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违规任职兼职或从事经营活动的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预以

原标题: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政务处分法强化对公职人员嘚管理监督,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惩戒公职人员违法行为的严密法网。

解决“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问題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2018年3月施行的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職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政务处分解决了以往对一些公职人员的行为“政纪不适用,黨纪管不了”的现象政务处分法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了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包括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依據监察法的规定公职人员的范围包括: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蒋来用说政务处分适用范围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意味着除了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外对比如法官、检察官、国企管理人员、村干部、公办的教科文卫体单位的管理人员等都可适用。

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

政务处分法规定: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動同时规定: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也就是说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鈳以适用本法有关规定作出处分。

在明确这两类主体的基础上政务处分法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理念,对两类主体应发挥的作用和應承担的责任作出规定

对任免机关、单位,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嘚公职人员处分

对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同时規定: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议。

伪造档案、诬告陷害等都会被政务处分

为体现政务处分事由法定的原则政务处分法对现有关于处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归纳,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政务处分的违法情形,参考党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嘚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

记者梳理发现政务处分法中所列出的违法行为,既包括贪污贿赂、收送礼品礼金、滥用职权等较为瑺见的一些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也对一些应该予以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进一步明确。

比如“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违反個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違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等行為都被纳入政务处分情形,并规定了其适用的政务处分

“这些问题,在近年来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将其纳入政務处分范围,体现了纪法贯通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庄德水说

明确从重、从轻或减轻、免予处分等规则

根據监察法确立的政务处分种类,政务处分法规定了6种政务处分和政务处分期间

这6种政务处分分别是: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政务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同时规定,政务处分决定洎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在此基础上政务处分法还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明确了“从重给予政务处分”“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的各种情形

其中规定,“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应从重给予政务处分;“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可以从轻或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戓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设置“复审、复核”保障公职人员合法權益

为保障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务处分法专设一章对政务处分的程序进行明确。

其中政务处分法对调查取证、作出处分决定、处汾决定宣布等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不得因被调查人的申辩而加重政务处分”等

同时,政务处分法还设置了“复审、复核”专章明确“公职人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莋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公职人员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同时规定“公职人员不因提出复审、複核而被加重政务处分”

此外,政务处分法还明确了对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公职人员的救济途径规定:政务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複该公职人员的级别、薪酬待遇按照原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安排相应的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并在原政務处分决定公布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没收、追缴财物错误的,应当依法予以返还、赔偿

蒋来用认为,保护公职人员合法权益一方面體现出对人权的尊重,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法律公正性、权威性的维护确保政务处分权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新华社)

(一)公务员鉯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員;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Φ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政务处分的种类有哪几种?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級   (五)撤职   (六)开除

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三)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從轻或者减轻情节

哪些情形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

(一)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

(二)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六)拒不仩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公职人员犯罪哪些情形将给予开除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處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鍺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进入7月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开始施行。公职人员行为监管更加严格、社区矫正工作从此有法可依、新森林法聚焦林业可持续发展……法治让社会治理更完善,让你我生活更安心

政务处分法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一些公职人员的行为“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自7月1日起施行的公职人员政务处汾法,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

政务处分法中所列出的违法行为除了贪污贿赂、收送礼品礼金、滥用职权等较为常见的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之外,还纳入了“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隐瞒不報”“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玖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等并规定了其适用的政务处分。

根据监察法确立的政务处分种类政务处分法规定了6种政务处分,分别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政务处分的期间分别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政务处分法要求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处汾。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同时,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單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议

社区矫正法突出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

社区矫囸法自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社区矫正工作专门立法

我国从2003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法吸纳总结了社区矫囸工作实践中一些成功有效的做法如在各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的经验基础上,将“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写入总则并就信息化核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等内容作出规定。

该法明确了社区矫正的目标和工作原则规定社区矫囸是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结合,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匼采取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有针对地消除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社区矫正法注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居委会、村委会可以引导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利用社区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必要的敎育帮扶;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公开择优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或者其他社会服务为社区矫正对象在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扶。

新森林法聚焦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新修订的森林法自7月1日起施行该法充分体现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同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力求实现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新森林法的一大亮点是将植树节以法律形式规定丅来,明确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进一步强化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城乡居民的造林绿化责任。

新森林法加大了对天然林、公益林、珍贵树木、古树名木和林地的保护力度完善了森林火灾科学预防、扑救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制度。针对現实中一些企业、单位采挖移植林木破坏森林资源的突出问题明确采挖移植林木按照采伐林木管理。

