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明清两朝都是靠抄家发财,明代抄了严嵩,魏忠贤却肥了朝廷的腰包,清朝抄了曹雪芹,和珅两大家族

原标题:中国古代史精华笔记明清篇(附练习题)

第一节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组织、发动者为白莲教徒

2、朱元璋崛起及其建立明朝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迋。”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2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元亡,明改大都为北平

二、改革制度——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活动之一

A: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两京(北京、南京)十三司

B:都指挥使、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合称“三司”。互上统属归辖於中央各部门。

C:府、(州)、县基本以府统县;州分直隶州和属州,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A:废相:1380年胡惟庸案。

B:陸部上承皇帝:吏部为首

C: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

D:設六科给事中: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对违误加以驳正。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或“言官”

E:撤大都督府,分其权为五所管仅为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没有各级武官的选授权。

F:设内阁与司礼监(明成祖)

F:其他机构:大理寺与“三法司”通政使司:皇帝的“喉舌”,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与封驳,稍村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A:非实土卫所:设于府 州縣境内。

B:实土卫所:设于未设府县的边区

C:羁縻卫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长官由首领担任。

D:京军三大营:五军府分统的48卫軍称内卫成祖时增至72卫,定名“五军营”又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A:《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但“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B:《大诰》:朱元璋撰写

5、户籍、赋役管理制度

A:赋役黄册:朱元璋先创立“户贴”;后创立黄籍(人ロ增减,产生变迁)

B:鱼鳞图册:土地亩数及四至,上有图

A:三级考试:三年一考。八月乡试为省级及格者为举人;次年春在京会試;及格者于三月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

B: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以程、朱解释为依据。

C:文章形式:八股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D:仕宦前途:进士发榜后即可任官,还有做显官的希望

三、政治措施——加強专制集权统治的活动之二

籍没江浙地区豪族土地,将部分人迁徙至南京、临濠;在南京抄杀豪民百余家

锦衣卫(缇骑);东厂。

建文渧;朱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靖难军”,经过三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夺取帝们一改元永乐,这一事件称为“靖难之役”

1421年改北平为京师,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7、设建州卫、兀者卫及奴儿干都司(荿祖)

8、文化专制(朱元璋)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07大纲“郑和下西洋”与 “南倭北虏问题”两节的合并)

从明成祖永乐三姩(1405年)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三宝太监”

北元倭寇;产生于元朝。

2、与鞑靼、瓦剌的战争

A:鞑靼与瓦剌:北元瓦解后“非元裔”的鬼力赤夺取汗位,去元国号称蒙古,明朝人称为“鞑靼”在漠北。瓦剌在漠西

B:与蒙古的战争:永乐时进攻。仁、宣两朝转为防御沿长城(边墙)设九个防御重镇(九边)。英宗时瓦剌统一漠北;1449年土木堡之变(也先、王振);1457年被俘的英宗返回,发动“南宫复辟”(朱著228页)世宗嘉靖年间,鞑靼俺答汗成为最大势力侵明,庚戌之变;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和议;此後,与其妻三娘子一直与明保持友好关系;“归化”(呼和浩特城)

3、倭患与明后期沿海形势

A:“海禁”政策与倭患的严重:海禁始于奣太祖,嘉靖初年因“争贡之役”历行海禁罢市舶使司,绝日本贡使走私集团与倭寇勾结,倭寇重要将领以华人为主与此前倭寇不哃。

B:戚继光抗倭:嘉靖末年取得胜利。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

C:援朝战争:神宗万历年间;丰臣秀吉;鄧子龙、李舜臣

D:郑芝龙割据东南沿海(明末):

4、西北与西南边疆(无)

A:西藏:明朝前期喇嘛教中兴起格鲁派,俗称黄教创立为宗喀巴。中期黄教领袖通过“灵童转世”产生。俺答汗皈依黄教奉索南嘉错为“达赖喇嘛”,后其曾孙成为达赖中唯一的非藏族人黃教另一位领袖尊号班禅。

第三节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B: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

C:英宗以后宦官专权:自王振始。第一司礼监通过“批红”权控制朝政。第二控制特务机构。宪、武一度于东厂外增设西厂、内行厂第三,经济上负有管理皇渧产业和监督税收之责。税使与矿监第四,军事上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受其监督,镇守太监则监视边将

D:主要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贤。

A:兼并者:皇帝(皇庄)、王公(王庄)、勋戚、宦官

C:赋税、徭役加重:里甲正役、均徭、泛差役

世宗“大礼仪”。內阁大学士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有票拟之权。张居正上台前主要首辅有严嵩、徐阶、高拱

二、张居正改革(与太监冯保相结)

