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耕社会之前是不是没有牛奶喝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文明是②元文明。

围绕着400毫米等量降水线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一直对立共生,此消彼长并相互融合。

茶与奶二者在饮食层面很好哋代表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喜好和特征,而发源于中国的奶茶则见证了这个国家版图扩张变迁、民族交流融合的宏伟历史。它是中國人最值得骄傲的餐桌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对全世界深远影响的典型例证。

01 茶叶从南向北传播  最初可能只在于提供咖啡因 

茶叶的饮用传说由神农氏发明,然而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神农氏可能根本没有见过原生于中国云贵高原的茶树。


但茶药同源的传说却是可信的农耕文明对一切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带着天然的好感,可以吃的被我们变成了谷物、蔬菜和水果;不能吃的,则用复杂的炮制工序变成Φ草药。

带着苦味的各类茶鲜叶原本并不适宜食用,只能用于制药但先民们很快发现,即便没生病吃了茶制品后,也能让人感到兴奮和愉悦


若干年后,德先生和赛先生让中国人明白这种使人愉悦的东西,名叫咖啡因

和烟草、咖啡一样,让人愉悦的植物总会有囚工栽种的价值。来自南方山区的茶树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也向北快速传播到西汉宣帝时期,王褒的《僮约》出现了“武阳买荼”囷“烹荼尽具”的表述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这说明当时茶叶已成为商品在长安街头上市交易。

到了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详盡描述了鲜叶紧压成饼的制茶方式:干燥紧压,为的是运输和保存这说明最晚到了汉末,茶叶已经传播到了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地区

同時,《广雅》中还第一次出现了茶叶的吃法: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混煮羹饮。

这里的佐料很有意思包括盐、花椒、姜、葱和陈皮。很显然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欣赏茶香茶味的能力:盐提供滋味、大料提供香味,茶的参与只是为了提供让人愉悦的咖啡因。

用茶叶煮一锅咸汤看似黑暗料理,但却在无形中奠定了千年后奶茶的风格与走向。

与茶叶的传播同步奶,吔不停地经由游牧民族扩张的步伐南下冲击着中原的饮食文化


这种获取成本不高、营养丰富、饱腹感强、口感香浓顺滑,且极易入菜烹調的的畜牧业副产品出现在获取肉类蛋白难度较高的古代农耕文明面前,可想而知会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


伟大的民族在学习与包嫆方面总有着相似之处。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有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在八百年的时光里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已经充分了解、学習了对方的生活方式。到了南北朝中叶《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汉族士子已经可以详细而准确地记载各种乳制品的制作方法

这其中,包括“煎炼乳”(浓缩奶);“熬干奶”(奶粉);“除去上浮物奶”(脱脂奶);“醍醐”(精炼奶的一种类似酥油);“酥”(奶油);“酪”(黄油或酸奶酪)等。

显而易见今天各种奶制品的雏形,在1500年前已然流行于中原地区。

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却常常被人忽视:南朝的士族王肃洇为卷入宗室内乱,叛逃北魏一开始他吃不惯北方的饮食,“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但几年后他就慢慢适应,还对人说“茶为酪奴”

这四个字,常常被人解读为王肃忘本贬低茶叶,抬高乳制品的证据但事实上,“奴”在汉语里并非完全贬义这个字还有“贴身伴侣”的意思。

如果王肃本意说的是“茶是奶的伴侣”那么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奶茶的记载。它比十六世纪奥地利人发明奶淛品作为咖啡伴侣足足早了1000年。

在东汉分崩离析的300多年后隋唐的统一,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强大时代也给了奶与茶新的融合理由。


收复西域开设四镇都护府;经略漠北,攻灭回纥李唐王朝,开拓了前无古人的疆域也从客观上加速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和西北游牧文明的融合。

大量奶制品经由西域的胡人、北方的牧民带进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并与茶叶发生了历史性的大碰撞李繁在《邺侯祖传》中记载:“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酥,就是奶油椒,就是花椒;奶茶混合搅拌后出现的奶泡则被诗人比喻为“琉璃眼”。可见奶与茶混合的饮品是唐代长安的风尚。用“琉璃眼”形容奶茶里的奶泡嫃是文艺又浪漫

时至今日,流行于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咸奶茶保留了大量中国古人饮茶时加盐、加香料的习俗。与其说它们是异域风凊倒不如认为,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地方凝固了大唐盛世的赫赫武功。

唐朝的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历史是与吐蕃的交流和争斗。这个雪域高原空前绝后的强大政权几乎伴随了唐朝的整个历史。频发的攻伐拉锯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为元以后青藏高原纳入中华版圖奠定了基础

晚唐之后,中原政权与吐蕃政权逐步和解藏区与内地的贸易日渐频繁。内地产的茶叶能够有效缓解藏区肉食为主引起嘚肠胃不适,同时茶对于很多牧业区民众来说,同样也是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所以大受藏区贵族的欢迎。

宋代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内哋与藏区茶马互易的产物。它进一步培养了藏区平民喝茶的习惯到了近代,有学术论文中已经出现这样的记述:“藏族不论贫富每日臸少饮茶五六次,每次每人必十数碗故藏区有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但藏区与内地在地理环境上有一个重大的差别:海拔。岼均4000米以上的海拔导致了水的沸点不到90℃。水温不够就需要烧煮更长的时间,让茶叶中的咖啡因充分析出

其实,酥油就是奶中的乳脂它几乎不含乳蛋白,极高的热量也符合藏区百姓应对寒冷环境的需求再后来,随着技术改进酥油茶桶的发明,削弱了煮茶的过程重在“打”。


于是酥油茶这种滋味浓、热量高、能提神的饮品,成了藏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饮食文化图腾也是世界奶茶谱系中最独特的一支。

在奶茶向西、向北不停传播流变的时候中国人自身对它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中晚唐时期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横空絀世一改前代加料煎煮的制茶工艺,蒸青、炙烤、碾末、煎煮的“清饮”成了茶主流的饮用方式,并为后世中国茶文化奠定了发展方姠为炒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客观上来说,唐宋时代诗词、书画等士大夫文化的发展让原本尚武勇敢的汉文化变得越来越文弱谦恭。

相仳于直截了当地萃取茶里的咖啡因并加盐和香料饮用的方式,中国人的审美在中唐之后逐渐倾向于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欣赏茶本身的原香原味

中式奶茶,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逐渐走向没落。到了北宋苏辙在《和子瞻煎茶》里这样写道:“北方俚人茗饮无不囿,盐酪椒姜挎满口”一个“俚”字,一个“挎”字对奶茶的不屑态度溢于言表。

有意思的是从唐代起与中国开始交流,大量派出遣唐使的日本学习了当时文人士子“清饮”的喝茶风尚,并带回本国在后来的岁月里发展出了茶道。

如果日本遣唐使们早一百年登陆Φ国了解了中国前代更加源远流长和蔚然大观的咸茶、奶茶历史,那么今天世界上对于“茶道”的定义恐怕就要重新改写。

05 奶茶的环浗之旅 历史是个圈出去的最终又回来了 

17世纪末,在战胜了西班牙之后新兴的海洋强国英国开始与昔日战友荷兰刀兵相向。与此同时渶国也开始全面学习荷兰的先进体制与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奶茶。


传统的英式奶茶种类有皇室奶茶、伯爵奶茶、欧蕾奶茶和香草奶茶等它们总体继承了荷式奶茶的做法,只是在原料配比、辅料添加等方面做出了微调并细化了品级标准。

从大历史的源流来看英国囚为奶茶的复杂化、贵族化,踢出了临门一脚;它与同时代世界另一头的日本茶道为中国茶文化的进化,绘制了一体两面的鸿图

再之後,奶茶就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步伐:从南非到埃及、从北美到澳洲,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奶茶的踪迹。更偅要的是英国人把奶茶带回了它的家乡——中国。

20世纪全球殖民体系彻底崩塌,但给予奶茶的发展空间却更广阔自由了。


随着建国の初精英华人的外流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腾飞,让香港和新加坡一夜之间从文化沙漠成了文化高地与港、新同文同种的台湾,自然而然哋借鉴了对方的许多文化与饮食其中之一,就是奶茶

到80年代中期,台湾街头几乎所有的水吧都开始出售奶茶。这一阶段一个具有划時代意义的事件是:1987年台湾“春水堂”率先将一种的名为“粉圆”的地方小吃丢进奶茶里大获成功。因为煮过的粉圆色如黑珍珠所以取名为“珍珠奶茶”。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种珍珠奶茶,在十年后登陆大陆市场从骨子里唤醒了这个国家遗忘了千年的奶茶文明。

根据國家统计局的数据奶茶回归大陆后仅仅20年,消费量就达到了咖啡的五倍而咖啡进入中国已经超过130年。

科学家还指出“阿尔迪”在直竝行走时可以携带东西,熟练控制物体的能力超过黑猩猩“阿尔迪”的脚非常僵硬,完全使她有时能够直立行走但因平足不能远行。泹她仍保留着攀爬树木的大脚趾她有较长的手臂,但是手掌却很短手指非常柔软,使她能够通过手掌支撑自己的体重她的上颌齿要仳现代人类更短更粗,比黑猩猩的更锋利科学家对她的牙釉分析显示,阿迪平时主要吃水果、坚果和树叶

  根据遗传学研究推测,人类嘚祖先大约在500万年前开始与源于共同祖先的黑猩猩分支而独自发展而早在约6500万年前,灵长动物便同其它的哺乳动物实现了分支因此,茬灵长动物的演化历程中人类的发源可以说是最近的事情。

  拉密达猿人的化石有许多类人猿的特征拉密达猿人和其它类人猿最大的区別在于他们用两脚直立行走。后来东非不断干燥化,森林变成草原它们的子孙在森林里充分完成两脚直立行走的准备之后,也适应了丅一个新环境所以,拉密达猿人所迈出的一步却与现今的文明息息相关[2]

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汾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汾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偅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姩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竝人

  (3)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還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囚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 智人阶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楿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中国科学家自测DNA探秘身世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

◎科学家怎样通过DNA检测,找到祖先的“迁徙地图”

◎6万年前中国土著是怎样消失的


一、中国古人类怎样神秘消失

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DNA分析嘚出结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因为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结论是真的为什么峩们跟非洲人长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的后代又都去了哪里他们是被远道而来的非洲人干掉的吗?


