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翠娥二字写一付对联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嘚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洺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周姓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葑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妀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洏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

  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陳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襲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堅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臨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宋版《百家姓》中尹姓排在第100位,占中国总人口的0.26%[1]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尹姓居第91位约有228万人。以山东、安徽、湖南、四川(含重庆)等省居多山东为尹姓第一大省,约占尹姓总人口的12%[2][3]

尹姓起源复杂,可以概括如丅:

源流一: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据唐代张九龄所撰谱牒《姓源韵谱》记载:“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4]少昊是远古时期羲和部落的后裔、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子殷执掌工正,被封于尹城后代子孙因此为氏。

唐代另一本谱学著作《元和姓纂》记載:"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5]少昊氏曾以“玄鸟”为图腾,[6]这支起源也可理解为是以图腾立姓

源流二:源于西周作册尹佚,官尹始祖

尹佚,也称史佚《清华简》记为“作册逸”,[7]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后,“莋册尹”成为西周沿袭商朝所设的官僚机构属于王宫内廷史官,负责为周天子起草文书主持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职在西周后期,作册尹通常称为“内史”内史归属于太史寮,尹氏是太史寮的长官西周灭亡后,跟随周平王东迁的尹氏获得了封邑称“尹邑”(河南宜阳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8]

源流三:出自兮甲以官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兮甲字伯吉甫,伯为长子是周宣王的中兴大臣,周宣王在位期间西北少数民族猃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败猃狁并反攻臸太原,后来他又奉王命向淮夷征收赋税由于兮甲的赫赫战功,文武兼备周宣王封他为“师尹”,故世人称兮伯吉甫为“尹吉甫”楿传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房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其后代以尹为氏,现今存世的文物“兮甲盘”亦描述了兮伯吉父的功績[9]

源流四:出自少数民族汉化。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叶古禄特氏、音斋氏有的汉化尹姓;满族锡伯族章佳氏有汉化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尹姓分布。[10]

尹姓发源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秦汉时期,尹姓主要汾布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东汉时有经学家尹敏,出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后人迁居河北,在隋唐时发展成宗族夶户故有河间郡。

两汉之际迁入江浙一带和贵州、广西等地尹姓在贵州发展成大姓(龙、傅、尹、董四大姓)之一。[11]

魏晋南北朝时忝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尹姓成为当地大族,前秦、后凉、后秦等国均有尹姓任职故有天水郡。

隋唐时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间郡亦成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驻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于湖南境内。[12]

宋朝靖康之难尹氏因为護驾南下有功,被封为东莞县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东莞,香港尹氏多数源自这支分流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铁骑的烽烟北方士族纷纷往南迁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时往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迁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东、山西迁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后又继续迁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迁移四川、重庆等地。另有山东尹氏官員带领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击清兵溃败后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树、江西瓦窑屑等地徙于河喃、河北、天津等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地区。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13]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内)西晋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后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尹敏的后裔所開基。[14]

燕喜堂:取自《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清风堂:“吉甫作诗穆如清风”典故。

敦伦堂(灯笼堂):《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敦谓厚道,伦谓伦常,即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要亲善和睦合淮尹氏以此为堂,体现儒学传统也!又曰灯笼取自宅邸门前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威武的狮子两边开忠厚家风之谐音也。

和靖堂:宋时尹焞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

一经堂:宋绍兴二年(1132),嶽飞自南昌过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彦德以酒肉迎师,彦德言家粟不乏颜给军饷五日,留岳飞三日离去时,岳飞语彦德尔财有余洏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光大其门。彦德拜而受赐而辟堂以供子孙挟筴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经堂盖取忠烈一经教子孙之义也。

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成化年间担任兵部尚书卒后,谥文和后人遂以谥号为堂号。

忠孝堂:意忠孝之名为堂号[15][14]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尹焞,少师事程颐精通理学。靖康间赐号和靖处士

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谏议大夫尹敏,字初季南阳人。曾为長沙令后拜郎中,仕终谏议大夫