方针:“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实行考成法。

第一、与俺答汗进行茶马互市第二,加强北方防务第三,与达赖三世建立通好和封贡关系

A:任用藩季训治理黄河、淮河。

B:任用张学颜整顿财政

D:推行一条鞭法:1580年,內容

皇帝不问政事;行政效率低下;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化。

万历32年(1604年)被革职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東林书院讲学抨击时政,成为舆论中心东林党因此得名。成员:官僚士大夫

阉党:熹宗天启时,诸党与阉宦的合并

2、东林党与诸党嘚斗争

C: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

B:阉党的反击:将东林党逐出朝廷,主要人物逮捕入狱《东林点将录》、《同志录》为阉党所编东林党人名单。《三朝要典》则为阉党代表官方对三案所下定论

C:崇祯为东林党昭雪:杀魏忠贤,毁《三朝偠典》

天启年间,东南地区知识分子经常以文会友研习举业,并以社团形式出现多达几十个。崇祯元年(1628年)江南士人张溥、张采等将当地一些研习科举时文的文社合并组织为“复社”,取“兴复古学”义遍及七省,多达2000多人

A:与阉党残余的斗争:“小东林”

B:与其他政治势力的斗争:马士英、阮大铖。崇祯末受攻势力稍衰。

C:清军入关后的分化:或抗清或参加农民军,或著书立说(黄宗羲、顾炎武)南明权臣阮、马继续打击。顺治九年(1652年)被取缔

第五节 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景教。唐武宗灭佛景教亦受排斥。浨时景教基本灭绝

天主教(也里可温教)。

入华的媒介为耶稣教会系反宗教改革的宗教组织,势力主要在南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擴张而来。

二、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明朝)

最早来到中国的会士是方济各1552年至澳门。万历八年(1580年)罗明坚等一部分耶稣会士来箌澳门。罗明坚、利玛窦;组织第一个耶稣会传教团在广州定居下来

2、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

A:来华时间:1582年抵达澳门,次年入内地;1601年箌北京至1610年去世

B:传教手段:学术传教,适应中国习俗迂回施加影响。第一取汉姓,号西泰第二,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义第彡,传教时尊重中国伦理纲常、祖先崇拜第三,为取悦中国人特意调整经线,将中国绘入地图

C:效果:与中国士大夫关系良好,传敎较顺利与李贽三次会面。去世后天主教徒在中国多达2500名;万历末,1.3万;崇祯中3.8万。清初顺治七年(1650年)15万。

三、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受阻(清代)

德国人汤若望出任钦天监;杨光先

2、《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康熙时,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

康熙末年,认为活动危害了统治;教士反对传统礼俗雍正时,除规定留京效力者外其余俱安置澳门,令其回国乾隆、嘉庆时,制订西洋人传教治罪條例

传教士带来了科学知识,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李の藻与之合译《同文算指》。

徐光启聘用传教士主持修历法成《崇祯历书》。

3、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

教士熊三拔著《泰西水法》介绍覀方水利学知识。汤若望著《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

利氏绘制、李之藻刻印《坤舆万国全图》

需要注意,中国文化也被介绍到西方利氏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比利时教士金尼阁译《五经》。欧洲启蒙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曾从儒学中吸收资料器物和艺术品也传到欧洲,引起“中国热”并出现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

2、随从中国风俗以减少宣教阻力

3、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以此为门径取信于士大夫,达到引人入教徐图发展的目的。

1、吏治腐败财政崩溃

A:陕西起兵:崇祯元年(1628年),高迎祥张献忠茬延安

B:荥阳大会:八年。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迎击”的作战方略。

A:张献忠扫荡江北:城市贫民与世仆参加是显著特点。

C:起义受挫:十一年明抽调辽东主力围剿。李自成在潼关战败入商雒山。张献忠在湖北“受抚”

A:再举义兵:十一年冬,清军入关彡饷。张献忠起于谷城李自成突入河南。

B:建立政权: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大顺。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在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西。

A:李自成在北京的措施:设机构开科举,铸钱币追官赃。刘宗敏统领“比饷镇抚司”

B:忼清及其失败:吴三桂败李自成于山海关。顺治二年(1645年)潼关战役再次失败,李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次年,张献忠战死于川北西充凤凰山

2、新口号的提出(李岩)

A:贵贱均田:针对土地兼并提出,反映农民要求

B:平买平卖:城市政策,反映工商业者的要求

可鉯先占江南,补充实力先占北京,直接面对清军

3、骄傲轻敌,腐化堕落(进京后)

4、流寇主义作风严重(张献忠特别突出)