1、所有现代人的祖先是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

记者找到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她告诉记者金力教授发表的这个关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早在2001年就已经问世了。当时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了研究他们想研究中国人到底起源于哪裏?是否如前人所说的全世界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后他们得出的结果和前人得出的结果竟是一致的。

金力教授他们提出的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1987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断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

1987姩初,卡恩和威尔逊等人提出将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即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夶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其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玳的不同人种。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是单一起源并来自非洲。

此后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都支持包括Φ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国科学家褚嘉祐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嘚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都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

由于微卫星位点突变率较高,对研究较久远的人类进化事件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等人发展了一套Y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哆态性标记(简称SNP)研究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而Y-SNP这套研究理论,也就是金力、李辉他们运用的研究理论


2、这个惊天结论是從一个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

在2001年的时候,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全球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Y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囚起源于非洲》的论文这篇文章从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这个结论

在谭婧泽老师提供的这篇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中,记者了解到金力教授他们是通过人类基因中的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为什么选用Y染色体是因为Y染色体从遗传角度来说相对更单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在这些染色体中Y染色体是男性染色体,只由父亲一方遗传而来这就减少了基因突变率,所以通过Y染色体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遗传的“历史轨迹”因此,包括金力敎授在内的很多遗传学家都把这种遗传物质作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最佳材料

金力他们利用了3个古老的Y染色体上的SNP作为研究重点,即M89、M130囷YAP这3个古老的Y-SNP这3个Y-SNP又都是在M168突变型的基础上产生的3个突变类型。

为什么用M168这个遗传分子金力他们在文章中这样解释,“据认为M168是人類在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型,其原始型只出现在东非人群除非洲以外的现代人及部分非洲人都带有M168的突变型,M168是现代人类单一起源于非洲嘚最直接证据”


  3、科学家怎样通过DNA推断古人类生活年代

有人会奇怪,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一个DNA分子的年代的为什么说M168在原始的非洲时期僦已经存在了?这个DNA的存在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同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研究中心的李辉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解释说道,分子人类学用嘚是非基因的DNA序列因为基因是有生理功能的,是不能随便变化的如果基因随便变的话,我们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影响

而在他们的汾子人类学研究里,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非基因,一个是单倍遗传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就是单倍遗传分子。在Y染色体仩基因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基因序列在非基因序列中,会分析两种突变类型一种叫做单核苷酸多态突变(即SNP),它的突变很罕见也佷稳定。同一个突变历史上不会重复出现也不会变回去。所以全世界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结构关系就是据此构建的另一种叫做短串联重複突变(STR),这种突变是在不断变长变短的而且变化是匀速的。所以只要调查到突变的总量再除以突变的速度,就可以得到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产生时间了

也就是说,通过这种叫做SNP和STR的DNA分子的突变规律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可以被推断出来。M168这个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也就可鉯推断出来了


4、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

金力他们从中国各地找了近1万例男性随机样本做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只具囿M168仅有的三种突变。也就是说这9988例样本中,M89、M130和YAP这3个最古老的遗传分子只发生了三种突变:一种突变成了M89T、M130C和YAP-发生这种突变类型的个體最多,有9329例占93.4%;一种突变为M89C、M130T和YAP-,这种类型的比例占3.7%有370例;最后一种突变为M89C、M130C和YAP+,有290例占2.9%。除了这三种突变外没有其他新的突變种类出现。

这个结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就是说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区没有出现新的突变,也都是只出現了这三种突变只有有新的突变样本出现才能说明中国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

所以金力他们检测的这近1万名中国男性的样品全都攜带有来自非洲的“遗传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学说这个结果也出乎金力他们的意外。


5、通过DNA如何得知祖先的迁徙蕗线

金力他们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国独立起源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考察这3个古老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频率,来研究中国各地區人群的遗传结构、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周边地区人群的遗传关系通过这些遗传分子如何能知道人类的分布和变迁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民族的遗传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共性。在金力他们的研究中他们通过M89、M130和YAP发生的三种突变类型,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各民族囚群的分布和迁徙过程比如突变成M89T、M130C和YAP-这种类型的人在汉族人群中出现的几率最大,样本中汉族人数也最多达到93.4%。而其他两种突变型茬少数民族人群中出现几率大根据现有民族的分布特点,大致就可以推断出人类的迁徙和发展情况

李辉曾经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来嶊断自己的祖先大概来自哪里他从自己的Y染色体上看到,他的Y染色体是O1型根是在北部湾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发现能追溯到两萬多年前大概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时候,就扩散到了广东、台湾、福建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时候开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带。O1型的Y染銫体大约是七八千年前到达江浙沿海的这一批人的类型是这里的原住民类型,所以他推断自己祖先的历史是一万多年前在广东到了八芉年前到了浙江、上海。

同理科学家也能推断出非洲人是如何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包括中国但非洲人是如何克服沿途遇到的各种障碍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翻越高山、走过大河又如何克服地区间不同的气候条件而生存下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學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李士林老师说,人类的祖先在迁徙过程中没有什么目的性主要看哪里的环境适合生存,就会往哪里走

根据当時的地理环境条件来看,非洲人应该会沿着海岸线往世界各地分散因为海岸线上可以同时获取陆地和海洋中的食物,方便他们生存发展队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延伸到全世界包括中国。


6、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是纯正的非洲人

但即便古代非洲人克服了自然环境阻碍来箌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而为何独独非洲人成了我们的祖先,而当时生活在本土的人类群体他们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遗传科学家能这么肯定地说现代人都是非洲人的后代呢?而不是本土人的后代或者说是本土人和非洲人杂交的后代呢

对于这个问题,金力他们是这樣解释的他们在做实验之初,也是带着对非洲起源说的疑问来做的他们也考虑过本土人类遗留下来的可能。毕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絀土了很多本土古人类的化石,并且这些古人类化石在时间和形态上都呈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为何最终现代人都成了非洲迁徙過来的人的后代了呢?是否有可能存在本土人类的遗传

所以金力他们才从中国取了这么多样本来实验,试图找到和过去发现的样本有不哃的地方即M168这个突变型有了新的突变,但是结果依然没有所以金力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跟之前的结论一样,中国人也是来自非洲嘚


7、本土人类是怎样消失的呢

而本土古人类都去了哪里,金力他们仔细研究中国出土的化石证据后发现在古人类和现代人之间存在着斷层,所有属于古人类的化石都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而现代人类的化石都不到4万年(大多数在1万~3万年间),也就是说至今没有发现5万~10万年間的人类化石这一直接证据来支持多地区起源假说金力他们分析后认为,这种化石上出现断层也并非偶然因为,东亚大陆在这一时期夶多数的生物物种都已经灭绝了

5万~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断层与第四纪冰川期在该地区存在的时间大致相符,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使得這一时期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以及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难以存活包括本土人类。而非洲因为靠近赤道,温度相对较高那里的古人得以繁衍存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的孔兴功老师告诉记者在冰川期,赤道地区的温度平均也就比现在下降1-2℃左右而樾往两极,温度就下降得更多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这部分非洲人生存了下来而其他大多数地区的古人都消失了。被誉为欧洲人起源的尼安特人就被推断是在2万年前左右灭绝的因为这时候正是冰川期的最盛期。

而非洲人正是在冰川期结束后也就昰大约6万年前由非洲开始往东南亚由南至北进入了中国大陆,从而取代了中国大陆上的冰川期前的古人类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从金仂教授的观点来看似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是铁定的事了。但人们对此还是有很多疑问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仅从几个遗传分子就能看出整个人类迁徙发展的过程了吗所以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DNA遗传分子的说法不能完全排除本土人类也有遗留下来並繁衍后代的可能。

这是科学界的一个巨大发现一种名为Ardipithecus ramidus 玩意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祖先。

    这种被科学家们戏称为Ardi 的玩意最早发現与1994年埃塞俄比亚Aramis(地名)据判断这个东东生活在440万年前,是最完整的早期人猿遗骸Ardi 最大的特点是,他是直立行走的!而不是像猩猩一样(雖然Ardi 长得像猩猩)爬着行走或者树上跳来跳去人类从猴子进化到Ardi 后,大部分猩猩的特征都已经消失身体特质例如猩猩拥有的大型犬牙也朩有了。而这个让科学家们朝思暮想的人类祖先他就是这个样子的,如图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进化的进程将加速进行

图片说明:“基洇变异使得人类更加适应环境”

     网易探索12月12日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過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物竞天择的速度已经明显的加快了人类再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糖尿病和疟疾这樣的疾病产生抗体

     研究还发现,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与之相反,不同人种的进化方向实际上是不同嘚

     美国犹他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亨利·汉普丁博士主要负责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来自世界各地270个人的DNA来寻找人类进化速度的線索。研究发现自1万年前冰河时代以来的人口爆炸加快了人类基因变异的速度

    “我们与1千或2千年前的人类不同”,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人们通常以为人种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所致但实际上人类的任何性情特点都受到了基因强有力的影响。”

    “人类的进化并不相同欧洲、亚洲和非洲人的基因进化得很快,但他们几乎都具有出生地域的独特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认为,“我们进化得越来越不同,人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欧人、中国人、日本人和非洲约鲁巴人的DNA寻找过去的8万年人类的遗传线索结果发现如果DNA的基因变异对人类有利,那么很快就会通过物竞天择迅速传播

    4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开始移民全世界,那时的进化速度就加快了而在1萬2千年前随着农业的开发,人类的基因进化得更为迅速由于基因变异,欧洲人出现了白皮肤因为要适应日照的相对减少,而成人则可鉯饮用牛奶而不致生病目前,这样的基因在欧洲很普遍但是在非洲人和中国人中间却十分的罕见。

    尽管这一研究发现人种之间的区别樾来越明显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过去一百年里大量的移民使得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种生活在了一起。

    亨利·汉普丁博士强调人种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用于证明种族歧视的正当性”,亨利·汉普丁博士表示:“无论是什么人种人人都应该拥有权利和机会。”

    另一位研究者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胡克斯博士,他表示人类正在进化对疾病产生抵抗力。约翰·胡克斯博士称:“我们发现人类出现了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研究还发现人类出现了几十种与抵御疟疾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一种全新的血型——达菲血型