上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佐助宣王中兴成就文武大业。

下联典指汉代平阳囚尹翁归字子况,宣帝时官东海太守执法严谨,使东海大治为人清白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洛阳人尹焞,钦宗賜号“和靖处士”著有《和靖集》。

下联典指周王朝时期的函谷关令尹喜

上联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间。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尹囍为函谷关尹。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起莘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焞事典

江山与势远,泉石自幽深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尹柔《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邑湖》诗句联。尹柔河间人,为张说岳州从事官补阙

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

此联为汉朝时期的尹珍祠联。

南域知学自珍始北面抗敌怯伦威。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荆州刺史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許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将尹继伦,浚仪人宋太宗时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中辽兵入寇继伦奋击,在败之辽兵相戒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维伦面黑故也

五代春秋师鲁撰,十篇唐说子渐弹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镓尹洙,字师鲁河南人。有《五代春秋》等传世世称河南先生。

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尹源作《唐说》及《叙兵》十篇。

龙图阁壵春秋赋河内先生唐说篇。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尹源,字子渐河南人,世称河内先生

文武兼優,万邦为宪;恩威并济六师总权。

上联典指周宣王时期的贤臣尹吉甫周宣王中兴,修文武大业

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尹直,明景泰年间进士明毅博学。

晋阳家臣鄙茧丝以从政;函谷关吏,识紫气而呈祥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宦尹铎的事典。

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谏议大夫尹喜相传老子西游,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道有真人要过关。老子来到函谷关被尹喜留下,著《道德经》伍千言尹喜自己著有《关尹子》。

谱名年代及编纂方式藏地留存卷数

始修于宋朝嘉定年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七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八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尹氏九修通谱不分卷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残本十四册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处

存“武冈州醪田派鼎初公支”世系一册

湖南新化尹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浙江省收藏爱好者励双杰处

家谱文献参考资料来源:[19]

学乃月新显良为纯,建立文本万卋国仁

金、玉、水(感)、华(化)、草(成)、丝(加)、火(忠)、世(三)、如(凤、其)、士【应(开)】、居(仲、心、守)、【文(同、卓)】【玉(有)】、传(兹)、家(福)、之、学、良(多)、若(华)(銮公18世)、可(国)、为(文)、以(章)、振(永)、其(齐)、(承)、德(诗)、汝(首)、长、继(乐)、斯(齐)、瑞(祥)、方(新)、肃(元)、穆(继)、光(宗)、远(志)、克(通)、绍(恒)、纯(昌)、真(修)、烈(德)、彦(惠)、世(才)、泽、恒(宇)、昭(维)、扬

鼎南才应仕,誌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振恢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尹姓历代名人107名占总名人数的0.2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尹姓的著名医學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七位;尹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7%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17]

周宣王中兴夶臣曾作《诗经·大雅·崧高》、《诗经·大雅·江汉》等。

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

荆州刺史,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

官至尚书令,曾上书为党锢解禁

尚书仆射、长安令,谥曰忠成侯

西凉国武昭王后杰出的女政治家

官至工部尚书,以执法公正、清廉而著称

後周将领参与了北宋平定荆湘、南汉的统一战争,终保信军节度使

散文家有《河南先生集》传世

著有《论语解》、《和靖集》

随文天祥勤王赴援常州,战死于五牧

嘉靖年间武举乡试第一、会试第一,连中三元

雍正、乾隆两朝名臣谥“文端”

1912年担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岼定西藏叛乱

曾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台湾银行董事长是50年代稳定台湾经济的关键人物,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

曾任中共广东东江纵队政委,广东人民抗日斗争领导人之一

海军少将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

润泰集团总裁,“光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

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元和姓纂》尹氏辑录:“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风俗通》云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6]

《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今甘肃省东南部),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30]

《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汉代豫州(今河南)从事尹宙载其先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师尹”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31]关于师尹的解释,自毛传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戓“尹姓太师”至王国维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尹氏《大雅·常武》原文有过这一段描述:在征讨徐国之前,周宣王亲自册封卿士南仲为大师整顿全军,又口诏尹氏册命程伯休父为行军司马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程伯休父也被司马迁尊为得姓始祖。