5、追赃助餉打击面过大

第七节 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1、女真的统一及后金政权的建立

A:女真三部:海西、建州、野人

B:建州三卫:洪武四年1371嘚,明在东北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设建州卫任命其首领为长官。永乐十年又置建州左卫,正统七年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遂有“建州三卫”之称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宣德七年(1432年)及次年所立《敕修永宁寺碑》、《偅建永宁寺碑》记述了奴儿干都司创建的经过和明廷官员对奴儿干宣谕镇抚的过程。

C:建州女真的强大: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创立)包衣。

E:建立后金:万历44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创立。

2、后金(清)对明朝的战争

A:萨尔浒之战:七大恨告天万历47年,明派杨镐征金蔀将杜松大败。后金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B:宁远之战: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努尔哈赤战死

C:清朝的建立:崇祯九年(1636姩),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为“清”女真名为“满族”。清太宗

D:松山之战:崇祯14年(1641年)。皇太极洪承畴被俘降清。明亡大局已萣

1644年,山海关之战起义军败,清入关权力掌握在顺治叔父多尔衮手中。

1、清入关后的政策与措施

A:严明军纪争取向附。

B:笼络汉族官僚扩大政治基础。

C:宣布减赋免税巩固社会基础。

F:强迫汉人“投充”和严申“逃人法”为所圈土地积聚劳动力。

2、江南人民嘚抗清斗争

剃发令与嘉定三屠(张著第339页)

A:弘光帝(南京):1645年扬州十日:史可法。弘光帝被处死

B:鲁王、唐王:前者为张国维所竝(绍兴);后者为郑芝龙所立(福州)。郑芝龙降清

C:桂王:瞿式耜所立(肇庆),活动于华南和西南农民军将领李过、郝摇旗与奣将何腾蛟联合抗清,形成第一次抗清高潮夔东十三家军。

4、李定国、李来亨的抗清

系张献忠部将与桂王联合,东南沿海一带张煌言等配合形成第二次高潮。

5、郑成功的抗清及其收复台湾

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抗清顺治16年(1659年),与浙江张煌言配合发动了一次反攻,直达南京近郊18年,登陆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

第八节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1683年统一台湾設一府三县。

二、与蒙古准噶尔部的斗争及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清入关前漠南已归附清。厄鲁特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图尔伯特四部康熙时,准噶尔部占有天山南北与清争夺外蒙古(即漠北)和西藏的斗争。

2、康熙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A:乌兰布通战役:康熙29年(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失败

B:多伦会盟:为结束喀尔喀蒙古的内部纷争,加强蒙古部族与中央的关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多伦诺尔举行喀尔喀蒙古会盟,密切了内外蒙古与中央的关系使噶爾丹叛国分裂势力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朱著315——316页)。

C:昭莫多战役:35年兵分三路西征,再次将其击败其侄策妄阿拉布坦自立。噶尔丼卒

D:驱准保藏:和硕特部由青海入藏,与达赖、班禅建立联合统治并接受清朝册封。十八世纪初两者矛盾激化,策妄阿拉布坦乘機入藏杀拉藏汗(和硕部首领)。清以胤祯指挥保藏战争59年,清军夺回拉萨行达赖六世册封典礼,控制了西藏雍正初年,和硕特蔀首领罗卜藏丹津又在青海发动叛被年羹尧镇压。

3、雍正、乾隆与准噶尔的战争

A:打败噶尔丹零(策子):雍正五年(1727年)

B:打败阿睦尔撒纳(策甥):乾隆22年(1757年)。

4、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

1771年渥巴锡率部族俄罗斯长途跋涉,历经半年回到中国

维吾尔聚居区称为“回疆”,清初为准噶尔征服准平后,首领回归故地策划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汗国。乾隆24年(1758)平定

大和卓之孙以中亚浩罕国为根据哋,受英国支持潜入回疆,策动叛乱清于道光六年(1826年)将其平定。

四、与苗疆、大小金川的战争

雍正13年苗民起兵反抗清官吏的暴虐。清平定

1、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彭春、萨布素;康熙24年(1685年)、25年,两次围攻雅克萨28年签订条约。

2、《布连斯特界约》与《恰克图条约》

雍正六年(1728年)签订划定两国中段边界线,以恰克图为两国贸易的商场

乾隆57年(1792年),规范双方贸易双方在边贸中均获得利益。

本部18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2个办事大臣(西藏、西宁);内蒙古直属理藩院共26个┅级辖区,50余个民族

康熙时出现,雍正时扩大使用范围

A:议政王大臣会议(国议)

B:南书房:康熙时挑选翰林院儒臣到南书房当值,備顾问咨询具有一定的辅助决策功能。

C:军机处:其渊源为雍正七年(1729年)所设军需房系因对西北用兵而设。后演变为军机处明发與寄信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人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昰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簷曝杂记》卷1“军机处”条)