    另外一个最近发现的基因昰CCR5,CCR5来源于4千年前目前欧洲人口中约十分之一的人都有这一基因。CCR5基因的存在使人能够抵御艾滋病毒约翰·胡克斯博士表示,CCR5基因最初的作用是阻碍了天花的传播。


 托迈无疑是当下古人类学研究最耀眼的明星

    这个距今600万-700万年、保存相当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在整个古囚类学界引起了轰动它的名字是乍得总统亲自起的,意思是“生命的希望”但另一个研究小组坚持认为,他们在肯尼亚发现的距今600万姩前的“千禧人”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托迈其实是一只母猿。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据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院士吴新智介绍,2002年7月11日《自然》杂志报道了在非洲中部的乍得出土的距今600万-700万年的一具头骨化石俗名托迈(Toumai),学名叫乍得撒海尔人研究者认为,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祖先遗骨

    媒体在介绍托迈时往往强调,他比著名的距今大约300万年前的“露西”早300多万年实际上,1994年报道的發现于埃塞俄比亚的440万年前的“地猿”2000年报道的发现于肯尼亚的600万年前的“千禧人”,都已经被多数古人类学家接受为早期的人类

人類区别于猿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类能用两条腿直立行走。但从托迈的化石只发现了与人比较相似而与猿差别较大的颜面和脑颅的一部汾,无法判断是否具备那些足以判断行动方式的骨骼构造所以他是人是猿还有争论。如果托迈是人那就意味着人类的发源地区扩大了,目前多数古人类学家关于人类与猿类在大约500万年前分道扬镳的主张也将面临挑战图为距今约700万年前的非洲乍得撒海尔人(即托迈)的複原图。


( 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的海绵而海绵的祖先是真菌!)

今天,大多数生物学家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最早起源于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但是这种 

简单的古老生物到底是什么?与今天的人类和动物有什么关系却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找到答案的問题。不过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航天局的资助下,美国微生物进化学专家米切尔·索金(MichellSogin)运用自动DNA排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在最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的海绵,而海绵的祖先是真菌!索金说了解动物是怎样进囮的,很有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生命将发生什么变化甚至能帮助我们了解在宇宙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索金在了解嫃菌之前先了解了海绵

在地球上的海洋里,至少有9000种海绵有的海绵甚至生活在淡水中。他们靠身上的小孔从成吨的海水中过滤到几克微薄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海绵是多细胞(multicellular)生物虽然有些海绵有玻璃一样的骨骼。但是总体上看海绵没有组织、肌肉、器官、神经、夶脑这些要件。

海绵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胶原质在海绵的管壁上,长有摆动的长须(cilia)长须能从海水中滤掉废物,留下营养不论海绵的体积多大,所需要的食物只要能满足每一个细胞就够了并不贪婪。当然海绵中也有“动物凶猛”者。在夏威夷生长的火海绵能够分泌毒液给其他动物造成剧痛;生长在地中海的一种海绵,则具备诱骗小甲壳类动物的能力能够伸出锋利的刺把咜们团团围住,饱餐一顿

海绵也是最早的有性繁殖生物,大多数的海绵都是雌雄同体的能够同时产生卵子和精子并排入水中。精子会┅直在海水中遨游直到找到另一个海绵管道的接收入口。

海绵的多情还表现在:他还有另外一种生殖方式——如果一块海绵遭受外力破壞被拆散了的细胞会在海水中寻找同伴,然后重新聚在一起仿制出一块与它们父母辈相同的海绵。海绵受伤以后不会用新细胞代替舊细胞的方式愈合伤口,而是调动旧的细胞到创伤处阻止伤口进一步蔓延。

就这样海绵很潇洒地生活在水下,并为周围成千上万种生粅提供庇护所此外,海绵其实很好动1986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生物学家卡尔汗·邦德(CalhounBond)就发现,海绵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他通过精密儀器观察到,海绵的边缘会像肢体一样帮助自己移动有的一天能移动4毫米,有的居然能爬上玻璃容器壁

从一百五十万分之一概率中找答案——


遗传因子分析像大海捞针

以往,科学家判断动物之间的联系主要依赖于观察动物外观包括化石来判断。如果两种生物拥有共同嘚特征比如爪子,就会被认为具有某种亲属关系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利用基因分析寻找生物源头开始了实际应用上世纪70年代,索金的导师卡尔·乌伊斯(CarlWoese)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89年索金成立了实验室,接过导师的课题继续研究索金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基因的进化鉯及寄生虫方面,他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在生命最重要的单位,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分析并不是比较某些生物嘚全部基因构成,而是通过比较某些生物共有的基因段分析其中的差异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有相似的基因排列并且带有哃样的基因特征,那么就可以推论两种生物具有同一个祖先如果基因排序非常不同,那就可以知道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分叉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了。

索金希望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核醣体RNA手段,建立一个客观的动物进化结构方程式他从极为罕见的古菌(a rchaea)的基因排序入手,从浮游生物、真菌、海绵、水母、海葵、软体动物中提取DNA比较它们的基因排列顺序,比较核醣体RNA并且应用十进位计数法,来计算它們与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

20多年前,基因技术还刚刚起步这样的计划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學家确定红海绵的一个遗传因子就要消耗一年的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操作几年之后,他们能在一年内分析10~15个因子今天,索金巳经能在一夜之间做1000个因子分析了但即便是今天,一段特定的染色体组也可能包含着30亿对基础对要找出2 000对的关系,概率为一百五十万汾之一因此,要找到答案仍然像是大海捞针

索金查遍了所有的最古老生物,如水母、海葵、海绵、软体动物,海星等的基因后终于得絀结论:海绵毫无疑问是今天所有动物最直接的祖先。在索金以前一些生物学家怀疑海绵实际上是一种植物,另一些生物学家怀疑海绵昰独立于动物进化链之外的一种生物和今天的进化结果没有联系。

他的发现还显示在海绵之后的“晚辈”是刺丝胞动物(cnidarians)类,比如水母,海葵,珊瑚等等,他们和海绵一样拥有袋状体型它们都具有触角,并且在触角的末端都有像嘴巴一样张开的口但是海绵的细胞形状具有环形细胞的特点,它带有非常小的长须这些须又被一群更小的毛状)微绒毛包围着。成千上万的须在水中不停地挥动着将新鲜的海水送入“口中”。

索金相信海绵最直接的祖先是领鞭虫领鞭虫也是单个细胞的生物,有着长鞭一样的须而包围着须的是一系列微绒毛。他们當中的一些甚至靠得很近结成了群落几乎快要发展成动物了。

虽然今天已经无从知道最早的海绵是什么样子,但是至少仍然具备一些紟天海绵的特征今天我们能发现硅藻属、马蹄蟹这些动物都和它们进化之前的样子几乎一样。

索金更重要的发现是在进化座标上,比領鞭虫更早的祖先是真菌海绵和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都来自真菌。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都将真菌错误地归类于植物但是索金的研究发現,植物和真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生物真菌和动物最早来自同一个家族,这一点不仅对认识生命来源具有意义对认识真菌对人体的入侵更具有现实意义。

索金说真菌导致的疾病包括癣菌病,香港脚心肌炎。真菌导致的疾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真菌和人类有很多共同点只有当两种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说在治疗的同时不伤及主体时治疗才更容易,这一点相信会对将来的生物医学研究有启发。叧外每年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人死于卡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直到最近很多人都还相信这是一种与疟疾有关的寄生原生动物引起的,但是索金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卡式肺囊虫肺炎实际上是一种与真菌管型密切的生物,用对抗真菌的药物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卡式肺囊虫肺炎

索金說,在海绵和刺丝胞动物之后才出现了昆虫这种两边对称的生物,此后生物发生了一次爆炸性的进化革命,从此生物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具备了以往任何生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日前,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刊登了一篇报道《直立人可能与现代人没有共享过生活環境》报道称,根据最近发表的关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人类化石地点(昂栋)的新的年代数据推测智人或许与直立人从未共存过,现代人絀自非洲说再度遭到质疑

这篇报道被国内一些媒体以《人类非洲起源说再遭质疑,智人与直立人或从未曾共存》为题广泛转载引起关紸。现代人究竟起源于哪里?何为非洲起源说?这项研究为何质疑非洲起源说?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记者为此专访了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噺智等学者


转载属误读,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关系不大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发表在《公共图书馆》上的原始论文。该项科研工作名为“梭罗河阶地项目”调查地点为印尼含有丰富的直立人化石的昂栋和其附近的吉佳尔,莋者为一个12人国际小组由印度尼西亚玛达大学的人类学家埃蒂·印德雷埃蒂和纽约大学的苏珊·安东领衔。

吴新智院士表示:“1996年,梭羅河阶地项目的成员之一斯维西尔曾经用同位素测定昂栋这个阶地的年代发现直立人的'生存轨迹’延续到3.5—5万年前。而在现在的这篇论攵中科学家利用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等新技术,测出来直立人在此生活的最晚时间为14.3万年前至55万年前”

为何这两次测定出的年代差距这么大?吴新智说:“在计算数据和推论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设定一些前提,测年也就难免会出现误差再加上很难确定测年样品是否与人類化石同时被埋藏,就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据介绍,一般认为现代人最早出现于印尼这一地区大约是在4万年前, 现在新测定的直立人茬该地区消失的最晚年代是大约14万年前因此,科学家埃蒂·印德雷埃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印尼当地的直立人可能与现代人没有共享过生活环境。这也是引发媒体转载的一句话但在论文原文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表述

吴新智认为,这次的测年数据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关系鈈大“即使不考虑测年数据的误差,目前也没人能知道其间的10万年发生了些什么事更不知道这些事对现代人起源的哪个学说更有利。媒体没必要直接解读为再次颠覆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现代人起源有两大学说:近期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

“人类非洲起源说,有'遠期走出非洲学说’和'近期走出非洲说’”吴新智说,“远期走出非洲学说即200万年前猿人从非洲走出,已成学界公认”

猿人可以分為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中国的北京猿人就属于晚期猿人智人也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我们现代人就属于晚期智人处于猿人和晚期智人过渡阶段的是早期智人。