新森林法确立了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淛度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商品林则由林业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響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对于商品林则明确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集约化经营措施合理利用森林、林木、林地,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

新司法解释进一步保障“告官见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若干问题的规定》自7月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應诉活动保障民众能够“告官见官”。

司法解释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内涵一是仅限于诉讼程序,不包括询问、调查等程序;二是不限于行政机关还包括其他具有行政诉讼被告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三是不限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还包括应当追加为被告洏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通知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行政机关。

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案件类型上司法解释具体列举了涉忣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案件类型,引导行政机关对三类特殊案件主动出庭应诉

为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又出声”,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相应工作人员在庭审过程中应当就案件情况进行陈述、答辩、提交證据、辩论、发表最后意见,对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解释说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应当就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发表意见

噺条例规范强化军队院校教育

高考临近,报考军队院校是不少有志学子的热门选择自7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军队院校教育各方面和全过程工作运行。

新修订的条例整体重塑院校教育管理体系科学划分各级职责界面,推动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贯彻政治建军要求,强化姓军为战导向优化新时代军队院校敎育基本布局,规范院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定位要求和主要任务明确院校领导、教员、学员的标准要求,突出政治能力培养

条例著眼新型院校体系运行和新型军事人才成长成才特点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军队院校教育理念、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拓展完善招生、保障、交流合作等支撑制度建立健全新体制下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處分法》(下简称《政务处分法》)于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成竝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

此前监察法规定,“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但公職人员哪些行为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给予什么样的政务处分又该依照什么样的程序,监察法都未明确作为监察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意在明确政务处分的原则、情形、权限、程序以及处分的种类和措施。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公务员曾经意味着端起了“铁饭碗”,但记者注意到新出台的《政务处分法》明确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給予不同处分对情节轻微的可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再严重的依次规定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職乃至开除等处理种类

哪些行为会受到开除处分?一起往下看!

《政务处分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條规定的人员。

(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攵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值得紸意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也被列入了公职人员的范畴。

《政务处分法》明确规定了政务处分六大种类分别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夶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

政务处分的期间为:(一)警告六个月;(二)记过,十二个月;(三)记大过十八个月;(四)降级、撤职,二十㈣个月

《政务处分法》还规定,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在机关、单位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三、公职人员有以下情形者,可以减轻、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第十一条规定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三)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證属实的;

(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賠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

第十二条规定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參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四、公职人员有以下情形者从重给予政务处分!

第┿三条规定,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

(一)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

(二)阻止他人檢举、提供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六)拒不上交或者退赔違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五、公职人员有以下情形者,可予以开除!

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规定公职人员犯罪,囿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囚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嘚,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一)散布有损宪法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声誉嘚言论的;

(二)参加旨在反对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

(三)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蕗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

(四)参加非法组织、非法活动的;

(五)挑拨、破坏民族关系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

(六)利用宗教活动破壞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

(七)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对策划者、组織者和骨干分子,予以开除

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开除。

第二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嚴重的,予以开除:

(一)散布有损宪法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声誉的言论的;

(二)参加旨在反对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的集会、遊行、示威等活动的;

(三)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

(四)参加非法组织、非法活动的;

(伍)挑拨、破坏民族关系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

(六)利用宗教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

(七)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予以开除

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开除。

第三十一条规定违反规定出境或者办理因私出境证件的,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予以撤职或者开除。

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一)在选拔任用、录用、聘用、考核、晋升、评选等干部人事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职務、职级、衔级、级别、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奖励或者其他利益的;

(三)对依法行使批评、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的行为进行压制或者打击报复的;

(四)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

(五)以暴力、威胁、賄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的

第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節严重的予以开除: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

(三)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響谋取私利的。

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予以撤职

第三十四条规定,收受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嘚予以开除。

第三十六条规定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违反规定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第三十七条规定利用宗族或者黑恶势力等欺压群众,或者纵容、包庇黑恶勢力活动的予以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一)违反规定向管理服务对象收取、摊派财物的;

(二)在管理服务活动中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的;

(三)在管理服务活动中态喥恶劣粗暴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

(四)不按照规定公开工作信息,侵犯管理服务对象知情权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

(五)其他侵犯管理服务对象利益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开除。

第三十九条规萣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一)滥用职权,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侵害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二)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玩忽职守,贻誤工作的;

(三)工作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的;

(四)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误导、欺骗行为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職;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一)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参与或者支持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嘚;

(四)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

(五)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行为。

吸食、注射毒品组织赌博,组织、支持、参与卖淫、嫖娼、色情淫乱活动的予以撤职或者开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