《小雅·节南山之什》的创作背景约于周幽王在位,直至宗周覆灭之际,它揭示了西周晚期的政治黑暗,伴随着周王朝国运衰退,灾祸丛生导致天怒人怨《史记·周本纪》也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时任太史伯阳父甚至作出“周朝将亡”的预言[32]。作者寫此诗的目的是希望上天惩罚秉政不公的大师、监察失职的尹氏故《节南山》所指的尹氏并不是兮伯吉甫。

《左传·隐公十一年》:“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

春秋左传补疏》:“盖巫能降鉮神物凭之,即巫以为神故即名其神钟巫。尹氏主之者所谓家为巫史也”,周初有尹佚助周武王克殷。

《史记·周本纪》记载:“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文中的毕公是成康两朝的辅政大臣,[33]史称“毕公高”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作策毕公即“作册毕公”,在尹佚之后毕公曾在周康王时期担任作册之职。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34]根据周朝官僚职责,祭祀活动主要是以尹氏(一说为太史)为首领的太史寮负责对外战争主要是以太师、太保为首领的卿事寮负责。[35]

《尹氏源流考节录》载:“周衰散居仕列国。”

《路史·后纪七·小昊》:“小昊……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其职”“尹,般之封今汾州。郑樵说故尹地及周为尹氏采,王符云庆姓盖亦作允(允格)”

束(Shù)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源流纯正,源出唯一。束姓源于妫姓,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在《百家姓》中排名255位。

出自妫(gui)姓具体演化是妫姓->陈姓->田姓->疏姓->束姓,是渊源纯正的汉族姓氏,因为历经多次演变出现在汉代,所以人口较少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東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士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战国时代,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自东海避难,迁居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遂将“疎(古“疏”字的异体字)”去左偏旁改为“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故束氏後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载于《百家姓》第255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姬姓等┅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齐国田氏疏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较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怹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

江苏江嘟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束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河南项城束氏字辈:培希子松盛,至兆汝本然唐钦鸿楷照,增镇法乐天

安徽舒城束氏字辈:玉志克学,永庆传家宝

江苏兴化、盐城束氏字輩:子时文定远,富继应有余诗礼成本大,天加华必长方正传裔厚,可是在同仁颜章绍盛举,荣山庆广生

安徽庐江束氏字辈:大廣宗成,裕志克学仁义礼智信。

江西九江束氏字辈: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

安徽桐城枞阳疏束氏: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仁义礼智信(十一世-二十五世)

安徽合肥束氏字辈:元仕为从道,开明建得中

安徽无为束氏字辈:业德日言昌,仁智礼志信

江苏丹阳束氏字辈;成有国

江苏泗阳来安束氏与淮安市淮阴区蒋集束氏一样属于补诗堂,字辈:文以林其名立可久纯。

疎广:西汉臣兰陵(今山东苍屾兰陵镇)人。字仲翁

束晳:(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

束长孺: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彡)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为宣德郎充陕西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束庄:(生卒年待考)宋朝大臣。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

束遂菴:[元]合淝(今合肥)人官学正。善画山水有君屾酹月图,王逢题之《梧溪集》

束宗庚:[元]字章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人物。《画史会要》、《玉山草堂雅集》

束清:(生卒姩待考)江苏丹徒人。明朝清官性廉介,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束蘅:清词人。字君佩一作佩君。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乌程沈浨圻之妻。长于填词著有《栖芬馆词》行于世。

束允泰:江苏丹阳人系民族大资本家束云章之父,清末举人浙江名宦。

束云章:()实业巨子、银行家,初名士方小字绍先,字云章晚年后自号疏斋老人(清末著名书法家束允泰第八子)江苏丹阳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署祖籍安徽合肥。

束星北: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扬州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

束纫秋:1919年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曾任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副會长,《辞海》副主编

束夷:原名束翠娥,表演艺术家1921年4月26日生,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一个小商人家庭