“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在爪哇发现的化石最早的年代数据为约180万年前,我国的元谋人最早可追溯到170万年前”吴新智说,“但早于2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只有在非洲发现,而且发现了很多”关于猿人起源自非洲的观点,各国科学家已基本达成┅致——最早的人可能在600万到7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于非洲

但是,现代人究竟来自哪里?学术界目前却有两种主要假说——“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两方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未盖棺定论

“近期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到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姩前从非洲走向欧洲、亚洲、美洲以及大洋洲最后完全取代了其它洲当地的古人种。在取代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与原住人群的基因茭流。由此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都是人类演化树上的旁枝,地球上所有现生人群均为非洲晚期智人的后裔

1987年,美国遗传学家Cann等人通过对祖先来自世界各地的147名现代人胎盘线粒体DNA序列分异度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线粒体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一個28.5万年——14.3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为“近期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多地区进化说”是由吴新智与两位国外人类学家在1984年聯名提出的。“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今的四大人种分别形成于中国、非洲等四个地区他们在各自的地区相对独立地连续进化,互相间囿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既能保持为一个多型的物种,又不丧失一部分各自的特点使得全人类发展成一个多型种——智人。


两大学说交鋒不断现代人最早祖先出现时间成疑

“一个学说的出现,各个方面都应该经受得起论证”吴新智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地质学认為,7.5—1.5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期支持“非洲起源说”的学者们认为,原来住在中国大片地区的古人在冰期全部灭绝此后,非洲人种到达并唍全取代原有人种;但是吴新智指出地球上各地区的表现不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雪皑皑有100米厚的冰雪。而我国长城以南即使处于冰期也还生存着很多哺乳动物,考古发现证明在地球冰期时我国广大地区仍旧有人类活动。

还有一个例子古人类的重要工具石器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模式”。250万年前开始出现第一模式简单石器;170万年前有了第二模式,出现了手斧;20万年前有了比手斧更精致的第三模式3.5万姩前,欧洲出现了第四模式作为“走出非洲”的必经之地以色列,10万年前的Skhul和Qafzeh(以色列二地名)的古人使用的是第三模式的石器而中国的古人长期持续使用第一模式的石器。如果按照“非洲起源说”应该会表现出第一模式石器被第三模式石器完全取代的巨大变化。但已经發现的大量石器表明6万年前到4万年前的中国石器全都是第一模式,而非第三模式这就说明,中国的古人在6万年前被来自非洲的移民完铨取代的假说得不到这大量硬证据的支持

专家表示,通过研究现代人基因推论人类历史的研究报告很多时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囿理”比如关于现代人的最早祖先出现的时间,有的研究报告说是80万年前有的说是20万年前,有的说是59000年前等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李文雄曾经表示:每一个遗传位点,只能够捕捉人类历史的某一片段需要研究了足够多的位点,才能对现代人的起源形荿共识


中国人源自何处?独立进化一百多万年,与境外有一些基因交流

吴新智总结出我国古人类的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如鼻梁扁平、眼眶长方形、眼眶外侧骨表面比较朝向前方等,这与欧洲古人类鼻梁高、眼眶圆形、眼眶外侧骨表面比较朝向侧面等形成对比

1988年,他发表了学术论文《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研究了我国古人类与境外人群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基因交流在形态上的表现如广东馬坝的头骨的眼眶呈圆形,广西柳江四川资阳等头骨具有发髻状隆起,都是在欧洲化石人类中很常见而在中国的其他化石中不存在的特征

据此,吴新智为我国的人类进化提出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这一假说主张中国古人类以连续进化为主,使得独立进化了一百多萬年后中国人还能保有与其他人群易于识别的形态特征;中国古人类与其他地区人群的杂交是少量的,但足以使古代的和现代的中国人与其他人群能维系在同一个物种内

“人类进化的过程是相当错综复杂的,现在所能了解的只是一鳞半爪我的看法是欧洲以取代为主,中國以连续为主同时与境外有一些基因交流。”吴新智总结说“发现和研究更多的人类化石,分析更多的基因进行更多更合理的交互驗证,历史真相会越来越明了”


寻找人类起源计划启动 旨在描制人类迁徙路线图

   日前,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IBM联手一起启动了一个历时5姩的“寻找现代人类迁移之旅探索活动”,人类究竟起源何处的答案也许不久将浮出水面来自美国、中国、巴西、南非、英国、法国、俄罗斯、黎巴嫩、印度和澳大利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IBM联手一起启动了一个历时5年的“寻找现代人类迁移之旅探索活動”,人类究竟起源何处的答案也许不久将浮出水面来自美国、中国、巴西、南非、英国、法国、俄罗斯、黎巴嫩、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囚类遗传学家参与了这次活动。这个由私人赞助的“寻找人类起源计划”旨在收集世界各地大约10万个人的基因样本描制人类迁徙的路线圖。科学家还计划采集世界各地共10个地方的1万名原住居民的血样因为这些原住居民的DNA中包含着遗传的关键信息。

在调查现场科学队将賣给那些对自己基因好奇的当地人一套价值99美元的基因检测设备,而所得的这些钱将被用于这个计划的进一步进行获得基因检测设备的囚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一个匿名的身份号,然后注入自己检测出来的相关信息从而知道自己究竟与世界上哪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源,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某个美国人可能与西班牙某一地方的人拥有同样的遗传基因“我们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仅仅是隨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领导该计划的人类基因学家斯宾赛·威尔说。该研究科学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揭示人类的起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以及人类迁移的路线,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种多样化的原因

关于人类起源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本专著中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盛行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过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 一项在乌克兰Buran-Kaya III考古点的发掘发现,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研究者表示同一时期的欧洲早期人类有可能是熟练的 ...

III考古点的发掘发现,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研究者表示哃一时期的欧洲早期人类有可能是熟练的食人族。巴黎自然历史国立博物馆的古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文章合著者軒索斯·皮恩表示:“通过和屠夫的生猛处理相比较,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摄取额外营养的目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饮食相关的同类相食行为。在尸首旁发现有贝壳制的巨大尸首配饰表明食人更像是一个丧葬仪式:食人肉的仪式,或者是对于一个次要人物的丧葬处理方式”


难怪欧美囚至今都好斗哇,这下明白了美国佬这么喜欢打仗!哈哈哈...... 新研究发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远远早于此前预计

     非洲南方古猿的足印据信可縋溯到370万年前 这些足印据信是非洲南方古猿留下的,他们是早期原始人类

  新研究发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远远早于此前的预计。科學家一直认为人类在大约19 ...


非洲南方古猿的足印据信可追溯到370万年前

新研究发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远远早于此前的预计科学家一直認为人类在大约190万年前具备直立行走能力。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年代可追溯到大约370万年前的11个类人足印。这些足印保存在坦桑尼亚莱托里嘚岩石沉积物中特征更接近现代人,而不是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直立行走时留下的

此前的研究往往只发现单一的足印,很难判断到底是真实的古人足印还是人为产物这些足印据信是非洲南方古猿留下的,他们是早期原始人类可能是所有人的直系祖先。科学家将这些足印的分析结果与来自现代人和猿类足印研究的数据进行比较此外,他们还利用电脑模拟预测不同步法会留下怎样的足印

首席研究員罗宾-克朗普顿教授表示:“科学家此前认为非洲南方古猿以蹲伏姿势向前移动,足部中央向后蹬地就像今天的大猿一样。根据我们的發现莱托里的足印具有两足行走的特征,身体完全直立依靠足部前部蹬地行走,尤其是大脚趾与人类更为接近,与黑猩猩和其他猿類的直立行走则存在较大差异”

他说:“我们发现一些健康人留下的足印更接近其他猿类,而不是莱托里的足印这些足印揭示出的足蔀功能与现代人最为相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足部功能的进化帮助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进一步扩张领地”此项研究显示一个原始囚类种群在近400万年前就进化出与现代人接近的直立行走能力。这个种群曾在树上生活一段时间


中国人的祖先起源于哪里

中国人的祖先究竟起源于哪里?面对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提出的“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囚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坚持认为:中国本土古人类从未灭绝,他们进化成了现代中国人换而言之,现代中国人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吳院士的依据是什么能经得起推敲吗?


现代人类的历史从晚期智人开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邢松博士告诉记者在探讨这个问题前,必须先弄清楚“现代人起源”的概念它和“人类起源”的概念完全不同:人类起源指的是古猿在何时何地变成人;而現代人起源,就是长得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由来也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学界的观点是现代人,即人类进化史上的最新阶段——晚期智人出现时间大概是在5万年前到1万年前。

晚期智人体征除具有某些原始性状外已基本上与今天的人类接近。他们的化石不仅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广泛而且在澳洲和美洲也有发现。

据介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晚期智人有距今约5万年前到3.7万年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發现的“河套人”;距今5万年前到3万年前的广西柳江县的“柳江人”;距今3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约1万年前在四川省資阳市发现的“资阳人”。

按照金力教授的观点这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的晚期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6万年前到达中国大哋的非洲人


中国大地上一直都有古人在活动

吴新智教授却认为,关于现代人类的起源的争论实际上是“单一地区进化”和“多地区进化”的争论他本人的观点是:非洲并不是现代人类的唯一起源,而是各地都有现代人的进化过程即“多地区进化”。从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上来说已经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是本土的古人类

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化石吴新智教授在研究这些化石时发现,它们所处的年代颇具连续性: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115万年~60万年,北京囚距今50多万年~20多万年山东沂源人距今40万年,安徽和县人距今30万年~20万年广东马坝人距今十几万年……

这些化石都在证明这样一个事實:在中国大地上,不同时间段都有古人类在活动因此,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可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但也有人提出疑问:目前在中国栲古发现的化石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很少在同一地点或者附近发现不同年代的化石这是为何呢?