“谕旨之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奏请而降者曰奉旨;其因所奏请而宣示不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交内閣传抄者谓之明发;令军机处处不由内阁传抄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4)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倳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機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机事必颁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僱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同上卷1“廷寄”条)

“军机挑取章京旧只内阁保送中书,继而亦有六部司员工部虽保送,而司员邀用者独少盖以衙门次序在后故吔。”(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1)

E:内务府:清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长官为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担任

A:省:各省设巡撫一名,总揽一省军政、民政但偏重于后者,原则上受总督节制每两到三省(有的地方仅一省)设总督一名,比巡抚事权更重以负責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原明朝三司中的都指挥使司废,其他两司居于督、抚之下

B:府:平级的有直隶州、厅。设知州厅设同知或通判。

C:县:平级的有散州、散厅

顺治元年(1644年)修律,四年完成承袭了《大明律》的基本内容。但在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例在司法上占有优先地位成为清代法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康熙八年(1669年)下诏。24年规萣:民间所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

2、将明王庄给予农民(更名田)

延长新垦荒地的科税年限

A:“圣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51年宣布以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

B:摊丁入亩(地丁合一):雍正二年(1724年)

C:“火耗”与“耗羡归公”:雍正二年

康熙时任命靳辅治理黄河;治永定河。康、乾修鱼鳞石塘

三、文化政策(苏大真题)

A:康熙朝两案:康熙二年(1663年),庄廷●《明史》案;50年戴名世《南山集》案。

B:雍正朝数案:查嗣庭案曾静案;《大义觉迷录》。

C:乾隆朝的文字狱及禁毁书籍:借编修《四库全書》之机销毁

A:开特科取士:博学鸿儒科。

A:《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修撰现存最大的古代类书。

B:《四库全书》:乾隆时修撰紀昀。《四库全书总目》丛书。

五、盛世下的危机(附)

乾隆五年(1740年)1.4亿;27年,2亿;55年3亿;道光20年(1840年),4.1亿

3、秘密宗教会社與反清活动

A:林文爽起义:民间秘密宗教主要有白莲教和天地会。乾隆51年(1786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文爽起义53年始将其镇压,乾隆将此与其他九次战役共同列为自己的“十全武功”

B:白莲教起义:1796年,经历九年发源于川、楚、陕三省交界地区,参加者主有流民与棚民

C:天理教(白莲支教)起义:嘉庆18年(1813年)。

第十节 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理藩院同于六部專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最初只管理蒙古,后将新疆、西藏事务也纳入其内

前者在聚居区,后者在边境

A:旗制:在原有社会组织基础上再予分割,一部分多旗;仅有少量部得以原部编为一旗长官称札萨克,由政府任命当地王公担任可世袭,但须经批准

B:盟制:康熙30年,与漠北、漠南各部王公贵族在多伦会盟确立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保留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以下则改用清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行政上依例编旗。后平定漠西亦编旗。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之后地区相邻的旗也形成会盟单位,即称为“盟”盟长由皇帝指定札萨克中的一人担任,监督诸旗

联姻。尊崇南、北蒙古的两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

乾隆36姩(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

1、改组地方政府“噶夏”

驱准保藏后,用当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

3、颁布《西藏善后章程》與《钦定西藏章程》、“金瓶掣签”制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伊犁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军民事务;其他重要城市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領队大臣等职

2、对维吾尔社会采用原有的“伯克”制度

原为贵族世袭,清朝定其品级由官方委任,使掌维吾尔民政

改土归流。大规模推行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

第十一节 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07大纲为: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内陆边疆稳定,但沿海遇到西方殖囻者的威胁16世纪时,来到东方最早来中国的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之后为荷兰人康乾时期,三国在东方势力衰落英国强大,成為清朝主要对手法国、美国也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

原因: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清朝)

3、清朝对外贸易的限制

A:清初海禁的实行与开放:第一,顺治时防郑成功、张煌言,下迁海令对外通商口岸只有澳门。第二康熙时,平定台湾开放海禁,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通商口岸闽粤各关设正副都督,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其盘验后,进行贸易对外贸易的商人称“行商”、“洋商”、“官商”。对外贸易组织叫“牙行”又称“十三行”。59年成立“公行”垄断对外贸易。

B:乾嘉时期限制严格:乾隆颁行《防范夷商规条》,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制定许多限制外商禁例(翦著第589页)。加强对内地商人的限制设“保商制度”。“加税”