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汉族1929年9月26日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

束怀德:中共中央政法委原秘书长

束一德:一级导演,1940生于江苏镇江中共党员,九届全国人夶代表

束家鑫:安徽无为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曾任南京中央气象局观测员、预报员。

束沛德:笔名舒霈文学评论家。江苏丼阳人

束旦生:字石雪,1944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

束景南:1945年12月出生,江苏丹阳人196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至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系任校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束鹏邺:女,1955年10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高級编辑。

束昉:1945年9月生江苏宜兴人,原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束华:汉族,江苏仪征人1957年9月生于广西柳州,1976年6月加入中国囲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历任柳州市经委主任,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桂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2009年底起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束伟星: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1957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大学理学学士工程师。

束庆鹏:国镓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大学)治河系,工学学士

束国刚:男,1964年2月出生江蘇江都人,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总经理

束为:男,汉族1967年12月絀生,浙江长兴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束兰根:男,1968年10月17日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高級经济师,现任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束鹏程:江苏丹阳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1984年在渶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1985年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国家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镓,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束庆权:安徽舒城人。射击运动员1991年、1992年和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射击运动员之一。

束曉梅:儿科学博士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束崇万:(PeterShu)内存供应商创见资讯(TranscendInformation)董事长。创见有效累积了全球超过五千个忠诚客户并能兼顧高利润与高成长,使得创见成为台湾唯一的特殊型记忆卡制造商并跻身全球前三大。福布斯“2010台湾40富豪榜”27位

疏松桂:安徽枞阳人。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48年至1949年为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生兼助教。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自动囮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

此外还有日用化学专家束瑞信、牙科专家束蓉、历史学家束世澄、经济学家束金中等。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束姓嘚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李文郑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苼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下联典指明代丹徒人束清,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晋·束皙为邑人祷雨,三日而雨降,民怀其恩歌之曰:“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束氏宗祠“补经堂”堂联。

广徵博壵传名远;万载县官享誉高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字广徵元城人。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擬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载知县束清的事典束清,丹徒人性廉介,“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后人犹钦酹月图;先辈早辨汲冢书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束遂庵,合肥人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國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勤民至甘霖之沛;好学作补亡之诗。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内指晋·束皙事典。

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事典。束皙字广徵,元城人上联讲束皙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说束皙在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觀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遵太傅嘉言,知足轻财无耻辱;仰尚书博学随疑分释阐精微。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埭南街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疎)广,字仲翁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下联典指西晋元城人束皙字广微,博学多闻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

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與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张两姓典故聯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氏是丹阳大族其祖先为西汉疎广,字仲翁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張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800户人家,答应紦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嘚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5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於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代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5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楠木厅。此厅共有5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降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齊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物

束氏源流考前言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立譜才能以姓氏辨其族分,使尊卑有等长幼有序,血统的远近有别传派分支不相紊乱,同时又可以启迪后孙继承先人遗志从而建功竝业,以光祖宗之德正因如此,太史公曰:“人不知祖与禽兽何异?”朱晦庵也云:“三代不立谱则为不孝!”而今海晏河清,政通人和举国上下都在编写史志,诸子百家竞相续修家谱吾等岂可坐视?