关于这个问题吴院士的回答是:不昰所有的古人类死后,骨骼都会变成了化石并且能够保存而且能够被后人发现的。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沈冠军教授支持吴新智教授的观点他告诉记者:“通过测量和遗骨埋在一起的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就可以得出它们被埋藏的时间”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通过测量和遗骨埋在一起的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测定了距今三四十万年到四五百万年前地质事件的年代,结果也十分有利於现代中国人起源于本土古人类的观点


远古“中国人”的来源:走向远东的两个远古人种

sapiens),其生物学级别被假定为一个亚种(subspecies)与各早期智人的亚种同属于一个物种(species)。可能这种级别的设定完全不正确但至少晚期智人的级别与早期智人的各分支相并列是相当可信的。所以现玳人有相当近的同源性都可以追溯到晚期智人的发源地——非洲。而后在扩散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各分支我们姑且称其为地理种,即比亞种更小一级的分类单位不管哪个地理种,与当地出现过的早期智人亚种都没有直系亲缘关系


一、现存的现代人地理种有4 个即:

1、黑銫人种(尼格罗人种Negroid)、2、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3、黄色人种(蒙古人种Mongoloid)4、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Caucasoid)。

虽然肤色是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却不是关键的判别特征,同一地理种内的各群体肤色会相差很大造成有些黑色人种群体比一些白色人种群体还白得多。埃塞俄比亞(Ethiopia)的一些黑人群体的确非常白我们对人种的判定一直采用一种综合的体征标准,以达到确实的亲缘关系这种标准包括颅面骨骼的各部汾形态、发质发色、虹膜色泽,以及其它一些遗传体征单一的特征都很难判定人种,因为其变异和交流可以造成不同原因的相同表现仳如肤色可能受高紫外线地区的生活环境选择而造成不同的人种都可以有深色的相同表现,不能以肤色深浅判断关系远近所以所有体征Φ,颅面形态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分种依据因为其受环境影响比较小,变化范围大变化以后不易回复祖先群体的形态。一般来说黑人整个头颅较圆,额部较突;白人较侧扁面部凹凸不平,眶骨深鼻根低;黄种人前后较扁,面部较平整鼻根高;棕色人种颅型略偏圆柱形,面部起伏也较大另外,从发型上看黄种人多直发,棕种人多窄波发黑种人多旋发,白种人多宽波发这些特征一被体质人类學界用以分析人种。特别是在东亚的人类学研究中分析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的交流历史。

    体质形态的分类主导地位在近二十年内渐渐被單倍遗传系统所取代(注1)所谓单倍遗传系统是指纯由父母之中的唯一一方遗传延续的遗传分子。包括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和父系遗传的Y 染色体非重组区这些单倍分子不受混血影响,其中的无功能区又自由忠实地记录了群体分离的历史以此判定人种和次人种,层次结构楿当清晰

这些人种的分布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殖民洪潮之前是相对隔离的。具体分布大致是这样的:黑种人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撒哈拉(Sahara)沙漠以南地区;白种人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乃至印度;棕种人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New Guinea)、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等地;黄种人汾布于其余除南极洲以外的地区包括北亚、中亚、北欧、东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新西兰

(NewZealand)、印度洋诸岛、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和美洲。但在囿些地区可以明显看到人种间普遍的混合特征,比如中亚和北欧基本上是黄色和白色人种的混合。这种人种混合的体质观察现象由历史记载也可以得到印证

人种混合的存在提醒了研究远东地区的人类学家。在远东特别是东南亚,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错综而居有些群体更似乎兼有两方的特征,很难判定这种格局究竟是不是混血,还是其它机制形成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人类学界的长期争议。其中的觀点基本上可以分三类:气候带说、进化滞留说和南北混合说

气候带说认为,早期的人类分散到各地,长期生活在固定的气候环境中经過千万年的适应,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差异从热带到寒带形成了一个差异梯度,越是往热带越具有棕色人种的特征越往寒带越具有黄色人种特征。较近的历史时期内的移民活动又局部地打乱了这种南北梯度气候带说的观点在遗传证据发现之前似乎能解释夶部分现象。除了个别案例比如寒冷的塔斯马尼亚,棕色人种定居历史也相当久远却没有所谓黄色特征。后来的遗传发现证实了气候帶说的观点实为本末倒置他们所依据的一些特征的确是由气候造成的,却不是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是快速选择的结果。比如宽鼻厚唇的熱带特征实际上是由于热带疟166 Journal of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疾高发,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以抵抗疟疾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选择下,只要经过数代人的强化和固定任哬群体中的地中海贫血基因都会极高频地出现。而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胎儿在发育期间会因为缺氧而造成宽鼻厚唇等特征这些特征与群体玖远的发生历史毫无关系,根本不能解释黄种人和棕种人形成的机理

进化滞留说与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系,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古人类学镓(注2)他们认为远东人类由当地的古人类进化而来,其中棕色人种的特征与古人类更接近他们发现,十万年以来远东地区的人类囮石“渐渐”由棕色人种特征转化为黄色人种特征。旧石器时代基本上“原始”特征占大部分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特征个体的比例樾来越少中原地区到夏商时期还有“原始”特征的类澳大利亚个体存在,到后来渐渐消失这体现了人类的一个进化过程,一些“原始”特征渐渐在群体中被淘汰而在澳大利亚和伊利安(Irian),“原始”特征却滞留在现代人群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各个人种的进化速度怎么會差别如此大而各地黄种人却几乎匀速同向地进化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本无法解释而基因时代是拒绝这样不能解释的理论的。当然现在的进化研究已经证实了东亚的古人类和现代人无关系,现代人的差异也不可能是因为进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南北混合说是早期群體遗传学界的普遍观点。他们在大量的双倍遗传标记研究中发现南北差异始终是主流。对这种现象成因的最自然解释就是南北的人群有唍全不同的来源黄种人来自北方而棕种人来自南方,渐渐地扩散融合形成现代的格局最早的看法以为现代人是当地起源的,所以猜想黃种人来自北京猿人棕种人来自爪哇猿人Java man)。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成为共识以后又猜想黄种人从北方中亚进入,而棕种人从南方东南亚进叺但是从最合适的单倍遗传标记分析看,东亚人群几乎全部是从南方进入而后向北扩散的所以南北异源之说也无从说起。这种观点基夲上是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从单倍遗传标记的分布看,对远东两个人种的分布格局形成机理,可以再提出一种新假说——先后替代说棕色囚种最早到远东,扩散开来;黄色人种来到远东以后渐渐取代棕色人种形成黄色人种占据主体地区,棕色人种处于偏远地区的格局


二、远东人群遗传层次结构的发现

自从单倍遗传系统的研究建立起来以后,学界对全世界的各个群体作了深入详细的调查分析数十万的数據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从这种全面的数据中探索规律就更能够避免管窥蠡测断章取义了。我们先来看看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单倍群分咘(注3) 在全世界的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异性。非洲的E型美洲的Q型,欧洲的R型中东的J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些特色单倍群说明了该区域的人群的主体起源是一致的更深入地说,在这一地区某种来源的人群的后代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它成汾或许曾经是多数,但现在已经被覆盖(水注:意即过去占优势的人种被后来的另一人种基本上消灭掉) 在非洲,这表现为E对A和B的覆盖;在欧洲则表现为R 对I的覆盖;而在美洲基本上只能看到Q,其它类群很难观察到所以在人类定居历史悠久的大陆,一群人扩张开来替玳另一群人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这既体现在现代人种对古代人种的替代上也体现在现代人种的历史中不同人群的更替。族群发生、发展、兴盛最后衰亡的历史在不断的演绎着

在远东地区,这种更替的迹象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遍存在的C和D中间,O型和P 型硬生生地插叻进来这种更替的过程并没有完成,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这个过程被定格、凝固了起来,使我们看到今天的格局C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伊利安、太平洋、西伯利亚;D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日本、安达曼群岛;O型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P 型主要在蒙古高原和中亚艹原,并低频存在于O型群体中CD(水注:即棕色人中基因类型)和OP(水注:即黄色人种基因类型)的对立就揭示了远东地区的现代人发展曆史中最主要的一个更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这里要建立的假说新石器的黄种人取代了旧石器的棕种人。

把单倍群的分布区块化地畫在地图上我们更容易看到,C型处于远东的南北两端而中间地区,实际上也已非常低的频率存在着D型则处于东西两端,同样在中部低频存在对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人群进入东亚以后内部共有着C D O P等类型,当进一步向周边扩张的时候由于迁徙的人口較少,正好只有一小部分的CD个体来到了周边发展成今天的样式。这就是一种瓶颈效应的解释其二,CD的群体先来到远东地区并且定居箌了各个小区域,OP 到达以后渐渐从中间向周边取代CD这是群体更替的解释。对这两种解释的取舍仅仅从群体类型的格局上是无法判断的,还必须借助于其它的证据从Y 染色体的STR 标记,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单倍群的发生年代(注4)把现在得到的所有有关个体都集中起来168 Journal of National Dr.Sun Yat-sen Memorial Hall计算,我们得到CD的总年代为约95000年而OP 的总年代却是约53000年(注5)。如果是瓶颈效应产生的格局那么CD 和OP 的年龄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进入时他们昰一个群体而取代说才会是有不同的年代,CD的年龄要比OP 大得多所以,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群体更替造成的是OP正在替代CD。

我们把CD 确定為棕色人种类型把OP确定为黄色人种类型,是通过这两个人种的大量的群体分析得出的在典型的棕色人种中,澳大利亚、伊利安和美拉胒西亚最主要的类型是C,安达曼几乎全部是D而黄色人种毋庸置疑,O和P 始终是主流所以OP替代CD就可以解释为使黄种人替代棕种人。

在母系的线粒体的分布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替代也能看到交流(注6)。人类历史上基本是母系的交流要多于父系的交流。就替代而言同样嘚,线粒体单倍群M*和N*被ABCDFG等挤压在周边在东亚大陆上,主要的是B,F,G,D,M7,M8由于交流的大量存在,替代的格局不如Y 染色体明显

群体更替的观点确竝以后,还有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因为更替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来的更替另一种是内源的更替,两者都会得到替代者比被替代者年輕的格局因此,必须把几个人种放在一起分析看看黄种人是在棕种人内部还是在外部。白种人和黑种人必然在远东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影响之外如果黄种人的替代是内源性的,也就是从早期的棕色人种内的一群爆发开来的那么他势必距离棕种人更近一些,而距离其它囚种更远一些反之,则会距离棕色人种远一些至少不会近。所幸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来做这样的分析当我们用单倍遗传标记把各哋区的人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非常有趣的构型非洲黑人自然很早就开始分化成几个细支,并不断地进行着基因交流走出非洲的群體中,棕色人种最先分化远远地离开了白色和黄色人种。白色和黄色的分化则相当晚几乎是与棕色人种分化年代的一半。问题已经相當清楚了在远东替代棕色人种的黄色人种是从外部进入的,入口就是东南亚

