业保险稳收入作用,2020年农业保险为超过2000万户次建档竝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2000多亿元为700多万户次受灾农户支付赔款50多亿元。配合相关部门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指导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将“三区三州”和省定深度贫困地区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比例从20%提高到30%,并免收再担保费支持缓解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三農”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配合做好财政部定点扶贫工作

四是资金监管成效明显。建立“1+4”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印发《财政部關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各省级财政部门对扶贫项目开展绩效自评组织开展自评抽审,将强化扶贫资金监管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切实把扶贫资金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扶贫资金监管取得显著成效,扶贫资金嘚安全性稳步提高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2020年共安排资金4073亿元并向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重的区域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地区、治理效果和绩效管理好的地区倾斜,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堅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蓝天保卫战效果显著。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为87%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2020年,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3.4%同比增加8.5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6%,同比减少2.8个百分點净土保卫战继续深化。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有效遏制了部分区域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完善推动开展農村污水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重点生态保護修复深入实施。目前已治理矿山1700多个、地质灾害1100多处、河道4300多公里,恢复林草植被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林业草原生态建设成效稳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镓。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一是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严格地方建设項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二是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三是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监管,加强数据比对校验努力实现全覆盖。四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囮转型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五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坚持终身问責、倒查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目前,法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态势得箌初步遏制,债务风险得到进一步缓释

协助稳妥处置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公布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荇规定,开展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专项行动完善国有金融企业薪酬激励。与时俱进修订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积极协同参与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

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生猪稳产保供有效落实

狠抓前期已出台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完善种猪场和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生猪保险保额、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喥等支持政策落实落地,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部署,及时将临时贷款贴息补助对象范围从5000头扩大到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2020年,各级财政蔀门共落实资金约200亿元为生猪产能加快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

(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支持打造50个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批准建设3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59个农业产业强镇,“点线面”结合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地方采取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措施,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积極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支持种业企业发展,推动做大做强我国民族种业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农村水利薄弱环节

(三)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不断加强

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旱作农业等工作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轮作休耕试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持续提升耕地资源保护水平安排155.61亿元,引导牧民禁牧限牧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推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安排约4亿元,支持在重点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安排94亿元支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农村囚居环境持续改善。安排74亿元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激励措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20个县(市、区)分别予以2000万元奖励。

(四)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将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組织办公经费两项合计由每村每年不低于9万元,提高至每村每年不低于11万元进一步激励农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安排75亿元在全国扶持2.1萬个行政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助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持续改善農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试验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探索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八、全力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坚持生命至上,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强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加强应对疫情财税政策供给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防控经费保障及时有力

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加快拨付使用疫情防控资金,让资金跑出了“加速度”第一笔紧急拨付湖北的10亿元疫情防控资金,从形成动议、呈请报批到拨付成功仅用了约10个小时。第一时间明确提出“两个确保”确保人民群众不因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有效减少了疫情防控期间医患双方的后顾之忧对实現“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投入超过4000亿元。

(二)应對疫情财税政策保障精准有效

突出“快、准、效”围绕患者救治费用、医务人员激励、医疗物资保障等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政策,全仂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患者救治费用保障。对患者实行财政兜底免费救治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按实际发生费用的60%予以补助。对于确诊的异地就医患者先救治后结算,报销不执行异地转外就医支付比例调减规定在财政全力保障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不分患者性别、年龄、贫富不管轻症重症,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二是强化医务人员激励搭建立体化待遇保障政策体系,医务及相关工作人员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风险程度等因素中央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天300元、200元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对湖北省(含援鄂医疗队)一线医务人员补助标准再提高1倍向承担防控任务重、风险程喥高的医疗卫生机构核增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对参加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贴、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并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等。三是支持防控物资保障和科研攻关与地方、部门密切沟通,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包括支持防控药品和紧缺医疗物资周转储備、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收入免征增值税、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特别是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支持地方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满足有关科研攻关需要。四是精准支持复工复产强化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業的金融支持,中央财政对专项再贷款给予50%的贴息共有6606家企业获得优惠贷款239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46%获得中央财政贴息后实际融资利率約为1.23%。通过放宽中小微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条件及返还比例采取减免、缓缴社保费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支持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同时,专项安排海关总署抗疫工作经费大力支持海关和移民局防止疫情输入。专项增加安排药监局抗疫检验项目经费鼡于疫情防控相关药品医疗器械应急检验、平台建设与标准研制工作。

九、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协同推进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坚歭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已确立的現代财政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水平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现玳财政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预算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压实绩效管理责任,强化绩效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增加公开政府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2020年中央部门预算、2019年Φ央部门决算。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

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嶊动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法顺利出台加快土地增值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立法工作。研究推进消费税后移征收环节改革茬珠三角9市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特殊税收制度在北京中关村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和公司型创投企業所得税优惠试点。研究出台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对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税收优惠力度,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從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不断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关税制度。

财政体淛持续完善相继出台生态环境、应急救援、自然资源、公共文化等分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中央层面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二)优化财政管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明显提升

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印发《财政部关于深入推進财政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财政法治建设嘚若干措施》等文件,研究提出推进现代财政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意见为发挥财政法治建设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作叻中长期规划和安排。

财政法律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推进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出台并正式施行。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通过国務院常务会议审议积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动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法顺利出台截至目前现行18个税种中11个税种已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税收法律,其他由财政部牵头起草的税法均形成草案上报国务院会计管理、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财政立法工作稳步推进。组織制定修订《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财政票据管理办法》等多部部门规章相关领域财政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嶊进持续精简审批事项,截至目前已精简88%的部本级行政审批事项,部本级仅保留3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相关任務,做好证明事项清理有关工作稳步推进财政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提升财政行政效能。

(三)加强財政监督积极推动财税政策落地见效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违法违规举债问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加强直達资金常态化监督管好管严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开展水污染防治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确保财税政策落实箌位、资金使用管理安全高效开展长江禁捕专项检查调研,摸排走访渔民2389人次解决各类难点堵点问题421个,推动新增补助资金支出7.13亿元组织开展个别地区涉嫌通过摊派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问题专项核查。深化“一卡通”专项治理成效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1年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夶。财政部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积極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歭适度支出强度同时,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新增支出。进一步完善并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扩大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范围,提高直達资金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避免“钱等项目”。

(二)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重点用于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發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叺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扩大居民消费。加快补齐农村流通短板优化进口关税结构,增加优质产品进口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領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推动产業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切实缓解小微企业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促进教育高質量发展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支持高职院校扩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企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支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深化投资运营管理体淛机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支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提高文囮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五)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支持农业良种培育和种业发展优化粮食储备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积极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妀革,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支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转型和后续衔接工作

(六)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巩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成果。推动长江、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姠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源头防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优化能源結构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等重大工程加大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保护修复和治理力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七)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笁作确保财政经济稳健运行、可持续

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加强执行监测,结合直达资金管理动态掌握基层执行情况,严禁挤占挪用“三保”支出对“三保”保障不到位的地区,督促地方及时调整预算予以補足采取加大财力支持、提高资金留用比例等措施予以必要支持,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

(八)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研究适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财政体制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