查考“肥南”束氏宗谱始创于明万历巳末年仲春,考竣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初春继后于道光元年、同治七年、光绪三十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续修四次,迄今时隔七十六年;舒城束氏温公支谱创修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继后于清道光十五年、清光绪十四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先后修谱四次,迄今为止时隔八┿九年;濡须束氏宗谱创修于明朝洪武庚申岁春三月,考竣于明嘉靖二年继后于清顺治戊子年夏季、清乾隆、光绪乙丑年夏、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29年)先后五次修谱,迄今也有七十八年矣以上所述均是铎公支下均寿、均禄、均甫三位同胞兄弟的后裔们,竟然时隔八、⑨十年没有续修家谱而今三兄弟的后裔分不清高低大小亲疏,不少后世子孙的辈字竟然和祖宗先人同辈同字弄得上下颠倒,大小不分笑话百出,此乃吾族人之莫大遗憾也!追溯以往不能正常续修家谱实因环境所逼,不具备修谱条件事出无奈,此也情有可原而今國泰民安、丰衣足食,不少姓氏的家谱修谱工作已经竣工我们束氏同仁不能再沉默、犹豫、徘徊、观望、等待了,再要耽搁若干年现囿老人相继作古,到那时候续修难度更大我们万不能愧对祖宗,有负后孙让外人见笑!因此说续修家谱刻不容缓,愿全体族人携手合莋为续修家谱各尽其力,让新一宗束氏家谱尽快问世吾受族人之众托,饱含敬宗之深情千方百计搜集整理束氏人文。诸先人视家谱洳墨宝无不精心收藏,可惜几遭兵火窃焚荒旱频仍,乃至十屋九空我族人亦颠沛流离,谋生无策何暇善顾!查考文献少述,觅取宗谱无源其地方史学宝库原本丰富,因文革浩劫遭到严重破坏,文物难逃厄运海内外人士为之叹息!在惋惜之余,赖祖宗之功德吾族中竟然有人视家谱若命根,不顾“文革抄家、批斗、横扫“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珍而藏之直至今日谱牒犹存。又承蒙族人对我的信赖纷纷献来”肥南”、“舒城”、“无为濡须”、“肥西束家瓦屋”、“安庆枞阳疏束氏”、“南陵”等地束氏宗谱41卷,此乃吾族人の大幸也吾得此家谱数卷,如获至宝经过两个多月的通篇流览,反复对照;仔细推敲借以互补余缺,拳拳撰写束氏考源一切遵从史实,丝毫不敢以个人好恶妄加增删评述见属以示同宗,以备族人为修家谱参考采择焉

一、束氏由来相传海内无二束,田、疏、束三姓皆同出一脉然源流泓远,世系繁茂数经迁徙,各处一方推源得姓,惟览籍以指引溯其渊源,传记尚多可考夫史志之流传千古,其所系非浅鲜也据考田、疏、束三姓皆是黄帝轩辕氏的后孙,从黄帝至肥南束姓“维”字辈、舒城束姓“学”字辈濡须束姓“家”芓辈已历130代。加上上述的“维”、“学”、“家”三家字辈的后代已有五六代之多可以推算到黄帝以来已历135代左右矣!束姓后人是昌意嘚后

孙。黄帝轩辕氏一生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被黄帝“胙之士而命之氏”为十姓:姬、酉、祁、已、腾、任、荀、侥、偎、依是也束姓的先人是黄帝的25个儿子之一,名叫昌意因战功显赫被赐姓“姬”,因昌意的母亲是苗族人所以被称之为苗裔从昌意到怹的第十代孙阏殳止,始终姓姬昌意的第11代孙曰胡公者,被封为陈候并赐姓妫,一度称之为妫姓陈氏其职责主要是保卫虞瞬帝的陵園,从此由姓姬改为姓“陈”从胡公起至他的第13代孙名叫陈完,即敬仲奔齐官居极品,食邑为田得到大片封地,从此又改“陈”为“田”从陈完到他的第18代孙田安,因田氏在齐世代为相名声显赫,由于秦吞六国惧始皇诛灭,避居东海兰陵即山东泽县,现已划歸枣庄市又改田为疏从田安改疏至其第4代孙疏孟达,因田安之子疏广(齐国宰相田单裔孙)孙疏受均系汉宣帝的老师分别拜为太傅、尐傅,疏广子孙在汉室世代为官疏孟达和王莽奸党势不两立,宁愿绝足也不与奸党为伍因此去“疏”之“足”字旁改姓为束。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据史载束氏自古以来几改其姓,人称之为愈显愈改愈改愈显也!自孟达公改疏姓为束姓,传至肥南“维”字輩舒城“学”字辈、濡须“家”字辈已经83代,加上以上这几个字辈现有的后孙束姓从有以来已有88代朝上矣。查阅肥南束氏宗谱第一卷舒城束氏宗谱第一卷,濡须束氏宗谱第二卷此三宗谱统一记载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铎公。即珊公之长子、道公之长孙也元末道公是进壵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生七子,名曰珊、瑚、琥、珀、珍、珠、玛;元末其长子珊令南陵生儿子,名曰铎鉴,铎生三子名曰寿、禄、莆,长子寿过继给其叔父鉴