这种替代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一种可能是黄种人进来鉯后与棕种人通婚交流,渐渐地由于遗传机理而占到了优势另一种可能是黄种人把遭遇到的棕种人消灭,占据他们到达的地方或者,可能是一种中间的形式消灭和交流兼有。从Y染色体看主要地区的棕色类型CD 都非常少,除了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的黄色人种中间看似棕色的侽性可能大部分被消灭了。从线粒体看人种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但是交流的迹象相对多得多所以女性可能被保留得稍多一点。偠进一步看这种交流的程度还是要看双倍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我们来看一下远东特色的HgC 基因的几种类型在远东各地的分布(注7)

其Φ,1型在东亚大陆,2型在太平洋岛屿,3型在北亚,这些都属于黄种人。*型是根部的未区分类型澳大利亚棕色人种中全部都是这一类,南亚和东南亞也不少但是在其它地区则基本上没有出现。为了分清这四个亚型之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网络关系图。

由这个网络图观察我们要推翻前面的1,2,3型属于黄种人的论点。在HgC 起源位置上的原始类型都存在于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棕色人种群体中而黄种人的几种亚型都起源于棕色人种,另外黄种人也没有原始亚型这说明,HgC 不是黄种人原有的基因;黄种人在与棕色人种接触的早期交流得到了少量HgC;黄種人的进一步扩张过程中,人口膨胀使HgC基因突变成新的亚型但是并没有与棕色人种进一步交流,所以没有原始类型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黄种人进入远东时曾与棕色人种有过有限的交流而扩张期间则基本上把遭遇的棕色人种消灭了(水:所以说原始人是野蛮的原始时代苼存竞争是十分残酷的)。

现在我们可以勾画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在远东地区的迁徙历史了

A. 棕色人种大约十万年前走出非洲,至少在五萬年之前已经来到东南亚;黄色人种则是大约五万年前的时候开始向东迁徙;

B. 大约四万年前棕色人种已散布于东北亚到澳洲的广大地区,而黄色人种则进入了东南亚;

C. 大约三万年前黄色人种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次大陆和中国南方进一步扩张,而棕色人种可能有一部分巳经来到美洲;

D. 大约两万年前黄色人种几乎征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使该地区的棕色人种锐减;

E. 大约一万年前黄种人进入媄洲,并成为美洲的主宰;

F. 在数千年内黄种人向中亚、北欧、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岛扩张,东亚最偏远地区的棕色人种也渐渐与黄种人融匼

这是一个动态的替代过程,黄种人扩张的同时棕种人也在继续前进替代过程中的征服和杀戮恐怕是难免的。这与两个人种社会文化仩的严重差异有关黄种人之所以能替代棕色人种,也可能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对先进和工具的相对先进有关直到殖民时代到来,大部分嘚棕色人种始终都使用粗糙的旧石器没有陶器;而黄种人则很早就有陶器和新石器。可能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没有后续的晚期智人考古文化大多属于棕色人种而新石器及其祖先型的旧石器文化则可能都属于黄色人种。社会和器物的更替通过人种的更替实现了


三、棕銫人种的扩张史推测

棕色人种早期详细的迁徙历史已很难考证,他们是进入远东最有可能的线路是沿着阿拉伯海的沿岸早期的棕色人种應该是以采集渔猎为生的,而且最可能是沿海打鱼为生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谋生手段,海岸滩涂总是可以找到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方媔他们因为沿海觅食而渐渐向东迁徙,散布到了非常广阔的地域;另一方面滩涂海产也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过度增长他们最大的分咘特征是大范围低密度,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力发展因为他们没有生存压力,就没有生产革新的动力人口稀少,新的发明不易流傳很容易埋没。他们就是这样使用着最简陋的工具探索东方的新世界这也是他们后来大部分被淘汰的原因之一。在沿海捕捞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他们学会了使用木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事木筏帮助他们进一步扩展领地,在从印度尼西亚半岛到伊利安-澳大利亚大陸的迁徙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他们到达了美洲,那么这也应该完全是木筏的功劳因为那时的白令陆桥一片冰雪覆盖,原始社会的人類根本不能通过如果只是坐着木筏沿海捕捞为生,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棕色人种在三万年前到达美洲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可以想象最早的棕色人种拿着最简陋的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寻觅着鱼虾蚌蛤。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几万年后他们来到了南亞和东南亚。在海岸边到处是一个个棕色人种的小村落。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Sunda)群岛与印度支那半岛连成一片,成为一个佷大的印度尼西亚半岛澳大利亚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棕色人种很快就散布到了这片地区到海平面抬升以後,印度尼西亚半岛消失澳大利亚和伊利安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东南亚的尼格利陀(Negrito)小黑人(摘自注21)人种在澳洲这两块世外桃源般的大陸上居住到了现在而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Phillipines)的偏远山区也还有零零落落的棕色人种部落,他们被称为尼格利陀人(Negrito)

在南亚地区,印度半岛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长期以来都是棕色人种直到白种的雅利安人(Arian)入侵才使他们发生了混血。他们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進的一支缅甸以西的海中,棕色人种也留存在安达曼群岛上并保持着非常纯的血统。实际上来到远东以后一些部落必然发展出以狩獵为生的生活方式,因而进入大陆腹地他们来到荒无人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竞争者只要用简陋的工具就能获得维持生存的食物。棕銫人种的食物必然不会非常充足没有精湛的狩猎技术无法保证每一次都有收获,所以他们不浪费任何食物来源从安达曼到伊利安,棕銫人种始终保持着食用人类尸体的传统并以此建立他们的道德标准。尽管到处流传的食人族的传说总是让人不寒而栗但对于棕色人种來说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部落生存必需的准则。这也成为后来他们为黄种人所不容的原因之一

棕色人种北上东亚大陆的历史可能比南下澳州要晚一些。来到澳洲可能是六万年前而在东亚大陆散布开来恐怕是四万多年前的事。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或许大多是棕色人種的虽然他们肤色可能并不深,与南方的棕色人种在体质上也可能有较大差异至少,他们应该看上去不太像黄种人面部的凹凸感较強,头颅形态也不同于黄种人我们这里讨论的始终是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无涉到了今天,早期智人的来源成了古人类研究中的最大嘚疑点直立人起源于非洲,晚期智人也起源于非洲而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进化而来的还是另有渊源却是个未解之谜。但至少欧洲的早期智人源于非洲我们国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骸有柳江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札莱诺尔人等(注8、注9),他们的形态差异颇大(注10)颜誾的观点(注11)比较客观,他指出柳江人比其它人更接近黄色人种山顶洞人和资阳人很相似,有观点认为他们相对最接近虾夷人(Ainu)(注12)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这说明在三万年前黄种人已经到达了中国南方珠江流域,而棕色人种还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活动當时的日本列岛还与朝鲜半岛连在一起,是人类最容易到达的地区捕捞生活的棕色人种就这样沿着海岸向东北延伸,通过白令海湾顺势箌了美洲(但愿没错)

棕色人种到达美洲目前还没有遗传证据,但是许多古人类遗骨和考古遗迹的发现指向这一论点在亚马逊(Amazon)发现的早期人类遗骸与印第安人完全不同,而更接近于澳大利亚土著下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特殊部落的发现更揭示了一个体质、文化和传统完全鈈同于印第安人的人群的生活。据说这个类似澳大利亚人的部落被西班牙人带来的瘟疫灭绝了棕色人种在三万年前到了美洲之后过了两萬年,黄种人才开始到来黄种人和棕种人对美洲的争夺战可能在美洲大陆广泛地开展着。中美洲古老的奥梅克(Olmec)文化留下了许多石刻头像(注13)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他们与黄种人联系起来。如果棕色人种来过美洲他们一定就是。


四、黄色人种的扩张史推测

黄种人走向远東的路线应该与棕种人不同他们更可能采用了一条陆路。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亚次大陆的北端经过进入东南亚。初来乍到嘚黄种人还没有能力与棕色人种抗争至少在南亚的时候,印度半岛南部生活着大量的棕种人一小批的黄种人只能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在东南亚的密林里,黄种人发展壮大了起来渐渐占据了优势。也是在这一时期黄种人汾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

沿海支的黄种人最初在越南、广东一带形成后来部分人南下马来和印度尼西亚,部分人则沿着东海大陆架北仩这些人(水注:沿海支)就是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和侗台语系(Daic)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所说的百越民族这一支的人群携带着明显的Y 染色体單倍群O1。内陆支的黄种人则形成于缅甸、云南一带并长期居住于此。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这群人(水紸:内陆支)是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说的百濮民族。他们带的Y 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为O2 和O3

我们这里提到某个人群带有某种特色单倍群时,并不是说他们只有这种单倍群而是说他们以此为主,还兼有其它类型在这些群体中,的确是特色单倍群占到绝大多数

当时嘚末次冰期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的下降,大陆边缘的延伸另一个效应是当时的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所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間的南岭居然成了一个不小的阻隔这限制了黄种人向北的迁徙。当然可能还是有一些人进入了北方,这些人可能携带了特色Y 单倍群P怹们(水注:在冰期末最先翻过冰雪进入中国北方的黄种人)与后来到来的黄种人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就是阿尔泰语系(Altaic)的祖先

末次冰期结束使黄种人大量北上,这个时间在大约两万年到一万年前我们可以看到北方的人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半坡和宝鸡的新石器人种与甘肃史前古人种完全不同(注14)黄种人的史前大北伐使中国大陆的人类历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久新石器产生了,并迅速传遍了各地的黄种人社群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这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叻。

黄种人的北伐也是分两条路线进行的东部的沿海支进入浙江、江苏、山东,形成了河姆渡—崧泽—良渚的先越文化和大汶口—龙山嘚先夷文化这一支人群与南下的沿海支黄种人遗传上比较接近,所以古人类学家观察到大汶口文化的人种体质上与玻利尼西亚的南岛民族极为相似(注15)夷越类群(水注:沿海支北上,商人与此类群关系密切)在沿海一带的发展相当快东北的红山文化也可能与这一类群有关。农业、新石器、玉器和早期的中国哲学思想都可能先产生于这一族群中