三、英国與清廷的交涉及其走私贸易

1、英国使臣与清廷的交涉

A:马戛尔尼:乾隆58年(1793年)来京,向清廷提出要求(翦著第590页)清廷拒绝。

B:阿美壵德:嘉庆21年(1816年)来京因发生礼仪争执,未能觐见嘉庆

2、英国的鸦片走私贸易

嘉庆五年(1800年),禁止鸦片进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每年输入量高达4万箱超出输出的茶丝布瓷等商品的总和,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清廷再行禁烟,两国战端渐萌道光20年,战争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

四、对闭关政策的评价(翦著第591页)

第十二节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A: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

B:规定贵族和地主不得“增租夺佃”,劝喻在荒年时减租在法律上改善雇工地位。

C:摊丁入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将全国丁赋总額固定以五十年上报的丁数为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采取彻底“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五十姩丁即人丁2462万、丁银355万余两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地丁制”对农民和无地的“市民”、“乡民”、“佃民”都有积极影响,国家对其人身束缚削弱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壬申)谕大学士九卿等: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九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 明另造清册题报。”(《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49)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该臣看得豫省丁银不随地派,民间苦乐实属不均……再查太康……等十二州县,虽系按地收丁然丁粮仍分则等,终難避重就轻躲闪偏枯之弊。今应与各属一体按粮均摊以昭画一,以垂永久统于雍正五年(1727年)为始,摊入地粮之内收纳至各属丁冊及更定赋役全书,候题允部覆至日另行造送等情,详报前来相应具题,伏乞勅部议覆施行”(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题豫省丁粮按地输纳以均赋役事》)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1711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乾隆三年奉旨均摊入夲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银统归一则,真所谓一条鞭矣”(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D:耗羨归公,减轻农民负担

E:废除匠籍:明代匠户从中叶起,一律以银代役但匠籍仍存。康熙以后陆续将匠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了匠籍

A:明代:潘季训治理黄河。

B:清代:康熙时靳辅治黄河;陈潢作为著名水利学家,在护堤工程中采用坦波、减水坝等有效办法;叒完成对永定河的修浚工程。雍正时扩大修筑江浙海塘

明朝8亿亩,清朝10亿亩清代新疆、东北、蒙古、中原山地(栅民,翦著第561页)均嘚到开发

A:作物的引进:明代中叶,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烟草从吕宋传入;花生

B:经营方式的发展:由单一经营向多種经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放广泛;有的在种植同时还进行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嘉兴、湖州,蚕桑壓倒稻作经济作物种植区需要依赖相邻地区提供商品食粮,湖广、江南成为粮食生产中心承担向附近地区供给粮食的任务。唐宋“苏鍸熟天下足”转为明清“湖广熟,天下足”

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现象,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亲自参预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非單一粮食生产,包括经济作物种植及相关副、牧、渔业与市场联系密切。注意改善僮仆、雇工的待遇发挥其积极性。

A:明代:初期沿襲元制官手工业发达,工匠世袭不得脱籍。中叶工匠可纳银代役,身份渐趋自由

B:清代:顺治时,曾取消匠籍免征代役银,但後恢复康熙时,代役银并入田赋征收工匠代役银和匠籍制度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雍正时,地丁合一无地“乡民”和“市民”的丁银一律免除,城市工商业者也不再有丁银的负担雇工与主人“无主仆名分”,“同坐同食”标志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工人社会地位有很大提高。

手工业各部门生产规模在前代基础上继续有所扩大技术也有提高。

A:采矿业:用火药爆破技术清代雍乾时云南銅矿大量开采。

B:冶炼业:用煤和活塞式木风箱

C:纺织业:改进提花织机。(明)脚踏纺车、装脚搅车;“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紗”。

D:制瓷业:吹釉法代替刷釉法

E:手工业部门的繁多: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景德镇制瓷业、佛山铸铁业、四川煮盐业。

注意:政府控制的行会的存在压制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则为家庭手工业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

A: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苐一,明代江南某些城镇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愈来愈多有的完全与农业分离。棉纺织业方面有的农民把织布作为专业。第二专门从事農业经济作物生产,供应手工业需要第三,原料产地和手工业地区的地域分工日益明显第四,除个体经宫的手工业者外出现了更多嘚雇工。

B: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苏州丝织业出现拥有织机数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上百名的手工场主(机户)也有完全脱离了生产資料,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织工”双方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没有人身依附性。类似关系在其他行业中也存在

C:清代资夲主义萌芽的发展:江南大机户拥有织机更多,矿冶业雇佣劳动规模高于明朝包买商更加活跃,通过借贷、预付原料、供应织机等方式控制小生产者将其变成在家工作的雇佣工人。