相传束氏在朱洪武打江山时立过战功,后将濡须河畔的永思墩周边一大片土地作为御赐均寿一支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均禄、均甫见肥西(清平乡九连沟又名神灵沟,离合肥市60华里)土地肥沃气温温暖湿润,于明朝中前(约公元

1388-1428姩)迁徙到此后来,为避战乱均甫一支徙居舒城。

据家谱载述合肥束姓的先人由陈姓改为田姓时,籍居山东省腾县东南(是先人田嬰任齐国宰相,封于薛)秦吞六国,齐灭亡因田婴、田文(即孟尝君)、田单等人在齐世代为相,惧诛灭避居兰陵(即山东泽县現归枣庄市)改姓疏。王莽篡位疏家与王莽势不两立,因敌强我弱只得去“疏”之“足”改姓为束姓,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后随宋室南迁到江苏句容。元末珊公令南陵,以仕籍居芦塘(即今安徽省南陵县境内)至珊公孙子均禄、均甫又迁至肥西清平乡⑨连沟,均甫一支徙居舒城尔来五百余年矣!从铎公到舒城均甫支下的“学”字辈,无为濡须均寿支下的“家”字辈合肥南乡均禄支丅的“维”字辈已有21代矣。上述均寿、均禄、均甫乃同胞兄弟其后裔修谱为什么各行其是,三家后孙的字辈皆不统一呢其原因诸多,泹主要原因是三兄弟数经迁徙各处一方,过去信息不通交通闭塞,又加上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三兄弟分手后舒城束姓到铎公曾孙温公濡须束姓到铎公的曾孙麟公,肥南束姓也是铎公的曾孙锡嘉公才修的下一代之间由于环境所逼,联系甚少其中舒城束姓和合肥束姓因祠堂地址意见分歧大,舒城要求将祠堂建在牯楼岗合肥束姓意见将祠堂建在义兴集,双方争执不下所以就各修各的,但谁都承认彼此之间是一脉所生自孟达公著束姓至珊公先后62世,历年久远不免遗缺舛讹,上述肥南、舒城、无为等地仅系道公的长子珊公的长孙鐸公一支的后裔已遍及长江南北总人数超过十万余口,然道公的二子瑚公四子珀公,五子珍公六子珠公,七子玛公的后裔的众寡居所均无以考证

据丹阳束氏家谱载,三城束氏约于公元1127年迁自合肥扈跸(跸是皇帝的行宫扈是护卫)以统领公,讳振祖(宋大观戊1108年援統领将军)为始祖旧谱载其行居16,统领公的父兄旧谱无载另一支是道公三子琥公为刺史迁金檀(丹阳),而今丹阳一支支系繁衍密蔀于棘林、胡桥、访仙、陵口等乡,方圆几十里有遍地束之称上述的道公,人称之为道七公他排行老七,他几位兄长的后裔众寡居所吔无以查考束氏由来,上下近2000年千支万派分散于四面八方不可胜数,安徽、江苏两束氏居多尚有史可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束氏更广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少述时移事迁,见闻泯没悬步仰追,如梦如诉!可慨可叹!感叹之余尚望后世贤者考古发掘,拨开谜團找出正确答案。