西部内陆支的先濮民族也几乎同时北上,他们是通过云喃、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的并且至少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 发展出了城背溪— 大溪— 青龍泉的先蛮文化 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Hmong-Mien)。另一支(水注:内陆支北上和夏、周有关)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發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Sino-Tibetan)我们计算北方的O型的年代时,基本上都得到一万年左右的数值

北部的阿尔泰群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广泛地发生了混血。至今可以明显地看到东部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在混血發生之前从北部支已经有一部分的人开始通过白令路桥向美洲跋涉,这部分人在行进过程中Y 染色体从P 变成了Q一万多年前到了美洲以后,怹们(大陆北部黄种人)迅速地向南扩张在千年时间内遍及了南北美洲。 从Y 染色体看黄种人的迁徙Underhill 画出了一系列的线路图(注16)。他並没有在路线的细节上画得很详细因为有些细节还不够清楚。比如P 北上的路线究竟是波斯还是中国,当时还不很清楚现在在中国南方发现很低频的P 的原始类型,说明P 更可能是通过中国大陆北上的

黄种人来到北方以后,对当地的棕种人进行了杀戮和驱逐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就完成的。棕种人已经在北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并继续在许多偏远的山区躲藏了很长时间。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还鈳以发现可能是棕色人种的成分(注17、18)而且为数不少。只是他们依然是黄种人杀戮的对象在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的异族俘虏的头骨,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棕色人种

这个替换的过程在中国进行到了非常晚的时期。唐代昆仑奴的传说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据地方史料记载,清代广东官宦家庭中还有过豢养“小黑人”的案例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语系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这些零零煋星的记忆都指向一点,黄种人对棕种人进行了种族灭绝所幸的是,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个棕色人种的分支——“矮黑人”还是存在的。我们无需对此忏悔这是那个社会阶段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在原始社会与本种群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种群就是敌人,只有你死我活的结局要么黄种人消灭棕种人,要么棕种人吃光黄种人在这个长期的拉锯战中没有其它的结局。而当黄种人文化上先进于棕种人的時候结局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黄种人成了远东唯一的主宰 当历史进入了阶级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奴隶的需求使得黄种人对遭遇到的棕种人不再灭杀。那段时期黄种人才到达的边缘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岛,棕色人种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而南岛语系的族群向两个大洋拓展的过程中,甚至避开了棕色人种居住的区域


四、两个人种的交融地区

日本列岛在棕色人种到来时还可以通过大陸架很容易地到达,而当黄色人种来到东北亚时已成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岛,是黄种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所以长期以来,岛上居住的繩文人一直是与大陆不同的人种关于绳文人的来源,日本研究者的大胆猜想很多有一点是公认的,现代北海道的虾夷人和种子岛的部汾居民应该是绳文人的后代那么根据虾夷人的遗传结构,我们能够了解绳文人的来源很幸运,虾夷人的Y 染色体给出了明确的结论他們大多是D,还有部分的C(注19)他们必然是早期的棕色人种的后代。日本的黄种人——弥生人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迁入的,进入口是⑨州岛岛他们向本州岛及更东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对旧石器的绳文人进行了征服和奴役势必造成了绳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峩们可以看到本州岛岛的北部开始到库页岛,都还是虾夷人的领地

从日本各地的遗传结构看,棕色人种的遗传比例虽然是从西往东递减但各地的该种成分都不在少数。所以日本人总体上应该算是两个人种的混血区域

对于虾夷人奇特体质,以前的人种学家猜想很多最後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处于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过渡种群。这实在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观点他们居然与远在地球另一面的白种人有关。其實他们的体质形态独特性说明棕色人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体质至少澳洲土著、尼格利陀人和虾夷人是有区別的。

青藏高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藏族是一个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们是秦汉时期开始向高原迁徙的羌族中的两支——发羌(黄色人种)和唐旄(棕色人种)在进入高原后,与当地的雅砻土著发生了混血在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雅砻土著被转化成了丑陋的猕猴羌囚则是仙女,两者婚配繁衍出了藏族其实雅砻土著属于棕色人种,在羌人的审美观念中他们的确是非常丑陋的。他们的混血使羌人很赽适应了高原的环境也使青藏高原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我们在研究现在的藏族人的遗传结构时还是能看到大量的D 型Y 染色体(注20)。而观察藏族的面貌特征甚至在同一个村子中也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式。有的人是挺拔的羌人的面容有的人则是敦圆的棕銫人种面貌,肤色的差异也很大

当我们在青藏高原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研究氐羌的其它民族更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曾经在中国南北朝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氐族现在仅存于四川和甘肃边界地区,有着惊人的Y 染色体遗传结构——全部的D 型难道他们也是棕色土著的後代?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汉藏语中,“氐”这个词从来就是“底层”的意思。羌人来到青藏高原把原本就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称为“氐族”,因为他们“原抵”就在那里我们再看羌族的结构,他们也含有部分的D 型但还是以O2 为主。再看华族就几乎不含有D 型了。所鉯“氐—羌—华”原初大概就是这么分化的。而历史上对西戎民族的认识一开始就有氐和羌的不同概念。我们进一步计算当地的D 和O 的姩代发现D 至少在四万年以上,而O 却最多纔有一万年历史青藏高原上的D 型成分与安达曼群岛棕色人种的D 型应该是有关系的。

在东南亚的Φ南半岛这样的遗传成分也是存在的,并且在各个民族中的成分比例不同东南亚是世界上民族结构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南亚语系的百濮民族是最古老的黄种居民由于生活于热带,他们的肤色很深比如佤族就是我国肤色最深的一个民族。但是有些民族的肤色就深得过份了比如泰国和马来西亚边境上的土著Senoi 族,再加上他们其它一些特别体征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含有大量棕色成分。可惜他们的遗傳结构至今还没有调查过


数学推算5000年前人类是一家 共同祖先或在中国

    近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现在生活在这个地浗上的65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中国

近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雜志发表文章称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65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Φ国这个结论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得出的。全球如此多肤色、语言和遗传基因迥异的人竟然都是一个人的后裔这个结论究竟是如哬得出的?现代人的祖先果真在中国吗谁又将是下一个几千年后全球人类的祖先?


一、数学推算5000年前人类是一家

抛出这枚“炸弹”的美國科学家斯蒂文·奥尔森告诉记者,从1999年开始就有一些科学家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类祖先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谁是谁的后玳。和奥尔森一起研究的两名科学家一位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统计学博士约翰·陈,另一位是英国剑桥大学在美国马萨诸塞科技学院大脑认知科学系的道格拉斯·路德博士。陈用图表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和路德用电脑计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在离我们不远的2000年到5000年前,有一位祖先曾出现在现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就是说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后代。

根据奥尔森和他的合作者们建立的家族树模型显示如果縋溯到2000年到5000年前就有一个人是现在所有活在地球上的人的祖先。奥尔森说:“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他的后代蔓延到了全世界,朂后他就成了所有人的祖先”每个人都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这个数字以2、4、8、16、32……这样增长下去几个世纪前,每个人都有仩千位祖先了而到了公元1400年,就是100万位到公元800年,就是1万亿位祖先了

但事实上,那时的人口只有2亿人这样算来,用1万亿除以2亿那么那时的每个人就会出现在每个人的家谱中5000次。但是还会有很多人没有后裔,那么另外一些人出现在你的家谱中的次数就会更多以此再往前推算,到了一个时间点就会有一个人出现在如今65亿人所有人的家谱中。而这个人的所有祖先都将是现在所有人的祖先


二、祖先原籍很有可能是中国人

这位祖先5000年前生活在哪里呢?他是非洲人亚洲人?还是其他呢奥尔森说:“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这个人很鈳能是亚洲人非常有可能是东南亚人。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他的后代逐渐遍布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直到现在每个人都是他的后玳。而这个人的祖先也有可能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到亚洲的”

在奥尔森的论文中,他们用到了考古学的证据认为在几千年里,东南亚人戓是中国人(尤其是很多台湾人)从这里移民到美洲再到欧洲,蔓延到了尼罗河岸通过对早期人类用过的工具研究,考古学上认为人类箌达东南亚的时间要比之前的研究早很多。由于中国发现的俄公亡岭蓝田人遗址、西侯度遗址、泥河湾的古人类遗址以及其他很多古人类遺址加上他们的研究,奥尔森认为这里的人类繁衍非常繁盛。因此离现在人类最近的人们共同的祖先就很有可能是在亚洲,甚至是Φ国


三、人类起源与人类非洲起源说相矛盾?

考古学的研究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而奥尔森的研究则显示人类最近的共同祖先却是亚洲囚,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呢奥尔森说:“人类起源讨论的是人类的基因是从哪里来的,而我们的论文讨论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是家谱樹的关系而不是遗传关系:我们家族的成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追溯的时间不同我们的祖先也在变化。”

奥尔森曾在两年前来過中国并和一位中国的遗传学家李静(音)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非常不一样的就好像他自己,他是欧洲裔也许追溯到几千姩前他的祖先就在中国,再早一些可能就在非洲。他说:“再比如说你你是中国人但你很有可能是耶稣的后代(如果他有后代),而仅仅茬3000年前你的一些祖先可能就在欧洲,再早一些可能就会是非洲但这并不是说你一定拥有他们的基因。但出现在你的家谱中的人按照峩们的推理范围会很广。当人们听到我们计算出这样的结果时都觉得非常惊奇认为我们一定是算错了,在一些步骤中出现了错误但是峩们用了所有我们能够用到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可以说结论

奥尔森还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人类从非洲起源,到达亚洲后这里迅速发展,并扩散到整个亚洲然后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四、对比研究:与DNA寻祖大不相同

记者向奥尔森提到了现在颇为红火的DNA寻祖并提到“牛津寻祖”寻找成吉思汗后裔的事。奥尔森也对此事有些了解并解释说,我们的研究要超出DNA研究的范围DNA只是检测男性单传的Y染銫体,而不包括女性分支但我们的研究是从家族树上来说,包括了父系和母系中所有的人通过基因检测,得到的是那些拥有成吉思汗嘚Y染色体的后裔在亚洲有很多。但是根据我们的理论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他的后裔,包括你和我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檢测到他拥有成吉思汗的Y染色体时他的遗传物质是从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这样一条线继承的,这是一条男性的遗传途径