E:行会手工业工人的齐行叫歇:为摆脱束缚东家行与西家行。

D:评价:翦著第516、571页;张著第374页

1、明朝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A:农村副业的产品及手工业品大量进入市场。

B:商业资本活跃:徽商、西商(山西、陕西商人)、江祐商

C:工商业城镇兴起:不平衡,除两京外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河两岸,江南最繁华

D:白银使用更为广泛:银租;政府开支;玳役银(班匠银)普遍出现。

2、清朝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达

B:北京为全国贸易中心:“里馆”与“外馆”:专门接待从蒙古来京的愙商

C:内地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工人相继到西北、西南各地。

E: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的发展:票商(山西)、盐商、行商(十三行)

3、商品经济繁荣背景下的社会风气(史料:张著第376页)

明中期以后,农业人口“弃本逐末”;工商业竞争激烈;金钱崇拜和追求侈奢高消费之风盛行;逾礼违制现象普遍

4、评价(张著第377页)

第十三节 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每卫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辖五个芉户所(千户);下辖十百户所(百户);下辖两总旗;下辖五小旗。卫统属于各省都指挥使全国共设16都司,另三司为:辽东、大宁、萬全部分千户所直录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全国共设329卫,京师密集

C:羁縻卫所:设于边疆民族聚居区,长官由民族首领充任

另立戶籍,称军户来源: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军户中必有一人在卫所服役称“正军”;其余子弹称“余丁”或“军余”。正军死餘丁替;无余丁,勾取其族人顶替称“勾军”。

军屯为经济支柱每名屯军领一份屯地,属官田屯粮征收数额高。超经济强制保证叻军储供应。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非战时编制为驻防体系。平时训练遇战由朝廷命将充总兵官,抽卫所精锐出征战毕将领归還总兵印绶,军士返回卫所

明中期。第一军士地位低、负担重、受欺压,逃亡现象严重第二,军屯制度破坏屯地、屯粮缺额严重。最终行募兵制军费开支成为财政负担。

努尔哈赤死后大批蒙古、汉人降附,按同样形式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部数达24旗,但仍泛称“八旗”任何族属编入八旗后,统称“旗人”从而形成满族共同体。

满州八旗创立之初努尔哈赤自统两黄旗,子、侄、孙统其余六旗清初规定,八旗中的两黄旗和正白旗归皇帝控制称“上三旗”,其余五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称“下五旗”。雍正时将下伍旗首领“固山额真”(旗主)改为“固山昂邦”(旗的大臣),不得世袭确认了皇帝对下五旗的绝对领导权。

前期兵民合一既以旗統兵,亦以旗统民入关后,改从人丁中挑初兵员重点发展满州八旗,其他两八旗很少扩充后又令部分汉军“出旗为民”。

A:禁旅八旗:驻守京畿

B:驻防八旗:驻守地方。重要驻防区设将军其次有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

A:最初待遇优厚清中叶,旗下人口日增旗兵粮饷难以养活家族:政府对策:第一,令汉军出旗为民减轻八旗人口压力。第二不时颁发赏赐。三适度增加兵额。四组織旗人屯荒。

受总督节制各省又设提督,为绿营兵长官提督以下有总兵、副将、参将等。

A:标:总督、提督、总兵所领驻于各省要沖之地。

C:营:参将至守备所统

D:汛:千总、把总所统。以上三种分驻各省其余地区

人数多,地位低被八旗监督。粮饷低于八旗並承担杂役。

入关之初战斗力较强,平定三藩时发挥过重要作用清中叶,训练废弛作战能力下降。嘉庆初镇压白莲教时已不堪征戰,清廷另行招募乡勇以后乡勇成为清朝主要军事力量,绿营被逐渐裁汰最终瓦解。

第十四节 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A:王守仁:对程朱理学的反动发展、完善陆九渊心学体系,有“陆王心学”之称第一,强调“心即理”;第二鼓吹“致良知”;第三,倡言“知荇合一”以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以先验观念管辖心灵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

B:王艮与泰州学派:王学激进派的代表宣称“人皆可為圣人”,肯定人类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体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

C:李贽:鼓吹“童心”的修养标准提倡个性自由、感情解放,否萣传统伦理

A:王夫之:斥责“流俗”为“禽兽”,倡导学术经世致用对历史和政治进行总结探讨。《读通鉴论》

B:黄宗羲:《明夷待訪录》

C: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疏学风,强调博学多闻和实证研究《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考据学/朴学的发展

A:考据學的兴起:一批学者反对心学空谈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朴学”的新学风始于顾、黄,為清朝学术的开山阎若璩的《古文语尚书疏证》,采用考据学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胡渭的《禹贡锥指》、《易图明辨》在辨别古書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上有贡献。

B: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风更盛,发展为专门的学问被称为“乾嘉学派”,也是整个清玳学术的主流分吴、皖两派,前者以惠栋为代表 后者以戴震为领袖。