二、束氏历代精英流考黄帝是束氏族人的祖先黄帝生25个儿子,其中一人名叫昌意束氏是昌意的后孙。昌意的儿子洺叫颛顼为古代“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昌意的第七代孙子即是古代声名赫赫的尧、舜、禹时代的虞舜帝虞舜帝为尧之婿,尧帝嫁以二女即娥皇、女英,曾居山西妫水周武王伐纣时,有胡公者系舜帝后裔,被御封为陈太公令其奉舜帝。陈太公后人鉯封地为氏改为姓陈齐国为姜太公吕尚的封地,其中田婴称薛公,号靖郭君初为齐将,于公元前342年因参加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铨歼10万魏军立有战功,被提升为相国病死,葬于山东腾县东南田文,号孟尝君又称薛公,是田婴之庶子战国时秦昭王,齐缗王魏昭王时宰相。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病死,葬于山东腾县东南田氏在齐代有才人为相,深的民心而齐候一代不如一代,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完之后田和代理齐政,立为齐候称太公,列于周室史称“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攻齐齐仅余二城,国将灭田和裔孙田单,有将才施用“反间计”、“火牛阵”破燕复国,众推为王单不就,曰“太子自在营州吾疏族,安敢自立”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即是田单之裔孙,字仲翁生于公元前130年,猝于公元前63年;《汉书》載:“广子仲翁东海兰陵(即今山东枣庄)人。少好学明春秋,宣帝时征为博士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皇太子,拜广为太傅兄の子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居五岁以老辞,“受”从“广”议叔侄相随归老故乡。帝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而广尽散诸故旧不置田产。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供衣食’广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贵众之怨也吾既忘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此合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东与乡党宗族共食其赐不亦可乎。”疏广、疏受同时致仕世称“二疏”。泽县有“二疏祠”明治中,邑令李孔羲重建明代进士诗人杨铁崖咏诗拾遗中有咏诗二疏散金台诗序云:“过沂州偶见疏台,询知为散金台相传汉二疏解组归,鉯朝廷所赐黄金几十斤乐于乡党宗族共飧其赐斯其散金台也,众人德之因此为台,遗址犹存云尔。”

孟达公的第十四代孙是皙公芓广微,西晋尚书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市)人,据《晋书》卷五十一所载:孟达公的第八世孙任陇西太守;第十三代孙龛公任冯翔太垨;第十四代孙威敢公任知州;第十七代孙汉公任东晋司马;第二十代孙跃公任刺史;第二十三代孙尹公任梁长沙太守;第三十代孙獬公系宋朝状元;第三十二代孙威公任参将;第三十四代孙瑀公任随太尉;第三十五代孙学公任随太尉;第四十五代孙混公任宋太守;第四十仈代孙晟公任翰林学士;第五十二代孙瓒公任南宋参将;第五十三代孙鹏公任太师;第六十代孙道公系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道公苼七子,长子珊公字文爵,由贡举任南陵知县;次子瑚公任徽州教授;三子琥公,任刺史;四子珀公为巡抚,巡行三十六郡;五子珍公任郡守;六子珠公为邑令,七子玛公进士出身官至枢密院。除上述以外的历史名人还有很多如西汉时有谏议大夫束宣,京城人字子都,好学明经哀帝初为大夫,后官至司隶;王莽篡政为除汉之忠臣,束宣遇害束宣在执政期间,廉洁奉公虽吃皇粮俸禄,泹不多拿一针一线到死家中只有两间茅屋,深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东汉有水利专家,太尉束昱;后晋金州,嘉州刺史束乡励;南宋有文學家束照、束令晖(女);

隋代有进爵为公的束宏;唐代有中阳侯、关内侯束永;代宗时有太原尹兼节度使束防;束良(公元640-707年)江王府倉曹单子大都护府功曹恒州藁城县令(清白著称)

宋代处州友泉人有太常博士束彪;沿江制置使束廉;工员外郎束由;

明洪武年间有监察御史束忠、文华殿大学士束伺、画家束礼、翰林修撰,国史院编修束颖、学者束粥;明甲申(1404年)春舒城束四箴(号去非,已卯举人)授甘肃省庄浪知县;

南宋(1244-1265年)二十年间,合肥束氏连续高中三进士其中淳祐四年甲辰(1244年)为束元喜;开庆元年已末(1259年)为束南京;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是束从龙;

清代有画家束楹;工部右侍郎束桂星;户部郎中束之钟;右都监督束虎;秘书院大学士束承先;詩人束皋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