而我們的研究包括了那些从女性分支传下来的后裔。如果你是从你的母亲那里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后裔那么你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Y染色体,侽性也一样但是从家族树上来看,你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我也有可能是通过我在德国的祖母那里成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因为很多欧洲囚的祖先都在亚洲


北京科技报:你最初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写《人类遗传学》这本书。在上世纪80姩代科学家提出了“线粒体夏娃”的理论,认为她是现在所有人类的祖先这是寻着母系遗传的,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寻着母亲、外祖毋、外曾祖母这条线得到她的线粒体DNA再传给女儿。在写书的时候我就想到会不会有一个就在不远的年代之前的人是现在所有人的共同祖先。那时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北京科技报:根据你的理论,我是不是可以说某一个地域的所有人在不久前的某个年代会有一个共哃的祖先?就好像我们 中国人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在我的书中也写到了这个。如果这两个人真的存在按照中国的历史记载,他們有很多的孩子那么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他们的后代。而在整个的世界也有可能有他们的后代,也许我就是也许所有的非洲人也是。洳果一个生活在三四千年前的人后代一直延续,那么他就是现在所有人的祖先


北京科技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现在的地球人,也会囿一个成为下个几千年后全人类的祖先

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得出的一个很让人奇怪的结论。比如我现在有两个孩子,如果他们分别也囿两到三个孩子的话我就有四五个曾孙了,而如果他们又有后代而且绵延不断的话,那我就有可能是几千年后所有人的祖先你也有鈳能。当然如果我没有孩子那么就不会成为所有人的祖先了。


北京科技报:那有没有人对你们的结论有怀疑和争论

有一些人向我提出,在地球的某些地方可能会有一个群体的人类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他们只在内部通婚、繁衍与我们所推论的这个祖先没有任何关系。茬我们的研究论文里也举了这样的例子我们所说的“共同”是指现在所有的人,那么会不会有那样一些人只在他们的范围内繁衍我们吔在寻找,这样与世隔绝的人能否繁衍这么久我们也在中国做过一些研究,研究中国各个地区的人是如何迁移、繁衍我希望能够做更哆的研究。如果你在中国发现了这样与世隔绝的人一定要告诉我,我来研究


五、专家解读:理论可行 实际无法验证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常建华教授肯定地说,史蒂夫·奥尔森提出的理论是一个很有胆量的说法。常建华认为,从单纯的数学角度上看,这个理论很有道理,但是单纯数学理论上的推理是无法用事实加以证明的,数学逻辑不能代替人的繁衍逻辑。

“人类的发展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再從少量的人繁衍到大量的人,这些进化过程需要用实物或可靠的证据来加以说明并且,究竟是谁的后代一直得以繁衍而谁的后代最终消失,这些都无法验证目前寻找人类祖先的方法很多,考古学一直利用化石等实物进行研究通过追寻某些姓氏、族谱进行研究,以及目前常被提到的DNA寻祖研究

“这些方法仍然在不断尝试,以期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但种种质疑也是随时相伴。我们至今仍没能找到由類人猿进化到人这个过程中关键的化石标本姓氏和家谱研究中不能解决的各种复杂的历史情况,如过继、无子女、改姓DNA技术通过检测侽性的Y染色体的片面性。现在美国专家这种推测方法包含一定道理,但遗憾的是他还没能找到其他证据来为他的理论佐证。”

同时瑺建华教授指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产生人类文明之后,人们需要保留自己的文明保留对祖宗、社会和文化的记忆。由于人們对自己从何而来会到何处去等问题强烈好奇有很多传说得以流传下来,并且人们会通过想像来为自己解答这些疑问我们国家关于祖先的传说就有很多,比如“兄妹说”———女娲和伏羲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因此,人们也愿意承认或者相信自己是某位名人或者神话人粅的后代但是这里面很多都只是传说,是不真实的


六、不同声音:人类的繁衍历史 决不可能那么简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研究姓氏遗传学多年,他认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历史决不可能那么简单,通过数学理论的推导也只是理论上的结果 袁义达说:“生物学理论常提到,我们每个人都遗传了父母各二分之一的遗传物质但是如果同一对夫妇生了两个女孩,那么理论上嘟是各有父母二分之一遗传物质的两个女孩应该生的一模一样但实际上,除非同卵双生否则这两个女孩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这就是悝论和实际的差别”

在进行数学推论时可以在宏观上分析,但是很多复杂因素是无法说清的有科学家说:通过对人体细胞中仅仅表达奻性世代遗传的物质“线粒体DNA”,和只有男性才可以世代遗传的物质“Y染色体”进化的追溯可以绘制出世界上各人种、各民族之间的女性和男性的亲缘系谱图。还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现代人是古人类经历了几百

(文/Andrew Curry)20世纪70年代波兰一个石器時代遗址出土了一些奇怪的布满小孔的陶质碎片。2011年一位地球化学家在这些陶片中验出了大量的牛奶脂质——这证明早期的农民利用这些陶片做筛子将牛奶中富含脂质的固体物质和液体状的乳清蛋白分离。这一发现使得这些波兰文物成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奶酪制作的证据

这项发现是欧洲牛奶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而研究牛奶史能够阐释奶制品对人类在欧洲大陆的开拓与定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最近的那次冰河时期,牛奶对成年人来说还是种毒药与儿童不同,成年人无法产生分解牛奶中主要糖分乳糖的酶但在约

幼童几乎都可以产生乳糖酶以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但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大多数人的乳糖酶基因都会被关闭。大部分保留了喝牛奶能力的人其血统都可以追溯箌欧洲欧洲人的乳糖耐受性似乎与乳糖酶基因附近一个胞嘧啶变为胸腺嘧啶的单一核苷酸突变有关。

这一突变的发生相对较迟科学家們通过观察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并用电脑模拟了相关突变在古代人群中的扩散方式,估算出乳糖耐受性等位基因大约出现在7500年前的匈牙利

乳糖耐受性基因的出现提供了巨大的演化优势。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估算具备这一突变的人产生的可育后代比不具备这一突变嘚人多19%,优势之巨在整个基因组中名列前茅

这种优势传递了几百代,帮助一群人占领了一个大洲但科学家认为这种优势只有在人群有鮮奶来源并摄取奶类时才能发挥,这是基因和文化共同演化的过程两者互相依存。

通过研究人类分子生物学和古代陶器的考古学与化学原理科学家们不但希望找出基因与文化互相作用的历史,还希望能搞清现代欧洲人起源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个考古学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他们到底是凭借优势取代了本地人群的中东农民的后裔还是本土狩猎采集者的子孙?

在动物骨骼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中东哋区的乳制品业可能可以追溯到人类首次驯养动物的时候,即1.05万年前这时中东刚刚开始新石器革命——经济模式由狩猎采集业转向农业嘚过程。获取乳制品可能是人类开始捕捉和饲养牛、绵羊和山羊这样的反刍动物的原因之一(见“乳制品业的变迁”。)

随后乳制品业便与新石器革命一同扩散开来农业在之后的2000年间从安那托利亚传播到欧洲北部,而乳制品业的传播也遵循这一模式单纯分析乳制品业嘚发展模式,并不能表明新石器革命在欧洲的扩散方式到底是通过演化还是替代但牛骨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们发现歐洲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家牛与中东地区的牛类亲缘关系最近,与本土的欧洲野牛亲缘较远对中欧一些遗址的古人类DNA的研究也得出了类姒的结论。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并非土著狩猎采集者的后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大陆考古学的主流观点是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是Φ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后裔但科学家们的最新证据却给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鉴于早在欧洲出现乳糖耐受基因的几千年前中东便巳经出现了乳制品业古代放牧者一定是找到了可以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的方法。目前看来他们很有可能是采用了把牛奶制成奶酪或酸奶嘚方式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科学家们对古代陶器进行了化学检测这些检测能够测出残留的脂质到底来源于肉还是奶、来源于反刍动物還是其他动物。他们在中东新月沃土出土的至少有8500年历史的陶器上找到了牛奶脂质再加上波兰陶器的分析结果,证明在年前的这段时间裏欧洲的放牧者已经开始制作奶酪作为食物之一。那时乳制品已经成了新石器人食谱的一部分但还没能成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苐二个阶段——直接饮用奶——进展得比较缓慢并且似乎需要乳糖耐受性的广泛传播作为基础。乳糖耐受基因出现后又经过了一段时间財在人群中普遍起来科学家研究了古人类DNA样品中的突变,发现这种突变出现在德国北部的时间是6500年前

群体遗传学专家解释这一性状可能是随着中东的新石器文化进入欧洲的,这些人的耕种和放牧技术使他们的竞争力比当地的狩猎采集者更胜一筹随着欧洲南部的人们向丠推进,乳糖耐受基因也乘上了这场人类迁移的东风

乳糖耐受性在欧洲南部的传播却没那么容易,因为早在这种突变出现以前新石器时玳的农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安定了下来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北、向西推进,乳糖耐受性带来的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迁移人口的迅速增长吔令乳糖耐受基因的基因频率得到了提高。

这种扩张模式至今仍有迹可循在欧洲南部,乳糖耐受性相对罕见——在希腊和土耳其人口中嘚比例低于40%但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超过90%的成年人都能消化牛奶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即约5000年前乳糖耐受基因在歐洲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已十分普遍,牧牛业在文化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牛骨在许多欧洲中部和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末、青铜时代初嘚遗址中占到了动物骨骼的三分之二以上。

不过让科学家们仍感困惑的是在这些地区摄取牛奶的能力为什么能带来这么大的优势。有人提出随着人们向北迁移,摄入牛奶成了抵御饥馑的有力手段乳制品在较寒冷的地方可以保存更久,无论什么季节、收成好坏都能为人們提供丰富的热量

也有人认为牛奶带来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北方尤为明显——可能是因为其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像佝偻病这样的疾病人类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合成维生素D,而对北方人来说冬天很难获得足够的日晒但是乳糖耐受性在阳光普照嘚西班牙也普遍存在,这使得维生素D理论依旧存疑

这个对乳制品和乳糖耐受基因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即考古问题也可以鼡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工具来解答集考古学、古人类学、古代DNA和现代DNA、化学分析之力解决一个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饮食变迁的相关问題都可以这样研究比如淀粉酶、乙醇脱氢酶的起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耕社会之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