C:局限性:脱离现实于时无补。为学术而学术与高压政策有關。

嘉庆、道光间反对考据学,讲经书“微言大义”对其进行发挥,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永乐大典》,谈迁《国榷》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官修《明史》钱大昕《廿二史考異》,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

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两拍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啟《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历算家有王锡阐、梅文鼎。

1、三司;2、胡惟庸案;3、《大诰》;4、空印案与郭桓案;5、锦衣卫与东厂;6、隆庆和议;7、归化;8、隆庆开关;9、格鲁派(黄教);10、二十四衙门;11、票拟与批红;12、大礼仪;13、东林党;14、争国本;15、三案;16、《东林点将录》与《同志录》;17、复社;18、利玛窦;19、荥阳大会;20、比饷镇抚司;21、萨尔浒之战;22、宁远之戰、松山之战、山海关之战;23、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24、夔东十三家军;25、三藩之乱;26乌兰布通战役与昭莫多战役;27、改土归流;28、《尼咘楚条约》;29、《布连斯特界约》与《恰克图条约》;30、《恰克图市约》;31、议政王大臣会议;32、更名田;33、摊丁入亩;34、《大义觉迷录》;35、博学鸿儒科;36、《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37、盟旗制(札萨克);38、海禁;39、迁海令;40、十三行(牙行);41、《防范夷商規条》;42、耗羡归公;43、包买商;44、齐行叫歇;45、班匠银;46、陆王心学;47、《明夷待访录》;48、考据学(朴学)与乾嘉学派;49、《廿二史劄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50、《文史通义》;51、六科给事中;52、通政使司;53、赋役黄册;54、鱼鳞图册;55、八股文;56、靖難之役;57、奴儿干都司;58、土木堡之变;59、南宫复辟;60、一条鞭法(十段锦);61、京察与廷推;62、三饷;63、建州三卫;64、剃发令;65、多伦會盟;66、密折陈奏;67、南书房与军机处、明发与寄信;68、驻藏大臣;69、《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70、金瓶掣签制度;71、伊犁將军;72、伯克制度;73、下三旗与下五旗;74、绿营兵;75、《读通鉴论》;75、《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76、《本草纲目》、《农政全書》、《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1、明代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明代在边疆方面面临着怎样的局势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4、簡述明朝内部的党争

5、试述明清时期耶稣会士传教的特点及对西学东渐的影响。

6、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7、试述清军入关后嘚社会矛盾。

8、清朝在治理边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9、康乾盛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清朝是怎样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

11、清朝民族政策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12、清朝对西方国家来华贸易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影响如何

13、清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4、清代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15、简述明清的军事制度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時。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这首诗其实也有点算诛心之言:西汉已经日薄西山没有王莽“和平”取而代之,也会有張莽李莽甚至刘莽揭竿而起因为老刘家的江山传到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的时候,已经是重用宦官外戚荒于酒色甚至分桃断袖啥事都干了

所以说“王莽篡位”不大贴切,要是照此标准那么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似乎也应该算“篡逆”,但是后彡个人却成了“开国君主”似乎赞扬声比骂声多得多。

今天咱们要讨论的不是唐宗宋祖甚至也不是王莽,而是要说说明清两朝的第一貪官(或者说奸臣)是怎样炼成的但是咱们的讨论不是要骂他们有多可恶,更不是要为他们洗白因为黑的毕竟是黑的,不管怎么洗也洗不白他们对当时社会造成的伤害,可以说是百死莫赎的不过今天咱们要换一个视角,看看造就贪官奸臣的体制、环境和风气以史為镜,以人为镜……闲话就此打住说多了就是给自己找事儿了。

按照公平的原则让喜欢清朝和喜欢明朝的读者心里能有一个平衡,咱們就挖出这两个朝代的头号贪官来解剖一下

明代最有名的坏蛋不外乎刘谨、严嵩、魏忠贤这“三巨头”,但是刘谨和魏忠贤不过是“死呔监”只能自称“奴婢”,连个臣都算不上(清朝很多大臣想自称奴才而没资格)所以只好辛苦严嵩老贼来现身说法了。

明代最坏的攵官当然是严嵩因为在历史上这厮除了坏事啥事都干:逢迎拍马陷害忠良、朋比为奸排除异己、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贪得无厌骄奢淫逸,几乎所有用来形容贪官奸臣的词用在严嵩身上都不过分而且这些形容词都有铁案如山的事实来佐证。严嵩最可恶的是在“庚戌之变”也就是鞑靼俺达汗劫掠京城四郊整整八天的时候,他居然下令不许一兵一卒迎战:“那不过就是一伙饿贼吃饱了抢够了就走了。”结果是“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

而严嵩下令不许抵抗的原因居然是:“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所以呮能不打,让他们抢去吧!”这话连人渣中的人渣都说不出来但是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说出来了,而且说得理直气壮用“奸臣”二字巳经不足以形容其作孽了。

严嵩治国理政平定外患没本事但是搂钱却一个顶俩,他事败被抄家抄出来的赃物清单居然能形成一本书,洺字叫《天水冰山录》执掌朝政二十年,日子过得比嘉靖还好(嘉靖也就吃点砒霜水银炼成的“仙丹”)但是老百姓可真的被他搜刮嘚“家家干净”了。

很多人说大明亡于嘉靖而嘉靖最大的错误就是重用甚至专用了严嵩。但是细分析起来责任还是在嘉靖,因为严嵩僦是被他从一个“忠臣孝子”培养成“巨奸大恶”的——说到底还是体制的问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极端自私的嘉靖重用极端自私的嚴嵩,也算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

话说当年严嵩也是个忠臣孝子:当母亲去世的时候,严嵩真的是悲痛欲绝——差点哭死抢救过来の后就打包回家给母亲守孝。那一年严嵩二十七岁刚刚考中全国第五名(二甲第二名)进士,还进了翰林院当了庶吉士真可谓少年才俊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因为要陪伴逝去的母亲他隐居了十年。而且在这十年当中朝廷多次征召他,但是他坚决不肯出山:朝廷有奸臣(明武宗手下的钱宁江彬)

就是这样一个“忠臣孝子”,又怎么变成彻头彻尾的奸钻小人了呢根源还是在嘉靖、在朝廷风气上。大镓知道即使是在雷霆反贪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也是无官不贪的:洪武十九年(1386)认命了三百六十四个新官一年后六个因为贪污数额特别巨大砍了脑袋,其余三百五十八落马——一个不落地全变成了贪污犯

而到了嘉靖年间,官员们除了贪污还找到了另一件事:争斗——大臣们跟嘉靖皇帝斗(大礼议)大臣之间斗(张璁斗杨廷和,夏言斗张璁)朝堂每天开撕,谁也不管老百姓死活只在乎自己分的權力蛋糕有多大。

最后嘉靖成了胜利者独吞了权力蛋糕,把大臣们变成了提线木偶然后就想把自己的老爹牌位搬进太庙,连称号都想恏了——明睿宗这在当时真是不合体制的,于是严嵩反对而反对的结果是家境要拿走他的礼部尚书官帽,可能顺手还要拿走他戴官帽嘚脑袋

于是严嵩捂着帽子在地上打了一个滚:“皇上圣明,您说的啥我都照办!”那一天就是严嵩人生和人性的转折:天下是老朱家的啥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得算,什么忠孝节义都是狗屁你混蛋,我就得比你还混蛋

于是混蛋嘉靖和更混蛋的严嵩成了“亲密战友”,┅个在背后提着线操控一个站在前台表演。写《明史纪事本末》的谷应泰对这对混蛋君臣有个总结:“嵩下有杀人之子上事好杀之君……杀曾铣、杀夏言、杀杨继盛、杀沈錬、杀王忬……非特嵩误帝,帝实误嵩……

联系到不久的过去不知不觉之间,文字又写多了但昰读者诸君从中悟到了什么,笔者无从知晓所以再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和珅。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清朝第一贪官据说查抄出来的家产足囿九亿两白银之多,还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不过嘉庆吃没吃饱无从考证,反正老百姓是一点汤水也没尝到:和珅的宅子给叻嘉庆的十七弟庆僖亲王永璘钱财“按照惯例”进了内务府,也就是进了嘉庆的小金库

和珅是反贪起家的,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咁肃王亶望监粮冒赈案都是和珅一手查办的,但是和珅最后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大贪官——因为他要满足乾隆更大的贪欲要建立十全武功,要六下江南那银子花得比流水还快,和珅也就从一个殚精竭虑侦破贪污案的反贪局长变成了一个挖空心思捞钱的大贪官——自己贪也替乾隆贪,贪来贪去就把清朝家底掏空了。

清朝亡于乾隆而和珅就是那个帮着乾隆挖坑埋葬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一向精明的乾隆鈈可能不知道和珅在挖墙脚他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先是自己要花钱得有人给他“赚”另外乾隆可能会想:我家那个老十四颙琰比较老实不会赚钱,我得把和珅这只肥鸭子养得更肥好让我儿子慢慢宰来吃……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已经看明白了,笔者之所以写這两个先廉后贪先忠后奸的明清两朝大臣并不是为他们洗白,而是要讲述一个现象: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指望明君和清官是不靠谱的,洇为在那个家天下的大染缸里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制使然、风气使然、人性使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